还剩20页未读,
继续阅读
【生物】黑龙江省大庆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展开
黑龙江省大庆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1.人体的体液描述正确的是:
A. 细胞内液和消化液 B. 尿液、汗液属于体液
C. 血浆、组织液、淋巴 D. 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答案】D
【解析】
【详解】消化液不属于体液,A错误;尿液、汗液不属于体液,B错误;体液是人体内的液体,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血浆、组织液、淋巴为细胞外液,C错误、D正确。
2.运动员剧烈运动并大量出汗时,机体中
A. 产热大于散热,导致体温显著升高 B. 乳酸积累,导致血浆pH显著下降
C. 渗透压感受器兴奋,导致口渴 D. 抗利尿激素增加,导致尿量增加
【答案】C
【解析】
【详解】A、体温调节的结果是产热等于散热,从而维持体温稳定,A错误;
B、由于人体内环境存在调节PH的缓冲物质,因此乳酸的产生,不会导致血浆pH显著下降,B错误;
C、进行剧烈运动大量出汗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导致口渴,C正确;
D、大量出汗导致失水过多,促进抗利尿激素分泌,导致尿量减少,D错误。
故选C。
3. 刺激神经纤维的某一部位产生兴奋,膜内外产生局部电流流动方向是( )
A. 膜外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膜内与膜外相同
B. 膜外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膜内与膜外相反
C.膜外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膜内与膜外相反
D. 膜外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膜内与膜外相同
【答案】B
【解析】
【详解】兴奋时膜外为负电位膜内为正电位,所以在膜外电流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CD错误,膜内与膜外相反,A错误,故选B。
4.根据下图中人体器官模型,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如果器官为肝脏,则饭后血糖浓度甲处高于乙处
B. 如果器官为肝脏,则饥饿时血糖浓度甲处低于乙处
C. 如果器官为肾脏,则尿素的浓度甲处高于乙处
D. 如果器官为胰脏,则饭后胰岛素浓度甲处高于乙处
【答案】D
【解析】
【详解】A、饭后血糖浓度会升高,但血液经过肝脏后,有一部分血糖会被肝脏转换成肝糖原储存在肝脏中,所以乙处的血糖浓度较低,A正确;
B、饥饿时,为维持血糖含量相对稳定,肝糖原水解补充血糖,使血糖浓度升高,所以乙处血糖浓度较甲处高,B正确;
C、血液经过肾之后,尿素经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进入肾小囊最后经肾小管排出体外,所以乙处的尿素浓度较低,C正确.
D、饭后血糖升高,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随血液从乙端进入血液循环系统,所以乙处高于甲处,D错误.
故选D.
5.在家兔动脉血压正常波动过程中,当血压升高时,其血管壁上的压力感受器感受到刺激可以反射性地引起心跳减慢和小血管舒张,从而使血压降低,仅由此调节过程判断,这一调节属于( )
A. 神经调节,负反馈调节 B. 神经调节,免疫调节
C. 体液调节,负反馈调节 D. 体液调节,免疫调节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目所给信息,血压调节过程是一个反射过程,属于神经调节;在该过程中,系统的结果(血压高)作用于调节系统使结果相反(血压降低),属于负反馈调节。
6.如图表示细胞免疫过程中X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过程,其中能够形成X细胞的是
A. B细胞和浆细胞
B. 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C. T细胞和记忆细胞
D. 效应T细胞和T细胞
【答案】C
【解析】
图示为人体细胞免疫反应部分过程示意图.图中X为效应T细胞,能将靶细胞裂解死亡,效应T细胞是由T细胞或记忆T细胞接受抗原后增殖分化后形成的,故能够产生X细胞的是T细胞或记忆T细胞.故选B.
7.植物的茎具有向光性,此现象中光的直接作用是 ( )
A. 促进植物进行光合作用 B. 促进植物合成生长素
C. 抑制向光一侧的细胞生长 D. 改变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分布
【答案】D
【解析】
【详解】光在植物的茎具有向光性中的直接作用是:改变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分布,使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一侧。故选D。
8.在黑暗且其他条件适宜的环境中,设置如图所示实验装置(图中“+”的多少表示生长素含量的多少),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2、3处生长受到抑制,1、4处促进生长
B. 生长素对茎的近地侧生长的促进作用比远地侧强
C. 实验说明植物体内生长素分布较多处生长快
D. 茎背地生长和根向地生长都体现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A、图中只有2处生长受到抑制,1、3、4处生长都受到促进,A错误;
B、茎相对根来说,对IAA不敏感;受重力影响,生长素在茎的近地侧分布多于远地侧,故茎近地侧生长作用大于远地侧,B正确;
C、实验说明植物体内生长素分布较多处对于茎来说起促进作用,生长快;对于根来说起抑制作用,生长慢,C错误;
D、茎背地生长未体现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D错误。
故选B。
9.下列关于植物体内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燕麦胚芽鞘中生长素的极性运输与光照方向有关
B. 生长素有促进果实发育的作用,乙烯有促进果实成熟的作用
C. 脱落酸主要作用是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D. 植物激素由植物一定部位合成,且受相关基因的控制
【答案】A
【解析】
【详解】A、燕麦胚芽鞘中的生长素的极性运输与光照方向无关,A错误;
B、生长素有促进果实发育的作用,乙烯有促进果实成熟的作用,B正确;
C、脱落酸主要作用是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C正确。
D、 植物激素由植物一定部位合成,且受相关基因的控制,D正确。
故选A。
10.下图是种群数量特征的概念模型,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A. 种群密度能够反映种群的数量变化趋势
B. 春节前后,我国南部沿海城市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①、②
C. 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来控制特征④
D. 预测未来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种群密度反映单位面积或单位空间中某物种的个体数,年龄组成可以反映种群的数量变化趋势,A项错误;春节前后,我国南部沿海城市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迁入率和迁出率,B项错误;①②③④分别代表死亡率、出生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可以控制出生率,C项错误;预测未来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年龄组成,D项正确。
11.下图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增长,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增长。下列有关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及其应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增长率为0
B. 种群增长过程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d点之后
C. 防治蝗灾应在害虫数量达到c点时进行
D. 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b点
【答案】A
【解析】
【详解】A、到达e点后,种群达到K值,此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故增长率为0,A正确;
B、从图中可以看出阴影部分代表环境阻力,所以“S”型曲线的环境阻力出现在c点之后,B错误;
C、防治蝗虫数量应在种群数量及增长率较低时,所以应在b点之前进行,C错误;
D、“S”型曲线,在K/2处种群增长率最大。一般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k/2时,即c点,种群增长率最大,种群数量能尽快恢复到捕捞前的水平,D错误。
故选:A。
12.在某一农田生态系统中,大面积单一种植某种农作物(甲)可导致害虫A的爆发,改成条带状合理地间作当地另一种农作物(乙)后,乙生长良好,害虫A的爆发也受到了抑制。对此,不合理的解释是
A. 新的种间关系不利于害虫A
B. 新的群落空间结构不利于害虫A
C. 乙的出现使害虫A的环境容纳量下降
D. 乙和害虫A存在互相抑制的竞争关系
【答案】D
【解析】
由题目所给信息“间作当地另一种农作物(乙)后,乙生长良好,害虫A的爆发也受到了抑制”可以直接推出新的种间关系和群落空间结构对害虫A是不利的且乙的出现使害虫A的环境容纳量下降, ABC正确。由题目所给信息“乙生长良好,害虫A的爆发受到了抑制”可判断出乙和害虫A之间不存在互相抑制的关系,D错误。
13. 下列哪项不是群落演替的趋势
A. 生物种类越来越多 B. 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
C. 有些物种可能灭绝 D. 生物种类越来越少
【答案】D
【解析】
【详解】AB、群落演替的趋势,也就是趋向稳定阶段,生物种类越来越多,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说明就生态系统越来越稳定,AB不符合题意;
C、有些物种可能灭绝,是由于灭绝不适应环境的生物,被适应性更强的生物代替,也是一种进化,C不符合题意;
D、生物的种类越来越少,说明生态系统就越不稳定,也就不是群落演替的趋势,D符合题意。
故选D。
14.清除田间杂草和鱼塘中肉食性的“黑鱼”,用生态学观点分析,其目的是( )
A. 调整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方向
B. 使物质和能量尽快地流动
C. 保持生态平衡
D. 保持生物群落的单一性
【答案】A
【解析】
【详解】(1)清除田间杂草的目的是调整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方向,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农作物;
(2)清除鱼塘中肉食性的“黑鱼”的目的是调整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方向,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其他鱼类。
故选A。
15. 在“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鱼”这条食物链中,如果鱼要增加1 000kg体重,那么,至少需要浮游动物和浮游植物的重量分别为 ( )
A. 10 000 kg和50 000 kg
B. 5 000 kg和25 000 kg
C. 50 000 kg和50 000 kg
D. 10 000 kg和10 000 kg
【答案】B
【解析】
要想低营养级生物量最少,则能量传递效率要最高,故按20%的传递效率来计算。所以需浮游动物1000÷20%=5000kg,需浮游植物1000÷20%÷20%=25000kg,所以B选项正确。
16.下图是自然界碳循环的简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乙可以包含多个不同级别的生物
B. 与细胞呼吸有关的过程是①②③
C. ⑤构成的关系越复杂,该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越高
D. 碳元素以有机物的形式在丙→乙→甲中流动
【答案】C
【解析】
【详解】A、消费者可以包含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等多个不同级别的生物,A正确;
B、①②③可代表分解者、生产者、消费者的呼吸作用,B正确;
C、⑤代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构成的食物链和食物网,食物网越复杂,该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越低,抵抗力稳定性越高,C错误;
D、碳元素在甲、乙、丙构成的生物群落中以有机物的形式流动,D正确。
故选C。
17. 当一只蚜虫受到攻击时,就会放出一种起警告作用的化学物质,以便使邻近的蚜虫迅速逃避敌害,这种现象所属的特征及信息传递类型分别是
A. 种间互助,化学信息
B. 种内互助,行为信息
C. 种内互助,化学信息
D. 种内互助,物理信息
【答案】C
【解析】
同种生物之间进行的相互帮助属于种内互助,利用起警告作用的化学物质进行的信息传递属于化学信息,故本题选C。
18.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性别比例和年龄组成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
B. 斑马在草原上成群活动,体现了种群的空间特征
C. 初生演替过程中无竞争现象,次生演替过程中竞争现象明显
D. 增加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一定能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答案】B
【解析】
性别比例影响种群的出生率,不影响死亡率,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预测种群数量变化,A错误。草原上成群活动的斑马属于种群空间特征中的集群型,B正确。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都存在竞争现象,C错误。增加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不一定能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比如:增加的生物若是外来物种入侵,则会导致本地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下降,从而降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错误。
19.我国在近海海域实行“休渔”政策,其目的是 ( )
A. 限制捕鱼的大小和数量,实现渔业可持续发展
B. 监测和修理船只和渔具,以利于捕获更多的鱼
C. 防止“赤潮”产生,避免海水污染恶化
D. 实行分区管理,避免渔事纠纷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我国的国情看,伏季休渔制度是当前一项重要的、有效的保护渔业发展的措施。目的是限制捕鱼的大小和数量,实现渔业可持续发展。综上所述,BCD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故选A。
20.在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中,“保护天然林”和“退耕还林(草)”是两项重要内容,采取这两项措施的首要目标是( )
A. 开展生态旅游 B. 发展畜牧业
C. 增加木材产量 D. 改善生态环境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保护天然林”和“退耕还林(草)”两项措施的主要目的都是为了保护自然环境中的森林和草原,从而改善生态环境,有利生物多样性保护,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故选D。
21.肌肉注射时,药液进入人体后经过的一般途径是:
A. 血浆→组织液→淋巴→血浆→靶细胞
B. 淋巴→血浆→组织液→血浆→靶细胞
C. 组织液→血浆→组织液→靶细胞或组织液→淋巴→血浆→组织液→靶细胞
D. 组织液→血浆→组织液→靶细胞
【答案】C
【解析】
肌肉注射时,药液首先进入组织液,可以由组织液穿过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浆,也可以由淋巴管壁进入淋巴,再进入血浆,进入血浆中的药液随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组织,进入组织液进而进入靶细胞发挥作用,故经过的一般途径是:组织液→血浆→组织液→靶细胞,也可以是组织液→淋巴→血浆→组织液→靶细胞,故选C。
22.下列现象中,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的是( )
A. 环境温度下降,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
B. 高原训练,运动员体内红细胞增多
C. 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出现中暑症状
D. 饮食过咸,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答案】C
【解析】
【详解】A.环境温度下降时,体内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量增加,提高细胞的代谢水平,从而增加产热,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A错误;
B.高原训练,运动员体内红细胞增多是对缺氧环境是适应,不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B错误;
C.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出现中暑症状属内环境稳态失调,C正确;
D.饮食过咸,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机体可通过增大抗利尿激素的释放量和产生渴觉增加饮水,降低细胞外液渗透压,维持内环境的稳态,D错误。
故选C
23.某人因为交通事故脊髓从胸部折断了,一般情况下
A. 膝跳反射存在,针刺足部无感觉 B. 膝跳反射存在,针刺足部有感觉
C. 膝跳反射不存在,针刺足部无感觉 D. 膝跳反射不存在,针刺足部有感觉
【答案】A
【解析】
【详解】膝跳反射的神经中枢是低级神经中枢,位于脊髓的灰质内,但在完成膝跳反射的同时,脊髓中通向大脑的神经会将这一神经冲动传往大脑,使人感觉到膝盖被叩击了。当脊髓从胸部折断后,神经冲动无法传到大脑,所以只有膝跳反射能完成,针刺足部无感觉.
故选A。
24.下图是正常人体处在温度变化的环境中,机体散热量变化曲线图。据图分析,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t3~t4时段,产热量等于散热量
B. t1~t2时段,散热量增加是由于人体体温与环境温度的温差增大造成的
C. t2~t3时段,散热量减少,这是体温调节的结果
D. t3~t4时段的散热量大于0~t1时段,t3~t4时段的体温低于0~t1时段
【答案】D
【解析】
【详解】A、根据曲线图分析可知,t3~t4时段,产热量等于散热量,A正确;
B、根据曲线图分析可知,t1~t2时段,散热量增加是由于人体休温与环境温度的温差增大造成的,B正确;
C、根据曲线图分析可知,t2~t3时段,散热量减少,这是体温调节的结果,C正确;
D、根据曲线图分析可知,t3~t4时段的散热量大于0~t1时段,但t3~t4时段的体温等于0~t1时段,D错误。
故选D。
25.下表是某人血液化验的两项结果,据此分析,其体内最可能发生的是
项目
测定值
参考范围
单位
甲状腺激素
2.1
3.1-6.8
pmol/L
胰岛素
1.7
5.0-20.0
mIU/L
A. 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比较高 B. 血糖浓度比正常水平的低
C. 促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减少 D. 组织细胞摄取葡萄糖减弱
【答案】D
【解析】
【详解】A、甲状腺激素能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图表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值,可推测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A错误;
BD、胰岛素可以降低血糖浓度,图表中胰岛素含量低于正常值,组织细胞摄取葡萄糖能力减弱,故其血糖浓度比正常水平的高,B错误、D正确;
C、甲状腺激素会抑制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图表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值,可推测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会增加,C错误。
故选D。
26. 有一种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是由于患者体内某种T细胞过度激活为效应T细胞后,选择性地与胰岛B细胞密切接触,导致胰岛B细胞死亡而发病,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这种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属于自身免疫病
B. 患者血液中胰岛素水平低于正常生理水平
C. 效应T细胞将抗原传递给胰岛B细胞致其死亡
D. 促进T细胞增殖的免疫增强剂不利于该病的治疗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意分析,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属于自身免疫病,A正确;患者血液中胰岛素水平低于正常生理水平,B正确;效应T细胞选择性地与胰岛B细胞密切接触,导致胰岛B细胞死亡,C错误;促进T细胞增殖的免疫增强剂,可导致效应T细胞增多,则可使该病病情加重,D正确。故选C。
27.小麦、玉米在即将成熟时,如果经历持续一段时间的干热之后又遇大雨的天气,种子就容易在穗上发芽。这种现象与某种激素在高温条件下容易降解有关,这种激素是
A. 赤霉素 B. 细胞分裂素 C. 脱落酸 D. 乙烯
【答案】C
【解析】
【详解】脱落酸在高条件下容易解(或破坏)解除对种子萌发的抑制用,故种子就易在穗发芽,故选C。
28.生物小组在探究生长素类似物对某种植物根生长的影响时,发现a、b浓度不同,但对根生长的促进效果相同。由此可推知
A. 浓度高于a时,一定会抑制根的生长
B. 浓度低于b时,一定会抑制根的生长
C. 分别对a、b加入相同体积的水稀释,两者对根的生长保持相同的促进作用
D. 分别对a、b加入相同体积的水稀释,根据对根的作用效果可推知a、b浓度的高低
【答案】D
【解析】
【详解】
A、a、b浓度不同,对根生长的促进效果相同,但a、b浓度之间的大小关系未知,故浓度高于a时,不一定会抑制根的生长,A错误;
B、a、b浓度不同,对根生长的促进效果相同,但a、b浓度之间的大小关系未知,故浓度低于b时,不一定会抑制根的生长,B错误;
C、分别对a、b加入一定量相同体积的水稀释,浓度较低的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根生长的作用较弱,浓度较高的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根生长的作用较强,C错误;
D、分别对a、b加入一定量相同体积的水稀释,浓度较低的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根生长的作用较弱,浓度较高的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根生长的作用较强,故根据对根的作用效果可推知a、b浓度的高低,D正确。
故选D。
29.下列关于植物激素或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用乙烯利促进香蕉、番茄的果实发育
B. 脱落酸能够调控细胞的基因表达
C. 杨树顶芽的快速生长需要侧芽为其提供生长素
D. 密封贮藏导致水果各种激素合成增加
【答案】B
【解析】
【详解】A、乙烯能够促进果实成熟,生长素可以促进果实发育,A错误;
B、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在根本上是基因组在一定时空程序性表达的结果,外界因素会引起包括植物激素在内的多种变化,进而对基因组的表达进行调节,B正确;
C、杨树顶芽产生生长素,促进自身的生长,且能够不断运到侧芽,C错误;
D、植物的生命活动受多种激素的调节,密封贮藏导致水果中有的激素分泌增多,而有的减少,D错误。
故选B。
30.科研人员对某草原一种野生动物的种群进行研究,得出了与种群密度相关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生物的种群增长曲线呈“J”型
B. 死亡率增加的原因是食物、空间和天敌等因素
C. 要合理利用该种动物资源,应将种群密度控制在d点时的水平
D. b点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种群达到最大环境容纳量
【答案】B
【解析】
【详解】A、d点时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种群数量达到最大,此时种内斗争最激烈,种群呈S型增长,故A错误;
B、死亡率增加的原因:一方面是种群数量增大,食物和空间相对减少,导致和内斗争加剧,另一方面是天敌数量增加,故B正确;
C、要合理地利用该动物资源,应将该种群的密度控制在b点时的水平,种群增长率最大,数量恢复比较快,故C错误;
D、b点表示种群的增长率最大,数量为K/2,d点表示种群密度最大,达到K值,故D错误。
故选B。
31. 在某森林的固定位置和固定时间,用固定数量鸟网捕捉的方法,统计大山雀的种群数量。连续10年内得到如图所示的曲线(图中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2~6年间大山雀种群的年龄组成都为衰退型
B. 大山雀种群数量的调查方法可用标志重捕法
C. 10年内,第4年的种群数量最大
D. 第8年大山雀数量达到最低,此后保持相对稳定
【答案】A
【解析】
【详解】分析题图:图中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λ大于1时,表示种群数量增长,λ小于1时,表示种群数量减少,2~4年间大山雀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A错误,大山雀活动能力较强,种群数量的调查可以用标志重捕法,B正确,10年内,第4年的种群数量最大,C正确,第8年大山雀数量达到最低,此后保持相对稳定,D正确。故选A。
32.对互利共生、寄生、竞争和捕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互利共生的两种生物,彼此依存、相互有利
B. 寄生虫属于异养生物,寄主则可能是异养生物,也可能是自养生物
C. 争夺配偶是竞争关系的一种体现
D. 捕食可发生在动物与植物、动物与动物之间
【答案】C
【解析】
【详解】A、互利共生的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对双方都有利,A正确;
B、蛔虫和人、菟丝子和植物都属于寄生关系,其中蛔虫和菟丝子等寄生生物属于异养生物,宿主中人属于异养生物,植物是自养生物,B正确;
C、争夺配偶发生在种间,则为竞争关系;争夺配偶发生在种内,则为种内斗争,C错误;
D、捕食可发生在动物和植物(羊和草)、动物和动物(狼和羊)之间,D正确。
33. 生活在一个生物群中的两个种群(a、b)的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a种群与b种群为捕食关系,a种群依赖于b种群
B. a种群与b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强度由强到弱
C. a种群为S型增长,其增长受本身密度制约
D. b种群为J型增长,始终受到a种群的制约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图可知ab之间为竞争关系,初期生活资源充足,竞争强度较弱,后期资源不足,竞争强度逐渐增加,最后b被淘汰;故AB错误;a种群为S型增长,到达一定程度后,由于种内斗争加剧,种群密度不再增加,C正确。b种群表现为S型增长,D错误。
34.2009年我国各地粮食蔬菜价格不断攀升,导致肉、蛋类食物价格不断上涨,并且后者价格一直远高于前者价格。从生态学观点来看,这主要是因为( )
A. 动物饲养麻烦、投资大
B. 动物性食品营养价值高
C. 食物链延长,能量流失多,成本高
D. 植物栽培比较容易
【答案】C
【解析】
【详解】粮食、蔬菜属于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是第一营养级;肉、蛋来自于动物,动物是消费者,属于第二或更高的营养级。能量流动逐级递减,营养级越高。在生产相同质量的有机物的情况下,所处营养级越高,能量损失越多,即消耗的原料越多,成本越高,所以价格越高,所以选C。
35.某生态系统中存在食物链“马尾松→松毛虫→杜鹃”,下图表示松毛虫摄入能量的流动方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该食物链中的生物在数量上呈正金字塔模型
B. 松毛虫和杜鹃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可用E/A×100%表示
C. 松毛虫流入分解者的能量可用C+D+F表示
D. 若迁走全部杜鹃,松毛虫的种群数量将呈“J”型增长
【答案】B
【解析】
【详解】A、该食物链中的生物在能量上呈正金字塔模型,而马尾松与松毛虫在数量上出现倒金字塔模型,A错误;
B、松毛虫和杜鹃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可用E/A×100%表示,B正确;
C、由松毛虫流入分解者的能量可用D+F表示,C错误;
D、若迁走全部杜鹃,由于食物和环境条件是有限的,松毛虫的种群数量仍然是“S”型增长,D错误。
故选B。
36.如图为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图中字母代表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数字表示碳的流动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中生产者、A、B、C构成了两条食物链
B. 大力增强过程①可一定程度缓解温室效应
C. 过程③的碳全部储存于B体内的有机物中
D. 农业上的中耕松土可以加强过程⑦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题意并结合图示分析可知:A表示大气中CO2库,B为消费者,C为分解者,图中生产者、B构成了一条食物链,A项错误;
温室效应形成的原因是:化石燃料短时间内燃烧使大气中CO2含量增加,打破了碳循环的平衡,过程①为生产者光合作用,因此大力增强过程①有利于减少大气中CO2含量,可一定程度缓解温室效应,B项正确;
过程③为消费者的摄食作用,不能被消化的食物残渣以粪便的形式排到环境中,所以经过程③的碳,只有部分储存于B体内的有机物中,C项错误;
过程⑦为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农业上的中耕松土可以促进生产者根细胞对无机盐的吸收,不能加强过程⑦,D项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碳循环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从题图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这些信息,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37.雄性Tungara蛙在求偶季会发出特别的歌声,雌蛙、蝙蝠、吸血蝇会被蛙声吸引,并根据蛙声分辨出蛙的身体状态。更成熟的雄蛙的声音频率变化和整体复杂性都较高,吸引力会更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成熟雄蛙的行为对Tungara蛙种群不利
B. 雄蛙的求偶信息会被其他物种生物利用
C. 吸引力越强的雄蛙具有更高的被捕食风险
D. 生物种间关系的形成与信息传递密切相关
【答案】A
【解析】
【详解】A、成熟雄蛙的行为有利于吸引雌蛙,从而有利于繁衍后代,因此对Tùngara蛙种群有利,A错误;
B、根据题干信息“雌蛙、蝙蝠、吸血蝇会被蛙声吸引”可知,雄蛙的求偶信息会被其他物种生物利用,B正确;
C、吸引力越强的雄蛙也会更容易被蝙蝠、吸血蝇发现,因此具有更高的被捕食风险,C正确;
D、生物种间关系的形成与信息传递密切相关,D正确。
故选A。
38.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一块弃耕后的牧草地上形成灌木林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B. 一块农田疏于管理形成杂草地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C. 一块农田的抵抗力稳定性提高后,它的恢复力稳定性将降低
D. 一块牧草地上通过管理提高某种牧草的产量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答案】D
【解析】
【详解】弃耕后牧草地上形成灌木林、农田形成杂草地,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增加,营养结构变得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增强,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A、B正确.
一块农田的抵抗力稳定性提高后,遭到破坏后再恢复原状就比较困难,意味着恢复力稳定性将降低,C正确.
管理比如除虫、除草,提高某种牧草的产量,但生态系统的成分减少、营养结构变得简单,其抵抗力稳定性降低,D错误.
39.“稻在水中长,虾在稻下游。”虾粪便为水稻生长提供良好的生物肥料,农药、化肥达到零投入,再采用添加富硒营养液的培育方式,种出了绿色环保的“虾稻”。下列关于“虾稻共作”模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提高了能量传递效率
B. 提高了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
C. 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
D. 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和直接价值
【答案】D
【解析】
【详解】A、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虾稻共作”模式能提高能量的利用率,但不能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A错误;
B、该模式形成的农田生态系统的物种更丰富,其恢复力稳定性降低,B错误;
C、该模式可实现物质循环,不能实现能量循环,C错误;
D、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都有一定的间接价值和直接价值,D正确。
故选D。
40. 下图中两条虚线之间的部分表示生态系统功能正常的作用范围。y表示一个外来干扰使之偏离这一范围的大小;x表示恢复到原状态所需的时间;曲线与正常范围之间所夹的面积可以作为总稳定性的定量指标(TS)。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在正常作用范围内,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一直保持不变
B. 对同一个生态系统来说,y值和x值之间呈正相关
C. 在遭到干扰时,x、y值的大小与生物种类有关,与数量无关
D. TS值越小,这个生态系统的总稳定性越小
【答案】B
【解析】
【详解】A、在正常作用范围内,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而不是保持不变,A错误;
B、y的大小反映了抵抗力稳定性大小,x表示生态系统的恢复力高低,对于同一个生态系统来说,Y越大,受到的干扰就越大,则恢复到原来状态所需要的时间就越长,B正确;
C、x、y值的大小与生物种类和数量有关,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营养结构(食物网)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强,则抵抗力稳定性越强,则Y值小,恢复力稳定性越弱,x越大,C错误;
D、TS值是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后偏离正常水平的程度,该值越小,则表示生态系统总稳定性越大,D错误。
故选B。
二、非选择题
41.下面为人体的生命活动调节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若该图是人体水平衡调节示意图,则图中的激素d代表的是_______激素,该激素作用的靶器官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
(2)若该图是血糖平衡调节示意图,a代表血糖浓度的变化,c是胰岛细胞,则激素d是____________;a→c→d→e属于___________调节。
(3)人的手被针扎时,其调节过程是通过a→b→e来实现的,属于___________调节;该调节方式的优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该图是体温调节示意图,则体温调节过程中相关的内分泌腺c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肾上腺和甲状腺。
(5)激素的作用范围较广泛,如生长激素可与全身脂肪细胞和软骨细胞等靶细胞的受体结合并发挥作用,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抗利尿激素 (2). 肾小管与集合管 (3). 胰岛素或胰高血糖素 (4). 体液调节 (5). 神经调节 (6). 反应速度迅速(或 作用范围准确) (7). 下丘脑 (8). 垂体 (9). 激素通过体液 运输到全身各处
【解析】
【详解】(1)若该图示是人体水平衡调节示意图,则a是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内分泌腺c是下丘脑神经内分泌细胞,激素d是抗利尿激素,抗利尿激素的主要器官是肾小管和肾集合管。
(2)若该图是血糖平衡调节示意图,a代表血糖浓度的变化,c是胰岛细胞,则激素d可能是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或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图中的a→c→d→e属于体液调节。
(3)人的手被针扎时,属于神经调节,是图中的a→b→e来实现的。神经调节的优势是反应速度迅速。
(4)在体温调节过程中,内分泌腺c主要包括下丘脑、垂体、肾上腺和甲状腺。
(5)激素调节的特点是作用范围较广泛,作用时间较长,通过体液运输到全身各处,作用后立刻被灭活等特点。
42.甲图表示某农田内田鼠种群数量变化图,其中K0表示田鼠种群在理想状况下的环境容纳量;乙图为甲图中田鼠所摄入能量的去路,其中字母表示相应能量。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据甲图分析,田鼠的种群数量呈_________型增长。田鼠种群数量没有达到K0值的原因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等种间关系所导致的。
(2)乙图中C属于第____________养级的能量,B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乙图中若A中能量为1.5×109kJ,B中能量为1.4×109kJ,某种天敌同化的能量为2.4×108kJ,则从田鼠到其天敌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
(4)乙图中若某种天敌为黄鼬,黄鼬能够依据田鼠留下的气味去猎捕,田鼠同样也可以依据黄鼬的气味或行为特征而躲避猎捕,这说明了信息传递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
(5)如果该农田弃耕,较长一段时间后,在农田上逐渐出现一些灌木丛,这种演替属于_________,该弃耕农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______________(填“增强”“减弱”或“不变”)。
【答案】 (1). S (2). 捕食、竞争、寄生 (3). 一 (4). 田鼠用于自身生长、发 育和繁殖的能量(储存在田鼠体的有机物的能量) (5). 16 (6). 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7). 次生演替 (8). 增强
【解析】
【详解】(1)根据图甲种群数量变化的柱形图可知,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田鼠种群数量没有达到K0值的原因主要是捕食、竞争、寄生等种间关系所导致的。
(2)乙图中的C来自田鼠产生的粪便,即来自绿色植物(即第一营养级)的同化量,B表示田鼠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储存在田鼠体内的能量)。
(3)能量传递效率是两个相邻营养级同化量的比值,田鼠的同化量为l.5×109 kJ,天敌的同化量为2.4×108kJ,故能量传递效率为2.4×108÷(l.5×109)×100%=16%。
(4)乙图中若某种天敌为黄鼬,黄鼬能够依据田鼠留下的气味去猎捕,田鼠同样也可以依据黄鼬的气味或行为特征去躲避猎捕,信息的传递发生在生物与生物之间,所以这说明了信息传递的作用是信息能调整生物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5)如果该农田弃耕,较长一段时间后,在农田上逐渐出现量一些灌木丛,这种演替属于次生演替,该过程中,物种的数量越来越多,该农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增强。
43.科学家通过基因工程,将苏云金芽孢杆菌的Bt毒蛋白基因转入到普通棉株细胞内,并成功实现了表达,从而培育出了能抗棉铃虫的棉花植株——抗虫棉。其过程大致如图所示:
(1)从苏云金芽孢杆菌中获取Bt毒蛋白基因,需要用到的工具是____________,可采用_________________技术对Bt毒蛋白基因进行大量扩增。
(2)基因表达载体的组成有Bt毒蛋白基因、启动子、终止子以及___________等,启动子是______________识别和结合的部位。
(3)用Ti质粒作为载体,是因为Ti质粒上有___________,它能将Bt毒蛋白基因整合到棉花细胞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上。
(4)将Bt毒蛋白基因导入棉花细胞内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将基因表达载体转入农杆菌,首先必须用_______________处理农杆菌。
(5)检测Bt毒蛋白基因在抗虫棉中是否成功表达,在分子水平上的检测方法是__________;要确定抗虫棉是否具有抗虫特性,还需要进行______________水平的鉴定。
【答案】 (1). 限制酶 (2). PCR (3). 标记基因 (4). RNA聚合酶 (5). T-DNA (6). 染色体DNA (7). 农杆菌转化法 (8). Ca2+ (9). 抗原—抗体杂交 (10). 个体生物学
【解析】
【详解】(1)获取Bt毒蛋白基因,需要用到限制酶,可采用PCR技术对Bt毒蛋白基因进行大量扩增。
(2)一个基因表达载体的组成必须有启动子、终止子、目的基因、标记基因;启动子是RNA聚合酶识别和结合的部位。
(3)Ti质粒上有T-DNA,可用Ti质粒作为载体,它能将Bt毒蛋白基因整合到棉花细胞的染色体上。
(4)将Bt毒蛋白基因导入棉花细胞内常采用农杆菌转化法。将基因表达载体转入农杆菌,首先必须用Ca2+处理农杆菌,使农杆菌处于感受态。
(5)检测Bt毒蛋白基因在抗虫棉中是否成功表达,在分子水平上的检测方法是抗原—抗体杂交;要确定抗虫棉是否具有抗虫特性,还需要进行个体生物学水平的鉴定。
一、选择题:
1.人体的体液描述正确的是:
A. 细胞内液和消化液 B. 尿液、汗液属于体液
C. 血浆、组织液、淋巴 D. 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答案】D
【解析】
【详解】消化液不属于体液,A错误;尿液、汗液不属于体液,B错误;体液是人体内的液体,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血浆、组织液、淋巴为细胞外液,C错误、D正确。
2.运动员剧烈运动并大量出汗时,机体中
A. 产热大于散热,导致体温显著升高 B. 乳酸积累,导致血浆pH显著下降
C. 渗透压感受器兴奋,导致口渴 D. 抗利尿激素增加,导致尿量增加
【答案】C
【解析】
【详解】A、体温调节的结果是产热等于散热,从而维持体温稳定,A错误;
B、由于人体内环境存在调节PH的缓冲物质,因此乳酸的产生,不会导致血浆pH显著下降,B错误;
C、进行剧烈运动大量出汗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导致口渴,C正确;
D、大量出汗导致失水过多,促进抗利尿激素分泌,导致尿量减少,D错误。
故选C。
3. 刺激神经纤维的某一部位产生兴奋,膜内外产生局部电流流动方向是( )
A. 膜外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膜内与膜外相同
B. 膜外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膜内与膜外相反
C.膜外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膜内与膜外相反
D. 膜外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膜内与膜外相同
【答案】B
【解析】
【详解】兴奋时膜外为负电位膜内为正电位,所以在膜外电流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CD错误,膜内与膜外相反,A错误,故选B。
4.根据下图中人体器官模型,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如果器官为肝脏,则饭后血糖浓度甲处高于乙处
B. 如果器官为肝脏,则饥饿时血糖浓度甲处低于乙处
C. 如果器官为肾脏,则尿素的浓度甲处高于乙处
D. 如果器官为胰脏,则饭后胰岛素浓度甲处高于乙处
【答案】D
【解析】
【详解】A、饭后血糖浓度会升高,但血液经过肝脏后,有一部分血糖会被肝脏转换成肝糖原储存在肝脏中,所以乙处的血糖浓度较低,A正确;
B、饥饿时,为维持血糖含量相对稳定,肝糖原水解补充血糖,使血糖浓度升高,所以乙处血糖浓度较甲处高,B正确;
C、血液经过肾之后,尿素经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进入肾小囊最后经肾小管排出体外,所以乙处的尿素浓度较低,C正确.
D、饭后血糖升高,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随血液从乙端进入血液循环系统,所以乙处高于甲处,D错误.
故选D.
5.在家兔动脉血压正常波动过程中,当血压升高时,其血管壁上的压力感受器感受到刺激可以反射性地引起心跳减慢和小血管舒张,从而使血压降低,仅由此调节过程判断,这一调节属于( )
A. 神经调节,负反馈调节 B. 神经调节,免疫调节
C. 体液调节,负反馈调节 D. 体液调节,免疫调节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目所给信息,血压调节过程是一个反射过程,属于神经调节;在该过程中,系统的结果(血压高)作用于调节系统使结果相反(血压降低),属于负反馈调节。
6.如图表示细胞免疫过程中X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过程,其中能够形成X细胞的是
A. B细胞和浆细胞
B. 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C. T细胞和记忆细胞
D. 效应T细胞和T细胞
【答案】C
【解析】
图示为人体细胞免疫反应部分过程示意图.图中X为效应T细胞,能将靶细胞裂解死亡,效应T细胞是由T细胞或记忆T细胞接受抗原后增殖分化后形成的,故能够产生X细胞的是T细胞或记忆T细胞.故选B.
7.植物的茎具有向光性,此现象中光的直接作用是 ( )
A. 促进植物进行光合作用 B. 促进植物合成生长素
C. 抑制向光一侧的细胞生长 D. 改变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分布
【答案】D
【解析】
【详解】光在植物的茎具有向光性中的直接作用是:改变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分布,使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一侧。故选D。
8.在黑暗且其他条件适宜的环境中,设置如图所示实验装置(图中“+”的多少表示生长素含量的多少),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2、3处生长受到抑制,1、4处促进生长
B. 生长素对茎的近地侧生长的促进作用比远地侧强
C. 实验说明植物体内生长素分布较多处生长快
D. 茎背地生长和根向地生长都体现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A、图中只有2处生长受到抑制,1、3、4处生长都受到促进,A错误;
B、茎相对根来说,对IAA不敏感;受重力影响,生长素在茎的近地侧分布多于远地侧,故茎近地侧生长作用大于远地侧,B正确;
C、实验说明植物体内生长素分布较多处对于茎来说起促进作用,生长快;对于根来说起抑制作用,生长慢,C错误;
D、茎背地生长未体现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D错误。
故选B。
9.下列关于植物体内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燕麦胚芽鞘中生长素的极性运输与光照方向有关
B. 生长素有促进果实发育的作用,乙烯有促进果实成熟的作用
C. 脱落酸主要作用是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D. 植物激素由植物一定部位合成,且受相关基因的控制
【答案】A
【解析】
【详解】A、燕麦胚芽鞘中的生长素的极性运输与光照方向无关,A错误;
B、生长素有促进果实发育的作用,乙烯有促进果实成熟的作用,B正确;
C、脱落酸主要作用是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C正确。
D、 植物激素由植物一定部位合成,且受相关基因的控制,D正确。
故选A。
10.下图是种群数量特征的概念模型,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A. 种群密度能够反映种群的数量变化趋势
B. 春节前后,我国南部沿海城市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①、②
C. 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来控制特征④
D. 预测未来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种群密度反映单位面积或单位空间中某物种的个体数,年龄组成可以反映种群的数量变化趋势,A项错误;春节前后,我国南部沿海城市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迁入率和迁出率,B项错误;①②③④分别代表死亡率、出生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可以控制出生率,C项错误;预测未来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年龄组成,D项正确。
11.下图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增长,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增长。下列有关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及其应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增长率为0
B. 种群增长过程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d点之后
C. 防治蝗灾应在害虫数量达到c点时进行
D. 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b点
【答案】A
【解析】
【详解】A、到达e点后,种群达到K值,此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故增长率为0,A正确;
B、从图中可以看出阴影部分代表环境阻力,所以“S”型曲线的环境阻力出现在c点之后,B错误;
C、防治蝗虫数量应在种群数量及增长率较低时,所以应在b点之前进行,C错误;
D、“S”型曲线,在K/2处种群增长率最大。一般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k/2时,即c点,种群增长率最大,种群数量能尽快恢复到捕捞前的水平,D错误。
故选:A。
12.在某一农田生态系统中,大面积单一种植某种农作物(甲)可导致害虫A的爆发,改成条带状合理地间作当地另一种农作物(乙)后,乙生长良好,害虫A的爆发也受到了抑制。对此,不合理的解释是
A. 新的种间关系不利于害虫A
B. 新的群落空间结构不利于害虫A
C. 乙的出现使害虫A的环境容纳量下降
D. 乙和害虫A存在互相抑制的竞争关系
【答案】D
【解析】
由题目所给信息“间作当地另一种农作物(乙)后,乙生长良好,害虫A的爆发也受到了抑制”可以直接推出新的种间关系和群落空间结构对害虫A是不利的且乙的出现使害虫A的环境容纳量下降, ABC正确。由题目所给信息“乙生长良好,害虫A的爆发受到了抑制”可判断出乙和害虫A之间不存在互相抑制的关系,D错误。
13. 下列哪项不是群落演替的趋势
A. 生物种类越来越多 B. 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
C. 有些物种可能灭绝 D. 生物种类越来越少
【答案】D
【解析】
【详解】AB、群落演替的趋势,也就是趋向稳定阶段,生物种类越来越多,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说明就生态系统越来越稳定,AB不符合题意;
C、有些物种可能灭绝,是由于灭绝不适应环境的生物,被适应性更强的生物代替,也是一种进化,C不符合题意;
D、生物的种类越来越少,说明生态系统就越不稳定,也就不是群落演替的趋势,D符合题意。
故选D。
14.清除田间杂草和鱼塘中肉食性的“黑鱼”,用生态学观点分析,其目的是( )
A. 调整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方向
B. 使物质和能量尽快地流动
C. 保持生态平衡
D. 保持生物群落的单一性
【答案】A
【解析】
【详解】(1)清除田间杂草的目的是调整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方向,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农作物;
(2)清除鱼塘中肉食性的“黑鱼”的目的是调整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方向,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其他鱼类。
故选A。
15. 在“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鱼”这条食物链中,如果鱼要增加1 000kg体重,那么,至少需要浮游动物和浮游植物的重量分别为 ( )
A. 10 000 kg和50 000 kg
B. 5 000 kg和25 000 kg
C. 50 000 kg和50 000 kg
D. 10 000 kg和10 000 kg
【答案】B
【解析】
要想低营养级生物量最少,则能量传递效率要最高,故按20%的传递效率来计算。所以需浮游动物1000÷20%=5000kg,需浮游植物1000÷20%÷20%=25000kg,所以B选项正确。
16.下图是自然界碳循环的简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乙可以包含多个不同级别的生物
B. 与细胞呼吸有关的过程是①②③
C. ⑤构成的关系越复杂,该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越高
D. 碳元素以有机物的形式在丙→乙→甲中流动
【答案】C
【解析】
【详解】A、消费者可以包含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等多个不同级别的生物,A正确;
B、①②③可代表分解者、生产者、消费者的呼吸作用,B正确;
C、⑤代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构成的食物链和食物网,食物网越复杂,该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越低,抵抗力稳定性越高,C错误;
D、碳元素在甲、乙、丙构成的生物群落中以有机物的形式流动,D正确。
故选C。
17. 当一只蚜虫受到攻击时,就会放出一种起警告作用的化学物质,以便使邻近的蚜虫迅速逃避敌害,这种现象所属的特征及信息传递类型分别是
A. 种间互助,化学信息
B. 种内互助,行为信息
C. 种内互助,化学信息
D. 种内互助,物理信息
【答案】C
【解析】
同种生物之间进行的相互帮助属于种内互助,利用起警告作用的化学物质进行的信息传递属于化学信息,故本题选C。
18.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性别比例和年龄组成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
B. 斑马在草原上成群活动,体现了种群的空间特征
C. 初生演替过程中无竞争现象,次生演替过程中竞争现象明显
D. 增加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一定能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答案】B
【解析】
性别比例影响种群的出生率,不影响死亡率,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预测种群数量变化,A错误。草原上成群活动的斑马属于种群空间特征中的集群型,B正确。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都存在竞争现象,C错误。增加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不一定能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比如:增加的生物若是外来物种入侵,则会导致本地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下降,从而降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错误。
19.我国在近海海域实行“休渔”政策,其目的是 ( )
A. 限制捕鱼的大小和数量,实现渔业可持续发展
B. 监测和修理船只和渔具,以利于捕获更多的鱼
C. 防止“赤潮”产生,避免海水污染恶化
D. 实行分区管理,避免渔事纠纷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我国的国情看,伏季休渔制度是当前一项重要的、有效的保护渔业发展的措施。目的是限制捕鱼的大小和数量,实现渔业可持续发展。综上所述,BCD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故选A。
20.在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中,“保护天然林”和“退耕还林(草)”是两项重要内容,采取这两项措施的首要目标是( )
A. 开展生态旅游 B. 发展畜牧业
C. 增加木材产量 D. 改善生态环境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保护天然林”和“退耕还林(草)”两项措施的主要目的都是为了保护自然环境中的森林和草原,从而改善生态环境,有利生物多样性保护,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故选D。
21.肌肉注射时,药液进入人体后经过的一般途径是:
A. 血浆→组织液→淋巴→血浆→靶细胞
B. 淋巴→血浆→组织液→血浆→靶细胞
C. 组织液→血浆→组织液→靶细胞或组织液→淋巴→血浆→组织液→靶细胞
D. 组织液→血浆→组织液→靶细胞
【答案】C
【解析】
肌肉注射时,药液首先进入组织液,可以由组织液穿过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浆,也可以由淋巴管壁进入淋巴,再进入血浆,进入血浆中的药液随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组织,进入组织液进而进入靶细胞发挥作用,故经过的一般途径是:组织液→血浆→组织液→靶细胞,也可以是组织液→淋巴→血浆→组织液→靶细胞,故选C。
22.下列现象中,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的是( )
A. 环境温度下降,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
B. 高原训练,运动员体内红细胞增多
C. 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出现中暑症状
D. 饮食过咸,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答案】C
【解析】
【详解】A.环境温度下降时,体内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量增加,提高细胞的代谢水平,从而增加产热,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A错误;
B.高原训练,运动员体内红细胞增多是对缺氧环境是适应,不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B错误;
C.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出现中暑症状属内环境稳态失调,C正确;
D.饮食过咸,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机体可通过增大抗利尿激素的释放量和产生渴觉增加饮水,降低细胞外液渗透压,维持内环境的稳态,D错误。
故选C
23.某人因为交通事故脊髓从胸部折断了,一般情况下
A. 膝跳反射存在,针刺足部无感觉 B. 膝跳反射存在,针刺足部有感觉
C. 膝跳反射不存在,针刺足部无感觉 D. 膝跳反射不存在,针刺足部有感觉
【答案】A
【解析】
【详解】膝跳反射的神经中枢是低级神经中枢,位于脊髓的灰质内,但在完成膝跳反射的同时,脊髓中通向大脑的神经会将这一神经冲动传往大脑,使人感觉到膝盖被叩击了。当脊髓从胸部折断后,神经冲动无法传到大脑,所以只有膝跳反射能完成,针刺足部无感觉.
故选A。
24.下图是正常人体处在温度变化的环境中,机体散热量变化曲线图。据图分析,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t3~t4时段,产热量等于散热量
B. t1~t2时段,散热量增加是由于人体体温与环境温度的温差增大造成的
C. t2~t3时段,散热量减少,这是体温调节的结果
D. t3~t4时段的散热量大于0~t1时段,t3~t4时段的体温低于0~t1时段
【答案】D
【解析】
【详解】A、根据曲线图分析可知,t3~t4时段,产热量等于散热量,A正确;
B、根据曲线图分析可知,t1~t2时段,散热量增加是由于人体休温与环境温度的温差增大造成的,B正确;
C、根据曲线图分析可知,t2~t3时段,散热量减少,这是体温调节的结果,C正确;
D、根据曲线图分析可知,t3~t4时段的散热量大于0~t1时段,但t3~t4时段的体温等于0~t1时段,D错误。
故选D。
25.下表是某人血液化验的两项结果,据此分析,其体内最可能发生的是
项目
测定值
参考范围
单位
甲状腺激素
2.1
3.1-6.8
pmol/L
胰岛素
1.7
5.0-20.0
mIU/L
A. 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比较高 B. 血糖浓度比正常水平的低
C. 促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减少 D. 组织细胞摄取葡萄糖减弱
【答案】D
【解析】
【详解】A、甲状腺激素能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图表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值,可推测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A错误;
BD、胰岛素可以降低血糖浓度,图表中胰岛素含量低于正常值,组织细胞摄取葡萄糖能力减弱,故其血糖浓度比正常水平的高,B错误、D正确;
C、甲状腺激素会抑制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图表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值,可推测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会增加,C错误。
故选D。
26. 有一种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是由于患者体内某种T细胞过度激活为效应T细胞后,选择性地与胰岛B细胞密切接触,导致胰岛B细胞死亡而发病,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这种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属于自身免疫病
B. 患者血液中胰岛素水平低于正常生理水平
C. 效应T细胞将抗原传递给胰岛B细胞致其死亡
D. 促进T细胞增殖的免疫增强剂不利于该病的治疗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意分析,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属于自身免疫病,A正确;患者血液中胰岛素水平低于正常生理水平,B正确;效应T细胞选择性地与胰岛B细胞密切接触,导致胰岛B细胞死亡,C错误;促进T细胞增殖的免疫增强剂,可导致效应T细胞增多,则可使该病病情加重,D正确。故选C。
27.小麦、玉米在即将成熟时,如果经历持续一段时间的干热之后又遇大雨的天气,种子就容易在穗上发芽。这种现象与某种激素在高温条件下容易降解有关,这种激素是
A. 赤霉素 B. 细胞分裂素 C. 脱落酸 D. 乙烯
【答案】C
【解析】
【详解】脱落酸在高条件下容易解(或破坏)解除对种子萌发的抑制用,故种子就易在穗发芽,故选C。
28.生物小组在探究生长素类似物对某种植物根生长的影响时,发现a、b浓度不同,但对根生长的促进效果相同。由此可推知
A. 浓度高于a时,一定会抑制根的生长
B. 浓度低于b时,一定会抑制根的生长
C. 分别对a、b加入相同体积的水稀释,两者对根的生长保持相同的促进作用
D. 分别对a、b加入相同体积的水稀释,根据对根的作用效果可推知a、b浓度的高低
【答案】D
【解析】
【详解】
A、a、b浓度不同,对根生长的促进效果相同,但a、b浓度之间的大小关系未知,故浓度高于a时,不一定会抑制根的生长,A错误;
B、a、b浓度不同,对根生长的促进效果相同,但a、b浓度之间的大小关系未知,故浓度低于b时,不一定会抑制根的生长,B错误;
C、分别对a、b加入一定量相同体积的水稀释,浓度较低的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根生长的作用较弱,浓度较高的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根生长的作用较强,C错误;
D、分别对a、b加入一定量相同体积的水稀释,浓度较低的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根生长的作用较弱,浓度较高的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根生长的作用较强,故根据对根的作用效果可推知a、b浓度的高低,D正确。
故选D。
29.下列关于植物激素或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用乙烯利促进香蕉、番茄的果实发育
B. 脱落酸能够调控细胞的基因表达
C. 杨树顶芽的快速生长需要侧芽为其提供生长素
D. 密封贮藏导致水果各种激素合成增加
【答案】B
【解析】
【详解】A、乙烯能够促进果实成熟,生长素可以促进果实发育,A错误;
B、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在根本上是基因组在一定时空程序性表达的结果,外界因素会引起包括植物激素在内的多种变化,进而对基因组的表达进行调节,B正确;
C、杨树顶芽产生生长素,促进自身的生长,且能够不断运到侧芽,C错误;
D、植物的生命活动受多种激素的调节,密封贮藏导致水果中有的激素分泌增多,而有的减少,D错误。
故选B。
30.科研人员对某草原一种野生动物的种群进行研究,得出了与种群密度相关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生物的种群增长曲线呈“J”型
B. 死亡率增加的原因是食物、空间和天敌等因素
C. 要合理利用该种动物资源,应将种群密度控制在d点时的水平
D. b点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种群达到最大环境容纳量
【答案】B
【解析】
【详解】A、d点时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种群数量达到最大,此时种内斗争最激烈,种群呈S型增长,故A错误;
B、死亡率增加的原因:一方面是种群数量增大,食物和空间相对减少,导致和内斗争加剧,另一方面是天敌数量增加,故B正确;
C、要合理地利用该动物资源,应将该种群的密度控制在b点时的水平,种群增长率最大,数量恢复比较快,故C错误;
D、b点表示种群的增长率最大,数量为K/2,d点表示种群密度最大,达到K值,故D错误。
故选B。
31. 在某森林的固定位置和固定时间,用固定数量鸟网捕捉的方法,统计大山雀的种群数量。连续10年内得到如图所示的曲线(图中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2~6年间大山雀种群的年龄组成都为衰退型
B. 大山雀种群数量的调查方法可用标志重捕法
C. 10年内,第4年的种群数量最大
D. 第8年大山雀数量达到最低,此后保持相对稳定
【答案】A
【解析】
【详解】分析题图:图中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λ大于1时,表示种群数量增长,λ小于1时,表示种群数量减少,2~4年间大山雀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A错误,大山雀活动能力较强,种群数量的调查可以用标志重捕法,B正确,10年内,第4年的种群数量最大,C正确,第8年大山雀数量达到最低,此后保持相对稳定,D正确。故选A。
32.对互利共生、寄生、竞争和捕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互利共生的两种生物,彼此依存、相互有利
B. 寄生虫属于异养生物,寄主则可能是异养生物,也可能是自养生物
C. 争夺配偶是竞争关系的一种体现
D. 捕食可发生在动物与植物、动物与动物之间
【答案】C
【解析】
【详解】A、互利共生的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对双方都有利,A正确;
B、蛔虫和人、菟丝子和植物都属于寄生关系,其中蛔虫和菟丝子等寄生生物属于异养生物,宿主中人属于异养生物,植物是自养生物,B正确;
C、争夺配偶发生在种间,则为竞争关系;争夺配偶发生在种内,则为种内斗争,C错误;
D、捕食可发生在动物和植物(羊和草)、动物和动物(狼和羊)之间,D正确。
33. 生活在一个生物群中的两个种群(a、b)的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a种群与b种群为捕食关系,a种群依赖于b种群
B. a种群与b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强度由强到弱
C. a种群为S型增长,其增长受本身密度制约
D. b种群为J型增长,始终受到a种群的制约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图可知ab之间为竞争关系,初期生活资源充足,竞争强度较弱,后期资源不足,竞争强度逐渐增加,最后b被淘汰;故AB错误;a种群为S型增长,到达一定程度后,由于种内斗争加剧,种群密度不再增加,C正确。b种群表现为S型增长,D错误。
34.2009年我国各地粮食蔬菜价格不断攀升,导致肉、蛋类食物价格不断上涨,并且后者价格一直远高于前者价格。从生态学观点来看,这主要是因为( )
A. 动物饲养麻烦、投资大
B. 动物性食品营养价值高
C. 食物链延长,能量流失多,成本高
D. 植物栽培比较容易
【答案】C
【解析】
【详解】粮食、蔬菜属于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是第一营养级;肉、蛋来自于动物,动物是消费者,属于第二或更高的营养级。能量流动逐级递减,营养级越高。在生产相同质量的有机物的情况下,所处营养级越高,能量损失越多,即消耗的原料越多,成本越高,所以价格越高,所以选C。
35.某生态系统中存在食物链“马尾松→松毛虫→杜鹃”,下图表示松毛虫摄入能量的流动方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该食物链中的生物在数量上呈正金字塔模型
B. 松毛虫和杜鹃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可用E/A×100%表示
C. 松毛虫流入分解者的能量可用C+D+F表示
D. 若迁走全部杜鹃,松毛虫的种群数量将呈“J”型增长
【答案】B
【解析】
【详解】A、该食物链中的生物在能量上呈正金字塔模型,而马尾松与松毛虫在数量上出现倒金字塔模型,A错误;
B、松毛虫和杜鹃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可用E/A×100%表示,B正确;
C、由松毛虫流入分解者的能量可用D+F表示,C错误;
D、若迁走全部杜鹃,由于食物和环境条件是有限的,松毛虫的种群数量仍然是“S”型增长,D错误。
故选B。
36.如图为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图中字母代表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数字表示碳的流动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中生产者、A、B、C构成了两条食物链
B. 大力增强过程①可一定程度缓解温室效应
C. 过程③的碳全部储存于B体内的有机物中
D. 农业上的中耕松土可以加强过程⑦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题意并结合图示分析可知:A表示大气中CO2库,B为消费者,C为分解者,图中生产者、B构成了一条食物链,A项错误;
温室效应形成的原因是:化石燃料短时间内燃烧使大气中CO2含量增加,打破了碳循环的平衡,过程①为生产者光合作用,因此大力增强过程①有利于减少大气中CO2含量,可一定程度缓解温室效应,B项正确;
过程③为消费者的摄食作用,不能被消化的食物残渣以粪便的形式排到环境中,所以经过程③的碳,只有部分储存于B体内的有机物中,C项错误;
过程⑦为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农业上的中耕松土可以促进生产者根细胞对无机盐的吸收,不能加强过程⑦,D项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碳循环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从题图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这些信息,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37.雄性Tungara蛙在求偶季会发出特别的歌声,雌蛙、蝙蝠、吸血蝇会被蛙声吸引,并根据蛙声分辨出蛙的身体状态。更成熟的雄蛙的声音频率变化和整体复杂性都较高,吸引力会更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成熟雄蛙的行为对Tungara蛙种群不利
B. 雄蛙的求偶信息会被其他物种生物利用
C. 吸引力越强的雄蛙具有更高的被捕食风险
D. 生物种间关系的形成与信息传递密切相关
【答案】A
【解析】
【详解】A、成熟雄蛙的行为有利于吸引雌蛙,从而有利于繁衍后代,因此对Tùngara蛙种群有利,A错误;
B、根据题干信息“雌蛙、蝙蝠、吸血蝇会被蛙声吸引”可知,雄蛙的求偶信息会被其他物种生物利用,B正确;
C、吸引力越强的雄蛙也会更容易被蝙蝠、吸血蝇发现,因此具有更高的被捕食风险,C正确;
D、生物种间关系的形成与信息传递密切相关,D正确。
故选A。
38.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一块弃耕后的牧草地上形成灌木林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B. 一块农田疏于管理形成杂草地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C. 一块农田的抵抗力稳定性提高后,它的恢复力稳定性将降低
D. 一块牧草地上通过管理提高某种牧草的产量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答案】D
【解析】
【详解】弃耕后牧草地上形成灌木林、农田形成杂草地,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增加,营养结构变得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增强,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A、B正确.
一块农田的抵抗力稳定性提高后,遭到破坏后再恢复原状就比较困难,意味着恢复力稳定性将降低,C正确.
管理比如除虫、除草,提高某种牧草的产量,但生态系统的成分减少、营养结构变得简单,其抵抗力稳定性降低,D错误.
39.“稻在水中长,虾在稻下游。”虾粪便为水稻生长提供良好的生物肥料,农药、化肥达到零投入,再采用添加富硒营养液的培育方式,种出了绿色环保的“虾稻”。下列关于“虾稻共作”模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提高了能量传递效率
B. 提高了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
C. 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
D. 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和直接价值
【答案】D
【解析】
【详解】A、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虾稻共作”模式能提高能量的利用率,但不能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A错误;
B、该模式形成的农田生态系统的物种更丰富,其恢复力稳定性降低,B错误;
C、该模式可实现物质循环,不能实现能量循环,C错误;
D、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都有一定的间接价值和直接价值,D正确。
故选D。
40. 下图中两条虚线之间的部分表示生态系统功能正常的作用范围。y表示一个外来干扰使之偏离这一范围的大小;x表示恢复到原状态所需的时间;曲线与正常范围之间所夹的面积可以作为总稳定性的定量指标(TS)。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在正常作用范围内,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一直保持不变
B. 对同一个生态系统来说,y值和x值之间呈正相关
C. 在遭到干扰时,x、y值的大小与生物种类有关,与数量无关
D. TS值越小,这个生态系统的总稳定性越小
【答案】B
【解析】
【详解】A、在正常作用范围内,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而不是保持不变,A错误;
B、y的大小反映了抵抗力稳定性大小,x表示生态系统的恢复力高低,对于同一个生态系统来说,Y越大,受到的干扰就越大,则恢复到原来状态所需要的时间就越长,B正确;
C、x、y值的大小与生物种类和数量有关,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营养结构(食物网)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强,则抵抗力稳定性越强,则Y值小,恢复力稳定性越弱,x越大,C错误;
D、TS值是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后偏离正常水平的程度,该值越小,则表示生态系统总稳定性越大,D错误。
故选B。
二、非选择题
41.下面为人体的生命活动调节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若该图是人体水平衡调节示意图,则图中的激素d代表的是_______激素,该激素作用的靶器官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
(2)若该图是血糖平衡调节示意图,a代表血糖浓度的变化,c是胰岛细胞,则激素d是____________;a→c→d→e属于___________调节。
(3)人的手被针扎时,其调节过程是通过a→b→e来实现的,属于___________调节;该调节方式的优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该图是体温调节示意图,则体温调节过程中相关的内分泌腺c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肾上腺和甲状腺。
(5)激素的作用范围较广泛,如生长激素可与全身脂肪细胞和软骨细胞等靶细胞的受体结合并发挥作用,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抗利尿激素 (2). 肾小管与集合管 (3). 胰岛素或胰高血糖素 (4). 体液调节 (5). 神经调节 (6). 反应速度迅速(或 作用范围准确) (7). 下丘脑 (8). 垂体 (9). 激素通过体液 运输到全身各处
【解析】
【详解】(1)若该图示是人体水平衡调节示意图,则a是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内分泌腺c是下丘脑神经内分泌细胞,激素d是抗利尿激素,抗利尿激素的主要器官是肾小管和肾集合管。
(2)若该图是血糖平衡调节示意图,a代表血糖浓度的变化,c是胰岛细胞,则激素d可能是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或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图中的a→c→d→e属于体液调节。
(3)人的手被针扎时,属于神经调节,是图中的a→b→e来实现的。神经调节的优势是反应速度迅速。
(4)在体温调节过程中,内分泌腺c主要包括下丘脑、垂体、肾上腺和甲状腺。
(5)激素调节的特点是作用范围较广泛,作用时间较长,通过体液运输到全身各处,作用后立刻被灭活等特点。
42.甲图表示某农田内田鼠种群数量变化图,其中K0表示田鼠种群在理想状况下的环境容纳量;乙图为甲图中田鼠所摄入能量的去路,其中字母表示相应能量。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据甲图分析,田鼠的种群数量呈_________型增长。田鼠种群数量没有达到K0值的原因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等种间关系所导致的。
(2)乙图中C属于第____________养级的能量,B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乙图中若A中能量为1.5×109kJ,B中能量为1.4×109kJ,某种天敌同化的能量为2.4×108kJ,则从田鼠到其天敌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
(4)乙图中若某种天敌为黄鼬,黄鼬能够依据田鼠留下的气味去猎捕,田鼠同样也可以依据黄鼬的气味或行为特征而躲避猎捕,这说明了信息传递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
(5)如果该农田弃耕,较长一段时间后,在农田上逐渐出现一些灌木丛,这种演替属于_________,该弃耕农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______________(填“增强”“减弱”或“不变”)。
【答案】 (1). S (2). 捕食、竞争、寄生 (3). 一 (4). 田鼠用于自身生长、发 育和繁殖的能量(储存在田鼠体的有机物的能量) (5). 16 (6). 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7). 次生演替 (8). 增强
【解析】
【详解】(1)根据图甲种群数量变化的柱形图可知,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田鼠种群数量没有达到K0值的原因主要是捕食、竞争、寄生等种间关系所导致的。
(2)乙图中的C来自田鼠产生的粪便,即来自绿色植物(即第一营养级)的同化量,B表示田鼠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储存在田鼠体内的能量)。
(3)能量传递效率是两个相邻营养级同化量的比值,田鼠的同化量为l.5×109 kJ,天敌的同化量为2.4×108kJ,故能量传递效率为2.4×108÷(l.5×109)×100%=16%。
(4)乙图中若某种天敌为黄鼬,黄鼬能够依据田鼠留下的气味去猎捕,田鼠同样也可以依据黄鼬的气味或行为特征去躲避猎捕,信息的传递发生在生物与生物之间,所以这说明了信息传递的作用是信息能调整生物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5)如果该农田弃耕,较长一段时间后,在农田上逐渐出现量一些灌木丛,这种演替属于次生演替,该过程中,物种的数量越来越多,该农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增强。
43.科学家通过基因工程,将苏云金芽孢杆菌的Bt毒蛋白基因转入到普通棉株细胞内,并成功实现了表达,从而培育出了能抗棉铃虫的棉花植株——抗虫棉。其过程大致如图所示:
(1)从苏云金芽孢杆菌中获取Bt毒蛋白基因,需要用到的工具是____________,可采用_________________技术对Bt毒蛋白基因进行大量扩增。
(2)基因表达载体的组成有Bt毒蛋白基因、启动子、终止子以及___________等,启动子是______________识别和结合的部位。
(3)用Ti质粒作为载体,是因为Ti质粒上有___________,它能将Bt毒蛋白基因整合到棉花细胞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上。
(4)将Bt毒蛋白基因导入棉花细胞内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将基因表达载体转入农杆菌,首先必须用_______________处理农杆菌。
(5)检测Bt毒蛋白基因在抗虫棉中是否成功表达,在分子水平上的检测方法是__________;要确定抗虫棉是否具有抗虫特性,还需要进行______________水平的鉴定。
【答案】 (1). 限制酶 (2). PCR (3). 标记基因 (4). RNA聚合酶 (5). T-DNA (6). 染色体DNA (7). 农杆菌转化法 (8). Ca2+ (9). 抗原—抗体杂交 (10). 个体生物学
【解析】
【详解】(1)获取Bt毒蛋白基因,需要用到限制酶,可采用PCR技术对Bt毒蛋白基因进行大量扩增。
(2)一个基因表达载体的组成必须有启动子、终止子、目的基因、标记基因;启动子是RNA聚合酶识别和结合的部位。
(3)Ti质粒上有T-DNA,可用Ti质粒作为载体,它能将Bt毒蛋白基因整合到棉花细胞的染色体上。
(4)将Bt毒蛋白基因导入棉花细胞内常采用农杆菌转化法。将基因表达载体转入农杆菌,首先必须用Ca2+处理农杆菌,使农杆菌处于感受态。
(5)检测Bt毒蛋白基因在抗虫棉中是否成功表达,在分子水平上的检测方法是抗原—抗体杂交;要确定抗虫棉是否具有抗虫特性,还需要进行个体生物学水平的鉴定。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