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22页未读,
继续阅读
【生物】湖北省荆州市沙市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展开
湖北省荆州市沙市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措施不能减少酸雨危害的是( )
A. 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 B. 使用脱硫煤
C. 植树造林 D. 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答案】D
【解析】
【详解】减少酸雨危害,应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对含硫物质进行脱硫处理,使用新能源,回收、利用SO2废气,植树造林等,题中A、B、C都可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减少酸雨的形成,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会缓解温室效应,不能减少酸雨的危害,故选D。
2. 通常情况下,当人体局部组织活动增强时,代谢产物增加,此时该组织中
A. 组织液增加,淋巴增加 B. 组织液减少,淋巴增加
C. 组织液增加,淋巴减少 D. 组织液减少,淋巴减少
【答案】A
【解析】
人体局部组织活动增加时,代谢产物增加,组织液浓度上升,血浆更多水流向组织液,组织液增加,组织液单向渗透到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组织液增多,淋巴液增多,A正确。
3.图示肝细胞与甲、乙、丙三种细胞外液的物质交换关系,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甲、乙、丙依次为组织液、淋巴、血浆
B. 甲中的葡萄糖进入红细胞是主动扩散
C. NaHCO3等缓冲物质可使乙的pH稳定在7.35~7.45
D. CO2浓度大小关系为乙>甲>肝细胞
【答案】C
【解析】
【详解】A、分析题图可知,肝细胞与甲进行物质交换是双向的、据此判断甲是组织液,乙与甲进行物质交换是双向的,据此判断甲、乙、丙依次为组织液、血浆、淋巴,A错误;
B、甲组织液中的葡萄糖进入红细胞的方式是被动扩散,B错误;
C、题图中的乙是血浆,正常血浆中的pH维持在7.35~7.45间,与血浆中的缓冲物质,如NaHCO3(可与乳酸反应)等缓冲物有关,C正确;
D、肝细胞产生的CO2运输到外界的过程中,CO2先经自由扩散由肝细胞扩散到组织液,又由组织液扩散到血浆,故CO2浓度大小关系为肝细胞>甲组织液>乙血浆,D错误。
故选C。
4.人体内环境相对稳定有多方面表现。下列不能作为这一稳态指标的是 ( )
A. 血浆pH和渗透压 B. 血压、心率和血红蛋白量
C. 血氧含量和二氧化碳含量 D. 24小时尿量和尿比重
【答案】B
【解析】
【详解】A、血浆的pH保持相对稳定和渗透压处于相对平衡属于内环境稳态,A可以作为稳态指标;
B、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内,是细胞内液成分而非内环境成分,B不可以作为稳态指标;
C、血氧和二氧化碳属于内环境成分,化学成分的物理、化学特性稳态属于内环境的稳态,C可以作为稳态指标;
D、24小时尿量和尿比重受神经-体液-免疫共同调节,属于内环境稳态,D可以作为稳态指标;
故选:B。
5.如图是人体某组织内各种结构示意图,A、B、C、D表示的是结构,①、②、③、④表示的是液体,有关此图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②可以进入A、C、D
B. CO2浓度最高的液体是①
C. 图中O2浓度最低的液体是③
D. ①②③④组成了体液,其中①②④属于内环境
【答案】B
【解析】
【详解】A、②为组织液,可以进入A转化为血浆,进入C转化为细胞内液,进入D转化为淋巴,A正确;
B、CO2是细胞呼吸产生的,因此CO2浓度最高的液体是③,B错误;
C、O2在细胞内被消耗,故O2浓度最低的液体是细胞内液,最高的是血浆,C正确;
D、①②③④组成了体液,其中①②④为细胞外液,构成了内环境,D正确.
故选B。
6. 下列有关内环境和稳态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血浆中蛋白质含量明显高于淋巴和组织液
B. 人体内环境pH、渗透压等保持相对稳定是细胞正常代谢所必需的
C. 个体稳态的实现是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等共同调节的结果
D. 葡萄糖、肾上腺素、淋巴因子和胰蛋白酶都属于人体内环境的成分
【答案】D
【解析】
【详解】血浆中的血浆蛋白含量明显高于淋巴和组织液,血浆蛋白是维持血浆渗透压的重要物质,A正确;人体内环境的pH、渗透压等保持相对稳定是细胞正常代谢所必需的,B正确;稳态的调节机制是靠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C正确;胰蛋白酶不存在于内环境中,胰蛋白酶存在于消化液中,属于外环境的成分,D错误。
7. 突触小体不能完成的生理过程是
A. 丙酮酸的氧化分解
B. 突触小泡与细胞膜的融合
C. 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
D. 完成“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答案】D
【解析】
【详解】突触小体能够通过胞吐完成神经递质的释放,会出现突触小泡和细胞膜的融合,突触小泡中的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需要的能量是由细胞呼吸供应,因此可以发生丙酮酸的分解,突触小体完成的信号转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故选D。
8. 关于体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人的体温就是指通过直肠所测得的温度
B. 体温的相对恒定,是维持内环境稳定、保证代谢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C. 人的体温来源于物质代谢过程中所释放的热量
D. 体温的相对恒定,是机体产热与散热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答案】A
【解析】
【详解】A、人的体温是人体内部的平均温度,通过直肠测得的温度不是体温,但是最接近体温,A错误;
B、体温维持在37℃左右,使得酶处于最适温度,活性较高,因此体温相对恒定是维持内环境稳定、保证代谢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B正确;
C、人的体温来源于物质代谢,即细胞呼吸所释放出来的能量,C正确;
D、体温的相对恒定,是机体产热与散热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D正确。
故选A。
9.如图表示人体通过体液免疫消灭破伤风杆菌外毒素的过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细胞2、细胞3均起源于造血干细胞 B. 仅细胞4中含有合成物质a的基因
C. ②、③过程与细胞膜上蛋白质有关 D. 细胞5属于保留分裂能力的细胞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图可知,细胞1是吞噬细胞,2是T细胞,3是B细胞,4是效应B细胞,5是记忆细胞,物质a是抗体,抗体基因在所有细胞中都有,但在有的细胞中能表达,有的细胞中不能表达,B错误,ACD正确。
故选B。
10. 下列对激素调控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 激素调控可通过改变细胞的代谢而发挥效能
B. 激素调控的启动较快,持续时间较长
C. 人和高等动物的生理活动主要是通过激素调控来协调的
D. 甲状腺激素可以催化细胞新陈代谢,从而增加机体产热
【答案】A
【解析】
【详解】
激素不直接参与细胞代谢,但通过调控作用使细胞原有的生理效应发生改变,A正确。激素调控与神经调节相比较慢,B错误。人和高等动物的生理活动主要是通过神经-体液-免疫调节来协调的,C错误。甲状腺激素是起到调节作用的,但不是催化作用,D错误。
11.乙肝疫苗第一次注射的时候需按照“0G1G6原则”接种三次针剂(0表示第一针,1表示1个月后打第二针,6表示第二针打了6个月后打第三针),三针打完才代表理论上的一次完整的乙肝疫苗注射完成,其主要原因是
A. 能多次强化刺激浆细胞产生大量的抗体
B. 记忆细胞数量增多导致应答效果显著增强
C. 抗原的积累促进T细胞释放大量淋巴因子
D. 能增强体内吞噬细胞对抗原的免疫记忆
【答案】B
【解析】
【详解】间隔使用该疫苗的目的是增多机体内的记忆细胞,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A错误;间隔使用该疫苗的目的是增多机体内的记忆细胞,导致应答效果显著增强,B正确;该疫苗作为抗原,能刺激机体产生更多的记忆细胞,而不是促进T细胞释放大量淋巴因子,C错误;吞噬细胞对抗原没有免疫记忆能力,D错误。故选B。
12.如图甲表示不同浓度生长素对某植物生长的影响,图乙表示将盆栽植物横放时植物的生长状况。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甲图曲线表明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P点为最适浓度
B. 乙图中茎的背地性与胚芽鞘的向光性中生长素的作用机理相似
C. 乙图中根的向地生长体现了生长素具有两重性
D. 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处理扦插枝条,生根数量一定不同
【答案】D
【解析】
【详解】A.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曲线表明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P点表示促进作用最大时对应的浓度,A正确;
B. 由于受重力影响,乙图中茎背地生长,胚芽鞘的向光性是由于生长素的横向运输,B正确;
C. 根对生长素浓度敏感性强,近地侧的生长素浓度高,抑制根的生长,远地侧生长素浓度低,促进了根的生长,所以根向地生长,体现了生长素的两重性,C正确;
D. 根据图示曲线,当浓度不同但促进作用相同时,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处理扦插枝条,生根数量相等,D错误。
故选D。
13. 某农场购买了一批生根粉准备用于某植物的批量扦插,说明书没有注明该植物适宜的使用浓度,正确的使用措施是( )
A. 用高浓度,以保证生根 B. 用低浓度,以降低成本
C. 任选一种浓度进行扦插 D. 用不同浓度进行预实验
【答案】D
【解析】
【详解】
在不知生根粉使用浓度情况下,首先用不同浓度进行预实验,确定其使用浓度,然后再配制相同浓度进行使用。故选D。
14. 切开凹凸不平发育不均匀的西瓜,发现其凹侧的种子发育不良或未发育,这种现象可解释为
A. 种子的发育需要果实提供营养
B. 无种子的子房绝对无法发育成果实
C. 光照不均匀使生长素分布不均匀
D. 发育着的种子里合成的生长素能促进子房发育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发育中的种子能产生生长素,促使子房膨大形成果实,若种子发育不良,或未发育,那么果实就会表现出凸凹不平或不均匀的西瓜,因此D正确,A、C解释不正确;无种子的子房如果涂抹生长素也能发育成果实,故B错误。
15. 瓶插鲜花鲜重的变化与衰败相关,鲜重累积增加率下降时插花衰败。 下图为细胞分裂素和蔗糖对插花鲜重的影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蔗糖和细胞分裂素都有延缓衰败的作用
B. 蔗糖可为花的呼吸作用提供更多的底物
C. 同时添加蔗糖和细胞分裂素更利于插花保鲜
D. 第5 天花中脱落酸的含量应该是清水组最低
【答案】D
【解析】
与清水组相比,蔗糖组和细胞分裂素组中鲜花鲜重累积增加率高,说明蔗糖和细胞分裂素都有延缓衰败的作用,A正确;蔗糖可为花的呼吸作用提供更多的底物,提供能量,B正确;蔗糖+细胞分裂素组鲜花鲜重积累增加率最高,说明同时添加蔗糖和细胞分裂素更利于插花保鲜,C正确;第5天清水组鲜花鲜重积累增加率最低,此时脱落酸含量最高,D错误。
16.下列关于信息传递的描述正确的是
选项
信息类型
来源
作用对象
举例
1
植物激素
特定的器官
靶细胞
生长素
2
淋巴因子
T细胞
B细胞
溶菌酶
3
物理信息
某生物
同种生物
蜜蜂圆圈舞
4
神经递质
神经元
神经元、肌细胞等
肾上腺素
A. 1 B. 2 C. 3 D. 4
【答案】D
【解析】
【详解】A、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一定部位产生,没有特定的分泌器官,A错误;
B、溶菌酶不是淋巴因子,B错误;
C、蜜蜂的圆圈舞属于行为信息,C错误;
D、肾上腺素也可作为一种神经递质,由神经元细胞产生,可作用于神经元和肌细胞等,D正确。
故选D。
17.我国谚语中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食物链的原理。若鹰迁入了蝉、螳螂和黄雀所在的树林中,捕食黄雀并栖息于林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鹰迁入增加了该树林中蝉及其天敌的数量
B. 该生态系统中细菌产生的能量可流向生产者
C. 鹰的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消耗的环节
D. 该食物链中螳螂属于第二营养级
【答案】C
【解析】
【详解】A、鹰的迁入使黄雀的数量减少,这导致蝉的天敌(螳螂)的数量增加,进而导致蝉的数量减少,A错误;
B、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起点是生产者,生产者不能利用分解者释放的热能,因此该生态系统中细菌产生的能量不可流向生产者,B错误;
C、营养级越多,能量消耗就越多,因此鹰的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消耗的环节,C正确;
D、该食物链中螳螂属于第三营养级,D错误。
故选C。
18.下列哪种情况下,生活在同一群落中的两个不同种群的竞争更加激烈 ( )
A. 两个种群的亲缘关系较远 B. 两个种群的生活条件极为相似
C. 一个种群比另一个种群大得多 D. 两个种群的生殖方式相同
【答案】B
【解析】
【详解】竞争是指不同生物对食物和空间等生活的必需资源有共同的要求,因此当需求量超过供应量时所产生的相互妨碍作用,就称为竞争;像水稻和杂草等两个群体在生态系统中处于相同的生态位,生活条件极为相似,争夺空间、光照、资源,所以竞争最激烈.故选B。
19.在沙漠的一个灌木群落中,某种基于种子繁殖的灌木,其分布型随着生长进程会发生改变,幼小和小灌木呈集群分布,中灌木呈随机分布,大灌木呈均匀分布,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这种改变影响群落的水平结构
B. 这种改变是群落演替所引起的结果
C. 均匀分布的形成原因主要是种内竞争
D. 集群分布主要是由于种子不能远离母株所致
【答案】B
【解析】
【详解】该灌木空间结构的改变即改变了群落的水平结构,A正确;这种改变只是灌木种群在空间上的分布变化,不属于群落的演替过程,B错误;大灌木在空间上的均匀分布是个体的所需的空间较大,相互之间种内竞争的结果,C正确;幼小和小灌木的集群分布,与种子不能远离母株有关,D,正确。
20.下列有关生物种群和群落的说法,错误的是
A. 预测野生北极驯鹿种群数量将减少的主要依据是其出生率<死亡率
B. 种群密度能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但仅据此还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C. 物种组成是决定群落性质的重要因素,也是鉴别不同群落类型的基本特征
D. 群落演替是群落组成向着一定方向,具有一定规律,随时间变化的有序过程
【答案】A
【解析】
【详解】预测野生北极驯鹿种群数量将减少的主要依据除有出生率<死亡率,还有可能是迁入率<迁出率,A错误;根据种群密度的定义可知,种群密度能够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B正确;物种组成即物种的丰富度,它是决定群落性质的重要因素,也是鉴别不同群落类型的基本特征,C正确;群落演替是群落组成向着一定方向,具有一定规律,随时间变化的有序过程,D正确。
21.下表表示某地甲、乙两个种群数量变化关系。据表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时间
第一年
第二年
第三年
第四年
第五年
第六年
第七年
甲种群数
量/乙种群
数量
1.3
1.35
1.1
0.95
0.65
0.33
0
A. 甲乙两种群均为s型增长,增长速率均受本身密度制约
B. 若该地区为草原,甲为兔子,则乙可能是牛
C. 甲乙两种群为捕食关系,其中乙为捕食者
D. 甲乙两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强度由弱到强再到弱
【答案】D
【解析】
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只能分析出甲种群数量先多于乙种群数量,然后甲种群数量下降多于乙种群数量,所以判断不出两种群的增长模式,A错误。如果该地区为草原,甲如果是兔子,乙不可能是牛,因为这二者的竞争关系是此消彼长的那种竞争关系,应不会使某种消失,B错误。甲乙两种群为捕食关系的话,乙为捕食者,到第7年时被捕食者数量为0,那么捕食者数量也会为0,C错误。甲乙两种群为竞争关系,最初时甲占优势,随后乙种群占优势,并且甲种群逐步被排挤掉,所以竞争强度由弱到强再到弱D正确。
22.如图表示甲、乙、丙三个种群生物对同种食物的不同大小个体的捕食比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甲与乙、乙与丙之间存在竞争关系
B. 甲、丙可以生活在同一群落的相同垂直结构层次
C. 乙对甲、丙的进化起选择作用,而甲、丙对乙的进化不起作用
D. 在某地区仅有该种类食物存在时,乙种群最可能保持数量的基本稳定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图可知,甲与乙、乙与丙具有相同的食物来源,故甲与乙、乙与丙之间存在竞争关系,A正确;甲、丙有相同的食物,可以生活在同一群落的相同垂直结构层次,B正确;乙对甲、丙的进化起选择作用,甲、丙对乙的进化也起作用,C错误;取食范围越广,生物适应环境的能力就越强,数量就越稳定,D正确;故选C。
23.如果一个人食物有1/2来自绿色植物,1/2来自羊肉,假如传递效率为10 % ,那么该人每增加1千克体重,约消耗植物( )
A. 10千克 B. 55千克
C. 100千克 D. 110千克
【答案】B
【解析】
【详解】此题中,食物链已经固定,传递效率也已经固定,只需要计算就行了,人增加1kg体重,将这1kg体重分出1/2(0.5kg)是靠食用绿色植物增加的,按10%的传递效率,人的体重增加0.5kg需要食用植物5kg;同理人的体重还有1/2(0. 5kg)是靠食用羊肉,人的体重增加0. 5kg需要使用羊肉5kg,这5kg羊肉需要食用小型植食性动物50kg,故人每增加1千克体重,约消耗植物5+50=55 kg,B正确,A、C、D均错误。
故选B。
24.下表选项中,甲、乙、丙三者关系能用下图表示的是( )
选项
表示内容
甲
乙
丙
A
碳元素的流向
消费者
CO2库
生产者
B
内环境成分的关系
血浆
淋巴
组织液
C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向
生产者
消费者
分解者
D
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
下丘脑
甲状腺
垂体
A. A B. B C. C D. D
【答案】A
【解析】
【详解】
A、如该图代表碳元素的流向,甲、丙都指向乙,乙为CO2库,生产者光合作用能固定CO2,所以丙为生产者,甲为消费者;A正确;B、如该图代表内环境成分中,血浆和组织液可相互渗透,且淋巴只能进入血浆,所以乙为血浆,丙为组织液,甲为淋巴; B错误;C、如该图代表能量流动,能量流动为单向的,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能量都可流向分解者,所以丙不可能是分解者,也不可能有相互流动; C错误;D、如该图代表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中,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释放相应激素,所以丙为甲状腺,D错误。故选A。
25.在某一农田生态系统中,大面积单一种植某种农作物(甲)可导致害虫A的爆发,改成条带状合理地间作当地另一种农作物(乙)后,乙生长良好,害虫A的爆发也受到了抑制。对此,不合理的解释是
A. 新的种间关系不利于害虫A
B. 新的群落空间结构不利于害虫A
C. 乙的出现使害虫A的环境容纳量下降
D. 乙和害虫A存在互相抑制的竞争关系
【答案】D
【解析】
由题目所给信息“间作当地另一种农作物(乙)后,乙生长良好,害虫A的爆发也受到了抑制”可以直接推出新的种间关系和群落空间结构对害虫A是不利的且乙的出现使害虫A的环境容纳量下降, ABC正确。由题目所给信息“乙生长良好,害虫A的爆发受到了抑制”可判断出乙和害虫A之间不存在互相抑制的关系,D错误。
26.下列信息传递的实例中,属于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的是( )
A. 莴苣在适宜波长下才能萌发生长
B. 昆虫散发性外激素传递信息
C. 草原返青时,“绿色”为食草动物提供信息
D. 雄鸟求偶时进行复杂的“求偶”炫耀
【答案】C
【解析】
【详解】A、莴苣在适宜波长下才能萌发生长,这利用了信息传递有利于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作用,A错误;
B、昆虫散发性外激素传递信息,这利用了信息传递有利于种群繁衍的作用,B错误;
C、草原返青时,“绿色”为食草动物提供信息,这利用了信息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的作用,C正确;
D、雄鸟求偶时进行复杂的“求偶”炫耀,这利用了信息传递有利于种群繁衍的作用,D错误。
故选C。
27.人体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下列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血浆、组织液和淋巴共同构成了机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 ②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神经元 ③激素是通过体液的传输,作用于靶细胞或靶器官的信息分子 ④血糖的平衡调节只能通过体液调节完成 ⑤恒温动物维持体温恒定,是通过神经系统完成了体内产热量和散热量平衡的过程 ⑥体液免疫过程中,有吞噬细胞参与的阶段有两个
A. ①②④ B. ②④⑤ C. ①⑤⑥ D. ①③⑥
【答案】D
【解析】
【详解】血浆、组织液和淋巴共同构成了机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①正确;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②错误;激素是由内分泌腺产生的,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相应的靶细胞或靶器官的信息分子,③正确;血糖的平衡调节通过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共同完成,④错误;体温恒定是神经和体液共同调节的结果,⑤错误;在体液免疫过程中,病原体首先要经过吞噬细胞的摄取和处理,最后抗原和抗体结合后还需要吞噬细胞吞噬消化,⑥正确;故选D。
28.图是人的吞噬细胞杀灭细菌的示意图,图中溶酶体含有多种水解酶,它是细胞内的“酶仓库”。下面与此细胞有关过程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①图示过程1~3能够体现细胞的选择透过性
②该细胞在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中都有作用,但不尽相同
③被吞噬的细菌与该细胞的遗传物质的结构和组成单位是不同的
④该细胞与人的胰岛B细胞中的DNA是相同的,但RNA不同
A. ①② B. ①④ C. ③④ D. ②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图示过程1~3能够体现细胞的流动性,不能体现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①错误;
②在非特异性免疫中的第二道防线中,吞噬细胞能吞噬和消灭病原体,在特异性免疫中大多数抗原要经过吞噬细胞的摄取、处理和呈递,激发特异性免疫应答,抗原—抗体复合物最终由吞噬细胞吞噬处理,②正确;
③细菌的遗传物质是DNA,基本单位是脱氧核苷酸,该细胞的遗传物质也是DNA,基本单位也是脱氧核苷酸,③错误;
④该细胞与人的胰岛B细胞中的DNA是相同的,由于基因的选择表达,转录的RNA不同,④正确;综上所述①②③④中正确的是②④。
故选D。
29.一个健康人若一次进食了稍多的糖,在短时间内,他血液中胰岛素的量和排出尿液中所含的葡萄糖量
A. 前者增加、后者未见增多 B. 两者都增加
C. 前者未增加、后者增多 D. 两者都未增加
【答案】A
【解析】
【详解】一个健康人若一次进食了较多的糖,血糖浓度增加,则胰岛素分泌量增加,促进血糖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成非糖类物质;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使得血糖浓度下降,因此排出尿液中所含的葡萄糖量未见增加。故选A。
30.每年的12月1日为世界艾滋病日,对艾滋病的恐惧和歧视源于不了解、不信任,普及艾滋病知识是全社会的责任.艾滋病是由艾滋病病毒(HIV)引起的,下图为HIV作用机理示意图,其中前病毒是指整合到宿主细胞染色体上的病毒DNA,它会随着宿主DNA的复制而复制.抑制剂NRTIs可抑制HIV逆转录酶的作用.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HIV破坏免疫系统,机体无体液免疫应答,不能通过检测抗体来诊断HIV感染
B. 艾滋病可以通过母婴途径传给后代,但不属于遗传病
C. HIV感染过程中不发生RNA的复制,前病毒复制的场所是细胞核
D. NRTIs不抑制宿主细胞的增殖,可作为治疗艾滋病的药物
【答案】A
【解析】
【详解】HIV感染初期,机体通过体液免疫产生大量抗体,可通过检测抗体来诊断HIV感染,A错误;艾滋病可以通过母婴途径传给后代,属于一种传染病,B正确;HIV病毒为逆转录病毒,不能发生RNA的复制,前病毒随着宿主DNA的复制而复制,宿主DNA复制的场所是细胞核,C正确;抑制剂NRTIs可抑制HIV逆转录酶的作用,不抑制宿主细胞的增殖,可作为治疗艾滋病的药物,D正确。故选A。
31.为探究不同浓度的2,4-D溶液对绿豆发芽的影响,某实验小组用等量的不同浓度的2,4-D溶液分别浸泡绿豆种子12h,再在相同且适宜条件下培养,得到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0.4mg·L-1的2,4-D溶液促进芽的生长、抑制根的生长
B. 2,4-D溶液既能促进根的生长,也能抑制根的生长
C. 1mg·L-1的2,4-D溶液是培养无根豆芽的最适浓度
D. 2,4-D具有与生长素相似的生理功能,属于植物激素
【答案】B
【解析】
【详解】A、由题图可知,0.4mg·L-1的2,4—D溶液促进芽的生长,也能促进根生长,A错误;
B、由分析可知,2,4—D溶液既能促进根的生长,也能抑制根的生长,B正确;
C、由题图可知,1mg•L-l的2,4—D溶液抑制根生长,促进芽生长,但还有根生长,所以培养无根豆芽的最适浓度不是1mg•L-l左右,C错误;
D、2,4—D是人工合成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不属于植物激素,D错误。
故选B。
32.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其常常趋向于稳态。图甲表示载畜量对草原中生产者净生产量的影响(净生产量即生产者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总量与自身呼吸消耗量的差值)。图乙表示出生或死亡数量与种群数量的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由图甲可知,C点以后生态系统的稳态将受到破坏
B. 由图甲可知,适量的放牧不会破坏草原生态系统的稳态
C. 由图乙可知,F点时种群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
D. 由图乙可知,F点表示该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答案】C
【解析】
【详解】A、从图甲可知,C点以后生产者的净生产量低于不放牧的草原,生态系统的稳态将受到破坏,A正确;
B、从图甲可知,适量的放牧(A-C点),使得生产者的净生产者多于不放牧的草原,不会破坏草原生态系统的稳态,B正确;
C、从图乙可知,F点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基本不变,年龄结构为稳定型,C错误;
D、从图乙可知,F点之前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持续增加,F点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即该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值(K值),D正确。
故选C。
33.某草原生态系统的一条食物链A→B→C中,各种群在一年时间内对能量的同化、利用和传递等的数量统计(单位:百万千焦/年)如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种群
输入的
总能量
用于生长、发育
和繁殖的能量
呼吸消耗
传递给
分解者
传递给下
一营养级
未被利用
的能量
A
65.5
3.0
15.0
41.5
B
15.0
5
0.5
2.5
C
2
0.6
1.4
微量(不计)
无
A. 种群A、B、C构成了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
B. 种群B呼吸消耗的能量为5百万千焦/年
C. 能量从种群B到种群C的传递效率为12%
D. 种群A储存在体内的能量为59.5百万千焦/年
【答案】D
【解析】
【详解】A、种群A、B、C构成了食物链A→B→C,则A表示生产者,BC表示消费者,群落是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种群A、B、C不包含该生态系统的所有生物,A错误.
B、种群B呼吸消耗的能量为10百万千焦/年,B错误.
C、相邻两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等于相邻两营养级的同化量之比,所以能量从B到C的传递效率为2÷15×100%=13.3%,C错误.
D、种群A的净同化量=传递给分解者+传递给下一营养级+未被利用的能量=3.0+15.0+41.5=59.5百万千焦,D正确.
故选D.
34.下图是测定某湖泊的能量流动情况图解[单位:J/(cm2.a)],则由图可知
A. 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464.6+12.5+293+96.3=866.4J/(cm2.a)
B. 从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从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依次为13.5%、20%
C. 由于生物不能在代谢中再利用热能,因此能量流动具有多向性和循环性的特点
D. 若从生态因素考虑,存在于无机环境中的有毒物质经食物链逐级浓缩,因此营养级越高,生物个数越多,受害越小
【答案】B
【解析】
【详解】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464.6J/(cm2·a),A错误;从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从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依次为62.8÷464.6×100%=13.5%和12.6÷62.8×100%=20%,B正确;能量流动的特点是逐级递减,单向流动,C错误;若从生态因素考虑,存在于无机环境中的有毒物质经食物链逐级浓缩,因此营养级越高,生物个数越少,受害越大,D错误。故选B。
35.现实生活中,人类越来越多地影响生物的进化和生物多样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人类对濒危动植物进行保护,不会干扰自然界正常的自然选择
B. 家养动物的变异多,但没有形成新物种,不能增加生物多样性
C. 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种群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D. 抗生素对病菌进行自然选择,长期使用抗生素使细菌抗药性基因频率不断增加
【答案】D
【解析】
【详解】人类如果保护的是适应能力低下的濒危动植物,则有可能干扰自然界正常的自然选择,A错误;家养动物的变异多,可能产生较多的新基因,能增加生物的多样性,B错误;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C错误;抗生素对病菌进行自然选择,长期使用抗生素使细菌抗药性基因频率不断增加,D正确。故选D。
二、非选择题
36.哺乳动物血液中CO2含量变化能够作用于神经系统,调节呼吸运动的频率和强度。CO2感受器有两类,位于脑部或位于躯干的动脉管壁上。回答下列问题:
(1)哺乳动物剧烈运动后产生的_____等酸性物质进入血浆,与血浆中的HCO3-反应,使血液中CO2含量升高。CO2含量变化使特定的感受器兴奋,兴奋以_______的形式沿传入神经传至____________中的呼吸中枢,引起呼吸加深加快,肺的通气量增加,加速CO2的排出。
(2)人体深呼吸后肺扩张,感受器兴奋,神经冲动经传入神经传至呼吸中枢,会抑制吸气,引起呼气,这是一种__________(填“正”或“负”)反馈调节,其意义是_________。
(3)神经递质与激素在发挥生理作用过程中有许多相似之处,请举一例____________。如果保持脑部细胞外液的pH不变,用含高浓度CO2的人工细胞外液灌流脑部时所引起的呼吸加深加快现象消失,可知脑部化学感受器的有效刺激_________________(填“是”或“不是”)CO2本身。
(4)“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是一条保健防病的谚语,其意思是人们春天不要急于脱掉棉衣,秋天也不要刚见冷就穿得太多,适当地捂一点或冻一点,对于身体的健康是有好处的。“春捂”___________ (填“会”或“不会”)使人体体温升高;“秋冻”的感觉是在_______形成的。在寒冷的环境中,人体会通过________________两种方式调节以维持体温恒定,该过程中体内__________ (激素)的分泌量增加,代谢增强,产热增加。
【答案】 (1). 乳酸 (2). 神经冲动(或电信号、局部电流) (3). 脑干 (4). 负反馈 (5). 防止肺扩张的过度,有助于维持正常呼吸节律 (6). 通过体液运输(或发挥作用后大部分会被灭活或与特异性受体结合才能发挥作用) (7). 不是 (8). 不会 (9). 大脑皮层 (10).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11). 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
【解析】
【详解】(1)哺乳动物因剧烈运动,部分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乳酸等酸性物质能与血浆中HCO3−反应,使血液中CO2含量升高。CO2浓度变化可以使一些特定的感受器兴奋,兴奋以神经冲动(动作电位)的形式沿传入神经传导至脑干中的呼吸中枢,使呼吸运动加深加快。
(2)深呼吸后肺扩张,感受器兴奋,神经冲动经传入神经传入脑干,抑制吸气,引起呼气,是一种负反馈调节,纠正、减弱控制信息,防止肺扩张的过度,有助于维持正常呼吸节律。
(3)神经递质与激素在发挥生理作用过程中有许多相似之处,如通过体液运输(或发挥作用后大部分会被灭活或与特异性受体结合才能发挥作用)。如果保持脑部细胞外液的pH不变,用含高浓度CO2的人工细胞外液灌流脑部时所引起的呼吸加深加快现象消失,可知脑部化学感受器的有效刺激不是CO2本身。
(4)人是恒温动物,“春捂不会使人体体温升高;“秋冻”的感觉是在大脑皮层形成的。在寒冷的环境中,人体会通过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两种方式调节以维持体温恒定,该过程中体内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的分泌量增加,代谢增强,产热增加。
37.中脑边缘多巴胺系统是脑的“奖赏通路”,通过多巴胺兴奋此处的神经元,传递到脑的“奖赏中枢”使人感到愉悦,因而多巴胺被认为是引发“奖赏”的神经中枢。目前可卡因是最强的天然中枢兴奋剂,吸毒者把可卡因称作“快乐客”,图为毒品可卡因对人脑部突触间神经冲动的传递干扰示意图
(1)由图可知可卡因的作用机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导致突触间隙中多巴胺含量____________,从而增强并延长对脑的刺激,产生“快感”。吸毒“瘾君子”未吸食毒品时,精神萎靡,四肢无力,体内__________________(激素)的含量减少。
材料二:调查显示,在味觉方面,中国人舌尖最爱“辣”,甜紧随其后,接下来是咸和酸,苦则排名最后。但是,与其他四种不同,辣其实并不是一种味觉,而是痛觉。
(2)辣的感觉是通过辣椒素作用于舌头中的痛觉纤维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产生的,辣椒素与该结构结合后激活了离子通道,产生动作电位,将痛觉信息传入中枢神经系统。辣所带来的痛,会促使身体分泌大量内啡肽,内啡肽能产生快感来镇痛,在最初的疼痛之后,反而让人产生了一种愉悦感,让很多人的饮食无辣不欢。内啡肽与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一样由____________________分泌,并受到肾上腺皮质激素的__________________调节。近年来发现,当淋巴细胞受到新城疫病毒刺激后,淋巴细胞可以产生内啡肽,内啡肽对机体的免疫反应也起着调控作用,所以内啡肽也属于免疫系统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物质。
【答案】 (1). 与多巴胺转运体结合,阻止了多巴胺进入突触前膜 (2). 增多 (3). 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 (4). 辣椒素受体(或受体) (5). 垂体 (6). (负)反馈调节 (7). 免疫活性
【解析】
【详解】(1)据图可知,可卡因能与多巴胺转运体结合,阻止了多巴胺进入突触前膜,导致突触间隙中多巴胺含量增多,从而增强并延长对脑的刺激,产生“快感”。吸毒“瘾君子”未吸食毒品时,精神萎靡,四肢无力,体内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减少。
(2)辣的感觉是通过辣椒素作用于舌头中的痛觉纤维上辣椒素受体而产生的,辣椒素与该结构结合后激活了离子通道,产生动作电位,将痛觉信息传入中枢神经系统。辣所带来的痛,会促使身体分泌大量内啡肽,内啡肽能产生快感来镇痛,在最初的疼痛之后,反而让人产生了一种愉悦感,让很多人的饮食无辣不欢。内啡肽与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一样由垂体分泌,并受到肾上腺皮质激素的(负)反馈调节调节。近年来发现,当淋巴细胞受到新城疫病毒刺激后,淋巴细胞可以产生内啡肽,内啡肽对机体的免疫反应也起着调控作用,所以内啡肽也属于免疫系统中的免疫活性物质。
38.回答下列有关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问题:
(1)在未受粉的番茄雌蕊柱头上涂抹一定浓度的生长素即可得到无子番茄,这利用了生长素的_____________________生理功能。
(2)某同学用0ppm、4ppm、8ppm、12ppm、16ppm的生长素溶液处理扦插枝条,测得插条生根平均长度依次为:21mm、28mm、42mm、57mm、19mm。据此可初步确定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生长素浓度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ppm之间。
(3)请利用生长状况相同的燕麦胚芽鞘、云母片等材料和用具设计实验,以验证在重力作用下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发生在尖端,而不是尖端以下部位。(要求写出实验步骤,并预测结果)实验步骤:
①将完整的燕麦胚芽鞘随机均分为三组,编号A、B、C;
②A组在___________中央纵向插入云母片。B组在________________的中央纵向插入云母片,C组__________________。
③将三组胚芽鞘__________放置,在___________(黑暗/单侧光)条件下培养相同时间后,观察胚芽鞘的生长情况。
预测结果:A组________生长, B组________生长,C组________生长。
【答案】 (1). 促进果实发育 (2). 8-16 (3). 胚芽鞘尖端 (4). 尖端以下部分 (5). 不作任何处理 (6). 水平 (7). 黑暗 (8). A组水平生长 (9). B组背地生长 (10). C组背地生长
【解析】
【详解】(1)生长素能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未受粉的番茄在生长素作用下发育成无子番茄,。
(2)生长素溶液浓度在8ppm和16ppm之间促进插条生根效果最好为,因此最适生长素浓度在8-16ppm之间。
(3)
②实验目的是验证在重力作用下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发生在尖端,而不是尖端以下部位。因此前提是胚芽鞘都是水平放置;实验组的云母片分别阻断尖端和尖端下部的生长素横向运输,对照组不使用云母片,所以A组在胚芽鞘尖端中央纵向插入云母片;B组在尖端以下部分的中央纵向插入云母片,C组不作任何处理。
③将三组胚芽鞘水平放置。实验研究重力的作用,要避免单侧光的影响,所以在黑暗条件下培养。
横向运输发生在尖端,而不是尖端以下部位,所以 A组生长素不能横向运输,近地侧和背地侧生长素浓度相等,水平生长; B组和C组都发生横向运输,近地侧生长素浓度大,生长快,胚芽鞘背地生长。
39.某大豆田的主要食物链由大豆→田鼠→鼬构成。图甲为田鼠所摄入能量的去路,其中字母表示相应能量。为防治农田鼠害,研究人员选择若干大小相似、开放的大豆田,在边界上每隔一定距离设置适宜高度的模拟树桩,为肉食性猛禽提供栖息场所。设桩一段时间后,测得大豆田中田鼠种群密度的变化如乙图所示。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所缺少的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生产者、无机物、有机物、气候和______。图中C属于第______营养级的能量,B表示用于______的能量。
(2)该生态系统中,田鼠的种群密度可通过______法调查。若调查期间,有部分标记物脱落,则调查结果______________(填“偏大”或“偏小”)。
(3)据图乙分析,田鼠的种群数量呈____________增长,a~d段其种群的增长速率的变化情况是_____________。d点以后田鼠种群密度大幅下降,从田鼠生存环境变化的角度分析,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该大豆田弃耕后数十年后将会进行______演替成一片森林。在此过程中该生态系统会朝着物种多样化、结构复杂化和功能完善化方向发展,直到生态系统达到稳态为止,这种稳态是靠生态系统的______来实现。
【答案】 (1). 能源(太阳能) (2). 一 (3). 生长、发育和繁殖 (4). 标志重捕 (5). 偏大 (6). “S” (7). 先增大后减小 (8). 食物减少或容易被天敌捕食或迁出 (9). 次生 (10). 自我调节
【解析】
【详解】(1)图甲为田鼠所摄入能量的去路,其中包含了消费者和分解者,缺少的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生产者、无机物、有机物、气候和能源,C表示的是粪便中的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即第一营养级的能量,B表示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2)田鼠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所以调查其种群密度可以采用标志重捕法,若个别标志物脱落,则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数占总个体数比例减小,调查结果会偏大。
(3)据图乙分析,田鼠的种群数量呈“S”增长,a~d段其种群的增长速率的变化情况是先增大后减小。d点以后田鼠种群密度大幅下降,从田鼠生存环境变化的角度分析,其原因是食物减少或容易被天敌捕食或迁出。
(4)若该大豆田弃耕后数十年后将会进行次生演替成一片森林。在此过程中该生态系统会朝着物种多样化、结构复杂化和功能完善化方向发展,直到生态系统达到稳态为止,这种稳态是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来实现。
40.近年来,毕业大学生回乡创业的报道屡见不鲜。他们有的开垦荒山变成果林,改造洼地成为鱼塘,以及在山中放养土鸡等。体现了当代大学生敢闯敢拼、不怕吃苦的创业精神。联系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荒山被改造成为果林、洼地被改造成为鱼塘,说明人类的活动能够使群落的演替不同于自 然演替的__________进行。
(2)下图是某大学生建立的“稻田立体生态农业模式及其周年生产”示意图,其中水稻为河蟹提供了摄食、隐栖的环境,河蟹则可摄食稻田中的害虫,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①稻田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为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中的_____是沿着该渠道进行的。
②西红柿叶遭遇蚜虫时,为评估蚜虫所造成的危害程度,往往采取_______法调查其种群密度。西红柿叶会释放某种化学信息引来蚜虫的天敌消灭蚜虫,这体现了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________的功能;信息传递通常可体现在________之间。
③水稻害虫到河蟹能量单向流动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与传统农业模式相比,该模式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两点即可)
【答案】 (1). 速度和方向 (2).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3). 样方 (4). 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5). 生物与生物及生物与(无机)环境 (6). 河蟹和水稻害虫的捕食关系不能逆转 (7). 减少了农药的使用,减少了环境污染;最大限度利用自然资源;使人类最大限度的获得能量
【解析】
【详解】(1)荒山被改造成为果林、洼地被改造成为鱼塘,说明人类的活动能够使群落的演替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2)①稻田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为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的。
②样方法适用于植物和活动范围不大的动物。因为蚜虫活动范围很小,可以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西红柿叶会释放某种化学信息引来蚜虫的天敌消灭蚜虫,这体现了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的功能。信息传递通常可体现在生物与生物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
③河蟹捕食水稻害虫,为捕食关系,河蟹和水稻害虫的捕食关系不能逆转,水稻害虫到河蟹能量单向流动。水稻害虫同化的能量自身呼吸要消耗一部分,还有一部分被分解者利用,所以不能将全部的能量流入河蟹,导致能量流动逐级递减。
④与传统农业模式相比,生态农业减少了农药的使用,减少了环境污染;最大限度利用自然资源;使人类最大限度的获得能量。
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措施不能减少酸雨危害的是( )
A. 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 B. 使用脱硫煤
C. 植树造林 D. 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答案】D
【解析】
【详解】减少酸雨危害,应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对含硫物质进行脱硫处理,使用新能源,回收、利用SO2废气,植树造林等,题中A、B、C都可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减少酸雨的形成,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会缓解温室效应,不能减少酸雨的危害,故选D。
2. 通常情况下,当人体局部组织活动增强时,代谢产物增加,此时该组织中
A. 组织液增加,淋巴增加 B. 组织液减少,淋巴增加
C. 组织液增加,淋巴减少 D. 组织液减少,淋巴减少
【答案】A
【解析】
人体局部组织活动增加时,代谢产物增加,组织液浓度上升,血浆更多水流向组织液,组织液增加,组织液单向渗透到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组织液增多,淋巴液增多,A正确。
3.图示肝细胞与甲、乙、丙三种细胞外液的物质交换关系,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甲、乙、丙依次为组织液、淋巴、血浆
B. 甲中的葡萄糖进入红细胞是主动扩散
C. NaHCO3等缓冲物质可使乙的pH稳定在7.35~7.45
D. CO2浓度大小关系为乙>甲>肝细胞
【答案】C
【解析】
【详解】A、分析题图可知,肝细胞与甲进行物质交换是双向的、据此判断甲是组织液,乙与甲进行物质交换是双向的,据此判断甲、乙、丙依次为组织液、血浆、淋巴,A错误;
B、甲组织液中的葡萄糖进入红细胞的方式是被动扩散,B错误;
C、题图中的乙是血浆,正常血浆中的pH维持在7.35~7.45间,与血浆中的缓冲物质,如NaHCO3(可与乳酸反应)等缓冲物有关,C正确;
D、肝细胞产生的CO2运输到外界的过程中,CO2先经自由扩散由肝细胞扩散到组织液,又由组织液扩散到血浆,故CO2浓度大小关系为肝细胞>甲组织液>乙血浆,D错误。
故选C。
4.人体内环境相对稳定有多方面表现。下列不能作为这一稳态指标的是 ( )
A. 血浆pH和渗透压 B. 血压、心率和血红蛋白量
C. 血氧含量和二氧化碳含量 D. 24小时尿量和尿比重
【答案】B
【解析】
【详解】A、血浆的pH保持相对稳定和渗透压处于相对平衡属于内环境稳态,A可以作为稳态指标;
B、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内,是细胞内液成分而非内环境成分,B不可以作为稳态指标;
C、血氧和二氧化碳属于内环境成分,化学成分的物理、化学特性稳态属于内环境的稳态,C可以作为稳态指标;
D、24小时尿量和尿比重受神经-体液-免疫共同调节,属于内环境稳态,D可以作为稳态指标;
故选:B。
5.如图是人体某组织内各种结构示意图,A、B、C、D表示的是结构,①、②、③、④表示的是液体,有关此图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②可以进入A、C、D
B. CO2浓度最高的液体是①
C. 图中O2浓度最低的液体是③
D. ①②③④组成了体液,其中①②④属于内环境
【答案】B
【解析】
【详解】A、②为组织液,可以进入A转化为血浆,进入C转化为细胞内液,进入D转化为淋巴,A正确;
B、CO2是细胞呼吸产生的,因此CO2浓度最高的液体是③,B错误;
C、O2在细胞内被消耗,故O2浓度最低的液体是细胞内液,最高的是血浆,C正确;
D、①②③④组成了体液,其中①②④为细胞外液,构成了内环境,D正确.
故选B。
6. 下列有关内环境和稳态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血浆中蛋白质含量明显高于淋巴和组织液
B. 人体内环境pH、渗透压等保持相对稳定是细胞正常代谢所必需的
C. 个体稳态的实现是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等共同调节的结果
D. 葡萄糖、肾上腺素、淋巴因子和胰蛋白酶都属于人体内环境的成分
【答案】D
【解析】
【详解】血浆中的血浆蛋白含量明显高于淋巴和组织液,血浆蛋白是维持血浆渗透压的重要物质,A正确;人体内环境的pH、渗透压等保持相对稳定是细胞正常代谢所必需的,B正确;稳态的调节机制是靠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C正确;胰蛋白酶不存在于内环境中,胰蛋白酶存在于消化液中,属于外环境的成分,D错误。
7. 突触小体不能完成的生理过程是
A. 丙酮酸的氧化分解
B. 突触小泡与细胞膜的融合
C. 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
D. 完成“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答案】D
【解析】
【详解】突触小体能够通过胞吐完成神经递质的释放,会出现突触小泡和细胞膜的融合,突触小泡中的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需要的能量是由细胞呼吸供应,因此可以发生丙酮酸的分解,突触小体完成的信号转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故选D。
8. 关于体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人的体温就是指通过直肠所测得的温度
B. 体温的相对恒定,是维持内环境稳定、保证代谢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C. 人的体温来源于物质代谢过程中所释放的热量
D. 体温的相对恒定,是机体产热与散热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答案】A
【解析】
【详解】A、人的体温是人体内部的平均温度,通过直肠测得的温度不是体温,但是最接近体温,A错误;
B、体温维持在37℃左右,使得酶处于最适温度,活性较高,因此体温相对恒定是维持内环境稳定、保证代谢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B正确;
C、人的体温来源于物质代谢,即细胞呼吸所释放出来的能量,C正确;
D、体温的相对恒定,是机体产热与散热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D正确。
故选A。
9.如图表示人体通过体液免疫消灭破伤风杆菌外毒素的过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细胞2、细胞3均起源于造血干细胞 B. 仅细胞4中含有合成物质a的基因
C. ②、③过程与细胞膜上蛋白质有关 D. 细胞5属于保留分裂能力的细胞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图可知,细胞1是吞噬细胞,2是T细胞,3是B细胞,4是效应B细胞,5是记忆细胞,物质a是抗体,抗体基因在所有细胞中都有,但在有的细胞中能表达,有的细胞中不能表达,B错误,ACD正确。
故选B。
10. 下列对激素调控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 激素调控可通过改变细胞的代谢而发挥效能
B. 激素调控的启动较快,持续时间较长
C. 人和高等动物的生理活动主要是通过激素调控来协调的
D. 甲状腺激素可以催化细胞新陈代谢,从而增加机体产热
【答案】A
【解析】
【详解】
激素不直接参与细胞代谢,但通过调控作用使细胞原有的生理效应发生改变,A正确。激素调控与神经调节相比较慢,B错误。人和高等动物的生理活动主要是通过神经-体液-免疫调节来协调的,C错误。甲状腺激素是起到调节作用的,但不是催化作用,D错误。
11.乙肝疫苗第一次注射的时候需按照“0G1G6原则”接种三次针剂(0表示第一针,1表示1个月后打第二针,6表示第二针打了6个月后打第三针),三针打完才代表理论上的一次完整的乙肝疫苗注射完成,其主要原因是
A. 能多次强化刺激浆细胞产生大量的抗体
B. 记忆细胞数量增多导致应答效果显著增强
C. 抗原的积累促进T细胞释放大量淋巴因子
D. 能增强体内吞噬细胞对抗原的免疫记忆
【答案】B
【解析】
【详解】间隔使用该疫苗的目的是增多机体内的记忆细胞,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A错误;间隔使用该疫苗的目的是增多机体内的记忆细胞,导致应答效果显著增强,B正确;该疫苗作为抗原,能刺激机体产生更多的记忆细胞,而不是促进T细胞释放大量淋巴因子,C错误;吞噬细胞对抗原没有免疫记忆能力,D错误。故选B。
12.如图甲表示不同浓度生长素对某植物生长的影响,图乙表示将盆栽植物横放时植物的生长状况。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甲图曲线表明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P点为最适浓度
B. 乙图中茎的背地性与胚芽鞘的向光性中生长素的作用机理相似
C. 乙图中根的向地生长体现了生长素具有两重性
D. 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处理扦插枝条,生根数量一定不同
【答案】D
【解析】
【详解】A.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曲线表明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P点表示促进作用最大时对应的浓度,A正确;
B. 由于受重力影响,乙图中茎背地生长,胚芽鞘的向光性是由于生长素的横向运输,B正确;
C. 根对生长素浓度敏感性强,近地侧的生长素浓度高,抑制根的生长,远地侧生长素浓度低,促进了根的生长,所以根向地生长,体现了生长素的两重性,C正确;
D. 根据图示曲线,当浓度不同但促进作用相同时,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处理扦插枝条,生根数量相等,D错误。
故选D。
13. 某农场购买了一批生根粉准备用于某植物的批量扦插,说明书没有注明该植物适宜的使用浓度,正确的使用措施是( )
A. 用高浓度,以保证生根 B. 用低浓度,以降低成本
C. 任选一种浓度进行扦插 D. 用不同浓度进行预实验
【答案】D
【解析】
【详解】
在不知生根粉使用浓度情况下,首先用不同浓度进行预实验,确定其使用浓度,然后再配制相同浓度进行使用。故选D。
14. 切开凹凸不平发育不均匀的西瓜,发现其凹侧的种子发育不良或未发育,这种现象可解释为
A. 种子的发育需要果实提供营养
B. 无种子的子房绝对无法发育成果实
C. 光照不均匀使生长素分布不均匀
D. 发育着的种子里合成的生长素能促进子房发育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发育中的种子能产生生长素,促使子房膨大形成果实,若种子发育不良,或未发育,那么果实就会表现出凸凹不平或不均匀的西瓜,因此D正确,A、C解释不正确;无种子的子房如果涂抹生长素也能发育成果实,故B错误。
15. 瓶插鲜花鲜重的变化与衰败相关,鲜重累积增加率下降时插花衰败。 下图为细胞分裂素和蔗糖对插花鲜重的影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蔗糖和细胞分裂素都有延缓衰败的作用
B. 蔗糖可为花的呼吸作用提供更多的底物
C. 同时添加蔗糖和细胞分裂素更利于插花保鲜
D. 第5 天花中脱落酸的含量应该是清水组最低
【答案】D
【解析】
与清水组相比,蔗糖组和细胞分裂素组中鲜花鲜重累积增加率高,说明蔗糖和细胞分裂素都有延缓衰败的作用,A正确;蔗糖可为花的呼吸作用提供更多的底物,提供能量,B正确;蔗糖+细胞分裂素组鲜花鲜重积累增加率最高,说明同时添加蔗糖和细胞分裂素更利于插花保鲜,C正确;第5天清水组鲜花鲜重积累增加率最低,此时脱落酸含量最高,D错误。
16.下列关于信息传递的描述正确的是
选项
信息类型
来源
作用对象
举例
1
植物激素
特定的器官
靶细胞
生长素
2
淋巴因子
T细胞
B细胞
溶菌酶
3
物理信息
某生物
同种生物
蜜蜂圆圈舞
4
神经递质
神经元
神经元、肌细胞等
肾上腺素
A. 1 B. 2 C. 3 D. 4
【答案】D
【解析】
【详解】A、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一定部位产生,没有特定的分泌器官,A错误;
B、溶菌酶不是淋巴因子,B错误;
C、蜜蜂的圆圈舞属于行为信息,C错误;
D、肾上腺素也可作为一种神经递质,由神经元细胞产生,可作用于神经元和肌细胞等,D正确。
故选D。
17.我国谚语中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食物链的原理。若鹰迁入了蝉、螳螂和黄雀所在的树林中,捕食黄雀并栖息于林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鹰迁入增加了该树林中蝉及其天敌的数量
B. 该生态系统中细菌产生的能量可流向生产者
C. 鹰的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消耗的环节
D. 该食物链中螳螂属于第二营养级
【答案】C
【解析】
【详解】A、鹰的迁入使黄雀的数量减少,这导致蝉的天敌(螳螂)的数量增加,进而导致蝉的数量减少,A错误;
B、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起点是生产者,生产者不能利用分解者释放的热能,因此该生态系统中细菌产生的能量不可流向生产者,B错误;
C、营养级越多,能量消耗就越多,因此鹰的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消耗的环节,C正确;
D、该食物链中螳螂属于第三营养级,D错误。
故选C。
18.下列哪种情况下,生活在同一群落中的两个不同种群的竞争更加激烈 ( )
A. 两个种群的亲缘关系较远 B. 两个种群的生活条件极为相似
C. 一个种群比另一个种群大得多 D. 两个种群的生殖方式相同
【答案】B
【解析】
【详解】竞争是指不同生物对食物和空间等生活的必需资源有共同的要求,因此当需求量超过供应量时所产生的相互妨碍作用,就称为竞争;像水稻和杂草等两个群体在生态系统中处于相同的生态位,生活条件极为相似,争夺空间、光照、资源,所以竞争最激烈.故选B。
19.在沙漠的一个灌木群落中,某种基于种子繁殖的灌木,其分布型随着生长进程会发生改变,幼小和小灌木呈集群分布,中灌木呈随机分布,大灌木呈均匀分布,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这种改变影响群落的水平结构
B. 这种改变是群落演替所引起的结果
C. 均匀分布的形成原因主要是种内竞争
D. 集群分布主要是由于种子不能远离母株所致
【答案】B
【解析】
【详解】该灌木空间结构的改变即改变了群落的水平结构,A正确;这种改变只是灌木种群在空间上的分布变化,不属于群落的演替过程,B错误;大灌木在空间上的均匀分布是个体的所需的空间较大,相互之间种内竞争的结果,C正确;幼小和小灌木的集群分布,与种子不能远离母株有关,D,正确。
20.下列有关生物种群和群落的说法,错误的是
A. 预测野生北极驯鹿种群数量将减少的主要依据是其出生率<死亡率
B. 种群密度能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但仅据此还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C. 物种组成是决定群落性质的重要因素,也是鉴别不同群落类型的基本特征
D. 群落演替是群落组成向着一定方向,具有一定规律,随时间变化的有序过程
【答案】A
【解析】
【详解】预测野生北极驯鹿种群数量将减少的主要依据除有出生率<死亡率,还有可能是迁入率<迁出率,A错误;根据种群密度的定义可知,种群密度能够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B正确;物种组成即物种的丰富度,它是决定群落性质的重要因素,也是鉴别不同群落类型的基本特征,C正确;群落演替是群落组成向着一定方向,具有一定规律,随时间变化的有序过程,D正确。
21.下表表示某地甲、乙两个种群数量变化关系。据表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时间
第一年
第二年
第三年
第四年
第五年
第六年
第七年
甲种群数
量/乙种群
数量
1.3
1.35
1.1
0.95
0.65
0.33
0
A. 甲乙两种群均为s型增长,增长速率均受本身密度制约
B. 若该地区为草原,甲为兔子,则乙可能是牛
C. 甲乙两种群为捕食关系,其中乙为捕食者
D. 甲乙两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强度由弱到强再到弱
【答案】D
【解析】
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只能分析出甲种群数量先多于乙种群数量,然后甲种群数量下降多于乙种群数量,所以判断不出两种群的增长模式,A错误。如果该地区为草原,甲如果是兔子,乙不可能是牛,因为这二者的竞争关系是此消彼长的那种竞争关系,应不会使某种消失,B错误。甲乙两种群为捕食关系的话,乙为捕食者,到第7年时被捕食者数量为0,那么捕食者数量也会为0,C错误。甲乙两种群为竞争关系,最初时甲占优势,随后乙种群占优势,并且甲种群逐步被排挤掉,所以竞争强度由弱到强再到弱D正确。
22.如图表示甲、乙、丙三个种群生物对同种食物的不同大小个体的捕食比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甲与乙、乙与丙之间存在竞争关系
B. 甲、丙可以生活在同一群落的相同垂直结构层次
C. 乙对甲、丙的进化起选择作用,而甲、丙对乙的进化不起作用
D. 在某地区仅有该种类食物存在时,乙种群最可能保持数量的基本稳定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图可知,甲与乙、乙与丙具有相同的食物来源,故甲与乙、乙与丙之间存在竞争关系,A正确;甲、丙有相同的食物,可以生活在同一群落的相同垂直结构层次,B正确;乙对甲、丙的进化起选择作用,甲、丙对乙的进化也起作用,C错误;取食范围越广,生物适应环境的能力就越强,数量就越稳定,D正确;故选C。
23.如果一个人食物有1/2来自绿色植物,1/2来自羊肉,假如传递效率为10 % ,那么该人每增加1千克体重,约消耗植物( )
A. 10千克 B. 55千克
C. 100千克 D. 110千克
【答案】B
【解析】
【详解】此题中,食物链已经固定,传递效率也已经固定,只需要计算就行了,人增加1kg体重,将这1kg体重分出1/2(0.5kg)是靠食用绿色植物增加的,按10%的传递效率,人的体重增加0.5kg需要食用植物5kg;同理人的体重还有1/2(0. 5kg)是靠食用羊肉,人的体重增加0. 5kg需要使用羊肉5kg,这5kg羊肉需要食用小型植食性动物50kg,故人每增加1千克体重,约消耗植物5+50=55 kg,B正确,A、C、D均错误。
故选B。
24.下表选项中,甲、乙、丙三者关系能用下图表示的是( )
选项
表示内容
甲
乙
丙
A
碳元素的流向
消费者
CO2库
生产者
B
内环境成分的关系
血浆
淋巴
组织液
C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向
生产者
消费者
分解者
D
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
下丘脑
甲状腺
垂体
A. A B. B C. C D. D
【答案】A
【解析】
【详解】
A、如该图代表碳元素的流向,甲、丙都指向乙,乙为CO2库,生产者光合作用能固定CO2,所以丙为生产者,甲为消费者;A正确;B、如该图代表内环境成分中,血浆和组织液可相互渗透,且淋巴只能进入血浆,所以乙为血浆,丙为组织液,甲为淋巴; B错误;C、如该图代表能量流动,能量流动为单向的,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能量都可流向分解者,所以丙不可能是分解者,也不可能有相互流动; C错误;D、如该图代表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中,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释放相应激素,所以丙为甲状腺,D错误。故选A。
25.在某一农田生态系统中,大面积单一种植某种农作物(甲)可导致害虫A的爆发,改成条带状合理地间作当地另一种农作物(乙)后,乙生长良好,害虫A的爆发也受到了抑制。对此,不合理的解释是
A. 新的种间关系不利于害虫A
B. 新的群落空间结构不利于害虫A
C. 乙的出现使害虫A的环境容纳量下降
D. 乙和害虫A存在互相抑制的竞争关系
【答案】D
【解析】
由题目所给信息“间作当地另一种农作物(乙)后,乙生长良好,害虫A的爆发也受到了抑制”可以直接推出新的种间关系和群落空间结构对害虫A是不利的且乙的出现使害虫A的环境容纳量下降, ABC正确。由题目所给信息“乙生长良好,害虫A的爆发受到了抑制”可判断出乙和害虫A之间不存在互相抑制的关系,D错误。
26.下列信息传递的实例中,属于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的是( )
A. 莴苣在适宜波长下才能萌发生长
B. 昆虫散发性外激素传递信息
C. 草原返青时,“绿色”为食草动物提供信息
D. 雄鸟求偶时进行复杂的“求偶”炫耀
【答案】C
【解析】
【详解】A、莴苣在适宜波长下才能萌发生长,这利用了信息传递有利于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作用,A错误;
B、昆虫散发性外激素传递信息,这利用了信息传递有利于种群繁衍的作用,B错误;
C、草原返青时,“绿色”为食草动物提供信息,这利用了信息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的作用,C正确;
D、雄鸟求偶时进行复杂的“求偶”炫耀,这利用了信息传递有利于种群繁衍的作用,D错误。
故选C。
27.人体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下列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血浆、组织液和淋巴共同构成了机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 ②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神经元 ③激素是通过体液的传输,作用于靶细胞或靶器官的信息分子 ④血糖的平衡调节只能通过体液调节完成 ⑤恒温动物维持体温恒定,是通过神经系统完成了体内产热量和散热量平衡的过程 ⑥体液免疫过程中,有吞噬细胞参与的阶段有两个
A. ①②④ B. ②④⑤ C. ①⑤⑥ D. ①③⑥
【答案】D
【解析】
【详解】血浆、组织液和淋巴共同构成了机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①正确;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②错误;激素是由内分泌腺产生的,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相应的靶细胞或靶器官的信息分子,③正确;血糖的平衡调节通过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共同完成,④错误;体温恒定是神经和体液共同调节的结果,⑤错误;在体液免疫过程中,病原体首先要经过吞噬细胞的摄取和处理,最后抗原和抗体结合后还需要吞噬细胞吞噬消化,⑥正确;故选D。
28.图是人的吞噬细胞杀灭细菌的示意图,图中溶酶体含有多种水解酶,它是细胞内的“酶仓库”。下面与此细胞有关过程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①图示过程1~3能够体现细胞的选择透过性
②该细胞在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中都有作用,但不尽相同
③被吞噬的细菌与该细胞的遗传物质的结构和组成单位是不同的
④该细胞与人的胰岛B细胞中的DNA是相同的,但RNA不同
A. ①② B. ①④ C. ③④ D. ②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图示过程1~3能够体现细胞的流动性,不能体现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①错误;
②在非特异性免疫中的第二道防线中,吞噬细胞能吞噬和消灭病原体,在特异性免疫中大多数抗原要经过吞噬细胞的摄取、处理和呈递,激发特异性免疫应答,抗原—抗体复合物最终由吞噬细胞吞噬处理,②正确;
③细菌的遗传物质是DNA,基本单位是脱氧核苷酸,该细胞的遗传物质也是DNA,基本单位也是脱氧核苷酸,③错误;
④该细胞与人的胰岛B细胞中的DNA是相同的,由于基因的选择表达,转录的RNA不同,④正确;综上所述①②③④中正确的是②④。
故选D。
29.一个健康人若一次进食了稍多的糖,在短时间内,他血液中胰岛素的量和排出尿液中所含的葡萄糖量
A. 前者增加、后者未见增多 B. 两者都增加
C. 前者未增加、后者增多 D. 两者都未增加
【答案】A
【解析】
【详解】一个健康人若一次进食了较多的糖,血糖浓度增加,则胰岛素分泌量增加,促进血糖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成非糖类物质;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使得血糖浓度下降,因此排出尿液中所含的葡萄糖量未见增加。故选A。
30.每年的12月1日为世界艾滋病日,对艾滋病的恐惧和歧视源于不了解、不信任,普及艾滋病知识是全社会的责任.艾滋病是由艾滋病病毒(HIV)引起的,下图为HIV作用机理示意图,其中前病毒是指整合到宿主细胞染色体上的病毒DNA,它会随着宿主DNA的复制而复制.抑制剂NRTIs可抑制HIV逆转录酶的作用.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HIV破坏免疫系统,机体无体液免疫应答,不能通过检测抗体来诊断HIV感染
B. 艾滋病可以通过母婴途径传给后代,但不属于遗传病
C. HIV感染过程中不发生RNA的复制,前病毒复制的场所是细胞核
D. NRTIs不抑制宿主细胞的增殖,可作为治疗艾滋病的药物
【答案】A
【解析】
【详解】HIV感染初期,机体通过体液免疫产生大量抗体,可通过检测抗体来诊断HIV感染,A错误;艾滋病可以通过母婴途径传给后代,属于一种传染病,B正确;HIV病毒为逆转录病毒,不能发生RNA的复制,前病毒随着宿主DNA的复制而复制,宿主DNA复制的场所是细胞核,C正确;抑制剂NRTIs可抑制HIV逆转录酶的作用,不抑制宿主细胞的增殖,可作为治疗艾滋病的药物,D正确。故选A。
31.为探究不同浓度的2,4-D溶液对绿豆发芽的影响,某实验小组用等量的不同浓度的2,4-D溶液分别浸泡绿豆种子12h,再在相同且适宜条件下培养,得到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0.4mg·L-1的2,4-D溶液促进芽的生长、抑制根的生长
B. 2,4-D溶液既能促进根的生长,也能抑制根的生长
C. 1mg·L-1的2,4-D溶液是培养无根豆芽的最适浓度
D. 2,4-D具有与生长素相似的生理功能,属于植物激素
【答案】B
【解析】
【详解】A、由题图可知,0.4mg·L-1的2,4—D溶液促进芽的生长,也能促进根生长,A错误;
B、由分析可知,2,4—D溶液既能促进根的生长,也能抑制根的生长,B正确;
C、由题图可知,1mg•L-l的2,4—D溶液抑制根生长,促进芽生长,但还有根生长,所以培养无根豆芽的最适浓度不是1mg•L-l左右,C错误;
D、2,4—D是人工合成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不属于植物激素,D错误。
故选B。
32.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其常常趋向于稳态。图甲表示载畜量对草原中生产者净生产量的影响(净生产量即生产者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总量与自身呼吸消耗量的差值)。图乙表示出生或死亡数量与种群数量的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由图甲可知,C点以后生态系统的稳态将受到破坏
B. 由图甲可知,适量的放牧不会破坏草原生态系统的稳态
C. 由图乙可知,F点时种群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
D. 由图乙可知,F点表示该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答案】C
【解析】
【详解】A、从图甲可知,C点以后生产者的净生产量低于不放牧的草原,生态系统的稳态将受到破坏,A正确;
B、从图甲可知,适量的放牧(A-C点),使得生产者的净生产者多于不放牧的草原,不会破坏草原生态系统的稳态,B正确;
C、从图乙可知,F点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基本不变,年龄结构为稳定型,C错误;
D、从图乙可知,F点之前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持续增加,F点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即该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值(K值),D正确。
故选C。
33.某草原生态系统的一条食物链A→B→C中,各种群在一年时间内对能量的同化、利用和传递等的数量统计(单位:百万千焦/年)如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种群
输入的
总能量
用于生长、发育
和繁殖的能量
呼吸消耗
传递给
分解者
传递给下
一营养级
未被利用
的能量
A
65.5
3.0
15.0
41.5
B
15.0
5
0.5
2.5
C
2
0.6
1.4
微量(不计)
无
A. 种群A、B、C构成了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
B. 种群B呼吸消耗的能量为5百万千焦/年
C. 能量从种群B到种群C的传递效率为12%
D. 种群A储存在体内的能量为59.5百万千焦/年
【答案】D
【解析】
【详解】A、种群A、B、C构成了食物链A→B→C,则A表示生产者,BC表示消费者,群落是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种群A、B、C不包含该生态系统的所有生物,A错误.
B、种群B呼吸消耗的能量为10百万千焦/年,B错误.
C、相邻两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等于相邻两营养级的同化量之比,所以能量从B到C的传递效率为2÷15×100%=13.3%,C错误.
D、种群A的净同化量=传递给分解者+传递给下一营养级+未被利用的能量=3.0+15.0+41.5=59.5百万千焦,D正确.
故选D.
34.下图是测定某湖泊的能量流动情况图解[单位:J/(cm2.a)],则由图可知
A. 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464.6+12.5+293+96.3=866.4J/(cm2.a)
B. 从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从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依次为13.5%、20%
C. 由于生物不能在代谢中再利用热能,因此能量流动具有多向性和循环性的特点
D. 若从生态因素考虑,存在于无机环境中的有毒物质经食物链逐级浓缩,因此营养级越高,生物个数越多,受害越小
【答案】B
【解析】
【详解】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464.6J/(cm2·a),A错误;从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从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依次为62.8÷464.6×100%=13.5%和12.6÷62.8×100%=20%,B正确;能量流动的特点是逐级递减,单向流动,C错误;若从生态因素考虑,存在于无机环境中的有毒物质经食物链逐级浓缩,因此营养级越高,生物个数越少,受害越大,D错误。故选B。
35.现实生活中,人类越来越多地影响生物的进化和生物多样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人类对濒危动植物进行保护,不会干扰自然界正常的自然选择
B. 家养动物的变异多,但没有形成新物种,不能增加生物多样性
C. 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种群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D. 抗生素对病菌进行自然选择,长期使用抗生素使细菌抗药性基因频率不断增加
【答案】D
【解析】
【详解】人类如果保护的是适应能力低下的濒危动植物,则有可能干扰自然界正常的自然选择,A错误;家养动物的变异多,可能产生较多的新基因,能增加生物的多样性,B错误;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C错误;抗生素对病菌进行自然选择,长期使用抗生素使细菌抗药性基因频率不断增加,D正确。故选D。
二、非选择题
36.哺乳动物血液中CO2含量变化能够作用于神经系统,调节呼吸运动的频率和强度。CO2感受器有两类,位于脑部或位于躯干的动脉管壁上。回答下列问题:
(1)哺乳动物剧烈运动后产生的_____等酸性物质进入血浆,与血浆中的HCO3-反应,使血液中CO2含量升高。CO2含量变化使特定的感受器兴奋,兴奋以_______的形式沿传入神经传至____________中的呼吸中枢,引起呼吸加深加快,肺的通气量增加,加速CO2的排出。
(2)人体深呼吸后肺扩张,感受器兴奋,神经冲动经传入神经传至呼吸中枢,会抑制吸气,引起呼气,这是一种__________(填“正”或“负”)反馈调节,其意义是_________。
(3)神经递质与激素在发挥生理作用过程中有许多相似之处,请举一例____________。如果保持脑部细胞外液的pH不变,用含高浓度CO2的人工细胞外液灌流脑部时所引起的呼吸加深加快现象消失,可知脑部化学感受器的有效刺激_________________(填“是”或“不是”)CO2本身。
(4)“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是一条保健防病的谚语,其意思是人们春天不要急于脱掉棉衣,秋天也不要刚见冷就穿得太多,适当地捂一点或冻一点,对于身体的健康是有好处的。“春捂”___________ (填“会”或“不会”)使人体体温升高;“秋冻”的感觉是在_______形成的。在寒冷的环境中,人体会通过________________两种方式调节以维持体温恒定,该过程中体内__________ (激素)的分泌量增加,代谢增强,产热增加。
【答案】 (1). 乳酸 (2). 神经冲动(或电信号、局部电流) (3). 脑干 (4). 负反馈 (5). 防止肺扩张的过度,有助于维持正常呼吸节律 (6). 通过体液运输(或发挥作用后大部分会被灭活或与特异性受体结合才能发挥作用) (7). 不是 (8). 不会 (9). 大脑皮层 (10).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11). 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
【解析】
【详解】(1)哺乳动物因剧烈运动,部分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乳酸等酸性物质能与血浆中HCO3−反应,使血液中CO2含量升高。CO2浓度变化可以使一些特定的感受器兴奋,兴奋以神经冲动(动作电位)的形式沿传入神经传导至脑干中的呼吸中枢,使呼吸运动加深加快。
(2)深呼吸后肺扩张,感受器兴奋,神经冲动经传入神经传入脑干,抑制吸气,引起呼气,是一种负反馈调节,纠正、减弱控制信息,防止肺扩张的过度,有助于维持正常呼吸节律。
(3)神经递质与激素在发挥生理作用过程中有许多相似之处,如通过体液运输(或发挥作用后大部分会被灭活或与特异性受体结合才能发挥作用)。如果保持脑部细胞外液的pH不变,用含高浓度CO2的人工细胞外液灌流脑部时所引起的呼吸加深加快现象消失,可知脑部化学感受器的有效刺激不是CO2本身。
(4)人是恒温动物,“春捂不会使人体体温升高;“秋冻”的感觉是在大脑皮层形成的。在寒冷的环境中,人体会通过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两种方式调节以维持体温恒定,该过程中体内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的分泌量增加,代谢增强,产热增加。
37.中脑边缘多巴胺系统是脑的“奖赏通路”,通过多巴胺兴奋此处的神经元,传递到脑的“奖赏中枢”使人感到愉悦,因而多巴胺被认为是引发“奖赏”的神经中枢。目前可卡因是最强的天然中枢兴奋剂,吸毒者把可卡因称作“快乐客”,图为毒品可卡因对人脑部突触间神经冲动的传递干扰示意图
(1)由图可知可卡因的作用机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导致突触间隙中多巴胺含量____________,从而增强并延长对脑的刺激,产生“快感”。吸毒“瘾君子”未吸食毒品时,精神萎靡,四肢无力,体内__________________(激素)的含量减少。
材料二:调查显示,在味觉方面,中国人舌尖最爱“辣”,甜紧随其后,接下来是咸和酸,苦则排名最后。但是,与其他四种不同,辣其实并不是一种味觉,而是痛觉。
(2)辣的感觉是通过辣椒素作用于舌头中的痛觉纤维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产生的,辣椒素与该结构结合后激活了离子通道,产生动作电位,将痛觉信息传入中枢神经系统。辣所带来的痛,会促使身体分泌大量内啡肽,内啡肽能产生快感来镇痛,在最初的疼痛之后,反而让人产生了一种愉悦感,让很多人的饮食无辣不欢。内啡肽与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一样由____________________分泌,并受到肾上腺皮质激素的__________________调节。近年来发现,当淋巴细胞受到新城疫病毒刺激后,淋巴细胞可以产生内啡肽,内啡肽对机体的免疫反应也起着调控作用,所以内啡肽也属于免疫系统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物质。
【答案】 (1). 与多巴胺转运体结合,阻止了多巴胺进入突触前膜 (2). 增多 (3). 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 (4). 辣椒素受体(或受体) (5). 垂体 (6). (负)反馈调节 (7). 免疫活性
【解析】
【详解】(1)据图可知,可卡因能与多巴胺转运体结合,阻止了多巴胺进入突触前膜,导致突触间隙中多巴胺含量增多,从而增强并延长对脑的刺激,产生“快感”。吸毒“瘾君子”未吸食毒品时,精神萎靡,四肢无力,体内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减少。
(2)辣的感觉是通过辣椒素作用于舌头中的痛觉纤维上辣椒素受体而产生的,辣椒素与该结构结合后激活了离子通道,产生动作电位,将痛觉信息传入中枢神经系统。辣所带来的痛,会促使身体分泌大量内啡肽,内啡肽能产生快感来镇痛,在最初的疼痛之后,反而让人产生了一种愉悦感,让很多人的饮食无辣不欢。内啡肽与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一样由垂体分泌,并受到肾上腺皮质激素的(负)反馈调节调节。近年来发现,当淋巴细胞受到新城疫病毒刺激后,淋巴细胞可以产生内啡肽,内啡肽对机体的免疫反应也起着调控作用,所以内啡肽也属于免疫系统中的免疫活性物质。
38.回答下列有关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问题:
(1)在未受粉的番茄雌蕊柱头上涂抹一定浓度的生长素即可得到无子番茄,这利用了生长素的_____________________生理功能。
(2)某同学用0ppm、4ppm、8ppm、12ppm、16ppm的生长素溶液处理扦插枝条,测得插条生根平均长度依次为:21mm、28mm、42mm、57mm、19mm。据此可初步确定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生长素浓度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ppm之间。
(3)请利用生长状况相同的燕麦胚芽鞘、云母片等材料和用具设计实验,以验证在重力作用下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发生在尖端,而不是尖端以下部位。(要求写出实验步骤,并预测结果)实验步骤:
①将完整的燕麦胚芽鞘随机均分为三组,编号A、B、C;
②A组在___________中央纵向插入云母片。B组在________________的中央纵向插入云母片,C组__________________。
③将三组胚芽鞘__________放置,在___________(黑暗/单侧光)条件下培养相同时间后,观察胚芽鞘的生长情况。
预测结果:A组________生长, B组________生长,C组________生长。
【答案】 (1). 促进果实发育 (2). 8-16 (3). 胚芽鞘尖端 (4). 尖端以下部分 (5). 不作任何处理 (6). 水平 (7). 黑暗 (8). A组水平生长 (9). B组背地生长 (10). C组背地生长
【解析】
【详解】(1)生长素能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未受粉的番茄在生长素作用下发育成无子番茄,。
(2)生长素溶液浓度在8ppm和16ppm之间促进插条生根效果最好为,因此最适生长素浓度在8-16ppm之间。
(3)
②实验目的是验证在重力作用下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发生在尖端,而不是尖端以下部位。因此前提是胚芽鞘都是水平放置;实验组的云母片分别阻断尖端和尖端下部的生长素横向运输,对照组不使用云母片,所以A组在胚芽鞘尖端中央纵向插入云母片;B组在尖端以下部分的中央纵向插入云母片,C组不作任何处理。
③将三组胚芽鞘水平放置。实验研究重力的作用,要避免单侧光的影响,所以在黑暗条件下培养。
横向运输发生在尖端,而不是尖端以下部位,所以 A组生长素不能横向运输,近地侧和背地侧生长素浓度相等,水平生长; B组和C组都发生横向运输,近地侧生长素浓度大,生长快,胚芽鞘背地生长。
39.某大豆田的主要食物链由大豆→田鼠→鼬构成。图甲为田鼠所摄入能量的去路,其中字母表示相应能量。为防治农田鼠害,研究人员选择若干大小相似、开放的大豆田,在边界上每隔一定距离设置适宜高度的模拟树桩,为肉食性猛禽提供栖息场所。设桩一段时间后,测得大豆田中田鼠种群密度的变化如乙图所示。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所缺少的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生产者、无机物、有机物、气候和______。图中C属于第______营养级的能量,B表示用于______的能量。
(2)该生态系统中,田鼠的种群密度可通过______法调查。若调查期间,有部分标记物脱落,则调查结果______________(填“偏大”或“偏小”)。
(3)据图乙分析,田鼠的种群数量呈____________增长,a~d段其种群的增长速率的变化情况是_____________。d点以后田鼠种群密度大幅下降,从田鼠生存环境变化的角度分析,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该大豆田弃耕后数十年后将会进行______演替成一片森林。在此过程中该生态系统会朝着物种多样化、结构复杂化和功能完善化方向发展,直到生态系统达到稳态为止,这种稳态是靠生态系统的______来实现。
【答案】 (1). 能源(太阳能) (2). 一 (3). 生长、发育和繁殖 (4). 标志重捕 (5). 偏大 (6). “S” (7). 先增大后减小 (8). 食物减少或容易被天敌捕食或迁出 (9). 次生 (10). 自我调节
【解析】
【详解】(1)图甲为田鼠所摄入能量的去路,其中包含了消费者和分解者,缺少的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生产者、无机物、有机物、气候和能源,C表示的是粪便中的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即第一营养级的能量,B表示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2)田鼠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所以调查其种群密度可以采用标志重捕法,若个别标志物脱落,则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数占总个体数比例减小,调查结果会偏大。
(3)据图乙分析,田鼠的种群数量呈“S”增长,a~d段其种群的增长速率的变化情况是先增大后减小。d点以后田鼠种群密度大幅下降,从田鼠生存环境变化的角度分析,其原因是食物减少或容易被天敌捕食或迁出。
(4)若该大豆田弃耕后数十年后将会进行次生演替成一片森林。在此过程中该生态系统会朝着物种多样化、结构复杂化和功能完善化方向发展,直到生态系统达到稳态为止,这种稳态是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来实现。
40.近年来,毕业大学生回乡创业的报道屡见不鲜。他们有的开垦荒山变成果林,改造洼地成为鱼塘,以及在山中放养土鸡等。体现了当代大学生敢闯敢拼、不怕吃苦的创业精神。联系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荒山被改造成为果林、洼地被改造成为鱼塘,说明人类的活动能够使群落的演替不同于自 然演替的__________进行。
(2)下图是某大学生建立的“稻田立体生态农业模式及其周年生产”示意图,其中水稻为河蟹提供了摄食、隐栖的环境,河蟹则可摄食稻田中的害虫,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①稻田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为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中的_____是沿着该渠道进行的。
②西红柿叶遭遇蚜虫时,为评估蚜虫所造成的危害程度,往往采取_______法调查其种群密度。西红柿叶会释放某种化学信息引来蚜虫的天敌消灭蚜虫,这体现了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________的功能;信息传递通常可体现在________之间。
③水稻害虫到河蟹能量单向流动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与传统农业模式相比,该模式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两点即可)
【答案】 (1). 速度和方向 (2).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3). 样方 (4). 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5). 生物与生物及生物与(无机)环境 (6). 河蟹和水稻害虫的捕食关系不能逆转 (7). 减少了农药的使用,减少了环境污染;最大限度利用自然资源;使人类最大限度的获得能量
【解析】
【详解】(1)荒山被改造成为果林、洼地被改造成为鱼塘,说明人类的活动能够使群落的演替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2)①稻田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为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的。
②样方法适用于植物和活动范围不大的动物。因为蚜虫活动范围很小,可以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西红柿叶会释放某种化学信息引来蚜虫的天敌消灭蚜虫,这体现了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的功能。信息传递通常可体现在生物与生物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
③河蟹捕食水稻害虫,为捕食关系,河蟹和水稻害虫的捕食关系不能逆转,水稻害虫到河蟹能量单向流动。水稻害虫同化的能量自身呼吸要消耗一部分,还有一部分被分解者利用,所以不能将全部的能量流入河蟹,导致能量流动逐级递减。
④与传统农业模式相比,生态农业减少了农药的使用,减少了环境污染;最大限度利用自然资源;使人类最大限度的获得能量。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