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21页未读,
继续阅读
【生物】安徽省六安市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展开
安徽省六安市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如图表示人体中甲、乙、丙、丁4种体液之间的关系。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可发生在甲中
B. 乙表示组织液,丙表示淋巴
C. 丁中O2浓度不可能比甲中的高
D. 甲、乙、丙中含有激素、尿素、葡萄糖、CO2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分析图形可知,甲是血浆,乙是组织液,丙是淋巴,丁是细胞内液,B正确;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可发生在血浆中,A正确;红细胞中O2浓度比组织细胞中的高,C错误;血浆、组织液、淋巴中可有激素、尿素、葡萄糖、CO2,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人体体液及其相互关系,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
2.如图是人体血糖浓度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曲线ab段与曲线ef段血糖浓度上升的原因相同
B. 曲线bc段与曲线de段血液中胰岛素变化趋势不同
C. fg段血糖维持相对稳定只依靠内分泌系统的调节就能完成
D. 当血糖偏低时,胰高血糖素可促进肝糖原和肌糖原分解从而使血糖升高
【答案】B
【解析】
曲线ab段血糖浓度升高是由于消化和吸收了食物中的糖类,但ef段血糖浓度升高主要是由于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A错误;bc段为血糖浓度较高时的降低过程,该时期胰岛素分泌较多,但de段血糖浓度是在正常值下的降低过程,该阶段胰岛素分泌较少,B正确;血糖平衡是神经—体液调节的结果,C错误;胰高血糖素只促进肝糖原的分解而不促进肌糖原的分解,D错误。
3.下图为某糖尿病犬在注射胰岛素后血糖浓度的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注射胰岛素后,细胞摄取葡萄糖能力加强
B. b点后肝细胞合成糖原的速度有所减慢
C. 给健康狗注射胰岛素可能引起休克
D. 注射后6 h左右血液中胰岛素含量最低
【答案】D
【解析】
【详解】胰岛素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贮存葡萄糖,血糖浓度下降,A正确;B点后,血糖要升高肝糖原分解,B正确;给小狗注射胰岛素后,小狗体内的葡萄糖在胰岛素的作用下迅速合成糖元和被分解,使小狗出现低血糖而处于休克状态,C正确;血浆中在6h左右含量比较高,6小时后,血糖升高胰岛素被分解,含量降低,D错误。
4.如图为动物体温调节过程的部分示意图,图中①②③代表激素,当某人走出房间进入寒冷环境中,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血液中激素①②的含量会増加,激素③的含量减少
B. 激素①②对垂体的作用效应都为促进
C. 骨骼肌受神经支配,不自主战栗
D. 激素①作用的靶细胞也可以是甲状腺细胞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由图可知,①表示TRH,②表示甲状腺激素,③表示TSH。
【详解】A、进入寒冷环境中,血液中激素①TRH增多,会促进③TSH的分泌,从而②甲状腺激素增多,A错误;
B、激素①TRH对垂体是促进作用,②甲状腺激素对垂体是抑制作用,B错误;
C、骨骼肌受神经支配,不自主战栗,增加产热,C正确;
D、激素①TRH作用的靶细胞只能是垂体,D错误。
故选C。
5.根据突触前细胞传来的信号,突触可分为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的为兴奋性突触,对下一个神经元产生抑制效应(抑制效应是指下一个神经元的膜电位仍为内负外正)的为抑制性突触。如图为某种动物体内神经调节的局部图(带圈数字代表不同的突触小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①的突触小泡中是兴奋性神经递质
B. 当兴奋传至突触3时,其突触后膜的电位变为内正外负
C. 图中的突触类型有轴突—树突型、轴突—肌肉型
D. 突触2和突触3的作用相同,均是抑制肌肉兴奋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可知,图中①表示兴奋性突触小体,②表示抑制性突触小体,③表示抑制性突触小体;突触1表示兴奋性突触;突触2表示抑制性突触;突触3表示抑制性突触。
【详解】据图可知,突触1为兴奋性突触,因此,①的突触小泡中的神经递质是兴奋性神经递质,A正确;突触3为抑制性突触,因此,当兴奋传至突触3时,其突触后膜的膜电位仍为内负外正,B错误;由图可知,突触1和3为轴突-肌肉型,突触2是轴突-轴突型,C错误;突触2的作用是抑制①处的轴突兴奋,突触3是抑制肌肉兴奋,D错误。
6.为验证甲状腺激素具有促进个体发育的功能,某实验小组的同学将一正常幼年家兔的甲状腺摘除并缝合后进行观察。对照组应设为( )
A. 用一成年健康的家兔作相同的处理,在相同的环境中观察
B. 用一相似的幼年家兔在去除垂体后作相同处理,在相同的环境中观察
C. 用一相似的幼年家兔在去除下丘脑后作相同处理,在相同的环境中观察
D. 用另一相似的幼年家兔作相同处理,外源补充甲状腺激素并在相同的环境中观察
【答案】D
【解析】
【详解】该实验的目的是验证甲状腺激素的作用,自变量是甲状腺激素的有无,由于实验组是一组正常幼年家兔的甲状腺摘除并缝合后进行观察,所以对照实验应是用一组相似的幼年家兔在相同的环境中观察,摘除甲状腺后再补充甲状腺激素进行观察,故D正确。
7.根据图人体器官模型,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如果器官为肝脏,则饭后血糖浓度A处高于B处
B. 如果器官为肝脏,则饥饿时血糖浓度A处低于B处
C. 如果器官为肾脏,则尿素的浓度A处高于B处
D. 如果器官为胰腺,则饭后胰岛素浓度A处高于B处
【答案】D
【解析】
饭后的血糖浓度会升高,但血液经过肝脏后,有一部分血糖会在肝脏处转换成肝糖原储存在肝脏中,所以B处的血糖浓度较低,A正确;饥饿时,为维持血糖含量相对稳定,肝糖原水解补充血糖,使血糖浓度升高,所以B处血糖浓度较A处高,B正确;若器官为肾脏,尿素经过肾之后,会有很大一部分会随着尿液排出体外,所以尿素浓度变低,C正确;若组织为胰岛,则饭后血糖浓度升高,胰岛就会分泌胰岛素来降血糖,所以B处高于A处,D错误。
【考点定位】血糖平衡
【名师点睛】本题结合人体器官模型主要考查血糖平衡的相关知识,模型同学们并不陌生,接触到的有物理模型、概念模型和数学模型等模型的建构,建构模型的方法,是高中课程标准和教材对学生提出的高于初中水平的科学方法和探究能力的要求,所以在高中阶段生物学课程的学习中,同学们要对模型构建有比较全面的学习和了解。
一、建构物理模型,以实物或图画形式直接表达认识对象的特征,使知识形象化、直观化。如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真核细胞的模型,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等。
二、建构概念模型,以文字表述来抽象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可以帮助梳理知识间内在关系,有利于综合题的解决。
三、建构数学模型,用数学形式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揭示问题本质。如有丝分裂过程中DNA含量变化曲线、酶的活性随pH变化而变化的曲线、同一植物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浓度的反应曲线、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中9:3:3:1的比例关系等。通过科学与数学的整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简约、严密的思维品质,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使学生认识到在生物学中有许多现象和规律可以用数学语言来表示,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模型构建已经成为当前高中生物教学的内容之一,在某种程度上讲,模型构建和理解模型是学生理解和掌握生物学知识的有效工具。同学们一定要意识到这一点,在此点基础上,更有效地学习生物科学。
8.如图为某病的发病原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该病属于人体免疫疾病中的自身免疫病
B. 激素A能够促进垂体细胞代谢,使激素B合成增加
C. 图中所示抗体和激素B对甲状腺的作用效应可能相同
D. 使用免疫抑制剂能够有效缓解该病患者的病症
【答案】B
【解析】
【详解】分析图解可知,该病是抗体作用于自身组织细胞,导致自身组织损伤,因此属于自身免疫病,A正确;激素A表示甲状腺激素,该激素能够促进垂体的代谢,但是当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时会抑制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B错误;图中看出,抗体和促甲状腺激素都作用于甲状腺细胞上的受体,并且作用效果最终都是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C正确;使用免疫抑制剂能够降低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反应,能够有效的缓解该病的病症,D正确。
9.某生物兴趣小组研究了光照、赤霉素和赤霉素合成抑制剂(图示简称抑制剂)对芹菜的茎伸长生长影响的实验,部分实验结果如图所示,相关推论不正确的是( )
A. 1、4组对照或3、6组对照均可说明适度延长光照可促进芹菜茎的伸长
B. 该实验第2组的条件为光照(8 h/d)+抑制剂
C. 4、5组对照说明该芹菜本身能产生赤霉素
D. 4、5、6组对照说明赤霉素合成抑制剂只能抑制赤霉素的合成不能抑制赤霉素的作用
【答案】B
【解析】
【详解】1、4组对照或3、6组对照的自变量均为光照时间的长短,都可以说明适度延长光照可促进芹菜茎的伸长,A正确;据图分析可知,若实验第2组的条件为光照(8 h/d)+抑制剂,则植株茎的长度应小于第1组,B错误;第5组的条件是光照(12 h/d)+赤霉素合成抑制剂,结果植株茎的长度小于第4组,所以4、5组对照说明芹菜本身能产生赤霉素,C正确;6组加入赤霉素后茎生长得比5组快,所以4、5、6组对照说明赤霉素合成抑制剂只能抑制赤霉素的合成不能抑制赤霉素的作用,D正确。
10.如图是植物体内赤霉素(GA)和脱落酸(ABA)的形成过程,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 GA与ABA的形成从根本上来说是植物基因组程序性表达的结果
B. GA与ABA有一定的拮抗作用,共同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起调节作用
C. GA与ABA的形成受光照的影响
D. GA与ABA在植物不同器官和组织中的含量往往相同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由图可知,在长日照条件下,有利于GA的合成;短日照下,利于ABA的合成,二者呈拮抗作用。
【详解】A、GA与ABA的形成受基因的调控,从根本上来说是植物基因组程序性表达的结果,A正确;
B、GA促进生长,ABA促进休眠,二者有一定的拮抗作用,共同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起调节作用,B正确;
C、短日照利于ABA的形成,长日照利于GA的形成,C正确;
D、GA与ABA在植物不同器官和组织中的含量往往不同,D错误。
故选D。
11.在农田生态系统害虫防治中,害虫种群密度变化情况示意图(经济值是指害虫种群密度影响农田经济效益的最低值)如下。在A、B、C、D、E点进行了农药防治或引入了天敌进行生物防治。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在农药的作用下,害虫的抗药性基因突变率在D点显著高于B点
B. E点是生物防治,A、B、C、D点是药物防治
C. 害虫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D. 食物的短缺降低了害虫的存活率
【答案】B
【解析】
【分析】
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及性别比例。
【详解】A、在农药的作用下,害虫的抗药性基因基因频率在D点高于B点,农药不能改变突变率,A错误;
B、A、B、C、D点是药物防治,害虫种群密度先下降后又出现上升,E点是生物防治,可以使害虫的K值下降并稳定在一定水平,B正确;
C、害虫种群的年龄结构需要分段考虑,最终数量维持稳定,应该为稳定型,C错误;
D、由图可知,害虫数量下降是化学防治或生物防治的结果,D错误。
故选B。
12.下列关于“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相关操作,正确的是( )
①培养酵母菌时,必须去除培养液中的溶解氧;②将适量干酵母放入装有一定浓度葡萄糖溶液的锥形瓶中,在适宜条件下培养;③将培养液振荡摇匀后,用吸管从锥形瓶中吸取一定量的培养液;④在血细胞计数板中央滴一滴培养液,盖上盖玻片,并用滤纸吸去边缘多余培养液;⑤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中央,待酵母菌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⑥计数时,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计相邻两边及其顶角;⑦早期培养不需取样,培养后期每天取样一次。
A. ①②③④⑥ B. ②③④⑥⑦
C. ①②③⑥ D. ②③⑤⑥
【答案】D
【解析】
【分析】
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实验流程为:(1)酵母菌培养(液体培养基,无菌条件)→(2)振荡培养基(酵母菌均匀分布于培养基中)→(3)观察并计数→重复(2)、(3)步骤(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绘图分析。
【详解】酵母菌主要进行有氧呼吸,所以在培养酵母菌时,不能去除培养液中的溶解氧,①错误;酵母菌培养的方法为:把适量干酵母放入装有一定浓度葡萄糖溶液的锥形瓶中,在适宜条件下培养,②正确;用吸管从锥形瓶中吸取培养液时,应该先将培养液振荡摇匀,保证酵母菌在培养液中的分布是均匀的,使选取的样液具有代表性,③正确;在制作临时装片时,应该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然后将吸取的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④错误;观察和计数时,应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中央,待酵母菌沉降到计数室底部时进行,⑤正确;计数时,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计相邻两边及其顶角,⑥正确;早期培养也需要取样观察、计数,每次取样相隔的时间应该相同,⑦错误。因此,以上说法中正确的是②③⑤⑥,故选D。
13.环保工作者对某地区最主要的草食动物某野兔种群数量进行连年监测,得到如图所示的数量增长变化()曲线(=t月种群数量/(t-1)月种群数量)。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第1年至第3年该种群的出生率相同
B. 第4年初至第5年中期,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C. 第3年末种群数量与第5年中期种群数量相等
D. 野兔的种群数量在第6年末达到K值
【答案】B
【解析】
【分析】
>1,种群数量会上升;=1,种群数量不变;<1,种群数量会下降。
【详解】A、无法判断第1年至第3年该种群的出生率的变化情况,A错误;
B、第4年初至第5年中期,增长倍数大于1,种群数量增加,呈“S”型增长,B正确;
C、第3年末至第5年中期,增长倍数大于1,种群数量会出现上升,故第5年中期种群数量更大,C错误;
D、第5年中期之前,种群数量上升,第5年中期之后,种群数量出现下降,应该在第5年中期达到K值,D错误。
故选B。
14.如图所示的食物网中,戊的食物有1/2来自于乙,1/4来自于丙,1/4来自于丁,且能量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传递效率为10%,从消费者到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0%.若戊体重增加20g,需要消耗植物.( )
A. 1125g B. 1600g
C. 2000g D. 6500g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依题意,甲为生产者,若戊体重增加20g,在食物链甲→乙→戊中,需要消耗甲为(20g×1/2) ÷(10%×20%)=500g;在食物链甲→丙→戊中,需要消耗甲(20g×1/4) ÷(10%×20%)=250g;在食物链甲→丙→丁→戊中,需要消耗甲(20g×1/4) ÷(10%×20%×20%)=1250g;综上所述,共需要消耗甲:500+250+1250=2000g,C项正确,A、B、D三项均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15.下列各选项与所给模型不相符的是
A. 若X表示种群数量,则①代表出生率或迁入率
B. 若X表示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则①可能代表物种丰富度
C. 若X表示捕食链中第二营养级的总能量,则②代表第一营养级的总能量
D. 若X表示无机环境中的碳元素,则②表示光合作用
【答案】C
【解析】
【分析】
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及性别比例。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主要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生产者同化量的去向包括:流向下一营养级、流向分解者、用于呼吸散失的能量。
【详解】A、若X表示种群数量,则①代表出生率或迁入率,②可以表示死亡率或迁出率,A正确;
B、若X表示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则①可能代表物种丰富度,物种丰富度越高,抵抗力稳定性越强,B正确;
C、若X表示捕食链中第二营养级的总能量,则②应该代表第二营养级同化量的去向,可以表示第三营养级的同化量等,C错误;
D、若X表示无机环境中的碳元素,则②表示光合作用,①可以表示呼吸作用,D正确。
故选C。
16.某生物兴趣小组以带有落叶的表层土壤(深5cm左右)为实验材料,研究土壤微生物在适宜温度下的分解作用,对土壤处理情况见下表。下列有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探究的问题是不同土壤湿度条件下,土壤微生物对落叶的分解作用
B. 预期结论是1、3组的落叶不被分解,2、4组中的落叶被不同程度的分解
C. 为了控制实验中的无关变量,作为实验材料的落叶也应进行灭菌处理
D. 该实验的自变量为土壤是否灭菌处理,实验中的对照组是1和3
【答案】D
【解析】
【分析】
实验的自变量是土壤的含水量和是否灭菌,因变量是落叶的分解情况。
【详解】A、1、2组土壤湿润,3、4组土壤较干燥,实验中的自变量是土壤的湿润度,可知探究的是在不同土壤湿度条件下,土壤微生物对落叶的分解作用,A正确;
B、由于1、3组经过灭菌处理,土壤不含微生物,可预知1、3组的落叶不被分解;2、4土壤中含有微生物,可预知2、4中的落叶被不同程度的分解,B正确;
C、本实验是研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作为实验材料的落叶上也有许多微生物,需要进行灭菌,否则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C正确;
D、若该实验的自变量为土壤是否经灭菌处理,那么实验中的对照组是2和4,1和3是实验组,D错误。
故选D。
17.图为一食物网。若要使丙体重增加x,已知其食用的动物性食物(乙)所占比例为a,则至少需要的生产者(甲)的量为y,那么x与y的关系可表示为
A. y=90ax+10x B. y=25ax+5x
C. y= 20ax+5x D. y=10ax+10x
【答案】C
【解析】
【分析】
能量的传递效率为10%-20%,计算生产者至少消耗的量按20%传递效率计算。
【详解】图中共有3条食物链,丙增重x,经过甲→乙→丙这条食物链至少消耗的生产者的量为:x×a÷20%÷20%,经过甲→丙食物链至少消耗的生产者的量为x×(1-a)÷20%,则y= x×a÷20%÷20%+ x×(1-a)÷20%=20ax+5x。综上所述,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18.某草原生态系统的一条食物链a→b→c中,各种群在一年时间内对能量的同化、利用和传递等的部分数量统计(单位:百万千焦/年)如下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种群a、种群b和种群c构成了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
B. 生态系统中种群b呼吸消耗的能量为5百万千焦/年
C. 能量从种群b到种群c的传递效率值介于10%~12%之间
D. 种群a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59.5百万千焦/年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由图可知,a的同化量为:65.5+3+15+41.5=125百万千焦/年;b的同化量为15百万千焦/年;c的同化量为2百万千焦/年。
【详解】A、种群a、种群b和种群c不包括分解者,不能构成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A错误;
B、生态系统中种群b呼吸消耗的能量为15-5=10百万千焦/年,B错误;
C、能量从种群b到种群c的传递效率为2÷15=13.3%,C错误;
D、种群a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3+15+41.5=59.5百万千焦/年,D正确。
故选D。
19.下列不利于人体散热的是
A. 骨骼肌不自主战栗
B. 皮肤血管舒张
C. 汗腺分泌汗液增加
D. 用酒精擦拭皮肤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体温调节的相关知识点,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人体主要依靠调节产热量或者散热量来维持体温相对温度。在炎热环境中,通过增加散热途径调节体温;寒冷环境中,骨骼肌不自主的战栗是一个快速产热途径,增加产热量;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
【详解】骨骼肌不自主战栗会增加产热量,不利于人体散热,A符合题意;皮肤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以增加散热量,B不符合题意;汗腺分泌汗液增加,则散热量增加,C不符合题意;用酒精擦拭皮肤时酒精的挥发会带走部分热量,可以增加散热量,D不符合题意。故选A。
20.下列检测某熟制食品中大肠杆菌是否超标的实验操作,不合理的是
A. 待检测食品需要经过灭菌操作后取样检测
B. 应设置未接种的培养基,作为实验的对照
C. 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接种计数大肠杆菌的活菌数
D. 接种后将培养皿倒置并在适宜温度下培养
【答案】A
【解析】
【详解】待检测食品灭菌后会将大肠杆菌杀死,则不能检测大肠杆菌是否超标,A错误;应设置未接种的培养基,作为实验的对照,B正确;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接种计数大肠杆菌的活菌数,C正确;接种后应该将培养皿倒置,并在适宜温度下培养,D正确。
21.下列有关微生物发酵技术的叙述,错误的是
A. 传统的发酵过程受技术条件限制,通常不进行无菌操作
B. 成品腐乳表面的皮膜是由毛霉等真菌的菌丝形成的,对人体无害
C. 制备果酒、果醋和腐乳时,都是以建立种群优势作为发酵的基本条件
D. 果醋的制备可以建立在果酒发酵的基础上,也可以直接利用葡萄汁发酵
【答案】A
【解析】
【详解】传统的发酵过程受技术条件限制,通常也要进行无菌操作,A错误;成品腐乳表面的皮膜是由毛霉等真菌的生长,产生的菌丝进入豆腐块的深层而形成,对人体无害,B正确;制备果酒、果醋和腐乳时,建立的优势种群依次是酵母菌、醋酸菌、毛霉,以此作为发酵的基本条件,C正确;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果汁中的糖分分解成醋酸,当氧气充足、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可以先将酒精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可见,果醋的制备可以建立在果酒发酵的基础上,也可以直接利用葡萄汁发酵,D正确。
22.如图所示装置可用于生物技术实践的相关实验,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 甲装置和乙装置既可用于果酒的制作,又可用于果醋的制作
B. 利用装置甲制作果酒时,瓶中的果汁不能装满,要留有2/3的空间
C. 用装置乙制作果酒时温度应控制在30℃左右,制作果醋时应适当降温
D. 装置乙的充气口在制作果酒时要先打开后关闭,在制作果醋时要始终打开
【答案】A
【解析】
两种装置都可先用于果酒的制作,后用于果醋的制作,先密封后通入空气,A正确;利用装置甲制作果酒时,瓶中的果汁不能装满,要留有1/3的空间,B错误;用装置乙制作果酒时温度应控制在18-25℃左右,制作果醋时温度为30-35℃,C错误;装置乙的充气口在制作果醋时,可定时打开,通入无菌空气,D错误。
23.下列关于“腐乳的制作”实验,叙述正确的是
A. 控制发酵温度的主要目的是腐乳调味
B. 腐乳制作后期加入香辛料和料酒有防腐作用
C. 毛霉的主要作用是分解脂肪和淀粉
D. 成品腐乳表面的粘性物质主要由细菌产生
【答案】B
【解析】
【详解】温度通过影响酶的活性影响腐乳发酵,控制发酵的温度主要有利于毛霉等微生物的生长和腐乳发酵,A错误;香辛料和料酒都能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具有防腐作用,B正确;毛霉的主要作用是产生蛋白酶和脂肪酶,将蛋白质和脂肪分解成小分子化合物,C错误;成品腐乳表面的粘性物质主要是毛霉产生的,毛霉属于真菌,D错误。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腐乳制作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理解腐乳制作的原理和具体操作过程。
24.下面是研究人员以复合酶制剂为材料进行研究的结果,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究温度对复合酶制剂去污力的影响
B. 实验所用污布上污染物种类、污染程度等均会影响实验结果
C. 实验结果表明,加复合酶制剂后的洗涤温度以40--50℃为宜
D. 当温度高于60℃时,加入的复合酶制剂会失去催化活性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由题意可知,实验的自变量是有无酶和温度,因变量是去污力。
【详解】A、表格内容可知,本题的自变量是不同的温度,因变量是加酶去污力与不加酶去污力的大小,因此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究温度对复合酶制剂去污力的影响,A正确;
B、由于酶具有专一性,实验所用污布上污染物种类、污染程度等这些无关变量均会影响实验结果,B正确;
C、实验结果表明,加复合酶制剂后,40-50℃之间时去污效果较好,C正确;
D、根据表格数据,不能判断当温度高于60℃时,加入的复合酶制剂是否失活,D错误。
故选D。
25.下列有关酶的应用及固定化技术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溶解氧不会影响固定化酶的活性
B. 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都可以被重复利用
C. 使用加酶洗衣粉时,浸泡时间不足会影响洗涤效果
D. 用海藻酸钠固定酵母细胞时,海藻酸钠溶液浓度越高,效果越好
【答案】D
【解析】
【详解】固定化酶的应用中,要控制好pH、温度,但与溶解氧无关,因为温度和PH影响酶的活性;而溶解氧不会影响酶的活性,A正确;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都可以被重复利用,B正确;酶促反应需要一定的时间,使用加酶洗衣粉时,浸泡时间不足会影响洗涤效果,C正确;海藻酸钠溶液的配制是固定化酵母细胞的关键,因为如果海藻酸钠浓度过高,将很难形成凝胶珠;如果浓度过低,形成的凝胶珠所包埋的酵母细胞的数量少,也会影响实验效果,D错误。
26.下列关于实验操作或说法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用果胶酶处理苹果泥时,为了提高出汁率,可采取用玻璃棒进行搅拌的措施
B. 实验室制作葡萄酒时,葡萄汁不装满发酵瓶,留有1/3空间,密闭发酵时要适时排气
C. 用平板划线法或稀释涂布平板法接种都需要在火焰旁进行
D. 将加酶洗衣粉与普通洗衣粉分別加入37℃的水中,洗涤同样的污物,发现加酶洗衣粉效果好,说明加酶洗衣粉的最适温度为37℃
【答案】D
【解析】
【分析】
果胶酶能够分解果胶,瓦解植物的细胞壁及胞间层,使榨取果汁的更容易,而果胶分解成可溶性的半乳糖醛酸,也使得浑浊的果汁变得澄清。
加酶洗衣粉指含有酶制剂的洗衣粉,常用的酶制剂有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和纤维素酶。
【详解】A、用果胶酶处理苹果泥时,为了提高出汁率,可用玻璃棒进行搅拌,A正确;
B、实验室制作葡萄酒时,葡萄汁不装满发酵瓶,留有1/3空间(让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且防止发酵液溢出,密闭发酵时要适时排出二氧化碳,B正确;
C、用平板划线法或稀释涂布平板法接种都需要在火焰旁进行,避免杂菌污染,C正确;
D、要探究加酶洗衣粉的最适温度,应该设置一系列的温度梯度进行处理,D错误。
故选D。
27.固定化单宁酶应用于茶饮料加工,可消除其中的苦涩味。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在单宁酶纯化时可采用透析法去除杂蛋白
B. 化学结合法比吸附法对单宁酶活性影响更小
C. 温度、pH和重金属离子都可能影响固定化单宁酶活性
D. 酶的高效性决定固定化单宁酶不会降解茶饮料中的有益成分
【答案】C
【解析】
【详解】透析法是利用膜的选择透过性去除混合物中的小分子物质,不能去除杂蛋白,A错误;物理吸附法比化学结合法对单宁酶活性影响更小,B错误;温度、pH和重金属离子都会影响酶活性,C正确;酶的专一性决定了单宁酶不会降解茶饮料中的有益成分,D错误。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固定化酶的知识,要求学生理解固定化酶纯化的方法,明确温度、pH和重金属盐会影响酶的活性。
28.为了探究一种新型碱性纤维素酶的去污效能,研究性学习小组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如图。由图中实验结果能直接得出的结论是
A. 碱性纤维素酶对污布类型2的去污力最强
B. 不同类型洗衣粉影响碱性纤维素酶的去污力
C. 碱性纤维素酶对污布类型2、3的去污力不同
D. 加大酶用量可以显著提高洗衣粉的去污力
【答案】C
【解析】
【详解】20 U/L的碱性纤维素酶处理对污布类型1,去污力为60%,30 U/L的碱性纤维素酶处理污布类型2,去污力约为80%,则单位碱性纤维素酶对污布类型1去污力最强,A错误;由于污布类型不同,不能探究不同类型的洗衣粉对碱性蛋白酶的去污力的影响,B错误;对污布类型2、3而言,都是Y型洗衣粉,30%的酶用量,但去污力不同,说明碱性纤维素酶对污布类型2、3 的去污力不同,C正确;该实验没有针对同一类型的洗衣粉加大酶用量的探究,则不能判断加大酶用量是否提高洗衣粉的去污力,D错误。
【点睛】本题以碱性纤维素酶为背景考查实验分析,要求学生理解实验分析的两个基本原则: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
29.下列关于“酵母细胞的固定化技术”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活化酵母时,将适量干酵母与蒸馏水混合并搅拌成糊状
B. 配制CaCl2 溶液时,需要边小火加热边搅拌
C. 将海藻酸钠溶液滴加到CaCl2 溶液时,凝胶珠成形后应即刻取出
D. 海藻酸钠溶液浓度过高时凝胶珠呈白色,过低时凝胶珠易呈蝌蚪状
【答案】A
【解析】
【详解】活化酵母时,将适量干酵母与蒸馏水混合,并搅拌成糊状,A正确;配制CaCl2溶液时,不需进行加热,B错误;CaCl2溶液使酵母细胞可以形成稳定的结构,固定在凝胶珠中,需要一段时间,时间不宜过短或过长,C错误;海藻酸钠溶液浓度过低时凝胶珠呈白色,过高时凝胶珠易呈蝌蚪状,D错误。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酵母细胞的固定化,要求学生理解酵母细胞固定化的过程以及异常情况。
30. 下列是有关腐乳制作的几个问题,其中正确的是
①腐乳的制作主要是利用了微生物发酵的原理,起主要作用的微生物是青霉、曲霉和毛霉
②含水量为70%左右的豆腐适于作腐乳,用含水量过高的豆腐制腐乳,不易成形,且不利于毛霉的生长
③豆腐上生长的白毛是毛霉的白色菌丝,严格地说是直立菌丝,豆腐中还有匍匐菌丝
④决定腐乳特殊风味的是卤汤
⑤腐乳的营养丰富,是因为大分子物质经过发酵作用分解成小分子而且易于消化的物质
⑥卤汤中含酒量应该控制在21%左右,酒精含量过高,腐乳成熟的时间会延长;含量过低,不足以抑制微生物的生长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⑤
C. ③④⑤⑥ D. ①④⑤⑥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腐乳的制作主要是利用了微生物发酵的原理,起主要作用的微生物是毛霉;错误。
②含水量为70%左右的豆腐适于作腐乳,用含水量过高的豆腐制腐乳,不易成形,且不利于毛霉的生长;正确。
③豆腐上生长的白毛是毛霉的白色菌丝,严格地说是直立菌丝,豆腐中还有匍匐菌丝;正确。
④决定腐乳特殊风味的是卤汤,包括香辛料和酒;正确。
⑤腐乳的营养丰富,是因为大分子物质经过发酵作用分解成小分子而且易于消化的物质,蛋白质水解成多肽和氨基酸,脂肪水解成脂肪酸和甘油;正确。
⑥卤汤中含酒量应该控制在12%左右,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同时具有独特的香味,酒精含量过高,腐乳成熟的时间会延长;含量过低,不足以抑制微生物的生长;错误。
答案选B.
二、综合题
31.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了如图1所示的生态系统。水体中有藻类植物、水蚤、鲤鱼、腐生细菌等。水蚤以藻类植物为食,鲤鱼以水蚤和藻类植物为食。图2为该生态系统的碳循环部分过程示意图。据图分析:
(1)要维持图1所示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行,一定要将装置放在适宜温度和有______的地方。某种因素使得生产者短时间内大量减少,但一段时间后又恢复到原有水平,说明该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__________________能力,其基础是_____________。
(2)若藻类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2.0×108 kJ,藻类中1/2被水蚤捕食、1/2被鲤鱼捕食,则鲤鱼所获得的能量最少为_______________kJ。
(3)图2中________对应的生物是图1中的藻类植物,图2中的丙对应的生物是图1中的________。
(4)图2的甲→丁中碳的流动形式是__________,乙和丙之间的关系分别为___________。
(5)图2中漏画了一个箭头,该箭头是______________(用格式“××→××”表示)。
【答案】 (1). 光照 (2). 自我调节 (3). 负反馈调节 (4). 1.1×107 (5). 甲 (6). 鲤鱼 (7). (含碳)有机物 (8). 捕食和竞争 (9). 甲→环境中的CO2
【解析】
【详解】(1)设计并制作生态缸时,为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行,一定要将生态缸放在适宜温度和有散射光的地方,以保证有能量的输入。若某种因素使得生产者短时间内大量减少,但一段时间后又恢复到原有水平,说明该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其基础是负反馈调节。
(2)根据题意可知,该生态缸内含有2条食物链,即藻类植物→水蚤→鲤鱼和藻类→植物鲤鱼;若藻类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2.0×108kJ,藻类中1/2被水蚤捕食、1/2被鲤鱼捕食,按10%的能量传递效率,可计算出鲤鱼所获得的能量最少为2.0×108×1/2×10%×10%+2.0×108×1/2×10%=1.1×107kJ。
(3)分析图2可知,图中甲是生产者,对应图1中的藻类植物;乙是初级消费者,对应图1中的水蚤;丙是杂食性的消费者,对应图1中的鲤鱼;丁是分解者,对应生态缸中的腐生细菌。
(4)图2的甲(生产者)→丁(分解者)碳的流动形式是含碳有机物,乙和丙之间的关系分别为捕食和竞争。
(5)图2中生产者甲可通过光合作用将环境中的二氧化碳固定进入生物群落,还应该有生产者通过细胞呼吸将二氧化碳释放到环境中去。
【点睛】1.设计并制作生态缸时,为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行,一定要将生态缸放在适宜温度和有散射光的地方,以保证有能量的输入,同时又避免因阳光直射而导致水体温度过高,引起生物死亡。
2.若某种因素使得生产者短时间内大量减少,但一段时间后又恢复到原有水平,说明该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其基础是负反馈调节。
32.下图为某小型哺乳动物受持续寒冷刺激时,机体调节脂肪细胞代谢的过程,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小泡内暂存的结构C为__________,它能与激素特异性结合,体现了细胞膜具有________________的功能。
(2)图中④过程这种调节方式的意义在于 。
(3)由图可知,肾上腺素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增加产热。
(4)持续寒冷条件下,下丘脑通过⑤还能支配_____________等结构。(至少写2个)
【答案】(1)肾上腺素受体 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
(2)维持内环境激素水平的稳定/维持内环境稳定
(3)先使ATP转变为cAMP,通过cAMP促进脂肪(甘油三酯)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脂肪酸进入线粒体氧化分解。
(4)皮肤血管、骨骼肌、立毛肌、汗腺
【解析】
【详解】(1)据图示分析,小泡内的结构最终与肾上腺素结合,应是肾上腺素受体,它能与激素特异性结合,体现了细胞膜具有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
(2)图中④过程表示负反馈调节,可维持内环境激素水平的稳定。
(3)在寒冷刺激下,下丘脑通过有关神经支配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增加,从图中可知肾上腺素先使ATP转变为cAMP,通过cAMP促进脂肪(甘油三酯)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脂肪酸进入线粒体氧化分解。
(4)⑤是指下丘脑通过有关神经支配有关器官活动,主要是皮肤血管、骨骼肌、立毛肌、汗腺,通过减少散热,增加产热,调节体温。
【点睛】本题考查体温调节的知识。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的能力。
33.据不完全统计,世界盐碱地的面积为9.5亿公顷,其中我国为9913万公顷,严重的盐碱土壤地区植物几乎不能生存。只有少数生物可以生长在破环境中,研究发现,这些生物体中往往有“嗜盐酶”,这种酶往往有盐耐受性、热耐受性对有机溶剂的抗性。
某生物兴趣小组欲分离嗜盐微生物
(1)兴趣小组同学来到青海湖采集样,其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采集到湖水后若要分离嗜盐菌,分离嗜盐菌的培养基用途上看属于___________培养基。
(3)取1mL湖水,按图稀释后接种(每次稀释10倍),培养一段时间后,平板上长出的菌落数分别为13、163、438、182和195该过程取的接种方法是___________,计算每毫升水样中的菌落数量为____________(涂布体积为0.1mL);与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法相比,此计数方法测得的菌体数较少,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需要长期保存分离得到的嗜盐菌,应采用________________法。
【答案】 (1). 青海湖是咸水湖 (2). 选择 (3). 稀释涂布平板法 (4). 1. 8×109 (5). 两个或多个细菌连在一起,统计的是一个菌落 (6). 甘油管藏
【解析】
【分析】
培养基一般含有水、碳源、氮源、无机盐等。
常用的接种方法: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
常用的灭菌方法:干热灭菌法、灼烧灭菌法、高压蒸汽灭菌法。
【详解】(1)青海湖是咸水湖,故从青海湖取分离嗜盐菌。
(2)采集到湖水后若要分离嗜盐菌,需要用选择培养基分离嗜盐菌。
(3)取1mL湖水,按图稀释后接种(每次稀释10倍),即稀释106倍,该方法称为稀释涂布平板法。培养一段时间后,平板上长出的菌落数分别为13、163、438、182和195,应该计数30-300之间的菌落,故每毫升水样中的菌落数量为(163+182+195)÷3÷0.1×106=1. 8×109个;由于当两个或多个细菌连在一起,统计的是一个菌落,故与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法相比,此计数方法测得的菌体数较少。
(4)可以用甘油管藏法长期保存分离得到的嗜盐菌。
【点睛】对于频繁使用的菌种,常用临时保藏法;对于需要长期保存的菌种,常用甘油管藏法。
一、单项选择题
1.如图表示人体中甲、乙、丙、丁4种体液之间的关系。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可发生在甲中
B. 乙表示组织液,丙表示淋巴
C. 丁中O2浓度不可能比甲中的高
D. 甲、乙、丙中含有激素、尿素、葡萄糖、CO2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分析图形可知,甲是血浆,乙是组织液,丙是淋巴,丁是细胞内液,B正确;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可发生在血浆中,A正确;红细胞中O2浓度比组织细胞中的高,C错误;血浆、组织液、淋巴中可有激素、尿素、葡萄糖、CO2,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人体体液及其相互关系,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
2.如图是人体血糖浓度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曲线ab段与曲线ef段血糖浓度上升的原因相同
B. 曲线bc段与曲线de段血液中胰岛素变化趋势不同
C. fg段血糖维持相对稳定只依靠内分泌系统的调节就能完成
D. 当血糖偏低时,胰高血糖素可促进肝糖原和肌糖原分解从而使血糖升高
【答案】B
【解析】
曲线ab段血糖浓度升高是由于消化和吸收了食物中的糖类,但ef段血糖浓度升高主要是由于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A错误;bc段为血糖浓度较高时的降低过程,该时期胰岛素分泌较多,但de段血糖浓度是在正常值下的降低过程,该阶段胰岛素分泌较少,B正确;血糖平衡是神经—体液调节的结果,C错误;胰高血糖素只促进肝糖原的分解而不促进肌糖原的分解,D错误。
3.下图为某糖尿病犬在注射胰岛素后血糖浓度的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注射胰岛素后,细胞摄取葡萄糖能力加强
B. b点后肝细胞合成糖原的速度有所减慢
C. 给健康狗注射胰岛素可能引起休克
D. 注射后6 h左右血液中胰岛素含量最低
【答案】D
【解析】
【详解】胰岛素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贮存葡萄糖,血糖浓度下降,A正确;B点后,血糖要升高肝糖原分解,B正确;给小狗注射胰岛素后,小狗体内的葡萄糖在胰岛素的作用下迅速合成糖元和被分解,使小狗出现低血糖而处于休克状态,C正确;血浆中在6h左右含量比较高,6小时后,血糖升高胰岛素被分解,含量降低,D错误。
4.如图为动物体温调节过程的部分示意图,图中①②③代表激素,当某人走出房间进入寒冷环境中,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血液中激素①②的含量会増加,激素③的含量减少
B. 激素①②对垂体的作用效应都为促进
C. 骨骼肌受神经支配,不自主战栗
D. 激素①作用的靶细胞也可以是甲状腺细胞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由图可知,①表示TRH,②表示甲状腺激素,③表示TSH。
【详解】A、进入寒冷环境中,血液中激素①TRH增多,会促进③TSH的分泌,从而②甲状腺激素增多,A错误;
B、激素①TRH对垂体是促进作用,②甲状腺激素对垂体是抑制作用,B错误;
C、骨骼肌受神经支配,不自主战栗,增加产热,C正确;
D、激素①TRH作用的靶细胞只能是垂体,D错误。
故选C。
5.根据突触前细胞传来的信号,突触可分为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的为兴奋性突触,对下一个神经元产生抑制效应(抑制效应是指下一个神经元的膜电位仍为内负外正)的为抑制性突触。如图为某种动物体内神经调节的局部图(带圈数字代表不同的突触小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①的突触小泡中是兴奋性神经递质
B. 当兴奋传至突触3时,其突触后膜的电位变为内正外负
C. 图中的突触类型有轴突—树突型、轴突—肌肉型
D. 突触2和突触3的作用相同,均是抑制肌肉兴奋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可知,图中①表示兴奋性突触小体,②表示抑制性突触小体,③表示抑制性突触小体;突触1表示兴奋性突触;突触2表示抑制性突触;突触3表示抑制性突触。
【详解】据图可知,突触1为兴奋性突触,因此,①的突触小泡中的神经递质是兴奋性神经递质,A正确;突触3为抑制性突触,因此,当兴奋传至突触3时,其突触后膜的膜电位仍为内负外正,B错误;由图可知,突触1和3为轴突-肌肉型,突触2是轴突-轴突型,C错误;突触2的作用是抑制①处的轴突兴奋,突触3是抑制肌肉兴奋,D错误。
6.为验证甲状腺激素具有促进个体发育的功能,某实验小组的同学将一正常幼年家兔的甲状腺摘除并缝合后进行观察。对照组应设为( )
A. 用一成年健康的家兔作相同的处理,在相同的环境中观察
B. 用一相似的幼年家兔在去除垂体后作相同处理,在相同的环境中观察
C. 用一相似的幼年家兔在去除下丘脑后作相同处理,在相同的环境中观察
D. 用另一相似的幼年家兔作相同处理,外源补充甲状腺激素并在相同的环境中观察
【答案】D
【解析】
【详解】该实验的目的是验证甲状腺激素的作用,自变量是甲状腺激素的有无,由于实验组是一组正常幼年家兔的甲状腺摘除并缝合后进行观察,所以对照实验应是用一组相似的幼年家兔在相同的环境中观察,摘除甲状腺后再补充甲状腺激素进行观察,故D正确。
7.根据图人体器官模型,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如果器官为肝脏,则饭后血糖浓度A处高于B处
B. 如果器官为肝脏,则饥饿时血糖浓度A处低于B处
C. 如果器官为肾脏,则尿素的浓度A处高于B处
D. 如果器官为胰腺,则饭后胰岛素浓度A处高于B处
【答案】D
【解析】
饭后的血糖浓度会升高,但血液经过肝脏后,有一部分血糖会在肝脏处转换成肝糖原储存在肝脏中,所以B处的血糖浓度较低,A正确;饥饿时,为维持血糖含量相对稳定,肝糖原水解补充血糖,使血糖浓度升高,所以B处血糖浓度较A处高,B正确;若器官为肾脏,尿素经过肾之后,会有很大一部分会随着尿液排出体外,所以尿素浓度变低,C正确;若组织为胰岛,则饭后血糖浓度升高,胰岛就会分泌胰岛素来降血糖,所以B处高于A处,D错误。
【考点定位】血糖平衡
【名师点睛】本题结合人体器官模型主要考查血糖平衡的相关知识,模型同学们并不陌生,接触到的有物理模型、概念模型和数学模型等模型的建构,建构模型的方法,是高中课程标准和教材对学生提出的高于初中水平的科学方法和探究能力的要求,所以在高中阶段生物学课程的学习中,同学们要对模型构建有比较全面的学习和了解。
一、建构物理模型,以实物或图画形式直接表达认识对象的特征,使知识形象化、直观化。如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真核细胞的模型,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等。
二、建构概念模型,以文字表述来抽象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可以帮助梳理知识间内在关系,有利于综合题的解决。
三、建构数学模型,用数学形式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揭示问题本质。如有丝分裂过程中DNA含量变化曲线、酶的活性随pH变化而变化的曲线、同一植物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浓度的反应曲线、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中9:3:3:1的比例关系等。通过科学与数学的整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简约、严密的思维品质,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使学生认识到在生物学中有许多现象和规律可以用数学语言来表示,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模型构建已经成为当前高中生物教学的内容之一,在某种程度上讲,模型构建和理解模型是学生理解和掌握生物学知识的有效工具。同学们一定要意识到这一点,在此点基础上,更有效地学习生物科学。
8.如图为某病的发病原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该病属于人体免疫疾病中的自身免疫病
B. 激素A能够促进垂体细胞代谢,使激素B合成增加
C. 图中所示抗体和激素B对甲状腺的作用效应可能相同
D. 使用免疫抑制剂能够有效缓解该病患者的病症
【答案】B
【解析】
【详解】分析图解可知,该病是抗体作用于自身组织细胞,导致自身组织损伤,因此属于自身免疫病,A正确;激素A表示甲状腺激素,该激素能够促进垂体的代谢,但是当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时会抑制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B错误;图中看出,抗体和促甲状腺激素都作用于甲状腺细胞上的受体,并且作用效果最终都是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C正确;使用免疫抑制剂能够降低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反应,能够有效的缓解该病的病症,D正确。
9.某生物兴趣小组研究了光照、赤霉素和赤霉素合成抑制剂(图示简称抑制剂)对芹菜的茎伸长生长影响的实验,部分实验结果如图所示,相关推论不正确的是( )
A. 1、4组对照或3、6组对照均可说明适度延长光照可促进芹菜茎的伸长
B. 该实验第2组的条件为光照(8 h/d)+抑制剂
C. 4、5组对照说明该芹菜本身能产生赤霉素
D. 4、5、6组对照说明赤霉素合成抑制剂只能抑制赤霉素的合成不能抑制赤霉素的作用
【答案】B
【解析】
【详解】1、4组对照或3、6组对照的自变量均为光照时间的长短,都可以说明适度延长光照可促进芹菜茎的伸长,A正确;据图分析可知,若实验第2组的条件为光照(8 h/d)+抑制剂,则植株茎的长度应小于第1组,B错误;第5组的条件是光照(12 h/d)+赤霉素合成抑制剂,结果植株茎的长度小于第4组,所以4、5组对照说明芹菜本身能产生赤霉素,C正确;6组加入赤霉素后茎生长得比5组快,所以4、5、6组对照说明赤霉素合成抑制剂只能抑制赤霉素的合成不能抑制赤霉素的作用,D正确。
10.如图是植物体内赤霉素(GA)和脱落酸(ABA)的形成过程,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 GA与ABA的形成从根本上来说是植物基因组程序性表达的结果
B. GA与ABA有一定的拮抗作用,共同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起调节作用
C. GA与ABA的形成受光照的影响
D. GA与ABA在植物不同器官和组织中的含量往往相同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由图可知,在长日照条件下,有利于GA的合成;短日照下,利于ABA的合成,二者呈拮抗作用。
【详解】A、GA与ABA的形成受基因的调控,从根本上来说是植物基因组程序性表达的结果,A正确;
B、GA促进生长,ABA促进休眠,二者有一定的拮抗作用,共同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起调节作用,B正确;
C、短日照利于ABA的形成,长日照利于GA的形成,C正确;
D、GA与ABA在植物不同器官和组织中的含量往往不同,D错误。
故选D。
11.在农田生态系统害虫防治中,害虫种群密度变化情况示意图(经济值是指害虫种群密度影响农田经济效益的最低值)如下。在A、B、C、D、E点进行了农药防治或引入了天敌进行生物防治。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在农药的作用下,害虫的抗药性基因突变率在D点显著高于B点
B. E点是生物防治,A、B、C、D点是药物防治
C. 害虫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D. 食物的短缺降低了害虫的存活率
【答案】B
【解析】
【分析】
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及性别比例。
【详解】A、在农药的作用下,害虫的抗药性基因基因频率在D点高于B点,农药不能改变突变率,A错误;
B、A、B、C、D点是药物防治,害虫种群密度先下降后又出现上升,E点是生物防治,可以使害虫的K值下降并稳定在一定水平,B正确;
C、害虫种群的年龄结构需要分段考虑,最终数量维持稳定,应该为稳定型,C错误;
D、由图可知,害虫数量下降是化学防治或生物防治的结果,D错误。
故选B。
12.下列关于“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相关操作,正确的是( )
①培养酵母菌时,必须去除培养液中的溶解氧;②将适量干酵母放入装有一定浓度葡萄糖溶液的锥形瓶中,在适宜条件下培养;③将培养液振荡摇匀后,用吸管从锥形瓶中吸取一定量的培养液;④在血细胞计数板中央滴一滴培养液,盖上盖玻片,并用滤纸吸去边缘多余培养液;⑤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中央,待酵母菌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⑥计数时,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计相邻两边及其顶角;⑦早期培养不需取样,培养后期每天取样一次。
A. ①②③④⑥ B. ②③④⑥⑦
C. ①②③⑥ D. ②③⑤⑥
【答案】D
【解析】
【分析】
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实验流程为:(1)酵母菌培养(液体培养基,无菌条件)→(2)振荡培养基(酵母菌均匀分布于培养基中)→(3)观察并计数→重复(2)、(3)步骤(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绘图分析。
【详解】酵母菌主要进行有氧呼吸,所以在培养酵母菌时,不能去除培养液中的溶解氧,①错误;酵母菌培养的方法为:把适量干酵母放入装有一定浓度葡萄糖溶液的锥形瓶中,在适宜条件下培养,②正确;用吸管从锥形瓶中吸取培养液时,应该先将培养液振荡摇匀,保证酵母菌在培养液中的分布是均匀的,使选取的样液具有代表性,③正确;在制作临时装片时,应该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然后将吸取的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④错误;观察和计数时,应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中央,待酵母菌沉降到计数室底部时进行,⑤正确;计数时,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计相邻两边及其顶角,⑥正确;早期培养也需要取样观察、计数,每次取样相隔的时间应该相同,⑦错误。因此,以上说法中正确的是②③⑤⑥,故选D。
13.环保工作者对某地区最主要的草食动物某野兔种群数量进行连年监测,得到如图所示的数量增长变化()曲线(=t月种群数量/(t-1)月种群数量)。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第1年至第3年该种群的出生率相同
B. 第4年初至第5年中期,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C. 第3年末种群数量与第5年中期种群数量相等
D. 野兔的种群数量在第6年末达到K值
【答案】B
【解析】
【分析】
>1,种群数量会上升;=1,种群数量不变;<1,种群数量会下降。
【详解】A、无法判断第1年至第3年该种群的出生率的变化情况,A错误;
B、第4年初至第5年中期,增长倍数大于1,种群数量增加,呈“S”型增长,B正确;
C、第3年末至第5年中期,增长倍数大于1,种群数量会出现上升,故第5年中期种群数量更大,C错误;
D、第5年中期之前,种群数量上升,第5年中期之后,种群数量出现下降,应该在第5年中期达到K值,D错误。
故选B。
14.如图所示的食物网中,戊的食物有1/2来自于乙,1/4来自于丙,1/4来自于丁,且能量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传递效率为10%,从消费者到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0%.若戊体重增加20g,需要消耗植物.( )
A. 1125g B. 1600g
C. 2000g D. 6500g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依题意,甲为生产者,若戊体重增加20g,在食物链甲→乙→戊中,需要消耗甲为(20g×1/2) ÷(10%×20%)=500g;在食物链甲→丙→戊中,需要消耗甲(20g×1/4) ÷(10%×20%)=250g;在食物链甲→丙→丁→戊中,需要消耗甲(20g×1/4) ÷(10%×20%×20%)=1250g;综上所述,共需要消耗甲:500+250+1250=2000g,C项正确,A、B、D三项均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15.下列各选项与所给模型不相符的是
A. 若X表示种群数量,则①代表出生率或迁入率
B. 若X表示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则①可能代表物种丰富度
C. 若X表示捕食链中第二营养级的总能量,则②代表第一营养级的总能量
D. 若X表示无机环境中的碳元素,则②表示光合作用
【答案】C
【解析】
【分析】
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及性别比例。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主要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生产者同化量的去向包括:流向下一营养级、流向分解者、用于呼吸散失的能量。
【详解】A、若X表示种群数量,则①代表出生率或迁入率,②可以表示死亡率或迁出率,A正确;
B、若X表示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则①可能代表物种丰富度,物种丰富度越高,抵抗力稳定性越强,B正确;
C、若X表示捕食链中第二营养级的总能量,则②应该代表第二营养级同化量的去向,可以表示第三营养级的同化量等,C错误;
D、若X表示无机环境中的碳元素,则②表示光合作用,①可以表示呼吸作用,D正确。
故选C。
16.某生物兴趣小组以带有落叶的表层土壤(深5cm左右)为实验材料,研究土壤微生物在适宜温度下的分解作用,对土壤处理情况见下表。下列有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探究的问题是不同土壤湿度条件下,土壤微生物对落叶的分解作用
B. 预期结论是1、3组的落叶不被分解,2、4组中的落叶被不同程度的分解
C. 为了控制实验中的无关变量,作为实验材料的落叶也应进行灭菌处理
D. 该实验的自变量为土壤是否灭菌处理,实验中的对照组是1和3
【答案】D
【解析】
【分析】
实验的自变量是土壤的含水量和是否灭菌,因变量是落叶的分解情况。
【详解】A、1、2组土壤湿润,3、4组土壤较干燥,实验中的自变量是土壤的湿润度,可知探究的是在不同土壤湿度条件下,土壤微生物对落叶的分解作用,A正确;
B、由于1、3组经过灭菌处理,土壤不含微生物,可预知1、3组的落叶不被分解;2、4土壤中含有微生物,可预知2、4中的落叶被不同程度的分解,B正确;
C、本实验是研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作为实验材料的落叶上也有许多微生物,需要进行灭菌,否则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C正确;
D、若该实验的自变量为土壤是否经灭菌处理,那么实验中的对照组是2和4,1和3是实验组,D错误。
故选D。
17.图为一食物网。若要使丙体重增加x,已知其食用的动物性食物(乙)所占比例为a,则至少需要的生产者(甲)的量为y,那么x与y的关系可表示为
A. y=90ax+10x B. y=25ax+5x
C. y= 20ax+5x D. y=10ax+10x
【答案】C
【解析】
【分析】
能量的传递效率为10%-20%,计算生产者至少消耗的量按20%传递效率计算。
【详解】图中共有3条食物链,丙增重x,经过甲→乙→丙这条食物链至少消耗的生产者的量为:x×a÷20%÷20%,经过甲→丙食物链至少消耗的生产者的量为x×(1-a)÷20%,则y= x×a÷20%÷20%+ x×(1-a)÷20%=20ax+5x。综上所述,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18.某草原生态系统的一条食物链a→b→c中,各种群在一年时间内对能量的同化、利用和传递等的部分数量统计(单位:百万千焦/年)如下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种群a、种群b和种群c构成了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
B. 生态系统中种群b呼吸消耗的能量为5百万千焦/年
C. 能量从种群b到种群c的传递效率值介于10%~12%之间
D. 种群a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59.5百万千焦/年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由图可知,a的同化量为:65.5+3+15+41.5=125百万千焦/年;b的同化量为15百万千焦/年;c的同化量为2百万千焦/年。
【详解】A、种群a、种群b和种群c不包括分解者,不能构成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A错误;
B、生态系统中种群b呼吸消耗的能量为15-5=10百万千焦/年,B错误;
C、能量从种群b到种群c的传递效率为2÷15=13.3%,C错误;
D、种群a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3+15+41.5=59.5百万千焦/年,D正确。
故选D。
19.下列不利于人体散热的是
A. 骨骼肌不自主战栗
B. 皮肤血管舒张
C. 汗腺分泌汗液增加
D. 用酒精擦拭皮肤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体温调节的相关知识点,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人体主要依靠调节产热量或者散热量来维持体温相对温度。在炎热环境中,通过增加散热途径调节体温;寒冷环境中,骨骼肌不自主的战栗是一个快速产热途径,增加产热量;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
【详解】骨骼肌不自主战栗会增加产热量,不利于人体散热,A符合题意;皮肤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以增加散热量,B不符合题意;汗腺分泌汗液增加,则散热量增加,C不符合题意;用酒精擦拭皮肤时酒精的挥发会带走部分热量,可以增加散热量,D不符合题意。故选A。
20.下列检测某熟制食品中大肠杆菌是否超标的实验操作,不合理的是
A. 待检测食品需要经过灭菌操作后取样检测
B. 应设置未接种的培养基,作为实验的对照
C. 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接种计数大肠杆菌的活菌数
D. 接种后将培养皿倒置并在适宜温度下培养
【答案】A
【解析】
【详解】待检测食品灭菌后会将大肠杆菌杀死,则不能检测大肠杆菌是否超标,A错误;应设置未接种的培养基,作为实验的对照,B正确;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接种计数大肠杆菌的活菌数,C正确;接种后应该将培养皿倒置,并在适宜温度下培养,D正确。
21.下列有关微生物发酵技术的叙述,错误的是
A. 传统的发酵过程受技术条件限制,通常不进行无菌操作
B. 成品腐乳表面的皮膜是由毛霉等真菌的菌丝形成的,对人体无害
C. 制备果酒、果醋和腐乳时,都是以建立种群优势作为发酵的基本条件
D. 果醋的制备可以建立在果酒发酵的基础上,也可以直接利用葡萄汁发酵
【答案】A
【解析】
【详解】传统的发酵过程受技术条件限制,通常也要进行无菌操作,A错误;成品腐乳表面的皮膜是由毛霉等真菌的生长,产生的菌丝进入豆腐块的深层而形成,对人体无害,B正确;制备果酒、果醋和腐乳时,建立的优势种群依次是酵母菌、醋酸菌、毛霉,以此作为发酵的基本条件,C正确;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果汁中的糖分分解成醋酸,当氧气充足、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可以先将酒精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可见,果醋的制备可以建立在果酒发酵的基础上,也可以直接利用葡萄汁发酵,D正确。
22.如图所示装置可用于生物技术实践的相关实验,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 甲装置和乙装置既可用于果酒的制作,又可用于果醋的制作
B. 利用装置甲制作果酒时,瓶中的果汁不能装满,要留有2/3的空间
C. 用装置乙制作果酒时温度应控制在30℃左右,制作果醋时应适当降温
D. 装置乙的充气口在制作果酒时要先打开后关闭,在制作果醋时要始终打开
【答案】A
【解析】
两种装置都可先用于果酒的制作,后用于果醋的制作,先密封后通入空气,A正确;利用装置甲制作果酒时,瓶中的果汁不能装满,要留有1/3的空间,B错误;用装置乙制作果酒时温度应控制在18-25℃左右,制作果醋时温度为30-35℃,C错误;装置乙的充气口在制作果醋时,可定时打开,通入无菌空气,D错误。
23.下列关于“腐乳的制作”实验,叙述正确的是
A. 控制发酵温度的主要目的是腐乳调味
B. 腐乳制作后期加入香辛料和料酒有防腐作用
C. 毛霉的主要作用是分解脂肪和淀粉
D. 成品腐乳表面的粘性物质主要由细菌产生
【答案】B
【解析】
【详解】温度通过影响酶的活性影响腐乳发酵,控制发酵的温度主要有利于毛霉等微生物的生长和腐乳发酵,A错误;香辛料和料酒都能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具有防腐作用,B正确;毛霉的主要作用是产生蛋白酶和脂肪酶,将蛋白质和脂肪分解成小分子化合物,C错误;成品腐乳表面的粘性物质主要是毛霉产生的,毛霉属于真菌,D错误。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腐乳制作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理解腐乳制作的原理和具体操作过程。
24.下面是研究人员以复合酶制剂为材料进行研究的结果,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究温度对复合酶制剂去污力的影响
B. 实验所用污布上污染物种类、污染程度等均会影响实验结果
C. 实验结果表明,加复合酶制剂后的洗涤温度以40--50℃为宜
D. 当温度高于60℃时,加入的复合酶制剂会失去催化活性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由题意可知,实验的自变量是有无酶和温度,因变量是去污力。
【详解】A、表格内容可知,本题的自变量是不同的温度,因变量是加酶去污力与不加酶去污力的大小,因此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究温度对复合酶制剂去污力的影响,A正确;
B、由于酶具有专一性,实验所用污布上污染物种类、污染程度等这些无关变量均会影响实验结果,B正确;
C、实验结果表明,加复合酶制剂后,40-50℃之间时去污效果较好,C正确;
D、根据表格数据,不能判断当温度高于60℃时,加入的复合酶制剂是否失活,D错误。
故选D。
25.下列有关酶的应用及固定化技术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溶解氧不会影响固定化酶的活性
B. 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都可以被重复利用
C. 使用加酶洗衣粉时,浸泡时间不足会影响洗涤效果
D. 用海藻酸钠固定酵母细胞时,海藻酸钠溶液浓度越高,效果越好
【答案】D
【解析】
【详解】固定化酶的应用中,要控制好pH、温度,但与溶解氧无关,因为温度和PH影响酶的活性;而溶解氧不会影响酶的活性,A正确;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都可以被重复利用,B正确;酶促反应需要一定的时间,使用加酶洗衣粉时,浸泡时间不足会影响洗涤效果,C正确;海藻酸钠溶液的配制是固定化酵母细胞的关键,因为如果海藻酸钠浓度过高,将很难形成凝胶珠;如果浓度过低,形成的凝胶珠所包埋的酵母细胞的数量少,也会影响实验效果,D错误。
26.下列关于实验操作或说法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用果胶酶处理苹果泥时,为了提高出汁率,可采取用玻璃棒进行搅拌的措施
B. 实验室制作葡萄酒时,葡萄汁不装满发酵瓶,留有1/3空间,密闭发酵时要适时排气
C. 用平板划线法或稀释涂布平板法接种都需要在火焰旁进行
D. 将加酶洗衣粉与普通洗衣粉分別加入37℃的水中,洗涤同样的污物,发现加酶洗衣粉效果好,说明加酶洗衣粉的最适温度为37℃
【答案】D
【解析】
【分析】
果胶酶能够分解果胶,瓦解植物的细胞壁及胞间层,使榨取果汁的更容易,而果胶分解成可溶性的半乳糖醛酸,也使得浑浊的果汁变得澄清。
加酶洗衣粉指含有酶制剂的洗衣粉,常用的酶制剂有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和纤维素酶。
【详解】A、用果胶酶处理苹果泥时,为了提高出汁率,可用玻璃棒进行搅拌,A正确;
B、实验室制作葡萄酒时,葡萄汁不装满发酵瓶,留有1/3空间(让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且防止发酵液溢出,密闭发酵时要适时排出二氧化碳,B正确;
C、用平板划线法或稀释涂布平板法接种都需要在火焰旁进行,避免杂菌污染,C正确;
D、要探究加酶洗衣粉的最适温度,应该设置一系列的温度梯度进行处理,D错误。
故选D。
27.固定化单宁酶应用于茶饮料加工,可消除其中的苦涩味。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在单宁酶纯化时可采用透析法去除杂蛋白
B. 化学结合法比吸附法对单宁酶活性影响更小
C. 温度、pH和重金属离子都可能影响固定化单宁酶活性
D. 酶的高效性决定固定化单宁酶不会降解茶饮料中的有益成分
【答案】C
【解析】
【详解】透析法是利用膜的选择透过性去除混合物中的小分子物质,不能去除杂蛋白,A错误;物理吸附法比化学结合法对单宁酶活性影响更小,B错误;温度、pH和重金属离子都会影响酶活性,C正确;酶的专一性决定了单宁酶不会降解茶饮料中的有益成分,D错误。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固定化酶的知识,要求学生理解固定化酶纯化的方法,明确温度、pH和重金属盐会影响酶的活性。
28.为了探究一种新型碱性纤维素酶的去污效能,研究性学习小组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如图。由图中实验结果能直接得出的结论是
A. 碱性纤维素酶对污布类型2的去污力最强
B. 不同类型洗衣粉影响碱性纤维素酶的去污力
C. 碱性纤维素酶对污布类型2、3的去污力不同
D. 加大酶用量可以显著提高洗衣粉的去污力
【答案】C
【解析】
【详解】20 U/L的碱性纤维素酶处理对污布类型1,去污力为60%,30 U/L的碱性纤维素酶处理污布类型2,去污力约为80%,则单位碱性纤维素酶对污布类型1去污力最强,A错误;由于污布类型不同,不能探究不同类型的洗衣粉对碱性蛋白酶的去污力的影响,B错误;对污布类型2、3而言,都是Y型洗衣粉,30%的酶用量,但去污力不同,说明碱性纤维素酶对污布类型2、3 的去污力不同,C正确;该实验没有针对同一类型的洗衣粉加大酶用量的探究,则不能判断加大酶用量是否提高洗衣粉的去污力,D错误。
【点睛】本题以碱性纤维素酶为背景考查实验分析,要求学生理解实验分析的两个基本原则: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
29.下列关于“酵母细胞的固定化技术”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活化酵母时,将适量干酵母与蒸馏水混合并搅拌成糊状
B. 配制CaCl2 溶液时,需要边小火加热边搅拌
C. 将海藻酸钠溶液滴加到CaCl2 溶液时,凝胶珠成形后应即刻取出
D. 海藻酸钠溶液浓度过高时凝胶珠呈白色,过低时凝胶珠易呈蝌蚪状
【答案】A
【解析】
【详解】活化酵母时,将适量干酵母与蒸馏水混合,并搅拌成糊状,A正确;配制CaCl2溶液时,不需进行加热,B错误;CaCl2溶液使酵母细胞可以形成稳定的结构,固定在凝胶珠中,需要一段时间,时间不宜过短或过长,C错误;海藻酸钠溶液浓度过低时凝胶珠呈白色,过高时凝胶珠易呈蝌蚪状,D错误。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酵母细胞的固定化,要求学生理解酵母细胞固定化的过程以及异常情况。
30. 下列是有关腐乳制作的几个问题,其中正确的是
①腐乳的制作主要是利用了微生物发酵的原理,起主要作用的微生物是青霉、曲霉和毛霉
②含水量为70%左右的豆腐适于作腐乳,用含水量过高的豆腐制腐乳,不易成形,且不利于毛霉的生长
③豆腐上生长的白毛是毛霉的白色菌丝,严格地说是直立菌丝,豆腐中还有匍匐菌丝
④决定腐乳特殊风味的是卤汤
⑤腐乳的营养丰富,是因为大分子物质经过发酵作用分解成小分子而且易于消化的物质
⑥卤汤中含酒量应该控制在21%左右,酒精含量过高,腐乳成熟的时间会延长;含量过低,不足以抑制微生物的生长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⑤
C. ③④⑤⑥ D. ①④⑤⑥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腐乳的制作主要是利用了微生物发酵的原理,起主要作用的微生物是毛霉;错误。
②含水量为70%左右的豆腐适于作腐乳,用含水量过高的豆腐制腐乳,不易成形,且不利于毛霉的生长;正确。
③豆腐上生长的白毛是毛霉的白色菌丝,严格地说是直立菌丝,豆腐中还有匍匐菌丝;正确。
④决定腐乳特殊风味的是卤汤,包括香辛料和酒;正确。
⑤腐乳的营养丰富,是因为大分子物质经过发酵作用分解成小分子而且易于消化的物质,蛋白质水解成多肽和氨基酸,脂肪水解成脂肪酸和甘油;正确。
⑥卤汤中含酒量应该控制在12%左右,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同时具有独特的香味,酒精含量过高,腐乳成熟的时间会延长;含量过低,不足以抑制微生物的生长;错误。
答案选B.
二、综合题
31.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了如图1所示的生态系统。水体中有藻类植物、水蚤、鲤鱼、腐生细菌等。水蚤以藻类植物为食,鲤鱼以水蚤和藻类植物为食。图2为该生态系统的碳循环部分过程示意图。据图分析:
(1)要维持图1所示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行,一定要将装置放在适宜温度和有______的地方。某种因素使得生产者短时间内大量减少,但一段时间后又恢复到原有水平,说明该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__________________能力,其基础是_____________。
(2)若藻类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2.0×108 kJ,藻类中1/2被水蚤捕食、1/2被鲤鱼捕食,则鲤鱼所获得的能量最少为_______________kJ。
(3)图2中________对应的生物是图1中的藻类植物,图2中的丙对应的生物是图1中的________。
(4)图2的甲→丁中碳的流动形式是__________,乙和丙之间的关系分别为___________。
(5)图2中漏画了一个箭头,该箭头是______________(用格式“××→××”表示)。
【答案】 (1). 光照 (2). 自我调节 (3). 负反馈调节 (4). 1.1×107 (5). 甲 (6). 鲤鱼 (7). (含碳)有机物 (8). 捕食和竞争 (9). 甲→环境中的CO2
【解析】
【详解】(1)设计并制作生态缸时,为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行,一定要将生态缸放在适宜温度和有散射光的地方,以保证有能量的输入。若某种因素使得生产者短时间内大量减少,但一段时间后又恢复到原有水平,说明该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其基础是负反馈调节。
(2)根据题意可知,该生态缸内含有2条食物链,即藻类植物→水蚤→鲤鱼和藻类→植物鲤鱼;若藻类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2.0×108kJ,藻类中1/2被水蚤捕食、1/2被鲤鱼捕食,按10%的能量传递效率,可计算出鲤鱼所获得的能量最少为2.0×108×1/2×10%×10%+2.0×108×1/2×10%=1.1×107kJ。
(3)分析图2可知,图中甲是生产者,对应图1中的藻类植物;乙是初级消费者,对应图1中的水蚤;丙是杂食性的消费者,对应图1中的鲤鱼;丁是分解者,对应生态缸中的腐生细菌。
(4)图2的甲(生产者)→丁(分解者)碳的流动形式是含碳有机物,乙和丙之间的关系分别为捕食和竞争。
(5)图2中生产者甲可通过光合作用将环境中的二氧化碳固定进入生物群落,还应该有生产者通过细胞呼吸将二氧化碳释放到环境中去。
【点睛】1.设计并制作生态缸时,为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行,一定要将生态缸放在适宜温度和有散射光的地方,以保证有能量的输入,同时又避免因阳光直射而导致水体温度过高,引起生物死亡。
2.若某种因素使得生产者短时间内大量减少,但一段时间后又恢复到原有水平,说明该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其基础是负反馈调节。
32.下图为某小型哺乳动物受持续寒冷刺激时,机体调节脂肪细胞代谢的过程,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小泡内暂存的结构C为__________,它能与激素特异性结合,体现了细胞膜具有________________的功能。
(2)图中④过程这种调节方式的意义在于 。
(3)由图可知,肾上腺素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增加产热。
(4)持续寒冷条件下,下丘脑通过⑤还能支配_____________等结构。(至少写2个)
【答案】(1)肾上腺素受体 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
(2)维持内环境激素水平的稳定/维持内环境稳定
(3)先使ATP转变为cAMP,通过cAMP促进脂肪(甘油三酯)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脂肪酸进入线粒体氧化分解。
(4)皮肤血管、骨骼肌、立毛肌、汗腺
【解析】
【详解】(1)据图示分析,小泡内的结构最终与肾上腺素结合,应是肾上腺素受体,它能与激素特异性结合,体现了细胞膜具有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
(2)图中④过程表示负反馈调节,可维持内环境激素水平的稳定。
(3)在寒冷刺激下,下丘脑通过有关神经支配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增加,从图中可知肾上腺素先使ATP转变为cAMP,通过cAMP促进脂肪(甘油三酯)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脂肪酸进入线粒体氧化分解。
(4)⑤是指下丘脑通过有关神经支配有关器官活动,主要是皮肤血管、骨骼肌、立毛肌、汗腺,通过减少散热,增加产热,调节体温。
【点睛】本题考查体温调节的知识。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的能力。
33.据不完全统计,世界盐碱地的面积为9.5亿公顷,其中我国为9913万公顷,严重的盐碱土壤地区植物几乎不能生存。只有少数生物可以生长在破环境中,研究发现,这些生物体中往往有“嗜盐酶”,这种酶往往有盐耐受性、热耐受性对有机溶剂的抗性。
某生物兴趣小组欲分离嗜盐微生物
(1)兴趣小组同学来到青海湖采集样,其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采集到湖水后若要分离嗜盐菌,分离嗜盐菌的培养基用途上看属于___________培养基。
(3)取1mL湖水,按图稀释后接种(每次稀释10倍),培养一段时间后,平板上长出的菌落数分别为13、163、438、182和195该过程取的接种方法是___________,计算每毫升水样中的菌落数量为____________(涂布体积为0.1mL);与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法相比,此计数方法测得的菌体数较少,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需要长期保存分离得到的嗜盐菌,应采用________________法。
【答案】 (1). 青海湖是咸水湖 (2). 选择 (3). 稀释涂布平板法 (4). 1. 8×109 (5). 两个或多个细菌连在一起,统计的是一个菌落 (6). 甘油管藏
【解析】
【分析】
培养基一般含有水、碳源、氮源、无机盐等。
常用的接种方法: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
常用的灭菌方法:干热灭菌法、灼烧灭菌法、高压蒸汽灭菌法。
【详解】(1)青海湖是咸水湖,故从青海湖取分离嗜盐菌。
(2)采集到湖水后若要分离嗜盐菌,需要用选择培养基分离嗜盐菌。
(3)取1mL湖水,按图稀释后接种(每次稀释10倍),即稀释106倍,该方法称为稀释涂布平板法。培养一段时间后,平板上长出的菌落数分别为13、163、438、182和195,应该计数30-300之间的菌落,故每毫升水样中的菌落数量为(163+182+195)÷3÷0.1×106=1. 8×109个;由于当两个或多个细菌连在一起,统计的是一个菌落,故与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法相比,此计数方法测得的菌体数较少。
(4)可以用甘油管藏法长期保存分离得到的嗜盐菌。
【点睛】对于频繁使用的菌种,常用临时保藏法;对于需要长期保存的菌种,常用甘油管藏法。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