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版九上语文(第六单元含名著阅读《水浒传》)试卷含答案
展开九年级上学期语文第六单元试卷答案
总分:120分 考试时间:70min
一、
1.【答案】C
【解析】A.píng—nèn;B.sù—xiù;D.nán—nǎn
2.【答案】A
【解析】B.顶足之势—鼎足之势;C.顿开矛塞—顿开茅塞;D.如雷惯耳—如雷贯耳
3.【答案】B
【解析】《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的一部古典长篇讽刺小说。
4.【答案】B
【解析】此语段论述小说中如何运用想象。②提出了话题是第一句;①是对上一句的进一步解释,是第二句;通过理解语意及分析其中的逻辑关系可知⑤与上一句衔接最紧密,可作为第三句;④③以“其实”为标志体现了语意的转折,“当然”一词又体现了总结的意味。由上分析,可排序为:②①⑤④③
5.D【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在平时的学习中,要了解文章主要内容,分清层次,注意关键语句。【解答】ABC.正确;D.有误,作者对刘姥姥是持悲悯和尊敬的态度的。故选:D。
【点评】解答此类问题,需要根据上课老师的讲解,尤其要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和中心来作答。
6.C【分析】本题要结合名著中的内容来分析。课本中“名著导读”所推荐名著的主要内容、情节等有关资料应孰记,随时搜集丰富自己这方面的知识。在做题时,要静下心来,结合掌握的名著内容及与人物有关的故事情节,就一定能得出答案。本题要结合《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等四大名著来解答。
【解答】A.结合《水浒传》中故事情节,从诗句“撼地摇天黑旋风”中可知这首诗不是描绘的鲁智深,而是李逵;
B.结合《三国演义》的内容,从诗句“一声好似轰雷震”中可知,这首诗赞颂的不是赵子龙,而是张飞;
C.名著内容表述正确;
D.结合《红楼梦》的内容可知这部分描述的应该是史湘云喝醉酒后的情景,不是写的薛宝衩。故选:C。
7.B【分析】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古今异义词的积累。古今异义词,指的是古今字形相同但意义用法不同的词。
【解答】A.吹嘘:古义,气喘吁吁;今义,夸耀;
B.分付:同“吩咐”,口头指派或命令;
C.恨:古义,遗憾;今义,怀恨;
D.计较:古义,计谋;今义,计算比较得失或计划、商量。
故选:B。
【点评】解答本题要词语在句子里的意思,词义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
8.A【分析】本题考查标点符号使用正误的辨析。解答此题,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要用心体会标点符号的用法,书写过程中也要做到尽可能正确的使用标点符号。另外对于一些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要加以积累。
【解答】A.有误,杨志说道后面的逗号应改为冒号;BCD.使用正确。故选:A。
【点评】解答此题,注意熟记分号、冒号、引号、括号、叹号、问号的用法,重点注意句子中分层时逗号、顿号、分号的综合运用,以及引号和冒号的综合应用。还要根据语句关系判断标点运用是否正确。
9【答案】B【解析】【详解】考查对名著的掌握。B项错,李忠绰号“打虎将”,可书中根本没有李忠打虎的情节。
10.【答案】D【解析】
试题分析: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前后矛盾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A中语序不当,改成“都希望自己将来……”;B中搭配不当,规模去掉;C中用语重复,具体去掉。D正确,故选D。考点:辨析或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二、名著阅读
(11)D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常识及内容的识记能力。《水浒传》的作者是施耐庵,选文出自《水浒传》中“鲁智深倒拔垂杨柳”这一情节。这一情节表现了鲁智深有万夫不当之勇,武艺高强,为下文他结识林冲做铺垫。
故选:D。
(12)D ;ABC.正确;D.有误,《水浒传》108将中有三对夫妻:小尉迟孙新与母大虫顾大嫂,菜园子张青与母夜叉孙二娘,矮脚虎王英与一丈青扈三娘。故选:D。
三、现代文阅读
【答案】13.D14.C15.B
【解析】【分析】
13.D.关于“小说的通俗”的理解不符合本文意思。原文是“通俗和创新根本就不矛盾,现在有人常常把两者对立起来,实在是没事找事,吃饱了撑得慌”。
14.C.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文中举张恨水之例,意在论证通俗与创新应该并重。也就是“好小说应该通俗,更应该创新”。
15.A.“这意味着小说家不该在作品中作哲学层面的思考”说法绝对。C.强加因果。不是说因为它是通俗小说,所以就“天下文章,无有出其右者”。D.“小说作家应努力弘扬平民百姓的思想志趣”一句属无中生有,且与“小说的通俗性”无关。
四、综合性学习
【答案】
16.示例:青少年是否适合阅读名著《水浒传》
17.示例:首先《水浒传》地位举足轻重,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其次小说语言生动形象,它采用古代白话,质朴生动,富有表现力。最后作者将小说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金圣叹就曾评价道:“《水浒》所叙,叙一百八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这样优秀的作品岂容错过?
【解析】
16.结合“正方:我方认为,青少年适合阅读名著《水浒传》”“反方:……也就是说,《水浒传》与青少年的年龄、接受能力不相适应”双方的辩论,可知辩题是“青少年是否适合阅读名著《水浒传》”。
17.本题考查学生拟写辩词的能力。回答问题时,首先要表明态度,然后再阐述自己的观点。观点要积极向上,要抓住问题的本质,可以摆事实、讲道理。一般可就该事件或现象表现出的积极的一面予以肯定,对其表现出的不好的一面予以否定并提出意见。言之成理即可。本题要求为正方写辩词,正方观点是“青少年适合阅读名著《水浒传》”,辩论时从《水浒传》的艺术特色方面开始论述,中间可引用名人读《水浒》的事例或者名人对青少年《水浒》的评价作为论据,最后谈读《水浒》的意义。答案不唯一,言之有据、言之有理即可。
五、小说阅读
(一)
1.【答案】①关爱学生,甘于奉献:每天放学送学生离校;为学生争取过冬的衣物;为保护学生以致腿瘸;怕学生们上学不便坚持不撤教学点到最后。②坚守岗位,热爱教学:即使生活艰难也愿留在山区继续教书;即使学校破败、自己年老力衰,仍激情澎湃地教孩子们读书。③淡泊名利,甘于寂寞:生活简朴,甘于清贫;一辈子当一位乡村代课老师,不图名不图利,为了学生默默地坚守到最后。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形象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通过分析典型事例来理解人物形象;二是通过对人物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方法的分析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由老师每天放学送学生离校:为学生争取过冬的衣物;为保护学生以致腿瘸可知老师是一个关爱学生,甘于奉献的人。由即使生活艰难也愿留在山区继续教书;即使学校破败,自己年老力衰,仍激情澎湃地教孩子们读书,可知老师是一个坚守岗位,热心教育的人。由老师生活简朴,一辈子当一位乡村代课老师,不图名不图利,为了学生默默地坚守到最后可知老师是一个淡泊名利,甘于寂寞的人。
2.【答案】①环境描写,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写出山村学校的破败与师生学习环境的艰辛。②渲染出孤寂、无奈和悲凉的氛围,奠定情感基调,为下文教学点可能被撤销埋下伏笔,也为学生“她”劝他离开作了铺垫。
【解析】本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其作用一般有: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渲染了怎样的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什么感情、表现人物某种性格、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揭示文章主题。画线句是环境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几间破旧的教室窗口已经破落,钉在上边的透明塑料布被风吹得哗哔作响”写出山村学校的破败与师生学习环境的艰辛,“这里很安静”,渲染出寂寞、悲凉的氛围,为下文教学点可能被撤销埋下伏笔。
3.【答案】①表达了对在艰苦环境中默默坚守和奉献的老师的美与歌颂。②提醒决策部门做决策时要充分考虑群众实际需求,不搞“一刀切”。③提出了社会生活中诸多愿景与现实中的矛盾现状,启人思考。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解答时要认真阅读短文,分析其主要内容,再根据文章结尾点明中心的句子来确定主旨,从而得出文章给人的启示。这篇小说通过记叙走出大山已经成为教育局局长的“她”,回到山里劝说恩师撤销教学点的故事,表达了对默默坚守和奉献的山村老师的赞美与歌颂,同时提醒有关部门要充分考虑群众实际需求,不能“一刀切”。
4.【答案】认为最后一所学校被撒销。理由可从以下角度思考:山区的学校环境确实不利于学生学习和成长;她认为自己的做法是希望为曾经生活过的学校里的孩子和恩师谋福利;让孩子们享受到更好的教育让恩师生活得更好;作为教育局长的“她”要落实县委的相关政策决定等。 认为最后一所学校没有被撤销。理由可从以下角度思考:“她”感受到恩师对教育事业的爱和执着;“她”住在山区时,在与恩师、乡亲的交流中感知到“她”的做法并不符合当地群众的实际需要;“她”为自己只是一厢情愿“整合教育资源”而不能为乡亲父老和恩师带去福利感到愧疚等。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思维的拓展力,解答此类问题需要学生在深入把握文章主旨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阅读体验、阅读感受,表达上的优劣会成为关键因素。要加强语言的系统训练。对主观题的基本要求是:第一,简明;第二,条理清晰;第三,表达要富于美感,自然流畅,有感染力。最后一所学校没有被撤销。围绕“‘她’感受到恩师对教学事业的热爱和执着;‘她’住在山区时,在与恩师、乡亲的交流中感知到自己的做法并不符合当地群众的实际需要”来谈理由即可。
(二)
1.【答案】因他苦读了几十年的书,秀才也不曾做得一个,今日看见贡院,就不觉伤心起来。说明周进是一个脆弱受科举毒害至深的书呆子。这一情节塑造了周进癫狂的形象,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解析】从选文第二段金有余的话可知周进做出自杀行为的原因。这里周进自杀行为所起的作用为:一是突出表现人物的性格,二是揭示文章的主题。
2.【答案】跟着金有余做生意。因周进苦读了几十年的书,秀才也不曾做得一个,家里穷,又没馆做,没钱就没机会再进考场。
【解析】“这一条路”的内容可以从前文中归纳。从金有余前后对周进“苦读了几十年的书”“赤贫之士,又无馆做”的介绍中可知走上这一条路的原因。
3.【答案】都是穷苦的读书人,无用的书呆子,读了几十年书迟迟没有考中秀才;他们都深受科举制度的毒害。
【解析】分别从文章对人物的描写中归纳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再进行比较,从中找出相同之处即可。周进“苦读了几十年的书,秀才也不曾做得一个”,而且是“赤贫之士,又无馆做”,到了贡院因不能进去考试而号啕痛哭,由此可知其形象特点。再与范进比较即可得出结论。
4.【答案】周进因为家里穷,又无馆做,无法进入考场,汶上县的人不来资助,周进中举后他们却来贺喜。这说明了科举制度不但毒害了读书人,也毒害了其他人,揭露了各色人等趋炎附势的嘴脸,揭露了整个社会的病态。
【解析】通过对周进中举前后汶上县的人截然不同的表现来批判科举制度对人们的毒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