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第二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试题(解析版)
展开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第二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
10月月考地理试题
第一卷 单项选择题
平潭位于福建省东部,平潭人就地取材,利用岛上丰富的花岗岩作为建筑材料,建造如图所示的低矮石头房屋,名为石头厝,房屋墙壁上有很多预留的小孔。它不仅是风情浓郁的独特民居,也是海岛祖先生存智慧的结晶,更是海岛居住文化的“活化石”。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 石头厝的特点与其对应功能正确的是( )
A. 窗子小--便于保温 B. 石材建筑--防台风
C. 墙壁多孔--便于采光 D. 屋顶缓--防暴雨
2. 下列地区的传统民居中,石头房屋相对较多的是( )
A. 云贵高原 B. 内蒙古高原
C. 黄土高原 D. 三江平原
【答案】1. B 2. A
【解析】本题考査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对民居的影响。
【1题详解】
平潭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常受台风影响,而石材建筑比较坚固,窗子小,可以预防台风。平潭纬度较低正午太阳高度大,气温较高,墙壁多孔有利于通风和散热。若屋顶平缓,则不利于防御暴雨。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平潭房屋建材主要为当地的石材。四个地区中只有云贵高原地区多山石,石灰岩广布,易获取石材作为建筑材料,因而该地区石头房屋相对较多。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石方格沙障是由石头组成的方格状拦沙设施工程,能够有效防风固沙,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 石方格沙障能有效降低( )
A. 近地面输沙量 B. 高空输沙量
C. 地表粗糙度 D. 风沙活动高度
4. 与草方格沙障相比,石方格沙障更利于( )
A. 消弱风力 B. 稳固沙土
C. 适应恶劣环境 D. 减少水分蒸发
【答案】3. A 4. C
【解析】
【3题详解】
石方格沙障增大地表摩擦力,能有效降低近地面输沙量,A对。沙障低,对高空输沙量影响小,B错。增加地表粗糙度,C错。风沙活动高度不受影响,D错。
【4题详解】
与草方格沙障相比,石方格沙障没有水肥要求,更利于适应恶劣环境,C对。在消弱风力、稳固沙土方面优势不明显,A、B错。减少水分蒸发方面,没有优势,D错。
下图所示山地为甲、乙两条河流的分水岭,由透水和不透水岩层相间构成。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该山地被破坏的森林植被得以恢复,随之河流径流量发生了变化,河流径流的年内波动也减缓了。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5. 森林植被遭破坏后,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是由于( )
A. 降水更多转化为地下水 B. 降水更多转化为坡面径流
C. 降水变率大 D. 河道淤积
6. 森林植被恢复后,该山地的( )
①降水量增加 ②坡面径流增加
③蒸发(腾)量增加 ④地下径流增加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7. 如果降水最终主要转化为河流径流,那么森林植被恢复后,甲、乙两条河流径流量发生的变化是( )
A. 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增加 B. 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增加
C. 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减少 D. 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减少
【答案】5. B 6. C 7. 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植被的变化对水循环各环节的影响。
【5题详解】
A. 森林植被遭破坏后,降水受植被的截留变少,下渗减少,降水更多转化为地表径流,故A错误。
B. 森林植被遭破坏后,降水受植被的截留变少,下渗减少,坡面径流加大,汇流速度加快,河流径流量受降水的影响加大,所以年内波动强烈,故B正确。
C.森林植被遭破坏不会导致降水变率变大,故C错误。
D. 森林植被遭破坏后,会导致河道淤积增多,河床升高,但是结果是不管汛期还是枯水期,水位都比以前升高,不会直接导致年内径流波动强烈。故D错误。
故,选B。
【6题详解】
森林植被恢复,对降水量的影响不大,故①错误。
森林植被恢复,降水受植被的截留变多,下渗增加,坡面径流变小,故②错误。
森林植被恢复,蒸发(腾)量肯定是增加的,故③正确。
森林植被恢复,降水受植被的截留变多,下渗增加,从而导致地下径流增加,故④正确。
故,正确答案为C。
【7题详解】
森林植被恢复后,涵养水源的能力增加,下渗量增加,地表径流减少,地下径流增多,故甲、乙两条河流径流量的总量减少。由于岩层向乙河倾斜,降水渗入到透水岩层后,倾斜汇聚到乙河,所以乙河径流量会增加,而甲河径流量会减少。故正确答案为D,ABC错误。
下图示意我国南方某流域,下表为该流域四个河段平均坡度表。读图表,完成下列问题。
8. 落差是指河段两端之间的水面高程差。下列河段中落差最大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9. 关于①②③④河段开发的重点是( )
A. ①—水产养殖 B. ②—水土保持
C. ③—内河航运 D. ④—梯级开发
【答案】8. A 9. B
【解析】
【8题详解】
平均坡度=落差/水平距离,可推出落差=水平距离*平均坡度,从图中可看出①水平距离较大,且平均坡度也较大,因此图中河段落差最大的为①,A正确。
【9题详解】
从图中看②段坡度陡,易出现水土流失,应建水土保持林,B正确。
下图为“我国某河流中游水文观测站多年月平均降水量、径流量、输沙量变化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0. 该流域( )
A. 雨水是河水主要的补给来源 B. 降水量主要集中在春秋季节
C. 径流量随降水量同步增减 D. 枯水期流量小,输沙量大
11.该流域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
A. 土地沙漠化 B. 水土流失
C. 土壤盐碱化 D. 地面沉降
12.该环境问题易导致下游( )
A. 径流量减少,不易决堤泛滥 B. 径流量增多,季节变化减小
C. 输沙量大,水库淤积严重 D. 流速减慢,利于内河航运
【答案】10. A 11. B 12. C
【解析】
【10题详解】
通过读图可以判断出该地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河流流量与降水量变化一致,从河流的水文特征可以判断出该流域主要以雨水补给为主,故选A。
【11题详解】
河流的含沙量较大,且与河流径流量关系密切,说明该流域水土流失严重。故选B。
【12题详解】
读图,结合上题分析,该河流水土流失严重,会导致下游地区水库泥沙淤积,故选C。
我国是一个多煤、缺油、少气的国家,为保障能源供应安全,我国不断拓展能源进口渠道,2017年5月16日,我国第四条能源进口通道(见“中缅油气管道示意图”)正式开始输油。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3. 2017年下半年,我国北方实行的煤改气,导致了我国大面积的“气荒”。下列说法中能最快缓解天然气气荒的是( )
A. 多渠道增加天然气供应 B. 建立和完善天然气储备机制
C. 部分地区暂缓施行煤改气 D. 关停部分高耗气产业
14. 中缅油气管道建设中可能遇到的最大自然障碍是( )
A. 山高谷深,气候湿热 B. 植被茂密,虫蛇出没
C. 荒漠广布,水源不足 D. 经济落后,维护困难
15. 中缅油气管道的铺设对我国有哪些重要意义( )
①促进沿线旅游资源的开发 ②缓解北方地区能源供应紧张
③缓解我国对马六甲海峡的依赖 ④进一步保障国家能源供应安全
⑤推动管道沿线的基础设施建设
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①③⑤ D. ③④⑤
【答案】13. C 14. A 15. D
【解析】
【13题详解】
2017年下半年,我国北方实行的煤改气,导致了我国大面积的“气荒”。最快缓解天然气气荒的是部分地区暂缓施行煤改气,C对。多渠道增加天然气供应,建立和完善天然气储备机制,渠道建设、完善机制需要时间,A、B错。关停部分高耗气产业,不能实现煤改气的目的,D错。
【14题详解】
中缅油气管道建设中,需要穿过横断山区,可能遇到的最大自然障碍是山高谷深,气候湿热,A对。植被茂密,虫蛇出没对管道建设影响小,B错。没有荒漠分布,水源充足,C错。经济落后,维护困难不是自然障碍,D错。
【15题详解】
中缅油气管道的铺设对我国有哪些重要意义缓解我国对马六甲海峡的依赖,③对。管道以输油气为主,对促进沿线旅游资源的开发作用不大,①错。没有输送到北方,不能缓解北方地区能源供应紧张,②错。进一步保障国家能源供应安全,④对。能够推动管道沿线的基础设施建设,⑤对。D对,A、B、C错。
额尔齐斯河为鄂毕河最大的支流,是流经中国、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的国际河流,是我国唯一一条属于北冰洋水系的河流。读“额尔齐斯河流域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6. 额尔齐斯河( )
A. 以地下水补给为主 B. 参与海陆间循环
C. 自北向南流动 D. 可大面积种植水稻
17. 额尔齐斯河流域降水北多南少,引起这种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 地形 B. 植被
C. 洋流 D. 土壤
18. 各国提出对额尔齐斯河进行梯级开发,有利于( )
①调节河流径流量 ②改变流域气候类型
③促进旅游业发展 ④根治流域内污染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③
【答案】16. B 17. A 18. C
【解析】
【16题详解】
额尔齐斯河发源于阿尔泰山北麓,是西风或北冰洋水汽的迎风坡,河流注入北冰洋,参与海陆间循环,B对。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A错。河流自南向北流动,C错。纬度较高,热量不足,位于内陆,水资源短缺,不适宜大面积种植水稻,D错。
【17题详解】
额尔齐斯河流域降水北多南少,引起这种差异的主导因素是地形,山脉北麓是西风或北冰洋水汽的迎风坡,降水多。A对。植被、洋流、土壤不是南坡、北坡降水差异的原因,B、C、D错。
【18题详解】
各国提出对额尔齐斯河进行梯级开发,有利于调节河流径流量,①对。不能改变流域气候类型,②错。有利于促进旅游业发展,③对。可以减少,不可能根治流域内污染,④错。C对,A、B、D错。
下表为甲、乙两城市某类企业单位产品成本构成和市场平均价格表。读表,完成下面小题。
19. 为了降低生产成本,该类企业将会在两地之间发生转移,其转移的方向及影响的主要因素分别是( )
A. 从甲市向乙市转移技术 B. 从甲市向乙市转移劳动力
C. 从乙市向甲市转移劳动力 D. 从乙市向甲市转移市场
20. 该类企业转移造成的影响可能是( )
A. 不利于乙地产业结构升级 B. 促进甲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
C. 导致甲地大量工人失业 D. 提高了乙地该类产品的市场价格
【答案】19. C 20. 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工业区位因素和产业转移的相关知识。
【19题详解】
观察表格可知甲乙两地该企业的生产成本中均以劳动力成本的比重最大,所以可以推断该类企业应是劳动密集型企业。而且甲乙两地中劳动力成本的差异较大。本着降低生产成本方面的考虑可确定该企业的迁移方向应是由劳动力价格较高的乙地迁住劳动力价格较低的甲地,故C选项符合题意。
【20题详解】
由上题结论可知,该企业的迁移方向是由乙市向甲市转移。对于企业迁出地而言,可为产业升级腾出空间和相应的人力和资金,从而有利于乙地的产业升级,故A选项错误;企业迁入甲地,可加速当地产业化发展进程,增加就业岗位,促进当地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故B选项正确;产业转移会造成迁出地短时间内会出现工人失业的现象,而甲地是迁入地故不会出现,故C选项错误;企业迁至甲地后,一方面随着劳动力成本的降低,相应的产品的生产成本会下降,而另一方面在乙地该类产品会因生产企业的迁出导致产品的运费会增加,故二方面综合分析的结果是,价格不一定会上升,故D选项错误;所以正确答案是B。
读当前全球计算机制造业价值量示意图! 完成下面小题
21. 首先转移的计算机制造业生产环节是( )
A. 软件设计 B. 知识产权
C. 整件组装 D. 售后服务
22. 影响计算机制造业向我国转移的最主要原因是( )
A. 高素质的人才 B. 丰富的资源和能源
C. 广阔的市场 D. 良好的服务
23. 为更好地提高我国的计算机产品国际竞争力 我们应该( )
A. 加强自主研发 保护知识产权 B. 提高服务质量 树立品牌
C. 扩大生产规模 取得规模效益 D. 降低工人的工资 降低成本
【答案】21. C 22. C 23. A
【解析】
【21题详解】
首先转移的计算机制造业生产环节一定是技术含量低、利润低的曲线最低点部位,据此结合选项选C整件组装。
【22题详解】
发达国家和地区计算机制造业转移到我国的主要是附加值最低的生产环节,其主要考虑的是需要大量廉价劳动力以及广阔的市场,中国不缺乏劳动力,但市场不足,选C。
【23题详解】
计算机制造业对技术要求较高,而我国计算机产业起步较迟、发展较慢,主要参与附加值最低的生产环节,所以,我国若能加强自主研发、保护知识产权,就能更好的提高我国的计算机产品国际竞争力。
为避免人们生活中日期的混乱,国际上规定了日期变更线。下图是某校同学自制的日期钟,其中短指针所对应的日界线不动,通过长指针表示全球日期分布。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4. 当长指针指向Q时,伦敦时间为( )
A. 21时 B. 15时
C. 9时 D. 3时
25. 当北京时间8:00整,长指针指向( )
A. M B. N
C. P D. Q
26. 图中长指针转动方向和角速度分别是( )
A. 逆时针 7.5°/小时 B. 顺时针 7.5°/小时
C. 逆时针 15°/小时 D. 顺时针 15°/小时
【答案】24. B 25. C 26. D
【解析】
【24题详解】
读图可知,该日期钟有两个指针表示日期分界线。两个日期分界线分别是180°经线和时刻是0点的经线。当长指针指向Q时,根据图中的经度判断,135°E时刻是0点,即45°W是正午12点,伦敦时间为15时,B对。A、C、D错。
【25题详解】
当北京时间 8时整,即120°E经线时刻是8点,此时0°经线时刻是0点。读图,0°经线过P点,所以此时长指针指向P点,C对。
【26题详解】
图中长指针转动方向与钟表盘一致,为顺时针,角速度与自转角速度相同,均为15°/小时,据此选D。
登封观星台位于河南省登封县(约113°E,34°N),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古天文台建筑。观星台上有两间小屋,小屋之间有一横梁,台下正北方有一“长堤”(见下图),每天正午,横梁的影子会投在“长堤”上,利用它可以了解四季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7. 当地球由丙处向乙处运动期间,正午横梁在“长堤”上的投影逐日移动方向为( )
A. 东 B. 西
C. 南 D. 北
28. 若黄赤交角变小,则夏至日该地正午时横梁在“长堤”上投影的位置有何变化( )
A. 变远 B. 变近
C. 向东北移动 D. 向西北移动
29. 每天横梁在长堤上的投影离观星台最近时,北京时间为( )
A. 11时28分 B. 11时32分
C. 12时0分 D. 12时28分
【答案】27. D 28. A 29. 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特点及地方时计算。
【27题详解】
由当地经纬度可知,当地为北半球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所以全年正午日影始终指向正北。而北半球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影长的变化特点是:夏至最短,冬至最长。用“点睛”中的方法可判断图中由丙处向乙处运动期间为秋分至冬至日,故可知影长变化是逐渐变长,所以投影的移动方向是向北移,故D选项正确。
【28题详解】
黄赤交角的度数决定了太阳直射点的最大移动纬度范围。而根据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可知(H=900-(当地纬度±太阳直射点纬度)):当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为当地与太阳直射点纬度距离的余角。所以若黄赤交角变小,则夏至日当地距太阳直射点的纬度距离变大,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小,正午日影变长,投影位置距观星台变远,故A选项符合题意。
【29题详解】
此题涉及经度计算。据题意:投影距观星台最近时为当地正午;由当地经度可知当地与北京时间(东八区中央经线=1200E)经度差为70,根据经度时差换算原则“经度相差一度,地方时相差4分钟”可知两地地方时差为28分钟。由于北京位于当地以东,故应加时差(向东加向西减)所以北京时间应为12时+28分钟=12时28分,故D选项正确。
读甲、乙两个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30. 图中气压带风带正确的是( )
A. ①——东北气压带 B. ②——副热带高气压带
C. ③——盛行西风带 D. ④——副极地低气压带
31. 受甲图中气压带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的气候类型是( )
A. 地中海气候 B. 热带草原气候
C. 热带雨林气候 D. 亚热带季风气候
32. 乙图中④气压带7—8月控制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极易形成( )
A. 台风天气 B. 沙尘暴天气
C. 寒潮天气 D. 伏旱天气
【答案】30. C 31. B 32. 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和特征。
【30题详解】
观察图中的纬线特点可知甲图为南半球低纬,故①为东南信风带,②为赤道低气压带,故A、B项错误;而乙图为北半球中纬,故④是副热带高气压带,③是北半球盛行西风带,故C选项正确,D选项错误;所以正确答案是C选项。
【31题详解】
由上一题分析可知甲图中的气压带和风带分别是赤道低气压带和东南信风带,根据气候成因类型可知,由二者交替形成的气候类型就是热带草原气候,所以B选项符合题意。热带雨林气候是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形成,亚热带季风气候是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造成,地中海气候是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盛行西风带影响形成,ACD不对。
【32题详解】
由小题(1)分析可知,乙图中的④气压带为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盛行下沉气流,炎热少雨,7—8月控制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时形成炎热少雨的伏旱天气,故D选项符合题意。
读某季节澳大利亚北部盛行风向和气压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33. 图中甲地盛行风的主要成因是( )
A. 海陆轮廓及其洋流性质 B.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C. 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D. 地势高低起伏状况
34. 该季节( )
A. 甲地盛行西北季风,寒冷干燥 B. 乙地盛行东北信风,炎热干燥
C. 丙地盛行偏西风,温暖多雨 D. 丁地盛行偏东风,温暖多雨
【答案】33. C 34. D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澳大利亚气候特征及分布。
【33题详解】
由图可知澳大利亚北部盛行风向为西北风,结合全球1、7月海平面气压图可知:1月份受太阳直射点南移的影响,全球气压带风带南移。北半球东北信风向南过赤道向左偏转,形成西北风,所以甲地盛行风的成因是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故C选项符合题意。
【34题详解】
由图可知甲地盛行的西北风为迎岸风-多雨;且由上一题的分析可知该季节为南半球夏季气温高,所以A选项错误;根据图中低气压的位置可知,乙地位于低压南侧所以盛行风向应为东南信风,故B选项错误;图中丙地位于南纬300~400大陆西岸,所以气候类型是地中海气候,此时是夏季,当地受副热带高气压的影响,盛行下沉气流,炎热少雨,故C选项错误;丁地地处亚热带大陆东岸,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夏季盛行迎岸风(偏东风),温暖多雨,故D选项正确。
35.图为某半球风带分布示意图,甲、乙表示不同的风带。读图完成下题。
下列各地气候特征的成因与乙风带相关的是( )
A. 地中海沿岸地区 B. 南亚印度洋沿岸地区
C. 加拿大大西洋沿岸地区 D. 美国大西洋沿岸地区
【答案】A
【解析】根据题意该图为半球风带图,则可判断甲为低纬信风带,乙为中纬西风带。而根据地转偏向力的特点则可推断出此图应为北半球。所以地中海沿岸受北半球盛行西风带和副热带高压的交替控制形成地中海气候,所以A选项符合题意;南亚印度洋沿岸地区受西南季风和东北季风影响形成热带季风气候,与盛行西风无关,故B选项错误;受北美大陆西部山地阻挡,盛行西风主要影响北美太平洋沿岸300N-600N地区,所以C、D项错误;所以正确答案是A。
第二卷 非选择题
36.下图为“某国局部地形图”及图中N地的气候资料,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M河流域的地形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M河的主汛期出现在___________季节,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以上分析,M河流域多发的气象灾害是 灾害,治理此灾害采取的措施有哪些?
(4)图示地区成为该国炼铝和化学等工业密集区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1)以山地、丘陵为主,地形起伏大
(2)冬春 受地形影响,位于迎风坡,冬春季降水较多
(3)洪涝 植树造林、修建水利工程。
(4)水能、煤炭资源丰富,有廉价而可靠的电力供应。
【解析】整体分析:本题考查流域的综合开发背景及措施。水能资源丰富与否主要考虑水量、落差这两个方面。
(1)读图可知,该地多山地、丘陵,地形起伏较大,上游地区为高低起伏的山地丘陵,中游地区为丘陵,下游地区为冲积平原,地势低平。
(2)读N地气候资料图和N地地形,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地处于冬季风的迎风坡,冬春季节降水较多,处于夏季风的背风坡,夏季降水较少,由此可知,河流的主汛期出现在冬春季节。
(3)读图可知,M河流域面积大,支流多,水量丰富,故流域多发的气象灾害是洪涝灾害。治理洪涝灾害的措施主要是植树种草,增加植被覆盖率,进行梯级开发,修建水利工程。
(4)结合上题可知,该河流域水量大、地势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地煤炭资源丰富,能源资源丰富的优势使该地成为该国炼铝和化学等工业密集区。
37.下图为某时刻的等白昼时长线图,图中OM、ON为日界线,Q点纬度为80°,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图示时刻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 )。该日全球出现极夜的地区是______。
(2)当该日北京时间为23时,N点的影子朝向是_____,此时与北京日期相同的时区共有______个。
(3)图中Q点正午太阳高度为_____,该日M点昼夜长短状况是_____。
(4)该日正午太阳高度纬度变化规律是______,北半球昼夜长短状况是______。
【答案】 (1) (10°S,135°E) 80°N及其以北地区
(2)正北 21个 (3) 20° 昼夜等长
(4)从10°S向南北两侧递减 昼短夜长
【解析】由题干和图中条件可知,图中OM、ON为日界线,且ON的经度为450W,则N地地方时为0时,且OM为1800经线。观察图中00经线和450W的相对位置可知图中顺时针方向为向东,根据地球自转方向为自西向东可判断该半球为南半球。由等白昼时长线可知,图中Q地昼长为24时,说明Q地以南地区为极昼区,Q点则为晨昏线的南部端点。最外纬线圈昼长为12时则可判断M、N位于赤道上。
(1)根据太阳直射点的定义可知太阳直射点的地方时为12时,而图中N地为0时,所以直射点的经度应为450W的对应经线圈,所以直射点经度为1350E;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与晨昏线顶点所在纬度之和为90度,由上面的分析可知,而图中Q点为晨昏线顶点,纬度为800S,且南半球此时为夏季,由此可以推知太阳直射点应位于100S;极昼与极夜出现的半球相反,但范围相同,此时南半球为极昼,所以极夜应出现于北半球800N以北地区。
(2)北京时间是东八区区时(1200E),所以与N地间的经度差是1650,则两地时差为165°/15°=11小时,故N地地方时为23-11=12时,正值正午。而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N地位于赤道,所以日影指向正北;由北京时间为23时可知此时0时应位于东九区,所以与此京日期不同的时区应是东九~东十二(东九的西侧半个时区,东十二也是半个)共3个时区,所以与北京位于同一日期的应有21个时区。
(3)图中Q点纬度为800S,而前面可知此时太阳直射点纬度是100S,所以当地正午太阳高度角=900-(800-100)故为200。由图可知M点昼长为12小时所以是昼夜等长。
(4)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规律是以太阳直射点纬度为中心向南北方向递减,而此时直射点纬度是100S,所以规律是:从10°S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北半球为冬季,所以昼长夜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