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湖南省湘南教研联盟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解析版)
展开湖南省湘南教研联盟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联考
地理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
平潭是福建省一个岛屿,当地盛传“光长石头不长草,风沙满地跑,房子像碉堡”的民谣。当地人就地取材,利用岛上丰富的花岗岩作为建筑材料,建造石头房屋(右图),名为石头厝。其独特的造型是海岛居住文化的“活化石”。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 石头厝的特征及其对应功能正确的是( )
A. 房屋低矮——保温 B. 石头压瓦——防风
C. 窗户小——防御 D. 屋顶缓——排水
2. 关于平潭地理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地降水少主要是由于沿岸寒流减湿
B. 该地主要房屋建材是岩浆喷出冷却凝固而形成的
C. 该地适宜发展的产业有渔业、风电、旅游业
D. 由于台湾山脉的阻挡,该地夏秋免遭台风灾害
【答案】1. B 2. C
【解析】
【1题详解】
福建纬度位置较低,房屋不需要保温;屋顶缓不利于排水;窗户小主要是为了防风沙;福建位于东南沿海,多台风灾害,石头厝房屋石头压瓦,是为了防大风,故B项正确。
【2题详解】
该地降水丰富,沿岸有暖流;该地位于沿海地区,渔业资源丰富,风力强劲,适合发展风电;该地有独特的民居,可以发展旅游业;从材料可知,该地的岩石主要是花岗岩,花岗岩属于侵入岩;该地夏秋季节多台风天气,故C项正确。
下图是矿产资源需求生命周期变化示意图,矿产资源消费强度的变化反映了区域开发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消费强度以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产出所需的矿产资源投入为度量。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 据图推断甲所处区域的发展阶段是( )
A. 原始社会阶段 B. 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
C. 工业化阶段 D. 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
4. 在乙阶段,矿产资源消费强度呈迅速下降趋势,其主要原因是( )
①技术进步 ②交通便利
③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④清洁生产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3. C 4. B
【解析】本题组以矿产资源需求生命周期变化示意图为主要材料,设置两道试题,涉及区域发展阶段判断、矿产资源消费下降的原因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3题详解】
图中显示,甲阶段矿产资源消费强度明显升高,说明当时区域发展需求大量矿产资源,而且地区生产总值大多由消耗矿产资源的工业而获得,这与工业化阶段特征相吻合,选项C符合题意。原始社会阶段和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矿产资源使用量不大,地区生产总值大多不是利用矿产资源而获得,因此选项A、B不符合题意。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利用矿产资源的水平提高,利用率大大提高,而且利用矿产资源的工业比值在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降低,因此矿产资源消费强度应该降低,因此选项D不符合题意。
【4题详解】
图中显示,乙阶段矿产资源消费强度呈迅速下降趋势。由于利用矿产资源的技术水平提高,矿产资源的利用率提高,同样产值的产品需要的矿产资源投入就会减少,这是乙阶段矿产资源消费强度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选项①符合题意。现代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往往不需要矿产资源投入而获得产值,因此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使得消耗矿产资源的工业产值比重下降,导致矿产资源消费强度下降,选项③符合题意。“交通便利”和“清洁生产”与矿产资源消费强度下降关系不大,因此选项②、④不符合题意。综合上述判断,选项B符合题意,选项A、C、D不符合题意。
下图是甘肃省以某种自然指标划分出来的四大区域。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面小题。
5. 这四大区域的划分指标是( )
A. 积温的多少 B. 年降水量的多少
C. 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关系 D. 年太阳辐射量的多少
6. 有关于这四大区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区域界线是明确的 B. 区域内部整体性突出
C. 区域之间差异性突出 D. 四大区域是相互联系的
【答案】5. C 6. A
【解析】本题组以甘肃省的区域自然差异为背景,设置两道试题,涉及区域划分指标、区域特征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考查学生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5题详解】
图中①、②、③区域分别表示干旱区、半干旱区、半湿润区,明显表明这四大区域是根据干湿状况划分的,一个区域的干湿状况主要取决于该区域的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关系,因此选项C符合题意。
【6题详解】
由于降水量和蒸发量在区域分布上具有过渡性质,因此图中干湿区的界线不是明确的,因此选项A叙述错误,但符合题意。区域内部在干湿状况角度具有相似性,整体性突出;区域之间,干湿状况不同,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四大区域之间热量、水分存在相互交换、相互联系的关系,因此选项B、C、D叙述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西江千户苗寨是中国最大的苗族古村寨,位于黔东南某断层谷地。层层落落的木质吊脚楼依山而建,呈梯状逐级抬升,与自然和谐共融,成为名副其实的“生态建筑”。下图示意西江千户苗寨吊脚楼分布。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7. 造成河流两岸吊脚楼数量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 热量 B. 光照
C. 降水 D. 地形
8. 吊脚楼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融体现在( )
①可就地取材建房且室内冬暖夏凉 ②能获得较多光照且节约建筑用地
③底层架空以利于防涝且通风透气 ④底部支柱长短取决于气温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④
9. 某游客中秋节去西江千户苗寨旅游,见到的农业景观与下列诗句最吻合的是( )
A. 家家打稻趁霜晴 B. 新雨山头荔枝熟
C. 小麦登场雨熟梅 D. 梨花淡白柳深青
【答案】7. D 8. A 9. A
【解析】试题考查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7题详解】
结合图中测量点的海拔可看出,河流的西岸980米与830米相距较近,河流东岸880米与830米相距较远,说明河流西岸坡度比东岸陡,影响两岸吊脚楼数量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地形,D正确;结合图中的指向标可看出,河流两岸指的是河流的东、西两岸,热量、光照、降水差别不大。故选D。
【8题详解】
吊脚楼就地取材建房且室内冬暖夏凉,①正确;能获得较多光照且节约建筑用地,②正确;底层架空以利于防洪,该地坡度相对较大,不易出现涝灾,③错误;底部支柱长短取决于洪水量,④错误。故选A。
【9题详解】
中秋节去西江千户苗寨旅游,可见到“家家打稻趁霜晴”,A正确;荔枝是热带水果,该地位于亚热带,不可能见到荔枝,B错误;梅雨出现在6月,C错误;“梨花淡白柳深青”为春季,D错误。故选A。
人口潜力指数是指目前人口状况下各地区能够继续容纳人口的潜力大小。
读美国人口潜力指数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0. 图中四地人口潜力最大和最小的分别是( )
A. ①和④ B. ②和④
C. ①和③ D. ②和③
11. 下列关于图中各地人口潜力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示陆地区域人口潜力从东向西不断递减
B. ②地区人口潜力较大是因为气候条件优越
C. ③地区人口潜力主要限制性因素是地形、气候
D. ④地区人口潜力较大是因为该地矿产资源丰富
【答案】10. C 11. C
【解析】
【10题详解】
根据图中四地人口潜力等值线分析,①地大于450,②地等于450,③小于150,④地大于150,所以最大和最小的分别是①和③,故C项正确。
【11题详解】
从图中等值线分析,图示陆地区域人口潜力从东向西先递减,到达西部沿海时出现增大;②地区位于美国东北部,气候冷湿,气候条件不优越;④地区位于美国西部太平洋沿岸,该地矿产资源贫乏,人口潜力较大是因为高新技术发达。故ABD项错误。 ③地区位于美国西部高原山区,地形崎岖,气候干旱,人口潜力较小,故C项正确。
20世纪80年代以来,欧美服装经销商多从我国订购服装成品,但从21世纪初开始将订单转移到东盟国家。尽管近年来东盟国家纺织服装工业迅猛发展,但一些纺织企业无法满足欧美客商对产品的高要求,导致仍需从我国大量进口一些纺织服装产品,尤其是高档面料产品。目前,我国已成为东盟地区最大面料供应国。
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2. 欧美服装经销商将订单由我国转入东盟国家是因为( )
A. 东盟原材料更丰富 B. 东盟产品质量更优良
C. 东盟劳动力成本更低 D. 东盟距欧美市场更近
13. 影响东盟国家从我国大量进口高档面料产品的主要原因是( )
A. 与我国交通联系便捷 B. 自身生产工艺较薄弱
C. 本国生产规模较小 D. 当地产业升级的需求
14. 我国珠三角地区某知名服装企业到东盟国家设立服装生产厂,其主要目的是( )
A. 降低生产成本 B. 接近欧美市场
C. 塑造品牌形象 D. 增强集聚效应
【答案】12. C 13. B 14. A
【解析】
【12题详解】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劳动力成本也不断上升,而东盟劳动力成本相对更低,所以欧美服装经销商将订单由我国转入东盟国家。故选C
【13题详解】
结合材料可知,由于东盟一些纺织企业无法满足欧美客商对产品的高要求,导致仍需从我国大量进口一些纺织服装产品,尤其是高档面料产品,这说明东盟国家自身生产工艺较薄弱,还不能生产高档面料等产品。故选B
【14题详解】
根据上题结论,东盟劳动力成本相对更低,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某知名服装企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所以到东盟国家设立服装生产厂。故选A。
读某区域劳动力职业构成表,完成下面小题。
15. 当前,该区域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主要得益于( )
A. 第一产业的结构调整 B. 工业化的加速推进
C. 服务业的发展 D. 乡村地域的支撑
16. 该区域目前所处的区域产业结构对应正确的是( )
A.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B. 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第二产业
C. 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 D. 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
【答案】15. B 16. C
【解析】
【15题详解】
第二、三产业所占比重是衡量城市化的最重要标志。从该区域的劳动力职业构成看,从事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所占比重达50%,说明第二产业的劳动力比重最大,这是工业化的加速推进的表现。故B正确,A、C、D错误。
【16题详解】
从该区域的劳动力职业构成可推知,该地第二产业比重最大,第一产业的比重最小,产业比重由大到小依次是“二、三、一”,故C正确。
【点睛】第一、二、三产业的划分:第一产业是指农、林、牧、渔业;第二产业是指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第三产业是指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
石漠化是指地表植被遭破坏,基岩裸露或砾石堆积的土地退化现象。下图是贵州省某地区石漠化随坡度、坡向分布概率统计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7. “潜在”石漠化出现的坡度一般在( )
A. 5°~10° B. 10°~15°
C. 15°~30° D. 35°~40°
18. “极强度”石漠化出现概率最高的坡向在( )
A. 南坡 B. 北坡
C. 西南坡 D. 东北坡
【答案】17. D 18. A
【解析】
【17题详解】
根据材料中的图,可知潜在石漠化出现在坡度35°~40°的地区;极强度石漠化出现在坡度10°~30°的地区,其中以坡度15°的地区分布概率最大;实际上无石漠化现象最可能出现在坡度10°以下的地区。故选D。
【18题详解】
根据材料中的图可知南坡的极强度石漠化出现的概率最大,因为南坡是迎风坡、向阳坡;气温较高,多雨,水热较充足;一旦森林遭受破坏;石灰岩容易受到雨水的溶蚀、冲刷等侵蚀作用;地表水土流失严重;岩石裸露,形成石漠化现象。故选A。
下表表示浙江北部某地土地利用的变化,将该区域分为25个方格,每个方格中的两个数字按左右顺序分别代表1985年和2011年的土地利用类型。读下表完成下面小题。
1:湖泊 2:居民区 3:耕地 4:农家乐
19. 图示区域土地利用变化会导致( )
A. 空气湿度明显增加 B. 耕地面积大量减少
C. 湖泊水质日渐变差 D. 居民区分布趋于集中
20. 为保护该地湖泊环境,当前应采取的首要措施是( )
A. 实施退耕还湖,提高湖水的自净能力 B. 改进农业技术,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
C. 合理规划农家乐,整治旅游活动的排污 D. 严格控制居民区的污水直接排放到湖泊
【答案】19. C 20. C
【解析】
【19题详解】
仔细读图,要特别注意方格中数字由左向右变化,即表示该方格代表空间的土地利用类型已发生变化;接着从整个区域把握,可得出耕地面积扩大了,湖泊大大的缩小,居民地也增加了,而且湖泊周围的农家乐增多,随着旅游人口的增加,生活垃圾和污染物质的增多,湖泊的水质日渐变差,C正确,湖泊面积逐渐减小,空气湿度减小,A错误;耕地面积属于增加的趋势,B错误;居民区主要分布在西北和东部地区,而且新增加的居民点主要分布在西南,说明居民分布区域分散,D错误。故答案选C项。
【20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从上题的分析上得知,该地区湖泊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水污染,污染物质主要来源是人类活动,而农家乐的污染物质是首要的。因此,首要措施是合理规划农家乐,整治旅游活动的排污。故答案选C项。
法国的塞纳河(甲)和我国的大渡河(乙)都建有不少大坝,形成众多水库,也都面临不少问题。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21. 塞纳河所建水坝多为低坝,大渡河则以高坝为主,与之无关的因素是( )
A. 资金多少 B. 地形差异
C. 人口分布 D. 水库功能
22. 人们发现大渡河上所建水库使用年限大大低于设计年限,其原因最可能是( )
A. 工程质量低下 B. 上游植被破坏严重
C. 人为破坏严重 D. 冰雪融水减少
【答案】21. A 22. B
【解析】试题考查河流水能的开发。
【21题详解】
塞纳河落差小,不适宜建高坝;塞纳河流域内人口稠密,低坝可减少库区面积;大渡河落差大,高坝发电量大;与高坝、低坝与资金多少无关,A正确。
【22题详解】
从图中看大渡河位于我国西南山区,落差大,由于上游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严重,河流淤积,使水库使用年限降低,B正确;我国建坝技术水平高,不可能是工程质量低下;大渡河流域内人口稀少,人为破坏少;该河段河流主要补给水源是大气降水,受冰雪融水影响小。所以选B。
河西走廊是我国“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要道,也是我国最大的玉米制种基地。近年来,该地制种业结构发生变化,蔬菜、瓜果、花卉等制种规模迅速扩大。下图示意河西走廊地区。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3. 与黄淮海平原制种基地相比,该地成为“种子繁育黄金走廊”最明显的优势是( )
A. 交通便利、距离市场较近 B. 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
C. 海拔高,气温低、病虫害少 D. 经济发达、科技水平高
24. 该地制种业结构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 水源 B. 机械
C. 土壤 D. 市场
【答案】23. B 24. D
【解析】本题考查农业区位及其变化。
【23题详解】
河西走廊地处内陆,气候干燥且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作物种子质量优良。故选B。
【24题详解】
由于蔬菜、瓜果、花卉等制种利润更大且市场需求量大,导致该地制种业结构的变化。故选D。
20世纪50年代,随着塑料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本科学家发明了地膜覆盖技术并应用于农业生产。近年来,我国西北地区采用黑白条带地膜覆盖法(如图所示),即在垄的中间覆盖透光性强的白色塑料薄膜,在垄的两侧覆盖透光性差的黑色塑料薄膜,以此提高农作物产量。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5. 20世纪50年代,日本科学家发明的地膜覆盖技术最可能应用于( )
A. 水稻种植 B. 苹果种植
C. 蔬菜种植 D. 棉花种植
26. 在垄的两侧铺设黑色塑料薄膜可以( )
A. 降低土壤墒情 B. 抑制两侧杂草滋生
C. 促进作物光合作用 D. 提高土壤肥力
27. 垄中间的白色塑料薄膜能够保持土壤中的水分,其关键在于( )
A. 增加大气降水 B. 减少地表下渗
C. 增加地表径流 D. 减少水分蒸发
【答案】25. C 26. B 27. D
【解析】
【25题详解】
A地膜技术主要是应用于一年生农作物生长,水稻种植一般为播种和插秧,在水田进行生产,不适合地膜技术,故A选项错误。
B苹果是多年生木本植物,不适合地膜技术覆盖,故B选项错误。
C日本国内蔬菜匮乏,利用地膜技术提高产量缩短生长周期,故C选项正确。
D日本棉花主要是进口中国,国内耕地面积小,降水较多,不适宜种植棉花,故D选项错误。
综合分析,C项正确。
【26题详解】
黑色和白色塑料特性决定的,白色塑料透光、保温、减少蒸发;黑色塑料吸收阳光,透光性差,黑色塑料覆盖下不见阳光,植物无法生长,抑制杂草生长,不能光合作用与土壤肥力提高无关。故B选项正确,ACD选项错误。
【27题详解】
白色塑料地膜对农作物有利作用,除了减少热量丧失外,薄膜透气性差,土壤蒸发的水蒸气难以通过薄膜,被保存在薄膜下面,遇冷凝结,落入土壤,减少水分蒸发,保持土壤湿润和保温增产作用,故D项正确;与大气降水和地表径流无直接关系,故AC选项错误;减少地表下渗是不利影响,与题干不符,故B选项错误。故D选项正确
受市区房价过高的影响,许多在天津城区工作的市民纷纷选择在郊区购房居住。图12示意天津城郊结合部交通繁忙路段在不同时段内的车流拥堵状况。据图完成下题。
28. 图中P处最有可能位于( )
A. 自然保护区 B. 中心商务区
C. 郊外住宅区 D. 政务中心区
【答案】C
【解析】据图可知,P处附近最有可能位于郊外住宅区,早晨进城和傍晚回家时车辆多造成的拥堵,C正确;自然保护区没有太多车辆,A错误;中心商务区位于市中心,B错误;政务中心区可能在工作时间交通拥堵,不会是上、下班高峰时拥堵,D错误。故本题选择C。
下图为某流域河流分布图及其干流河床对应的剖面图,据图完成下面小题。
29. 计划开发河流的水能,修建大坝的最理想位置是( )
A. a处 B. b处
C. c处 D. d处
30. 该流域的b--c河段形成地上河,洪水危害严重,不属于其治理措施的是( )
A. 截弯取直 B. 加固大堤
C. 建分洪、蓄洪工程 D. 在c处建大坝
【答案】29. C 30. D
【解析】
【29题详解】
水能资源丰富的峡谷地带是修建大坝的理想位置。图中c处河流的落差大,流量大,水能资源丰富,是修建大坝的理想位置,故C正确。a处与b处河流落差小,流量小,水能资源贫乏;d处位于河流下游,虽然流量大,但落差小,水能资源贫乏。故排除A、B、D。
【30题详解】
A、由图可知,该流域的b-c河段河道弯曲,排水不畅,易发生洪水危害。“裁弯取直”可以使河道通畅,利于排水,A正确;
B、题干显示,该流域的b-c河段形成地上河;加固大堤,可以防止河水泛滥,B正确;
C、建分洪、蓄洪工程,可以分解洪水对大堤的压力,降低洪峰,C正确;
D、在c处建大坝,有利于下游的防洪,对b-c河段洪水防治作用不大,D错误。
本题要求选择不属于治理措施的一项,故选:D。
二、非选择题(共44分)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北部湾经济区以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为核心,东临近经济发达的珠江三角洲,是“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重要组成部分。钦州湾沿海红树林广布,钦州港位于钦州市南部、钦州湾东北侧。据钦州市总体规划,至2025年在钦州港及其周边将围海填海79km,重点发展石油化工、能源加工业及外向型临海工业。
材料二:图I为北部湾经济区简图,图II为钦州湾及其周边区域示意图。
材料三:钦州市2014-2016年产业结构统计数据表
(1)从地理位置、交通的角度,评价钦州经济发展的有利区位条件。
(2)说明钦州市重点发展石油化工、能源加工业及外向型临海工业对钦州产业结构及区域发展的意义。
【答案】(1)钦州位于北部湾经济区的核心位置,紧靠经济发达的珠江三角洲;面向东南亚,地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海陆交通方式多样,是地区性交通枢纽。
(2)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提高;带动产业转型升级,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区域发展水平;加速向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转变。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较容易。
(1)地理位置:阅读材料可知,钦州位于北部湾经济区的核心位置,东临近经济发达的珠江三角洲,面向东南亚,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交通:分析图片内容可知,钦州是多条铁路和高速公路的交汇处,同时又包括钦州港的港口条件,海陆交通运输方式多样,形成地区性交通枢纽。
(2)本题解答时应注意从产业结构及区域发展两方面作答。
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应从三大产业的比重进行分析。结合材料三可知:钦州市二、三产业比重提高,第一产业比重继续下降。
对区域发展的意义,应从产业结构、经济发展、区域发展阶段变化等方面进行分析。通过重点发展石油化工、能源加工业及外向型临海工业,提升了二、三产业比重,降低第一产业比重,带动了产业转型升级,优化了产业结构;产业结构的优化,进一步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提高区域发展水平,使区域空间结构从工业化阶段向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转变。
32.阅读下面材料,根据所学知识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承接日韩产业转移,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呼之欲出。在中国加入WTO、制造业全球基地初露端倪的大背景下,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及其与日韩产业转移的对接,成为更加迫切的现实。山东半岛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在产业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上存在着一定的“梯度错位”空间,发展国际合作和承接产业转移具有很强的互补性。
材料二 山东半岛、日本、韩国位置图
⑴日、韩两国出现产业转移的重要原因是什么?
⑵山东半岛成为日韩产业转移承接地的自然地理区位优势有哪些?
【答案】(1)两国人多地少,土地价格高;劳动力成本高;资源、能源相对短缺;国内市场狭小
(2)山东半岛与日韩距离近;土地廉价资源丰富;煤铁石油资源丰富。
【解析】
(1)产业转移的目的是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最优的生产区位,降低成本,增加利润。日韩产业转移的重要原因是随着两国的经济发展,两国的劳动力成本、地租水平上升,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利润下降;国内经济面临结构优化升级,需要发展的空间;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有廉价的劳动力,土地租金低,优惠政策的扶持。日韩两国的国土面积小,矿产资源贫乏,国内市场小,因此日韩两国出现的产业转移。
(2)注意题中要求的是自然区位优势,从山东半岛的地理位置离日韩距离近,(1)题中提到的土地资源丰富、矿产资源丰富等方面分析。山东半岛的土地廉价资源丰富;煤铁石油资源丰富。
3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青海湖湖滨地带分布有广泛风沙堆积(下图)。青海湖区沙丘的主要沙源是西岸和北岸几条大河造成的河口三角洲沉积物,而沙丘集中分布于湖东平原。青海湖区盛行风向主要为西北风,夏季能受到东南季风的影响,青海湖岸克图垭口地区新月形沙丘在不同季节坡向可发生明显改变。近年来,近青海湖周边地区土地沙漠化问题日趋严重,已经严重威胁到湖区周边生态安全。
(1)分析沙丘集中分布于青海湖东部而西岸少的原因。
(2)分析青海湖周边地区土地沙漠化的人为原因并提出治理措施。
【答案】(1)①全年盛行西北风;风沙向东移动堆积(沉积)。②东岸湖滩的沙丘受到东岸高山阻挡后,沙粒停落造成湖岸东测广泛的风沙堆积。③西岸湖滩的沙子,在风力作用下,多会沉降于湖中,不易形成沙丘。
(2)原因: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植被破坏,工程建设、修路。
措施:工程固沙或建设立式沙障;生物措施(封沙育林育草,退耕、退牧还草等)。
【解析】该题以青海湖东岸为背景,考查风力作用与风积地貌。应从动力条件、地形、沙源等方面去分析沙丘东多西少的原因,从风向季节变化去分析坡向季节变化的原因。
(1)沙丘集中分布于青海湖东部,可以从搬运沙子的动力条件去分析。青海湖处于我国东部季风区、西北部干旱区和西南部高寒区交汇地带,位于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平均风速大,大风频率高,区域内全年主要为西北风,尽管夏季湖区(尤其在东部)能受到东南季风的影响,但大风风向仍以西北向为主。在开阔湖面的影响下造成西北风更为强劲,此强劲的风力可以把湖区西岸和北岸河口三角洲地带的沙粒吹扬起来并向东南方向输移,在受到湖盆东部日月山等高山阻挡后沙粒便停落下来,从而造成湖岸东侧广泛的风沙堆积,这些风沙堆积不仅在湖滨平原造成沙丘,而且还大量降落在水下,形成水下风沙堆积,并使湖中的沙岛与沙堤不断增高,造成不少堰塞湖脱离母体。西岸布哈河河口三角洲也有沙丘分布,但由于受大通山和黑山等高山阻挡,西北风对西岸地区的影响很弱,相对而言东和东北向湖风占据主要地位,从而在西岸形成湖滩沙丘和沙丘链,西岸风成沙丘的发展历史并不长,近几十年才出现。
(2)本题主要考查区域荒漠化的成因以及措施。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地区,属于高寒气候。由于过渡放牧、过度开垦、再加上工程建设、修路,从而导致地表植被不断破坏,生态环境
不断恶化,荒漠化不断加剧。
治理土地荒漠化,可以从工程措施、生物措施等方面进行分析,工程措施可以采用固沙或建设立式沙障等措施;生物措施可以采用封沙育林育草,生态退耕(退耕、退牧还草)等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