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江西省万载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衔接班)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7/5772490/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化学】江西省万载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衔接班)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7/5772490/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化学】江西省万载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衔接班)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7/5772490/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化学】江西省万载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衔接班)
展开江西省万载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衔接班)
说明: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2.考试时间100分钟,满分100分。
3.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Ca:40 Zn:65 S:32 P:31 Cl:35.5 Na:23
第Ⅰ卷(选择题 共48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 我国古代典籍中有“石胆……浅碧色,烧之变白色者真”的记载,其中石胆是指( )
A. B.
C. D.
2. 已知 (x) (y) (z)的分子式均为C8H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x的所有原子一定在同一平面上
B.y完全氢化后的产物q,q的二氯代物有7种
C.x、y、z均能使溴水因加成反应而褪色
D.x、y、z互为同系物
3.微型银-锌电池可用作电子仪器的电源,其电极分别是和,电解质为溶液,电池总反应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 电池工作过程中,溶液浓度降低
B. 电池工作过程中,电解液中向正极迁移
C. 负极发生反应
D. 正极发生反应
4. 能正确表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A. 向F溶液中通入过量
B. 向碳酸钙溶液中通入少量
C. 向碘化钾溶液中加入少量双氧水
D. 向硫化钠溶液中通入过量
5. 用化学用语表示 NH3+ HClNH4Cl中的相关微粒,其中正确的是( )
A. 中子数为8 的氮原子: B. HCl 的电子式:
C. NH3的结构式: D. Cl−的结构示意图:
6. 下列有关从海带中提取碘的实验原理和装置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 用装置甲灼烧碎海带
B. 用装置乙过滤海带灰的浸泡液
C. 用装置丙制备用于氧化浸泡液中I−的Cl2
D. 用装置丁吸收氧化浸泡液中I−后的Cl2尾气
7. 室温下,下列各组离子在指定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
A. 0. 1 mol·L−1KI 溶液:Na+、K+、ClO− 、OH−
B. 0. 1 mol·L−1Fe2(SO4)3溶液:Cu2+、NH4+ 、NO3−、SO42−
C. 0. 1 mol·L−1HCl 溶液:Ba2+、K+、CH3COO−、NO3−
D. 0. 1 mol·L−1NaOH溶液:Mg2+、Na+、SO42−、HCO3−
8.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氢氧燃料电池放电时化学能全部转化为电能
B. 反应4Fe(s)+3O2(g)2Fe2O3(s)常温下可自发进行,该反应为吸热反应
C. 3 mol H2与1 mol N2混合反应生成NH3,转移电子的数目小于6×6.02×1023
D. 在酶催化淀粉水解反应中,温度越高淀粉水解速率越快
9. 以环戊烷为原料制备环戊二烯的合成路线如图,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的结构简式是
B.①②的反应类型分别是取代、消去
C.反应②③的条件分别是浓硫酸加热、光照
D.加入酸性KMnO4溶液,若溶液褪色则可证明已完全转化为
10. 短周期主族元素 X、Y、Z、W 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 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Y 原子的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Z 位于元素周期表ⅢA族,W 与X属于同一主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原子半径:r(W) > r(Z) > r(Y)
B. 由X、Y 组成的化合物中均不含共价键
C. Y 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比Z的弱
D. X 的简单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比W的强
11.用如图所示装置检验乙烯时不需要除杂的是( )
| 乙烯的制备 | 试剂X | 试剂Y |
|
A | CH3CH2Br与NaOH乙醇溶液共热 | H2O | KMnO4酸性溶液 | |
B | CH3CH2Br与NaOH乙醇溶液共热 | H2O | 溴水 | |
C | CH3CH2OH与浓H2SO4加热至170℃ | NaOH溶液 | KMnO4酸性溶液 | |
D | CH3CH2OH与浓H2SO4加热至170℃ | NaOH溶液 | 溴水 |
12. 下列有关物质性质的叙述一定不正确的是( )
A. 向FeCl2溶液中滴加NH4SCN溶液,溶液显红色
B. KAl(SO4) 2·12H2O溶于水可形成 Al(OH)3胶体
C. NH4Cl与Ca(OH)2混合加热可生成NH3
D. Cu与FeCl3溶液反应可生成CuCl2
13. 根据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所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选项 | 实验操作和现象 | 结论 |
A | 向苯酚浊液中滴加Na2CO3溶液,浊液变清 | 苯酚的酸性强于H2CO3的酸性 |
B | 向碘水中加入等体积CCl4,振荡后静置,上层接近无色,下层显紫红色 | I2在CCl4中的溶解度大于在水中的溶解度 |
C | 向CuSO4溶液中加入铁粉,有红色固体析出 | Fe2+的氧化性强于Cu2+的氧化性 |
D | 向NaCl、NaI的混合稀溶液中滴入少量稀AgNO3溶液,有黄色沉淀生成 | Ksp(AgCl) >Ksp(AgI) |
14. 根据下列图示所得出的结论不正确的是( )
A. 图甲是CO(g)+H2O(g)CO2(g)+H2(g)的平衡常数与反应温度的关系曲线,说明该反应的ΔH<0
B. 图乙是室温下H2O2催化分解放出氧气的反应中c(H2O2 )随反应时间变化的曲线,说明随着反应的进行H2O2分解速率逐渐减小
C. 图丙是室温下用0.1000 mol·L−1NaOH溶液滴定20.00 mL 0.1000 mol·L−1某一元酸HX的滴定曲线,说明HX是一元强酸
D. 图丁是室温下用Na2SO4除去溶液中Ba2+达到沉淀溶解平衡时,溶液中c(Ba2+ )与c(SO42−)的关系曲线,说明溶液中c(SO42− )越大c(Ba2+ )越小
15. 一定温度下,在三个容积相同的恒容密闭容器中按不同方式投入反应物,发生反应2SO2(g)+ O2(g)2SO3(g)(正反应放热),测得反应的相关数据如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v1< v2,c2< 2c1 B. K1> K3,p2> 2p3
C. v1< v3,α1(SO2 ) <α3(SO2 ) D. c2> 2c3,α2(SO3 )+α3(SO2 )<1
16. H2C2O4为二元弱酸,Ka1 (H2C2O4 ) =5.4×10−2,Ka2 (H2C2O4 ) =5.4×10−5,设H2C2O4溶液中c(总)=c(H2C2O4) +c(HC2O4−) +c(C2O42−)。室温下用NaOH溶液滴定25.00 mL 0.1000 mol·L−1H2C2O4溶液至终点。滴定过程得到的下列溶液中微粒的物质的量浓度关系一定正确的是( )
A. 0.1000 mol·L−1 H2C2O4溶液:c(H+ ) =0.1000 mol·L−1+c(C2O42− )+c(OH−)−c(H2C2O4 )
B. c(Na+ ) =c(总)的溶液:c(Na+ ) >c(H2C2O4 ) >c(C2O42− ) >c(H+ )
C. pH = 7的溶液:c(Na+ ) =0.1000 mol·L−1+ c(C2O42−) −c(H2C2O4)
D. c(Na+ ) =2c(总)的溶液:c(OH−) −c(H+) = c(H2C2O4) +c(HC2O4−)
非 选 择 题(52分)
17. (8分前两空各1分其余每空2分)
连二亚硫酸钠,俗称保险粉,易溶于水,常用于印染、纸张漂白等。回答下列问题:
(1)中S的化合价为 。
(2)向锌粉的悬浮液中通入,制备,生成,反应中转移的电子数为 mol;向溶液中加入适量,生成并有沉淀产生,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电池具有高输出功率的优点。其正极为可吸附的多孔碳电极,负极为金属锂,电解液为溶解有的碳酸丙烯酯-乙腈溶液。电池放电时,正极上发生的电极反应为,电池总反应式为 。该电池不可用水替代混合有机溶剂,其原因是 。
18. (10分)
干燥的二氧化碳和氮气反应可生成氨基甲酸铵固体,化学方程式为:
在四氯化碳中通入二氧化碳和氨制备氨基甲酸铵的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1用来制备二氧化碳气体:将块状石灰石放置在试管中的带孔塑料板上,漏斗中所加试剂为 :装置2中所加试剂为 ;
(2)装置4中试剂为固体和: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试管口不能向上倾斜的原因是 。装置3中试剂为,其作用为 。
(3)反应时三颈瓶需用冷水浴冷却,其目的是 。
19. (10分)以高硫铝土矿(主要成分为Al2O3、Fe2O3、SiO2,少量FeS2和金属硫酸盐)为原料,生产氧化铝并获得Fe3O4的部分工艺流程如下:
(1)焙烧过程均会产生SO2,用NaOH溶液吸收过量SO2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添加1%CaO和不添加CaO的矿粉焙烧,其硫去除率随温度变化曲线如题图所示。
已知:多数金属硫酸盐的分解温度都高于600 ℃
硫去除率=(1—)×100%
①不添加CaO的矿粉在低于500 ℃焙烧时,去除的硫元素主要来源于__________________。
②700℃焙烧时,添加1%CaO的矿粉硫去除率比不添加CaO的矿粉硫去除率低,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向“过滤”得到的滤液中通入过量CO2,铝元素存在的形式由__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转化为__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
(4)“过滤”得到的滤渣中含大量的Fe2O3。Fe2O3与FeS2混合后在缺氧条件下焙烧生成Fe3O4和SO2,理论上完全反应消耗的n(FeS2)∶n(Fe2O3)=__________________。
20. (12分)以Cl2、NaOH、(NH2)2CO(尿素)和SO2为原料可制备N2H4·H2O(水合肼)和无水Na2SO3,其主要实验流程如下:
已知:①Cl2+2OH−ClO−+Cl−+H2O是放热反应。
②N2H4·H2O沸点约118 ℃,具有强还原性,能与NaClO剧烈反应生成N2。
(1)步骤Ⅰ制备NaClO溶液时,若温度超过40 ℃,Cl2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NaClO3和NaCl,其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中控制温度除用冰水浴外,还需采取的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步骤Ⅱ合成N2H4·H2O的装置如题19图−1所示。NaClO碱性溶液与尿素水溶液在40 ℃以下反应一段时间后,再迅速升温至110 ℃继续反应。实验中通过滴液漏斗滴加的溶液是_____________;使用冷凝管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步骤Ⅳ用步骤Ⅲ得到的副产品Na2CO3制备无水Na2SO3(水溶液中H2SO3、、随pH的分布如题19图−2所示,Na2SO3的溶解度曲线如题19图−3所示)。
①边搅拌边向Na2CO3溶液中通入SO2制备NaHSO3溶液。实验中确定何时停止通SO2的实验操作为_________________。
②请补充完整由NaHSO3溶液制备无水Na2SO3的实验方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少量无水乙醇洗涤,干燥,密封包装。
21.(12分)功能高分子P的合成路线如下:
(1)A的分子式是C7H8,其结构简式是____________。
(2)试剂a是_____________。
(3)反应③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
(4)E的分子式是C6H10O2。E中含有的官能团____________________。
(5)反应④的反应类型是______________。
(6)反应⑤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题号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答案 | A | B | C | D | C | B | B | C |
题号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答案 | B | D | B | A | B | C | D | A |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 (8分前两空各1分其余每空2分)
(1)+3
(2)2
(3) 与水反应
18. (10分前两空各1分其余每空2分)
(1)稀盐酸 浓
(2) 冷凝水倒流道管底部使试管破裂 干燥剂(干燥氨气)
(3)降低温度,使平衡正向移动提高产量
19.(10分第3小题每空1分其余每空2分)
(1)SO2+OH−HSO3−
(2)①FeS2
②硫元素转化为CaSO4而留在矿粉中
(3)NaAlO2 Al(OH)3
(4)1∶16
20(每空2分共12分)
(1)3Cl2+6OH−5Cl−+ClO3−+3H2O 缓慢通入Cl2
(2)NaClO碱性溶液 减少水合肼的挥发
(3)①测量溶液的pH,若pH约为4,停止通SO2
②边搅拌边向NaHSO3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测量溶液pH,pH约为10时,停止滴加NaOH溶液,加热浓缩溶液至有大量晶体析出,在高于34℃条件下趁热过滤
21. (每空2分共12分)
(1)
(2) 浓硝酸、浓硫酸
(3)
(4)碳碳双键、酯基
(5) 加聚反应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