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湖南省常德市淮阳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
展开湖南省常德市淮阳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
期中考试试卷
时量:90分钟 分值:10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本试卷共6页, 29小题。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在答题卡上。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相应区域内,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第Ⅰ卷(选择题 共48分)
1、《公羊传》中对“莒人灭鄫”的解释是:春秋时,鄫国国君立其外孙为继承人,其外孙是莒国国君之子,《春秋》遂书“莒人灭鄫”。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宗法观念根深蒂固 B.《春秋》记事秉笔直书
C.王位继承制度混乱 D.外戚干政影响深远
2、史料记载:“殷民六族”“怀姓九宗”等原属于周王室的臣民,被分封给鲁、卫、晋等,成为诸侯的臣民,但同时他们依然为周王臣民。原属诸侯、贵族之臣也普遍成为周王之臣。这改变了商代各地方国里的臣民只属于方伯所有,不为商王所拥有的局面。“王臣”范围的扩大( )
A.扩大了诸侯国君的统治范围 B.逐步巩固了周王臣民的地位
C.强化了西周的中央集权制度 D.有利于周王天下共主的形成
3、丁山先生在《宗法考源》中说:“宗法之起,不始周公制礼,盖兴于宗庙制度……宗法者,辨先祖宗昭穆亲疏之法也。”而王国维先生指出:“殷以前无嫡庶之制”“商人无嫡
制,故不能有宗法”。对以上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宗法制在西周以前已经产生 B.关于宗法制的起源目前存在着争议
C.宗法制只存在于统治阶层中 D.嫡长子继承制是判断宗法制的依据
4、成书于春秋晚期的《考工记》记载,周朝都城采取“左祖右社”的布局,“祖”为宗庙,
是供奉周王室祖先的地方,“社”为社稷,是国家举行大典祭祀土地神和谷神的地方。这
一布局反映了当时( )
A.“家国同构,家国一体”的统治思想 B.森严的宗法等级关系
C.“天人合一,时空一体”的哲学思想 D.“君权神授”思想萌芽
5、“太子年幼继位,年轻的太后临朝,不得不重用她娘家父兄来协助处理政事,外戚骄横擅权,无视幼主。及至皇帝成年,结纳在自己身边的心腹宦官,发动政变,除掉外戚。皇帝亲政后,自然重用夺权有功的宦官,于是又演成宦官专权的局面。这种外戚、宦官的交替专权,成为东汉后期封建政权的一个特点。”这种现象的根源是( )
A.外戚、宦官权力过大 B.君主的权力受到制约
C.君权至上的结果 D.中央集权所致
6、明朝官修史书《太祖实录》曾三次修订。初修始于建文元年;靖难之役后,于永乐初重修,此为二修;但由于“成于急促,未及精详”,永乐九年第三次修纂。这说明( )
A.重修实录有利于记载的准确 B.历史编修受政治因素的影响
C.古代官修史书力求精益求精 D.实录修订随时代发展而完善
7、“周代分封制的实质则是周天子作为国家元首委派诸侯去各地建立地方政府,推行天下一统的政治制度。”这说明分封制( )
A.加强了皇权专制统治 B.开创了地方分权体制
C.有利于边疆地区开发 D.强化了国家整体观念
8.墨子认为,如果任凭“人是其义,以非人之义”的“交相非”发展下去,必然带来“内者父子兄弟作怨恶,离散不能相和合,天下之百姓,皆以水火毒药相亏害”的结果。这显露出( )
A.“尚同”的治世理想 B.人性本恶的思维惯性
C.专制统治的特征 D.百家融合的趋势
9、据《史记》记载,秦“立石刻,颂秦德,明得意”,称颂秦始皇仁、义、圣、德,“端平法度,万物之纪”“以明人事,合同父子”,使“尊卑贵贱,不逾次行”。这反映出秦朝
A.重视人伦秩序和社会教化 B.注重维护官僚政治体制
C.借法家思想建立君主专制 D.以仁义道德来遏制人欲
10、春秋战国时期的“士”,不仅有独立的人格和思想,甚至有些时候可以与权力分庭抗礼;但是后来,独立人格在士大夫身上极为匮乏,他们在思想上依傍古人、拘泥经典,在政治上热衷仕途、委身皇权。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小农经济的发展 B.宗法纲常的束缚
C.专制制度的强化 D.科举制度的僵化
11、在中国古代,儒学只是把道德作为一种现成的、肯定的价值与行为,缺乏对道德是“天经地义的终极真理”的论述。所以,一旦时代变动,其可靠性就会遭到质疑。能弥补这一缺陷的是( )
A.荀子以法律强化道德的约束力 B.董仲舒将德治与大一统相结合
C.理学使道德上升到天理的高度 D.明清之际强调道德的实用价值
12、东汉章帝时进一步确立了“三纲六纪”的伦理规范,“六纪者,谓诸父、兄弟,族人、诸 舅、师长、朋友也.…何谓纲纪?纲者,张也;纪者,理也.大者为纲,小者为纪,所以张理上下,整齐人道也,这表明东汉( )
A. 儒家伦理开始融入社会生活 B. 礼仪规范已经得到严格遵守
C. 社会秩序维护以道德为主导 D. 政府社会控制范围逐步扩大
13、从王阳明的“致良知”到李贽的“童心说”,再到王夫之提出“私欲之中,天理所寓”,贯穿其中的思想主线是( )
A.突出人性 B.冲击理学 C.服务市民 D.维护专制
14、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学校》中指出,学校既是教育机构,还是权衡利弊的场所。针对当时的社会问题,学校应“小则纠绳,大则伐鼓号于众”。这表明黄宗羲( )
A.主张建立权力制衡机制 B.注重发挥社会舆论的作用
C.已经具有近代民权意识 D.认为学校应培养实用人才
15、在古希腊人的精神世界中,人神是在同一空间共存的,众神不能主宰人的命运,因为众神也在命运之中,不能摆脱命运的掌控。这表明古希腊( )
A.民众敢与命运抗争 B.宣扬人是世界真正的主宰
C.宗教信仰意识淡薄 D.人文思想根植于传统文化
16、14世纪中叶到17世纪初发生在欧洲的文艺复兴( )
A.直接延续了古代文化传统
B.是古典文化与基督教传统相结合的产物
C.具有强烈的反基督教性质
D.根据资产阶级利益建构现实的政治制度
17、近代以来,牛顿的力学把天上和地上所有物体的机械运动规律统一起来,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把电、磁、光的运动统一起来,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把牛顿力学和麦克斯韦电磁理论联系起来。这样的科学事实说明,近代物理学( )
A.为三次工业革命提供了科学理论 B.在发展中呈现出连续性和综合性
C.随着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而进步 D.与科学实验的成果存在密切联系
18、宋人邢昺上疏称:“臣少时业儒,观学徒能具经疏者百不一二, 盖传写不给.今(雕)板大备,士庶之家皆有之,斯乃儒者逢时之幸也。”这说明( )
A.藏书成为人们追求的时尚 B.儒者地位迅速提高
C.技术进步推动了文化发展 D.儒学得到了广泛传播
19、纽可门蒸汽机的设计是建立在17世纪波义耳等人的科学发现的基础上的。在18世纪,瓦特的发明也有赖于新的温度测设方法和科研方法的应用,并且他和当时的主要科学家们有着经常的联系,并于1785年当选为皇家学会会员。这说明( )
A.科学家通过仪器实验的方式了解世界 B.英国政府重视科技创新活动
C.新的科学发现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开展 D.科研技术成果能及时地应用于生产
20、下图为江南制造局翻译馆刊行译书分类示意图。它主要表明当时( )
A.翻译的书籍类型多种多样 B.向西方学习思潮开始兴起
C.学习西方更注重实用技术 D.社会科学思想于中国无益
21、李明海在《偶然与理想:新文化运动的早夭》中认为:以自由主义为灵魂的新文化运动,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其社会思潮的主流地位就“早夭”给了“政党革命”。由此可知
A.中国知识分子没有真正参透自由主义 B.十月革命的胜利推动马克思主义传播
C.新文化运动暴露了诸多弊端 D.民主革命浪潮风起云涌
22、一位美国科学家指出,1960年,中国的25万科学家和工程师中,有90%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培养出来的;这一时期,中国工科毕业生数量大约是美国工科毕业生的75%。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
A.建成较完整的教育体系 B.教育深受计划经济影响
C.中美教育差距大大缩小 D.“科教兴国”战略初见成效
23、1991年3月2日,《解放日报》头版刊发评论《改革开放要有新思路》。文章论述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指出:有些同志总是习惯于把计划经济等同于社会主义,把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认为在市场调节背后必然隐藏着资本主义的幽灵。这一评论发表的背景是
A.邓小平发表了“南方谈话” B.受苏东剧变影响国内改革停滞不前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D.十四大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4、德国哲学家费希特(1762~1814年)曾说:“从你周围的一切掉转目光,朝向你的内心王国吧,这是哲学向它的信徒们道出的第一个要求。你身外之物没有什么重要的,你本身是唯一的问题。”符合这种创作思想的是( )
A.现实主义文学 B.浪漫主义文学 C.现代主义文学 D.新古典主义绘画
第Ⅱ卷(非选择题52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19世纪后半叶由李鸿章、曾国藩等倡导的学习西方的改革,打破了儒学在知识和精神领域一统的局面。而20世纪初清政府兴新学、废科举,逼使孔子和儒学在知识领域退居次要地位。而辛亥革命皇权政治的瓦解,使孔子儒学失去政治上强有力的保护。这以后,即使没有新文化运动,孔子和儒学在精神领域的沦落也只是时间问题了。而其基本原因,就是儒学中没有产生有效的抵御列强侵略和强国的有效办法。
——摘编自迟云飞《无奈的沉沦——近代中国孔子和儒学地位衰落的进程及其必然性》
材料二 在欧洲启蒙运动中,正当法国进步思想家们从旧的神人关系向新的人人关系过渡,而急切寻求新的思想、新的视野的时候,中国文化恰恰被传教士们介绍过来,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文化开始了在法国的传播,为启蒙思想家们在政治上反对专制和特权,在思想上反对宗教神学,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料和极其有力的思想武器。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中通过的《人权和公民权宣言》中便引用过孔子的格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摘编自吴星杰《中法文化交流与儒学在法国的传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儒家思想在西汉和近代中国处于不同社会地位的原因。(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学西传的原因及其对近代欧洲的影响。(9分)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影响儒家思想发展的主要因素。(4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理性与自由”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选做题:(考生从27、28、29题中任选一题,多选多做的考生依据27题答案评分!)
27.(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元代为了便于强制征调工匠服劳投,将工匠编入专门的“匠籍”。明代沿袭了元代的匠籍制度.手工业者一律编入匠籍,隶属于官府。分为轮班匠和住坐匠,皆父死子继,永充匠役。轮班匠要定期到京师手工业作坊无偿服役3个月,称“一班”,其周期因行业而异,一年至五年不等。住坐匠主要是京师附近的工匠,每月上工10日,有一定报酬。这种匠籍制度限制了工匠独立自主的经营。轮班匠的劳动是无偿的,工匠以怠工、隐冒、逃亡等手段进行反抗,1485年,明政府允许轮班匠以银代役。从1562年起,轮班匠一律征银,政府则以银雇工。这样,轮班匠实际名存实亡。到了清代顺治二年(1645),清政府决定废除速一制度,“各省俱除匠籍为民”,免征京班匠价。持续了4个半世纪的匠户制度正式终结,匠人获得了自由身份。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对轮班匠一律征银的背景。(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废除匠籍制度的历史作用。(6分)
28(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捷克斯洛伐克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约有350万德意志人居住在西北边境的苏台德区。早在1933年10月,希特勒就唆使康拉德·汉来因,成立了苏台德德意志党,专门从事分裂活动,阴谋把苏台德区并入德国。还在吞并奥地利以前,德国作战部长兼国防军总司令勃洛姆堡根据希特勒的指示,于 1937 年 6 月 24 日制定了代号为“绿色方案”的突然进攻捷克斯洛伐克的计划。占领奥地利后,希特勒命令汉来因不断提出“捷克斯洛伐克政府不能接受的种种要求”。在英法的压力下,捷政府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满足了他的要求,可是汉来因仍以政府拒绝苏台德区完全自治为借口中断了谈判。
1938年5月18日,捷情报机构报告说德军正在边境集结。19日,莱比锡的一家报纸登出了德军调动的消息。20日,捷政府宣布局部动员,征召后备役人员和某些技术人员入伍。战争大有一触即发之势,形成了所谓的“五月危机”。
21日,法国外长宣称,如果德军越过德捷边界,法国将履行《法捷同盟友好条约》的义务。同日,英国声明,如果法国履行法捷条约的义务,英国不能保证在事件的压力下自己不会介入。苏联政府也多次声明,要同法国一起采取措施保证捷克斯洛伐克的安全。23日,希特勒指示外交部通知捷驻柏林公使,说德国没有侵略捷克斯洛伐克的企图,德军在边境集结的传闻是毫无根据的。
——摘编自吴于廑 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上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五月危机”形成的历史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五月危机”得以化解的主要原因及启示。(9分)
29(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1879年,李鸿章向盛宣怀问计。盛宣怀答曰:预谋富强莫先于两大端,即铁路电报。铁路事体大,阻扰着多,宜稍缓办;电报为国防要务,利于用兵调度和联络,非急起图功不可。李鸿章赞同。盛宣怀以为举办之法,可由官府暂时垫资架设电线,然后招商设立电报局,由商人分期缴还官府所垫之资,以后电报局由官府维持,商人经理,即官府保护电报局的生存发展,提供优惠,并负有监督和指导之权,同时电报局所有业务一概由商人负责经理,按照官府核定的原则和职责权限从事经营活动。李鸿章以为然,向清廷奏请设立电报总局,由盛宣怀总办,得到批准。
在盛宣怀的努力下,中国基本建立了“东北则达吉林、黑龙江俄界,西北则达甘肃、新疆,东南则达闽粤台湾,西南则达广西、云南”“殊方万里,呼吸可通”的电报网。
——摘编自苏同炳《中国近代史上的关键人物》
(1)根据材料,概括盛宣怀兴办电报事业的思想。(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盛宣怀总办电报总局的历史活动。(9分)
参考答案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A | D | B | A | C | B | D | A | A | C | C | D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A | B | D | B | B | C | C | C | B | B | B | B |
25、(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儒家思想在西汉和近代中国处于不同社会地位的原因。(12分)
在西汉独尊的原因
儒家思想具有双重性,即在维护封建礼教伦常的同时,又能与时俱进,易于被社会各阶层接受;董仲舒对儒家学说的改造和发展;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汉武帝的接纳与推行。(任答3点6分)
在近代中国衰落的原因:
洋务运动的冲击;清末“新政”,学习西方改革的冲击;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制度的冲击;新文化运动“打倒孔家店”、宣传民主与科学思想的冲击;儒家陈腐的纲常礼教不能适应近代中国社会变革发展的需要。(任答3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学西传的原因及其对近代欧洲的影响。(9分)
原因: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使世界各地的联系加强,便利了东西方文化交流;2分
欧洲社会转型时期,启蒙思想家反封建的精神需求;2分
儒家思想中有启蒙思想家需要的成分。2分
影响:为启蒙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3分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影响儒家思想发展的主要因素。(4分)
因素: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2分统治阶级的统治需要和支持。2分
其他言之有理答案酌情给分
26、答案:示例一
论题:理性是实现自由的工具。
阐述:在自然科学方面,17世纪的“科学革命”。伽利略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根据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牛顿出版《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形成经典力学体系。18世纪后期的第一次科技革命, 蒸汽机的改进,火车、 轮船等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和 19世纪后期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展开,电能的广泛运用,加之电动机、内燃机、汽车、飞机等新发明的相继问世,既展示了人类运用理性掌握机械原理的实在性,证明了理性的伟大,也表明人类在自然面前获得了空前的行动自由。
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 人们将理性用以探索人类社会问题。托马斯·霍布斯提出了社会契约思想,洛克进一步提出了分权思想;18 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提出了未来国家组织形态。19世纪,英国、俄国、美国、日本、德意志、意大利、法国等国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相继发生,资本主义制度普遍确立。宗教神权对人的奴役和封建王权对人的专制大为减轻, 人类获得了相较以往更大的自由。
示例二
论题:人类凭借着理性和技术控制了自然,却反而被技术所奴役。
阐述:在自然科学领域,一方面,人类通过运用理性和科技成功地实现对人自身各方面生理机能的巨大突破,获得了空前的自由,但与此同时,常见的交通事故和工厂爆炸等安全生产事故也在无情地吞噬着人的生命。不仅如此,企业和工厂中的人们从早到晚不断重复着枯燥机械的生产工作,沦为机器和现代工业化大生产的奴隶。
在社会领域,一方面,人们获得了更大的思想、言论和行动的自由,但与此同时,两次世界大战由于现代科技的参与而带来了空前的灾难,很多人沦为战争机器,失去了自由甚至是生命。而现代管理科学的空前发展以及管理的精细化,使得日常生活中的人们处处感受到制度的强制力,在一个高度组织化和结构化的社会里,人变成了这个由各种制度和规则组装成的 “社会机器” 中的一个小部件, 随着社会机器的运转而运转,人似乎成为没有个性、 没有自我、没有自由的人。
27、(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对轮班匠一律征银的背景。(9分)
(1)背景:匠籍制度挫伤工匠的生产积极性;工匠采取各种形式的反抗斗争;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白银成为普遍流通巾的货币。(9分,任答3点,言之成理即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废除匠籍制度的历史作用。(6分)
(2)作用:调动了工匠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有利于人口的自由流动;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6分,任答2点,言之成理即可
28、(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五月危机”形成的历史背景。(6分)
(1)希特勒上台,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捷克斯洛伐克分裂分子的破坏;英法对捷政府的压力(或:绥靖政策的实施)。(每点2分,共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五月危机”得以化解的主要原因及启示。(9分)
(2)主要原因:捷克斯洛伐克政府的抵抗决心;英法苏出于自身安全需要,暂时支持捷政府;德国的战争准备尚未完成。(每点2分,共6分)
启示:只要国际社会团结一致,是可以制止侵略战争爆发的。(言之有理即可。共3分)
29(1)根据材料,概括盛宣怀兴办电报事业的思想。(6分)
(1)思想:兴办电报事业是军事要务,有利于国家自强;兴办电报事业应采用从官办到官督商办的方法。(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盛宣怀总办电报总局的历史活动。(9分)
(2)评析:盛宣怀在民族危机的背景下,结合国情,以兴办电报事业为突破口,有利于国家自强;主张采用从官办到官督商办的方法,有利于减少阻力,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但使经营管理具有较强的封建性。(9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