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生物】河南省安阳市林州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9月)月考试题(解析版) (1)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生物】河南省安阳市林州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9月)月考试题(解析版) (1)01
    【生物】河南省安阳市林州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9月)月考试题(解析版) (1)02
    【生物】河南省安阳市林州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9月)月考试题(解析版) (1)03
    还剩16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生物】河南省安阳市林州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9月)月考试题(解析版) (1)

    展开
    河南省安阳市林州市一中2019-2020学年
    高二(9月)月考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及稳态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组织液中的有些物质经静脉端进入血液
    B. 血浆蛋白参与内环境渗透压的调节,但不参与免疫调节
    C. 食物中的一些酸性物质进人人体血液会导致血浆呈酸性
    D. 内环境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
    【答案】A
    【解析】
    【分析】
    内环境是指人体内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淋巴组成。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详解】A.组织液中的大部分小分子物质可以经毛细血管静脉端进入血液,A正确;
    B.血浆的渗透压主要与无机盐与蛋白质的含量有关;此外,抗体的本质是蛋白质,血浆中的抗体对于免疫调节具有重要功能,B错误;
    C.酸性或碱性物质进入血浆后,可以和血浆中的缓冲物质发生反应,使血浆的酸碱度保持相对稳定,C错误;
    D.细胞代谢的场所是细胞内(主要是细胞质基质),不属于内环境,D错误。
    故选A。
    2.下列关于神经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及兴奋的传导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神经元的轴突末梢有大量突起,有利于附着更多的神经递质受体
    B. 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时不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
    C. 神经与肌肉细胞之间可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D. 注射麻醉药后拔牙感觉不到痛,原因是暂时阻断了传出神经的兴奋传导过程
    【答案】C
    【解析】
    神经递质受体应在胞体膜或树突膜表面,A错误;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为胞吐作用,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B错误;神经与肌肉细胞之间有“神经—肌肉接头”,相当于突触,可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C正确;痛觉是由于感觉神经末梢受到刺激产生的,神经冲动经传入神经传入大脑皮层感觉中枢形成痛觉。拔牙时注射的局部麻醉药可阻断传入神经的兴奋传导,D错误。
    3. 图甲表示受到刺激时神经纤维上的电位变化,图乙表示突触。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在a处能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
    B. a兴奋时一定会使b产生图甲所示的电位变化
    C. 处于④状态时的K+外流不需要消耗ATP
    D. 若将神经纤维置于低Na+液体环境中,③的位点将向下移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a处为突触小体,当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沿轴突传到突触小体时会引起神经递质的释放,因此在a处能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A项正确;图甲表示受到刺激时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的产生过程,b为突触后膜,当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时,会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或抑制,所以a兴奋不一定会使b产生图甲所示的变化,B项错误;神经纤维处于④状态时,是动作电位恢复为静息电位的过程,此时钾离子是顺浓度梯度外流,不需要消耗ATP,C项正确;图甲中的③为动作电位的峰值,神经细胞内的Na+浓度比膜外低,受刺激产生兴奋时,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Na+的内流,这是形成动作电位的基础,若将神经纤维置于低Na+液体环境中,由于Na+的内流减少,所以③的位点将向下移,D项正确。
    4.下图曲线表示正常成年人血液中化学物质X随时间变化的情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若X代表血糖,则a→b段出现的原因可能是肝糖原和肌糖原的分解
    B. 若X代表抗利尿激素,则b→c段出现的原因是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C. 若X代表CO2,则b、d时刻位于下丘脑的呼吸中枢兴奋度最高
    D. 若X代表胰高血糖素,其含量变化与神经-体液调节有关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水盐平衡调节、血糖调节、呼吸强度的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从题图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这些信息,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详解】若X代表血糖浓度,则在a→b时段血糖浓度的升高可能是由于食物中的糖类经消化吸收或肝糖原分解,A错误;若X代表抗利尿激素,b→c时段抗利尿激素含量的减少, 原因是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B错误;人体的呼吸中枢位于脑干,C错误;若X代表胰高血糖素,其含量变化与神经-体液调节有关,D正确。
    5.下列关于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说法,错误的是
    A. 神经调节迅速准确,体液调节较为缓慢
    B. 人体能通过反射对一个病原体做出反应
    C. 人体产生的激素不可以直接消灭病原体
    D.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结构基础不相同
    【答案】B
    【解析】
    【分析】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比较
    比较项目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作用途径
    反射弧
    体液运输
    反应速度
    迅速
    较缓慢
    作用范围
    准确、比较局限
    较广泛
    作用时间
    短暂
    比较长
    【详解】神经调节迅速、准确,作用时间短暂,但是作用范围比较局限。体液调节较为缓慢,作用范围较广泛,作用时间比较长,A正确;人体无法通过反射对一个病原体做出反应,主要通过免疫系统来清除病原体,B错误;人体产生的激素不可以直接消灭病原体,C正确;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体液调节主要是激素调节,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和靶细胞,D正确。故选B。
    6.下列有关低温环境中健康机体出现的一系列变化中,正确的是
    A. 低温抑制垂体活动,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
    B. 正常人体处于寒冷环境中的散热量大于在炎热环境中的散热量
    C. 在血糖调节中胰岛素和肾上腺素具有协同作用
    D. 寒冷刺激使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产生冷觉
    【答案】B
    【解析】
    【分析】
    在低温环境中,人体要有体温调节、血糖调节和水平衡调节等多项调节过程。
    【详解】低温时,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增多,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激素增多,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增多,促进物质氧化分解,增加产热,A错误。正常人体处于寒冷环境中的产热增加,散热也增加,因此寒冷环境中的散热量大于在炎热环境中的散热量,B正确。在血糖调节中胰岛素是降低血糖的作用,肾上腺素是升高血糖的作用,胰岛素和肾上腺素具有拮抗作用,C错误。冷觉的产生在大脑皮层,D错误。
    7.下丘脑在人体内环境的稳态调节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下图为神经系统对激素分泌的三种调节方式,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若方式甲中的靶腺体为甲状腺,则下丘脑通过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调节垂体的相关分泌活动
    B. 抗利尿激素的合成和分泌符合图中方式乙,内环境渗透压升高能增加其分泌量
    C. 兴奋在M处传递的特点是单向传递,当兴奋性神经递质传到突触后膜时膜外K+将大量内流
    D. 方式丙中激素的释放为神经—体液调节的结果,内分泌腺属于靶器官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甲途径:下丘脑→垂体→内分泌腺→激素;乙途径:下丘脑合成,垂体释放(可能为抗利尿激素);丙途径:神经系统→内分泌腺→激素;M表示突触,兴奋在突触上传递的方向只能是单向的,原因是神经递质只能有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详解】A.若方式甲中的靶腺体为甲状腺,则下丘脑会通过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来调节垂体相关的分泌活动,A错误;
    B.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合成,并由垂体分泌的,符合图中的乙;若内环境渗透压升高,则抗利尿激素的分泌量会增加,以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B正确;
    C.兴奋在M(突触)处传递的特点是单向传递,当兴奋性神经递质传到突触后膜时将引发膜外Na+将大量内流,进而产生动作电位,C错误;
    D.方式丙中激素的释放为神经调节的结果,效应器为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内分泌腺,D错误。
    故选B。
    8. 关于免疫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淋巴细胞包括B细胞、T细胞和吞噬细胞
    B. 血液和淋巴液中都含有T细胞和B细胞
    C. 吞噬细胞和B细胞都属于免疫细胞
    D. 浆细胞通过胞吐作用分泌抗体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免疫细胞和淋巴细胞之间内在联系的理解。
    免疫细胞中包括淋巴细胞、吞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等;造血干细胞分化成淋巴细胞,根据淋巴细胞生成的场所,淋巴细胞又可以分为B淋巴细胞(骨髓)和T淋巴细胞(胸腺)。
    【详解】A、淋巴细胞指B细胞和T细胞,A错误;
    B、淋巴细胞位于淋巴液、血液和淋巴结中,B正确;
    C、免疫细胞包括B细胞、T细胞和吞噬细胞,C正确;
    D、抗体属于分泌蛋白的范畴,由浆细胞合成并分泌,抗体从细胞内分泌到细胞外的方式是胞吐,D正确。故选:A。
    9.下列与免疫调节相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过敏反应是人体特异性免疫应答的一种异常生理现象
    B. 人体内的吞噬细胞只参与非特异性免疫过程
    C. 二次免疫和过敏反应都与初次免疫产生的记忆细胞有关
    D. 细胞免疫中,T细胞主要靠产生淋巴因子“作战”
    【答案】A
    【解析】
    【分析】
    人体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免疫器官包括胸腺、骨髓、淋巴结、扁桃体和脾脏等,免疫细胞主要指淋巴细胞(B细胞、T细胞)和吞噬细胞,免疫活性物质有淋巴因子、抗体和溶菌酶等。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过强造成的疾病有过敏反应、自身免疫病;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弱引起的是免疫缺陷病。
    【详解】A.过敏反应属于免疫系统过强而引起的异常生理现象,属于特异性免疫反应,A正确;
    B.人体的吞噬细胞除能参与非特异性免疫(第二道防线)外,也能参与特异性免疫,B错误;
    C.二次免疫与初次免疫产生的记忆细胞有关,过敏反应是相同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时与吸附在细胞表面的相应抗体结合,从而使细胞释放组织胺而引起,C错误;
    D.细胞免疫中,T细胞主要靠增殖分化为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作战”,D错误。
    故选A。
    10.艾滋病(AIDS)是由于感染HIV引起的一类传染病,人体感染HIV后体内HIV浓度和T 细胞浓度随时间变化如下图。下列相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曲线AB段,HIV浓度上升的主要原因是它在内环境中大量增殖的结果
    B. 曲线BC段,HIV浓度下降主要是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共同作用的结果
    C. 曲线CD段,人体的细胞免疫能力大大下降,体液免疫基本不受影响
    D. 曲线EF段,T细胞浓度上升是骨髓中大量生成T细胞的结果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HIV最初侵入人体时,T细胞参与的免疫可清除大多数HIV,但随着HIV浓度增加,T细胞不断减少,使免疫能力降低。
    【详解】A.由于HIV只能在宿主细胞内才能增殖,所以AB段内HIV浓度上升的主要是它在宿主细胞中大量增殖的结果,不是内环境,A错误;
    B.消灭HIV,一方面需要细胞免疫将细胞内的HIV释放到内环境,另一方面需要体液免疫将内环境中的HIV通过与抗体结合而消灭的HIV,B正确;
    C.CD段,体内HIV逐渐增多,而T细胞逐渐减少,由于T细胞既要参与细胞免疫,也要参与体液免疫,故随T细胞的减少,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都会降低,C错误;
    D.T细胞起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但是其需要转移到胸腺中发育成熟,D错误。
    故选B。
    11.下列关于生长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单侧光的有无不影响胚芽鞘尖端是否产生生长素,但影响生长素的分布
    B. —定浓度的生长素只能促进或抑制植物生长,而对发芽没有影响
    C. 根的向地生长和茎的向光生长都说明了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
    D. 在单侧光的刺激下,极性运输使得植物向光侧与背光侧生长素分布不均匀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生长素的运输:(1)极性运输: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而不能倒过来运输。 (2)横向运输:在单侧光或重力作用下还可以引起生长素在茎、根等处的横向运输,这种运输往往与单方向刺激有关。
    【详解】A.单侧光不影响胚芽鞘中生长素的产生,但是会导致生长素从尖端的向光侧向背光侧运输,进而影响生长素的分布,A正确;
    B.一定浓度的生长素能促进或抑制植物生长,也能促进或抑制芽的生长,B错误;
    C.根的向地生长说明了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而茎的背地生长只能体现生长素的促进作用,C错误;
    D.在单侧光的刺激下,通过横向运输使得向光侧与背光侧生长素分布不均匀,D错误。
    故选A。
    12. 下列关于科学发展史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科学家分离出致使水稻植株患恶苗病的物质,该物质是细胞分裂素
    B. 达尔文注意到了植物具有向光性,该现象是由赤霉素分布不均所致
    C. 史料记载用小便浸黄泥封树枝则生根,现已从人尿中分离出IAA
    D. 史料记载木瓜释放的“气”可去除未熟红柿涩味,现推测其为脱落酸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科学家分离出致使水稻植株患恶苗病的物质,该物质是赤霉素,A错误,达尔文注意到了植物具有向光性,该现象是由生长素分布不均所致,B错误,史料记载用小便浸黄泥封树枝则生根,现已从人尿中分离出IAA,C正确,史料记载木瓜释放的“气”可去除未熟红柿涩味,现推测其为乙烯,D错误。
    13.下列有关植物激素及其应用对应正确的是
    A. 脱落酸——麦田除草 B. 赤霉素——促进α—淀粉酶的产生
    C. 乙烯进果实的发育和成熟 D. 细胞分裂素——获得无子番茄
    【答案】B
    【解析】
    农业生产上可以用高浓度的2、4-D作为双子叶植物除草剂,促进杂草衰老死亡,脱落酸没有除草作用,A错误;赤霉素能诱导种子产生α淀粉酶,B正确;乙烯的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的成熟,不能促进果实发育,C错误;生长素处理雌花可获得无子番茄,细胞分裂素没有该作用,D错误。
    14.下列有关植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植物的各个部位都能合成乙烯
    B. 2,4-D等生长素类似物属于植物生长调节剂
    C. 植物的生长发育从根本上是基因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
    D. 做预实验可以减小实验误差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植物激素的作用及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对生长素、乙烯、赤霉素和脱落酸等激素的作用和分布的记忆及对探究促进枝条生根的探究实验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
    【详解】A.乙烯的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植物体的各个部位都能合成乙烯,在成熟果实中合成较多,A正确;
    B.2,4-D是人工合成的生长素类似物,是植物生长调节剂,B正确;
    C.调节植物生命活动的激素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作用共同调节的,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从根本上说是基因程序性表达的结果,C正确;
    D.做预实验的目的是探索实验条件,也可以检验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因此在正式实验前先做一个预实验,可避免实验的盲目性和资源的浪费,D错误。
    故选D。
    15.科学家认为,离层两侧的生长素浓度影响器官脱落,被称为生长素的梯度学说,具体情况如图甲所示。图乙为离层部位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决定脱落的是离层两侧生长素相对浓度
    B. 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调节作用具有两重性
    C. 远基端生长素浓度高于近基端时,叶片不易脱落
    D. 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处理近基端能抑制叶片脱落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图可知,叶片的脱落与否取决于远基端和近基端生长素的相对浓度。植物激素是指植物体内产生的,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生命活动具有调节作用的微量有机物,据此解答。
    【详解】结合图,容易推断出决定脱落的因素是离层两侧生长素浓度大小,A正确;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调节作用具有两重性,B正确;远基端生长素浓度高于近基端时,叶片不易脱落,C正确;由图可知,当近基端生长素浓度高时,能促进叶片的脱落,D错误;故选D。
    16.下列有关种群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豌豆种群没有性别比例这一特征
    B. 出生率和死亡率是指种群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和死亡的个体数目
    C. 两个均处于稳定型年龄结构的种群,其出生率不一定相同
    D. 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的数量特征和种群的空间特征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种群特征的有关知识,旨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与理解所学知识、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
    【详解】A.豌豆是雌雄同体的生物,该种群没有性别比例这一特征,A正确;
    B.出生率(死亡率)是指种群在单位时间内新出生(死亡)的个体数目占种群个体总数的比例,B错误;
    C.两个均处于稳定型年龄结构的种群,由于种群数量等各种因素不一定相同,故其出生率不一定相同,C正确;
    D.种群的特征包括数量特征和空间特征,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种群的空间特征包括均匀分布、集群分布、随机分布,D正确。
    故选B。
    17.下列有关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五点取样、等距取样是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常采用的取样方法
    B. 样方法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
    C. 调查跳蝻的种群密度应该用标志重捕法
    D. 标志重捕法中,因捕获后的动物难以再次被捕获,故会导致估算值比实际值偏大
    【答案】C
    【解析】
    【分析】
    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常用的是样方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活动能力大的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捕获并标志个体→重捕并计数→计算种群密度。
    【详解】AB.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是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应用时应遵循随机取样的原则,A、B正确;
    C.跳蝻属于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其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是样方法,C错误;
    D.标志重捕法的公式为:种群的总数量=第一次捕捉并被标记的个体数×第二次捕捉的个体数÷第二次捕捉被标记的个体数,若捕获后的动物难以再次被捕获,会导致第二次捕捉被标记的个体数减少,从而导致计算出的种群数量偏大,D正确。
    故选C。
    18.假定当年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λ倍,如图表示λ值随时间变化的曲线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0~a年,种群数量不变,其年龄组成为稳定型
    B. a~c年,种群数量下降,其年龄组成是衰退型
    C. b~d年,种群数量增加,种群呈“S”型曲线增长
    D. d~e年,种群数量增加,种群呈“J”型曲线增长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A、λ是当年种群数量和一年前种群数量的比值,在0~a年时λ=1,种群数量不变,年龄结构为稳定型,A正确;
    B、a~c年时λ<1,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种群数量下降,其年龄结构为衰退型,B正确;
    C、b~d年时λ值从小于1增加到2,则种群数量先减少后增加,λ值只有在先增加后不断减小为0,种群才呈“S”型增长,C错误;
    D、d~e年时λ值=2,种群增长率不变,种群数量持续增加,种群呈现J型增长,D正确.
    故选:C.
    19.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董的动态变化,某同学进行了如下操作,其中操作正确的是(  )
    A. 对酵母菌进行计数通常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
    B. 酵母菌密度过大时,可揭开盖玻片滴加无菌蒸馏水稀释
    C. 制片前要轻轻振荡试管,否则实验数据会偏大
    D. 制成装片后应立即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中央进行观察
    【答案】A
    【解析】
    【分析】
    酵母菌可以用液体培养基来培养,培养液中的酵母菌种群增长情况与培养液中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有关,我们可以根据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和时间为坐标做曲线,从而掌握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情况。
    【详解】A.研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时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对酵母菌进行计数,A正确;
    B.到培养后期,由于酵母菌的大量增多,为了方便对酵母菌计数,应先稀释培养后期的培养液,然后再在显微镜下计数,不能直接向计数室滴加蒸馏水,B错误;
    C.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少误差,否则实验数据会偏大或偏小,C错误;
    D.血球计数板加样后,需静置片刻,待酵母菌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中央,再使用显微镜计数,D错误。
    故选A。
    20.种群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曲线增长。结合下图分析,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S”型曲线增长的自然种群,如果Nt=N0λt,则其中λ是一个变化值
    B. 为保护鱼类资源,捕捞后应使种群数量处在d点
    C. 若图示为蝗虫种群增长曲线,则虫害防治应在c点之后
    D. 图中表示种群增长速度最快的点是b点
    【答案】A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图示为种群在有环境阻力的条件下,增长曲线呈“S”型,其中c点时处于K/2,此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c点时种群数量达到K值,此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0,据此分析作答。
    【详解】A.“S”型曲线增长的自然种群,受到环境阻力的作用,如果Nt=N0•λt,则其中λ是一个变化值,A正确;
    BD.为保护鱼类资源,捕捞后应使种群数量处在c点,即K/2值处,因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高,种群的增长速度最快,B、D错误;
    C.若图示为蝗虫种群增长曲线,则虫害防治应在c点之前,C错误。
    故选A。
    二、非选择题
    21.回忆课本基础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渗透压是指溶液中_______对水的吸引力。
    (2)兴奋是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_______状态变为_______状态的过程。
    (3)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经过多次分支,最后每个小枝末端膨大,呈杯状或球状,叫做_______。
    (4)激素调节的特点是:微量和高效;_______;作用于靶器官和靶细胞。
    (5)免疫系统的功能有防卫功能,监控功能和_______功能。
    (6)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称为_______。
    (7)细胞分裂素的合成部位主要是_______,主要作用是_______。
    (8)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______中的个体数。
    【答案】 (1). 溶质微粒 (2). 相对静止 (3). 显著活跃 (4). 突触小体 (5). 通过体液运输 (6). 清除 (7). 植物生长调节剂 (8). 根尖 (9). 促进细胞分裂 (10). 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教材基础知识,旨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记忆能力,要求考生熟记关键语句,并能运用专业术语准确作答。
    【详解】(1)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溶质微粒越多,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反之,溶质微粒越少,溶液浓度越低,对水的吸引力越小,溶液渗透压越低;
    (2)兴奋是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在神经纤维上进行传导;
    (3)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经过多次分支,最后每个小枝末端膨大,呈杯状或球状,叫做突触小体,突触小体可以与其他神经元的细胞体、树突等相接触,共同形成突触;
    (4)激素调节的特点是: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和靶细胞(激素可运输到全身各处,但却只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5)免疫系统的功能有防卫功能(主要通过三道防线起作用),监控功能和清除(监控并清除体内已经衰老或因其他因素而被破坏的细胞)功能;
    (6)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称为植物生长调节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容易合成、原料广泛、效果稳定等优点;
    (7)细胞分裂素的合成部位主要是根尖,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
    (8)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有样方法、标志重捕法等。
    22.疫苗接种是迄今为止人类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最便捷、最有效的手段。我国对儿童实行预防接种证制度,部分疫苗免费接种。婴幼儿注射疫苗时常常在疫苗注射结束后才开始哭,这和疫苗注射过程以及婴幼儿对痛觉的感受有关。请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皮肤和肌肉中分布有感受器,可感受物理或化学刺激。针刺后或药物注射后会刺激皮肤或肌肉中的感受器,感受器产生兴奋,以______形式沿着传人神经进行传导,兴奋传到_________时人会产生痛觉。根据针刺后和推药后婴幼儿的反应可知,婴幼儿______(填“皮肤”或“肌肉”)中的感受器对_______(填“物理”或“化学”)刺激的反应更强烈。部分之前接种过疫苗的婴幼儿在做注射疫苗准备时就开始啼哭,这属于______(填“条件”或“非条件”)反射。
    (2)卡介苗被称为“出生第一针”,可有效降低儿童由于结核杆菌引起的粒性结核病和结核性脑膜炎的发病率。卡介苗注入人体后,经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暴露出病原体特有的____,将其传递给T细胞,进而引起一系列免疫应答;在机体再次接触结核杆菌时,_____细胞会迅速_________,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抗体,在不发病的情况下消灭侵入机体的结核杆菌。
    (3)在人体的三道防线中,第三道防线主要是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________和________而组成的。
    【答案】 (1). 电信号 (2). 大脑皮层 (3). 肌肉 (4). 化学 (5). 条件 (6). 抗原 (7). 记忆 (8). 增殖分化 (9). 血液循环 (10). 淋巴循环
    【解析】
    【分析】
    本题以“疫苗接种”过程中婴儿的反应为背景考查兴奋的传导、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调节的过程等知识,旨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与综合运用能力。
    【详解】(1)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进行传导的;痛觉(感觉)的产生部位在大脑皮层;由题干信息“婴幼儿注射疫苗时常常在疫苗注射结束后才开始哭”可知,推药后对婴儿的刺激更强烈,该过程属于药物(化学)刺激,感受器在肌肉;部分之前接种过疫苗的婴幼儿因为有过被注射的“经验”,故在再次做注射疫苗准备时就开始啼哭,这属于后天“学习”的经验,属于条件反射;
    (2)卡介苗注入人体后,首先经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暴露出病原体特有的抗原,将其传递给T细胞,进而引起一系列免疫应答,该过程会产生记忆细胞;在机体再次接触结核杆菌时,初次免疫产生的记忆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抗体,在不发病的情况下消灭侵入机体的结核杆菌;
    (3)在人体的三道防线中,第三道防线主要是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
    23.科学家把生长状态一致的茶树幼茎和幼根平均分为6组,用不同浓度的外源生长素处理,30天后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茶树幼根中的________经一系列反应可转变成生长素,生长素在幼根中由根尖向基部的单方向运输称为________。
    (2)分析表中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有: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条)。
    (3)根据实验结果________(填“能”或“不能”)确定促进幼茎生长的最适外源生长素浓度是10-4 mol/L,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生产实践中,采茶主要集中在春、秋两季,随着采摘次数的增加,新梢的数量大大增加,从植物激素调节的角度分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色氨酸 (2). 极性运输 (3). 外源生长素促进幼茎生长;外源生长素对幼根生长的作用具有两重性;不同器官对相同浓度的外源生长素敏感程度不同 (4). 不能 (5). 浓度梯度过大,最适外源生长素浓度可能大于或小于10-4 mol/L (6). 采摘掉顶芽,解除了顶端优势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与外源生长素浓度为0(空白对照组)相比,幼茎在10-10、10-8、10-6、10-4、10-2五个浓度下,均表现为促进生长;幼根在10-10时表现为促进,10-8时既不促进也不抑制,在10-6、10-4、10-2时表现为抑制。
    【详解】(1)生长素合成的前体物质为色氨酸,故茶树幼根中的色氨酸经一系列反应可转变成生长素,生长素在幼根中由根尖(形态学上端)向基部(形态学下端)的单方向运输称为极性运输;
    (2)由以上分析可知,在五个实验浓度下,外源生长素均能促进幼茎生长;但对幼根表现为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故外源生长素对幼根生长的作用具有两重性;在10-4 mol/L时,外源生长素对幼茎表现为促进,对幼根表现为抑制,故还可得出不同器官对相同浓度的外源生长素敏感程度不同的结论;
    (3)虽然在表中所列五个浓度下,10-4 mol/L时幼茎的生长量最大,但因表中所列五个浓度浓度梯度过大,故最适外源生长素浓度可能大于或小于10-4 mol/L,为得出最适浓度,应缩小浓度梯度进一步实验;
    (4)采茶过程相当于摘除顶芽的过程,摘除顶芽后,侧芽部位生长素来源被暂时阻断,侧芽部位生长素浓度降低,顶端优势解除,侧芽发育,故新梢数量增加。
    24.现有一未受人类干扰的自然湖泊,某研究小组考察了该湖泊中处于食物链最高营养级的某鱼种群的年龄组成,结果如下表。
    年龄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个体数
    92
    187
    121
    70
    69
    62
    63
    72
    64
    55
    42
    39
    264
    注:表中“1+”表示鱼的年龄大于等于1、小于2,其他以此类推。
    回答下列问题:
    (1)通常,种群的年龄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研究表明:该鱼在3+时达到性成熟(进入成年),9+时丧失繁殖能力(进入老年)。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幼年、成年和老年3个年龄组个体数的比例为________,由此可推测该鱼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
    (2)如果要调查这一湖泊中该鱼的种群密度,常用的调查方法是标志重捕法。标志重捕法常用于调查________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
    【答案】 (1). 增长型、稳定性、衰退型 (2). 1:1:1 (3). 保持稳定 (4). 活动能力
    【解析】
    【分析】
    (1)种群的年龄组成分三种类型,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2)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个体调查种群密度时适宜用标志重捕法,而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等种群密度的调查方式常用的是样方法。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详解】(1)种群的年龄结构大致可以分为增长型、衰退型、稳定型三种类型;研究表明:该鱼在3+时达到性成熟(进入成年),9+时丧失繁殖能力(进入老年),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幼年、成年和老年3个年龄组个体数的比例为(92+187+121):(70+69+62+63+72+64):(55+42+39+264)=400:420:400≈1:1:1,该种群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由此可推测该鱼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保持稳定;
    (2)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个体调查种群密度时适宜用标志重捕法。
    25.下图甲是人体稳态调节的部分示意图,图乙是睾丸酮(雄性激素)的调节机制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甲可知,在机体稳态调节过程中,细胞间可通过________等信息分子进行信息交流。当T细胞活性下降时,会引起机体生成抗体的能力降低,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乙中GnRH的化学本质是________________,过程abc体现了雄性激素分泌的________调节机制。
    (3)研究表明吸食毒品会影响人体性腺功能。有研究者对某戒毒所的吸毒者进行了相关激素的检测,并与健康人作了比较,检测结果均值如下表:
    组别
    平均年龄
    吸毒史
    吸毒量
    LH
    (mlu/mL)
    FSH(mlu/mL)
    睾丸酮(mlu/mL)
    吸毒者
    23岁
    4年
    1.4 g/d
    1.45
    2.87
    4.09
    健康人
    23岁


    4.66
    6.6
    6.69

    若吸毒者体内GnRH浓度与正常人无异,据表可知,吸毒者会减弱的过程是图乙中的________(请填图中字母)。
    【答案】 (1). 激素、神经递质、免疫活性物质(淋巴因子) (2). 淋巴因子分泌量减少,影响了(不利于)B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 (3). 蛋白质(多肽类) (4). 分级 (5). bc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图甲:激素通过血液运输作用于免疫细胞,神经细胞分泌神经递质作用于免疫细胞,免疫细胞分泌免疫活性物质;图乙表示下丘脑、垂体、睾丸的分级调节和负反馈调节。
    【详解】(1)由图甲可知,在机体稳态调节过程中,细胞间可通过激素(通过血液运输)、神经递质(神经细胞释放)、免疫活性物质(免疫细胞释放)等信息分子进行信息交流;T细胞会释放淋巴因子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参与体液免疫的过程,故当T细胞活性下降时,淋巴因子分泌量减少,影响了(不利于)B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会引起机体生成抗体的能力降低;
    (2)GnRH是由下丘脑分泌的,其化学本质为蛋白质(多肽类);据图乙abcd过程分析可知,下丘脑分泌的GnRH能促进垂体分泌,垂体分泌的LH和FSH能促进睾丸分泌睾丸酮,说明睾丸酮的分泌存在分级调节;
    (3)据表可知,与健康人相比,吸毒者体内的LH、FSH及睾丸酮含量均较低,说明吸毒者会减弱的过程是图乙中的b、c、d。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