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32页未读,
继续阅读
【生物】甘肃省武威市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1)
展开
甘肃省武威市一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从生物圈到细胞,生命系统的每一个层次都层层相依。下列有关生命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型H7N9流感病毒不是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所以不具有生命特征
B. 细胞是能够完整表现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C. 所有生物个体都具备由功能相关的器官组成的系统层次
D. 蛋白质和核酸等大分子可算作系统,也属于生命系统的层次
【答案】B
【解析】
【详解】甲型H7N9流感病毒不能独立完成生命活动,不是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但具有生命特征,A错误;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是能够完整表现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生命系统,B正确;植物和单细胞生物都没有系统层次,C错误;蛋白质和核酸等大分子可算作系统,但不属于生命系统的层次,D错误。
2.下列关于细胞学说及其建立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细胞学说主要是由施莱登和施旺提出的
B. 细胞学说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的
C. 细胞学说认为细胞分为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
D. 细胞学说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答案】C
【解析】
【分析】
细胞学说内容:①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组成。②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③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详解】A、细胞学说是由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所提出的,A正确;
B、细胞学说的重要内容: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的,B正确;
C、细胞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不是细胞学说的内容,C错误;
D、细胞学说的其意义是阐明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结构的统一性,D正确。
故选C。
3. 不同的放大倍数下,所呈现的视野分别为甲和乙(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若使用相同的光圈,则甲比乙亮
B. 在甲中所观察到的细胞,在乙中均可被观察到
C. 若玻片右移,则甲的物像会右移而乙的物像左移
D. 若甲物像模糊,则改换成乙就可以看到清晰的物像
【答案】A
【解析】
【详解】A、显微镜使用相同的光圈,甲放大倍数小,可视范围大,也就是有光的面积比乙大,所以比较亮,A正确;
B、甲放大倍数小,看到的面积大,乙中看到的只是甲中的一部分,B错误;
C、若玻片右移,则甲的物像和乙的物像都会左移,C错误;
D、若在低倍镜看到的物像模糊,则改换成高倍镜仍不能看到清晰的物像,D错误;
故选A。
4. 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关于细胞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细菌有核塘体,无叶绿体 B. 蓝藻无细胞核,也无核糖体
C. 水绵有细胞核,也有叶绿体 D. 酵母菌有细胞核,无叶绿体
【答案】B
【解析】
【详解】A.细菌属于原核生物,细胞内有核塘体,无叶绿体,A正确;
B.蓝藻属于原核生物,细胞内无细胞核,但有核糖体,B错误;
C.水绵是真核藻类,细胞内有细胞核,也有叶绿体,C正确;
D.酵母菌属于真菌,细胞内有细胞核,无叶绿体,是异养兼性厌氧型生物,D正确;
因此,本题答案选B。
5.下图是构成细胞的某些化合物的元素组成情况。则对①、②、③所表示的物质及其所能表现的生理功能推测错误的是( )
A. ①可能是叶绿素,能吸收光能进行光合作用
B. ②可能是血红蛋白,有运输氧的作用
C. ③可能是磷脂,是细胞膜的主要成分
D. ①、②、③必为同一类物质
【答案】D
【解析】
【分析】
蛋白质的主要元素组成是C、H、O、N;有的蛋白质含有Mg、Fe等;糖类和脂肪的主要元素组成是C、H、O,有些脂质还含有P和N;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含有Mg,可能是叶绿素,能吸收光能进行光合作用,A正确;Fe可能构成的是血红蛋白,运输氧气,B正确;P可能构成的是磷脂,构成生物膜,C正确;血红蛋白是蛋白质,磷脂是脂质,D错误;故选D。
6.无机盐对于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具有重要作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蔬菜中的草酸不利于机体对食物中钙的吸收
B. 缺铁会导致哺乳动物血液运输O2的能力下降
C. 和ATP一样,KH2PO4也能为生物体提供能量
D. 植物秸秆燃烧产生的灰烬中含有丰富的无机盐
【答案】C
【解析】
草酸与食物中钙结合形成沉淀物不利于吸收,A正确。铁是血红蛋白的组成成分,血红蛋白的主要作用是运氧,缺铁会导致哺乳动物血液运输O2的能力下降,B正确。无机盐在生物体中的是细胞的结构成分、参与并维持生物体的代谢活动、维持生物体内的酸碱平衡、维持细胞的渗透压,C错误。燃烧过程中有机物被分解,剩下来的是无机物,D正确。
7.如图为对刚收获的种子所做的一系列处理,据图分析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④和⑤是同一种物质,但是在细胞中存在形式不同
B. ①和②均能够能萌发形成幼苗
C. ③在生物体内主要以化合物形式存在
D. 点燃后产生CO2中的C只来自于种子的糖类
【答案】A
【解析】
图中④是自由水,⑤是结合水,在细胞中存在形式不同,A正确;①晒干的种子能萌发形成幼苗,②烘干的种子不能萌发形成幼苗,B错误;③是无机盐,在生物体内主要以离子形式存在,C错误;点燃后产生CO2中的C来自于种子的有机物,D错误。
8.下列有关糖类和脂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它们的元素组成都有C、H、O
B. 它们都属于生物大分子,都以碳链为骨架
C. 相同质量的糖类和脂肪产能不同
D. 多糖和胆固醇都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
【答案】B
【解析】
【分析】
糖类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其中多糖又包括淀粉、糖原和纤维素,它们都是以葡萄糖为基本单位脱水缩合形成的。脂质分为脂肪、磷脂和固醇,其中脂肪与同等质量的糖类相比,脂肪所含能量多,原因是脂肪结构中C、H比例高于糖类;固醇包括胆固醇、性激素和维生素D,其中胆固醇是细胞膜的组成成分,在人体内能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
【详解】A、糖类只含有C、H、O,脂质的元素组成除C、H、O,往往还含有N、P,A正确;
B、它们并非都属于生物大分子,如糖类还有单糖、二糖等,B错误;
C、脂肪与同等质量的糖类相比,脂肪所含能量多,原因是脂肪结构中C、H比例高于糖类,C正确;
D、多糖和胆固醇都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D正确。
故选B。
9.下列关于糖类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葡萄糖、果糖、半乳糖都是还原糖,但元素组成不同
B. 二糖都由葡萄糖聚合而成,都可与斐林试剂发生颜色反应
C. 肌糖原不能水解为葡萄糖,不属于细胞的能源物质
D. 糖类是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也是细胞的重要结构物质
【答案】D
【解析】
A.葡萄糖、果糖和半乳糖都属于还原糖,组成元素相同,都是C、 H、O,A错误;
B.二糖中的蔗糖由葡萄糖和果糖组成,蔗糖不具有还原性,不能与斐林试剂发生颜色反应,B错误;
C.肌糖原是能源物质,能被分解供能,但肌糖原不能直接分解成葡萄糖,C错误;
D.糖类中的葡萄糖是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细胞膜上有糖与蛋白质结合形成的糖蛋白,起识别等作用,D正确;
10.某50肽中有丙氨酸(R基为—CH3)4个,现脱掉其中的丙氨酸(相应位置如图所示),得到4条多肽链和5个氨基酸(脱下的氨基酸均以游离态正常存在)。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新生成的4条多肽链至少含有4个游离的羧基
B. 该50肽水解得到的几种有机物比原50肽增加了8个氧原子
C. 若将得到的5个氨基酸缩合成5肽,则有5种不同的氨基酸序列
D. 若将新生成的4条多肽链重新连接成一条长链,则将脱去4个H2O
【答案】D
【解析】
【分析】
脱水缩合是指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和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相连接,同时脱出一分子水,所以脱去的水分子中的氢原子来自氨基和羧基。蛋白质形成过程中的有关计算:脱去水分子数=肽键个数=氨基酸个数n-链数m; 蛋白质中的氨基数(或羧基数)=R基中的氨基数(或羧基数)+肽链的条数。
【详解】若不考虑R基中的羧基,则4条多肽链含有4个羧基,A正确; 50肽水解得到的1个丙氨酸需打开2个肽键,每个肽键需1个水分子,得到有机物比原50肽增加了2个氧原子,题中脱出4个丙氨酸,比原50肽应该增加了8个氧原子,B正确;得到的5个氨基酸中有4个是丙氨酸,则将得到的5个氨基酸缩合成5肽,应有5种不同的氨基酸序列,C正确;将新生成的4条多肽链重新连接成一条长链,将脱去3个H2O,D错误。
11. 人体内含有多种多样的蛋白质,每种蛋白质 ( )
A. 都含有20种氨基酸 B. 都是在细胞内发挥作用
C. 都具有一定的空间结构 D. 都能催化生物化学反应
【答案】C
【解析】
【详解】A、人体中蛋白质不是每种都含有20种氨基酸,例如胰岛素含有16种51个氨基酸,A错误。
B、分泌蛋白例如消化酶、抗体、蛋白质类的激素均在细胞外发挥作用,B错误。
C、蛋白质分子由多肽链组成,肽链的折叠、盘曲或者糖基化等过程使得蛋白质都具有一定的空间结构,C正确。
D、只有酶起催化作用,但不是所有的蛋白质都属于酶,蛋白质在人体中结构多样性决定了其功能的多样性,人体中蛋白质具有运输、催化、免疫、调节等多种功能,D错误。
故选C。
1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叶肉细胞中碱基、核苷酸、五碳糖种类分别是5种、8种和2种
B. 大肠杆菌细胞中含有碱基A、T、G、C的核苷酸共4种
C. 组成核酸的基本单位是核糖核苷酸
D. DNA与RNA的不同点只在于五碳糖和碱基的不同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细胞生物中,既含有DNA,又含有RNA,故含有5种碱基,8种核苷酸,病毒中由于只含有DNA或RNA,故含有4种碱基,4种核苷酸.
解:A、叶肉细胞中碱基、核苷酸、五碳糖种类分别是5种、8种和2种,A正确;
B、大肠杆菌细胞中既含有DNA,又含有RNA,故含有碱基A、T、G、C的核苷酸共7种,B错误;
C、组成核酸的基本单位是核苷酸,C错误;
D、DNA与RNA的不同点除了五碳糖和碱基的不同外,还有结构的不同,DNA一般是双链,RNA一般是单链,D错误.
故选A.
13.某生物兴趣小组在野外发现一种组织颜色为白色的不知名野果,该小组把这些野果带回实验室欲鉴定其中是否含有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对该野果进行脂肪的鉴定实验不一定使用显微镜
B. 若在该野果的组织样液中加入斐林试剂并水浴加热出现较深的砖红色,说明该野果中含有大量的葡萄糖
C. 进行蛋白质的鉴定时可用斐林试剂的甲液和乙液代替双缩脲试剂A液和B液,因为它们的成分相同
D. 进行还原糖鉴定实验结束时将剩余的斐林试剂装入棕色瓶,以便长期保存备用
【答案】A
【解析】
【详解】脂肪的鉴定可以用含脂肪的组织样液加入苏丹Ⅲ染液直接观察,不需要使用显微镜,A正确;
向该野果的组织样液中加入斐林试剂并水浴加热出现较深的砖红色,说明该野果中含有大量的还原糖,但不能确定是葡萄糖,B错误;
双缩脲试剂和斐林试剂的成分相同,但成分的浓度不同,C错误;
斐林试剂使用时是将NaOH和CuSO4混合后立即使用,不能长期放置,D错误。
14.下列有关细胞膜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细胞膜含有糖脂和糖蛋白
B. 细胞膜上蛋白质的种类和数目越多,功能越复杂
C. 细胞膜具有物质运输、能量转换、信息传递的功能
D. 细胞膜的流动性决定了大部分的物质能够自由地通过细胞膜
【答案】D
【解析】
【分析】
细胞膜的主要组成成分是蛋白质和脂质,脂质中主要是磷脂,磷脂双分子层构成膜的基本骨架,动物细胞膜中胆固醇也是重要的组成成分;蛋白质是生命活动主要承担者和体现者,细胞膜的功能复杂程度与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有关;在细胞膜的外侧,多糖与蛋白质结合形成糖蛋白,癌变细胞膜表面的糖蛋白减少,细胞间的粘着性降低,癌细胞容易分散和转移。细胞膜的功能:①作为边界,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开,②控制物质进出,③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详解】A、细胞膜上含有糖脂和糖蛋白,糖蛋白有识别功能,故A正确;
B、蛋白质在细胞膜行使功能时起重要作用,因此,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越多,故B正确;
C、细胞膜具有物质运输、能量转换、信息传递的功能,故C正确;
D、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决定了大部分的物质能够自由地通过细胞膜,故D错误。
故选D。
15. 以动物受精卵为实验材料进行以下实验,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 实验①和实验③说明了细胞核对维持细胞正常生命活动的重要性
B. 实验②和实验③说明了细胞质对维持细胞正常生命活动的重要性
C. 该实验可以证明细胞核的功能
D. 该实验结果可以说明细胞只有保持结构完整性才能正常进行各项生命活动
【答案】D
【解析】
【详解】三组实验说明细胞核和细胞质是互相依存的关系,是统一的整体,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只有保持细胞结构完整性才能正常进行各项生命活动,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16.如图是真核细胞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①~③表示物质。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 ①②③在细胞膜上大多不是静止的
B. 细胞识别与①有关
C. ②在细胞膜上的分布是不均匀的
D. ③的单分子层面积等于该细胞所有膜面积的两倍
【答案】D
【解析】
【分析】
图中①是糖蛋白,具有细胞识别、保护、润滑、免疫等;②是蛋白质,是膜功能的主要承担着.镶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嵌入磷脂双分子层、贡穿于磷脂双分子层;③是磷脂双分子层构成膜的基本支架。膜结构中的蛋白质分子和脂质分子是可以运动的使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在细胞膜上都不是静止的。
【详解】A、膜结构中的蛋白质分子和脂质分子是可以运动的,A正确;
B、①是糖蛋白,具有细胞识别、保护、润滑、免疫等,B正确;
C、②蛋白质在脂双层中的分布是不对称和不均匀的,C正确;
D、③磷脂的单分子层面积等于该细胞膜面积的两倍,D错误。
故选D。
17. 下列关于真核细胞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细胞器在细胞质中的分布与细胞的功能相适应
B. 线粒体是细胞内物质氧化和能量转换的主要场所
C. 由rRNA和蛋白质组成的核糖体具有特定空间结构
D. 高尔基体是细胞内蛋白质合成、加工和运输的场所
【答案】D
【解析】
高尔基体的主要功能将内质网合成的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与包装,然后分门别类地送到细胞特定的部位或分泌到细胞外。不能合成蛋白质,所以D错。
18. 下列有关分泌蛋白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分泌蛋白在细胞内的合成需要核糖体的参与
B. 线粒体能为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提供能量
C. 分泌蛋白先经过高尔基体再经过内质网分泌到细胞外
D. 分泌蛋白从细胞内排出时,囊泡的膜可与细胞膜融合
【答案】C
【解析】
【详解】
分泌蛋白在核糖体上合成,然后依次经过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排除细胞外,在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之间以囊泡的形式进行转移。该过程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故选C。
19.如图为溶酶体的示意图,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各种细胞内都含有溶酶体,该结构属于生物膜系统的范畴
B. H+进入溶酶体的方式与水进入红细胞的方式相同
C. 溶酶体吞噬入侵细胞的病原体过程与膜的流动性有关
D. 溶酶体破裂后,其内部各种水解酶的活性应升高或不变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细胞的结构与功能、酶、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考查对细胞生物膜系统的结构、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酶的特性的理解。据图可知,H+进入溶酶体需要消耗ATP水解释放的能量,溶酶体内外pH存在差异。
【详解】原核细胞没有溶酶体,A项错误;H+进入溶酶体需要消耗ATP,属于主动运输方式,水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红细胞,B项错误;溶酶体吞噬入侵细胞的病原体依赖于膜的流动性,C项正确;溶酶体内外pH存在差异,溶酶体破裂后,其内部各种水解酶的活性应下降,D项错误。
20. 下列有关细胞共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都具有细胞膜但不一定具有磷脂双分子层
B. 都具有细胞核但遗传物质不一定是DNA
C. 都能进行细胞呼吸但不一定发生在线粒体中
D. 都能合成蛋白质但合成场所不一定是核糖体
【答案】C
【解析】
细胞根据有无成形的细胞核,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不论是原核细胞还是真核细胞,细胞膜的主要成分都是磷脂和蛋白质,A错误;原核细胞无细胞核,且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B错误;原核细胞无线粒体,但也能进行有氧呼吸,如蓝藻,真核细胞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在线粒体,C正确;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蛋白质合成场所都是核糖体,D错误。
21.下列各组细胞器均具单层膜的是
A. 液泡和核糖体 B. 中心体和叶绿体
C. 溶酶体和高尔基体 D. 内质网和线粒体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A、核糖体没有膜结构,A错误;
B、中心体没有膜结构,叶绿体具有双层膜,B错误;
C、溶酶体和高尔基体都是含有单层膜的细胞器,C正确;
D、线粒体是具有双层膜的细胞器,D错误.
故选C.
22.某同学在显微镜视野中看到生活着的洋葱表皮细胞正处于如图状态,a、b表示两处溶液的浓度,由此推测( )
A. 可能a>b,细胞渗透吸水
B. 可能a=b,渗透系统保持动态平衡
C. 可能a D. 上述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图形,图中细胞处于质壁分离状态,可能处于质壁分离过程、质壁分离平衡状态或质壁分离复原过程。a表示细胞液、b表示细胞外液。
【详解】分析题图,该细胞处于质壁分离或质壁分离复原的过程中,a为细胞液,b处为外界溶液,当a>b时,植物细胞会吸水,发生质壁分离的复原;当a=b时,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处于动态平衡之中,渗透系统保持动态平衡;当a<b,植物细胞会失水,继续发生质壁分离,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23.离子泵是一种具有ATP水解酶活性的载体蛋白,能利用水解ATP释放的能量跨膜运输离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动物一氧化碳中毒会降低离子泵跨膜运输离子的速率
B. 离子通过离子泵的跨膜运输是顺着浓度梯度进行的
C. 离子通过离子泵的跨膜运输属于协助扩散
D. 加入蛋白质变性剂会提高离子泵跨膜运输离子的速率
【答案】A
【解析】
【分析】
1、小分子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和特点:
名 称
运输方向
载体
能量
实 例
自由扩散
高浓度→低浓度
不需
不需
水,CO2,O2,甘油,苯、酒精等
协助扩散
高浓度→低浓度
需要
不需
红细胞吸收葡萄糖
主动运输
低浓度→高浓度
需要
需要
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氨基酸,葡萄糖,K+,Na+等
2、分析题文:离子通过离子泵的跨膜运输需要载体和消耗能量,属于主动运输。
【详解】A、动物一氧化碳中毒减少能量的供应,进而会降低离子泵跨膜运输离子的速率,A正确;
B、离子通过离子泵的跨膜运输属于主动运输,是逆着浓度阶梯进行的,B错误;
C、离子通过离子泵的跨膜运输需要载体和消耗能量,属于主动运输,C错误;
D、离子的跨膜运输需要载体蛋白,因此加入蛋白质变性剂会降低离子泵跨膜运输离子的速率,D错误。
故选A。
24.下列有关植物根系吸收利用营养物质元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在酸性土壤中,小麦可吸收利用土壤中N2和NO3-
B. 农田适时松土有利于农作物根细胞对矿质元素的吸收
C. 土壤微生物降解植物秸秆产生的无机离子可被根系吸收
D. 给玉米施肥过多,会因根系水分外流引起“烧苗”现象
【答案】A
【解析】
【分析】本题围绕植物根吸收物质的运输方式来考查植物根吸收无机盐的形式以及吸水和失水的条件。
【详解】植物根细胞从土壤中能吸收无机盐,但无机盐需以离子形成存在,所以N2不能直接吸收利用,A错误;根细胞吸收矿质元素的方式是主动运输,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农田适时松土能促进根系的有氧呼吸,为根细胞吸收矿质元素提供更多的能量,因此农田适时松土有利于农作物根细胞对矿质元素的吸收,B正确;土壤中微生物可以分解植物秸秆中的有机物,产生无机盐离子,从而可以被根系吸收,C正确;给玉米施肥过多时,会使土壤溶液浓度过高,大于根系细胞溶液的浓度,植物细胞失水,导致植物因失水而萎蔫,引起“烧苗”现象,D正确。
25.下列与物质运输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小肠上皮细胞吸收甘油的速率与其膜上的载体数量无关
B. 温度影响物质跨膜运输速率只是因为影响了膜的流动性
C. 黑藻细胞在质壁分离的过程中细胞液的渗透压逐渐减小
D. 胰岛素分泌到内环境的过程需要细胞膜上载体蛋白的协助
【答案】A
【解析】
【分析】
物质运输方式的区别:
名 称
运输方向
载体
能量
实 例
自由扩散
高浓度→低浓度
不需
不需
水,CO2,O2,甘油,苯、酒精等
协助扩散
高浓度→低浓度
需要
不需
红细胞吸收葡萄糖
主动运输
低浓度→高浓度
需要
需要
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氨基酸,葡萄糖,K+,Na+等
【详解】A、小肠上皮细胞吸收甘油是自由扩散,不需要膜上的载体参与,A正确;
B、温度变化不仅影响了膜的流动性,更重要的是影响呼吸酶活性,影响了能量的产生,从而影响跨膜运输速率,B错误;
C、黑藻细胞在质壁分离的过程中细胞液浓度逐渐增大,渗透压也逐渐增大,C错误;
D、胰岛素分泌到内环境的过程属于胞吐,不需要载体蛋白协助,D错误。
故选A。
26.下列有关酶特性的实验中,叙述错误的是
A. 验证酶的高效性时,自变量是催化剂的种类
B. 验证酶的专一性时,自变量是酶的种类或底物的种类
C. 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时,pH是自变量,温度是无关变量
D. 探究酶作用的最适温度时,应设置高温、室温、低温三组实验
【答案】D
【解析】
【分析】
1、酶具有高效率的催化能力;其效率是一般无机催化剂的10 7~10 13倍。
2、酶具有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
3、酶在生物体内参与每一次反应后,它本身的性质和数量都不会发生改变(与催化剂相似)。
4、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
【详解】酶的高效性是与无机催化剂相比而言的,验证酶的高效性自变量是催化剂的种类,A正确;验证酶的专一性,可以是底物相同,酶的种类不同,也可以是酶种类相同,底物不同,B正确;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时,自变量是pH梯度,温度的量为无关变量,因变量是底物的消耗量速率,C正确;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温度是自变量,设置温度梯度应该在最适温度处展开设计温度,D错误;故选D。
27.生物兴趣小组在四组试管中加入的物质如下表,保温一段时间后,用斐林试剂进行检测,发现1、2、3组均出现了砖红色沉淀。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添加的物质
1组
2组
3组
4组
5%的HC1
-
十
十
-
3%可溶性淀粉溶液
+
+
+
+
2%的新鲜淀粉酶溶液
+
+
-
-
蒸馏水
十
-
+
十
注:“+”代表添加对应的物质,“一”代表未添加对应的物质
A. 由检测结果可以推断,3%可溶性淀粉溶液中混有还原糖
B. HCl具有降低淀粉水解所需活化能的作用
C. 根据实验结果可判断,酸性条件下淀粉酶是否具有活性
D. 该实验不能证明酶具有专一性
【答案】A
【解析】
【分析】
淀粉是非还原糖,其水解产物麦芽糖是还原糖,还原糖遇斐林试剂会出现砖红色反应。1、4对比可以说明酶的催化作用。
【详解】A、第4组用斐林试剂进行检测,不发生颜色变化,说明3%可溶性淀粉溶液中没有还原糖,故A错误;
B、通过实验第3组可知,加入盐酸后,用斐林试剂检测出现了砖红色沉淀,说明淀粉溶液中出现了还原糖,表明盐酸催化淀粉水解,故盐酸具有降低水解淀粉活化能的作用。,故B正确;
C、如果2、3组结果相同,说明酶已经失活,如果第2组颜色较深,说明淀粉酶在酸性条件下还具有活性,故C正确;
D、本实验的自变量为是否加盐酸和酶的有无,不能证明酶具有专一性,故D正确。
故选A。
28.探究温度对酶活性影响最合理的实验步骤是
①取3支试管,编号,各注入2 mL淀粉溶液;另取3支试管,编号,各自注入1 mL新鲜的淀粉酶溶液 ②将淀粉酶溶液注入相同温度下的淀粉溶液试管中,维持各自的温度5 min ③向各试管中滴一滴碘液 ④将6支试管分成三组,每组各有一份淀粉溶液和一份淀粉酶溶液,分别放在60 ℃的热水、沸水和冰水中 ⑤观察实验现象
A. ①②④③⑤ B. ①③②④⑤
C. ①③④②⑤ D. ①④②③⑤
【答案】D
【解析】
【分析】
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即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实施计划、得出结论(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表达和交流。
【详解】要探索温度对酶活性影响,就要以温度为自变量设置对照实验,即设计的实验应该是除温度不同外,其它条件都要相同;其次,还要注意实验步骤的设置:试管编号→加入等量淀粉糊→加入等量淀粉酶→不同温度下水浴相同时间→滴加碘液→观察现象、得出结论.因此最合理的实验顺序应为①取3支试管,编号注入2mL淀粉液;另取3支试管,编号各注入1mL新鲜的淀粉酶溶液→④将6支试管分成三组,每组各有一份淀粉液和一份淀粉酶溶液,分别放在60℃的热水、沸水和冰水中→②将淀粉酶溶液注入相同温度下的淀粉液试管中,维持各自的温度5min→③向各试管滴一滴碘液液→⑤观察实验现象,ABC错误;D正确。故选D。
29.下图表示萌发的小麦种子中可能发生的相关生理过程,a~e表示物质,①~④表示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催化反应②和④的酶都存在于细胞质基质中
B. 图中物质c为[H],它只在有氧呼吸过程中产生
C. 图中①②过程主要发生在小麦种子萌发的早期,其中e为ATP
D. ①④③过程为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其中物质a、d分别是丙酮酸和O2
【答案】D
【解析】
【详解】
②表示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④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A错误;图中物质c为[H],它能在有氧呼吸、无氧呼吸过程中产生,B错误;图中①②过程主要发生在小麦种子萌发的早期,其中e为酒精,C错误;①④③过程为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其中物质a、d分别是丙酮酸和O2,D正确。
30.下列有关植物细胞呼吸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适当降低氧浓度可降低果实的有氧呼吸进而减少有机物的消耗
B. 若细胞既不吸收O2也不放出CO2,说明细胞已停止无氧呼吸
C. 分生组织细胞的呼吸速率通常比成熟组织细胞的小
D. 利用葡萄糖进行有氧呼吸时,吸收O2与释放CO2的摩尔数不同
【答案】A
【解析】
【分析】
影响细胞呼吸的因素有:氧浓度、温度、水的含量以及二氧化碳浓度等。降低温度会降低呼吸酶的活性而使呼吸速率降低;适当减少氧的含量,降低有氧呼吸的强度同时无氧呼吸也较弱,有利于有机物的储存;减少细胞内水的含量,是呼吸速率降低,有利于有机物的储存。
【详解】A、影响有氧呼吸的因素有氧气浓度和温度等,所以适当降低氧浓度可降低果实的有氧呼吸进而减少有机物的消耗,A正确;
B、若细胞既不吸收O2也不放出CO2,说明细胞进行的是产生乳酸的无氧呼吸,B错误;
C、分生组织细胞的代谢旺盛、分裂能力强,其呼吸速率通常比成熟组织细胞的大,C错误;
D、利用葡萄糖进行有氧呼吸时,吸收O2与释放CO2的摩尔数相同,等于1:1,D错误。
故选A。
31.油菜种子成熟过程中部分有机物的变化如图所示,将不同成熟阶段的种子匀浆后检测,结果正确的是( )
选项
取样时间
检测试剂
检测结果
A
第10天
斐林试剂
不显色
B
第20天
双缩脲试剂
不显色
C
第30天
苏丹Ⅲ试剂
橘黄色
D
第40天
碘液
蓝色
A. A B. B C. C D. D
【答案】C
【解析】
据图可知,第10天时,有可溶性糖,因此加入斐林试剂,水浴加热后能出现砖红色沉淀,故A错;种子萌发过程中,可溶性糖转化成淀粉,相应的酶存在于细胞内,催化淀粉合成的酶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因此加入双缩脲试剂后,能出现紫色反应,故B错;第30天时,脂肪的含量较高,加入苏丹Ⅲ试剂后,出现橘黄色颗粒,故C正确;第40天时,淀粉的含量降低至0,因此加入碘液后,不会出现蓝色,故D错。
32.哺乳动物的催产素具有催产和排乳的作用,加压素具有升高血压和减少排尿的作用。两者结构简式如下图,各氨基酸残基用3个字母缩写表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两种激素都是由八肽环和三肽侧链构成的多肽类化合物
B. 氨基酸之间脱水缩合形成的水分子中氢全部来自氨基
C. 肽链中游离氨基的数目与参与构成肽链的氨基酸种类无关
D. 两种激素间因2个氨基酸种类不同导致生理功能不同
【答案】D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催产素和加压素都是由9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且都含有一个由6个氨基酸组成的环状结构,两种物质的不同点在于环状和链状结构中各有一个氨基酸的种类不同。
【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可知,两种激素都是由六环肽和三肽侧链构成的多肽化合物,A错误;氨基酸之间脱水缩合形成的水分子中的氢分别来自于一个氨基酸的氨基和另一个氨基酸的羧基,B错误;肽链中游离的氨基酸数目与参与构成肽链的氨基酸的种类有关,C错误;根据以上分析可知,两种激素在两个氨基酸种类上不同,进而导致两者的功能不同,D正确。
33.对于下列各结构在生物中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①叶绿体 ②染色体 ③核膜 ④核糖体 ⑤细胞壁 ⑥拟核
A. 菠菜和发菜体内都含有①③④⑤ B. ①~⑤在绿藻体内都存在
C. 除①②③外其他都在颤藻的体内存在 D. 大肠杆菌和蓝藻共有的是④⑤⑥
【答案】A
【解析】
【分析】
1、原核生物是指细胞结构中没有核膜包被的典型的细胞核的一类生物,一般包括:细菌、蓝藻、放线菌、支原体和衣原体等.而细菌又包括多种,蓝藻也包括多种,如:颤藻、念珠藻、蓝球藻、发菜等。
2、高等植物属于真核生物,其体细胞含有被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含有核膜、核仁和染色质),其体细胞不含中心体;水稻根尖分生区细胞不含叶绿体和液泡,但含有线粒体、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结构.低等的植物含有中心体。
3、动物都属于真核生物,有成型的细胞核,有众多复杂的细胞器,包括中心体,但是没有叶绿体和液泡。
4、真菌类也属于真核生物,有细胞壁,有众多的细胞器。
【详解】A、发菜属于蓝藻,属于原核生物,没有①叶绿体、③核膜,A错误;
B、绿藻是真核生物,①~⑤在绿藻体内都存在,B正确;
C、颤藻属于蓝藻,是原核生物,没有①叶绿体 ②染色体 ③核膜,C正确;
D、大肠杆菌和蓝藻都是原核生物,共有的是④核糖体、⑤细胞壁、⑥拟核,D正确.
故选A。
34.荧光漂白恢复技术在细胞生物学中具有重要的应用,包括三个步骤:绿色荧光染料与膜上的蛋白质结合,细胞膜上呈现一定强度的绿色;激光照射猝灭(漂白)膜上部分绿色荧光;检测猝灭部位荧光再现速率。实验过程如下,图甲、图乙为最适宜条件下该实验的结果。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该技术说明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B. 应用该技术可以测定膜上单个蛋白质的流动速率
C. 降低实验温度,漂白区域荧光强度恢复到F2的时间将延长
D. 理论分析,漂白区域恢复足够长的时间荧光强度F2仍小于F1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干可知,用某种荧光染料标记该细胞膜,细胞表面出现荧光斑点,以及当激光束照射后出现的荧光恢复是由于细胞膜上被荧光标记的蛋白质运动的结果,体现了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同时可以根据荧光恢复的速率推算出膜中蛋白质的流动速率。
【详解】猝灭部位荧光能够再现,正是因为膜具有流动性,使得其他部位有荧光的蛋白质移动到猝灭部位,因此,该技术的理论基础是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A正确;该技术只能测定膜上各部位的荧光,并不能定位某一个蛋白质分子,因此,不能测定膜上单个蛋白质的流动速率,B错误;降低实验温度,物质分子的运动速率减弱,故漂白区域荧光强度恢复到F2的时间将延长,C正确;由于激光照射猝灭时一部分荧光会消失,因此,漂白区域恢复足够长时间后,其荧光强度F2小于漂白前的荧光强度F1,D正确。
故选B。
35.下列关于生物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与白色花瓣相比,采用红色花瓣有利于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实验现象的观察
B. 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不一定用0.9%NaCl溶液来制作临时装片
C. 用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不同部位观察到的质壁分离程度可能不同
D. 用黑藻叶片进行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实验时,叶绿体的存在会干扰实验现象的观察
【答案】D
【解析】
【分析】
质壁分离发生的条件: (1)细胞保持活性;(2)成熟的植物细胞,即具有大液泡和细胞壁;(3)细胞液浓度要小于外界溶液浓度。用洋葱鳞茎表皮为材料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看到的现象是:液泡体积变小,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分离,细胞液颜色加深。
【详解】A、与白色花瓣相比,采用红色花瓣,由于液泡中含有红色素,所以有利于植物质壁分离实验现象的观察,故A正确;
B、如果观察植物细胞中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则不用0.9%的生理盐水制作装片,故B正确;
C、由于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不同部位的细胞液浓度不一定相同,所以质壁分离程度不同,故C正确;
D、黑藻细胞中的叶绿体呈现绿色,该实验需观察原生质层和细胞壁分离,因此叶绿体并不会干扰实验现象,故D错误。
故选D。
36.下列有关细胞结构和功能的说法,错误的是
A. 高尔基体是真核细胞囊泡运输的交通枢纽
B. 细胞骨架和生物膜系统都与物质运输、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等生命活动密切相关
C. 甲基绿是将活细胞中线粒体染色的专一性染料
D. 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和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都是物理模型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物膜系统:细胞膜、细胞器膜、核膜。
细胞膜的结构:流动镶嵌模型;DNA的结构:双螺旋结构。
【详解】高尔基体是真核细胞囊泡运输的交通枢纽,如可以参与分泌蛋白的加工和转运,A正确;细胞骨架和生物膜系统都与物质运输、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等生命活动密切相关,B正确;健那绿是将活细胞中线粒体染色的专一性染料,可以将线粒体染成蓝绿色,C错误;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和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都属于物理模型,D正确。故选C。
37.下图为某种植物细胞的部分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该细胞无中心体,可能为高等植物细胞
B. 该细胞无叶绿体,此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C. 该植物为需氧型生物,但也可能进行无氧呼吸
D. 细胞器膜、细胞膜、核膜构成生物膜系统
【答案】B
【解析】
【分析】
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真核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中心体存在于动物细胞和某些低等植物细胞中,该细胞无中心体,可能为高等植物细胞,A正确;该细胞无叶绿体,不能说明此植物的其它细胞无叶绿体,因而不能说明此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B错误;该细胞有线粒体,而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因此该植物为需氧型生物,但也可能进行无氧呼吸,C正确;细胞器膜、细胞膜和核膜等结构,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D正确。
38.将生长状态一致的某种植物幼苗分成甲、乙两组,分别移入适宜的营养液中在光下培养,并给甲组的营养液适时通入空气,乙组不进行通气处理。一定时间后测得甲组的根对a离子的吸收速率远大于乙组的。关于这一实验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给营养液通入空气有利于该植物的生长
B. 根细胞对a离子的吸收过程属于自由扩散
C. 根细胞对a离子的吸收过程有能量的消耗
D. 根细胞的有氧呼吸有利于根对a离子的吸收
【答案】B
【解析】
由题目给的信息“在光下给甲组通入空气,乙组不进行通气处理,甲组的根对a离子的吸收速率远大于乙组的”说明根对a离子的吸收为主动运输过程;主动运输需要载体与能量,B错误,C正确;给营养液通入的空气中含有氧气,根细胞获得氧气,有氧呼吸能正常进行,有利于根对a的吸收,有利于该植物的生长,A、D正确。
39.细胞内的磷酸果糖激酶(酶P)催化下列反应:果糖-6-磷酸+ATP果糖-1,6-二磷酸+ADP,这是细胞有氧呼吸第一阶段的重要反应。下图为高、低两种ATP浓度下酶P与果糖-6-磷酸浓度的关系。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酶P应该广泛存在于需氧型生物和厌氧型生物的细胞内
B. 一定范围内,果糖-6-磷酸浓度与酶P活性呈正相关
C. 低ATP浓度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酶P的活性
D. 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既产生ATP,也消耗ATP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了细胞呼吸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识记细胞呼吸过程中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掌握磷酸果糖激酶在糖酵解过程中的生理作用。由图分析P酶会受到高浓度ATP的抑制。
【详解】酶P催化细胞呼吸的第一阶段,在需氧型生物和厌氧型生物的细胞内,细胞呼吸的第一阶段是完全相同的,A正确;一定范围内,随着果糖-6-磷酸浓度的增加,酶P活性也在增加,B正确;分析题图可知酶P的活性在低ATP浓度更大,高ATP浓度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酶P的活性,C错误;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能产生ATP,果糖-6-磷酸消耗ATP在酶P的催化下生成果糖-1,6-二磷酸,D正确。
40.下列有关细胞代谢的叙述中,错误有几项
① 酶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因此具有高效性
② 酶制剂适于在低温下保存,且不是所有的酶都在核糖体上合成
③ 细胞环境是酶正常发挥催化作用的必要条件
④ 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因此酶只能在细胞内发挥作用
⑤ 在不损伤植物细胞内部结构的情况下,可选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去除细胞壁
⑥ 代谢旺盛的细胞中ATP与ADP的含量难以达到动态平衡
⑦ ATP中的“A”与构成RNA中的碱基“A”是同一物质
⑧ 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没有线粒体的细胞也能进行有氧呼吸
⑨ 无论有氧呼吸还是无氧呼吸,释放的能量大部分都是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⑩ 人体细胞中的CO2一定在细胞器中产生
A. 2项 B. 3项 C. 4项 D. 5项
【答案】D
【解析】
【分析】
1、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极少数酶是RNA。
2、酶的特性:专一性、高效性和作用条件温和。
3、酶促反应的原理:酶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4、生物代谢类型从同化作用上可分为自养型和异养型,自养型是指能利用光能或化学能,把二氧化碳合成为有机物,供自己利用的生物,和植物利用光能不同,化能合成作用的细菌则是利用物质氧化时释放的能量;异养型生物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为食。
【详解】①酶和无机催化剂均能降低化学反应过活化能,其具有高效性的原因是酶能显著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①错误;
②高温会使酶失去活性,所以酶制剂通常在低温下保存,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酶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故酶不都是在核糖体上合成的,②正确;
③ 细胞环境不一定是酶正常发挥催化作用的必要条件,如消化酶在细胞内合成,但是在细胞外发挥功能,③错误;
④ 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但是酶不一定在细胞内发挥作用,如消化酶在细胞内合成,但是在细胞外发挥功能,④错误;
⑤ 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使纤维素和果胶,故在不损伤植物细胞内部结构的情况下,可选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去除细胞壁,⑤正确;
⑥ 代谢旺盛的细胞中ATP与ADP的含量处于动态平衡,⑥错误;
⑦ ATP中的“A”表示腺苷,是由核糖和腺嘌呤组成,与RNA中的碱基“A”腺嘌呤不是同一物质,⑦错误;
⑧ 只要含有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即可进行有氧呼吸,因此能进行需氧呼吸的细胞不一定含有线粒体,如某些好氧细菌,⑧正确;
⑨ 无论有氧呼吸还是无氧呼吸,释放的能量大部分都是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少部分用于合成ATP,⑨正确;
⑩ 人体细胞中的CO2有氧呼吸产生的,一定在线粒体中产生,⑩正确。
故选D。
41.某实验小组在室温条件下,将紫色洋葱鱗片叶外表皮细胞置于一定浓度的某溶液中,测得细胞液浓度与该溶液浓度的比值(P值)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该溶液可以是一定浓度的KCl溶液
B. 细胞在t1时刻开始从外界溶液中吸收溶质
C. t1〜t2时间段内,液泡体积有所增大
D. 若降低温度,则t1〜t2时间段会变长
【答案】B
【解析】
据图分析,细胞液浓度与该溶液浓度的比值(P值)随时间的变化逐渐增大,最后趋于稳定,即细胞液浓度不断增加,且最后是细胞外液的三倍,说明在该溶液中细胞先不断失水,后溶质分子进入液泡,导致细胞液浓度高于该溶液,因此该溶液可以是一定浓度的KCl溶液,A正确;细胞在t1时刻之前就已经开始从外界溶液中吸收溶质,B错误;t1〜t2时间段内,细胞液浓度大于该溶液,则细胞吸水导致液泡体积有所增大,C正确;若降低温度,该溶液中的溶质分子进入细胞的速度会降低,则t1〜t2时间段会变长,D正确。
42. 如图曲线b表示在最适温度、最适pH条件下,反应物浓度与酶促反应速率的关系.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A. 增大pH,重复该实验,A、B点位置都不变
B. B点后,升高温度,酶活性增加,曲线将呈现c所示变化
C. 酶量增加后,图示反应速率可用曲线a表示
D. 反应物浓度是限制曲线AB段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
【答案】D
【解析】
【详解】A、题干中提出“曲线b表示在最适温度、最适pH条件下”,因此如果增大pH,酶的活性会下降,A、B点位置都会下移,A错误;
B、曲线b是在最适温度条件下进行的,如果升高温度,酶活性将会下降,反应速率应在B点后下降,B错误;
C、曲线b在B点时反应速率不再增加,这是受酶的数量的限制,因此如果在B点增加酶量增加,图示反应速率可用曲线c表示,C错误;
D、图中可以看出,在曲线AB段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呈正相关,因此反应物浓度是限制曲线AB段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但是在B点时反应速率不再增加,此时的限制因素为酶的数量,D正确。
故选D。
43.如图为探究酵母菌呼吸作用类型的装置图,实验中微生物均有活性。假设环境因素对本实验无影响,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 装置1中液滴左移,装置2中液滴不移动说明酵母菌只进行了无氧呼吸
B. 装置1中液滴左移,装置2中液滴右移,明酵母菌只进行了有氧呼吸
C. 将酵母菌替换成乳酸菌,装置1中液滴不移动,装置2中液滴不移动
D. 将酵母菌替换为乳酸菌,装置1中液滴左移,装置2中液滴右移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实验装置:装置1中NaOH溶液的作用是除去酵母菌呼吸释放的二氧化碳,所以装置1中液滴移动的距离代表酵母菌有氧呼吸消耗的氧气;装置2中的清水不吸收气体,也不释放气体,所以装置2中液滴移动的距离代表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的量与消耗氧气的量的差值。
【详解】装置1中NaOH溶液可以吸收装置内的CO2,则装置内气体变化只是由O2体积变化引起;装置2中清水对气体没有影响,则装置内气体变化是由O2、CO2变化共同引起的。酵母菌只进行有氧呼吸时,消耗O2,放出等量的CO2,即装置1中液滴左移,装置2中液滴不移动;只进行无氧呼吸时,不消耗O2放出CO2,则装置1中液滴不移动,装置2中液滴右移。若酵母菌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则装置1中液滴左移,装置2中液滴右移。将图中酵母菌替换成乳酸菌后,乳酸菌只进行无氧呼吸,且呼吸产物没有CO2,即乳酸菌既不消耗氧也不产生CO2,则装置1中和装置2中液滴均不移动。综上所述,ABD错误,C正确。故选C。
44.如图是外界条件对植物细胞呼吸速率的影响曲线图,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
A. 从甲图可知细胞呼吸最旺盛时的温度是B点对应的温度
B. 乙图中曲线Ⅰ表示有氧呼吸,曲线Ⅱ表示无氧呼吸
C. 乙图中曲线Ⅰ表示的生理过程所利用的有机物主要是葡萄糖
D. 乙图中曲线Ⅱ最终趋于平衡,可能是受到温度或呼吸酶数量的限制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图甲是细胞呼吸速率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的曲线,在一定的范围内,随温度升高,细胞呼吸速率增强,B点细胞呼吸速率最大,该点对应的温度为细胞呼吸的最适宜温度,超过最适宜温度后,随温度升高,细胞呼吸速率降低;图乙是细胞呼吸速率随氧气浓度变化而变化的曲线,曲线Ⅰ随氧气浓度升高呼吸速率逐渐降低,直至为0,因此Ⅰ为无氧呼吸曲线,Ⅱ曲线随氧气浓度升高,呼吸速率升高,当氧气浓度超过一定范围后,细胞呼吸速率趋于平衡,因此Ⅱ为有氧呼吸的曲线。
【详解】A、分析题图甲可知,B点呼吸作用相对速率最高,该点对应的温度是细胞呼吸的最适宜温度,A正确;
B、分析题图乙可知,Ⅰ表示无氧呼吸,曲线Ⅱ表示有氧呼吸,B错误;
C、不论是有氧呼吸还是无氧呼吸,利用的有机物主要是葡萄糖,C正确;
D、分析题图乙中的Ⅱ曲线可知,当氧气浓度达到一定范围时,随氧气浓度增加,呼吸作用速率不再增强,此时的限制因素可能是温度或呼吸酶数量的限制,D正确。
45.将一些苹果储藏在密闭容器中,较长时间后会闻到酒香。在不同氧浓度环境中,其O2的消耗量和CO2的产生量如下表所示(假设细胞呼吸的底物都是葡萄糖)。则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氧浓度
a
b
c
d
e
CO2产生量/ (mol/min)
1.2
1.0
1.3
1.6
3.0
O2消耗量/ (mol/min)
0
0.5
0.7
1.2
3.0
A. 氧浓度为a时,苹果的细胞呼吸只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
B. 氧浓度为b时,葡萄糖的消耗量最少,适宜于苹果的储藏
C. 氧浓度为c时,苹果产生C2H5OH的量为0.3 mol/mim
D. 氧浓度为d时,消耗的葡萄糖中有1/2用于酒精发酵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
1、有氧呼吸的第一、二、三阶段的场所依次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有氧呼吸第一阶段是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H],合成少量ATP;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H],合成少量ATP;第三阶段是氧气和[H]反应生成水,合成大量ATP。
2、无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和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相同,无氧呼吸由于不同生物体中相关的酶不同,在植物细胞和酵母菌中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在动物细胞和乳酸菌中产生乳酸。
【详解】A、氧浓度为a时,由于O2的消耗量为0,说明此时苹果只进行无氧呼吸,其场所为细胞质基质,A正确;
B、氧浓度为b时,呼吸作用强度最低,在表格中b点的氧浓度较适宜于苹果的储藏,B正确;
C、氧浓度为c时,无氧呼吸产生的CO2量为1.3-0.7=0.6,所以苹果产生C2H5OH的量为0.6mol/min,C错误;
D、氧浓度为d时,O2的消耗量为1.2,故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为0.2;无氧呼吸产生的CO2为0.4,故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为0.2,消耗的葡萄糖中有1/2用于酒精发酵,D正确。
故选C。
第Ⅱ卷 非选择题
46.如图为高等动物、植物细胞局部亚显微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口腔上皮细胞与小麦根尖细胞相比,其区别是无________,与乳酸菌相比最大的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植物细胞分裂过程中,与细胞壁形成有关的细胞器是[ ]__________,动物细胞进行各项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主要由[ ] __________供给。
(3)用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对细胞染色后,结构[7]呈现的颜色是________。
(4)用含有35S标记的氨基酸的培养基培养动物细胞,该细胞能合成并分泌一种含35S的蛋白质。请写出存在放射性,且具有磷脂的相关细胞结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细胞壁 (2). 有核膜包被的成形细胞核 (3). 4高尔基体 (4). 1线粒体 (5). 绿色 (6). 内质网 (7). 高尔基体 (8). 囊泡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为动、植物细胞局部亚显微结构拼接示意图,其中结构1为线粒体;结构2为核糖体;结构3为中心体;结构4为高尔基体;结构5为细胞膜;结构6为叶绿体,7为细胞核,8为液泡,据此答题。
【详解】(1)口腔上皮细胞是动物细胞,小麦根尖细胞是植物细胞,故两者相比,其区别是动物细胞无细胞壁;图示细胞是真核细胞,与乳酸菌相比最大的区别是有核膜包被的成形细胞核。
(2)在植物细胞分裂过程中,与细胞壁形成有关的细胞器是[4]高尔基体,动物细胞进行各项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主要由[1] 线粒体供给。
(3) 甲基绿把DNA染成绿色,对于真核细胞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故用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对细胞染色后,结构[7]细胞核呈现绿色。
(4) 与分泌蛋白的合成、分泌等有关的结构是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细胞膜,但是核糖体是不含磷脂的细胞器,故此过程存在放射性,且具有磷脂的相关细胞结构内质网、高尔基体、囊泡、细胞膜等结构。
47.脂质体(或称类脂小球)是一种类似生物膜结构的类脂质双分子层微小囊泡,如图甲所示。1971年英国Rymen等人开始将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2005年慕尼黑工业大学的罗德教授构建了一个能自己移动和改变形态的“类细胞”模型,由膜外壳和填入物构成。回答下列问题:
(1)脂质体包裹药物进入人体组织细胞的方式是____________,此过程体现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具有_________。
(2)脂质体与生物膜的相同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点是脂质体没有_____________等分子,因此将脂质体置于一定浓度的K+溶液中一段时间,检测发现K+________(“能”或“不能”)进入其中。
(3)“类细胞”模型中填入了细胞骨架和驱动蛋白,作为运动的结构基础,另外还需要填入______作为直接能源。
(4)图乙表示葡萄糖分子进入“类细胞”的过程,a点时限制葡萄糖运输速率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胞吞 (2). 流动性 (3). 都是由双层脂质分子构成 (4). 蛋白质和糖类 (5). 不能 (6). ATP (7). 载体蛋白(数量) (8). ATP(能量)
【解析】
【分析】
脂质体,脂质体是由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的,疏水的尾部相接,亲水的头部分布于两侧。生物体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是ATP。
物质跨膜运输方式:
名 称
运输方向
载体
能量
实 例
自由扩散
高浓度→低浓度
不需
不需
水,CO2,O2,甘油,苯、酒精等
协助扩散
高浓度→低浓度
需要
不需
红细胞吸收葡萄糖
主动运输
低浓度→高浓度
需要
需要
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氨基酸,葡萄糖,K+,Na+等
【详解】(1) 通过题干信息可知,脂质体是磷脂分子构成的囊泡,故脂质体包裹药物进入人体组织细胞的方式是胞吞,该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流动性。
(2)脂质体与生物膜的相同点是都是由双层脂质分子构成,不同的是脂质体中没有蛋白质和糖类等分子;离子进出细胞一般是主动运输,需要载体蛋白和能量,因此将脂质体置于一定浓度的K+溶液中一段时间,检测发现K+不能进入其中。
(3) 该模型中填入了细胞骨架和驱动蛋白,作为运动的结构基础,另外还需要填入ATP作为直接能源。
(4)图乙表示葡萄糖分子进入“类细胞”的过程,是主动运输的过程,a点时限制葡萄糖运输速率的因素有载体蛋白(数量)、ATP(能量)、氧气浓度。
48.学校生物实验室有一批存量淀粉酶制剂,因保留时间较长,可能失去活性。下面是这种淀粉酶制剂的使用说明书的部分内容:
产品特性:
(1)热稳定性:最适作用温度为60~75 ℃,随着温度的升高,其反应速度加快,但失活也快,温度低可以适当延长反应时间。
(2)pH稳定性:在pH 6.0~7.0时较稳定,最适pH为6.0,pH 5.0以下失活严重。其生物兴趣小组想通过比较该存量淀粉酶制剂和唾液淀粉酶的催化效率,鉴定这批存量淀粉酶制剂的活性。
实验材料与试剂:存量淀粉酶制剂、大小烧杯若干、试管若干、淀粉糊、新配制的斐林试剂、碘液、量筒、酒精灯等。
实验步骤:
(1)取唾液:将口漱净,含一块脱脂棉,片刻后取出,将唾液挤入小烧杯中,重复几次。
(2)取两个烧杯,分别编号为A、B,各加入适量的淀粉糊。再往A烧杯中加入适量唾液,B烧杯中加入__________________,在相同条件下,催化适当的时间。
(3)取两支试管分别编号为A1、A2,各加入A烧杯中的溶液2 mL。另取两支试管分别编号为B1、B2,各加入B烧杯中的溶液2 mL。
(4)向试管A1、B1中加入等量碘液,观察试管中的颜色变化。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测结果,得出结论:
若试管A1中溶液为褐色,试管A2中出现砖红色沉淀;
①试管B1中溶液呈蓝色,试管B2中无砖红色沉淀,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试管B1中溶液呈蓝色,试管B2中有砖红色沉淀,说明该存量淀粉酶制剂有部分活性;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该存量淀粉酶制剂活性正常。
讨论与反思:
该兴趣小组在班上汇报他们的实验设计和结论后,其他同学认为实验设计存在部分缺陷,你认为缺陷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等量的淀粉酶制剂 (2). 向试管A2、B2中加入等量的新配制的斐林试剂,并进行水浴加热,观察试管中的颜色变化 (3). 该存量淀粉酶制剂完全失活 (4). 试管B1中溶液呈褐色,试管B2中有砖红色沉淀 (5). 没有考虑存量淀粉酶制剂与唾液淀粉酶的最适温度和最适pH;没有考虑到存量淀粉酶制剂与唾液淀粉酶的浓度可能存在差异;没有考虑到存量淀粉酶制剂与唾液淀粉酶在催化效率之间可能存在差异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干可知,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存量淀粉酶的活性,实验原理是淀粉是非还原糖,在淀粉酶作用下能水解成还原糖。还原糖能与斐林试剂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砖红色的氧化亚铜沉淀;通过比较该存量淀粉酶和唾液淀粉酶的催化效率,可以鉴定出这批存量淀粉酶的活性;实验的自变量应该是否想新鲜的淀粉酶,因变量是出现的颜色反应,按照实验设计的对照原则与单一变量的原则评价和完善实验步骤,预期实验结果并获取结论。
【详解】按照实验设计的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完善实验步骤如下:
(2)根据实验目的可知,反应底物应该是淀粉,因此应该向A、B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淀粉糊;由于A烧杯加入适量唾液,因此B烧杯中加入等量的存量淀粉酶制剂。
(5)该实验的原理是淀粉是非还原糖,在淀粉酶作用下能水解成还原糖.还原糖能与斐林试剂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砖红色的氧化亚铜沉淀,淀粉能与碘液反应呈现蓝色,因此实验应该检测淀粉和还原糖的含量,所以向试管A1、B1中加入等量碘液检测淀粉;向试管A2、B2中加入等量新制的斐林试剂检测还原糖。
淀粉检测不需要水浴加热,可以直接观察,斐林试剂检测还原糖需要水浴加热,因此将试管A2、B2水浴加热,观察各试管中颜色变化。
预期结果获取结论:
讨论与反思:
该实验所用的自变量一个是唾液淀粉酶溶液,一个是存量淀粉酶,没有考虑到存量酶制剂与唾液淀粉酶的浓度可能存在差异;没有考虑到存量酶制剂与唾液淀粉酶在催化效率之间可能存在差异,因此不能保证实验设计的单一变量原则,因此该实验不够科学。
49.某豆科植物种子萌发过程中CO2释放和O2吸收速率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据图回答问题:
(1)有氧呼吸是指细胞在_____的参与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______________,产生__________,释放能量,生成大量ATP的过程。
(2)在12~24 h期间,呼吸速率逐渐增强,在此期间呼吸作用的主要方式是________呼吸,该呼吸方式在细胞中发生的部位是_______________,其产物是_______________。
(3)第48 h后萌发种子产生的CO2释放速率_____(“大于”、“等于”或“小于”)O2吸收速率,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种子应储藏在___________条件下,其目的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O2 (2). 彻底氧化分解 (3). CO2和水 (4). 无氧 (5). 细胞质基质 (6). CO2和酒精 (7). 小于 (8). 可能存在脂肪等非糖物质的氧化分解 (9). 低温(低氧) (10). 降低呼吸作用,减少有机物的消耗
【解析】
【分析】
种子萌发过程中,当胚根未长出时,种子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进行细胞呼吸作用,消耗细胞中的有机物,为种子萌发提供能量和营养,有机物的总量下降.当胚根长出后,种子可以从土壤中获取营养物质.细胞呼吸包括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有氧呼吸吸收的氧气量等于呼出二氧化碳的量,可释放出大量的能量.根据图中的二氧化碳和氧气量的变化,可以判断12h~24h,种子主要进行无氧呼吸,胚根长出后,种子的有氧呼吸呼吸速率明显增大。
【详解】(1)有氧呼吸是指细胞在氧气的参与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CO2和水,释放能量,生成大量ATP的过程。
(2) 据图可知,在12~24h期间,氧气吸收量很少,而二氧化碳释放量很多,表明此时的呼吸作用主要是无氧呼吸,无氧呼吸的场所为细胞质基质,产物是酒精和二氧化碳。
(3)通过图示可知,第48 h后萌发种子产生的CO2释放速率小于O2吸收速率,是因为可能存在脂肪等非糖物质的氧化分解。
(4) 种子储藏过程要降低呼吸作用,减少有机物的消耗,故种子应储藏在低温(低氧)条件下。
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从生物圈到细胞,生命系统的每一个层次都层层相依。下列有关生命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型H7N9流感病毒不是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所以不具有生命特征
B. 细胞是能够完整表现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C. 所有生物个体都具备由功能相关的器官组成的系统层次
D. 蛋白质和核酸等大分子可算作系统,也属于生命系统的层次
【答案】B
【解析】
【详解】甲型H7N9流感病毒不能独立完成生命活动,不是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但具有生命特征,A错误;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是能够完整表现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生命系统,B正确;植物和单细胞生物都没有系统层次,C错误;蛋白质和核酸等大分子可算作系统,但不属于生命系统的层次,D错误。
2.下列关于细胞学说及其建立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细胞学说主要是由施莱登和施旺提出的
B. 细胞学说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的
C. 细胞学说认为细胞分为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
D. 细胞学说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答案】C
【解析】
【分析】
细胞学说内容:①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组成。②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③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详解】A、细胞学说是由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所提出的,A正确;
B、细胞学说的重要内容: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的,B正确;
C、细胞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不是细胞学说的内容,C错误;
D、细胞学说的其意义是阐明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结构的统一性,D正确。
故选C。
3. 不同的放大倍数下,所呈现的视野分别为甲和乙(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若使用相同的光圈,则甲比乙亮
B. 在甲中所观察到的细胞,在乙中均可被观察到
C. 若玻片右移,则甲的物像会右移而乙的物像左移
D. 若甲物像模糊,则改换成乙就可以看到清晰的物像
【答案】A
【解析】
【详解】A、显微镜使用相同的光圈,甲放大倍数小,可视范围大,也就是有光的面积比乙大,所以比较亮,A正确;
B、甲放大倍数小,看到的面积大,乙中看到的只是甲中的一部分,B错误;
C、若玻片右移,则甲的物像和乙的物像都会左移,C错误;
D、若在低倍镜看到的物像模糊,则改换成高倍镜仍不能看到清晰的物像,D错误;
故选A。
4. 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关于细胞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细菌有核塘体,无叶绿体 B. 蓝藻无细胞核,也无核糖体
C. 水绵有细胞核,也有叶绿体 D. 酵母菌有细胞核,无叶绿体
【答案】B
【解析】
【详解】A.细菌属于原核生物,细胞内有核塘体,无叶绿体,A正确;
B.蓝藻属于原核生物,细胞内无细胞核,但有核糖体,B错误;
C.水绵是真核藻类,细胞内有细胞核,也有叶绿体,C正确;
D.酵母菌属于真菌,细胞内有细胞核,无叶绿体,是异养兼性厌氧型生物,D正确;
因此,本题答案选B。
5.下图是构成细胞的某些化合物的元素组成情况。则对①、②、③所表示的物质及其所能表现的生理功能推测错误的是( )
A. ①可能是叶绿素,能吸收光能进行光合作用
B. ②可能是血红蛋白,有运输氧的作用
C. ③可能是磷脂,是细胞膜的主要成分
D. ①、②、③必为同一类物质
【答案】D
【解析】
【分析】
蛋白质的主要元素组成是C、H、O、N;有的蛋白质含有Mg、Fe等;糖类和脂肪的主要元素组成是C、H、O,有些脂质还含有P和N;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含有Mg,可能是叶绿素,能吸收光能进行光合作用,A正确;Fe可能构成的是血红蛋白,运输氧气,B正确;P可能构成的是磷脂,构成生物膜,C正确;血红蛋白是蛋白质,磷脂是脂质,D错误;故选D。
6.无机盐对于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具有重要作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蔬菜中的草酸不利于机体对食物中钙的吸收
B. 缺铁会导致哺乳动物血液运输O2的能力下降
C. 和ATP一样,KH2PO4也能为生物体提供能量
D. 植物秸秆燃烧产生的灰烬中含有丰富的无机盐
【答案】C
【解析】
草酸与食物中钙结合形成沉淀物不利于吸收,A正确。铁是血红蛋白的组成成分,血红蛋白的主要作用是运氧,缺铁会导致哺乳动物血液运输O2的能力下降,B正确。无机盐在生物体中的是细胞的结构成分、参与并维持生物体的代谢活动、维持生物体内的酸碱平衡、维持细胞的渗透压,C错误。燃烧过程中有机物被分解,剩下来的是无机物,D正确。
7.如图为对刚收获的种子所做的一系列处理,据图分析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④和⑤是同一种物质,但是在细胞中存在形式不同
B. ①和②均能够能萌发形成幼苗
C. ③在生物体内主要以化合物形式存在
D. 点燃后产生CO2中的C只来自于种子的糖类
【答案】A
【解析】
图中④是自由水,⑤是结合水,在细胞中存在形式不同,A正确;①晒干的种子能萌发形成幼苗,②烘干的种子不能萌发形成幼苗,B错误;③是无机盐,在生物体内主要以离子形式存在,C错误;点燃后产生CO2中的C来自于种子的有机物,D错误。
8.下列有关糖类和脂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它们的元素组成都有C、H、O
B. 它们都属于生物大分子,都以碳链为骨架
C. 相同质量的糖类和脂肪产能不同
D. 多糖和胆固醇都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
【答案】B
【解析】
【分析】
糖类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其中多糖又包括淀粉、糖原和纤维素,它们都是以葡萄糖为基本单位脱水缩合形成的。脂质分为脂肪、磷脂和固醇,其中脂肪与同等质量的糖类相比,脂肪所含能量多,原因是脂肪结构中C、H比例高于糖类;固醇包括胆固醇、性激素和维生素D,其中胆固醇是细胞膜的组成成分,在人体内能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
【详解】A、糖类只含有C、H、O,脂质的元素组成除C、H、O,往往还含有N、P,A正确;
B、它们并非都属于生物大分子,如糖类还有单糖、二糖等,B错误;
C、脂肪与同等质量的糖类相比,脂肪所含能量多,原因是脂肪结构中C、H比例高于糖类,C正确;
D、多糖和胆固醇都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D正确。
故选B。
9.下列关于糖类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葡萄糖、果糖、半乳糖都是还原糖,但元素组成不同
B. 二糖都由葡萄糖聚合而成,都可与斐林试剂发生颜色反应
C. 肌糖原不能水解为葡萄糖,不属于细胞的能源物质
D. 糖类是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也是细胞的重要结构物质
【答案】D
【解析】
A.葡萄糖、果糖和半乳糖都属于还原糖,组成元素相同,都是C、 H、O,A错误;
B.二糖中的蔗糖由葡萄糖和果糖组成,蔗糖不具有还原性,不能与斐林试剂发生颜色反应,B错误;
C.肌糖原是能源物质,能被分解供能,但肌糖原不能直接分解成葡萄糖,C错误;
D.糖类中的葡萄糖是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细胞膜上有糖与蛋白质结合形成的糖蛋白,起识别等作用,D正确;
10.某50肽中有丙氨酸(R基为—CH3)4个,现脱掉其中的丙氨酸(相应位置如图所示),得到4条多肽链和5个氨基酸(脱下的氨基酸均以游离态正常存在)。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新生成的4条多肽链至少含有4个游离的羧基
B. 该50肽水解得到的几种有机物比原50肽增加了8个氧原子
C. 若将得到的5个氨基酸缩合成5肽,则有5种不同的氨基酸序列
D. 若将新生成的4条多肽链重新连接成一条长链,则将脱去4个H2O
【答案】D
【解析】
【分析】
脱水缩合是指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和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相连接,同时脱出一分子水,所以脱去的水分子中的氢原子来自氨基和羧基。蛋白质形成过程中的有关计算:脱去水分子数=肽键个数=氨基酸个数n-链数m; 蛋白质中的氨基数(或羧基数)=R基中的氨基数(或羧基数)+肽链的条数。
【详解】若不考虑R基中的羧基,则4条多肽链含有4个羧基,A正确; 50肽水解得到的1个丙氨酸需打开2个肽键,每个肽键需1个水分子,得到有机物比原50肽增加了2个氧原子,题中脱出4个丙氨酸,比原50肽应该增加了8个氧原子,B正确;得到的5个氨基酸中有4个是丙氨酸,则将得到的5个氨基酸缩合成5肽,应有5种不同的氨基酸序列,C正确;将新生成的4条多肽链重新连接成一条长链,将脱去3个H2O,D错误。
11. 人体内含有多种多样的蛋白质,每种蛋白质 ( )
A. 都含有20种氨基酸 B. 都是在细胞内发挥作用
C. 都具有一定的空间结构 D. 都能催化生物化学反应
【答案】C
【解析】
【详解】A、人体中蛋白质不是每种都含有20种氨基酸,例如胰岛素含有16种51个氨基酸,A错误。
B、分泌蛋白例如消化酶、抗体、蛋白质类的激素均在细胞外发挥作用,B错误。
C、蛋白质分子由多肽链组成,肽链的折叠、盘曲或者糖基化等过程使得蛋白质都具有一定的空间结构,C正确。
D、只有酶起催化作用,但不是所有的蛋白质都属于酶,蛋白质在人体中结构多样性决定了其功能的多样性,人体中蛋白质具有运输、催化、免疫、调节等多种功能,D错误。
故选C。
1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叶肉细胞中碱基、核苷酸、五碳糖种类分别是5种、8种和2种
B. 大肠杆菌细胞中含有碱基A、T、G、C的核苷酸共4种
C. 组成核酸的基本单位是核糖核苷酸
D. DNA与RNA的不同点只在于五碳糖和碱基的不同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细胞生物中,既含有DNA,又含有RNA,故含有5种碱基,8种核苷酸,病毒中由于只含有DNA或RNA,故含有4种碱基,4种核苷酸.
解:A、叶肉细胞中碱基、核苷酸、五碳糖种类分别是5种、8种和2种,A正确;
B、大肠杆菌细胞中既含有DNA,又含有RNA,故含有碱基A、T、G、C的核苷酸共7种,B错误;
C、组成核酸的基本单位是核苷酸,C错误;
D、DNA与RNA的不同点除了五碳糖和碱基的不同外,还有结构的不同,DNA一般是双链,RNA一般是单链,D错误.
故选A.
13.某生物兴趣小组在野外发现一种组织颜色为白色的不知名野果,该小组把这些野果带回实验室欲鉴定其中是否含有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对该野果进行脂肪的鉴定实验不一定使用显微镜
B. 若在该野果的组织样液中加入斐林试剂并水浴加热出现较深的砖红色,说明该野果中含有大量的葡萄糖
C. 进行蛋白质的鉴定时可用斐林试剂的甲液和乙液代替双缩脲试剂A液和B液,因为它们的成分相同
D. 进行还原糖鉴定实验结束时将剩余的斐林试剂装入棕色瓶,以便长期保存备用
【答案】A
【解析】
【详解】脂肪的鉴定可以用含脂肪的组织样液加入苏丹Ⅲ染液直接观察,不需要使用显微镜,A正确;
向该野果的组织样液中加入斐林试剂并水浴加热出现较深的砖红色,说明该野果中含有大量的还原糖,但不能确定是葡萄糖,B错误;
双缩脲试剂和斐林试剂的成分相同,但成分的浓度不同,C错误;
斐林试剂使用时是将NaOH和CuSO4混合后立即使用,不能长期放置,D错误。
14.下列有关细胞膜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细胞膜含有糖脂和糖蛋白
B. 细胞膜上蛋白质的种类和数目越多,功能越复杂
C. 细胞膜具有物质运输、能量转换、信息传递的功能
D. 细胞膜的流动性决定了大部分的物质能够自由地通过细胞膜
【答案】D
【解析】
【分析】
细胞膜的主要组成成分是蛋白质和脂质,脂质中主要是磷脂,磷脂双分子层构成膜的基本骨架,动物细胞膜中胆固醇也是重要的组成成分;蛋白质是生命活动主要承担者和体现者,细胞膜的功能复杂程度与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有关;在细胞膜的外侧,多糖与蛋白质结合形成糖蛋白,癌变细胞膜表面的糖蛋白减少,细胞间的粘着性降低,癌细胞容易分散和转移。细胞膜的功能:①作为边界,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开,②控制物质进出,③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详解】A、细胞膜上含有糖脂和糖蛋白,糖蛋白有识别功能,故A正确;
B、蛋白质在细胞膜行使功能时起重要作用,因此,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越多,故B正确;
C、细胞膜具有物质运输、能量转换、信息传递的功能,故C正确;
D、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决定了大部分的物质能够自由地通过细胞膜,故D错误。
故选D。
15. 以动物受精卵为实验材料进行以下实验,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 实验①和实验③说明了细胞核对维持细胞正常生命活动的重要性
B. 实验②和实验③说明了细胞质对维持细胞正常生命活动的重要性
C. 该实验可以证明细胞核的功能
D. 该实验结果可以说明细胞只有保持结构完整性才能正常进行各项生命活动
【答案】D
【解析】
【详解】三组实验说明细胞核和细胞质是互相依存的关系,是统一的整体,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只有保持细胞结构完整性才能正常进行各项生命活动,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16.如图是真核细胞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①~③表示物质。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 ①②③在细胞膜上大多不是静止的
B. 细胞识别与①有关
C. ②在细胞膜上的分布是不均匀的
D. ③的单分子层面积等于该细胞所有膜面积的两倍
【答案】D
【解析】
【分析】
图中①是糖蛋白,具有细胞识别、保护、润滑、免疫等;②是蛋白质,是膜功能的主要承担着.镶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嵌入磷脂双分子层、贡穿于磷脂双分子层;③是磷脂双分子层构成膜的基本支架。膜结构中的蛋白质分子和脂质分子是可以运动的使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在细胞膜上都不是静止的。
【详解】A、膜结构中的蛋白质分子和脂质分子是可以运动的,A正确;
B、①是糖蛋白,具有细胞识别、保护、润滑、免疫等,B正确;
C、②蛋白质在脂双层中的分布是不对称和不均匀的,C正确;
D、③磷脂的单分子层面积等于该细胞膜面积的两倍,D错误。
故选D。
17. 下列关于真核细胞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细胞器在细胞质中的分布与细胞的功能相适应
B. 线粒体是细胞内物质氧化和能量转换的主要场所
C. 由rRNA和蛋白质组成的核糖体具有特定空间结构
D. 高尔基体是细胞内蛋白质合成、加工和运输的场所
【答案】D
【解析】
高尔基体的主要功能将内质网合成的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与包装,然后分门别类地送到细胞特定的部位或分泌到细胞外。不能合成蛋白质,所以D错。
18. 下列有关分泌蛋白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分泌蛋白在细胞内的合成需要核糖体的参与
B. 线粒体能为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提供能量
C. 分泌蛋白先经过高尔基体再经过内质网分泌到细胞外
D. 分泌蛋白从细胞内排出时,囊泡的膜可与细胞膜融合
【答案】C
【解析】
【详解】
分泌蛋白在核糖体上合成,然后依次经过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排除细胞外,在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之间以囊泡的形式进行转移。该过程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故选C。
19.如图为溶酶体的示意图,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各种细胞内都含有溶酶体,该结构属于生物膜系统的范畴
B. H+进入溶酶体的方式与水进入红细胞的方式相同
C. 溶酶体吞噬入侵细胞的病原体过程与膜的流动性有关
D. 溶酶体破裂后,其内部各种水解酶的活性应升高或不变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细胞的结构与功能、酶、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考查对细胞生物膜系统的结构、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酶的特性的理解。据图可知,H+进入溶酶体需要消耗ATP水解释放的能量,溶酶体内外pH存在差异。
【详解】原核细胞没有溶酶体,A项错误;H+进入溶酶体需要消耗ATP,属于主动运输方式,水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红细胞,B项错误;溶酶体吞噬入侵细胞的病原体依赖于膜的流动性,C项正确;溶酶体内外pH存在差异,溶酶体破裂后,其内部各种水解酶的活性应下降,D项错误。
20. 下列有关细胞共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都具有细胞膜但不一定具有磷脂双分子层
B. 都具有细胞核但遗传物质不一定是DNA
C. 都能进行细胞呼吸但不一定发生在线粒体中
D. 都能合成蛋白质但合成场所不一定是核糖体
【答案】C
【解析】
细胞根据有无成形的细胞核,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不论是原核细胞还是真核细胞,细胞膜的主要成分都是磷脂和蛋白质,A错误;原核细胞无细胞核,且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B错误;原核细胞无线粒体,但也能进行有氧呼吸,如蓝藻,真核细胞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在线粒体,C正确;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蛋白质合成场所都是核糖体,D错误。
21.下列各组细胞器均具单层膜的是
A. 液泡和核糖体 B. 中心体和叶绿体
C. 溶酶体和高尔基体 D. 内质网和线粒体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A、核糖体没有膜结构,A错误;
B、中心体没有膜结构,叶绿体具有双层膜,B错误;
C、溶酶体和高尔基体都是含有单层膜的细胞器,C正确;
D、线粒体是具有双层膜的细胞器,D错误.
故选C.
22.某同学在显微镜视野中看到生活着的洋葱表皮细胞正处于如图状态,a、b表示两处溶液的浓度,由此推测( )
A. 可能a>b,细胞渗透吸水
B. 可能a=b,渗透系统保持动态平衡
C. 可能a D. 上述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图形,图中细胞处于质壁分离状态,可能处于质壁分离过程、质壁分离平衡状态或质壁分离复原过程。a表示细胞液、b表示细胞外液。
【详解】分析题图,该细胞处于质壁分离或质壁分离复原的过程中,a为细胞液,b处为外界溶液,当a>b时,植物细胞会吸水,发生质壁分离的复原;当a=b时,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处于动态平衡之中,渗透系统保持动态平衡;当a<b,植物细胞会失水,继续发生质壁分离,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23.离子泵是一种具有ATP水解酶活性的载体蛋白,能利用水解ATP释放的能量跨膜运输离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动物一氧化碳中毒会降低离子泵跨膜运输离子的速率
B. 离子通过离子泵的跨膜运输是顺着浓度梯度进行的
C. 离子通过离子泵的跨膜运输属于协助扩散
D. 加入蛋白质变性剂会提高离子泵跨膜运输离子的速率
【答案】A
【解析】
【分析】
1、小分子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和特点:
名 称
运输方向
载体
能量
实 例
自由扩散
高浓度→低浓度
不需
不需
水,CO2,O2,甘油,苯、酒精等
协助扩散
高浓度→低浓度
需要
不需
红细胞吸收葡萄糖
主动运输
低浓度→高浓度
需要
需要
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氨基酸,葡萄糖,K+,Na+等
2、分析题文:离子通过离子泵的跨膜运输需要载体和消耗能量,属于主动运输。
【详解】A、动物一氧化碳中毒减少能量的供应,进而会降低离子泵跨膜运输离子的速率,A正确;
B、离子通过离子泵的跨膜运输属于主动运输,是逆着浓度阶梯进行的,B错误;
C、离子通过离子泵的跨膜运输需要载体和消耗能量,属于主动运输,C错误;
D、离子的跨膜运输需要载体蛋白,因此加入蛋白质变性剂会降低离子泵跨膜运输离子的速率,D错误。
故选A。
24.下列有关植物根系吸收利用营养物质元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在酸性土壤中,小麦可吸收利用土壤中N2和NO3-
B. 农田适时松土有利于农作物根细胞对矿质元素的吸收
C. 土壤微生物降解植物秸秆产生的无机离子可被根系吸收
D. 给玉米施肥过多,会因根系水分外流引起“烧苗”现象
【答案】A
【解析】
【分析】本题围绕植物根吸收物质的运输方式来考查植物根吸收无机盐的形式以及吸水和失水的条件。
【详解】植物根细胞从土壤中能吸收无机盐,但无机盐需以离子形成存在,所以N2不能直接吸收利用,A错误;根细胞吸收矿质元素的方式是主动运输,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农田适时松土能促进根系的有氧呼吸,为根细胞吸收矿质元素提供更多的能量,因此农田适时松土有利于农作物根细胞对矿质元素的吸收,B正确;土壤中微生物可以分解植物秸秆中的有机物,产生无机盐离子,从而可以被根系吸收,C正确;给玉米施肥过多时,会使土壤溶液浓度过高,大于根系细胞溶液的浓度,植物细胞失水,导致植物因失水而萎蔫,引起“烧苗”现象,D正确。
25.下列与物质运输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小肠上皮细胞吸收甘油的速率与其膜上的载体数量无关
B. 温度影响物质跨膜运输速率只是因为影响了膜的流动性
C. 黑藻细胞在质壁分离的过程中细胞液的渗透压逐渐减小
D. 胰岛素分泌到内环境的过程需要细胞膜上载体蛋白的协助
【答案】A
【解析】
【分析】
物质运输方式的区别:
名 称
运输方向
载体
能量
实 例
自由扩散
高浓度→低浓度
不需
不需
水,CO2,O2,甘油,苯、酒精等
协助扩散
高浓度→低浓度
需要
不需
红细胞吸收葡萄糖
主动运输
低浓度→高浓度
需要
需要
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氨基酸,葡萄糖,K+,Na+等
【详解】A、小肠上皮细胞吸收甘油是自由扩散,不需要膜上的载体参与,A正确;
B、温度变化不仅影响了膜的流动性,更重要的是影响呼吸酶活性,影响了能量的产生,从而影响跨膜运输速率,B错误;
C、黑藻细胞在质壁分离的过程中细胞液浓度逐渐增大,渗透压也逐渐增大,C错误;
D、胰岛素分泌到内环境的过程属于胞吐,不需要载体蛋白协助,D错误。
故选A。
26.下列有关酶特性的实验中,叙述错误的是
A. 验证酶的高效性时,自变量是催化剂的种类
B. 验证酶的专一性时,自变量是酶的种类或底物的种类
C. 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时,pH是自变量,温度是无关变量
D. 探究酶作用的最适温度时,应设置高温、室温、低温三组实验
【答案】D
【解析】
【分析】
1、酶具有高效率的催化能力;其效率是一般无机催化剂的10 7~10 13倍。
2、酶具有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
3、酶在生物体内参与每一次反应后,它本身的性质和数量都不会发生改变(与催化剂相似)。
4、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
【详解】酶的高效性是与无机催化剂相比而言的,验证酶的高效性自变量是催化剂的种类,A正确;验证酶的专一性,可以是底物相同,酶的种类不同,也可以是酶种类相同,底物不同,B正确;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时,自变量是pH梯度,温度的量为无关变量,因变量是底物的消耗量速率,C正确;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温度是自变量,设置温度梯度应该在最适温度处展开设计温度,D错误;故选D。
27.生物兴趣小组在四组试管中加入的物质如下表,保温一段时间后,用斐林试剂进行检测,发现1、2、3组均出现了砖红色沉淀。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添加的物质
1组
2组
3组
4组
5%的HC1
-
十
十
-
3%可溶性淀粉溶液
+
+
+
+
2%的新鲜淀粉酶溶液
+
+
-
-
蒸馏水
十
-
+
十
注:“+”代表添加对应的物质,“一”代表未添加对应的物质
A. 由检测结果可以推断,3%可溶性淀粉溶液中混有还原糖
B. HCl具有降低淀粉水解所需活化能的作用
C. 根据实验结果可判断,酸性条件下淀粉酶是否具有活性
D. 该实验不能证明酶具有专一性
【答案】A
【解析】
【分析】
淀粉是非还原糖,其水解产物麦芽糖是还原糖,还原糖遇斐林试剂会出现砖红色反应。1、4对比可以说明酶的催化作用。
【详解】A、第4组用斐林试剂进行检测,不发生颜色变化,说明3%可溶性淀粉溶液中没有还原糖,故A错误;
B、通过实验第3组可知,加入盐酸后,用斐林试剂检测出现了砖红色沉淀,说明淀粉溶液中出现了还原糖,表明盐酸催化淀粉水解,故盐酸具有降低水解淀粉活化能的作用。,故B正确;
C、如果2、3组结果相同,说明酶已经失活,如果第2组颜色较深,说明淀粉酶在酸性条件下还具有活性,故C正确;
D、本实验的自变量为是否加盐酸和酶的有无,不能证明酶具有专一性,故D正确。
故选A。
28.探究温度对酶活性影响最合理的实验步骤是
①取3支试管,编号,各注入2 mL淀粉溶液;另取3支试管,编号,各自注入1 mL新鲜的淀粉酶溶液 ②将淀粉酶溶液注入相同温度下的淀粉溶液试管中,维持各自的温度5 min ③向各试管中滴一滴碘液 ④将6支试管分成三组,每组各有一份淀粉溶液和一份淀粉酶溶液,分别放在60 ℃的热水、沸水和冰水中 ⑤观察实验现象
A. ①②④③⑤ B. ①③②④⑤
C. ①③④②⑤ D. ①④②③⑤
【答案】D
【解析】
【分析】
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即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实施计划、得出结论(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表达和交流。
【详解】要探索温度对酶活性影响,就要以温度为自变量设置对照实验,即设计的实验应该是除温度不同外,其它条件都要相同;其次,还要注意实验步骤的设置:试管编号→加入等量淀粉糊→加入等量淀粉酶→不同温度下水浴相同时间→滴加碘液→观察现象、得出结论.因此最合理的实验顺序应为①取3支试管,编号注入2mL淀粉液;另取3支试管,编号各注入1mL新鲜的淀粉酶溶液→④将6支试管分成三组,每组各有一份淀粉液和一份淀粉酶溶液,分别放在60℃的热水、沸水和冰水中→②将淀粉酶溶液注入相同温度下的淀粉液试管中,维持各自的温度5min→③向各试管滴一滴碘液液→⑤观察实验现象,ABC错误;D正确。故选D。
29.下图表示萌发的小麦种子中可能发生的相关生理过程,a~e表示物质,①~④表示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催化反应②和④的酶都存在于细胞质基质中
B. 图中物质c为[H],它只在有氧呼吸过程中产生
C. 图中①②过程主要发生在小麦种子萌发的早期,其中e为ATP
D. ①④③过程为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其中物质a、d分别是丙酮酸和O2
【答案】D
【解析】
【详解】
②表示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④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A错误;图中物质c为[H],它能在有氧呼吸、无氧呼吸过程中产生,B错误;图中①②过程主要发生在小麦种子萌发的早期,其中e为酒精,C错误;①④③过程为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其中物质a、d分别是丙酮酸和O2,D正确。
30.下列有关植物细胞呼吸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适当降低氧浓度可降低果实的有氧呼吸进而减少有机物的消耗
B. 若细胞既不吸收O2也不放出CO2,说明细胞已停止无氧呼吸
C. 分生组织细胞的呼吸速率通常比成熟组织细胞的小
D. 利用葡萄糖进行有氧呼吸时,吸收O2与释放CO2的摩尔数不同
【答案】A
【解析】
【分析】
影响细胞呼吸的因素有:氧浓度、温度、水的含量以及二氧化碳浓度等。降低温度会降低呼吸酶的活性而使呼吸速率降低;适当减少氧的含量,降低有氧呼吸的强度同时无氧呼吸也较弱,有利于有机物的储存;减少细胞内水的含量,是呼吸速率降低,有利于有机物的储存。
【详解】A、影响有氧呼吸的因素有氧气浓度和温度等,所以适当降低氧浓度可降低果实的有氧呼吸进而减少有机物的消耗,A正确;
B、若细胞既不吸收O2也不放出CO2,说明细胞进行的是产生乳酸的无氧呼吸,B错误;
C、分生组织细胞的代谢旺盛、分裂能力强,其呼吸速率通常比成熟组织细胞的大,C错误;
D、利用葡萄糖进行有氧呼吸时,吸收O2与释放CO2的摩尔数相同,等于1:1,D错误。
故选A。
31.油菜种子成熟过程中部分有机物的变化如图所示,将不同成熟阶段的种子匀浆后检测,结果正确的是( )
选项
取样时间
检测试剂
检测结果
A
第10天
斐林试剂
不显色
B
第20天
双缩脲试剂
不显色
C
第30天
苏丹Ⅲ试剂
橘黄色
D
第40天
碘液
蓝色
A. A B. B C. C D. D
【答案】C
【解析】
据图可知,第10天时,有可溶性糖,因此加入斐林试剂,水浴加热后能出现砖红色沉淀,故A错;种子萌发过程中,可溶性糖转化成淀粉,相应的酶存在于细胞内,催化淀粉合成的酶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因此加入双缩脲试剂后,能出现紫色反应,故B错;第30天时,脂肪的含量较高,加入苏丹Ⅲ试剂后,出现橘黄色颗粒,故C正确;第40天时,淀粉的含量降低至0,因此加入碘液后,不会出现蓝色,故D错。
32.哺乳动物的催产素具有催产和排乳的作用,加压素具有升高血压和减少排尿的作用。两者结构简式如下图,各氨基酸残基用3个字母缩写表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两种激素都是由八肽环和三肽侧链构成的多肽类化合物
B. 氨基酸之间脱水缩合形成的水分子中氢全部来自氨基
C. 肽链中游离氨基的数目与参与构成肽链的氨基酸种类无关
D. 两种激素间因2个氨基酸种类不同导致生理功能不同
【答案】D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催产素和加压素都是由9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且都含有一个由6个氨基酸组成的环状结构,两种物质的不同点在于环状和链状结构中各有一个氨基酸的种类不同。
【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可知,两种激素都是由六环肽和三肽侧链构成的多肽化合物,A错误;氨基酸之间脱水缩合形成的水分子中的氢分别来自于一个氨基酸的氨基和另一个氨基酸的羧基,B错误;肽链中游离的氨基酸数目与参与构成肽链的氨基酸的种类有关,C错误;根据以上分析可知,两种激素在两个氨基酸种类上不同,进而导致两者的功能不同,D正确。
33.对于下列各结构在生物中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①叶绿体 ②染色体 ③核膜 ④核糖体 ⑤细胞壁 ⑥拟核
A. 菠菜和发菜体内都含有①③④⑤ B. ①~⑤在绿藻体内都存在
C. 除①②③外其他都在颤藻的体内存在 D. 大肠杆菌和蓝藻共有的是④⑤⑥
【答案】A
【解析】
【分析】
1、原核生物是指细胞结构中没有核膜包被的典型的细胞核的一类生物,一般包括:细菌、蓝藻、放线菌、支原体和衣原体等.而细菌又包括多种,蓝藻也包括多种,如:颤藻、念珠藻、蓝球藻、发菜等。
2、高等植物属于真核生物,其体细胞含有被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含有核膜、核仁和染色质),其体细胞不含中心体;水稻根尖分生区细胞不含叶绿体和液泡,但含有线粒体、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结构.低等的植物含有中心体。
3、动物都属于真核生物,有成型的细胞核,有众多复杂的细胞器,包括中心体,但是没有叶绿体和液泡。
4、真菌类也属于真核生物,有细胞壁,有众多的细胞器。
【详解】A、发菜属于蓝藻,属于原核生物,没有①叶绿体、③核膜,A错误;
B、绿藻是真核生物,①~⑤在绿藻体内都存在,B正确;
C、颤藻属于蓝藻,是原核生物,没有①叶绿体 ②染色体 ③核膜,C正确;
D、大肠杆菌和蓝藻都是原核生物,共有的是④核糖体、⑤细胞壁、⑥拟核,D正确.
故选A。
34.荧光漂白恢复技术在细胞生物学中具有重要的应用,包括三个步骤:绿色荧光染料与膜上的蛋白质结合,细胞膜上呈现一定强度的绿色;激光照射猝灭(漂白)膜上部分绿色荧光;检测猝灭部位荧光再现速率。实验过程如下,图甲、图乙为最适宜条件下该实验的结果。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该技术说明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B. 应用该技术可以测定膜上单个蛋白质的流动速率
C. 降低实验温度,漂白区域荧光强度恢复到F2的时间将延长
D. 理论分析,漂白区域恢复足够长的时间荧光强度F2仍小于F1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干可知,用某种荧光染料标记该细胞膜,细胞表面出现荧光斑点,以及当激光束照射后出现的荧光恢复是由于细胞膜上被荧光标记的蛋白质运动的结果,体现了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同时可以根据荧光恢复的速率推算出膜中蛋白质的流动速率。
【详解】猝灭部位荧光能够再现,正是因为膜具有流动性,使得其他部位有荧光的蛋白质移动到猝灭部位,因此,该技术的理论基础是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A正确;该技术只能测定膜上各部位的荧光,并不能定位某一个蛋白质分子,因此,不能测定膜上单个蛋白质的流动速率,B错误;降低实验温度,物质分子的运动速率减弱,故漂白区域荧光强度恢复到F2的时间将延长,C正确;由于激光照射猝灭时一部分荧光会消失,因此,漂白区域恢复足够长时间后,其荧光强度F2小于漂白前的荧光强度F1,D正确。
故选B。
35.下列关于生物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与白色花瓣相比,采用红色花瓣有利于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实验现象的观察
B. 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不一定用0.9%NaCl溶液来制作临时装片
C. 用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不同部位观察到的质壁分离程度可能不同
D. 用黑藻叶片进行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实验时,叶绿体的存在会干扰实验现象的观察
【答案】D
【解析】
【分析】
质壁分离发生的条件: (1)细胞保持活性;(2)成熟的植物细胞,即具有大液泡和细胞壁;(3)细胞液浓度要小于外界溶液浓度。用洋葱鳞茎表皮为材料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看到的现象是:液泡体积变小,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分离,细胞液颜色加深。
【详解】A、与白色花瓣相比,采用红色花瓣,由于液泡中含有红色素,所以有利于植物质壁分离实验现象的观察,故A正确;
B、如果观察植物细胞中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则不用0.9%的生理盐水制作装片,故B正确;
C、由于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不同部位的细胞液浓度不一定相同,所以质壁分离程度不同,故C正确;
D、黑藻细胞中的叶绿体呈现绿色,该实验需观察原生质层和细胞壁分离,因此叶绿体并不会干扰实验现象,故D错误。
故选D。
36.下列有关细胞结构和功能的说法,错误的是
A. 高尔基体是真核细胞囊泡运输的交通枢纽
B. 细胞骨架和生物膜系统都与物质运输、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等生命活动密切相关
C. 甲基绿是将活细胞中线粒体染色的专一性染料
D. 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和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都是物理模型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物膜系统:细胞膜、细胞器膜、核膜。
细胞膜的结构:流动镶嵌模型;DNA的结构:双螺旋结构。
【详解】高尔基体是真核细胞囊泡运输的交通枢纽,如可以参与分泌蛋白的加工和转运,A正确;细胞骨架和生物膜系统都与物质运输、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等生命活动密切相关,B正确;健那绿是将活细胞中线粒体染色的专一性染料,可以将线粒体染成蓝绿色,C错误;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和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都属于物理模型,D正确。故选C。
37.下图为某种植物细胞的部分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该细胞无中心体,可能为高等植物细胞
B. 该细胞无叶绿体,此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C. 该植物为需氧型生物,但也可能进行无氧呼吸
D. 细胞器膜、细胞膜、核膜构成生物膜系统
【答案】B
【解析】
【分析】
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真核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中心体存在于动物细胞和某些低等植物细胞中,该细胞无中心体,可能为高等植物细胞,A正确;该细胞无叶绿体,不能说明此植物的其它细胞无叶绿体,因而不能说明此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B错误;该细胞有线粒体,而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因此该植物为需氧型生物,但也可能进行无氧呼吸,C正确;细胞器膜、细胞膜和核膜等结构,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D正确。
38.将生长状态一致的某种植物幼苗分成甲、乙两组,分别移入适宜的营养液中在光下培养,并给甲组的营养液适时通入空气,乙组不进行通气处理。一定时间后测得甲组的根对a离子的吸收速率远大于乙组的。关于这一实验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给营养液通入空气有利于该植物的生长
B. 根细胞对a离子的吸收过程属于自由扩散
C. 根细胞对a离子的吸收过程有能量的消耗
D. 根细胞的有氧呼吸有利于根对a离子的吸收
【答案】B
【解析】
由题目给的信息“在光下给甲组通入空气,乙组不进行通气处理,甲组的根对a离子的吸收速率远大于乙组的”说明根对a离子的吸收为主动运输过程;主动运输需要载体与能量,B错误,C正确;给营养液通入的空气中含有氧气,根细胞获得氧气,有氧呼吸能正常进行,有利于根对a的吸收,有利于该植物的生长,A、D正确。
39.细胞内的磷酸果糖激酶(酶P)催化下列反应:果糖-6-磷酸+ATP果糖-1,6-二磷酸+ADP,这是细胞有氧呼吸第一阶段的重要反应。下图为高、低两种ATP浓度下酶P与果糖-6-磷酸浓度的关系。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酶P应该广泛存在于需氧型生物和厌氧型生物的细胞内
B. 一定范围内,果糖-6-磷酸浓度与酶P活性呈正相关
C. 低ATP浓度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酶P的活性
D. 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既产生ATP,也消耗ATP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了细胞呼吸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识记细胞呼吸过程中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掌握磷酸果糖激酶在糖酵解过程中的生理作用。由图分析P酶会受到高浓度ATP的抑制。
【详解】酶P催化细胞呼吸的第一阶段,在需氧型生物和厌氧型生物的细胞内,细胞呼吸的第一阶段是完全相同的,A正确;一定范围内,随着果糖-6-磷酸浓度的增加,酶P活性也在增加,B正确;分析题图可知酶P的活性在低ATP浓度更大,高ATP浓度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酶P的活性,C错误;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能产生ATP,果糖-6-磷酸消耗ATP在酶P的催化下生成果糖-1,6-二磷酸,D正确。
40.下列有关细胞代谢的叙述中,错误有几项
① 酶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因此具有高效性
② 酶制剂适于在低温下保存,且不是所有的酶都在核糖体上合成
③ 细胞环境是酶正常发挥催化作用的必要条件
④ 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因此酶只能在细胞内发挥作用
⑤ 在不损伤植物细胞内部结构的情况下,可选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去除细胞壁
⑥ 代谢旺盛的细胞中ATP与ADP的含量难以达到动态平衡
⑦ ATP中的“A”与构成RNA中的碱基“A”是同一物质
⑧ 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没有线粒体的细胞也能进行有氧呼吸
⑨ 无论有氧呼吸还是无氧呼吸,释放的能量大部分都是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⑩ 人体细胞中的CO2一定在细胞器中产生
A. 2项 B. 3项 C. 4项 D. 5项
【答案】D
【解析】
【分析】
1、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极少数酶是RNA。
2、酶的特性:专一性、高效性和作用条件温和。
3、酶促反应的原理:酶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4、生物代谢类型从同化作用上可分为自养型和异养型,自养型是指能利用光能或化学能,把二氧化碳合成为有机物,供自己利用的生物,和植物利用光能不同,化能合成作用的细菌则是利用物质氧化时释放的能量;异养型生物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为食。
【详解】①酶和无机催化剂均能降低化学反应过活化能,其具有高效性的原因是酶能显著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①错误;
②高温会使酶失去活性,所以酶制剂通常在低温下保存,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酶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故酶不都是在核糖体上合成的,②正确;
③ 细胞环境不一定是酶正常发挥催化作用的必要条件,如消化酶在细胞内合成,但是在细胞外发挥功能,③错误;
④ 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但是酶不一定在细胞内发挥作用,如消化酶在细胞内合成,但是在细胞外发挥功能,④错误;
⑤ 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使纤维素和果胶,故在不损伤植物细胞内部结构的情况下,可选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去除细胞壁,⑤正确;
⑥ 代谢旺盛的细胞中ATP与ADP的含量处于动态平衡,⑥错误;
⑦ ATP中的“A”表示腺苷,是由核糖和腺嘌呤组成,与RNA中的碱基“A”腺嘌呤不是同一物质,⑦错误;
⑧ 只要含有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即可进行有氧呼吸,因此能进行需氧呼吸的细胞不一定含有线粒体,如某些好氧细菌,⑧正确;
⑨ 无论有氧呼吸还是无氧呼吸,释放的能量大部分都是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少部分用于合成ATP,⑨正确;
⑩ 人体细胞中的CO2有氧呼吸产生的,一定在线粒体中产生,⑩正确。
故选D。
41.某实验小组在室温条件下,将紫色洋葱鱗片叶外表皮细胞置于一定浓度的某溶液中,测得细胞液浓度与该溶液浓度的比值(P值)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该溶液可以是一定浓度的KCl溶液
B. 细胞在t1时刻开始从外界溶液中吸收溶质
C. t1〜t2时间段内,液泡体积有所增大
D. 若降低温度,则t1〜t2时间段会变长
【答案】B
【解析】
据图分析,细胞液浓度与该溶液浓度的比值(P值)随时间的变化逐渐增大,最后趋于稳定,即细胞液浓度不断增加,且最后是细胞外液的三倍,说明在该溶液中细胞先不断失水,后溶质分子进入液泡,导致细胞液浓度高于该溶液,因此该溶液可以是一定浓度的KCl溶液,A正确;细胞在t1时刻之前就已经开始从外界溶液中吸收溶质,B错误;t1〜t2时间段内,细胞液浓度大于该溶液,则细胞吸水导致液泡体积有所增大,C正确;若降低温度,该溶液中的溶质分子进入细胞的速度会降低,则t1〜t2时间段会变长,D正确。
42. 如图曲线b表示在最适温度、最适pH条件下,反应物浓度与酶促反应速率的关系.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A. 增大pH,重复该实验,A、B点位置都不变
B. B点后,升高温度,酶活性增加,曲线将呈现c所示变化
C. 酶量增加后,图示反应速率可用曲线a表示
D. 反应物浓度是限制曲线AB段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
【答案】D
【解析】
【详解】A、题干中提出“曲线b表示在最适温度、最适pH条件下”,因此如果增大pH,酶的活性会下降,A、B点位置都会下移,A错误;
B、曲线b是在最适温度条件下进行的,如果升高温度,酶活性将会下降,反应速率应在B点后下降,B错误;
C、曲线b在B点时反应速率不再增加,这是受酶的数量的限制,因此如果在B点增加酶量增加,图示反应速率可用曲线c表示,C错误;
D、图中可以看出,在曲线AB段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呈正相关,因此反应物浓度是限制曲线AB段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但是在B点时反应速率不再增加,此时的限制因素为酶的数量,D正确。
故选D。
43.如图为探究酵母菌呼吸作用类型的装置图,实验中微生物均有活性。假设环境因素对本实验无影响,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 装置1中液滴左移,装置2中液滴不移动说明酵母菌只进行了无氧呼吸
B. 装置1中液滴左移,装置2中液滴右移,明酵母菌只进行了有氧呼吸
C. 将酵母菌替换成乳酸菌,装置1中液滴不移动,装置2中液滴不移动
D. 将酵母菌替换为乳酸菌,装置1中液滴左移,装置2中液滴右移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实验装置:装置1中NaOH溶液的作用是除去酵母菌呼吸释放的二氧化碳,所以装置1中液滴移动的距离代表酵母菌有氧呼吸消耗的氧气;装置2中的清水不吸收气体,也不释放气体,所以装置2中液滴移动的距离代表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的量与消耗氧气的量的差值。
【详解】装置1中NaOH溶液可以吸收装置内的CO2,则装置内气体变化只是由O2体积变化引起;装置2中清水对气体没有影响,则装置内气体变化是由O2、CO2变化共同引起的。酵母菌只进行有氧呼吸时,消耗O2,放出等量的CO2,即装置1中液滴左移,装置2中液滴不移动;只进行无氧呼吸时,不消耗O2放出CO2,则装置1中液滴不移动,装置2中液滴右移。若酵母菌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则装置1中液滴左移,装置2中液滴右移。将图中酵母菌替换成乳酸菌后,乳酸菌只进行无氧呼吸,且呼吸产物没有CO2,即乳酸菌既不消耗氧也不产生CO2,则装置1中和装置2中液滴均不移动。综上所述,ABD错误,C正确。故选C。
44.如图是外界条件对植物细胞呼吸速率的影响曲线图,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
A. 从甲图可知细胞呼吸最旺盛时的温度是B点对应的温度
B. 乙图中曲线Ⅰ表示有氧呼吸,曲线Ⅱ表示无氧呼吸
C. 乙图中曲线Ⅰ表示的生理过程所利用的有机物主要是葡萄糖
D. 乙图中曲线Ⅱ最终趋于平衡,可能是受到温度或呼吸酶数量的限制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图甲是细胞呼吸速率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的曲线,在一定的范围内,随温度升高,细胞呼吸速率增强,B点细胞呼吸速率最大,该点对应的温度为细胞呼吸的最适宜温度,超过最适宜温度后,随温度升高,细胞呼吸速率降低;图乙是细胞呼吸速率随氧气浓度变化而变化的曲线,曲线Ⅰ随氧气浓度升高呼吸速率逐渐降低,直至为0,因此Ⅰ为无氧呼吸曲线,Ⅱ曲线随氧气浓度升高,呼吸速率升高,当氧气浓度超过一定范围后,细胞呼吸速率趋于平衡,因此Ⅱ为有氧呼吸的曲线。
【详解】A、分析题图甲可知,B点呼吸作用相对速率最高,该点对应的温度是细胞呼吸的最适宜温度,A正确;
B、分析题图乙可知,Ⅰ表示无氧呼吸,曲线Ⅱ表示有氧呼吸,B错误;
C、不论是有氧呼吸还是无氧呼吸,利用的有机物主要是葡萄糖,C正确;
D、分析题图乙中的Ⅱ曲线可知,当氧气浓度达到一定范围时,随氧气浓度增加,呼吸作用速率不再增强,此时的限制因素可能是温度或呼吸酶数量的限制,D正确。
45.将一些苹果储藏在密闭容器中,较长时间后会闻到酒香。在不同氧浓度环境中,其O2的消耗量和CO2的产生量如下表所示(假设细胞呼吸的底物都是葡萄糖)。则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氧浓度
a
b
c
d
e
CO2产生量/ (mol/min)
1.2
1.0
1.3
1.6
3.0
O2消耗量/ (mol/min)
0
0.5
0.7
1.2
3.0
A. 氧浓度为a时,苹果的细胞呼吸只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
B. 氧浓度为b时,葡萄糖的消耗量最少,适宜于苹果的储藏
C. 氧浓度为c时,苹果产生C2H5OH的量为0.3 mol/mim
D. 氧浓度为d时,消耗的葡萄糖中有1/2用于酒精发酵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
1、有氧呼吸的第一、二、三阶段的场所依次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有氧呼吸第一阶段是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H],合成少量ATP;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H],合成少量ATP;第三阶段是氧气和[H]反应生成水,合成大量ATP。
2、无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和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相同,无氧呼吸由于不同生物体中相关的酶不同,在植物细胞和酵母菌中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在动物细胞和乳酸菌中产生乳酸。
【详解】A、氧浓度为a时,由于O2的消耗量为0,说明此时苹果只进行无氧呼吸,其场所为细胞质基质,A正确;
B、氧浓度为b时,呼吸作用强度最低,在表格中b点的氧浓度较适宜于苹果的储藏,B正确;
C、氧浓度为c时,无氧呼吸产生的CO2量为1.3-0.7=0.6,所以苹果产生C2H5OH的量为0.6mol/min,C错误;
D、氧浓度为d时,O2的消耗量为1.2,故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为0.2;无氧呼吸产生的CO2为0.4,故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为0.2,消耗的葡萄糖中有1/2用于酒精发酵,D正确。
故选C。
第Ⅱ卷 非选择题
46.如图为高等动物、植物细胞局部亚显微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口腔上皮细胞与小麦根尖细胞相比,其区别是无________,与乳酸菌相比最大的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植物细胞分裂过程中,与细胞壁形成有关的细胞器是[ ]__________,动物细胞进行各项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主要由[ ] __________供给。
(3)用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对细胞染色后,结构[7]呈现的颜色是________。
(4)用含有35S标记的氨基酸的培养基培养动物细胞,该细胞能合成并分泌一种含35S的蛋白质。请写出存在放射性,且具有磷脂的相关细胞结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细胞壁 (2). 有核膜包被的成形细胞核 (3). 4高尔基体 (4). 1线粒体 (5). 绿色 (6). 内质网 (7). 高尔基体 (8). 囊泡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为动、植物细胞局部亚显微结构拼接示意图,其中结构1为线粒体;结构2为核糖体;结构3为中心体;结构4为高尔基体;结构5为细胞膜;结构6为叶绿体,7为细胞核,8为液泡,据此答题。
【详解】(1)口腔上皮细胞是动物细胞,小麦根尖细胞是植物细胞,故两者相比,其区别是动物细胞无细胞壁;图示细胞是真核细胞,与乳酸菌相比最大的区别是有核膜包被的成形细胞核。
(2)在植物细胞分裂过程中,与细胞壁形成有关的细胞器是[4]高尔基体,动物细胞进行各项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主要由[1] 线粒体供给。
(3) 甲基绿把DNA染成绿色,对于真核细胞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故用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对细胞染色后,结构[7]细胞核呈现绿色。
(4) 与分泌蛋白的合成、分泌等有关的结构是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细胞膜,但是核糖体是不含磷脂的细胞器,故此过程存在放射性,且具有磷脂的相关细胞结构内质网、高尔基体、囊泡、细胞膜等结构。
47.脂质体(或称类脂小球)是一种类似生物膜结构的类脂质双分子层微小囊泡,如图甲所示。1971年英国Rymen等人开始将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2005年慕尼黑工业大学的罗德教授构建了一个能自己移动和改变形态的“类细胞”模型,由膜外壳和填入物构成。回答下列问题:
(1)脂质体包裹药物进入人体组织细胞的方式是____________,此过程体现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具有_________。
(2)脂质体与生物膜的相同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点是脂质体没有_____________等分子,因此将脂质体置于一定浓度的K+溶液中一段时间,检测发现K+________(“能”或“不能”)进入其中。
(3)“类细胞”模型中填入了细胞骨架和驱动蛋白,作为运动的结构基础,另外还需要填入______作为直接能源。
(4)图乙表示葡萄糖分子进入“类细胞”的过程,a点时限制葡萄糖运输速率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胞吞 (2). 流动性 (3). 都是由双层脂质分子构成 (4). 蛋白质和糖类 (5). 不能 (6). ATP (7). 载体蛋白(数量) (8). ATP(能量)
【解析】
【分析】
脂质体,脂质体是由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的,疏水的尾部相接,亲水的头部分布于两侧。生物体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是ATP。
物质跨膜运输方式:
名 称
运输方向
载体
能量
实 例
自由扩散
高浓度→低浓度
不需
不需
水,CO2,O2,甘油,苯、酒精等
协助扩散
高浓度→低浓度
需要
不需
红细胞吸收葡萄糖
主动运输
低浓度→高浓度
需要
需要
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氨基酸,葡萄糖,K+,Na+等
【详解】(1) 通过题干信息可知,脂质体是磷脂分子构成的囊泡,故脂质体包裹药物进入人体组织细胞的方式是胞吞,该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流动性。
(2)脂质体与生物膜的相同点是都是由双层脂质分子构成,不同的是脂质体中没有蛋白质和糖类等分子;离子进出细胞一般是主动运输,需要载体蛋白和能量,因此将脂质体置于一定浓度的K+溶液中一段时间,检测发现K+不能进入其中。
(3) 该模型中填入了细胞骨架和驱动蛋白,作为运动的结构基础,另外还需要填入ATP作为直接能源。
(4)图乙表示葡萄糖分子进入“类细胞”的过程,是主动运输的过程,a点时限制葡萄糖运输速率的因素有载体蛋白(数量)、ATP(能量)、氧气浓度。
48.学校生物实验室有一批存量淀粉酶制剂,因保留时间较长,可能失去活性。下面是这种淀粉酶制剂的使用说明书的部分内容:
产品特性:
(1)热稳定性:最适作用温度为60~75 ℃,随着温度的升高,其反应速度加快,但失活也快,温度低可以适当延长反应时间。
(2)pH稳定性:在pH 6.0~7.0时较稳定,最适pH为6.0,pH 5.0以下失活严重。其生物兴趣小组想通过比较该存量淀粉酶制剂和唾液淀粉酶的催化效率,鉴定这批存量淀粉酶制剂的活性。
实验材料与试剂:存量淀粉酶制剂、大小烧杯若干、试管若干、淀粉糊、新配制的斐林试剂、碘液、量筒、酒精灯等。
实验步骤:
(1)取唾液:将口漱净,含一块脱脂棉,片刻后取出,将唾液挤入小烧杯中,重复几次。
(2)取两个烧杯,分别编号为A、B,各加入适量的淀粉糊。再往A烧杯中加入适量唾液,B烧杯中加入__________________,在相同条件下,催化适当的时间。
(3)取两支试管分别编号为A1、A2,各加入A烧杯中的溶液2 mL。另取两支试管分别编号为B1、B2,各加入B烧杯中的溶液2 mL。
(4)向试管A1、B1中加入等量碘液,观察试管中的颜色变化。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测结果,得出结论:
若试管A1中溶液为褐色,试管A2中出现砖红色沉淀;
①试管B1中溶液呈蓝色,试管B2中无砖红色沉淀,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试管B1中溶液呈蓝色,试管B2中有砖红色沉淀,说明该存量淀粉酶制剂有部分活性;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该存量淀粉酶制剂活性正常。
讨论与反思:
该兴趣小组在班上汇报他们的实验设计和结论后,其他同学认为实验设计存在部分缺陷,你认为缺陷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等量的淀粉酶制剂 (2). 向试管A2、B2中加入等量的新配制的斐林试剂,并进行水浴加热,观察试管中的颜色变化 (3). 该存量淀粉酶制剂完全失活 (4). 试管B1中溶液呈褐色,试管B2中有砖红色沉淀 (5). 没有考虑存量淀粉酶制剂与唾液淀粉酶的最适温度和最适pH;没有考虑到存量淀粉酶制剂与唾液淀粉酶的浓度可能存在差异;没有考虑到存量淀粉酶制剂与唾液淀粉酶在催化效率之间可能存在差异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干可知,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存量淀粉酶的活性,实验原理是淀粉是非还原糖,在淀粉酶作用下能水解成还原糖。还原糖能与斐林试剂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砖红色的氧化亚铜沉淀;通过比较该存量淀粉酶和唾液淀粉酶的催化效率,可以鉴定出这批存量淀粉酶的活性;实验的自变量应该是否想新鲜的淀粉酶,因变量是出现的颜色反应,按照实验设计的对照原则与单一变量的原则评价和完善实验步骤,预期实验结果并获取结论。
【详解】按照实验设计的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完善实验步骤如下:
(2)根据实验目的可知,反应底物应该是淀粉,因此应该向A、B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淀粉糊;由于A烧杯加入适量唾液,因此B烧杯中加入等量的存量淀粉酶制剂。
(5)该实验的原理是淀粉是非还原糖,在淀粉酶作用下能水解成还原糖.还原糖能与斐林试剂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砖红色的氧化亚铜沉淀,淀粉能与碘液反应呈现蓝色,因此实验应该检测淀粉和还原糖的含量,所以向试管A1、B1中加入等量碘液检测淀粉;向试管A2、B2中加入等量新制的斐林试剂检测还原糖。
淀粉检测不需要水浴加热,可以直接观察,斐林试剂检测还原糖需要水浴加热,因此将试管A2、B2水浴加热,观察各试管中颜色变化。
预期结果获取结论:
讨论与反思:
该实验所用的自变量一个是唾液淀粉酶溶液,一个是存量淀粉酶,没有考虑到存量酶制剂与唾液淀粉酶的浓度可能存在差异;没有考虑到存量酶制剂与唾液淀粉酶在催化效率之间可能存在差异,因此不能保证实验设计的单一变量原则,因此该实验不够科学。
49.某豆科植物种子萌发过程中CO2释放和O2吸收速率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据图回答问题:
(1)有氧呼吸是指细胞在_____的参与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______________,产生__________,释放能量,生成大量ATP的过程。
(2)在12~24 h期间,呼吸速率逐渐增强,在此期间呼吸作用的主要方式是________呼吸,该呼吸方式在细胞中发生的部位是_______________,其产物是_______________。
(3)第48 h后萌发种子产生的CO2释放速率_____(“大于”、“等于”或“小于”)O2吸收速率,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种子应储藏在___________条件下,其目的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O2 (2). 彻底氧化分解 (3). CO2和水 (4). 无氧 (5). 细胞质基质 (6). CO2和酒精 (7). 小于 (8). 可能存在脂肪等非糖物质的氧化分解 (9). 低温(低氧) (10). 降低呼吸作用,减少有机物的消耗
【解析】
【分析】
种子萌发过程中,当胚根未长出时,种子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进行细胞呼吸作用,消耗细胞中的有机物,为种子萌发提供能量和营养,有机物的总量下降.当胚根长出后,种子可以从土壤中获取营养物质.细胞呼吸包括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有氧呼吸吸收的氧气量等于呼出二氧化碳的量,可释放出大量的能量.根据图中的二氧化碳和氧气量的变化,可以判断12h~24h,种子主要进行无氧呼吸,胚根长出后,种子的有氧呼吸呼吸速率明显增大。
【详解】(1)有氧呼吸是指细胞在氧气的参与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CO2和水,释放能量,生成大量ATP的过程。
(2) 据图可知,在12~24h期间,氧气吸收量很少,而二氧化碳释放量很多,表明此时的呼吸作用主要是无氧呼吸,无氧呼吸的场所为细胞质基质,产物是酒精和二氧化碳。
(3)通过图示可知,第48 h后萌发种子产生的CO2释放速率小于O2吸收速率,是因为可能存在脂肪等非糖物质的氧化分解。
(4) 种子储藏过程要降低呼吸作用,减少有机物的消耗,故种子应储藏在低温(低氧)条件下。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