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湖北省宜昌市部分示范高中教学协作体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2
展开湖北省宜昌市部分示范高中教学协作体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全卷满分:100分 考试用时:90分钟)
第一部分 选择题(54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54分)
1、下列变化属于吸热反应的是( )
①液态水气化 ②将胆矾加热变为白色粉末 ③浓硫酸稀释 ④氯酸钾分解制氧气
⑤生石灰与水反应生成熟石灰 ⑥水煤气反应 ⑦二氧化碳与赤热的炭反应生成一氧化碳
A.①④⑦ B.②③⑥ C. ①④⑤ D.②④⑥⑦
2、①101 kPa时,2C(s)+O2(g)===2CO(g) ΔH=-221 kJ·mol-1
②稀溶液中,H+(aq)+OH-(aq)===H2O(l) ΔH=-57.3 kJ·mol-1
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碳的燃烧热大于110.5 kJ·mol-1
B.①的反应热为221 kJ·mol-1
C.稀硫酸与稀NaOH溶液反应的中和热为57.3 kJ
D.稀醋酸与稀NaOH溶液反应生成1 mol水,放出57.3 kJ热量
3、合成氨反应:N2(g)+3H2(g) 2NH3(g) ΔH=-92.4 kJ·mol-1,在反应过程中,正反应速率的变化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t1时升高了温度
B.t2时使用了催化剂
C.t3时增大了压强
D.t4时降低了温度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有气体参加的化学反应,若增大压强(缩小反应容器的容积),可增大活化分子的百分数,从而使反应速率增大。
B. 凡是焓变小于零的反应都能自发进行。
C. 对于常温下浓度相同的两种弱酸HA和HB,电离常数大的酸溶液的酸性强,电离常数小的酸溶液的酸性弱。
D. 强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一定比弱电解质溶液的强
5、下列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的是( )
A. 高温及加入催化剂都能使合成氨的反应速率加快
B. 红棕色的NO2加压后颜色先变深后变浅
C. SO2催化氧化成SO3的反应,往往需要使用催化剂
D. H2、I2、HI平衡时的混合气体加压后颜色变深
6、将4 mol A气体和2 mol B气体在2 L的容器中混合并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如下反应:2A(g)+B(g)2C(g)若经2 s(秒)后测得C的浓度为0.6 mol/L,现有下列几种说法:①用物质A表示的反应的平均速率为0.3 mol·L-1·s-1 ②用物质B表示的反应的平均速率为0.6 mol·L-1·s-1 ③2 s时物质A的转化率为70% ④2 s时物质B的浓度为0.7 mol/L ,其中正确的是( )
A.①③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7、根据以下3个放热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判断Q1、Q2、Q3三者关系正确的是( )
2H2S(g)+3O2(g)=2SO2(g)+2H2O(l) △H=Q1 kJ/mol
2H2S(g)+O2(g)=2S (s)+2H2O(l) △H=Q2 kJ/mol
2H2S(g)+O2(g)=2S (s)+2H2O(g) △H=Q3 kJ/mol
A. Q1>Q2>Q3 B. Q1>Q3>Q2 C. Q3>Q2>Q1 D. Q2>Q1>Q3
8、已知1 g氢气完全燃烧生成水蒸气时放出热量121 kJ,且氧气中1 mol O=O键完全断裂时吸收热量496 kJ,水蒸气中1 mol H—O键形成时放出热量463 kJ,则氢气中1 mol H—H键断裂时吸收热量为( )
A.920 kJ B.557 kJ C.436 kJ D.188 kJ
9、分析下列反应在任何温度下均能自发进行的是( )
A.2N2(g)+O2(g)2N2O(g) ΔH=+163 kJ·mol-1
B.H2O2(l) O2(g)+H2O(l) ΔH=-98 kJ·mol-1
C.HgO(s)Hg(l)+O2(g) ΔH=+91 kJ·mol-1
D.Ag(s)+ Cl2(g)AgCl(s) ΔH=-127 kJ·mol-1
10、下列反应中符合图像的是( )
A.N2(g)+3H2(g)2NH3(g) ΔH=-Q1 kJ·mol-1(Q1>0)
B.2SO3(g)2SO2(g)+O2(g) ΔH=+Q2 kJ·mol-1(Q2>0)
C.4NH3(g)+5O2(g)4NO(g)+6H2O(g) ΔH=-Q3 kJ·mol-1(Q3>0)
D.H2(g)+CO(g)C(s)+H2O(g) ΔH=+Q4 kJ·mol-1(Q4>0)
11、已知反应4CO+2NO2=N2+4CO2在不同条件下的化学反应速率如下,其中表示反应速率最快的是( )
A.ν(N2)=0.4mol/(L·min) B.ν(NO2)=0.7mol/(L·min)
C.ν(CO)=1.5mol/(L·min) D.ν(CO2)=1.1mol/ (L·min)
12、COCl2(g)CO(g)+Cl2(g) ΔH>0,当反应达到平衡时,下列措施:①升温 ②恒容通入惰性气体 ③增加CO浓度 ④减压 ⑤加催化剂 ⑥恒压通入惰性气体,能提高COCl2转化率的是( )
A.①④⑥ B.①②④ C.②③⑤ D.③⑤⑥
13、在一体积可变的密闭容器中,加入一定量的X、Y,发生反应mX(g)nY(g) ΔH=Q kJ/mol。反应达到平衡时,Y的物质的量浓度(单位c(Y)/mol·L-1)与温度、气体体积(容器容积)的关系如下表所示:
温度/℃ | 气体体积1 L | 气体体积2 L | 气体体积3 L |
|
100 | 1.00 | 0.75 | 0.53 | 物质的量浓度 单位: c(Y)/mol·L-1 |
200 | 1.20 | 0.90 | 0.63 | |
300 | 1.30 | 1.00 | 0.70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m>n
B.Q<0
C.温度不变,压强增大,Y的质量分数减少
D.体积不变,温度升高,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14、下列反应是工业生产硝酸的一个反应过程,4NH3(g)+5O2(g)4NO(g)+6H2O(g)
ΔH=-1025 kJ/mol,若反应物起始的物质的量相同下列关于该反应的示意图不正确的是( )
15、一定温度下,对可逆反应A(g)+2B(g) 3C(g)的下列叙述中,能说明反应已达平衡的是( )
A.C的生成速率与C的分解速率相等
B.单位时间内消耗a mol A,同时生成3a mol C
C.容器内压强不再变化
D.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不再变化
16、某密闭容器中充入等物质的量的A和B,一定温度下发生反应A(g)+xB(g)2C(g),达到平衡后,在不同的时间段,分别改变反应的一个条件,测得容器中物质的物质的量浓度、反应速率分别随时间的变化如右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30 min~40 min间该反应使用了催化剂
B.反应方程式中的x=1,正反应为放热反应
C.30 min时降低温度,40 min时升高温度
D.8 min末A的反应速率为0.125 mol·L-1·min-1
17、对于已达化学平衡的下列反应 2X(g)+Y(g) 2Z(g),减小压强时,对反应产生的影响是( )
A.逆反应速率增大,正反应速率减小,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B.逆反应速率减小,正反应速率增大,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C.正逆反应速率都增大,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D.正逆反应速率都减小,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18、某温度下,在固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可逆反应A(g)+3B(g) 2C(g)达到平衡,测得平衡时A、B、C物质的量之比为n(A):n(B):n(C)=1:1:2,若保持温度不变,以1:1:2的物质的量之比再充入A、B和C,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 )
A.平衡不移动
B.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C.C的质量分数减小
D.新平衡时各物质的浓度都比原平衡时增大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46分)
二.填空题
19、(6分)把煤作为燃料可通过下列两种途径:
【途径I 】 C(s) + O2 (g) =CO2(g) △H1<0 ①
【途径II】 先制成水煤气: C(s) + H2O(g) = CO(g)+H2(g) △H2>0 ②
再燃烧水煤气: 2 CO(g) + O2(g) = 2CO2(g) △H3<0 ③
2 H2(g) + O2(g) =2H2O(g) △H4<0 ④
请回答下列问题:
(1)途径I放出的热量 (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途径II放出的热量;
(2)△H1、△H2、△H3、△H4的数学关系式是 ;
(3)12g 炭粉在氧气中不完全燃烧生成一氧化碳,放出110.35 kJ热量,
其热化学方程式为 。
20、(12分)在一定温度下,将2molA和2molB混合于容积为2L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3A(g)+B(g) xC(g)+2D(g),2min末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生成了0.8molD,并测得C的浓度为0.4mol/L,请填写下列空白:
(1)x值等于________________;
(2)A的转化率为_________________;
(3)生成D的反应速率为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增大反应体系的压强,则平衡体系中C的质量分数_________;
(5)如果上述反应在相同条件下从逆反应开始进行,开始加入C和D各mol,要使平衡时各物质的质量分数与原平衡时完全相等,则还应加入________物质_________mol。
21、(16分) 利用下图装置测定中和热的实验步骤如下:
①量取50mL 0.25mol/L H2SO4溶液倒入小烧杯中,测量温度;
②量取50mL 0.55mol/L NaOH溶液,测量温度;
③将NaOH溶液倒入小烧杯中,混合均匀后测量混合液温度。请回答:
(1)如右图所示,仪器A的名称是 ;
(2)NaOH溶液稍过量的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加入NaOH溶液的正确操作是_______(填字母);
A.沿玻璃棒缓慢加入 B.一次迅速加入 C.分三次加入
(4)使硫酸与NaOH溶液混合均匀的正确操作是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5)设溶液的密度均为1g·cm-3,中和后溶液的比热容c=4.18 J·(g·℃)-1,请根据实验数据写出该中和热的热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验次数 | 起始温度t1/℃ | 终止温度 t2/℃ | 温度差平均值 (t2-t1)/℃ | ||
H2SO4 | NaOH | 平均值 | |||
① | 25.0 | 25.2 |
| 28.5 |
|
② | 24.9 | 25.1 |
| 28.3 | |
③ | 25.5 | 26.5 |
| 31.8 | |
④ | 25.6 | 25.4 |
| 29.0 |
(6)上述实验数值结果与57.3 kJ/mol有偏差,产生偏差的原因可能是(填字母)
a.实验装置保温、隔热效果差
b.分多次把NaOH溶液倒入盛有硫酸的小烧杯中
c.用温度计测定NaOH溶液起始温度后直接测定H2SO4溶液的温度
(7) (填“能”或“不能”)用Ba(OH)2代替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硫酸反应,理由是
;
(8)若将含0.5 mol H2SO4的浓硫酸与含1 mol NaOH的溶液混合,放出的热量______(填“小于”、“等于”或“大于”)57.3 kJ,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已知:CH3COOH(aq)与NaOH(aq)反应的ΔH=-12.1 kJ·mol-1;HCl(aq)与NaOH(aq)反应的ΔH=-55.6 kJ·mol-1 。则CH3COOH在水溶液中电离的ΔH等于( )
A. -67.7 kJ·mol-1 B. -43.5 kJ·mol-1
C. +43.5 kJ·mol-1 D. +67.7 kJ·mol-1
22、(12分)在2 L的密闭容器内,800℃时反应2NO(g)+O2(g)2NO2(g)体系中,n(NO)随时间的变化如表:
时间(s) | 0 | 1 | 2 | 3 | 4 | 5 |
n(NO)(mol) | 0.020 | 0.010 | 0.008 | 0.007 | 0.007 | 0.007 |
(1)写出该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K=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已知:K300℃>K350℃,则该反应是______热反应。
(2)下图表示NO2的变化的曲线是__________。用O2表示从0~2 s内该反应的平均速率v=_________。
(3)能说明该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的是________。
a.v(NO2)=2v(O2) b.容器内压强保持不变
c.v逆(NO)=2v正(O2) d.容器内密度保持不变
(4)为使该反应的反应速率增大,且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的是________。
a.及时分离出NO2气体 b.适当升高温度
c.增大O2的浓度 d.选择高效催化剂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54分)
题号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答案 | D | A | B | C | B | D | C | C | B |
题号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答案 | B | A | A | C | C | A | B | D | D |
二、填空题(共46分)
19、(每空2分,共6分)
(1)等于
(2)2△H1=2△H2+△H3+△H4
(3)2C(s) +O2 (g) =2CO(g) △H=-220.7KJ/mol
20、(每空2分,共12分)
(1) 2
(2) 60%
(3) 0.2mol/(L·min)
(4) 不变
(5) B 4/3
21、(16分)
(1)环形玻璃搅拌棒. (1分)
(2)确保硫酸被完全中和(1分)
(3)B(1分)
(4)用环形玻璃棒轻轻上下搅动(2分)
(5)1/2H2SO4(aq)+NaOH(aq)=1/2Na2SO4(aq)+H2O(l) ΔH=-56.8kJ·mol-1 (3分)
(6)abc (2分)
(7)不能(1分)
H2SO4与Ba(OH)2反应除生成水外,还会发生Ba2+,SO42— 的反应,该反应也会有热效应。(1分)
(8)大于(1分) 浓硫酸溶于水放出热量(1分)
(9)C (2分)
22、(每空2分,共12分)
(1) (2分) 放 (2分)
(2) b (2分) 1.5×10-3 mol·L-1·s-1 (2分)
(3) bc (2分)
(4) c (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