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23页未读,
继续阅读
【生物】江苏省扬州市扬州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测试试题 (解析版)
展开
江苏省扬州市扬州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
开学测试试题
1.组成淀粉和淀粉酶基因的基本单位分别是
A. 葡萄糖和氨基酸 B. 葡萄糖和脱氧核糖核苷酸
C. 麦芽糖和氨基酸 D. 麦芽糖和核糖核苷酸
【答案】B
【解析】
【分析】
淀粉是由单糖聚合而成的多糖,所以其组成单位是单糖(葡糖糖);淀粉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蛋白质是由氨基酸脱水缩合而成的,所以淀粉酶的组成单位是氨基酸;核酸是由核苷酸聚合而成的生物大分子。
【详解】淀粉属于多糖,其基本组成单位是葡萄糖;淀粉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其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淀粉酶基因为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基本单位是脱氧核苷酸。
所以B选项是正确的。
2.下列说法不符合细胞学说主要内容的是
A. 细胞中都有核糖体 B. 细胞学说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
C. 老细胞通过细胞分裂产生新细胞 D. 细胞的作用既有独立性又有整体性
【答案】A
【解析】
【分析】
细胞学说由施莱登和施旺提出,内容:1、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3、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产生。意义:证明了动植物界具有统一性。
【详解】细胞学说中未提到细胞器的相关内容,A符合题意;细胞学说指出动植物都由细胞构成,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B不符合题意;新细胞可从老细胞中通过细胞分裂产生,C不符合题意;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D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答案为A。
3.如图是植物细胞结构模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2与细胞的渗透吸水与失水有关
B. 具有双层膜的结构有3和4
C. 7能增大细胞内的膜面积
D. 8具有选择透过性
【答案】A
【解析】
【分析】
图示1表示为细胞壁和细胞膜间的间隙,2为液泡,3为线粒体,4为叶绿体,5为内质网,6为核糖体,7为高尔基体,8为细胞壁,9为细胞核。
【详解】植物细胞的渗透吸水与失水主要是与2液泡有关,A正确;具有双层膜的结构是3线粒体、4叶绿体、9细胞核,B错误;在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过程中,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一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一细胞膜,囊泡与细胞膜融合,使细胞膜面积增大,但植物细胞高尔基体只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故不会增大细胞膜面积,故C错误;8细胞壁是全透性的,无选择透过性,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结构和功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
4.下图表示某些物质或概念的从属关系,a、b、c可分别对应
A. 单糖、麦芽糖、核糖
B. 蛋白质、酶、载体
C. 生物、原核生物、真核生物
D. 主动运输、协助扩散、自由扩散
【答案】C
【解析】
麦芽糖属于二糖,因此单糖(a)不包含二糖(b),A错误;少部分酶属于RNA,因此a不全部包含b,B错误;自然界的生物可分为细胞生物与非细胞生物两大类,根据是否具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细胞生物分为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因此生物包含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C正确;被动运输包含协助扩散与自由扩散,而主动运输与被动运输是并列关系,D错误。
5.如图是某多肽分子结构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该化合物是在高尔基体上合成的
B. ③⑤⑦的形成方式及结构不同是蛋白质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C. 该多肽链完全水解后产生4种氨基酸
D. 该多肽链在形成过程中,相对分子质量减少了54
【答案】D
【解析】
【分析】
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其结构通式是 ,即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这个碳原子还连接一个氢和一个R基,氨基酸的不同在于R基的不同。
2、氨基酸形成多肽过程中的相关计算:肽键数=脱去水分子数=氨基酸数一肽链数。
3、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的结构多样,在细胞中承担的功能也多样,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直接原因: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和肽链的空间结构千差万别。
4、分析题图:题图是某多肽分子结构示意图,其中①是氨基;②、④、⑥、⑧表示R基;③、⑤、⑦是肽键;⑨是羧基。
【详解】图示为某多肽分子结构示意图,多肽是由氨基酸在核糖体中经脱水缩合形成的,A错误;③、⑤、⑦为肽键,肽键是由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和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羧基脱水缩合形成的,肽键的形成方式及结构不是蛋白质多样性的重要原因,B错误;构成该多肽的4个氨基酸的R基依次是②④⑥⑧,其中④⑧相同,R基有3种,所以该多肽链完全水解后产生3种氨基酸,C错误;该多肽链在形成过程中的脱水数=肽键数=3个,其相对分子质量减少18×3=54,D正确。
6.下列化合物与其功能不符的是
A. 脂肪—细胞中的主要能源物质 B. ATP—细胞中的直接能源物质
C. 自由水—细胞中的良好溶剂 D. 脱氧核糖核酸—细胞中的遗传物质
【答案】A
【解析】
【分析】
脂质分脂肪、磷脂和固醇,脂肪是良好的储能物质,磷脂是膜结构的主要组成成分;葡萄糖是细胞内重要的能源物质,ATP是细胞中的直接能源物质;细胞中的水以自由水和结合水的形式存在,结合水是细胞结构的主要组成成分,自由水是细胞内良好的溶剂,是许多化学反应的介质,还参与细胞内的化学反应和物质运输;核酸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
【详解】葡萄糖是细胞中的主要能源物质,A错误;ATP是细胞的能量“通货”,细胞中的直接能源物质,B正确;自由水的生理作用是:细胞中的良好溶剂,参与细胞内生化反应,为细胞提供液体环境,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C正确;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其遗传物质都是脱氧核糖核酸(DNA),D正确。
综上,本题正确答案为A。
7.下列有关生物膜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细胞膜使细胞具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内部环境
B. 膜蛋白的种类和含量决定了生物膜功能的复杂程度
C. 生物膜把细胞器分隔开,保证细胞生命活动高效、有序的进行
D. 生物膜是对生物体内所有膜结构的统称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生物膜系统及其功能,要求考生理解生物膜的结构特点与功能特点,知道生物膜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细胞膜是系统的边界,使细胞具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内部环境,A正确;膜蛋白的种类和含量决定了生物膜功能的复杂程度,膜蛋白的种类和数量越多,生物膜的功能越复杂,B正确;生物膜把细胞器分隔开,保证细胞生命活动高效、有序的进行,C正确;生物膜是对细胞内所有膜结构的统称,包括细胞膜、细胞器膜与核膜,D错误。
8.某科学家在研究物质运输时发现,某物质的运输速率符合下图1、图2所示特征,其最可能的运输方式是
A. 自由扩散 B. 协助扩散 C. 主动运输 D. 胞吞胞吐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图解:图1中在一定范围内内,物质的运输速率与物质浓度呈正相关,达到饱和点后不再上升,这可能是受到载体蛋白或能量的限制,因此该图可以表示协助扩散或主动运输; 图2中物质的运输与氧气浓度无关,说明该物质运输与能量无关,因此可以表示自由扩散或协助扩散。
【详解】自由扩散不需要载体和消耗能量,A错误;协助扩散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但不需要消耗能量,B正确;主动运输需要载体蛋白和消耗能量,C错误;胞吞胞吐为生物大分子进出细胞的方式,需要能量,不需要载体蛋白,D错误。
9.下图1为ATP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ATP与ADP相互转化的关系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ATP在代谢旺盛的细胞中含量很丰富
B. 由图1可知ATP中含有3个高能磷酸键
C. 图2中的酶1和酶2为同一类酶
D. 图2中反应向左进行可以发生在叶绿体中
【答案】D
【解析】
【分析】
图1为ATP,其中的A代表腺嘌呤,其中的五碳糖为核糖,P表示磷酸基团,磷酸基团之间的2个~为高能磷酸键。图2中反应向右进行时,表示ATP水解成ADP和Pi,并释放能量;反应向左进行时,ADP转化为ATP,能量可来自光合作用吸收的光能或呼吸作用释放的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详解】ATP在细胞中含量很少,A错误;由图1可知ATP中含有2个高能磷酸键,B错误;图2酶1催化表示ATP水解,酶1为ATP水解酶,酶2催化ATP合成,为ATP合成酶,故C错误;图2中ADP转化为ATP的能量可来自光合作用或呼吸作用,故可发生在叶绿体中,D正确。
10.下列关于光合作用探究历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普利斯特利的实验证明了植物可更新空气
B. 萨克斯的实验证明了光合作用能产生淀粉
C. 恩格尔曼的实验证明了CO2中的碳最终转化为有机物中的碳
D. 鲁宾和卡门的实验证明了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全部来自H20
【答案】C
【解析】
普利斯特利通过实验证明植物可更新空气,A正确;萨克斯的实验证明了光合作用能产生淀粉,B正确;恩格尔曼的水绵实验证明氧气由叶绿体释放出来,并发现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C错误;鲁宾和卡门利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了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全部来自H20,D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光合作用的发现史,要求学生了解光合作用的发现史,掌握不同时期不同科学家的实验过程、实验方法及实验结论,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1.下列有关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活性的蛋白质
B. 催化反应前后酶的性质和数量不变
C. 淀粉酶经高温烘干制成药剂后会因空间结构被破坏而失活
D. 酶的催化效率高,是因为能够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答案】A
【解析】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功能的有机物,可能是蛋白质,也可能的RNA,A项错误;酶是生物催化剂,与无机催化剂一样,在催化反应前后酶的性质和数量不变,B项正确;高温会使淀粉酶(化学本质是蛋白质)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使酶永久失活,C项正确;同无机催化剂相比,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因而催化效率更高,D项正确。
12.为了探究温度、pH对酶活性的影响,下列实验设计合理的是
实验编号
探究课题
选用材料与试剂
①
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过氧化氢溶液、新鲜的肝脏研磨液
②
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新制的淀粉酶溶液、可溶性淀粉溶液、碘液
③
pH对酶活性的影响
新制的蔗糖酶溶液、可溶性淀粉溶液、碘液
④
pH对酶活性的影响
新制的淀粉酶溶液、可溶性淀粉溶液、斐林试剂
A. 实验① B. 实验② C. 实验③ D. 实验④
【答案】B
【解析】
过氧化氢在高温下易分解,因此不能过氧化氢作为底物来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①错误;淀粉在酸性条件下易分解,因此不能用淀粉作为底物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②错误;淀粉酶能催化淀粉分解为麦芽糖(为还原性糖)、但不能催化蔗糖的分解,实验③在“验证酶的专一性”实验中,利用淀粉、蔗糖、淀粉酶和斐林试剂,斐林试剂可以检测淀粉是否被水解,也能检测蔗糖是否被水解(蔗糖水解产物是还原糖),③正确;利用新制的淀粉酶溶液和可溶性淀粉溶液来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应该用碘液来检测,④错误,故选C。
13.用含18O的葡萄糖跟踪有氧呼吸过程中的氧原子,18O转移的途径是
A. 葡萄糖→丙酮酸→水 B. 葡萄糖→丙酮酸→氧
C. 葡萄糖→氧→水 D. 葡萄糖→丙酮酸→二氧化碳
【答案】D
【解析】
根据有氧呼吸反应式
第一阶段 C6H12O6酶→细胞质基质2丙酮酸+4[H]+能量(2ATP)
第二阶段2丙酮酸+6H2O酶→线粒体基质6CO2+20[H]+能量(2ATP)
第三阶段24[H]+6O2酶→线粒体内膜12H2O+能量(34ATP)
可知答案为D。
14.下图是绿色植物体内能量供应及利用的示意图,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甲合成ATP的能量来源不同于丙 B. 乙过程能在黑暗环境中长期进行
C. 丙过程产生的ATP可用于乙过程 D. 丙过程进行的场所是线粒体基质
【答案】A
【解析】
甲过程合成ATP所需的能量来源于光能,丙过程合成ATP所需的能量来源于有机物氧化分解释放的化学能,A正确;暗反应要进行,需要光反应为其提供[H]和ATP。长时间黑暗,当用完光反应产生的[H]和ATP时,暗反应会停止,植物的光合作用过程也会停止,B错误;暗反应需要的ATP只能来源于光反应,C错误;丙是有氧呼吸过程,其场所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与线粒体内膜,D错误。
【点睛】本题以绿色植物体内能量供应及利用的示意图为载体,考查光合作用和有氧呼吸过程及ATP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识图能力和理解能力,属于中等难度题。
15.下列关于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在实践中应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水稻的生产中应适时的露田和晒田,以增强根系的细胞呼吸
B. 合理密植有利于植物对CO2的吸收
C. 水和营养元素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植物光合速率
D. 荔枝在一定湿度、零下低温和无氧环境中,可延长保鲜时间
【答案】D
【解析】
水稻生产中的适时露田和晒田是为了改善土壤通气条件,以增强根系的细胞呼吸,A项正确;合理密植有利于空气流通,进而有利于植物对CO2的吸收,B项正确;水和营养元素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植物光合速率,例如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能直接影响植物光合速率。氮素可以促进叶片面积的增大和叶片数目的增多,从而增加光合面积,间接地影响植物光合速率,C项正确;荔枝在低氧、一定湿度和零上低温的环境中,可延长保鲜时间,一定湿度、零下低温和无氧环境不利于荔枝的保鲜,故D项错误。
16.下图表示某高等动物细胞的一个细胞周期中每条染色体上的DNA含量变化曲线。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 AB段处于细胞分裂的间期
B. BC段细胞中存在姐妹染色单体
C. CD段表示分裂期的后期
D. DE段细胞中出现细胞板
【答案】D
【解析】
AB段处于细胞分裂的间期,完成DNA的复制,A正确;BC段细胞每条染色体上有2个DNA,处于有丝分裂的前期和中期,说明存在姐妹染色单体,B正确;CD段表示分裂期的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被纺锤丝牵引着移向细胞两极,C正确;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不出现细胞板,而是细胞膜从细胞的中部向内凹陷,最后把细胞缢裂成两部分,D错误。
【点睛】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细胞有丝分裂过程及变化规律,要求学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含量变化规律,能准确判断图中各区段形成的原因或代表的时期,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7.下列关于细胞增殖的相关描述不正确的是
A. 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一次
B. 无丝分裂过程中,没有染色体和纺锤体等结构的出现
C. 草履虫细胞无丝分裂中不进行DNA的复制
D. 细胞增殖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生殖和遗传的基础
【答案】C
【解析】
【分析】
细胞增殖是生物体的重要生命特征,增殖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以及遗传的基础。其方式:真核生物的分裂根据过程不同有三种方式,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其中有丝分裂是人、动物、植物、真菌等一切真核生物中的一种最为普遍的分裂方式,是真核细胞增殖的主要方式。减数分裂是生殖细胞形成时的一种特殊的有丝分裂。
【详解】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一次,A项正确;无丝分裂过程中,没有染色体和纺锤体等结构的出现,B项正确;草履虫属于原生动物,在进行无丝分裂前遗传物质也要复制,以便进行平均分配,C项错误;细胞增殖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生殖和遗传的基础,D项正确。
故本题答案为C。
18.下列有关细胞生命历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A. 高等动物个体的生长发育只有①②过程
B. ②的结果是形成了不同的细胞类型,原因是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
C. ③过程所有酶的活性都降低
D. 细胞凋亡和细胞分化、衰老等过程对个体发育都是有利的
【答案】D
【解析】
【分析】
细胞增殖是生物体的重要生命特征,增殖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以及遗传的基础;细胞分化是在形态、结构和生理结构上发生稳定性变化的过程,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细胞衰老表现为大多数酶活性降低,细胞核体积增大;细胞凋亡又称程序性细胞死亡,是指为维持内环境稳定,由基因控制的细胞自主的有序性的死亡。与细胞的坏死不同,细胞凋亡不是一种被动的过程,而是一种主动过程,它涉及一系列基因的激活、表达以及调控等的作用。它并不是病理条件下自体损伤的一种现象,而是更好地适应生存环境而主动采取的一种死亡过程。
【详解】高等动植物个体的生长和发育同时有①细胞增殖、②细胞分化、③细胞衰老、④细胞凋亡过程,A错误;②细胞分化的结果是形成了不同的细胞类型,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细胞中的遗传物质并没有发生改变,B错误;③衰老过程大多数酶活性降低,C错误;细胞凋亡和细胞分化、衰老等过程对个体发育有重要意义,保证个体正常发育,细胞更新,维持生物体内部稳定等,D正确。
19.在“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的实验中,将0.1g/mL的NaOH和0.05g/mL的CuSO4等量均匀混合,可用于检测
A. 豆浆中的蛋白质 B. 花生种子中的脂肪
C. 梨汁中的还原糖 D. 小麦种子中的淀粉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物大分子的检测方法: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淀粉遇碘液变蓝;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产生砖红色沉淀;脂肪需要使用苏丹Ⅲ(苏丹Ⅳ)染色,使用酒精洗去浮色以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橘黄色(红色)的脂肪颗粒。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蛋白质用双缩脲试剂检测,双缩脲试剂由0.1g/mL的NaOH和0.01g/mL的CuSO4配置的,A错误;脂肪需要苏丹Ⅲ或Ⅳ鉴定,B错误;1mL的0.05g/mL的CuSO4溶液和1mL的0.1g/mL的NaOH溶液混合作为斐林试剂,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可形成砖红色沉淀,C正确;淀粉用碘鉴定,D错误。
20.下列关于显微镜操作,叙述正确的是
A. 若要判断异物是否在①或②上,可以通过转动转换器,看异物是否消失
B. 要观察单个细胞最大最清晰,应选用的镜头组合为①③⑤
C. 由乙视野变成丙视野的操作为:转动转换器→调节光圈→转动细准焦螺旋
D. 临时装片的视野中发现一只小虫正向右上方游动,为追踪观察虫体,应将装片向右上方移动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判断目镜和物镜的方法是:物镜带螺纹,目镜不带螺纹,则可以看出图中的①②是目镜,③④是物镜。物镜倍数越大,镜头越长,则图中的③放大倍数大;目镜倍数越高,镜头越短,则图中的②放大倍数最大,高倍物镜距离载玻片的距离越小,放大倍数大。判断异物是否在目镜上,转动目镜异物动就在目镜,不动就不在目镜,同理,转动转换器可确定异物是否在物镜上。
【详解】判断异物是否在目镜上,转动目镜,转动转换器能确定异物是否在物镜上,A错误;要观察单个细胞最大最清晰,放大倍数大,根据分析可知应选用的镜头组合为②③⑤,B错误;从图中的乙转为丙,即低倍镜换上高倍镜正确调节顺序:移动标本一转动转换器--调节光圈--转动细准焦螺旋,C错误;在显微镜中成的像是放大倒立得到像,因此临时装片的视野中发现一只小虫正向右上方游动,它实际上正向玻片标本的左下方移动,所以要追踪观察虫体,应该将其移到视野中央,应向右上方移动,D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显微镜的构造和操作的知识。意在考查理解实验目的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台运用的能力。特别是解答D选项时,要注意,換上高倍镜后,不能再调节粗准焦螺旋,只能调节细准焦螺旋。
21.如图表示人体组织细胞与细胞外液发生物质交换的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作内环境
B. ①代表血液,②代表组织液,③代表淋巴
C. 组织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发生物质交换
D. 组织细胞所处的内环境多数是组织液
【答案】B
【解析】
【分析】
图示①代表血浆,②代表组织液,③代表淋巴,①②③组成细胞外液,也叫作内环境。
【详解】细胞外液构成了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A项正确;①代表血浆,B项错误;组织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发生物质交换,C项正确;组织细胞所处的内环境多数是组织液,D项正确。
22.下列关于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体液调节的信号是化学物质,神经调节的信号就是神经冲动
B. 神经调节快速、准确,作用时间较长,作用范围广泛
C.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协调,但神经调节占主导地位
D. 体液调节就是激素调节
【答案】C
【解析】
【分析】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它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体液调节指激素等化学物质(除激素以外,还有其他调节因子,如CO2等),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
【详解】体液调节的信号是激素、二氧化碳等化学物质,神经调节的信号有电信号和化学信号(神经递质),A错误;神经调节快速、准确,作用时间较短,作用范围局限,B错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协调,但神经调节占主导地位,C正确;体液调节包括激素调节和其他化学物质的调节,D错误。
23.下列有关甲状腺激素的叙述中, 错误的是( )
A. 碘是甲状腺激素的原料,缺碘甲状腺易肿大
B. 甲状腺激素和大脑的正常发育有关
C. 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对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没有影响
D. 甲状腺激素的靶细胞遍布全身器官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甲状腺激素是由甲状腺分泌的,它的主要作用是促进新陈代谢、促进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甲状腺激素是含碘的氨基酸衍生物,因此土壤、饮水、和食物中缺碘会造成甲状腺代偿性增生肿大而引起地方性甲状腺肿。
【详解】碘是甲状腺激素合成的重要原料,缺碘会引起大脖子病,A正确;甲状腺激素能够促进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因此甲状腺激素和大脑的正常发育有关,B正确;甲状腺激素的含量会对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起负反馈调节作用,C错误;甲状腺激素能够促进新陈代谢,加速物质的氧化分解,因此其可以作用于几乎全身各处的细胞,D正确。
24.下图为某反射弧的部分结构,其中a、b、c表示相关结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从结构a到结构c构成一个完整反射弧
B. 兴奋在结构b处的传递是双向的
C. 结构c接受适宜的电剌激,可在结构a上测到电位变化
D. 结构a接受一次有效刺激,兴奋在结构c上传导是单向的
【答案】D
【解析】
A.图中结构a为传入神经,b为突触,c为传出神经,不能构成完整的反射弧,A错误;
B.结构b为突触,兴奋在神经元间通过突触传递时是单向传递,B错误;
C.由于兴奋在神经元间通过突触传递时是单向的,故当结构c接受适宜的电剌激,不能在结构a上测到电位变化,C错误;
D.兴奋在沿着反射弧传递过程中,在神经纤维上是单向传导,D正确;
答案选D。
25.正常人体处于0℃和30℃的环境中均能维持体温恒定。处于 0℃的环境中时,产热为a1,散热为b1;处于 30℃的环境中时,产热为a2,散热为b2。下列关于体温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 a1=b1,a2=b2
B. a1>a2,b1
C. 从 30℃进入 0℃的环境中,皮肤内毛细血管收缩,使机体减少散热
D. 从 30℃进入 0℃的环境中,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使机体增加产热
【答案】B
【解析】
【分析】
体温平衡的调节是神经体液调节的结果;下丘脑是体温调节的中枢,感觉的中枢位于大脑皮层。人体维持体温相对稳定的原理是机体的产热量与散热量相等,因此在0℃时,a1=b1,在30℃时,a2=b2。
【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已知,a1=b1,a2=b2,A正确、B错误;从30℃进入0℃的环境中,即外界环境温度降低了,则皮肤内毛细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使机体减少散热,以维持体温恒定,C正确;从30℃进入0℃的环境中,即外界环境温度降低了,则甲状腺激表分泌增多,促进机体产热,以维持体温恒定,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低温和高温条件下的体温调节过程,明确在任何条件下,只要体温是恒定的,则产热量与散热量一定相等。
26.如图用燕麦胚芽鞘进行的向光性实验,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 不生长也不弯曲的是③④ B. 生长但不弯曲的是①④
C. 生长且向光弯曲的是②⑤ D. 生长且向左弯曲的是①⑤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生长素产生部位:胚芽鞘尖端;感光部位:胚芽鞘尖端;横向运输部位:胚芽鞘尖端;作用部位:尖端以下。
胚芽鞘向光弯曲的原因:胚芽鞘的尖端感受光的刺激导致生长素向背光侧运输,导致向光侧生长素含量低于背光侧,使得背光侧生长速度快于向光侧。
【详解】①图,当胚芽鞘的尖端被不透光的锡箔盖住,生长素不会向背光侧运输,故①直立生长。
②图,胚芽鞘的尖端感受光的刺激导致生长素向背光侧运输,因此②发生向光弯曲。
③图,去除胚芽鞘的尖端,无法产生生长素,因此胚芽既不生长也不弯曲。
④图,琼脂块中的生长素可促进胚芽鞘的生长,因此胚芽直立生长。
⑤图,胚芽鞘右侧生长素含量多,生长快,左侧无生长素,故胚芽向左弯曲生长。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
27.在某森林的固定位置和固定时间,用固定数量的鸟笼捕捉的方法,统计大山雀种群数量。在连续10年内得到如图所示的曲线(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因为放置鸟笼的位置固定,此种群数量的调查方法为样方法
B. 0~2年内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
C. 种群数量下降是从第4年后开始
D. 第4年和第8年种群数量相等
【答案】C
【解析】
解:A、大山雀运动能力强,生活范围广,则调查大山雀种群数量方法为标记重捕法,故A错误;
B、0~2年内种群增长率大于1,则年龄组成为增长型,故B错误;
C、第4年后开始群增长率小于1,种群数量下降,故C正确;
D、第4年和第8年种群增长率相等,但第4年种群数量多于第8年,故D错误.
故选:C.
28.下列关于人体特异性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体液免疫发生在内环境中,细胞免疫发生在细胞内
B. HIV入侵使细胞免疫丧失,体液免疫几乎不受影响
C. 吞噬细胞和T细胞、T细胞和B细胞之间只能通过接触传递信息
D. 体液免疫通过抗体发挥免疫效应,细胞免疫通过效应T细胞发挥免疫效应
【答案】D
【解析】
【分析】
体液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细胞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2)反应阶段: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时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3)效应阶段:效应T细胞发挥效应。
【详解】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都主要发生在内环境中,A错误;HIV入侵后,导致细胞免疫和大部分体液免疫丧失,B错误;T细胞可以分泌淋巴因子,淋巴因子作用于B细胞,刺激B细胞增值分化,C错误;体液免疫通过抗体发挥免疫效应,细胞免疫通过效应T细胞发挥免疫效应,D正确。
29. 下图表示某种兔迁入新的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第3年时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兔种群的密度,第一次捕捉50只全部标记后释放,一个月后进行第二次捕捉,共捕获未标志的60只,标志的20只。估算该兔种群在这一环境中的K值是( )
A. 150只 B. 300只 C. 200只 D. 400只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从图中曲线可知,第三年时,种群的增长率最大,此时种群数量为K/2.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即N:50=(60+20):20,N=200只,即K/2=200只,所以K值为400只.
故选:D.
30.在人工鱼塘养殖中,需要不断地清除肉食性的“黑鱼”,从生态学的观点看,这是为了
A. 保持生态平衡 B. 保持生物群落的单一性
C. 调整生态系统内能量流动的方向 D. 增加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答案】C
【解析】
在人工鱼塘养殖中,养殖工人要定期清除肉食性鱼类,是为了使得能量尽可能多的流向人工养殖的鱼类,用生态学的观点看,这是为了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之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故选C。
31.据联合国预测,我国人口在2020年以后会出现负增长,其依据是
A. 出生率与死亡率 B. 迁入率与迁出率 C. 性别比例 D. 年龄组成
【答案】D
【解析】
【分析】
种群的数量特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具体关系如下图:
【详解】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种群的大小和密度,迁入率和迁出率影响种群密度,性别比例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动,因此能直接影响种群密度变化的是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率、迁出率,年龄组成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方向,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
32.下列生物间的关系,与如图中物种甲、乙数量变化相符的是
A. 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
B. T2噬菌体和大肠杆菌
C. 豆科植物和根瘤菌
D. 雪兔和猞猁
【答案】D
【解析】
【分析】
图示呈现出的数量变化特点:甲先增加,乙后增加,甲先下降,乙后下降,由此可推出两者为捕食关系,其中甲为被捕食者,乙为捕食者。
【详解】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在生长过程中存在竞争关系,A错误;T2噬菌体能侵染大肠杆菌,它们属于寄生关系,B错误;豆科植物和根瘤菌属于互利共生关系,C错误;雪兔和猞猁属于捕食关系,D正确。
33.下图为太湖中部分食物关系,其中属于初级消费者的是
A. 浮游藻类
B. 银鱼和鲚鱼
C. 浮游动物和鲫鱼
D. 浮游动物
【答案】C
【解析】
【分析】
浮游藻类为生产者,以生产者为食的浮游动物和鲫鱼为初级消费者,以初级消费者为食的银鱼、鲚鱼和鲫鱼为次级消费者。
【详解】初级消费者以生产者为食,故浮游动物和鲫鱼均为初级消费者,故本题答案为C。
34.下图为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示意图,其中甲、乙、丙是生态系统中的三种成分,1—4是乙中的四种生物。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碳在生物群落内部的传递形式是CO2
B. 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乙
C. 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
D. 联系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的关键成分是甲、丙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图,由于生产者既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又可以进行呼吸作用,因此与大气之间的物质交换是双向的,由此确定图中甲为生产者,乙为消费者,丙为分解者。食物链中只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
【详解】碳在生物群落内部的传递形式是有机物,A错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甲生产者,B错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食物链和食物网,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即除了消费者1、2、3、4外还应包括生产者甲,C错误;联系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的关键成分是甲生产者、丙分解者,D正确。
35.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保护生物多样性,并不反对对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B. 大自然中生物的观赏价值属于间接价值
C. 建立植物园、动物园等措施属于就地保护
D. 生物的多样性包括物种、种群、生态系统三个层次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生物的多样性: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1)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2)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3)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
3、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
(1)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就地保护是保护物种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
(2)易地保护:如建立动物园、植物园.易地保护是就地保护的补充,它为行将灭绝的物种提供了最后的生存机会;
(3)利用生物技术对生物进行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保护.如建立精子库、种子库等;
(4)利用生物技术对生物进行濒危物种进行保护.如人工授精、组织培养和胚胎移植等。
【详解】保护生物多样性,并不反对对野生生物资的合理开发和利用,A正确;大自然中生物的观赏价值属于直接价值,B错误;建立植物园、动物园等措施属于易地保护,C错误;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D错误。
36.下图是真核细胞内呼吸作用的过程图解,请据图回答:
(1)图中能产生ATP的过程有__________,人体细胞不能完成的过程是__________(用图中序号表示)。
(2)图中物质X表示___________,X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检测物质Y除了使用澄淸石灰水外,还可以使用________________溶液。
(3)花盆里的土壤板结后,需要及时松土,其目的是促进__________(用图中序号表示)过程的进行,有利于植物对无机盐离子的吸收。
【答案】 (1). ①②③ (2). ⑤ (3). O2 (4). 与[H]反应生成H2O (5). 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 (6). ③(或①②③)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以知道:①为有氧呼吸或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②为有氧呼吸第二阶段,③为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④为无氧呼吸乳酸发酵,⑤无氧呼吸酒精发酵,X为氧气,Y为二氧化碳。
【详解】(1)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都能产生ATP,无氧呼吸只有第一阶段能产生ATP,因此图中能产生ATP的过程有①②③,人体细胞进行产乳酸的无氧呼吸,不能完成的过程是⑤。
(2)由图可以知道,物质X是氧气,参与有氧呼吸第三阶段与[H]反应生成H2O。物质Y是二氧化碳,可使溴麝香草酚蓝发生的颜色变化,由蓝色变成绿色再变成黄色。
(3)花盆里的土壤板结后,需要及时松土,其目的是促进③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的进行,从而产生大量能量,有利于无机盐的吸收。
【点睛】本题考查了细胞呼吸的两种方式一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一些生物学现象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学生识记细胞呼吸不同方式的各阶段的反应和发生的场所及产物;能够识记不同细胞呼吸作用的方式及呼吸产物的检测方法。
37.洋葱是中学生物实验常用材料之一,如图是与洋葱有关实验的部分步骤,请据图回答:
(1)①表示提取洋葱叶色素时的研磨步骤,研钵中除了加无水乙醇外,还需加入的化学试剂有碳酸钙和___________,其中加碳酸钙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2)在进行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时,在滤纸条上随层析液扩散速度最快的色素颜色是_________。
(3)④表示在低倍镜下观察洋葱根尖细胞时的一个视野,若要在高倍镜下观察洋葱根尖细胞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应将装片向______方向移动。
(4)在观察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实验后,某学生提供了一份“实验报告”的部分内容:
a.染色:把根尖放在盛有0.01g/mL龙胆紫溶液的玻璃皿中染色3~5min。
b.解离:剪取洋葱根尖2-3mm,放入盛有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和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混合液(体积比为1:1)的玻璃皿中,在室温下解离3~5min。
c.制片:将根尖放在载玻片上,加一滴清水,并用镊子把根尖弄碎,盖上盖玻片,覆上一张滤纸片后,用拇指轻轻按压…
d.漂洗:将根尖放入盛有清水的玻璃皿中漂洗约10min。
该实验报告中顺序有误,请正确排序_______________(用字母和箭头表示),其中c步骤有处明显操作错误,请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二氧化硅 (2). 防止色素被破坏 (3). 橙黄色 (4). 右上 (5). b→d→a→c (6). 再加盖一片载玻片,再按压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上面-行代表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其中①表示提取洋葱叶肉细胞中色素的研磨步骤,②表示分离色素。下面一行表示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其中③表示临时装片的制作(解离-漂洗-染色-制片),④表示显微镜下观察。据此回忆相关知识,结合题目要求即可顺利作答。
【详解】(1)色素提取时,研钵中除了加无水乙醇外,还需加入的化学试剂有碳酸钙和二氧化硅;其中加碳酸钙的作用是防止色素被破坏。
(2)在进行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时,在滤纸条上会出现四条不同颜色的色带,从上到下依次是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a和叶绿素b。其中随层析液扩散速度最快的色素是胡萝卜素,胡萝卜素呈橙黄色。
(3)观察染色体数目最好的时期是有丝分裂中期,此时期细胞中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最清晰。显微镜成的像是倒像。④中处于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位于视野的右上方,所以要观察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应向右上方移动装片。
(4)观察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制作临时装片的流程是b解离→d漂洗→a染色→c制片;c制片步骤中,盖上盖玻片后,按压前,不能在盖破片上覆上一张滤纸片。正确的操作是:盖上盖玻片后,再加盖一片载玻片,再按压。
【点睛】本题以洋葱为素材,考查色素的提取和分离、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和综合能力,难度不大。
38.下图是人体血糖调节的部分过程。据图回答:
(1)图中的细胞A是____________细胞,其膜上葡萄糖受体的化学本质是____________。
(2)传出神经末梢与细胞A之间传递信息的物质是____________,胰岛素分泌的调节方式是____________调节。
(3)如果图中的靶细胞是肝细胞,则胰岛素与其膜上的受体结合后,细胞中肝糖原的合成速度将会____________ (填“加快”或“减慢”)。
(4)糖尿病的形成有多种原因,某患者的糖尿病是由于特定抗体与胰岛素受体结合引起的一种自身免疫病,若给该患者注射胰岛素,_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有效调节其血糖平衡。
【答案】(1)胰岛B 糖蛋白
(2)神经递质 神经调节和体液
(3)加快
(4)不能
【解析】
据图分析:图中细胞A表示胰岛B细胞.从图中可以看出血糖升高后既可以通过神经调节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也可以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降低血糖.据此分析作答.
解:(1)据图分析,图中细胞A表示胰岛B细胞.胰岛B细胞表面有能够识别葡萄糖的糖蛋白分子.
(2)从图中可以看出血糖升高后可以通过神经调节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此时传出神经末梢与细胞A之间传递信息的物质是神经递质.同时葡萄糖可以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降低血糖,所以胰岛素分泌的调节方式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3)胰岛素具有促进肝脏细胞合成肝糖原的作用,所以胰岛素与其膜上的受体结合后,细胞中肝糖原的合成速度将会加快.
(4)该种糖尿病体内并不缺乏胰岛素,而是特定抗体与胰岛素受体结合引起的一种自身免疫病,故给该患者注射胰岛素不能有效调节其血糖平衡.
【考点定位】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39.下图为某农田生态系统的局部能量流动示意图,字母表示能量值。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_____(填字母)。伴随能量的输入,碳元素以CO2形式进入生物群落。f表示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出部分,其形式为_______。
(2)c表示_______,初级消费者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可用图中的____(填字母)表示。g属于生态系统的____(成分)所利用的能量值,其获得的h来自第一营养级。
(3)该农田弃耕后,可能发生的演替为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在此过程中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下降。若只能发展到草本植物阶段,最可能的影响因素是________。
【答案】 (1). a (2). 热能 (3). 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 (4). d (5). 分解者 (6). 水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a表示生产者的同化能,b是初级消费者的摄入能量,c是初级消费者的同化能量,d是初级消费者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e是次级消费者的摄入能量,f是初级消费者的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g是初级消费者流入分解者的能量,h是初级消费者的粪便中的能量。
【详解】(1)流经生态系统的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即固定的a。无机环境中的碳元素以二氧化碳的形式通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f是初级消费者的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是以热能的形式散失的。
(2)据图分析,c是初级消费者的同化能量;d是初级消费者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g是初级消费者流入分解者的能量,g包括来自初级消费者的粪便能量(h)和初级消费者形成的尸体、残骸中的能量,最后被分解者所利用。
(3)农田弃耕后发生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此过程中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下降,抵抗力的稳定性上升.若只能发展到草本植物阶段,最可能的影响因素是缺水干旱造成的。
【点睛】解决本题关键要弄清生态系统中个营养级中能量来源和去向,如第二营养级的能量来源是从生产者的同化量中摄入,去路分是自身产生的粪便中的能量和同化能量,其中同化能量分为自身呼吸作用以热能散失和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而在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中一部分被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所摄入和形成尸体、残骸等,与自身产生的粪便中的能量一起被分解者所利用。
40.某学习小组进行“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与时间的变化关系”的探究实验。
(1)本实验中,某学生的部分实验操作过程是这样的:①把酵母菌培养液放置在适宜的环境中培养,第7天开始取样计数;②用无菌吸管从静置试管中吸取酵母菌培养液少许;③加入血细胞计数板计数室,再盖上盖玻片,并用滤纸吸去多余菌液。请纠正该同学实验操作中的三个错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前,通常需要将酵母菌样稀释,这是因为___________。
(3)血细胞计数板是一个特制的可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玻璃制品,样品滴在计数室内,每个计数室容纳液体的总体积为 0.1mm3。
现观察到图中所示 a、b、c、d、e 中共有酵母菌 44 个,其中被台盼蓝染成蓝色的有 4 个,则上述1mL酵母菌样品中应该统计的菌体数_______ 个,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如何计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第一天开始取样计数,连续七天 (2). 取样前振荡试管 (3). 先盖上盖玻片,再加入血细胞计数板计数室 (4). 酵母菌密度太大 (5). 2×106 (6). 计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酵母菌
【解析】
【分析】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第一天开始取样计数,连续7天在同一时间计数。对酵母菌进行计数可采用抽样检测法: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再在盖玻片边缘滴一滴培养液,让培养液自行渗入。血细胞计数板边缘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中央,待酵母菌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
【详解】(1)①第一天开始取样计数,连续7天。②为酵母菌分布均匀,取样前振荡试管。③先盖上盖玻片,再加入血球计数板计数室。
(2)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前,通常需要将酵母菌样稀释,这是因为酵母菌密度太大。
(3)由于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台盼蓝染液不能通过活细胞的细胞膜进入细胞,而死细胞的细胞膜失去选择透过性,变为全透性,因此实验中被台盼蓝染液染色的细胞为死细胞,这样图中所示a、b、c、d、e 5个中格内有酵母菌44-4=40个,平均每个中格有8个,计数室有25个中方格,共计有酵母菌8×25=200个。计数区体积为=0.1 mm3,换算成1mL,则有酵母菌200×103个,再乘以稀释倍数10,结果为2×106个/mL。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计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酵母菌。
【点睛】本题考查“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与时间的变化关系”的探究实验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生物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能力;能对一些简单的实验方案做出恰当的评价和修订能力;作图能力。
开学测试试题
1.组成淀粉和淀粉酶基因的基本单位分别是
A. 葡萄糖和氨基酸 B. 葡萄糖和脱氧核糖核苷酸
C. 麦芽糖和氨基酸 D. 麦芽糖和核糖核苷酸
【答案】B
【解析】
【分析】
淀粉是由单糖聚合而成的多糖,所以其组成单位是单糖(葡糖糖);淀粉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蛋白质是由氨基酸脱水缩合而成的,所以淀粉酶的组成单位是氨基酸;核酸是由核苷酸聚合而成的生物大分子。
【详解】淀粉属于多糖,其基本组成单位是葡萄糖;淀粉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其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淀粉酶基因为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基本单位是脱氧核苷酸。
所以B选项是正确的。
2.下列说法不符合细胞学说主要内容的是
A. 细胞中都有核糖体 B. 细胞学说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
C. 老细胞通过细胞分裂产生新细胞 D. 细胞的作用既有独立性又有整体性
【答案】A
【解析】
【分析】
细胞学说由施莱登和施旺提出,内容:1、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3、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产生。意义:证明了动植物界具有统一性。
【详解】细胞学说中未提到细胞器的相关内容,A符合题意;细胞学说指出动植物都由细胞构成,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B不符合题意;新细胞可从老细胞中通过细胞分裂产生,C不符合题意;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D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答案为A。
3.如图是植物细胞结构模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2与细胞的渗透吸水与失水有关
B. 具有双层膜的结构有3和4
C. 7能增大细胞内的膜面积
D. 8具有选择透过性
【答案】A
【解析】
【分析】
图示1表示为细胞壁和细胞膜间的间隙,2为液泡,3为线粒体,4为叶绿体,5为内质网,6为核糖体,7为高尔基体,8为细胞壁,9为细胞核。
【详解】植物细胞的渗透吸水与失水主要是与2液泡有关,A正确;具有双层膜的结构是3线粒体、4叶绿体、9细胞核,B错误;在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过程中,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一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一细胞膜,囊泡与细胞膜融合,使细胞膜面积增大,但植物细胞高尔基体只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故不会增大细胞膜面积,故C错误;8细胞壁是全透性的,无选择透过性,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结构和功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
4.下图表示某些物质或概念的从属关系,a、b、c可分别对应
A. 单糖、麦芽糖、核糖
B. 蛋白质、酶、载体
C. 生物、原核生物、真核生物
D. 主动运输、协助扩散、自由扩散
【答案】C
【解析】
麦芽糖属于二糖,因此单糖(a)不包含二糖(b),A错误;少部分酶属于RNA,因此a不全部包含b,B错误;自然界的生物可分为细胞生物与非细胞生物两大类,根据是否具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细胞生物分为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因此生物包含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C正确;被动运输包含协助扩散与自由扩散,而主动运输与被动运输是并列关系,D错误。
5.如图是某多肽分子结构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该化合物是在高尔基体上合成的
B. ③⑤⑦的形成方式及结构不同是蛋白质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C. 该多肽链完全水解后产生4种氨基酸
D. 该多肽链在形成过程中,相对分子质量减少了54
【答案】D
【解析】
【分析】
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其结构通式是 ,即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这个碳原子还连接一个氢和一个R基,氨基酸的不同在于R基的不同。
2、氨基酸形成多肽过程中的相关计算:肽键数=脱去水分子数=氨基酸数一肽链数。
3、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的结构多样,在细胞中承担的功能也多样,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直接原因: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和肽链的空间结构千差万别。
4、分析题图:题图是某多肽分子结构示意图,其中①是氨基;②、④、⑥、⑧表示R基;③、⑤、⑦是肽键;⑨是羧基。
【详解】图示为某多肽分子结构示意图,多肽是由氨基酸在核糖体中经脱水缩合形成的,A错误;③、⑤、⑦为肽键,肽键是由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和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羧基脱水缩合形成的,肽键的形成方式及结构不是蛋白质多样性的重要原因,B错误;构成该多肽的4个氨基酸的R基依次是②④⑥⑧,其中④⑧相同,R基有3种,所以该多肽链完全水解后产生3种氨基酸,C错误;该多肽链在形成过程中的脱水数=肽键数=3个,其相对分子质量减少18×3=54,D正确。
6.下列化合物与其功能不符的是
A. 脂肪—细胞中的主要能源物质 B. ATP—细胞中的直接能源物质
C. 自由水—细胞中的良好溶剂 D. 脱氧核糖核酸—细胞中的遗传物质
【答案】A
【解析】
【分析】
脂质分脂肪、磷脂和固醇,脂肪是良好的储能物质,磷脂是膜结构的主要组成成分;葡萄糖是细胞内重要的能源物质,ATP是细胞中的直接能源物质;细胞中的水以自由水和结合水的形式存在,结合水是细胞结构的主要组成成分,自由水是细胞内良好的溶剂,是许多化学反应的介质,还参与细胞内的化学反应和物质运输;核酸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
【详解】葡萄糖是细胞中的主要能源物质,A错误;ATP是细胞的能量“通货”,细胞中的直接能源物质,B正确;自由水的生理作用是:细胞中的良好溶剂,参与细胞内生化反应,为细胞提供液体环境,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C正确;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其遗传物质都是脱氧核糖核酸(DNA),D正确。
综上,本题正确答案为A。
7.下列有关生物膜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细胞膜使细胞具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内部环境
B. 膜蛋白的种类和含量决定了生物膜功能的复杂程度
C. 生物膜把细胞器分隔开,保证细胞生命活动高效、有序的进行
D. 生物膜是对生物体内所有膜结构的统称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生物膜系统及其功能,要求考生理解生物膜的结构特点与功能特点,知道生物膜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细胞膜是系统的边界,使细胞具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内部环境,A正确;膜蛋白的种类和含量决定了生物膜功能的复杂程度,膜蛋白的种类和数量越多,生物膜的功能越复杂,B正确;生物膜把细胞器分隔开,保证细胞生命活动高效、有序的进行,C正确;生物膜是对细胞内所有膜结构的统称,包括细胞膜、细胞器膜与核膜,D错误。
8.某科学家在研究物质运输时发现,某物质的运输速率符合下图1、图2所示特征,其最可能的运输方式是
A. 自由扩散 B. 协助扩散 C. 主动运输 D. 胞吞胞吐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图解:图1中在一定范围内内,物质的运输速率与物质浓度呈正相关,达到饱和点后不再上升,这可能是受到载体蛋白或能量的限制,因此该图可以表示协助扩散或主动运输; 图2中物质的运输与氧气浓度无关,说明该物质运输与能量无关,因此可以表示自由扩散或协助扩散。
【详解】自由扩散不需要载体和消耗能量,A错误;协助扩散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但不需要消耗能量,B正确;主动运输需要载体蛋白和消耗能量,C错误;胞吞胞吐为生物大分子进出细胞的方式,需要能量,不需要载体蛋白,D错误。
9.下图1为ATP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ATP与ADP相互转化的关系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ATP在代谢旺盛的细胞中含量很丰富
B. 由图1可知ATP中含有3个高能磷酸键
C. 图2中的酶1和酶2为同一类酶
D. 图2中反应向左进行可以发生在叶绿体中
【答案】D
【解析】
【分析】
图1为ATP,其中的A代表腺嘌呤,其中的五碳糖为核糖,P表示磷酸基团,磷酸基团之间的2个~为高能磷酸键。图2中反应向右进行时,表示ATP水解成ADP和Pi,并释放能量;反应向左进行时,ADP转化为ATP,能量可来自光合作用吸收的光能或呼吸作用释放的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详解】ATP在细胞中含量很少,A错误;由图1可知ATP中含有2个高能磷酸键,B错误;图2酶1催化表示ATP水解,酶1为ATP水解酶,酶2催化ATP合成,为ATP合成酶,故C错误;图2中ADP转化为ATP的能量可来自光合作用或呼吸作用,故可发生在叶绿体中,D正确。
10.下列关于光合作用探究历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普利斯特利的实验证明了植物可更新空气
B. 萨克斯的实验证明了光合作用能产生淀粉
C. 恩格尔曼的实验证明了CO2中的碳最终转化为有机物中的碳
D. 鲁宾和卡门的实验证明了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全部来自H20
【答案】C
【解析】
普利斯特利通过实验证明植物可更新空气,A正确;萨克斯的实验证明了光合作用能产生淀粉,B正确;恩格尔曼的水绵实验证明氧气由叶绿体释放出来,并发现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C错误;鲁宾和卡门利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了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全部来自H20,D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光合作用的发现史,要求学生了解光合作用的发现史,掌握不同时期不同科学家的实验过程、实验方法及实验结论,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1.下列有关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活性的蛋白质
B. 催化反应前后酶的性质和数量不变
C. 淀粉酶经高温烘干制成药剂后会因空间结构被破坏而失活
D. 酶的催化效率高,是因为能够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答案】A
【解析】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功能的有机物,可能是蛋白质,也可能的RNA,A项错误;酶是生物催化剂,与无机催化剂一样,在催化反应前后酶的性质和数量不变,B项正确;高温会使淀粉酶(化学本质是蛋白质)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使酶永久失活,C项正确;同无机催化剂相比,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因而催化效率更高,D项正确。
12.为了探究温度、pH对酶活性的影响,下列实验设计合理的是
实验编号
探究课题
选用材料与试剂
①
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过氧化氢溶液、新鲜的肝脏研磨液
②
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新制的淀粉酶溶液、可溶性淀粉溶液、碘液
③
pH对酶活性的影响
新制的蔗糖酶溶液、可溶性淀粉溶液、碘液
④
pH对酶活性的影响
新制的淀粉酶溶液、可溶性淀粉溶液、斐林试剂
A. 实验① B. 实验② C. 实验③ D. 实验④
【答案】B
【解析】
过氧化氢在高温下易分解,因此不能过氧化氢作为底物来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①错误;淀粉在酸性条件下易分解,因此不能用淀粉作为底物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②错误;淀粉酶能催化淀粉分解为麦芽糖(为还原性糖)、但不能催化蔗糖的分解,实验③在“验证酶的专一性”实验中,利用淀粉、蔗糖、淀粉酶和斐林试剂,斐林试剂可以检测淀粉是否被水解,也能检测蔗糖是否被水解(蔗糖水解产物是还原糖),③正确;利用新制的淀粉酶溶液和可溶性淀粉溶液来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应该用碘液来检测,④错误,故选C。
13.用含18O的葡萄糖跟踪有氧呼吸过程中的氧原子,18O转移的途径是
A. 葡萄糖→丙酮酸→水 B. 葡萄糖→丙酮酸→氧
C. 葡萄糖→氧→水 D. 葡萄糖→丙酮酸→二氧化碳
【答案】D
【解析】
根据有氧呼吸反应式
第一阶段 C6H12O6酶→细胞质基质2丙酮酸+4[H]+能量(2ATP)
第二阶段2丙酮酸+6H2O酶→线粒体基质6CO2+20[H]+能量(2ATP)
第三阶段24[H]+6O2酶→线粒体内膜12H2O+能量(34ATP)
可知答案为D。
14.下图是绿色植物体内能量供应及利用的示意图,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甲合成ATP的能量来源不同于丙 B. 乙过程能在黑暗环境中长期进行
C. 丙过程产生的ATP可用于乙过程 D. 丙过程进行的场所是线粒体基质
【答案】A
【解析】
甲过程合成ATP所需的能量来源于光能,丙过程合成ATP所需的能量来源于有机物氧化分解释放的化学能,A正确;暗反应要进行,需要光反应为其提供[H]和ATP。长时间黑暗,当用完光反应产生的[H]和ATP时,暗反应会停止,植物的光合作用过程也会停止,B错误;暗反应需要的ATP只能来源于光反应,C错误;丙是有氧呼吸过程,其场所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与线粒体内膜,D错误。
【点睛】本题以绿色植物体内能量供应及利用的示意图为载体,考查光合作用和有氧呼吸过程及ATP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识图能力和理解能力,属于中等难度题。
15.下列关于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在实践中应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水稻的生产中应适时的露田和晒田,以增强根系的细胞呼吸
B. 合理密植有利于植物对CO2的吸收
C. 水和营养元素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植物光合速率
D. 荔枝在一定湿度、零下低温和无氧环境中,可延长保鲜时间
【答案】D
【解析】
水稻生产中的适时露田和晒田是为了改善土壤通气条件,以增强根系的细胞呼吸,A项正确;合理密植有利于空气流通,进而有利于植物对CO2的吸收,B项正确;水和营养元素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植物光合速率,例如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能直接影响植物光合速率。氮素可以促进叶片面积的增大和叶片数目的增多,从而增加光合面积,间接地影响植物光合速率,C项正确;荔枝在低氧、一定湿度和零上低温的环境中,可延长保鲜时间,一定湿度、零下低温和无氧环境不利于荔枝的保鲜,故D项错误。
16.下图表示某高等动物细胞的一个细胞周期中每条染色体上的DNA含量变化曲线。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 AB段处于细胞分裂的间期
B. BC段细胞中存在姐妹染色单体
C. CD段表示分裂期的后期
D. DE段细胞中出现细胞板
【答案】D
【解析】
AB段处于细胞分裂的间期,完成DNA的复制,A正确;BC段细胞每条染色体上有2个DNA,处于有丝分裂的前期和中期,说明存在姐妹染色单体,B正确;CD段表示分裂期的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被纺锤丝牵引着移向细胞两极,C正确;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不出现细胞板,而是细胞膜从细胞的中部向内凹陷,最后把细胞缢裂成两部分,D错误。
【点睛】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细胞有丝分裂过程及变化规律,要求学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含量变化规律,能准确判断图中各区段形成的原因或代表的时期,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7.下列关于细胞增殖的相关描述不正确的是
A. 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一次
B. 无丝分裂过程中,没有染色体和纺锤体等结构的出现
C. 草履虫细胞无丝分裂中不进行DNA的复制
D. 细胞增殖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生殖和遗传的基础
【答案】C
【解析】
【分析】
细胞增殖是生物体的重要生命特征,增殖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以及遗传的基础。其方式:真核生物的分裂根据过程不同有三种方式,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其中有丝分裂是人、动物、植物、真菌等一切真核生物中的一种最为普遍的分裂方式,是真核细胞增殖的主要方式。减数分裂是生殖细胞形成时的一种特殊的有丝分裂。
【详解】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一次,A项正确;无丝分裂过程中,没有染色体和纺锤体等结构的出现,B项正确;草履虫属于原生动物,在进行无丝分裂前遗传物质也要复制,以便进行平均分配,C项错误;细胞增殖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生殖和遗传的基础,D项正确。
故本题答案为C。
18.下列有关细胞生命历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A. 高等动物个体的生长发育只有①②过程
B. ②的结果是形成了不同的细胞类型,原因是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
C. ③过程所有酶的活性都降低
D. 细胞凋亡和细胞分化、衰老等过程对个体发育都是有利的
【答案】D
【解析】
【分析】
细胞增殖是生物体的重要生命特征,增殖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以及遗传的基础;细胞分化是在形态、结构和生理结构上发生稳定性变化的过程,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细胞衰老表现为大多数酶活性降低,细胞核体积增大;细胞凋亡又称程序性细胞死亡,是指为维持内环境稳定,由基因控制的细胞自主的有序性的死亡。与细胞的坏死不同,细胞凋亡不是一种被动的过程,而是一种主动过程,它涉及一系列基因的激活、表达以及调控等的作用。它并不是病理条件下自体损伤的一种现象,而是更好地适应生存环境而主动采取的一种死亡过程。
【详解】高等动植物个体的生长和发育同时有①细胞增殖、②细胞分化、③细胞衰老、④细胞凋亡过程,A错误;②细胞分化的结果是形成了不同的细胞类型,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细胞中的遗传物质并没有发生改变,B错误;③衰老过程大多数酶活性降低,C错误;细胞凋亡和细胞分化、衰老等过程对个体发育有重要意义,保证个体正常发育,细胞更新,维持生物体内部稳定等,D正确。
19.在“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的实验中,将0.1g/mL的NaOH和0.05g/mL的CuSO4等量均匀混合,可用于检测
A. 豆浆中的蛋白质 B. 花生种子中的脂肪
C. 梨汁中的还原糖 D. 小麦种子中的淀粉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物大分子的检测方法: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淀粉遇碘液变蓝;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产生砖红色沉淀;脂肪需要使用苏丹Ⅲ(苏丹Ⅳ)染色,使用酒精洗去浮色以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橘黄色(红色)的脂肪颗粒。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蛋白质用双缩脲试剂检测,双缩脲试剂由0.1g/mL的NaOH和0.01g/mL的CuSO4配置的,A错误;脂肪需要苏丹Ⅲ或Ⅳ鉴定,B错误;1mL的0.05g/mL的CuSO4溶液和1mL的0.1g/mL的NaOH溶液混合作为斐林试剂,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可形成砖红色沉淀,C正确;淀粉用碘鉴定,D错误。
20.下列关于显微镜操作,叙述正确的是
A. 若要判断异物是否在①或②上,可以通过转动转换器,看异物是否消失
B. 要观察单个细胞最大最清晰,应选用的镜头组合为①③⑤
C. 由乙视野变成丙视野的操作为:转动转换器→调节光圈→转动细准焦螺旋
D. 临时装片的视野中发现一只小虫正向右上方游动,为追踪观察虫体,应将装片向右上方移动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判断目镜和物镜的方法是:物镜带螺纹,目镜不带螺纹,则可以看出图中的①②是目镜,③④是物镜。物镜倍数越大,镜头越长,则图中的③放大倍数大;目镜倍数越高,镜头越短,则图中的②放大倍数最大,高倍物镜距离载玻片的距离越小,放大倍数大。判断异物是否在目镜上,转动目镜异物动就在目镜,不动就不在目镜,同理,转动转换器可确定异物是否在物镜上。
【详解】判断异物是否在目镜上,转动目镜,转动转换器能确定异物是否在物镜上,A错误;要观察单个细胞最大最清晰,放大倍数大,根据分析可知应选用的镜头组合为②③⑤,B错误;从图中的乙转为丙,即低倍镜换上高倍镜正确调节顺序:移动标本一转动转换器--调节光圈--转动细准焦螺旋,C错误;在显微镜中成的像是放大倒立得到像,因此临时装片的视野中发现一只小虫正向右上方游动,它实际上正向玻片标本的左下方移动,所以要追踪观察虫体,应该将其移到视野中央,应向右上方移动,D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显微镜的构造和操作的知识。意在考查理解实验目的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台运用的能力。特别是解答D选项时,要注意,換上高倍镜后,不能再调节粗准焦螺旋,只能调节细准焦螺旋。
21.如图表示人体组织细胞与细胞外液发生物质交换的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作内环境
B. ①代表血液,②代表组织液,③代表淋巴
C. 组织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发生物质交换
D. 组织细胞所处的内环境多数是组织液
【答案】B
【解析】
【分析】
图示①代表血浆,②代表组织液,③代表淋巴,①②③组成细胞外液,也叫作内环境。
【详解】细胞外液构成了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A项正确;①代表血浆,B项错误;组织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发生物质交换,C项正确;组织细胞所处的内环境多数是组织液,D项正确。
22.下列关于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体液调节的信号是化学物质,神经调节的信号就是神经冲动
B. 神经调节快速、准确,作用时间较长,作用范围广泛
C.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协调,但神经调节占主导地位
D. 体液调节就是激素调节
【答案】C
【解析】
【分析】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它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体液调节指激素等化学物质(除激素以外,还有其他调节因子,如CO2等),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
【详解】体液调节的信号是激素、二氧化碳等化学物质,神经调节的信号有电信号和化学信号(神经递质),A错误;神经调节快速、准确,作用时间较短,作用范围局限,B错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协调,但神经调节占主导地位,C正确;体液调节包括激素调节和其他化学物质的调节,D错误。
23.下列有关甲状腺激素的叙述中, 错误的是( )
A. 碘是甲状腺激素的原料,缺碘甲状腺易肿大
B. 甲状腺激素和大脑的正常发育有关
C. 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对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没有影响
D. 甲状腺激素的靶细胞遍布全身器官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甲状腺激素是由甲状腺分泌的,它的主要作用是促进新陈代谢、促进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甲状腺激素是含碘的氨基酸衍生物,因此土壤、饮水、和食物中缺碘会造成甲状腺代偿性增生肿大而引起地方性甲状腺肿。
【详解】碘是甲状腺激素合成的重要原料,缺碘会引起大脖子病,A正确;甲状腺激素能够促进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因此甲状腺激素和大脑的正常发育有关,B正确;甲状腺激素的含量会对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起负反馈调节作用,C错误;甲状腺激素能够促进新陈代谢,加速物质的氧化分解,因此其可以作用于几乎全身各处的细胞,D正确。
24.下图为某反射弧的部分结构,其中a、b、c表示相关结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从结构a到结构c构成一个完整反射弧
B. 兴奋在结构b处的传递是双向的
C. 结构c接受适宜的电剌激,可在结构a上测到电位变化
D. 结构a接受一次有效刺激,兴奋在结构c上传导是单向的
【答案】D
【解析】
A.图中结构a为传入神经,b为突触,c为传出神经,不能构成完整的反射弧,A错误;
B.结构b为突触,兴奋在神经元间通过突触传递时是单向传递,B错误;
C.由于兴奋在神经元间通过突触传递时是单向的,故当结构c接受适宜的电剌激,不能在结构a上测到电位变化,C错误;
D.兴奋在沿着反射弧传递过程中,在神经纤维上是单向传导,D正确;
答案选D。
25.正常人体处于0℃和30℃的环境中均能维持体温恒定。处于 0℃的环境中时,产热为a1,散热为b1;处于 30℃的环境中时,产热为a2,散热为b2。下列关于体温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 a1=b1,a2=b2
B. a1>a2,b1
D. 从 30℃进入 0℃的环境中,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使机体增加产热
【答案】B
【解析】
【分析】
体温平衡的调节是神经体液调节的结果;下丘脑是体温调节的中枢,感觉的中枢位于大脑皮层。人体维持体温相对稳定的原理是机体的产热量与散热量相等,因此在0℃时,a1=b1,在30℃时,a2=b2。
【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已知,a1=b1,a2=b2,A正确、B错误;从30℃进入0℃的环境中,即外界环境温度降低了,则皮肤内毛细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使机体减少散热,以维持体温恒定,C正确;从30℃进入0℃的环境中,即外界环境温度降低了,则甲状腺激表分泌增多,促进机体产热,以维持体温恒定,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低温和高温条件下的体温调节过程,明确在任何条件下,只要体温是恒定的,则产热量与散热量一定相等。
26.如图用燕麦胚芽鞘进行的向光性实验,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 不生长也不弯曲的是③④ B. 生长但不弯曲的是①④
C. 生长且向光弯曲的是②⑤ D. 生长且向左弯曲的是①⑤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生长素产生部位:胚芽鞘尖端;感光部位:胚芽鞘尖端;横向运输部位:胚芽鞘尖端;作用部位:尖端以下。
胚芽鞘向光弯曲的原因:胚芽鞘的尖端感受光的刺激导致生长素向背光侧运输,导致向光侧生长素含量低于背光侧,使得背光侧生长速度快于向光侧。
【详解】①图,当胚芽鞘的尖端被不透光的锡箔盖住,生长素不会向背光侧运输,故①直立生长。
②图,胚芽鞘的尖端感受光的刺激导致生长素向背光侧运输,因此②发生向光弯曲。
③图,去除胚芽鞘的尖端,无法产生生长素,因此胚芽既不生长也不弯曲。
④图,琼脂块中的生长素可促进胚芽鞘的生长,因此胚芽直立生长。
⑤图,胚芽鞘右侧生长素含量多,生长快,左侧无生长素,故胚芽向左弯曲生长。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
27.在某森林的固定位置和固定时间,用固定数量的鸟笼捕捉的方法,统计大山雀种群数量。在连续10年内得到如图所示的曲线(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因为放置鸟笼的位置固定,此种群数量的调查方法为样方法
B. 0~2年内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
C. 种群数量下降是从第4年后开始
D. 第4年和第8年种群数量相等
【答案】C
【解析】
解:A、大山雀运动能力强,生活范围广,则调查大山雀种群数量方法为标记重捕法,故A错误;
B、0~2年内种群增长率大于1,则年龄组成为增长型,故B错误;
C、第4年后开始群增长率小于1,种群数量下降,故C正确;
D、第4年和第8年种群增长率相等,但第4年种群数量多于第8年,故D错误.
故选:C.
28.下列关于人体特异性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体液免疫发生在内环境中,细胞免疫发生在细胞内
B. HIV入侵使细胞免疫丧失,体液免疫几乎不受影响
C. 吞噬细胞和T细胞、T细胞和B细胞之间只能通过接触传递信息
D. 体液免疫通过抗体发挥免疫效应,细胞免疫通过效应T细胞发挥免疫效应
【答案】D
【解析】
【分析】
体液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细胞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2)反应阶段: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时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3)效应阶段:效应T细胞发挥效应。
【详解】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都主要发生在内环境中,A错误;HIV入侵后,导致细胞免疫和大部分体液免疫丧失,B错误;T细胞可以分泌淋巴因子,淋巴因子作用于B细胞,刺激B细胞增值分化,C错误;体液免疫通过抗体发挥免疫效应,细胞免疫通过效应T细胞发挥免疫效应,D正确。
29. 下图表示某种兔迁入新的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第3年时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兔种群的密度,第一次捕捉50只全部标记后释放,一个月后进行第二次捕捉,共捕获未标志的60只,标志的20只。估算该兔种群在这一环境中的K值是( )
A. 150只 B. 300只 C. 200只 D. 400只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从图中曲线可知,第三年时,种群的增长率最大,此时种群数量为K/2.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即N:50=(60+20):20,N=200只,即K/2=200只,所以K值为400只.
故选:D.
30.在人工鱼塘养殖中,需要不断地清除肉食性的“黑鱼”,从生态学的观点看,这是为了
A. 保持生态平衡 B. 保持生物群落的单一性
C. 调整生态系统内能量流动的方向 D. 增加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答案】C
【解析】
在人工鱼塘养殖中,养殖工人要定期清除肉食性鱼类,是为了使得能量尽可能多的流向人工养殖的鱼类,用生态学的观点看,这是为了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之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故选C。
31.据联合国预测,我国人口在2020年以后会出现负增长,其依据是
A. 出生率与死亡率 B. 迁入率与迁出率 C. 性别比例 D. 年龄组成
【答案】D
【解析】
【分析】
种群的数量特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具体关系如下图:
【详解】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种群的大小和密度,迁入率和迁出率影响种群密度,性别比例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动,因此能直接影响种群密度变化的是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率、迁出率,年龄组成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方向,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
32.下列生物间的关系,与如图中物种甲、乙数量变化相符的是
A. 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
B. T2噬菌体和大肠杆菌
C. 豆科植物和根瘤菌
D. 雪兔和猞猁
【答案】D
【解析】
【分析】
图示呈现出的数量变化特点:甲先增加,乙后增加,甲先下降,乙后下降,由此可推出两者为捕食关系,其中甲为被捕食者,乙为捕食者。
【详解】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在生长过程中存在竞争关系,A错误;T2噬菌体能侵染大肠杆菌,它们属于寄生关系,B错误;豆科植物和根瘤菌属于互利共生关系,C错误;雪兔和猞猁属于捕食关系,D正确。
33.下图为太湖中部分食物关系,其中属于初级消费者的是
A. 浮游藻类
B. 银鱼和鲚鱼
C. 浮游动物和鲫鱼
D. 浮游动物
【答案】C
【解析】
【分析】
浮游藻类为生产者,以生产者为食的浮游动物和鲫鱼为初级消费者,以初级消费者为食的银鱼、鲚鱼和鲫鱼为次级消费者。
【详解】初级消费者以生产者为食,故浮游动物和鲫鱼均为初级消费者,故本题答案为C。
34.下图为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示意图,其中甲、乙、丙是生态系统中的三种成分,1—4是乙中的四种生物。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碳在生物群落内部的传递形式是CO2
B. 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乙
C. 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
D. 联系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的关键成分是甲、丙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图,由于生产者既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又可以进行呼吸作用,因此与大气之间的物质交换是双向的,由此确定图中甲为生产者,乙为消费者,丙为分解者。食物链中只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
【详解】碳在生物群落内部的传递形式是有机物,A错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甲生产者,B错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食物链和食物网,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即除了消费者1、2、3、4外还应包括生产者甲,C错误;联系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的关键成分是甲生产者、丙分解者,D正确。
35.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保护生物多样性,并不反对对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B. 大自然中生物的观赏价值属于间接价值
C. 建立植物园、动物园等措施属于就地保护
D. 生物的多样性包括物种、种群、生态系统三个层次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生物的多样性: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1)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2)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3)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
3、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
(1)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就地保护是保护物种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
(2)易地保护:如建立动物园、植物园.易地保护是就地保护的补充,它为行将灭绝的物种提供了最后的生存机会;
(3)利用生物技术对生物进行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保护.如建立精子库、种子库等;
(4)利用生物技术对生物进行濒危物种进行保护.如人工授精、组织培养和胚胎移植等。
【详解】保护生物多样性,并不反对对野生生物资的合理开发和利用,A正确;大自然中生物的观赏价值属于直接价值,B错误;建立植物园、动物园等措施属于易地保护,C错误;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D错误。
36.下图是真核细胞内呼吸作用的过程图解,请据图回答:
(1)图中能产生ATP的过程有__________,人体细胞不能完成的过程是__________(用图中序号表示)。
(2)图中物质X表示___________,X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检测物质Y除了使用澄淸石灰水外,还可以使用________________溶液。
(3)花盆里的土壤板结后,需要及时松土,其目的是促进__________(用图中序号表示)过程的进行,有利于植物对无机盐离子的吸收。
【答案】 (1). ①②③ (2). ⑤ (3). O2 (4). 与[H]反应生成H2O (5). 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 (6). ③(或①②③)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以知道:①为有氧呼吸或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②为有氧呼吸第二阶段,③为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④为无氧呼吸乳酸发酵,⑤无氧呼吸酒精发酵,X为氧气,Y为二氧化碳。
【详解】(1)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都能产生ATP,无氧呼吸只有第一阶段能产生ATP,因此图中能产生ATP的过程有①②③,人体细胞进行产乳酸的无氧呼吸,不能完成的过程是⑤。
(2)由图可以知道,物质X是氧气,参与有氧呼吸第三阶段与[H]反应生成H2O。物质Y是二氧化碳,可使溴麝香草酚蓝发生的颜色变化,由蓝色变成绿色再变成黄色。
(3)花盆里的土壤板结后,需要及时松土,其目的是促进③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的进行,从而产生大量能量,有利于无机盐的吸收。
【点睛】本题考查了细胞呼吸的两种方式一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一些生物学现象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学生识记细胞呼吸不同方式的各阶段的反应和发生的场所及产物;能够识记不同细胞呼吸作用的方式及呼吸产物的检测方法。
37.洋葱是中学生物实验常用材料之一,如图是与洋葱有关实验的部分步骤,请据图回答:
(1)①表示提取洋葱叶色素时的研磨步骤,研钵中除了加无水乙醇外,还需加入的化学试剂有碳酸钙和___________,其中加碳酸钙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2)在进行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时,在滤纸条上随层析液扩散速度最快的色素颜色是_________。
(3)④表示在低倍镜下观察洋葱根尖细胞时的一个视野,若要在高倍镜下观察洋葱根尖细胞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应将装片向______方向移动。
(4)在观察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实验后,某学生提供了一份“实验报告”的部分内容:
a.染色:把根尖放在盛有0.01g/mL龙胆紫溶液的玻璃皿中染色3~5min。
b.解离:剪取洋葱根尖2-3mm,放入盛有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和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混合液(体积比为1:1)的玻璃皿中,在室温下解离3~5min。
c.制片:将根尖放在载玻片上,加一滴清水,并用镊子把根尖弄碎,盖上盖玻片,覆上一张滤纸片后,用拇指轻轻按压…
d.漂洗:将根尖放入盛有清水的玻璃皿中漂洗约10min。
该实验报告中顺序有误,请正确排序_______________(用字母和箭头表示),其中c步骤有处明显操作错误,请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二氧化硅 (2). 防止色素被破坏 (3). 橙黄色 (4). 右上 (5). b→d→a→c (6). 再加盖一片载玻片,再按压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上面-行代表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其中①表示提取洋葱叶肉细胞中色素的研磨步骤,②表示分离色素。下面一行表示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其中③表示临时装片的制作(解离-漂洗-染色-制片),④表示显微镜下观察。据此回忆相关知识,结合题目要求即可顺利作答。
【详解】(1)色素提取时,研钵中除了加无水乙醇外,还需加入的化学试剂有碳酸钙和二氧化硅;其中加碳酸钙的作用是防止色素被破坏。
(2)在进行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时,在滤纸条上会出现四条不同颜色的色带,从上到下依次是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a和叶绿素b。其中随层析液扩散速度最快的色素是胡萝卜素,胡萝卜素呈橙黄色。
(3)观察染色体数目最好的时期是有丝分裂中期,此时期细胞中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最清晰。显微镜成的像是倒像。④中处于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位于视野的右上方,所以要观察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应向右上方移动装片。
(4)观察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制作临时装片的流程是b解离→d漂洗→a染色→c制片;c制片步骤中,盖上盖玻片后,按压前,不能在盖破片上覆上一张滤纸片。正确的操作是:盖上盖玻片后,再加盖一片载玻片,再按压。
【点睛】本题以洋葱为素材,考查色素的提取和分离、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和综合能力,难度不大。
38.下图是人体血糖调节的部分过程。据图回答:
(1)图中的细胞A是____________细胞,其膜上葡萄糖受体的化学本质是____________。
(2)传出神经末梢与细胞A之间传递信息的物质是____________,胰岛素分泌的调节方式是____________调节。
(3)如果图中的靶细胞是肝细胞,则胰岛素与其膜上的受体结合后,细胞中肝糖原的合成速度将会____________ (填“加快”或“减慢”)。
(4)糖尿病的形成有多种原因,某患者的糖尿病是由于特定抗体与胰岛素受体结合引起的一种自身免疫病,若给该患者注射胰岛素,_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有效调节其血糖平衡。
【答案】(1)胰岛B 糖蛋白
(2)神经递质 神经调节和体液
(3)加快
(4)不能
【解析】
据图分析:图中细胞A表示胰岛B细胞.从图中可以看出血糖升高后既可以通过神经调节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也可以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降低血糖.据此分析作答.
解:(1)据图分析,图中细胞A表示胰岛B细胞.胰岛B细胞表面有能够识别葡萄糖的糖蛋白分子.
(2)从图中可以看出血糖升高后可以通过神经调节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此时传出神经末梢与细胞A之间传递信息的物质是神经递质.同时葡萄糖可以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降低血糖,所以胰岛素分泌的调节方式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3)胰岛素具有促进肝脏细胞合成肝糖原的作用,所以胰岛素与其膜上的受体结合后,细胞中肝糖原的合成速度将会加快.
(4)该种糖尿病体内并不缺乏胰岛素,而是特定抗体与胰岛素受体结合引起的一种自身免疫病,故给该患者注射胰岛素不能有效调节其血糖平衡.
【考点定位】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39.下图为某农田生态系统的局部能量流动示意图,字母表示能量值。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_____(填字母)。伴随能量的输入,碳元素以CO2形式进入生物群落。f表示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出部分,其形式为_______。
(2)c表示_______,初级消费者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可用图中的____(填字母)表示。g属于生态系统的____(成分)所利用的能量值,其获得的h来自第一营养级。
(3)该农田弃耕后,可能发生的演替为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在此过程中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下降。若只能发展到草本植物阶段,最可能的影响因素是________。
【答案】 (1). a (2). 热能 (3). 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 (4). d (5). 分解者 (6). 水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a表示生产者的同化能,b是初级消费者的摄入能量,c是初级消费者的同化能量,d是初级消费者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e是次级消费者的摄入能量,f是初级消费者的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g是初级消费者流入分解者的能量,h是初级消费者的粪便中的能量。
【详解】(1)流经生态系统的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即固定的a。无机环境中的碳元素以二氧化碳的形式通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f是初级消费者的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是以热能的形式散失的。
(2)据图分析,c是初级消费者的同化能量;d是初级消费者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g是初级消费者流入分解者的能量,g包括来自初级消费者的粪便能量(h)和初级消费者形成的尸体、残骸中的能量,最后被分解者所利用。
(3)农田弃耕后发生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此过程中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下降,抵抗力的稳定性上升.若只能发展到草本植物阶段,最可能的影响因素是缺水干旱造成的。
【点睛】解决本题关键要弄清生态系统中个营养级中能量来源和去向,如第二营养级的能量来源是从生产者的同化量中摄入,去路分是自身产生的粪便中的能量和同化能量,其中同化能量分为自身呼吸作用以热能散失和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而在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中一部分被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所摄入和形成尸体、残骸等,与自身产生的粪便中的能量一起被分解者所利用。
40.某学习小组进行“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与时间的变化关系”的探究实验。
(1)本实验中,某学生的部分实验操作过程是这样的:①把酵母菌培养液放置在适宜的环境中培养,第7天开始取样计数;②用无菌吸管从静置试管中吸取酵母菌培养液少许;③加入血细胞计数板计数室,再盖上盖玻片,并用滤纸吸去多余菌液。请纠正该同学实验操作中的三个错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前,通常需要将酵母菌样稀释,这是因为___________。
(3)血细胞计数板是一个特制的可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玻璃制品,样品滴在计数室内,每个计数室容纳液体的总体积为 0.1mm3。
现观察到图中所示 a、b、c、d、e 中共有酵母菌 44 个,其中被台盼蓝染成蓝色的有 4 个,则上述1mL酵母菌样品中应该统计的菌体数_______ 个,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如何计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第一天开始取样计数,连续七天 (2). 取样前振荡试管 (3). 先盖上盖玻片,再加入血细胞计数板计数室 (4). 酵母菌密度太大 (5). 2×106 (6). 计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酵母菌
【解析】
【分析】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第一天开始取样计数,连续7天在同一时间计数。对酵母菌进行计数可采用抽样检测法: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再在盖玻片边缘滴一滴培养液,让培养液自行渗入。血细胞计数板边缘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中央,待酵母菌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
【详解】(1)①第一天开始取样计数,连续7天。②为酵母菌分布均匀,取样前振荡试管。③先盖上盖玻片,再加入血球计数板计数室。
(2)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前,通常需要将酵母菌样稀释,这是因为酵母菌密度太大。
(3)由于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台盼蓝染液不能通过活细胞的细胞膜进入细胞,而死细胞的细胞膜失去选择透过性,变为全透性,因此实验中被台盼蓝染液染色的细胞为死细胞,这样图中所示a、b、c、d、e 5个中格内有酵母菌44-4=40个,平均每个中格有8个,计数室有25个中方格,共计有酵母菌8×25=200个。计数区体积为=0.1 mm3,换算成1mL,则有酵母菌200×103个,再乘以稀释倍数10,结果为2×106个/mL。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计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酵母菌。
【点睛】本题考查“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与时间的变化关系”的探究实验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生物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能力;能对一些简单的实验方案做出恰当的评价和修订能力;作图能力。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