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24页未读,
继续阅读
【生物】江苏省盐城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学业水平测试模拟考试试题 (解析版)
展开
江苏省盐城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
学业水平测试模拟考试试题
1.下列属于植物细胞二糖的一组是
A. 乳糖、蔗糖
B. 葡萄糖、麦芽糖
C. 淀粉、纤维素
D. 蔗糖、麦芽糖
【答案】D
【解析】
【分析】
细胞内的糖类根据能否水解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单糖有葡萄糖、果糖、核糖、脱氧核糖、半乳糖,植物体的二糖有蔗糖和麦芽糖,动物体的二糖有乳糖,植物体的多糖有淀粉和纤维素,动物体的多糖有糖原。
【详解】乳糖是动物体的二糖,A错误。葡萄糖是单糖,B错误。淀粉和纤维素都是植物体的多糖,C错误。植物细胞的二糖有蔗糖和麦芽糖,D正确。
2. 多个氨基酸分子缩合成含两条肽链的蛋白质时,相对分子量减少了900,由此可推知:此蛋白质分子所含的氨基酸数和肽键数分别是( )
A. 52、52 B. 50、50 C. 52、50 D. 50、49
【答案】C
【解析】
已知氨基酸脱水缩合过程中分子量减少了900,则氨基酸脱去的水分子数为900÷18=50,又因为有两条肽链,则氨基酸数=50+2=52个;而肽键个体和脱去的水分子数相同,故选C。
【考点定位】氨基酸的脱水缩合
【名师点睛】蛋白质分子量、氨基酸数、肽链数、肽键数和脱去水分子数的关系
(1)肽键数=脱去水分子数=氨基酸数一肽链数;
(2)蛋白质分子量=氨基酸数目x氨基酸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一脱去水分子数×18。
3.下图表示细胞内葡萄糖分解的反应式,下列关于该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细胞质基质内发生,线粒体内不发生
B. 细胞缺氧时发生,细胞有氧时不发生
C. 动物细胞中发生,植物细胞中不发生
D. 黑暗条件下发生,光照条件下不发生
【答案】A
【解析】
【分析】
细胞内葡萄糖氧化分解是细胞呼吸的过程,包括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图中反应代表细胞呼吸的第一阶段,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第一阶段完全相同。
【详解】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的过程是呼吸作用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线粒体内不发生,A正确。无论有氧还是无氧条件下,无论是动物细胞还是植物细胞,无论有光还是黑暗条件下,活细胞都可以发生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的过程,B、C、D错误。
【点睛】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都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第二、第三阶段在线粒体中进行。
4.图是细胞核的结构模式图,下列关于各结构及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 ①是核膜,把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
B. ②是所有生物遗传物质的载体
C. ③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
D. ④实现核质之间的物质交换,如DNA进入细胞质
【答案】A
【解析】
【分析】
图是真核细胞的细胞核,结构具有①核膜,核膜是双层膜,②是染色质,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③是核仁,④是核孔。
【详解】①是核膜,双层膜,把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A正确。②是染色质,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少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RNA,B错误。③是核仁,与某些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合成有关,C错误。④是核孔,实现核质之间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DNA不能从核孔出来进入细胞质,D错误。
【点睛】核孔具有选择性,不是所有物质都可以在核质之间随意进出的,DNA不能出来,RNA可以通过核孔从细胞核出来到细胞质,某些蛋白质可以通过核孔从细胞质到细胞核。
5.下图甲为叶绿体结构模式图,图乙是图甲某部分结构的放大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甲中生物膜的面积主要靠内膜向内折叠成嵴而增大
B. 乙图所示的结构来自甲图中的①
C. 结构③上实现的能量转换是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D. ATP的合成场所是④,分解场所是③
【答案】C
【解析】
【分析】
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叶绿体具有双层膜,图甲中①是叶绿体内膜,②是叶绿体外膜,③是基粒的类囊体薄膜,④是叶绿体基质。
【详解】叶绿体的内膜是不向内折叠的,叶绿体增大膜面积是通过类囊体薄膜垛叠来完成,A错误。乙图上的光合色素,分布在类囊体薄膜上,来自于甲图的③,B错误。③是基粒的类囊体薄膜,进行光反应的场所,在其上实现的能量转换是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C正确。光反应合成ATP和[H],暗反应分解ATP,光反应的场所是③是基粒的类囊体薄膜,暗反应的场所是④是叶绿体基质,D错误。
【点睛】线粒体增大膜面积的方式是内膜向内折叠,叶绿体增大膜面积的方式是通过类囊体薄膜垛叠来完成。
6.下图表示某物质跨膜运输的过程,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该物质与膜上的载体蛋白结合具有专一性
B. 膜上载体蛋白结合该物质后其形状会发生改变
C. 该运输方式是细胞内最重要的吸收或排出物质的方式
D. 图示过程可以表示效应B细胞分泌抗体
【答案】D
【解析】
从图示可看出离子与膜上的载体蛋白结合具有专一性,A正确;据图分析,膜上载体蛋白结合离子后其空间结构发生改变,B正确;图中的物质运输需载体协助,消耗ATP,因此判断为主动运输方式,是细胞最重要吸收物质的方式,C正确;分泌抗体属于胞吐作用,不需要载体协助,是非跨膜运输方式,D错误。
【考点定位】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及其异同
【名师点睛】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的比较:
7.下列有关酶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酶的化学本质为蛋白质
B.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只在细胞内起催化作用
C. 酶具有高效性和专一性
D. 强酸、强碱或高温、低温都会使酶永久失活
【答案】C
【解析】
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极少数酶是RNA,A项错误;酶既可以在细胞内发挥作用,也可以在细胞外发挥作用,B项错误;酶具有高效性和专一性的特性,C项正确;强酸、强碱或高温会使酶的结构改变,从而使酶永久失去活性,但低温不会破坏酶的结构,因此不会使酶失去活性,只能使酶的活性降低,D项正确。
8.北方秋季,银杏、黄栌、红枫等树种的叶片由绿变黄或变红,一时间层林尽染,分外妖娆。低温造成叶肉细胞中含量下降最显著的色素是( )
A. 叶黄素 B. 花青素
C. 叶绿素 D. 胡萝卜素
【答案】C
【解析】
决定树叶颜色的是叶绿素和花青素,当叶绿素比较多的时候叶子是深绿色,比较少的时候是嫩绿色,花青素多了就会发红,发紫。叶绿素的形成主要与光照有关,而北方秋季,银杏、黄栌等树种的叶片由绿变黄或变红,一时间层林尽染,分外妖娆,说明叶的色素中最易受低温伤害而被破坏的是叶绿素,故选C。
9. 下列关于细胞周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抑制DNA的合成,细胞将停留在分裂期
B. 细胞周期包括前期、中期、后期、末期
C. 细胞分裂间期为细胞分裂期提供物质基础
D. 成熟的生殖细胞产生后立即进入下一个细胞周期
【答案】C
【解析】
【分析】
细胞周期是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个细胞分裂完成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包括分裂间期、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分裂间期主要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为分裂期提供物质准备。
【详解】细胞分裂间期主要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因此抑制DNA的合成,细胞将停留在分裂间期,A错误;细胞周期分为间期、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B错误;细胞分裂间期为细胞分裂期提供物质基础,C正确;只有连续分裂的细胞才有细胞周期,成熟的生殖细胞没有细胞周期,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细胞周期的概念、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0.下列有关细胞的衰老、凋亡、癌变等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人体各种组织细胞的衰老是同步进行的
B. 人的早期胚胎有尾,尾部细胞随着发育逐渐坏死
C. 相对于正常体细胞,癌细胞的形态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
D. 皮肤上的“老年斑”是细胞凋亡的产物
【答案】C
【解析】
【分析】
细胞的生命历程一般要经过生长、增殖分化、衰老和凋亡,衰老和凋亡都是机体正常的生命现象,癌变是基因突变引起的。
【详解】人体不同组织的细胞衰老是不同步的,A错误。人的早期胚胎有尾,尾部细胞随着发育逐渐自动死亡,是细胞凋亡的过程,B错误。癌细胞与正常细胞相比较,癌细胞的形态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C正确。皮肤上的“老年斑”是细胞衰老的产物,细胞衰老有些色素积累会形成老年斑,D错误。
11.下列各项应用中,主要利用细胞呼吸原理的是
①中耕松土②果蔬保鲜③贮存种子④汛期农田及时排水⑤合理密植⑥糖渍、盐渍食品⑦用透气的消毒纱布包扎伤口
A. ②③④⑤⑥ B. ①②③④⑦
C. ②③④⑦ D. ①②③④⑤⑥⑦
【答案】B
【解析】
【分析】
细胞呼吸是细胞内有机物氧化分解释放能量的过程,利用呼吸作用原理可以解决许多生产生活中的问题。
【详解】①中耕松土是为了促进植物根细胞的有氧呼吸,促进根对矿质离子的吸收。②果蔬保鲜和③贮存种子都是利用降低呼吸作用的原理,使分解的有机物和释放能量减少,延长水果蔬菜以及种子的保存时间。④汛期农田及时排水是为了防止长期水淹植物无氧呼吸产生的酒精对细胞的毒害作用。⑤合理密植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光合作用效率。⑥糖渍、盐渍食品是利用高浓度的糖水和盐水使细菌等微生物脱水死亡,防止食物变质。⑦用透气的消毒纱布包扎伤口的目的是防止一些厌氧型微生物的繁殖,抑制他们的呼吸作用。综合分析后利用呼吸作用原理的是B. ①②③④⑦ 正确,A、C、D错误。
12.下表为某同学探究酶性质的有关实验,该实验可以说明
A. 淀粉是还原糖
B. 高温使酶失活
C. 酵母提取液中有淀粉酶
D. 酵母提取液和唾液中酶种类完全相同
【答案】C
【解析】
【分析】
淀粉在淀粉酶的催化作用下生成麦芽糖,麦芽糖是可溶性还原性糖,斐林试剂与可溶性还原性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出现砖红色沉淀。
【详解】淀粉不是还原性糖,淀粉与斐林试剂水浴加热不会出现颜色反应,A错误。高温可以使酶变性失活,但题中实验是在370C适宜温度下进行的,没有使酶变性失活,B错误。丙中的唾液中有唾液淀粉酶,乙和丙相比较最终出现了相同的现象,说明乙中的酵母提取液中有淀粉酶,C正确。本实验只能说明酵母提取液中有淀粉酶,但酵母提取液中是否有其他酶未知,无法判断酵母提取液和唾液中酶种类完全相同,D错误。
13.某基因型为AaBb的雄性动物,其精原细胞形成精细胞过程中某个时期的示意图如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该细胞是次级精母细胞
B. 细胞中有1个四分体、4条染色体
C. 该细胞分裂后最终形成4种类型的精细胞
D. 细胞中A与A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答案】D
【解析】
【分析】
图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出现了同源染色体的联会配对现象,应该是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图像。
【详解】该细胞染色体联会配对,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图,是初级精母细胞,A错误。一个四分体由一对同源染色体组成,图中有两对同源染色体,因此有2个四分体、4条染色体,B错误。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分开,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该细胞最终形成的精子是4个两种,C错误。细胞中A与A是在姐妹染色单体上,姐妹染色单体的分开是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D正确。
【点睛】区分一个精原细胞和多个精原细胞产生精子的种类,一个AaBb的精原细胞减数分裂产生AB、ab或Ab、aB两种类型的精子,基因型为AaBb的雄性动物产生的精子种类为AB、ab、Ab、aB4种精子。
14. 在下列各杂交组合中,后代只出现一种表现型的亲本组合是:
A. EeFf× EeFf B. EeFF× eeff
C. EeFF× EEFf D. EEFf× eeFf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EeFf有两对等位基因,故能产生表现型种类数=2×2=4种,A错误;EeFF×eeff杂交产生表现型的种类数=2×1=2种,B错误;EeFF×EEFf杂交产生表现型的种类数=1×1=1种,C正确;EEFf×eeFf杂交产生表现型的种类数=1×2=2种,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自由组合定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5.a个被放射性元素标记了双链DNA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后,细菌破裂释放出b个子噬菌体,其中具有放射性的噬菌体的比例为
A. a/b B. a/2b C. 2a/b D. 2/b
【答案】D
【解析】
【分析】
噬菌体侵染细菌过程:吸附→注入(只有噬菌体的DNA注入细菌,其蛋白质外壳留着细菌外)→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DNA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
【详解】根据题意分析,a个噬菌体的DNA双链均被放射性同位素标记,则被标记的DNA单链有2a条;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只有DNA进入细菌并作为模板控制子代噬菌体的合成,而合成子代噬菌体的原料均由细菌提供,且DNA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所以含有放射性标记的子代噬菌体共有2a个;细菌破裂释放出b个子噬菌体,其中具有放射性的噬菌体有2a个,所占比例为2a/b,故选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明确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只有DNA进入细菌;掌握DNA分子复制方式,明确DNA复制为半保留复制,并能根据此特点计算相关比例值。
16.下列有关中心法则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过程a只发生在有丝分裂的间期
B. 过程b和c为基因的表达,具有选择性
C. 过程a、b、c、d、e都能发生碱基互补配对
D. 过程d、e只发生在某些病毒
【答案】A
【解析】
a为DNA复制,发生在有丝分裂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b、c分别为转录和翻译过程,基因的表达具有选择性;a、b、c、d、e均存在碱基互补配对原则;d、e发生在遗传物质为RNA的病毒体内。
17.图为一家族色盲遗传系谱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Ⅲ7的色盲基因肯定是来自Ⅰ3
B. Ⅰ2的基因型是XBXb,Ⅰ4的基因型是XBXb
C. Ⅱ5和Ⅱ6再生一个患病女儿的概率为1/2
D. Ⅲ7将色盲基因传给其儿子的概率是50%
【答案】A
【解析】
【分析】
色盲是伴X隐性遗传病,特点是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女病子必病,儿子的致病基因一定来自于母方,Ⅰ1的基因型是XBY,Ⅰ2和Ⅱ6的基因型是XBXb,Ⅰ3和Ⅱ5和Ⅲ7的基因型是XbY,Ⅰ4的基因型无法判断。
【详解】Ⅲ7的色盲基因来自于Ⅱ6,Ⅱ6的色盲基因一定来自于Ⅰ3,A正确。因为Ⅱ5患病,因此Ⅰ2的基因型是XBXb,但Ⅰ4的基因型是无法确定的,可能是XBXB 或XBXb ,B错误。Ⅱ5的基因型是XbY,Ⅱ6的基因型是XBXb,Ⅱ5和Ⅱ6再生一个患病女儿的概率为1/4,C错误。儿子的X染色体来自于母亲,因此Ⅲ7将色盲基因传给其儿子的概率是0,D错误。
18. 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下列有关细胞中基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基因能够存储生物的遗传信息
B. 等位基因位于同一个DNA分子上
C. 基因中只有一条脱氧核苷酸链
D. 生物体的性状完全由基因决定
【答案】A
【解析】
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能够存储生物的遗传信息,A正确;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所以不属于同一个DNA分子上,B错误;基因的DNA上的片段,仍然有两条脱氧核苷酸链,C错误;生物体的性状是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D错误。
【考点定位】基因与DNA、染色体和性状的关系
19.果蝇的灰身和黑身是由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的相对性状。用杂合灰身雌雄果蝇杂交得F1,让F1中的灰身果蝇自由交配得F2,理论上F2果蝇的基因型比例为
A. 4∶4∶1
B. 3∶2∶1
C. 1∶2∶1
D. 8∶1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用杂合灰身雌雄果蝇杂交得F1,F1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Aa:aa=1:2:1,去除其中的黑身果蝇,则F1中灰身果蝇中有1/3AA和2/3Aa。
【详解】F1中灰身果蝇中有1/3AA和2/3Aa,因为是让F1中的灰身果蝇自由交配,因此可按基因频率计算,A基因的基因频率=AA+1/2Aa=1/3+2/3×1/2=2/3,a基因的基因频率就是1—2/3=1/3,则AA=A2=(2/3)2=4/9,Aa=2×A×a=2×2/3×1/3=4/9,aa=a2=1/9,因此让F1中的灰身果蝇自由交配得F2,理论上F2果蝇的基因型比例为4∶4∶1,A正确,B、C、D错误。
【点睛】本题关键是要写清F1中的灰身果蝇中各基因型所占的概率,注意要去除黑身果蝇后在灰身中计算AA和Aa的概率。
20.果蝇的下列细胞中,只含一个染色体组的是( )
A. 受精卵 B. 体细胞
C. 精原细胞 D. 精子
【答案】D
【解析】
成熟的生殖细胞是通过减数分裂得到的,故成熟的生殖细胞中只含一个染色体组足,选D。
21.以下关于生物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基因突变都会遗传给后代
B. 基因碱基序列发生改变,不一定导致性状改变
C. 染色体变异产生的后代都是不育的
D. 基因重组只发生在受精作用过程中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生物的变异包括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可遗传变异的来源有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详解】基因突变若发生在体细胞中遗传给后代的几率很小,体细胞突变一般不会遗传给后代,若基因突变发生在生殖细胞,遗传给后代的几率大,A错误。基因碱基序列发生改变,不一定导致性状改变,例如当基因碱基序列改变后转录所对应的密码子与原有的密码子代表同一种氨基酸,则生物性状不会改变,B正确。染色体变异产生的后代有可能是可育的,例如二倍体西瓜染色体数目加倍形成的四倍体西瓜是可育的,C错误。基因重组一般发生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的的交叉互换以及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开,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D错误。
22.下列选择的育种方式不能达到育种目的的是
A. 若要提高营养物质含量,可用多倍体育种方法
B. 若要快速获得纯种,可用单倍体育种方法
C. 若要定向改造生物某性状,可用诱变育种方法
D. 若要培育隐性性状个体,可用杂交育种方法
【答案】C
【解析】
【分析】
多倍体育种和单倍体育种的原理是染色体变异的原理,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杂交育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
【详解】多倍体的优点是果实大,茎秆粗壮,有机物等营养物质含量高,用多倍体育种方法可以提高营养物质含量,A能达到育种目的。单倍体育种的优点是明显缩短育种年限,获得稳定遗传的品种,B能达到育种目的。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不能定向改造生物性状,C不能达到育种目的,C正确。杂交育种可以把不同品种的优良性状集中在一起,隐性性状个体一定是纯合子,可以通过杂交育种,培育隐性性状个体,D能达到育种目的,D错误。
23.下列有关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细菌抗药性的出现是在抗生素的作用下产生的定向变异
B. 一个物种的形成或灭绝不会影响其他物种的进化
C. 有性生殖增强了生物变异的多样性
D. 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与生存斗争无关
【答案】C
【解析】
【分析】
地球上的生物经过漫长的共同进化,形成了千姿态百态的物种,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
【详解】变异是不定向的,细菌在没有接触抗生素之前就有抗性个体,抗生素对于细菌只起选择作用,A错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共同进化,当一个物种的形成或灭绝会影响其他物种的进化,B错误。有性生殖过程中发生了基因重组,其产生的后代具有更大的变异性和更强的适应环境的能力,有性生殖增强了生物变异的多样性,使生物进化的速度加快,C正确。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是通过不同物种之间或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D错误。
【点睛】共同进化指不同物种之间或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24.下列各物质中不属于内环境成分的是
A. 乳酸 B. Na+
C. C6H12O6 D. 血红蛋白
【答案】D
【解析】
【分析】
内环境是指细胞外液,包括血浆、淋巴和组织液。内环境的成分主要是水,其次是无机盐、蛋白质和血液所运输的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
【详解】乳酸是细胞无氧呼吸的产物,从细胞出来可以到在内环境中,属于内环境的成分,Na+和 C6H12O6 都可从消化道吸收进入血浆,属于内环境的成分,血红蛋白是红细胞中的成分,不存在于内环境中,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D正确,A、B、C错误
25.有关兴奋沿神经纤维传导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膜内电流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
B. 膜外电流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
C. 神经纤维在未受刺激时膜内为负电位
D. 传导方向是轴突→树突或细胞体
【答案】C
【解析】
【分析】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具有双向性。
【详解】在神经纤维上无论膜内还是膜外电流的方向总是从正电荷到负电荷,在受刺激时,膜外兴奋部位电荷是负电荷,未兴奋部位电荷是正电荷,电流从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A错误。膜内兴奋部位电荷是正电荷,未兴奋部位电荷是负电荷,电流从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B错误。神经纤维在未受刺激时是静息电位,电荷分布是外正内负,C正确。在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是双向的,D错误。
【点睛】在神经纤维上膜外兴奋的传导方向与电流方向相反,在膜内兴奋的传导方向与电流方向相同。
26.下图是对甲状腺分泌活动的调节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结构甲和乙分别表示垂体和下丘脑
B. 物质b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C. 结构乙的活动只受结构甲分泌的激素调节
D. 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起反馈调节的作用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下丘脑通过释放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来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TSH),TSH则可以促进甲状腺的活动,合成和释放甲状腺激素,这就是所谓的分级调节.而在正常情况下甲状腺激素要维持在一定浓度内,不能持续升高.当甲状腺激素达到一定浓度后,这个信息又会反馈给下丘脑和垂体,从而抑制两者的活动,这样系统就可以维持在相对稳定水平.这就是所谓反馈调节.
图示中甲表示下丘脑,乙表示垂体,丙表示甲状腺,a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表示促甲状腺激素.据此答题.
解:A、图示中甲表示下丘脑,乙表示垂体,丙表示甲状腺,A错误;
B、a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表示促甲状腺激素,B错误;
C、结构乙受到甲和丙的共同调节,C错误;
D、当甲状腺激素达到一定浓度后,这个信息又会反馈给下丘脑和垂体,从而抑制两者的活动,这样系统就可以维持在相对稳定水平.这就是所谓反馈调节,D正确.
故选:D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27.人体内某一内分泌调节的过程如下图所示,其中激素H与靶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后,会导致
A. 血糖浓度不变
B. 血糖浓度升高
C. 肝糖原水解加快
D. 靶细胞内葡萄糖的氧化分解加快
【答案】D
【解析】
【分析】
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通过促进血糖氧化分解、促进血糖合成糖原以及促进血糖转化非糖物质来完成降血糖的作用,图中的激素H即为胰岛素。
【详解】激素H胰岛素与靶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后,会导致血糖浓度降低,A、B错误。激素H胰岛素可促进血糖合成糖原,C错误。激素H胰岛素可促进靶细胞内葡萄糖的氧化分解,D正确。
28.用灭活的脊髓灰质炎病毒初次感染小鼠后,小鼠体内可能
A. 产生过敏反应
B. 产生的抗体不能与该病毒结合
C. 产生针对该病毒的浆细胞
D. 短期内再次受到该病毒感染后不会产生更多的抗体
【答案】C
【解析】
【分析】
灭活的脊髓灰质炎病毒是抗原,在初次感染小鼠后会发生相应的体液免疫反应,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会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浆细胞分泌相应的抗体。抗体会与灭活的脊髓灰质炎病毒发生特异性结合。
【详解】过敏反应是过敏原再次侵入时机体免疫过强引起的异常免疫反应,过敏原初次进入不会引起过敏反应,A错误。免疫过程中,浆细胞产生的特异性抗体会与灭活的脊髓灰质炎病毒发生特异性结合,B错误。体液免疫具有特异性,当活的脊髓灰质炎病毒初次感染小鼠后,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会增殖分化为针对该病毒的浆细胞,C正确。当再次受到该病毒感染后会发生二次免疫,二次免疫效果更强,产生的抗体更快更多,D错误。
【点睛】过敏反应和二次免疫都是抗原再次侵入时发生的免疫反应,但过敏反应是异常的免疫反应,二次免疫是正常的免疫反应。
29.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单侧光照射下,胚芽鞘的背光侧比向光侧的生长素含量多
B. 生长素可在植物体内进行极性运输,极性运输是细胞的主动运输
C. 植株去掉顶芽后,侧芽生长素浓度降低,侧芽加快生长
D. 乙烯广泛存在与植物多种组织中,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的发育
【答案】D
【解析】
【分析】
1.生长素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2.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运输方向有极性运输和非极性运输两种。
3.顶端优势是指顶芽优先生长侧芽受抑制的现象,是因为顶芽形成的生长素向下运输,使侧芽附近生长素浓度加大,由于侧芽对生长素敏感而被抑制。
【详解】单侧光会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背光一侧分布的多长得快,向光一侧分布的少长得慢,从而造成向光弯曲的现象,A正确。生长素可在植物体内进行极性运输,需要消耗能量,是主动运输的过程,B正确。植株去掉顶芽后,解除了顶端优势,使侧芽生长素浓度降低,侧芽加快生长,C正确。乙烯广泛存在与植物多种组织中,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的成熟,D错误。
【点睛】1.生长素促进果实发育,乙烯促进果实成熟。
2.极性运输只能从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
30.我国人口政策经历了从1971年的“一个不少,两个正好,三个多了”,到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到如今“单独二孩”全面放开二孩政策的演变过程,从种群特征的角度分析,与这些政策的制定关系最不密切的是
A. 自然增长率 B. 性别比例
C. 年龄结构 D. 人口密度
【答案】B
【解析】
【分析】
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详解】全面放开二孩的政策是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积极应对老龄化问题的解决方案,主要目的是调整人口年龄结构,使幼年个体增多,自然增长率升高,人口密度增大,A、C、D选项与这些政策的制定关系密切,全面放开二孩的政策不会改变性别比例,按着自然规律,男女性别比例大约还是1:1,B与这些政策的制定无关,B正确。
31.甲、乙两种群的增长曲线如图所示,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自然界绝大多数种群增长与甲相同
B. b点时乙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
C. ba段乙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D. a点后乙种群数量一直保持稳定不变
【答案】C
【解析】
【分析】
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有“J”型曲线和“S”型曲线两种类型,图中甲是“J”型曲线,是理想条件下的增长曲线,自然条件下种群的增长曲线是图中的乙“S”型增长曲线。
【详解】自然界中资源是有限的,绝大多数的种群增长是“S”型曲线,与图中的乙曲线对应,A错误。乙曲线中的b点是K/2时,此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乙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B错误。乙曲线的ba段乙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仍在增加,C正确。a点表示K值,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将保持相对稳定,种群数量会在K值上下进行波动,若环境条件改变,乙种群数量也会发生改变,D错误。
32.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裸岩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
B. 弃耕的农田总能演替为森林
C. 初生演替的时间一定比次生演替短
D. 人类活动可改变群落的演替速度和方向
【答案】D
【解析】
【分析】
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分为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两种类型。
【详解】裸岩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A错误。弃耕的农田能否演替为森林与环境有关,若在干旱的条件下,弃耕的农田不一定能演替为森林,B错误。因为次生演替已经有了一定的土壤条件,而初生演替没有土壤等条件,则初生演替的时间要比次生演替所需要的时间长,C错误。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D正确。
【点睛】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初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2、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33.下表显示两种微生物各自生长所必需的物质和各自能够合成的物质,如果将它们混合培养,它们之间的关系可能是
生物
必须提供的物质
合成并释放的物质
红色酵母菌
嘧啶
噻唑
毛霉
噻唑
嘧啶
A. 竞争 B. 捕食 C. 互利共生 D. 寄生
【答案】C
【解析】
红色酵母菌为毛霉提供噻唑,毛霉为红色酵母菌提供嘧啶,二者表现为共生关系。
34.生态系统中有多种多样的信息在传递着,下列属于化学信息的是
A. 丹顶鹤求偶时的双双起舞
B. 雌蚕蛾释放的性外激素
C. 蜘蛛网的振动频率
D. 萤火虫发出的光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生态系统信息传递中的信息包括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三种。
【详解】丹顶鹤求偶时的双双起舞属于行为信息,A错误。雌蚕蛾释放的性外激素属于化学信息,B 正确。蜘蛛网的振动频率属于物理信息,C错误。萤火虫发出的光属于物理信息,D错误。
35.下列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A. 设计生态瓶时需人工通入空气以维持瓶中生物的生存
B. 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需用血细胞计数板连续7天计数,后一天计数结果总大于前一天计数结果
C. 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可根据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程度判断酵母菌的呼吸作用类型
D. 探究2,4-D对扦插枝条生根作用,不同浓度下插条生根的情况一定不同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态瓶中的成分要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中酵母菌呈“S”型增长。酵母菌有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和水,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
【详解】生态瓶中有生产者,生产者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氧气以维持瓶中生物的生存,不需要人工通入,A错误。在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时,由于受生存空间、营养物质以及代谢产物等引起的pH值等的限制,酵母菌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所以后一天计数结果不一定总大于前一天计数结果,B错误。酵母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都产生二氧化碳,但产生的量不同,有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多,无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少,因此与石灰水变浑浊的程度不同,C正确。在生长素最适浓度的两侧会有两个生长素浓度对植物的促进作用相同,因此不同浓度下插条生根的情况可以相同,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了教材中的四个实验中的相关问题,对教材实验的原理、步骤以及注意事项要掌握牢固。
1.生态瓶是一个封闭的生态系统,其中的物质是循环的,但能量逐级递减的,因此能量需要源源不断的向内提供。
2.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的酒精用酸性重铬酸钾检测,由橙色变成灰绿色。二氧化碳除了石灰水检测,还可用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检测,会出现由蓝变绿再变黄的现象。
36.图甲表示植物细胞代谢的某些过程,请据图回答问题(图中数字代表物质,a、b、c代表细胞器):
(1)细胞器a为____________。
(2)物质④是____________,在____________的情况下,进入细胞器c中被分解。⑤代表的物质是____________。
(3)某研究小组以测定的CO2吸收量与释放量为指标,研究温度对某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的影响,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请分析回答:
项目
5℃
10℃
20℃
25℃
30℃
35℃
光照条件下CO2吸收量/(mg·h-1)
1
1.8
3.2
3.7
3.5
3
黑暗条件下CO2释放量/(mg·h-1)
0.5
0.75
1
2.3
3
3.5
①光照相同时间,在____________℃条件下植物积累的有机物的量最多。
②该植物在30℃时光合作用实际固定CO2____________mg/h。
【答案】 (1). 液泡 (2). 丙酮酸 (3). 有氧 (4). ATP (5). 25 (6). 6.5
【解析】
【分析】
图中体现了植物细胞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过程,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线粒体,据图分析:细胞器b吸收光照,将①②转变成葡萄糖,因此细胞器b是叶绿体,①是水分子、②是二氧化碳,而细胞器a具有吸收水分调节渗透压的功能,则a是液泡。葡萄糖变成④,并加入c与③生成⑤⑥,则细胞器c是线粒体、③是氧气,④是丙酮酸,⑥是二氧化碳。K+进入细胞是主动运输的方式,图中在K+在⑤作用下进入细胞中,因此可知⑤是呼吸作用产生的ATP。
【详解】(1)①是参与光合作用的水,细胞器a与水的吸收有关,是与细胞的渗透压有关的液泡。
(2)葡萄糖在细胞质基质中分解为物质④丙酮酸,在有氧条件下丙酮酸进入细胞器c线粒体中被分解。K+进入细胞是主动运输的方式,需要呼吸作用提供⑤ATP。
(3)①表格中测定的CO2吸收量是净光合作用量,表格中净光合作用量最大则植物积累的有机物的量最多,即在25℃条件下时积累最多。
②光合作用实际固定量是总光合作用量,总光合作用量=净光合作用量+呼吸作用量,该植物在30℃时光合作用实际固定CO2=3.5+3=6.5 mg/h。
【点睛】1.对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过程路线要清晰,掌握物质在光合作用和呼吸呼吸作用过程中的变化及联系,依据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判断出题图中的物质及场所是做本题的关键。2.区分净光合作用量与总光合作用量
衡量值
真正(总)光合作用速率
表观(净)光合作用速率
有机物量
叶绿体产生、制造、合成有机物的量;光合作用产生、制造、合成有机物的量。
植物叶片积累或增加的有机物的量。
氧气量
叶绿体释放的氧气量;光合作用产生、制造的氧气量。
植物叶片释放的氧气量;容器中增加的氧气量。
二氧化碳量
叶绿体吸收的二氧化碳量;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量。
植物叶片吸收的二氧化碳量;容器中减少的二氧化碳量。
37.下面是基因型为AaBb的雌性高等动物细胞分裂图像及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曲线,请回答相关问题:
(1)丙图所示细胞的分裂方式及时期是___________,丙图所示细胞分裂产生的子细胞的基因组成是___________。
(2)乙图所示细胞名称为___________,其染色体变化对应甲图的段___________。
(3)甲图中的cd段细胞中发生___________,导致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减半。
(4)从乙图所示细胞可以判断出,在由正常的原始生殖细胞经过分裂产生该细胞的过程中可能发生了___________。
【答案】 (1). 有丝分裂后期 (2). AaBb (3). 极体(或第一极体) (4). ef (5). 同源染色体分离,均分到两个子细胞 (6). 基因突变(或交叉互换)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图甲细胞表示染色体数目变化,图甲中前半段表示有丝分裂,后半段表示减数分裂,ab表示有丝分裂后期,ef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图丙细胞移向细胞两极的有同源染色体,处于有丝分裂的后期,图乙细胞着丝点分裂,而且没有同源染色体,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图。
【详解】(1)丙图细胞中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分开分别移向两极,且两极的染色体均有同源染色体,因此图丙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有丝分裂产生的子细胞的基因组成与丙细胞相同,均为AaBb。
(2)乙图中着丝点分裂,且无同源染色体,细胞质均等分裂,由于题中给出是雌性高等动物细胞,所以乙图细胞为极体(或第一极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其染色体变化对应甲图的ef段。
(3)甲图中的cd段是减数第一次分裂,细胞中会发生同源染色体分离,均分到两个子细胞,导致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减半。
(4)从乙图细胞看出由染色体复制形成的两条染色体上的基因B与b不同,可以判断出在由正常的原始生殖细胞经过分裂产生该细胞的过程中可能发生了基因突变(或交叉互换)。
【点睛】1.注意题中信息是雌性高等动物
2. 区别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规律。判断的依据:一看是否有同源染色体,二看同源染色体是否联会配对。
38.燕麦的颖色受两对基因(B、b,Y、y)控制,有黑色B_,黄色bbY_,白色bbyy三种类型,现有黑颖(甲)和黄颖(乙)两纯合亲本杂交,F1全为黑颖,F1自交后,F2为黑颖︰黄颖︰白颖=12︰3︰1。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两纯合亲本基因型为:甲___________,乙___________。
(2)请问这两对等位基因是否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___________(填“是”或“不是”)
(3)若F1与白颖燕麦杂交,则子代性状及分离比为___________。
(4)若基因型为BBYY的燕麦具有更强的抗逆性和更高的蛋白质含量,下面是利用甲、乙两亲本培育出此品种的育种方案,请补充完整育种过程:
①杂交得到F1:BbYy (黑颖)
②取F1配子→→单倍体幼苗→秋水仙素处理→纯系植株
③该育种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原理是___________。
【答案】 (1). BByy (2). bbYY (3). 是 (4). 黑颖:黄颖:白颖=2:1:1 (5). 花药离体培养 (6). 染色体变异
【解析】
【分析】
因为F1自交得到F2的颖色为:黑颖12∶黄颖3∶白颖1,这是孟德尔自由组合定律9:3:3:1的变形,由此推断控制颖色的两对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则F1应为BbYy。
【详解】(1)因为F2中,黑颖:黄颖:白颖=12:3:1,可知F1黑颖的基因型为BbYy,F2中白颖的基因型为bbyy,由题信息可知黑颖的基因型为B_,黄色bbY_,若要想得到F1黑颖BbYy,则纯种黑颖与纯种黄颖两亲本的基因型应该为BByy和bbYY。
(2)由于F1自交得到F2为黑颖:黄颖:白颖=12:3:1,是9:3:3:1的变形,遵循基因自由组合规律,因此可知这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3)若F1与白颖燕麦杂交,即BbYy与bbyy杂交,则子代基因型为BbYy、Bbyy、bbYy和bbyy,表现型及分离比为黑颖(BbYy、Bbyy):黄颖(bbYy):白颖(bbyy)=2:1:1。
(4)题中育种方法是单倍体育种,单倍体育种常用的方法是花药离体培养的方法,原理是染色体变异。
【点睛】对基因自由组合定律中的9:3:3:1的变形情况运用熟练,根据题意准确写出亲本及子代的基因型是做本题的关键。
39.下图甲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示意图,乙图所示为甲图椭圆形框内的生物种间关系。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图中的a在生态系统的成分中指的是__________。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主要以__________形式流动。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高低主要取决于图中__________(填数字)的复杂程度。
(2)现今全世界都倡导的“低碳生活”措施是为了减缓主要由图甲中__________(填数字)产生的温室效应现象。
(3)图乙中B与D的种间关系为__________。若D的食物来源中,绿色植物占50%,B占25%,C占25%,现D增重1kg,则至少消耗绿色植物__________kg。
【答案】 (1). 分解者 (2). 含碳有机物 (3). ③ (4). ⑤ (5). 竞争和捕食 (6). 40
【解析】
【分析】
甲图中①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②是呼吸作用,③是食物链中营养级间的摄食,④是分解者的分解作用,⑤是化石燃料的燃烧,乙图中有三条食物链:绿色植物→A→C→D,绿色植物→D,绿色植物→B→D。
【详解】(1)甲图中的a可以把动植物的遗体及排泄物分解,向无机环境中释放二氧化碳,则a是分解者,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主要以有机物形式存在。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高低主要取决于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以及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即图中③的复杂程度。
(2)形成温室效应主要的原因是化石燃料的燃烧引起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因此“低碳生活”措施是为了减缓主要由图甲中化石燃料的燃烧⑤产生的温室效应现象。
(3)乙图中D能捕食B,且B与D同时都吃绿色植物因此B与D的种间关系为竞争和捕食 。根据乙图中的三条食物链:绿色植物→A→C→D,绿色植物→D,绿色植物→B→D ,因为D的食物来源中,绿色植物占50%,B占25%,C占25%,现D增重1kg,至少消耗绿色植物按传递效率20%计算,则需绿色植物=(50%×1)÷20%+(25%×1)÷20%÷20%+ (25%×1)÷20%÷20%÷20%=40kg。
【点睛】本题的难点是能量流动的计算,切入点是找清楚乙图中的食物链,然后按着能量传递效率计算,能量传递效率是10%~20%,从高营养级到低营养级计算最少按20% 计算,最多按10%计算。
40.下表是某同学在做几个实验时所列举的实验材料和实验条件等相关内容,请据表回答问题:
组别
材料
实验条件
观察内容
A
梨汁
试剂甲
颜色反应
B
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
0.3g/mL蔗糖溶液
质壁分离
C
H2O2和过氧化氢酶
不同的pH
实验因变量乙
D
洋葱根尖
解离液、龙胆紫染液等
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及形态
E
酵母菌
血球计数板
酵母菌的数量
(1)A~E组实验中需要使用显微镜观察的是。
(2)A组实验所用的试剂甲是,观察到的现象是。
(3)在C组实验中,实验因变量乙是。
(4)D组为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实验中装片制作的流程为(用箭头和文字表示)。
(5)下列关于E实验的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①用血球计数板计数,不同时间取样后显微镜视野中酵母菌细胞数量先增加后减少;
②可直接从静置的培养瓶中取出培养原液稀释后进行计数;
③血球计数板计算酵母菌数量时要使培养液自行渗入记数室,以防计数出现偏差;
④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只能统计方格内的菌体。
【答案】 (1). B、D、E (2). 斐林试剂 (3). 砖红色沉淀 (4). 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 (5). 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6). ①③
【解析】
【分析】
A实验是鉴定可溶性还原性糖实验;B实验是用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观察质壁分离的实验,C实验探究PH值对过氧化氢酶的影响,酶的作用需要较温和的条件。D实验是观察洋葱有丝分裂的实验,解离液是15%的盐酸和95%的酒精,龙胆紫对染色体进行染色,D实验是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用抽样检测法。
【详解】(1)表格中的实验需要借助显微镜进行观察的是质壁分离的实验、观察洋葱根尖有丝分裂以及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即在A〜E组实验中需要使用显微镜观察的是B、D、E。
(2)鉴定可溶性还原性糖用斐林试剂水浴加热会出现砖红色沉淀。
(3)C组实验探究PH值对过氧化氢酶的影响,自变量是不同的PH值,因变量是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也可以是单位时间内产生的气泡数 。
(4)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实验中装片制作的流程为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5)开始时培养液中营养和空间等资源充足,酵母菌数量增加,但营养物质和空间是有限的,随着酵母菌数量增加 ,种内斗争加剧,酵母菌数量又会下降,①正确。从瓶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需要振荡摇匀培养瓶中的培养液,不能从静置的培养瓶中取出,②错误。血球计数板计算酵母菌数量时要使培养液自行滲入记数室,以防计数出现偏差,③正确。计数时既要统计方格内的数目也要统计方格线上相邻两边的菌体数目,④错误。正确的组合是①③。
【点睛】实验选材极其重要:1可溶性还原性糖的鉴定实验材料要选择梨汁等颜色较浅的富含可溶性还原糖的材料。2. 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有紫色大液泡易于观察质壁分离。3.观察有丝分裂选择洋葱根尖分生区的细胞,此处细胞特点是呈正方形,排列紧密,有的处于分裂状态。
学业水平测试模拟考试试题
1.下列属于植物细胞二糖的一组是
A. 乳糖、蔗糖
B. 葡萄糖、麦芽糖
C. 淀粉、纤维素
D. 蔗糖、麦芽糖
【答案】D
【解析】
【分析】
细胞内的糖类根据能否水解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单糖有葡萄糖、果糖、核糖、脱氧核糖、半乳糖,植物体的二糖有蔗糖和麦芽糖,动物体的二糖有乳糖,植物体的多糖有淀粉和纤维素,动物体的多糖有糖原。
【详解】乳糖是动物体的二糖,A错误。葡萄糖是单糖,B错误。淀粉和纤维素都是植物体的多糖,C错误。植物细胞的二糖有蔗糖和麦芽糖,D正确。
2. 多个氨基酸分子缩合成含两条肽链的蛋白质时,相对分子量减少了900,由此可推知:此蛋白质分子所含的氨基酸数和肽键数分别是( )
A. 52、52 B. 50、50 C. 52、50 D. 50、49
【答案】C
【解析】
已知氨基酸脱水缩合过程中分子量减少了900,则氨基酸脱去的水分子数为900÷18=50,又因为有两条肽链,则氨基酸数=50+2=52个;而肽键个体和脱去的水分子数相同,故选C。
【考点定位】氨基酸的脱水缩合
【名师点睛】蛋白质分子量、氨基酸数、肽链数、肽键数和脱去水分子数的关系
(1)肽键数=脱去水分子数=氨基酸数一肽链数;
(2)蛋白质分子量=氨基酸数目x氨基酸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一脱去水分子数×18。
3.下图表示细胞内葡萄糖分解的反应式,下列关于该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细胞质基质内发生,线粒体内不发生
B. 细胞缺氧时发生,细胞有氧时不发生
C. 动物细胞中发生,植物细胞中不发生
D. 黑暗条件下发生,光照条件下不发生
【答案】A
【解析】
【分析】
细胞内葡萄糖氧化分解是细胞呼吸的过程,包括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图中反应代表细胞呼吸的第一阶段,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第一阶段完全相同。
【详解】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的过程是呼吸作用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线粒体内不发生,A正确。无论有氧还是无氧条件下,无论是动物细胞还是植物细胞,无论有光还是黑暗条件下,活细胞都可以发生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的过程,B、C、D错误。
【点睛】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都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第二、第三阶段在线粒体中进行。
4.图是细胞核的结构模式图,下列关于各结构及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 ①是核膜,把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
B. ②是所有生物遗传物质的载体
C. ③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
D. ④实现核质之间的物质交换,如DNA进入细胞质
【答案】A
【解析】
【分析】
图是真核细胞的细胞核,结构具有①核膜,核膜是双层膜,②是染色质,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③是核仁,④是核孔。
【详解】①是核膜,双层膜,把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A正确。②是染色质,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少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RNA,B错误。③是核仁,与某些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合成有关,C错误。④是核孔,实现核质之间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DNA不能从核孔出来进入细胞质,D错误。
【点睛】核孔具有选择性,不是所有物质都可以在核质之间随意进出的,DNA不能出来,RNA可以通过核孔从细胞核出来到细胞质,某些蛋白质可以通过核孔从细胞质到细胞核。
5.下图甲为叶绿体结构模式图,图乙是图甲某部分结构的放大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甲中生物膜的面积主要靠内膜向内折叠成嵴而增大
B. 乙图所示的结构来自甲图中的①
C. 结构③上实现的能量转换是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D. ATP的合成场所是④,分解场所是③
【答案】C
【解析】
【分析】
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叶绿体具有双层膜,图甲中①是叶绿体内膜,②是叶绿体外膜,③是基粒的类囊体薄膜,④是叶绿体基质。
【详解】叶绿体的内膜是不向内折叠的,叶绿体增大膜面积是通过类囊体薄膜垛叠来完成,A错误。乙图上的光合色素,分布在类囊体薄膜上,来自于甲图的③,B错误。③是基粒的类囊体薄膜,进行光反应的场所,在其上实现的能量转换是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C正确。光反应合成ATP和[H],暗反应分解ATP,光反应的场所是③是基粒的类囊体薄膜,暗反应的场所是④是叶绿体基质,D错误。
【点睛】线粒体增大膜面积的方式是内膜向内折叠,叶绿体增大膜面积的方式是通过类囊体薄膜垛叠来完成。
6.下图表示某物质跨膜运输的过程,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该物质与膜上的载体蛋白结合具有专一性
B. 膜上载体蛋白结合该物质后其形状会发生改变
C. 该运输方式是细胞内最重要的吸收或排出物质的方式
D. 图示过程可以表示效应B细胞分泌抗体
【答案】D
【解析】
从图示可看出离子与膜上的载体蛋白结合具有专一性,A正确;据图分析,膜上载体蛋白结合离子后其空间结构发生改变,B正确;图中的物质运输需载体协助,消耗ATP,因此判断为主动运输方式,是细胞最重要吸收物质的方式,C正确;分泌抗体属于胞吐作用,不需要载体协助,是非跨膜运输方式,D错误。
【考点定位】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及其异同
【名师点睛】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的比较:
7.下列有关酶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酶的化学本质为蛋白质
B.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只在细胞内起催化作用
C. 酶具有高效性和专一性
D. 强酸、强碱或高温、低温都会使酶永久失活
【答案】C
【解析】
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极少数酶是RNA,A项错误;酶既可以在细胞内发挥作用,也可以在细胞外发挥作用,B项错误;酶具有高效性和专一性的特性,C项正确;强酸、强碱或高温会使酶的结构改变,从而使酶永久失去活性,但低温不会破坏酶的结构,因此不会使酶失去活性,只能使酶的活性降低,D项正确。
8.北方秋季,银杏、黄栌、红枫等树种的叶片由绿变黄或变红,一时间层林尽染,分外妖娆。低温造成叶肉细胞中含量下降最显著的色素是( )
A. 叶黄素 B. 花青素
C. 叶绿素 D. 胡萝卜素
【答案】C
【解析】
决定树叶颜色的是叶绿素和花青素,当叶绿素比较多的时候叶子是深绿色,比较少的时候是嫩绿色,花青素多了就会发红,发紫。叶绿素的形成主要与光照有关,而北方秋季,银杏、黄栌等树种的叶片由绿变黄或变红,一时间层林尽染,分外妖娆,说明叶的色素中最易受低温伤害而被破坏的是叶绿素,故选C。
9. 下列关于细胞周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抑制DNA的合成,细胞将停留在分裂期
B. 细胞周期包括前期、中期、后期、末期
C. 细胞分裂间期为细胞分裂期提供物质基础
D. 成熟的生殖细胞产生后立即进入下一个细胞周期
【答案】C
【解析】
【分析】
细胞周期是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个细胞分裂完成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包括分裂间期、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分裂间期主要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为分裂期提供物质准备。
【详解】细胞分裂间期主要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因此抑制DNA的合成,细胞将停留在分裂间期,A错误;细胞周期分为间期、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B错误;细胞分裂间期为细胞分裂期提供物质基础,C正确;只有连续分裂的细胞才有细胞周期,成熟的生殖细胞没有细胞周期,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细胞周期的概念、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0.下列有关细胞的衰老、凋亡、癌变等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人体各种组织细胞的衰老是同步进行的
B. 人的早期胚胎有尾,尾部细胞随着发育逐渐坏死
C. 相对于正常体细胞,癌细胞的形态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
D. 皮肤上的“老年斑”是细胞凋亡的产物
【答案】C
【解析】
【分析】
细胞的生命历程一般要经过生长、增殖分化、衰老和凋亡,衰老和凋亡都是机体正常的生命现象,癌变是基因突变引起的。
【详解】人体不同组织的细胞衰老是不同步的,A错误。人的早期胚胎有尾,尾部细胞随着发育逐渐自动死亡,是细胞凋亡的过程,B错误。癌细胞与正常细胞相比较,癌细胞的形态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C正确。皮肤上的“老年斑”是细胞衰老的产物,细胞衰老有些色素积累会形成老年斑,D错误。
11.下列各项应用中,主要利用细胞呼吸原理的是
①中耕松土②果蔬保鲜③贮存种子④汛期农田及时排水⑤合理密植⑥糖渍、盐渍食品⑦用透气的消毒纱布包扎伤口
A. ②③④⑤⑥ B. ①②③④⑦
C. ②③④⑦ D. ①②③④⑤⑥⑦
【答案】B
【解析】
【分析】
细胞呼吸是细胞内有机物氧化分解释放能量的过程,利用呼吸作用原理可以解决许多生产生活中的问题。
【详解】①中耕松土是为了促进植物根细胞的有氧呼吸,促进根对矿质离子的吸收。②果蔬保鲜和③贮存种子都是利用降低呼吸作用的原理,使分解的有机物和释放能量减少,延长水果蔬菜以及种子的保存时间。④汛期农田及时排水是为了防止长期水淹植物无氧呼吸产生的酒精对细胞的毒害作用。⑤合理密植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光合作用效率。⑥糖渍、盐渍食品是利用高浓度的糖水和盐水使细菌等微生物脱水死亡,防止食物变质。⑦用透气的消毒纱布包扎伤口的目的是防止一些厌氧型微生物的繁殖,抑制他们的呼吸作用。综合分析后利用呼吸作用原理的是B. ①②③④⑦ 正确,A、C、D错误。
12.下表为某同学探究酶性质的有关实验,该实验可以说明
A. 淀粉是还原糖
B. 高温使酶失活
C. 酵母提取液中有淀粉酶
D. 酵母提取液和唾液中酶种类完全相同
【答案】C
【解析】
【分析】
淀粉在淀粉酶的催化作用下生成麦芽糖,麦芽糖是可溶性还原性糖,斐林试剂与可溶性还原性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出现砖红色沉淀。
【详解】淀粉不是还原性糖,淀粉与斐林试剂水浴加热不会出现颜色反应,A错误。高温可以使酶变性失活,但题中实验是在370C适宜温度下进行的,没有使酶变性失活,B错误。丙中的唾液中有唾液淀粉酶,乙和丙相比较最终出现了相同的现象,说明乙中的酵母提取液中有淀粉酶,C正确。本实验只能说明酵母提取液中有淀粉酶,但酵母提取液中是否有其他酶未知,无法判断酵母提取液和唾液中酶种类完全相同,D错误。
13.某基因型为AaBb的雄性动物,其精原细胞形成精细胞过程中某个时期的示意图如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该细胞是次级精母细胞
B. 细胞中有1个四分体、4条染色体
C. 该细胞分裂后最终形成4种类型的精细胞
D. 细胞中A与A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答案】D
【解析】
【分析】
图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出现了同源染色体的联会配对现象,应该是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图像。
【详解】该细胞染色体联会配对,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图,是初级精母细胞,A错误。一个四分体由一对同源染色体组成,图中有两对同源染色体,因此有2个四分体、4条染色体,B错误。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分开,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该细胞最终形成的精子是4个两种,C错误。细胞中A与A是在姐妹染色单体上,姐妹染色单体的分开是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D正确。
【点睛】区分一个精原细胞和多个精原细胞产生精子的种类,一个AaBb的精原细胞减数分裂产生AB、ab或Ab、aB两种类型的精子,基因型为AaBb的雄性动物产生的精子种类为AB、ab、Ab、aB4种精子。
14. 在下列各杂交组合中,后代只出现一种表现型的亲本组合是:
A. EeFf× EeFf B. EeFF× eeff
C. EeFF× EEFf D. EEFf× eeFf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EeFf有两对等位基因,故能产生表现型种类数=2×2=4种,A错误;EeFF×eeff杂交产生表现型的种类数=2×1=2种,B错误;EeFF×EEFf杂交产生表现型的种类数=1×1=1种,C正确;EEFf×eeFf杂交产生表现型的种类数=1×2=2种,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自由组合定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5.a个被放射性元素标记了双链DNA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后,细菌破裂释放出b个子噬菌体,其中具有放射性的噬菌体的比例为
A. a/b B. a/2b C. 2a/b D. 2/b
【答案】D
【解析】
【分析】
噬菌体侵染细菌过程:吸附→注入(只有噬菌体的DNA注入细菌,其蛋白质外壳留着细菌外)→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DNA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
【详解】根据题意分析,a个噬菌体的DNA双链均被放射性同位素标记,则被标记的DNA单链有2a条;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只有DNA进入细菌并作为模板控制子代噬菌体的合成,而合成子代噬菌体的原料均由细菌提供,且DNA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所以含有放射性标记的子代噬菌体共有2a个;细菌破裂释放出b个子噬菌体,其中具有放射性的噬菌体有2a个,所占比例为2a/b,故选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明确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只有DNA进入细菌;掌握DNA分子复制方式,明确DNA复制为半保留复制,并能根据此特点计算相关比例值。
16.下列有关中心法则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过程a只发生在有丝分裂的间期
B. 过程b和c为基因的表达,具有选择性
C. 过程a、b、c、d、e都能发生碱基互补配对
D. 过程d、e只发生在某些病毒
【答案】A
【解析】
a为DNA复制,发生在有丝分裂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b、c分别为转录和翻译过程,基因的表达具有选择性;a、b、c、d、e均存在碱基互补配对原则;d、e发生在遗传物质为RNA的病毒体内。
17.图为一家族色盲遗传系谱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Ⅲ7的色盲基因肯定是来自Ⅰ3
B. Ⅰ2的基因型是XBXb,Ⅰ4的基因型是XBXb
C. Ⅱ5和Ⅱ6再生一个患病女儿的概率为1/2
D. Ⅲ7将色盲基因传给其儿子的概率是50%
【答案】A
【解析】
【分析】
色盲是伴X隐性遗传病,特点是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女病子必病,儿子的致病基因一定来自于母方,Ⅰ1的基因型是XBY,Ⅰ2和Ⅱ6的基因型是XBXb,Ⅰ3和Ⅱ5和Ⅲ7的基因型是XbY,Ⅰ4的基因型无法判断。
【详解】Ⅲ7的色盲基因来自于Ⅱ6,Ⅱ6的色盲基因一定来自于Ⅰ3,A正确。因为Ⅱ5患病,因此Ⅰ2的基因型是XBXb,但Ⅰ4的基因型是无法确定的,可能是XBXB 或XBXb ,B错误。Ⅱ5的基因型是XbY,Ⅱ6的基因型是XBXb,Ⅱ5和Ⅱ6再生一个患病女儿的概率为1/4,C错误。儿子的X染色体来自于母亲,因此Ⅲ7将色盲基因传给其儿子的概率是0,D错误。
18. 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下列有关细胞中基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基因能够存储生物的遗传信息
B. 等位基因位于同一个DNA分子上
C. 基因中只有一条脱氧核苷酸链
D. 生物体的性状完全由基因决定
【答案】A
【解析】
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能够存储生物的遗传信息,A正确;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所以不属于同一个DNA分子上,B错误;基因的DNA上的片段,仍然有两条脱氧核苷酸链,C错误;生物体的性状是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D错误。
【考点定位】基因与DNA、染色体和性状的关系
19.果蝇的灰身和黑身是由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的相对性状。用杂合灰身雌雄果蝇杂交得F1,让F1中的灰身果蝇自由交配得F2,理论上F2果蝇的基因型比例为
A. 4∶4∶1
B. 3∶2∶1
C. 1∶2∶1
D. 8∶1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用杂合灰身雌雄果蝇杂交得F1,F1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Aa:aa=1:2:1,去除其中的黑身果蝇,则F1中灰身果蝇中有1/3AA和2/3Aa。
【详解】F1中灰身果蝇中有1/3AA和2/3Aa,因为是让F1中的灰身果蝇自由交配,因此可按基因频率计算,A基因的基因频率=AA+1/2Aa=1/3+2/3×1/2=2/3,a基因的基因频率就是1—2/3=1/3,则AA=A2=(2/3)2=4/9,Aa=2×A×a=2×2/3×1/3=4/9,aa=a2=1/9,因此让F1中的灰身果蝇自由交配得F2,理论上F2果蝇的基因型比例为4∶4∶1,A正确,B、C、D错误。
【点睛】本题关键是要写清F1中的灰身果蝇中各基因型所占的概率,注意要去除黑身果蝇后在灰身中计算AA和Aa的概率。
20.果蝇的下列细胞中,只含一个染色体组的是( )
A. 受精卵 B. 体细胞
C. 精原细胞 D. 精子
【答案】D
【解析】
成熟的生殖细胞是通过减数分裂得到的,故成熟的生殖细胞中只含一个染色体组足,选D。
21.以下关于生物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基因突变都会遗传给后代
B. 基因碱基序列发生改变,不一定导致性状改变
C. 染色体变异产生的后代都是不育的
D. 基因重组只发生在受精作用过程中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生物的变异包括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可遗传变异的来源有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详解】基因突变若发生在体细胞中遗传给后代的几率很小,体细胞突变一般不会遗传给后代,若基因突变发生在生殖细胞,遗传给后代的几率大,A错误。基因碱基序列发生改变,不一定导致性状改变,例如当基因碱基序列改变后转录所对应的密码子与原有的密码子代表同一种氨基酸,则生物性状不会改变,B正确。染色体变异产生的后代有可能是可育的,例如二倍体西瓜染色体数目加倍形成的四倍体西瓜是可育的,C错误。基因重组一般发生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的的交叉互换以及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开,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D错误。
22.下列选择的育种方式不能达到育种目的的是
A. 若要提高营养物质含量,可用多倍体育种方法
B. 若要快速获得纯种,可用单倍体育种方法
C. 若要定向改造生物某性状,可用诱变育种方法
D. 若要培育隐性性状个体,可用杂交育种方法
【答案】C
【解析】
【分析】
多倍体育种和单倍体育种的原理是染色体变异的原理,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杂交育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
【详解】多倍体的优点是果实大,茎秆粗壮,有机物等营养物质含量高,用多倍体育种方法可以提高营养物质含量,A能达到育种目的。单倍体育种的优点是明显缩短育种年限,获得稳定遗传的品种,B能达到育种目的。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不能定向改造生物性状,C不能达到育种目的,C正确。杂交育种可以把不同品种的优良性状集中在一起,隐性性状个体一定是纯合子,可以通过杂交育种,培育隐性性状个体,D能达到育种目的,D错误。
23.下列有关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细菌抗药性的出现是在抗生素的作用下产生的定向变异
B. 一个物种的形成或灭绝不会影响其他物种的进化
C. 有性生殖增强了生物变异的多样性
D. 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与生存斗争无关
【答案】C
【解析】
【分析】
地球上的生物经过漫长的共同进化,形成了千姿态百态的物种,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
【详解】变异是不定向的,细菌在没有接触抗生素之前就有抗性个体,抗生素对于细菌只起选择作用,A错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共同进化,当一个物种的形成或灭绝会影响其他物种的进化,B错误。有性生殖过程中发生了基因重组,其产生的后代具有更大的变异性和更强的适应环境的能力,有性生殖增强了生物变异的多样性,使生物进化的速度加快,C正确。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是通过不同物种之间或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D错误。
【点睛】共同进化指不同物种之间或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24.下列各物质中不属于内环境成分的是
A. 乳酸 B. Na+
C. C6H12O6 D. 血红蛋白
【答案】D
【解析】
【分析】
内环境是指细胞外液,包括血浆、淋巴和组织液。内环境的成分主要是水,其次是无机盐、蛋白质和血液所运输的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
【详解】乳酸是细胞无氧呼吸的产物,从细胞出来可以到在内环境中,属于内环境的成分,Na+和 C6H12O6 都可从消化道吸收进入血浆,属于内环境的成分,血红蛋白是红细胞中的成分,不存在于内环境中,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D正确,A、B、C错误
25.有关兴奋沿神经纤维传导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膜内电流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
B. 膜外电流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
C. 神经纤维在未受刺激时膜内为负电位
D. 传导方向是轴突→树突或细胞体
【答案】C
【解析】
【分析】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具有双向性。
【详解】在神经纤维上无论膜内还是膜外电流的方向总是从正电荷到负电荷,在受刺激时,膜外兴奋部位电荷是负电荷,未兴奋部位电荷是正电荷,电流从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A错误。膜内兴奋部位电荷是正电荷,未兴奋部位电荷是负电荷,电流从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B错误。神经纤维在未受刺激时是静息电位,电荷分布是外正内负,C正确。在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是双向的,D错误。
【点睛】在神经纤维上膜外兴奋的传导方向与电流方向相反,在膜内兴奋的传导方向与电流方向相同。
26.下图是对甲状腺分泌活动的调节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结构甲和乙分别表示垂体和下丘脑
B. 物质b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C. 结构乙的活动只受结构甲分泌的激素调节
D. 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起反馈调节的作用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下丘脑通过释放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来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TSH),TSH则可以促进甲状腺的活动,合成和释放甲状腺激素,这就是所谓的分级调节.而在正常情况下甲状腺激素要维持在一定浓度内,不能持续升高.当甲状腺激素达到一定浓度后,这个信息又会反馈给下丘脑和垂体,从而抑制两者的活动,这样系统就可以维持在相对稳定水平.这就是所谓反馈调节.
图示中甲表示下丘脑,乙表示垂体,丙表示甲状腺,a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表示促甲状腺激素.据此答题.
解:A、图示中甲表示下丘脑,乙表示垂体,丙表示甲状腺,A错误;
B、a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表示促甲状腺激素,B错误;
C、结构乙受到甲和丙的共同调节,C错误;
D、当甲状腺激素达到一定浓度后,这个信息又会反馈给下丘脑和垂体,从而抑制两者的活动,这样系统就可以维持在相对稳定水平.这就是所谓反馈调节,D正确.
故选:D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27.人体内某一内分泌调节的过程如下图所示,其中激素H与靶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后,会导致
A. 血糖浓度不变
B. 血糖浓度升高
C. 肝糖原水解加快
D. 靶细胞内葡萄糖的氧化分解加快
【答案】D
【解析】
【分析】
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通过促进血糖氧化分解、促进血糖合成糖原以及促进血糖转化非糖物质来完成降血糖的作用,图中的激素H即为胰岛素。
【详解】激素H胰岛素与靶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后,会导致血糖浓度降低,A、B错误。激素H胰岛素可促进血糖合成糖原,C错误。激素H胰岛素可促进靶细胞内葡萄糖的氧化分解,D正确。
28.用灭活的脊髓灰质炎病毒初次感染小鼠后,小鼠体内可能
A. 产生过敏反应
B. 产生的抗体不能与该病毒结合
C. 产生针对该病毒的浆细胞
D. 短期内再次受到该病毒感染后不会产生更多的抗体
【答案】C
【解析】
【分析】
灭活的脊髓灰质炎病毒是抗原,在初次感染小鼠后会发生相应的体液免疫反应,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会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浆细胞分泌相应的抗体。抗体会与灭活的脊髓灰质炎病毒发生特异性结合。
【详解】过敏反应是过敏原再次侵入时机体免疫过强引起的异常免疫反应,过敏原初次进入不会引起过敏反应,A错误。免疫过程中,浆细胞产生的特异性抗体会与灭活的脊髓灰质炎病毒发生特异性结合,B错误。体液免疫具有特异性,当活的脊髓灰质炎病毒初次感染小鼠后,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会增殖分化为针对该病毒的浆细胞,C正确。当再次受到该病毒感染后会发生二次免疫,二次免疫效果更强,产生的抗体更快更多,D错误。
【点睛】过敏反应和二次免疫都是抗原再次侵入时发生的免疫反应,但过敏反应是异常的免疫反应,二次免疫是正常的免疫反应。
29.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单侧光照射下,胚芽鞘的背光侧比向光侧的生长素含量多
B. 生长素可在植物体内进行极性运输,极性运输是细胞的主动运输
C. 植株去掉顶芽后,侧芽生长素浓度降低,侧芽加快生长
D. 乙烯广泛存在与植物多种组织中,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的发育
【答案】D
【解析】
【分析】
1.生长素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2.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运输方向有极性运输和非极性运输两种。
3.顶端优势是指顶芽优先生长侧芽受抑制的现象,是因为顶芽形成的生长素向下运输,使侧芽附近生长素浓度加大,由于侧芽对生长素敏感而被抑制。
【详解】单侧光会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背光一侧分布的多长得快,向光一侧分布的少长得慢,从而造成向光弯曲的现象,A正确。生长素可在植物体内进行极性运输,需要消耗能量,是主动运输的过程,B正确。植株去掉顶芽后,解除了顶端优势,使侧芽生长素浓度降低,侧芽加快生长,C正确。乙烯广泛存在与植物多种组织中,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的成熟,D错误。
【点睛】1.生长素促进果实发育,乙烯促进果实成熟。
2.极性运输只能从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
30.我国人口政策经历了从1971年的“一个不少,两个正好,三个多了”,到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到如今“单独二孩”全面放开二孩政策的演变过程,从种群特征的角度分析,与这些政策的制定关系最不密切的是
A. 自然增长率 B. 性别比例
C. 年龄结构 D. 人口密度
【答案】B
【解析】
【分析】
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详解】全面放开二孩的政策是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积极应对老龄化问题的解决方案,主要目的是调整人口年龄结构,使幼年个体增多,自然增长率升高,人口密度增大,A、C、D选项与这些政策的制定关系密切,全面放开二孩的政策不会改变性别比例,按着自然规律,男女性别比例大约还是1:1,B与这些政策的制定无关,B正确。
31.甲、乙两种群的增长曲线如图所示,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自然界绝大多数种群增长与甲相同
B. b点时乙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
C. ba段乙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D. a点后乙种群数量一直保持稳定不变
【答案】C
【解析】
【分析】
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有“J”型曲线和“S”型曲线两种类型,图中甲是“J”型曲线,是理想条件下的增长曲线,自然条件下种群的增长曲线是图中的乙“S”型增长曲线。
【详解】自然界中资源是有限的,绝大多数的种群增长是“S”型曲线,与图中的乙曲线对应,A错误。乙曲线中的b点是K/2时,此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乙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B错误。乙曲线的ba段乙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仍在增加,C正确。a点表示K值,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将保持相对稳定,种群数量会在K值上下进行波动,若环境条件改变,乙种群数量也会发生改变,D错误。
32.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裸岩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
B. 弃耕的农田总能演替为森林
C. 初生演替的时间一定比次生演替短
D. 人类活动可改变群落的演替速度和方向
【答案】D
【解析】
【分析】
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分为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两种类型。
【详解】裸岩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A错误。弃耕的农田能否演替为森林与环境有关,若在干旱的条件下,弃耕的农田不一定能演替为森林,B错误。因为次生演替已经有了一定的土壤条件,而初生演替没有土壤等条件,则初生演替的时间要比次生演替所需要的时间长,C错误。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D正确。
【点睛】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初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2、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33.下表显示两种微生物各自生长所必需的物质和各自能够合成的物质,如果将它们混合培养,它们之间的关系可能是
生物
必须提供的物质
合成并释放的物质
红色酵母菌
嘧啶
噻唑
毛霉
噻唑
嘧啶
A. 竞争 B. 捕食 C. 互利共生 D. 寄生
【答案】C
【解析】
红色酵母菌为毛霉提供噻唑,毛霉为红色酵母菌提供嘧啶,二者表现为共生关系。
34.生态系统中有多种多样的信息在传递着,下列属于化学信息的是
A. 丹顶鹤求偶时的双双起舞
B. 雌蚕蛾释放的性外激素
C. 蜘蛛网的振动频率
D. 萤火虫发出的光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生态系统信息传递中的信息包括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三种。
【详解】丹顶鹤求偶时的双双起舞属于行为信息,A错误。雌蚕蛾释放的性外激素属于化学信息,B 正确。蜘蛛网的振动频率属于物理信息,C错误。萤火虫发出的光属于物理信息,D错误。
35.下列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A. 设计生态瓶时需人工通入空气以维持瓶中生物的生存
B. 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需用血细胞计数板连续7天计数,后一天计数结果总大于前一天计数结果
C. 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可根据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程度判断酵母菌的呼吸作用类型
D. 探究2,4-D对扦插枝条生根作用,不同浓度下插条生根的情况一定不同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态瓶中的成分要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中酵母菌呈“S”型增长。酵母菌有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和水,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
【详解】生态瓶中有生产者,生产者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氧气以维持瓶中生物的生存,不需要人工通入,A错误。在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时,由于受生存空间、营养物质以及代谢产物等引起的pH值等的限制,酵母菌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所以后一天计数结果不一定总大于前一天计数结果,B错误。酵母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都产生二氧化碳,但产生的量不同,有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多,无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少,因此与石灰水变浑浊的程度不同,C正确。在生长素最适浓度的两侧会有两个生长素浓度对植物的促进作用相同,因此不同浓度下插条生根的情况可以相同,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了教材中的四个实验中的相关问题,对教材实验的原理、步骤以及注意事项要掌握牢固。
1.生态瓶是一个封闭的生态系统,其中的物质是循环的,但能量逐级递减的,因此能量需要源源不断的向内提供。
2.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的酒精用酸性重铬酸钾检测,由橙色变成灰绿色。二氧化碳除了石灰水检测,还可用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检测,会出现由蓝变绿再变黄的现象。
36.图甲表示植物细胞代谢的某些过程,请据图回答问题(图中数字代表物质,a、b、c代表细胞器):
(1)细胞器a为____________。
(2)物质④是____________,在____________的情况下,进入细胞器c中被分解。⑤代表的物质是____________。
(3)某研究小组以测定的CO2吸收量与释放量为指标,研究温度对某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的影响,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请分析回答:
项目
5℃
10℃
20℃
25℃
30℃
35℃
光照条件下CO2吸收量/(mg·h-1)
1
1.8
3.2
3.7
3.5
3
黑暗条件下CO2释放量/(mg·h-1)
0.5
0.75
1
2.3
3
3.5
①光照相同时间,在____________℃条件下植物积累的有机物的量最多。
②该植物在30℃时光合作用实际固定CO2____________mg/h。
【答案】 (1). 液泡 (2). 丙酮酸 (3). 有氧 (4). ATP (5). 25 (6). 6.5
【解析】
【分析】
图中体现了植物细胞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过程,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线粒体,据图分析:细胞器b吸收光照,将①②转变成葡萄糖,因此细胞器b是叶绿体,①是水分子、②是二氧化碳,而细胞器a具有吸收水分调节渗透压的功能,则a是液泡。葡萄糖变成④,并加入c与③生成⑤⑥,则细胞器c是线粒体、③是氧气,④是丙酮酸,⑥是二氧化碳。K+进入细胞是主动运输的方式,图中在K+在⑤作用下进入细胞中,因此可知⑤是呼吸作用产生的ATP。
【详解】(1)①是参与光合作用的水,细胞器a与水的吸收有关,是与细胞的渗透压有关的液泡。
(2)葡萄糖在细胞质基质中分解为物质④丙酮酸,在有氧条件下丙酮酸进入细胞器c线粒体中被分解。K+进入细胞是主动运输的方式,需要呼吸作用提供⑤ATP。
(3)①表格中测定的CO2吸收量是净光合作用量,表格中净光合作用量最大则植物积累的有机物的量最多,即在25℃条件下时积累最多。
②光合作用实际固定量是总光合作用量,总光合作用量=净光合作用量+呼吸作用量,该植物在30℃时光合作用实际固定CO2=3.5+3=6.5 mg/h。
【点睛】1.对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过程路线要清晰,掌握物质在光合作用和呼吸呼吸作用过程中的变化及联系,依据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判断出题图中的物质及场所是做本题的关键。2.区分净光合作用量与总光合作用量
衡量值
真正(总)光合作用速率
表观(净)光合作用速率
有机物量
叶绿体产生、制造、合成有机物的量;光合作用产生、制造、合成有机物的量。
植物叶片积累或增加的有机物的量。
氧气量
叶绿体释放的氧气量;光合作用产生、制造的氧气量。
植物叶片释放的氧气量;容器中增加的氧气量。
二氧化碳量
叶绿体吸收的二氧化碳量;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量。
植物叶片吸收的二氧化碳量;容器中减少的二氧化碳量。
37.下面是基因型为AaBb的雌性高等动物细胞分裂图像及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曲线,请回答相关问题:
(1)丙图所示细胞的分裂方式及时期是___________,丙图所示细胞分裂产生的子细胞的基因组成是___________。
(2)乙图所示细胞名称为___________,其染色体变化对应甲图的段___________。
(3)甲图中的cd段细胞中发生___________,导致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减半。
(4)从乙图所示细胞可以判断出,在由正常的原始生殖细胞经过分裂产生该细胞的过程中可能发生了___________。
【答案】 (1). 有丝分裂后期 (2). AaBb (3). 极体(或第一极体) (4). ef (5). 同源染色体分离,均分到两个子细胞 (6). 基因突变(或交叉互换)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图甲细胞表示染色体数目变化,图甲中前半段表示有丝分裂,后半段表示减数分裂,ab表示有丝分裂后期,ef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图丙细胞移向细胞两极的有同源染色体,处于有丝分裂的后期,图乙细胞着丝点分裂,而且没有同源染色体,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图。
【详解】(1)丙图细胞中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分开分别移向两极,且两极的染色体均有同源染色体,因此图丙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有丝分裂产生的子细胞的基因组成与丙细胞相同,均为AaBb。
(2)乙图中着丝点分裂,且无同源染色体,细胞质均等分裂,由于题中给出是雌性高等动物细胞,所以乙图细胞为极体(或第一极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其染色体变化对应甲图的ef段。
(3)甲图中的cd段是减数第一次分裂,细胞中会发生同源染色体分离,均分到两个子细胞,导致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减半。
(4)从乙图细胞看出由染色体复制形成的两条染色体上的基因B与b不同,可以判断出在由正常的原始生殖细胞经过分裂产生该细胞的过程中可能发生了基因突变(或交叉互换)。
【点睛】1.注意题中信息是雌性高等动物
2. 区别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规律。判断的依据:一看是否有同源染色体,二看同源染色体是否联会配对。
38.燕麦的颖色受两对基因(B、b,Y、y)控制,有黑色B_,黄色bbY_,白色bbyy三种类型,现有黑颖(甲)和黄颖(乙)两纯合亲本杂交,F1全为黑颖,F1自交后,F2为黑颖︰黄颖︰白颖=12︰3︰1。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两纯合亲本基因型为:甲___________,乙___________。
(2)请问这两对等位基因是否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___________(填“是”或“不是”)
(3)若F1与白颖燕麦杂交,则子代性状及分离比为___________。
(4)若基因型为BBYY的燕麦具有更强的抗逆性和更高的蛋白质含量,下面是利用甲、乙两亲本培育出此品种的育种方案,请补充完整育种过程:
①杂交得到F1:BbYy (黑颖)
②取F1配子→→单倍体幼苗→秋水仙素处理→纯系植株
③该育种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原理是___________。
【答案】 (1). BByy (2). bbYY (3). 是 (4). 黑颖:黄颖:白颖=2:1:1 (5). 花药离体培养 (6). 染色体变异
【解析】
【分析】
因为F1自交得到F2的颖色为:黑颖12∶黄颖3∶白颖1,这是孟德尔自由组合定律9:3:3:1的变形,由此推断控制颖色的两对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则F1应为BbYy。
【详解】(1)因为F2中,黑颖:黄颖:白颖=12:3:1,可知F1黑颖的基因型为BbYy,F2中白颖的基因型为bbyy,由题信息可知黑颖的基因型为B_,黄色bbY_,若要想得到F1黑颖BbYy,则纯种黑颖与纯种黄颖两亲本的基因型应该为BByy和bbYY。
(2)由于F1自交得到F2为黑颖:黄颖:白颖=12:3:1,是9:3:3:1的变形,遵循基因自由组合规律,因此可知这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3)若F1与白颖燕麦杂交,即BbYy与bbyy杂交,则子代基因型为BbYy、Bbyy、bbYy和bbyy,表现型及分离比为黑颖(BbYy、Bbyy):黄颖(bbYy):白颖(bbyy)=2:1:1。
(4)题中育种方法是单倍体育种,单倍体育种常用的方法是花药离体培养的方法,原理是染色体变异。
【点睛】对基因自由组合定律中的9:3:3:1的变形情况运用熟练,根据题意准确写出亲本及子代的基因型是做本题的关键。
39.下图甲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示意图,乙图所示为甲图椭圆形框内的生物种间关系。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图中的a在生态系统的成分中指的是__________。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主要以__________形式流动。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高低主要取决于图中__________(填数字)的复杂程度。
(2)现今全世界都倡导的“低碳生活”措施是为了减缓主要由图甲中__________(填数字)产生的温室效应现象。
(3)图乙中B与D的种间关系为__________。若D的食物来源中,绿色植物占50%,B占25%,C占25%,现D增重1kg,则至少消耗绿色植物__________kg。
【答案】 (1). 分解者 (2). 含碳有机物 (3). ③ (4). ⑤ (5). 竞争和捕食 (6). 40
【解析】
【分析】
甲图中①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②是呼吸作用,③是食物链中营养级间的摄食,④是分解者的分解作用,⑤是化石燃料的燃烧,乙图中有三条食物链:绿色植物→A→C→D,绿色植物→D,绿色植物→B→D。
【详解】(1)甲图中的a可以把动植物的遗体及排泄物分解,向无机环境中释放二氧化碳,则a是分解者,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主要以有机物形式存在。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高低主要取决于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以及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即图中③的复杂程度。
(2)形成温室效应主要的原因是化石燃料的燃烧引起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因此“低碳生活”措施是为了减缓主要由图甲中化石燃料的燃烧⑤产生的温室效应现象。
(3)乙图中D能捕食B,且B与D同时都吃绿色植物因此B与D的种间关系为竞争和捕食 。根据乙图中的三条食物链:绿色植物→A→C→D,绿色植物→D,绿色植物→B→D ,因为D的食物来源中,绿色植物占50%,B占25%,C占25%,现D增重1kg,至少消耗绿色植物按传递效率20%计算,则需绿色植物=(50%×1)÷20%+(25%×1)÷20%÷20%+ (25%×1)÷20%÷20%÷20%=40kg。
【点睛】本题的难点是能量流动的计算,切入点是找清楚乙图中的食物链,然后按着能量传递效率计算,能量传递效率是10%~20%,从高营养级到低营养级计算最少按20% 计算,最多按10%计算。
40.下表是某同学在做几个实验时所列举的实验材料和实验条件等相关内容,请据表回答问题:
组别
材料
实验条件
观察内容
A
梨汁
试剂甲
颜色反应
B
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
0.3g/mL蔗糖溶液
质壁分离
C
H2O2和过氧化氢酶
不同的pH
实验因变量乙
D
洋葱根尖
解离液、龙胆紫染液等
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及形态
E
酵母菌
血球计数板
酵母菌的数量
(1)A~E组实验中需要使用显微镜观察的是。
(2)A组实验所用的试剂甲是,观察到的现象是。
(3)在C组实验中,实验因变量乙是。
(4)D组为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实验中装片制作的流程为(用箭头和文字表示)。
(5)下列关于E实验的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①用血球计数板计数,不同时间取样后显微镜视野中酵母菌细胞数量先增加后减少;
②可直接从静置的培养瓶中取出培养原液稀释后进行计数;
③血球计数板计算酵母菌数量时要使培养液自行渗入记数室,以防计数出现偏差;
④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只能统计方格内的菌体。
【答案】 (1). B、D、E (2). 斐林试剂 (3). 砖红色沉淀 (4). 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 (5). 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6). ①③
【解析】
【分析】
A实验是鉴定可溶性还原性糖实验;B实验是用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观察质壁分离的实验,C实验探究PH值对过氧化氢酶的影响,酶的作用需要较温和的条件。D实验是观察洋葱有丝分裂的实验,解离液是15%的盐酸和95%的酒精,龙胆紫对染色体进行染色,D实验是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用抽样检测法。
【详解】(1)表格中的实验需要借助显微镜进行观察的是质壁分离的实验、观察洋葱根尖有丝分裂以及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即在A〜E组实验中需要使用显微镜观察的是B、D、E。
(2)鉴定可溶性还原性糖用斐林试剂水浴加热会出现砖红色沉淀。
(3)C组实验探究PH值对过氧化氢酶的影响,自变量是不同的PH值,因变量是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也可以是单位时间内产生的气泡数 。
(4)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实验中装片制作的流程为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5)开始时培养液中营养和空间等资源充足,酵母菌数量增加,但营养物质和空间是有限的,随着酵母菌数量增加 ,种内斗争加剧,酵母菌数量又会下降,①正确。从瓶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需要振荡摇匀培养瓶中的培养液,不能从静置的培养瓶中取出,②错误。血球计数板计算酵母菌数量时要使培养液自行滲入记数室,以防计数出现偏差,③正确。计数时既要统计方格内的数目也要统计方格线上相邻两边的菌体数目,④错误。正确的组合是①③。
【点睛】实验选材极其重要:1可溶性还原性糖的鉴定实验材料要选择梨汁等颜色较浅的富含可溶性还原糖的材料。2. 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有紫色大液泡易于观察质壁分离。3.观察有丝分裂选择洋葱根尖分生区的细胞,此处细胞特点是呈正方形,排列紧密,有的处于分裂状态。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