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22页未读,
继续阅读
【生物】江苏省苏州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学业水平测试模拟卷(二)试题 (解析版)
展开
江苏省苏州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
学业水平测试模拟卷(二)试题
1.下列糖类物质中,高等植物细胞含有的多糖是( )
A. 纤维素 B. 乳糖 C. 蔗糖 D. 糖原
【答案】A
【解析】
【分析】
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糖类的种类及其分布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纤维素是高等植物细胞含有的多糖,是构成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A正确;乳糖是动物细胞特有的二糖,B错误;蔗糖是植物细胞特有的二糖,C错误;糖原是动物细胞特有的多糖,D错误。
【点睛】熟记糖类的种类和分布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2.蛋白质合成过程中,氨基酸分子脱水缩合形成的化学键是( )
A. –CO-NH- B. –NO-CH-
C. –NO-CO- D. –NH-CH-
【答案】A
【解析】
【分析】
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本题考查学生对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蛋白质的相关知识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在蛋白质合成过程中,氨基酸通过脱水缩合形成多肽,其中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之间的化学键叫肽键,其结构简式为-NH-CO-,A正确,B、C、D均错误。
3. 在下列生理状态下,细胞内自由水与结合水比值增加的是( )
A. 细胞衰老 B. 作物越冬
C. 种子萌发 D. 种子晒干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细胞代谢强度与自由水与结合水比值成正比,细胞衰老代谢强度下降,故自由水与结合水比值下降,故A错。作物越冬更多自由水转化为结合水,故自由水与结合水比值下降,故B错。.种子萌发代谢强度增加,故自由水与结合水比值增加,故C正确。种子晒干,失去大部分自由水,故自由水与结合水比值下降,故D错。
考点:本题考查水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力。
4. 某人的腿部肌肉经常抽搐,血液中含量偏低的离子可能是( )
A. 铁离子 B. 钙离子
C. 锰离子 D. 锌离子
【答案】B
【解析】
哺乳动物的血液中钙离子的含量太低,会出现抽搐等症状,B项正确,A、C、D三项均错误。
【考点定位】无机盐的功能
5.“细胞蛇”是刚发现的一类包含代谢酶的蛇形无膜细胞器,与其结构最相似的是( )
A. B. C. D.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题文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细胞器与细胞核的结构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获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详解】“细胞蛇”是一类蛇形无膜细胞器。线粒体是具有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A错误;高尔基体是具有单层膜结构的细胞器,B错误;中心体是无膜结构的细胞器,C正确;细胞核不属于细胞器,D错误。
【点睛】理清细胞器与细胞核的结构的相关知识,据此以题意及呈现的信息“‘细胞蛇’是一类包含代谢酶的蛇形无膜细胞器”为切入点,准确定位各选项图示的细胞结构及其名称,进而明辨各选项的正误。
6.图为生物体内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核苷酸的模式图,DNA和RNA在核苷酸上的区别在于( )
A. ① B. ②
C. ③ D. ②和③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核苷酸的种类及化学组成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分析图示可知:①表示磷酸、②表示五碳糖、③表示含氮碱基。组成DNA的脱氧核苷酸含有的五碳糖是脱氧核糖,含有的碱基是A(腺嘌呤)、C(胞嘧啶)、G(鸟嘌呤)、T(胸腺嘧啶)。组成RNA的核糖核苷酸含有的五碳糖是核糖,含有的碱基是A(腺嘌呤)、C(胞嘧啶)、G(鸟嘌呤)、U(尿嘧啶)。综上所述,DNA与RNA在核苷酸上的区别在于②和③,A、B、C均错误,D正确。
【点睛】理清核苷酸的种类及化学组成是正确解答此题的关键。
7.下列关于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都有核仁 B. 都有核膜
C. 都有染色体 D. 都有核糖体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结构的异同、细胞核的结构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细胞核的结构包括核膜、核仁、染色质(或染色体)等。原核细胞没有成形细胞核,所以没有核膜、核仁、染色体,但有核糖体。真核细胞有细胞核,因此具有核膜、核仁、染色体,也有核糖体等细胞器。综上分析,A、B、C均错误,D正确。
8.图表示物质跨膜运输的一种方式,下列物质运输过程利用该方法进行的是( )
A. 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B. 葡萄糖进入小肠绒毛上皮细胞
C. O2进入肝细胞 D. K+进入小肠绒毛上皮细胞
【答案】A
【解析】
【分析】
据题文的描述和图示分析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物质跨膜运输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获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详解】题图显示:通道蛋白的开口朝上打开,某种物质与之结合后,通道蛋白朝上的开口关闭,朝下的开口打开,将物质释放出来。在此过程中,该物质是顺浓度梯度跨膜运输、需要膜上的蛋白的协助,因此该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是协助扩散。葡萄糖进入红细胞的方式是协助扩散,A正确;葡萄糖与K+进入小肠绒毛上皮细胞的方式均为主动运输,B、D错误;O2进入肝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C错误。
9.用过氧化氢酶和Fe3+分别催化H2O2分解为H2O和O2的实验,不能说明( )
A. 酶具有高效性 B. 酶具有专一性
C. 催化剂的种类是该实验的自变量 D. 酶具有催化性
【答案】B
【解析】
【分析】
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酶的作用及其特性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能力。
【详解】酶的高效性是指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酶的催化效率更高;酶的专一性是指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物质的化学反应。用过氧化氢酶和Fe3+分别催化H2O2分解为H2O和O2的实验,自变量是催化剂的种类,因变量是过氧化氢的分解速度,用产生的气泡数目的多少表示。该实验的结果是:用过氧化氢酶催化H2O2分解为H2O和O2的实验产生的气泡数目多,而用Fe3+催化H2O2分解为H2O和O2的实验产生的气泡数目少,因此该实验能说明酶具有高效性和催化性,但不能说明酶具有专一性。综上分析,B正确,A、C、D均错误。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由题意准确定位实验目的,据此明辨实验的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再依据选项的问题情境涉及的内容回忆相关知识,进行综合分析判断。
10.细胞中ATP在有关酶的催化作用下,释放出大量能量,并转化成( )
A. 腺嘌呤 B. H2O和Pi
C. ADP和Pi D. 核糖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ATP的结构特点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ATP的化学性质不稳定。在有关酶的催化作用下,远离腺苷的高能磷酸键很容易水解,形成ADP和Pi,同时释放出大量能量,C正确,A、B、D均错误。
11.下列关于人体细胞分裂、分化、衰老和凋亡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细胞分化可增加细胞的种类
B. 细胞坏死是一种非正常的死亡
C. 细胞的衰老和凋亡是正常的生命现象
D. 细胞分化使各种细胞的遗传物质产生差异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细胞分化、衰老和凋亡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通过细胞分化可增加细胞的种类,A正确;细胞坏死是在种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下,由于细胞正常代谢活动受损或中断引起的细胞损伤和死亡,可见,细胞坏死是一种非正常的死亡,B正确;细胞的衰老和凋亡是正常的生命现象,C正确;细胞分化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并没有使各种细胞的遗传物质产生差异,D错误。
【点睛】本题的易错点在于对细胞分化的机理理解不到位,误认为分化的细胞内遗传物质发生改变。事实是: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通过细胞分化形成的不同类型的细胞中,mRNA和蛋白质的种类大部分相同,只有少部分不同,遗传物质不变。
12.图是动物细胞减数分裂某一时期的示意图。关于该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含有0对同源染色体 B. 正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C. 含0条染色单体 D. 正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图文结合的形式,考查学生对减数分裂过程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识图分析能力。
【详解】图示细胞含有2对同源染色体和8条染色单体,A、C错误;图示细胞呈现的特点是同源染色体分离,据此可推知:该细胞正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B正确,D错误。
13.能代表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细胞核内DNA含量变化的曲线是( )
A. B.
C. D.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图文结合为情境,考查学生对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过程中的细胞核内DNA含量的变化规律与染色体数目的变化规律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识图分析能力。
【详解】A至D选项所涉及的曲线,依次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中细胞核内DNA含量的变化、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减数分裂过程中细胞核内DNA含量的变化、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变化,A、B、D均错误,C正确。
14. 能发生基因重组的过程是( )
A. 有丝分裂 B. 无丝分裂
C. 减数分裂 D. 细胞分化
【答案】C
【解析】
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而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是通过减数分裂产生成熟生殖细胞即配的,A、B、D三项均错误,C项正确。
【考点定位】基因重组
【名师点睛】知识拓展------基因重组的之一是: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换而交换,导致染色单体上的基因重组;之二是: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随着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而组合。
15.已知马的栗色和白色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现有一匹白色公马与一匹白色母马交配,先后产生一匹白色母马和一匹栗色母马(如图所示),这种现象在遗传学上称为( )
A. 表现型 B. 基因突变
C. 性状分离 D. 伴性遗传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题文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基因的分离定律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一匹白色公马与一匹白色母马交配,先后产生一匹白色母马和一匹栗色母马,说明白色对栗色为显性,双亲均为杂合子。一对杂合子的双亲交配,在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白色母马)与隐性性状(栗色母马)的现象在遗传学上称为性状分离。综上分析,A、B、D均错误,C正确。
16.人类ABO血型和基因型如下表所示。某对夫妻血型分别是B型和O型,后代的血型可能是( )
基因型
IAIA或IAi
IBIB或IBi
IAIB
ii
血型
A
B
AB
O
A. O或B B. A或AB
C. B或AB D. A或B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以“血型”为情境,考查学生对基因的分离定律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B型血的个体的基因型为IBIB或IBi,O型血的个体的基因型为ii。某对血型分别是B型和O型的夫妻,所生子女的基因型为ii或IBi,表现型为O型或B型,A正确,B、C、D均错误。
17.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技术分别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然后用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大肠杆菌,完成了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在此实验中,进入细菌体内的是( )
A. 35S标记的蛋白质
B. 32P标记的DNA
C. 35S标记的蛋白质和32P标记的DNA
D. 不含35S标记的蛋白质和32P标记的DNA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由题文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原理和过程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时,T2噬菌体的DNA进入到细菌的细胞中,而蛋白质外壳则留在细菌细胞外;在T2噬菌体的DNA的指导下,利用细菌细胞中的物质来合成T2噬菌体的组成成分。可见,赫尔希和蔡斯用35S标记蛋白质的T2噬菌体和32P标记DNA的T2噬菌体分别侵染没有标记的大肠杆菌,进入大肠杆菌体内的是32P标记的DNA,B正确,A、C、D均错误。
18.艾弗里等人为了弄清转化因子的本质,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下图是他们所做的一组实验,则三个实验的培养皿中存在两种菌落的是( )
A. 实验一和实验二 B. 只有实验二
C. 实验二和实验三 D. 实验一和实验三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由题文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详解】S型细菌的DNA是“转化因子”,可促进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RNA酶可催化RNA水解,蛋白酶可催化蛋白质水解;在实验一和实验三中,因存在“转化因子”,可促进部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所以这两个实验的培养皿中存在两种菌落。在实验二中,因 “转化因子”被 DNA酶催化水解,R型细菌不能转化为S型细菌,所以其培养皿中只存在一种菌落。综上分析,A、B、C均错误,D正确。
【点睛】正确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理清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的过程及其实验结论,从中抓住问题的本质: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DNA是转化因子,只有DNA才能使R型活细菌发生转化。在此基础上,结合酶的专一性的知识,从题意和三个实验中提取有效信息,进而分析判断各选项。
19.遗传信息的翻译过程中,信息的流动方向是( )
A. DNA→RNA B. RNA→DNA
C. 蛋白质→RNA D. RNA→蛋白质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由题文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遗传信息的翻译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翻译是以mRNA为模板、tRNA为运载氨基酸的工具、以游离在细胞质中的各种氨基酸为原料,在核糖体中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可见,在翻译过程中,信息的流动方向是RNA→蛋白质,A、B、C均错误,D正确。
20.“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观赏菊有很多漂亮的品种,这些品种的产生主要是来自( )
A. 过度繁殖 B. 人工选择
C. 定向突变 D. 生存斗争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由题文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地球上的各种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即过度繁殖,观赏菊也是如此。通过过度繁殖而产生的观赏菊的众多子代中,存在不定向的突变,这为很多观赏菊品种的产生提供了更多的人工选择材料。人们依据审美需求,将符合需要的突变类型选择出来,加以种植培养,而淘汰了不需要的类型,久而久之,使观赏菊的品种不断增加。可见,很多观赏菊品种的产生主要是来自人工选择,B正确,A、C、D均错误。
21.足球运动员在比赛中挥汗如雨。为维持内环境稳态,最好及时补充适量的( )
A. 浓糖水 B. 纯净水
C. 鲜牛奶 D. 生理盐水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由题文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细胞中的水与无机盐的功能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与生活的联系。
【详解】足球运动员在比赛中挥汗如雨,而大量出汗除了散失了大量的水分外,也会排出过多的无机盐,容易造成体内的水盐平衡和酸碱平衡失调。可见,为维持内环境稳态,最好及时补充适量的生理盐水,A、B、C均错误,D正确。
22.某人喝醉了酒,絮絮叨叨、语无伦次,这一现象说明酒精麻痹了( )
A. 大脑 B. 脑干
C. 小脑 D. 脊髓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由题文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与人脑的高级功能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某人喝醉了酒,絮絮叨叨、语无伦次,说明大脑皮层的言语区出现了功能障碍,A正确;脑干有维持生命必要的中枢,小脑具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脊髓是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但脑干、小脑和脊髓都与语言活动无直接的关系,B、C、D均错误。
23.某陆生植物种群的个体数量减少,若用样方法调查其密度,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
A. 进行随机取样,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
B. 将样方内的个体进行标记后再计数
C. 采用等距取样法,适当减少样方数量
D. 采用五点取样法,适当缩小样方的面积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由题文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用样方法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若某陆生植物种群的个体数量减少,则需要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使样本数量足够多,以保证所测得的数据更加接近真实值,A正确;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可直接对样方内的个体进行计数,B错误;采用等距取样法,要确保一定的样方数量并求平均值,以减少误差,C错误;采用五点取样法,样方的面积大小要适中,D错误。
24.人体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人体肌肉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 )
A. 血浆 B. 组织液
C. 淋巴 D. 细胞内液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由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内环境的组成成分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构成,其中组织液是人体肌肉细胞生活的内环境,B正确,A、C、D均错误。
25.当艾滋病病毒侵染人体时,首先识别并处理的免疫细胞是( )
A. 吞噬细胞 B. 效应T细胞
C. 记忆细胞 D. 浆细胞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由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当艾滋病病毒侵染人体时,该病毒首先被吞噬细胞识别并摄取、处理,暴露出该病毒特有的抗原,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B细胞在抗原的刺激下,在T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分泌的相应抗体与抗原特性结合,从而抑制该病毒的繁殖及对人体细胞的侵染。同时T细胞在抗原的刺激下会增殖分化为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裂解被该病毒感染的靶细胞。综上分析,A正确,B、C、D均错误。
26.胚芽鞘在单侧光照射下向光弯曲生长,针对这一现象的解释,错误的是( )
A. 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
B. 促进生长部位在胚芽鞘尖端下部
C.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
D. 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的原因是生长素分布不均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由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植物的向光性及其原因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胚芽鞘的尖端是感受光刺激的部位,A正确;促进生长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下部,B正确;在单侧光的照射下,胚芽鞘背光一侧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一侧,导致胚芽鞘背光侧生长的速度比向光侧快,从而造成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可见,胚芽鞘在单侧光照射下的向光弯曲生长的原因是生长素分布不均,但没有体现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C错误,D正确。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需理解如下图所示的植物向光性的机理:
27.我国于2016年1月全面放开“二胎”政策,其目的是
A. 提升人口素质 B. 改变性别比例
C. 调整人口年龄结构 D. 进一步降低出生率
【答案】C
【解析】
实施全面放开二胎政策,目的是调整人口年龄结构,A错误;实施全面放开二胎政策不会改变人口性别比例,B错误;实施全面放开二胎政策,目的是调整人口年龄结构,使幼年个体增多,C正确;实施全面放开二胎政策会使出生率升高,D错误。
28.某濒危动物种群迁入新环境后的数量变化如图所示,该种群增长速率最快的点为(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由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种群数量的变化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图示为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当种群的数量达到K/2时,该种群增长速率最快,与曲线上的③相对应,C正确,A、B、D均错误。
29.昆虫在特定时期释放信息素吸引异性,该实例体现的信息种类是( )
A. 物理信息 B. 化学信息 C. 行为信息 D. 生物信息
【答案】B
【解析】
【分析】
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生态系统的信息种类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明确各信息种类概念的含义是解题的关键
【详解】物理信息是指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A错误;化学信息是指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可见,昆虫在特定时期释放的信息素属于化学信息,B正确;行为信息是指动物的一些特殊行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能够传递某种信息,C错误;生物信息是反映生物运动状态和方式的信息,一般可分为遗传信息、神经和感觉信息及化学信息,D错误。
30.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能量的最终来源是太阳能 B. 草食动物属于第一营养级
C. 能量可在食物链中循环利用 D. 该食物网由三条食物链组成
【答案】A
【解析】
【分析】
据题文的描述和图示分析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及能量流动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识图分析能力。
【详解】除极少数特殊空间外,能量流动起源于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因此,生态系统能量的最终来源是太阳能,A正确;草食动物属于第二营养级,B错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能量不能在食物链中循环利用,C错误;该生态系统中只有1条食物链,即绿色植物→草食动物→肉食动物,D错误。
31.下图食物网中的猫头鹰每增加20kJ的能量,需要消耗的植物所含的能量至少为( )
A. 200kJ B. 250kJ C. 500kJ D. 1000kJ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图文结合为情境,考查学生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计算能力
【详解】依题意可知:当能量的传递效率为20%时,消耗的植物所含的能量最少。可见,若猫头鹰每增加20kJ的能量,则需要消耗的植物所含的能量至少为20kJ÷20%÷20%=500kJ,C正确,A、B、D均错误。
32.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生态系统多样性是物种多样性的保证
B. 各种中药材的药用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C. 大量引进国外物种是增加当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措施
D. 混合树种的天然林比单一树种的人工林更容易被病虫害毁灭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其中生态系统多样性是物种多样性的保证,A正确;各种中药材的药用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B错误;大量引进国外物种可能造成生物入侵,使生物多样性降低,C错误;混合树种的天然林比单一树种的人工林生物种类多,稳定性高,自我调节能力强,更不容易被病虫害毁灭,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及保护。
33.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过程如图所示,其中箭头表示碳流动的方向。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甲代表生产者 B. 乙、丙的种间关系为捕食和竞争
C. 丁代表消费者 D. 碳循环具有全球性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题文描述和图示分析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识图分析能力。
【详解】依题意并结合图示分析可知:甲代表生产者,A正确;乙、丙均为消费者,二者的种间关系为捕食和竞争,B正确;丁代表分解者,C错误;碳循环具有全球性,D正确。
【点睛】生态系统成分的判断:首先找出相互之间具有双向箭头的两个成分,即环境中的CO2和生产者甲,然后观察剩余的成分,其中其他生物的箭头都指向丁,所以丁是分解者,剩余的乙、丙均为消费者。
34.某生物兴趣小组对教材中色素提取和分离的实验步骤进行了改进,采用水浴法提取叶绿体中色素,主要操作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 加入碳酸钙的作用是防止色素被破坏
B. 可以用蒸馏水代替无水乙醇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
C. 水浴加热,用玻棒搅拌可加快色素的溶解
D. 用纸层析法分离色素时,画好的滤液细线不能触及层析液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绿叶中色素的提取与分离”的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的能力。理解该实验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详解】加入碳酸钙的作用是防止色素被破坏,A正确;绿叶中的色素能够溶解在有机溶剂中,但不能溶解在蒸馏水中,因此不能用蒸馏水代替无水乙醇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B错误;水浴加热,用玻棒搅拌,有助于细胞的破裂,可加快色素的溶解,C正确;滤液细线中含有的色素能够溶解在层析液中,所以用纸层析法分离色素时,画好的滤液细线不能触及层析液,D正确。
35.下列实验都需要使用光学显微镜进行观察。有关实验现象描述合理的是( )
实验标号
实验名称
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①
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
镜检1:几乎整个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呈紫色;镜检2:不同细胞质壁分离的位置、程度并不一致。
②
观察花生子叶细胞中脂肪被苏丹Ⅲ染色的情况
选花生子叶切片的最薄处观察,在高倍镜下,视野中被染成红色的脂肪颗粒清晰可见。
③
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
洋葱根尖伸长区细胞长,液泡大;分生区细胞呈正方形,多数细胞中呈紫色的染色体形态清晰。
④
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酵母细胞呈球形或椭圆形,细胞核、液泡和线粒体的形态、数目清晰可见。
A. 实验① B. 实验② C. 实验③ D. 实验④
【答案】A
【解析】
【分析】
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脂肪、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的实验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为成熟的植物细胞,呈紫色的中央液泡占据了细胞大部分空间,加之不同细胞的细胞液浓度不同,所以用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做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在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几乎整个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呈紫色,而且不同细胞质壁分离的位置、程度并不一致,A正确;在鉴定脂肪的实验中,若用苏丹Ⅲ染液对花生子叶的薄切片进行染色,则在高倍镜下可观察到被染成橘黄色的脂肪颗粒,B错误;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分裂期的中期的染色体的形态比较稳定、数目比较清晰,因分裂间期持续的时间明显长于分裂期,所以多数分生区细胞处于分裂间期,染色体还呈染色质的形态,不能清晰可见,C错误;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中,能看到很多酵母细胞呈球形或椭圆形,但细胞核、液泡不易观察,线粒体的形态、数目看不见,D错误。
36.图1是植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图2是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某一时刻的图像;取形状、大小相同的红心萝卜A和红心萝卜B各5段,分别放在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甲〜戊)中,一段时间后取出,称重结果如图3所示。据图冋答问题:
(1)图1中,具有双层膜的细胞器_____________(填序号)。如果此图为洋葱根尖成熟区细胞,则应该没有____________(填序号)。
(2)图2中的细胞液浓度与外界溶液浓度的关系是____________(大于/小于/不能确定)。
(3)若该植物细胞吸收18O2,放射性元素18O____________(能/不能)出现在呼吸作用产生的CO2中。
(4)据图3分析:红心萝卜A的细胞液浓度比红心萝卜B的细胞液浓度_________(高/低/相等); 由图中两种红心萝卜的质量变化结果可知,甲〜戊五种蔗糖溶液的浓度,从小到大依次为____________。
【答案】 (1). ⑤⑥ (2). ⑥ (3). 不能确定 (4). 能 (5). 高 (6). 丙、戊、甲、丁、乙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图文结合为情境,综合考查学生对细胞的亚显微结构、植物细胞的失水和吸水、有氧呼吸过程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识图分析能力。
【详解】(1) 图1中,具有双层膜的细胞器[⑤]线粒体和[⑥]叶绿体。洋葱根尖成熟区细胞没有[⑥]叶绿体。
(2) 图2中的细胞处于质壁分离状态,可能正处于质壁分离的过程中,也可能已经达到渗透平衡或是正处于质壁分离复原的过程中。若正处于质壁分离的过程中,则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细胞渗透失水;若已经达到渗透平衡,则外界溶液浓度等于细胞液浓度,水分子进出细胞处于动态平衡;若正处于质壁分离复原的过程中,则外界溶液浓度小于细胞液浓度,细胞渗透吸水。综上分析,图2中的细胞液浓度与外界溶液浓度的关系不能确定。
(3) 植物细胞吸收的18O2,在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与[H]结合生成H218O,生成的H218O在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与丙酮酸一起被彻底分解生成C18O2和[H],因此放射性元素18O能出现在呼吸作用产生的CO2中。
(4) 图3显示,在蔗糖溶液浓度相同的条件下,红心萝卜A的重量均大于红心萝卜B的重量,且纵坐标的数值大于零、小于零、等于零分别表示萝卜切段的重量增加、减小、不变。若萝卜切段的重量增加,表明细胞吸水,说明细胞液浓度大于蔗糖溶液浓度,且细胞液与蔗糖溶液的浓度差越大,细胞吸水越多,重量增加的幅度就越大;若萝卜切段的重量减少,表明细胞失水,说明细胞液浓度小于蔗糖溶液浓度,且细胞液与蔗糖溶液的浓度差越大,细胞失水越多,重量减少的幅度就越大;若萝卜切段的重量不变,表明水分子进出细胞处于动态平衡,说明细胞液浓度等于蔗糖溶液浓度。综上分析可推知:红心萝卜A的细胞液浓度比红心萝卜B的细胞液浓度高。观察萝卜切段的重量变化,重量越小,说明蔗糖溶液的浓度越大,由此可见,甲~戊五种蔗糖溶液的浓度,从小到大依次为丙、戊、甲、丁、乙。
【点睛】本题的难点与易错点在于对(4)题的解答,究其原因是没理解纵坐标的含义:纵坐标的数值,若为零,则表明萝卜切段的重量不变,水分子进出细胞处于动态平衡,细胞液浓度等于蔗糖溶液浓度;若大于零,则表明萝卜切段的重量增加,细胞吸水,细胞液浓度大于蔗糖溶液浓度;若小于零,则表明萝卜切段的重量减小,细胞失水,细胞液浓度小于蔗糖溶液浓度;细胞液与蔗糖溶液的浓度差越大,细胞失水或吸水越多。正确理解后,即可正确作答。
37.图1表示一种绿色植物叶肉细胞内部某些代谢活动的相互关系,其中a~e代表不同的代谢过程,①~⑤代表不同的物质。图2为25℃时,该植物CO2吸收量随光照强度的变化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的④和⑤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1植物叶肉细胞中生成ATP的代谢过程有________________(填写字母)。
(3)图2中,若白天和黑夜各12小时,平均光照强度在________klx以上植物才能生长。
(4)假设图2所示的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5℃和30℃。若使温度提高到30℃(其他条件不变),图中P、M点移动方向为:P点__________,M点________。
(5)当叶肉细胞处于图2中M点后,限制光合作用的主要因素最可能是________。
A.光照强度 B.温度 C.氧气浓度 D.二氧化碳浓度
【答案】 (1). 葡萄糖、酒精 (2). a、c、e (3). Y (4). 向右移 (5). 向(左)下移 (6). D
【解析】
【分析】
本题采用图文结合的形式,考查学生对细胞呼吸、光合作用的过程及其影响的环境因素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获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详解】(1) 依题意并分析图1可知,①是水分子,②为CO2,③是O2,④为葡萄糖,⑤为酒精。
(2) 图1植物叶肉细胞中生成ATP的代谢过程有[a]光反应、[c]有氧呼吸第一阶段或无氧呼吸第一阶段、[e]有氧呼吸第二、第三阶段。
(3) 当植物的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有机物的积累量大于零时,植物才能生长。图2中,当光照强度为Yklx时,植物的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2mg/m2·h-1。可见,若白天和黑夜各12小时,则平均光照强度在Yklx以上植物才能积累有机物,才能生长。
(4) 图2中,P点的净光合速率=真光合速率-呼吸速率=0mg/m2·h-1,M点时的净光合速率已经达到最大值。已知图2所示的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5℃和30℃。若使温度提高到30℃,则光合作用减弱,呼吸作用增强,因此图2中的P点将向右移动,M点将向左下方移动。
(5) 依题意可知:图2所示的植物生活的环境温度为25℃(为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当叶肉细胞处于图2中M点后,光合速率不再随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说明限制光合作用的主要因素不是光照强度,而最可能是D选项所示的二氧化碳浓度。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清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过程、光合作用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等相关知识并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在此基础上,从题意和图示中提取信息,明辨图1中的a~e所示代谢过程的名称,①~⑤代表的不同物质名称,分析图2曲线的变化趋势,进而对各问题情境进行分析解答。
38.图1表示不同细胞类型的染色体数、姐妹染色单体数、核DNA分子数的关系图;图2表示某一哺乳动物不同细胞分裂时期的模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a、b、c柱表示染色体的是________。数量关系由Ⅱ变化为Ⅲ的过程,相当于图2中的________过程(用箭头和图标表示)。
(2)图2中,细胞乙含有________个染色体组,其中发生减数分裂的细胞,按分裂时期排序为________。
(3)图2中,丙细胞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若丁细胞是由甲细胞分裂后形成的,则丁细胞产生的生殖细胞与AaBb的个体产生的生殖细胞相结合,形成AAbb受精卵的概率为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a (2). 甲→丁 (3). 4 (4). 甲、丁、丙 (5). 次级卵母细胞 (6). 1/8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图文结合的形式,综合考查学生对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过程、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获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详解】(1) 图1中,由Ⅰ→Ⅱ的过程中,a的数目不变、c的含量增倍、形成了b,据此可推知:a柱表示染色体,b柱表示染色单体,c柱表示核DNA。在图2中,甲细胞的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有四分体,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乙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呈现的特点是染色体移向细胞两级,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丙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呈现的特点是染色体移向细胞两级,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丁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且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图1中的数量关系由Ⅱ变化为Ⅲ的过程,Ⅲ的染色体数减半,且有染色单体,说明发生了减数第一次分裂,相当于图2中的甲→丁。
(2) 图2中,细胞乙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含有4个染色体组。结合对(1)的分析可推知:图2中发生减数分裂的细胞,按分裂时期排序为甲、丁、丙。
(3) 图2中,丙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且细胞膜从偏向细胞一极的部位向内凹陷,据此可推知:丙细胞名称是次级卵母细胞。若丁细胞是由甲细胞分裂后形成的,则依据甲细胞中的基因与染色体的位置关系可推知:丁细胞产生的生殖细胞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Ab∶ab=1∶1,而AaBb的个体产生的生殖细胞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AB∶Ab∶aB∶ab=1∶1∶1∶1,所以丁细胞产生的生殖细胞与AaBb的个体产生的生殖细胞相结合,形成AAbb受精卵的概率为1/2Ab×1/4Ab=1/8AAbb。
【点睛】若要正确解答本题,需要熟记并理解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染色单体和核DNA含量的变化规律,准确判断图1中的Ⅰ〜Ⅳ所对应的细胞类型及所处的时期,明辨图2中各细胞的分裂方式及所处的分裂时期,并与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建立联系,再结合所学的知识答题。
39.囊性纤维病是北美国家最常见的遗传病,图1、图2是囊性纤维病的病因图解。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正常基因决定一种定位在细胞膜上的CFTR蛋白,结构异常的CFTR蛋白会导致Cl-的转运异常,Cl-跨膜运输的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导致CFTR蛋白结构异常的变异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
(2)从上述实例可以看出,基因控制生物体性状的方式为:基因通过控制______________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3)CFTR蛋白的表达离不开遗传密码子的作用,下列关于密码子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一种氨基酸可能有多种与之对应的密码子
B.GTA肯定不是密码子
C.每种密码子都有与之对应的氨基酸
D.tRNA上只含有三个碱基,称为反密码子
E.mRNA上的GCA在人细胞中和小鼠细胞中决定的是同一种氨基酸
(4)某地区人群中每2500人就有一人患此病。下图是当地的一个囊性纤维病家族系谱图。Ⅱ3的外祖父患有红绿色盲,但父母表现正常,Ⅱ4不患红绿色盲。
Ⅱ6和Ⅱ7的子女患囊性纤维病的概率是________(用分数表示)。Ⅱ3和Ⅱ4再生一个孩子同时患囊性纤维病和红绿色盲的概率是________(用分数表示)。
【答案】 (1). 主动运输 (2). 基因突变 (3). 蛋白质的结构 (4). C、D (5). 1/153 (6). 1/32
【解析】
【分析】
由题意信息可知:本题考查学生对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基因突变、基因控制生物性状的途径、遗传信息的表达、伴性遗传、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获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详解】(1)图1显示:Cl-是逆浓度梯度跨膜运输的,而且需要ATP供能,因此Cl-跨膜运输的方式是主动运输。图2显示:CFTR蛋白基因缺少3个碱基,导致CFTR蛋白结构异常,此变异类型是基因突变。
(2)分析图2可知,基因可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3) 编码氨基酸的密码子有61种,组成生物体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20种,可见,一种氨基酸可能有多种与之对应的密码子,A正确;mRNA上3个相邻的碱基构成1个密码子,mRNA不含有碱基T,所以GTA肯定不是密码子,B正确;终止密码子没有与之对应的氨基酸,C错误;tRNA是由许多核糖核苷酸组成的单链,在其一端有3个组成核糖核苷酸的碱基可以与mRNA上的密码子互补配对,这样的3个碱基称为反密码子,D错误;生物界共用一套密码子,因此mRNA上的GCA在人细胞中和小鼠细胞中决定的是同一种氨基酸,E正确。
(4) 系谱图显示:Ⅱ3和Ⅱ4均正常,其女儿Ⅲ8患病,据此可推知:囊性纤维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若与囊性纤维病有关的基因用A和a表示,则Ⅲ8和Ⅱ5的基因型均为aa,Ⅱ3和Ⅱ4与Ⅰ1和Ⅰ2的基因型均为Aa,进而推知:Ⅱ6的基因型为1/3AA或2/3Aa。由题意可知:在某地区人群中,囊性纤维病患者(aa)在人群中的概率为1/2500,则a的基因频率=1/50,A的基因频率=1-1/50=49/50,在正常人群中,Aa∶AA=(2×49/50×1/50)∶(49/50×49/50)=2∶49,因此Ⅱ7为致病基因携带者(Aa)的概率为2/51。可见,Ⅱ6和Ⅱ7的子女患囊性纤维病的概率是2/3×1/2a×2/51×1/2a=1/153。只研究红绿色盲,由题意“Ⅱ3的外祖父患有红绿色盲(XbY),但父母表现正常”可知,Ⅱ3的父母的基因型分别为XBY和XBXb,进而推知Ⅱ3的基因型为1/2XBXB或1/2XBXb,而Ⅱ4的基因型为XBY,所以Ⅱ3和Ⅱ4再生一个孩子患红绿色盲的概率是1/2 ×1/2Xb ×1/2 Y=1/8 XbY;只研究囊性纤维病,则Ⅱ3和Ⅱ4的基因型为均为Aa,二者再生一个孩子患囊性纤维病的概率是1/2a×1/2a=1/4aa;综上分析,Ⅱ3和Ⅱ4再生一个孩子同时患囊性纤维病和红绿色盲的概率是1/4aa×1/8 XbY=1/32aaXbY。
【点睛】本题的难点在于对(4)的解答。知道人类红绿色盲的遗传方式是正确解答此题的前提;找出系谱图中“表现型相同的双亲所生的子女中出现了不同于双亲的表现型”的家庭,以此为切入点准确定位囊性纤维病的遗传方式是解题的关键点。在此基础上,结合题意并围绕“伴性遗传、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相关知识对有关的问题情境进行解答。
40.下面列出的材料供任意选用,实验用具充足。请回答下列问题:
2%淀粉酶溶液、20%肝脏研磨液、3%FeCl3溶液、3%淀粉溶液、3%蔗糖溶液、体积分数为3%的过氧化氢溶液、5%的盐酸、5%的NaOH溶液、热水、蒸馏水、冰块、碘液、斐林试剂。
(1)利用所供材料,________(填“能”或“不能”)通过实验验证“酶具有高效性”。
(2)要证明pH对酶活性的影响,为避免酸碱对反应物本身水解的影响,选用的反应物最好是____________。
(3)研究淀粉酶的专一性,选用的反应物最好是_________,最好用“加入________(试剂)观察是否出现________________(填颜色变化)”的方法来捕获实验结果。
(4)要证明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选用的反应物最好是________,捕获实验结果的方法是加入碘液观察蓝色褪去的程度。
【答案】 (1). 能 (2). 过氧化氢溶液 (3). 淀粉溶液和蔗糖溶液 (4). 斐林试剂 (5). 砖红色 (6). 淀粉溶液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实验为主线,综合考查学生对酶的高效性、专一性及影响酶活性的因素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能对一些简单的实验方案做出恰当的评价和修订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的能力。
【详解】(1)酶的高效性是指同无机催化剂相比,酶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因而催化效率更高。若验证“酶具有高效性”,自变量是催化剂的种类,而肝脏研磨液中的过氧化氢酶和FeCl3溶液中的Fe3+均能催化过氧化氢水解产生水和氧气,所以利用所供材料20%肝脏研磨液、3%FeCl3溶液和体积分数为3%的过氧化氢溶液能通过实验验证“酶具有高效性”。
(2) 要证明pH对酶活性的影响,自变量是pH的不同。由于所给材料中没有蔗糖酶,而酸性条件下淀粉易分解,所以蔗糖和淀粉均不能作为探究pH对酶活性影响的反应物,而应选用过氧化氢溶液作为反应物。
(3) 酶的专一性是指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物质的化学反应。研究淀粉酶的专一性,自变量应是底物的不同,选用的反应物最好是淀粉溶液和蔗糖溶液。由于淀粉酶可以催化淀粉水解而不能催化蔗糖水解,所以最好用加入斐林试剂观察砖红色是否出现的方法来捕获实验结果。
(4)要证明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自变量是温度的不同。由于过氧化氢在自然条件下可以缓慢分解,加热可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因此要证明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选用的反应物最好是淀粉溶液,而不能选用过氧化氢溶液。淀粉遇碘液变蓝,可通过加入碘液观察蓝色褪去的程度来判断淀粉的分解量。
【点睛】明确对照实验、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的内涵,理解实验设计应遵循的原则是正确解答此题的关键。据此依据实验设计遵循的单一变量原则、等量原则和题意信息找准实验变量(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进而围绕“酶的高效性、专一性及影响酶活性的因素”等相关知识,来分析解答各问题。
学业水平测试模拟卷(二)试题
1.下列糖类物质中,高等植物细胞含有的多糖是( )
A. 纤维素 B. 乳糖 C. 蔗糖 D. 糖原
【答案】A
【解析】
【分析】
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糖类的种类及其分布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纤维素是高等植物细胞含有的多糖,是构成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A正确;乳糖是动物细胞特有的二糖,B错误;蔗糖是植物细胞特有的二糖,C错误;糖原是动物细胞特有的多糖,D错误。
【点睛】熟记糖类的种类和分布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2.蛋白质合成过程中,氨基酸分子脱水缩合形成的化学键是( )
A. –CO-NH- B. –NO-CH-
C. –NO-CO- D. –NH-CH-
【答案】A
【解析】
【分析】
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本题考查学生对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蛋白质的相关知识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在蛋白质合成过程中,氨基酸通过脱水缩合形成多肽,其中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之间的化学键叫肽键,其结构简式为-NH-CO-,A正确,B、C、D均错误。
3. 在下列生理状态下,细胞内自由水与结合水比值增加的是( )
A. 细胞衰老 B. 作物越冬
C. 种子萌发 D. 种子晒干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细胞代谢强度与自由水与结合水比值成正比,细胞衰老代谢强度下降,故自由水与结合水比值下降,故A错。作物越冬更多自由水转化为结合水,故自由水与结合水比值下降,故B错。.种子萌发代谢强度增加,故自由水与结合水比值增加,故C正确。种子晒干,失去大部分自由水,故自由水与结合水比值下降,故D错。
考点:本题考查水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力。
4. 某人的腿部肌肉经常抽搐,血液中含量偏低的离子可能是( )
A. 铁离子 B. 钙离子
C. 锰离子 D. 锌离子
【答案】B
【解析】
哺乳动物的血液中钙离子的含量太低,会出现抽搐等症状,B项正确,A、C、D三项均错误。
【考点定位】无机盐的功能
5.“细胞蛇”是刚发现的一类包含代谢酶的蛇形无膜细胞器,与其结构最相似的是( )
A. B. C. D.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题文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细胞器与细胞核的结构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获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详解】“细胞蛇”是一类蛇形无膜细胞器。线粒体是具有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A错误;高尔基体是具有单层膜结构的细胞器,B错误;中心体是无膜结构的细胞器,C正确;细胞核不属于细胞器,D错误。
【点睛】理清细胞器与细胞核的结构的相关知识,据此以题意及呈现的信息“‘细胞蛇’是一类包含代谢酶的蛇形无膜细胞器”为切入点,准确定位各选项图示的细胞结构及其名称,进而明辨各选项的正误。
6.图为生物体内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核苷酸的模式图,DNA和RNA在核苷酸上的区别在于( )
A. ① B. ②
C. ③ D. ②和③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核苷酸的种类及化学组成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分析图示可知:①表示磷酸、②表示五碳糖、③表示含氮碱基。组成DNA的脱氧核苷酸含有的五碳糖是脱氧核糖,含有的碱基是A(腺嘌呤)、C(胞嘧啶)、G(鸟嘌呤)、T(胸腺嘧啶)。组成RNA的核糖核苷酸含有的五碳糖是核糖,含有的碱基是A(腺嘌呤)、C(胞嘧啶)、G(鸟嘌呤)、U(尿嘧啶)。综上所述,DNA与RNA在核苷酸上的区别在于②和③,A、B、C均错误,D正确。
【点睛】理清核苷酸的种类及化学组成是正确解答此题的关键。
7.下列关于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都有核仁 B. 都有核膜
C. 都有染色体 D. 都有核糖体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结构的异同、细胞核的结构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细胞核的结构包括核膜、核仁、染色质(或染色体)等。原核细胞没有成形细胞核,所以没有核膜、核仁、染色体,但有核糖体。真核细胞有细胞核,因此具有核膜、核仁、染色体,也有核糖体等细胞器。综上分析,A、B、C均错误,D正确。
8.图表示物质跨膜运输的一种方式,下列物质运输过程利用该方法进行的是( )
A. 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B. 葡萄糖进入小肠绒毛上皮细胞
C. O2进入肝细胞 D. K+进入小肠绒毛上皮细胞
【答案】A
【解析】
【分析】
据题文的描述和图示分析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物质跨膜运输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获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详解】题图显示:通道蛋白的开口朝上打开,某种物质与之结合后,通道蛋白朝上的开口关闭,朝下的开口打开,将物质释放出来。在此过程中,该物质是顺浓度梯度跨膜运输、需要膜上的蛋白的协助,因此该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是协助扩散。葡萄糖进入红细胞的方式是协助扩散,A正确;葡萄糖与K+进入小肠绒毛上皮细胞的方式均为主动运输,B、D错误;O2进入肝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C错误。
9.用过氧化氢酶和Fe3+分别催化H2O2分解为H2O和O2的实验,不能说明( )
A. 酶具有高效性 B. 酶具有专一性
C. 催化剂的种类是该实验的自变量 D. 酶具有催化性
【答案】B
【解析】
【分析】
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酶的作用及其特性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能力。
【详解】酶的高效性是指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酶的催化效率更高;酶的专一性是指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物质的化学反应。用过氧化氢酶和Fe3+分别催化H2O2分解为H2O和O2的实验,自变量是催化剂的种类,因变量是过氧化氢的分解速度,用产生的气泡数目的多少表示。该实验的结果是:用过氧化氢酶催化H2O2分解为H2O和O2的实验产生的气泡数目多,而用Fe3+催化H2O2分解为H2O和O2的实验产生的气泡数目少,因此该实验能说明酶具有高效性和催化性,但不能说明酶具有专一性。综上分析,B正确,A、C、D均错误。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由题意准确定位实验目的,据此明辨实验的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再依据选项的问题情境涉及的内容回忆相关知识,进行综合分析判断。
10.细胞中ATP在有关酶的催化作用下,释放出大量能量,并转化成( )
A. 腺嘌呤 B. H2O和Pi
C. ADP和Pi D. 核糖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ATP的结构特点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ATP的化学性质不稳定。在有关酶的催化作用下,远离腺苷的高能磷酸键很容易水解,形成ADP和Pi,同时释放出大量能量,C正确,A、B、D均错误。
11.下列关于人体细胞分裂、分化、衰老和凋亡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细胞分化可增加细胞的种类
B. 细胞坏死是一种非正常的死亡
C. 细胞的衰老和凋亡是正常的生命现象
D. 细胞分化使各种细胞的遗传物质产生差异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细胞分化、衰老和凋亡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通过细胞分化可增加细胞的种类,A正确;细胞坏死是在种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下,由于细胞正常代谢活动受损或中断引起的细胞损伤和死亡,可见,细胞坏死是一种非正常的死亡,B正确;细胞的衰老和凋亡是正常的生命现象,C正确;细胞分化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并没有使各种细胞的遗传物质产生差异,D错误。
【点睛】本题的易错点在于对细胞分化的机理理解不到位,误认为分化的细胞内遗传物质发生改变。事实是: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通过细胞分化形成的不同类型的细胞中,mRNA和蛋白质的种类大部分相同,只有少部分不同,遗传物质不变。
12.图是动物细胞减数分裂某一时期的示意图。关于该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含有0对同源染色体 B. 正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C. 含0条染色单体 D. 正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图文结合的形式,考查学生对减数分裂过程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识图分析能力。
【详解】图示细胞含有2对同源染色体和8条染色单体,A、C错误;图示细胞呈现的特点是同源染色体分离,据此可推知:该细胞正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B正确,D错误。
13.能代表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细胞核内DNA含量变化的曲线是( )
A. B.
C. D.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图文结合为情境,考查学生对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过程中的细胞核内DNA含量的变化规律与染色体数目的变化规律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识图分析能力。
【详解】A至D选项所涉及的曲线,依次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中细胞核内DNA含量的变化、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减数分裂过程中细胞核内DNA含量的变化、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变化,A、B、D均错误,C正确。
14. 能发生基因重组的过程是( )
A. 有丝分裂 B. 无丝分裂
C. 减数分裂 D. 细胞分化
【答案】C
【解析】
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而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是通过减数分裂产生成熟生殖细胞即配的,A、B、D三项均错误,C项正确。
【考点定位】基因重组
【名师点睛】知识拓展------基因重组的之一是: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换而交换,导致染色单体上的基因重组;之二是: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随着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而组合。
15.已知马的栗色和白色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现有一匹白色公马与一匹白色母马交配,先后产生一匹白色母马和一匹栗色母马(如图所示),这种现象在遗传学上称为( )
A. 表现型 B. 基因突变
C. 性状分离 D. 伴性遗传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题文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基因的分离定律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一匹白色公马与一匹白色母马交配,先后产生一匹白色母马和一匹栗色母马,说明白色对栗色为显性,双亲均为杂合子。一对杂合子的双亲交配,在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白色母马)与隐性性状(栗色母马)的现象在遗传学上称为性状分离。综上分析,A、B、D均错误,C正确。
16.人类ABO血型和基因型如下表所示。某对夫妻血型分别是B型和O型,后代的血型可能是( )
基因型
IAIA或IAi
IBIB或IBi
IAIB
ii
血型
A
B
AB
O
A. O或B B. A或AB
C. B或AB D. A或B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以“血型”为情境,考查学生对基因的分离定律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B型血的个体的基因型为IBIB或IBi,O型血的个体的基因型为ii。某对血型分别是B型和O型的夫妻,所生子女的基因型为ii或IBi,表现型为O型或B型,A正确,B、C、D均错误。
17.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技术分别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然后用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大肠杆菌,完成了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在此实验中,进入细菌体内的是( )
A. 35S标记的蛋白质
B. 32P标记的DNA
C. 35S标记的蛋白质和32P标记的DNA
D. 不含35S标记的蛋白质和32P标记的DNA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由题文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原理和过程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时,T2噬菌体的DNA进入到细菌的细胞中,而蛋白质外壳则留在细菌细胞外;在T2噬菌体的DNA的指导下,利用细菌细胞中的物质来合成T2噬菌体的组成成分。可见,赫尔希和蔡斯用35S标记蛋白质的T2噬菌体和32P标记DNA的T2噬菌体分别侵染没有标记的大肠杆菌,进入大肠杆菌体内的是32P标记的DNA,B正确,A、C、D均错误。
18.艾弗里等人为了弄清转化因子的本质,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下图是他们所做的一组实验,则三个实验的培养皿中存在两种菌落的是( )
A. 实验一和实验二 B. 只有实验二
C. 实验二和实验三 D. 实验一和实验三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由题文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详解】S型细菌的DNA是“转化因子”,可促进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RNA酶可催化RNA水解,蛋白酶可催化蛋白质水解;在实验一和实验三中,因存在“转化因子”,可促进部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所以这两个实验的培养皿中存在两种菌落。在实验二中,因 “转化因子”被 DNA酶催化水解,R型细菌不能转化为S型细菌,所以其培养皿中只存在一种菌落。综上分析,A、B、C均错误,D正确。
【点睛】正确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理清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的过程及其实验结论,从中抓住问题的本质: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DNA是转化因子,只有DNA才能使R型活细菌发生转化。在此基础上,结合酶的专一性的知识,从题意和三个实验中提取有效信息,进而分析判断各选项。
19.遗传信息的翻译过程中,信息的流动方向是( )
A. DNA→RNA B. RNA→DNA
C. 蛋白质→RNA D. RNA→蛋白质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由题文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遗传信息的翻译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翻译是以mRNA为模板、tRNA为运载氨基酸的工具、以游离在细胞质中的各种氨基酸为原料,在核糖体中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可见,在翻译过程中,信息的流动方向是RNA→蛋白质,A、B、C均错误,D正确。
20.“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观赏菊有很多漂亮的品种,这些品种的产生主要是来自( )
A. 过度繁殖 B. 人工选择
C. 定向突变 D. 生存斗争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由题文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地球上的各种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即过度繁殖,观赏菊也是如此。通过过度繁殖而产生的观赏菊的众多子代中,存在不定向的突变,这为很多观赏菊品种的产生提供了更多的人工选择材料。人们依据审美需求,将符合需要的突变类型选择出来,加以种植培养,而淘汰了不需要的类型,久而久之,使观赏菊的品种不断增加。可见,很多观赏菊品种的产生主要是来自人工选择,B正确,A、C、D均错误。
21.足球运动员在比赛中挥汗如雨。为维持内环境稳态,最好及时补充适量的( )
A. 浓糖水 B. 纯净水
C. 鲜牛奶 D. 生理盐水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由题文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细胞中的水与无机盐的功能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与生活的联系。
【详解】足球运动员在比赛中挥汗如雨,而大量出汗除了散失了大量的水分外,也会排出过多的无机盐,容易造成体内的水盐平衡和酸碱平衡失调。可见,为维持内环境稳态,最好及时补充适量的生理盐水,A、B、C均错误,D正确。
22.某人喝醉了酒,絮絮叨叨、语无伦次,这一现象说明酒精麻痹了( )
A. 大脑 B. 脑干
C. 小脑 D. 脊髓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由题文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与人脑的高级功能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某人喝醉了酒,絮絮叨叨、语无伦次,说明大脑皮层的言语区出现了功能障碍,A正确;脑干有维持生命必要的中枢,小脑具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脊髓是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但脑干、小脑和脊髓都与语言活动无直接的关系,B、C、D均错误。
23.某陆生植物种群的个体数量减少,若用样方法调查其密度,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
A. 进行随机取样,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
B. 将样方内的个体进行标记后再计数
C. 采用等距取样法,适当减少样方数量
D. 采用五点取样法,适当缩小样方的面积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由题文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用样方法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若某陆生植物种群的个体数量减少,则需要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使样本数量足够多,以保证所测得的数据更加接近真实值,A正确;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可直接对样方内的个体进行计数,B错误;采用等距取样法,要确保一定的样方数量并求平均值,以减少误差,C错误;采用五点取样法,样方的面积大小要适中,D错误。
24.人体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人体肌肉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 )
A. 血浆 B. 组织液
C. 淋巴 D. 细胞内液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由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内环境的组成成分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构成,其中组织液是人体肌肉细胞生活的内环境,B正确,A、C、D均错误。
25.当艾滋病病毒侵染人体时,首先识别并处理的免疫细胞是( )
A. 吞噬细胞 B. 效应T细胞
C. 记忆细胞 D. 浆细胞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由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当艾滋病病毒侵染人体时,该病毒首先被吞噬细胞识别并摄取、处理,暴露出该病毒特有的抗原,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B细胞在抗原的刺激下,在T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分泌的相应抗体与抗原特性结合,从而抑制该病毒的繁殖及对人体细胞的侵染。同时T细胞在抗原的刺激下会增殖分化为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裂解被该病毒感染的靶细胞。综上分析,A正确,B、C、D均错误。
26.胚芽鞘在单侧光照射下向光弯曲生长,针对这一现象的解释,错误的是( )
A. 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
B. 促进生长部位在胚芽鞘尖端下部
C.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
D. 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的原因是生长素分布不均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由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植物的向光性及其原因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胚芽鞘的尖端是感受光刺激的部位,A正确;促进生长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下部,B正确;在单侧光的照射下,胚芽鞘背光一侧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一侧,导致胚芽鞘背光侧生长的速度比向光侧快,从而造成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可见,胚芽鞘在单侧光照射下的向光弯曲生长的原因是生长素分布不均,但没有体现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C错误,D正确。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需理解如下图所示的植物向光性的机理:
27.我国于2016年1月全面放开“二胎”政策,其目的是
A. 提升人口素质 B. 改变性别比例
C. 调整人口年龄结构 D. 进一步降低出生率
【答案】C
【解析】
实施全面放开二胎政策,目的是调整人口年龄结构,A错误;实施全面放开二胎政策不会改变人口性别比例,B错误;实施全面放开二胎政策,目的是调整人口年龄结构,使幼年个体增多,C正确;实施全面放开二胎政策会使出生率升高,D错误。
28.某濒危动物种群迁入新环境后的数量变化如图所示,该种群增长速率最快的点为(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由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种群数量的变化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图示为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当种群的数量达到K/2时,该种群增长速率最快,与曲线上的③相对应,C正确,A、B、D均错误。
29.昆虫在特定时期释放信息素吸引异性,该实例体现的信息种类是( )
A. 物理信息 B. 化学信息 C. 行为信息 D. 生物信息
【答案】B
【解析】
【分析】
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生态系统的信息种类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明确各信息种类概念的含义是解题的关键
【详解】物理信息是指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A错误;化学信息是指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可见,昆虫在特定时期释放的信息素属于化学信息,B正确;行为信息是指动物的一些特殊行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能够传递某种信息,C错误;生物信息是反映生物运动状态和方式的信息,一般可分为遗传信息、神经和感觉信息及化学信息,D错误。
30.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能量的最终来源是太阳能 B. 草食动物属于第一营养级
C. 能量可在食物链中循环利用 D. 该食物网由三条食物链组成
【答案】A
【解析】
【分析】
据题文的描述和图示分析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及能量流动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识图分析能力。
【详解】除极少数特殊空间外,能量流动起源于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因此,生态系统能量的最终来源是太阳能,A正确;草食动物属于第二营养级,B错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能量不能在食物链中循环利用,C错误;该生态系统中只有1条食物链,即绿色植物→草食动物→肉食动物,D错误。
31.下图食物网中的猫头鹰每增加20kJ的能量,需要消耗的植物所含的能量至少为( )
A. 200kJ B. 250kJ C. 500kJ D. 1000kJ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图文结合为情境,考查学生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计算能力
【详解】依题意可知:当能量的传递效率为20%时,消耗的植物所含的能量最少。可见,若猫头鹰每增加20kJ的能量,则需要消耗的植物所含的能量至少为20kJ÷20%÷20%=500kJ,C正确,A、B、D均错误。
32.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生态系统多样性是物种多样性的保证
B. 各种中药材的药用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C. 大量引进国外物种是增加当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措施
D. 混合树种的天然林比单一树种的人工林更容易被病虫害毁灭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其中生态系统多样性是物种多样性的保证,A正确;各种中药材的药用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B错误;大量引进国外物种可能造成生物入侵,使生物多样性降低,C错误;混合树种的天然林比单一树种的人工林生物种类多,稳定性高,自我调节能力强,更不容易被病虫害毁灭,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及保护。
33.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过程如图所示,其中箭头表示碳流动的方向。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甲代表生产者 B. 乙、丙的种间关系为捕食和竞争
C. 丁代表消费者 D. 碳循环具有全球性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题文描述和图示分析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识图分析能力。
【详解】依题意并结合图示分析可知:甲代表生产者,A正确;乙、丙均为消费者,二者的种间关系为捕食和竞争,B正确;丁代表分解者,C错误;碳循环具有全球性,D正确。
【点睛】生态系统成分的判断:首先找出相互之间具有双向箭头的两个成分,即环境中的CO2和生产者甲,然后观察剩余的成分,其中其他生物的箭头都指向丁,所以丁是分解者,剩余的乙、丙均为消费者。
34.某生物兴趣小组对教材中色素提取和分离的实验步骤进行了改进,采用水浴法提取叶绿体中色素,主要操作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 加入碳酸钙的作用是防止色素被破坏
B. 可以用蒸馏水代替无水乙醇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
C. 水浴加热,用玻棒搅拌可加快色素的溶解
D. 用纸层析法分离色素时,画好的滤液细线不能触及层析液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绿叶中色素的提取与分离”的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的能力。理解该实验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详解】加入碳酸钙的作用是防止色素被破坏,A正确;绿叶中的色素能够溶解在有机溶剂中,但不能溶解在蒸馏水中,因此不能用蒸馏水代替无水乙醇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B错误;水浴加热,用玻棒搅拌,有助于细胞的破裂,可加快色素的溶解,C正确;滤液细线中含有的色素能够溶解在层析液中,所以用纸层析法分离色素时,画好的滤液细线不能触及层析液,D正确。
35.下列实验都需要使用光学显微镜进行观察。有关实验现象描述合理的是( )
实验标号
实验名称
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①
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
镜检1:几乎整个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呈紫色;镜检2:不同细胞质壁分离的位置、程度并不一致。
②
观察花生子叶细胞中脂肪被苏丹Ⅲ染色的情况
选花生子叶切片的最薄处观察,在高倍镜下,视野中被染成红色的脂肪颗粒清晰可见。
③
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
洋葱根尖伸长区细胞长,液泡大;分生区细胞呈正方形,多数细胞中呈紫色的染色体形态清晰。
④
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酵母细胞呈球形或椭圆形,细胞核、液泡和线粒体的形态、数目清晰可见。
A. 实验① B. 实验② C. 实验③ D. 实验④
【答案】A
【解析】
【分析】
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脂肪、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的实验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为成熟的植物细胞,呈紫色的中央液泡占据了细胞大部分空间,加之不同细胞的细胞液浓度不同,所以用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做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在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几乎整个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呈紫色,而且不同细胞质壁分离的位置、程度并不一致,A正确;在鉴定脂肪的实验中,若用苏丹Ⅲ染液对花生子叶的薄切片进行染色,则在高倍镜下可观察到被染成橘黄色的脂肪颗粒,B错误;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分裂期的中期的染色体的形态比较稳定、数目比较清晰,因分裂间期持续的时间明显长于分裂期,所以多数分生区细胞处于分裂间期,染色体还呈染色质的形态,不能清晰可见,C错误;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中,能看到很多酵母细胞呈球形或椭圆形,但细胞核、液泡不易观察,线粒体的形态、数目看不见,D错误。
36.图1是植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图2是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某一时刻的图像;取形状、大小相同的红心萝卜A和红心萝卜B各5段,分别放在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甲〜戊)中,一段时间后取出,称重结果如图3所示。据图冋答问题:
(1)图1中,具有双层膜的细胞器_____________(填序号)。如果此图为洋葱根尖成熟区细胞,则应该没有____________(填序号)。
(2)图2中的细胞液浓度与外界溶液浓度的关系是____________(大于/小于/不能确定)。
(3)若该植物细胞吸收18O2,放射性元素18O____________(能/不能)出现在呼吸作用产生的CO2中。
(4)据图3分析:红心萝卜A的细胞液浓度比红心萝卜B的细胞液浓度_________(高/低/相等); 由图中两种红心萝卜的质量变化结果可知,甲〜戊五种蔗糖溶液的浓度,从小到大依次为____________。
【答案】 (1). ⑤⑥ (2). ⑥ (3). 不能确定 (4). 能 (5). 高 (6). 丙、戊、甲、丁、乙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图文结合为情境,综合考查学生对细胞的亚显微结构、植物细胞的失水和吸水、有氧呼吸过程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识图分析能力。
【详解】(1) 图1中,具有双层膜的细胞器[⑤]线粒体和[⑥]叶绿体。洋葱根尖成熟区细胞没有[⑥]叶绿体。
(2) 图2中的细胞处于质壁分离状态,可能正处于质壁分离的过程中,也可能已经达到渗透平衡或是正处于质壁分离复原的过程中。若正处于质壁分离的过程中,则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细胞渗透失水;若已经达到渗透平衡,则外界溶液浓度等于细胞液浓度,水分子进出细胞处于动态平衡;若正处于质壁分离复原的过程中,则外界溶液浓度小于细胞液浓度,细胞渗透吸水。综上分析,图2中的细胞液浓度与外界溶液浓度的关系不能确定。
(3) 植物细胞吸收的18O2,在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与[H]结合生成H218O,生成的H218O在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与丙酮酸一起被彻底分解生成C18O2和[H],因此放射性元素18O能出现在呼吸作用产生的CO2中。
(4) 图3显示,在蔗糖溶液浓度相同的条件下,红心萝卜A的重量均大于红心萝卜B的重量,且纵坐标的数值大于零、小于零、等于零分别表示萝卜切段的重量增加、减小、不变。若萝卜切段的重量增加,表明细胞吸水,说明细胞液浓度大于蔗糖溶液浓度,且细胞液与蔗糖溶液的浓度差越大,细胞吸水越多,重量增加的幅度就越大;若萝卜切段的重量减少,表明细胞失水,说明细胞液浓度小于蔗糖溶液浓度,且细胞液与蔗糖溶液的浓度差越大,细胞失水越多,重量减少的幅度就越大;若萝卜切段的重量不变,表明水分子进出细胞处于动态平衡,说明细胞液浓度等于蔗糖溶液浓度。综上分析可推知:红心萝卜A的细胞液浓度比红心萝卜B的细胞液浓度高。观察萝卜切段的重量变化,重量越小,说明蔗糖溶液的浓度越大,由此可见,甲~戊五种蔗糖溶液的浓度,从小到大依次为丙、戊、甲、丁、乙。
【点睛】本题的难点与易错点在于对(4)题的解答,究其原因是没理解纵坐标的含义:纵坐标的数值,若为零,则表明萝卜切段的重量不变,水分子进出细胞处于动态平衡,细胞液浓度等于蔗糖溶液浓度;若大于零,则表明萝卜切段的重量增加,细胞吸水,细胞液浓度大于蔗糖溶液浓度;若小于零,则表明萝卜切段的重量减小,细胞失水,细胞液浓度小于蔗糖溶液浓度;细胞液与蔗糖溶液的浓度差越大,细胞失水或吸水越多。正确理解后,即可正确作答。
37.图1表示一种绿色植物叶肉细胞内部某些代谢活动的相互关系,其中a~e代表不同的代谢过程,①~⑤代表不同的物质。图2为25℃时,该植物CO2吸收量随光照强度的变化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的④和⑤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1植物叶肉细胞中生成ATP的代谢过程有________________(填写字母)。
(3)图2中,若白天和黑夜各12小时,平均光照强度在________klx以上植物才能生长。
(4)假设图2所示的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5℃和30℃。若使温度提高到30℃(其他条件不变),图中P、M点移动方向为:P点__________,M点________。
(5)当叶肉细胞处于图2中M点后,限制光合作用的主要因素最可能是________。
A.光照强度 B.温度 C.氧气浓度 D.二氧化碳浓度
【答案】 (1). 葡萄糖、酒精 (2). a、c、e (3). Y (4). 向右移 (5). 向(左)下移 (6). D
【解析】
【分析】
本题采用图文结合的形式,考查学生对细胞呼吸、光合作用的过程及其影响的环境因素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获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详解】(1) 依题意并分析图1可知,①是水分子,②为CO2,③是O2,④为葡萄糖,⑤为酒精。
(2) 图1植物叶肉细胞中生成ATP的代谢过程有[a]光反应、[c]有氧呼吸第一阶段或无氧呼吸第一阶段、[e]有氧呼吸第二、第三阶段。
(3) 当植物的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有机物的积累量大于零时,植物才能生长。图2中,当光照强度为Yklx时,植物的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2mg/m2·h-1。可见,若白天和黑夜各12小时,则平均光照强度在Yklx以上植物才能积累有机物,才能生长。
(4) 图2中,P点的净光合速率=真光合速率-呼吸速率=0mg/m2·h-1,M点时的净光合速率已经达到最大值。已知图2所示的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5℃和30℃。若使温度提高到30℃,则光合作用减弱,呼吸作用增强,因此图2中的P点将向右移动,M点将向左下方移动。
(5) 依题意可知:图2所示的植物生活的环境温度为25℃(为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当叶肉细胞处于图2中M点后,光合速率不再随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说明限制光合作用的主要因素不是光照强度,而最可能是D选项所示的二氧化碳浓度。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清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过程、光合作用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等相关知识并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在此基础上,从题意和图示中提取信息,明辨图1中的a~e所示代谢过程的名称,①~⑤代表的不同物质名称,分析图2曲线的变化趋势,进而对各问题情境进行分析解答。
38.图1表示不同细胞类型的染色体数、姐妹染色单体数、核DNA分子数的关系图;图2表示某一哺乳动物不同细胞分裂时期的模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a、b、c柱表示染色体的是________。数量关系由Ⅱ变化为Ⅲ的过程,相当于图2中的________过程(用箭头和图标表示)。
(2)图2中,细胞乙含有________个染色体组,其中发生减数分裂的细胞,按分裂时期排序为________。
(3)图2中,丙细胞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若丁细胞是由甲细胞分裂后形成的,则丁细胞产生的生殖细胞与AaBb的个体产生的生殖细胞相结合,形成AAbb受精卵的概率为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a (2). 甲→丁 (3). 4 (4). 甲、丁、丙 (5). 次级卵母细胞 (6). 1/8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图文结合的形式,综合考查学生对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过程、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获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详解】(1) 图1中,由Ⅰ→Ⅱ的过程中,a的数目不变、c的含量增倍、形成了b,据此可推知:a柱表示染色体,b柱表示染色单体,c柱表示核DNA。在图2中,甲细胞的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有四分体,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乙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呈现的特点是染色体移向细胞两级,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丙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呈现的特点是染色体移向细胞两级,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丁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且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图1中的数量关系由Ⅱ变化为Ⅲ的过程,Ⅲ的染色体数减半,且有染色单体,说明发生了减数第一次分裂,相当于图2中的甲→丁。
(2) 图2中,细胞乙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含有4个染色体组。结合对(1)的分析可推知:图2中发生减数分裂的细胞,按分裂时期排序为甲、丁、丙。
(3) 图2中,丙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且细胞膜从偏向细胞一极的部位向内凹陷,据此可推知:丙细胞名称是次级卵母细胞。若丁细胞是由甲细胞分裂后形成的,则依据甲细胞中的基因与染色体的位置关系可推知:丁细胞产生的生殖细胞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Ab∶ab=1∶1,而AaBb的个体产生的生殖细胞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AB∶Ab∶aB∶ab=1∶1∶1∶1,所以丁细胞产生的生殖细胞与AaBb的个体产生的生殖细胞相结合,形成AAbb受精卵的概率为1/2Ab×1/4Ab=1/8AAbb。
【点睛】若要正确解答本题,需要熟记并理解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染色单体和核DNA含量的变化规律,准确判断图1中的Ⅰ〜Ⅳ所对应的细胞类型及所处的时期,明辨图2中各细胞的分裂方式及所处的分裂时期,并与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建立联系,再结合所学的知识答题。
39.囊性纤维病是北美国家最常见的遗传病,图1、图2是囊性纤维病的病因图解。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正常基因决定一种定位在细胞膜上的CFTR蛋白,结构异常的CFTR蛋白会导致Cl-的转运异常,Cl-跨膜运输的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导致CFTR蛋白结构异常的变异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
(2)从上述实例可以看出,基因控制生物体性状的方式为:基因通过控制______________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3)CFTR蛋白的表达离不开遗传密码子的作用,下列关于密码子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一种氨基酸可能有多种与之对应的密码子
B.GTA肯定不是密码子
C.每种密码子都有与之对应的氨基酸
D.tRNA上只含有三个碱基,称为反密码子
E.mRNA上的GCA在人细胞中和小鼠细胞中决定的是同一种氨基酸
(4)某地区人群中每2500人就有一人患此病。下图是当地的一个囊性纤维病家族系谱图。Ⅱ3的外祖父患有红绿色盲,但父母表现正常,Ⅱ4不患红绿色盲。
Ⅱ6和Ⅱ7的子女患囊性纤维病的概率是________(用分数表示)。Ⅱ3和Ⅱ4再生一个孩子同时患囊性纤维病和红绿色盲的概率是________(用分数表示)。
【答案】 (1). 主动运输 (2). 基因突变 (3). 蛋白质的结构 (4). C、D (5). 1/153 (6). 1/32
【解析】
【分析】
由题意信息可知:本题考查学生对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基因突变、基因控制生物性状的途径、遗传信息的表达、伴性遗传、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获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详解】(1)图1显示:Cl-是逆浓度梯度跨膜运输的,而且需要ATP供能,因此Cl-跨膜运输的方式是主动运输。图2显示:CFTR蛋白基因缺少3个碱基,导致CFTR蛋白结构异常,此变异类型是基因突变。
(2)分析图2可知,基因可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3) 编码氨基酸的密码子有61种,组成生物体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20种,可见,一种氨基酸可能有多种与之对应的密码子,A正确;mRNA上3个相邻的碱基构成1个密码子,mRNA不含有碱基T,所以GTA肯定不是密码子,B正确;终止密码子没有与之对应的氨基酸,C错误;tRNA是由许多核糖核苷酸组成的单链,在其一端有3个组成核糖核苷酸的碱基可以与mRNA上的密码子互补配对,这样的3个碱基称为反密码子,D错误;生物界共用一套密码子,因此mRNA上的GCA在人细胞中和小鼠细胞中决定的是同一种氨基酸,E正确。
(4) 系谱图显示:Ⅱ3和Ⅱ4均正常,其女儿Ⅲ8患病,据此可推知:囊性纤维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若与囊性纤维病有关的基因用A和a表示,则Ⅲ8和Ⅱ5的基因型均为aa,Ⅱ3和Ⅱ4与Ⅰ1和Ⅰ2的基因型均为Aa,进而推知:Ⅱ6的基因型为1/3AA或2/3Aa。由题意可知:在某地区人群中,囊性纤维病患者(aa)在人群中的概率为1/2500,则a的基因频率=1/50,A的基因频率=1-1/50=49/50,在正常人群中,Aa∶AA=(2×49/50×1/50)∶(49/50×49/50)=2∶49,因此Ⅱ7为致病基因携带者(Aa)的概率为2/51。可见,Ⅱ6和Ⅱ7的子女患囊性纤维病的概率是2/3×1/2a×2/51×1/2a=1/153。只研究红绿色盲,由题意“Ⅱ3的外祖父患有红绿色盲(XbY),但父母表现正常”可知,Ⅱ3的父母的基因型分别为XBY和XBXb,进而推知Ⅱ3的基因型为1/2XBXB或1/2XBXb,而Ⅱ4的基因型为XBY,所以Ⅱ3和Ⅱ4再生一个孩子患红绿色盲的概率是1/2 ×1/2Xb ×1/2 Y=1/8 XbY;只研究囊性纤维病,则Ⅱ3和Ⅱ4的基因型为均为Aa,二者再生一个孩子患囊性纤维病的概率是1/2a×1/2a=1/4aa;综上分析,Ⅱ3和Ⅱ4再生一个孩子同时患囊性纤维病和红绿色盲的概率是1/4aa×1/8 XbY=1/32aaXbY。
【点睛】本题的难点在于对(4)的解答。知道人类红绿色盲的遗传方式是正确解答此题的前提;找出系谱图中“表现型相同的双亲所生的子女中出现了不同于双亲的表现型”的家庭,以此为切入点准确定位囊性纤维病的遗传方式是解题的关键点。在此基础上,结合题意并围绕“伴性遗传、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相关知识对有关的问题情境进行解答。
40.下面列出的材料供任意选用,实验用具充足。请回答下列问题:
2%淀粉酶溶液、20%肝脏研磨液、3%FeCl3溶液、3%淀粉溶液、3%蔗糖溶液、体积分数为3%的过氧化氢溶液、5%的盐酸、5%的NaOH溶液、热水、蒸馏水、冰块、碘液、斐林试剂。
(1)利用所供材料,________(填“能”或“不能”)通过实验验证“酶具有高效性”。
(2)要证明pH对酶活性的影响,为避免酸碱对反应物本身水解的影响,选用的反应物最好是____________。
(3)研究淀粉酶的专一性,选用的反应物最好是_________,最好用“加入________(试剂)观察是否出现________________(填颜色变化)”的方法来捕获实验结果。
(4)要证明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选用的反应物最好是________,捕获实验结果的方法是加入碘液观察蓝色褪去的程度。
【答案】 (1). 能 (2). 过氧化氢溶液 (3). 淀粉溶液和蔗糖溶液 (4). 斐林试剂 (5). 砖红色 (6). 淀粉溶液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实验为主线,综合考查学生对酶的高效性、专一性及影响酶活性的因素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能对一些简单的实验方案做出恰当的评价和修订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的能力。
【详解】(1)酶的高效性是指同无机催化剂相比,酶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因而催化效率更高。若验证“酶具有高效性”,自变量是催化剂的种类,而肝脏研磨液中的过氧化氢酶和FeCl3溶液中的Fe3+均能催化过氧化氢水解产生水和氧气,所以利用所供材料20%肝脏研磨液、3%FeCl3溶液和体积分数为3%的过氧化氢溶液能通过实验验证“酶具有高效性”。
(2) 要证明pH对酶活性的影响,自变量是pH的不同。由于所给材料中没有蔗糖酶,而酸性条件下淀粉易分解,所以蔗糖和淀粉均不能作为探究pH对酶活性影响的反应物,而应选用过氧化氢溶液作为反应物。
(3) 酶的专一性是指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物质的化学反应。研究淀粉酶的专一性,自变量应是底物的不同,选用的反应物最好是淀粉溶液和蔗糖溶液。由于淀粉酶可以催化淀粉水解而不能催化蔗糖水解,所以最好用加入斐林试剂观察砖红色是否出现的方法来捕获实验结果。
(4)要证明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自变量是温度的不同。由于过氧化氢在自然条件下可以缓慢分解,加热可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因此要证明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选用的反应物最好是淀粉溶液,而不能选用过氧化氢溶液。淀粉遇碘液变蓝,可通过加入碘液观察蓝色褪去的程度来判断淀粉的分解量。
【点睛】明确对照实验、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的内涵,理解实验设计应遵循的原则是正确解答此题的关键。据此依据实验设计遵循的单一变量原则、等量原则和题意信息找准实验变量(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进而围绕“酶的高效性、专一性及影响酶活性的因素”等相关知识,来分析解答各问题。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