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27页未读,
继续阅读
【生物】黑龙江省鹤岗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开学)试题 (解析版)
展开
黑龙江省鹤岗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
第一次月考(开学)试题
1.下列物质属于内环境成分的是
A. 淀粉 B. 呼吸氧化酶 C. 血浆蛋白 D. 纤维素
【答案】C
【解析】
【分析】
内环境成分
1、营养物质: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维生素、血浆蛋白等。
2、细胞合成分泌的物质:抗体、神经递质、激素等。
3、细胞代谢的产物:尿素、二氧化碳等。
【详解】淀粉、纤维素不属于动物体内的物质,不属于内环境成分,A、D错误;呼吸氧化酶属于细胞内的物质,不属于内环境成分,B错误;血浆蛋白属于内环境成分,C正确。故选C。
【点睛】注意:只在细胞内的物质和动物体不含有的物质不属于内环境成分。
2.如图是人体局部内环境示意图.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结构和②结构的细胞所处的具体内环境相同
B. 人体摄入的营养物质过少会使a液和c液减少
C. ③中的有氧呼吸产物可刺激呼吸中枢
D. c液中可发生丙酮酸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的反应
【答案】C
【解析】
【分析】
内环境的组成:
【详解】①是毛细血管壁,其细胞生活在血浆和组织液中。②是毛细淋巴管壁,其细胞生活在淋巴和组织液中。因此,①结构和②结构的细胞所处的具体内环境不相同,A错误;人体摄入的营养物质太少,引起血浆蛋白含量过少,使血浆渗透压降低,血浆中的水分透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间隙,导致组织液(c液)增多,a液减少,B错误;③是组织细胞,组织细胞有氧呼吸的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其中二氧化碳可刺激呼吸中枢参加体液调节,C正确;丙酮酸在线粒体中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而不是在组织液(c液)中,D错误。故选C。
【点睛】识记内环境的组成,能准确判断图中各液体的名称和各结构的名称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3.2009年暑假期间,某校组织学生外出旅游。一日出发后,天气十分炎热,同学小张连续不断地以纯净水解渴。后来他感觉到四肢发冷、心率加快、心慌、血压下降,接着就不省人事,昏迷过去。后来被人送到了医院,诊断为水中毒。下图曲线中能够反映小张体内水的相对含量(a)和渗透压(b)变化趋势的是
A. A B. B C. C D. D
【答案】B
【解析】
【分析】
1、纯净水中几乎不含无机盐。
2、大量排汗时,水分和无机盐均大量流失。
【详解】在炎热的条件下,小张大量出汗,其体内的无机盐大量流失。小张大量补充纯净水,可维持体内的水平衡,但无法补充无机盐。因此,小张体内水的相对含量升高,内环境中的渗透压下降,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识记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及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意义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4.下图为突触结构模式图,对其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在a中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信息传递需要能量
B. ①中内容物释放至②中主要借助于突触前膜的选择透过性
C. ②处的液体为组织液,①中含有能被③特异性识别的物质
D. ①中内容物使b兴奋时,兴奋处外表面分布着负电
【答案】B
【解析】
【分析】
对题图分析可知,①是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②是突触间隙;③是突触后膜。
【详解】兴奋传导至突触小体,使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因此在a中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且该过程需要能量,A正确;①突触小泡中的内容物通过胞吐的方式释放至②突触间隙中,主要借助于突触前膜具有一定流动性,B错误;②处为突触间隙,分布的液体为组织液。①中含有神经递质,能被③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特异性识别,C正确;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使b兴奋,膜外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因此兴奋处外表面分布着负电,D正确。故选B。
【点睛】识记突触的结构组成,准确判断图中各结构的名称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5. 下列各组激素,由同一种内泌腺分泌的是
A.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
B. 促甲状腺激素、促性腺激素
C. 雄激素、雌激素、肾上腺素
D. 甲状腺激素、生长激素
【答案】B
【解析】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是由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是由垂体分泌的,A项错误;促甲状腺激素和促性腺激素均是由垂体分泌的,B项正确;雄激素是由睾丸分泌的,雌激素是由卵巢分泌的,而肾上腺素是由肾上腺分泌的,C项错误;甲状腺激素是由甲状腺分泌的,生长激素是由垂体的分泌的,D项错误。
【考点定位】脊椎动物激素的调节
6. 科学家发现一种名为“betatrophin”的激素能够迅速增加老鼠体内产生胰岛素细胞数量,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betatrophin的靶细胞是胰岛A细胞
B. betatrophin可反复作用于靶细胞
C. betatrophin对血糖的调节属于激素的分级调节
D. betatrophin的合成不受基因控制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胰岛素是由胰岛B细胞产生的,所以“betatrophin”激素的靶细胞不是胰岛A细胞,A错误
“betatrophin”是一种激素,激素的使用特点是不能重复使用,一旦使用则失去活性,所以不能重复作用于靶细胞,B错误
该激素作用于胰岛B细胞,胰岛B细胞产生胰岛素,在作用于靶细胞,该过程属于激素的分级调节,C正确
细胞中激素的合成均受基因的调控,D错误
考点:该题考察的是激素的分级调节、血糖调节,激素的使用特点。
【名师点睛】题目中的“betatrophin”首先确定为激素,再开始做题,它可以使老鼠体内增加胰岛B细胞的含量,这又涉及到激素的分级调节,而胰岛素又是由胰岛B细胞产生的,所以确定为C选项。
7. 下图是甲状腺激素分泌调节示意图。下列与该图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寒冷会促使X分泌激素a
B. Y除能分泌激素b外,还能分泌生长激素以及多种促激素,因而是机体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枢纽
C. 缺碘地区人的血液中激素b含量低于正常值
D. Z结构的活动只受Y结构的控制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寒冷会促使下丘脑X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A正确;机体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枢纽是下丘脑,B错误;缺碘地区人体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少,反馈作用弱使促甲状腺激素b增多,C错误;下丘脑也可通过传出神经直接控制内分泌腺的活动,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激素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8.下列关于下丘脑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可参与血糖平衡的调节 ②有调节躯体运动的高级中枢 ③可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④垂体通过下丘脑控制性腺的生长发育 ⑤甲状腺激素可反馈调节下丘脑中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A. ①②③ B. ③⑤ C. ③④⑤ D. ①③⑤
【答案】D
【解析】
下丘脑是血糖调节中枢,①正确;调节躯体运动的高级中枢在大脑皮层,②错误;下丘脑能合成与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③正确;下丘脑通过垂体控制性腺的生长发育,④错误;甲状腺激素可反馈调节下丘脑中激素的合成和分泌,⑤正确。故选D。
9. 如图为某一神经冲动传递过程的简图,若在P点给予适宜强度的刺激,其中甲为肌肉,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中共有3个神经元,乙为效应器
B. 丙神经元的细胞体通常位于脑或脊髓中
C. 刺激后神经冲动的方向为丁→戊→乙
D. 肌肉将发生收缩,该反应称为反射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1、人体神经调节的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构成,兴奋在反射弧上单向传递,兴奋在突触处产生电信号到化学信号再到电信号的转变.
2、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由胞体和突起构成,突起分为树突和轴突,树突是将兴奋传入神经元的结构,轴突是将兴奋传出神经元的结构,神经元具有接受刺激产生兴奋的特点.
3、突触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构成的,突触小体含有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神经递质有兴奋性和抑制性两种,受到刺激以后神经递质由突触小泡运输到突触前膜与其融合,递质以胞吐的方式排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的兴奋或抑制.
分析图示:根据突触结构上神经冲动的传递方向具有单向性,因此可判断:乙是感受器,甲是效应器.
解:A、乙是感受器,甲是效应器,A错误;
B、丙神经元的细胞体与丁的轴突形成突触,突触较集中在神经中枢部位,脑或脊髓是神经中枢,B正确;
C、由于在突触部位神经冲动只能由突触前膜传递到突触后膜,在P点给予适宜强度的刺激,神经冲动的方向为丁→丙→甲,C错误;
D、因为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所以不能称反射活动,D错误.
故选:B.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10.“格瓦斯”是由酵母菌和乳酸菌双菌发酵的传统谷物发酵饮料。传统做法是采用俄式大面包为基质,加入菌种发酵生成微量乙醇、一定量的CO2以及丰富的有机酸物质。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 发酵过程需要密闭条件 B. 两菌种的代谢类型相同
C. CO2由两菌种共同产生 D. 两菌种间为互利共生关系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酵母菌的发酵和乳酸菌的呼吸方式为无氧呼吸,因此发酵过程需要密闭,故A正确;乳酸菌只能进行无氧呼吸,而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微生物,故B错;乳酸菌的无氧呼吸产物是乳酸,没有二氧化碳,故C错;乳酸菌和酵母菌之间是竞争关系,故D错。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呼吸作用的过程及应用,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11. 下列关于植物激素或类似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脱落酸能够调控细胞的基因表达
B. 杨树顶芽的快速生长需要侧芽提供生长素
C. 喷施生长素类似物可以保花保但不能疏花疏果
D. 密封贮藏导致水果各种激素合成增加
【答案】A
【解析】
顶芽能够自己产生生长素,并且可运输到侧芽,抑制侧芽生长,生长素类似物可保花保果,也可疏花疏果,密封贮存不能是细胞分裂素增多,正确答案A。
考点定位:考查植物激素相关知识。
12. 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种群密度能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和数量变化趋势
B. 出生率越高,种群数量增长越快
C. 年龄组成能够用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
D. 利用性引诱剂来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对种群的密度影响不大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种群密度只能反映种群的数量,不能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变化趋势,故A错误;出生率高,增长不一定快,只有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才会增长,故B错误;年龄组成能够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故C正确;利用性引诱剂可以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从而降低种群密度,故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种群的特征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3.如图表示种群的各个特征之间的关系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为出生率和死亡率,乙为迁入率和迁出率
B. 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C. 丁为年龄组成,每种类型中包括老年、中年和幼年三个年龄期
D.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其总是随着出生率的增大而增大
【答案】B
【解析】
【分析】
图示为种群的各个特征之间的关系图。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影响种群密度。性别比例影响交配来影响出生率,进而影响种群密度。年龄组成可预测种群密度变化。因此,图中甲为出生率和迁入率、乙为死亡率和迁出率、丙为性别比例、丁为年龄组成。
【详解】由以上分析可知:甲为出生率和迁入率、乙为死亡率和迁出率,A错误;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B正确;丁为年龄组成,每种类型中包括老年、成年和幼年三个年龄期,C错误;种群密度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因此种群密度并非总随着出生率的增大而增大,D错误。故选B。
【点睛】掌握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准确判断图中各字母的含义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4. 有关“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动态变化”的实验,正确的叙述是( )
A. 将适量的培养液进行高温处理,然后立即加入酵母菌
B. 取样计数前要静置一段时间后再取样
C. 用血球计数板计数所有酵母菌的数目
D. 营养条件并非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唯一因素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高温处理后的培养液如果立即加入酵母菌,酵母菌在高温条件下会死亡,A错误;取样计数前应先震荡摇匀,B错误;用血球计数板计数只是利用样方法计数一部分酵母菌数量,C错误;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有:营养条件、溶氧量、代谢废物的积累等,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了“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动态变化”的实验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生物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的能力。
15. 一次性过量饮水会造成人体细胞肿胀,功能受损。可用静脉滴注高浓度盐水(1.8%NaCl溶液)对患者进行治疗。其原理是
A. 升高细胞外液的离子浓度 B. 促进抗利尿溶液的分泌
C. 降低细胞内液的离子浓度 D. 减少细胞外液液体总量
【答案】A
【解析】
过量饮水造成人体细胞肿胀原因是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小球细胞内液导致细胞吸水肿胀,因此可通过提高细胞外液渗透压的方法达到细胞失水的上手,题干中提示用静脉注射高浓度盐水的方法进行治疗,这一措施原理恰好是提高细胞外液渗透压的方法,所以A选项正确。
16. 内环境稳态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B. 内环境稳态有利于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C. 维持内环境中Na+、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性
D. 内环境中发生的丙酮酸氧化分解给细胞提供能量,有利于生命活动的进行
【答案】D
【解析】
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为细胞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活环境,A 正确;内环境稳态可使细胞生活在温度和 pH 等相对稳定的环境中,有利于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B正确;静息电位的维持主要依赖于K+外流,动作电位的产生主要依赖于Na+内流,维持内环境中 Na+、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性,C正确;内环境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丙酮酸氧化分解发生在细胞内,不在内环境中,D错误。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17.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使用粪便作肥料,其能量可以流向植物,实现了对能量的多级利用
B. 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
C. 物质是能量的载体,生态系统的能量是伴随物质而循环利用的
D. 食物链中初级消费者数量越多,次级消费者能够获得的能量就越少
【答案】B
【解析】
粪便中的能量流向分解者,植物不能直接利用,A错误;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CO2的形式进行,B正确;物质是能量的载体,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不能循环利用,C错误;食物链中初级消费者数量越多,下一营养级获得的能量相对也会多,D错误。
18. 在一个小型湖泊内投饵养殖肉食性鱼类。5年后,藻类爆发,引起水草(沉水植物)死亡,之后浮游动物及鱼类大量死亡,导致水体发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导致水草死亡的最主要非生物因素是光照
B. 投放以浮游植物为食的鱼类可防止藻类的爆发
C. 水生生物死亡加重了水体的污染,属于正反馈调节
D. 流经该湖泊的总能量是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答案】D
【解析】
浮游藻类与水草(沉水植物)会竞争阳光和养料,如果藻类暴发,水草(沉水植物)会因缺少阳光、无法进行光合作用而死亡,A项正确;人工鱼塘由于饵料的投放等易引起水体富营养化,在生态修复的过程中可通过投放以浮游植物为食的鱼类抑制藻类繁殖,防止藻类的爆发,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B项正确;水体污染造成的水质恶化是一种恶性循环的正反馈调节过程,C项正确;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包括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和人为投入饵料而输入的能量,D项错误。
【考点定位】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9.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B. 自我调节能力越强的生态系统其恢复力稳定性往往就越强
C. 不同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基本相同
D. 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就是要禁止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和利用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生物群落内部生物之间营养食物链关系,导致数量增长的负反馈调节,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A正确。自我调节能力越强的生态系统其抵抗力稳定性往往就越高,恢复力稳定性越低, B错。不同的生态系统营养结构复杂程度不同,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不相同,C错。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就是要合理对生态系统开发和利用,D错。
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稳定性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能力。
20. 稻田生态系统是四川盆地重要的农田生态系统,卷叶螟和褐飞虱是稻田中两种主要害虫,拟水狼蛛是这两种害虫的天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害虫与拟水狼蛛间的信息传递,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B. 防治稻田害虫,可提高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C. 精耕稻田与弃耕稻田的生物群落,演替的方向与速度有差异
D. 用性外激素专一诱捕卷叶螟,短期内褐飞虱的种群密度会下降
【答案】B
【解析】
生态系统的群落结构越复杂,信息交流越频繁,生态系统就越稳定,A正确。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在10%~20%之间;防治稻田害虫,可以改变能量的流动方向,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B错误。精耕稻田受人为干预,演替速度慢且始终为稻田;弃耕稻田受人为干预,演替速度较快,且在环境条件适宜时,能演替到森林阶段,C正确。卷叶螟的数量减少,拟水狼蛛摄食褐飞虱增多,褐飞虱的种群密度将下降,D正确。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动物激素调节、群落的演替、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稳定性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21. 下图a、b分别为农村和城市生态系统的生物量(生命物质总量)金字塔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两个生态系统均可通过信息传递调节种间关系
B. 两个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均由3个营养级组成
C. 城市生态系统不具有自我调节能力,抵抗力稳定性低
D. 流经两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均是其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
【答案】A
【解析】
了解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是解决本题的关键所在。逐项分析如下:生态系统的功能: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其中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之一是信息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A项正确。图a和图b中动物的营养级不确定,故无法判断两图中有几个营养级;B项错误。城市生态系统也具自我调节能力,只是城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较弱,抵抗力稳定性低而已;C项错误。图b为城市生态系统的生物量,其中人的生命物质总量明显多于植物的生命物质总量,由此可推知城市生态系统的能量输入主要来自外界现成的有机物的输入;D项错误。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稳定性的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知识的识记和理解及识图能力。
22.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 ( )
A. 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过程
B. 系统内生物体能量被利用的过程
C. 太阳能被绿色植物固定的过程
D. 能量从生物体进入无机环境的过程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过程,故A正确。系统内生物体能量被利用的过程为能量转化,故B错。太阳能被绿色植物固定的过程为能量输入,故C错。能量从生物体进入无机环境的过程为能量散失过程,故D错。
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能力。
23. 切除胸腺的幼年小鼠,其免疫功能表现为( )
A. 细胞免疫缺陷、体液免疫功能下降 B. 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功能均正常
C. 细胞免疫缺陷、体液免疫功能正常 D. 细胞免疫正常、体液免疫功能下降
【答案】A
【解析】
特异性免疫分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两种。在细胞免疫的效应阶段,必须依靠由T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产生的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激活靶细胞溶酶体酶,使其通透性发生改变,渗透压发生变化,最终导致靶细胞裂解死亡,细胞内的抗原释放出来,从而使病菌抗原被抗体消灭;而在体液免疫过程中,绝大多数抗原经过吞噬细胞吞噬、暴露抗原决定簇,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只有极少数抗原可以直接与B细胞接触,即体液免疫多数情况下要依赖T细胞,而T细胞是由骨髓造血干细胞在胸腺中发育而来的。所以一旦切除了幼年小鼠的胸腺,其细胞免疫会缺陷、体液免疫功能将下降,故选A。
24. 下图是正常人体处在温度变化的环境中,机体散热量变化曲线图。据图分析,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t3~t4时段,产热量等于散热量
B. t1~t2时段,散热量增加是由于人体休温与环境温度的温差增大造成的
C. t2~t3时段,散热量减少,这是体温调节的结果
D. t3~t4时段的散热量大于0~t1时段,t3~t4时段的体温低于0~t1时段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1、根据曲线图分析,从25℃下降到10℃时,内外温差加大,使得散热量先增加,后通过调节散热量减少,最后保持相对稳定.
2、体温的相对恒定是机体产热和散热动态平衡的结果.
3、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A、根据曲线图分析可知,t3~t4时段,产热量等于散热量,A正确;
B、根据曲线图分析可知,t1~t2时段,散热量增加是由于人体休温与环境温度的温差增大造成的,B正确;
C、根据曲线图分析可知,t2~t3时段,散热量减少,这是体温调节的结果,C正确;
D、根据曲线图分析可知,t3~t4时段的散热量大于0~t1时段,但t3~t4时段的体温等于0~t1时段,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体温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从题图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这些信息,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25. 在人类与埃博拉病毒的斗争中,有科研人员尝试将病毒引诱到人体的“陷阱细胞 " 中。例如:HIV通过识别T细胞表面的CD4,入侵到T细胞,给艾滋病患者注射适量用CD4分子修饰过的成熟红细胞,则该红细胞也会被HIV识别、入侵,但HIV在此细胞中无法增殖,最后随红细胞的死亡而被清除,所以红细胞成为 HIV 的“陷阱细胞 "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HIV入侵到T细胞可刺激T细胞产生多种蛋白质,促进T细胞分裂
B. 红细胞死亡后被吞噬细胞清除的过程是属于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
C. T 细胞被HIV识别、入侵后可以分化为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
D. 用CD4分子修饰过的红细胞被HIV入侵后可使人丧失免疫功能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HIV入侵到T细胞可刺激T细胞产生多种蛋白质,导致T细胞裂解死亡,A错误;红细胞死亡后被吞噬细胞清除的过程是属于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B正确;T细胞被HIV识别、入侵后裂解凋亡,不可以分化为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C错误;用CD4分子修饰过的红细胞被HIV入侵后和HIV一起死亡,有利于保护人体正常的免疫功能,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细胞免疫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从课外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26.下图表示人体皮肤在不同环境温度下维持体温的方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从上图可知,人体在炎热和寒冷条件下均靠体液调节维持体温
B. 从甲到乙是机体散热的唯一途径,从丙到丁表示机体产热途径
C. 甲和丙表示在寒冷环境中,此时人体维持体温消耗的能量少于乙和丁
D. 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体温感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
【答案】D
【解析】
甲丙是寒冷条件下的调节,乙丁是炎热环境下的调节。其中血管的收缩和舒张是受神经系统控制的,属于神经调节。体温的调节是神经和体液共同作用的结果。甲乙丙丁都是调节机体散热的,图中没有涉及产热途径。甲和丙为维持体温会增加产热弥补低温下多散失的热量,消耗的能量多于乙和丁。ABC错误。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体温感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体温调节,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27.如图所示,a、b、c为对胚芽鞘做不同处理的实验,d为一植株被纸盒罩住,纸盒的一侧开口,有单侧光照。下列对实验结果的描述,正确的是
A. a、b向光弯曲生长,c背光弯曲生长
B. a直立生长,b、c向光弯曲生长
C. 图d中如果固定植株,旋转纸盒,一段时间后,植株向左弯曲生长
D. 图d中如果将纸盒和植株一起旋转,则植株向纸盒开口方向弯曲生长
【答案】D
【解析】
生长素不能透过玻璃片,由于玻璃片的纵向插入,阻断了胚芽鞘尖端产生的生长素向背光侧运输,使得生长素均匀分布,因此a直立生长;生长素能透过琼脂片,胚芽鞘的尖端感受到单侧光的刺激,导致背光侧的生长素多于向光侧,所以b向光弯曲生长;琼脂块放置于切去尖端的胚芽鞘切面左侧,琼脂块中的生长素沿着接触面向下运输,导致胚芽鞘左侧生长素的含量高于右侧,所以c背光弯曲生长。综上分析,A、B项错误;图中d,若固定植株,旋转纸盒,只有纸盒的开口朝向光源时,胚芽鞘的尖端才能感受到光的刺激,造成胚芽鞘左侧生长素的含量高于右侧,植株向右弯曲生长,C项错误;如果将纸盒和植株一起旋转,光只是从开口进入,因此植株向纸盒开口方向弯曲生长,D项正确。
【考点定位】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名师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问题的实质:①有生长素的来源则可能生长;②胚芽鞘的尖端是感光部位;③生长素若均匀分布,则直立生长;若分布不均匀,则弯曲生长。抓住了问题的实质,结合图示信息分析与题意就很容易判断出各选项的正确与否。
28.如下图所示,如果根a侧生长素浓度在曲线A点(10-10 mol·mL-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CD属于生长抑制范围,所以根不再生长
B. 在FC的范围内均能促进根细胞的生长,C点则既不促进也不抑制
C. a侧的生长素浓度为最适宜浓度,细胞伸长生长快,b侧的生长素浓度低于a侧,相当于曲线FE段浓度,因而细胞伸长生长慢
D. 在太空中(重力为0),根的生长将不同于上图的弯曲生长,坐标图中的曲线也不适用于根
【答案】B
【解析】
【分析】
如图所示a侧为远地侧,b侧为近地侧,受地心引力的影响b侧生长素浓度〉a侧生长素浓度。而出现根的向地弯曲生长是因为远地侧生长素促进生长,而近地侧生长素抑制生长,从而远地侧比近地侧生长的快,快的一侧弯向慢的一侧生长。另图中FC段都表示促进作用,CD段表示抑制生长。b侧浓度应相当于在CD段中。太空中没有地心引力,没有生长素的分布不均匀,所以根不弯曲生长,但是在相应的浓度的生长素影响下依然表现出图中的规律。
【详解】CD属于生长抑制范围,只是相对于正常生长的而言,长得更慢而已,不是不再生长,A错误;在FC的范围内均能促进根细胞的生长,C点则既不促进也不抑制,B正确;据题意和图像分析为a侧的生长素浓度为适宜浓度,细胞伸长生长快,b侧的生长素浓度为抑制生长的浓度范围,相当于曲线CD段的浓度,因而细胞伸长生长慢,所以C错误;在太空中(重力为0),根的生长将不同于图中的弯曲生长,由于生长素分布不受重力影响而分布均匀,则其水平生长,但坐标图中生长素浓度高低对生长的影响的曲线仍然存在,所以D错误;综上所述,选B项。
29.如图为某地东亚飞蝗种群数量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为有效防治蝗灾,应在超过a点时及时控制种群密度
B. a~b段,该种群的增长速率有所下降,与其种群密度有关
C. 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可直接降低该种群的出生率防止c点出现
D. 控制种群数量在d~e水平,不利于维持该地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0~b段种群数量呈现S型曲线,其中0~a段种群的增长率逐渐增加,a~b段种群增长率逐渐减小为0。b~c段受到环境的影响,环境容纳量(K值)改变。c~d段表示环境遭受破坏,K值下降。
【详解】0~b段种群数量呈现S型曲线,a点的数量为K/2,此时蝗虫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因此,控制蝗虫种群密度应在a点之前,A错误;a~b段,该种群的增长速率有所下降,是由于随着种群数量的增加,种群密度增大,种内斗争加剧,B正确;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性别比例,蝗虫种群内的雌雄比例失调,导致种群内出生率下降,可防止种群增长至c点,C错误;控制种群数量在d~e水平,既保护了物种的多样性,又不会使蝗虫泛滥成灾,因此有利于维持该地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D错误。故选B。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能够分析曲线图判断蝗虫种群数量变动规律,为虫害的预测及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30. 金合欢蚁生活在金合欢树上,以金合欢树的花蜜等为食,同时也保护金合欢树免受其他植食动物的伤害。如果去除金合欢蚁,则金合欢树的生长减缓且存活率降低。由此不能得出的推论是
A. 金合欢蚁从金合欢树获得能量
B. 金合欢蚁为自己驱逐竞争者
C. 金合欢蚁为金合欢树驱逐竞争者
D. 金合欢蚁和金合欢树共同(协同)进化
【答案】C
【解析】
有题目所给信息“金合欢蚁生活在金合欢树上,以金合欢树的花蜜等为食”可推出金合欢蚁从金合欢树获得能量,A正确。金合欢蚁和其他植食动物都能以金合欢树为食物来源,说明两者之间为竞争关系,B正确。金合欢树和其他植食动物为捕食关系,C错误。金合欢蚁和金合欢树种间互助,共同(协同)进化,D正确。
考点定位:本题综合考查种间关系、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物进化的有关知识及从题目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属于对理解、应用层次的考查。
31.关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凡是细菌、真菌都是分解者 ②凡是自养型生物都是生产者 ③植物都是生产者 ④动物都是消费者 ⑤异养型生物都是消费者()
A. 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⑤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分解者:指生态系统中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等具有分解能力的生物,也包括某些原生动物和腐食性动物。硝化细菌不是分解者,①错误;
生产者:能利用光能或者化学能合成有机物的过程,如大部分植物和一些光合细菌;属于自养型;② 正确;菟丝子是植物,但不是生产者,③ 错误;
消费者:利用他人有机物合成自身有机物的个体,大部分的动物等;有些动物是分解者,如蚯蚓④错误;⑤ 异养型生物还可以是分解者,错误。故选A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生产者、分解者、消费者的种类
点评: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识记常见生产者、分解者、消费者的种类
32.如图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部分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物质循环伴随着能量的流动
B. 能完成该循环的生物一定含有叶绿体和线粒体
C. 进行A过程的生物是自养型生物
D. A、B所示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图解可知,A过程表示生产者利用二氧化碳合成(CH2O)。B过程表示(CH2O)分解产生二氧化碳,该过程可表示生物的呼吸作用,既可以表示有氧呼吸,也能表示无氧呼吸。
【详解】物质是能量的载体,因此物质循环伴随着能量的流动,A正确;能完成该循环的生物不一定含有叶绿体和线粒体,例如蓝藻,B错误;A过程表示生产者利用二氧化碳合成(CH2O),进行A过程的生物是自养型生物,C正确;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D正确。故选B。
【点睛】能够根据物质变化判断A、B过程表示的生理作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33.某同学探索萘乙酸促进某种柳树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下表记录了所做实验处理及萘乙酸处理插条生根数与无萘乙酸处理插条生根数的比值。据表分析不能确定的是
萘乙酸(mg/L)
0
100
500
1000
1500
2000
2500
插条平均生根数比值
1
1.2
3.45
2.95
1
0.45
0
A. 无萘乙酸处理的插条生根是自身激素作用的结果
B. 浓度低于50mg/L的萘乙酸将会促进插条生根
C. 插条生根处理的最适萘乙酸浓度为500 mg/L
D. 浓度为1500 mg/L以上的萘乙酸将会抑制插条生根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插条自身含有植物激素,则没有萘乙酸处理,插条也可能会生根,故A正确;从表格中数据可以看出,当萘乙酸浓度低于1500mg/L时,都会促进插条生根,故B正确;从表格中数据可以看出,当萘乙酸浓度为500mg/L时插条生根数目最多,但该浓度不一定是最适浓度,故C错误;当萘乙酸浓度为1500mg/L时,插条生根条数比不用萘乙酸处理生根条数还少,说明对生根有抑制作用,故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探究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的实验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生物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的能力。
34. 下图表示正常人体内环境稳态的调节,以下关于导致ab段和bc段变化的相应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剧烈运动和出汗增加时体温的变化
B. 口渴和大量饮水后抗利尿激素含量的变化
C. 在寒冷的室外和进入温暖室内时甲状腺激素含量的变化
D. 饭后和饥饿时胰高血糖素的含量变化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血糖调节、体温调节和渗透压调节的中枢都是下丘脑,而且三者都是神经和体液共同调节的结果.血糖调节的主要激素有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体温调节的主要激素是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渗透压调节的主要激素是抗利尿激素.
解:A、剧烈运动时,产热增加导致体温暂时升高,出汗后导致热量大量带走使体温降低,A正确;
B、口渴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促进水分的重吸收来降低渗透压,大量饮水后细胞外液的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B正确;
C、寒冷的室外,人体需要增加产热来维持体温的恒定,因此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来促进产热,进入温暖室内时,人体需要增加散热来维持体温恒定,因此甲状腺激素分泌应减少,C正确;
D、饭后人体内血糖含量较高,此时胰高血糖素含量应该降低,饥饿时人体血糖含量降低,此时胰高血糖素含量应该升高,D错误;
故选:D.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35.如图为人体体液免疫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具有增殖分化能力的是细胞②、细胞③、细胞④和细胞⑤
B. 过程Ⅱ、Ⅲ都需要细胞膜上糖被的参与,过程ⅤⅡ发生在靶细胞中
C. 机体再次受到同种抗原刺激时,消灭该抗原主要依靠细胞⑤的增殖分化
D. 细胞③的增殖分化大多需要细胞②产生的淋巴因子及过程Ⅲ的共同作用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可知:①表示吞噬细胞,②表示T细胞,③表示B细胞,④表示记忆细胞,⑤表示浆细胞。Ⅰ过程表示吞噬细胞吞噬和处理抗原,Ⅱ过程表示T细胞识别抗原,Ⅲ过程表示B细胞识别抗原,Ⅳ和Ⅴ过程表示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Ⅵ过程表示浆细胞分泌抗体,Ⅶ表示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
【详解】②T细胞、③B细胞、④记忆细胞均具有增殖分化能力,而⑤浆细胞不能增殖分化,A错误;过程Ⅱ和过程Ⅲ均是抗原的识别,都需要细胞膜上糖被的参与。Ⅶ表示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主要发生在内环境中,B错误;⑤表示浆细胞,而④表示记忆细胞,当同一种抗原再次进入机体时,细胞④会迅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C错误;B细胞(细胞③)接受抗原的刺激后,在淋巴因子(T细胞产生)的作用下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D正确。故选D。
【点睛】掌握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准确判断图中各过程的含义,是准确判断各选项的关键。
36.下列人体不同种类的体液之间,成分和含量差别最大的一组是
A. 血浆与组织液的HCO3- B. 组织液与细胞内液的蛋白质
C. 血浆与组织液的Cl- D . 组织液与淋巴液的Na+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机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是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共同构成的。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是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含有较少的蛋白质。因此,血浆、组织液、淋巴的HCO3-、Cl-、Na+的含量差别不大,ACD错误;细胞是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需要多种酶的共同参与,酶大多是蛋白质,因而组织液与细胞内液的蛋白质含量相差较大,B正确。故选B。
【点睛】识记组成体液的组成成分和含量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37.下图是某种群数量变化曲线,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图中种群呈“S”型增长,3时以后的数量变化与该生态系统食物网的复杂程度有关
B. 图中种群在时间相对值为2时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此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
C. 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一般呈“S”型,种群迁入新的环境初期可能呈“J”型增长,两种曲线都是在K/2时种群数量增长最快
D. 若该种群为玉米,因为其数量存在K值,所以种植时要合理密植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图中种群呈“S”型增长,3时以后的数量变化与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有关,抵抗力稳定性越大,数量变化幅度越小,故A正确;图中种群在时间相对值为2时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种群数量为K/2,此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故B正确;J型曲线的增长率不变,故C错;若该种群为玉米,因为其数量存在K值,所以种植时要合理密植,以减少种内斗争,故D正确.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种群的数量变化,意在考查考生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的能力。
38.免疫的对象是外物或“非己”,对于外物,免疫系统坚决消灭,而对于自身的正常细胞则“不予侵犯”,这叫免疫的自身耐受性。如图表示机体对“非己”进行免疫反应的部分过程。下说法错误的是( )
A. ②细胞能直接促进④细胞的形成
B. 免疫的自身耐受性是因为不同的人细胞表面有不同的MHC
C. ③细胞→④细胞表示细胞的增殖分化过程,①细胞的免疫吞噬、处理过程无特异性
D. 直接注射Y物质预防或治疗某些疾病,属于被动免疫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分析图形可知,图中①是吞噬细胞,②是T细胞能分泌淋巴因子,③是B细胞,④是浆细胞能分泌抗体Y;T细胞能分泌淋巴因子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A错误;免疫的自身耐受性是因为不同的人细胞表面有不同的MHC,B正确;B细胞受抗原刺激后能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吞噬细胞的免疫吞噬、处理过程无特异性,C正确;直接注射抗体预防或治疗某些疾病,属于被动免疫,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人体免疫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
39.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成的复杂营养关系构成了食物网。如图所示是一个陆地生态系统食物网的结构模式图。下列各项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该食物网中,甲中的能量能通过5条食物链传递给辛
B. 若图中戊能提供10000kJ能量,则庚占据的营养级能够得到的最高能量值是400kJ
C. 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有2种,属于次级消费者的生物有4种
D. 在丙和乙之间既存在竞争关系又存在捕食关系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由图可知甲到辛的食物链有5条,故A正确。如果图中戊能提供10000kJ能量,则庚占据的营养级能够得到的最高按照最大传递效率,能量值应是10000*20%*20%=400kJ,故B正确。该生态系统生产者有甲和戊两种,次级消费者有庚、辛、丁、乙和己5种,故C错误。在丙和乙之间既有捕食关系也有竞争关系,故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对图形分析能力。
40.将记录仪的两个电极分别放置在神经纤维膜外的a、c两点,c点所在部位的膜已被损伤,其余部位均正常.如图是刺激前后的电位变化,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兴奋的产生与膜对Na+的通透性改变有关 B. 被损伤部位c点的膜外电位为负电位
C. 兴奋传到b点时记录仪的指针将向左侧偏转 D. 结果表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形式传导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兴奋的产生与膜对Na+的内流有关,A正确;最左边图中,指针向右偏,c处的膜外电位为负电位,B正确;如果兴奋传到b点时,a和c两点均为初始状态,所以指针应右偏,C错误;因为两点存在电位差,所以可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兴奋在神经纤维的传导的知识。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的能力。
41.人工合成的植物激素类似物常用于生产实践。某课题组研究了激素类似物甲和激素类似物乙对微型月季生根和侧芽生长的影响,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1得出的初步结论是:甲和乙对微型月季插条生根的影响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
(2)由图1的结果_____(填“能”或“不能”)判断0.5μmol/L的激素类似物乙对生根的影响。为探究3μmol/L的激素类似物甲和0.5μmol/L的激素类似物乙对微型月季插条生根的复合影响,应设计____种培养基。
(3)已知甲为生长素类似物,图2为其X、Y和Z三种浓度下对微型月季茎段侧芽生长的影响,则:
①X浓度的甲对微型月季茎段侧芽生长具有_________作用。Z浓度的甲对微型月季茎段侧芽生长具有______作用。
②X浓度、Y浓度和Z浓度之间大小的关系是_________。
【答案】 (1). 促进生根 (2). 抑制生根 (3). 不能 (4). 4 (5). 抑制 (6). 促进 (7). X>Y,X>Z,Y与Z之间大小关系不确定
【解析】
【分析】
1、由图1可知,激素类似物甲的浓度为1至100μmol/L时月季插条生根的数量大于空白对照组,说明激素类似物甲具有促进月季插条生根的作用。激素类似物甲的浓度为10μmol/L 和50μmol/L时,激素类似物甲对月季插条生根的促进作用相同,说明激素类似物甲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促进月季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在10μmol/L 和50μmol/L之间。
2、由图1可知,随着激素类似物乙浓度的增加,月季插条生根的数量逐渐减少,说明激素类似物乙具有抑制植物生根的作用。
3、图2中,X浓度下的侧芽生长量小于空白对照组的生长量,Y和Z浓度下的侧芽生长量大于空白对照组的生长量,且Z浓度下侧芽生长效果最佳。
【详解】(1)由图1可知,在一定浓度范围内,随着激素类似物甲浓度增加,月季插条生根的数量逐渐增多;而随着激素类似物乙浓度的增加,月季插条生根的数量逐渐减少。说明激素类似物甲具有促进植物生根的作用,激素类似物乙具有抑制植物生根的作用。
(2)图1中,激素类似物乙的浓度由0至1μmol/L,月季枝条生根条数略有减少,且从图示可以看出该实验设置的实际浓度梯度较大,因此不能确定0.5μmol/L的激素类似物乙对微型月季插条生根的影响。若要探究3μmol/L的激素类似物甲和0.5mol/L的激素类似物乙对微型月季插条生根的复合影响,根据实验设计的对照原则应设置四种培养基来进行培养研究,分别是①只含3μmol/L的激素类似物甲;②只含0.5mol/L的激素类似物乙;③同时含3μmol/L的激素类似物甲和0.5mol/L的激素类似物乙;④无激素类似物甲和激素类似物乙。
(3)①根据图2可知,X浓度下的侧芽生长量小于空白对照组的生长量,说明X浓度的激素类似物甲对微型月季茎段侧芽生长具有抑制作用。Y和Z浓度下的侧芽生长量大于空白对照组的生长量,且Z浓度下侧芽生长效果最佳,Y浓度下侧芽生长效果次之。说明Y和Z浓度的激素类似物甲对侧芽生长均具有促进作用,且Z浓度的激素类似物甲对侧芽生长的促进作用更明显。
②由①分析可知,X浓度的激素类似物甲对微型月季茎段侧芽生长具有抑制作用,Y和Z浓度的激素类似物甲对侧芽生长均具有促进作用,且Z浓度的激素类似物甲对侧芽生长的促进作用更明显。根据激素类似物甲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可知X>Y,X>Z,但Y和Z之间浓度大小无法判断。
【点睛】分析题图了解激素类似物甲和激素类似物乙对微型月季生根和侧芽生长的影响,结合题意进行解答便可。
42.图甲所示的调节过程是人体稳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乙为细胞间信息传递的几种模式示意图,图丙是图乙局部结构的放大图。甲~丙表示器官,a、b表示激素或大分子物质。请回答下列问题:
(1)温度感受器受到寒冷刺激时,就会出现a→b→激素①分泌的现象,这体现了激素分泌的________特点。人体内需要源源不断地产生激素,以维持激素含量的动态平衡,这是因为________。
(2)若激素①表示雄性激素,其进入靶细胞的方式是________。物质b是________。若切除垂体,则物质a含量________(增加、不变、减少)。由此可知,机体通过________调节以维持激素①的相对稳定。
(3)若图乙细胞3受到刺激产生兴奋,兴奋部位膜外电位的变化是_____;兴奋在细胞3和细胞2间传递的结构如图丙所示,兴奋通过图丙的传递过程中,信号的变化情况是______。
(4)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网络是________,其中免疫系统是通过它的________等功能,实现它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答案】(1)分级调节 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灭活了
(2)自由扩散 促性腺激素 增加 负反馈
(3)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只写膜外电位变化)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4)神经—体液—免疫 防卫、监控和清除
【解析】
试题分析:将三幅图仔细观察,图甲中①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②为甲状腺激素,③为促甲状腺激素,B为胰高血糖素,C为胰岛素,b为肾上腺素;图乙中包含了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等几种方式;图丙为图乙反射弧中的突触结构。
(1)温度感受器受到寒冷刺激时,就会出现a→b→激素①分泌的现象,这体现了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特点。人体内需要源源不断地产生激素,以维持激素含量的动态平衡,这是因为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灭活了。
(2)若激素①表示雄性激素,其进入靶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物质b是促性腺激素。若切除垂体,则物质a含量增加。由此可知,机体通过负反馈调节以维持激素①的相对稳定。
(3)若图乙细胞3受到刺激产生兴奋,兴奋部位膜外电位的变化是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兴奋在细胞3和细胞2间传递的结构如图丙所示,兴奋通过图丙的传递过程中,信号的变化情况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4)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网络是神经—体液—免疫,其中免疫系统是通过它的防卫、监控和清除等功能,实现它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考点:本题考查知识点为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实例,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的能力。
43.如图是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图解,图中A~C代表生态系统的3种成分,①~⑦代表碳元素在生态系统中循环的途径。请仔细分析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C代表___,碳在B中以___的形式存在。
(2)图甲中代表光合作用的是___,代表分解作用的是___,代表呼吸作用的是___。(填序号)
(3)图甲中A代表___,碳元素在⑤和⑦中以___的形式流动,在①和⑥中以___形式流动。
(4)图乙中的D和C种间关系是___。若A固定的能量不变,D减少,则B可利用的能量___。假设E种群中的能量是5.8×109kJ,B种群中能量为1.3×109kJ。若能量的传递效率为10%~20%,则A种群的能量至少是______kJ。
【答案】 (1). 生产者 (2). 含碳有机物 (3). ② (4). ⑦ (5). ③和⑤ (6). 分解者 (7). 二氧化碳 (8). 含碳有机物 (9). 竞争 (10). 增加 (11). 4.5x107
【解析】
【分析】
对甲图分析可知,C代表生产者,A代表分解者,B代表消费者。
对乙图分析可知,E是第一营养级,B、C、D是第二营养级,A是第三营养级。
【详解】(1)碳循环过程中,碳元素以二氧化碳的形式通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还可以通过生产者的呼吸作用返回无机环境,所以生产者与大气应该是双箭头,故C表示生产者,A表示分解者,B表示消费者,碳元素在消费者体内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存在。
(2)由(1)分析可知,C表示生产者,A表示分解者,B表示消费者。因此,②表示光合作用,即生产者利用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⑦表示分解者的分解作用,③⑤分别表示生产者和消费者通过呼吸作用将含碳有机物最终分解成CO2释放到无机环境中。
(3)据图分析,A表示分解者。⑤和⑦表示分解者和消费者通过呼吸作用将含碳有机物最终分解成CO2释放到无机环境中。①和⑥表示动植物的遗体、动物的粪便等含有的含碳有机物流向分解者。
(4)图乙中,D和C均以E为食,故二者的种间关系是竞争。A固定的能量来自于C、D,故A固定的能量不变,D减少,则A需从C获取更多的能量,使B的竞争者减少,可利用的能量增加。由于能量在传递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则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可利用能量越少。因此,在最长食物链中,A的营养级最高,传递效率最低时,固定的能量最少,即(5.8×109-1.3×109)×10%×10%=4.5x107kJ。
【点睛】掌握生态系统的功能,准确判断题图中A~C代表的生态系统成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44.(1)可分别利用酵母菌和____菌制作果酒和果醋,这两种微生物的主要区别是后者为_____ (填“厌氧”、“好氧”或“兼性厌氧”)微生物。
(2)加入苹果汁时,瓶内要留出1/3的空间,目的是___________。
(3)酵母菌利用苹果汁进行酒精发酵的反应式为__________,密封充气口后可用________检测是否有酒精生成。
(4)要利用苹果酒继续发酵生产苹果醋,接种发酵所用菌种后,需要将发酵温度改变为_______,并_______。
(5)图2中能表示装置内液体发酵过程中pH变化的曲线是____。
【答案】 (1). 醋酸 (2). 好氧 (3). 利于酵母菌进行繁殖;防止发酵旺盛时汁液溢出 (4). (5). (酸性)重铬酸钾 (6). 30~35 ℃ (7). 适时通过充气口充气 (8). ②
【解析】
【分析】
1、果酒制作的原理: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进行酒精发酵,即将葡萄糖氧化为酒精。酵母菌最适宜生长繁殖的温度范围是18~25℃。
2、果醋制作的原理:醋酸菌在有氧条件下将酒精氧化为醋酸。醋酸菌最适宜生长繁殖的温度范围是30~35 ℃。
【详解】(1) 制作果酒利用酵母菌,酵母菌是一种兼性厌氧型真菌。制作果醋利用醋酸菌,醋酸菌是一种好氧型细菌。
(2)加入苹果汁时,瓶内要留出1/3的空间,为酵母菌提供氧气,有利于酵母菌进行繁殖,同时可防止发酵旺盛时汁液溢出。
(3)酵母菌利用苹果汁进行酒精发酵的反应式为在酸性条件下,重铬酸钾可与酒精反应呈灰绿色,因此密封充气口后可用重铬酸钾检测是否有酒精生成。
(4)制作果酒时所需的条件是厌氧、18~25℃,而制作果醋所需的条件是有氧、30~35℃。因此,要利用苹果酒继续发酵生产苹果醋,接种发酵所用菌种后,需要将发酵温度改变为30~35℃,并适时通过充气口充气。
(5)初期酵母菌发酵制作苹果酒时,产生CO2使溶液的pH略微下降,继续利用醋酸菌发酵,产生大量的醋酸,使溶液的pH快速下降,可用图2中的曲线②表示。
【点睛】识记果酒及果醋制作的原理和步骤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第一次月考(开学)试题
1.下列物质属于内环境成分的是
A. 淀粉 B. 呼吸氧化酶 C. 血浆蛋白 D. 纤维素
【答案】C
【解析】
【分析】
内环境成分
1、营养物质: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维生素、血浆蛋白等。
2、细胞合成分泌的物质:抗体、神经递质、激素等。
3、细胞代谢的产物:尿素、二氧化碳等。
【详解】淀粉、纤维素不属于动物体内的物质,不属于内环境成分,A、D错误;呼吸氧化酶属于细胞内的物质,不属于内环境成分,B错误;血浆蛋白属于内环境成分,C正确。故选C。
【点睛】注意:只在细胞内的物质和动物体不含有的物质不属于内环境成分。
2.如图是人体局部内环境示意图.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结构和②结构的细胞所处的具体内环境相同
B. 人体摄入的营养物质过少会使a液和c液减少
C. ③中的有氧呼吸产物可刺激呼吸中枢
D. c液中可发生丙酮酸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的反应
【答案】C
【解析】
【分析】
内环境的组成:
【详解】①是毛细血管壁,其细胞生活在血浆和组织液中。②是毛细淋巴管壁,其细胞生活在淋巴和组织液中。因此,①结构和②结构的细胞所处的具体内环境不相同,A错误;人体摄入的营养物质太少,引起血浆蛋白含量过少,使血浆渗透压降低,血浆中的水分透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间隙,导致组织液(c液)增多,a液减少,B错误;③是组织细胞,组织细胞有氧呼吸的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其中二氧化碳可刺激呼吸中枢参加体液调节,C正确;丙酮酸在线粒体中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而不是在组织液(c液)中,D错误。故选C。
【点睛】识记内环境的组成,能准确判断图中各液体的名称和各结构的名称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3.2009年暑假期间,某校组织学生外出旅游。一日出发后,天气十分炎热,同学小张连续不断地以纯净水解渴。后来他感觉到四肢发冷、心率加快、心慌、血压下降,接着就不省人事,昏迷过去。后来被人送到了医院,诊断为水中毒。下图曲线中能够反映小张体内水的相对含量(a)和渗透压(b)变化趋势的是
A. A B. B C. C D. D
【答案】B
【解析】
【分析】
1、纯净水中几乎不含无机盐。
2、大量排汗时,水分和无机盐均大量流失。
【详解】在炎热的条件下,小张大量出汗,其体内的无机盐大量流失。小张大量补充纯净水,可维持体内的水平衡,但无法补充无机盐。因此,小张体内水的相对含量升高,内环境中的渗透压下降,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识记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及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意义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4.下图为突触结构模式图,对其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在a中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信息传递需要能量
B. ①中内容物释放至②中主要借助于突触前膜的选择透过性
C. ②处的液体为组织液,①中含有能被③特异性识别的物质
D. ①中内容物使b兴奋时,兴奋处外表面分布着负电
【答案】B
【解析】
【分析】
对题图分析可知,①是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②是突触间隙;③是突触后膜。
【详解】兴奋传导至突触小体,使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因此在a中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且该过程需要能量,A正确;①突触小泡中的内容物通过胞吐的方式释放至②突触间隙中,主要借助于突触前膜具有一定流动性,B错误;②处为突触间隙,分布的液体为组织液。①中含有神经递质,能被③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特异性识别,C正确;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使b兴奋,膜外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因此兴奋处外表面分布着负电,D正确。故选B。
【点睛】识记突触的结构组成,准确判断图中各结构的名称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5. 下列各组激素,由同一种内泌腺分泌的是
A.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
B. 促甲状腺激素、促性腺激素
C. 雄激素、雌激素、肾上腺素
D. 甲状腺激素、生长激素
【答案】B
【解析】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是由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是由垂体分泌的,A项错误;促甲状腺激素和促性腺激素均是由垂体分泌的,B项正确;雄激素是由睾丸分泌的,雌激素是由卵巢分泌的,而肾上腺素是由肾上腺分泌的,C项错误;甲状腺激素是由甲状腺分泌的,生长激素是由垂体的分泌的,D项错误。
【考点定位】脊椎动物激素的调节
6. 科学家发现一种名为“betatrophin”的激素能够迅速增加老鼠体内产生胰岛素细胞数量,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betatrophin的靶细胞是胰岛A细胞
B. betatrophin可反复作用于靶细胞
C. betatrophin对血糖的调节属于激素的分级调节
D. betatrophin的合成不受基因控制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胰岛素是由胰岛B细胞产生的,所以“betatrophin”激素的靶细胞不是胰岛A细胞,A错误
“betatrophin”是一种激素,激素的使用特点是不能重复使用,一旦使用则失去活性,所以不能重复作用于靶细胞,B错误
该激素作用于胰岛B细胞,胰岛B细胞产生胰岛素,在作用于靶细胞,该过程属于激素的分级调节,C正确
细胞中激素的合成均受基因的调控,D错误
考点:该题考察的是激素的分级调节、血糖调节,激素的使用特点。
【名师点睛】题目中的“betatrophin”首先确定为激素,再开始做题,它可以使老鼠体内增加胰岛B细胞的含量,这又涉及到激素的分级调节,而胰岛素又是由胰岛B细胞产生的,所以确定为C选项。
7. 下图是甲状腺激素分泌调节示意图。下列与该图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寒冷会促使X分泌激素a
B. Y除能分泌激素b外,还能分泌生长激素以及多种促激素,因而是机体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枢纽
C. 缺碘地区人的血液中激素b含量低于正常值
D. Z结构的活动只受Y结构的控制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寒冷会促使下丘脑X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A正确;机体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枢纽是下丘脑,B错误;缺碘地区人体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少,反馈作用弱使促甲状腺激素b增多,C错误;下丘脑也可通过传出神经直接控制内分泌腺的活动,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激素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8.下列关于下丘脑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可参与血糖平衡的调节 ②有调节躯体运动的高级中枢 ③可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④垂体通过下丘脑控制性腺的生长发育 ⑤甲状腺激素可反馈调节下丘脑中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A. ①②③ B. ③⑤ C. ③④⑤ D. ①③⑤
【答案】D
【解析】
下丘脑是血糖调节中枢,①正确;调节躯体运动的高级中枢在大脑皮层,②错误;下丘脑能合成与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③正确;下丘脑通过垂体控制性腺的生长发育,④错误;甲状腺激素可反馈调节下丘脑中激素的合成和分泌,⑤正确。故选D。
9. 如图为某一神经冲动传递过程的简图,若在P点给予适宜强度的刺激,其中甲为肌肉,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中共有3个神经元,乙为效应器
B. 丙神经元的细胞体通常位于脑或脊髓中
C. 刺激后神经冲动的方向为丁→戊→乙
D. 肌肉将发生收缩,该反应称为反射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1、人体神经调节的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构成,兴奋在反射弧上单向传递,兴奋在突触处产生电信号到化学信号再到电信号的转变.
2、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由胞体和突起构成,突起分为树突和轴突,树突是将兴奋传入神经元的结构,轴突是将兴奋传出神经元的结构,神经元具有接受刺激产生兴奋的特点.
3、突触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构成的,突触小体含有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神经递质有兴奋性和抑制性两种,受到刺激以后神经递质由突触小泡运输到突触前膜与其融合,递质以胞吐的方式排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的兴奋或抑制.
分析图示:根据突触结构上神经冲动的传递方向具有单向性,因此可判断:乙是感受器,甲是效应器.
解:A、乙是感受器,甲是效应器,A错误;
B、丙神经元的细胞体与丁的轴突形成突触,突触较集中在神经中枢部位,脑或脊髓是神经中枢,B正确;
C、由于在突触部位神经冲动只能由突触前膜传递到突触后膜,在P点给予适宜强度的刺激,神经冲动的方向为丁→丙→甲,C错误;
D、因为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所以不能称反射活动,D错误.
故选:B.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10.“格瓦斯”是由酵母菌和乳酸菌双菌发酵的传统谷物发酵饮料。传统做法是采用俄式大面包为基质,加入菌种发酵生成微量乙醇、一定量的CO2以及丰富的有机酸物质。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 发酵过程需要密闭条件 B. 两菌种的代谢类型相同
C. CO2由两菌种共同产生 D. 两菌种间为互利共生关系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酵母菌的发酵和乳酸菌的呼吸方式为无氧呼吸,因此发酵过程需要密闭,故A正确;乳酸菌只能进行无氧呼吸,而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微生物,故B错;乳酸菌的无氧呼吸产物是乳酸,没有二氧化碳,故C错;乳酸菌和酵母菌之间是竞争关系,故D错。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呼吸作用的过程及应用,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11. 下列关于植物激素或类似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脱落酸能够调控细胞的基因表达
B. 杨树顶芽的快速生长需要侧芽提供生长素
C. 喷施生长素类似物可以保花保但不能疏花疏果
D. 密封贮藏导致水果各种激素合成增加
【答案】A
【解析】
顶芽能够自己产生生长素,并且可运输到侧芽,抑制侧芽生长,生长素类似物可保花保果,也可疏花疏果,密封贮存不能是细胞分裂素增多,正确答案A。
考点定位:考查植物激素相关知识。
12. 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种群密度能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和数量变化趋势
B. 出生率越高,种群数量增长越快
C. 年龄组成能够用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
D. 利用性引诱剂来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对种群的密度影响不大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种群密度只能反映种群的数量,不能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变化趋势,故A错误;出生率高,增长不一定快,只有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才会增长,故B错误;年龄组成能够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故C正确;利用性引诱剂可以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从而降低种群密度,故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种群的特征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3.如图表示种群的各个特征之间的关系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为出生率和死亡率,乙为迁入率和迁出率
B. 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C. 丁为年龄组成,每种类型中包括老年、中年和幼年三个年龄期
D.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其总是随着出生率的增大而增大
【答案】B
【解析】
【分析】
图示为种群的各个特征之间的关系图。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影响种群密度。性别比例影响交配来影响出生率,进而影响种群密度。年龄组成可预测种群密度变化。因此,图中甲为出生率和迁入率、乙为死亡率和迁出率、丙为性别比例、丁为年龄组成。
【详解】由以上分析可知:甲为出生率和迁入率、乙为死亡率和迁出率,A错误;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B正确;丁为年龄组成,每种类型中包括老年、成年和幼年三个年龄期,C错误;种群密度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因此种群密度并非总随着出生率的增大而增大,D错误。故选B。
【点睛】掌握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准确判断图中各字母的含义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4. 有关“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动态变化”的实验,正确的叙述是( )
A. 将适量的培养液进行高温处理,然后立即加入酵母菌
B. 取样计数前要静置一段时间后再取样
C. 用血球计数板计数所有酵母菌的数目
D. 营养条件并非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唯一因素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高温处理后的培养液如果立即加入酵母菌,酵母菌在高温条件下会死亡,A错误;取样计数前应先震荡摇匀,B错误;用血球计数板计数只是利用样方法计数一部分酵母菌数量,C错误;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有:营养条件、溶氧量、代谢废物的积累等,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了“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动态变化”的实验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生物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的能力。
15. 一次性过量饮水会造成人体细胞肿胀,功能受损。可用静脉滴注高浓度盐水(1.8%NaCl溶液)对患者进行治疗。其原理是
A. 升高细胞外液的离子浓度 B. 促进抗利尿溶液的分泌
C. 降低细胞内液的离子浓度 D. 减少细胞外液液体总量
【答案】A
【解析】
过量饮水造成人体细胞肿胀原因是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小球细胞内液导致细胞吸水肿胀,因此可通过提高细胞外液渗透压的方法达到细胞失水的上手,题干中提示用静脉注射高浓度盐水的方法进行治疗,这一措施原理恰好是提高细胞外液渗透压的方法,所以A选项正确。
16. 内环境稳态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B. 内环境稳态有利于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C. 维持内环境中Na+、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性
D. 内环境中发生的丙酮酸氧化分解给细胞提供能量,有利于生命活动的进行
【答案】D
【解析】
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为细胞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活环境,A 正确;内环境稳态可使细胞生活在温度和 pH 等相对稳定的环境中,有利于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B正确;静息电位的维持主要依赖于K+外流,动作电位的产生主要依赖于Na+内流,维持内环境中 Na+、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性,C正确;内环境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丙酮酸氧化分解发生在细胞内,不在内环境中,D错误。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17.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使用粪便作肥料,其能量可以流向植物,实现了对能量的多级利用
B. 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
C. 物质是能量的载体,生态系统的能量是伴随物质而循环利用的
D. 食物链中初级消费者数量越多,次级消费者能够获得的能量就越少
【答案】B
【解析】
粪便中的能量流向分解者,植物不能直接利用,A错误;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CO2的形式进行,B正确;物质是能量的载体,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不能循环利用,C错误;食物链中初级消费者数量越多,下一营养级获得的能量相对也会多,D错误。
18. 在一个小型湖泊内投饵养殖肉食性鱼类。5年后,藻类爆发,引起水草(沉水植物)死亡,之后浮游动物及鱼类大量死亡,导致水体发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导致水草死亡的最主要非生物因素是光照
B. 投放以浮游植物为食的鱼类可防止藻类的爆发
C. 水生生物死亡加重了水体的污染,属于正反馈调节
D. 流经该湖泊的总能量是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答案】D
【解析】
浮游藻类与水草(沉水植物)会竞争阳光和养料,如果藻类暴发,水草(沉水植物)会因缺少阳光、无法进行光合作用而死亡,A项正确;人工鱼塘由于饵料的投放等易引起水体富营养化,在生态修复的过程中可通过投放以浮游植物为食的鱼类抑制藻类繁殖,防止藻类的爆发,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B项正确;水体污染造成的水质恶化是一种恶性循环的正反馈调节过程,C项正确;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包括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和人为投入饵料而输入的能量,D项错误。
【考点定位】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9.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B. 自我调节能力越强的生态系统其恢复力稳定性往往就越强
C. 不同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基本相同
D. 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就是要禁止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和利用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生物群落内部生物之间营养食物链关系,导致数量增长的负反馈调节,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A正确。自我调节能力越强的生态系统其抵抗力稳定性往往就越高,恢复力稳定性越低, B错。不同的生态系统营养结构复杂程度不同,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不相同,C错。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就是要合理对生态系统开发和利用,D错。
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稳定性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能力。
20. 稻田生态系统是四川盆地重要的农田生态系统,卷叶螟和褐飞虱是稻田中两种主要害虫,拟水狼蛛是这两种害虫的天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害虫与拟水狼蛛间的信息传递,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B. 防治稻田害虫,可提高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C. 精耕稻田与弃耕稻田的生物群落,演替的方向与速度有差异
D. 用性外激素专一诱捕卷叶螟,短期内褐飞虱的种群密度会下降
【答案】B
【解析】
生态系统的群落结构越复杂,信息交流越频繁,生态系统就越稳定,A正确。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在10%~20%之间;防治稻田害虫,可以改变能量的流动方向,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B错误。精耕稻田受人为干预,演替速度慢且始终为稻田;弃耕稻田受人为干预,演替速度较快,且在环境条件适宜时,能演替到森林阶段,C正确。卷叶螟的数量减少,拟水狼蛛摄食褐飞虱增多,褐飞虱的种群密度将下降,D正确。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动物激素调节、群落的演替、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稳定性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21. 下图a、b分别为农村和城市生态系统的生物量(生命物质总量)金字塔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两个生态系统均可通过信息传递调节种间关系
B. 两个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均由3个营养级组成
C. 城市生态系统不具有自我调节能力,抵抗力稳定性低
D. 流经两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均是其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
【答案】A
【解析】
了解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是解决本题的关键所在。逐项分析如下:生态系统的功能: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其中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之一是信息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A项正确。图a和图b中动物的营养级不确定,故无法判断两图中有几个营养级;B项错误。城市生态系统也具自我调节能力,只是城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较弱,抵抗力稳定性低而已;C项错误。图b为城市生态系统的生物量,其中人的生命物质总量明显多于植物的生命物质总量,由此可推知城市生态系统的能量输入主要来自外界现成的有机物的输入;D项错误。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稳定性的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知识的识记和理解及识图能力。
22.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 ( )
A. 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过程
B. 系统内生物体能量被利用的过程
C. 太阳能被绿色植物固定的过程
D. 能量从生物体进入无机环境的过程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过程,故A正确。系统内生物体能量被利用的过程为能量转化,故B错。太阳能被绿色植物固定的过程为能量输入,故C错。能量从生物体进入无机环境的过程为能量散失过程,故D错。
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能力。
23. 切除胸腺的幼年小鼠,其免疫功能表现为( )
A. 细胞免疫缺陷、体液免疫功能下降 B. 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功能均正常
C. 细胞免疫缺陷、体液免疫功能正常 D. 细胞免疫正常、体液免疫功能下降
【答案】A
【解析】
特异性免疫分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两种。在细胞免疫的效应阶段,必须依靠由T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产生的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激活靶细胞溶酶体酶,使其通透性发生改变,渗透压发生变化,最终导致靶细胞裂解死亡,细胞内的抗原释放出来,从而使病菌抗原被抗体消灭;而在体液免疫过程中,绝大多数抗原经过吞噬细胞吞噬、暴露抗原决定簇,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只有极少数抗原可以直接与B细胞接触,即体液免疫多数情况下要依赖T细胞,而T细胞是由骨髓造血干细胞在胸腺中发育而来的。所以一旦切除了幼年小鼠的胸腺,其细胞免疫会缺陷、体液免疫功能将下降,故选A。
24. 下图是正常人体处在温度变化的环境中,机体散热量变化曲线图。据图分析,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t3~t4时段,产热量等于散热量
B. t1~t2时段,散热量增加是由于人体休温与环境温度的温差增大造成的
C. t2~t3时段,散热量减少,这是体温调节的结果
D. t3~t4时段的散热量大于0~t1时段,t3~t4时段的体温低于0~t1时段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1、根据曲线图分析,从25℃下降到10℃时,内外温差加大,使得散热量先增加,后通过调节散热量减少,最后保持相对稳定.
2、体温的相对恒定是机体产热和散热动态平衡的结果.
3、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A、根据曲线图分析可知,t3~t4时段,产热量等于散热量,A正确;
B、根据曲线图分析可知,t1~t2时段,散热量增加是由于人体休温与环境温度的温差增大造成的,B正确;
C、根据曲线图分析可知,t2~t3时段,散热量减少,这是体温调节的结果,C正确;
D、根据曲线图分析可知,t3~t4时段的散热量大于0~t1时段,但t3~t4时段的体温等于0~t1时段,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体温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从题图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这些信息,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25. 在人类与埃博拉病毒的斗争中,有科研人员尝试将病毒引诱到人体的“陷阱细胞 " 中。例如:HIV通过识别T细胞表面的CD4,入侵到T细胞,给艾滋病患者注射适量用CD4分子修饰过的成熟红细胞,则该红细胞也会被HIV识别、入侵,但HIV在此细胞中无法增殖,最后随红细胞的死亡而被清除,所以红细胞成为 HIV 的“陷阱细胞 "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HIV入侵到T细胞可刺激T细胞产生多种蛋白质,促进T细胞分裂
B. 红细胞死亡后被吞噬细胞清除的过程是属于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
C. T 细胞被HIV识别、入侵后可以分化为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
D. 用CD4分子修饰过的红细胞被HIV入侵后可使人丧失免疫功能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HIV入侵到T细胞可刺激T细胞产生多种蛋白质,导致T细胞裂解死亡,A错误;红细胞死亡后被吞噬细胞清除的过程是属于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B正确;T细胞被HIV识别、入侵后裂解凋亡,不可以分化为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C错误;用CD4分子修饰过的红细胞被HIV入侵后和HIV一起死亡,有利于保护人体正常的免疫功能,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细胞免疫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从课外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26.下图表示人体皮肤在不同环境温度下维持体温的方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从上图可知,人体在炎热和寒冷条件下均靠体液调节维持体温
B. 从甲到乙是机体散热的唯一途径,从丙到丁表示机体产热途径
C. 甲和丙表示在寒冷环境中,此时人体维持体温消耗的能量少于乙和丁
D. 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体温感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
【答案】D
【解析】
甲丙是寒冷条件下的调节,乙丁是炎热环境下的调节。其中血管的收缩和舒张是受神经系统控制的,属于神经调节。体温的调节是神经和体液共同作用的结果。甲乙丙丁都是调节机体散热的,图中没有涉及产热途径。甲和丙为维持体温会增加产热弥补低温下多散失的热量,消耗的能量多于乙和丁。ABC错误。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体温感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体温调节,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27.如图所示,a、b、c为对胚芽鞘做不同处理的实验,d为一植株被纸盒罩住,纸盒的一侧开口,有单侧光照。下列对实验结果的描述,正确的是
A. a、b向光弯曲生长,c背光弯曲生长
B. a直立生长,b、c向光弯曲生长
C. 图d中如果固定植株,旋转纸盒,一段时间后,植株向左弯曲生长
D. 图d中如果将纸盒和植株一起旋转,则植株向纸盒开口方向弯曲生长
【答案】D
【解析】
生长素不能透过玻璃片,由于玻璃片的纵向插入,阻断了胚芽鞘尖端产生的生长素向背光侧运输,使得生长素均匀分布,因此a直立生长;生长素能透过琼脂片,胚芽鞘的尖端感受到单侧光的刺激,导致背光侧的生长素多于向光侧,所以b向光弯曲生长;琼脂块放置于切去尖端的胚芽鞘切面左侧,琼脂块中的生长素沿着接触面向下运输,导致胚芽鞘左侧生长素的含量高于右侧,所以c背光弯曲生长。综上分析,A、B项错误;图中d,若固定植株,旋转纸盒,只有纸盒的开口朝向光源时,胚芽鞘的尖端才能感受到光的刺激,造成胚芽鞘左侧生长素的含量高于右侧,植株向右弯曲生长,C项错误;如果将纸盒和植株一起旋转,光只是从开口进入,因此植株向纸盒开口方向弯曲生长,D项正确。
【考点定位】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名师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问题的实质:①有生长素的来源则可能生长;②胚芽鞘的尖端是感光部位;③生长素若均匀分布,则直立生长;若分布不均匀,则弯曲生长。抓住了问题的实质,结合图示信息分析与题意就很容易判断出各选项的正确与否。
28.如下图所示,如果根a侧生长素浓度在曲线A点(10-10 mol·mL-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CD属于生长抑制范围,所以根不再生长
B. 在FC的范围内均能促进根细胞的生长,C点则既不促进也不抑制
C. a侧的生长素浓度为最适宜浓度,细胞伸长生长快,b侧的生长素浓度低于a侧,相当于曲线FE段浓度,因而细胞伸长生长慢
D. 在太空中(重力为0),根的生长将不同于上图的弯曲生长,坐标图中的曲线也不适用于根
【答案】B
【解析】
【分析】
如图所示a侧为远地侧,b侧为近地侧,受地心引力的影响b侧生长素浓度〉a侧生长素浓度。而出现根的向地弯曲生长是因为远地侧生长素促进生长,而近地侧生长素抑制生长,从而远地侧比近地侧生长的快,快的一侧弯向慢的一侧生长。另图中FC段都表示促进作用,CD段表示抑制生长。b侧浓度应相当于在CD段中。太空中没有地心引力,没有生长素的分布不均匀,所以根不弯曲生长,但是在相应的浓度的生长素影响下依然表现出图中的规律。
【详解】CD属于生长抑制范围,只是相对于正常生长的而言,长得更慢而已,不是不再生长,A错误;在FC的范围内均能促进根细胞的生长,C点则既不促进也不抑制,B正确;据题意和图像分析为a侧的生长素浓度为适宜浓度,细胞伸长生长快,b侧的生长素浓度为抑制生长的浓度范围,相当于曲线CD段的浓度,因而细胞伸长生长慢,所以C错误;在太空中(重力为0),根的生长将不同于图中的弯曲生长,由于生长素分布不受重力影响而分布均匀,则其水平生长,但坐标图中生长素浓度高低对生长的影响的曲线仍然存在,所以D错误;综上所述,选B项。
29.如图为某地东亚飞蝗种群数量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为有效防治蝗灾,应在超过a点时及时控制种群密度
B. a~b段,该种群的增长速率有所下降,与其种群密度有关
C. 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可直接降低该种群的出生率防止c点出现
D. 控制种群数量在d~e水平,不利于维持该地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0~b段种群数量呈现S型曲线,其中0~a段种群的增长率逐渐增加,a~b段种群增长率逐渐减小为0。b~c段受到环境的影响,环境容纳量(K值)改变。c~d段表示环境遭受破坏,K值下降。
【详解】0~b段种群数量呈现S型曲线,a点的数量为K/2,此时蝗虫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因此,控制蝗虫种群密度应在a点之前,A错误;a~b段,该种群的增长速率有所下降,是由于随着种群数量的增加,种群密度增大,种内斗争加剧,B正确;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性别比例,蝗虫种群内的雌雄比例失调,导致种群内出生率下降,可防止种群增长至c点,C错误;控制种群数量在d~e水平,既保护了物种的多样性,又不会使蝗虫泛滥成灾,因此有利于维持该地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D错误。故选B。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能够分析曲线图判断蝗虫种群数量变动规律,为虫害的预测及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30. 金合欢蚁生活在金合欢树上,以金合欢树的花蜜等为食,同时也保护金合欢树免受其他植食动物的伤害。如果去除金合欢蚁,则金合欢树的生长减缓且存活率降低。由此不能得出的推论是
A. 金合欢蚁从金合欢树获得能量
B. 金合欢蚁为自己驱逐竞争者
C. 金合欢蚁为金合欢树驱逐竞争者
D. 金合欢蚁和金合欢树共同(协同)进化
【答案】C
【解析】
有题目所给信息“金合欢蚁生活在金合欢树上,以金合欢树的花蜜等为食”可推出金合欢蚁从金合欢树获得能量,A正确。金合欢蚁和其他植食动物都能以金合欢树为食物来源,说明两者之间为竞争关系,B正确。金合欢树和其他植食动物为捕食关系,C错误。金合欢蚁和金合欢树种间互助,共同(协同)进化,D正确。
考点定位:本题综合考查种间关系、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物进化的有关知识及从题目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属于对理解、应用层次的考查。
31.关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凡是细菌、真菌都是分解者 ②凡是自养型生物都是生产者 ③植物都是生产者 ④动物都是消费者 ⑤异养型生物都是消费者()
A. 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⑤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分解者:指生态系统中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等具有分解能力的生物,也包括某些原生动物和腐食性动物。硝化细菌不是分解者,①错误;
生产者:能利用光能或者化学能合成有机物的过程,如大部分植物和一些光合细菌;属于自养型;② 正确;菟丝子是植物,但不是生产者,③ 错误;
消费者:利用他人有机物合成自身有机物的个体,大部分的动物等;有些动物是分解者,如蚯蚓④错误;⑤ 异养型生物还可以是分解者,错误。故选A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生产者、分解者、消费者的种类
点评: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识记常见生产者、分解者、消费者的种类
32.如图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部分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物质循环伴随着能量的流动
B. 能完成该循环的生物一定含有叶绿体和线粒体
C. 进行A过程的生物是自养型生物
D. A、B所示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图解可知,A过程表示生产者利用二氧化碳合成(CH2O)。B过程表示(CH2O)分解产生二氧化碳,该过程可表示生物的呼吸作用,既可以表示有氧呼吸,也能表示无氧呼吸。
【详解】物质是能量的载体,因此物质循环伴随着能量的流动,A正确;能完成该循环的生物不一定含有叶绿体和线粒体,例如蓝藻,B错误;A过程表示生产者利用二氧化碳合成(CH2O),进行A过程的生物是自养型生物,C正确;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D正确。故选B。
【点睛】能够根据物质变化判断A、B过程表示的生理作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33.某同学探索萘乙酸促进某种柳树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下表记录了所做实验处理及萘乙酸处理插条生根数与无萘乙酸处理插条生根数的比值。据表分析不能确定的是
萘乙酸(mg/L)
0
100
500
1000
1500
2000
2500
插条平均生根数比值
1
1.2
3.45
2.95
1
0.45
0
A. 无萘乙酸处理的插条生根是自身激素作用的结果
B. 浓度低于50mg/L的萘乙酸将会促进插条生根
C. 插条生根处理的最适萘乙酸浓度为500 mg/L
D. 浓度为1500 mg/L以上的萘乙酸将会抑制插条生根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插条自身含有植物激素,则没有萘乙酸处理,插条也可能会生根,故A正确;从表格中数据可以看出,当萘乙酸浓度低于1500mg/L时,都会促进插条生根,故B正确;从表格中数据可以看出,当萘乙酸浓度为500mg/L时插条生根数目最多,但该浓度不一定是最适浓度,故C错误;当萘乙酸浓度为1500mg/L时,插条生根条数比不用萘乙酸处理生根条数还少,说明对生根有抑制作用,故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探究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的实验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生物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的能力。
34. 下图表示正常人体内环境稳态的调节,以下关于导致ab段和bc段变化的相应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剧烈运动和出汗增加时体温的变化
B. 口渴和大量饮水后抗利尿激素含量的变化
C. 在寒冷的室外和进入温暖室内时甲状腺激素含量的变化
D. 饭后和饥饿时胰高血糖素的含量变化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血糖调节、体温调节和渗透压调节的中枢都是下丘脑,而且三者都是神经和体液共同调节的结果.血糖调节的主要激素有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体温调节的主要激素是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渗透压调节的主要激素是抗利尿激素.
解:A、剧烈运动时,产热增加导致体温暂时升高,出汗后导致热量大量带走使体温降低,A正确;
B、口渴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促进水分的重吸收来降低渗透压,大量饮水后细胞外液的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B正确;
C、寒冷的室外,人体需要增加产热来维持体温的恒定,因此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来促进产热,进入温暖室内时,人体需要增加散热来维持体温恒定,因此甲状腺激素分泌应减少,C正确;
D、饭后人体内血糖含量较高,此时胰高血糖素含量应该降低,饥饿时人体血糖含量降低,此时胰高血糖素含量应该升高,D错误;
故选:D.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35.如图为人体体液免疫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具有增殖分化能力的是细胞②、细胞③、细胞④和细胞⑤
B. 过程Ⅱ、Ⅲ都需要细胞膜上糖被的参与,过程ⅤⅡ发生在靶细胞中
C. 机体再次受到同种抗原刺激时,消灭该抗原主要依靠细胞⑤的增殖分化
D. 细胞③的增殖分化大多需要细胞②产生的淋巴因子及过程Ⅲ的共同作用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可知:①表示吞噬细胞,②表示T细胞,③表示B细胞,④表示记忆细胞,⑤表示浆细胞。Ⅰ过程表示吞噬细胞吞噬和处理抗原,Ⅱ过程表示T细胞识别抗原,Ⅲ过程表示B细胞识别抗原,Ⅳ和Ⅴ过程表示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Ⅵ过程表示浆细胞分泌抗体,Ⅶ表示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
【详解】②T细胞、③B细胞、④记忆细胞均具有增殖分化能力,而⑤浆细胞不能增殖分化,A错误;过程Ⅱ和过程Ⅲ均是抗原的识别,都需要细胞膜上糖被的参与。Ⅶ表示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主要发生在内环境中,B错误;⑤表示浆细胞,而④表示记忆细胞,当同一种抗原再次进入机体时,细胞④会迅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C错误;B细胞(细胞③)接受抗原的刺激后,在淋巴因子(T细胞产生)的作用下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D正确。故选D。
【点睛】掌握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准确判断图中各过程的含义,是准确判断各选项的关键。
36.下列人体不同种类的体液之间,成分和含量差别最大的一组是
A. 血浆与组织液的HCO3- B. 组织液与细胞内液的蛋白质
C. 血浆与组织液的Cl- D . 组织液与淋巴液的Na+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机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是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共同构成的。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是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含有较少的蛋白质。因此,血浆、组织液、淋巴的HCO3-、Cl-、Na+的含量差别不大,ACD错误;细胞是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需要多种酶的共同参与,酶大多是蛋白质,因而组织液与细胞内液的蛋白质含量相差较大,B正确。故选B。
【点睛】识记组成体液的组成成分和含量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37.下图是某种群数量变化曲线,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图中种群呈“S”型增长,3时以后的数量变化与该生态系统食物网的复杂程度有关
B. 图中种群在时间相对值为2时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此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
C. 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一般呈“S”型,种群迁入新的环境初期可能呈“J”型增长,两种曲线都是在K/2时种群数量增长最快
D. 若该种群为玉米,因为其数量存在K值,所以种植时要合理密植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图中种群呈“S”型增长,3时以后的数量变化与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有关,抵抗力稳定性越大,数量变化幅度越小,故A正确;图中种群在时间相对值为2时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种群数量为K/2,此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故B正确;J型曲线的增长率不变,故C错;若该种群为玉米,因为其数量存在K值,所以种植时要合理密植,以减少种内斗争,故D正确.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种群的数量变化,意在考查考生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的能力。
38.免疫的对象是外物或“非己”,对于外物,免疫系统坚决消灭,而对于自身的正常细胞则“不予侵犯”,这叫免疫的自身耐受性。如图表示机体对“非己”进行免疫反应的部分过程。下说法错误的是( )
A. ②细胞能直接促进④细胞的形成
B. 免疫的自身耐受性是因为不同的人细胞表面有不同的MHC
C. ③细胞→④细胞表示细胞的增殖分化过程,①细胞的免疫吞噬、处理过程无特异性
D. 直接注射Y物质预防或治疗某些疾病,属于被动免疫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分析图形可知,图中①是吞噬细胞,②是T细胞能分泌淋巴因子,③是B细胞,④是浆细胞能分泌抗体Y;T细胞能分泌淋巴因子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A错误;免疫的自身耐受性是因为不同的人细胞表面有不同的MHC,B正确;B细胞受抗原刺激后能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吞噬细胞的免疫吞噬、处理过程无特异性,C正确;直接注射抗体预防或治疗某些疾病,属于被动免疫,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人体免疫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
39.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成的复杂营养关系构成了食物网。如图所示是一个陆地生态系统食物网的结构模式图。下列各项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该食物网中,甲中的能量能通过5条食物链传递给辛
B. 若图中戊能提供10000kJ能量,则庚占据的营养级能够得到的最高能量值是400kJ
C. 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有2种,属于次级消费者的生物有4种
D. 在丙和乙之间既存在竞争关系又存在捕食关系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由图可知甲到辛的食物链有5条,故A正确。如果图中戊能提供10000kJ能量,则庚占据的营养级能够得到的最高按照最大传递效率,能量值应是10000*20%*20%=400kJ,故B正确。该生态系统生产者有甲和戊两种,次级消费者有庚、辛、丁、乙和己5种,故C错误。在丙和乙之间既有捕食关系也有竞争关系,故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对图形分析能力。
40.将记录仪的两个电极分别放置在神经纤维膜外的a、c两点,c点所在部位的膜已被损伤,其余部位均正常.如图是刺激前后的电位变化,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兴奋的产生与膜对Na+的通透性改变有关 B. 被损伤部位c点的膜外电位为负电位
C. 兴奋传到b点时记录仪的指针将向左侧偏转 D. 结果表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形式传导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兴奋的产生与膜对Na+的内流有关,A正确;最左边图中,指针向右偏,c处的膜外电位为负电位,B正确;如果兴奋传到b点时,a和c两点均为初始状态,所以指针应右偏,C错误;因为两点存在电位差,所以可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兴奋在神经纤维的传导的知识。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的能力。
41.人工合成的植物激素类似物常用于生产实践。某课题组研究了激素类似物甲和激素类似物乙对微型月季生根和侧芽生长的影响,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1得出的初步结论是:甲和乙对微型月季插条生根的影响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
(2)由图1的结果_____(填“能”或“不能”)判断0.5μmol/L的激素类似物乙对生根的影响。为探究3μmol/L的激素类似物甲和0.5μmol/L的激素类似物乙对微型月季插条生根的复合影响,应设计____种培养基。
(3)已知甲为生长素类似物,图2为其X、Y和Z三种浓度下对微型月季茎段侧芽生长的影响,则:
①X浓度的甲对微型月季茎段侧芽生长具有_________作用。Z浓度的甲对微型月季茎段侧芽生长具有______作用。
②X浓度、Y浓度和Z浓度之间大小的关系是_________。
【答案】 (1). 促进生根 (2). 抑制生根 (3). 不能 (4). 4 (5). 抑制 (6). 促进 (7). X>Y,X>Z,Y与Z之间大小关系不确定
【解析】
【分析】
1、由图1可知,激素类似物甲的浓度为1至100μmol/L时月季插条生根的数量大于空白对照组,说明激素类似物甲具有促进月季插条生根的作用。激素类似物甲的浓度为10μmol/L 和50μmol/L时,激素类似物甲对月季插条生根的促进作用相同,说明激素类似物甲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促进月季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在10μmol/L 和50μmol/L之间。
2、由图1可知,随着激素类似物乙浓度的增加,月季插条生根的数量逐渐减少,说明激素类似物乙具有抑制植物生根的作用。
3、图2中,X浓度下的侧芽生长量小于空白对照组的生长量,Y和Z浓度下的侧芽生长量大于空白对照组的生长量,且Z浓度下侧芽生长效果最佳。
【详解】(1)由图1可知,在一定浓度范围内,随着激素类似物甲浓度增加,月季插条生根的数量逐渐增多;而随着激素类似物乙浓度的增加,月季插条生根的数量逐渐减少。说明激素类似物甲具有促进植物生根的作用,激素类似物乙具有抑制植物生根的作用。
(2)图1中,激素类似物乙的浓度由0至1μmol/L,月季枝条生根条数略有减少,且从图示可以看出该实验设置的实际浓度梯度较大,因此不能确定0.5μmol/L的激素类似物乙对微型月季插条生根的影响。若要探究3μmol/L的激素类似物甲和0.5mol/L的激素类似物乙对微型月季插条生根的复合影响,根据实验设计的对照原则应设置四种培养基来进行培养研究,分别是①只含3μmol/L的激素类似物甲;②只含0.5mol/L的激素类似物乙;③同时含3μmol/L的激素类似物甲和0.5mol/L的激素类似物乙;④无激素类似物甲和激素类似物乙。
(3)①根据图2可知,X浓度下的侧芽生长量小于空白对照组的生长量,说明X浓度的激素类似物甲对微型月季茎段侧芽生长具有抑制作用。Y和Z浓度下的侧芽生长量大于空白对照组的生长量,且Z浓度下侧芽生长效果最佳,Y浓度下侧芽生长效果次之。说明Y和Z浓度的激素类似物甲对侧芽生长均具有促进作用,且Z浓度的激素类似物甲对侧芽生长的促进作用更明显。
②由①分析可知,X浓度的激素类似物甲对微型月季茎段侧芽生长具有抑制作用,Y和Z浓度的激素类似物甲对侧芽生长均具有促进作用,且Z浓度的激素类似物甲对侧芽生长的促进作用更明显。根据激素类似物甲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可知X>Y,X>Z,但Y和Z之间浓度大小无法判断。
【点睛】分析题图了解激素类似物甲和激素类似物乙对微型月季生根和侧芽生长的影响,结合题意进行解答便可。
42.图甲所示的调节过程是人体稳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乙为细胞间信息传递的几种模式示意图,图丙是图乙局部结构的放大图。甲~丙表示器官,a、b表示激素或大分子物质。请回答下列问题:
(1)温度感受器受到寒冷刺激时,就会出现a→b→激素①分泌的现象,这体现了激素分泌的________特点。人体内需要源源不断地产生激素,以维持激素含量的动态平衡,这是因为________。
(2)若激素①表示雄性激素,其进入靶细胞的方式是________。物质b是________。若切除垂体,则物质a含量________(增加、不变、减少)。由此可知,机体通过________调节以维持激素①的相对稳定。
(3)若图乙细胞3受到刺激产生兴奋,兴奋部位膜外电位的变化是_____;兴奋在细胞3和细胞2间传递的结构如图丙所示,兴奋通过图丙的传递过程中,信号的变化情况是______。
(4)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网络是________,其中免疫系统是通过它的________等功能,实现它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答案】(1)分级调节 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灭活了
(2)自由扩散 促性腺激素 增加 负反馈
(3)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只写膜外电位变化)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4)神经—体液—免疫 防卫、监控和清除
【解析】
试题分析:将三幅图仔细观察,图甲中①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②为甲状腺激素,③为促甲状腺激素,B为胰高血糖素,C为胰岛素,b为肾上腺素;图乙中包含了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等几种方式;图丙为图乙反射弧中的突触结构。
(1)温度感受器受到寒冷刺激时,就会出现a→b→激素①分泌的现象,这体现了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特点。人体内需要源源不断地产生激素,以维持激素含量的动态平衡,这是因为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灭活了。
(2)若激素①表示雄性激素,其进入靶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物质b是促性腺激素。若切除垂体,则物质a含量增加。由此可知,机体通过负反馈调节以维持激素①的相对稳定。
(3)若图乙细胞3受到刺激产生兴奋,兴奋部位膜外电位的变化是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兴奋在细胞3和细胞2间传递的结构如图丙所示,兴奋通过图丙的传递过程中,信号的变化情况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4)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网络是神经—体液—免疫,其中免疫系统是通过它的防卫、监控和清除等功能,实现它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考点:本题考查知识点为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实例,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的能力。
43.如图是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图解,图中A~C代表生态系统的3种成分,①~⑦代表碳元素在生态系统中循环的途径。请仔细分析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C代表___,碳在B中以___的形式存在。
(2)图甲中代表光合作用的是___,代表分解作用的是___,代表呼吸作用的是___。(填序号)
(3)图甲中A代表___,碳元素在⑤和⑦中以___的形式流动,在①和⑥中以___形式流动。
(4)图乙中的D和C种间关系是___。若A固定的能量不变,D减少,则B可利用的能量___。假设E种群中的能量是5.8×109kJ,B种群中能量为1.3×109kJ。若能量的传递效率为10%~20%,则A种群的能量至少是______kJ。
【答案】 (1). 生产者 (2). 含碳有机物 (3). ② (4). ⑦ (5). ③和⑤ (6). 分解者 (7). 二氧化碳 (8). 含碳有机物 (9). 竞争 (10). 增加 (11). 4.5x107
【解析】
【分析】
对甲图分析可知,C代表生产者,A代表分解者,B代表消费者。
对乙图分析可知,E是第一营养级,B、C、D是第二营养级,A是第三营养级。
【详解】(1)碳循环过程中,碳元素以二氧化碳的形式通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还可以通过生产者的呼吸作用返回无机环境,所以生产者与大气应该是双箭头,故C表示生产者,A表示分解者,B表示消费者,碳元素在消费者体内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存在。
(2)由(1)分析可知,C表示生产者,A表示分解者,B表示消费者。因此,②表示光合作用,即生产者利用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⑦表示分解者的分解作用,③⑤分别表示生产者和消费者通过呼吸作用将含碳有机物最终分解成CO2释放到无机环境中。
(3)据图分析,A表示分解者。⑤和⑦表示分解者和消费者通过呼吸作用将含碳有机物最终分解成CO2释放到无机环境中。①和⑥表示动植物的遗体、动物的粪便等含有的含碳有机物流向分解者。
(4)图乙中,D和C均以E为食,故二者的种间关系是竞争。A固定的能量来自于C、D,故A固定的能量不变,D减少,则A需从C获取更多的能量,使B的竞争者减少,可利用的能量增加。由于能量在传递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则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可利用能量越少。因此,在最长食物链中,A的营养级最高,传递效率最低时,固定的能量最少,即(5.8×109-1.3×109)×10%×10%=4.5x107kJ。
【点睛】掌握生态系统的功能,准确判断题图中A~C代表的生态系统成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44.(1)可分别利用酵母菌和____菌制作果酒和果醋,这两种微生物的主要区别是后者为_____ (填“厌氧”、“好氧”或“兼性厌氧”)微生物。
(2)加入苹果汁时,瓶内要留出1/3的空间,目的是___________。
(3)酵母菌利用苹果汁进行酒精发酵的反应式为__________,密封充气口后可用________检测是否有酒精生成。
(4)要利用苹果酒继续发酵生产苹果醋,接种发酵所用菌种后,需要将发酵温度改变为_______,并_______。
(5)图2中能表示装置内液体发酵过程中pH变化的曲线是____。
【答案】 (1). 醋酸 (2). 好氧 (3). 利于酵母菌进行繁殖;防止发酵旺盛时汁液溢出 (4). (5). (酸性)重铬酸钾 (6). 30~35 ℃ (7). 适时通过充气口充气 (8). ②
【解析】
【分析】
1、果酒制作的原理: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进行酒精发酵,即将葡萄糖氧化为酒精。酵母菌最适宜生长繁殖的温度范围是18~25℃。
2、果醋制作的原理:醋酸菌在有氧条件下将酒精氧化为醋酸。醋酸菌最适宜生长繁殖的温度范围是30~35 ℃。
【详解】(1) 制作果酒利用酵母菌,酵母菌是一种兼性厌氧型真菌。制作果醋利用醋酸菌,醋酸菌是一种好氧型细菌。
(2)加入苹果汁时,瓶内要留出1/3的空间,为酵母菌提供氧气,有利于酵母菌进行繁殖,同时可防止发酵旺盛时汁液溢出。
(3)酵母菌利用苹果汁进行酒精发酵的反应式为在酸性条件下,重铬酸钾可与酒精反应呈灰绿色,因此密封充气口后可用重铬酸钾检测是否有酒精生成。
(4)制作果酒时所需的条件是厌氧、18~25℃,而制作果醋所需的条件是有氧、30~35℃。因此,要利用苹果酒继续发酵生产苹果醋,接种发酵所用菌种后,需要将发酵温度改变为30~35℃,并适时通过充气口充气。
(5)初期酵母菌发酵制作苹果酒时,产生CO2使溶液的pH略微下降,继续利用醋酸菌发酵,产生大量的醋酸,使溶液的pH快速下降,可用图2中的曲线②表示。
【点睛】识记果酒及果醋制作的原理和步骤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