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19页未读,
继续阅读
【生物】江西省上饶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解析版)
展开
江西省上饶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物质不属于内环境成分的是
①血红蛋白②淋巴因子③DNA聚合酶④神经递质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④ D. ②③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是对内环境组成成分的判断,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淋巴组成,凡是能存在于血浆、组织液或淋巴液中的物质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凡是只存在于细胞内的物质都不是内环境的成分。
【详解】①血红蛋白属于红细胞内的成分,不属于内环境成分,①符合题意;
②淋巴因子由T细胞分泌到细胞外发挥功能的免疫活性物质,属于内环境成分,②不符合题意;
③DNA聚合酶细胞内发挥功能的酶,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③符合题意;
④神经递质属于内环境成分,④不符合题意;故选A。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属于内环境成分的归纳。规律总结:凡是可以存在于血浆、组织液、淋巴液中的物质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凡是细胞的结构物质或只存在于细胞内的物质都不是内环境的成分;凡是与外界相通的腔性器官内的液体不属于体液,其内的液体也不属于内环境;植物细胞特有的物质不是人体内环境的成分。
2.下图是人体某组织结构示意图,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人体内不同部位的液体。据图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人体的内环境主要包括①②③
B. ①中的液体可进入到②中
C. 若②内蛋白质含量降低,引起③液增多导致组织水肿
D. 水分子只能由②进入③,不能由③返回到②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结合人体某组织的结构示意图,考查学生对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和相互关系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识图分析能力。
【详解】分析图示可知:①为淋巴,②为血浆,③为组织液,④为细胞内液,内环境是指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即主要由①②③组成,A正确;①(淋巴)中的液体可通过淋巴回流进入到②(血浆)中,B正确;②(血浆)内蛋白质含量降低,造成由②进入③(组织液)中的水分增多,引起③液增多,进而导致组织水肿,C正确;水分子在②(血浆)进入③(组织液)之间是双向渗透的,D错误。
3.人是恒温动物,在一定范围内能够随外界温度变化来调整自身的产热和散热,从而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假如正常个体处于 0℃的环境中,产热量为a1,散热量为b1;处于30℃的环境中,产热量为a2,散热量为b2。下列关于体温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冷觉是在大脑皮层形成的
B. 人处于寒冷环境中要通过增加产热,减少散热以维持体温稳定,因此a1>a2,b1
C. 从 30℃进入 0℃的环境中,人体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加
D. 从 30℃进入 0℃的环境中一段时间后,机体的产热量与散热量可以达到新的平衡
【答案】B
【解析】
【分析】
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体温调节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冷觉的形成部位是在大脑皮层,A正确;寒冷环境下,机体通过神经-体液调节而导致产热增加、散热减少,以维持体温稳定,此时机体的产热量与散热量均大于30℃的炎热环境,即a1>a2,b1>b2,B错误;从 30℃进入 0℃的环境中,通过神经-体液调节,导致肌肉和肝脏等产热增多,人体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加,以提高细胞代谢速率、增加产热,同时皮肤的毛细血管收缩、汗腺活动减弱,以减少散热,因此一段时间后,机体的产热量与散热量达到新的平衡,C、D正确。
【点睛】人体通过调节产热和散热来维持机体体温的恒定。机体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的机制如下:外界温度低时,机体产热多,散热也多;外界温度高时,机体产热少,散热少。产热多于散热,则体温升高,产热少于散热,则体温降低。
4.下列有关动物水盐平衡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升高可刺激下丘脑产生渴觉,主动饮水
B. 肾小管对水重吸收的过程受下丘脑释放的抗利尿激素的调节
C. 摄盐过多后饮水量的增加有利于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对恒定
D. 抗利尿激素的作用结果是让尿量增加,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机体水平衡调节的中枢是下丘脑.当机体缺水或进食过咸的食物时,血浆渗透压升高,一方面刺激下丘脑合成并分泌抗利尿激素增加,促进垂体释放更多的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小管和肾集合管,使水分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另一方面,下丘脑将机体缺水的信号传至大脑皮层的感觉中枢产生渴觉,使人体主动饮水。
【详解】渴觉是在大脑皮层形成的,A错误;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合成,垂体后叶释放,抗利尿激素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但水分进出细胞的方式为自由扩散,B错误;摄盐过多后,饮水量增加有利于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对恒定,C正确;抗利尿激素的作用结果是使尿量减少,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D错误,综上所述,选C项。
5.与人体高级神经中枢无联系的活动是( )
A. 边看电视边吃零食
B. 叩击膝盖下面的韧带引起小腿抬起
C. 开始上课听到“起立”的声音就站起来
D. 运动员长跑比赛中,听到“加油”声,加速冲刺
【答案】B
【解析】
【分析】
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与人体高级神经中枢大脑皮层无直接联系;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
【详解】A. 边看电视边吃零食要用到语言中枢等,与高级神经中枢有关,A错误;
B. 叩击膝盖下方的韧带引起小腿抬起为膝跳反射,中枢位于脊髓,B正确;
C. 上课时听到起立的声音就站起来属于条件反射,中枢位于大脑皮层,与高级神经中枢有关,C错误;
D. 运动员长跑比赛中听到“加油”声,加速冲刺为条件反射,中枢位于大脑皮层,D错误。
6.下图是膝跳反射的反射弧结构示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直接刺激Ⅱ处引起屈肌收缩属于非条件反射
B. 在b处发生的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C. 膝跳反射的效应器是伸肌
D. 神经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没有离子进出细胞的过程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图文结合为情境,考查学生对反射与反射弧、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细胞间的传递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识图分析能力。
【详解】Ⅱ为传出神经,直接刺激Ⅱ处引起屈肌收缩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因此不属于非条件反射,A错误;b处为神经中枢中的突触,在突触处发生的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B正确;伸肌肌群中既有传入神经元的神经末梢(感受器),也有传出神经元的神经末鞘,该传出神经末鞘与其所支配的伸肌构成膝跳反射的效应器,C错误;神经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由于细胞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造成K+外流,这是大多数神经细胞产生和维持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D错误。
7.如图所示将灵敏电表连接到神经纤维表面,当在P点给予足够强度的刺激时,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图所示实验可以证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双向传导
B. 电流表可以检测到的电位变化是由于Na+外流引起的
C. 静息时,P点处的K+浓度膜外高于膜内
D. 电表指针将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答案】D
【解析】
【分析】
阅读题干和题图可知,本题的知识点是神经信号传导、膜电位变化,电流表指针的偏转情况,梳理相关知识点,分析图解,根据问题提示结合基础知识进行回答。
【详解】该图所示实验可以证明兴奋在离体的神经纤维上的双向传导,A错误;电流表可以检测到的电位变化是由于Na+内流引起的,B错误;静息时,P点处的K+浓度膜内高于膜外,C错误;电表指针将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D正确;故选D。
8.下图为突触结构模式图,对其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在a中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信息传递需要能量
B. ①中内容物释放至②中是通过主动运输
C. ②处的液体为组织液,含有能被③特异性识别的物质
D. ①中内容物使③兴奋时,兴奋处外表面分布着负电荷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图文结合为情境,考查学生对兴奋在神经细胞间的传递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识图分析能力。
【详解】a为突触小体,当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到a时,在消耗能量的前提下,神经递质以胞吐的方式经突触前膜释放,此时在a中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A正确;①为突触小泡,②是突触间隙,①中的内容物为神经递质,神经递质释放至突触间隙中的方式是胞吐,B错误;③为突触后膜,②处的液体为组织液,含有能被③特异性识别的物质——神经递质,C正确;①中内容物——神经递质使③兴奋时,兴奋处外表面分布着负电荷,D正确。
9.下图是反射弧的局部结构示意图(a、d点为两接线端之间的中点),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若刺激a点,电流表①可能偏转1次,电流表②可能偏转2次,且方向相反
B. 若刺激c点,电流表①、电流表②均可能偏转2次,且方向相反
C. 若刺激d点,电流表①、电流表②可能都不发生偏转
D. 若刺激e点,电流表①不发生偏转,电流表②仅偏转1次
【答案】D
【解析】
【分析】
此题主要考查反射弧的结构以及功能,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运用,示意图中共有3个神经元,2个突触,在突触,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所以在突触,神经冲动是单向传递的.在神经纤维上,神经冲动是双向传导的
【详解】刺激a点,因a点位于电流表①两极的中间,兴奋同时传到两极,无电位差,不偏转,兴奋先传到电流表②左边一极,偏转一次,然后传到右边一极,再反方向偏转1次,A错误;刺激c点,兴奋不能由突触后膜传向突触前膜,表①不偏转,兴奋先传到电流表②左边一极,偏转一次,然后传到右边一极,再反方向偏转1次,B错误;刺激d点,兴奋向左传导,不能由突触后膜传向突触前膜,表①不偏转,兴奋能先传到电流表②左边一极,偏转一次,同时向右边通过突触,比到电流表②左边一极稍慢,传到右边一极,再反方向偏转1次,C错误;若刺激e点,兴奋不能由突触后膜传向突触前膜,表①不偏转,兴奋传到电流表②右边一极,导致电流表②两极出现电位差,偏转一次,D正确。
【点睛】要注意两点:1兴奋只能从突触前膜传向突触后膜;2兴奋以电信号在神经纤维上传导,以化学信号在突触中传递,所以在突触中速度慢些。
10.下列实例分析正确的是( )
A. 某人因意外车祸而使大脑受损,其表现症状是能够看懂文字和听懂别人谈话,但却不会说。这个人受损伤的部位是言语区的S区
B. 当盲人用手指“阅读”盲文时,参与此过程的高级神经中枢只有语言中枢和躯体运动中枢
C. 当你专心作答试题时,参与的高级中枢主要有大脑皮层H区和S区
D. 某同学正在跑步,下丘脑和脑干未参与调节
【答案】A
【解析】
【分析】
神经中枢的分布部位和功能:
①神经中枢位于颅腔中脑(大脑、脑干、小脑)和脊柱椎管内的脊髓,其中大脑皮层的中枢是最高级中枢,可以调节以下神经中枢活动;
②大脑皮层除了对外部世界感知(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③语言文字是人类进行思维的主要工具,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功能(在言语区)(S区→说,H区→听,W区→写,V区→看);
④小脑中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脑干有许多维持生命必要的中枢,如呼吸中枢;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的调节中枢,还与生物节律等的控制有关;脊髓是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
【详解】某人因意外车祸而使大脑受损,其表现症状是能够看懂文字和听懂别人谈话,但却不会说,说明这个人受损伤的部位是言语区的S区,A正确;当盲人用手指“阅读”盲文时,参与此过程的高级神经中枢除了有躯体感觉中枢和躯体运动中枢,还有言语中枢,B错误;当你专心作答试题时,主要参与的大脑皮层高级中枢是W区(书写性言语中枢)和V区(视觉性言语中枢),C错误;跑步过程需要有平衡中枢参与、呼吸中枢、躯体运动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水盐平衡调节中枢等参与.小脑有保持平衡功能,大脑能控制低级中枢,脑干有呼吸中枢、心血管中枢,脊髓是低级运动中枢,下丘脑有血糖调节中枢、水盐调节中枢等,D错误;综上所述,选A项。
【点睛】本题考查脑的高级功能,要求考生识记神经中枢的分布部位和功能,掌握人脑的高级功能,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1.下列有关下丘脑功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下丘脑是躯体感觉和内分泌调节的主要中枢
B. 下丘脑有冷觉和热觉的最高级中枢
C. 下丘脑分泌促激素,影响内分泌腺功能
D. 下丘脑某一区域通过有关神经的作用,可以间接调节血糖平衡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各级中枢的分布与功能:
①大脑: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其上有语言、听觉、视觉、运动等高级中枢。
②小脑: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
③脑干:有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如心血管中枢、呼吸中枢等。
④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渗透压感受器(水平衡中枢)、血糖平衡调节中枢,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总枢纽。
⑤脊髓:有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
2、下丘脑在机体稳态中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①感受: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可感受渗透压升降,维持水代谢平衡。
②传导: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觉。
③分泌: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相应的激素或促激素;还能分泌抗利尿激素,并由垂体后叶释放。
④调节: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
【详解】躯体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A错误;冷觉和热觉的最高级中枢在大脑皮层,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B错误;下丘脑可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如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通过垂体影响某些内分泌腺(如甲状腺)的功能,C错误;下丘脑是血糖平衡调节中枢,可通过某些神经作用于胰岛细胞使其分泌相关激素,进而调节血糖平衡,故下丘脑某一区域通过有关神经的作用,可以间接调节血糖平衡,D正确。
故选D。
12.图表示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甲与乙结构分别表示下丘脑和垂体
B. a物质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C. 乙结构的活动只受甲结构分泌的激素调节
D. 血液中甲状腺激素起着反馈调节的作用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甲表示下丘脑,乙表示垂体,丙表示甲状腺,a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表示促甲状腺激素。
【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中甲表示下丘脑,乙表示垂体,A正确;a为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正确;乙表示垂体,其活动受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甲状腺激素的调节,C错误;当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过高时,会通过负反馈调节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和负反馈调节过程,进而准确判断图中甲、乙、丙代表的器官的名称以及各个字母代表的激素的名称。
13.当健康人从25℃的房间来到0℃的室外,该人
A. 肝脏产热降低 B. 下丘脑神经元兴奋
C. 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 D. 皮肤汗腺分泌增加
【答案】B
【解析】
【分析】
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体温调节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健康人所处的环境温度从25℃降至5℃,人体的冷觉感受器产生的兴奋通过有关传入神经传至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引起下丘脑神经元兴奋;体温调节中枢对传来的兴奋进行分析、综合后,再通过有关传出神经将兴奋传至肝脏、汗腺等效应器,导致肝脏产热增加、皮肤汗腺分泌减少;同时通过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多,细胞代谢活动增强,以增加产热,进而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综上分析,B正确,A、C、D均错误。
【点睛】解答此题需理清体温调节的知识脉络,形成知识网。
14.下列关于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之间的关系,不正确的是( )。
A. 肾上腺素的分泌活动不受神经的直接支配
B. 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
C. 生物各项生命活动一般同时受神经和体液调节,但神经调节在其中扮演主要角色
D. 体液调节可以是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
【答案】A
【解析】
【分析】
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肾上腺素的分泌活动受神经的直接支配,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肾上腺构成效应器,A错误;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例如幼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影响脑的发育,B正确;动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一般同时受神经和体液调节,但神经调节在其中扮演主要角色,C正确;不少内分泌腺本身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可以把体液调节看作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D正确。
15.给某神经纤维适宜刺激,用记录仪记录电位差,结果如图,图中1、2、3、4、5是五个不同阶段,1是静息状态,2是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4是恢复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1状态下神经元的细胞膜内为负电位
B. 2主要是由膜外Na+在短期内大量流入膜内造成的,该过程需要消耗能量
C. 若组织液中的Na+浓度增大,会导致记录到的电位变化中Y点上移
D. 若组织液中的K+浓度增大,会导致记录到的电位变化中X点上移
【答案】B
【解析】
【分析】
静息时,神经纤维的膜电位为外正内负,受刺激产生动作电位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动作电位的形成主要是钠离子大量内流造成的,静息电位主要是钾离子大量外流造成的。动作电位形成后,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之间形成局部电流,兴奋以电信号的方式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
【详解】1状态下神经元为静息状态,细胞膜外为正电位,细胞膜内为负电位,A正确;2是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是由于Na+在短时间内大量流入膜内造成的,该过程属于通过离子通道的被动运输,不需要消耗能量,B错误;若组织液中的Na+浓度增大,会导致单位时间内的Na+内流数量增加,动作电位的峰值增大,记录到的电位变化中Y点上移,C正确;静息电位主要是钾离子大量外流造成的,若组织液中的K+浓度增大,会导致K+在单位时间内外流减少,记录到的电位变化中X点上移,D正确;故选B。
16.下列关于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 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不同神经中枢分别负责调控某一特定的生理功能
B. 脑干中有许多维持生命活动必要的中枢,还与生物的呼吸调控有关
C. 成年人能有意识地“憋尿”,说明排尿活动可受到高级中枢的调控
D. 饮酒过量的人表现为语无伦次,与此生理功能相对应的结构是小脑
【答案】D
【解析】
【分析】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必须依赖于反射弧的结构的完整性。神经调节具有分级调节机制,低级中枢的活动会受到高级中枢的调控。
2、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脑包括大脑、小脑、脑干和下丘脑,人脑的高级功能是指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功能;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水盐平衡调节中枢,还与生物节律等功能有关;脑干中有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中枢,如呼吸中枢等;小脑有维持躯体平衡的中枢;脊髓中有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
【详解】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不同神经中枢分别负责调控某一特定的生理功能,如刺激下丘脑某一区域可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刺激下丘脑另一区域可引起副交感神经兴奋,A正确;脑干中有许多维持生命活动的必要中枢,如呼吸中枢在脑干,B正确;成年人能有意识地“憋尿”,说明低级中枢受脑中高级中枢调节控,C正确;饮酒过量的人表现为语无伦次,与此生理功能相对应的结构是大脑,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各种脑的功能,相关知识点只需考生识记即可正确答题,所以要求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构建知识网络结构,牢固的掌握基础知识。
17.下图表示机体特异性免疫的部分过程。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吞噬细胞也参与图示免疫过程
B. 过程Ⅰ属于体液免疫,过程Ⅱ属于细胞免疫
C. 细胞a只能为B淋巴细胞,细胞b只能为T淋巴细胞
D. 细胞c只能为浆细胞,细胞d只能为效应T细胞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过程Ⅰ通过抗体发挥免疫效应,属于体液免疫,其中细胞c为浆细胞,细胞a为B细胞或记忆细胞;过程Ⅱ通过效应T细胞作用于靶细胞发挥免疫效应,属于细胞免疫,其中细胞d为效应T细胞,细胞b为T细胞或记忆细胞。
【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示为细胞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两个过程都有吞噬细胞的参与,A正确;根据以上分析已知,过程Ⅰ属于体液免疫,过程Ⅱ属于细胞免疫,B正确;根据以上分析已知,细胞a为B细胞或记忆细胞,细胞b为T细胞或记忆细胞,C错误;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中细胞c为浆细胞,细胞d为效应T细胞,D正确。
18.关于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发生非特异性免疫的结构主要是皮肤、黏膜、吞噬细胞等,发生特异性免疫的结构是机体的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及淋巴循环和血液循环
B. 非特异性免疫作用范围广,特异性免疫作用范围小,针对性强
C. 吞噬细胞参与第二道防线,不参与特异性免疫
D. 特异性免疫的“作战部队”主要是众多的淋巴细胞
【答案】C
【解析】
【分析】
人体免疫包括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包括第一、二道防线,第一道防线由皮肤和粘膜组成,第二道防线由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组成;特异性免疫是人体的第三道防线,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借助于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组成,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两种方式。
【详解】非特异性免疫包括第一、二道防线,故发生非特异性免疫的结构主要是皮肤、黏膜、吞噬细胞等,特异性免疫是人体的第三道防线,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故发生特异性免疫的结构是机体的免疫系统,A正确;非特异性免疫出现快、作用范围广,特异性免疫由于产生免疫活性物质,故出现慢、作用范围小、针对性强,B正确;吞噬细胞既参与特异性免疫,也参与非特异性免疫,C错误;特异性免疫的“作战部队”主要是众多的淋巴细胞,包括T细胞和B细胞,D正确。
【点睛】注意:吞噬细胞既参与特异性免疫,也参与非特异性免疫。
19.下列有关人体内酶、激素和神经递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能产生激素的细胞都能产生酶
B. 能产生激素的细胞都能产生神经递质
C. 有的酶可以催化激素分解
D. 有的激素可以促进产生酶
【答案】B
【解析】
【分析】
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酶的产生部位与特性、激素的分泌部位及化学本质、兴奋在神经细胞间的传递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能产生激素的细胞都能产生酶,A正确;激素是由内分泌腺细胞或神经分泌细胞产生的,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因此能产生激素的细胞不一定都能产生神经递质,B错误;有的酶可以催化激素分解,如蛋白酶可以催化胰岛素分解,C正确;酶和激素的合成与分泌在一定程度上相互影响,有的激素可以促进产生酶,D正确。
20.下列有关免疫系统组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
B. 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
C. 免疫细胞只包括T细胞和B细胞,分别在胸腺和骨髓中成熟
D. 溶菌酶只能由免疫细胞产生并在非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
【答案】B
【解析】
【分析】
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免疫系统的组成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A错误;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B正确;免疫细胞包括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等,淋巴细胞中的T细胞和B细胞分别在胸腺和骨髓中成熟,C错误;溶菌酶可由唾液腺、泪腺等非免疫细胞产生,D错误。
21.如图表示A,B两妇女在1到5月血浆中人乳头瘤状病毒抗体的相对含量。下列对曲线图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 妇女A可能曾经感染过人乳头瘤状病毒
B. 妇女A的非特异性免疫较妇女B强
C. 两人均在4月份感染了人乳头瘤状病毒
D. 人乳头瘤状病毒疫苗可以刺激妇女A机体产生了相应的记忆细胞
【答案】B
【解析】
【分析】
考点是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涉及特异性免疫的过程,二次免疫的特点,分析题图获取信息是解题的突破口,对于相关知识点的综合记忆是解题的关键.
【详解】分析题图可知,妇女A在2月份有一次免疫反应,可能是感染了人乳头瘤状病毒,A正确。
抗体的多少只反应体液免疫,不能判断非特异性免疫的强弱,B错误.
A、B妇女均在5月份产生了抗体,可能是在4月份都感染了人乳头瘤状病毒,C正确。
人乳头瘤状病毒疫苗刺激机体会产生相应的记忆细胞,相同的抗原再次侵入机体时,可以进行二次免疫反应,D正确。
【点睛】分析题图信息可知,妇女A有两次免疫反应,一次在2月份,第二次在5月份,且第二次免疫反应产生的抗体速度快,数量多;妇女B只有一次免疫反应,在5月份,产生的抗体数量少。
病原体和疫苗都能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
22.有一种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是由于患者体内某种T细胞过度激活为效应T细胞后,选择性地与胰岛B细胞密切接触,导致胰岛B细胞死亡而发病,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患者血液中胰岛素水平高于正常生理水平
B. 效应T细胞将抗原传递给胰岛B细胞致其死亡
C. 这种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属于自身免疫病
D. 促进T细胞增殖的免疫增强剂可用于治疗该病
【答案】C
【解析】
【分析】
自身免疫疾病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题文中的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是由于T细胞过度激活为效应T细胞后,选择性地与胰岛B细胞密切接触,导致胰岛B细胞死亡而发病,而胰岛B细胞可以产生胰岛素,胰岛素是唯一可以降低血糖的激素,以至于病人体内血糖浓度升高。
【详解】A、胰岛素由胰岛B细胞合成和分泌,因患者体内一些胰岛B细胞死亡,导致其血液中胰岛素水平降低,即低于正常生理水平,错误;
B、由题干可知,效应T细胞能够选择性的与胰岛B细胞密切接触,则胰岛B细胞为细胞免疫的靶细胞,效应T细胞是通过特异性识别使得胰岛B细胞裂解死亡的,错误;
C、自身免疫病是指免疫系统将自身物质当作外来异物进行攻击而引起的疾病,该病的患者将自身的胰岛B细胞作为抗原进行免疫,即该病为自身免疫病,正确;
D、该糖尿病的起因是由于患者体内某种T细胞过度增殖,则要治疗该病应用抑制T细胞增殖的免疫抑制剂,错误。
故选C。
23.已知5%葡萄糖溶液的渗透压与动物血浆渗透压基本相同。现给正常小鼠输入一定量的该溶液,一段时间后小鼠体内会发生的生理变化是
A. 血浆中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的比值下降
B. 位于胰岛组织的血糖感受器产生兴奋
C. 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释放量减少,尿量增多
D. 肾小管和集合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减少,尿液中葡萄糖含量增加
【答案】C
【解析】
【分析】
医用5%葡萄糖溶液与血浆是等渗溶液,但葡萄糖浓度高于人体血糖浓度,故给正常小鼠输入一定量的该溶液会导致血糖高于正常水平,使胰岛素分泌增加,胰高血糖素分泌减少,使血糖降低,随着血浆中的葡萄糖不断进入细胞被利用并生成水,使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尿量增多。
【详解】给正常小鼠输入一定量的5%的葡萄糖溶液后,血糖浓度高于正常值,胰岛素分泌增多,使血糖浓度恢复正常,所以血浆中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的比值升高,A错误;血糖感受器位于血管壁,B错误;给正常小鼠输入一定量的5%的葡萄糖溶液后,血浆中的葡萄糖不断进入细胞被利用,细胞外液渗透压逐渐减低,抗利尿激素分泌逐渐减少,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重吸收减弱,尿量增加,C正确;给正常小鼠输入一定量的5%的葡萄糖溶液后,正常小鼠通过神经-体液调节,尿液中葡萄糖含量不会增加,D错误。
故选C。
24.下列关于动物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激素是由内分泌腺产生的一种蛋白质
B. 激素直接参与细胞内多种生命活动
C. 激素只运输给相应的靶器官、靶细胞
D. 激素的调节作用与神经调节作用密切联系
【答案】D
【解析】
【分析】
动物激素的是由动物的内分泌腺合成、分泌、释放的,种类多,作用复杂,但都具有相同的作用特点。
【详解】激素的种类包括蛋白质和多肽类、氨基酸衍生物、固醇类,不都是蛋白质,A错误;激素的作用是调节生命活动,传递信息,不参与细胞中的代谢活动,B错误;激素通过体液运输到身体各处,但只对靶细胞、靶器官起作用,C错误;激素调节可以作为神经调节的一部分,激素调节也可以影响神经调节,二者作用密切,D正确。
【点睛】激素调节的特点是:微量、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细胞和靶器官;在生命活动中只起调节作用。
25.下图为人体反射弧结构示意图,其中表示效应器的是
A. ① B. ③ C. ④ D. ⑤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题文描述和图示分析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反射弧的组成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识图分析能力。
【详解】由于神经节位于传入神经上,因此根据神经节()所在的位置可知:①是感受器,②是传入神经,③是神经中枢,④是传出神经,⑤是效应器,A、B、C均错误,D正确。
二、非选择题
26.下图是血糖调节示意图,图中①、②、③是调节血糖浓度的激素,A和B是内分泌腺。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上图中的A是________,②是____________,③是____________。
(2)饭后半小时,②的分泌量增加,②的功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丘脑通过调节③的分泌进而对血糖浓度进行调节的方式属于__________________。
(4)血糖调节功能异常的糖尿病病人易发生糖尿病肾病并发症。这种病人常伴有水肿,血浆蛋白浓度降低,尿液中蛋白含量增加。请分析出现水肿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胰岛 (2). 胰岛素 (3). 肾上腺素 (4). 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 (5). 神经-体液调节 (6). 血浆蛋白减少,血浆滲透压降低,水分(大量)进入组织液,引起水肿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图文结合的形式,考查学生对血糖平衡调节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获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详解】(1) 依题意并分析图示可知:①与③都具有升高血糖的作用,②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而①与②均由A分泌,③是由B分泌,据此可推知:A是胰岛,B是肾上腺,①是胰高血糖素,②是胰岛素,③是肾上腺素。
(2) 饭后半小时,食物中的糖类被消化吸收,导致血糖浓度升高,引起②所示的胰岛素的分泌量增加。胰岛素的功能是: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
(3) 下丘脑通过传出神经调节③所示的肾上腺素的分泌,进而对血糖浓度进行调节,该调节方式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4) 依题意可知:血糖调节功能异常的糖尿病病人,其血浆蛋白减少,血浆滲透压降低,水分大量进入组织液,引起水肿。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识记并理解血糖平衡调节的过程,系统、全面地构建知识网络。据此以图示中的“箭头指向和文字信息”为切入点,明辨图中字母所示器官的名称及数字所示激素的名称,进而结合题意并对各问题情境进行分析解答。
27.引发组织产生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叫阈刺激,阈刺激和阈上刺激引起的动 作电位水平是相同的,因此动作电位的产生具有“全或无”的特点。回答下列问题:
(1)阈刺激引起兴奋时,兴奋部位膜内的电位变化是_____,产生该电位变化的原因是____。
(2)在上图中的X点给予阈刺激,电流表 _______(填“发生”或“不发生”)偏转,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利用上图所示反射弧设计实验,证明动作电位的产生具有“全或无”的特点。写出 实验方案并预期实验结果(电流表用于测定动作电位)。
实验方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 (2). Na+ 内流 (3). 不发生 (4).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由传入神经元传至传出神经元 (5). 对结构 B 分别进行阈下刺激、阈刺激和阈上刺激,观察不同刺激时电流表的偏转情况 (6). 对结构 B 进行阈下刺激时电流表不偏转,阈刺激和阈上刺激时电流表均发生偏转且偏转幅度相同
【解析】
【分析】
I、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神经纤维膜对钠离子通透性增加,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
II、动作电位的产生为“全或无”式,达到阈刺激,引起兴奋,一旦产生就不会随刺激强度的增大而增大;否则不引起兴奋。
III、分析图示:B是感受器,C是神经中枢,A是效应器。
【详解】(1)阈刺激引起兴奋时,神经纤维膜对钠离子通透性增加,Na+内流,其膜内的电位变化是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
(2)在上图中的X点给予阈刺激,电流表不发生偏转,原因是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由传入神经元传至传出神经元。
(3)动作电位的产生为“全或无”式,达到阈刺激,引起兴奋,一旦产生就不会随刺激强度的增大而增大;否则不引起兴奋。证明动作电位的产生具有这种“全或无”的特点,可通过对结构 B 分别进行阈下刺激、阈刺激和阈上刺激三种处理方式,观察不同刺激时电流表的偏转情况。实验结果:对结构 B 进行阈下刺激时电流表不偏转,阈刺激和阈上刺激时电流表均发生偏转且偏转幅度相同。
【点睛】本题考查兴奋的传递和传导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8.艾滋病是由HIV(RNA病毒)引起的一种致死率极高的恶性传染病,目前单纯依靠药物无法完全治愈。下图是HIV感染细胞的过程,请回答问题:
(1)AIDS的中文全称是__________,病人的直接死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病人免疫力几乎全部丧失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图可知,HIV进入人体后,特异性识别靶细胞表面的__________,并在CCR5的帮助下与靶细胞膜融合,体现了细胞膜具有一定的__________。HIV向胞内注入RNA及能催化②过程的__________,以周围游离的4种________________为原料合成相应产物。
【答案】 (1).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 (2). 多种病原体引起的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等疾病 (3). HIV主要是感染T细胞,使T细胞大量减少,细胞免疫受损,缺少T细胞产生的淋巴因子的作用,体液免疫也受损,所以病人的免疫力几乎全部丧失 (4). 受体(CD4) (5). 流动性 (6). 逆转录酶 (7). 脱氧核糖核苷酸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图文结合的形式,考查学生对特异性免疫、免疫系统功能异常、逆转录过程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识图分析能力。
【详解】(1) AIDS的中文全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病原体是HIV,发病机理是:HIV主要是感染T细胞,使T细胞大量减少,细胞免疫受损,缺少T细胞产生的淋巴因子的作用,体液免疫也受损,所以病人的免疫力几乎全部丧失。可见,病人的直接死因是多种病原体引起的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等疾病。
(2) 由图可知,HIV进入人体后,特异性识别靶细胞表面的受体(CD4),并在CCR5的帮助下与靶细胞膜融合,体现了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HIV的遗传物质是RNA,含有逆转录酶。图中②过程为逆转录,是以HIV的RNA为模板,在逆转录酶的催化下,以周围游离的4种脱氧核糖核苷酸为原料,合成DNA的过程。
【点睛】识记并理解体液免疫与细胞没有的过程、AIDS的发病机理、逆转录过程等相关知识。据此,从图示中提取有效信息,准确判断图中各数字所示过程的名称,进而对各问题情境进行分析解答。
29.“探究和验证实验”是高中生物学学习的重要内容,是一种以实验为核心的实践活动,其核心都是设计实验和实施实验。下列为某同学开展的某一验证性实验。
实验目的:验证胰岛素缺乏会引起狗患糖尿病。
实验材料:狗、胰岛素制剂、试管及其他必需试剂、用品。
(1)请补充实验步骤:
第一步:____________________,将A组狗的胰岛切除,B组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步:适宜时间后,分别收集两组狗的尿液于试管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步:每天定时给A组狗喂食适量的胰岛素,然后重复第二步的操作。
(2)实验分析:
①请指出上述实验步骤中的一处不严谨之处并加以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预测结果、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选取健康、大小相同的同种狗若干只并随机均分为A、B两组 (2). 作假手术(切开皮肤但不切除胰岛)处理 (3). 分别滴加适量的斐林试剂摇匀后用50~65℃水浴加热,观察颜色变化 (4). 给A组狗喂食适量的胰岛素改为注射(给B组狗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 (5). 第二步中A、B组狗尿液处理后的颜色分别呈砖红色、不呈砖红色,第三步中A、B组狗尿液处理后的颜色都不呈砖红色,说明胰岛素缺乏会引起狗患糖尿病
【解析】
【分析】
由题文的描述和图示分析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血糖调节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能对一些简单的实验方案做出恰当的评价和修订、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的能力。
【详解】(1) 依题意,本实验的目的是验证胰岛素缺乏会引起狗患糖尿病,自变量是胰岛素的有无,因变量是尿液中葡萄糖的含量,而其他对实验结果有影响的因素均为无关变量,无关变量应控制相同且适宜。因葡萄糖是还原糖,所以可依据“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在水浴加热(50~65℃)的条件下会生成砖红色沉淀”的原理对尿液中的葡萄糖进行检测。依据实验设计遵循的对照原则和题干中呈现的不完整的实验步骤可推知, 第一步应为:选取健康、大小相同的同种狗若干只并随机均分为A、B两组,将A组狗的胰岛切除,B组狗作假手术(切开皮肤但不切除胰岛)处理。第二步应为:适宜时间后,分别收集两组狗的尿液于试管中,分别滴加适量的斐林试剂摇匀后用50~65℃水浴加热,观察颜色变化。
(2) ①胰岛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若给狗喂食胰岛素,则在消化道内消化酶的催化作用下,胰岛素会被分解而失去降血糖的作用,据此分析实验步骤和依据实验设计遵循的等量原则可知上述实验的第三步骤不严谨,应将其改为:每天定时给A组狗注射适量的胰岛素,给B组狗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然后重复第二步的操作。
②因该实验是验证性实验,其结论是已知的,即胰岛素缺乏会引起狗患糖尿病,而胰岛素具有降血糖的作用,所以该实验的结果及结论为:第二步中A、B组狗尿液处理后的颜色分别呈砖红色、不呈砖红色,第三步中A、B组狗尿液处理后的颜色都不呈砖红色,说明胰岛素缺乏会引起狗患糖尿病。
【点睛】梳理实验设计的原则、胰岛素的作用等相关知识是分析、解决本题的关键所在。由题意准确定位实验目的(验证胰岛素缺乏会引起狗患糖尿病),进而明辨实验的自变量、因变量。在此基础上,从题意给出的“材料用具”和不完整的“方法步骤”中提取有效信息,围绕“实验设计的原则”等知识,对相应问题进行解答。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物质不属于内环境成分的是
①血红蛋白②淋巴因子③DNA聚合酶④神经递质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④ D. ②③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是对内环境组成成分的判断,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淋巴组成,凡是能存在于血浆、组织液或淋巴液中的物质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凡是只存在于细胞内的物质都不是内环境的成分。
【详解】①血红蛋白属于红细胞内的成分,不属于内环境成分,①符合题意;
②淋巴因子由T细胞分泌到细胞外发挥功能的免疫活性物质,属于内环境成分,②不符合题意;
③DNA聚合酶细胞内发挥功能的酶,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③符合题意;
④神经递质属于内环境成分,④不符合题意;故选A。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属于内环境成分的归纳。规律总结:凡是可以存在于血浆、组织液、淋巴液中的物质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凡是细胞的结构物质或只存在于细胞内的物质都不是内环境的成分;凡是与外界相通的腔性器官内的液体不属于体液,其内的液体也不属于内环境;植物细胞特有的物质不是人体内环境的成分。
2.下图是人体某组织结构示意图,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人体内不同部位的液体。据图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人体的内环境主要包括①②③
B. ①中的液体可进入到②中
C. 若②内蛋白质含量降低,引起③液增多导致组织水肿
D. 水分子只能由②进入③,不能由③返回到②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结合人体某组织的结构示意图,考查学生对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和相互关系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识图分析能力。
【详解】分析图示可知:①为淋巴,②为血浆,③为组织液,④为细胞内液,内环境是指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即主要由①②③组成,A正确;①(淋巴)中的液体可通过淋巴回流进入到②(血浆)中,B正确;②(血浆)内蛋白质含量降低,造成由②进入③(组织液)中的水分增多,引起③液增多,进而导致组织水肿,C正确;水分子在②(血浆)进入③(组织液)之间是双向渗透的,D错误。
3.人是恒温动物,在一定范围内能够随外界温度变化来调整自身的产热和散热,从而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假如正常个体处于 0℃的环境中,产热量为a1,散热量为b1;处于30℃的环境中,产热量为a2,散热量为b2。下列关于体温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冷觉是在大脑皮层形成的
B. 人处于寒冷环境中要通过增加产热,减少散热以维持体温稳定,因此a1>a2,b1
D. 从 30℃进入 0℃的环境中一段时间后,机体的产热量与散热量可以达到新的平衡
【答案】B
【解析】
【分析】
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体温调节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冷觉的形成部位是在大脑皮层,A正确;寒冷环境下,机体通过神经-体液调节而导致产热增加、散热减少,以维持体温稳定,此时机体的产热量与散热量均大于30℃的炎热环境,即a1>a2,b1>b2,B错误;从 30℃进入 0℃的环境中,通过神经-体液调节,导致肌肉和肝脏等产热增多,人体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加,以提高细胞代谢速率、增加产热,同时皮肤的毛细血管收缩、汗腺活动减弱,以减少散热,因此一段时间后,机体的产热量与散热量达到新的平衡,C、D正确。
【点睛】人体通过调节产热和散热来维持机体体温的恒定。机体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的机制如下:外界温度低时,机体产热多,散热也多;外界温度高时,机体产热少,散热少。产热多于散热,则体温升高,产热少于散热,则体温降低。
4.下列有关动物水盐平衡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升高可刺激下丘脑产生渴觉,主动饮水
B. 肾小管对水重吸收的过程受下丘脑释放的抗利尿激素的调节
C. 摄盐过多后饮水量的增加有利于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对恒定
D. 抗利尿激素的作用结果是让尿量增加,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机体水平衡调节的中枢是下丘脑.当机体缺水或进食过咸的食物时,血浆渗透压升高,一方面刺激下丘脑合成并分泌抗利尿激素增加,促进垂体释放更多的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小管和肾集合管,使水分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另一方面,下丘脑将机体缺水的信号传至大脑皮层的感觉中枢产生渴觉,使人体主动饮水。
【详解】渴觉是在大脑皮层形成的,A错误;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合成,垂体后叶释放,抗利尿激素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但水分进出细胞的方式为自由扩散,B错误;摄盐过多后,饮水量增加有利于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对恒定,C正确;抗利尿激素的作用结果是使尿量减少,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D错误,综上所述,选C项。
5.与人体高级神经中枢无联系的活动是( )
A. 边看电视边吃零食
B. 叩击膝盖下面的韧带引起小腿抬起
C. 开始上课听到“起立”的声音就站起来
D. 运动员长跑比赛中,听到“加油”声,加速冲刺
【答案】B
【解析】
【分析】
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与人体高级神经中枢大脑皮层无直接联系;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
【详解】A. 边看电视边吃零食要用到语言中枢等,与高级神经中枢有关,A错误;
B. 叩击膝盖下方的韧带引起小腿抬起为膝跳反射,中枢位于脊髓,B正确;
C. 上课时听到起立的声音就站起来属于条件反射,中枢位于大脑皮层,与高级神经中枢有关,C错误;
D. 运动员长跑比赛中听到“加油”声,加速冲刺为条件反射,中枢位于大脑皮层,D错误。
6.下图是膝跳反射的反射弧结构示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直接刺激Ⅱ处引起屈肌收缩属于非条件反射
B. 在b处发生的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C. 膝跳反射的效应器是伸肌
D. 神经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没有离子进出细胞的过程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图文结合为情境,考查学生对反射与反射弧、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细胞间的传递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识图分析能力。
【详解】Ⅱ为传出神经,直接刺激Ⅱ处引起屈肌收缩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因此不属于非条件反射,A错误;b处为神经中枢中的突触,在突触处发生的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B正确;伸肌肌群中既有传入神经元的神经末梢(感受器),也有传出神经元的神经末鞘,该传出神经末鞘与其所支配的伸肌构成膝跳反射的效应器,C错误;神经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由于细胞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造成K+外流,这是大多数神经细胞产生和维持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D错误。
7.如图所示将灵敏电表连接到神经纤维表面,当在P点给予足够强度的刺激时,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图所示实验可以证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双向传导
B. 电流表可以检测到的电位变化是由于Na+外流引起的
C. 静息时,P点处的K+浓度膜外高于膜内
D. 电表指针将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答案】D
【解析】
【分析】
阅读题干和题图可知,本题的知识点是神经信号传导、膜电位变化,电流表指针的偏转情况,梳理相关知识点,分析图解,根据问题提示结合基础知识进行回答。
【详解】该图所示实验可以证明兴奋在离体的神经纤维上的双向传导,A错误;电流表可以检测到的电位变化是由于Na+内流引起的,B错误;静息时,P点处的K+浓度膜内高于膜外,C错误;电表指针将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D正确;故选D。
8.下图为突触结构模式图,对其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在a中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信息传递需要能量
B. ①中内容物释放至②中是通过主动运输
C. ②处的液体为组织液,含有能被③特异性识别的物质
D. ①中内容物使③兴奋时,兴奋处外表面分布着负电荷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图文结合为情境,考查学生对兴奋在神经细胞间的传递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识图分析能力。
【详解】a为突触小体,当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到a时,在消耗能量的前提下,神经递质以胞吐的方式经突触前膜释放,此时在a中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A正确;①为突触小泡,②是突触间隙,①中的内容物为神经递质,神经递质释放至突触间隙中的方式是胞吐,B错误;③为突触后膜,②处的液体为组织液,含有能被③特异性识别的物质——神经递质,C正确;①中内容物——神经递质使③兴奋时,兴奋处外表面分布着负电荷,D正确。
9.下图是反射弧的局部结构示意图(a、d点为两接线端之间的中点),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若刺激a点,电流表①可能偏转1次,电流表②可能偏转2次,且方向相反
B. 若刺激c点,电流表①、电流表②均可能偏转2次,且方向相反
C. 若刺激d点,电流表①、电流表②可能都不发生偏转
D. 若刺激e点,电流表①不发生偏转,电流表②仅偏转1次
【答案】D
【解析】
【分析】
此题主要考查反射弧的结构以及功能,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运用,示意图中共有3个神经元,2个突触,在突触,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所以在突触,神经冲动是单向传递的.在神经纤维上,神经冲动是双向传导的
【详解】刺激a点,因a点位于电流表①两极的中间,兴奋同时传到两极,无电位差,不偏转,兴奋先传到电流表②左边一极,偏转一次,然后传到右边一极,再反方向偏转1次,A错误;刺激c点,兴奋不能由突触后膜传向突触前膜,表①不偏转,兴奋先传到电流表②左边一极,偏转一次,然后传到右边一极,再反方向偏转1次,B错误;刺激d点,兴奋向左传导,不能由突触后膜传向突触前膜,表①不偏转,兴奋能先传到电流表②左边一极,偏转一次,同时向右边通过突触,比到电流表②左边一极稍慢,传到右边一极,再反方向偏转1次,C错误;若刺激e点,兴奋不能由突触后膜传向突触前膜,表①不偏转,兴奋传到电流表②右边一极,导致电流表②两极出现电位差,偏转一次,D正确。
【点睛】要注意两点:1兴奋只能从突触前膜传向突触后膜;2兴奋以电信号在神经纤维上传导,以化学信号在突触中传递,所以在突触中速度慢些。
10.下列实例分析正确的是( )
A. 某人因意外车祸而使大脑受损,其表现症状是能够看懂文字和听懂别人谈话,但却不会说。这个人受损伤的部位是言语区的S区
B. 当盲人用手指“阅读”盲文时,参与此过程的高级神经中枢只有语言中枢和躯体运动中枢
C. 当你专心作答试题时,参与的高级中枢主要有大脑皮层H区和S区
D. 某同学正在跑步,下丘脑和脑干未参与调节
【答案】A
【解析】
【分析】
神经中枢的分布部位和功能:
①神经中枢位于颅腔中脑(大脑、脑干、小脑)和脊柱椎管内的脊髓,其中大脑皮层的中枢是最高级中枢,可以调节以下神经中枢活动;
②大脑皮层除了对外部世界感知(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③语言文字是人类进行思维的主要工具,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功能(在言语区)(S区→说,H区→听,W区→写,V区→看);
④小脑中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脑干有许多维持生命必要的中枢,如呼吸中枢;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的调节中枢,还与生物节律等的控制有关;脊髓是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
【详解】某人因意外车祸而使大脑受损,其表现症状是能够看懂文字和听懂别人谈话,但却不会说,说明这个人受损伤的部位是言语区的S区,A正确;当盲人用手指“阅读”盲文时,参与此过程的高级神经中枢除了有躯体感觉中枢和躯体运动中枢,还有言语中枢,B错误;当你专心作答试题时,主要参与的大脑皮层高级中枢是W区(书写性言语中枢)和V区(视觉性言语中枢),C错误;跑步过程需要有平衡中枢参与、呼吸中枢、躯体运动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水盐平衡调节中枢等参与.小脑有保持平衡功能,大脑能控制低级中枢,脑干有呼吸中枢、心血管中枢,脊髓是低级运动中枢,下丘脑有血糖调节中枢、水盐调节中枢等,D错误;综上所述,选A项。
【点睛】本题考查脑的高级功能,要求考生识记神经中枢的分布部位和功能,掌握人脑的高级功能,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1.下列有关下丘脑功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下丘脑是躯体感觉和内分泌调节的主要中枢
B. 下丘脑有冷觉和热觉的最高级中枢
C. 下丘脑分泌促激素,影响内分泌腺功能
D. 下丘脑某一区域通过有关神经的作用,可以间接调节血糖平衡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各级中枢的分布与功能:
①大脑: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其上有语言、听觉、视觉、运动等高级中枢。
②小脑: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
③脑干:有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如心血管中枢、呼吸中枢等。
④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渗透压感受器(水平衡中枢)、血糖平衡调节中枢,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总枢纽。
⑤脊髓:有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
2、下丘脑在机体稳态中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①感受: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可感受渗透压升降,维持水代谢平衡。
②传导: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觉。
③分泌: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相应的激素或促激素;还能分泌抗利尿激素,并由垂体后叶释放。
④调节: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
【详解】躯体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A错误;冷觉和热觉的最高级中枢在大脑皮层,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B错误;下丘脑可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如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通过垂体影响某些内分泌腺(如甲状腺)的功能,C错误;下丘脑是血糖平衡调节中枢,可通过某些神经作用于胰岛细胞使其分泌相关激素,进而调节血糖平衡,故下丘脑某一区域通过有关神经的作用,可以间接调节血糖平衡,D正确。
故选D。
12.图表示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甲与乙结构分别表示下丘脑和垂体
B. a物质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C. 乙结构的活动只受甲结构分泌的激素调节
D. 血液中甲状腺激素起着反馈调节的作用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甲表示下丘脑,乙表示垂体,丙表示甲状腺,a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表示促甲状腺激素。
【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中甲表示下丘脑,乙表示垂体,A正确;a为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正确;乙表示垂体,其活动受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甲状腺激素的调节,C错误;当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过高时,会通过负反馈调节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和负反馈调节过程,进而准确判断图中甲、乙、丙代表的器官的名称以及各个字母代表的激素的名称。
13.当健康人从25℃的房间来到0℃的室外,该人
A. 肝脏产热降低 B. 下丘脑神经元兴奋
C. 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 D. 皮肤汗腺分泌增加
【答案】B
【解析】
【分析】
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体温调节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健康人所处的环境温度从25℃降至5℃,人体的冷觉感受器产生的兴奋通过有关传入神经传至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引起下丘脑神经元兴奋;体温调节中枢对传来的兴奋进行分析、综合后,再通过有关传出神经将兴奋传至肝脏、汗腺等效应器,导致肝脏产热增加、皮肤汗腺分泌减少;同时通过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多,细胞代谢活动增强,以增加产热,进而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综上分析,B正确,A、C、D均错误。
【点睛】解答此题需理清体温调节的知识脉络,形成知识网。
14.下列关于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之间的关系,不正确的是( )。
A. 肾上腺素的分泌活动不受神经的直接支配
B. 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
C. 生物各项生命活动一般同时受神经和体液调节,但神经调节在其中扮演主要角色
D. 体液调节可以是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
【答案】A
【解析】
【分析】
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肾上腺素的分泌活动受神经的直接支配,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肾上腺构成效应器,A错误;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例如幼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影响脑的发育,B正确;动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一般同时受神经和体液调节,但神经调节在其中扮演主要角色,C正确;不少内分泌腺本身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可以把体液调节看作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D正确。
15.给某神经纤维适宜刺激,用记录仪记录电位差,结果如图,图中1、2、3、4、5是五个不同阶段,1是静息状态,2是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4是恢复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1状态下神经元的细胞膜内为负电位
B. 2主要是由膜外Na+在短期内大量流入膜内造成的,该过程需要消耗能量
C. 若组织液中的Na+浓度增大,会导致记录到的电位变化中Y点上移
D. 若组织液中的K+浓度增大,会导致记录到的电位变化中X点上移
【答案】B
【解析】
【分析】
静息时,神经纤维的膜电位为外正内负,受刺激产生动作电位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动作电位的形成主要是钠离子大量内流造成的,静息电位主要是钾离子大量外流造成的。动作电位形成后,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之间形成局部电流,兴奋以电信号的方式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
【详解】1状态下神经元为静息状态,细胞膜外为正电位,细胞膜内为负电位,A正确;2是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是由于Na+在短时间内大量流入膜内造成的,该过程属于通过离子通道的被动运输,不需要消耗能量,B错误;若组织液中的Na+浓度增大,会导致单位时间内的Na+内流数量增加,动作电位的峰值增大,记录到的电位变化中Y点上移,C正确;静息电位主要是钾离子大量外流造成的,若组织液中的K+浓度增大,会导致K+在单位时间内外流减少,记录到的电位变化中X点上移,D正确;故选B。
16.下列关于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 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不同神经中枢分别负责调控某一特定的生理功能
B. 脑干中有许多维持生命活动必要的中枢,还与生物的呼吸调控有关
C. 成年人能有意识地“憋尿”,说明排尿活动可受到高级中枢的调控
D. 饮酒过量的人表现为语无伦次,与此生理功能相对应的结构是小脑
【答案】D
【解析】
【分析】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必须依赖于反射弧的结构的完整性。神经调节具有分级调节机制,低级中枢的活动会受到高级中枢的调控。
2、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脑包括大脑、小脑、脑干和下丘脑,人脑的高级功能是指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功能;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水盐平衡调节中枢,还与生物节律等功能有关;脑干中有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中枢,如呼吸中枢等;小脑有维持躯体平衡的中枢;脊髓中有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
【详解】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不同神经中枢分别负责调控某一特定的生理功能,如刺激下丘脑某一区域可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刺激下丘脑另一区域可引起副交感神经兴奋,A正确;脑干中有许多维持生命活动的必要中枢,如呼吸中枢在脑干,B正确;成年人能有意识地“憋尿”,说明低级中枢受脑中高级中枢调节控,C正确;饮酒过量的人表现为语无伦次,与此生理功能相对应的结构是大脑,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各种脑的功能,相关知识点只需考生识记即可正确答题,所以要求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构建知识网络结构,牢固的掌握基础知识。
17.下图表示机体特异性免疫的部分过程。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吞噬细胞也参与图示免疫过程
B. 过程Ⅰ属于体液免疫,过程Ⅱ属于细胞免疫
C. 细胞a只能为B淋巴细胞,细胞b只能为T淋巴细胞
D. 细胞c只能为浆细胞,细胞d只能为效应T细胞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过程Ⅰ通过抗体发挥免疫效应,属于体液免疫,其中细胞c为浆细胞,细胞a为B细胞或记忆细胞;过程Ⅱ通过效应T细胞作用于靶细胞发挥免疫效应,属于细胞免疫,其中细胞d为效应T细胞,细胞b为T细胞或记忆细胞。
【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示为细胞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两个过程都有吞噬细胞的参与,A正确;根据以上分析已知,过程Ⅰ属于体液免疫,过程Ⅱ属于细胞免疫,B正确;根据以上分析已知,细胞a为B细胞或记忆细胞,细胞b为T细胞或记忆细胞,C错误;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中细胞c为浆细胞,细胞d为效应T细胞,D正确。
18.关于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发生非特异性免疫的结构主要是皮肤、黏膜、吞噬细胞等,发生特异性免疫的结构是机体的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及淋巴循环和血液循环
B. 非特异性免疫作用范围广,特异性免疫作用范围小,针对性强
C. 吞噬细胞参与第二道防线,不参与特异性免疫
D. 特异性免疫的“作战部队”主要是众多的淋巴细胞
【答案】C
【解析】
【分析】
人体免疫包括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包括第一、二道防线,第一道防线由皮肤和粘膜组成,第二道防线由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组成;特异性免疫是人体的第三道防线,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借助于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组成,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两种方式。
【详解】非特异性免疫包括第一、二道防线,故发生非特异性免疫的结构主要是皮肤、黏膜、吞噬细胞等,特异性免疫是人体的第三道防线,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故发生特异性免疫的结构是机体的免疫系统,A正确;非特异性免疫出现快、作用范围广,特异性免疫由于产生免疫活性物质,故出现慢、作用范围小、针对性强,B正确;吞噬细胞既参与特异性免疫,也参与非特异性免疫,C错误;特异性免疫的“作战部队”主要是众多的淋巴细胞,包括T细胞和B细胞,D正确。
【点睛】注意:吞噬细胞既参与特异性免疫,也参与非特异性免疫。
19.下列有关人体内酶、激素和神经递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能产生激素的细胞都能产生酶
B. 能产生激素的细胞都能产生神经递质
C. 有的酶可以催化激素分解
D. 有的激素可以促进产生酶
【答案】B
【解析】
【分析】
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酶的产生部位与特性、激素的分泌部位及化学本质、兴奋在神经细胞间的传递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能产生激素的细胞都能产生酶,A正确;激素是由内分泌腺细胞或神经分泌细胞产生的,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因此能产生激素的细胞不一定都能产生神经递质,B错误;有的酶可以催化激素分解,如蛋白酶可以催化胰岛素分解,C正确;酶和激素的合成与分泌在一定程度上相互影响,有的激素可以促进产生酶,D正确。
20.下列有关免疫系统组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
B. 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
C. 免疫细胞只包括T细胞和B细胞,分别在胸腺和骨髓中成熟
D. 溶菌酶只能由免疫细胞产生并在非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
【答案】B
【解析】
【分析】
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免疫系统的组成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A错误;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B正确;免疫细胞包括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等,淋巴细胞中的T细胞和B细胞分别在胸腺和骨髓中成熟,C错误;溶菌酶可由唾液腺、泪腺等非免疫细胞产生,D错误。
21.如图表示A,B两妇女在1到5月血浆中人乳头瘤状病毒抗体的相对含量。下列对曲线图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 妇女A可能曾经感染过人乳头瘤状病毒
B. 妇女A的非特异性免疫较妇女B强
C. 两人均在4月份感染了人乳头瘤状病毒
D. 人乳头瘤状病毒疫苗可以刺激妇女A机体产生了相应的记忆细胞
【答案】B
【解析】
【分析】
考点是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涉及特异性免疫的过程,二次免疫的特点,分析题图获取信息是解题的突破口,对于相关知识点的综合记忆是解题的关键.
【详解】分析题图可知,妇女A在2月份有一次免疫反应,可能是感染了人乳头瘤状病毒,A正确。
抗体的多少只反应体液免疫,不能判断非特异性免疫的强弱,B错误.
A、B妇女均在5月份产生了抗体,可能是在4月份都感染了人乳头瘤状病毒,C正确。
人乳头瘤状病毒疫苗刺激机体会产生相应的记忆细胞,相同的抗原再次侵入机体时,可以进行二次免疫反应,D正确。
【点睛】分析题图信息可知,妇女A有两次免疫反应,一次在2月份,第二次在5月份,且第二次免疫反应产生的抗体速度快,数量多;妇女B只有一次免疫反应,在5月份,产生的抗体数量少。
病原体和疫苗都能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
22.有一种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是由于患者体内某种T细胞过度激活为效应T细胞后,选择性地与胰岛B细胞密切接触,导致胰岛B细胞死亡而发病,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患者血液中胰岛素水平高于正常生理水平
B. 效应T细胞将抗原传递给胰岛B细胞致其死亡
C. 这种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属于自身免疫病
D. 促进T细胞增殖的免疫增强剂可用于治疗该病
【答案】C
【解析】
【分析】
自身免疫疾病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题文中的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是由于T细胞过度激活为效应T细胞后,选择性地与胰岛B细胞密切接触,导致胰岛B细胞死亡而发病,而胰岛B细胞可以产生胰岛素,胰岛素是唯一可以降低血糖的激素,以至于病人体内血糖浓度升高。
【详解】A、胰岛素由胰岛B细胞合成和分泌,因患者体内一些胰岛B细胞死亡,导致其血液中胰岛素水平降低,即低于正常生理水平,错误;
B、由题干可知,效应T细胞能够选择性的与胰岛B细胞密切接触,则胰岛B细胞为细胞免疫的靶细胞,效应T细胞是通过特异性识别使得胰岛B细胞裂解死亡的,错误;
C、自身免疫病是指免疫系统将自身物质当作外来异物进行攻击而引起的疾病,该病的患者将自身的胰岛B细胞作为抗原进行免疫,即该病为自身免疫病,正确;
D、该糖尿病的起因是由于患者体内某种T细胞过度增殖,则要治疗该病应用抑制T细胞增殖的免疫抑制剂,错误。
故选C。
23.已知5%葡萄糖溶液的渗透压与动物血浆渗透压基本相同。现给正常小鼠输入一定量的该溶液,一段时间后小鼠体内会发生的生理变化是
A. 血浆中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的比值下降
B. 位于胰岛组织的血糖感受器产生兴奋
C. 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释放量减少,尿量增多
D. 肾小管和集合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减少,尿液中葡萄糖含量增加
【答案】C
【解析】
【分析】
医用5%葡萄糖溶液与血浆是等渗溶液,但葡萄糖浓度高于人体血糖浓度,故给正常小鼠输入一定量的该溶液会导致血糖高于正常水平,使胰岛素分泌增加,胰高血糖素分泌减少,使血糖降低,随着血浆中的葡萄糖不断进入细胞被利用并生成水,使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尿量增多。
【详解】给正常小鼠输入一定量的5%的葡萄糖溶液后,血糖浓度高于正常值,胰岛素分泌增多,使血糖浓度恢复正常,所以血浆中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的比值升高,A错误;血糖感受器位于血管壁,B错误;给正常小鼠输入一定量的5%的葡萄糖溶液后,血浆中的葡萄糖不断进入细胞被利用,细胞外液渗透压逐渐减低,抗利尿激素分泌逐渐减少,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重吸收减弱,尿量增加,C正确;给正常小鼠输入一定量的5%的葡萄糖溶液后,正常小鼠通过神经-体液调节,尿液中葡萄糖含量不会增加,D错误。
故选C。
24.下列关于动物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激素是由内分泌腺产生的一种蛋白质
B. 激素直接参与细胞内多种生命活动
C. 激素只运输给相应的靶器官、靶细胞
D. 激素的调节作用与神经调节作用密切联系
【答案】D
【解析】
【分析】
动物激素的是由动物的内分泌腺合成、分泌、释放的,种类多,作用复杂,但都具有相同的作用特点。
【详解】激素的种类包括蛋白质和多肽类、氨基酸衍生物、固醇类,不都是蛋白质,A错误;激素的作用是调节生命活动,传递信息,不参与细胞中的代谢活动,B错误;激素通过体液运输到身体各处,但只对靶细胞、靶器官起作用,C错误;激素调节可以作为神经调节的一部分,激素调节也可以影响神经调节,二者作用密切,D正确。
【点睛】激素调节的特点是:微量、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细胞和靶器官;在生命活动中只起调节作用。
25.下图为人体反射弧结构示意图,其中表示效应器的是
A. ① B. ③ C. ④ D. ⑤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题文描述和图示分析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反射弧的组成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识图分析能力。
【详解】由于神经节位于传入神经上,因此根据神经节()所在的位置可知:①是感受器,②是传入神经,③是神经中枢,④是传出神经,⑤是效应器,A、B、C均错误,D正确。
二、非选择题
26.下图是血糖调节示意图,图中①、②、③是调节血糖浓度的激素,A和B是内分泌腺。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上图中的A是________,②是____________,③是____________。
(2)饭后半小时,②的分泌量增加,②的功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丘脑通过调节③的分泌进而对血糖浓度进行调节的方式属于__________________。
(4)血糖调节功能异常的糖尿病病人易发生糖尿病肾病并发症。这种病人常伴有水肿,血浆蛋白浓度降低,尿液中蛋白含量增加。请分析出现水肿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胰岛 (2). 胰岛素 (3). 肾上腺素 (4). 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 (5). 神经-体液调节 (6). 血浆蛋白减少,血浆滲透压降低,水分(大量)进入组织液,引起水肿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图文结合的形式,考查学生对血糖平衡调节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获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详解】(1) 依题意并分析图示可知:①与③都具有升高血糖的作用,②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而①与②均由A分泌,③是由B分泌,据此可推知:A是胰岛,B是肾上腺,①是胰高血糖素,②是胰岛素,③是肾上腺素。
(2) 饭后半小时,食物中的糖类被消化吸收,导致血糖浓度升高,引起②所示的胰岛素的分泌量增加。胰岛素的功能是: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
(3) 下丘脑通过传出神经调节③所示的肾上腺素的分泌,进而对血糖浓度进行调节,该调节方式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4) 依题意可知:血糖调节功能异常的糖尿病病人,其血浆蛋白减少,血浆滲透压降低,水分大量进入组织液,引起水肿。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识记并理解血糖平衡调节的过程,系统、全面地构建知识网络。据此以图示中的“箭头指向和文字信息”为切入点,明辨图中字母所示器官的名称及数字所示激素的名称,进而结合题意并对各问题情境进行分析解答。
27.引发组织产生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叫阈刺激,阈刺激和阈上刺激引起的动 作电位水平是相同的,因此动作电位的产生具有“全或无”的特点。回答下列问题:
(1)阈刺激引起兴奋时,兴奋部位膜内的电位变化是_____,产生该电位变化的原因是____。
(2)在上图中的X点给予阈刺激,电流表 _______(填“发生”或“不发生”)偏转,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利用上图所示反射弧设计实验,证明动作电位的产生具有“全或无”的特点。写出 实验方案并预期实验结果(电流表用于测定动作电位)。
实验方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 (2). Na+ 内流 (3). 不发生 (4).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由传入神经元传至传出神经元 (5). 对结构 B 分别进行阈下刺激、阈刺激和阈上刺激,观察不同刺激时电流表的偏转情况 (6). 对结构 B 进行阈下刺激时电流表不偏转,阈刺激和阈上刺激时电流表均发生偏转且偏转幅度相同
【解析】
【分析】
I、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神经纤维膜对钠离子通透性增加,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
II、动作电位的产生为“全或无”式,达到阈刺激,引起兴奋,一旦产生就不会随刺激强度的增大而增大;否则不引起兴奋。
III、分析图示:B是感受器,C是神经中枢,A是效应器。
【详解】(1)阈刺激引起兴奋时,神经纤维膜对钠离子通透性增加,Na+内流,其膜内的电位变化是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
(2)在上图中的X点给予阈刺激,电流表不发生偏转,原因是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由传入神经元传至传出神经元。
(3)动作电位的产生为“全或无”式,达到阈刺激,引起兴奋,一旦产生就不会随刺激强度的增大而增大;否则不引起兴奋。证明动作电位的产生具有这种“全或无”的特点,可通过对结构 B 分别进行阈下刺激、阈刺激和阈上刺激三种处理方式,观察不同刺激时电流表的偏转情况。实验结果:对结构 B 进行阈下刺激时电流表不偏转,阈刺激和阈上刺激时电流表均发生偏转且偏转幅度相同。
【点睛】本题考查兴奋的传递和传导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8.艾滋病是由HIV(RNA病毒)引起的一种致死率极高的恶性传染病,目前单纯依靠药物无法完全治愈。下图是HIV感染细胞的过程,请回答问题:
(1)AIDS的中文全称是__________,病人的直接死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病人免疫力几乎全部丧失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图可知,HIV进入人体后,特异性识别靶细胞表面的__________,并在CCR5的帮助下与靶细胞膜融合,体现了细胞膜具有一定的__________。HIV向胞内注入RNA及能催化②过程的__________,以周围游离的4种________________为原料合成相应产物。
【答案】 (1).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 (2). 多种病原体引起的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等疾病 (3). HIV主要是感染T细胞,使T细胞大量减少,细胞免疫受损,缺少T细胞产生的淋巴因子的作用,体液免疫也受损,所以病人的免疫力几乎全部丧失 (4). 受体(CD4) (5). 流动性 (6). 逆转录酶 (7). 脱氧核糖核苷酸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图文结合的形式,考查学生对特异性免疫、免疫系统功能异常、逆转录过程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识图分析能力。
【详解】(1) AIDS的中文全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病原体是HIV,发病机理是:HIV主要是感染T细胞,使T细胞大量减少,细胞免疫受损,缺少T细胞产生的淋巴因子的作用,体液免疫也受损,所以病人的免疫力几乎全部丧失。可见,病人的直接死因是多种病原体引起的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等疾病。
(2) 由图可知,HIV进入人体后,特异性识别靶细胞表面的受体(CD4),并在CCR5的帮助下与靶细胞膜融合,体现了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HIV的遗传物质是RNA,含有逆转录酶。图中②过程为逆转录,是以HIV的RNA为模板,在逆转录酶的催化下,以周围游离的4种脱氧核糖核苷酸为原料,合成DNA的过程。
【点睛】识记并理解体液免疫与细胞没有的过程、AIDS的发病机理、逆转录过程等相关知识。据此,从图示中提取有效信息,准确判断图中各数字所示过程的名称,进而对各问题情境进行分析解答。
29.“探究和验证实验”是高中生物学学习的重要内容,是一种以实验为核心的实践活动,其核心都是设计实验和实施实验。下列为某同学开展的某一验证性实验。
实验目的:验证胰岛素缺乏会引起狗患糖尿病。
实验材料:狗、胰岛素制剂、试管及其他必需试剂、用品。
(1)请补充实验步骤:
第一步:____________________,将A组狗的胰岛切除,B组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步:适宜时间后,分别收集两组狗的尿液于试管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步:每天定时给A组狗喂食适量的胰岛素,然后重复第二步的操作。
(2)实验分析:
①请指出上述实验步骤中的一处不严谨之处并加以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预测结果、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选取健康、大小相同的同种狗若干只并随机均分为A、B两组 (2). 作假手术(切开皮肤但不切除胰岛)处理 (3). 分别滴加适量的斐林试剂摇匀后用50~65℃水浴加热,观察颜色变化 (4). 给A组狗喂食适量的胰岛素改为注射(给B组狗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 (5). 第二步中A、B组狗尿液处理后的颜色分别呈砖红色、不呈砖红色,第三步中A、B组狗尿液处理后的颜色都不呈砖红色,说明胰岛素缺乏会引起狗患糖尿病
【解析】
【分析】
由题文的描述和图示分析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血糖调节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能对一些简单的实验方案做出恰当的评价和修订、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的能力。
【详解】(1) 依题意,本实验的目的是验证胰岛素缺乏会引起狗患糖尿病,自变量是胰岛素的有无,因变量是尿液中葡萄糖的含量,而其他对实验结果有影响的因素均为无关变量,无关变量应控制相同且适宜。因葡萄糖是还原糖,所以可依据“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在水浴加热(50~65℃)的条件下会生成砖红色沉淀”的原理对尿液中的葡萄糖进行检测。依据实验设计遵循的对照原则和题干中呈现的不完整的实验步骤可推知, 第一步应为:选取健康、大小相同的同种狗若干只并随机均分为A、B两组,将A组狗的胰岛切除,B组狗作假手术(切开皮肤但不切除胰岛)处理。第二步应为:适宜时间后,分别收集两组狗的尿液于试管中,分别滴加适量的斐林试剂摇匀后用50~65℃水浴加热,观察颜色变化。
(2) ①胰岛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若给狗喂食胰岛素,则在消化道内消化酶的催化作用下,胰岛素会被分解而失去降血糖的作用,据此分析实验步骤和依据实验设计遵循的等量原则可知上述实验的第三步骤不严谨,应将其改为:每天定时给A组狗注射适量的胰岛素,给B组狗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然后重复第二步的操作。
②因该实验是验证性实验,其结论是已知的,即胰岛素缺乏会引起狗患糖尿病,而胰岛素具有降血糖的作用,所以该实验的结果及结论为:第二步中A、B组狗尿液处理后的颜色分别呈砖红色、不呈砖红色,第三步中A、B组狗尿液处理后的颜色都不呈砖红色,说明胰岛素缺乏会引起狗患糖尿病。
【点睛】梳理实验设计的原则、胰岛素的作用等相关知识是分析、解决本题的关键所在。由题意准确定位实验目的(验证胰岛素缺乏会引起狗患糖尿病),进而明辨实验的自变量、因变量。在此基础上,从题意给出的“材料用具”和不完整的“方法步骤”中提取有效信息,围绕“实验设计的原则”等知识,对相应问题进行解答。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