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山东专用)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试题:第6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检测:试题(含解析)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山东专用)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试题:第6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检测:试题(含解析)01
    (山东专用)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试题:第6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检测:试题(含解析)02
    (山东专用)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试题:第6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检测:试题(含解析)03
    还剩20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山东专用)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试题:第6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检测:试题(含解析)

    展开

    第六单元  检测试题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编者选题表

    考点

    角度

    题号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与土地制度

    中国古代自然经济的影响

    1

    古代中国农业的生态观

    2

    经济格局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3

    唐代大运河密切中央与地方的联系

    4

    隋唐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5

    精耕细作的传承

    6

    宋代私有财产受法律保护

    7

    明朝土地兼并

    8

    手工业

    的发展

    西汉官营手工业的发展

    9

    隋唐时期手工业行会的发展

    10

    宋代经济的发展状况

    11

    明代釉上红彩首创时间的研究

    12

    明清手工业发展缓慢

    13

    商品经济发展

    春秋时期的商业文化

    14

    民间商人合法地位的获得

    15

    宋代规范市场秩序

    16

    宋代商品经济发展

    带来社会结构的变动

    17

    明代北京城市经济发展

    18

    明清时期商帮兴起的原因

    19

    中国对外贸易的出超地位

    20

    古代经

    济政策

    汉代抑商政策的表现

    21

    清初贸易政策的调整

    22

    清朝海禁政策的影响

    23

    中英土地贵族掌握政权

    24

    明代工场手工业占有重要地位

    25

    综合

    26、27、28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法自君出,权尊于法”“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家族国家本位、实现社会和谐等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立法思想和价值取向。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自然经济为主的生产方式

    B.宗法制为内核的政治结构

    C.外儒内法的封建统治思想

    D.大河流域独特的地理环境

    解析:A 根据唯物主义观点可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决定中国古代立法思想和价值取向的是自然经济,A项正确;宗法制、外儒内法的思想都属于上层建筑层面,B、C两项错误。大河流域独特的地理环境对历史发展有一定影响,但不能起决定作用,D项错误。

    2.《吕氏春秋·审时》载:“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齐民要术·种谷》中也有“顺天时,量地力,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的结论。这反映了古代农业具有(  )

    A.和谐统一的生态观 B.因地制宜的生产观

    C.人定胜天的世界观 D.精耕细作的发展观

    解析:A 材料强调农业是天地人物的和谐统一,是古代朴素的农业生态理念,故A项正确;“任情返道,劳而无获”强调顺应自然的重要性,“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强调与自然的和谐,不能体现具体的地理状态,故B项错误;“养之者天也”无法体现人定胜天的观点,故C项错误;“顺天时,量地力,则用力少而成功多”强调与“天”“地”的和谐,无法体现精耕细作,故D项错误。

    3.汉唐以来,历史上的大规模移民经常呈现由北到南的格局,而清前期的“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开创了由东向西大移民的先例。上述材料表明(  )

    A.古代后期经济重心有西移之势

    B.经济格局影响人口分布

    C.清前期四川比湖南、广东更稳定

    D.集权制度决定移民走向

    解析:B 材料“大规模移民经常呈现由北到南的格局”现象的出现是由于江南经济的开发;“湖广填四川”也是由于长期的战乱导致四川残破不堪,为了利用四川“千里沃野”的自然条件,恢复和发展经济,清廷实行了一系列招民垦荒、鼓励湖广人入川开垦和发展生产的措施,由此可以得出,人口的分布受经济发展格局的影响,B项符合题意。A项与史实不符;C项与材料主旨无关,且与史实不符;D项说法不正确。

    【新知生成】 “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四川经过战乱,导致人口急剧减少。因此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官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吸引外地移民。其中从清康熙十年(1671年)大规模开始到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为止的移民运动堪称规模最大。

    清初颁布了一份名为《康熙三十三年招民填川诏》的诏书,下令从湖南、湖北、广东等地大举向四川移民。其中以湖广最多。一是奉旨入川,当时朝廷颁发“楚民实川之诏”时,基层的实施部门采取武的办法以强行捆押方式,把一个个村子围住强行入川;二是求生存入蜀,在临近地方的战乱中失去了土地的人纷纷接受政府的政令;三是经商入蜀,前期湖北与邻省四川的贸易十分方便,有的就近入蜀定居。

    受到经济推力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人口涌入四川;至雍正年间,对入川进行了政策的变化。至乾隆年间,四川已经出现了“人浮于土”的现象。移民入川运动于乾隆后期基本式微。

    这一移民运动给四川带来了不同地域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为四川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甚至四川无与伦比的感染力和同化力也正是来源于厚重的移民文化,这些外省移民还成为多数四川人的先祖。然而,“湖广填四川”对四川的生态环境有着直接的破坏“痕迹”。

    4.唐代,大运河将长安、洛阳与江淮地区的漕渠、汴水和淮南的官河连接起来,构成了“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赋以存立”的唐王朝生命线。据此可知,唐代大运河(  )

    A.加强了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

    B.密切了中央与地方联系

    C.推动了各地之间的文化交流

    D.促进了全国政治的统一

    解析:B “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赋以存立”,反映了唐朝时期长安虽为政治文化中心,但在经济上依赖于江南一带,实现这一连接的正是大运河的开通。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运河流经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联系,B项正确。材料中的措施适应了经济南移的趋势,而不是“加强”了这一趋势,A项错误;大运河仅流经中原、江淮、江南部分地区,C、D表述夸大了其作用,故错误。

    5.以下为隋唐时期粮仓设置情况的部分材料,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

    年份

    建置

    作用

    开皇

    三年

    在卫州设黎阳仓,在陕州置常平仓,在华州置广通仓

    将关东粮食分储在官仓中,然后用接力方式,一段段将粮食运到京都

    大业元年

    开通济渠

    接驳洛阳与淮河

    开元

    二十二年

    裴耀卿在河阴置河阴仓,三门东置集津仓、三门西置盐仓,两仓之间开山路十八里

    南船至河阴仓,即输粟于仓,官雇船驶至洛阳,置于集津仓……三年运米七百万石,省脚钱三十万缗

    A.运河的开凿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B.南方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C.经济重心与政治重心的逐渐割离

    D.经济重心南移推动政治中心南移

    解析:C 材料主旨是通过隋唐时期粮仓设置情况,来说明经济重心与政治重心的关系,A项是对材料的片面解读,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故A项错误;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宋代,故B项错误;从材料中“用接力方式,一段段将粮食运到京都”、开凿大运河连接洛阳与淮河,置便利东南漕运的河阴仓、“官雇船驶至洛阳”等信息可以看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而政治中心仍在北方,经济重心与政治重心逐渐割离,故C项正确;从材料中可以看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而政治中心仍在北方,故D项错误。

    6.宋代农学家陈敷说:“多虚不如少实,广种不如狭收。”元代农学家王祯说:“凡人家营田,皆当量力。宁可少好,不可多恶。”明代农学家沈氏说:“作家第一要勤耕多壅,少种多收。”该材料主要表明从宋代到明代的农业生产中(  )

    A.人地矛盾的显现 B.精耕细作的传承

    C.稻麦种植的减少 D.技术交流的增加

    解析:B 题干主要论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没有提及人地矛盾,故A项错误;通过“广种不如狭收”“宁可少好,不可多恶”“少种多收”可以得知从宋到明,农学家都主张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即体现了对农业生产精耕细作的传承,故B项正确;题干没有提及稻麦种植的问题,故C项错误;题干主要论述农业要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没有提及技术交流的问题,故D项错误。

    7.宋代关于物的立法,有动产和不动产的区分,其中动产被称为“财”或“物”,不动产被称为“产”或“业”。业主的土地所有权也由单一的所有权派生出永佃权、占佃权等,以及基于土地所有权的典当、抵当等担保物权。这反映了宋代(  )

    A.民间租佃关系日益规范

    B.私有财产受法律保护

    C.法律注重保护土地所有权

    D.对经济控制逐步加强

    解析:B 材料主要是宋代关于物权的立法,立法分类明确,特别是对土地等私有财产有详细规定,这反映了宋代法律对私有财产的保护,故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佃农,故A项排除;材料不仅提到土地所有权,还涉及“担保物权”,故C项不全面;材料主要反映了法律对民事经济活动的规范和保护,故D项错误。

    8.明初赋税制度,民田税轻,官田税重,在募役方面为了照顾官田赋役负担,反过来官田役减,民田役重。因此,在土地买卖上,民田价高,官田价低。这一现象(  )

    A.加剧了土地兼并 B.增加了赋税收入

    C.减轻了百姓负担 D.缓和了阶级矛盾

    解析:A 民田税轻,使民田经营利润相对较大,导致买卖需求旺盛,必然会加剧土地兼并,故A项正确;土地买卖使赋税在土地所有者之间转移,但总量不变,并不能使赋税增加,故B项错误;民田价高容易导致土地兼并,自耕农经济衰退,一定程度上加重了百姓负担,故C项错误;土地兼并容易激化阶级矛盾,故D项错误。

    9.如图是近年出土的西汉海昏侯(汉武帝之孙刘贺,史称汉废帝)墓葬中的两枚印章。除此之外,还出土了数量惊人的金器、青铜器、铁器、玉器、漆木器、纺织品、陶瓷器等珍贵文物,以及大量竹简、木牍。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A.从图上文物字体可见篆体依然是当时的主流通行字体

    B.从墓葬的规格可见当时王国问题对中央集权威胁巨大

    C.该墓葬出土的精美器皿大多出自官营手工业工匠之手

    D.该墓葬的竹简、木牍有可能记载着儒家和佛教思想精髓

    解析:C 图中文物字体属于篆体,但当时的主流通行字体是书写更为方便的隶书,故A项错误;汉武帝时期王国问题已经解决,对中央集权威胁不复存在,故B项错误;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它凭借国家权力,征调优秀工匠,使用上等原料,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题干中这些精美器皿大多出自官营手工业工匠之手,故C 项正确;佛教是西汉末年传入我国的,当时还没有相关记载,故D项错误。

    10.隋唐时期,造纸、冶铜、制棉等行业出现了行会,并有公推的长老,对内掌管行务,对外负责处理与其他行业及官府之间的关系,配合政府维持市场秩序。这反映了隋唐时期手工业(  )

    A.行业经营由官府计划 B.突破了政府管理

    C.注重加强与市场联系 D.部门间联系减弱

    解析:C 根据题干“对外负责处理与其他行业及官府之间的关系,配合政府维持市场秩序”可知,行会只是起到协调和配合作用,不能说明在隋唐时期行业经营由官府计划,故A项错误;根据“配合政府维持市场秩序”可知,隋唐时期的手工业受到政府的监管,没有突破政府的管理,故B项错误;题干中“对外负责处理与其他行业及官府之间的关系,配合政府维持市场秩序”说明,行会注重加强与市场的联系,有利于部门间联系,故C项正确,D项错误。

    【新知生成】 行会:在封建社会,随着城市的兴起和手工业生产的繁荣,一种手工业的同业团体兴起,由同一行业的工人组成,订有行规,调解行会内纠纷,对外进行交涉。行会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行会后期的规定,限制了自由竞争、从业人员数量、商品的大量生产和新生产工具的应用。

    11.《夷坚志》是记载宋人洪迈所经历的社会生活、宗教文化、伦理道德、民情风俗的一部作品,为后世提供了宋代社会丰富的历史资料。下列内容不可能出现在此书中的是(  )

    A.曲辕犁的推广使用

    B.商人入市籍不得为官制转变

    C.用煤作为燃料冶铁

    D.除釉下彩绘外出现粉彩瓷器

    解析:D 曲辕犁在唐代出现,故可能在宋代推广使用,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商人入市籍不得为官制转变现象的出现是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这也符合宋代的特征、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用煤做燃料冶铁出现在汉代,宋代用煤冶铁已相当普遍,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元代才开始进入彩瓷生产时期,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12.传统观点认为明代的釉上红彩为宣德朝(1426~1435年)所首创。下图是1964年在南京明故宫遗址出土并被南京博物院收藏的白地釉上红彩云龙纹盘(残片)。考古专家认为盘上所绘的云龙纹是明代洪武朝景德镇官窑瓷的典型纹饰。据此推知,明代(  )

    A.景德镇官窑烧制的彩瓷供宫廷使用

    B.官窑已经能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生产

    C.釉上红彩首创时间提前到洪武年间

    D.彩瓷和珐琅彩的制作工艺日趋成熟

    解析:C 考古是比较科学的历史实证手段,通过出土文物等一手资料推断的历史结论“云龙纹是明代洪武朝景德镇官窑瓷的典型纹饰”比较准确,因此题中考古发现把明代的釉上红彩首创时间提前到洪武年间,故C项正确。A项非材料反映的信息,故排除;官窑的瓷器主要供各级贵 族使用,不进入市场,故B项错误;珐琅彩出现于清朝,故D项错误。

    13.有学者认为,明清时期,江南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但是因为该地区缺乏廉价能源,所以选择走上发展劳工密集型手工业的“最小阻力路径”。这里的“最小阻力路径”(  )

    A.直接导致了能源缺乏 B.催生了早期民族工业

    C.扼杀了资本主义萌芽 D.阻碍了工业化的发展

    解析:D 明清时期江南发展主要依靠大量使用劳动力,而对技术和设备依赖程度低的劳工密集型手工业,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廉价能源不足的问题,但从长远来看,其不利于手工业的技术革新,必然阻碍工业化发展。故D项正确,A、B、C三项错误。

    14.相传春秋时期范蠡发明的秤用南斗六星和北斗七星做标记,又加上了福禄寿三星,意为缺一两折福,缺二两折禄, 缺三两折寿。中国的秤文化能够说明(  )

    A.中国的秤是世界上最为精准的衡器

    B.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商业经营理念

    C.中国的秤促进了古代商品经济繁荣

    D.反映了中国古代商人诚信经营的状况

    解析:B 材料中“南斗六星和北斗七星”“秤”“做标记”,反映了天文文化与秤的结合;福禄寿三星体现的是人们对诚信经营的期待,故答案为B项。A项材料体现不出;C项表述夸大了秤的作用,秤的出现应是商品经济的伴生物;D项仅反映了材料部分信息。

    15.被孟子称为“贱丈夫”的民间商人,最初是不合法的,不能到城里市场上去交易。他们只能在野外找个土岗,“以左右望”,获取利益。后来,民间商人向政府纳过税后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了。这一变化反映了(  )

    A.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B.民间商人推动商业市镇崛起

    C.政府不再监管商业活动

    D.民间商人可以取得合法地位

    解析:D 据材料可知,民间商人由最初的不合法、不能到城里市场上去交易,发展到通过向政府纳税就可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这一变化意味着民间商人可以取得合法地位,D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战国到清末一直奉行重农抑商政策,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民间商人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不能说明民间商人推动商业市镇崛起,B项错误。材料表明政府通过税收方式加强对商业的管控,政府并没有放弃对商业的监管,C项错误。

    16.宋代政府在物品采购上建立了“书市买牌”制度,即官府将要采购的物品和价格书写在牌上,公之于市,有愿意交易的商人就和官府到市场买处按牌交易。这说明宋代(  )

    A.注重市场秩序的规范 B.抑商政策已完全崩溃

    C.官营手工业严重衰落 D.民间手工业成为主导

    解析:A 据材料可知,宋代政府建立“书市买牌”制度来规范政府采购交易,这有利于规范市场秩序、公平竞争,故A项正确。材料主旨是规范商业交易,故B、C、D三项与材料无关。

    17.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宋代许多商人以财买婚,通过与官僚、宗室、士人联姻进而跻身上层社会。其中最为显赫者当属茶商马季良,因为娶了刘皇后兄长之女,获封光禄寺。这反映了宋代(  )

    A.商品经济发展带来社会结构的变动

    B.商人群体逐步控制国家的政治生活

    C.统治阶级已经放弃重农抑商的政策

    D.商人的价值观成为社会的主流观念

    解析:A 据材料可知,居于四民之末的商人通过联姻的方式跻身上层社会,甚至进入官僚队伍,这反映了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引起社会阶层的变动,故A项正确。B、C、D三项中的“控制”“放弃”“主流”材料均未体现,且与史实不符,故均排除。

    【新知生成】 四民:是古代中国政府对平民职业的基本分工,指士(学者)、农、工、商,但其次序历代有所不同。而且由于大型商贾比较富有,普通秀才往往贫困。民间的实际身份高低往往由权利与钱财的多少决定,而不是身份。

    18.明代学者张翰说“四方之货不产于燕(指北京)而毕聚于燕”,传教士利玛窦也说“北京什么也不生产,但什么也不缺少”。据此可推知(  )

    A.北京的虚假繁荣下埋藏着巨大危机

    B.北京城市经济为统治阶层服务

    C.明代中国南北经济差距越来越明显

    D.明代民间工商业经济繁荣发展

    解析:B 北京是明朝(明成祖迁都北京后)的都城,是政治中心,是统治阶级聚集的地方,北京城本身生产不足但四方之货聚于北京,主要是为了满足都城统治阶层的需要,并不能说是虚假繁荣,故A项错误,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明代中国南北经济差距越来越明显,故C项错误;这里只是强调北京城是一个消费城市,而没有反映工商业经济的繁荣状况,故D项错误。

    19.明清时期,为解决外地经商的困难,提高商业竞争力,以地缘为纽带的“商帮”兴起,尤其以徽商、晋商、粤商、宁波帮等十大商帮最为著名,它们在各都市、市镇建立“会馆”,并进而构筑严密的商业网。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历史背景是(  )

    A.跨区域贸易日益繁荣

    B.商业竞争日益激烈

    C.地缘意识更加突出

    D.重农抑商政策威胁商人利益

    解析:A 由“为解决外地经商的困难”可知,商帮的兴起主要是由于跨区域贸易出现困难,而商帮的数量规模、构筑严密的商业网等则反映了跨区域贸易的兴盛,故A项正确;商业竞争日益激烈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现象,不符合题干要求,故B项错误;地缘意识更加突出是历史背景之一但不是“主要历史背景”,故C项错误;材料中未涉及“重农抑商政策”,故D项错误。

    20.白银作为货币,在中国古代长期都以“两”结算,在《南京条约》中,赔款则以明中后期开始流入的西班牙“银元”结算。当时使用“银元”结算的重要因素是(  )

    A.中国对外贸易长期居出超地位

    B.西班牙长期主导欧亚海上贸易

    C.英国工业发展对银元需求旺盛

    D.晚清对国际白银市场尚不熟悉

    解析:A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前中国在对外贸易中一直处于出超地位,外国银元大量流入中国,导致清政府外汇储备中存有大量西班牙“银元”,这使清政府支付赔款使用“银元”结算成为可能,A项正确;B项中“长期主导”本身错误,且不符合题意;英国工业发展对海外市场和原料需求旺盛,故C项错误;D项符合史实但不是“重要”因素。

    21.史载,汉高祖四年曾颁布规定:成年男女每人每年纳税一算,称“算赋”,计120钱,商人及奴婢加倍;同时禁止有市籍的工商业者买地。这说明汉初(  )

    A.注重抑制土地兼并 B.政府的财政收入匮乏

    C.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D.贬低商人的社会地位

    解析:D 材料中汉高祖时期对商人征税加倍,禁止工商业者买地,说明贬低商人的社会地位,故D项正确。A、B两项材料中无体现;材料现象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故C项错误。

    22.康熙年间,美洲银元的使用区域从沿海扩大到东南,从江浙扩大到内地。从此,一个新的货币量词进入汉语体系,那就是“圆”(后又写成“元”)。这反映了(  )

    A.中国已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康熙时期的贸易政策有所调整

    C.清朝的对外贸易处于入超地位

    D.中国的经济政策顺应时代潮流

    解析:B 据材料可知,康熙年间,美洲银元在中国使用区域扩大,表明美洲银元大量流入我国,海禁政策有所放松,康熙时期的贸易政策有所调整,故B项正确。A项始于鸦片战争,故错误;鸦片战争前,清朝对外贸易处于出超地位,故C项错误;当时中国仍推行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阻碍了中国向工业文明转型,故D项错误。

    23.康熙年间,广州西郊迁入大量来自海边的渔民、乡民,这些地方逐渐成为摆卖鱼虾、桨橹等商品的圩市,房屋店铺逐渐成行成市,称为“移民市”。后来清廷为安抚民心,改“移”为“宜”,并刻“宜民市”石匾(如图)。宜民市的设置源于(  )

    A.南方工商业市镇全面繁荣

    B.康熙帝重视缓和满汉矛盾

    C.“海禁”政策使大量渔民内迁

    D.广州的经济地位逐步提高

    解析:C 材料中的“广州西郊迁入大量来自海边的渔民、乡民”,是由于清政府厉行“海禁”,将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不许人民片板下海。因此宜民市的设置源于“海禁”政策使大量渔民内迁。故答案为C项。

    24.明清时期手工作坊主赚钱后多买田置地,18世纪的英国商人在经商致富后第一件要做的事也是在乡村购买田地或与土地贵族联姻。导致这种现象的共同原因是(  )

    A.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B.土地贵族掌握政权

    C.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D.农业经营方式落后

    解析:B 18世纪的英国已经不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了,故A项错误;明清时期工商业者和18世纪英国商人致富后多买田置地,原因在于土地贵族掌握政治上的特权,是用经济权益获取政治权益,因此出现题干现象,故B项正确;当时英国政府推行的是重商主义政策,且农业已经采用资本主义经营方式,故C、D两项错误。

    25.下面为明代苏杭地区居民身份结构示意图,该图反映了(  )

    A.工场手工业占重要地位 B.租佃关系开始确立

    C.商人群体社会地位较低 D.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解析:A 根据题图可知,当地工场工人占到约三分之一的比例,表明工场手工业在当地的社会经济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故A项正确;材料中能体现租佃关系,但租佃关系开始确立于春秋战国时期,故B项错误;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商人在当地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但是无法判断他们的社会地位,故C项错误;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26题13分,27题25分,28题12分,共50分)

    26.中国古代是以农为本的国家,然而自宋代开始,农业中出现了“今之农与古之农异”的现象。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今农夫五口之家……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同“债”)者……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晁错《论贵粟疏》

    材料二 秋成之时,百逋丛身,解偿之余,储积无几,往往负贩佣工以谋朝夕之赢者,比比皆是也。

    ——[宋]王柏《鲁斋集》

    材料三 一般说来,兼业的农户能比纯农业户向市场提供更丰富多样的商品,也能比纯农业户更多地从市场上购买商品……大量兼业的农民还成为工商业经营的主体队伍中的成员。但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农民兼业从一开始就是与维持他们最基本的生存条件联系在一起的,个体小农在一个极低的水平上实现收支平衡,不仅减少了对纺织品、农具等一般手工业品的市场需求,而且生产出大量同类手工业品,对专业化生产构成了顽强的抵制。

    ——李晓《宋代工商业经济与政府干预研究》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晁错认为农民“勤苦如此”的原因是什么?政府针对这一现象采取的对策是什么?(5分)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出现了何种新的社会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负贩佣工”可以谋“朝夕之赢”的有利条件是什么?(4分)

    (3)材料三中的“两面性”含义是什么?综合以上材料,你如何看待农民兼业的现象?(4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同‘债’)者”,可归纳出晁错认为农民“勤苦如此”的原因;第二小问,据材料一“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可知政府针对这一现象采取的对策是轻徭薄赋,劝课农桑(重农抑商)。 第(2)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二“往往负贩佣工以谋朝夕之赢者”,可知材料二中出现的新现象是农民兼业(农民利用农闲经营农业之外的产业);第二小问,结合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状况,总结“负贩佣工”可以谋“朝夕之赢”的有利条件即可。 第(3)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三“兼业的农户能比纯农业户向市场提供更丰富多样的商品,也能比纯农业户更多地从市场上购买商品”“农民兼业从一开始就是与维持他们最基本的生存条件联系在一起的,个体小农在一个极低的水平上实现收支平衡,不仅减少了对纺织品、农具等一般手工业品的市场需求,而且生产出大量同类手工业品,对专业化生产构成了顽强的抵制”总结即可;第二小问,结合农民兼业现象出现的意义,及其对所处的封建社会的影响,说明对农民兼业现象的看法即可。

    答案:(1)原因:生产艰辛,赋税徭役沉重;自然灾害;债务盘剥。(任答三点,3分)

    对策:轻徭薄赋;劝课农桑(重农抑商)。(2分)

    (2)现象:农民兼业(农民利用农闲经营农业之外的产业)。(1分)

    条件:宋代商品经济的高度繁荣;政府放松对市场的监管;农民经营观念的转变。(3分)

    (3)含义:一方面,可以增加商品流通,扩大消费,提供充足劳动力,促进工商业经济的高度发展。另一方面,造成国内市场狭小,不利于专业化生产。(2分)

    看待:是一种新的经济现象,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依旧属于小农经济的范畴,不能促进社会变革与转型。(2分)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班牙人在墨西哥及秘鲁开办银矿,征发印第安人入矿劳动。银矿中繁重的劳动,使印第安人成批的死去。但是银矿主却靠此发了大财,西班牙政府也得到了额外的财政收入,矿主向国王政府纳税的税率为产量的五分之一。1500~1650年间从美洲流到西班牙的白银达16 000吨。白银首先流进西班牙,再从西班牙流向热那亚,然后通过国际贸易渠道向东流动。在一个世纪之内,西班牙的物价上升四倍以上。欧洲其他国家虽然没有达到这样程度,但是这打乱了传统的经济关系。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

    材料二 中国并不是银矿资源丰富的国家,明朝初年,政府推行纸币,禁止百姓白银交易。从1592年到17世纪初,在中国用黄金兑换白银的比价是1∶5.5到1∶7,而西班牙的兑换比价是1∶12.5到1∶14。由于对外贸易出超白银源源不断流入中国。白银货币地位逐渐确立起来,国内因财政货币化推进而造成的“银荒”日趋缓解。万历年间,明政府实行“一条鞭法”,把徭役、土贡等赋役都归并在田赋里,“计亩征银”。白银的流通在我国经过几百年缓慢曲折地发展,最终排挤了纸币,取代铜钱成为流通中的主要货币。

    ——宋杰《中国货币发展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白银流入欧洲对打乱传统经济关系的促进作用。(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中后期白银成为流通中的主要货币的背景及影响。(15分)

    解析:第(1)问,“打乱传统经济关系”本质上就是打乱封建经济,封建经济本身的衰落是因素之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更是打乱封建经济的因素,尤其是英法等国工业经济的增长。第(2)问,白银成为主要货币的“背景”,首先要考虑白银的因素:大量白银流入中国,白银作为货币优于纸币;其次要考虑社会的因素: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再次还要考虑政府的因素:政府税收征银。“影响”需要辩证地分析。

    答案:(1)白银大量流入欧洲,造成物价上涨,传统封建地主收入减少,地位下降;新兴资产阶级实力上升。对英、法等国来说工业经济迅速增长,加速了资本主义兴起,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10分)

    (2)背景: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对外贸易出超;国内白银兑换黄金的比价高于国际市场;政府税收征银;白银自身的优越性;纸币易伪造、易贬值。(任答5点即可)(10分)

    影响:打破了政府的货币垄断权;推动了工商业及城市的发展;过度依赖白银进口不利于政府财政的稳定。(5分)

    2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中国古代经济文献的部类构成

    代表作及主要内容

    经部的经济文献

    《尚书》《周礼》《春秋》《五经正义》《尔雅》等

    渔猎、畜牧、商旅、耕种、土地制度、社会分工、生产与流通、分配与消费等

    史部的经济文献

    《食货志》《通志》《通典》《文献通考》等

    经济制度沿革、经济政策的实施、经济思想的演变等

    子部的经济文献

    《荀子》《老子》《管子》《盐铁论》《论衡》等

    户口、农桑、田制、服役、漕运、盐法等

    集部的经济文献

    《文选》《唐文粹》《宋文鉴》《清文汇》等

    经济、法制等

    四部以外的经济文献

    丛书中的经济文献、出土文献中的经济文献、档案文献中的经济文献,如《甲骨文合集》涉及农业、手工业、商业、交通、账册、契据等

    ——朱迎平《中国古代经济文献的构成和特点》

    上表为中国古代经济文献简表。从表中提取一个或多个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12分)

    解析:首先拟定论题,根据表格可知不同类型的文献反映了中国古代经济的不同方面,通过这些文献可以了解中国古代经济的方方面面。从表中提取一个或多个信息,围绕中国古代经济文献的特点及其所反映的中国古代经济状况拟定论题。其次进行阐述,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中国古代经济文献的特点及其意义。最后对阐述进行总结。

    答案:(示例)论题:中国古代经济文献涵盖广、分布广、体式多、不间断,它们详尽记录了古代社会经济活动的方方面面,在世界范围内首屈一指,是人类珍贵的文化遗产。

    阐述:古代经济文献虽然在古典文献体系中未成专科,但其内涵极其丰富,其特色有下述四点:一是涵盖广:土地、赋税、贸易、货币、财政等各类制度,农业、手工业、商业、运输等各类产业,衣、食、住、行等各类活动,无不留下详略不等的记载;二是分布广:数量巨大的经济文献,分布在古典文献的各个部类;三是体式多:古代经济文献既有正史也有奏议、专著、统计资料等体裁;四是不间断:古代经济文献自有文字记载以来从未间断,期间的经济消长都得到了连续的记载,中华民族赖以繁衍生息的基本经济活动,都呈现于这绵绵不断的经济文献长河之中。同时,它也无疑是整个人类珍贵的文化遗产,必将给世界各国乃至人类未来的发展提供宝贵的借鉴。(12分)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山东专用)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试题:第6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检测:试题(含解析)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该专辑正在参与特惠活动,低至4折起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