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9高考语文一轮选编练题12含解析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5753921/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2019高考语文一轮选编练题12含解析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5753921/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2019高考语文一轮选编练题12含解析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5753921/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人教版)2019高考语文一轮选编练题1含解析
(人教版)2019高考语文一轮选编练题12含解析
展开人教语文2019高考一轮选编练题题(12) 一、语言文字运用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该安置点的每个房间都有发放给转移群众的宣传彩页,绘声绘色地展示了有关暴雨过后的相关防疫知识。②廿八都,这个高深莫测的古镇,像谜一样遗落在苍茫的大山深处。③德国慕尼黑22日晚发生恶性枪击事件见报后,立即满城风雨。警方呼吁民众不要在网上散播相关视频及照片。④在整理、编辑、加工《抗战家书——我们先辈的抗战记忆》时,阅读家书原文,参看历史照片,会有一种最强烈最自然的口传心授之感扑面而来。⑤这一恶性案件发生后,上级领导马上下达了限期破案的指令,公安机关立即倾巢而出,设卡排查,不久,就抓获了几个主要的犯罪分子。⑥如果人们在某一社会中普遍地陷入名缰利锁,人的生命价值的平等和人格尊严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维护,那么这个社会就“异化”了。A.①②④ B.②③⑥C.①④⑤ D.④⑤⑥答案 C解析 ①绘声绘色:形容叙述、描写生动逼真。强调描述者,一般指表演或表现出色,此处可用“图文并茂”。②高深莫测:高深的程度无法揣测。形容使人难以理解。使用正确。③满城风雨:形容事情传遍各处,到处都在议论着(多指坏事)。使用正确。④口传心授:指师徒间口头传授,内心领会。用错对象。⑤倾巢而出:比喻全部出动,多含贬义。用在此处感情色彩不当。⑥名缰利锁:名和利像缰绳和锁链,会把人束缚住。使用正确。2.(病句)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A.新华社今天报道,中国检察机关以侵犯商业秘密和参与贿赂活动批准逮捕了矿业巨头力拓公司的四名职员。B.中国第四大煤炭生产商——兖州煤业股份有限公司仍在就以31亿美元收购费利克斯资源有限公司一事进行谈判。C.鲁迅先生的精神在今天依然没有过时,依然为人们提供了观察世界的可贵的角度,而《鲁迅全集》因为已经出版多年,所以现在需要重新出版。D.台湾有关方面公布的救灾物资需求,中台办正在积极准备相关救灾物资,为台湾同胞救灾和灾后重建提供各种必要援助。答案:B( A.成分残缺,可在“贿赂活动”后加“为由”或“的罪名”;C.不合逻辑,“《鲁迅全集》已经出版多年”并不是“需要重新出”的原因。D.表意混乱,可在“台湾有关方面”前加“根据”。)3.下列各句中,表达不得体的一句是( )A.某校校庆前夕,一位校友发给联络办的老师的短信:因航班取消,故不能及时赶到母校参加庆典,敬请谅解。B.朋友把你心爱的书借去了很久也没还,你想委婉地让他归还,于是说:我那本书很好看吧,不然怎么会让你爱不释手呢?C.午宴上,某中学生遇到父母的朋友劝酒,不想喝,便说:谢谢足下,家父从来不准许我喝酒。D.张老师给原来同事打电话:王老师,昨天在书店里遇到了令堂,几年不见她还是精神矍铄。答案 C解析 “足下”“家父”过于书面,比较文雅,不适用于有父母的朋友参与的饭桌上。4.下面是紫砂壶成型过程的简要框架图,请把这个过程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0个字。答: 答案 紫砂壶的成型过程,首先是通过打泥条、做壶身,并在壶身加上壶柄、壶嘴和壶盖,完成壶身的捏制;而后是对捏制好的壶身进行贴花、绘画和刻字的装饰加工。 二、古代文化知识5.下列关于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弟”,唐以前指同曾祖父不同父亲而年幼于己的同辈男性;唐以后指同祖父不同父亲而年幼于己的同辈男性,同今之“堂弟”。B.“诸生”是古代中国对读书人的一种称呼,明清后又指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C.“陛下”,本指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子进言天子时须先呼台下侍者而告之,后成为与帝王面对面时对帝王的敬称。D.“崩”,古代对死的一种讳称,专指皇帝的死亡,意义相同的词语还有“崩殂、驾崩、仙逝、薨、不禄”等等。答案 D解析 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士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庶人死曰“死”;“仙逝”即去世,像仙人一样离开人间,是对“死”委婉的说法。 三、名篇名句默写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春望》中,诗人通过刻画自己形象,表达忧国思乡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词人从视觉、听觉角度,同时运用比喻生动描写赤壁雄奇壮阔的景物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2)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每句1分 四、古诗词鉴赏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临江仙·登凌歊台感怀①李之仪偶向凌歊台上望,春光已过三分。江山重叠倍销魂。风花飞有态,烟絮坠无痕。已是年来伤感甚,那堪旧恨仍存!清愁满眼共谁论?却应②台下草,不解忆王孙?注 ①宋徽宗初年,李之仪因得罪权贵蔡京被除去名籍,编管太平州(今安徽当涂),本词应作于李之仪居太平期间的某年春天。②却应,即“岂应”,相当于现代汉语“难道是……么”。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起句照应题目。“偶向”二字透露出词人平日幽居、极少出门的境况。“望”字领起下文,引出对登台所见之景的描写。B.“春光已过三分”紧承首句,写登台远望的整体印象,既点明时令已是暮春,又在平淡的叙述中寄托着强烈的情感。C.飞花、坠絮本是自然之物,但在词人眼中,飞花姿态优美,坠絮落地无痕,二者一有情一无情,可谓不着一字,褒贬分明。D.“清愁满眼”把抽象的愁写得具体可感,仿佛愁绪弥漫空际,触目所见,无不含愁,但又不言因何而愁,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E.此词是咏怀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但写景也是为了抒情。词人借登凌歊台抒发了内心的感慨。2.全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答: 【参考答案】1.BC [B项“强烈的情感”理解有误,该句在写景中流露出淡淡的惊讶、遗憾和惆怅,情感并不强烈。C项“二者一有情一无情,可谓不着一字,褒贬分明”理解有误,这两句生动地描写了飞花与坠絮的情态,并无赞美前者有情、贬斥后者无情之意。(也有人认为飞花、坠絮本都是自然形态的东西,但经过词人的渲染,便都变成了含情物:飞花指他人之乘风直上,舞态翩跹,得意非常;坠絮喻己身之遭谤被逐,堕地沾泥,了无痕迹。)]2.①伤春之情:看到眼前春光将尽,流露出遗憾伤感之情。②思归之情:词人登台远眺,只见江山重叠,阻断望乡(望京)之路,更觉愁苦。③被排挤(或政治不得志、被贬谪)的郁闷:词人因触犯权贵被编管太平州,前途无望,旧恨新愁,异常苦闷。④无人理解的落寞:词人满怀愁绪,却无人可以倾诉,内心无限寂寞惆怅。五、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当代文艺审美中的“粉丝”与“知音”周兴杰①“知音”一词源于钟子期与俞伯牙的故事。子期因为能听出琴音寓意,被伯牙引为“知音”。后来,子期辞世,伯牙毁琴不操,以示痛悼。由此可知,“知音”的内涵至少涉及两个方面:一是接受者能准确把握、解读出作品的主旨,从而经由作品,接受者与创作者在精神层面产生深度契合;二是以作品理解为基础,创作者与接受者形成相互依赖、相互需要乃至相互尊重的关系。在高雅艺术的欣赏中,接受者以能成“知音”为荣,创作者以能有“知音”为幸。说一部文学史或艺术史,是作为“知音”的批评家为他们心仪的文学家、艺术家树碑立传的历史,并不为过。因此,“知音”有意无意地被默认为高雅文艺的欣赏者。而“粉丝”这一名称则有些不伦不类,它是大众对“fans”一词自发的、戏仿式的音译。在最直接的意义上,“粉”或“粉丝”就是对某些事物的“爱好者”。如果仅在“爱好者”的意义上来使用的话,那么说“我是莎士比亚的粉”也是没有问题的。但由于社会成见和媒体引导,当作对某些大众文化产品不加辨别的、缺乏抵抗力的消费者而受到非议。尽管现在人们能以一种理解的眼光来看待“粉丝”,但其被限定特指大众文化的欣赏者却是事实。知音精于深度耕犁文本,其文本辨识力自不待言。那粉丝有没有文本辨识力呢?通过深入粉丝的文化实践,研究者发现,粉丝对于特定文本是存在敏锐的辨识力的。20世纪80年代,有人用“全庸”之名仿作金庸小说,以图鱼目混珠。结果读者去芜存菁,终使各式“全庸”尽数淘汰。由此可知,粉丝像知音一样,都具有敏锐的文本辨识力,并忠于自己的文本感受。但粉丝文本辨识的有趣一面在于,他们会因为极度关注某些文本的细节,而选择性地忽略其他细节。这种“专攻一点、不计其余”的辨别方式,主观随意性不言自明,与知音式文艺批评的理性、客观旨趣相去甚远。粉丝欣赏要求突破高雅文艺欣赏所规定的“距离”,使欣赏化为广场式的狂欢。粉丝欣赏的参与性更突出的表现是,他们不会仅仅停留在对小说、影视作品、歌曲等原作本身的欣赏上,还会进一步消费许多衍生产品,如印有明星头像的T恤、玩偶等等。如此,粉丝将文化工业提供的资源带入其日常生活实践,并在使用中完成文本意义的重新组装。与此不同,“知音”则更尊重作家的创作意图或作品主题,他们更像“采矿者”,努力掘开文本的岩层,炼出深藏其下的金子般的创作主旨。伴随积极的参与,粉丝的生产力也释放出来了:他们不会停留在文本的消费上,而是以文化工业产品为资源,创造出数量庞大的、五花八门的新文本,如网络同人小说、模仿秀及流行音乐粉丝们的翻录、翻唱和MTV翻拍等等。这种新文本有时会达到与原作不相上下的地步。而“知音”呢,他们的生产力主要表现在分析精辟的批评文本上,此外很难看到其他类型的新文本。由此可见,“知音”和“粉丝”不能相互替代。(选自2017年3月6日《中国社会科学报》,有删节)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A.“知音”尊重作家的创作意图或作品主题,精于深度耕犁文本,努力挖掘文本内涵,提炼出创作主旨。B.“粉丝”对特定文本具有敏锐的辨识力,并忠于自己的文本感受,他们的辨别方式具有主观随意性。C.“知音”都是高雅文艺的欣赏者,他们的文本辨识力也很敏锐,知音式文艺批评的旨趣更理性、客观。D.“粉丝”具有强大的生产力,他们能以文化工业产品为资源,创造出的新文本有的能与原作相媲美。[解析] “知音式文艺批评的旨趣更理性、客观”表述不当,原文第三段末说:“与知音式文艺批评的理性、客观旨趣相去甚远。”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A.文章开篇引用钟子期与俞伯牙的“知音”故事,叙述详细生动,意在引发读者兴趣,增加文章浓厚的文学色彩。B.文章前两段分别阐述了“知音”和“粉丝”的来历、内涵和大众的评价,令读者在开篇便对两个概念有了整体上的了解。C.为使读者对“知音”和“粉丝”有更清晰的认识,文章第③④⑤段分别从二者的文本辨识力、参与方式和文本生产力等方面加以详细阐述。D.文章层次清晰,结构严谨。文中多处运用了举例论证,增强了论证效果,形象贴切的比喻,使论述更加生动透彻。[解析] “意在引发读者兴趣,增加文章浓厚的文学色彩”分析不当,开篇引用典故,意在解释什么是“知音”。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A.“知音”与创作者在生活中有着相互依赖的关系,接受者希望能成为“知音”,创作者希望能有“知音”。B.粉丝欣赏具有强烈的参与性,与欣赏原作本身相比,他们更注重消费与明星有关的衍生产品。C.金庸的“粉丝”有敏锐的辨识力,所以他们能去芜存菁,使那些用“金庸”之名仿作的小说全部被淘汰。D.知音能够创作分析精辟的批评文本,却很难创作其他类型的新文本,可见他们的生产力还没有释放出来。[解析] A曲解“知音”的文意“知音”与创作者并不是在“生活中”互相依赖。B“他们更注重消费与明星有关的衍生产品”理解不当,原文说:“他们不会仅仅停留在对小说、影视作品、歌曲等原作本身的欣赏上,还会进一步消费许多衍生产品,如印有明星头像的T恤、玩偶等等。”D“可见他们的生产力还没有释放出来”主观臆断。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7f0ad84943772f8cdf3a353ba2877c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