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人教版历史高考专题综合训练题及答案(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展开2020-2021学年人教版历史高考专题综合训练题及答案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综合训练(一)
一、选择题
1.鸦片战争前,中国丝的出口,每年一般只有几千包,而1847年达22 000余包,1852年44 000余包,1856年79 000余包。茶的出口,鸦片战争前,每年大约五千多万镑,鸦片战争后历年增长,1856年已达一亿三千余万镑。这反映出鸦片战争后,中国( )
A.融入世界市场步伐加快
B.农副产品商品化率提高
C.保持外贸出超地位
D.自然经济走向解体
2.19世纪七八十年代创办的安徽池州煤矿、山东峄县煤矿和江苏徐州利国驿煤铁矿等企业,都是由私人资本集股设立的,却都拉上“官督商办”的关系。这种做法的目的是( )
A.期望为企业提供政治保护
B.缓和官府面临的资金困难
C.希望企业由商办转为官办
D.摆脱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
3.晚清状元实业家张謇曾说:“謇愚不自量,念普鲁士之报法,毕士马克(普鲁士宰相俾斯麦)归功于教育,欲兴教育,赤手空拳,不先兴实业,则上阻旁挠,下复塞之,更无凭借。”这说明张謇( )
A.特别推崇“实业救国”思想
B.认为教育是富强的根本
C.找到了正确的救国道路
D.认为教育重要性远超实业
4.据统计,1904—1908年,政府登记在册的近代中国公司有227家,到1912年,运作的中国公司已有20 749家。其中绝大部分是小型或中型企业,只有750家公司雇工超过100人。这主要表明( )
A.民族企业在前行中仍有不足
B.外国资本制约民族工业发展
C.新政成为民族工业发展主因
D.近代工业先天不足后天畸形
5.下表是1905—1911年全国新建面粉厂分布情况。据此可知( )
上海 | 汉口 | 北京 | 安徽芜湖 | 四川长寿 | 吉林 | 黑龙江 |
3 | 5 | 2 | 1 | 1 | 4 | 2 |
A.民族工业受到外资企业的排挤
B.南方与北方经济趋于平衡
C.近代工业逐渐向内陆地区扩展
D.中国重工业基础十分薄弱
6.下表是1931年《申报》发表的关于华北三省农村耕地占有情况抽样调查统计表:这一调查结果表明在华北地区( )
| 河北户 | 占河北耕地 | 山东户 | 占山东耕地 | 河南户 | 占河南耕地 |
10亩以下 | 51.4% | 14.6% | 57.4% | 19.8% | 55.0% | 15.2% |
10—50亩 | 41.1% | 49.6% | 37.8% | 52.2% | 38.4% | 49.6% |
50—100亩 | 5.8% | 20.3% | 3.9% | 16.9% | 5.0% | 19.2% |
100亩以上 | 1.7% | 15.5% | 0.9% | 11.1% | 1.6% | 15.7% |
A.革命根据地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B.农量经济地域差异明显
C.农村主要经济形态是小农经济
D.土地集中在大地主手中
7.1933年,国民政府在与西方列强谈判后,经立法院审议通过,正式公布了新的关税修订案,将之前最高50%的进口税率提高到80%,实行5%到80%共14级的累进税率。这次税制改革( )
A.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B.树立了独立自主的国际形象
C.收回了海关行政管理权
D.扭转了长期的对外贸易逆差
8.1935年11月,国民政府推行币制改革。统一了货币发行权,以中国、中央、交通三大银行所发行的钞票为法币,其他银行不得继续发行新钞票。该措施客观上( )
A.使金属货币完全退出金融市场
B.促进中国对外贸易顺差出现
C.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D.导致了恶性通货膨胀的出现
9.据国民政府统计,1937年以前,全国大型厂矿3935家,沿海各省集中了80%以上。及至1943年,后方工厂已达5266家,与战前相比增加了18倍,涵盖了冶金、机器、造船、化工、面粉、造纸、火柴等上百种行业,成为中国新的工业基地。这表明,战时工业的内迁( )
A.促进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B.为全面抗战准备了条件
C.加速了官僚资本恶性膨胀
D.改善了失衡的工业布局
二、非选择题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格兰银行初创时完全是一家私人股份制银行机构,其向国家银行的发展转变经历了两个阶段。首先是“发行的银行”。1833年,议会法案规定只有英格兰银行发行的银行券具有无限法偿资格,这是英格兰银行成为国家银行的决定性一步。其次为“银行的银行”。在英格兰银行货币发行权逐步扩大的过程中,其地位、社会信誉和资金实力不断提高,许多商业银行把现金准备的一部分存入英格兰银行,商行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大多通过英格兰银行划拔冲销,而票据交换的最后清偿也通过它来进行。1854年,英格兰银行基本取得清算银行地位。伸缩性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活动等调节措施,使英格兰银行成为近代国家银行业务的样板。
——摘编自燕红忠《从山西票号看传统金融的近代化转变—基于与英格兰银行发展路径的比较视角》
材料二 1905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户部银行,这是我国最早由官方开办的国家银行。户部银行的准备资本为库平银400万两,分为4万股,户部认购一半,其余的由官员民众购买。该行设总办和副总办各一人,总行设在北京,在天津、上海、汉口、济南、张家口、奉天、营口、库伦、重庆9处设有分行。
除经营收存出放款项、买卖金银、折收期票、汇兑划拨公私款项、代人收存财物等一般银行业务外,户部银行还享有铸造铜币、发行纸币、代理部库等特权。
1908年2月,经度支部(即官制改革前的户部)奏准,户部银行改称为大清银行,同时制定《大清银行则例》,进一步确定该行的国家银行性质。
——摘编自习辉《新中国金融60年风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格兰银行的发展特点,并说明该特点的形成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晚清户部银行和英格兰银行的相同之处,并阐述近代中外国家银行业发展的进步作用。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下表反映了1873—1930年中国出口货物分类比重(单位:%)变化。
年份 | 生产资料 | 半制品 | 制成品 | ||||
农产品 | 矿产品(手工) | 矿产品(机采) | 手工 | 机制 | 手工 | 机制 | |
1873年 | 2.6 | — | — | 37.4 | — | 58.3 | 1.7 |
1893年 | 15.6 | — | — | 28.4 | 0.1 | 53.4 | 2.5 |
1903年 | 26.8 | 0.2 | 0.2 | 17.2 | 14.7 | 32.9 | 8.0 |
1910年 | 39.1 | 0.2 | 0.5 | 13.1 | 11.9 | 28.3 | 6.9 |
1920年 | 36.4 | 0.9 | 2.8 | 8.2 | 12.3 | 31.2 | 8.2 |
1930年 | 45.1 | 1.2 | 3.4 | 3.5 | 12.2 | 27.1 | 7.5 |
——节选自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
从表中提取相关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
综合训练(二)
一、选择题
1.1852年,一位在华英国人在报告中称,英国商人运往伦敦的中国生丝是以“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包装的。而在此之前,用于包装的主要是中国产的土布。包装布的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 )
A.中国的土布质量粗糙
B.英国棉布价格更具优势
C.中国生丝在英国畅销
D.英国棉布在中国滞销
2.据研究,1853年,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9. 09便士,而中国是0.94便士。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
A.经济受到鸦片战争的破坏
B.实行保护本国经济的政策
C.经济的发展水平低于印度
D.传统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
3.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状况表明( )
A.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C.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D.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4.19世纪70年代初,生丝、茶叶合计占中国贸易出口总值的近90%,1900年降至38%左右,20世纪初年中国已失去主要丝茶输出国的地位。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国丝茶竞争力减弱
B.清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
C.中国小农经济的瓦解
D.中国产业结构的变化
5.开平煤矿正式投产时,土煤在国内从一个通商口岸装船到另一个通商口岸卸货,须缴纳出口税和复进口税,每吨税金达1两以上,比洋煤进口税多20余倍。李鸿章奏准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为1钱。这一举措( )
A.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
B.加强了对开平煤矿的管理
C.摆脱了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
D.保证了煤矿业稳健发展
6.1879年以前,福州船政局所造之船均“派拨各省,并不索取原价分文”;此后造船所用材料费由用船一方拨付,采取“协造”方式生产。这种变化反映了( )
A.军用工业由官办转为商办
B.“协造”意在缓解经费压力
C.军工产品市场化趋势明显
D.近代轮船制造业走出困境
7.1897年,有人指出:“中国创行西法已致十年,皆属皮毛,空言无补。至今两年来,忽大为变动,如邮政、银行、铁路,直见施行,今天津亦有小轮,风气之开,人力诚难阻隔也。”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兴起
B.政府大力扶持官督商办企业
C.列虽对华资本输出减少
D.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
8.晚清时期清政府实行专利制度,允许企业享有长时间生产经营垄断权。1912年北京政府规定专利保护期限最高为5年。后财政总长周学熙等为其所设公司申请30年的专利权时,未获批准。这反映了民国初期( )
A.建立了系统完善的经济法制体系
B.经济立法鼓励工商业自由竞争
C.中央政府限制官营商业的发展
D.经济法规得以完全遵照执行
9.下图是1932年出产的一款火柴上的图案。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
A.民族火柴工业举步维艰
B.薪的营销方式得到采用
C.开始兴起实业救国思潮
D.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10.1938年,日本侵略者在北平设立“中国联合准备银行”,发行“联银券”,流通于平、津、鲁、豫等地;同时还发行了大量不具备货币性质的“军用票”,流通于市场。日本侵略者上述行径的目的是( )
A.扰乱国统区金融秩序
B.转嫁战争负担
C.封锁抗日根据地经济
D.强化物资管制
11.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将日伪纺织企业合并,成立了国有的中纺公司。政府高层解释称,商民在抗战之后,对于所接收之敌伪纱厂,“即便有人承购,事实上仍需由政府予以维持,等于仍由政府自行拨款接办,国库并不因出售纱厂而有大量之收入”。这反映了此时期( )
A.政府试图缓解民族工业困境
B.国家实行对轻纺工业的统制
C.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开始衰落
D.政府在经济中主导地位加强
二、非选择题
1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据统计,1858—1911年间全国民族资本所设立的资本在1万元以上的民用工矿企业有953家,创办资本总额为2亿多元。而1901—1911年就设立了650家工矿企业,资本总额为1.4亿多元,其中江苏162家,湖北82家,广东54家,四川42家,直隶37家,浙江36家,奉天(今辽宁)30家,福建22家,安徽21家,山东20家,湖南11家,江西10家。各主要工业部门具体发展情况见下表。
| 1901—1911年 | |
数量(家) | 资本额(万元) | |
纺织业 | 82 | 1332.1 |
螺丝业 | 70 | 556.9 |
面粉业 | 53 | 786.8 |
火柴业 | 28 | 130 |
水电业 | 60 | 3813.8 |
机器业 | 20 | 352.1 |
矿冶业 | 73 | 2272.9 |
——摘编自杜恂诚《民族资本主义与旧中国政府》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901—1911年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2)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01—1911年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特点形成的原因。
1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民国元年至十年,政争兵乱,无年无之,举清末奖励实业政策之成绩尽破坏之,而无以为继。各省军人官吏不仅不能提倡保护其省内之实业,且加之以削剥摧残;故就政府对待实业之态度与影响言,清末之九年为黄金时代,而民初之十年为黑暗时代。幸而欧战发生,吾国工业乃得千载难逢之自动发展机会。欧战既终,险象即生,吾国工业因参战所得之利,能永久存在不为昙花一现者,窃恐甚少也。
——摘编自陈真、姚洛《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
材料二 1912—1920年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不平衡。统计出的9个华资占比重较大的行业,一般的发展速度在12%~13%之间。这个增长率比之初步发展时期,并不更高,大战时期“黄金时代”之说,更多是指利润优厚,非必指增长速度。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12—1920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12—1920年阻碍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参考答案
综合训练(一)
1.A【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材料反映出鸦片战争后中国出口的丝和茶大幅增加,体现出中国与世界经济联系加强,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丝、茶出口量的变化,农副产品商品化率材料中没有反映,故排除B项;材料仅体现了鸦片战争后中国丝、荼出口量增加,没有体现中国仍然保持外贸出超的地位,故C项错误;单从丝、茶产品出口的增加无法判断自然经济是否解体,故D项错误。
2.A【解析】本题考查民族资本主义。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这些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之所以都拉上“官督商办”的关系,正是为了克服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步履维艰的现状,故A项正确;政府资金缺乏显然不是民族资产阶级主动与其结合的目的与原因,故B项错误;私人企业的创办者不可能希望企业由商办转为官办,故C项错误;无论是官办还是商办,材料都没有提及西方列强,故D项错误。
3.A【解析】本题考查“实业救国”的思想。“不先兴实业,则上阻旁挠,下复塞之,更无凭借”说明实业是国家强盛、民族独立的关键,A正确;俾斯麦认为教育是普鲁士兴起的原因,B错误;“实业救国”只是当时救国思想的一个方面,C错误;材料观点认为实业重要性超过教育,D错误。
4.A【解析】本题考查清末民初民族工业的发展。据材料“1904—1908年,政府登记在册的近代中国公司有227家,到1912年,运作的中国公司已有20 749家”可知民族企业在前行,据材料“其中绝大部分是小型或中型企业,只有750家公司雇工超过100人”可知民族企业在前行中仍有不足,故A项正确;材料中未提及外国资本,故排除B项;材料并未提及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故排除C项;近代工业先天不足后天畸形是指民族工业的布局、产业结构、资本、技术上的一些特征,故排除D项。
5.C【解析】本题考查晚清中国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题目中并未牵涉外资企业所占据的比例,故排除A项;仅根据1905—1911年全国新建面粉厂分布情况不足以说明整个南方与北方的经济发展状况,也不能表明重工业发展状况,故排除B、D两项;根据题目中汉口、安
徽、四川得出,近代工业逐渐向内陆地区扩展,故C项正确。
6.C【解析】本题考查民国时期经济结构的变动。根据表格可知,拥有10亩以下耕地和10 —50亩的户数所占比例较大,说明农村主要经济形态是小农经济,故答案为C项;A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根据材料无法得出农业经济地域差异很大的结论,排除B项;根据表格内容可知,拥有50—100亩以及100亩以上的农户占耕地的比例并不高,无法反映土地集中在大地主手中,排除D项。
7.A【解析】本题考查民国时期的税制改革。根据材料“将之前最高50%的进口税率提高到80%,实行5%到80%共14级的累进税率”说明关税水平提升,有利于保护国内市场,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故A项正确;材料仅阐述了关税部分自主的情况,结
合所学1933年中国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未实现独立自主,故B项错误;材料仅表明关税上实现了一定自主,没有涉及海关的具体管理情况,故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进出口的数据和情况,所以不能得出关于对外贸易的结论,故排除D项。
8.C【解析】本题考查国民政府的币制改革。国民政府推行币制改革,有利于国内市场的统一,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C正确;A中“完全退出”说法绝对;B中“贸易顺差”不符合事实;D是解放战争时期的现象。
9.D【解析】本题考查抗战时期的民族工业。中国近代的工业布局严重不合理,主要是沿海工业多于内地,抗战时期工业的内迁促使这一工业布局得以改观,D项正确;A项是1927年开始的,时间不符合题意;材料无法体现出B项的内容,排除;C项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
10.(1)发展特点:由私人银行发展为国家银行;由“发行的银行”发展到“发行的银行”。
形成原因: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英国民主政治的完善;英格兰银行自身的优势。
(2)相同之处:担负国家银行的职能;有立法作保障;享有货币发行权;承办公私综合金融业务。
进步作用:有利于稳定金融秩序;有利于国家对金融的控制;服务于经济发展;有利于社会稳定。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外银行的发展。(1)第一小问发展特点,根据材料一中“其向国家银行的发展转变”得出由私人银行发展为国家银行,根据材料一中“首先是‘发行的银行”“‘其次为‘银行的银行’”可直接得出另外一点答案。第二小问形成原因,结合所学从当时英国的政治、经济发展和银行自身的发展角度分析。
(2)第一小问相同之处,根据材料二中“清政府在北京设立户部银行,这是我国最早由官方开办的国家银行”和材料一信息可知当时二者都充当国家银行的职能;根据材料二中“制定《大清银行则例》”和材料一中1833年议会议案的相关规定说明二者都有法律的保障;根据材料一中“英格兰银行货币发行权逐步扩大”和材料二中“户部银行还享有铸造铜币、发行纸币、代理部库等特权”得出其都享有货币发行权,并分析出在此基础上发挥了稳定金融秩序的作用。第二小问进步作用,主要从稳定金融秩序,服务社会发展,对国家的作用,社会的稳定等角度分析。
11.示例1:
论题:从1873—1930年,近代中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半殖民地色彩不断加深。
阐述:1873年,中国出口的商品以半制品和制成品的手工产品为主,而在1873—1910年,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的农产品比重不断上升,且从1910年以后,成为中国出口比重最大的商品。这是因为19世纪中期以后,随着中国通商口岸的增多和西方在华侵略的加深,中国日益成为西方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这一变化说明近代中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半殖民地色彩不断加深。
示例2:
论题:从1873—1930年,中国近代工业有所发展。
阐述:1873年以后,中国出口的半制品和制成品中的机制产品的比重虽然较小,但是其总体上呈增长的趋势,这说明这一时期中国近代工业有所发展。这是因为在鸦片战争之后,一些有识之士认识到西方科技的先进,开始向西方学习,洋务运动兴起。随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产生,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出现了实业救国的思潮,进一步推动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也增强了中国工业品的国际竞争力,所以这一时期中国出口的机制产品的比重呈上升趋势,体现了中国近代化工业的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晚清与民国时期经济的发展。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表格反映了1873—1930年中国出口货物分类比重变化,涉及生产资料、制成品、半制品,可以分析这一时期中国出口货物的商品结构,也可以分析近代中国工业结构的变化。在分析时,注意联系1873—1930年这一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联系相应的政治、经济、文化、对外交流等方面的相关知识进行阐述。注意坚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综合训练(二)
1.D【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运往伦敦的中国生丝由中国产的土布包装变成了以“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包装,这集中反映了鸦片战争后英国的商品在中国受到自然经济的顽强抵制而出现滞销,故应选D项;材料中并未论及中国土布的质量好坏,故可排除A项;材料实质上反映了英国棉布在中国滞销而变得无用,并未体现其价格优势,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提到中国生丝在英国的销售量,排除C项。
2.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由材料的数字对比可知,印度人均消费英国的棉纱、棉布大大超过中国,其根本原因是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顽强抵制,使英国棉纱很难迅速占据中国市场,故选D项;A项材料无从体现;清政府保护本国经济的传统政策是闭关锁国,但是鸦片战争后这一政策已被打破,故B项不符合史实;印度和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仅就材料中的内容看不出来,故排除C项。
3.C【解析】本题从全球史观角度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之所以日益增多,是因为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开放,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即使穷乡僻壤也受到影响,说明这些物品与民众生活联系密切,故选C项;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排除A项;B项错在“基本取代自然经济”,当时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仅从洋货增多无法看出中国是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排除D项。
4.A【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经济形势。材料反映的是从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中国生丝、茶叶的出口总值出现大幅度下降,结合所学可知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当时中国丝茶出口受到日本、印度等国的同业竞争,故A项正确。
5.A【解析】本题考查洋务运动。开平煤矿属于洋务派创办的民用工业。题干表明,晚清时期中国土煤的税收较重,“李鸿章奏准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为1钱”,这降低了开平煤矿的经营成本,有利于提高其生产的积极性,增强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故A项正确;题干无法体现加强对开平煤矿的管理,排除B项;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中国,无法摆脱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排除C项;仅凭减轻税收这一项措施并不能保证晚清时期煤矿业的稳健发展,排除D项。
6.B【解析】本题考查洋务运动中的军事工业。福州船政局是左宗棠在洋务运动中创办的军事工业,属于官办企业,A项错误;福州船政局为官办企业,前期生产不计成本,经费压力较大,为了缓解这一压力,造船所用材料费用由用船一方支付,即“协造”,B项正确;军事工业产品不投放市场,专门为官府生产,故C项错误;中国的近代轮船制造业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受资金、技术及管理等方面的限制,举步维艰,并未走出困境,故D项错误。
7.D【解析】本题考查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对民族工商业采取的政策。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兴起是在1898年,故A项错误;政府大力扶持官督商办企业是在洋务运动期间,甲午战争后,洋务运动破产,故B项错误;甲午战争后,列强侵华表现在经济方面以资本输出为主,故C项错误;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办厂的限制,实业得到很大程度的发展,这与题干所述相符,故D项正确。
8.B【解析】本题考查民国初期民族工业发展。材料只是论及企业专利,并不能说明建立了系统完善的经济法制体系,故A项错误;材料中“北京政府规定专利保护期限最高为5年”“申请30年的专利权时,未获批准”说明政府鼓励企业自由竞争,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反映限制官营商业的信息,故C项错误;“经济法规得以完全遵照执行”说法绝对,不符合实际,故D项错误。
9.D【解析】本题考查抗日救亡运动与民族工业的发展:由图片中“抗敌”“挽回利权”“振我中华”“十九路军”等文字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日本侵华不断深入,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对火柴的图案产生了影响,故D项正确;根据题干信息无法推断出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排除A项;在火柴上作宣传的营销方式在晚清就已出现,排除B项;实业救国思潮开始兴起于甲午战争后,排除C项。
10.B【解析】本题考查全面抗战时期日本对沦陷区的经济掠夺。材料中日本是在沦陷区发行“联银券”“军用票”,而非国统区,故A项错误;用“联银券”“军用票”,主要体现了日本对沦陷区经济的掠夺,转嫁战争负担,故B项正确.D项错误;抗日根据地主要分布在敌后,C项错误。
11.D【解析】本题考查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对经济的控制。由材料中“合并”“成立”“接收”“维持”“接办”等信息可知,国民政府加强了对 纺织等行业的控制,故D项符合题意;国民政府控制纺织行业不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A项错误;统制政策出现在全面抗战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一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民族工业开始衰落,排除C项。
12.(1)发展速度快;各部门发展不平衡,以轻工业为主;地区发展不平衡,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民族资本力量弱小,对外国资本依赖性较强。
(2)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限制,鼓励发展工商业;实业救国思潮兴起;轻工业投资少、见效快;长江流域和沿海地区受西方经济影响较深;受到外国资本的挤压。
13.(1)状况:受第一次世界大战影响,民族工业快速发展,利润较高;发展不平衡;工业发展基础薄弱,内力不足。
(2)因素:政争兵乱,政局不稳,工业发展环境恶化;政府推动不力;外国资本的挤压。
【解析】本题考查民国初期民族工业的发展。(1)据材料一中“幸而欧战发生,吾国工业乃得千载难逢之自动发展机会”得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工业迅速发展;据材料二中“1 912—1920年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不平衡”得出中国的民族工业发展不平衡;根据课本知识,近代的民族工业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领域,如纺织业和面粉业,重工业基础薄弱,对外国资本和本国的封建势力严重依赖。
(2)据材料一中“政争兵乱,无年无之”得出时局动荡,缺少安定的发展环境:据材料一中“各省军人官吏不仅不能提倡保护其省内之实业,且加之以削剥摧残”得出封建政府、军阀对民族工业的阻碍;从材料一中中国民族工业在一战期间迅速发展和“欧战既终,险象即
生”得出列虽的侵略不利于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