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创新学案与作业:第六单元第24讲古代的经济政策与资本主义萌芽
展开第24讲 古代的经济政策与资本主义萌芽
[课标要求] 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考纲明示] 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主干梳理 认知拓展
一 “重农抑商”
1.原因: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封建政权统治。
2.目的: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以确保赋役征派,巩固封建统治。
二 “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
1.原因
(1)根本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封闭性。
(2)主观原因:盲目自大,受“天朝上国”观念影响,为维护封建统治。
(3)客观原因:外部侵略势力寇边。
(4)直接原因:明朝为防止倭寇入侵;清朝为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
2.表现
(1)明朝:对外贸易在官方主持下进行,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
(2)清朝:厉行海禁,禁止官民私自出海;将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不许人民片板下海。
3.影响
(1)消极: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中国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这是其主要影响。
(2)积极: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来侵略。但作用有限。
三 资本主义萌芽
1.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商品经济发展。
2.出现时间:明朝中后期。
3.地区和行业:江南丝织业。
4.标志:劳动力商品化,在手工工场中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
5.特点
(1)地区性和不平衡性非常突出。
(2)受传统经济压抑,发展缓慢,水平低,易夭折、中断,未能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
[问题探究] 闭关锁国政策就是禁绝一切对外贸易吗?
提示:否。闭关锁国是指明清政府实行的严格限制对外交往、贸易的外交政策,包括对来华外国人的商务活动、居留期限、华夷交往等作出限制,实行“海禁”。“严格限制”对外交往不等同于“绝对禁止”一切对外交往。
[牛刀小试] 试图解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政策的相互关系。
参考:
[知识拓展] 古代中国政府管理工商业的举措
(1)制定相关法律,严格管理。
(2)实施官营制度,独占其利。
(3)限制民营工商业的发展。
(4)对民营工商业加征重税。
[教材拾遗] 明清时期(鸦片战争前)农耕经济的高度发展
在1720-1820年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总产值中所占比重的年增长率远高于整个欧洲地区。19世纪初,世界10个拥有50万以上居民的城市中,中国就有6个。明中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中国是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地区之一。明清盛世的综合国力较历代王朝明显提高,在世界范围内仍大体保持领先地位。
[思维导图]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互动探究 分层突破
史料精研 微解重难
微解 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一 ①农为天下之本分,而工贾皆其末也……工贾取其利,而失之义,惟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贵。
——雍正
二 如图是广州十三行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发给中国商人的海外渡航证明书。图中“浙海关商照”的部分文字:“如敢私行顶替,及夹带违禁(物)……将该船户舵水一并拏(ná,捉拿)送,以凭严究,解宪治罪,毋违。”
[史料解读] 史料一、二反映出“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从中可以分析出为什么中国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精研探究] 上述史料反映出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有哪些?
试答:
提示:史料一中①反映出重农抑商。史料二反映出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归纳总结 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1政策不利:“重农抑商”政策、闭关锁国政策抑制了资本主义萌芽。
2市场狭小:自然经济使国内市场狭小,“海禁”与“闭关锁国”阻碍了海外市场开拓。
3资金不足:土地买卖制度和高额地租吸引商人买田置地或供后代读书科举,影响工商业的发展。
4观念落后:受旧经济观念影响。
5根本原因: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的束缚。
要点突破 深化拓展
要点 “重农抑商”政策与“海禁”及“闭关锁国”政策的比较
[例] 1757年,乾隆降旨限定广州一口通商。从乾隆中期开始,清廷相继制定了《防范外夷规条》《交易章程》等一系列全面约束管制外商活动的正式章程。这些政策( )
A.旨在保护民族工业的发展
B.养成了国民的妄自尊大心理
C.客观上迟滞了近代化起步
D.成为近代列强侵华的导火索
答案 C
解析 闭关锁国的外交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外交流,迟滞了中国社会向近代化转型,故C项正确。民族工业是中国近代的产物,故A项错误;清朝国民自大心理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B项因果倒置,排除;列强侵华的导火索是中外贸易逆差,故D项错误。
高考研析 把握考向
1.(2018·全国卷Ⅱ,25)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 )
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 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
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 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
答案 B
解析 西汉文景时期,百姓需将粮食换成钱币以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自耕农失去了土地,使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故选B项。汉代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故排除A项;根据材料可知,粮价低的后果是国家免除了实物田租,改征人头税,C项无法从材料中得出,排除;税收由政府掌控,富商大贾只是操纵物价,故排除D项。
2.(2017·全国卷Ⅰ,27)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 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
答案 B
解析 饮食器具使用标准的差异反映的是一种等级秩序。明朝前中期,朝廷对饮食器具的使用有严格规定,到明朝后期这种规定被打破,其根源在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着原有的等级秩序,故选B项。A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市民兴起的根源也在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C项;D项表述过于绝对,材料只是说低级官员也使用玉制器皿,不能说明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排除。
命题探究 本题从古代饮食器具使用的角度切入,考查经济发展对等级秩序的影响,具有跨模块综合考查的特点,这也是近年高考重要的命题趋势。一般来说,这种命题角度主要有四种:一是从政治角度切入,考查其对经济或思想文化现象的影响;二是从经济角度切入,考查其对政治或思想文化现象的影响;三是从思想或科技文化角度切入,考查其对政治或经济现象的影响;四是综合考查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多体现在非选择题的命制上。
1.(2019·湖北华中师大新高考联盟质量测评)有学者认为,重农抑商政策基本上贯穿中国古代封建帝制王朝时期,其中秦朝、汉朝、唐朝、明朝、清朝时期的重农抑商政策更具有典型性。这一观点突出反映了( )
A.封建政权加强对社会经济的干预
B.重农抑商政策多出现在统一王朝
C.重农抑商的程度与王朝兴衰相关
D.商业过度发展往往影响社会稳定
答案 A
解析 材料列举的“秦朝、汉朝”等王朝都是王权强大的时期,可见政权对经济的干预非常明显,故选A项。“重农抑商政策基本上贯穿中国古代封建帝制王朝时期”说明古代中国重农抑商是个普遍性的政策,不仅出现在统一的王朝,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王朝兴衰对政策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中这些王朝的强大与商业发展密切相关,排除D项。
2.(2019·广东六校三联)1684年,清廷户部设江海关(驻松江)、浙海关(宁波)、闽海关(泉州)、粤海关(广州),监管货物出入和收取关税。此外,清廷还允许欧洲各国在东南沿海指定地点设立商馆。这表明当时( )
A.政府严格奉行闭关锁国政策
B.政府实行有条件的对外开放
C.政府突破朝贡贸易体系
D.外贸繁荣倒逼政府对外开放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清廷还允许欧洲各国在东南沿海指定地点设立商馆”可知,清政府此时实行有条件的对外开放,故选B项。材料体现的是清政府有条件的对外开放,并未严格执行闭关锁国政策,排除A项;明清时期的外交关系仍然属于传统的朝贡体系,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有条件的对外开放是由于台湾的收复,是出于政治原因,而不是外贸繁荣的倒逼,排除D项。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2019·安徽马鞍山二中高二期末)下表是西汉时期先后推行的经济政策(部分)。
内容 | 时期 |
战乱中流亡者各归本土,恢复其故爵、田宅,因饥饿自卖为奴婢者一律释放为庶人 | 高祖 |
开放山林川泽供百姓开采,并一度废除过关用传(官方所发过关通行证)的制度 | 文帝 |
盐官负责组织生产,然后将产品统一收购买卖,未经盐官组织而私煮盐者有罪 | 武帝 |
由表格信息可知,西汉时期( )
A.经济政策不利于增加中央财政收入
B.重农抑商政策影响了经济正常发展
C.商业政策有很强的适应性和包容性
D.经济政策的着眼点发生了重大变化
答案 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和表格中高祖、文帝时期的经济政策的内容可知,政府经济政策的着眼点是恢复经济,而武帝时期的经济政策的内容是加强对经济控制,着眼点是充实国库,打击商业资本,故D项正确。汉武帝推行的经济政策有利于增加中央财政收入,排除A项;文帝时期的措施并非抑商,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商业政策有很强的适应性和包容性,排除C项。
2.(2019·甘肃兰州一中高二期末)明朝张翰称:“善为国者,令有无相济,农末适均,则百工之事,皆足为农资,而不为农病。顾低昂轻重之权,在人主操之尔。”这段话反映的经济主张是( )
A.农业仅赖百工 B.百工亦为本业
C.农工比重适当 D.农工任其消长
答案 C
解析 材料突出农末业适均,强调比例适当,故选C项。A项与作者主张相反,排除;B、D两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排除。
3.(2020·湖北部分重中起点考)清初规定“取具船户不得租与匪人甘结”。雍正九年(1731年),朝廷为使“盗匪即无人假管”,规定:“嗣后商、渔各船照票内舵工水手各年貌项下。将本人箕斗验明添注,均于进口、出口时按名查验,一有不符,即行根究。”据此分析雍正帝的主要意图在于( )
A.注重维护国家海权完整
B.开始实行严格的海禁政策
C.以天朝观念应对外国人
D.防止人民在海外聚众反清
答案 D
解析 雍正帝时期禁止官民私自出海,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是为了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故选D项。A项不是雍正帝的意图,排除;B项是措施,不是意图,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天朝观念,故排除C项。
4.(2019·福建三明高二期末)1567年,明朝政府在倭患基本平定的前提下,在福建漳州海澄月港宣布部分开放海禁,准许私人海外贸易船申请文引,缴纳饷税,出洋贸易。当时的福建巡抚徐学聚曾言:“我贩吕宋(菲律宾),直以有佛郎机(西班牙)银钱之故。”由此可推知,明朝后期( )
A.自然经济加速瓦解 B.外贸经济有所发展
C.外来威胁趋于解除 D.财政困难得以解决
答案 B
解析 材料“在福建漳州海澄月港宣布部分开放海禁”“我贩吕宋(菲律宾),直以有佛郎机(西班牙)银钱之故”反映了明朝后期部分开放海禁后,对外贸易有所发展,故B项正确。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瓦解,故A项错误;倭患基本平定并不等于外来威胁趋于解除,故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明朝政府的财政问题,故排除D项。
5.(2019·甘肃兰州二模)乾隆二十年,一些英国商船从广州开往浙江宁波贸易,乾隆批示:“今番舶既已来浙,自不必强回船;惟多增税额,将来定海一关,即照粤关之便。”材料表明( )
A.清朝加强防范中外交往
B.清朝已放弃闭关锁国政策
C.宁波与广州贸易地位一致
D.中外贸易冲击原有管理体制
答案 D
解析 材料“今番舶既已来浙,自不必强回船;惟多增税额,将来定海一关,即照粤关之便”,体现了清朝政府针对一些英国商船来浙江贸易的现状,乾隆帝批示灵活处理,冲击了原有的管理体制,故选D项。A项材料没有体现,故排除;闭关锁国政策贯穿清朝前期直到鸦片战争后,且乾隆帝时期仍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排除B项;闭关锁国政策下,清廷只开放广州十三行进行对外贸易,且根据材料“将来定海一关,即照粤关之便”可知广州贸易地位高于宁波,排除C项。
6.(2020·河北衡水摸底)明朝中后期,苏州和杭州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手工工场,松江的一些暑袜店主购进原料分给当地居民在家中加工,计件付酬,再将暑袜拿到店中出售获利。史学界称上述现象是资本主义萌芽的表现,主要依据是( )
A.苏州、杭州、松江是纺织业发达地区
B.机户和暑袜店主进行的都是商品生产
C.机户和机工、暑袜店主与当地居民形成雇佣关系
D.丝织业和暑袜制造业形成了集中的手工工场
答案 C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是雇佣关系的出现,故选C项。
二、非选择题
7.(2019·江苏盐城三模)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明太祖多次颁布禁海令,严禁濒海军民“交通外番,私易货物”。明成祖即位后,沿袭海禁政策,并奉为祖宗法度。此后,明廷三令五申,禁止人民私自出海贸易。然而,屡禁不止,民间开海呼声与违禁出海行为从未间断。嘉靖二年(1523)宁波争贡之役与二十八年走马溪事件发生后,海上走私贸易愈禁愈盛,尤其是自嘉靖三十一年起,开始了长达十五年的倭患。时人认识到,要消除倭患,保卫海疆安全,最好的办法是疏而非堵。闽、浙、粤三省官员不断上奏,请宽海禁,与主张严禁的官员开启了长达数十年的开海与禁海之争。隆庆初年,明廷同意福建巡抚涂泽民所奏,宣布开放海禁,漳州、泉州之民“准贩东西二洋”。开海政策持续五十余年,不仅在明后期福建社会经济发展及对外关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是对沿用两百年之久的海禁政策的否定,推动了海外贸易发展。
——摘编自涂丹《明代禁海与开海之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指出隆庆初年明廷开海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评析隆庆年间的开海政策。
答案 (1)海上走私贸易猖獗;倭患四起,影响边疆安全;主张开海的官员不断上奏争取。
(2)促进福建社会经济发展,推动了海外贸易发展;否定了沿用两百年之久的海禁政策,是经济政策的自我调整,一定程度上顺应世界潮流。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屡禁不止,民间开海呼声与违禁出海行为从未间断”可知,海上走私贸易猖獗;根据材料“要消除倭患,保卫海疆安全,最好的办法是疏而非堵”可知,倭患四起,影响边疆安全;根据材料“官员不断上奏,请宽海禁,与主张严禁的官员开启了长达数十年的开海与禁海之争”可知主张开海的官员不断上奏争取。第(2)问,根据材料“在明后期福建社会经济发展及对外关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是对沿用两百年之久的海禁政策的否定,推动了海外贸易发展”并结合所学分析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