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13页未读,
继续阅读
所属成套资源:2020高考人教版地理一轮复习学案()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2020版高考一轮复习地理人教版学案:第二模块第六章第一讲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展开
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考点
频次
卷别
人地关系思
想的演变
人地关系与
可持续发展
卷Ⅱ
2017·T36(2)(3)(4)
2016·T37
第一讲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一、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
二、直面环境问题
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1)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占据一定的空间,从环境中获得物质和能量。
(2)人类活动的废弃物要排放到环境中。
2.环境问题的成因
(1)资源短缺、生态破坏: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
(2)环境污染:人类向环境排放的废弃物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
3.环境问题的分布
全球性
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被破坏、土地荒漠化等危及人类的生存
局域性
环境污染等,有些演变成社会公害,制约经济发展和危害人体健康
城市环境
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
乡村地区
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
发达国家
过分消耗资源带来的环境影响
发展中国家
承受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以及发达国家污染严重工业的转移,环境问题更为严峻
三、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
1.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
2.可持续发展
(1)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2)内涵: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
(3)基本原则:公平性、共同性、持续性原则。
[名师注解]
【联】 人地关系示意图
【注1】 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资源短缺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环境污染是指由于人类任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导致环境质量下降,如水污染、大气污染等。生态破坏是指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环境退化,从而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如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资源短缺是指资源数量不能满足人类的需求,如水资源、矿产资源短缺等。
(2)联系:环境污染往往引起生态破坏和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往往引起资源短缺,资源短缺也会引起生态破坏。
【注2】 经济增长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区别
我们通常意义上所说的经济增长往往仅指经济数量上的增长,而不太重视质量和效益,而经济可持续发展不仅指经济数量的增长,更追求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因此说经济增长只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方面而已。
【点】 (1)可持续发展三大原则中,“公平性”侧重的是“权利”,“共同性”侧重的是“义务”,“持续性”侧重的是“发展”。
(2)理解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原则时,不要把公平性原则与共同性原则混为一谈。前者强调全球不同地区之间的公平,而后者强调全球一个整体。
考点一 环境问题的成因及表现
(一)环境问题的成因
从产生的机理来看,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二是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如下图所示:
(二)环境问题的表现
1.环境污染及其衍生出的问题
(1)环境污染问题
表现
原因
典例或分布
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
工业“三废”和有害人体健康的农药任意排放
洛杉矶的光化学烟雾、泰晤士河的悲剧、部分农业区的“有毒农作物”
固体废弃物污染(垃圾污染)
生产和生活中的大量垃圾随意堆放
太原矿区的煤矸石随意堆放
噪声污染
交通运输、工业生产等
许多城市噪声超标
放射性污染
放射性物质泄漏
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
海洋污染
各类污染物排入海洋
渤海湾大赤潮、日本九州岛水俣湾汞污染、海上石油泄漏
(2)由环境污染演化而来的问题
表现
原因
典例或分布
全球变暖
自然:气候的变化
人为:燃烧矿物燃料、排放温室气体、乱砍滥伐森林
全球
臭氧层破坏
自然:太阳活动
人为:大量排放氟氯烃等消耗臭氧的物质
两极和青藏高原上空出现臭氧层空洞
酸雨
自然:地形造成酸性气体不易扩散
人为:燃烧矿物燃料,排放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
世界:西欧、北美、日本
中国:南方地区
2.生态破坏问题
表现
原因
典例或分布
森林的环境调节功能下降
滥伐森林
巴西热带雨林遭破坏
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加剧
自然植被遭破坏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与沙尘暴、巴比伦王国的消失
土壤盐碱化
不合理的灌溉等
黄淮海平原的次生盐碱化
生物多样性减少
生物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或过度捕猎等原因
过度捕猎华南虎、藏羚羊,湿地、森林破坏等
3.自然资源短缺问题
表现
原因
典例或分布
水资源短缺
水污染、工农业生产用水量大及降水少
华北平原的春旱
土地资源短缺
城市建设用地增加等
耕地减少、草场退化
能源短缺
利用效率低、浪费严重
我国东部地区能源短缺
4.我国当前突出的环境问题
(1)我国北方的沙尘暴愈来愈频繁。
(2)我国东部季风区的水旱灾害问题。
(3)我国土地的荒漠化、土壤的盐碱化、水土流失问题。
最为严重的地区
(4)我国华北地区水资源日趋紧张。
(5)我国三河(海河、辽河、淮河)和三湖(太湖、巢湖、滇池)的水质恶化问题。
[典题精研]
[典例] (2017·全国卷Ⅱ·节选)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山西省焦煤资源丰富,其灰分和硫分含量较低,所生产的冶金焦供应全国并出口。据调查,1998年山西省有1 800余家小焦化企业。随着国家相关政策和法规的实施,山西省逐步关停这些小焦化企业,至2014年已形成4个千万吨级焦化园区和14个500万吨级焦化园区,极大地改变了该产业污染严重的状况。如图示意1994年和2014年山西省焦化厂布局的变化。
(1)分析20世纪90年代山西省焦化产业生产过程中污染严重的原因。
(2)指出20世纪90年代山西省焦化产业运输过程中存在的污染问题。
(3)推测山西省建立大型焦化产业园区后,在生产过程和运输过程中,对减少环境污染可采取的措施。
[解析] 第(1)题,从20世纪90年代山西煤炭工业的特点入手,分析其生产过程中污染严重的原因。材料反映出20世纪90年代山西煤炭工业的特点为企业规模小、数量多,围绕该角度分析污染严重的原因即可。第(2)题,结合20世纪90年代山西煤炭工业的特点分析其煤炭运输特点,进而分析运输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第(3)题,本问为措施类设问,可从两个角度组织答案:一是分析解决该类问题的共性措施;二是针对具体问题找具体措施。
[答案] (1)(企业规模小、数量众多,)技术水平低,设备落后,(生产过程中)能耗大,废弃物排放量大,污染点多面大。
(2)(企业分散,单厂原料和产品的量较少,采用公路运输,在运输过程中,)所用汽车(卡车)数量多,尾气排放量大,原料和产品装卸、运输过程中存在煤炭散落、煤粉飘浮等问题。
(3)生产过程:(由于规模大,实力强,)可以采用清洁技术和设备,(减少能耗,提高资源利用率);可以采用控制排放或回收再利用等技术和设备,(减少废弃物排放量,降低废弃物对环境的危害)。
运输过程:(由于生产集中,)可以修建铁路专用线,采用封闭运输。
[方法规律] 环境问题的答题思路
环境问题的考查往往以区域图、关联图及文字材料为线索,以社会关注的环境问题为主线,主要考查环境问题的判断(类型、表现及分布)、产生的原因、造成的后果以及治理的措施等。
考查角度
关键词
答题思路
类型、表现及分布
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环境污染
从题目所给的图、表、文字等材料中判断出环境问题类型及其表现特征和分布等
成因分析
自然原因
人为原因
一般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目前的环境问题主要是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导致的,因此人为原因是分析的重点
后果与危害
生态环境恶化、环境污染加剧、生命财产损失
对环境问题带来的影响,要能准确全面地进行分析
解决措施
植树造林、改善生态、治理污染、节约资源
环境污染:根本措施在于减少污染物排放(可通过提高资源利用率、废弃物净化处理后排放、使用环保原料和燃料等达到目的),同时加强绿化,以增强环境自净能力;对于全球性问题还需加强国际合作。生态破坏:根本措施在于恢复生态,因此先要改变和停止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再通过恢复植被、水域等增强环境的平衡调节功能。
资源短缺:要从“开源”(替代资源的开发、加强储量勘探等)和“节流”(提高利用率、减少浪费、加强资源循环利用等)两方面入手
[集训冲关]
1.关注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追求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是新发展观的重要内容。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生态环境极危急区与该地区人口的分布有何关系?试说明其原因。
(2)图2中①地和②地的主要环境问题是什么?简要分析造成两地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
解析:根据两图对比观察,能看出人口密度大的地区与生态环境极危急区有对应关系。这是因为人口多,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必然大,可能造成环境问题。从轮廓和经纬度可看出,这是我国东北地区,则①地区森林资源破坏严重,②地区在大兴安岭西侧,降水较少,为传统草原区,近年来由于放牧过度等原因,而造成土地荒漠化。
答案:(1)该地区生态环境极危急区主要分布在人口密度大于100人以上的地区。因为这些地区人口密集,城市集中,工业发达,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频繁,对环境影响大(利用和改造环境深度、广度大,产生的废弃物多),从而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
(2)①地的环境问题是森林资源的破坏;②地的环境问题是土地荒漠化。造成①地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是:采育失调,毁林开荒,乱砍滥伐,森林火灾,居民烧柴等;造成②地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牲畜大量集中,过牧现象严重,使草场破坏严重,导致土地荒漠化。
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泉,是济南的灵魂。济南老城是泉文化精华的载体,众多清冽甘美的泉水从城市涌出,汇为河流、湖泊,在泉涌密集处呈现出“家家泉水,户户垂柳”“人在石上走,清泉石上流”的旖旎风光。
材料二 济南市区地下水位和泉水流量的动态曲线与降水量、开采量的关系图。
(1)描述泉涌量的变化特点,并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
(2)为实现泉水常年喷涌,可采取哪些可行性措施?
解析:第(1)题,关键是看图,明确泉涌量曲线,其变化特点很明显,呈下降趋势,究其成因,自然层面(直接原因)是地下水位下降,其根源在于人类对地下水的开采量呈逐年增加的趋势。第(2)题,着眼点在于增加、保护济南的地下水。
答案:(1)泉涌量整体呈下降趋势;主要原因是由于地下水(和地表水)开采量的逐年增加。
(2)加强补给区(南部山区)的绿化;加强济南市水资源的统一规划调度和管理;减少对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开采量;节约用水,杜绝水资源浪费现象(宣传教育、发展节水经济);加大保泉执法力度;加大地表水向地下水的转化量,提高市区地下水位,促进泉水喷涌等。
考点二 可持续发展
1.明确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2.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原则
含义
具体做法
公平性
原则
包括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公平
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各国都有发展权;应和子孙后代共享资源和环境
持续性
原则
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之内,寻求可持续发展
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处理好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关系
共同性
原则
地区的决策和行动应有助于实现全球整体的协调
国际社会应超越国界、民族、宗教、文化的制约,以积极、务实的态度参与环境领域中的国际合作
3.明辨传统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的区别
传统发展观
可持续发展观
发展
目标
以经济发展为目标,经济的增长就意味着发展
以社会全面发展为标准,其终极目标是生态、社会和经济的全面发展
增长方式
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
低投入、低污染、高产出
消费模式
提倡高消费
提倡适度消费
文明标准
建立的是物质文明,主要考虑经济利益
建立物质文明的同时,还要考虑社会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
时间尺度
当代人的最大需求
强调代际公平
空间尺度
从区域利益出发,采取封闭式、掠夺式和转嫁式的发展方式
从全球利益出发,是一种互补的发展方式
4.掌握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1)控制人口规模,提高人口素质,减轻资源和环境压力。
(2)转变发展模式,实现循环经济,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与生态农业。
(3)实现资源、能源的可持续利用,建立资源节约型的循环经济体系。
(4)协调人地关系,从我做起,树立可持续的环境观和消费观。
(5)加强国际合作,明确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典题精研]
[典例] (2017·江苏高考)“绿色出行”新理念已为我国许多城市市民所接受。如图为1986~2015年某城市市民主要出行方式变化图。读图回答(1)~(2)题。
(1)新理念对市民出行方式产生明显影响的年份开始于( )
A.2000年 B.2005年
C.2007年 D.2011年
(2)市民出行方式变化对该城市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
A.优化城市空间结构 B.改善城市交通状况
C.改变城市服务功能 D.扩大城市地域范围
[解析] 第(1)题,“绿色出行”倡导的是多骑自行车、多坐公交车、少开私家车。读图可知,2011年后,市民出行自行车占比开始上升、小汽车出行占比明显下降、公共交通占比明显上升。选D。第(2)题,小汽车出行占比的下降和自行车、公交车出行占比的上升,会使道路上小汽车的数量减少,进而改善城市交通状况。选B。
[答案] (1)D (2)B
[拓展链接]
近几年高考比较关注可持续发展理念在生活中的体现,而生活中值得关注的环保方式主要有以下两种:
(1)绿色出行:它是一种节约能源、提高能效、减少污染、有益健康、兼顾效率的出行方式。绿色出行就是采用对环境影响最小的出行方式,如乘坐公共汽车和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合作乘车、步行、骑自行车等。
(2)绿色消费:它是一种以适度节制消费,避免或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崇尚自然和保护生态等为特征的新型消费行为和过程。它不仅包括绿色产品,还包括物资的回收利用,能源的有效利用,生存环境、物种环境的保护等。绿色消费的重点是“绿色生活,环保选购”。
1.(变选项) 市民出行方式变化对该城市产生的影响有( )
①减轻城市热岛效应 ②改善城市交通状况
③改变城市功能分区 ④减轻城市大气污染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选B 小汽车的出行比下降,说明数量下降,进而改善交通状况;尾气排放减少,可减轻城市热岛效应和大气污染程度。
2.(变设问) 为强化“绿色出行”新理念的推行,可采取的措施有( )
①大力发展公交车行业 ②设定专用公交车道 ③扶持“共享单车”行业的发展 ④商业区限定小汽车进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选A 商业区人流量大,限定小汽车进出不符合实际,故排除。
[集训冲关]
2017年我国完成快递数量401亿件,快递包装用纸不断增加。因此有商家推出一款“共享快递盒”,即用塑料快递盒替代常用的纸箱。这种快递盒使用时是一个方形的塑料箱,签收后,快递小哥就会将它折叠起来,变成一块塑料板,带回仓库重复使用。据官方数据,这种共享快递盒单个制作成本是25元,平均每周可循环6次,预计单个快递盒使用寿命可达1 000次以上,单次使用成本0.025元。据此回答1~2题。
1.共享快递盒的出现,体现的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是( )
A.公平性 B.持续性
C.共同性 D.重复性
2.如果共享快递盒大力推广,将( )
①增加快递包装成本 ②减少森林破坏 ③增加快递发送速度 ④减少快递垃圾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1.B 2.D 第1题,根据材料,共享快递盒,用塑料快递盒替代常用的纸箱,重复使用的快递盒,减少纸箱的使用,从而减少森林破坏,这符合了可持续发展持续性原则。第2题,如果共享快递盒大力推广,将大大减少纸箱使用,减少因造纸而砍伐的森林,也减少了快递包装纸而产生的垃圾。由于共享快递盒重复使用次数多,根据材料提示,可知不会增加快递包装成本,快递发送速度与快递包装也没有多大联系。
可持续城市是指经济增长、社会公平、具有更高的生活质量和更好环境的城市。如图为我国某可持续城市的发展指数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我国努力采取措施降低单位工业产值烟尘排放量,为缓解全球气候变化做出了巨大贡献。这符合可持续发展的( )
A.公平性原则 B.持续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 D.有序性原则
4.图示可持续城市发展指数中,能体现出的做法是( )
A.提高能源利用率 B.降低碳排放量
C.提高城市绿化率 D.减少污染物排放
解析:3.C 4.D 第3题,缓解全球气候变化需要各国的共同努力,该做法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性原则。第4题,图示体现了生活废弃物的合理处理、减少污染物排放,没有体现出城市绿化率、能源利用率、碳排放量的变化。
[课时跟踪检测]
一、选择题
(2019·淄博测试)读人类与环境关系图,完成1~3题。
1.图中②处所填内容应是( )
A.改善环境质量
B.人类与环境统一
C.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D.物质资料生产
2.结合材料判断,下面关于人类环境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类与自然界处于一种依附或顺应的关系
B.自然环境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C.人类不能等待大自然的恩赐,不断地向大自然索取是人类的任务
D.人类应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发展自己
3.协调人地关系的首要任务是( )
A.控制人口规模
B.转变发展模式
C.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D.我们每个人都积极参与
解析:1.A 2.D 3.A 第1题,人类的生产既有自身生产也有物质资料生产,人类自身生产要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故①为物质资料生产,③为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可以改善环境质量,故②为改善环境质量;要想达到可持续发展必须保证人类与环境统一,故④为人类与环境统一。第2题,A、B、C三项的叙述都是片面的,人类只有尊重自然才能发展自己。第3题,根据图示分析,协调人地关系首先要控制人口规模。
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 μm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其影响已成为目前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下表为某时段卫星监测的部分地区PM2.5数值表。读表完成4~6题。
朱夫盆地
刚果盆地
塔里木盆地
四川盆地
PM2.5数值/ (μg/m3)
45~50
0~10
50~55
75~80
注:朱夫盆地位于撒哈拉沙漠西部。
4.朱夫盆地和刚果盆地PM2.5数值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地形、气候 B.气候、植被
C.植被、人类活动 D.人类活动、地形
5.四川盆地和塔里木盆地PM2.5数值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植被 B.人类活动
C.气候 D.地形
6.降低四川盆地PM2.5数值的主要措施是( )
A.节能减排 B.人工降雨
C.加强监测 D.植树种草
解析:4.B 5.B 6.A 第4题,朱夫盆地位于撒哈拉沙漠西部,属于热带沙漠气候,干燥少雨,植被稀少,PM2.5数值大;刚果盆地位于赤道附近,属于热带雨林气候,高温多雨,有茂密的热带雨林,PM2.5数值小。故影响朱夫盆地和刚果盆地PM2.5数值差异的主要因素是气候、植被。第5题,塔里木盆地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工业不发达;四川盆地位于我国季风气候区,该盆地人口稠密,工业发达。故影响四川盆地和塔里木盆地PM2.5数值差异的主要因素是人类活动。第6题,由上题分析可知,四川盆地工业发达,PM2.5数值大,因此降低四川盆地PM2.5数值的主要措施是节能减排,以减少废气排放量。
2017年11月6~17日,在德国波恩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3次缔约方大会,旨在落实《巴黎协定》规定的温室气体减排任务,但美国却单方宣布退出《巴黎协定》。据此完成7~8题。
7.美国退出《巴黎协定》主要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 )
A.公平性原则 B.持续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 D.阶段性原则
8.为积极落实《巴黎协定》规定的任务,我国采取的可行措施是( )
A.减缓工业化进程 B.降低城市人口比重
C.全面使用新能源 D.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解析:7.C 8.D 第7题,全球气候变暖是全世界共同的问题,落实《巴黎协定》规定的温室气体减排任务是全世界共同的任务,美国退出《巴黎协定》主要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性原则。第8题,减缓工业化进程影响经济发展,也会缺少资金进行环境治理,不可行,A错;降低城市人口比重也不利于社会经济发展,不可行,B错;全面使用新能源,在我国现有条件也是不可行的,C错;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可以减缓全球气候变暖,D可行。
(2019·湘潭模拟)绿色GDP,即把资源、环境成本放入国民经济的生产核算之中,作为经济生产的成本处理,以实现对传统GDP的调整。绿色GDP指数=绿色GDP/传统GDP×100,下图为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2013年传统人均GDP与绿色GDP指数分布关系图。据此完成9~11题。
9.由图可知( )
A.绿色GDP总体呈现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
B.经济发展水平与绿色GDP指数呈正比
C.传统GDP与绿色GDP差值较大的为西部地区省份
D.在资源节约、环境治理上东部地区不需关注
10.若以各省份的传统GDP与绿色GDP指数的中位数(把所有值高低排序后找出正中间的一个作为中位数)为原点,做四象限图,将图示31个省(市、自治区)划分为4类,则符合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且对资源、环境依赖程度较高,属于绿色发展高危区的省份是( )
A.北京 B.江西
C.贵州 D.辽宁
11.对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且对资源、环境依赖程度较高的高危区形成的主要原因,不可能是由于这些地区( )
A.生态环境脆弱
B.资源禀赋条件较好
C.产业结构单一
D.科技创新能力不足
解析:9.A 10.C 11.B 第9题,由图可知,绿色GDP总体呈现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A项正确;由公式绿色GDP指数=绿色GDP/传统GDP×100,经济发展水平与绿色GDP指数呈反比,B项错误;根据图示信息,传统GDP与绿色GDP差值较大的为东部地区省份,C项错误;在资源节约、环境治理上,东部地区更需要关注,D项错误。第10题,由图中数据可知,贵州传统人均GDP较低、绿色GDP指数较低,说明贵州对资源、环境依赖程度较高,且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故C正确。北京、辽宁人均GDP较高,不符合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条件;江西绿色GDP指数较高,说明对资源、环境依赖程度较低。第11题,资源禀赋条件较好,一般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生态环境脆弱区,把资源、环境成本放入国民经济的生产核算之中,作为经济生产的成本处理时,成本增加,进而导致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则排除A项;产业结构单一、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一般对资源、环境依赖程度高,多属于高危区,排除C、D两项。
二、非选择题
12.(2019·唐山一模)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水生植物是湖泊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部分鱼类的繁殖及肥育场所,一般情况下,湖泊枯水季节的“露滩”和“晒滩”利于水生植物种子的萌发。某校地理实践小组通过查阅资料得知,甲湖流域(如图)历史上水旱灾害频发,部分地区含磷地层广泛出露。甲湖蓝藻水华的发生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末。1962年湖口水闸建成后,湖中水生植物覆盖率和食藻鱼类比例大幅下降。20世纪80年代以来,甲湖蓝藻水华频发,富营养化严重。2018年初,甲湖流域开始全面实施河长制和湖长制,统一规划综合整治流域水体。
(1)遥感监测显示,甲湖蓝藻水华暴发集中在夏秋季且湖西部多于东部,说明其原因。
(2)调查表明,在农业社会甲湖蓝藻水华往往发生在洪水年份,推测其可能原因。
(3)分析半个多世纪以来甲湖水生植物覆盖率大幅度下降的可能原因及不利影响。
(4)说明甲湖流域全面实施河长制和湖长制的原因。
解析:第(1)题,注意问题有“夏秋季”且“西部多”的成因,夏秋季可从气温角度分析,西部多可从排放的区域差异及风向影响角度分析。第(2)题,“含磷地层广泛出露”,说明主要是这些出露的磷等养分被带入湖泊,导致水华现象。第(3)题,材料中提及湖泊枯水季节的“露滩”和“晒滩”利于水生植物种子的萌发,“湖口水闸建成后水生植物覆盖率”大幅下降,据此分析即可;由“食藻鱼类比例大幅下降”分析不利影响。第(4)题,原因可从“统一规划综合整治”角度分析。
答案:(1)夏秋季水温较高,利于蓝藻生长繁殖;湖西部沿岸人类活动影响较大(工业废水、生活污水较多),富含营养物质的废水随地表径流入湖较多;当地夏秋季盛行偏南(东)风,蓝藻容易在湖西部堆积。
(2)洪水年份流域内降水多,地表径流侵蚀和搬运能力强;含磷地层广泛出露地区的物质被大量侵蚀后搬运至湖中(湖泊四周耕地及村庄富含养分的污水被带入湖中)。
(3)原因:修建湖闸后,甲湖在冬春季水位较高;“露滩”和“晒滩”时间缩短,水生植物种子难以萌发生长。不利影响:可能影响部分食藻鱼类的繁殖和生长;进而对蓝藻的直接摄食减少,增加蓝藻水华暴发的可能性。
(4)甲湖流域涉及多个(级)行政区;政府统一规划整治才能协调各个(级)行政区、各部门利益;从流域整体进行综合整治,实现效益最大化(落实绿色发展理念,保证水安全)。
13.根据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石材加工主要包括“锯割加工—研磨抛光—切断加工—凿切加工—火烧加工—辅助加工及检验修补”等环节,生产过程水、电消耗量大。
贵州安顺市(如图)致力于推动当地石材产业发展,但目前石材加工制成品多为单一板材,异形石材、家装家饰、文化雕刻等高附加值产品比较缺乏。现已初步探明安顺市石材共有17个品种,资源量约为6.98亿立方米。
(1)分析安顺发展石材产业的优势自然条件。
(2)分析石材产业发展对当地环境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
(3)请对安顺石材产业可持续发展提出合理建议。
解析:第(1)题,石材产业属于原料导向型产业,产品笨重,要发展石材产业必须原料储量充足、种类丰富。结合材料中提到的石材产业发展耗水、耗电多,要求必须水源和电力丰富。第(2)题,从采挖、加工过程中出现的污染以及废矿处理等方面分析不利影响。第(3)题,根据石材的资源属性和安顺石材加工存在的不足,立足于提高资源利用率和产品附加值,可分别从科技、产业结构等角度采取合理的措施。
答案:(1)石材资源储量丰富、分布广、品种多;水能丰富,煤炭储量丰富;气候湿润,水资源丰富。
(2)开采石材会导致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石材加工过程中,会造成水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废矿堆放会占用、破坏大量耕地;长期过度开发会引起石材资源枯竭等。
(3)增加科技投入,提高原料、能源和水资源利用率;对石材开采区及时进行复垦或恢复植被,降低水土流失危害;延长产业链,开发多样化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强产品宣传和品牌建设,增加市场竞争力;完善交通设施,提高外运能力。
考点
频次
卷别
人地关系思
想的演变
人地关系与
可持续发展
卷Ⅱ
2017·T36(2)(3)(4)
2016·T37
第一讲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一、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
二、直面环境问题
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1)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占据一定的空间,从环境中获得物质和能量。
(2)人类活动的废弃物要排放到环境中。
2.环境问题的成因
(1)资源短缺、生态破坏: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
(2)环境污染:人类向环境排放的废弃物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
3.环境问题的分布
全球性
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被破坏、土地荒漠化等危及人类的生存
局域性
环境污染等,有些演变成社会公害,制约经济发展和危害人体健康
城市环境
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
乡村地区
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
发达国家
过分消耗资源带来的环境影响
发展中国家
承受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以及发达国家污染严重工业的转移,环境问题更为严峻
三、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
1.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
2.可持续发展
(1)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2)内涵: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
(3)基本原则:公平性、共同性、持续性原则。
[名师注解]
【联】 人地关系示意图
【注1】 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资源短缺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环境污染是指由于人类任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导致环境质量下降,如水污染、大气污染等。生态破坏是指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环境退化,从而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如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资源短缺是指资源数量不能满足人类的需求,如水资源、矿产资源短缺等。
(2)联系:环境污染往往引起生态破坏和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往往引起资源短缺,资源短缺也会引起生态破坏。
【注2】 经济增长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区别
我们通常意义上所说的经济增长往往仅指经济数量上的增长,而不太重视质量和效益,而经济可持续发展不仅指经济数量的增长,更追求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因此说经济增长只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方面而已。
【点】 (1)可持续发展三大原则中,“公平性”侧重的是“权利”,“共同性”侧重的是“义务”,“持续性”侧重的是“发展”。
(2)理解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原则时,不要把公平性原则与共同性原则混为一谈。前者强调全球不同地区之间的公平,而后者强调全球一个整体。
考点一 环境问题的成因及表现
(一)环境问题的成因
从产生的机理来看,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二是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如下图所示:
(二)环境问题的表现
1.环境污染及其衍生出的问题
(1)环境污染问题
表现
原因
典例或分布
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
工业“三废”和有害人体健康的农药任意排放
洛杉矶的光化学烟雾、泰晤士河的悲剧、部分农业区的“有毒农作物”
固体废弃物污染(垃圾污染)
生产和生活中的大量垃圾随意堆放
太原矿区的煤矸石随意堆放
噪声污染
交通运输、工业生产等
许多城市噪声超标
放射性污染
放射性物质泄漏
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
海洋污染
各类污染物排入海洋
渤海湾大赤潮、日本九州岛水俣湾汞污染、海上石油泄漏
(2)由环境污染演化而来的问题
表现
原因
典例或分布
全球变暖
自然:气候的变化
人为:燃烧矿物燃料、排放温室气体、乱砍滥伐森林
全球
臭氧层破坏
自然:太阳活动
人为:大量排放氟氯烃等消耗臭氧的物质
两极和青藏高原上空出现臭氧层空洞
酸雨
自然:地形造成酸性气体不易扩散
人为:燃烧矿物燃料,排放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
世界:西欧、北美、日本
中国:南方地区
2.生态破坏问题
表现
原因
典例或分布
森林的环境调节功能下降
滥伐森林
巴西热带雨林遭破坏
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加剧
自然植被遭破坏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与沙尘暴、巴比伦王国的消失
土壤盐碱化
不合理的灌溉等
黄淮海平原的次生盐碱化
生物多样性减少
生物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或过度捕猎等原因
过度捕猎华南虎、藏羚羊,湿地、森林破坏等
3.自然资源短缺问题
表现
原因
典例或分布
水资源短缺
水污染、工农业生产用水量大及降水少
华北平原的春旱
土地资源短缺
城市建设用地增加等
耕地减少、草场退化
能源短缺
利用效率低、浪费严重
我国东部地区能源短缺
4.我国当前突出的环境问题
(1)我国北方的沙尘暴愈来愈频繁。
(2)我国东部季风区的水旱灾害问题。
(3)我国土地的荒漠化、土壤的盐碱化、水土流失问题。
最为严重的地区
(4)我国华北地区水资源日趋紧张。
(5)我国三河(海河、辽河、淮河)和三湖(太湖、巢湖、滇池)的水质恶化问题。
[典题精研]
[典例] (2017·全国卷Ⅱ·节选)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山西省焦煤资源丰富,其灰分和硫分含量较低,所生产的冶金焦供应全国并出口。据调查,1998年山西省有1 800余家小焦化企业。随着国家相关政策和法规的实施,山西省逐步关停这些小焦化企业,至2014年已形成4个千万吨级焦化园区和14个500万吨级焦化园区,极大地改变了该产业污染严重的状况。如图示意1994年和2014年山西省焦化厂布局的变化。
(1)分析20世纪90年代山西省焦化产业生产过程中污染严重的原因。
(2)指出20世纪90年代山西省焦化产业运输过程中存在的污染问题。
(3)推测山西省建立大型焦化产业园区后,在生产过程和运输过程中,对减少环境污染可采取的措施。
[解析] 第(1)题,从20世纪90年代山西煤炭工业的特点入手,分析其生产过程中污染严重的原因。材料反映出20世纪90年代山西煤炭工业的特点为企业规模小、数量多,围绕该角度分析污染严重的原因即可。第(2)题,结合20世纪90年代山西煤炭工业的特点分析其煤炭运输特点,进而分析运输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第(3)题,本问为措施类设问,可从两个角度组织答案:一是分析解决该类问题的共性措施;二是针对具体问题找具体措施。
[答案] (1)(企业规模小、数量众多,)技术水平低,设备落后,(生产过程中)能耗大,废弃物排放量大,污染点多面大。
(2)(企业分散,单厂原料和产品的量较少,采用公路运输,在运输过程中,)所用汽车(卡车)数量多,尾气排放量大,原料和产品装卸、运输过程中存在煤炭散落、煤粉飘浮等问题。
(3)生产过程:(由于规模大,实力强,)可以采用清洁技术和设备,(减少能耗,提高资源利用率);可以采用控制排放或回收再利用等技术和设备,(减少废弃物排放量,降低废弃物对环境的危害)。
运输过程:(由于生产集中,)可以修建铁路专用线,采用封闭运输。
[方法规律] 环境问题的答题思路
环境问题的考查往往以区域图、关联图及文字材料为线索,以社会关注的环境问题为主线,主要考查环境问题的判断(类型、表现及分布)、产生的原因、造成的后果以及治理的措施等。
考查角度
关键词
答题思路
类型、表现及分布
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环境污染
从题目所给的图、表、文字等材料中判断出环境问题类型及其表现特征和分布等
成因分析
自然原因
人为原因
一般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目前的环境问题主要是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导致的,因此人为原因是分析的重点
后果与危害
生态环境恶化、环境污染加剧、生命财产损失
对环境问题带来的影响,要能准确全面地进行分析
解决措施
植树造林、改善生态、治理污染、节约资源
环境污染:根本措施在于减少污染物排放(可通过提高资源利用率、废弃物净化处理后排放、使用环保原料和燃料等达到目的),同时加强绿化,以增强环境自净能力;对于全球性问题还需加强国际合作。生态破坏:根本措施在于恢复生态,因此先要改变和停止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再通过恢复植被、水域等增强环境的平衡调节功能。
资源短缺:要从“开源”(替代资源的开发、加强储量勘探等)和“节流”(提高利用率、减少浪费、加强资源循环利用等)两方面入手
[集训冲关]
1.关注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追求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是新发展观的重要内容。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生态环境极危急区与该地区人口的分布有何关系?试说明其原因。
(2)图2中①地和②地的主要环境问题是什么?简要分析造成两地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
解析:根据两图对比观察,能看出人口密度大的地区与生态环境极危急区有对应关系。这是因为人口多,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必然大,可能造成环境问题。从轮廓和经纬度可看出,这是我国东北地区,则①地区森林资源破坏严重,②地区在大兴安岭西侧,降水较少,为传统草原区,近年来由于放牧过度等原因,而造成土地荒漠化。
答案:(1)该地区生态环境极危急区主要分布在人口密度大于100人以上的地区。因为这些地区人口密集,城市集中,工业发达,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频繁,对环境影响大(利用和改造环境深度、广度大,产生的废弃物多),从而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
(2)①地的环境问题是森林资源的破坏;②地的环境问题是土地荒漠化。造成①地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是:采育失调,毁林开荒,乱砍滥伐,森林火灾,居民烧柴等;造成②地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牲畜大量集中,过牧现象严重,使草场破坏严重,导致土地荒漠化。
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泉,是济南的灵魂。济南老城是泉文化精华的载体,众多清冽甘美的泉水从城市涌出,汇为河流、湖泊,在泉涌密集处呈现出“家家泉水,户户垂柳”“人在石上走,清泉石上流”的旖旎风光。
材料二 济南市区地下水位和泉水流量的动态曲线与降水量、开采量的关系图。
(1)描述泉涌量的变化特点,并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
(2)为实现泉水常年喷涌,可采取哪些可行性措施?
解析:第(1)题,关键是看图,明确泉涌量曲线,其变化特点很明显,呈下降趋势,究其成因,自然层面(直接原因)是地下水位下降,其根源在于人类对地下水的开采量呈逐年增加的趋势。第(2)题,着眼点在于增加、保护济南的地下水。
答案:(1)泉涌量整体呈下降趋势;主要原因是由于地下水(和地表水)开采量的逐年增加。
(2)加强补给区(南部山区)的绿化;加强济南市水资源的统一规划调度和管理;减少对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开采量;节约用水,杜绝水资源浪费现象(宣传教育、发展节水经济);加大保泉执法力度;加大地表水向地下水的转化量,提高市区地下水位,促进泉水喷涌等。
考点二 可持续发展
1.明确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2.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原则
含义
具体做法
公平性
原则
包括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公平
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各国都有发展权;应和子孙后代共享资源和环境
持续性
原则
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之内,寻求可持续发展
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处理好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关系
共同性
原则
地区的决策和行动应有助于实现全球整体的协调
国际社会应超越国界、民族、宗教、文化的制约,以积极、务实的态度参与环境领域中的国际合作
3.明辨传统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的区别
传统发展观
可持续发展观
发展
目标
以经济发展为目标,经济的增长就意味着发展
以社会全面发展为标准,其终极目标是生态、社会和经济的全面发展
增长方式
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
低投入、低污染、高产出
消费模式
提倡高消费
提倡适度消费
文明标准
建立的是物质文明,主要考虑经济利益
建立物质文明的同时,还要考虑社会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
时间尺度
当代人的最大需求
强调代际公平
空间尺度
从区域利益出发,采取封闭式、掠夺式和转嫁式的发展方式
从全球利益出发,是一种互补的发展方式
4.掌握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1)控制人口规模,提高人口素质,减轻资源和环境压力。
(2)转变发展模式,实现循环经济,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与生态农业。
(3)实现资源、能源的可持续利用,建立资源节约型的循环经济体系。
(4)协调人地关系,从我做起,树立可持续的环境观和消费观。
(5)加强国际合作,明确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典题精研]
[典例] (2017·江苏高考)“绿色出行”新理念已为我国许多城市市民所接受。如图为1986~2015年某城市市民主要出行方式变化图。读图回答(1)~(2)题。
(1)新理念对市民出行方式产生明显影响的年份开始于( )
A.2000年 B.2005年
C.2007年 D.2011年
(2)市民出行方式变化对该城市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
A.优化城市空间结构 B.改善城市交通状况
C.改变城市服务功能 D.扩大城市地域范围
[解析] 第(1)题,“绿色出行”倡导的是多骑自行车、多坐公交车、少开私家车。读图可知,2011年后,市民出行自行车占比开始上升、小汽车出行占比明显下降、公共交通占比明显上升。选D。第(2)题,小汽车出行占比的下降和自行车、公交车出行占比的上升,会使道路上小汽车的数量减少,进而改善城市交通状况。选B。
[答案] (1)D (2)B
[拓展链接]
近几年高考比较关注可持续发展理念在生活中的体现,而生活中值得关注的环保方式主要有以下两种:
(1)绿色出行:它是一种节约能源、提高能效、减少污染、有益健康、兼顾效率的出行方式。绿色出行就是采用对环境影响最小的出行方式,如乘坐公共汽车和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合作乘车、步行、骑自行车等。
(2)绿色消费:它是一种以适度节制消费,避免或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崇尚自然和保护生态等为特征的新型消费行为和过程。它不仅包括绿色产品,还包括物资的回收利用,能源的有效利用,生存环境、物种环境的保护等。绿色消费的重点是“绿色生活,环保选购”。
1.(变选项) 市民出行方式变化对该城市产生的影响有( )
①减轻城市热岛效应 ②改善城市交通状况
③改变城市功能分区 ④减轻城市大气污染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选B 小汽车的出行比下降,说明数量下降,进而改善交通状况;尾气排放减少,可减轻城市热岛效应和大气污染程度。
2.(变设问) 为强化“绿色出行”新理念的推行,可采取的措施有( )
①大力发展公交车行业 ②设定专用公交车道 ③扶持“共享单车”行业的发展 ④商业区限定小汽车进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选A 商业区人流量大,限定小汽车进出不符合实际,故排除。
[集训冲关]
2017年我国完成快递数量401亿件,快递包装用纸不断增加。因此有商家推出一款“共享快递盒”,即用塑料快递盒替代常用的纸箱。这种快递盒使用时是一个方形的塑料箱,签收后,快递小哥就会将它折叠起来,变成一块塑料板,带回仓库重复使用。据官方数据,这种共享快递盒单个制作成本是25元,平均每周可循环6次,预计单个快递盒使用寿命可达1 000次以上,单次使用成本0.025元。据此回答1~2题。
1.共享快递盒的出现,体现的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是( )
A.公平性 B.持续性
C.共同性 D.重复性
2.如果共享快递盒大力推广,将( )
①增加快递包装成本 ②减少森林破坏 ③增加快递发送速度 ④减少快递垃圾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1.B 2.D 第1题,根据材料,共享快递盒,用塑料快递盒替代常用的纸箱,重复使用的快递盒,减少纸箱的使用,从而减少森林破坏,这符合了可持续发展持续性原则。第2题,如果共享快递盒大力推广,将大大减少纸箱使用,减少因造纸而砍伐的森林,也减少了快递包装纸而产生的垃圾。由于共享快递盒重复使用次数多,根据材料提示,可知不会增加快递包装成本,快递发送速度与快递包装也没有多大联系。
可持续城市是指经济增长、社会公平、具有更高的生活质量和更好环境的城市。如图为我国某可持续城市的发展指数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我国努力采取措施降低单位工业产值烟尘排放量,为缓解全球气候变化做出了巨大贡献。这符合可持续发展的( )
A.公平性原则 B.持续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 D.有序性原则
4.图示可持续城市发展指数中,能体现出的做法是( )
A.提高能源利用率 B.降低碳排放量
C.提高城市绿化率 D.减少污染物排放
解析:3.C 4.D 第3题,缓解全球气候变化需要各国的共同努力,该做法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性原则。第4题,图示体现了生活废弃物的合理处理、减少污染物排放,没有体现出城市绿化率、能源利用率、碳排放量的变化。
[课时跟踪检测]
一、选择题
(2019·淄博测试)读人类与环境关系图,完成1~3题。
1.图中②处所填内容应是( )
A.改善环境质量
B.人类与环境统一
C.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D.物质资料生产
2.结合材料判断,下面关于人类环境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类与自然界处于一种依附或顺应的关系
B.自然环境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C.人类不能等待大自然的恩赐,不断地向大自然索取是人类的任务
D.人类应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发展自己
3.协调人地关系的首要任务是( )
A.控制人口规模
B.转变发展模式
C.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D.我们每个人都积极参与
解析:1.A 2.D 3.A 第1题,人类的生产既有自身生产也有物质资料生产,人类自身生产要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故①为物质资料生产,③为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可以改善环境质量,故②为改善环境质量;要想达到可持续发展必须保证人类与环境统一,故④为人类与环境统一。第2题,A、B、C三项的叙述都是片面的,人类只有尊重自然才能发展自己。第3题,根据图示分析,协调人地关系首先要控制人口规模。
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 μm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其影响已成为目前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下表为某时段卫星监测的部分地区PM2.5数值表。读表完成4~6题。
朱夫盆地
刚果盆地
塔里木盆地
四川盆地
PM2.5数值/ (μg/m3)
45~50
0~10
50~55
75~80
注:朱夫盆地位于撒哈拉沙漠西部。
4.朱夫盆地和刚果盆地PM2.5数值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地形、气候 B.气候、植被
C.植被、人类活动 D.人类活动、地形
5.四川盆地和塔里木盆地PM2.5数值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植被 B.人类活动
C.气候 D.地形
6.降低四川盆地PM2.5数值的主要措施是( )
A.节能减排 B.人工降雨
C.加强监测 D.植树种草
解析:4.B 5.B 6.A 第4题,朱夫盆地位于撒哈拉沙漠西部,属于热带沙漠气候,干燥少雨,植被稀少,PM2.5数值大;刚果盆地位于赤道附近,属于热带雨林气候,高温多雨,有茂密的热带雨林,PM2.5数值小。故影响朱夫盆地和刚果盆地PM2.5数值差异的主要因素是气候、植被。第5题,塔里木盆地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工业不发达;四川盆地位于我国季风气候区,该盆地人口稠密,工业发达。故影响四川盆地和塔里木盆地PM2.5数值差异的主要因素是人类活动。第6题,由上题分析可知,四川盆地工业发达,PM2.5数值大,因此降低四川盆地PM2.5数值的主要措施是节能减排,以减少废气排放量。
2017年11月6~17日,在德国波恩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3次缔约方大会,旨在落实《巴黎协定》规定的温室气体减排任务,但美国却单方宣布退出《巴黎协定》。据此完成7~8题。
7.美国退出《巴黎协定》主要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 )
A.公平性原则 B.持续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 D.阶段性原则
8.为积极落实《巴黎协定》规定的任务,我国采取的可行措施是( )
A.减缓工业化进程 B.降低城市人口比重
C.全面使用新能源 D.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解析:7.C 8.D 第7题,全球气候变暖是全世界共同的问题,落实《巴黎协定》规定的温室气体减排任务是全世界共同的任务,美国退出《巴黎协定》主要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性原则。第8题,减缓工业化进程影响经济发展,也会缺少资金进行环境治理,不可行,A错;降低城市人口比重也不利于社会经济发展,不可行,B错;全面使用新能源,在我国现有条件也是不可行的,C错;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可以减缓全球气候变暖,D可行。
(2019·湘潭模拟)绿色GDP,即把资源、环境成本放入国民经济的生产核算之中,作为经济生产的成本处理,以实现对传统GDP的调整。绿色GDP指数=绿色GDP/传统GDP×100,下图为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2013年传统人均GDP与绿色GDP指数分布关系图。据此完成9~11题。
9.由图可知( )
A.绿色GDP总体呈现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
B.经济发展水平与绿色GDP指数呈正比
C.传统GDP与绿色GDP差值较大的为西部地区省份
D.在资源节约、环境治理上东部地区不需关注
10.若以各省份的传统GDP与绿色GDP指数的中位数(把所有值高低排序后找出正中间的一个作为中位数)为原点,做四象限图,将图示31个省(市、自治区)划分为4类,则符合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且对资源、环境依赖程度较高,属于绿色发展高危区的省份是( )
A.北京 B.江西
C.贵州 D.辽宁
11.对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且对资源、环境依赖程度较高的高危区形成的主要原因,不可能是由于这些地区( )
A.生态环境脆弱
B.资源禀赋条件较好
C.产业结构单一
D.科技创新能力不足
解析:9.A 10.C 11.B 第9题,由图可知,绿色GDP总体呈现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A项正确;由公式绿色GDP指数=绿色GDP/传统GDP×100,经济发展水平与绿色GDP指数呈反比,B项错误;根据图示信息,传统GDP与绿色GDP差值较大的为东部地区省份,C项错误;在资源节约、环境治理上,东部地区更需要关注,D项错误。第10题,由图中数据可知,贵州传统人均GDP较低、绿色GDP指数较低,说明贵州对资源、环境依赖程度较高,且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故C正确。北京、辽宁人均GDP较高,不符合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条件;江西绿色GDP指数较高,说明对资源、环境依赖程度较低。第11题,资源禀赋条件较好,一般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生态环境脆弱区,把资源、环境成本放入国民经济的生产核算之中,作为经济生产的成本处理时,成本增加,进而导致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则排除A项;产业结构单一、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一般对资源、环境依赖程度高,多属于高危区,排除C、D两项。
二、非选择题
12.(2019·唐山一模)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水生植物是湖泊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部分鱼类的繁殖及肥育场所,一般情况下,湖泊枯水季节的“露滩”和“晒滩”利于水生植物种子的萌发。某校地理实践小组通过查阅资料得知,甲湖流域(如图)历史上水旱灾害频发,部分地区含磷地层广泛出露。甲湖蓝藻水华的发生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末。1962年湖口水闸建成后,湖中水生植物覆盖率和食藻鱼类比例大幅下降。20世纪80年代以来,甲湖蓝藻水华频发,富营养化严重。2018年初,甲湖流域开始全面实施河长制和湖长制,统一规划综合整治流域水体。
(1)遥感监测显示,甲湖蓝藻水华暴发集中在夏秋季且湖西部多于东部,说明其原因。
(2)调查表明,在农业社会甲湖蓝藻水华往往发生在洪水年份,推测其可能原因。
(3)分析半个多世纪以来甲湖水生植物覆盖率大幅度下降的可能原因及不利影响。
(4)说明甲湖流域全面实施河长制和湖长制的原因。
解析:第(1)题,注意问题有“夏秋季”且“西部多”的成因,夏秋季可从气温角度分析,西部多可从排放的区域差异及风向影响角度分析。第(2)题,“含磷地层广泛出露”,说明主要是这些出露的磷等养分被带入湖泊,导致水华现象。第(3)题,材料中提及湖泊枯水季节的“露滩”和“晒滩”利于水生植物种子的萌发,“湖口水闸建成后水生植物覆盖率”大幅下降,据此分析即可;由“食藻鱼类比例大幅下降”分析不利影响。第(4)题,原因可从“统一规划综合整治”角度分析。
答案:(1)夏秋季水温较高,利于蓝藻生长繁殖;湖西部沿岸人类活动影响较大(工业废水、生活污水较多),富含营养物质的废水随地表径流入湖较多;当地夏秋季盛行偏南(东)风,蓝藻容易在湖西部堆积。
(2)洪水年份流域内降水多,地表径流侵蚀和搬运能力强;含磷地层广泛出露地区的物质被大量侵蚀后搬运至湖中(湖泊四周耕地及村庄富含养分的污水被带入湖中)。
(3)原因:修建湖闸后,甲湖在冬春季水位较高;“露滩”和“晒滩”时间缩短,水生植物种子难以萌发生长。不利影响:可能影响部分食藻鱼类的繁殖和生长;进而对蓝藻的直接摄食减少,增加蓝藻水华暴发的可能性。
(4)甲湖流域涉及多个(级)行政区;政府统一规划整治才能协调各个(级)行政区、各部门利益;从流域整体进行综合整治,实现效益最大化(落实绿色发展理念,保证水安全)。
13.根据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石材加工主要包括“锯割加工—研磨抛光—切断加工—凿切加工—火烧加工—辅助加工及检验修补”等环节,生产过程水、电消耗量大。
贵州安顺市(如图)致力于推动当地石材产业发展,但目前石材加工制成品多为单一板材,异形石材、家装家饰、文化雕刻等高附加值产品比较缺乏。现已初步探明安顺市石材共有17个品种,资源量约为6.98亿立方米。
(1)分析安顺发展石材产业的优势自然条件。
(2)分析石材产业发展对当地环境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
(3)请对安顺石材产业可持续发展提出合理建议。
解析:第(1)题,石材产业属于原料导向型产业,产品笨重,要发展石材产业必须原料储量充足、种类丰富。结合材料中提到的石材产业发展耗水、耗电多,要求必须水源和电力丰富。第(2)题,从采挖、加工过程中出现的污染以及废矿处理等方面分析不利影响。第(3)题,根据石材的资源属性和安顺石材加工存在的不足,立足于提高资源利用率和产品附加值,可分别从科技、产业结构等角度采取合理的措施。
答案:(1)石材资源储量丰富、分布广、品种多;水能丰富,煤炭储量丰富;气候湿润,水资源丰富。
(2)开采石材会导致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石材加工过程中,会造成水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废矿堆放会占用、破坏大量耕地;长期过度开发会引起石材资源枯竭等。
(3)增加科技投入,提高原料、能源和水资源利用率;对石材开采区及时进行复垦或恢复植被,降低水土流失危害;延长产业链,开发多样化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强产品宣传和品牌建设,增加市场竞争力;完善交通设施,提高外运能力。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