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历史新增分大一轮人教版(通史)讲义:第二单元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单元综合提升
展开单元综合提升
专题一 先秦到两汉选官制度的变化
1.夏朝以前采用禅让制:原始社会民主选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
2.商周时期采用世官制:天子、诸侯、卿大夫和士等贵族凭血缘关系世袭为官。
3.春秋战国时期军功授爵制:典型为商鞅变法后秦国按军功授爵的制度。
4.汉代察举制: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确立,主要特征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专题二 先秦至秦汉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特点及影响
1.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1)西周:推行分封制,是奴隶社会的地方行政制度。
(2)秦朝:推行郡县制,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3)汉代:推行郡国并行制,兼有封国制与郡县制的特点,封国可以世袭,使中央集权受到威胁。
2.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特点与影响
(1)特点:演变过程中,中央一直强化对地方的领导、监督、制约,地方则要求独立的自主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始终存在。
中央通过多层次管理,在分权基础上加强对官吏的任免、考核,地方权力逐渐被分割、削弱,集权于中央。
(2)影响:在征发徭役、兵役,征收田赋和租税以及管理地方的治安秩序方面发挥了良好的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封建统治;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和促进经济的发展。
专题三 秦汉政治制度的演进与创新
时期 | 中央体制 | 地方体制 | 选官体制 |
秦朝 | 首次建立君主集权于上、行政体制分权于下的体制 | 创立郡县制,用封建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 推行军功制度,秦朝以吏为师 |
西汉 | 首创在正式行政体制之外另设机构,以达到分权的目的 | 由郡国并行到推恩令,专业的文官构成统治机构的主体 | 首创察举制,有利于人才选拔,但也存在一定问题 |
专题四 汉代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区别和联系
1.区别
(1)汉代儒学增加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和“三纲五常”等理论,神化皇权,强调等级名分,符合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的需要。
(2)汉代儒学吸收了刑名之学的思想,认识到礼乐刑政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主张将仁政与法政结合起来,以德为主,以刑为辅。
(3)先秦儒学致力于理想化的政治秩序而批判暴政,汉代儒学承认现实皇权专制、中央集权、国家统一的合理性,维护现实统治。
(4)先秦儒学属于显学,但未受统治者重视,汉代儒学独尊,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2.联系:先秦儒学宣扬的“礼”“仁政”“民本”为新儒不实质性继承;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因此被历代统治者所推崇,成为封建正统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主流。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刺史”即是刺举不法之人。汉武帝时称部刺史,将全国划分为十三个部(州),每部(州)包括若干个郡。每年秋八月,刺史分部周行督察,年终返京奏报,其没有常设的办事机构,走到哪里便临时设“治所”(“所止理事处”)。刺史作为中央政府派遣的监察特使,其具体职责从一开始就有明文规定,即“六条问事”。对于郡国诸侯王的行为一经查出有违法之处,便可奏报皇帝,其不察小吏,专察大吏,不光能举劾奏报,还可以贬退大吏。刺史受中央御史中丞直接管辖,地位并不高,属下大夫,待遇也不丰厚,每年秩六百石,但刺史所监察的对象却远远高于自身的地位,可以监察二千石的官吏(地位相当于郡守,即地方最高职位)。——摘编自窦重山《浅论刺史制度的产生及其演变过程》
材料二 在效忠和效率这对困扰所有国家官僚机构的矛盾中,中国传统国家一向的着意点就是前者,不在军情紧急情况下,行政效率一般不是大问题,而效忠与否往往关系着王朝的生死存亡,任何官员个体或者群体对皇权不忠,都是皇帝无法容忍的。一个庞大的全能式的行政体系,本身存在无限扩张权力的可能性,如果没有另外一种机制制衡,后果将难以设想。这将会导致皇权无法有效地控制局面,中国古代监察系统即是这种制衡机制的表现之一。传统中国的制衡机制,跟其他古代国家相比,应该说是比较好的。当然,其缺陷也是很明显的。
——摘编自张鸣《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汉武帝时部刺史的特点及其工作机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设立部刺史的主要目的及其意义。
汉承秦制并有所创新,“特点”即“创新”或突出之处,注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治所”“中央直辖”“职责”“地位”及“权力”。“工作机制”指工作的程序及其内容。
分析“目的”和“意义”时要关注“汉代地方势力强大”这一因素,紧紧围绕“政治建设”和“中央集权”两大方面思考。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二,概述中国古代监察系统的功能,并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国古代监察系统中“效忠”和“效率”的关系。
“功能”即功效或作用。注意从材料中找出关键词“效忠”“制衡”。并思考:“效忠”什么?“制衡”什么?
“效忠”和“效率”的关系在材料中非常明确。“说明”就是“解释”:为何“效忠”优先?“效率”怎么保证?这都要放在“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视野下来审视。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特点:官卑而权重(或“秩卑”而“任重”);中央派遣并直辖;职责有明文规定;无常设办事机构。
机制:每年分部巡视督察,年终返京奏报;专察大吏,可以举劾奏报或贬退大吏。目的:监察、清正并抑制地方权势的扩大,维护中央权威。意义: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统一;整顿了吏治,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
(2)功能:保障官僚体系对王朝的效忠;保证王朝权力结构的制衡。关系:古代中国是个“人治”的社会,监察系统的效率受到皇帝个人素质及皇帝制度的影响,专制皇权下的皇帝更看重的是效忠。
规律总结
“特征、特点”类设问答题方法:这一类设问回答难度最大,因为答题角度难以确定。可以考虑从时间、空间、背景、目的、方式、过程、内容、程度、范围、性质、影响等方面进行概括,例如本题中刺史的特点“治所不固定”是从空间角度总结,“位卑权重”是从内容及影响角度总结,“中央直辖”是从方式角度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