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名师导学》高考新课标化学第一轮总复习讲义:大题突破(三) 综合实验探究
展开大题突破(三) 综合实验探究
(对应复习讲义第176页)
[题型解读]
1.呈现形式
综合实验探究题主要有物质的制备实验探究和物质的性质实验探究。以常见气体或有机物为载体,考查实验基础知识、基本操作与化学基本理论、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计算等。
2.试题特点
将定性实验与定量实验相结合,将实验基础与实验操作相结合,立足于对考生综合实验能力的考查。
3.考查方向
(1)给定实验情境或物质性质,要求设计实验方案;(2)提出实验问题,要求选择仪器、药品,组装实验装置,确定实验步骤,评价实验方案;(3)结合给定的实验情境考查现象分析与结论得出。
[解题指导]
1.制备型探究题的分析思路
(1)明确实验目的和原理。实验原理可从题目所给实验目的结合有关知识获取,综合考虑,促进制备主反应,消除控制副反应。
(2)理清操作步骤的先后顺序。根据方案中方法步骤,把握各步操作的要领、目的和原理,理清制备后除杂提纯操作的先后关系与原理。
(3)弄懂各装置的特点和作用。分析图中各项装置,并结合实验目的和原理,分析装置作用,举一反三,分析缺少装置的可能后果,表格中信息如何控制运用落实。
(4)梳理总结现象,得出正确结论。实验数据(现象)是化学原理的外在表现,分析现象(或数据),找出影响实验成败的关键因素,产生误差的原因,进行必要的推导与计算。
2.探究型实验的破题思路
(1)基本流程:
―→―→―→―→
发现特殊现象,提出新猜想
(2)整体思路:
①明确目标,根据题目要求,找出该题需要解决的最终目标。
②分析问题,根据目标,结合题目所给信息,分析解决该问题可能涉及的所学知识,即利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该问题。
③注意细节,在解决该类问题时,注意分析实验原理是否正确可行,实验操作是否安全合理,实验步骤是否简单方便,实验现象是否突出明显。
[典例示范]
(2016·全国卷Ⅰ,26)氮的氧化物(NOx)是大气污染物之一,工业上在一定温度和催化剂条件下用NH3将NOx还原生成N。某同学在实验室中对NH3与NO2反应进行了探究。回答下列问题:
(1)氨气的制备②
③
①氨气的发生装置可以选择上图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欲收集一瓶干燥的氨气,选择上图中的装置,其连接顺序为:发生装置→________(按气流方向,用小写字母表示④)。
(2)氨气与二氧化氮的反应
将上述收集到的NH3充入注射器X中,硬质玻璃管Y中⑤加入少量催化剂,充入NO2(两端用夹子K1、K2夹好)。在一定温度下按图示装置进行实验。
操作步骤 | 实验现象 | 解释原因 |
打开K1,推动注射器活塞,使X中的气体缓慢充入Y管中 | ①Y管中⑤ ________ | ②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将注射器活塞退回原处并固定,待装置恢复到室温 | Y管中有少量水珠⑤ | 生成的气态水凝聚 |
打开K |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①实验目的:探究NH3将NOx还原生成N2;潜在原理信息,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②知识基础:源于教材,氨气有多种制备方法。
③考查装置:氨气制备装置是主体,要结合实验目的和相应试剂选装置(除杂、防倒吸等)。
④关注细节:答题要规范,回答问题要明确到具体装置名称等。
⑤信息提炼:NO2是红棕色气体,反应生成水且室温下水为液态。
⑥信息迁移:反应使气体体积减小,容器内压强减小;喷泉实验原理的迁移和应用。
(1)①制取氨气可以用固体氯化铵和氢氧化钙反应,发生装置应选择图中的A,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H4Cl+Ca(OH)2CaCl2+2NH3↑+2H2O;也可以用浓氨水和碱石灰加热制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H3·H2ONH3↑+H2O,发生装置应选择图中的B。
②欲收集一瓶干燥的氨气,其连接顺序为发生装置→干燥装置→收集装置→尾气吸收装置,按气流方向表示为d→c→f→e→i。
(2)打开K1,推动注射器活塞,使X中的气体缓慢通入Y管中,氨气和二氧化氮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氮气和水,所以Y管中红棕色慢慢变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8NH3+6NO27N2+12H2O;将注射器活塞退回原处并固定,待装置恢复到室温,Y管中有少量水珠,生成的气态水凝聚。打开K2时,Z中的溶液倒吸入Y管中,原因是该反应为气体体积减小的反应,装置内压强降低,在大气压的作用下发生倒吸。
[答案] (1)①A 2NH4Cl+Ca(OH)22NH3↑+CaCl2+2H2O(或B NH3·H2ONH3↑+H2O) ②dcfei (2)①红棕色气体慢慢变浅
②8NH3+6NO27N2+12H2O ③Z中NaOH溶液产生倒吸现象 ④反应后气体分子数减少,Y管中压强小于外压
[对点训练]
1.(2019·合肥模拟)某学习小组通过如图装置探究MnO2与FeCl3·6H2O能否反应产生Cl2。
实验操作和现象如表:
实验 编号 | 操作 | 现象 |
实验1 | 按如图所示加热MnO2与FeCl3·6H2O的混合物 | ①试管A中部分固体溶解,上方出现白雾 ②稍后,产生黄色气体,管壁附着黄色液滴 ③试管B中溶液变蓝 |
实验2 | 把A中的混合物换为FeCl3·6H2O,B中溶液换为KSCN溶液,加热 | A中部分固体溶解,产生白雾和黄色气体,B中KSCN溶液变红 |
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实验中的白雾是________;试管A管口向上倾斜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2说明黄色气体中含有FeCl3,写出FeCl3使KI淀粉溶液变蓝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进一步确认黄色气体中含有Cl2,该学习小组对实验1提出两种改进方案:
方案1:在A、B间增加盛有某种试剂的洗气瓶C,结果B中溶液仍变为蓝色。
方案2:将B中KI淀粉溶液替换为NaBr溶液,结果B中溶液呈橙红色,且未检出Fe2+。
则方案1 C中盛放的试剂是________;方案2中检验Fe2+的试剂是________,选择NaBr溶液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1充分加热后,若反应中被氧化与未被氧化的氯元素质量之比为1∶2,则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尾气处理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该学习小组认为实验1 B中溶液变蓝,可能还有另外一种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你设计实验方案验证此猜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FeCl3·6H2O受热水解生成HCl气体,同时受热分解失去结晶水,实验中的白雾即为HCl和H2O结合形成的盐酸小液滴。根据实验现象可知,试管A中部分固体可溶解在FeCl3·6H2O受热分解生成的水中形成溶液,故试管A的管口应向上倾斜。(2)FeCl3能使KI淀粉溶液变蓝,说明溶液中有I2生成,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Fe3++2I-===2Fe2++I2。(3)方案1是除去Cl2中的FeCl3和HCl,若仍能观察到试管B中溶液变蓝,则可证明原气体中确实存在Cl2,所以C中盛放的试剂的作用是除去FeCl3和HCl,可以选用饱和NaCl溶液。方案2中选择NaBr溶液检验Cl2,是因为Br-可以被Cl2氧化成Br2,但不会被Fe3+氧化为Br2,故在含有Fe3+、Cl-的溶液中检验Fe2+,可选用铁氰化钾溶液。(4)实验1中可看做先发生反应:2FeCl3·6H2OFe2O3+6HCl+9H2O,随后HCl与MnO2发生反应,根据被氧化与未被氧化的氯元素质量之比为1∶2,可知HCl与MnO2发生反应:MnO2+6HClMnCl2+Cl2↑+2HCl+2H2O,将两个方程式合并,可得试管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MnO2+2FeCl3·6H2OFe2O3+MnCl2+Cl2↑+2HCl+11H2O。该反应产生的尾气中含有Cl2和HCl,故应将其通入NaOH溶液中进行处理。(5)因实验未先赶出空气,所以实验1 B中溶液变蓝,还可能是空气中的O2将I-氧化为I2,所以可以设计对照实验进行验证:向一试管中加入KI淀粉溶液,再滴入几滴稀盐酸,在空气中放置,观察一段时间后溶液是否变蓝。
[答案] (1)盐酸小液滴 试管A中部分固体溶解在FeCl3·6H2O分解生成的水中形成溶液
(2)2Fe3++2I-===2Fe2++I2
(3)饱和NaCl溶液 铁氰化钾溶液 Br-可以被Cl2氧化成Br2,但不会被Fe3+氧化为Br2
(4)MnO2+2FeCl3·6H2OFe2O3+MnCl2+Cl2↑+2HCl+11H2O 将尾气通入到氢氧化钠溶液中
(5)实验未先赶出空气,其中的O2在此条件下可能氧化I- 向一试管中加入KI淀粉溶液,再滴入几滴稀盐酸,在空气中放置,观察一段时间后溶液是否变蓝
2.(2019·湖北六校联考)水合肼(N2H4·H2O)又名水合联氨,无色透明,是具有腐蚀性和强还原性的碱性液体,它是一种重要的化工试剂。利用尿素法生产水合肼的原理为CO(NH2)2+2NaOH+NaClO ===Na2CO3+N2H4·H2O+NaCl。
实验一:制备NaClO溶液(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1)配制30% NaOH溶液时,所需玻璃仪器除量筒外还有________(填标号)。
A.玻璃棒 B.烧杯 C.烧瓶
D.容量瓶 E.胶头滴管
(2)锥形瓶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二:制取水合肼(实验装置如图乙所示)。
(3)①仪器A的名称为________。
②反应过程中需控制反应温度,同时将分液漏斗中溶液缓慢滴入A中,如果滴速过快则会导致产品产率降低,同时产生大量氮气,写出该过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液漏斗中的溶液是________(填字母代号)。
A.CO(NH2)2溶液
B.NaOH和NaClO混合溶液
③充分反应后,加热蒸馏A内的溶液,收集108~114 ℃馏分,即可得到水合肼的粗产品。
实验三:测定馏分中水合肼的含量。
(4)称取馏分5.0 g,加入适量NaHCO3固体,加水配成250 mL溶液,移出25.00 mL置于锥形瓶中,并滴加2~3滴淀粉溶液,用0.10 mol·L-1的I2溶液滴定。滴定过程中,溶液的pH保持在6.5左右。(已知:N2H4·H2O+2I2===N2↑+4HI+H2O)
①滴定时,碘的标准溶液盛放在________(填“酸式”或“碱式”)滴定管中,本实验滴定终点的现象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实验测得消耗I2溶液的平均值为18.00 mL,馏分中水合肼(N2H4·H2O)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
[解析] (1)配制30%NaOH溶液时,用天平称量NaOH固体的质量,在烧杯中加水溶解,并用玻璃棒搅拌,除量筒外,还需要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
(2)锥形瓶中氯气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钠、次氯酸钠与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l2+2OH-===ClO-+Cl-+H2O。
(3)根据图示可知,仪器A为三颈烧瓶;N2H4·H2O具有强还原性,容易被过量的NaClO氧化,会发生反应:N2H4·H2O+2NaClO===N2↑+3H2O+2NaCl,故应将NaOH和NaClO混合溶液滴入CO(NH2)2溶液中,分液漏斗中盛放的为NaOH和NaClO混合溶液。
(4)①碘的标准溶液具有氧化性,可以腐蚀橡皮管,应盛放在酸式滴定管中;肼反应完全,再滴入碘的标准溶液后,淀粉变蓝色,故实验滴定终点的现象为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且半分钟内不褪色。
②设馏分中水合肼(N2H4·H2O)的质量分数为a,则:
N2H450 g·H2O+2I22 mol ===N2↑+4HI+H2O
5.0 g×a 0.018 L×0.1 mol·L×
解得a=9%。
[答案] (1)AB (2)Cl2+2OH-===ClO-+Cl-+H2O
(3)①三颈烧瓶 ②N2H4·H2O+2NaClO===N2↑+3H2O+2NaCl[或CO(NH2)2+2NaOH+3NaClO===Na2CO3+N2↑+3NaCl+3H2O] B
(4)①酸式 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且半分钟内不褪色 ②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