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考地理总复习(中图版通用)一轮讲义:第9章第3节 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展开第3节 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本节复习脉络:
考点一| 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对应学生用书第160页)
[识记—基础梳理]
1.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的关系
(1)区域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时刻影响着人类生产和生活。
(2)人类生产和生活对区域地理环境具有反作用,可改变地理环境。
2.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1)矿产资源的开采
①影响
②治理措施
a.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提高利用效率。
b.大力治理矿山环境,积极推进矿山环境立法。
c.实施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示范工程,推进绿色矿山建设。
(2)水资源跨区域调配
①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北水南调工程
a原因:北部湿润,河流水量丰沛。南部地势平坦,光热条件好,干旱少雨,水资源短缺。
b意义:缓解了南部地区城市和工农业用水需求,产生了水力发电、防洪、航运、养殖、旅游等综合效益。
②跨流域调水的影响
工程案例 | 中国的南水北调,引滦入津,美国加利福尼亚的北水南调 | |
影响 | 对调入区 | 增加水源,扩大水域,解决生产和生活之需 |
补偿调节河湖水量,改善小气候 | ||
缓解生态缺水,保护濒危野生动植物 | ||
减少地下水开采,有利于水循环,有利于水土保持和防止地面沉降 | ||
对水资源调出区和沿途流经地区也带来一定影响 |
(3)对生物资源的利用
①负面影响:如过度砍伐森林,物种急剧减少。
②正面影响
a.灌溉、施肥、塑料大棚等使土地的生物产量大幅度增加。
b.培育、改良农产品,使农产品产量有了显著增高,提高了饲养的劳动效率。
1.西部地区水电输出的原因
西部水能资源开发的优势不仅体现在蕴藏量的丰富上,同时还体现在经济指标的优越上,西南地区尤为突出。规模大、投资省、淹没损失小、梯级补偿效益显著是西南部水能开发的显著特点。
2.跨流域调水的负面影响
淹没土地;大量移民;下游地区因来水减少,引起下游河水水质变差、河口地区咸水渗入、河岸动力失衡、海岸遭受侵蚀、下游沿岸环境质量下降;可能因调水引发疾病,如疟疾、脑炎、血吸虫病等,影响人体健康。
[理解—要点突破]
1.资源跨区域调配的背景和意义
(1)资源跨区域调配的背景
资源跨区域调配是在经济、社会发展必需的前提下进行的,根本原因是能源资源生产与消费的地区差异,而且已经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资源跨区域调配的背景分析往往从资源调入地区和资源调出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条件与资源配置状况入手。如下表。
(2)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意义
对资源跨区域调配意义的分析要从资源调入地区和资源调出地区的资源、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环境改善等方面入手。分析如下:
意义 方面 | 对调入地区 | 对调出地区 |
资源 | 缓解资源短缺问题 | 促进资源开发 |
经济 | 促进资源消费结构的调整 | 形成资源相关产业链,增加经济收入 |
社会 | 带动相关产业和设施的完善 | 带动地区城市化发展,提高生活水平 |
生态环境 | 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 利于生态环境保护 |
2. 我国重要的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
(1)南水北调
①南水北调及三条线路比较
调水路线 | 西线 | 中线 | 东线 |
水源区 | 长江上游金沙江及其支流雅砻江、大渡河 | 长江中游丹江口水库、三峡水库 | 长江下游江苏扬州江阴段 |
供水区 | 西北干旱地区,重点是青、甘、宁、内蒙古、陕、晋六省(区) | 京津、华北平原中西部及沿线湖北、河南部分地区 | 黄淮海平原东部地区 |
可调水量与水质 | 调水量较小、水质最好 | 调水量较大、水质较好 | 调水量最大、水质较差 |
地形、地势对调水线路的影响 | 地形复杂,工程艰巨 | 地势南高北低,水可自行流向北方 | 黄河以南需动力提水,过黄河后顺地势北流 |
现有可用设施 | 差 | 较好,有丹江口水库可利用 | 好,有京杭大运河及沿线湖泊可利用 |
②南水北调工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a.有利影响:有利于回补地下水;遏制因缺水造成的生态环境恶化,保护湿地和生物多样性。
b.不利影响:中线和东线使北方灌区土壤产生次生盐渍化;中线还会对汉江中下游的水位、流量等产生较大影响。
(2)西气东输
线路 | 对调入地区的意义 | 对调出地区的意义 |
①西气东输一线工程西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轮南,途经甘肃、宁夏、陕西,在陕西省靖边与陕北气田连接,贯穿黄河后,经山西、河南、安徽、江苏到达上海。 ②西气东输二线工程从霍尔果斯到广州、上海,途经13个省市自治区,干线全长4 859 km | ①缓解能源短缺,优化能源消费结构,促进东部经济发展; ②推动天然气化工、发电等产业的发展; ③东部地区进行西气东输工程的配套建设,带动东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④改变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提高清洁能源的使用比例,有利于改善东部地区的大气质量 | ①将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②促进天然气加工业的发展,推动其向深加工、高附加值的方向发展; ③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并强力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④实现西部能源结构气化,在沿线农村推广使用天然气,缓解植被破坏带来的环境压力 |
(3)西电东送
线路(主力电源) | 对输入地的影响 | 对输出地的影响 |
北线:晋、陕、内蒙古(火电)和黄河上中游(水电)→环渤海地区 | ①缓解能源紧张局面,促进经济发展; ②改善能源结构,减轻环境污染; ③减轻铁路运输压力 | ①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②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 ③缩小东西部差距,对社会安定起重要作用 |
中线:三峡和金沙江(水电)→华东地区 | ||
南线:乌江、澜沧江、南盘江、北盘江、红水河(水电)和黔、滇(火电)→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 |
(4)晋煤外运
类型 | 主要线路 | |
东西运煤通道 | 通往东北 | 集通线、京包—京沈线、滨洲线 |
通往华北 | 京包—京沈线、大秦线(在秦皇岛港出口)、石太—京石—京沪线(在天津港出口)、陇海线(在连云港出口)等 | |
南北运煤通道 | 宝成—成昆线、同蒲—太焦—焦柳线、京广线、京九线、京沪线 | |
沿海运煤通道 | 以海港为枢纽 |
[运用—考向通关]
考向1 资源跨区域调配的背景分析
1.(2018·济宁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缅油气管道分布图。
材料二 中缅油气管道是继中亚油气管道、中俄原油管道、海上通道之后的第四大能源进口通道。2013年7月28日中缅油气管道(从中东进口,再通过管道输送)开始向中国输送天然气。
(1)结合图文材料从地质、地形和气候角度分析中缅油气管道缅甸段工程建设不利的自然条件。
(2)与传统的海上油气运输航线相比,铺设中缅油气管道有哪些好处?
(3)试述中缅油气管道的开通对我国能源安全与经济发展的有利影响。
[解图流程]
[尝试解答] (1)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频繁,岩石破碎,经过众多山地河流(或山河相间的地形),地势起伏大;雨季多暴雨,容易引起滑坡和泥石流。
(2)可缩短运输距离和时间;增加油气运输量;不受天气、气候影响等。
(3)可增加我国能源供给的多样性,实现石油进口渠道多元化;减小能源风险;保障能源安全;可增加中国和缅甸的经济贸易联系;缓解我国能源紧张状况等。
考向2 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分析
(2016·江苏高考)下图为华北某城市2003年和2013年供水、用水对比图。读图,回答2~3题。(双选)
2.与2003年相比,2013年( )
A.水资源循环利用率提高 B.供水总量增大
C.用水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 D.生活用水增幅最大
3.南水北调对该市的影响有( )
A.利于改善生态环境 B.水资源短缺得到解决
C.降低用水的使用成本 D.利于减少地下水的开采
2.AC 3.AD [第2题,由图可知,2003~2013年工农业用水减少,但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上升,说明水资源循环利用率提高;经计算可知,2003~2013年供水总量减少;2003~2013年工农业用水减少,生活用水和环境用水增加,说明用水结构发生明显变化;由图可知,环境用水增幅最大。第3题,南水北调的实施,使环境用水增加,因此有利于该市生态环境的改善;南水北调的实施,缓解了该市的用水紧张问题;南水北调的实施,对降低用水成本影响不大;南水北调的实施,有利于减少该地地下水的开采。]
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分析方法
我国先后实施了若干跨区域调配工程,如南水北调、西电东送、西气东输等,而这些问题亦成为地理学科中较重要的问题。要掌握此类问题,需按以下思路进行分析:
(1)跨区域调配资源原因的分析思路
①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
a.资源的地区分布差异。
b.资源的地区供求关系差异。
c.资源在区域间一般不具流动性。
②调入地资源紧张的原因
a.本地少。
b.消耗量大(工农业发达,人口密集)。
c.利用不合理(浪费、污染)。
(2)解决该资源短缺途径的分析思路
开源节流(资源跨区域调配,寻找替代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防治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3)跨区域资源调配线路选择的分析思路
①稳定的资源供应和市场消费能力。
②新建线路短、施工难度小、建设成本低。
③安全系数高。
④对沿线自然环境的影响小。
考向3 我国重要的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
4.山东省南部的南四湖,由微山湖、昭阳湖、独山湖、南阳湖组成,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重要通道,沿湖地区工业以煤炭、电力、造纸为主。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导学号:29790128】
材料 南四湖地理位置示意图(下图)。
(1)分析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通水后对南四湖地理环境可能带来的有利影响。
(2)为了满足调水的水质要求,南四湖沿湖地区工业发展应采取哪些措施?
[解析] 第(1)题,南水北调工程对该地带来的有利影响,既有自然方面(水量、气候、生物),又有社会经济方面(航运、养殖、旅游),要注意答题的完整性。第(2)题,水污染的防治措施包括:调整产业结构、改善工业布局、强化监督制度、提高环保意识等方面。答题中要注意与当地的具体情况相结合。
[答案] (1)南四湖水量增加,湖面扩大,使周围地区气候湿润;改善局部地区的气候;利于水生生物生长,增加生物的多样性;水量增加,利于通航;利于发展养殖业及旅游业。
(2)禁止沿湖地区发展污水排放较大的企业;加强工业污水处理技术及循环利用;加强对沿岸工业监督检查,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考点二| 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对应学生用书第164页)
[识记—基础梳理]
1.产业结构的变化
(1)劳动力及产业结构形态变化:
产业 | 劳动力变化 | 产业结构形态 | 经济发展水平 |
第一产业 | 逐渐减少 | 低级 ↓ 高级 | 低 ↓ 高 |
第二产业 | 先增后降 | ||
第三产业 | 稳步增加 |
(2)地区差异:一般而言,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越大,说明该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越高。
2.产业转移
(1)原因:区域之间经济总体水平存在差异。
(2)方向:发达地区向不发达地区转移劳动和资源密集型的产业。
(3)
产业转移的规律
(1)先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轻工业,进而转移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和重工业。
(2)一般方向是由发达国家和地区转移到欠发达国家和地区。
1.产业结构调整
转出的产业主要是劳动力密集、资源密集、污染严重、耗能高、效益低的企业;升级或保留下的是一些知识、技术含量高,产品研发周期短、耗能少的环保型产业。
2.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产业转移改变区域的地理景观;产业转移伴随着环境污染的转移和扩散。
[理解—要点突破]
产业转移及其影响
1.产业转移的规律
(1)产业类型转移的先后顺序
→→
(2)产业转移的方向及原因
2.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劳动力、内部交易成本和市场是影响国际产业转移的三个重要因素。在现实中,国际产业转移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具体分析如下图所示:
3.我国产业转移的路线及主要驱动因素
(1)路线
(2)主要驱动因素
①劳动力成本变化是国内产业转移最基本的动力。②政策引导、市场拓展是产业转移的重要因素。
③其他因素,如中西部地区的产业配套能力、物流速度和物流成本等。
4.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随着产业转移的发生,产业迁出区和产业迁入区在产业结构、生产分工、区域环境等方面均发生着变化,具体表现分析如下:
[运用—考向通关]
考向1 产业转移的规律
(2016·全国卷Ⅱ)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日本家电企业将组装工厂向其国外转移。下图示意日资家电组装工厂转移目的地随时间的变化。据此完成5~7题。
5.影响日资家电组装工厂不断转移的主要因素是( )
A.市场规模 B.劳动力成本
C.原材料成本 D.技术水平
6.20世纪90年代末,越南对日资家电组装工厂的投资吸引力已超过中国,但其日资家电组装工厂数量却远少于中国,主要原因是中国( )
A.市场规模大 B.技术水平高
C.劳动力素质高 D.基础设施水平高
7.在日资家电组装工厂向越南等国家转移的背景下,中国家电产业发展的战略是( )
A.加大政策支持,吸引日资回归
B.进口越南产品,替代国内生产
C.扩大生产规模,保持价格优势
D.加强技术研发,培育竞争优势
【思维流程】
第5题
第6题
第7题
5.B 6.A 7.D [第5题,家电组装工厂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对劳动力素质要求不高,但耗用劳动力数量多,劳动力成本在生产成本中所占比例较高,因此影响其不断转移的主要因素是劳动力成本,故选项B正确。第6题,越南对日资家电组装工厂的投资吸引力已经超过中国,但由于中国人口数量多,市场规模大,使越南日资家电组装工厂的数量远少于中国,故选项A正确。第7题,在日资家电组装工厂向越南等国家转移的背景下,中国家电产业的发展战略必然是加强技术研发,培育竞争优势,实现产业升级,故选项D正确。]
考向2 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2016·全国卷Ⅰ)我国是世界闻名的陶瓷古国。明清时期,“瓷都”景德镇是全国的瓷业中心,产品远销海内外。20世纪80年代初,广东省佛山市率先引进国外现代化陶瓷生产线,逐步发展成为全国乃至世界最大的陶瓷生产基地。2003年,佛山陶瓷主产区被划入中心城区范围,陶瓷产业向景德镇等陶瓷产地转移。据此完成8~10题。
8.与景德镇相比,20世纪80年代佛山陶瓷产业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A.市场广阔 B.原材料充足
C.劳动力素质高 D.国家政策倾斜
9.促使佛山陶瓷产业向外转移的主要原因是佛山( )
A.产业结构调整 B.原材料枯竭
C.市场需求减小 D.企业竞争加剧
10.景德镇吸引佛山陶瓷产业转移的主要优势是( )
A.资金充足 B.劳动力成本低
C.产业基础好 D.交通运输便捷
8.D 9.A 10.C [第8题,景德镇和佛山陶瓷生产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但20世纪80年代初,佛山市所在的珠江三角洲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区,享受对外开放的优惠政策,得以率先引进国外现代化陶瓷生产线,因而20世纪80年代佛山陶瓷产业比景德镇发展迅速。第9题,经过20多年的发展,佛山的陶瓷产业面临高能耗、高污染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城市环境质量,必须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因此,2003年,随着佛山陶瓷主产区被划入中心城区范围,佛山陶瓷产业向外转移。第10题,位于江西省的景德镇在资金方面远不如佛山充足;与佛山相比,景德镇虽在劳动力、物流等方面具有成本较低的优势,但最大优势还是景德镇作为“瓷都”,拥有其他区域不可比拟的人才资源优势与陶瓷文化底蕴,即产业基础好。]
考向3 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11.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为了促进我国沿海地区外贸加工等产业向中部地区转移,国家在安徽省的长江沿岸城市设立了产业转入示范区。外贸加工等产业的转入,会给这些城市的产业发展带来哪些好处?
【思维流程】
[解析] 注意题干中的限定词“好处”,据此要从产业结构和产业规模方面进行说明。
[答案] 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工业集聚效益(扩大产业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