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地理新导学大一轮鲁教版讲义:第一册第五单元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第17讲
展开第17讲 自然灾害与人类
[考纲呈现] 旱涝、台风、寒潮、地震、泥石流发生的主要原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考纲解读] 1.理解自然灾害的形成原因。 2.明确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影响。 3.探究人类应如何防灾、减灾、趋利避害。(重点) | [思维导图] |
考点一 洪涝灾害的成因
1.自然灾害概况
(1)概念:在自然界发生的,对人类生命和财产构成危害的事件。
(2)分类
2.洪水和洪灾
(1)概念:洪水是河流水位超过河滩地面出现的溢流现象的统称。洪水溢出或者冲垮河岸、湖岸,对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损害,就形成洪灾。
(2)洪灾给人类带来的损失
直接损失 | 冲毁房屋、道路和桥梁,淹没农田、村镇和工厂,造成工业、农业的财产损失,以及人畜的伤亡,有时甚至会引起瘟疫和传染病的暴发 |
间接损失 | 造成供水、电力、交通、能源等供应中断,以及城乡商业活动的停止和生活秩序的紊乱 |
3.洪灾的形成原因
(1)自然原因
①气象因素:强降雨、大量冰雪快速融化。
②河湖因素
③流域汇水速度:地面坡度越大,土壤含水率越高,植被覆盖率越低,流域汇水速度越快。
④河道排水速度:河谷越顺直、越通畅,纵向坡度越大,河道排水的速度越大。
(2)人为原因
①破坏植被:导致流域汇水速度加快,加剧水土流失和河道淤积,使河流水位升高、河床坡度减小。
②围湖造田:使湖泊对洪水的调节作用减弱。
③建筑物占据河道:降低河道排水的速度。
知识拓展 分析洪水灾害的形成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1)地形地势。一般来说,地势越低洼,排水越不畅,越容易发生洪涝灾害。(2)降水的集中程度。降水越集中,强度越大,越容易引发洪涝灾害。(3)地区人口密度与经济状况。地区人口密度越大,经济越发达,则同样强度的洪水造成的损失越大。(4)抗灾能力。抗灾能力越强,造成的损失越小。
4.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类型及区域分布
灾害种类 | 区域分布 | 原因 |
旱灾 | 黄淮海平原、东北平原为多发区 | 季节降水和年际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 |
洪涝 | 长江中下游平原、黄淮海平原为多发区 | 受夏季风强弱的影响大,锋面雨带进退快慢的影响 |
台风 | 东南沿海地区为多发区 | 濒临西北太平洋 |
低温冷害 | 东北地区为多发区 | 纬度高、气温低、接近冬季风源地 |
地震 | 东南沿海、华北、西北、西南为多发区 | 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 |
滑坡、泥石流 | 西南地区为多发区 | 地形崎岖,地质构造复杂,降水多,强度大 |
5.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 分布地区 | 主要灾害 | 形成环境 | 对工农业生产的影响 |
海洋灾害带 | 主要指东部和南部海域 | 以台风、风暴潮、暴雨、赤潮等为主 | 受海洋环境影响 | 对海洋渔业和海洋钻井平台、船舶、港口造成危害 |
东南沿海灾害带 | 主要指连云港以南的东南沿海地区 | 以台风、风暴潮、暴雨、洪涝、海水入侵等为主 | 受海洋与陆地双重环境影响 | 对城市、港口、海水养殖等造成危害 |
东部灾害带 | 主要指第三级阶梯 | 洪涝、旱灾、病虫害等为主,此外东北的霜冻、华北的地震也很显著 | 是许多大江大河的下游地区 | 对农业和城市危害严重 |
中部灾害带 | 主要指第二级阶梯 | 以暴雨、洪涝、地震、滑坡、泥石流等为主 | 是自然环境复杂、地表物质不稳定的地带 | 对农业、工业及交通与建筑物造成严重危害 |
西北灾害带 | 主要指西北内陆的新、甘、宁、内蒙古西部地区 | 以地震、沙尘暴、霜冻、干旱、病虫害等为主 | 是中国的干旱区 | 对绿洲农业、城市建筑和畜牧业造成危害 |
青藏高原灾害带 | 主要指藏、青和川西北部 | 以暴风雪、地震、雪崩等为主 | 是中国的高寒区 | 对畜牧业造成严重危害 |
考向 自然灾害的分布特征及原因
(2017·江苏地理)中央气象台2017年5月5日6时发布沙尘暴蓝色预警。下图为运用3S技术生成的“5月5日8时至6日8时全国沙尘落区预报图”。读图回答1~2题。
1.本次沙尘暴的沙源主要为(双选)( )
A.甲 B.乙 C.丙 D.丁
2.扬尘、沙尘暴天气造成的影响主要有(双选)( )
A.传播流感病毒,诱发呼吸道疾病
B.增加PM10含量,加重大气污染
C.加重大气的酸性,腐蚀文物古迹
D.影响大气能见度,引发交通事故
答案 1.AC 2.BD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本次沙尘暴主要位于华北北部和内蒙古交界地区,沙源主要来自其西北方向临近区域,即蒙古国和我国内蒙古西部地区,故选AC。第2题,扬尘、沙尘暴天气,导致空气中尘土飞扬,增加PM10含量,加重大气污染,降低大气能见度,易引发交通事故,故选BD。
3.(2016·全国文综Ⅲ)河南省按水文气象特点可分为5区。下图示意河南省水文气象区1450~1979年水旱灾害年数。
概括河南省1450~1979年水旱灾害空间分布特征,并解释原因。
答案 分布特征:北部(三区)水旱灾害发生年份相对较多,南部(两区)水旱灾害发生年份相对较少。
原因:北部(三区)和南部(两区)基本上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分属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北部(三区)属温带季风气候(半湿润区),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较大,易发生水旱灾害;南部(两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湿润区),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较小,水旱灾害发生频率也较低。
解析 根据经纬度信息可知,河南省位于我国的南北方过渡地带,所以该省的气候存在着较为显著的南北差异,尤其是降水方面。从季风气候的降水季节和年际变化显著的特征作为切入点,结合图示进行对比分析即可。
考点二 洪灾的防治措施
1.工程措施
(1)兴建水库,退耕还湖,提高对洪水的调蓄能力。
(2)修筑堤坝,防止洪水漫溢。
(3)疏浚河道,加快泄洪速度。
(4)开辟分洪区,开挖分洪道,降低洪水水位。
2.非工程措施
3.主要自然灾害的防御措施
自然灾害 | 防御措施 |
地震 | 做好地震监测,加强对地震预报的研究;提高建筑质量,加固房屋等;建立地震应急救灾体系;加强宣传和演练,提高民众的避灾和自救、互救能力 |
滑坡、泥石流 | 增强防灾减灾意识,加强监测和预报;建设岩土体改造工程、疏排水工程,加固、稳定变形土体;建设护坡工程;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聚居人口迁出高风险区 |
干旱 | 做好旱情的监测和预报;因地制宜地营造农、林、牧相结合的农业结构;选择耐旱作物;开展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营造防护林;改善耕作制度;科学用水,节约用水 |
寒潮 | 加强监测和预报,提前发布准确的寒潮消息;海上船只提前返港;事先做好农作物、畜群的防寒工作 |
台风 | 利用气象卫星、雷达等对台风进行监测,加强对台风的预报;制定救灾应急预案;海上渔船尽快回港避风;山区河边、山边住户特别要注意预防洪水和滑坡、泥石流等关联性灾害;对房屋和易吹倒的树木、雨棚等进行加固,将露于阳台、窗外的花盆等物品移入室内 |
洪涝 | 利用气象卫星对暴雨、洪涝进行监测,提高气象预报的准确率;修筑堤坝,整治河道;修建水库,修建分洪区(或滞洪、蓄洪区);加强洪泛地区土地管理;建立洪灾预警系统;拟定居民的应急撤离计划和灾害对策;实行防洪保险 |
风暴潮 | 加强对风暴潮的预警和预报工作;完善防灾体系;加强对风暴潮灾害防御知识的宣传,提高民众的防潮意识;加强防潮工程建设,加固海岸堤防;保护红树林、提高防潮能力 |
考向 自然灾害的防御措施
1.(2016·全国文综Ⅱ)江苏省里下河地区总面积1.35万平方千米,平均海拔2~3米,其东面的通榆运河比里下河地区高1~2米,北面的黄河故道比里下河地区高5米,南面是新通扬运河和沿江高沙地,西面是高耸的京杭运河大堤,因此里下河地区易发洪涝灾害。下图示意里下河地区位置和河网分布。
提出里下河地区防治洪涝灾害的措施。
答案 开挖入海新河,改造河网,分散水流;建设水利枢纽工程,洪涝期间排水;修筑蓄洪工程(水库),加强湖泊对洪水的调节能力;退耕还湖;加强预报监测;加强宣传教育,提高防灾、减灾意识。
解析 主要从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两方面分析。结合材料可知该地四周高,缺少入海河道,因此通过河道整治、分蓄洪工程与水库的建设等扩大河道的泄洪量、分流、疏导和拦蓄洪水,以减轻洪水灾害。非工程措施主要有预报、管理、保险、宣传教育等。
2.(2015·福建文综)风暴潮是指由于强烈大风扰动,引起近海水面异常升高,海水漫溢上陆的现象。下图示意我国东南沿海某省超警戒风暴潮平均发生次数的逐月变化。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该省超警戒风暴潮发生的主要季节,并分析其原因。
(2)简述该省防御风暴潮灾害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答案 (1)季节:主要集中在夏、秋季节。
原因:该省沿海夏、秋季节多台风活动,易形成超警戒风暴潮;河流入海流量大,对风暴潮起顶托作用(或与天文大潮相逢),增加超警戒风暴潮发生的次数。
(2)加强风暴潮灾害的监测和预报;加固堤防;保护生物(红树林、珊瑚礁)海岸,营造沿海防护林;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群众防御风暴潮灾害的意识。
解析 第(1)题,由图示可以看出,风暴潮次数相对集中于7~10月,属于夏秋季节;解答形成风暴潮的原因,可以考虑大风的动力作用,夏秋季节,我国沿海地区台风多发,容易形成大风,同时河流入海径流增多,对海水的顶托明显。第(2)题,防灾减灾措施可以从工程、技术、生物、宣传教育等方面展开。
课时作业
(2019·无锡月考)据民政部统计,2015年我国各类自然灾害共造成全国18 620.3万人次受灾,819人死亡,148人失踪。自然灾害的发生对我国经济社会造成严重危害。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关于自然灾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荒无人烟的地方也会发生自然灾害
B.人类完全可以阻止自然灾害的发生
C.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是频发性
D.洪涝、干旱属于气象灾害,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属于地质灾害
2.大自然不仅会给人类带来灾害,更会赐予人类丰富的资源。下列做法中属于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是( )
A.在陡坡上开垦农田
B.黄土高原适当退耕还林还草
C.江南红壤丘陵区全部种植水稻
D.在洞庭湖周围围湖造田,扩大耕地面积
答案 1.D 2.B
解析 第1题,自然灾害发生,会造成财产的损失、人员的伤亡,没有这一特征,只能叫自然现象。在荒无人烟的地方,不会发生自然灾害,A错。人类可以减轻自然灾害发生带来的损失,但不能阻止,B错。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是潜在性、突发性等,没有频发性特点,C错。洪涝、干旱属于气象灾害,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属于地质灾害,D对。第2题,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在陡坡上不适宜开垦农田,A错。黄土高原适当退耕还林还草,可以保持水土,B对。江南红壤丘陵区地形起伏较大,土壤贫瘠,不适宜种植水稻,C错。在洞庭湖周围围湖造田,扩大耕地面积,会破坏湿地的生态环境,不合理,D错。
下图为“1969~2004年我国东部H省洪灾面积和洪涝灾害的复杂度指数变化图”。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3~4题。
3.1990年以来,H省洪涝灾害变化的趋势是( )
A.平均受灾面积持续增加,复杂度指数趋于减小
B.平均受灾面积持续减少,复杂度指数趋于减小
C.平均受灾面积持续减少,复杂度指数趋于增大
D.平均受灾面积持续增加,复杂度指数趋于增大
4.造成H省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降水强度大 B.冰川消融快
C.湖泊面积广 D.植被覆盖好
答案 3.D 4.A
解析 第3题,根据图形观察1990年后的时间段,即可直观看出两线均在上升。第4题,我国东部多为平原或丘陵,在降水强度大的情况下,泄洪较缓慢,淹没土地,从而造成洪涝灾害。
(2019·南通调研)下图为“某年6月25日长江流域主要汛区水情示意图”。读图完成5~6题。
5.图中防汛任务最艰巨的地点是( )
A.吉安 B.长沙 C.都昌 D.仙桃
6.图示区域洪灾严重的原因与防治措施,对应正确的是( )
A.全年降水多——修建水库
B.地势低平——开挖入海河道
C.围湖造田——退耕还湖
D.上游来水量大——跨流域调水
答案 5.A 6.C
解析 第5题,警戒水位是可能发展成水灾的水位,实时水位即实际水位,因此图中各地实时水位和警戒水位越接近或实时水位超过警戒水位,则越有可能发展成水灾,防汛任务越艰巨。第6题,图示区域位于我国长江流域,主要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多,因此A错误;地势低平易造成泥沙沉积,水流不畅,因此应疏浚河道,B错误;围湖造田使湖泊面积减小,调蓄洪水的能力减弱,是该区域形成洪灾的原因之一,退耕还湖是合理的防治措施,C正确;上游来水量大也是造成洪涝灾害的原因,防治措施应是做好上游的水土保持工作,发挥大型水利设施的防洪作用等,D错误。
(2019·宿迁模拟)倒春寒是指春季回暖过程中由冷空气活动造成的气温持续低于同时期气温平均值,并对农业生产等造成影响的气象灾害。由于倒春寒影响,年初皖南某地茶园遭受重创。结合“该地此次倒春寒前后时段逐日平均气温示意图”,回答7~8 题。
7.该地受倒春寒影响的时间是图中的( )
A.①时段 B.②时段 C.③时段 D.④时段
8.为保护茶园在春季免受冻害威胁,可采取的措施有( )
①塑料薄膜覆盖 ②加强茶园的通风条件 ③熏烟、增大湿度 ④滴灌、施肥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答案 7.C 8.B
解析 第7题,由图示可以看出,③时段在气温回暖过程中气温突然降低,出现“倒春寒”现象。第8题,薄膜覆盖与熏烟、增大湿度都可减轻冻害威胁。
下图表示某次大地震造成的海啸在太平洋中的扩展情况,图中的数字和曲线表示该灾害发生后扩展的时间(小时)和范围,海水越深,速度越快。读图,回答9~10题。
9.海啸到达时间相当的A、B、C、D四个海区中,A海区距离最远是因为( )
A.表层洋流的加速作用 B.海岭附近,摩擦力大
C.沿途大陆架宽广,速度快 D.途经岛屿少,阻力小
10.引发此次海啸的地震( )
A.震级小但烈度大 B.位于板块的生长边界
C.位于板块的消亡边界 D.会引发厄尔尼诺现象
答案 9.D 10.C
解析 第9题,A海区主要位于东太平洋,岛屿少,对海啸阻挡作用弱,导致速度快,在同样时间内,速度越快,传播距离就越远。第10题,从图中可知,震源位于南美洲西海岸附近,该地地处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的碰撞地带,为板块的消亡边界。
(2018·淮安模拟)下图为“2016年9月某地区地质灾害气象等级等值线分布图”。读图回答11~12题。
11.图中反映的主要地质灾害是( )
A.滑坡和泥石流 B.地震和滑坡
C.火山和泥石流 D.地震和火山
12.甲、乙、丙三地地质灾害气象等级高于周围地区的主要原因是( )
A.地质构造活跃,地形破碎
B.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
C.河流众多,河道弯曲,排水不畅
D.丘陵地形,坡度大,地势起伏大
答案 11.A 12.D
解析 从图中等值线分布来看,地质灾害等级高的地区如甲、乙、丙等均位于低山丘陵区,这些地区地势起伏大、降水集中、多暴雨,加上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对地表植被的破坏,易诱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13.(2019·无锡检测)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墒情,指土壤适宜植物生长发育的湿度,下图为我国春季某时段农用天气预报图。
(1)说出甲、乙两地区面临的主要气象灾害及其应对措施。
(2)说出丙地区强对流天气对农业生产带来的危害及有利影响。
答案 (1)甲:低温(或寒潮)。地膜(或秸秆等)覆盖;大棚育苗。 乙:干旱。引水灌溉;适当深播,播后适时覆膜保墒。
(2)危害:暴雨、大风。有利影响:增加墒情(或增加土壤湿度),缓解旱情。
解析 (1)根据材料对“墒情”的解释可知,墒情较差的乙地区土壤水分含量低,面临旱灾;应对措施是引水灌溉,并采取减少水分蒸发的措施保墒。甲地区墒情优,说明土壤中水分含量适合播种和作物生长,因此其面临的灾害不是旱灾;材料中说图示为“春季”,此时,影响我国的冬季风仍然比较强大,受其影响,春季低温或寒潮是甲地区面临的主要气象灾害;防御措施可从保温、育苗两个角度归纳。(2)强对流天气往往带来大风、暴雨。此时正值春播,作物生长期需水量大;受夏季风进退规律的影响,春季我国普遍雨季尚未来临,丙地区的春旱较严重,强对流天气可缓解旱情。
1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为四川西北部阿坝某地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分布图,近年来拦砂坝、排导槽等工程设施防御灾害的能力不断下降,灾害威胁加剧。
指出图示地区地质灾害的形成条件,并分析图中拦砂坝防御灾害能力下降的可能原因。
答案 条件:地壳活跃,地表多疏松堆积物;坡陡谷长;属(高原寒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且多暴雨,形成泥石流。原因:拦砂坝泥沙淤积,拦蓄能力下降;坝体被破坏。
解析 首先明确图示地区自然灾害主要为泥石流,其形成条件可从堆积物、沟谷、降水角度等回答。拦砂坝的防灾能力与坝内库容及坝体坚实度有关,防灾能力下降可能是坝内已填有较多的泥沙,导致拦蓄能力下降,或坝体出现破坏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