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师用书:专题二第6讲 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
展开第6讲 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
一 主要行业发展概况
1.冶金业的发展。
(1)商周时期:青铜铸造业繁荣;西周晚期出现铁器。
(2)汉朝:东汉杜诗发明水力鼓风冶铁工具水排。
(3)南北朝发明灌钢法。
2.制瓷业的发展。
时期 | 成就 |
商周 | 商朝时已烧制出原始瓷器 |
秦汉 | 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 |
魏晋 | 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 |
隋唐 | 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瓷器开始畅销海外 |
宋元 | 宋代出现了五大名窑;景德镇成为瓷都 |
明清 | 青花瓷、彩瓷、珐琅彩等技术成熟 |
3.纺织业的发展。
时期 | 成就 |
商周 | 商朝已有织机,西周时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 |
秦汉 | 丝绸通过丝绸之路开始销往海外 |
唐宋 | 吸收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
明清 | 在苏杭等地设织造局;棉纺织业成为农村主要副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
二 主要经营形态
1.官营手工业。
(1)经营方式:由政府直接经营,大作坊生产。
(2)产品质量:不计生产成本,产品大多精美。
(3)产品流向:提供给政府和军队。
(4)社会地位:直至明朝中叶,长期占据主导地位。
2.家庭手工业。
(1)经营方式:以家庭为单位的自主经营。
(2)生产目的:自用和交纳赋税户调为主,流向市场的比重日益增加。
(3)地位:农户的副业。
3.民营手工业。
(1)经营方式:民间私人经营。
(2)产品特点: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
(3)明清变化。
①明朝中叶以后占据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
②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中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易错修正] 官营手工业生产的产品不投放市场。
答案:官营手工业生产不计成本,绝大多数产品不投放市场,生产的目的主要是满足国家的需要,即使有一些官营手工业产品流入外国,也主要是由统治者作为赠品,赏赐给外国人的。盐铁等民生产品部分由官商或民间商人特许经营。随着封建经济领域内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官营手工业与市场的联系逐渐加强。
三 资本主义萌芽
1.出现条件。
商品经济的发展。
2.基本状况。
________中后期在江南部分地区的民营________业出现,之后缓慢发展。
3.基本特征。
生产面向市场;雇佣关系。
4.阻碍因素。
专制制度;自然经济形态;抑商政策等。
[识记导图] 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
1.田庄手工业。
汉代出现的新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即豪强地主控制下的田庄。田庄内实行统一管理,各类生活资料基本上自给自足,但同外部市场存在一定的商品贸易。因此田庄手工业既具有家庭手工业的性质,又具有私营手工业的性质。
2.“匠户”与“匠籍”。
中国古代从事手工业生产的专业人户,称作“匠户”。西周时期,官府设工官管理手工业,手工业者在职业上世代相袭,没有经营、迁徙的自由,专为官府和贵族服务。唐代时已有工匠在官营手工业作坊内定期服役的制度。宋代时匠户常被官府以强制方式役使。元代时,政府将工匠编入专门的“匠籍”,由专门机构直接管理,工匠不得脱籍改业,必须世代相袭,承担指定的工役。这样,统治者就可以十分方便地征调各类工匠。匠户没有人身自由,他们的劳动创造性自然也受到严重的束缚。明代时,匠户制度改为轮班轮作,工匠除分班定期服役外,其余时间可以自制成品进入市场销售,成为半自由的手工业者。清代顺治二年(1645),政府宣布废除“匠籍”,工匠获得自由身份。
核心 明清手工业的新发展
史料1: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①。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②……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③。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④。
——摘编自《苏州府志》卷三
[史料探究] 概括史料1中苏州丝织业出现的新现象。
[史料研读]
第①层信息苏州地区农民多以丝织业为生;第②层信息出现了早期资本家(机户);第③层信息出现了早期雇工;第④层信息形成了自由劳动力市场。
史料2:1850年以前,作为明清时期中国最发达的地区,江南在谷物加工、服装制作、制烛等行业的生产规模上与其城镇人口绝对数量增加的步态大体一致。榨油、酿酒、印刷等行业的成长速度较快。纺织业发展更为迅速,技术领先于世界⑤。但江南基本没有煤铁工业,生产、生活工具用铁甚少,更遑论其余贵金属。造船和工具制造等行业都有一定发展,但在工业中占比不断下降⑥。相应地,江南主要使用木炭和薪等燃料,以木材为主材,但人均消费量不高⑦。在明清江南,人力一直是主要的动力来源,较大规模的作坊或手工工场不仅不多,而且还有减少的趋势⑧。
[史料探究] 根据史料2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中期以前明清时期江南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史料研读]
第⑤层信息江南手工业技术领先,发展速度快,;第⑥层信息煤铁、工具制造在经济中所占比重不高;第⑦层信息人均木材消费不高,表明消费市场狭小;第⑧层信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受阻。
明清时期我国手工业转向近代工业的契机和错失
1.转向近代工业的契机。
(1)传统手工技术的积累;(2)商品经济的发展;(3)新航路开辟后,海外市场的扩大;(4)经济作物种植和农产品商品化的扩大,生产原料丰富。
2.错失转向近代工业的原因。
市场因素 | 小农经济具有封闭性,对市场商品的需求量不大 |
官营压制 | 官营手工业占据最有利可图的行业,加之其规模大、技术精,对民营手工业产生冲击 |
政策限制 | 手工业者社会地位低下,政府往往对之征收重税 |
社会动荡 | 民间手工业力量弱小,封建社会的动荡往往对其冲击巨大 |
技术水平 | 技术传承具有封闭性,难以得到交流提高 |
传统观念 | 传统文化以纲常名教为核心,重义轻利,重本抑末,重儒轻贾;宗法观念也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
(2018·全国卷Ⅰ)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①,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②③。这反映出当时( )
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
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 D.盐业专卖制度解体
[明素养] 本题从北宋前中期四川井盐业采用新制盐技术和使用雇佣劳动力切入,考查民营手工业的发展状况,凸显时空观念①、唯物史观②、史料实证③等学科核心素养。
[研题干] 时空信息→“北宋中前期”“今四川井研县”;“制盐井主”“雇工匠”→民营制盐业。
[辨选项]
选项 | 辨析 |
A | 北宋前中期四川一县就有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这反映出当时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A项正确 |
B | “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说明手工业者的自主性较强,但并不能说明手工业者的社会地位高, B项错误 |
C | 只依据四川一地史实不足以说明雇佣劳动已经普及, C项错误 |
D | 材料未涉及盐业专卖制度, D项错误 |
[定答案] A
[深发掘] 雇佣劳动在春秋晚期已经出现;两汉时期,农、工、商、建筑、运输等许多行业和家务中都有使用雇佣劳动,但此时雇佣劳动还只是偶发现象;唐宋时期雇佣劳动有所发展,如敦煌资料里保留了若干雇佣契约,唐代私人茶园雇用采茶短工,宋代官营手工业常用“和雇”办法使用劳力,农业中也已有雇佣劳动;明清两代,雇佣劳动逐渐普及,雇佣劳动者的数量比前代有所增加,不少地区出现了街头待雇的短工市场。
1.(2019·北京卷)在中国新疆乌鲁木齐南山矿区以及俄罗斯阿尔泰山北麓等地,出土了公元前7—前5世纪楚国生产的凤鸟纹刺绣丝绸。据此可以判断( )
A.东周时期丝织品做工精良,远播西域地区
B.楚国是中西交通起点,楚文化有明显西域特征
C.汉代丝路开通之前,中原与西域没有交往
D.东周时期楚国与西域交流广泛,生活方式趋同
解析:本题考查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等素养。由材料“在中国新疆……及俄罗斯……等地……出土了公元前7—前5世纪楚国生产的凤鸟纹刺绣丝绸”可知东周时期已掌握丝织技艺,产品传播范围广泛,故A项正确;丝绸之路起点是长安,B项错误;“没有交往”“生活方式趋同”表述过于绝对,C、D两项错误。
答案:A
2.(2017·全国卷Ⅰ)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
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
解析:本题考查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等素养。“普通人家也都能使用玉制器皿”说明民营制玉业发展,玉制器皿数量大大增加,明朝玉制器皿由“官员不得使用”到“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原有规制受到冲击,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而是强调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A项错误;“普通人家”并非局限于市民,并且在唐宋时期市民阶层逐步兴起,C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使用玉制器皿的包括“普通人家”,D项错误。
答案:B
3.文献与考古表明,唐代中后期,“波斯锦”“胡锦”“番锦”通过丝绸之路,不断输入中国,内地也生产“胡式锦”。这表明( )
A.外来文化改变了唐代的社会生活
B.唐代中后期手工业趋于衰落
C.外来的丝织技术超过了唐朝
D.中外文化交流互动日益深入
解析:本题考查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等素养。“胡锦”输入唐朝,并不可能改变唐代的社会生活, A项错误;“内地也生产‘胡式锦’”说明唐朝手工业技术提高,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显示中外纺织技术的对比的信息, C项错误;“‘波斯锦’……通过丝绸之路,不断输入中国”说明中外文化交流加深,故D项正确。
答案:D
4.纺织业在商代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下列选项中可以支持这一判断的是( )
A.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禅衣
B.纺织家黄道婆创立的新式纺车
C.甲骨文中关于祭祀蚕神的内容
D.《说文解字》中有关纺织产品的字
解析:本题考查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等素养。注意时间限制“商代”。结合所学可知,湖南长沙马王堆墓属于西汉墓,黄道婆是元朝人,《说文解字》成书于东汉,A、B、D三项错误。甲骨文是研究商朝社会发展的重要史料,故C项正确。
答案:C
5.“从宋代起,棉花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纺织原料……到了元代,丝、麻、棉鼎足而三,明代以后,棉花的重要性超过麻。”出现这些变化的前提条件是( )
A.政府的大力推广 B.棉纺织技术的改进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棉花成为经济作物
解析:本题考查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等素养。依据材料可知,宋、元、明时期棉纺织业日益发展。“变化”的原因一定是与元朝和明朝密切相关的因素。结合所学可知A、D两项只是明朝的史实,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棉布的流向,并且商品经济长期发展,C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黄道婆改进棉纺织技术,推动了我国元明时期棉纺业的发展,故B项正确。
答案: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