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版高考地理(鲁教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15讲 自然资源与人类
展开第15讲 自然资源与人类
一、认识自然资源
1.概念:人类可以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与能量,它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2.分类
(1)可再生资源:如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和气候资源等。
(2)不可再生资源:如矿产资源。
3.自然资源的共性特征
二、土地资源与人类
1.土地资源的重要性: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
2.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生产力条件下,土地资源对人类的影响是不同的。具体分析如下:
| 采猎文明阶段 | 农业文明阶段 | 工业文明阶段 |
主要生产方式或标志 | 狩猎、采集 | 种植、养殖 | 蒸汽机的使用 |
土地数量对人类的影响 | 不大 | 较大 | 很大,并已成为人类发展的制约因素 |
土地质量对人类的影响 | 较大 | 较大 | 含义和标准已变化,已成为人类发展的制约因素 |
利用方式 | 简单、单一 | 中等 | 多样化 |
利用率 | 低 | 中 | 高 |
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 较小 | 较大,开始主动地改造自然环境 | 很大,土壤污染和土地退化越来越严重 |
三、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背景:人类在利用自然资源的过程中,对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导致了某些资源的短缺和环境的恶化。因此,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逐渐成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程。
2.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途径
途径 | 要求 |
适度开发 | 对资源的开发利用不能超过资源的再生能力 |
利益兼顾 | 人类要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充分考虑到子孙后代的利益 |
重视保护 | 要高度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科学利用与保护的统一,力争达到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下,享有更好生存环境的目标 |
公众参与 | 应充分调动广大公众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公众参与是实现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 |
微点1 判断一种物质或能量是否为自然资源
关键看是否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一是从自然界中直接获得;二是用于生产和生活。例如,汽油、棉花、电能等不是从自然界中直接获得,闪电不能用于生产和生活,故都不属于自然资源。
微点2 自然资源与人类社会的关系
微点3 我国南北方缺水类型不同
北方因气候较干旱属资源性缺水,南方则多属于因水污染严重而导致的水质性缺水。
微点4 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 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 影响生产力布局的主要因素 |
农业社会阶段 | 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很大 | 地形、气候、水文等 |
工业社会阶段 | 矿产资源对资源性产业和工业布局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 矿产资源的储存状况、交通运输的便利程度等 |
后工业化阶段 | 自然资源在地区发展中的作用相对下降 | 后天性资源 |
趋势 |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范围日益广泛,利用深度逐步拓展,人地关系不断发展变化 |
自然资源的共性特征
(高考四川卷)风功率密度等级可以反映风能资源丰富程度,等级数越大风能资源越丰富。下图为南海全年风功率密度等级图。读图,回答1~2题。
1.结合南海风功率密度等级冬季高于夏季判断,对该海域风能资源总量形成作用最大的风是( )
A.东北风 B.东南风
C.西南风 D.西北风
2.从资源利用角度考虑,目前在下列四地建大型风力发电站最合理的是( )
A.①地 B.②地
C.③地 D.④地
【图解思路】
【尝试解答】 1.A 2.B
自然资源的共性特征
特征 | 表现 | 举例 | 开发利用要求 |
分布的 不平衡性 | 存在数量或质量上的地域差异 | 因地制宜,发挥地区优势 | |
某些可再生资源分布具有区域分异规律 | 不同自然带内热量、水分差异及生物资源变化 | ||
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分布具有地质规律 | 金、银、铜、铁等内生矿多在岩浆岩地区,煤、石油等外生矿多在沉积岩地区 | ||
资源间的 联系性 | 可再生资源之间表现突出 | 热带雨林地区,水热资源充足,动植物资源丰富;荒漠地区,降水少,动植物资源贫乏,风力资源、光热资源丰富 | 注意资源的保护和综合开发利用 |
数量的 有限性 | 绝对数量将随人类的开发利用不断减少 | 各种矿产资源 | 合理规划,适度开发,循环利用 |
资源的再生、更新、循环总有一定周期 | 生物、土地、水、气候资源 | ||
利用 的发 展性 | 自然资源的利用范围和利用途径不断拓展 | 以资源利用为例:产业革命前,以木材、风力、畜力、水力为主;产业革命以来,以煤炭利用为主;“二战”以来,石油、天然气逐渐成为主要能源。目前,核能、太能阳、风能、地热能等正推广利用 | 对于尚未完全弄清其用途和开发利用途径的不可再生资源,最好不要轻易开发利用,以免造成资源的浪费 |
自然资源的利用率不断提高 |
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下图中黑点所在地是世界某资源的主要分布区。读图完成1~2题。
1.该资源分布区的共同特点是( )
A.全年平均气温高 B.大气降水较多
C.纬度或海拔都高 D.土壤发育程度低
2.有关该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近年来数量有减少趋势
B.被人类大量开发利用
C.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D.其形成与岩浆活动关系密切
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种资源集中分布在南极洲、格陵兰岛、亚欧大陆和美洲大陆的高山地区,由此可以判断该资源为冰川。第2题,由于全球气候变暖,世界上的冰川在加速融化,其分布面积和蕴藏量在逐步减少。目前,冰川资源被人类开发利用较少;资源都具有有限性,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其形成与岩浆活动没有关系。
答案:1.C 2.A
(2020·安徽六校联考)下图为世界某科技公司的清洁能源开发计划图。读图,完成3~4题。
3.图中甲地区B类能源丰富的主要原因是( )
A.空气稀薄,太阳能丰富
B.纬度低,多晴朗天气
C.内陆地区,热力环流强
D.高差大,河流流量大
4.D类能源丰富的地质条件是( )
A.地壳断裂下陷 B.板块消亡边界
C.板块生长边界 D.地壳断裂上升
解析:第3题,由图可知,B类能源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和巴基斯坦境内的印度河中下游的热带沙漠气候区,可以判定是太阳能。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第4题,D类能源丰富的地区位于雅鲁藏布江谷地和喜马拉雅山两侧的板块交界处,是地热资源;这里是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消亡边界,是地壳活动地带,地热资源丰富。
答案:3.A 4.B
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高考全国卷Ⅰ)海冰含盐量接近淡水,适当处理后可作为淡水资源。下图示意渤海及附近区域年平均气温≤-4 ℃日数的分布。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城市附近海域,单位面积海冰资源最丰富的是( )
A.葫芦岛 B.秦皇岛
C.大连 D.烟台
2.推测目前没有大规模开采渤海海冰的原因是( )
A.成本过高 B.破坏环境
C.资源量不足 D.市场需求不足
【图解思路】
【尝试解答】 1.A 2.A
1.自然资源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分布及开发利用条件等,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具体如下图所示:
2.近些年来,我国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的原因
(1)风力侵蚀、流水侵蚀、沙漠侵吞大量良田。
(2)城市公共设施建设和农村住房占用耕地。
(3)退耕还林、还草及生态建设占用耕地。
3.水资源问题分析方法
(1)水资源概况
①含义: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人类比较容易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
②衡量指标:多年平均径流总量。其大小受下列因素影响:
(2)我国水资源紧张的原因及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①原因
a.自然原因:淡水总量有限,季节变化大;水资源分布不均。
b.人为原因:人口增加,工农业发展,用水量大增;水体污染严重,造成水质性缺水;对水体的浪费严重。
②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水资源短缺,可按如下思路分析:
(3)解决水资源短缺的措施(一般从开源和节流两方面分析)
①开源措施:修筑水库,把大气降水以及洪水期多余的河水蓄积起来,改变水资源的时间分配;跨流域调水,把水资源相对丰富地区的水调入水资源相对贫乏的地区,改变水资源空间分布;合理开发和抽取地下水;海水淡化、人工增雨等。
②节流措施: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民节水意识;重视改进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农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加强工业用水的利用率。
(2020·济宁模拟)我国近年来积极采取包括发展新能源在内的措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木薯是喜高温、不耐霜雪作物,也是生物质能源燃料乙醇(新能源)的重要原料。每生产燃料乙醇1吨需要消耗鲜木薯约7.5吨。如图是某省级行政区年均温分布图。读图回答1~4题。
1.图示区域最适宜种植木薯的地方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与化石能源相比,种植木薯、发展木薯燃料乙醇的优点是( )
A.节约土地资源 B.原料具有可再生性
C.减少原料运输量 D.原料适宜长期储存
3.该区域地势总体特征是( )
A.西北高东南低 B.东高西低
C.中间高四周低 D.南高北低
4.该区域河流的主要补给是( )
A.地下水 B.大气降水
C.湖泊水 D.冰雪融水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木薯是耐高温、不喜霜雪作物”,可判断最适宜种植木薯的应为年均温最高、纬度最低的丁地。第2题,与化石能源相比,种植木薯、发展木薯燃料乙醇的优点是其原料具有可再生性,但原料种植占用土地,不适宜长期储存,转化效率很低,故运输量大于化石能源。第3题,由图可知,该地区是广西,由图中河流自西北流向东南可推出该区域地势总体特征是西北高东南低。第4题,广西位于我国南方湿润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量大,河流以降水补给为主。
答案:1.D 2.B 3.A 4.B
一、选择题
1.读我国有效风能与风电场分布示意图,关于我国风能资源的地区分布及其成因,叙述正确的是( )
①新疆、内蒙古地区因靠近冬季风源地,风能资源丰富
②青藏高原地区因海拔高,风能资源最丰富
③东部沿海地区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海陆间风速大,风能资源丰富
④四川盆地地势起伏大,风能资源贫乏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选C。新疆、内蒙古地区距冬季风源地近,冬半年盛行偏北风,风能资源丰富;青藏高原地区春夏季节热力作用大,对流旺盛,且地势开阔,因此多大风,但该地风能资源并不是最丰富的;东部沿海地区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受海风和夏季风影响,风能资源丰富;四川盆地因地形封闭,冬季冷空气很难入侵,夏半年台风也很难影响到这里。
读下图,完成2~3题。
2.关于我国耕地结构变化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农业结构调整导致耕地面积减少的趋势有所减缓
B.生态退耕对耕地变化影响最大
C.灾毁耕地总体呈增大趋势
D.建设用地总体呈减小趋势
3.生态退耕试点地区针对的环境问题主要是( )
①酸雨 ②水土流失 ③土地荒漠化 ④臭氧层破坏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是生态退耕。第3题,我国实施生态退耕的地区主要是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严重的地区。
答案:2.B 3.C
(2020·邯郸模拟)风电占丹麦总发电量的20%,萨姆斯小岛是丹麦的新能源样板区,岛上能源自给自足,几乎实现“碳的零排放”。读下图,完成4~5题。
4.丹麦风能资源丰富,主要因为该地区( )
A.飓风频繁登陆 B.极地东风强盛
C.季风环流旺盛 D.盛行西风强盛
5.与萨姆斯小岛新能源样板区相比,我国西北地区发展新能源的劣势是( )
A.风力资源匮乏 B.土地资源短缺
C.劳动力资源短缺 D.科技水平较低
解析:第4题,根据图中丹麦纬度位置可知,丹麦位于西风带,常年受盛行西风影响,风力大,风能资源丰富。第5题,丹麦位于西欧,经济发达,科技水平高,有利于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我国西北地区地处内陆,经济发展慢,科技落后,不利于新能源开发与发展。
答案:4.D 5.D
读我国重点缺水地区分布示意图,回答6~7题。
6.对各地区缺水原因,分析不正确的是( )
A.①地降水量小,农业用水量大
B.②地生产用水量大,水污染严重
C.③地降水量小,近海养殖用水量大
D.④地降水变率大,生产用水量大
7.解决③地缺水最有效地措施是( )
A.增加人工降雨 B.修建梯田
C.大力开采地下水 D.跨流域调水
解析:第6题,结合四地所处的位置及其地理环境特征可知,③地位于华北地区,地处东部季风区,春季降水少,蒸发旺盛,加上经济发达,需水量大,水资源缺乏。近海养殖多用海水。第7题,解决我国华北地区供水紧张的最有效措施是跨流域调水。
答案:6.C 7.D
位于盐城东台沿海的全国最大“风光渔”一体化发电站,是全球单体最大的滩涂地面光伏电站,最上层为风力发电、中间是太阳能发电、最下层进行水面养殖,实现立体综合开发利用,可谓“一种资源,三种产业”。据此完成8~9题。
8.该电站开发利用的自然资源主要有( )
①土地资源 ②矿产资源
③淡水资源 ④气候资源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9.有关该电站叙述正确的是( )
A.风力发电量冬季最小
B.太阳能发电量春季最大
C.水面养殖产量高
D.影响候鸟迁徙和栖息
解析:第8题,由图可知,该电站上部开发利用风能资源,中部开发利用太阳能资源,都属于气候资源,④正确;电站建在滩涂处,利用了土地资源,①正确;该电站没有开发利用矿产资源,②错误;该电站最下层开发利用的是海水资源,并非淡水资源,③错误。故D项正确。第9题,电站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冬季风力强,风力发电量较大,故A项错误;夏季太阳高度大且白昼时间长,太阳能发电量最大,故B项错误;由于太阳能光板的遮挡,水面养殖产量较低,故C项错误;高大的风力发电塔和风叶会影响候鸟迁徙,太阳能光板会影响鸟类迁徙和栖息,故D项正确。
答案:8.D 9.D
(高考全国卷Ⅱ)降水在生态系统中被分为蓝水和绿水。蓝水是形成径流的部分(包括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绿水是被蒸发(腾)的部分,其中被植物蒸腾的部分称为生产性绿水,被蒸发的部分称为非生产性绿水。据此完成10~11题。
10.下列流域中,绿水比例最大的是( )
A.塔里木河流域 B.长江流域
C.雅鲁藏布江流域 D.黑龙江流域
11.在干旱和半干旱区,下列措施中,使绿水中生产性绿水比例提高最多的是( )
A.水田改旱地 B.植树造林
C.覆膜种植农作物 D.修建梯田
解析:第10题,本题考查的是绿水比例最大而非绿水量最大的流域。气候干燥的塔里木河(内流河)流域降水后蒸发(腾)水(即绿水)的比例远大于其他流域(外流河,径流量大、蓝水比例高),故选A。第11题,在干旱和半干旱区,水分蒸发旺盛,非生产性绿水很多;覆膜种植农作物,植物根系获得更多的水分,从而增加植物蒸腾量,使生产性绿水比例大量增加,故选C。
答案:10.A 11.C
二、非选择题
12.(2020·太原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西海固是宁夏南部西吉、海原、固原等7个国家级贫困县市的统称。1972年联合国粮食开发署将西海固确定为“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清水河是西海固地区的主要河流,该河河水苦涩,矿化度高,一般不能直接引用。下图示意清水河水系分布,下表是清水河主要水利工程统计资料。
| 中型水库 | 小型水库 | 塘坝 | 机井 | 水窖 |
数量 | 7 | 64 | 38 | 731 | 83 748 |
蓄水量(万 m3) | 4 114 | 3 017 | 417 | 1 858 | 265 |
(1)概括西海固地区的水资源特点。
(2)推测该地区水资源利用不当可能导致的生态问题。
(3)该地区家家户户在院落里面建有水窖,用来蓄积各种淡水,供人畜饮用。分析夏冬季节水窖淡水的补给来源。
解析:(1)特征描述类题目在答题过程中需先总体概括再具体描述,同时还要注意结合材料指出水质的特点。(2)结合文字材料与图表展开分析即可。(3)西海固地区夏季降水较多,可蓄积雨水;冬季温度低,可蓄积冰块与积雪。注意此处为“水窖”,而非“水井”,主要用来储藏从别处运来的淡水。
答案:(1)水资源总量(和人均水资源)少(匮乏);地区分布不均(南多北少);时间分配不均,季节(和年际)变化大;矿化度高,水质差。
(2)干旱地区盲目扩大耕地灌溉面积易造成土地荒漠化;引用河水灌溉和只灌不排,易造成土地盐碱化;大量开采地下水,会造成地下水位下降。
(3)夏季受东南季风影响,降水较多,可以蓄积雨水(地表径流)。冬季河流结冰,可开凿河冰,放入冰窖,冰块融化后使用;也可蓄积少量的积雪。
13.(2020·兰州一模)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我国目前是世界最大的能源消费国,2014年消费426 000万吨标准煤(2004年为230 281万吨标准煤),占全球消费量的22.4%,核电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大量冷却水,是一种高效的清洁能源,但核电站的安全备受人们关注。
截至2015年8月12日,我国大陆现役核电机组数量达26台,加上正在修建的共51台。根据“十三五”规划草稿,我国将在2016年开始的五年内,每年建设6到8座核电站。近年来我国核电工业与英国等多国展开深入合作,与阿根廷签下核电装备59.94亿美元大单。
(1)与2004年相比,简述我国2014年能源消费特点。
(2)分析我国已运营核电站全部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的原因。
(3)对于我国今后是否应该大力发展核电,请说出自己的观点,并阐明理由。
解析:(1)其消费特点应该从总、分两个方面进行描述。其消费的特点可从图文材料中读出。(2)根据材料可知,核电适应性强,为高效清洁能源,核电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冷却水;而沿海地区,尤其是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达,水源丰富,缺乏常规能源。(3)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答“应该”,则从经济发展对能源的需求、 能源结构调整及能源工业对我国经济建设的影响来分析。答“不应该”,则从核能泄漏的危害、废弃物的处理及我国水电、太阳能等能源资源丰富的角度作答。
答案:(1)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巨大;煤炭能源消费比重有所下降,但依然占有很大比重;水电、风电、核电、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消费比重上升明显,但仍不足20%,能源消费结构正在趋向合理。
(2)沿海地区经济发达,人口稠密,能源需求量大;沿海地区尤其是东南沿海地区能源资源匮乏;核电为高效清洁能源,既能缓解沿海地区能源紧张状况,又能减少环境污染;水源丰富,核电生产冷却方便。
(3)应该。理由:我国人口众多,经济发展快,能源需求量大;环境污染严重,核电是清洁能源,可以减轻污染;核电可以带动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核电装备出口,能为国家创汇,提高经济效益。
或不应该。理由:我国能源资源丰富,不必大规模发展核电;核电生产存在安全隐患;部分民众反对在本地建设核电站;核电工业废料处理难度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