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创新教学案:第1编教师备课专题 实用类文本阅读(科普)
展开第一编 教师备课专题 实用类文本阅读(科普)
年度 | 卷别 | 所涉考点 | 选文 |
2015 | 上海卷 | 理解文中词语的含义;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分析作品的语言特色 | 《地图与理论模型》 |
福建卷 |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 《说不尽的萤火虫》 ——摘编自《新华文摘》 | |
广东卷 | 分析作品语言特色;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 ——选自[英]乔纳森·西尔弗顿著、 徐嘉妍译《种子的故事》 | |
2013 | 广东卷 |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分析作品结构;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 《山水画中的地质学》赵野木 ——选自《中国现代科学小品选》 |
2012 | 福建卷 |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作品语言特色 | 《蟋蟀之话》夏丏尊 |
山东卷 | 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概括文章的中心意思、分析作品语言特色、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 《古怪的重水》叶永烈 ——选自《百年百篇经典科普》 | |
最新考向 | 1.从材料的选择上看,科普文章兼顾中外作品,内容涉及动物、植物、地理等各方面。 2.从题型上看,试卷有的以“主观题+客观题”的形式进行考查,也有的以纯主观题的形式进行考查。 3.从考查内容上看,注重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文本的文体特征”“分析语言特色”等的考查。 4.从考查趋势上看,新课标全国卷多年没有考查科普文章,随着高考改革的深入,考查的可能性在增大。 |
阅读素养
1.概念
科普文是一种以科学技术知识为题材,用文艺性笔调写成的文章。就其内容看,一般是对科学知识的讲解,对新兴学科的介绍,对某种规律的阐述,对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说明,它兼有说明文和散文的特征。就其写作看,主要是运用说明的表达方式兼以或形象生动、或通俗易懂、或亦庄亦谐的语言来展示科普知识。
2.结构形式
科普文作为典型的说明文,其常见的结构形式:总分式(从“概说”到“分说”)、总分总式、分总式、并列式、递进式等。
3.说明顺序
科普文的写作顺序有时空顺序和逻辑顺序两大类。其中逻辑顺序包括先总后分、由主到次、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由此及彼、从特殊到一般、由现象到本质等。
4.说明方法
科普文的写作方法主要是说明。常见的说明方法包括:下定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画图表、作比较、打比方、引用、作诠释等。
1.抓特征,理顺序。
抓特征,阅读科普说明文,要准确地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或本质,要学会从说明对象的形态、性质、结构、功用、制作方法、发展变化等方面去领会。阅读时可从语句、语段中找出并勾画出事物的特征,也可逐层概括归纳,然后提炼出事物的特征。
理顺序,就是理清说明顺序,理清文章脉络。说明顺序一般有三种,即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阅读时要注意从文中读出有关说明顺序的语言标志,注意勾画出这些标志:时间顺序往往有时间名词作标志;空间顺序有空间方位名词作标志;逻辑顺序,可以从概括各段落段意入手,来理清文章脉络。
2.找方法,品语言。
找方法,即寻找说明方法。常用的说明方法主要有:下定义、举例子、打比方、列数据、分类别、作比较、画图表、摹状貌等。此外,为了增加形象性和生动性,科普说明文还常用拟人、讲故事等方法。我们首先要弄清各种说明方法的特点,然后在阅读时将它们梳理出来,再结合具体语境,体会其作用。
品语言,即品味说明语言。首先,要品味语言的准确周密。科普说明文担负着传播科学知识的重任,要准确无误地传播知识,就必须注重准确、全面,避免含糊、偏颇,否则就“差之毫厘,谬以千里”。阅读时要重视具有修饰性功能的词语表意的准确性,一般要从它所表示的程度(轻与重)、范围(广与狭)、语气(推测与估计)、数量(多与少)、方位(远与近)等方面着手分析。其次,品味语言的生动、有趣。如运用比喻、拟人、讲故事等方法进行说明,生动形象、风趣活泼、耐人寻味。
3.感文本,悟内涵。
感,即感悟文本的人文内涵。文章不是无情物,优秀的科普作品在传播科学知识的同时,也在弘扬科学和人文精神。我们阅读这些作品时,要重视科学精神的熏陶,关注科学探索的过程,领悟科学家追求真理所体现出的人格魅力,以及知识所折射出来的人文情怀。
整体阅读Ⅰ
(2015·福建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说不尽的萤火虫
①中国有着悠久的萤火虫文化。早在先秦时期的《诗经》中,萤火虫就成为先民的关注对象,诗中“町疃鹿场,熠耀宵行”就是描述萤火虫的。古代诗人常借萤火虫抒情达意,唐代杜牧的“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便是千古绝唱。“囊萤夜读”的故事家喻户晓,也曾激励过无数学子发奋努力。
②现代人是不再需要“囊萤”来夜读了。到20世纪40年代,科学家受萤火虫发光器的启发,发明出荧光灯。萤火虫发出的荧光是一种生物光,它不同于其他的光会伴生热量的损耗,是目前已知唯一几乎没有热损耗的光源,因此也叫“冷光源”。荧光灯的发明大大提高了能源使用率,但与萤火虫的发光率相比还差得太远。
③最近,研究人员在研究萤火虫发光器时,还意外发现了一种锯齿状排列的鳞片,它可以提高发光器的亮度。科学家将其应用在二极管(LED)的设计中,制作出模仿萤火虫发光器天然结构的LED覆盖层,可使其效率提高50%以上。这种新颖设计可能会在几年内应用在LED生产中。
④萤火虫特有的虫荧光素酶基因,在基因工程中也越来越多地作为遗传标记的首选来检测基因表达。人们不但利用萤火虫的基因检测癌细胞,还利用基因转移技术把萤火虫的基因转移到玉米中,较快地培育出新的具有抗病虫害的玉米新品系。
⑤萤火虫还是血吸虫病的防疫助手,水生萤火虫的幼虫吃包括钉螺在内的螺类,而钉螺正是血吸虫的唯一宿主。萤火虫体内的腺甙磷酸,可作为一种优异的检测剂来检测水的污染程度。萤火虫喜欢植被茂盛、水质干净、空气清新的环境,凡是萤火虫种群分布的地区,都是生态环境保护得比较好的地方。
⑥遗憾的是,如今,萤火虫在部分地区已越来越少见。除了自然天敌外,人类成了萤火虫最大的“天敌”。美国一些医药公司为了获取萤火虫体内特有的虫荧光素和虫荧光素酶,出价购买萤火虫,导致人们大肆捕捉萤火虫。在日本,上世纪60年代的工业污染和城市扩张,致使萤火虫幼虫的生存率直线下降。
⑦萤火虫求偶时,雌雄之间会发出特异的闪光信号以吸引异性并交尾。然而城市的亮光干扰了它们的闪光交流,当萤火虫感知到外界灯光时,就会停止发光、飞行、求偶,最终导致种群减少甚至灭绝。去年夏季一些城市刮起萤火虫展览热,千里迢迢从外省引入萤火虫,然后在公园放飞。但萤火虫的很多种类年复一年地在同一个栖息地聚集、交配,即使栖息地遭到破坏,也不会迁往别处。萤火虫成虫的唯一使命就是繁殖,寿命很短,长的也就十几天。萤火虫本就不适合长途迁徙,目的地栖息环境又不太合适,它几乎活不了几天,繁殖就更是不可能了。不少专家为此呼吁:与其引进萤火虫,不如改善自然环境。
⑧那些曾在林间泽畔“熠耀宵行”的萤火虫,如今已与我们渐行渐远,靠人工引进不能“引”来它们的回归。萤火虫是自然的,也是文化的,但归根结底是自然的,因而要靠自然来解决。而且,保护萤火虫不能光着眼于一个物种,而是要通过保护整片栖息地来保护许多物种。如果做到这一点,引来的肯定不只萤火虫。萤火虫如是,熊猫如是,白鹳也如是……总之,我们应多想想如何对自然更友好,与万物共存共荣。
(摘编自《新华文摘》2014年第13期)
1.抓特征,理顺序。
特征:介绍萤火虫的习性、功用、生存状态及保护萤火虫要靠自然来解决,要保护其整片栖息地。
顺序:逻辑顺序
总(①)写萤火虫文化的悠久历史以及萤火虫蕴含的审美情感。
分
总(⑧)总结全文,提出保护萤火虫的迫切性、重要性,以及正确的保护方法、途径等。
2.找方法,品语言。
举例子。如“早在先秦时期的《诗经》中,萤火虫就成为先民的关注对象”。
作比较。如“萤火虫发出的荧光是一种生物光,它不同于其他的光会伴生热量的损耗”。
列数字。如“可使其效率提高50%以上”。
作诠释。如“是目前已知唯一几乎没有热损耗的光源,因此也叫‘冷光源’”。
3.感文本,悟内涵。
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作者呼吁保护生物、珍爱自然,让人类与自然共存共荣。
1.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科学家受萤火虫发光器的启发而发明的荧光灯,在减少热损耗方面成效显著,但发光率不如萤火虫。
B.科学家模仿萤火虫发光器的天然结构,用以制作LED覆盖层,这种设计在应用中将起到节能的作用。
C.人们选择萤火虫特有的虫荧光素酶基因,将其运用于癌细胞检测、玉米新品系的培育和水质检测。
D.引进萤火虫的做法不合乎自然规律,因为长途迁徙影响其正常繁殖,异地放飞又改变其栖息环境。
E.对一个物种的保护必将使其他物种获益,因而做好了萤火虫的保护工作,引来的肯定不只萤火虫。
答案 CE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分析综合)。C项,“人们选择萤火虫特有的虫荧光素酶基因,将其运用于……水质检测”表述有误,原文第⑤段为“萤火虫体内的腺甙磷酸,可作为一种优异的检测剂来检测水的污染程度”。E项,“对一个物种的保护必将使其他物种获益”表述有误,原文第⑧段为“保护萤火虫……要通过保护整片栖息地来保护许多物种”。
2.为保护萤火虫,我们要注意萤火虫的哪些习性?请简述。(4分)
对应考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应考点: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分析综合)。
答案 (1)萤火虫对栖息地生态环境有较高要求。(2)多不喜迁徙。(3)求偶时以闪光信号吸引异性。(4)对外界亮光反应敏感。(意思对即可)
解析 解此题,要找出答题区间,阅读全文可知,有关“萤火虫的习性”的信息主要在第⑤⑦段。
3.请根据文本,分析“萤火虫是自然的,也是文化的,但归根结底是自然的”这句话的含意。(6分)
对应考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应考点: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理解)。
答案 (1)萤火虫“也是文化的”:萤火虫有助于人类对血吸虫病的防疫;能启迪人类的科学发明;还是我们民族审美情感的寄托。(2)“归根结底是自然的”:萤火虫是大自然的一分子,对它的保护要遵从大自然的规律。
解析 解此题,首先要找到关键句子在文中的位置,然后结合上下文来分析。这句话出自文章的最后一段,由萤火虫的属性,揭示了其与自然、文化的关系。作答时,要对萤火虫在文化方面所承载的作用和在自然方面所表现出的生命哲理进行分析。
整体阅读Ⅱ
(福建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蟋蟀之话
夏丏尊
①鸣虫是秋季的报知者。
②蟋蟀的鸣声,本质上与鸟或蝉的鸣声大异其趣。鸟或蝉的鸣声是肉声,而蟋蟀的鸣声是器乐。鸟的鸣声是和人的叫唱一样,同是由声带发出的,其鸣声虽较人的声音有变化,但既同出于肉质的声带,与人声究有共同之点。蝉虽是虫类,其鸣声由腹部之声带发出,也可以说是肉声。
③蟋蟀等秋虫,雄性的鸣声比之鸟或蝉的鸣声,是技巧的,而且是器械的。它们的鸣声由翅的鼓动发生。用显微镜检查时,可以看见翅的特别的发音装置,前翅的里面有着很粗糙的状部,另一前翅之端又具有名叫“硬质部”的部分,两者摩擦就发出声音。前翅间还有一处薄膜的部分,叫做“发音镜”,这是造成特殊的音色的机关。秋虫因了这些部分的本质和构造,与发音镜的形状,各奏出其独特的音乐。其音乐较诸鸟类与别的虫类,有着如许的本质的差异。
④螽斯①与蟋蟀的发音样式大同小异。螽斯左前翅在上,右前翅在下;蟋蟀反之。螽斯的状部在左翅,硬质部在右翅;而蟋蟀则两翅有着同样的构造。此外尚有不同的一点:螽斯之翅耸立作棱状,其发音装置的部分较狭;蟋蟀二翅平叠,因之其发音部分亦较为发达。在音色上,螽斯所发的音乐富于野趣,蟋蟀的音乐却是技巧的。
⑤无论鸟类、螽斯或蟋蟀,能鸣只有雄,雌是不能鸣的。这全是性的现象,雄以鸣音诱雌。它们的鸣,和南欧人在恋人窗外所奏的夜曲同是哀切的恋歌。蟋蟀是有耳朵的,说也奇怪,蟋蟀的耳朵不在头部,倒在脚上。它们共有三对脚,在最前面的脚的胫节部,有附着薄膜的细而长的小孔,这就是它们的耳朵。它们用了这“脚耳”来听对手的情话。石块或落叶丛中是它们的生活的舞台,它们在这里恋爱,产卵,以至于死。
⑥蟋蟀的恋爱生活和其他动物及人类原无大异,可是有一极有兴趣的现象:它们是极端的女尊男卑的。试把雌雄二蟋蟀放入小瓦器中,彼此先用了触角探知对方的存在以后,雄的即开始鸣叫。这时的鸣声与在田野时的放声高吟不同,是如泣如诉的低音,与其说是在伺候雌的意旨,不如说是一种哀恳的表示。雄的追逐雌的,把尾部向雌的接近,雌的犹淡然不顾。于是雄的又反复其哀诉,雌的如不称意,犹是淡然。雄的哀诉,直至雌的自愿接受为止。雄蟋蟀在交尾终了后,不久就要遇到悲哀的运命——所存在者只翅或脚的碎片而已。
⑦蟋蟀产卵,或在土中,或在树干与草叶上。雌蟋蟀在产卵时,先用产卵管在土中试插,及找到了适当的场所,就深深地插入,同时腹部大起振动。产卵管是由四片细长的薄片合成的,卵泻出极速,状如连珠,卵尽才把产卵管拔出。一个雌蟋蟀可产卵至三百以上。雌蟋蟀于产卵后亦即因饥寒而死灭,所留下的卵,至次年初夏孵化。
⑧蟋蟀在昆虫学上属于“不完全变态”的一类,由卵孵化出来的若虫②差不多和其父母同形,只不过翅与产卵管等附属物未完全而已。这情形和那蝶或蝇等须经过幼虫、蛆蛹、成虫的三度变态的完全两样。(像蝶或蝇等叫做“完全变态”的昆虫。)自若虫变为成虫,其间经过数次的脱皮,身体的各部逐渐完成。变为成虫以后,经过四五日即能鸣叫,其时期因温度地域种类个体而不同,大概在立秋前后。它们由此再像其先代的样子,歌唱,恋爱,产卵,度其一生。
(选自《名物采访》,有删改)
[注] ①螽(zhōnɡ)斯:昆虫,身体绿色或褐色,触角呈丝状。②若虫:不完全变态类(渐变态)昆虫的幼体。
1.抓特征,理顺序。
特征:科学形象地说明了蟋蟀的发音原理和发音样式,清晰地展现了蟋蟀的生命历程。
顺序:逻辑顺序
第①段:通过打比方突出鸣虫的特点,语言富有诗意。
第②~③段:介绍蟋蟀的鸣声与鸟或蝉的鸣声有着本质不同。
第④段:以螽斯为参照物,与蟋蟀作比较,具体说明两者在发音样式和音色上的不同。
第⑤段:从“性”的角度入手,解释虫鸣现象。
第⑥段:解释蟋蟀的“恋爱”过程,极富文学色彩。
第⑦段:详尽说明雌蟋蟀的产卵过程,通过列数字的方法使相关知识真实可信。
第⑧段:按照时间顺序解释蟋蟀从卵到成虫的生命历程。
2.找方法,品语言。
①打比方。如“石块或落叶丛中是它们的生活的舞台”。
②作比较。如“鸟或蝉的鸣声是肉声,而蟋蟀的鸣声是器乐”。
③列数字。如“一个雌蟋蟀可产卵至三百以上。
④拟人。如“它们在这里恋爱,产卵,以至于死”“它们由此再像其先代的样子,歌唱,恋爱,产卵,度其一生”。
3.感文本,悟内涵。
文章介绍蟋蟀的鸣声,也介绍蟋蟀从卵到成虫的过程,尤其文末“歌唱”“恋爱”等词,使读者感受到生命的美好,感悟到生命轮回的哲理启示。
1.下列对文章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蟋蟀的鸣声与鸟或蝉的鸣声有着本质的不同:蟋蟀的鸣声是由腹部的声带发出的,鸟或蝉的鸣声是由翅膀的鼓动发出的。
B.雄性蟋蟀是用一前翅的状部和另一前翅的硬质部相互摩擦,并用前翅间的“发音镜”这一特殊的音色“机关”发出特殊声音。
C.雌雄蟋蟀可以通过触角探知对方的存在,雄性蟋蟀可以通过鸣音向雌性蟋蟀反复哀诉,雌性蟋蟀则通过“脚耳”领会其意。
D.蟋蟀由卵变为成虫不需要经历三度的“完全变态”;由卵孵化出来的若虫和其父母同形,在立秋前后变为成虫即能鸣叫。
E.文章采用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科学、形象地说明了蟋蟀的发音原理和发音样式,清晰地展现了蟋蟀的生命历程。
答案 AD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分析综合)。A项,“蟋蟀的鸣声是由腹部的声带发出的”“鸟或蝉的鸣声是由翅膀的鼓动发出的”有误,从原文第②段可以看出,鸟或蝉的鸣声是由腹部的声带发出的;从原文第③段可以看出,蟋蟀的鸣声是由翅的鼓动发生的。说法正好颠倒。D项,“由卵孵化出来的若虫和其父母同形,在立秋前后变为成虫即能鸣叫”有误,从原文第⑧段可知,“由卵孵化出来的若虫差不多和其父母同形”“变为成虫以后”还需要“经过四五日即能鸣叫”。
2.根据全文,概括蟋蟀的生命历程。(4分)
对应考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应考点: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分析综合)。
答案 第一阶段:卵孵化成若虫。第二阶段:若虫经数次脱皮变为成虫。第三阶段:成虫“恋爱”,交尾。第四阶段:交尾后雄蟋蟀死亡,雌蟋蟀产卵后死亡。
解析 既然是生命历程,就意味着在组织答案时要按照时间的顺序来进行思考。根据文章的最后一段文字的暗示“由卵孵化出来的若虫”“自若虫变成成虫,其间经过数次的脱皮”“恋爱,产卵”,再结合第⑥⑦段“蟋蟀的恋爱生活和其他动物及人类原无大异……雄的哀诉,直至雌的自愿接受为止。雄蟋蟀在交尾终了后,不久就要遇到悲哀的运命——所存在者只翅或脚的碎片而已”“雌蟋蟀于产卵后亦即因饥寒而死灭,所留下的卵,至次年初夏孵化”进行概括。
3.请就这篇文章的语言特色,谈谈你的看法,并举例说明。(6分)
对应考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应考点:本题考查分析语言特色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分析综合)。
答案 (示例一)本文语言平实,善于以科学而准确的语言说明蟋蟀的生命特征和生活习性。如第③段“蟋蟀等秋虫,雄性的鸣声比之鸟或蝉的鸣声,是技巧的,而且是器械的”,平实地说明了蟋蟀发音的原理和构造。再如,第⑥段“蟋蟀的恋爱生活和其他动物及人类原无大异”,平实地说明了蟋蟀的恋爱过程。
(示例二)本文语言生动,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生动地说明对象的特征。如第⑤段“它们的鸣,和南欧人在恋人窗外所奏的夜曲同是哀切的恋歌”一句,运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地说明了雄蟋蟀发音器官发达、发音富有技巧、所发的声音对雌蟋蟀具有诱惑力。再如,第⑥段“这时的鸣声……直至雌的自愿接受为止”这几句,综合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生动地说明了蟋蟀恋爱过程中“极端的雌尊雄卑”。
解析 一般来说,科普类文章的语言是叙述性的还是描写性的,是平实的还是绚丽的,是严肃的还是诙谐幽默的,是深奥艰涩的还是平易晓畅的,包括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等等,都属于语言特色的范畴。解答此题,应先确定该文的主要语言特点,然后结合文本中的具体语句进行分析,突出相对应的语言特色。本文既有科学而准确的平实性语言,也有生动形象的修辞性语言,从文中找出这类句子说明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