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下载
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1届新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教学案:散文阅读过渡课“以本为本”依托教材感知考点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1届新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教学案:散文阅读过渡课“以本为本”依托教材感知考点01
    2021届新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教学案:散文阅读过渡课“以本为本”依托教材感知考点02
    还剩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1届新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教学案:散文阅读过渡课“以本为本”依托教材感知考点

    展开

    以本为本,依托教材感知考点

      ——一篇《故都的秋》包揽散文高考所有题型

    【课文结构图】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答案 回想江南的秋天 清静 秋蝉残声

    下面根据《故都的秋》这篇散文,训练全部问题:

    第一部分:选择题

    1.下列对文章内容和表现手法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A.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下,听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细数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清淡,悠闲,还带有一丝落寞。

    B.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无声无味,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渲染了那种寂静的氛围,突出了

    C.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细腻中给人以清净悠闲之感,突出了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又紧扣了悲凉

    D.秋蝉的衰弱的残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以及秋雨后桥头上都市闲人无聊的谈天声,是秋天静中的喧闹,都给人一种热闹的感觉。

    解析 D项,此处写声音是用了反衬的手法,以衬静,所以喧闹”“热闹的感觉都理解不当。

    答案 D

    2.下列对《故都的秋》一文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A.为了表现故都的秋,作者重点抓住秋槐、秋蝉、秋雨、秋枣等景物进行细腻的描写,写出了”“”“悲凉的特点。

    B.文章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颂和内心淡淡的喜悦,所以他笔下的秋色、秋味便都呈现出清、静、迷人的情调,散乱的秋景统一在这感情的基调之下。

    C.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这句话运用了绘声绘色以情取景的描写方法。

    D.作者不选择北平秋天的那些著名风景,如陶然亭的芦花之类,只是因为这些著名风景是古往今来骚人墨客吟咏北京秋天常用的题材,难以写出新意来。

    解析 B项,作者内心笼罩着淡淡的悲凉,文章基调也基于此。C项,没有绘色D项,只是原因之一,分析不全面。

    答案 A

    第二部分:主观题

    一、阅读课文第13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2段中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一句,在语言上有何特色?(6)

    答案 这句话从反面形容南国的秋似秋又不是秋,言外之意,只有北国的秋才是盛开的名花,使人赏玩到十足;才是浓浓的美酒,使人陶然心醉。语言明白晓畅、简洁清丽。

    2.3段中的景物是怎样体现出故都秋的”“”“悲凉的特点的呢?(6)

    答案 ①“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给人一种明净高爽、了无点尘之感,写出了②“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以及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是在写有着几分冷落和萧条的破壁、蓝、白等冷色调的牵牛花以及象征生命衰竭和凄凉的秋草体现了悲凉

    二、阅读课文第410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3.5段文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写北国的秋蝉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的意图是什么?(6)

    答案 用南国秋天的蝉鸣反衬北国秋蝉啼唱的特点,用北国的蟋蟀、耗子类比北国秋蝉之多。②“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表现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向往、眷恋之情。

    4.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了。作者为什么这样说?(6)

    答案 在封建的专制统治下,中国的文人被压抑、被摧残、失意潦倒的人太多太多了。所以,到了人生的秋天,仍然功业无成,声名无望,面对硕果累累、北风萧索的秋天,就难免不发出人生如梦的悲凉感叹。

    5.作者分别从不同角度为我们描绘了秋花、秋槐、秋蝉、秋雨、秋果五幅故都秋景,那么,作者在描述上述秋景时,是有序的还是无序的?(6)

    答案 作者在描述秋景时,是无序的,这正是散文形散特点的体现。作者所写的这些秋景在文中的位置并不是必然的,但是我们读起来却觉得很自然,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妥。这是因为这些景物都具有了清、静、悲凉的共同点,作者正是以清、静、悲凉这些景物的共同点把这些景物组织在一起的,这就是文章不散的

    三、阅读课文第1112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6.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这句话有什么表达效果?试加以分析。(6)

    答案 这句话综合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饶有趣味。四个比喻多从饮食文化入手,让人从饮食中的去领悟秋之,从形象的去品味抽象的。北国之秋就像白干、馍馍、大蟹、骆驼,形象地写出了味烈、味深、味浓、味久的特色;而南国之秋就像黄酒、稀饭、鲈鱼、黄犬,形象地写出了味润、味浅、味淡、味短的特色。用如此丰富生动的意象令人读后回味悠长,明了于胸。

    四、总览全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7.文章开头和结尾部分都写到了南国之秋,其作用是什么?(6)

    答案 写南国之秋主要是为了形成对照,衬托北国秋景之美,秋味之浓,同时显示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热爱、赞美和眷恋。作者在开头部分点出北国之秋的”“”“悲凉的特点后,接着写到了江南之秋。但那里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又时常多雨而少风,因此,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在文章结尾部分,作者又写到了南国之秋,指出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这些描述,极为鲜明地对比凸显出北国之秋的秋色之美,秋味之浓,秋意之十足,饱含着作者对北国之秋的盛赞,渗透着作者对故都之秋的深深挚爱和眷恋。

    8.关于这篇文章的感情基调,有两种说法:有人认为是悲秋,也有人认为是颂秋。你认为呢?说说你的理由。(6)

    答案 (观点一)这是作者写的一曲秋的颂歌。我们可以从文章的开头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这故都的秋味,还有最后的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这些句子里感受到。这些句子都直接表达出作者对故都之秋的深深向往和眷恋之情。

    (观点二)这是作者写的一曲悲凉的颂歌。文章总的感情基调是深沉和落寞。虽然文中有些语句直接表达出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深深向往和眷恋之情,那他为什么用这么不明快的笔调来颂秋呢?这和当时的时代背景,还有作者本人特有的忧郁气质有关。

    9.《故都的秋》表现的是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忧郁双重情感,所以作者在用词造句,运用技法时也体现了独特性。这种说法对吗?请结合具体的词句加以赏析。(6)

    答案 文章在句式的使用上能够把长短句(多以短句为主)、整散句有机融合在一起,构成一种参差错落的形式美和抑扬顿挫的节奏美,起到了舒缓节奏和营造氛围的作用。如写芦花”“柳影”“虫唱”“夜月”“钟声的五个偏正短语的整饬的排比;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的北国秋味的概括;文章后半部分中外文人学士对的那种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引导读者领略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接着用多种句式速写南国之秋的特色。文章正是把整散句有机结合才形成了一种既典雅又洒脱的语言风格。文章调动多种使用语言的技法,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综观全文,除了大量的直接描写故都的秋外,还着意以南国的秋与北方的秋相对照、烘托,烘云托月的映衬出故都秋的浓度。如把南北方秋的姿色味和意进行类比,或以正衬反,或以反显正,或肯定中见出否定,或否定中加强肯定。而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四组对比性的比喻句,从四个角度精当地写出了南国与北国之秋的差异。作者用清新而略带忧郁的语言,紧扣清、静、悲凉,绘景、谱声、摄实,进而托出浓浓的秋味,一言一语无不饱含着作者热忱地爱故都、爱故都的人民、爱故都的秋天的感情。

     

    语文朗读宝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2021届新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教学案:散文阅读过渡课“以本为本”依托教材感知考点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该专辑正在参与特惠活动,低至4折起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