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13页未读,
继续阅读
所属成套资源:2021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师用书(通用版,精品教案)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2021新高考语文一轮通用版教师用书:第1部分专题2现代文阅读Ⅱ小说阅读第4讲立足命题热点全解形象类题
展开
小说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刻画人物、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中的某些本质问题,从而表现作品的主题。因此对小说人物形象的理解与分析就成为小说阅读命题的热点。本考点常见三种考法:概括分析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形象(物象)的作用,分析人物形象的塑造手法。
考法1 概括分析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特征包括两个方面:外在特征和内在特征。外在特征指的是人物的外貌、职业、生活习惯等,内在特征指的是人物的心理状态、精神品质等。在具体命题要求上,有的考题要求只概括不分析,也有的考题要求概括之后再分析。
分析命题角度
题干示例
审题定向
(1)(2019·江苏卷)请简要分析表姐这一人物形象。(《表妹》)
(2)(2019·浙江卷)结合故事情节,概括“我”的形象。[《呼兰河传(节选)》]
(3)(2018·全国卷Ⅰ)小说中说赵一曼“身上弥漫着拔俗的文人气质和职业军人的冷峻”,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赵一曼女士》)
题干中往往有“概括”“分析”等作答动词和“形象”“性格”“品质”等表答题方向的名词。
熟知类题通法
整体概括人物形象“5角度”
⊙答题模板
模板一:××是一个……(思想性格特点)+……(身份地位)的人。
模板二:××的性格特点:①……;②……。
模板三:特点(思想、性格)+阐述(在原文中找依据)。
局部语段分析人物心理或性格“2步2要”
规范答题思路
[典例1] (2019·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表 妹
林斤澜
矮凳桥街背后是溪滩,那滩上铺满了大的碎石,开阔到叫人觉着是不毛之地。幸好有一条溪,时宽时窄,自由自在穿过石头滩,带来水草野树,带来生命的欢喜。
滩上走过来两个女人,一前一后,前边的挎着个竹篮子,简直有摇篮般大,里面是衣服,很有点分量,一路拱着腰身,支撑着篮底。后边的女人空着两手,几次伸手前来帮忙,前边的不让。前边的女人看来四十往里,后边的四十以外。前边的女人不走现成的小路,从石头滩上斜插过去,走到一个石头圈起来的水潭边,把竹篮里的东西一下子控在水里,全身轻松了,透出来一口长气,望着后边的。后边的走不惯石头滩,盯着脚下,挑着下脚的地方。前边的说:
“这里比屋里清静,出来走走,说说话……再呢,我要把这些东西洗出来,也就不客气了。”
说着就蹲下来,抓过一团按在早铺好了的石板上,拿起棒槌捶打起来,真是擦把汗的工夫也节约了。
看起来后边的是位客人,转着身子看这个新鲜地方,有一句没一句地应酬着:
“水倒是清的,碧清的……树也荫凉……石头要是走惯了,也好走……”
“不好走,一到下雨天你走走看,只怕扭断了脚筋。哪有你们城里的马路好走。”
“下雨天也洗衣服?”
“一下十天呢,二十天呢。就是三天不洗也不行。嗐,现在一天是一天的事情,真是日日清,月月结。”
客人随即称赞:
“你真能干,三表妹,没想到你有这么大本事,天天洗这么多。”
主人微微笑着,手里捶捶打打,嘴里喜喜欢欢的:
“事情多着呢。只有晚上吃顿热的,别的两顿都马马虎虎。本来还要带孩子,现在托给人家。不过洗完衣服,还要踏缝纫机。”
客人其实是个做活的能手,又做饭又带孩子又洗衣服这样的日子都过过。现在做客人看着人家做活,两只手就不知道放在哪里好。把左手搭在树杈上,右手背在背后,都要用点力才在那里闲得住。不觉感慨起来:
“也难为你,也亏得是你,想想你在家里的时候,比我还自在呢。”
主人放下棒槌,两手一刻不停地揉搓起来:
“做做也就习惯了。不过,真的,做惯了空起两只手来,反倒没有地方好放。乡下地方,又没有什么好玩的,不比城里。”
客人心里有些矛盾,就学点见过世面的派头,给人家看,也压压自己的烦恼:
“说的是,”右手更加用力贴在后腰上,“空着两只手不也没地方放嘛。城里好玩是好玩,谁还成天地玩呢。城里住长久了,一下乡,空气真就好,这个新鲜空气,千金难买。”
单夸空气,好比一个姑娘没有什么好夸的,单夸她的头发。主人插嘴问道:
“你那里工资还好吧?”
提起工资,客人是有优越感的,却偏偏埋怨道:
“饿不死吃不饱就是了,连奖金带零碎也有七八十块。”
“那是做多做少照样拿呀!”
“还吃着大锅饭。”
“不做不做也拿六七十吧?”
“铁饭碗!”
客人差不多叫出来,她得意。主人不住手地揉搓,也微微笑着。客人倒打起“抱不平”来:
“你好脾气,要是我,气也气死了,做多做少什么也不拿。”
“大表姐,我们也搞承包了。我们家庭妇女洗衣店,给旅店洗床单,给工厂洗工作服都洗不过来。”
“那一个月能拿多少呢?”客人问得急点。
主人不忙正面回答,笑道:
“还要苦干个把月,洗衣机买是买来了,还没有安装。等安装好了,有时间多踏点缝纫机,还可以翻一番呢!”
“翻一番是多少?”客人急得不知道转弯。主人停止揉搓,去抓棒槌,这工夫,伸了伸两个手指头。
客人的脑筋飞快转动:这两个手指头当然不会是二十,那么是二百……听着都吓得心跳,那顶哪一级干部了?厂长?……回过头来说道:
“还是你们不封顶好,多劳多得嘛。”
“不过也不保底呀,不要打算懒懒散散混日子。”
客人两步扑过来,蹲下来抓过一堆衣服,主人不让,客人已经揉搓起来了,一边说:
“懒懒散散,两只手一懒,骨头都要散……乡下地方比城里好,空气第一新鲜,水也碧清……三表妹,等你大侄女中学一毕业,叫她顶替我上班,我就退下来……我到乡下来享几年福,你看怎么样?”
(选自《十月》1984年第6期,有删改)
请简要分析表姐这一人物形象。(6分)
[尝试解答]
[解题思维]
第一步:全面审题,确定答题方向
根据题干,可知本题属于“整体概括人物形象”题目。表姐是文中的一个次要人物,但形象鲜明。解答此题,要首先从文中找出描写表姐的语句,然后进行分析。
第二步:找准对应,确定答案要点
思考角度
文中对应的答案要点
人物身
份、地位
从“城里住长久了”可看出表姐生活在城市里;从“饿不死吃不饱就是了,连奖金带零碎也有七八十块。”“不做不做也拿六七十吧?”“铁饭碗!”等对话,说明了表姐的工资状况,可看出表姐是一个在城里捧着铁饭碗的劳动者。
塑造形象
的方法
表妹洗衣服时,表姐装出城里人见过世面的派头,“右手更加用力贴在后腰上”;同表妹谈论自己工资的对话,表面埋怨,实际则是“得意”,甚至“差不多叫出来”。通过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反映出表姐是一个有优越感和虚荣心的人。
具体情节
在陪表妹洗衣服这件事上,表姐虽然也很勤劳能干,但是出于矜持和骄傲,开始是袖手旁观;听到表妹收入很高后,又焦急不安,扑过去抢着洗衣服。从这些情节,表现出表姐渴望改变自己生活的迫切心情。
[组织答案]
[答案] ①从所拿工资等,看出她是捧着铁饭碗的城市劳动者;②从背着手、做派头等,看出她有优越感和虚荣心;③从扑过去抢着洗衣服等,看出她渴望通过劳动改变生活。
阅读《表妹》(阅读文本见“[典例1]”),完成后面的题目。
(原创)小说中的表妹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
[答案] ①从承包家庭妇女洗衣店等,看出她热爱劳动、勤劳致富的特点;②从洗衣服时的神态、言行等,看出她勤快、上进,对生活很满意,对未来充满希望;③从对表姐的态度等,看出她善良、随和的性格特点。
考法2 分析人物形象(物象)的作用
小说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刻画人物、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从而表现作品的主题。小说的人物可分为主要人物、次要人物,在高考中还经常考查物象,高考在形象作用方面的设题也在这三方面。
分析命题角度
题干示例
审题定向
(1)(2015·浙江卷)你认为作者刻画“捡烂纸的老头”这一人物有什么用意?(《捡烂纸的老头》)
(2)(2014·浙江卷)结合赵老板这一人物形象分析作品主旨。(《走眼》)
考查主要人物在小说中的作用。题干中往往有“分析”“简析”等作答动词和“人物形象”“主要人物”“作用”“用意”等表答题方向的名词。
(1)(2016·全国卷Ⅲ)“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玻璃》)
(2)(2013·湖南卷)“看报纸的旅客”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未婚妻》)
考查次要人物在小说中的作用。题干中往往有“分析”“简析”等作答动词和“次要人物”“作用”等表答题方向的名词。
(1)(2017·江苏卷)小狗奎尼在小说中多次出现,简析其对人物刻画的映衬作用。(《一个圣诞节的回忆》)
(2)(2014·全国卷Ⅱ)小说以“鞋”为中心叙事写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鞋》)
考查物象在小说中的作用。题干中往往有“分析”“简析”等作答动词和“××物象”“作用”“意图”等表答题方向的名词。
熟知类题通法
准答主要人物作用题“3关注”
1.关注对情节的作用
分析主要人物在小说中的作用,应首先考虑与小说的情节关联,因为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性格的完成,都与情节密切相关,人物的一言一行,都在对情节产生推进作用。
2.关注对主题的作用
分析主要人物形象的作用,必须考虑小说的主题,因为小说的目的就是通过塑造人物形象(尤其是主要人物形象)表现主题,这是作者塑造人物的最根本用意。
3.关注对社会的作用
也就是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结合社会现实深切理解作品中的人物对当代社会的思想产生的影响或作用,体会人物形象的艺术价值给人们带来的某种启示,这是作品的真正写作意图。
巧解次要人物作用题“5思考”
完胜物象作用题“4角度”
1.人物塑造角度
物象衬托了人物品格,突出了人物形象。应格外注意物象本身的特点从哪些方面对主要人物做了映衬,如从心理、行为、语言方面等。
2.情节安排角度
物象往往是组织和推动情节发展的线索物件。物象反复出现,串连起相关情节,从而成为全文的线索,具有使结构更加严谨的作用。
3.环境角度
一是指它对时代特色氛围做了怎样的揭示或暗示,二是指对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的刻画作用。
4.主题角度
“物象”往往具有衬托或象征意义,有揭示和深化主题的作用。
规范答题思路
[典例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父 亲
小时候,父亲在我心中,是严厉的一家之主。这个三级抹灰工,靠出卖体力供我吃穿,是我的恩人,令我惧怕的人。
父亲从不抱怨,也不叹气,板着脸任我们“吃”他。我常常希望父亲也抱怨点什么,也唉声叹气。照我天真的想法,父亲如果唉声叹气,会少发脾气。
母亲属羊,像羊那么驯服,完全被父亲“统治”。她是一位私塾先生的女儿,颇识一点文字,期望孩子长大后有出息,是她本能的憧憬。
关于“出息”,父亲有他独到的理解。一天吃饭时,我喝光了一碗苞谷粥,又想去盛,瞥见父亲在瞪我,我胆怯了,犹犹豫豫地站在粥盆旁。父亲却鼓励我:“盛呀!再吃一碗!”见我只盛了半碗,又说:“盛满!”,接着,用筷子指着哥哥和两个弟弟,异常严肃地说:“你们都要能吃,能吃,才长力气!你们眼下靠我的力气吃饭,将来,你们都是要靠自己的力气吃饭的!”
我十岁那年,父亲随建筑公司支援大西北去了。每月寄回的钱,根本不够维持家中的开销。父亲第一次探家,攒的三百多元钱,还了母亲借的债,只剩下一百多元。
为了节省,父亲始终三年才探一次家。父亲是很能攒钱的,母亲是很能借债的。我们家的生活,恰恰特别需要这样一位父亲,也特别需要这样一位母亲。
父亲第三次探家那年,哥哥正要考大学。父亲以说一不二的威严反对。“我供不起你上大学!”父亲的话,没有丝毫商量的余地。他让哥哥去市场卖菜挣钱。卖十斤菜可挣五分钱,哥哥每天回家交给父亲五角钱。那五角钱,是母亲偷偷给哥哥的,哥哥实则是到江边温习功课了。父亲发现后大发雷霆,用水杯砸碎了镜子。他气得当天就回大西北,我和哥哥去送父亲。列车开动前,父亲从车窗探出身说:“老大,听爸的话,别考大学!咱们全家七口,只我一人挣钱,我已经五十出头,身板一天不如一天了,你应该为我分担一点家庭担子啊!”语调中流露出无限的苦衷和哀哀的恳求。列车开动时,父亲流泪了。
哥哥还是参加了高考,母亲和哥哥又一次欺骗了父亲,我“知情不举”,也欺骗了父亲,内疚极了。哥哥接到大学录取通知时,母亲欣慰地笑了,哥哥却哭了。我去送哥哥,他没让我进站。他说:“省下买站台票的五分钱吧。”又说:“二弟,家中今后全靠你了!先别告诉爸爸,我上了大学……”
哥哥随人流走入火车站,左手拎着行李卷,右手拎着网兜,一步三回头。我缓慢地往回走,攥着省下的那五分硬币,心中暗想,为我们家祖祖辈辈的第一个大学生,全家一定要更加省吃俭用,节约每一分钱……
哥哥在第一个假期被学校送回来了,再也没能返校,他进了精神病院……
我从哥哥的日记本中,翻出了父亲写给哥哥的一封错字和白字占半数的信:老大!你太自私了!你心中根本没有父母!根本没有弟弟妹妹!你只想到你自己!就算我白养大你!就算我没你这个儿子!我再也不会认你!所有这些“!”号,似乎也无法表达父亲对哥哥的憎怒。
这封信,使我想起父亲的教导:“将来,你们都是要靠自己的力气吃饭的!”大概倘若一个人明明可以靠力气吃饭而又并不想靠力气吃饭,也许竟是真有点大逆不道的吧?父亲是一个体力劳动者,却并不因此自卑自贱。相反,还盲目自尊,崇尚力气,对凡是不靠力气吃饭的人,都一言以蔽之曰:“吃轻巧饭的!”心里隐含着一种藐视。
父亲第四次探家前,我去了北大荒,一直再没见过父亲。第七年,连队第二次推荐我上大学。我并不怎么后悔放弃了第一次上大学的机会,然而这是最后一次。我不会再获得第三次被推荐的机会,那一年我25岁了。
几经彻夜失眠,我给父亲写了一封信,告知父亲我已被推荐上大学,请求父亲汇给我二百元钱。
信一投进邮筒,我便追悔莫及。没想到父亲很快就汇来了钱。二百元整,电汇。附言条上,歪歪扭扭地写着几个字:“不勾,久来电”。
(选自梁晓声《父亲》,有改动)
小说题为“父亲”,父亲是主人公,却用整个第三段写母亲,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尝试解答]
[解题思维]
第一步:审题干,定方向
从题目要求看,考查的是鉴赏小说次要人物形象的作用。对于次要人物作用的分析,可考虑从哪些角度入手,再结合第三段中有关母亲的情节进行分析。
第二步:找对应,细分析
思考角度
文中对应的答案要点
对人物的作用
小说第三段写母亲“属羊,像羊那么驯服,完全被父亲‘统治’”,以母亲的软弱、“驯服”来反衬出父亲严厉、强硬的性格,对主要人物起到了衬托作用。
对情节的作用
文中叙述交代了母亲“是一位私塾先生的女儿,颇识一点文字”,强调她“期望孩子长大后有出息”,为下文写她暗中支持哥哥上大学埋下伏笔,从而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对主题的作用
小说巧妙地暗示出母亲“完全被父亲‘统治’”而心甘情愿,并与父亲一道共同维护、照顾整个家庭;同时写母亲暗中支持哥哥到江边温习功课、去报考大学,从另一方面揭示了小说“爱”的主题。
[组织答案]
[答案] ①这篇小说写了母亲“驯服”的性格和被父亲“统治”的地位,反衬了父亲严厉、强硬的性格。②交代了母亲“是一位私塾先生的女儿”,希望孩子有出息,为后文写她偷偷支持哥哥考大学埋下了伏笔。③写母亲暗中支持哥哥考大学,从侧面揭示了这篇小说“爱”的主题。
阅读《父亲》(阅读文本见“[典例2]”),完成后面的题目。
(原创)小说着力刻画父亲的形象,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 ①父亲靠力气生活,崇尚力气,蔑视“吃轻巧饭”的人,反对哥哥上大学,最终反省悔悟,转而支持我上大学。父亲的思想变化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②作者为我们塑造了一位任劳任怨、辛苦劳作的劳动者,这对于揭示小说的主题具有重要作用。③父亲从因没有文化毁了“哥哥”的前程到支持“我”上大学,这种思想的转变,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启迪人们思考如何对待孩子教育的问题。
考法3 分析人物形象的塑造手法
小说是从多个方位塑造人物形象的。它凭借各种艺术手段对人物形象进行直接描写(如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行为描写等),又对人物进行间接描写(如侧面衬托)。
分析命题角度
题干示例
审题定向
(1)(2019·全国卷Ⅰ)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请谈谈本文是如何具体塑造这样的“中国的脊梁”的。[《理水(节选)》]
(2)(2019·全国卷Ⅱ)请以老舞蹈师形象为例,谈谈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小步舞》)
(3)(2017·山东卷)本文第⑬~⑱段描写公鹿与狼搏斗的过程,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七岔犄角的公鹿》)
考查正面描写人物的方法,题干中往往有“形象”“手法”“技巧”等表答题方向的名词;考查侧面描写人物的方法,题干中往往有“间接”“侧面”等表答题方向的名词。
熟知类题通法
人物形象的塑造手法题答题“3步骤”
第一步:审题干,明考向
看题干要求和文本内容,确定答题是从直接描写的角度还是从间接描写的角度,还是两者兼有。
第二步:找对应,细分析
从文中找出直接描写或者间接描写对应的内容,根据人物形象塑造手法的相关知识,指出运用这种手法从哪个角度表现了人物的哪种特点。
形象塑造手法
作 用
直接描写
(正面描写)
肖像、神态、动作描写
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内心及性格特征。
语言描写
①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②描摹人物的语态,使形象刻画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心理描写
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在感情(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表现人物思想品质,推动情节发展。
间接描写
(侧面描写)
借助其他人
物对比衬托
引发读者的联想、想象,含蓄曲折地表现人物形象。
借助物象衬托
借助环境烘托
第三步:析效果,组答案
指出使用这种手法所达到的艺术效果,再根据题干要求进行答案整合。
规范答题思路
[典例3] (2019·全国卷Ⅱ)阅读《小步舞》(阅读文本见“第3讲[典例2]”),完成后面的题目。
请以老舞蹈师形象为例,谈谈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6分)
[尝试解答]
[解题思维]
第一步:审题干,明考向
“以老舞蹈师形象为例”,明确了分析的对象及角度;“谈谈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可联系正面描写(外貌、语言、神态、行动、心理及细节描写)、侧面烘托和他人衬托(包括正衬和反衬)等。
第二步:找对应,细分析
思考角度
文中对应的答案要点
细节描写
文章第五段对老舞蹈师穿戴的描写(“他穿一双带银扣的皮鞋……某种不同寻常的纪念意义”)、第六段对其手杖的细节描写(“他手里总拿着一根金镶头的华丽的手杖”)及后文对手杖来历的介绍等,这都表明他是一个怀旧的人。
语言描写
小说对“我”与老舞蹈师之间对话的描写,透露出他们不属于这个陌生的时代,表明了老舞蹈师对过去生活的怀想以及现在内心的无奈与痛苦。
环境描写
通过对“似乎被人遗忘”的卢森堡公园的苗圃的描写,烘托老舞蹈师内心的失落,从侧面烘托老舞蹈师的心理状态。
第三步:析效果,组答案
根据第二步的分析,概括出表达效果,然后分条组织答案。
[组织答案]
[答案] ①用特征鲜明的细节凸显人物的个性,如老舞蹈师过时的穿戴、木偶似的舞姿等,表明他是一个怀旧的人;②用个性化的对话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如老舞蹈师与“我”的交谈,流露出内心的痛苦与无奈;③用典型化的场景烘托人物状态,如被人遗忘的苗圃,衬托了老舞蹈师失落的心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最后的微笑
王培静
华老师已经是胃癌晚期,通过两次大手术和六期化疗,她的身心受到了极大的创伤,她自知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日子不多了。
她是省师范大学的教授,几十年来,从她手中毕业的学生成千上万,有的成了相当级别的领导,有的当上了上市公司的老总,有的移居国外发展。她的许多学生在得知她重病在身的消息后,从全国各地和国外回来看她,见到这么多学生,知道他们都很记挂她,她也着实感动过。
但说过、哭过之后,没学生在场的时候,她脸上时常显露出些许的失望。这一点没有逃过女儿小倩的眼睛。小倩轻轻凑近妈妈的耳边说:“妈妈,你有什么心事,说给女儿听好不好?只要能办到的,再难我也会努力去完成妈妈的心愿。妈妈,我可是你的亲生女儿。”小倩看着妈妈有些憔悴的脸庞,话还没说完,眼睛里已经有泪溢出。
“傻丫头,妈妈这一辈子知足了,有你爸爸的爱,有你这个懂事的女儿疼我,有那么多学生惦记着我,我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妈妈努力抬起一只手,去给女儿擦眼泪。小倩双手抓住妈妈那只抬起的有些苍白的手,紧紧地、紧紧地攥着……
有一天,妈妈打着吊针,轻声长叹了一口气。小倩赶紧握住妈妈另一只没打针的手说:“妈妈,你心里有话,还是说出来吧。”
妈妈示意小倩把床摇起来了些,小倩重新握紧了妈妈的手。
“我心里老是想,我教了这几十年书,带了这么多学生,虽然事业都发展得不错,可仔细想想,没一个还在干教育专业的,包括你在内。想起这事,我心里就有点不舒服。是我的人生观有问题,还是你们学生的人生观出了问题,我教书育人,教育我的学生也教书育人,应该是没有错呀。可我带了这么多学教育的学生,没一个干我这行的,我怀疑,这是不是我的一种失败。”
“妈妈,你想多了,不管你的学生现在在干什么,当官也好,做事业也好,只要有出息,只要没人进监狱,就算你的成功。”
“妈妈,既然你这样说,我想好了,我辞职不在机关干了,我去考教师资格证,我要去教学,干你的老本行。”
“你真的这么想?”妈妈好像一下子有了精神,声调也提高了不小。
小倩使动点了下头,妈妈脸上浮现出了笑容,母女俩的目光对视着,继而都笑了。小倩心里想,好久没有看到过妈妈的笑容了。
小倩忙向校友群和同学群里发了个微信,说明了妈妈的情况,让大家帮忙寻找有没有还在教育系统里的妈妈的学生。可几天后,有人提供的几个线索都被否决了。她从网络上搜索,什么情况也没搜索到,看着妈妈越来越虚弱的身体,小倩不免有些失望。
大概是半个月后的一天,有人敲病房的门,小倩去开门,一个农民打扮的中年人站在门口,胆怯地小声问:“华老师是住在这个病房里吗?”
“你是?”
“我是她的学生张小柱,我现在的名字叫张育仁。”
“张小柱?你是贵州安顺的那个同学张小柱?”
“华老师,是我,您还记得我?”那中年男人进来一下子跪在了病床前。“怎么不记得?你的普通话说得不好,同学们都笑话你。虽然你在班上学习不是最好的,但你学习刻苦,从来没有旷过课,挂过科。小柱,快,快起来。”华老师努力想坐起来,但一直没有成功。
小倩说:“妈,你身体太虚弱了,还是躺着吧。”
小柱起来,坐在病床边拉着华老师的手说:“华老师,我可能是您的学生中,最没出息的一个。”
“你现在从事什么职业?生活上有问题吗?”“老师,我毕业后就回了老家的大山里教书,我现在是我们家乡一所希望中学的校长。”“真的?太好了。”
华老师眼睛里闪出了光芒,她示意女儿,自己要坐起来说话。
“华老师,得知您得了重病,我想我一定要来看看您。我上学时向您借过两次钱,我一定要亲手还给您。”
“那点钱,不值得一提了。”
“华老师,我给您带来了两个礼物,这是我的全国优秀教师证书,这是我二十多年来写下的《教学心得》,想请您指点后出版。”
“太好了,小柱,不,育仁,我为有你这么一个好学生,感到高兴和自豪。我答应你,你的书稿我会认真看的。”
这一刻,华老师像打了强心剂,声调高了,说话也有了底气。最重要的是,她的脸上浮现出了久违的笑容。
最后的这段日子,华老师过得很舒心,她身心的痛苦好像一下子减轻了许多,嘴里有时还哼上了歌曲。
一个月后,华老师安详地走了,身边放着她给育仁精心编辑和核对过的那部书稿。
小说在塑造华老师的形象上用了哪些手法?请举例分析。
[解析] 此题考查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小说中塑造人物的手法主要是正面和侧面描写,正面主要是肖像、语言、动作、心理描写,侧面主要是环境的烘托,对他人的影响以及他人的评价等,在文中找到这些句子进行分析即可。
[答案] ①神态、语言等描写:没有学生在场时,华老师脸上流露的失望,及其与女儿小倩和学生张育仁的对话,均表现出华老师对教育事业的关注与热爱。②侧面描写:在华老师病重时,许多学生自发从各地前来探望,侧面表现出华老师深受学生爱戴。③对比:见到张育仁前华老师为学生中无人从教深感忧虑,见了张育仁后华老师倍感欣慰。通过对比,充分表现出华老师敬业爱业的形象。
小说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刻画人物、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中的某些本质问题,从而表现作品的主题。因此对小说人物形象的理解与分析就成为小说阅读命题的热点。本考点常见三种考法:概括分析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形象(物象)的作用,分析人物形象的塑造手法。
考法1 概括分析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特征包括两个方面:外在特征和内在特征。外在特征指的是人物的外貌、职业、生活习惯等,内在特征指的是人物的心理状态、精神品质等。在具体命题要求上,有的考题要求只概括不分析,也有的考题要求概括之后再分析。
分析命题角度
题干示例
审题定向
(1)(2019·江苏卷)请简要分析表姐这一人物形象。(《表妹》)
(2)(2019·浙江卷)结合故事情节,概括“我”的形象。[《呼兰河传(节选)》]
(3)(2018·全国卷Ⅰ)小说中说赵一曼“身上弥漫着拔俗的文人气质和职业军人的冷峻”,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赵一曼女士》)
题干中往往有“概括”“分析”等作答动词和“形象”“性格”“品质”等表答题方向的名词。
熟知类题通法
整体概括人物形象“5角度”
⊙答题模板
模板一:××是一个……(思想性格特点)+……(身份地位)的人。
模板二:××的性格特点:①……;②……。
模板三:特点(思想、性格)+阐述(在原文中找依据)。
局部语段分析人物心理或性格“2步2要”
规范答题思路
[典例1] (2019·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表 妹
林斤澜
矮凳桥街背后是溪滩,那滩上铺满了大的碎石,开阔到叫人觉着是不毛之地。幸好有一条溪,时宽时窄,自由自在穿过石头滩,带来水草野树,带来生命的欢喜。
滩上走过来两个女人,一前一后,前边的挎着个竹篮子,简直有摇篮般大,里面是衣服,很有点分量,一路拱着腰身,支撑着篮底。后边的女人空着两手,几次伸手前来帮忙,前边的不让。前边的女人看来四十往里,后边的四十以外。前边的女人不走现成的小路,从石头滩上斜插过去,走到一个石头圈起来的水潭边,把竹篮里的东西一下子控在水里,全身轻松了,透出来一口长气,望着后边的。后边的走不惯石头滩,盯着脚下,挑着下脚的地方。前边的说:
“这里比屋里清静,出来走走,说说话……再呢,我要把这些东西洗出来,也就不客气了。”
说着就蹲下来,抓过一团按在早铺好了的石板上,拿起棒槌捶打起来,真是擦把汗的工夫也节约了。
看起来后边的是位客人,转着身子看这个新鲜地方,有一句没一句地应酬着:
“水倒是清的,碧清的……树也荫凉……石头要是走惯了,也好走……”
“不好走,一到下雨天你走走看,只怕扭断了脚筋。哪有你们城里的马路好走。”
“下雨天也洗衣服?”
“一下十天呢,二十天呢。就是三天不洗也不行。嗐,现在一天是一天的事情,真是日日清,月月结。”
客人随即称赞:
“你真能干,三表妹,没想到你有这么大本事,天天洗这么多。”
主人微微笑着,手里捶捶打打,嘴里喜喜欢欢的:
“事情多着呢。只有晚上吃顿热的,别的两顿都马马虎虎。本来还要带孩子,现在托给人家。不过洗完衣服,还要踏缝纫机。”
客人其实是个做活的能手,又做饭又带孩子又洗衣服这样的日子都过过。现在做客人看着人家做活,两只手就不知道放在哪里好。把左手搭在树杈上,右手背在背后,都要用点力才在那里闲得住。不觉感慨起来:
“也难为你,也亏得是你,想想你在家里的时候,比我还自在呢。”
主人放下棒槌,两手一刻不停地揉搓起来:
“做做也就习惯了。不过,真的,做惯了空起两只手来,反倒没有地方好放。乡下地方,又没有什么好玩的,不比城里。”
客人心里有些矛盾,就学点见过世面的派头,给人家看,也压压自己的烦恼:
“说的是,”右手更加用力贴在后腰上,“空着两只手不也没地方放嘛。城里好玩是好玩,谁还成天地玩呢。城里住长久了,一下乡,空气真就好,这个新鲜空气,千金难买。”
单夸空气,好比一个姑娘没有什么好夸的,单夸她的头发。主人插嘴问道:
“你那里工资还好吧?”
提起工资,客人是有优越感的,却偏偏埋怨道:
“饿不死吃不饱就是了,连奖金带零碎也有七八十块。”
“那是做多做少照样拿呀!”
“还吃着大锅饭。”
“不做不做也拿六七十吧?”
“铁饭碗!”
客人差不多叫出来,她得意。主人不住手地揉搓,也微微笑着。客人倒打起“抱不平”来:
“你好脾气,要是我,气也气死了,做多做少什么也不拿。”
“大表姐,我们也搞承包了。我们家庭妇女洗衣店,给旅店洗床单,给工厂洗工作服都洗不过来。”
“那一个月能拿多少呢?”客人问得急点。
主人不忙正面回答,笑道:
“还要苦干个把月,洗衣机买是买来了,还没有安装。等安装好了,有时间多踏点缝纫机,还可以翻一番呢!”
“翻一番是多少?”客人急得不知道转弯。主人停止揉搓,去抓棒槌,这工夫,伸了伸两个手指头。
客人的脑筋飞快转动:这两个手指头当然不会是二十,那么是二百……听着都吓得心跳,那顶哪一级干部了?厂长?……回过头来说道:
“还是你们不封顶好,多劳多得嘛。”
“不过也不保底呀,不要打算懒懒散散混日子。”
客人两步扑过来,蹲下来抓过一堆衣服,主人不让,客人已经揉搓起来了,一边说:
“懒懒散散,两只手一懒,骨头都要散……乡下地方比城里好,空气第一新鲜,水也碧清……三表妹,等你大侄女中学一毕业,叫她顶替我上班,我就退下来……我到乡下来享几年福,你看怎么样?”
(选自《十月》1984年第6期,有删改)
请简要分析表姐这一人物形象。(6分)
[尝试解答]
[解题思维]
第一步:全面审题,确定答题方向
根据题干,可知本题属于“整体概括人物形象”题目。表姐是文中的一个次要人物,但形象鲜明。解答此题,要首先从文中找出描写表姐的语句,然后进行分析。
第二步:找准对应,确定答案要点
思考角度
文中对应的答案要点
人物身
份、地位
从“城里住长久了”可看出表姐生活在城市里;从“饿不死吃不饱就是了,连奖金带零碎也有七八十块。”“不做不做也拿六七十吧?”“铁饭碗!”等对话,说明了表姐的工资状况,可看出表姐是一个在城里捧着铁饭碗的劳动者。
塑造形象
的方法
表妹洗衣服时,表姐装出城里人见过世面的派头,“右手更加用力贴在后腰上”;同表妹谈论自己工资的对话,表面埋怨,实际则是“得意”,甚至“差不多叫出来”。通过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反映出表姐是一个有优越感和虚荣心的人。
具体情节
在陪表妹洗衣服这件事上,表姐虽然也很勤劳能干,但是出于矜持和骄傲,开始是袖手旁观;听到表妹收入很高后,又焦急不安,扑过去抢着洗衣服。从这些情节,表现出表姐渴望改变自己生活的迫切心情。
[组织答案]
[答案] ①从所拿工资等,看出她是捧着铁饭碗的城市劳动者;②从背着手、做派头等,看出她有优越感和虚荣心;③从扑过去抢着洗衣服等,看出她渴望通过劳动改变生活。
阅读《表妹》(阅读文本见“[典例1]”),完成后面的题目。
(原创)小说中的表妹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
[答案] ①从承包家庭妇女洗衣店等,看出她热爱劳动、勤劳致富的特点;②从洗衣服时的神态、言行等,看出她勤快、上进,对生活很满意,对未来充满希望;③从对表姐的态度等,看出她善良、随和的性格特点。
考法2 分析人物形象(物象)的作用
小说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刻画人物、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从而表现作品的主题。小说的人物可分为主要人物、次要人物,在高考中还经常考查物象,高考在形象作用方面的设题也在这三方面。
分析命题角度
题干示例
审题定向
(1)(2015·浙江卷)你认为作者刻画“捡烂纸的老头”这一人物有什么用意?(《捡烂纸的老头》)
(2)(2014·浙江卷)结合赵老板这一人物形象分析作品主旨。(《走眼》)
考查主要人物在小说中的作用。题干中往往有“分析”“简析”等作答动词和“人物形象”“主要人物”“作用”“用意”等表答题方向的名词。
(1)(2016·全国卷Ⅲ)“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玻璃》)
(2)(2013·湖南卷)“看报纸的旅客”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未婚妻》)
考查次要人物在小说中的作用。题干中往往有“分析”“简析”等作答动词和“次要人物”“作用”等表答题方向的名词。
(1)(2017·江苏卷)小狗奎尼在小说中多次出现,简析其对人物刻画的映衬作用。(《一个圣诞节的回忆》)
(2)(2014·全国卷Ⅱ)小说以“鞋”为中心叙事写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鞋》)
考查物象在小说中的作用。题干中往往有“分析”“简析”等作答动词和“××物象”“作用”“意图”等表答题方向的名词。
熟知类题通法
准答主要人物作用题“3关注”
1.关注对情节的作用
分析主要人物在小说中的作用,应首先考虑与小说的情节关联,因为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性格的完成,都与情节密切相关,人物的一言一行,都在对情节产生推进作用。
2.关注对主题的作用
分析主要人物形象的作用,必须考虑小说的主题,因为小说的目的就是通过塑造人物形象(尤其是主要人物形象)表现主题,这是作者塑造人物的最根本用意。
3.关注对社会的作用
也就是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结合社会现实深切理解作品中的人物对当代社会的思想产生的影响或作用,体会人物形象的艺术价值给人们带来的某种启示,这是作品的真正写作意图。
巧解次要人物作用题“5思考”
完胜物象作用题“4角度”
1.人物塑造角度
物象衬托了人物品格,突出了人物形象。应格外注意物象本身的特点从哪些方面对主要人物做了映衬,如从心理、行为、语言方面等。
2.情节安排角度
物象往往是组织和推动情节发展的线索物件。物象反复出现,串连起相关情节,从而成为全文的线索,具有使结构更加严谨的作用。
3.环境角度
一是指它对时代特色氛围做了怎样的揭示或暗示,二是指对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的刻画作用。
4.主题角度
“物象”往往具有衬托或象征意义,有揭示和深化主题的作用。
规范答题思路
[典例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父 亲
小时候,父亲在我心中,是严厉的一家之主。这个三级抹灰工,靠出卖体力供我吃穿,是我的恩人,令我惧怕的人。
父亲从不抱怨,也不叹气,板着脸任我们“吃”他。我常常希望父亲也抱怨点什么,也唉声叹气。照我天真的想法,父亲如果唉声叹气,会少发脾气。
母亲属羊,像羊那么驯服,完全被父亲“统治”。她是一位私塾先生的女儿,颇识一点文字,期望孩子长大后有出息,是她本能的憧憬。
关于“出息”,父亲有他独到的理解。一天吃饭时,我喝光了一碗苞谷粥,又想去盛,瞥见父亲在瞪我,我胆怯了,犹犹豫豫地站在粥盆旁。父亲却鼓励我:“盛呀!再吃一碗!”见我只盛了半碗,又说:“盛满!”,接着,用筷子指着哥哥和两个弟弟,异常严肃地说:“你们都要能吃,能吃,才长力气!你们眼下靠我的力气吃饭,将来,你们都是要靠自己的力气吃饭的!”
我十岁那年,父亲随建筑公司支援大西北去了。每月寄回的钱,根本不够维持家中的开销。父亲第一次探家,攒的三百多元钱,还了母亲借的债,只剩下一百多元。
为了节省,父亲始终三年才探一次家。父亲是很能攒钱的,母亲是很能借债的。我们家的生活,恰恰特别需要这样一位父亲,也特别需要这样一位母亲。
父亲第三次探家那年,哥哥正要考大学。父亲以说一不二的威严反对。“我供不起你上大学!”父亲的话,没有丝毫商量的余地。他让哥哥去市场卖菜挣钱。卖十斤菜可挣五分钱,哥哥每天回家交给父亲五角钱。那五角钱,是母亲偷偷给哥哥的,哥哥实则是到江边温习功课了。父亲发现后大发雷霆,用水杯砸碎了镜子。他气得当天就回大西北,我和哥哥去送父亲。列车开动前,父亲从车窗探出身说:“老大,听爸的话,别考大学!咱们全家七口,只我一人挣钱,我已经五十出头,身板一天不如一天了,你应该为我分担一点家庭担子啊!”语调中流露出无限的苦衷和哀哀的恳求。列车开动时,父亲流泪了。
哥哥还是参加了高考,母亲和哥哥又一次欺骗了父亲,我“知情不举”,也欺骗了父亲,内疚极了。哥哥接到大学录取通知时,母亲欣慰地笑了,哥哥却哭了。我去送哥哥,他没让我进站。他说:“省下买站台票的五分钱吧。”又说:“二弟,家中今后全靠你了!先别告诉爸爸,我上了大学……”
哥哥随人流走入火车站,左手拎着行李卷,右手拎着网兜,一步三回头。我缓慢地往回走,攥着省下的那五分硬币,心中暗想,为我们家祖祖辈辈的第一个大学生,全家一定要更加省吃俭用,节约每一分钱……
哥哥在第一个假期被学校送回来了,再也没能返校,他进了精神病院……
我从哥哥的日记本中,翻出了父亲写给哥哥的一封错字和白字占半数的信:老大!你太自私了!你心中根本没有父母!根本没有弟弟妹妹!你只想到你自己!就算我白养大你!就算我没你这个儿子!我再也不会认你!所有这些“!”号,似乎也无法表达父亲对哥哥的憎怒。
这封信,使我想起父亲的教导:“将来,你们都是要靠自己的力气吃饭的!”大概倘若一个人明明可以靠力气吃饭而又并不想靠力气吃饭,也许竟是真有点大逆不道的吧?父亲是一个体力劳动者,却并不因此自卑自贱。相反,还盲目自尊,崇尚力气,对凡是不靠力气吃饭的人,都一言以蔽之曰:“吃轻巧饭的!”心里隐含着一种藐视。
父亲第四次探家前,我去了北大荒,一直再没见过父亲。第七年,连队第二次推荐我上大学。我并不怎么后悔放弃了第一次上大学的机会,然而这是最后一次。我不会再获得第三次被推荐的机会,那一年我25岁了。
几经彻夜失眠,我给父亲写了一封信,告知父亲我已被推荐上大学,请求父亲汇给我二百元钱。
信一投进邮筒,我便追悔莫及。没想到父亲很快就汇来了钱。二百元整,电汇。附言条上,歪歪扭扭地写着几个字:“不勾,久来电”。
(选自梁晓声《父亲》,有改动)
小说题为“父亲”,父亲是主人公,却用整个第三段写母亲,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尝试解答]
[解题思维]
第一步:审题干,定方向
从题目要求看,考查的是鉴赏小说次要人物形象的作用。对于次要人物作用的分析,可考虑从哪些角度入手,再结合第三段中有关母亲的情节进行分析。
第二步:找对应,细分析
思考角度
文中对应的答案要点
对人物的作用
小说第三段写母亲“属羊,像羊那么驯服,完全被父亲‘统治’”,以母亲的软弱、“驯服”来反衬出父亲严厉、强硬的性格,对主要人物起到了衬托作用。
对情节的作用
文中叙述交代了母亲“是一位私塾先生的女儿,颇识一点文字”,强调她“期望孩子长大后有出息”,为下文写她暗中支持哥哥上大学埋下伏笔,从而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对主题的作用
小说巧妙地暗示出母亲“完全被父亲‘统治’”而心甘情愿,并与父亲一道共同维护、照顾整个家庭;同时写母亲暗中支持哥哥到江边温习功课、去报考大学,从另一方面揭示了小说“爱”的主题。
[组织答案]
[答案] ①这篇小说写了母亲“驯服”的性格和被父亲“统治”的地位,反衬了父亲严厉、强硬的性格。②交代了母亲“是一位私塾先生的女儿”,希望孩子有出息,为后文写她偷偷支持哥哥考大学埋下了伏笔。③写母亲暗中支持哥哥考大学,从侧面揭示了这篇小说“爱”的主题。
阅读《父亲》(阅读文本见“[典例2]”),完成后面的题目。
(原创)小说着力刻画父亲的形象,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 ①父亲靠力气生活,崇尚力气,蔑视“吃轻巧饭”的人,反对哥哥上大学,最终反省悔悟,转而支持我上大学。父亲的思想变化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②作者为我们塑造了一位任劳任怨、辛苦劳作的劳动者,这对于揭示小说的主题具有重要作用。③父亲从因没有文化毁了“哥哥”的前程到支持“我”上大学,这种思想的转变,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启迪人们思考如何对待孩子教育的问题。
考法3 分析人物形象的塑造手法
小说是从多个方位塑造人物形象的。它凭借各种艺术手段对人物形象进行直接描写(如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行为描写等),又对人物进行间接描写(如侧面衬托)。
分析命题角度
题干示例
审题定向
(1)(2019·全国卷Ⅰ)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请谈谈本文是如何具体塑造这样的“中国的脊梁”的。[《理水(节选)》]
(2)(2019·全国卷Ⅱ)请以老舞蹈师形象为例,谈谈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小步舞》)
(3)(2017·山东卷)本文第⑬~⑱段描写公鹿与狼搏斗的过程,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七岔犄角的公鹿》)
考查正面描写人物的方法,题干中往往有“形象”“手法”“技巧”等表答题方向的名词;考查侧面描写人物的方法,题干中往往有“间接”“侧面”等表答题方向的名词。
熟知类题通法
人物形象的塑造手法题答题“3步骤”
第一步:审题干,明考向
看题干要求和文本内容,确定答题是从直接描写的角度还是从间接描写的角度,还是两者兼有。
第二步:找对应,细分析
从文中找出直接描写或者间接描写对应的内容,根据人物形象塑造手法的相关知识,指出运用这种手法从哪个角度表现了人物的哪种特点。
形象塑造手法
作 用
直接描写
(正面描写)
肖像、神态、动作描写
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内心及性格特征。
语言描写
①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②描摹人物的语态,使形象刻画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心理描写
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在感情(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表现人物思想品质,推动情节发展。
间接描写
(侧面描写)
借助其他人
物对比衬托
引发读者的联想、想象,含蓄曲折地表现人物形象。
借助物象衬托
借助环境烘托
第三步:析效果,组答案
指出使用这种手法所达到的艺术效果,再根据题干要求进行答案整合。
规范答题思路
[典例3] (2019·全国卷Ⅱ)阅读《小步舞》(阅读文本见“第3讲[典例2]”),完成后面的题目。
请以老舞蹈师形象为例,谈谈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6分)
[尝试解答]
[解题思维]
第一步:审题干,明考向
“以老舞蹈师形象为例”,明确了分析的对象及角度;“谈谈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可联系正面描写(外貌、语言、神态、行动、心理及细节描写)、侧面烘托和他人衬托(包括正衬和反衬)等。
第二步:找对应,细分析
思考角度
文中对应的答案要点
细节描写
文章第五段对老舞蹈师穿戴的描写(“他穿一双带银扣的皮鞋……某种不同寻常的纪念意义”)、第六段对其手杖的细节描写(“他手里总拿着一根金镶头的华丽的手杖”)及后文对手杖来历的介绍等,这都表明他是一个怀旧的人。
语言描写
小说对“我”与老舞蹈师之间对话的描写,透露出他们不属于这个陌生的时代,表明了老舞蹈师对过去生活的怀想以及现在内心的无奈与痛苦。
环境描写
通过对“似乎被人遗忘”的卢森堡公园的苗圃的描写,烘托老舞蹈师内心的失落,从侧面烘托老舞蹈师的心理状态。
第三步:析效果,组答案
根据第二步的分析,概括出表达效果,然后分条组织答案。
[组织答案]
[答案] ①用特征鲜明的细节凸显人物的个性,如老舞蹈师过时的穿戴、木偶似的舞姿等,表明他是一个怀旧的人;②用个性化的对话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如老舞蹈师与“我”的交谈,流露出内心的痛苦与无奈;③用典型化的场景烘托人物状态,如被人遗忘的苗圃,衬托了老舞蹈师失落的心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最后的微笑
王培静
华老师已经是胃癌晚期,通过两次大手术和六期化疗,她的身心受到了极大的创伤,她自知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日子不多了。
她是省师范大学的教授,几十年来,从她手中毕业的学生成千上万,有的成了相当级别的领导,有的当上了上市公司的老总,有的移居国外发展。她的许多学生在得知她重病在身的消息后,从全国各地和国外回来看她,见到这么多学生,知道他们都很记挂她,她也着实感动过。
但说过、哭过之后,没学生在场的时候,她脸上时常显露出些许的失望。这一点没有逃过女儿小倩的眼睛。小倩轻轻凑近妈妈的耳边说:“妈妈,你有什么心事,说给女儿听好不好?只要能办到的,再难我也会努力去完成妈妈的心愿。妈妈,我可是你的亲生女儿。”小倩看着妈妈有些憔悴的脸庞,话还没说完,眼睛里已经有泪溢出。
“傻丫头,妈妈这一辈子知足了,有你爸爸的爱,有你这个懂事的女儿疼我,有那么多学生惦记着我,我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妈妈努力抬起一只手,去给女儿擦眼泪。小倩双手抓住妈妈那只抬起的有些苍白的手,紧紧地、紧紧地攥着……
有一天,妈妈打着吊针,轻声长叹了一口气。小倩赶紧握住妈妈另一只没打针的手说:“妈妈,你心里有话,还是说出来吧。”
妈妈示意小倩把床摇起来了些,小倩重新握紧了妈妈的手。
“我心里老是想,我教了这几十年书,带了这么多学生,虽然事业都发展得不错,可仔细想想,没一个还在干教育专业的,包括你在内。想起这事,我心里就有点不舒服。是我的人生观有问题,还是你们学生的人生观出了问题,我教书育人,教育我的学生也教书育人,应该是没有错呀。可我带了这么多学教育的学生,没一个干我这行的,我怀疑,这是不是我的一种失败。”
“妈妈,你想多了,不管你的学生现在在干什么,当官也好,做事业也好,只要有出息,只要没人进监狱,就算你的成功。”
“妈妈,既然你这样说,我想好了,我辞职不在机关干了,我去考教师资格证,我要去教学,干你的老本行。”
“你真的这么想?”妈妈好像一下子有了精神,声调也提高了不小。
小倩使动点了下头,妈妈脸上浮现出了笑容,母女俩的目光对视着,继而都笑了。小倩心里想,好久没有看到过妈妈的笑容了。
小倩忙向校友群和同学群里发了个微信,说明了妈妈的情况,让大家帮忙寻找有没有还在教育系统里的妈妈的学生。可几天后,有人提供的几个线索都被否决了。她从网络上搜索,什么情况也没搜索到,看着妈妈越来越虚弱的身体,小倩不免有些失望。
大概是半个月后的一天,有人敲病房的门,小倩去开门,一个农民打扮的中年人站在门口,胆怯地小声问:“华老师是住在这个病房里吗?”
“你是?”
“我是她的学生张小柱,我现在的名字叫张育仁。”
“张小柱?你是贵州安顺的那个同学张小柱?”
“华老师,是我,您还记得我?”那中年男人进来一下子跪在了病床前。“怎么不记得?你的普通话说得不好,同学们都笑话你。虽然你在班上学习不是最好的,但你学习刻苦,从来没有旷过课,挂过科。小柱,快,快起来。”华老师努力想坐起来,但一直没有成功。
小倩说:“妈,你身体太虚弱了,还是躺着吧。”
小柱起来,坐在病床边拉着华老师的手说:“华老师,我可能是您的学生中,最没出息的一个。”
“你现在从事什么职业?生活上有问题吗?”“老师,我毕业后就回了老家的大山里教书,我现在是我们家乡一所希望中学的校长。”“真的?太好了。”
华老师眼睛里闪出了光芒,她示意女儿,自己要坐起来说话。
“华老师,得知您得了重病,我想我一定要来看看您。我上学时向您借过两次钱,我一定要亲手还给您。”
“那点钱,不值得一提了。”
“华老师,我给您带来了两个礼物,这是我的全国优秀教师证书,这是我二十多年来写下的《教学心得》,想请您指点后出版。”
“太好了,小柱,不,育仁,我为有你这么一个好学生,感到高兴和自豪。我答应你,你的书稿我会认真看的。”
这一刻,华老师像打了强心剂,声调高了,说话也有了底气。最重要的是,她的脸上浮现出了久违的笑容。
最后的这段日子,华老师过得很舒心,她身心的痛苦好像一下子减轻了许多,嘴里有时还哼上了歌曲。
一个月后,华老师安详地走了,身边放着她给育仁精心编辑和核对过的那部书稿。
小说在塑造华老师的形象上用了哪些手法?请举例分析。
[解析] 此题考查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小说中塑造人物的手法主要是正面和侧面描写,正面主要是肖像、语言、动作、心理描写,侧面主要是环境的烘托,对他人的影响以及他人的评价等,在文中找到这些句子进行分析即可。
[答案] ①神态、语言等描写:没有学生在场时,华老师脸上流露的失望,及其与女儿小倩和学生张育仁的对话,均表现出华老师对教育事业的关注与热爱。②侧面描写:在华老师病重时,许多学生自发从各地前来探望,侧面表现出华老师深受学生爱戴。③对比:见到张育仁前华老师为学生中无人从教深感忧虑,见了张育仁后华老师倍感欣慰。通过对比,充分表现出华老师敬业爱业的形象。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