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21页未读,
继续阅读
所属成套资源:2020人教版(四川专用)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教师用书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2020人教版(四川专用)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36讲区域发展比较
展开
第36讲 区域发展比较
2017版课程标准内容要求
2017级四省市教学内容建议
结合实例,从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区域关联的角度,比较不同区域发展的异同,说明因地制宜对于区域发展的重要意义[水平3-4]
结合实例,从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区域关联性的角度,比较不同区域发展的异同,说明因地制宜对于区域发展的重要意义[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
[知 识 体 系 构 建]
[主 干 知 识 整 合]
一、比较不同区域发展的异同
1.不同区域的产业结构差异
农业地区
工业地区
城市地区
人口分布特点
第一产业人口占绝对优势
第二产业人口比重大
第二、三产业人口比重大
产业分布特点
农业经济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工业经济比重上升
第三产业增长速度超过第二产业
产业结构特点
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大
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大
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大
对外经济联系
对外经济联系较少
对外经济联系加强
对外经济联系密切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主要是生态破坏
主要是环境污染
主要是环境污染
[易误辨析] 1.如何区别第一、二、三产业?
提示 第一产业: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副业和渔业)。第二产业:工业(包括采掘工业、制造业、自来水、电力、蒸气、热水、煤气)和建筑业。第三产业: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第三产业可分为两大部分,一是流通部门,二是服务部门。
2.不同区域的发展方向——以海南岛为例
受地势高低和距海远近的影响,海南岛的自然环境具有环带状分布特点,由沿海向内陆依次为海岸带、丘陵和台地环带及山地丘陵带三部分,如下图所示。各环带资源特色不同,因此开发其资源需要充分研究、认识各环带资源和环境特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产业。具体如下所示:
名称
地形
开发条件
产业活动
海岸带
低于100 m
经济基础和运输条件好
加强港口建设,建立工业加工区,推动城市化和第三产业发展
丘陵和台地环带
100~500 m
面积大、地形平坦、土壤较好
热带农业
山地丘陵带
500~1__000米
物种丰富、水源区、少数民族聚居区
恢复和保护植被,利用热带山区的自然风景和民族风情发展旅游业,适当发展特色工业
二、因地制宜谋求区域发展
1.原因: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资源条件,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千差万别,各地区都存在着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
2.措施
→
→
3.意义
→
→
→
[易误辨析] 2.你是如何理解因地制宜的?
提示 因:依据;制:制定;宜:适当的措施。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宜的办法。
考点一 不同区域发展的比较
【例1】 (2017·江苏地理改编)下图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同时期人均GDP年均增长率变化图。据此完成(1)~(2)题。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三大地区人均GDP年均增速的特征有( )
①东部地区人均GDP年均增速一直领先全国 ②中部地区人均GDP年均增速呈加快的态势 ③1978~1990年,东中西三大地区人均GDP年均增速相同 ④1978~1990年,西部地区与全国的人均GDP年均增速最接近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2)1978~2015年我国人均GDP年均增速变化反映了( )
①改革开放对东中西部的影响呈现区域差异性 ②基础设施的改善促进西部地区的发展不断加快 ③全国人均GDP年均增速主要取决于中西部增速 ④21世纪以来,三大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格局发生了变化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尝试自解] (1)________ (2)________
[错因诊断] 对题干材料信息解读错误。选项B、C、D错误是因为:①图示在2000年以前,全国人均GDP年均增速大于中西部地区、小于东部地区,说明全国人均GDP年均增速主要取决于东部增速;②进入21世纪以来,虽然人均GDP年均增速中西部地区大于东部地区,但经济发展水平仍然是东部地区高于中西部地区。
[解题步骤] 第(1)题,第一步,获取信息:题干信息“三大地区人均GDP年均增速”;图像信息“东部地区人均GDP年均增速由约8.2%→13.1%→12.5%”“中部地区人均GDP年均增速由约7.2%→9.2%→13.5%”“西部地区人均GDP年均增速由约7.9%→8.8%→13.9%”。第二步,思维路径:读图比较图示三个时期人均GDP年均增速,对比四个选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第三步,筛选答案:D。
第(2)题,第一步,获取信息:题干信息“人均GDP年均增速变化”。第二步,思维路径:图示1978~2015年,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区人均GDP年均增长率不同,前期东部地区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而东部地区最先开放,故能体现改革开放对区域影响的差异性,则①正确;2000年后,即西部大开发后,随着政策倾斜,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得以改善,使西部地区人均GDP增速明显加快,则②正确;图示在2000年以前,全国人均GDP年均增速大于中西部地区、小于东部地区,说明全国人均GDP年均增速主要取决于东部增速,则③错误;进入21世纪以来,虽然人均GDP年均增速中西部地区大于东部地区,但经济发展水平仍然是东部地区高于中西部地区,故④错误。第三步,筛选答案:A。
1.我国三大经济地带划分
根据自然条件、历史基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将我国划分为三大经济地带。
2.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差异
我国东、中、西部地带的经济发展差异表现在:产业结构、工业化和城市化、对外开放等许多方面。
下图为我国某年东、中、西部GDP分布、网民数分布和人口数分布比较。据此完成1~2题。
1.三大经济地带中,网民分布的密度最大的是( )
A.东部 B.中部
C.西部 D.无法判断
2.图中信息反映出( )
A.我国东部经济地带的经济发展水平高,故互联网发展基础好
B.我国中西部地区因人口相对较少,故网民比重较低
C.我国中西部地区的网民比重均超过人口所占比重
D.我国东部地区的网民比重是其人口比重的两倍多
解析 第1题,由图中数据可计算出,网民数分布密度最大的是东部经济地带。故选A。第2题,东部经济地带经济发展水平高,互联网发展基础好,故网民所占比重较大,A对、B错;由图可知,中西部经济地带的网民比重并未超过人口所占比重;东部经济地带的网民比重为57.8%,人口比重为38%,不到两倍。故选A。
答案 1.A 2.A
考点二 区域发展应因地制宜、优势互补
【例2】 (2014·北京文综)中国工业布局受政治、资源、市场等因素影响而不断变化。“十二五”期间,依据国家区域发展新棋局,要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读图,回答问题。
与长三角地区相比,概述川渝地区发展的地理优势。
[尝试自解]
[错因诊断] 容易漏答要点,导致失分。
[解题步骤] 第一步,获取信息:题干信息“川渝地区发展的地理优势”;文本信息“政治、资源、市场”“黄金水道”“国家区域发展新棋局”;图像信息“地理位置”“面积”“矿产资源”。
第二步,思维路径:
第三步,写出答案:川渝地区位于长江上游,土地广阔(面积大),价格较低;矿产、能源、水力等资源丰富;政策支持;劳动力丰富;市场广阔;经济发展潜力较大。
1.区域发展分析
发展区域经济时,应首先分析地区发展的条件、主导因素和优势产品,才能使经济得到健康、快速的发展。
2.我国东西部优势互补的意义
(1)可以实现东西部的优势互补,更好地贯彻因地制宜的方针。
(2)西部为东部经济发展提供资源,优化能源结构,方便人民生活。
(3)东部为西部发展提供资金、技术、人才,增加就业机会。
(4)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
(2018·广东佛山二模)江苏省处于东部沿海地区,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苏南、苏中、苏北地区间出现了区域发展不均衡现象。“十三五”期间,江苏省制定了全面提升交通路网的战略规划。下图是江苏省主要铁路规划图,完成3~4题。
3.相对于苏北、苏中地区,苏南地区经济发展最主要的优势条件是( )
A.土地和水热资源更加充足 B.人口密集,劳动力丰富
C.受上海经济辐射带动作用大 D.开发较早,政策更加优惠
4.江苏省“十三五”铁路网规划的实施,将带来最主要的影响是( )
A.加强与上海的联系,促进苏南地区快速发展
B.实现南北联动,推动三大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C.加强东西联系,减少东部和西部地区的差别
D.拉动内需,提升铁路沿线的土地和房产价值
解析 第3题,通过材料可知,苏南地区确实水热更充足,对于土地来说,苏北更廉价充足,排除A;南部人口应该多于苏北,但不成为其经济发达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江苏,对苏南和苏北的划分是长江,历史上苏北地区靠近中原,开发更早,苏北也是超过苏南的,但是因为历史上黄河夺淮入海导致苏北衰落,现代主要因长江天堑阻碍了苏北与上海等地交流,并且黄海水浅,不能形成大的港口,所以对外优势不明显,所以排除D;苏南靠近上海,受上海影响大,因此选C项。第4题,不难发现“十三五”铁路网确实有铁路连接上海,对苏北发展具有推动作用,但是苏南地区经济已经较为发达,铁路修建很难再推动其快速发展,A错误;东西部之间也有铁路规划,但不论南方还是北方,东西方向上差异都不大,江苏主要在南北差异,排除C;铁路的修建对提升沿线土地价格和房产价值有限,排除D项;所以“十三五”规划的线路有很多都是跨越长江南北的,对推动南北地区的发展帮助很大,故B正确。
答案 3.C 4.B
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
1.农业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与地理环境关系最为密切,各地自然条件不同,适宜发展的农业类型也不同。
上图甲、乙、丙、丁分别适宜发展哪种农业类型?并说出理由。
答案 甲:草地广布,坡度小,地势较平坦,适宜发展畜牧业,这叫做“宜牧则牧”。乙:山区,地形陡峭,易水土流失,宜发展林业,可以保持水土,这叫做“宜林则林”。丙: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宜发展种植业,这叫做“宜粮则粮”。丁:水域广阔,适宜发展渔业,这叫“宜渔则渔”。
读宁夏农业区划图,完成1~2题。
1.贺兰山对Ⅰ区自然环境的主要影响是( )
①阻挡西部沙漠入侵 ②阻挡西北寒冷气流入侵 ③提供冰川融水补给 ④抬升冬季风增加降雪量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2.图中Ⅰ~Ⅳ区域( )
A.Ⅰ区干旱少雨,不适宜发展种植业
B.Ⅱ区水源缺乏,不宜发展畜牧业
C.Ⅲ区降水丰沛,可大力发展种植业
D.Ⅳ区温凉湿润,适宜发展林牧业
解析 第1题,贺兰山阻挡西部沙漠入侵,①对;贺兰山阻挡西北寒冷气流入侵,减少了寒潮灾害,②对;银川平原主要灌溉水源是黄河径流,不是冰川融水补给,③错;抬升冬季风不能增加位于背风坡一侧的银川平原的降雪量,④错。第2题,Ⅰ区虽然气候干旱,但为冲积平原,地形平坦,有黄河流经,适宜发展灌溉农业;Ⅱ区虽水源较为缺乏,但畜牧业对水源要求不高,可发展畜牧业;Ⅲ区降水较多,可发展种植业,但“大力发展种植业”可能造成该地水土流失加剧;Ⅳ区为贺兰山—六盘山地区,因位于夏季风迎风坡,水草丰美,适宜发展林牧业。
答案 1.A 2.D
综合思维、区域认知
2.表一 东部和西部比较
指标内容
东部
西部
国土面积
28.6
71.4
人口数量
71.9
28.1
国民生产总值
82.8
17.2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1 600
610
每万人大学生数
1 680人(北京)
361人(全国)
126人(西藏)
190人(贵州)
表二 西部的矿产储量占全国储量的比例
矿种
天然气
煤炭
锰矿
铬矿
锌矿
钾矿
磷矿
铅矿
西部
储量(%)
57.6
61.2
67.3
89.4
64.5
99.6
58.5
56.3
(1)东西部地区分别具备哪些优势?
(2)你认为东西部地区应如何发挥各自优势,加强合作和交流,实现共同发展?
答案 (1)东部:经济较发达,高等教育发达。西部:面积广阔,资源丰富。
(2)东部地区应对西部地区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给予强有力的支援。西部地区应充分发挥其资源与能源优势,积极与东部地区互通有无,共同发展。
随着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学者提出中国宏观区域经济的“新三大地带”的划分方案,把中国分为东北及东部沿海地带、中部及近西部地带、远西部地带。读图和表格,完成3~4题。
经济地带
东北及东部沿海地带
中部及近西部地带
远西部带
面积(%)
17.7
32.5
49.7
人口(%)
42.9
53.1
4.0
GDP总值比例(%)
63.6
33.0
3.4
人均GDP(元/人)
15 936
6 680
9 168
3.区域的划分应依据一定的指标。以下是“新三大地带”划分指标的是( )
A.气候 B.地形
C.经济 D.植被
4.制约我国远西部地带发展的最重要的经济原因是( )
A.资金、技术、人才匮乏 B.农业基础薄弱
C.水土流失严重 D.自然资源不足
解析 第3题,“新三大地带”是按照经济发展水平来划分的。第4题,我国远西部地带由于地处西部、北部边疆,资金不足、技术落后、人才匮乏等,所以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答案 3.C 4.A
一带一路
1.地理区位
一带,指的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在陆地。它有三个走向,从中国出发,一是经中亚、俄罗斯到达欧洲;二是经中亚、西亚至波斯湾、地中海;三是中国到东南亚、南亚、印度洋。
一路,指的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点方向是两条,一是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欧洲;二是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南太平洋。
2.合作共赢
丝绸之路经济带,东边牵着亚太经济圈,西边系着欧洲经济圈,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长、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整个区域存在“两边高,中间低”的现象,目前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先是东西端经贸往来上的联系,这种现象在今后几十年仍然存在,东端中国与西端的西欧一样发达,是大家共同的期盼。
以德国、英国、法国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世界著名;与其对应的亚洲东部,包括中国在内主体上以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为主。中国劳动力导向型产业要升级、走出去,发展先进制造业,东西两端的牵手才能共赢。
“一带一路”是中国与丝路沿途国家分享优质产能,它是共商项目投资、共建基础设施、共享合作成果,内容包括高铁外交、上合银行、丝路基金、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核电外交、金砖银行。六类产业将从中获利:第一,油气产业链,中国与中亚油气合作;第二,旅游业,丝绸之路经济带会带动西部旅游业发展;第三,电网设备类,对外实施扩张;第四,交通物流业;第五,基建业,给基础设施建设带来庞大的市场机会;第六,金融业,助推经济转型升级。
随着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我国西部一些城市作为新“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将成为对外开放的前沿。这些城市应如何适应这种变化?
新“丝绸之路”路线示意图
解析 从题干上看,一个关键信息是“西部城市”——基础设施落后,另一个关键词是“对外开放的前沿”——应发展外向型经济和服务完善等角度进行回答。
答案 发展外向型经济;提升对外服务功能;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区域产业结构示意图
[获取信息] ①表示各类产业所占比重;②表示不同的时间产业结构比重、工业总产值多少及时间变化;③表示工业总产值;④表示第一产业;⑤表示第二产业;⑥表示第三产业;⑦表示工业总产值。
[解读信息] 产业结构组成特点分析
(1)根据某年份三大产业结构所占比重判断社会产业结构构成。如上图,可以读出1980、1985、1990、1995、2000、2005年六个年份产业结构组成,根据比重判断出社会主导产业。
(2)根据不同年份同一产业在社会产业结构中比重的变化,判断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变化。上图中我们可以通过1980、1985、1990、1995、2000、2005年六个年份第二(或第一、第三)产业在每个年份的比重数值比较,推断社会产业结构的变化,分析变化的原因。
(3)分析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产业结构示意图的解读流程
第一步:参照图例,看懂图类。常见的产业结构图多和坐标系联系在一起。读出纵、横坐标表示的含义,依照图例分清三大产业。
第二步:对照比例,分析变化。比较区域三大产业比重,先看增加还是减少,结合数据变化,观察变化的速度;再分析主要产业内部的变化。
第三步:研析主导,探究规律。抓住主导产业,探究区域产业结构的变化规律及原因,判断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发展阶段和发展方向。
考法一 产业结构的变化特点
1.(2018·山东省实验中学模拟)根据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 下图为舟山市2007年和2010年三次产业就业构成图。
说出2007~2010年舟山市第二、三产业就业构成的变化特点,并说明其对推动城市化作用的差异。
解析 变化特点可从第二、三产业比重大小分析。两大产业就业人口增加越多,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越大。
答案 第二产业就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上升。第二产业就业人数增加较少,对城市化发展推动作用较小;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增加较多,对城市化发展推动作用较大。
考法二 产业结构的调整
2.比较劳动生产率是指行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与行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的比值。读我国S省区比较劳动生产率变化及其2009年产业产值结构图,完成(1)~(2)题。
(1)下列四幅图中,最有可能表示S省区2009年产业就业结构的是( )
(2)比较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对劳动力的转移影响较大,比较劳动生产率差异越大劳动力转移人数越多。如果仅考虑比较劳动生产率,则S省区劳动力转移规模最大的方向可能是( )
A.第一产业→第二产业 B.第一产业→第三产业
C.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D.第三产业→第二产业
解析 第(1)题,由题文可知,比较劳动生产率=行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行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那么就业结构=产业结构/比较劳动生产率,结合两图,可看出2009年第一产业产值约占20%,比较劳动生产率可以读出为0.4,就业结构约为50%,同理可求出第二产业就业结构为20%,第三产业为30%,故选B。第(2)题,比较劳动生产率差异越大劳动力转移人数越多,如果仅考虑比较劳动生产率,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差异最大,故选A。
答案 (1)B (2)A
一、单选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6分,共60分。
受地势高低和离海远近的影响,海南岛的自然环境具有环带状分布的特点。下图为海南岛地形结构示意。据此完成1~2题。
1.开发海南岛的资源,需要因地制宜,有所侧重,图中甲地带,在产业布局上的首要任务是( )
A.恢复和保护热带森林植被 B.利用少数民族风情发展旅游业
C.建设山区热带农业基地 D.利用热带山区的自然景观发展旅游业
2.海南岛旅游资源丰富,因此应把旅游业作为海南岛的特色产业来抓,海南岛旅游资源开发应突出( )
①喀斯特地貌 ②热带海滨和岛屿 ③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④少数民族风情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④ D.③④
解析 第1题,图中甲地带是中部山地,在产业布局上的首要任务是恢复和保护热带森林植被。第2题,海南岛旅游资源丰富,海南岛旅游资源开发应突出热带海滨和岛屿风光以及少数民族风情。
答案 1.A 2.C
“丝绸之路经济带”东连亚太经济圈,西接欧洲经济圈,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长、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图甲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图乙为2012年中国与荷兰三次产业构成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
图甲
图乙
3.下列有关2012年中国与荷兰产业结构的比较,叙述正确的是( )
A.中国、荷兰两国均以第三产业为主
B.荷兰以第三产业为主,中国第二产业比重最大
C.中国的第一产业比重大且比荷兰发达
D.荷兰的第二产业比重小且比中国落后
4.“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意义有( )
①促进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发展 ②促进我国能源和矿产资源大规模向西出口 ③促进我国基础设施的建设 ④促进我国与沿线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 第3题,从图中两个饼状图可看出,中国第二产业比重最大,荷兰以第三产业为主,中国第一产业比重比荷兰大,荷兰作为发达国家,与中国相比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比重虽较低,但科技发达,单位产值高。第4题,我国能源和矿产资源相对缺乏,不可能大规模出口。
答案 3.B 4.C
为了缩小东、中、西部经济差距,促进地区的协调发展,20世纪末,国家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据此完成5~6题。
5.适于中部地区发展方向的是( )
A.大力开拓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科学技术密集型产业和高档消费品工业
B.重点开发长江上游地区能源和矿产,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C.建设成为我国能源、原材料生产基地和商品粮、农牧渔副产品生产、流通、加工基地
D.广泛参与国际竞争,积极发展对外经济贸易和国际金融业
6.限制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的稀缺性资源是( )
A.水资源 B.石油资源
C.天然气资源 D.太阳辐射能
解析 第5题,A、D两项是东部地区发展方向,B项长江上游位于西部地区。第6题,西北地区光热资源丰富,但水资源严重不足。
答案 5.C 6.A
(2018·山西太原二模)为推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国务院将我国31个省级行政区(港、澳、台除外)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经济区、下表是四大经济区工业产值全国占比(%)统计数据。据此完成7~8题。
2006~2012年四大经济区工业产值全国占比(%)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甲
59.0
57.8
55.9
55.0
52.9
51.1
50.4
乙
8.7
8.7
9.0
8.6
9.0
9.2
9.0
丙
17.7
18.2
19.0
19.5
20.3
21.2
21.5
丁
14.6
15.2
16.1
16.9
17.8
18.6
19.1
7.表中代表东北经济区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8.据表可知,2006~2012年期间,我国( )
A.工业发展地区差距有所缩小 B.区域间产业转移规模较大
C.工业重心点处于甲区域内部 D.乙区域工业发展潜力最大
解析 第7题,该表表示四大经济区工业产值全国占比,从表中可以看出,乙经济区所占比重较低,且变化不大,所以B正确。第8题,据表可知,2006~2012年期间,我国工业发展地区差距有所缩小,区域间产业转移规模较小,丁区域工业发展潜力最大,所以A正确。
答案 7.B 8.A
读我国四大地区图,回答9~10题。
9.关于我国四大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东部地区和东部季风区的范围基本吻合
B.西部地区位于内陆边远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均属于沿边省区
C.重庆市属东部地区
D.西部地区的能源和矿产资源具有明显优势
10.关于四大地区协调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将部分高能耗、高原料消耗的企业转移到资源丰富的中、西部
B.将劳动密集型企业转移到人口稠密的东部
C.将大运输量的企业转移到交通发达的东部
D.将轻工业和农牧业转移到资源短缺的东部
解析 第9题,东部地区包括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琼、港、澳、台等13个省级行政区,与东部季风区相差甚远;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陕、甘、宁、青、新、川、渝、贵、云、藏、桂等12个省级行政区,并不都是沿边省区;重庆市属于西部地区;四大地区中,西部的能源和矿产资源具有明显优势。第10题,东部地区有资金和科技优势,中、西部有丰富的能源、矿产资源,劳动力丰富且价格较低,因此可以把部分劳动密集型加工企业和部分高能耗、高原料消耗的企业转移到中、西部地区,适宜就地加工的农牧产品加工企业也转移到中、西部的农牧业地区。
答案 9.D 10.A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11.(2017·江苏地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2017年4月1日国家决定设立雄安新区(距北京100多千米),它是我国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
材料二 图1为“深圳、浦东和雄安区位示意图”。
图1
材料三 图2为“我国1980年三种产业构成图”。
图2
(1)改革开放后,1980年国家首先选择深圳建立经济特区。简述我国当时的产业状况及深圳经济特区最主要的区位特点。(6分)
(2)为积极参与全球分工,1992年国家选择浦东设立新区,旨在将浦东新区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的核心区。与深圳特区相比,浦东新区的区位优势有哪些?(6分)
(3)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相比深圳、浦东的区位,分析雄安新区的空间位置特征及凭借的基础设施条件。(6分)
(4)雄安新区的设立与深圳、浦东的成功经验,充分体现了哪个地理科学重要思想?(2分)
解析 第(1)题,根据材料三可知当时我国产业状况,邻近香港是深圳经济特区最主要的区位特点。第(2)题,与深圳特区相比,位于长三角地区上海市的浦东新区滨江临海,地理位置优越,水陆空交通发达,依托全国最大的经济中心上海市,经济腹地广。第(3)题,由图可看出雄安新区的位置特征,快速交通的发展和信息网络技术的进步改善了雄安新区的基础设施。第(4)题,雄安新区的设立与深圳、浦东的成功经验,充分体现了地理科学因地制宜的重要思想。
答案 (1)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一产业大于第三产业。
邻近香港。
(2)滨江临海;水陆空交通发达;依托全国最大的经济中心;经济腹地大。
(3)离北京、港口有一定距离。快速交通的发展;信息网络技术的进步。
(4)因地制宜。
12.(2019·广东省二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长吉图区城是图们江区域的核心地带,由长春、吉林两市部分区域和延边州构成,经济总量占吉林省的60%,是吉林省开发开放先导区,也是中国参与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的核心地区,中蒙大通道(建成后是连接中国和蒙古国的一条铁路交通线)横贯长吉图区域。2016年,长吉图区城第一、二、三产业的结构占比分别为5%、50%、45%,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占比分别为4%、41%、55%。近几年长吉图地区人口呈负增长态势,2016年吉林省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05‰,人口老龄化严重。下图示意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区位。
(1)说明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发展的有利区位条件。(6分)
(2)简述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2016年产业结构特点及与就业结构存在的矛盾。(4分)
(3)分析近几年长吉图区域人口负增长的原因及对区域合作开发的影响。(6分)
(4)列举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应该优先发展的第三产业种类。(4分)
解析 第(1)题,长吉图开放开发先导区发展的有利条件,主要结合当地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特征,从地理位置、交通、工业基础、开发潜力等角度作答。第(2)题,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2016年产业结构特点及与就业结构存在的矛盾,主要结合材料中“第一、二、三产业的结构占比分别为5%、50%、45%,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占比分别为4%、41%、55%”这一叙述,先描述其特点,主要描述三大产业的比重差异。再分析其存在的问题,主要分析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是否协调。第(3)题,近几年长吉图区域人口负增长的原因及对区域合作开发的影响。先分析原因,主要从经济发展速度、农业现代化进程以及就业机会变化三个角度作答。再判断其影响,主要分析人口减少和老龄化严重对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的影响。第(4)题,第三产业指的是服务业,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应该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如现代物流业、特色旅游业、文化创意产业、服务外包业、商务会展及金融保险业等。
答案 (1)位于大图们经济圈核心,西连蒙古,东达日本海,地理位置重要;距海近,海运便利;长春、吉林作为吉林省主要城市,工业基础好,经济总量大,开发潜力大。
(2)特点:产业结构未形成合理模式,以第二产业为主导,占比较高,第三产业占比较低。矛盾: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不协调。
(3)原因:人口自然增长率低传统重工业衰落,农业专业化导致大量劳动力剩余,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就业压力大,人口大量外迁。影响:导致区域合作开发劳动力不足,人才匮乏,制约产业结构调整,影响区域经济发展速度。
(4)应着力发展现代物流业、特色旅游业、文化创意产业、服务外包业、商务会展及金融保险业等。
2017版课程标准内容要求
2017级四省市教学内容建议
结合实例,从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区域关联的角度,比较不同区域发展的异同,说明因地制宜对于区域发展的重要意义[水平3-4]
结合实例,从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区域关联性的角度,比较不同区域发展的异同,说明因地制宜对于区域发展的重要意义[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
[知 识 体 系 构 建]
[主 干 知 识 整 合]
一、比较不同区域发展的异同
1.不同区域的产业结构差异
农业地区
工业地区
城市地区
人口分布特点
第一产业人口占绝对优势
第二产业人口比重大
第二、三产业人口比重大
产业分布特点
农业经济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工业经济比重上升
第三产业增长速度超过第二产业
产业结构特点
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大
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大
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大
对外经济联系
对外经济联系较少
对外经济联系加强
对外经济联系密切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主要是生态破坏
主要是环境污染
主要是环境污染
[易误辨析] 1.如何区别第一、二、三产业?
提示 第一产业: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副业和渔业)。第二产业:工业(包括采掘工业、制造业、自来水、电力、蒸气、热水、煤气)和建筑业。第三产业: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第三产业可分为两大部分,一是流通部门,二是服务部门。
2.不同区域的发展方向——以海南岛为例
受地势高低和距海远近的影响,海南岛的自然环境具有环带状分布特点,由沿海向内陆依次为海岸带、丘陵和台地环带及山地丘陵带三部分,如下图所示。各环带资源特色不同,因此开发其资源需要充分研究、认识各环带资源和环境特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产业。具体如下所示:
名称
地形
开发条件
产业活动
海岸带
低于100 m
经济基础和运输条件好
加强港口建设,建立工业加工区,推动城市化和第三产业发展
丘陵和台地环带
100~500 m
面积大、地形平坦、土壤较好
热带农业
山地丘陵带
500~1__000米
物种丰富、水源区、少数民族聚居区
恢复和保护植被,利用热带山区的自然风景和民族风情发展旅游业,适当发展特色工业
二、因地制宜谋求区域发展
1.原因: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资源条件,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千差万别,各地区都存在着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
2.措施
→
→
3.意义
→
→
→
[易误辨析] 2.你是如何理解因地制宜的?
提示 因:依据;制:制定;宜:适当的措施。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宜的办法。
考点一 不同区域发展的比较
【例1】 (2017·江苏地理改编)下图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同时期人均GDP年均增长率变化图。据此完成(1)~(2)题。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三大地区人均GDP年均增速的特征有( )
①东部地区人均GDP年均增速一直领先全国 ②中部地区人均GDP年均增速呈加快的态势 ③1978~1990年,东中西三大地区人均GDP年均增速相同 ④1978~1990年,西部地区与全国的人均GDP年均增速最接近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2)1978~2015年我国人均GDP年均增速变化反映了( )
①改革开放对东中西部的影响呈现区域差异性 ②基础设施的改善促进西部地区的发展不断加快 ③全国人均GDP年均增速主要取决于中西部增速 ④21世纪以来,三大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格局发生了变化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尝试自解] (1)________ (2)________
[错因诊断] 对题干材料信息解读错误。选项B、C、D错误是因为:①图示在2000年以前,全国人均GDP年均增速大于中西部地区、小于东部地区,说明全国人均GDP年均增速主要取决于东部增速;②进入21世纪以来,虽然人均GDP年均增速中西部地区大于东部地区,但经济发展水平仍然是东部地区高于中西部地区。
[解题步骤] 第(1)题,第一步,获取信息:题干信息“三大地区人均GDP年均增速”;图像信息“东部地区人均GDP年均增速由约8.2%→13.1%→12.5%”“中部地区人均GDP年均增速由约7.2%→9.2%→13.5%”“西部地区人均GDP年均增速由约7.9%→8.8%→13.9%”。第二步,思维路径:读图比较图示三个时期人均GDP年均增速,对比四个选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第三步,筛选答案:D。
第(2)题,第一步,获取信息:题干信息“人均GDP年均增速变化”。第二步,思维路径:图示1978~2015年,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区人均GDP年均增长率不同,前期东部地区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而东部地区最先开放,故能体现改革开放对区域影响的差异性,则①正确;2000年后,即西部大开发后,随着政策倾斜,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得以改善,使西部地区人均GDP增速明显加快,则②正确;图示在2000年以前,全国人均GDP年均增速大于中西部地区、小于东部地区,说明全国人均GDP年均增速主要取决于东部增速,则③错误;进入21世纪以来,虽然人均GDP年均增速中西部地区大于东部地区,但经济发展水平仍然是东部地区高于中西部地区,故④错误。第三步,筛选答案:A。
1.我国三大经济地带划分
根据自然条件、历史基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将我国划分为三大经济地带。
2.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差异
我国东、中、西部地带的经济发展差异表现在:产业结构、工业化和城市化、对外开放等许多方面。
下图为我国某年东、中、西部GDP分布、网民数分布和人口数分布比较。据此完成1~2题。
1.三大经济地带中,网民分布的密度最大的是( )
A.东部 B.中部
C.西部 D.无法判断
2.图中信息反映出( )
A.我国东部经济地带的经济发展水平高,故互联网发展基础好
B.我国中西部地区因人口相对较少,故网民比重较低
C.我国中西部地区的网民比重均超过人口所占比重
D.我国东部地区的网民比重是其人口比重的两倍多
解析 第1题,由图中数据可计算出,网民数分布密度最大的是东部经济地带。故选A。第2题,东部经济地带经济发展水平高,互联网发展基础好,故网民所占比重较大,A对、B错;由图可知,中西部经济地带的网民比重并未超过人口所占比重;东部经济地带的网民比重为57.8%,人口比重为38%,不到两倍。故选A。
答案 1.A 2.A
考点二 区域发展应因地制宜、优势互补
【例2】 (2014·北京文综)中国工业布局受政治、资源、市场等因素影响而不断变化。“十二五”期间,依据国家区域发展新棋局,要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读图,回答问题。
与长三角地区相比,概述川渝地区发展的地理优势。
[尝试自解]
[错因诊断] 容易漏答要点,导致失分。
[解题步骤] 第一步,获取信息:题干信息“川渝地区发展的地理优势”;文本信息“政治、资源、市场”“黄金水道”“国家区域发展新棋局”;图像信息“地理位置”“面积”“矿产资源”。
第二步,思维路径:
第三步,写出答案:川渝地区位于长江上游,土地广阔(面积大),价格较低;矿产、能源、水力等资源丰富;政策支持;劳动力丰富;市场广阔;经济发展潜力较大。
1.区域发展分析
发展区域经济时,应首先分析地区发展的条件、主导因素和优势产品,才能使经济得到健康、快速的发展。
2.我国东西部优势互补的意义
(1)可以实现东西部的优势互补,更好地贯彻因地制宜的方针。
(2)西部为东部经济发展提供资源,优化能源结构,方便人民生活。
(3)东部为西部发展提供资金、技术、人才,增加就业机会。
(4)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
(2018·广东佛山二模)江苏省处于东部沿海地区,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苏南、苏中、苏北地区间出现了区域发展不均衡现象。“十三五”期间,江苏省制定了全面提升交通路网的战略规划。下图是江苏省主要铁路规划图,完成3~4题。
3.相对于苏北、苏中地区,苏南地区经济发展最主要的优势条件是( )
A.土地和水热资源更加充足 B.人口密集,劳动力丰富
C.受上海经济辐射带动作用大 D.开发较早,政策更加优惠
4.江苏省“十三五”铁路网规划的实施,将带来最主要的影响是( )
A.加强与上海的联系,促进苏南地区快速发展
B.实现南北联动,推动三大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C.加强东西联系,减少东部和西部地区的差别
D.拉动内需,提升铁路沿线的土地和房产价值
解析 第3题,通过材料可知,苏南地区确实水热更充足,对于土地来说,苏北更廉价充足,排除A;南部人口应该多于苏北,但不成为其经济发达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江苏,对苏南和苏北的划分是长江,历史上苏北地区靠近中原,开发更早,苏北也是超过苏南的,但是因为历史上黄河夺淮入海导致苏北衰落,现代主要因长江天堑阻碍了苏北与上海等地交流,并且黄海水浅,不能形成大的港口,所以对外优势不明显,所以排除D;苏南靠近上海,受上海影响大,因此选C项。第4题,不难发现“十三五”铁路网确实有铁路连接上海,对苏北发展具有推动作用,但是苏南地区经济已经较为发达,铁路修建很难再推动其快速发展,A错误;东西部之间也有铁路规划,但不论南方还是北方,东西方向上差异都不大,江苏主要在南北差异,排除C;铁路的修建对提升沿线土地价格和房产价值有限,排除D项;所以“十三五”规划的线路有很多都是跨越长江南北的,对推动南北地区的发展帮助很大,故B正确。
答案 3.C 4.B
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
1.农业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与地理环境关系最为密切,各地自然条件不同,适宜发展的农业类型也不同。
上图甲、乙、丙、丁分别适宜发展哪种农业类型?并说出理由。
答案 甲:草地广布,坡度小,地势较平坦,适宜发展畜牧业,这叫做“宜牧则牧”。乙:山区,地形陡峭,易水土流失,宜发展林业,可以保持水土,这叫做“宜林则林”。丙: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宜发展种植业,这叫做“宜粮则粮”。丁:水域广阔,适宜发展渔业,这叫“宜渔则渔”。
读宁夏农业区划图,完成1~2题。
1.贺兰山对Ⅰ区自然环境的主要影响是( )
①阻挡西部沙漠入侵 ②阻挡西北寒冷气流入侵 ③提供冰川融水补给 ④抬升冬季风增加降雪量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2.图中Ⅰ~Ⅳ区域( )
A.Ⅰ区干旱少雨,不适宜发展种植业
B.Ⅱ区水源缺乏,不宜发展畜牧业
C.Ⅲ区降水丰沛,可大力发展种植业
D.Ⅳ区温凉湿润,适宜发展林牧业
解析 第1题,贺兰山阻挡西部沙漠入侵,①对;贺兰山阻挡西北寒冷气流入侵,减少了寒潮灾害,②对;银川平原主要灌溉水源是黄河径流,不是冰川融水补给,③错;抬升冬季风不能增加位于背风坡一侧的银川平原的降雪量,④错。第2题,Ⅰ区虽然气候干旱,但为冲积平原,地形平坦,有黄河流经,适宜发展灌溉农业;Ⅱ区虽水源较为缺乏,但畜牧业对水源要求不高,可发展畜牧业;Ⅲ区降水较多,可发展种植业,但“大力发展种植业”可能造成该地水土流失加剧;Ⅳ区为贺兰山—六盘山地区,因位于夏季风迎风坡,水草丰美,适宜发展林牧业。
答案 1.A 2.D
综合思维、区域认知
2.表一 东部和西部比较
指标内容
东部
西部
国土面积
28.6
71.4
人口数量
71.9
28.1
国民生产总值
82.8
17.2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1 600
610
每万人大学生数
1 680人(北京)
361人(全国)
126人(西藏)
190人(贵州)
表二 西部的矿产储量占全国储量的比例
矿种
天然气
煤炭
锰矿
铬矿
锌矿
钾矿
磷矿
铅矿
西部
储量(%)
57.6
61.2
67.3
89.4
64.5
99.6
58.5
56.3
(1)东西部地区分别具备哪些优势?
(2)你认为东西部地区应如何发挥各自优势,加强合作和交流,实现共同发展?
答案 (1)东部:经济较发达,高等教育发达。西部:面积广阔,资源丰富。
(2)东部地区应对西部地区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给予强有力的支援。西部地区应充分发挥其资源与能源优势,积极与东部地区互通有无,共同发展。
随着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学者提出中国宏观区域经济的“新三大地带”的划分方案,把中国分为东北及东部沿海地带、中部及近西部地带、远西部地带。读图和表格,完成3~4题。
经济地带
东北及东部沿海地带
中部及近西部地带
远西部带
面积(%)
17.7
32.5
49.7
人口(%)
42.9
53.1
4.0
GDP总值比例(%)
63.6
33.0
3.4
人均GDP(元/人)
15 936
6 680
9 168
3.区域的划分应依据一定的指标。以下是“新三大地带”划分指标的是( )
A.气候 B.地形
C.经济 D.植被
4.制约我国远西部地带发展的最重要的经济原因是( )
A.资金、技术、人才匮乏 B.农业基础薄弱
C.水土流失严重 D.自然资源不足
解析 第3题,“新三大地带”是按照经济发展水平来划分的。第4题,我国远西部地带由于地处西部、北部边疆,资金不足、技术落后、人才匮乏等,所以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答案 3.C 4.A
一带一路
1.地理区位
一带,指的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在陆地。它有三个走向,从中国出发,一是经中亚、俄罗斯到达欧洲;二是经中亚、西亚至波斯湾、地中海;三是中国到东南亚、南亚、印度洋。
一路,指的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点方向是两条,一是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欧洲;二是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南太平洋。
2.合作共赢
丝绸之路经济带,东边牵着亚太经济圈,西边系着欧洲经济圈,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长、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整个区域存在“两边高,中间低”的现象,目前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先是东西端经贸往来上的联系,这种现象在今后几十年仍然存在,东端中国与西端的西欧一样发达,是大家共同的期盼。
以德国、英国、法国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世界著名;与其对应的亚洲东部,包括中国在内主体上以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为主。中国劳动力导向型产业要升级、走出去,发展先进制造业,东西两端的牵手才能共赢。
“一带一路”是中国与丝路沿途国家分享优质产能,它是共商项目投资、共建基础设施、共享合作成果,内容包括高铁外交、上合银行、丝路基金、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核电外交、金砖银行。六类产业将从中获利:第一,油气产业链,中国与中亚油气合作;第二,旅游业,丝绸之路经济带会带动西部旅游业发展;第三,电网设备类,对外实施扩张;第四,交通物流业;第五,基建业,给基础设施建设带来庞大的市场机会;第六,金融业,助推经济转型升级。
随着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我国西部一些城市作为新“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将成为对外开放的前沿。这些城市应如何适应这种变化?
新“丝绸之路”路线示意图
解析 从题干上看,一个关键信息是“西部城市”——基础设施落后,另一个关键词是“对外开放的前沿”——应发展外向型经济和服务完善等角度进行回答。
答案 发展外向型经济;提升对外服务功能;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区域产业结构示意图
[获取信息] ①表示各类产业所占比重;②表示不同的时间产业结构比重、工业总产值多少及时间变化;③表示工业总产值;④表示第一产业;⑤表示第二产业;⑥表示第三产业;⑦表示工业总产值。
[解读信息] 产业结构组成特点分析
(1)根据某年份三大产业结构所占比重判断社会产业结构构成。如上图,可以读出1980、1985、1990、1995、2000、2005年六个年份产业结构组成,根据比重判断出社会主导产业。
(2)根据不同年份同一产业在社会产业结构中比重的变化,判断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变化。上图中我们可以通过1980、1985、1990、1995、2000、2005年六个年份第二(或第一、第三)产业在每个年份的比重数值比较,推断社会产业结构的变化,分析变化的原因。
(3)分析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产业结构示意图的解读流程
第一步:参照图例,看懂图类。常见的产业结构图多和坐标系联系在一起。读出纵、横坐标表示的含义,依照图例分清三大产业。
第二步:对照比例,分析变化。比较区域三大产业比重,先看增加还是减少,结合数据变化,观察变化的速度;再分析主要产业内部的变化。
第三步:研析主导,探究规律。抓住主导产业,探究区域产业结构的变化规律及原因,判断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发展阶段和发展方向。
考法一 产业结构的变化特点
1.(2018·山东省实验中学模拟)根据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 下图为舟山市2007年和2010年三次产业就业构成图。
说出2007~2010年舟山市第二、三产业就业构成的变化特点,并说明其对推动城市化作用的差异。
解析 变化特点可从第二、三产业比重大小分析。两大产业就业人口增加越多,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越大。
答案 第二产业就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上升。第二产业就业人数增加较少,对城市化发展推动作用较小;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增加较多,对城市化发展推动作用较大。
考法二 产业结构的调整
2.比较劳动生产率是指行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与行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的比值。读我国S省区比较劳动生产率变化及其2009年产业产值结构图,完成(1)~(2)题。
(1)下列四幅图中,最有可能表示S省区2009年产业就业结构的是( )
(2)比较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对劳动力的转移影响较大,比较劳动生产率差异越大劳动力转移人数越多。如果仅考虑比较劳动生产率,则S省区劳动力转移规模最大的方向可能是( )
A.第一产业→第二产业 B.第一产业→第三产业
C.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D.第三产业→第二产业
解析 第(1)题,由题文可知,比较劳动生产率=行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行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那么就业结构=产业结构/比较劳动生产率,结合两图,可看出2009年第一产业产值约占20%,比较劳动生产率可以读出为0.4,就业结构约为50%,同理可求出第二产业就业结构为20%,第三产业为30%,故选B。第(2)题,比较劳动生产率差异越大劳动力转移人数越多,如果仅考虑比较劳动生产率,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差异最大,故选A。
答案 (1)B (2)A
一、单选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6分,共60分。
受地势高低和离海远近的影响,海南岛的自然环境具有环带状分布的特点。下图为海南岛地形结构示意。据此完成1~2题。
1.开发海南岛的资源,需要因地制宜,有所侧重,图中甲地带,在产业布局上的首要任务是( )
A.恢复和保护热带森林植被 B.利用少数民族风情发展旅游业
C.建设山区热带农业基地 D.利用热带山区的自然景观发展旅游业
2.海南岛旅游资源丰富,因此应把旅游业作为海南岛的特色产业来抓,海南岛旅游资源开发应突出( )
①喀斯特地貌 ②热带海滨和岛屿 ③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④少数民族风情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④ D.③④
解析 第1题,图中甲地带是中部山地,在产业布局上的首要任务是恢复和保护热带森林植被。第2题,海南岛旅游资源丰富,海南岛旅游资源开发应突出热带海滨和岛屿风光以及少数民族风情。
答案 1.A 2.C
“丝绸之路经济带”东连亚太经济圈,西接欧洲经济圈,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长、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图甲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图乙为2012年中国与荷兰三次产业构成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
图甲
图乙
3.下列有关2012年中国与荷兰产业结构的比较,叙述正确的是( )
A.中国、荷兰两国均以第三产业为主
B.荷兰以第三产业为主,中国第二产业比重最大
C.中国的第一产业比重大且比荷兰发达
D.荷兰的第二产业比重小且比中国落后
4.“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意义有( )
①促进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发展 ②促进我国能源和矿产资源大规模向西出口 ③促进我国基础设施的建设 ④促进我国与沿线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 第3题,从图中两个饼状图可看出,中国第二产业比重最大,荷兰以第三产业为主,中国第一产业比重比荷兰大,荷兰作为发达国家,与中国相比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比重虽较低,但科技发达,单位产值高。第4题,我国能源和矿产资源相对缺乏,不可能大规模出口。
答案 3.B 4.C
为了缩小东、中、西部经济差距,促进地区的协调发展,20世纪末,国家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据此完成5~6题。
5.适于中部地区发展方向的是( )
A.大力开拓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科学技术密集型产业和高档消费品工业
B.重点开发长江上游地区能源和矿产,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C.建设成为我国能源、原材料生产基地和商品粮、农牧渔副产品生产、流通、加工基地
D.广泛参与国际竞争,积极发展对外经济贸易和国际金融业
6.限制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的稀缺性资源是( )
A.水资源 B.石油资源
C.天然气资源 D.太阳辐射能
解析 第5题,A、D两项是东部地区发展方向,B项长江上游位于西部地区。第6题,西北地区光热资源丰富,但水资源严重不足。
答案 5.C 6.A
(2018·山西太原二模)为推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国务院将我国31个省级行政区(港、澳、台除外)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经济区、下表是四大经济区工业产值全国占比(%)统计数据。据此完成7~8题。
2006~2012年四大经济区工业产值全国占比(%)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甲
59.0
57.8
55.9
55.0
52.9
51.1
50.4
乙
8.7
8.7
9.0
8.6
9.0
9.2
9.0
丙
17.7
18.2
19.0
19.5
20.3
21.2
21.5
丁
14.6
15.2
16.1
16.9
17.8
18.6
19.1
7.表中代表东北经济区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8.据表可知,2006~2012年期间,我国( )
A.工业发展地区差距有所缩小 B.区域间产业转移规模较大
C.工业重心点处于甲区域内部 D.乙区域工业发展潜力最大
解析 第7题,该表表示四大经济区工业产值全国占比,从表中可以看出,乙经济区所占比重较低,且变化不大,所以B正确。第8题,据表可知,2006~2012年期间,我国工业发展地区差距有所缩小,区域间产业转移规模较小,丁区域工业发展潜力最大,所以A正确。
答案 7.B 8.A
读我国四大地区图,回答9~10题。
9.关于我国四大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东部地区和东部季风区的范围基本吻合
B.西部地区位于内陆边远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均属于沿边省区
C.重庆市属东部地区
D.西部地区的能源和矿产资源具有明显优势
10.关于四大地区协调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将部分高能耗、高原料消耗的企业转移到资源丰富的中、西部
B.将劳动密集型企业转移到人口稠密的东部
C.将大运输量的企业转移到交通发达的东部
D.将轻工业和农牧业转移到资源短缺的东部
解析 第9题,东部地区包括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琼、港、澳、台等13个省级行政区,与东部季风区相差甚远;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陕、甘、宁、青、新、川、渝、贵、云、藏、桂等12个省级行政区,并不都是沿边省区;重庆市属于西部地区;四大地区中,西部的能源和矿产资源具有明显优势。第10题,东部地区有资金和科技优势,中、西部有丰富的能源、矿产资源,劳动力丰富且价格较低,因此可以把部分劳动密集型加工企业和部分高能耗、高原料消耗的企业转移到中、西部地区,适宜就地加工的农牧产品加工企业也转移到中、西部的农牧业地区。
答案 9.D 10.A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11.(2017·江苏地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2017年4月1日国家决定设立雄安新区(距北京100多千米),它是我国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
材料二 图1为“深圳、浦东和雄安区位示意图”。
图1
材料三 图2为“我国1980年三种产业构成图”。
图2
(1)改革开放后,1980年国家首先选择深圳建立经济特区。简述我国当时的产业状况及深圳经济特区最主要的区位特点。(6分)
(2)为积极参与全球分工,1992年国家选择浦东设立新区,旨在将浦东新区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的核心区。与深圳特区相比,浦东新区的区位优势有哪些?(6分)
(3)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相比深圳、浦东的区位,分析雄安新区的空间位置特征及凭借的基础设施条件。(6分)
(4)雄安新区的设立与深圳、浦东的成功经验,充分体现了哪个地理科学重要思想?(2分)
解析 第(1)题,根据材料三可知当时我国产业状况,邻近香港是深圳经济特区最主要的区位特点。第(2)题,与深圳特区相比,位于长三角地区上海市的浦东新区滨江临海,地理位置优越,水陆空交通发达,依托全国最大的经济中心上海市,经济腹地广。第(3)题,由图可看出雄安新区的位置特征,快速交通的发展和信息网络技术的进步改善了雄安新区的基础设施。第(4)题,雄安新区的设立与深圳、浦东的成功经验,充分体现了地理科学因地制宜的重要思想。
答案 (1)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一产业大于第三产业。
邻近香港。
(2)滨江临海;水陆空交通发达;依托全国最大的经济中心;经济腹地大。
(3)离北京、港口有一定距离。快速交通的发展;信息网络技术的进步。
(4)因地制宜。
12.(2019·广东省二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长吉图区城是图们江区域的核心地带,由长春、吉林两市部分区域和延边州构成,经济总量占吉林省的60%,是吉林省开发开放先导区,也是中国参与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的核心地区,中蒙大通道(建成后是连接中国和蒙古国的一条铁路交通线)横贯长吉图区域。2016年,长吉图区城第一、二、三产业的结构占比分别为5%、50%、45%,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占比分别为4%、41%、55%。近几年长吉图地区人口呈负增长态势,2016年吉林省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05‰,人口老龄化严重。下图示意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区位。
(1)说明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发展的有利区位条件。(6分)
(2)简述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2016年产业结构特点及与就业结构存在的矛盾。(4分)
(3)分析近几年长吉图区域人口负增长的原因及对区域合作开发的影响。(6分)
(4)列举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应该优先发展的第三产业种类。(4分)
解析 第(1)题,长吉图开放开发先导区发展的有利条件,主要结合当地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特征,从地理位置、交通、工业基础、开发潜力等角度作答。第(2)题,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2016年产业结构特点及与就业结构存在的矛盾,主要结合材料中“第一、二、三产业的结构占比分别为5%、50%、45%,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占比分别为4%、41%、55%”这一叙述,先描述其特点,主要描述三大产业的比重差异。再分析其存在的问题,主要分析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是否协调。第(3)题,近几年长吉图区域人口负增长的原因及对区域合作开发的影响。先分析原因,主要从经济发展速度、农业现代化进程以及就业机会变化三个角度作答。再判断其影响,主要分析人口减少和老龄化严重对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的影响。第(4)题,第三产业指的是服务业,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应该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如现代物流业、特色旅游业、文化创意产业、服务外包业、商务会展及金融保险业等。
答案 (1)位于大图们经济圈核心,西连蒙古,东达日本海,地理位置重要;距海近,海运便利;长春、吉林作为吉林省主要城市,工业基础好,经济总量大,开发潜力大。
(2)特点:产业结构未形成合理模式,以第二产业为主导,占比较高,第三产业占比较低。矛盾: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不协调。
(3)原因:人口自然增长率低传统重工业衰落,农业专业化导致大量劳动力剩余,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就业压力大,人口大量外迁。影响:导致区域合作开发劳动力不足,人才匮乏,制约产业结构调整,影响区域经济发展速度。
(4)应着力发展现代物流业、特色旅游业、文化创意产业、服务外包业、商务会展及金融保险业等。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