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鲁科版第2章 元素与物质世界第1节 元素与物质的分类教案
展开一、硅及其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
图中标号所代表的化学方程式为
①Si+O2SiO2
②2C+SiO2Si+2CO↑
③Si+2F2SiF4
④SiO2+CaCO3CaSiO3+CO2↑或
SiO2+CaOCaSiO3
⑤SiO2+Na2CO3Na2SiO3+CO2↑或
2NaOH+SiO2===Na2SiO3+H2O
⑥Si+2NaOH+H2O===Na2SiO3+2H2↑
⑦4HF+SiO2===SiF4↑+2H2O
二、铝及其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
图中标号所代表的化学方程式为
①4Al+3O22Al2O3
②2Al+3SAl2S3
③2Al+3Cl22AlCl3或
2Al+6HCl===2AlCl3+3H2↑
④2Al2O34Al+3O2↑
⑤Al2O3+6HCl===2AlCl3+3H2O
⑥AlCl3+3NaOH===Al(OH)3↓+3NaCl或
AlCl3+3NH3·H2O===Al(OH)3↓+3NH4Cl
⑦Al(OH)3+3HCl===AlCl3+3H2O
⑧Al2O3+2NaOH+3H2O===2Na[Al(OH)4]
⑨2Al(OH)3Al2O3+3H2O
⑩Al(OH)3+NaOH===Na[Al(OH)4]
⑪Na[Al(OH)4]+HCl===Al(OH)3↓+NaCl+H2O
三、铜及其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
图中标号所代表的化学方程式为
①2Cu+O22CuO
②Cu+Cl2CuCl2
③2Cu+SCu2S
④2Cu+O2+H2O+CO2===Cu2(OH)2CO3
⑤Cu2(OH)2CO32CuO+H2O+CO2↑
⑥CuO+H2SO4===CuSO4+H2O
四、化学材料
1.无机非金属材料
传统无机非金属材料:如玻璃、水泥、陶瓷等。
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如高温结构陶瓷、生物陶瓷、压电陶瓷等。
2.金属材料
黑色金属材料:通常包括铁、铬、锰及其合金。
有色金属材料:除黑色金属材料以外的其他所有金属及其合金。
3.复合材料
复合材料由基体和增强体两部分构成,基体起黏结作用,增强体起骨架作用。如玻璃钢、隔热陶瓷瓦等。
金属与酸反应(生成H2)的计算技巧 |
1.定量规律
(1)1 mol n价金属失去n mol电子,可从酸溶液中置换出n g H2(消耗n mol H+)。
M+nH+===Mn++H2↑
n mol n g
(2)金属与酸反应失去电子的物质的量=产生氢原子的物质的量。
(3)相同物质的量的金属与足量酸反应产生H2的物质的量之比等于反应后对应金属呈现的化合价之比。
2.常用方法
(1)守恒法
守恒法是化学计算的常用方法,包括原子守恒(质量守恒)、电荷守恒、得失电子守恒等。
(2)平均值法
①金属的摩尔电子质量(失去1 mol电子时的质量):
金属的摩尔电子质量=
如Al为9 g·mol-1 e-、Mg为12 g·mol-1 e-、Na为23 g·mol-1 e-,利用金属的摩尔电子质量可较简捷地计算。
②平均摩尔电子质量:两种或两种以上金属的混合物在反应中转移1 mol电子的质量。
1.将钠、镁、铝各0.3 mol分别放入100 mL 1 mol·L-1的盐酸中,同温、同压下产生的气体体积比是( )
A.1∶2∶3 B.6∶3∶2
C.3∶1∶1 D.1∶1∶1
[答案] C
2.两种金属混合物共15 g,投入足量的盐酸中,充分反应得11.2 L H2(标准状况),则原混合物组成肯定不能为下列的( )
A.Mg、Ag B.Fe、Mg
C.Al、Zn D.Mg、Al
[答案] D
与金属或其化合物相关的图像问题 |
解图像题三步曲——“一看”“二想”“三判断”
(1)“一看”(看图像)
①看面:弄清纵、横坐标的含义。
②看线:弄清线的走向、变化趋势及线的陡与平。
③看点:弄清曲线上点的含义,特别是一些特殊点,如与坐标轴的交点、曲线的交点、拐点、最高点与最低点等。
④看量的变化:弄清是浓度变化、物质的量的变化还是转化率的变化。
⑤看要不要作辅助线。
(2)“二想”
看完线后联想该物质所涉及的化学方程式。
(3)“三判断”
通过分析,依据化学方程式,做出正确判断。
3.将物质X逐渐加入Y溶液中,生成沉淀的物质的量n2与所加X的物质的量n1的关系如图所示。符合图示情况的是 ( )
选项 | A | B | C | D |
X | NaOH | AlCl3 | HCl | Na[Al(OH)4] |
Y | AlCl3 | NaOH | Na[Al(OH)4] | HCl |
C [氯化铝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先发生反应:Al3++3OH-===Al(OH)3↓,生成Al(OH)3沉淀,当氯化铝溶液反应完后,再滴入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Al(OH)3+NaOH===Na[Al(OH)4],沉淀溶解至最后消失,所以前后两个过程氢氧化钠的物质的量之比为3∶1,不符合图中所示情况,故A错误;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氯化铝溶液,先发生反应:Al3++4OH-===[Al(OH)4]-,不生成沉淀,当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完后,再滴入氯化铝溶液发生反应:3[Al(OH)4]-+Al3+===4Al(OH)3↓,生成沉淀直到最大,不符合图中所示情况,故B错误;四羟基合铝酸钠溶液中加入盐酸,先发生反应:[Al(OH)4]-+H+===Al(OH)3↓+H2O,生成Al(OH)3沉淀,当四羟基合铝酸钠溶液反应完后,再继续加入盐酸发生反应:Al(OH)3+3H+===Al3++3H2O,沉淀消失,所以前后两个过程HCl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3,符合图中所示情况,故C正确;四羟基合铝酸钠溶液加入盐酸中,先发生反应:[Al(OH)4]-+4H+===Al3++4H2O,不生成沉淀,当盐酸溶液反应完后,再滴入四羟基合铝酸钠溶液:3[Al(OH)4]-+Al3+===4Al(OH)3↓,生成沉淀直到最大,不符合图中所示情况,故D错误。]
4.某溶液中可能含有H+、NH、Mg2+、Fe3+、Al3+、SO等离子,当向该溶液中加入某浓度的NaOH溶液时,发现生成沉淀的物质的量随加入的溶液中NaOH的物质的量的变化如图所示:
[已知:Fe3++3OH-===Fe(OH)3↓,且Fe(OH)3难溶于水;NH+OH-===NH3·H2O]
(1)由此可知,该溶液中肯定含有的离子是 ,且各离子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
(2)肯定不含的阳离子是 。
[解析] 开始加入2 mol NaOH时,溶液无沉淀产生,说明溶液中有H+,且其物质的量为2 mol;因为最终沉淀完全溶解,所以溶液中无Mg2+、Fe3+,且产生沉淀和沉淀溶解所需的NaOH的物质的量之比为3∶1,所以溶液中有Al3+且其物质的量为1 mol,当加入5~8 mol NaOH时,发生的反应为NH+OH-===NH3·H2O,所以溶液中NH为3 mol,而阴离子SO一定含有,根据电荷守恒知,2 mol×1+1 mol×3+3 mol×1=n(SO)×2,则n(SO)=4 mol。
[答案] (1)H+、NH、Al3+、SO
n(H+)∶n(NH)∶n(Al3+)∶n(SO)=2∶3∶1∶4
(2)Mg2+、Fe3+
高中化学鲁科版必修1第3节 复合材料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化学鲁科版必修1第3节 复合材料教案设计,共5页。
化学必修1第2章 元素与物质世界第1节 元素与物质的分类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化学必修1第2章 元素与物质世界第1节 元素与物质的分类教案设计,共9页。
化学鲁科版第1节 元素与物质的分类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化学鲁科版第1节 元素与物质的分类教学设计,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