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浙江高考化学二轮讲义:专题八第2讲 化学反应条件的控制
展开第2讲 化学反应条件的控制
[考试说明]
知识内容 | 考试要求 |
(1)硫代硫酸钠和强酸反应的原理及实验现象 | b |
(2)浓度、温度对硫代硫酸钠与酸反应速率的影响 | c |
(3)不同的催化剂对同一反应的催化效果 | c |
(4)变量控制在实验研究中的应用 | c |
(5)氯化钴溶液的变色原理 | b |
(6)浓度、温度变化对氯化钴溶液平衡体系的影响 | b |
(7)不同条件下(酸、碱性)乙酸乙酯水解的速率和程度 | b |
化学反应影响因素的探究[学生用书P83]
1.实验探究程序
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程序→预测可能的结果→进行实验→获得实验数据→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2.化学反应探究类型
(1)对反应条件的探究
探究一个反应发生的条件,通常需要从反应发生所处的环境,如温度、压强、使用催化剂以及溶液的浓度大小等方面进行考虑。
(2)对反应途径的探究
一个化学反应的发生,从反应物到最终生成物都有一个反应历程,即反应途径。对反应途径的探究,就是通过分析反应可能进行的途径后,确定其最可能的一种情况。
(3)对实验原理的探究
对实验原理的探究,就是根据实验现象或结果进行“追根溯源”,寻找产生这种实验现象或实验结果的原理,并使之与对应的原理相吻合。
(4)对化学理论的探究
根据实验事实提出假设的理论依据,在此基础上构思原理并设计出实验方案,若得到的实验结果与假设相符,则理论正确。
(5)对反应现象的探究
反应现象是反应原理的表现形式,探究反应现象,就是列举出产生这种现象反对应的各种原理、理论,要注意可能的解释是否合理、准确。
(6)对物质成分的探究
根据提供的实验现象、实验数据及其他相关的实验内容,假设某物质可能的成分,再以这些成分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特征反应设计出实验方案,最后通过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7)对反应结论的探究
反应结论是实验的最终结果,反应结论可以是实验现象、数据或图表,还可以是一个化学方程式等。结论是唯一的,而对反应结论的探究方案却可以有多种,关键是要依据题给信息设计出合理、简便的实验方案。
(8)对计算结果的探究
计算结果是实验过程的定量体现。在设计对计算结果的探究实验方案时,要立足于计算结果的来源,对每个实验数据要反复核算,直至准确无误。
1.(2018·浙江4月选考,T28)某学习小组欲从含有[Cu(NH3)4]SO4、乙醇和氨水的实验室废液中分离乙醇并制备硫酸铜铵[CuSO4·(NH4)2SO4]固体,完成了如下实验:
已知:[Cu(NH3)4]2++4H+===Cu2++4NH
请回答:
(1)步骤①中,试剂X应采用________。
(2)甲、乙两同学取相同量的溶液Y分别进行蒸馏,收集到的馏出液体积相近,经检测,甲同学的馏出液中乙醇的含量明显偏低,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设计实验方案验证硫酸铜铵固体中的NH: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H2SO4
(2)加热温度偏高,馏出速度太快;冷却效果不好,造成乙醇损失
(3)取少量硫酸铜铵固体于试管中,加水溶解,再滴加足量的NaOH浓溶液,振荡加热,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置于试管口,若观察到试纸变蓝,表明该固体中存在NH
2.(2017·浙江4月选考,T28)FeSO4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2FeSO4Fe2O3+SO2↑+SO3↑。
请回答:
(1)将FeSO4受热产生的气体按图示装置进行实验,证实含有SO3和SO2。能说明SO2存在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测定BaSO4沉淀的质量,后续的操作步骤依次为________、洗涤、干燥、称量。
(2)设计一个实验方案,用化学方法验证FeSO4受热后固体的成分(不考虑其他反应)。
答案:(1)品红溶液褪色 过滤
(2)取适量固体,加足量稀盐酸溶解。取一份试液滴加KSCN溶液,若显血红色,则有Fe3+(含Fe2O3);另取一份试液滴加BaCl2溶液,若有白色沉淀,则有SO(含有未分解的FeSO4)。(其他答案合理即可)
3.某化学兴趣小组在一次实验探究中发现,向草酸(弱酸)溶液中逐滴加入高锰酸钾溶液时,溶液褪色总是先慢后快,即反应速率由小变大。为此,甲同学做了如下实验进行探究。(已知:①MnO在酸性环境下的还原产物是Mn2+,②2KClO32KCl+3O2↑,2KMnO4K2MnO4+MnO2+O2↑)
【实验用品】
仪器:试管(若干个)、胶头滴管(2支)
试剂:0.1 mol/L H2C2O4溶液、0.1 mol/L KMnO4溶液、稀硫酸、MnSO4固体
【实验内容】
在1号和2号试管中分别加入10 mL硫酸酸化的H2C2O4溶液,在1号试管中加入硫酸锰固体。然后在两支试管中加入0.1 mol/L KMnO4溶液。现做如下对比实验,现象如下表所示:
试管 | 1号 | 2号 |
实验现象 (褪色时间) | H2C2O4褪色很快 (4秒) | H2C2O4褪色很慢 (31秒) |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甲同学进行该实验还缺少的实验仪器是________。
(2)H2C2O4溶液与KMnO4溶液在酸性条件下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同学认为该反应褪色由慢到快是何种原因引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乙同学和丙同学从甲同学的实验探究中得到启示,他们也分别提出了能影响该溶液化学反应速率的另外两种可能原因,你认为他们提出的两种可能原因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2)据题中的已知条件①知MnO在酸性环境下的还原产物是Mn2+,又H2C2O4属于弱酸,应写分子式,故H2C2O4溶液与KMnO4溶液在酸性条件下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5H2C2O4+2MnO+6H+===10CO2↑+2Mn2++8H2O。
答案:(1)秒表 (2)5H2C2O4+2MnO+6H+===10CO2↑+2Mn2++8H2O
(3)Mn2+在反应中起到催化剂的作用,加快了反应速率
(4)①温度升高,反应速率增大,溶液褪色加快
②加入少量硫酸,可以促进草酸和高锰酸钾溶液的反应
解答影响因素探究类试题关键是在其他条件相同的前提下,只改变一个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规律。思路如下:
化学实验中的变量控制[学生用书P84]
1.反应速率影响因素的实验设计
以硫代硫酸钠与酸反应为例:2H++S2O===S↓+SO2↑+H2O,实验中由于生成的SO2易溶于水,所以观察不太方便,实验中以S产生快慢来判断反应快慢,这就是实验比较法,在设计实验比较时,必须排除其他因素的变动和干扰,即需要控制好与实验有关的各项反应条件。
(1)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容器1:10 mL 0.1 mol/L Na2S2O3溶液+10 mL 0.1 mol/L H2SO4
容器2:5 mL 0.1 mol/L Na2S2O3溶液+5 mL蒸馏水+10 mL 0.1 mol/L H2SO4
(2)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容器1:两个试管分别装10 mL 0.1 mol/L Na2S2O3溶液、10 mL 0.1 mol/L H2SO4,室温下
容器2:两个试管分别装10 mL 0.1 mol/L Na2S2O3溶液、10 mL 0.1 mol/L H2SO4,放在水浴中加热到某温度
室温下的两溶液和加热到某温度下的两溶液分别快速混合后,观察溶液变浑浊的快慢。
2.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的探究
(1)不同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2H2O22H2O+O2↑
选用等量不同催化剂(MnO2、CuO、Fe2O3、酶),测定相同时间产生O2的快慢。
(2)变量控制在实验研究中的设计方法
不同状态、不同温度、不同酸度下过氧化氢酶对过氧化氢分解的影响,比较产生O2的快慢。
3.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1)氯化钴溶液的变色原理
[CoCl4]2-+6H2O[Co(H2O)6]2++4Cl-,在溶液中加水稀释时,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溶液的颜色由蓝色逐渐变为红色,加入浓盐酸、氯化钙等物质时,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溶液由红色逐渐变为蓝色。
(2)二氯化钴的水合物的颜色变化
(3)乙酸乙酯水解的影响因素
实验中比较不同的催化剂对乙酸乙酯水解快慢和程度的影响。
4.化学实验条件的控制方法
1.某酸性工业废水中含有K2Cr2O7。光照下,草酸(H2C2O4)能将其中的Cr2O转化为Cr3+。某课题组研究发现,少量铁明矾[Al2Fe(SO4)4·24H2O]即可对该反应起催化作用。为进一步研究有关因素对该反应速率的影响,探究如下:
在25 ℃下,控制光照强度、废水样品初始浓度和催化剂用量相同,调节不同的初始pH和一定浓度草酸溶液用量,做对比实验,完成以下实验设计表(表中不要留空格)。
实验 编号 | 初始 pH | 废水样品 体积/mL | 草酸溶液 体积/mL | 蒸馏水 体积/mL |
① | 4 | 60 | 10 | 30 |
② | 5 | 60 | 10 | 30 |
③ | 5 | 60 |
|
|
解析:弄清实验目的。由题干可以看出实验目的是探究初始pH和一定浓度草酸的用量对反应速率的影响。三个实验中溶液的最终体积都是100 mL。由图中数据对比可以看出②③组实验探究的是草酸的用量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因此草酸溶液的体积要改变,为了保证混合溶液其他成分不发生变化,溶液的总体积不能发生改变,因此组合有很多种,如下表所示。
草酸溶液体积/mL | 蒸馏水体积/mL |
20 | 20 |
或15 | 或25 |
或25 | 或15 |
a(0<a<40,且a≠10) | 40-a |
答案:
草酸溶液体积/mL | 蒸馏水体积/mL |
20 | 20 |
(其他合理答案也正确)
2.某实验小组以H2O2分解为例,研究浓度、催化剂、溶液酸碱性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在常温下按照如下方案完成实验。
编号 | 反应物 | 催化剂 |
① | 10 mL 2%H2O2溶液 | 无 |
② | 10 mL 5%H2O2溶液 | 无 |
③ | 10 mL 5%H2O2溶液 | 1 mL 0.1 mol·L-1FeCl3溶液 |
④ | 10 mL 5%H2O2溶液+少量HCl溶液 | 1 mL 0.1 mol·L-1FeCl3溶液 |
⑤ | 10 mL 5%H2O2溶液+少量NaOH溶液 | 1 mL 0.1 mol·L-1FeCl3溶液 |
(1)催化剂能加快化学反应速率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①和②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时由于没有观察到明显现象而无法得出结论。资料显示,通常条件下H2O2稳定,不易分解。为了达到实验目的,你对原实验方案的改进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③、④、⑤中,测得生成氧气的体积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图。
分析上图能够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加入催化剂,能降低反应的活化能,使更多的分子成为活化分子,从而加快化学反应速率。(2)实验①、②中均没有使用催化剂,只是增大了H2O2的浓度,故实验①、②的目的是探究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实验过程中现象不明显,可采用升温或使用同种催化剂的方法加快反应速率来达到实验目的。(3)实验③、④、⑤中H2O2的浓度相同,并加入相同量的同种催化剂,而改变的条件是④中酸性增强,⑤中碱性增强。通过相同时间内产生O2的快慢(⑤>③>④)可得出如下结论:溶液的碱性增强,能加快H2O2的分解,而溶液的酸性增强,能减慢H2O2的分解。
答案:(1)降低了活化能 (2)探究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向反应物中加入等量同种催化剂(或将盛有反应物的试管放入同一热水浴中) (3)碱性环境能增大H2O2分解的速率,酸性环境能减小H2O2分解的速率
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因素的两种题型
(1)以表格或图像的形式给出多组实验数据,让学生找出每组数据的变化对反应速率的影响规律。
(2)给出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几种因素,让学生设计实验分析各因素对反应速率的影响规律。
课后达标检测[学生用书P135(单独成册)]
一、选择题
1.下述实验不能达到预期目的的是( )
选项 | 实验内容 | 实验目的 |
A | 向FeCl2溶液中加入几滴KSCN溶液,观察溶液颜色 | 检验FeCl2溶液是否已变质 |
B | 将Cl2通入NaBr溶液中 | 比较氯气与溴的氧化性强弱 |
C | 用冰水冷却铜与浓硝酸反应生成的气体 | 研究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
D | 直接将CuCl2溶液加热蒸干、灼烧 | 制取无水CuCl2固体 |
解析:选D。直接将CuCl2溶液蒸干,因CuCl2易水解:CuCl2+2H2OCu(OH)2+2HCl,HCl易挥发,蒸干后最终得到CuO固体。
2.下列实验方案可行的是( )
A.用1 mol/L的盐酸与MnO2反应制取氯气
B.用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鉴别二氧化氮和溴蒸气
C.用10 mL量筒量取8.50 mL浓硫酸用于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稀硫酸
D.用湿润的有色纸条鉴别氯化氢和氯气
解析:选D。制取氯气需要浓盐酸,而1 mol/L的盐酸是稀盐酸,A项错误;二氧化氮与水反应生成的硝酸、溴蒸气都具有氧化性,都能氧化碘离子,B项错误;量筒属于粗量仪器,不能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数,C项错误。
3.已知分解1 mol H2O2放出热量98 kJ,在含少量I-的溶液中,H2O2分解的机理为
H2O2+I-―→H2O+IO- 慢
H2O2+ IO-―→H2O +O2+I- 快
下列有关该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反应速率与I-浓度有关
B.IO-也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C.反应活化能等于98 kJ·mol-1
D.v(H2O2)=v(H2O)=v(O2)
解析:选A。A.将题给两个反应合并可得总反应为2H2O2===2H2O+O2↑,该反应中I-作催化剂,其浓度的大小将影响该反应的反应速率。B.该反应中IO-是中间产物,不是该反应的催化剂。C.反应的活化能表示一个化学反应发生所需要的最小能量,分解1 mol H2O2放出98 kJ热量,不能据此判断该反应的活化能。D.由反应速率与化学方程式中对应物质的化学计量数的关系可知v(H2O2)=v(H2O)=2v(O2)。
4.利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下列实验,能得出相应实验结论的是( )
选项 | ① | ② | ③ | 实验结论 |
A | 浓盐酸 | MnO2 | NaBr溶液 | 氧化性:Cl2>Br2 |
B | 浓氨水 | 碱石灰 | AgNO3溶液 | AgOH具有两性 |
C | 浓硫酸 | Na2SO3 | FeCl3溶液 | SO2具有还原性 |
D | 稀盐酸 | Na2CO3 | Na2SiO3 | 非金属性:Cl>C>Si |
解析:选C。A项,浓盐酸和二氧化锰反应是在加热的条件下发生的,故不能完成实验;B项,本实验中只在硝酸银溶液中通入了氨气这一种碱性气体,没有加入酸性物质,故不能说明AgOH具有两性;D项,稀盐酸和Na2CO3反应生成的CO2中含有氯化氢气体杂质,且盐酸不是氯元素的最高价含氧酸,得不到相应的结论。
5.下列实验设计能够成功的是( )
A.检验亚硫酸钠试样是否变质:
试样溶液白色沉淀沉淀不溶解
B.除去乙酸乙酯中混有的乙酸:
混合液溶液分层得到上层液体
C.证明酸性条件下H2O2氧化性比I2强:
NaI溶液溶液变蓝色
D.鉴定盐A的成分是FeBr3:
解析:选B。Na2SO3与Ba(NO3)2反应生成的BaSO3可被HNO3氧化生成BaSO4,A错误;乙酸能与Na2CO3反应,上层是乙酸乙酯,B正确;在NaI溶液中加HNO3酸化,HNO3可氧化I-,C错误;D项中若盐A是FeBr2,也会出现同样的现象,D错误。
6.某课外实验小组设计的下列实验不合理的是( )
解析:选C。A项,生成的H2能将体系中的O2排出,能观察到Fe(OH)2白色沉淀;B项,脱脂棉燃烧能说明Na2O2与水反应放热;C项,不能用排水法收集NO2气体;D项,NaOH固体溶于水放热且提供OH-,抑制NH3·H2O的电离,能用于制备少量NH3。
7.实验测得某反应在不同pH下产物A的浓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图(其他条件相同)。则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若增大压强,该反应的反应速率一定增大
B.pH=6.8时,随着反应的进行反应速率逐渐增大
C.一定pH范围内,溶液中H+浓度越小,反应速率越快
D.可采用调节pH的方法使反应停止
解析:选D。无法确定反应有没有气体参加,A错误;图像中表示反应速率的是曲线的斜率,B错误;pH越小,H+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C错误;pH=8.8时,反应速率接近于0,D正确。
8.下列有关实验原理或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各放一张质量相同的滤纸于天平的两个托盘上,将NaOH固体放在左盘上称量
B.欲除去CO2中少量的SO2,将混合气通入饱和碳酸钠溶液
C.实验室用图1所示装置制取少量氨气
D.实验室用图2所示装置检验火柴头燃烧产生的SO2
解析:选D。NaOH固体应放在小烧杯中称量,A项错;Na2CO3溶液在除去SO2的同时也会与CO2反应,B项错;加热NH4Cl固体不会得到氨气,且加热固体时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C项错。
9.根据下列实验内容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选项 | 实验内容 | 结论 |
A | 某物质的水溶液能使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 该物质一定是氨气 |
B | 某气体能使湿润的淀粉KI试纸变蓝 | 该气体一定是氧化 性气体 |
C | 苯与溴水混合,溴水褪色 | 苯中含碳碳双键 |
D | 某物质燃烧后的产物既能使白色硫酸铜粉末变蓝,又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 该物质一定是碳氢化合物 |
解析:选B。A项,只要是碱性溶液均可使红色石蕊试纸变蓝,不一定是氨气的水溶液;B项,能使湿润的淀粉KI试纸变蓝的气体一定是氧化性气体,如NO2、溴蒸气等;C项,苯与溴水混合,溴水褪色,是萃取过程,不是加成反应;D项只能说明该物质中含有C、H元素或S、H元素,既可能为碳氢化合物,也可能为碳氢氧化合物,还可能为硫氢化合物。
二、非选择题
10.臭氧是一种强氧化剂,常用于消毒、灭菌等。O3在水中易分解,一定条件下,O3的浓度减少一半所需的时间(t)如下表所示。已知:O3的起始浓度为 0.021 6 mol/L。
(1)pH增大能加速O3分解,表明对O3分解起催化作用的是______________。
(2)在30 ℃、pH=4.0条件下,O3的分解速率为________mol/(L·min)。
(3)据表中的递变规律,推测O3在下列条件下分解速率依次增大的顺序为________(填字母代号)。
a.40 ℃、pH=3.0
b.10 ℃、pH=4.0
c.30 ℃、pH=7.0
解析:(1)pH增大,OH-浓度增大,加速了O3分解,表明OH-对O3分解具有催化作用。
(2)30 ℃、pH=4.0时,O3分解的Δc==0.010 8 mol/L,用时108 min,则O3分解速率v==1.00×10-4 mol/(L·min)。
(3)据表中递变规律,40 ℃、pH=3.0时,所用时间介于31~158 min;10 ℃、pH=4.0时所用时间>231 min;30 ℃、pH=7.0时所用时间<15 min,则分解速率依次增大顺序为b、a、c。
答案:(1)OH- (2)1.00×10-4 (3)b、a、c
11.在实验室用氢气、一氧化碳、碳均可还原氧化铜。比较三个反应并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四种装置中,可用于氢气还原氧化铜的是装置________,可用于碳还原氧化铜的是装置________。(填装置代号)
(2)CO还原CuO若采用装置3,装置3中广口瓶内的溶液为澄清石灰水,反应开始后广口瓶中的现象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产生这种现象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产生该现象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CO还原CuO若采用装置4,装置4末端酒精灯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氢气还原氧化铜时,应先通入氢气,待还原反应结束、冷却后再停止通入氢气,故需选装置1;用碳还原氧化铜时,两种固态反应物可先混合均匀后装入试管再加热,利用澄清石灰水检验有无CO2生成,从而证明反应是否已发生,故应选用装置2。(2)由CO+CuOCO2+Cu可知反应开始后广口瓶中的澄清石灰水会变浑浊;产生该现象的原因是CO2+Ca(OH)2===CaCO3↓+H2O。(3)CO有毒,故CO还原CuO若采用装置4,要进行尾气处理,末端酒精灯的作用就是使CO燃烧,防止污染空气。
答案:(1)1 2
(2)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有二氧化碳生成
Ca(OH)2+CO2===CaCO3↓+H2O
(3)点燃尾气,防止未反应完的一氧化碳污染空气
12.硫酸亚铁铵[(NH4)2Fe(SO4)2]是分析化学中的重要试剂。
[查阅材料]隔绝空气加热至500 ℃时硫酸亚铁铵能完全分解,分解产物中含有铁氧化物、硫氧化物、氨气和水蒸气等。
[实验探究]某化学小组选用下图所示部分装置进行实验(夹持装置略)。
实验Ⅰ 验证分解产物中含有氨气和水蒸气,并探究残留固体成分。
(1)所选用装置的正确连接顺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填装置代号)。
(2)证明有水蒸气生成的实验现象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证明有氨气生成的实验现象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A中固体完全分解后变为红棕色粉末,设计实验证明A中残留固体仅为Fe2O3,而不含FeO或Fe3O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Ⅱ 乙同学为探究分解产物中的硫氧化物,连接装置A—E—F—B进行实验。
(5)实验过程中观察到:E中没有明显现象,F中溶液褪色,据此得出的结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B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实验证明(NH4)2Fe(SO4)2受热分解除生成上述产物外,还有N2生成,写出A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要验证水蒸气和氨气,应先验证水蒸气,由题图可知,用无水硫酸铜验证水蒸气,用足量碱石灰吸收水蒸气,用酚酞验证氨气,所以装置的连接顺序为ACBD。(2)无水硫酸铜为白色粉末,结合水蒸气形成蓝色的硫酸铜晶体。(3)氨气溶于水生成一水合氨,一水合氨为弱碱,酚酞遇碱变红。(4)验证残留固体仅为Fe2O3,而不含FeO或Fe3O4,可加入稀硫酸将残留固体溶解,再加入少量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不褪色,则证明残留固体中不含FeO或Fe3O4。(5)E中没有明显现象,说明没有SO3生成,F中溶液褪色,说明有SO2生成。(6)B中盛有碱石灰,可以吸收SO2气体,防止污染空气。(7)反应物为(NH4)2Fe(SO4)2,生成物为Fe2O3、SO2、NH3、N2、H2O,配平得:2(NH4)2Fe(SO4)2Fe2O3+4SO2↑+2NH3↑+N2↑+5H2O。
答案:(1)ACBD
(2)C中无水硫酸铜变蓝
(3)D中溶液变为红色
(4)取少量A中残留固体,加入适量稀硫酸使其完全溶解,向溶液中滴加少量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若高锰酸钾溶液不褪色,则残留固体是Fe2O3,而不含FeO或Fe3O4(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5)分解产物中有SO2,没有SO3
(6)吸收SO2,防止污染空气
(7)2(NH4)2Fe(SO4)2Fe2O3+4SO2↑+2NH3↑+N2↑+5H2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