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54页未读,
继续阅读
所属成套资源:2020新课标高考生物二轮复习教师用书精品教案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2020新课标高考生物二轮复习教师用书:第1部分专题8 生命活动的调节
展开
专题八 生命活动的调节
构建知识体系·串联主干知识
■核心要点清误····························································
内环境及其稳态的维持
1.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会引起组织肿胀。(√)
2.骨骼肌纤维内乳酸积累过多,会引起细胞体积增大。(√)
3.血糖调节中,血糖浓度变化可以刺激相关细胞或下丘脑中的相关部位,所以葡萄糖也可以是信息分子。(√)
4.在血糖调节中,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具有拮抗关系,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具有协同关系。(√)
5.在寒冷环境中,人的产热量大于散热量,以防止在寒冷环境中体温降低。(×)
提示:只要不超过机体的自我调节能力,人体产热量和散热量基本保持平衡。
6.哺乳动物长时间未饮水导致机体脱水时,会发生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减弱。(×)
提示:机体脱水时,血浆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神经调节
1.刺激传出神经也可以引起效应器反应,这种反应不能称为反射。(√)
2.人憋尿的现象说明,高级神经中枢可以控制低级神经中枢控制的反射。(√)
3.K+在细胞外的浓度高于细胞内的浓度,所以在静息电位形成过程中K+运输的方式是主动运输。(×)
提示:K+在细胞外的浓度低于细胞内的浓度,所以在静息电位形成过程中K+运输的方式是协助扩散。
4.在人体内发生某种反射的时候,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上兴奋传导都是双向的。(×)
提示:在人体内反射发生的过程中,兴奋在神经元上的传导总是单向的。
5.兴奋传递过程中,突触小体处发生的信号转换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提示:兴奋传递过程中,突触小体处发生的信号转换是电信号→化学信号。
体液调节及与神经调节的关系
1.激素的受体与细胞膜上运输物质的载体一样,也位于细胞膜上。 (×)
提示:固醇类激素的受体位于膜内。
2.肾上腺素的分泌活动不受神经的直接支配。(×)
提示:肾上腺素的分泌活动受神经的直接支配。
3.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受下丘脑调控。(√)
4.根据反馈调节的特点可知,如果给运动员过量注射性激素,则会影响运动员性器官的发育。(√)
5.延长光照可提高鸡产蛋率,鸡的产蛋率与体内的雌激素水平密切相关。(√)
免疫调节
1.效应T细胞都是在胸腺中由造血干细胞分裂分化产生的。(×)
提示:效应T细胞是由T细胞分裂分化产生。
2.病毒侵入机体后能被内环境中的T细胞和浆细胞特异性识别。(×)
提示:浆细胞不具有识别抗原功能。
3.人体内的吞噬细胞只参与非特异性免疫过程。(×)
提示:人体内的吞噬细胞也参与特异性免疫。
4.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触青霉素后会发生自身免疫反应。(×)
提示: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触青霉素后发生过敏反应。
5.艾滋病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严重减退而体液免疫功能不受影响。(×)
提示:艾滋病病毒主要攻击和破坏T细胞,体液免疫功能也会降低。
植物的激素调节
1.达尔文通过实验证明了胚芽鞘尖端受单侧光刺激后,产生某种“影响”传递到伸长区造成向光生长。(√)
2.鲍森·詹森的实验中,琼脂片可用云母片替代。(×)
提示:生长素可以通过琼脂片但不可以通过云母片,所以鲍森·詹森的实验中不能用云母片替代琼脂片。
3.在太空失重状态下植物激素不能进行极性运输。(×)
提示:极性运输是细胞的一种主动运输,与重力无关。
4.生长素和赤霉素都能促进植物生长。(√)
5.植物激素的产生部位和作用部位可以不同。(√)
6.在黑暗条件下,细胞分裂素可延缓成熟绿叶中叶绿素的降解,表明细胞分裂素能延缓叶片变黄。(√)
7.生长素可通过促进乙烯合成来促进茎段细胞伸长。(×)
提示:生长素可通过促进乙烯合成来抑制茎段细胞伸长。
考点1 人体内环境的稳态与调节
(对应学生用书第64页)
■核心整合——知识内化 融会贯通··································
1.内环境及其组成
(1)必须认准三类“内环境物质”
①小分子物质——CO2、O2、氨基酸、核苷酸、葡萄糖等。
②大分子物质——血浆蛋白、抗体等。
③信号分子——淋巴因子、激素、神经递质等。
(2)必须认准两类“非内环境物质”
①专存在于细胞内的物质(如血红蛋白、呼吸酶等)不属于内环境成分。
②专存在于与外界相通腔(如消化道、呼吸道、膀胱等)中的物质不属于内环境成分。
(3)必须认准发生于内环境中的三类反应
①酸碱缓冲对参与的对碱或酸的缓冲反应。
②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的反应。
③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反应。
2.水盐平衡调节
(1)水盐的平衡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作用下,主要通过肾脏来完成的。神经调节途径: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大脑皮层→产生渴感→主动饮水、补充水分;
神经—体液调节途径: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垂体抗利尿激素→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尿量减少。
(2)引起水盐平衡调节的是渗透压的变化。引起机体抗利尿激素分泌的有效刺激是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升高。
3.体温调节
(1)寒冷环境中产热量等于散热量,炎热环境中散热量等于产热量。持续发烧时,产热量等于散热量。
(2)体温调节感受的刺激是温度的变化,冷觉与温觉形成的部位是大脑皮层,而体温调节的中枢是下丘脑。
4.血糖平衡调节
(1)相关器官:下丘脑(调节中枢)、肝脏(肝糖原的合成和分解)、肌肉(葡萄糖合成肌糖原等)、胰岛(分泌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肾脏(肾小管、集合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和小肠(糖类的消化和吸收)等。
(2)调节途径:
5.下丘脑在体温、水盐和血糖调节中的作用
(1)
(2)分析
①下丘脑的四个功能和三个中枢
a.四个功能:感受、传导、分泌和调节。
b.三个中枢: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和水盐调节中枢。
②水盐调节的中枢在下丘脑,但产生渴觉的中枢在大脑皮层。
③在升高血糖方面具有协同作用的激素是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在调节体温方面具有协同作用的激素是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
■素养提升——规范表述 严谨准确··································
1.剧烈运动后,运动员会肌肉酸痛但内环境中的酸碱度却能保持相对稳定,请解释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
提示:剧烈运动时,由于供氧不足,肌肉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导致肌肉酸痛,但由于内环境中存在缓冲物质(碳酸/碳酸氢钠)进行调节,pH保持相对稳定。
2.胰岛素发挥作用的过程中,如何体现负反馈调节机制的?
提示:在正常的血糖调节过程中,胰岛素分泌增多,会导致血糖浓度降低;降低的血糖浓度又反过来影响胰岛B细胞对胰岛素的分泌。
3.胰岛素可通过作用于下丘脑神经元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写出以大鼠为实验材料验证此现象的实验思路。
提示:将若干生理状况相同的大鼠随机平均分成两组,实验组在其下丘脑神经元周围施加适量的胰岛素溶液,对照组施加等体积(量)生理盐水,测定并比较施加试剂前后血液中胰高血糖素的浓度。
4.部分婴幼儿的营养主要依赖于奶粉,尝试分析为何低劣的奶粉会导致“大头娃娃”的出现?
提示:低劣奶粉中氨基酸含量低,婴儿血浆蛋白不足,导致血浆渗透压偏低,更多水分进入了组织液,引起组织水肿(“大头娃娃”)。
■真题再做——思悟方法 体验感悟·································
1.(2019·全国卷Ⅲ)下列关于人体组织液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血浆中的葡萄糖可以通过组织液进入骨骼肌细胞
B.肝细胞呼吸代谢产生的CO2可以进入组织液中
C.组织液中的O2可以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组织细胞中
D.运动时,丙酮酸转化成乳酸的过程发生在组织液中
D [骨骼肌细胞生存的内环境是组织液,血浆中的葡萄糖可以通过组织液进入骨骼肌细胞,A正确;肝细胞呼吸代谢产生的CO2可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组织液,B正确;组织液中的O2可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组织细胞,C正确;人体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的过程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D错误。]
2.(2019·全国卷Ⅱ)当人体失水过多时,不会发生的生理变化是( )
A.血浆渗透压升高
B.产生渴感
C.血液中的抗利尿激素含量升高
D.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降低
D [当人体水分丢失过多时,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兴奋传递到大脑皮层产生渴感;由下丘脑分泌并由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多,在抗利尿激素的作用下,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能力增强,以减少水分随尿液流失,D项符合题意。]
3.(2019·全国卷Ⅲ)下列不利于人体散热的是( )
A.骨骼肌不自主战栗 B.皮肤血管舒张
C.汗腺分泌汗液增加 D.用酒精擦拭皮肤
A [骨骼肌不自主战栗是增加产热的一种途径,A符合题意;皮肤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利于散热,B不符合题意;汗腺分泌汗液增加,利于蒸发散热,C不符合题意;用酒精擦拭皮肤可以带走身体的大量热量,D不符合题意。]
4.(2019·海南高考)胰岛素与细胞膜上相应受体结合后可以促进细胞对葡萄糖的吸收。下列情况可以导致血糖浓度降低的是( )
A.健康人早餐食用馒头、面包和米粥等食物后
B.胰岛A细胞分泌增强,胰高血糖素水平上升
C.体内胰岛素水平正常,胰岛素受体活性降低
D.胰岛B细胞分泌增强,胰岛素受体活性正常
D [健康人早餐食用馒头、面包和米粥等食物后,面食中含有淀粉,在消化道经淀粉酶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血糖会升高,A错误;胰岛A细胞分泌增强,胰高血糖素水平上升,升高血糖,B错误;体内胰岛素水平正常,胰岛素受体活性降低,胰岛素需要与受体结合才能发挥降血糖的作用,故血糖会升高,C错误;胰岛B细胞分泌增强,胰岛素分泌增加,胰岛素受体活性正常,胰岛素与其受体结合,有效降低血糖,血糖下降,D正确。故选D。]
5.(2019·江苏高考)甲、乙、丙三人在一次社区健康日活动中检测出尿糖超标,为进一步弄清是否患糖尿病,依据规范又进行了血液检测。图1、图2所示为空腹及餐后测定的血糖及胰岛素浓度。糖尿病血糖浓度标准为:空腹≥7.0 mmol/L,餐后2h≥11.1 mmol/L,请回答下列问题:
(1)正常人进食后血糖浓度上升,胰岛素分泌增多。胰岛素可促进血糖进入细胞内________、合成糖原或转变为非糖物质,并抑制________及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同时胰岛A细胞分泌________受抑制,使血糖浓度下降。
(2)据图初步判断________是糖尿病患者,需复查血糖。患者常因血糖浓度升高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________产生渴感,表现为多饮。
(3)除糖尿病外,尿糖超标的原因还可能有________(填序号)。
①一次性摄糖过多 ②低血糖患者 ③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 ④肾小管重吸收功能障碍
(4)结合图1、图2分析,乙出现上述检测结果的原因可能有________(填序号)。
①自身抗体与胰岛素结合 ②自身效应T细胞持续杀伤胰岛B细胞 ③自身抗体竞争性结合靶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 ④胰岛B细胞膜上载体对葡萄糖的转运能力下降
分析:由图1可知,空腹时甲和乙血糖浓度偏高,丙的血糖浓度正常;餐后一段时间内甲、乙、丙的血糖浓度均有所上升;餐后3 h甲、乙的血糖浓度下降但是仍然高于正常值,丙的血糖浓度恢复正常。由图2可知,甲餐后胰岛素含量稍微有所升高,幅度较小;乙和丙的胰岛素含量先升高后下降,乙的胰岛素含量高于甲和丙。
解析:(1)正常人进食后,血糖浓度升高,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促进葡萄糖进入组织并氧化分解、合成肝糖原和肌糖原或转化为非糖物质,并抑制肝糖原分解及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同时胰岛素分泌量增加会抑制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进而引起血糖浓度下降。(2)由图可知,甲和乙餐前和餐后的血糖浓度均高于正常值,符合糖尿病的血糖标准,故可能是糖尿病患者,需要进行复查。糖尿病患者血糖浓度升高,细胞外液渗透压会升高,一方面引起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多,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水的重吸收,另一方面将兴奋传至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从而降低细胞外液渗透压。(3)糖尿病患者会出现尿糖,一次性摄糖过多也会出现暂时性尿糖;低血糖患者血糖浓度低于正常值,不会出现尿糖;抗利尿激素的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不会引起尿糖;肾小管会重吸收水、葡萄糖、氨基酸等成分,若肾小管重吸收功能障碍,则可能会出现尿糖。故选①④。(4)由图可知,乙餐后的胰岛素分泌量很高,但是血糖水平远远高于正常值,故可能是自身抗体与胰岛素结合或自身抗体竞争性结合靶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胰岛素不能与受体结合,导致胰岛素不能发挥降血糖的作用,①③正确;若自身效应T细胞持续杀伤胰岛B细胞,则会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与题意不符,②错误;胰岛素作用的靶细胞是几乎全身细胞,若仅仅胰岛B细胞膜上的载体对葡萄糖的转运能力下降,其他细胞上载体对葡萄糖的转运能力正常,则乙的血糖应该正常或稍微偏高,胰岛素水平也会正常或稍微偏高,④错误。
答案:(1)氧化分解 肝糖原分解 胰高血糖素 (2)甲、乙 大脑皮层 (3)①④ (4)①③
6.(2018·江苏高考)正常人体感染病毒会引起发热,发热过程分为体温上升期、高温持续期和体温下降期。下图为体温上升期机体体温调节过程示意图,其中体温调定点是为调节体温于恒定状态,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预设的一个温度值,正常生理状态下为37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激素甲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激素乙通过______________的途径作用于甲状腺。
(2)体温上升期,人体骨骼肌不随意的节律性收缩,即出现“寒战”,有助于体温____________。综合图解分析,体温上升期人体进行体温调节的方式有______________。
(3)高温持续期,人体产热量______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散热量。此阶段人体有时会出现脱水现象,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加,肾小管和集合管_____________,从而减少尿量。
(4)体温下降期,机体增加散热的途径有____________。
(5)体温上升期,人体会出现心率加快、血压轻度升高等症状,易引发慢性心血管疾病急性发作。请解释血压升高的可能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中激素甲表示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激素乙表示垂体细胞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其中促甲状腺激素通过体液运输的途径作用于甲状腺,促进甲状腺的发育和甲状腺激素的分泌。(2)体温上升期,人体骨骼肌收缩有助于体温上升到已上调的体温调定点;图示增加产热的方式有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即体温上升期人体进行体温调节的方式有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3)高温持续期,人体温度维持相对稳定,因此人体产热量与散热量相等;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可以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进而减少尿量。(4)体温下降期,机体皮肤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以增加散热量,还可以通过汗腺分泌增加散热量。(5)体温上升期,由于心脏血液输出量增加,外周血管收缩,导致人体出现心率加快、血压轻度升高等症状,因此易引发慢性心血管疾病急性发作。
答案:(1)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体液运输
(2)上升到已上调的体温调定点(或上升到38.5 ℃) 神经调节、体液调节
(3)等于 重吸收水的能力增强(或重吸收水量增加)
(4)汗腺分泌增加,皮肤血管舒张 (5)心脏血液输出量增加,外周血管收缩
7.(2014·山东高考)研究者将空腹的大鼠置于冷水中,探究冷水刺激对大鼠生理功能的影响。
(1)冷水刺激引起实验大鼠皮肤________产生兴奋,兴奋沿传入神经到达神经中枢,经神经中枢处理,使传出神经末梢释放________,引起皮肤血管________,减少皮肤散热量;同时引起________(填激素名称)分泌增加,细胞代谢加快,产热量增加,以维持体温稳定。
(2)冷水刺激产生的兴奋还可以通过神经中枢作用于胰岛,引起________分泌增加,该激素促进________分解,血糖水平升高,以对抗冷水刺激。
(3)冷水刺激引起胃黏膜内的HCO减少,从而对H+缓冲作用减弱,会使胃黏膜组织液的________降低,可引起胃黏膜损伤。
(4)胃黏膜可抵御致病微生物对机体的侵害,在机体________(填“特异性”或“非特异性”)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
解析:(1)大鼠皮肤的感受器受到冷水刺激后产生兴奋,兴奋沿传入神经到达神经中枢,经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处理后,传出神经末梢释放神经递质,引起皮肤血管收缩,减少皮肤散热量;同时引起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分泌增加,细胞代谢加快,产热量增加,以维持体温稳定。(2)神经中枢通过有关神经作用于胰岛,引起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增加,促进肝糖原分解,升高血糖。(3)从题中信息可知,HCO有缓冲H+的作用。胃黏膜内的HCO减少,对H+的缓冲作用会减弱,从而使胃黏膜组织液的酸碱度降低,引起胃黏膜损伤。(4)胃黏膜对致病微生物的抵御作用,属于非特异性免疫中的第二道防线。
答案:(1)(冷觉)感受器 神经递质 收缩 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 (2)胰高血糖素 肝糖原(元) (3)pH(或酸碱度) (4)非特异性
■考向专练——题点研练 触类旁通·································
考查内环境的组成及稳态
(2019·陕西二模)下列有关内环境及其稳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内环境是指细胞外液,包括血液、组织液和淋巴等
B.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一定与外界环境的剧烈变化有关
C.胰岛素的作用结果影响胰岛素分泌的过程属于反馈调节
D.人体在寒冷环境中产热增加、散热减少,从而维持体温的恒定
C [内环境是指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A错误;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界环境剧烈变化时,内环境稳态会遭到破坏,但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不都是与外界环境的剧烈变化有关,也与机体本身有关,B错误;胰岛素的作用结果使血糖浓度降低,血糖浓度降低会反过来影响胰岛素的分泌,这属于反馈调节,C正确;人体在寒冷环境中产热增加、散热也增加,从而维持体温的恒定,D错误。]
“四看法”排除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考查血糖调节
1.下列与人体内环境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内环境是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因为其中含有多种酶
B.K+、核苷酸和血浆蛋白都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C.血浆中的氨基酸进入组织细胞需穿过3层生物膜
D.下丘脑是内环境渗透压、温度的调节中枢
A [细胞质基质是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内环境不含有多种酶,A项错误;K+维持血浆渗透压,核苷酸属于血浆中的营养成分,血浆蛋白是血浆中的蛋白质,B项正确;血浆中的氨基酸需穿过毛细血管壁细胞(2层膜),再进入组织细胞(1层膜),共3层生物膜,C项正确;下丘脑是体温、水盐平衡和血糖调节的中枢,D项正确。]
2.(2019·潍坊市高三一模)“热量限制”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能够改善代谢并延长寿命的重要手段。研究人员对患Ⅱ型糖尿病的小鼠进行了间歇性热量限制,以研究间歇性热量限制能否有效干预糖尿病。实验过程及结果如下表:
组别
饲喂处理
检测结果
甲组
进食一周FMD(热量为正常饮食的30%),然后恢复一周正常饮食,连续八周重复
空腹血糖显著降低,胰岛B细胞数量增加
乙组
正常饮食八周
生理指标与实验前相当
说明:FMD是一种富含多种植物成分的低糖、低脂、低蛋白、高纤维的食物。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患Ⅱ型糖尿病小鼠有高血糖、高胰岛素、多尿等症状。请解释出现多尿症状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结果表明间歇性热量限制能有效降低血糖,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最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已知Ⅱ型糖尿病是机体胰岛素缺乏所致。根据上述实验结果推测,间歇性热量限制________(填“能”或“不能”)有效干预Ⅱ型糖尿病,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饮食习惯的角度分析,人们应如何降低患Ⅱ型糖尿病的风险?
解析:(1)患Ⅱ型糖尿病小鼠有高血糖的症状,其尿液中的葡萄糖增加了尿液的渗透压,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量减少,从而导致尿量增多。
(2)Ⅱ型糖尿病主要是因为胰岛素相应受体的活性被抑制,从而无法正常地与胰岛素结合,因而无法降血糖,引发糖尿病。对患Ⅱ型糖尿病小鼠进行间歇性热量限制后,其空腹血糖含量显著降低,可推测最可能的原因是间歇性热量限制能提高机体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从而有效降低血糖。
(3)通过对糖尿病小鼠进行间歇性热量限制后,其胰岛B细胞数量增加,而I型糖尿病是机体胰岛素缺乏所致,由此可知间歇性热量限制能有效干预I型糖尿病。
(4)进食富含低糖、低脂、低蛋白、高纤维的FMD后,Ⅱ型糖尿病症状得以有效缓解,由此可知减少高热量食物的过多摄入可降低患Ⅱ型糖尿病的风险。
答案:(1)尿液中含有的葡萄糖提高了尿液的渗透压,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
(2)间歇性热量限制能提高机体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从而有效降低血糖
(3)能 间歇性热量限制处理能使胰岛B细胞数量增加
(4)减少高热量食物的过多摄入(低糖、低脂饮食)
有关血糖平衡调节的几个答题要点
(1)胰岛素的生理功能应表述为:促进组织加速细胞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切忌笼统地表述为降血糖,降血糖只是胰岛素的作用结果。同理,牢记胰高血糖素的生理功能为:促进肝糖原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类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
(2)掌握促进胰岛素分泌的因素有血糖含量升高、有关神经兴奋及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等。
(3)作答有关升血糖的问题时,应明确肌糖原只为骨骼肌提供能量物质,不补充血糖。即答题时不能出现“肌糖原分解”的错误表述。
(4)糖尿病患者未必缺乏胰岛素,缺乏胰岛素(胰岛B细胞受损)可导致糖尿病(此为Ⅱ型糖尿病),但倘若缺乏胰岛素受体或胰岛素与受体不能正常结合,也会导致血糖过高呈现糖尿病(此为Ⅱ型糖尿病)。
考查水盐调节
(2019·衡水金卷)如图为正常人分别一次性饮用等量(1 000 mL)的清水和生理盐水后,尿液生成速率随时间变化的平均值(图中曲线A、B表示饮用不同液体后的结果)。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________________的含量有关。
(2)在A、B两条曲线中,饮用清水的是________。判断的依据是大量清水被人体吸收后,引起血浆渗透压降低,减弱对________________的刺激,使________________的分泌减少,进而导致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________________减少,尿量增加。
解析:(1)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2)当机体饮水过多(大量饮用清水)时,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减弱,致使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减少,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减弱,最终使尿量增多。据图可知,饮用不同液体1 h时,B曲线表示的尿液生成速率明显高于A曲线,由此可推知在A、B两条曲线中,饮用清水的是曲线B。
答案:(1)无机盐、蛋白质
(2)曲线B 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 抗利尿激素 重吸收
考查体温调节
(2019·晋冀鲁豫名校高三联考)为验证乙醇能降低小鼠体温,研究小组将小鼠提前1天放入15~40 ℃的无线遥测温度梯度实验箱内,并允许小鼠自由选择环境温度(在梯度箱中动物会选择与自身体温接近的环境温度下生活),然后在次日早晨给甲组小鼠腹腔注射37 ℃的20%的一定量乙醇,乙组小鼠注射37 ℃等量的生理盐水,观察小鼠在箱内的活动差异。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该实验过程,提前1天将小鼠放入温度梯度箱内的目的是_______。
(2)乙醇可能通过影响体温调节中枢所在部位——________的活动来降低小鼠的体温。一段时间后可能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为乙组小鼠活动区域的温度________(填“高于”或“低于”)甲组小鼠活动区域的。
(3)5羟色胺能抑制战栗产热和引起外周神经舒张,从而使体温降低,该实验小组认为乙醇可能通过促进5羟色胺的合成进而导致小鼠体温下降,并利用上述提供的实验试剂、用具及5羟色胺受体阻断剂,在上述实验的操作基础上增设一组实验丙,丙组小鼠注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实验预期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若直接把小鼠放入温度梯度实验箱内进行实验,小鼠会对新的环境产生恐惧等不适症状,对实验结果造成干扰,因此应提前1天将小鼠放入温度梯度箱内。
(2)体温调节中枢位于小鼠的下丘脑中。乙醇能降低小鼠体温,甲组小鼠腹腔注射37 ℃的20%的一定量乙醇,因此乙组小鼠活动区域的温度应高于甲组小鼠的活动区域。
(3)5羟色胺为一种神经递质,其与肌细胞和神经细胞上相应特异性受体结合,抑制战栗产热和引起外周神经舒张,从而使体温降低。为推测乙醇可能通过促进5羟色胺的合成进而导致小鼠体温下降,可增设实验丙,即注射等量的37 ℃的20%的一定量乙醇和5羟色胺受体阻断剂。一段时间后,若乙组和丙组小鼠活动的区域无差异,且活动区域温度高于甲组,说明乙醇可能通过促进5羟色胺的合成进而导致小鼠体温下降。
答案:(1)让小鼠适应箱内环境,从而避免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2)下丘脑 高于
(3)37 ℃的等量的20%的乙醇和5羟色胺受体阻断剂 一段时间后,乙组和丙组小鼠活动的区域无差异,且活动区域的温度高于甲组活动区域的
有关体温调节的4个误区
(1)寒冷条件下体温调节是神经—体液调节,其中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是神经—体液调节模式,而肾上腺素分泌增多则是神经调节模式,而炎热环境下主要是神经调节。
(2)误以为寒冷环境中产热量大于散热量,或炎热环境中散热量大于产热量。其实,无论是在寒冷环境中还是在炎热环境中,机体产热量与散热量都保持平衡,如果两者没有保持平衡,体温就会升高或降低。
(3)误以为温度感受器和体温调节中枢都在下丘脑中。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中,但温度感受器在皮肤、黏膜和内脏中。
(4)寒战是因为骨骼肌不自主战栗,起鸡皮疙瘩是因为立毛肌收缩,二者都是增加产热的途径。
考点2 神经调节
(对应学生用书第68页)
■核心整合——知识内化 融会贯通··································
1.反射完成的两个条件
(1)必须具备“完整”反射弧:反射弧任一部分受损,反射都不能完成。
(2)必须具备“适宜”刺激:刺激的“种类”需适宜,刺激的“强度”也需适宜。
2.兴奋产生的机制及传导
(1)产生机制
(2)兴奋的传导
①形式:电信号(局部电流、神经冲动)。
②方向:与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相反,膜内则相同。
③特点:可双向传导(在机体内反射弧中只单向传导)。
3.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传递过程
(2)单向传递的原因: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
(3)神经递质的释放、性质及作用效果
■素养提升——规范表述 严谨准确··································
1.反射活动所需时间长短与刺激时间长短有关吗?决定反射活动时间长短的因素主要是什么?
提示:无关,决定反射活动时间长短的主要因素是反射弧上突触的数量,突触的数量越多,反射活动维持的时间越长。
2.某药物或有毒、有害物质可以阻断突触处神经冲动传递,其主要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提示:药物或有毒、有害物质阻止神经递质的合成或释放;药物或有毒、有害物质使神经递质失活;突触后膜上受体位置被某种有毒物质或抗体占据,使神经递质不能和后膜上的受体结合等。
3.下图为神经元特殊的连接方式。利用图中标注的A、B、C三个位点,请设计实验证明某药物只能阻断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而不能阻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写出简单设计思路,并预期实验现象。
提示:设计思路:把某药物分别放在B、C两处,在A处给予一个适宜的刺激,观测电流计N的指针能否偏转。
预期实验现象:把药物放在C处,N的指针不偏转;把药物放在B处,N的指针偏转。
■真题再做——思悟方法 体验感悟·································
1.(2019·江苏高考)如图为突触传递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①和③都是神经元细胞膜的一部分
B.②进入突触间隙需消耗能量
C.②发挥作用后被快速清除
D.②与④结合使③的膜电位呈外负内正
D [①是上一个神经元的轴突膜的一部分,③是下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膜或树突膜,因此二者均是神经元细胞膜的一部分,A正确;②神经递质以胞吐的方式分泌到突触间隙,需要消耗能量,B正确;正常情况下,神经递质和激素都是“一次性”的,作用后会被快速清除,不然会持续性作用,C正确;神经递质分为两类,兴奋性递质与抑制性递质,兴奋性递质会使下一个神经元的膜电位呈外负内正,而抑制性神经递质不会使下一个神经元的电位发生变化,膜电位仍然是外正内负,由于不知道②神经递质的类型,因此无法判断③的膜电位的情况,D错误。]
2.(2019·海南高考)下列与反射弧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效应器的活动包括腺体分泌和肌肉收缩
B.效应器的结构受到损伤会影响反射活动的完成
C.突触后膜上有能与神经递质特异性结合的受体
D.同一反射弧中感受器的兴奋与效应器的反应同时发生
D [效应器指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或腺体,故效应器的活动包括腺体分泌和肌肉收缩,A正确;反射的完成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效应器的结构受到损伤会影响反射活动的完成,B正确;突触后膜上有能与神经递质特异性结合的受体,神经递质通过与突触后膜受体的结合引起突触后膜的兴奋或抑制,C正确;因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因此同一反射弧中感受器先兴奋,效应器后兴奋,D错误。故选D。]
3.(2019·全国卷Ⅰ)人的排尿是一种反射活动。回答下列问题。
(1)膀胱中的感受器受到刺激后会产生兴奋。兴奋从一个神经元到另一个神经元的传递是单向的,其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排尿过程的调节属于神经调节,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排尿反射的初级中枢位于_______。成年人可以有意识地控制排尿,说明排尿反射也受高级中枢控制,该高级中枢位于_______。
(3)排尿过程中,尿液还会刺激尿道上的________,从而加强排尿中枢的活动,促进排尿。
解析:(1)兴奋从一个神经元到另一个神经元的传递过程中,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故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是单向的。(2)排尿反射的初级中枢位于脊髓。成年人排尿反射的初级中枢会受到位于大脑皮层的高级中枢的控制。(3)排尿过程中,尿液还会刺激尿道上的感受器,从而加强排尿中枢的活动,促进排尿。
答案:(1)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2)脊髓 大脑皮层 (3)感受器
4.(2012·山东高考)人手指意外触到蜡烛火焰,引起屈肘反射。其反射弧示意图如下。
(1)图中神经元a产生的兴奋在传入神经纤维上以________形式进行传导。当神经冲动传到神经末梢时,引起突触前膜内__________释放神经递质,该递质与神经元b细胞膜上________结合,使神经元b兴奋。神经元b的神经冲动进一步引起神经元c兴奋,最终导致屈肌收缩。
(2)图中M点兴奋时,此处神经纤维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________。若N点受刺激产生兴奋,则在神经元b上_________(填“有”或“无”)膜电位的变化,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3)手指意外触到火焰引起局部皮肤红肿,是因为皮肤毛细血管舒张和通透性增加,________引起组织间隙液体积聚。若手指伤口感染,可引起体液中吞噬细胞核杀菌物质抵御病菌侵害,此过程属于_________免疫。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神经调节和免疫调节的基础知识,包括兴奋的产生、传导及传递,人体的三道防线(第二道防线);考查识图能力与获取信息能力。属于对识记、理解层次的考查。
受到刺激时,神经细胞发生膜电位的变化,从而产生局部电流(或电信号),局部电流(或电信号)可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当兴奋传到神经纤维轴突末端时,可引起突触小体中的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并向突触间隙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与只存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识别并结合,从而引起突触后膜的兴奋或抑制,故在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是单向的,且信号的变化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局部皮肤红肿即为局部组织液增多,其主要是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大或破裂,血浆蛋白渗出导致的。
答案:(1)局部电流(或电信号、神经冲动) 突触小泡 (特异性)受体
(2)内正外负 无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
(3)血浆中的蛋白质和液体渗出 非特异性
■考向专练——题点研练 触类旁通·································
考查反射弧的结构与功能
1.(2019·济南市高三期末)下图是膝跳反射的反射弧结构示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直接刺激Ⅱ处引起屈肌收缩属于非条件反射
B.在b处发生的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C.膝跳反射的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末梢和其支配的屈肌
D.神经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没有离子进出细胞的过程
B [直接刺激Ⅱ处引起屈肌收缩的过程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反射,A错误;膝跳反射的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末梢和其支配的伸肌,C错误;神经元处于静息状态时,存在钾离子外流,D错误。]
2.(2018·海南高考)为了验证反射弧的完整性是完成反射活动的基础,某同学将甲、乙两只脊蛙(去除脑但保留脊髓的蛙)的左、右后肢最长趾趾端(简称左、右后趾)分别浸入0.5%硫酸溶液中,均出现屈肌反射(缩腿),之后用清水洗净、擦干。回答下列问题:
(1)剥去甲的左后趾皮肤,再用0.5%硫酸溶液刺激左后趾,不出现屈肌反射,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离甲的右后肢坐骨神经,假如用某种特殊方法阻断了传入神经,再将甲的右后趾浸入0.5%硫酸溶液中,不出现屈肌反射,则说明_________________。
(3)捣毁乙的脊髓,再用0.5%硫酸溶液刺激蛙的左后趾,________(填“能”或“不能”)出现屈肌反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剥去甲脊蛙的左后趾皮肤,会导致反射弧的感受器破坏,再用0.5%硫酸溶液刺激左后趾,因反射弧不完整,即缺失感受器,因此不出现屈肌反射。
(2)将分离出的甲的右后肢坐骨神经中的传入神经阻断,已导致反射弧的结构和功能不完整,再将甲的右后趾浸入0.5%硫酸溶液中,不会出现屈肌反射。
(3)脊髓是屈肌反射的神经中枢,若捣毁乙的脊髓,即反射弧的神经中枢被破坏,再用0.5%硫酸溶液刺激蛙的左后趾,不能出现屈肌反射。
答案:(1)剥去皮肤导致反射弧的感受器缺失
(2)传入神经结构和功能完整是完成反射活动所必需的
(3)不能 反射弧的神经中枢被破坏
有关反射及感觉的3个易错点
(1)反射的完成路径为反射弧,反射弧的任一部位受损,反射都不能完成。
(2)感觉都形成于大脑皮层,其产生路径为感受器→传入神经→上行传导至大脑皮层,可见传出神经或效应器受损时仍可产生感觉,但感受器或传入神经及神经中枢受损时将不能形成感觉。
(3)神经中枢的兴奋只影响效应器的效应活动,而不影响感受器的敏感性。
考查兴奋的传导和传递机制的分析
1.(2019·临沂市高三质检)如图是某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模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ac段Na+通道开放使Na+大量内流,该过程属于协助扩散
B.cf段K+大量外流是神经纤维形成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
C.fg段细胞排出Na+和吸收K+的跨膜运输不消耗ATP
D.若将神经纤维置于低Na+液体环境中,膜电位会低于+30 mV
C [fg段Na+出神经细胞逆浓度梯度跨膜主动运输,需要消耗ATP,同样, K+进神经细胞也逆浓度梯度跨膜主动运输,需要消耗ATP,C错误。]
2.(2019·潍坊市高三一模)下图是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传递信息的示意图。当神经冲动传到突触小体时,Ca2+由膜外进入膜内,促进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接触,释放某种神经递质,该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被重新吸收利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过程①、②、③都需要消耗ATP
B.图中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会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C.Ca2+跨膜运输受阻时会导致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性降低
D.①③过程说明兴奋可在两个神经元间双向传递
C [过程①、③需要消耗ATP,过程②不消耗ATP,A错误;从图看出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引起Na+内流,应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B错误;根据题目信息“Ca2+由膜外进入膜内,促进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接触,释放某种神经递质”,Ca2+跨膜运输受阻时会导致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性降低,C正确;过程③只是突触前膜重新吸收神经递质,兴奋不能从突触后神经元传向突触前神经元,D错误。]
膜电位变化的3个易错易混点
(1)膜外Na+浓度不影响静息电位,只影响动作电位。
(2)膜外无Na+,不能产生动作电位;膜外Na+浓度升高,动作电位的峰值升高。
(3)Na+运输到细胞外和K+运输到细胞内是由低浓度向高浓度运输,属于主动运输,需消耗能量。
考点3 体液调节及与神经调节的关系
(对应学生用书第70页)
■核心整合——知识内化 融会贯通··································
1.激素及其作用的靶细胞
(5)—
2.动物激素化学本质
(1)
(2)氨基酸衍生物类激素
(3)固醇类激素:性激素、孕激素
3.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
(1)分级调节:激素的分级调节一般要经过下丘脑→垂体→相关腺体三个等级。
(2)反馈调节:相应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分泌活动的调节过程,目的是保持相应激素含量维持在正常水平。
4.人体生命活动调节三种模式
■素养提升——规范表述 严谨准确··································
1.根据反馈调节的原理解释:为什么运动员注射性激素会导致性器官萎缩,甚至失去生殖能力。
提示:性激素过多,会通过反馈调节抑制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促性腺激素可以促进性器官的发育,所以缺乏促性腺激素后性器官会萎缩,甚至会失去生殖能力。
2.下丘脑可通过相关神经直接调控肾上腺髓质的活动,说明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有什么关系?
提示:说明神经系统可以直接调控内分泌腺的活动。
3.下丘脑和垂体之间存在神经联系和体液联系。若要验证下丘脑调节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的方式不是神经调节,可利用小白鼠进行实验,实验思路是什么?
提示:切断下丘脑与垂体间的神经联系,一段时间后检测小白鼠血液中促性腺激素的含量。
■真题再做——思悟方法 体验感悟·································
1.(2019·全国卷Ⅰ)动物受到惊吓刺激时,兴奋经过反射弧中的传出神经作用于肾上腺髓质,使其分泌肾上腺素;兴奋还通过传出神经作用于心脏。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
B.惊吓刺激可以作用于视觉、听觉或触觉感受器
C.神经系统可直接调节、也可通过内分泌活动间接调节心脏活动
D.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会使动物警觉性提高、呼吸频率减慢、心率减慢
D [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A正确;动物看到、听到、接触到的东西都可能使自己被惊吓到,所以,视觉、听觉、触觉感受器都可以感受到惊吓刺激,B正确;兴奋可通过传出神经作用于心脏,即神经系统可直接调节心脏活动,同时神经系统还可通过内分泌活动(产生激素)间接调节心脏活动,如肾上腺素会使心跳加速,C正确;动物在受到惊吓时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从而使呼吸频率加快、心率加快,D错误。]
2.(2018·全国卷Ⅱ)下列有关人体内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运动时,肾上腺素水平升高,可使心率加快,说明激素是高能化合物
B.饥饿时,胰高血糖素水平升高,促进糖原分解,说明激素具有酶的催化活性
C.进食后,胰岛素水平升高,其既可加速糖原合成,也可作为细胞的结构组分
D.青春期,性激素水平升高,随体液到达靶细胞,与受体结合可促进机体发育
D [人体运动时,通过肾上腺素的调节可使心率加快,但肾上腺素不是高能化合物,A项错误;人体在饥饿时血糖浓度较低,此时胰高血糖素水平升高,会促进肝糖原分解,从而使血糖浓度上升,但胰高血糖素不具有催化功能,B项错误;进食后一段时间,人体血糖浓度升高,此时胰岛素水平升高,加速肝糖原和肌糖原的合成,从而使血糖浓度下降,但胰岛素不属于细胞的结构成分,C项错误;人在青春期时,性激素水平升高,会促进机体发育,性激素的运输方式为体液运输,到达靶细胞后需与受体结合才能发挥作用,D项正确。]
3.(2019·海南高考)某哺乳动物属于季节性繁殖动物。下列关于该动物体内性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性激素属于磷脂类物质
B.性激素可促进生殖细胞的形成
C.性激素可促进生殖器官的发育
D.性激素的合成受环境因素影响
A [性激素属于固醇类激素,A错误;性激素可促进减数分裂,促进生殖细胞的形成,B正确;性激素可促进生殖器官如睾丸的发育,C正确;该哺乳动物是季节性繁殖动物,在其繁殖季节性激素合成较多,故性激素的合成受环境因素影响,D正确。故选A。]
4.(2018·江苏高考)下列关于人体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成年后生长激素不再分泌,身高不再增加
B.体内多种激素具有直接降低血糖的作用
C.与神经调节相比,体液调节通常作用缓慢、持续时间长
D.神经中枢只能通过发出神经冲动的方式调节相关器官的生理活动
C [成年后生长激素仍然能够分泌,A错误;胰岛素是人体内唯一降血糖的激素,B错误;神经调节比较迅速、短暂,而体液调节通常作用缓慢、持续时间长,C正确;神经中枢也可以通过分泌激素的方式调节相关器官的生理活动,如下丘脑可以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D错误。]
5.(2019·全国卷Ⅱ)环境中的内分泌干扰物是与某种性激素分子结构类似的物质,对小鼠的内分泌功能会产生不良影响。回答下列问题。
(1)通常,机体内性激素在血液中的浓度________,与靶细胞受体结合并起作用后会________。
(2)与初级精母细胞相比,精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减半,原因是在减数分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鼠睾丸分泌的激素通过体液发挥调节作用。与神经调节相比,体液调节的特点有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4点即可)。
解析:(1)动物的激素调节具有微量和高效等特点,正常情况下动物血液中激素的浓度都很低。性激素与靶细胞受体结合并发挥作用后会被灭活。(2)产生精细胞的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导致产生的精细胞中染色体数目较初级精母细胞减半。(3)与神经调节相比,体液调节具有以下特点:通过体液运输、反应速度较缓慢、作用范围较广泛、作用时间比较长。
答案:(1)很低 灭活 (2)染色体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 (3)激素等是通过体液运输的、作用时间比较长、反应速度较缓慢、作用范围较广泛
6.(2018·全国卷Ⅱ)为研究垂体对机体生长发育的作用,某同学用垂体切除法进行实验。在实验过程中,用幼龄大鼠为材料,以体重变化作为生长发育的检测指标。回答下列问题:
(1)请完善下面的实验步骤
①将若干只大鼠随机分为A、B两组后进行处理,A组(对照组)的处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B组的处理是________。
②将上述两组大鼠置于相同的适宜条件下饲养。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处理与分析。
(2)实验结果与分析
B组大鼠生长发育的状况不如A组,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是由于B组的处理使大鼠缺失了来源于垂体的_____激素和_______激素。
解析:(1)本实验的自变量是有无垂体,因此A组(对照组)的处理是不切除垂体,同时为了排除手术操作对大鼠生长发育的影响,A组的处理应该是进行手术但不切除垂体;B组是实验组,对其进行的处理是切除垂体。根据实验步骤可知,①为实验处理,②为实验培养,③应为实验结果的检测与记录,且题干强调“以体重变化作为生长发育的检测指标”,因此,③的操作应该是定期测定两组大鼠的体重,并记录实验结果。(2)垂体可产生生长激素(促进生长)和促甲状腺激素(通过作用于甲状腺使其合成和分泌甲状腺激素,而甲状腺激素可促进发育),所以B组大鼠切除垂体后,其生长发育减慢。
答案:(1)①手术但不切除垂体 切除垂体 ③每隔一定时间,测定并记录两组大鼠的体重 (2)生长 促甲状腺
■考向专练——题点研练 触类旁通·································
考查体液调节及特点等
肾上腺素和迷走神经都参与兔血压的调节,回答相关问题:
(1)给实验兔静脉注射0.01%的肾上腺素0.2 mL后,肾上腺素作用于心脏,心脏活动加强加快使血压升高。在这个过程中,肾上腺素作为激素起作用,心脏是肾上腺素作用的_______,肾上腺素对心脏起作用后被_______,血压恢复。肾上腺素的作用是________(填“催化”“供能”或“传递信息”)。
(2)剪断实验兔的迷走神经后刺激其靠近心脏的一端,迷走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使心脏活动减弱减慢、血压降低。在此过程中,心脏活动的调节属于________调节。乙酰胆碱属于________(填“酶”“神经递质”或“激素”),需要与细胞膜上的________结合才能发挥作用。
(3)肾上腺素和乙酰胆碱在作用于心脏、调节血压的过程中所具有的共同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一个特点即可)。
解析:(1)肾上腺素作用于心脏,心脏是肾上腺素的靶器官,激素发挥作用后都被灭活。肾上腺素作为信息分子,可以传递信息。肾上腺素没有酶的催化作用或能源物质的供能作用。
(2)据题意可知,刺激神经末梢,使其释放神经递质使心脏的活动和血压改变,心脏活动的调节属于神经调节。乙酰胆碱属于神经冲动在突触处传递时发挥作用的信号分子,即神经递质。神经递质与其他信号分子一样,要与相应的受体结合后才能发挥作用。
(3)激素和神经递质在信息传递方面具有一些相同的特点,如发挥作用后都会失活,都需要与相应的受体结合后才能发挥作用等。
答案:(1)靶器官 灭活 传递信息 (2)神经 神经递质 受体 (3)都需要与相应的受体结合后才能发挥作用
考查激素的分级调节及应用
某研究小组为了验证甲状腺激素对垂体的反馈调节机制,做了如下相关实验:
①将多只生长状况相同的成年健康小鼠平均分成A、B、C三组;
②A组小鼠注射一定剂量的药物Ⅰ(抑制下丘脑神经内分泌细胞功能)和药物Ⅱ(抑制甲状腺细胞的分泌功能);B组小鼠注射一定剂量的药物Ⅰ和药物Ⅲ(促进甲状腺细胞的分泌功能);C组小鼠注射等量的________________;(不同药物只是限制对应区域的功能,对其他区域无影响)
③一段时间后,测定每组小鼠体内促甲状腺激素(TSH)的含量,求平均值。
请回答:
(1)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通过________运输到垂体,并被垂体细胞膜上的________识别,从而发挥作用。
(2)实验中的步骤②应填________________,三组实验结果中TSH的含量多少应为:________________。
(3)小鼠注射药物Ⅰ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通过体液运输到垂体,并被靶细胞即垂体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识别,从而发挥作用。
(2)实验设计遵循对照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和等量性原则,验证甲状腺激素对垂体的反馈调节机制。本实验的单一变量:加药物Ⅱ和药物Ⅲ,设置两组实验组,加生理盐水的为对照组。实验中的步骤②应填药物I和生理盐水,A组中药物Ⅱ抑制甲状腺细胞的分泌功能,则甲状腺激素含量较低,则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量增加;B组中药物Ⅲ促进甲状腺细胞的分泌功能,则甲状腺激素含量较高,会反过来抑制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则促甲状腺激素量降低。C组是空白对照组,甲状腺激素处于A和B两组之间。故三组实验结果中TSH的含量:A组>C组>B组。
(3)本实验是验证甲状腺激素对垂体的反馈调节机制,因此需要排除下丘脑的影响因素,防止因甲状腺激素含量变化引起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量的不同,进而影响垂体的分泌,所以小鼠应注射药物Ⅰ。
答案:(1)体液 特异性受体
(2)药物Ⅰ和生理盐水 A组>C组>B组
(3)防止因甲状腺激素含量变化引起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量的不同,进而影响垂体的分泌
综合考查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如图是生长激素(GH)分泌调节及作用机制图解,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物质A是一种________,其作用于GHRH神经元,导致该神经元细胞膜外发生的电位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应激状态下,GH分泌增多可通过刺激肝脏细胞释放IGF1间接调节GH的分泌,这种调节机制称为________,其意义是_____________。
(3)人进入青春期后,身体迅速长高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生长激素分泌调节过程来看,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某人由于垂体分泌的GH增多而患上“垂体性糖尿病”,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物质A在神经细胞之间传递信息,为神经递质,当其作用于GHRH神经元时,会导致该神经元细胞膜外发生的电位变化是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最后再恢复为正电位。
(2)据图分析,在应激状态下,GH分泌增多可通过刺激肝脏细胞等释放IGF1,IGF1增多,会抑制GHRH神经元分泌GHRH和垂体分泌GH,属于负反馈调节,其意义是维持人体内GH含量的相对稳定。
(3)据图分析,人进入青春期后,雄(雌)性激素分泌增加,促进垂体分泌GH增加,促进蛋白质合成和软骨形成等,所以身体会迅速长高。
(4)从题图中生长激素调节过程来看,SS神经元、GHRH神经元等可控制垂体分泌GH,反过来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如GH的负反馈调节。
(5)据题图分析可知,GH分泌增多→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组织细胞摄取和利用葡萄糖的量减少→血糖升高→患上“垂体性糖尿病”。
答案:(1)神经递质 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最后再恢复为正电位
(2)负反馈调节 维持人体内GH含量的相对稳定
(3)雄(雌)性激素分泌增加,促进GH分泌
(4)一方面神经系统可以控制激素的分泌,另一方面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
(5)GH分泌过多会导致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组织细胞摄取和利用的葡萄糖的量减少,血糖升高
激素分泌调节的三种模型
(1)甲状腺激素、性激素等分泌调节属于甲类型,即:
(2)抗利尿激素的分泌调节属于乙类型,即由下丘脑合成,经垂体释放。
(3)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等的分泌调节属于丙类型,即:
考查激素生理功能的验证或探究实验
(2019·山西省高三考前质检)利用成年家兔探究甲状腺激素与体温的关系,实验设计及结果见下表。请分析后回答问题:
实验组
实验处理
实验结果
一
注射甲状腺激素
体温偏高
二
注射促甲状腺激素
体温偏高
三
切除甲状腺
体温偏低
四
切除甲状腺后注射适量甲状腺激素
待测
五
切除甲状腺后注射适量促甲状腺激素
待测
(1)依据实验可以看出,甲状腺激素对细胞呼吸起__________作用。
(2)预期第四组的实验结果是体温________。
(3)第五组的实验结果应是体温________,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正常人在________的共同调节作用下,各器官系统协调活动,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
解析:(1)甲状腺激素促进细胞代谢以增加产热,从而影响体温。
(2)实验四切除甲状腺,但注射适量甲状腺激素,使体内甲状腺激素的量正常,体温也正常。
(3)实验五注射的促甲状腺激素,因无靶器官而无法发挥作用,体内缺乏甲状腺激素,导致体温降低。
(4)正常体温的维持主要是神经与体液的共同调节下完成的。
答案:(1)促进 (2)正常 (3)偏低 促甲状腺激素的功能是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现已切除甲状腺,促甲状腺激素无法发挥作用,体内因缺乏甲状腺激素,而使机体代谢缓慢、体温降低 (4)神经-体液
解答动物生理学实验题的关键点
(1)对照组设置
①饲喂时:对照组可添加与实验组所加激素溶液等量的蒸馏水或溶解激素的溶液。
②注射时:对照组可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或溶解激素的溶液。
③切除腺体时:对照组宜做相同切口处理,只是不切除内分泌腺。
(2)实验动物选取分组时,要选择生长发育状况相同的,且饲养时的各种条件也要一致。
(3)蛋白质类激素只能注射,不能口服。
(4)实验设计中注意实验动物的选择和处理。如甲状腺激素、性激素的实验设计一般选幼小动物,经实验变量处理后的观察指标是幼小动物的生长发育状况;观察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功能的实验动物一般是先饥饿处理,经实验变量处理后的观察指标是动物的生活状况。
考点4 免疫调节
(对应学生用书第73页)
■核心整合——知识内化 融会贯通··································
1.两大免疫过程
2.各种免疫细胞的功能
(1)具有特异性识别抗原功能的细胞:B细胞、T细胞、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
(2)吞噬细胞:识别无特异性,参与的免疫类型有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
(3)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能产生抗体。
(4)效应T细胞:攻击靶细胞(宿主细胞)。
(5)T细胞:能分泌淋巴因子,参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6)能增殖、分化的细胞:B细胞、T细胞、记忆细胞。
(7)记忆细胞:寿命长,对抗原敏感,能迅速增殖、分化。
3.抓“关键”快速确认三类免疫异常病
4.免疫应用中的“免疫预防”与“免疫治疗”
(1)免疫预防——重在“预防”,注射物为“经处理的”丧失致病性却具“抗原性”的抗原即疫苗,目的是刺激机体主动产生抗体,尤其是产生记忆细胞,以备真正病原体感染。
(2)免疫治疗——重在“治疗”,注射物是“抗体”或免疫增强剂等,目的是“立竿见影”地直接消灭病原体。
■素养提升——规范表述 严谨准确··································
1.与未免疫的机体相比,已经免疫的机体再次受到抗原入侵后,病情较轻或未发病,请解释原因。
提示:已经免疫的机体,体内有识别抗原的记忆细胞,当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产生大量的浆细胞,浆细胞产生大量的抗体可以迅速与抗原结合,阻止病原体的繁殖,从而使病情减轻。
2.有人认为免疫力低下是患癌的原因之一,请从免疫调节的功能解释该观点。
提示:体内的癌细胞也是一种抗原,正常情况下,机体通过免疫系统能够将其清除,若免疫力低下,免疫系统的监控、防卫、清除功能降低,不能及时清除癌细胞,导致机体患癌。
3.依据艾滋病的发病机理等写出艾滋病防治的研究思路。(至少写两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1)研制出一种能够有效毁灭HIV病毒的新型药物;(2)将病毒控制在宿主细胞内,这些细胞会通过细胞凋亡的方式自主死亡;(3)通过药物有效抑制HIV的复制;(4)研制特异性抑制逆转录的药物。
■真题再做——思悟方法 体验感悟·································
1.(2019·海南高考)人体受到病毒感染后,不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
A.抗病毒抗体可特异性地与血液中游离的病毒结合并直接使其降解
B.某些病毒可破坏其感染的免疫细胞从而造成免疫系统受损
C.病毒抗原和淋巴因子可参与B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的过程
D.效应T细胞接触被病毒感染的细胞后,可引起被感染细胞的裂解
A [抗病毒抗体可特异性地与血液中游离的病毒结合形成沉淀,经吞噬细胞处理消化掉,A错误;某些病毒如HIV可破坏其感染的T细胞从而造成免疫系统受损,造成获得性免疫缺陷病,B正确;B细胞识别病毒抗原且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可以增殖分化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C正确;效应T细胞接触被病毒感染的细胞后,可引起被感染细胞的裂解,释放病毒,D正确。故选A。]
2.(2019·海南高考)下列有关人体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免疫系统可对癌变细胞进行监控和清除
B.在神经调节中反射弧是完成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
C.神经细胞、内分泌细胞和免疫细胞均可释放化学物质
D.幼年时缺乏甲状腺激素不会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
D [免疫系统可及时地监控和清除体内癌变、衰老的细胞,A正确;在神经调节中反射弧是完成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包括5个环节,B正确;神经细胞可分泌神经递质,内分泌细胞可分泌激素,免疫细胞可分泌抗体、淋巴因子等,C正确;甲状腺激素能够促进细胞代谢,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因此幼年时缺乏甲状腺激素会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患呆小症,D错误。故选D。]
3.(2019·江苏高考)图1为T细胞通过表面受体(TCR)识别抗原递呈细胞呈递的肿瘤抗原后被激活,进而攻击肿瘤细胞的示意图。图2为肿瘤细胞的一种免疫逃逸机制示意图。肿瘤细胞大量表达PDL1,与T细胞表面的PD1结合,抑制T细胞活化,逃避T细胞的攻击。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抗原递呈细胞通过________方式摄取肿瘤抗原。
(2)图1中T细胞识别肿瘤抗原后被激活,增殖并______形成效应T细胞群和________细胞群。
(3)图1中效应T细胞通过TCR只能识别带有同样抗原的肿瘤细胞,故发挥的免疫作用具有________性,效应T细胞分泌毒素,使肿瘤细胞________死亡。
(4)为阻断图2中肿瘤细胞的免疫逃逸通路,利用单克隆抗体制备技术,制备了抗PDL1抗体。该抗体注入体内后通过________传送与________结合,可解除T细胞的活化抑制。
(5)为应用于肿瘤的临床免疫治疗,需对该抗体进行人源化改造,除抗原结合区域外,其他部分都替换为人抗体区段,目的是________。
解析:(1)抗原属于大分子物质,抗原递呈细胞通过胞吞摄取肿瘤抗原,处理后呈递给T细胞,引起T细胞的增殖分化。
(2)图1中,T细胞通过表面的TCR识别肿瘤抗原后,可以增殖分化出记忆T细胞和效应T细胞。其中的效应T细胞会攻击肿瘤细胞,引起其裂解死亡。
(3)效应T细胞通过TCR特异性识别携带同种肿瘤抗原的肿瘤细胞,该过程具有特异性。由图可知,效应T细胞可以分泌毒素,引起肿瘤细胞的裂解死亡。
(4)由图2可知,肿瘤细胞表面的PDL1通过与T细胞表面的PD1蛋白特异性结合,抑制T细胞增殖分化,从而逃避免疫系统的攻击,故可以通过注射抗PDL1抗体阻断肿瘤细胞的逃逸通路。抗PDL1抗体进入人体后,通过体液运输与肿瘤细胞表面的PDL1蛋白结合,从而解除T细胞的活化抑制。
(5)由于单克隆抗体是利用鼠的骨髓瘤细胞与浆细胞融合而成的杂交瘤细胞分泌产生,对人来说是异物,将该单克隆抗体注入人体后会引起免疫排斥反应。为了降低免疫排斥,需要对单克隆抗体进行改造,除抗原结合区域外,其他部分都替换成人抗体区段。
答案:(1)胞吞 (2)分化 记忆 (3)特异 裂解
(4)体液 肿瘤细胞表面的PDL1 (5)降低免疫排斥
4.(2019·全国卷Ⅲ)动物初次接受某种抗原刺激能引发初次免疫应答,再次接受同种抗原刺激能引发再次免疫应答。某研究小组取若干只实验小鼠分成四组进行实验,实验分组及处理见下表。
小鼠分组
A组
B组
C组
D组
初次注射抗原
抗原甲
抗原乙
间隔一段合适的时间
再次注射抗原
抗原甲
抗原乙
抗原甲
抗原乙
回答下列问题。
(1)为确定A、B、C、D四组小鼠是否有免疫应答发生,应检测的免疫活性物质是________(填“抗体”或“抗原”)。
(2)再次注射抗原后,上述四组小鼠中能出现再次免疫应答的组是________。初次注射抗原后机体能产生记忆细胞,再次注射同种抗原后这些记忆细胞能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A组小鼠再次注射抗原甲,一段时间后取血清,血清中加入抗原甲后会出现沉淀,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
(4)若小鼠发生过敏反应,过敏反应的特点一般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2点即可)。
解析:(1)免疫应答是机体免疫系统对抗原刺激所产生的特异性反应,抗体是这个过程中产生的免疫活性物质。(2)再次注射抗原后,由于A组两次均注射抗原甲,D组两次均注射抗原乙,故A、D组能出现再次免疫应答。记忆细胞可以在抗原消失后很长时间内保持对这种抗原的记忆,当再次接触这种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分化,快速产生大量的抗体。(3)A组小鼠再次注射抗原甲后发生再次免疫应答,由于再次免疫应答反应强烈,血清中抗体产生速度快且浓度高,向血清中加入抗原甲后,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形成沉淀。(4)过敏反应的特点有: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答案:(1)抗体 (2)A、D 迅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快速产生大量抗体 (3)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 (4)发作迅速、消退较快
■考向专练——题点研练 触类旁通·································
考查免疫系统的功能、免疫调节的过程
(2019·蚌埠市高三第二次质检)下图是原发感染肺结核的机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结核分枝杆菌进入巨噬细胞后可以抑制吞噬体与________结合而不被消化;结核分枝杆菌可以利用________的核糖体来合成蛋白质。
(2)发生炎症会启动______免疫,使得_______细胞与靶细胞特异性结合,同时_______细胞产生______控制胞外结核分枝杆菌。
(3)卡介苗是由减毒牛型结核杆菌悬浮液制成的活菌苗,注射卡介苗可较长时间预防肺结核。其机理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由图示信息知结核分枝杆菌进入巨噬细胞后能成功增殖,是因为其进入后可以抑制吞噬体与溶酶体的结合,从而避免了其抗原被溶酶体降解。结核分枝杆菌可以利用自身的核糖体来合成蛋白质。
(2)发生炎症会启动特异性免疫,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浆细胞分泌抗体,控制胞外结核分枝杆菌。
(3)注射卡介苗可较长时间预防肺结核,是因为卡介苗作为抗原,可刺激特异性免疫产生相应的记忆细胞。
答案:(1)溶酶体 自身(或结核分枝杆菌)
(2)细胞免疫和体液(特异性免疫也可) 效应T 浆 抗体
(3)注射卡介苗刺激特异性免疫产生相应的记忆细胞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判断方法
(1)“三看法”辨别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
(2)依据图像识别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考查免疫失调与免疫学的应用
1.艾滋病是由HIV引起的传染性极强的疾病,下列关于艾滋病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艾滋病属于免疫系统疾病中的自身免疫病
B.HIV侵入人体后会使T细胞数量持续下降
C.人体无法产生抗HIV的抗体是目前艾滋病无法根治的原因
D.HIV感染T细胞后,可在T细胞内完成逆转录过程
D [艾滋病是HIV感染引起的免疫缺陷综合征,A错误;HIV病毒进入人体后,刚开始时随着HIV浓度的增加,T淋巴细胞的数量也增加,后期HIV浓度增加时,T细胞数量大量减少,B错误;人体能产生抗HIV的抗体,但HIV病毒容易变异,HIV不断破坏免疫细胞,使相应抗体的应答反应也逐渐变弱,这是目前艾滋病无法根治的原因,C错误。]
2.(2019·四川成都高三一诊)研究发现,癌细胞表面的PDL1蛋白质可与T细胞表面的PD1蛋白结合,导致T细胞不能全面启动对癌细胞的免疫攻击。通过临床实验证明,使用抗PD1抗体可使癌症患者的肿瘤快速萎缩,这种使用抗PD1抗体治疗癌症的方法叫作癌症免疫疗法。下列与此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抗PD1抗体可直接杀死癌细胞
B.癌症免疫疗法是通过体液免疫发挥作用的
C.抗PD1抗体作用于T细胞而不作用于癌细胞
D.人体所有的细胞都有PD1基因,并都会表达
C [抗PD1抗体与T细胞表面的PD1蛋白结合,使T细胞对癌细胞发挥免疫应答而杀死癌细胞,使患者的肿瘤快速萎缩, A错误;癌症免疫疗法是通过细胞免疫发挥作用的,B错误;只有T细胞表面有PD1蛋白,即PD1基因只在T细胞中表达,D错误。]
考点5 生长素的发现、运输及生理作用
(对应学生用书第75页)
■核心整合——知识内化 融会贯通··································
1.生长素发现过程中的3个部位、2个原因、1个作用
2.理解生长素的三类“运输”
(1)极性运输
(2)非极性运输:在成熟组织中,生长素通过韧皮部进行非极性运输。
(3)横向运输:在某些刺激(如单侧光、地心引力等)影响下,生长素在能感受刺激的部位(如胚芽鞘的尖端)发生横向运输(不接受刺激的部位不能发生横向运输)。
3.明确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1)高浓度与低浓度:当生长素浓度小于i时均为“低浓度”,高于i时才会抑制植物生长,称为“高浓度”。
(2)OH段表明:随生长素浓度升高,促进生长作用增强。HC段表明:随生长素浓度升高,促进生长作用减弱(但仍为促进生长)。
(3)H点表示促进生长的最适生长素浓度为g,C点表示生长素浓度为i时,既不促进生长,也不抑制生长。A点和B点对应生长素浓度不同,但促进效果相同。
(4)若植物幼苗出现向光性且测得向光侧生长素浓度为m,则背光侧的生长素浓度范围为大于m小于2m。
(5)若植物水平放置,表现出根的向地性、茎的背地性,且测得茎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为2m,则茎的远地侧生长素浓度范围为大于0小于m。
(6)茎的向光性、茎的背地性、根的向地性及顶端优势中,能体现生长素作用两重性的是根的向地性和顶端优势。
■素养提升——规范表述 严谨准确··································
1.从某植物长势一致的黄化苗上切取等长幼茎段(无叶和侧芽)。自茎段顶端向下对称纵切至约3/4处。将切开的茎段浸没在蒸馏水中。一段时间后,观察到半边茎向外弯曲生长,如图所示。若上述黄化苗茎段中的生长素浓度是促进生长的,放入水中后半边茎内、外两侧细胞中的生长素浓度都不会升高。请仅根据生长素的作用特点分析半边茎向外弯曲生长这一现象,推测出现该现象的两种可能原因。
提示:原因1:内侧细胞中的生长素浓度比外侧高,所以内侧细胞生长较快。原因2:内外两侧细胞中的生长素浓度相同,但内外侧细胞对生长素敏感性不同,该浓度的生长素更有利于内侧细胞的生长。
2.现有一茎段,两端分别为A端、B端。如何在最短时间内检测出A端是否为形态学上端,请采用同位素示踪法设计实验(写出实验操作和实验预测,其他材料不限)。
提示:实验操作:将含有14C标记生长素的琼脂块放在A端,空白的琼脂块放在B端,一段时间后,检测B端琼脂块的放射性
实验预测:①若B端有放射性,则A端是形态学上端;②若B端没有放射性,则A端是形态学下端。
■真题再做——思悟方法 体验感悟·································
1.(2019·海南高考)生长素及其类似物能够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棉花栽培过程中去除顶芽可促进侧芽生长,提高棉花产量
B.给果树适宜喷施适量的NAA有利于保果,提高果实产量
C.用适宜浓度的IAA处理未受粉番茄雌蕊,可得到大量正常的番茄种子
D.带有芽和幼叶的柳条扦插时容易生根,是因为芽和幼叶均能产生IAA
C [棉花栽培过程中去除顶芽可降低侧芽的生长素含量,解除顶端优势,促进侧芽生长,提高棉花产量,A正确;给果树适宜喷施适量的NAA有利于保果,提高果实产量,若浓度过高会造成落果,B正确;用适宜浓度的IAA处理未受粉番茄雌蕊,可得到无子番茄,C错误;芽和幼叶均能产生IAA,可以促进生根,因此带有芽和幼叶的柳条扦插时容易生根,D正确。故选C。]
2.(2019·江苏高考)如图为燕麦胚芽鞘经过单侧光照射后,甲、乙两侧的生长情况,对照组未经单侧光处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为背光侧,IAA含量低于乙侧和对照组
B.对照组的燕麦胚芽鞘既不生长也不弯曲
C.若光照前去除尖端,甲、乙两侧的生长状况基本一致
D.IAA先极性运输到尖端下部再横向运输
C [在单侧光的照射下,胚芽鞘产生的生长素在尖端由向光侧向背光侧运输,尖端的生长素向下进行极性运输,导致胚芽鞘尖端下面一段背光侧生长素浓度高,背光侧细胞生长比向光侧快,进而导致胚芽鞘向光生长。据图分析,与对照组相比,随着单侧光处理时间的延长,甲侧的细胞生长比对照组和乙侧快,说明甲侧的生长素浓度比对照组和乙侧高,促进生长的作用比对照组和乙侧大,因此甲侧表示背光侧,乙侧表示向光侧。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甲侧为背光侧,其生长素(IAA)的含量高于乙侧和对照组,A错误;对照组的燕麦胚芽鞘没有受到单侧光的照射,因此不弯曲,但是其尖端可以产生生长素,因此其应该直立生长,B错误;没有尖端的胚芽鞘既不能感受刺激,也没有生长素来源,所以既不生长也不弯曲,则甲、乙两侧生长情况应该基本一致,C正确;生长素先在尖端进行横向运输,再向下进行极性运输,D错误。]
3.(2019·全国卷Ⅱ)某研究小组切取某种植物胚芽鞘的顶端,分成甲、乙两组,按下图所示的方法用琼脂块收集生长素,再将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块置于去顶胚芽鞘切段的一侧,一段时间后,测量胚芽鞘切段的弯曲程度(α角),测得数据如下表。据此回答问题。
分组
甲
乙
琼脂块
左
右
α角/度
20.4
9.0
9.1
(1)生长素在胚芽鞘中的运输属于极性运输,这种运输的方向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图中α角形成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表可知乙组中左、右两侧的琼脂块所引起的α角基本相同,但小于甲琼脂块所引起的α角,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植物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是指生长素从植物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2)将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块置于去掉顶端的胚芽鞘的左侧,琼脂块中的生长素进入胚芽鞘切段的左侧,由于生长素在去顶胚芽鞘左、右两侧的不均匀分布,胚芽鞘弯向放置琼脂块的对侧生长,形成α角。(3)乙组中胚芽鞘顶端被云母片阻隔,光照处理后,生长素不能进行横向运输,左、右两侧琼脂块中收集到的生长素的量基本相等且小于甲组中琼脂块所收集的生长素的量,所以乙组中左、右两侧的琼脂块所引起的α角基本相同,但小于甲琼脂块所引起的α角。
答案:(1)从形态学上端到形态学下端 (2)琼脂块中的生长素进入胚芽鞘切段的左侧,使胚芽鞘左侧的生长素浓度高于右侧,引起胚芽鞘左侧生长快于右侧,形成α角 (3)乙左右两侧琼脂块中的生长素含量基本相同,但小于甲琼脂块中生长素的含量
■考向专练——题点研练 触类旁通·································
考查生长素的发现、运输等
1.(2019·山东省实验中学高三诊断)二十世纪30年代科学家发现单侧光能引起某些植物体内生长素分布不均;二十世纪80年代科学家发现单侧光能引起某些植物体内抑制生长的物质分布不均匀的。为探究某植物幼苗向光生长是上述何种原因引起,某同学做了如图实验。下列分析及判断正确的是( )
①当a侧生长素含量比b侧高时,不能确定该幼苗向光生长的原因
②当a侧生长素含量比b侧高时,能够确定该幼苗向光生长的原因
③当a、b两侧生长素含量相等时,不能确定该幼苗向光生长的原因
④当a、b两侧生长素含量相等时,能够确定该幼苗向光生长的原因
A. ①③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④
D [若当a侧生长素含量比b侧高时,幼苗向光生长可能是生长素分布不均导致,也可能是抑制生长的物质分布不均匀引起向光生长,故不能确定该幼苗向光生长的原因,①正确、②错误;由于生长素能够促进植物的生长,当a、b两侧生长素含量基本相等时,能够确定该幼苗向光生长的原因是植物体内抑制生长的物质分布不均匀,③错误、④正确。]
2.一株植物水平放置时,根部表现为向地生长,茎部表现为背地生长。欲探究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是否受重力影响,请利用相关材料在常规实验室条件下完成实验,要求简要写出:(1)实验思路;(2)结果分析。
(实验材料:放射性强度相同的含14C-IAA琼脂片,不含IAA的空白琼脂片,新鲜枝条。材料充足,不考虑重力对琼脂片中IAA扩散的影响。回答实验思路时可用图辅助说明。)
解析:(1)要证明极性运输是否受重力的影响,应该设置一组把胚芽鞘倒过来放置,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对照实验。实验设计思路为:取生长状态相同的枝条若干,随机分成两组。将一组枝条的形态学上端朝上垂直放置,并在上方放置一块含有14C-IAA的琼脂片,在下方放置一块空白琼脂片。将另一组枝条的形态学上端朝下垂直放置,并在下方放置一块含有14C-IAA的琼脂片,在上方放置一块空白琼脂片。一段时间后测定两组空白琼脂片的放射性。(2)结果分析:若两组空白琼脂片放射性相同,则生长素的极性运输不受重力影响;若两组空白琼脂片的放射性不同,则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受重力的影响。
答案:(1)实验思路:
取生长状态相同的枝条若干,随机分成两组进行以下处理。一段时间后测定两组空白琼脂片的放射性。
组1:将枝条的形态学上端朝上垂直放置,并在上方放置一块含有14C-IAA的琼脂片,在下方放置一块空白琼脂片。
组2:将枝条的形态学上端朝下垂直放置,并在下方放置一块含有14C-IAA的琼脂片,在上方放置一块空白琼脂片。
(2)结果分析:若两组空白琼脂片的放射性相同,则生长素的极性运输不受重力影响;若两组空白琼脂片的放射性不同,则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受重力的影响。
考查生长素生理作用探究性实验
1.(2019·茂名市高三测试)在探究不同浓度生长素类似物(2,4-D)对月季插条生根作用的实验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促进插条生根的2,4-D最适浓度是10-8mol/L
B.该实验说明2,4-D作用具有两重性
C.色氨酸经过一系列的化学反应能转变成2,4-D
D.2,4-D的浓度不同生根效果也不同
B [据图可知促进插条生根的2,4-D最适浓度是在10-8mol/L左右,但不能确定是10-8mol/L ,A错误;2,4-D 是人工合成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不属于植物激素,色氨酸经过一系列的化学反应不能转变成2,4-D,C错误;在最适宜浓度两侧会有两个不同浓度的2,4-D,但生根的促进效果相同,D错误。]
2.从某植物长势一致的黄化苗上切取等长幼茎段(无叶和侧芽),将茎段自顶端向下对称纵切至约3/4处后,浸没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中,一段时间后,茎段的半边茎会向切面侧弯曲生长形成弯曲角度(α)如图甲,α与生长素浓度的关系如图乙。请回答:
甲 乙
(1)从图乙可知,在两个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中,茎段半边茎生长产生的弯曲角度可以相同,请根据生长素作用的特性,解释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切割后的茎段浸没在一未知浓度的生长素溶液中,测得其半边茎的弯曲角度α1,从图乙中可查到与α1对应的两个生长素浓度,即低浓度(A)和高浓度(B)。为进一步确定待测溶液中生长素的真实浓度,有人将待测溶液稀释至原浓度的80%,另取切割后的茎段浸没在其中,一段时间后测量半边茎的弯曲角度将得到α2。请预测α2与α1相比较的可能结果,并得出相应的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植物生长素的两重性曲线为一钟形曲线,在顶点为生长素最适浓度,高于或低于最适浓度,生长素的促进生长效果都会降低。
答案:(1)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双重性,最适生长素浓度产生最大α值,高于最适浓度时有可能出现与低于最适浓度相同的弯曲生长,从而产生相同的α值 (2)若α2小于α1,则该溶液的生长素浓度为A;若α2大于α1,则该溶液的生长素浓度为B
考点6 其他植物激素
(对应学生用书第77页)
■核心整合——知识内化 融会贯通··································
1.常见其他四种植物激素的合成部位与作用
植物激素
合成部位
主要作用
细胞分裂素
主要是根尖
促进细胞分裂
赤霉素
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和幼芽等
促进细胞伸长、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
脱落酸
根冠、萎蔫的叶片等
促进叶和果实衰老和脱落
乙烯
植物体各个部位
促进果实成熟
2.植物激素间的相互作用
(1)协同作用
①促进生长: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
②延缓衰老:生长素、细胞分裂素。
(2)拮抗作用
①器官脱落:脱落酸促进;生长素、细胞分裂素抑制。
②种子萌发:赤霉素、细胞分裂素促进;脱落酸抑制。
3.植物激素调节的几个必背点
(1)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中,各种植物激素并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
(2)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根本上是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
(3)光照和温度等环境因子的变化会引起植物体内产生包括植物激素合成在内的多种变化,进而对基因组的表达进行调节。
■素养提升——规范表述 严谨准确··································
1.为什么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作用效果比植物激素更稳定?
提示:植物体内缺乏降解植物生长调节剂的酶,从而使植物生长调节剂不易被分解。
2.脱落酸在高温条件下容易降解,在自然界中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小麦、玉米在即将成熟时,如果经历持续一段时间的干热之后又遇大雨的天气,种子就容易在穗上发芽,请给予合理的解释。
提示:因为脱落酸能促进种子休眠、抑制发芽。持续高温,脱落酸降解、打破休眠,大雨又为种子萌发提供水分。
3.现有某大豆品种具有矮化特性,为了确定其矮化特性是否与赤霉素的含量有关,某生物兴趣小组拟做实验进行探究。请写出此探究实验的实验思路、预期结果、得出结论。
提示:用适宜浓度的赤霉素溶液处理矮化大豆品种的幼苗,一段时间后测量植株株高。若实验组植株株高显著高于对照组,则大豆品种矮化特性与赤霉素的含量有关;若实验组植株株高与对照组大致相同,则大豆品种矮化特性与赤霉素的含量无关。
■真题再做——思悟方法 体验感悟·································
1.(2017·全国卷Ⅰ)通常,叶片中叶绿素含量下降可作为其衰老的检测指标。为研究激素对叶片衰老的影响,将某植物离体叶片分组,并分别置于蒸馏水、细胞分裂素(CTK)、脱落酸(ABA)、CTK+ABA溶液中,再将各组置于光下。一段时间内叶片中叶绿素含量变化趋势如图所示。据图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分裂素能延缓该植物离体叶片的衰老
B.本实验中CTK对该植物离体叶片的作用可被ABA削弱
C.可推测ABA组叶绿体中NADPH合成速率大于CTK组
D.可推测施用ABA能加速秋天银杏树的叶由绿变黄的过程
C [与蒸馏水组相比,CTK组叶绿素含量相对较高,说明细胞分裂素能延缓该植物离体叶片的衰老,A项正确。
本实验中CTK+ABA组曲线介于CTK组和ABA组之间,说明CTK对该植物离体叶片的作用可被ABA削弱,CTK和ABA对该植物离体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的变化起拮抗作用,B项正确。由图可知,ABA组中叶绿素相对含量远低于CTK组,光反应受阻,因此叶绿体中NADPH合成速率小于CTK组,C项错误。对比ABA组和蒸馏水组可知,ABA能使叶绿素相对含量降低,因此施用ABA能加速秋天银杏树的叶由绿变黄的过程,D项正确。]
2.(2018·海南高考)激动素是一种细胞分裂素类植物生长调节剂。为了探究激动素对侧芽生长的影响,某同学将生长状态一致的豌豆苗随机分为 A、B、C 三组,实验处理如表。处理后,定期测量侧芽的长度,结果如图所示。
组别
顶芽处理
侧芽处理
A
去除
2 mg/L 激动素溶液涂抹
B
保留
2 mg/L 激动素溶液涂抹
C
保留
蒸馏水涂抹
回答下列问题:
(1)从实验结果可知,顶芽能抑制侧芽生长,这种现象称为________。
(2)A组侧芽附近的生长素浓度________(填“高于”“低于”或“等于”)B组相应侧芽附近的生长素浓度,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了验证激动素对A组侧芽生长有促进作用,还应该增加一个处理组D,D组的处理是________,预测该处理的实验结果是D组侧芽生长量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A组的生长量。
解析:(1)顶端优势是指植物顶芽优先生长,侧芽受抑制的现象。
(2)顶芽是产生生长素的场所,去除顶芽后没有生长素向下运输,因此A组侧芽附近的生长素浓度低于B组相应侧芽附近的生长素浓度。
(3)为了验证激动素对 A 组侧芽生长有促进作用,还应该增加一个对照组,即去除顶芽,用蒸馏水涂抹侧芽。由于激动素对A组侧芽生长有促进作用,因此预测的实验结果是D 组侧芽生长量小于A组的生长量。
答案:(1)顶端优势 (2)低于 顶芽是产生生长素的场所,去除顶芽后没有生长素向下运输 (3)去除顶芽,用蒸馏水涂抹侧芽 小于
■考向专练——题点研练 触类旁通·································
考查不同植物激素的作用及相互关系
1.(2019·北京市朝阳区高三一模)为研究赤霉素(GA)和脱落酸(ABA)在种子萌发中的作用,科学家利用拟南芥突变体进行系列实验,实验处理及结果如下表。据实验结果推测,错误的是( )
拟南芥
野生型
野生型
突变体1
突变体1
野生型
突变体2
突变体2
处理方式
MS培养基
MS培养基+-定量GA拮抗剂
MS培养基
MS培养基+-定量GA
MS培养基+-定量ABA
MS培养基
MS培养基+-定量ABA
种子萌发与否
·
·
·
A.突变体1是GA受体异常突变体
B.突变体2是ABA受体异常突变体
C.野生型种子萌发时内源ABA含量很低
D.GA与ABA在此过程中有拮抗作用
A [若突变体1的受体异常,则在MS培养基中加入一定量的GA后,种子也不会萌发,图示信息显示种子萌发,说明突变体1并非GA受体异常所致,可能体内缺乏内源赤霉素。]
2.科学家以刚采收的芹菜为材料,研究了几种植物激素对芹菜储藏的影响,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在芹菜储藏过程中,由于叶绿素的降解会导致芹菜逐渐变黄
B.GA、BA、IAA处理均可保持芹菜的绿色,且GA效果最显著
C.在芹菜储藏过程中,三种激素在延缓衰老方面可能起协同作用
D.三种激素都是通过抑制降解叶绿素酶的活性达到保鲜效果
D [图示三个处理组叶绿素含量均呈下降趋势,且GA效果最显著,由此判断A、B、C正确;图示不能说明三种激素都是通过抑制降解叶绿素酶的活性达到保鲜效果的,D错误。 ]
植物激素的相关实验分析
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如果生活条件不适宜,植物体内就会产生脱落酸(ABA),使部分器官脱落。研究发现,ABA还具有调节气孔的作用。请回答下列问题:
(1)脱落酸的主要合成部位是________。除了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脱落酸还对种子的休眠有________作用。
(2)有理论认为,保卫细胞气孔的开闭与K+浓度密切相关,K+大量进入保卫细胞时,气孔张开,ABA可促进K+的外流,据此判断,ABA可________叶片气孔张开。
(3)用不同浓度的外源ABA处理葡萄品种A和B的果实,检测葡萄品种A和B的果实在喷施ABA后的成熟情况,结果如下图所示(CK为对照组):
分析上图,可得出的结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脱落酸主要在根冠和萎蔫的叶片等部位合成,在将要脱落的器官和组织中含量多,主要作用是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还能抑制种子的萌发,促进种子休眠。
(2)根据题意,K+大量进入保卫细胞时,气孔张开;ABA可促进K+的外流,从而抑制叶片气孔张开。
(3)根据图示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有ABA溶液浓度、葡萄品种。ABA对品种A和品种B果实的成熟均具有促进作用;不同浓度的ABA对葡萄果实成熟的促进作用不同;ABA对品种A果实成熟的促进作用大于品种B。
答案:(1)根冠、萎蔫的叶片 促进
(2)抑制
(3)ABA对品种A和B果实的成熟均具有促进作用(或随ABA浓度的增大及喷施时间的延长,对果实成熟的促进作用增强) 不同浓度的ABA对葡萄果实成熟的促进作用不同(或ABA对品种A果实成熟的促进作用大于品种B)(任答两点,答案合理即可)
植物激素调节实验探究中“对照实验”的设置
明确实验目的方可轻松设计对照实验:
(1)要证明两种激素“各自”的作用,就应该将“分别加有两种激素”的实验组与“无激素”的空白对照组比较。
(2)要证明两种激素的“协同作用”,就应该将“同时加两种激素”的实验组与“加单一激素”的实验组进行对照(此时仍需设置“蒸馏水”处理的空白对照组)。
构建知识体系·串联主干知识
■核心要点清误····························································
内环境及其稳态的维持
1.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会引起组织肿胀。(√)
2.骨骼肌纤维内乳酸积累过多,会引起细胞体积增大。(√)
3.血糖调节中,血糖浓度变化可以刺激相关细胞或下丘脑中的相关部位,所以葡萄糖也可以是信息分子。(√)
4.在血糖调节中,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具有拮抗关系,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具有协同关系。(√)
5.在寒冷环境中,人的产热量大于散热量,以防止在寒冷环境中体温降低。(×)
提示:只要不超过机体的自我调节能力,人体产热量和散热量基本保持平衡。
6.哺乳动物长时间未饮水导致机体脱水时,会发生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减弱。(×)
提示:机体脱水时,血浆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神经调节
1.刺激传出神经也可以引起效应器反应,这种反应不能称为反射。(√)
2.人憋尿的现象说明,高级神经中枢可以控制低级神经中枢控制的反射。(√)
3.K+在细胞外的浓度高于细胞内的浓度,所以在静息电位形成过程中K+运输的方式是主动运输。(×)
提示:K+在细胞外的浓度低于细胞内的浓度,所以在静息电位形成过程中K+运输的方式是协助扩散。
4.在人体内发生某种反射的时候,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上兴奋传导都是双向的。(×)
提示:在人体内反射发生的过程中,兴奋在神经元上的传导总是单向的。
5.兴奋传递过程中,突触小体处发生的信号转换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提示:兴奋传递过程中,突触小体处发生的信号转换是电信号→化学信号。
体液调节及与神经调节的关系
1.激素的受体与细胞膜上运输物质的载体一样,也位于细胞膜上。 (×)
提示:固醇类激素的受体位于膜内。
2.肾上腺素的分泌活动不受神经的直接支配。(×)
提示:肾上腺素的分泌活动受神经的直接支配。
3.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受下丘脑调控。(√)
4.根据反馈调节的特点可知,如果给运动员过量注射性激素,则会影响运动员性器官的发育。(√)
5.延长光照可提高鸡产蛋率,鸡的产蛋率与体内的雌激素水平密切相关。(√)
免疫调节
1.效应T细胞都是在胸腺中由造血干细胞分裂分化产生的。(×)
提示:效应T细胞是由T细胞分裂分化产生。
2.病毒侵入机体后能被内环境中的T细胞和浆细胞特异性识别。(×)
提示:浆细胞不具有识别抗原功能。
3.人体内的吞噬细胞只参与非特异性免疫过程。(×)
提示:人体内的吞噬细胞也参与特异性免疫。
4.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触青霉素后会发生自身免疫反应。(×)
提示: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触青霉素后发生过敏反应。
5.艾滋病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严重减退而体液免疫功能不受影响。(×)
提示:艾滋病病毒主要攻击和破坏T细胞,体液免疫功能也会降低。
植物的激素调节
1.达尔文通过实验证明了胚芽鞘尖端受单侧光刺激后,产生某种“影响”传递到伸长区造成向光生长。(√)
2.鲍森·詹森的实验中,琼脂片可用云母片替代。(×)
提示:生长素可以通过琼脂片但不可以通过云母片,所以鲍森·詹森的实验中不能用云母片替代琼脂片。
3.在太空失重状态下植物激素不能进行极性运输。(×)
提示:极性运输是细胞的一种主动运输,与重力无关。
4.生长素和赤霉素都能促进植物生长。(√)
5.植物激素的产生部位和作用部位可以不同。(√)
6.在黑暗条件下,细胞分裂素可延缓成熟绿叶中叶绿素的降解,表明细胞分裂素能延缓叶片变黄。(√)
7.生长素可通过促进乙烯合成来促进茎段细胞伸长。(×)
提示:生长素可通过促进乙烯合成来抑制茎段细胞伸长。
考点1 人体内环境的稳态与调节
(对应学生用书第64页)
■核心整合——知识内化 融会贯通··································
1.内环境及其组成
(1)必须认准三类“内环境物质”
①小分子物质——CO2、O2、氨基酸、核苷酸、葡萄糖等。
②大分子物质——血浆蛋白、抗体等。
③信号分子——淋巴因子、激素、神经递质等。
(2)必须认准两类“非内环境物质”
①专存在于细胞内的物质(如血红蛋白、呼吸酶等)不属于内环境成分。
②专存在于与外界相通腔(如消化道、呼吸道、膀胱等)中的物质不属于内环境成分。
(3)必须认准发生于内环境中的三类反应
①酸碱缓冲对参与的对碱或酸的缓冲反应。
②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的反应。
③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反应。
2.水盐平衡调节
(1)水盐的平衡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作用下,主要通过肾脏来完成的。神经调节途径: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大脑皮层→产生渴感→主动饮水、补充水分;
神经—体液调节途径: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垂体抗利尿激素→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尿量减少。
(2)引起水盐平衡调节的是渗透压的变化。引起机体抗利尿激素分泌的有效刺激是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升高。
3.体温调节
(1)寒冷环境中产热量等于散热量,炎热环境中散热量等于产热量。持续发烧时,产热量等于散热量。
(2)体温调节感受的刺激是温度的变化,冷觉与温觉形成的部位是大脑皮层,而体温调节的中枢是下丘脑。
4.血糖平衡调节
(1)相关器官:下丘脑(调节中枢)、肝脏(肝糖原的合成和分解)、肌肉(葡萄糖合成肌糖原等)、胰岛(分泌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肾脏(肾小管、集合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和小肠(糖类的消化和吸收)等。
(2)调节途径:
5.下丘脑在体温、水盐和血糖调节中的作用
(1)
(2)分析
①下丘脑的四个功能和三个中枢
a.四个功能:感受、传导、分泌和调节。
b.三个中枢: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和水盐调节中枢。
②水盐调节的中枢在下丘脑,但产生渴觉的中枢在大脑皮层。
③在升高血糖方面具有协同作用的激素是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在调节体温方面具有协同作用的激素是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
■素养提升——规范表述 严谨准确··································
1.剧烈运动后,运动员会肌肉酸痛但内环境中的酸碱度却能保持相对稳定,请解释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
提示:剧烈运动时,由于供氧不足,肌肉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导致肌肉酸痛,但由于内环境中存在缓冲物质(碳酸/碳酸氢钠)进行调节,pH保持相对稳定。
2.胰岛素发挥作用的过程中,如何体现负反馈调节机制的?
提示:在正常的血糖调节过程中,胰岛素分泌增多,会导致血糖浓度降低;降低的血糖浓度又反过来影响胰岛B细胞对胰岛素的分泌。
3.胰岛素可通过作用于下丘脑神经元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写出以大鼠为实验材料验证此现象的实验思路。
提示:将若干生理状况相同的大鼠随机平均分成两组,实验组在其下丘脑神经元周围施加适量的胰岛素溶液,对照组施加等体积(量)生理盐水,测定并比较施加试剂前后血液中胰高血糖素的浓度。
4.部分婴幼儿的营养主要依赖于奶粉,尝试分析为何低劣的奶粉会导致“大头娃娃”的出现?
提示:低劣奶粉中氨基酸含量低,婴儿血浆蛋白不足,导致血浆渗透压偏低,更多水分进入了组织液,引起组织水肿(“大头娃娃”)。
■真题再做——思悟方法 体验感悟·································
1.(2019·全国卷Ⅲ)下列关于人体组织液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血浆中的葡萄糖可以通过组织液进入骨骼肌细胞
B.肝细胞呼吸代谢产生的CO2可以进入组织液中
C.组织液中的O2可以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组织细胞中
D.运动时,丙酮酸转化成乳酸的过程发生在组织液中
D [骨骼肌细胞生存的内环境是组织液,血浆中的葡萄糖可以通过组织液进入骨骼肌细胞,A正确;肝细胞呼吸代谢产生的CO2可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组织液,B正确;组织液中的O2可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组织细胞,C正确;人体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的过程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D错误。]
2.(2019·全国卷Ⅱ)当人体失水过多时,不会发生的生理变化是( )
A.血浆渗透压升高
B.产生渴感
C.血液中的抗利尿激素含量升高
D.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降低
D [当人体水分丢失过多时,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兴奋传递到大脑皮层产生渴感;由下丘脑分泌并由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多,在抗利尿激素的作用下,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能力增强,以减少水分随尿液流失,D项符合题意。]
3.(2019·全国卷Ⅲ)下列不利于人体散热的是( )
A.骨骼肌不自主战栗 B.皮肤血管舒张
C.汗腺分泌汗液增加 D.用酒精擦拭皮肤
A [骨骼肌不自主战栗是增加产热的一种途径,A符合题意;皮肤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利于散热,B不符合题意;汗腺分泌汗液增加,利于蒸发散热,C不符合题意;用酒精擦拭皮肤可以带走身体的大量热量,D不符合题意。]
4.(2019·海南高考)胰岛素与细胞膜上相应受体结合后可以促进细胞对葡萄糖的吸收。下列情况可以导致血糖浓度降低的是( )
A.健康人早餐食用馒头、面包和米粥等食物后
B.胰岛A细胞分泌增强,胰高血糖素水平上升
C.体内胰岛素水平正常,胰岛素受体活性降低
D.胰岛B细胞分泌增强,胰岛素受体活性正常
D [健康人早餐食用馒头、面包和米粥等食物后,面食中含有淀粉,在消化道经淀粉酶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血糖会升高,A错误;胰岛A细胞分泌增强,胰高血糖素水平上升,升高血糖,B错误;体内胰岛素水平正常,胰岛素受体活性降低,胰岛素需要与受体结合才能发挥降血糖的作用,故血糖会升高,C错误;胰岛B细胞分泌增强,胰岛素分泌增加,胰岛素受体活性正常,胰岛素与其受体结合,有效降低血糖,血糖下降,D正确。故选D。]
5.(2019·江苏高考)甲、乙、丙三人在一次社区健康日活动中检测出尿糖超标,为进一步弄清是否患糖尿病,依据规范又进行了血液检测。图1、图2所示为空腹及餐后测定的血糖及胰岛素浓度。糖尿病血糖浓度标准为:空腹≥7.0 mmol/L,餐后2h≥11.1 mmol/L,请回答下列问题:
(1)正常人进食后血糖浓度上升,胰岛素分泌增多。胰岛素可促进血糖进入细胞内________、合成糖原或转变为非糖物质,并抑制________及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同时胰岛A细胞分泌________受抑制,使血糖浓度下降。
(2)据图初步判断________是糖尿病患者,需复查血糖。患者常因血糖浓度升高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________产生渴感,表现为多饮。
(3)除糖尿病外,尿糖超标的原因还可能有________(填序号)。
①一次性摄糖过多 ②低血糖患者 ③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 ④肾小管重吸收功能障碍
(4)结合图1、图2分析,乙出现上述检测结果的原因可能有________(填序号)。
①自身抗体与胰岛素结合 ②自身效应T细胞持续杀伤胰岛B细胞 ③自身抗体竞争性结合靶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 ④胰岛B细胞膜上载体对葡萄糖的转运能力下降
分析:由图1可知,空腹时甲和乙血糖浓度偏高,丙的血糖浓度正常;餐后一段时间内甲、乙、丙的血糖浓度均有所上升;餐后3 h甲、乙的血糖浓度下降但是仍然高于正常值,丙的血糖浓度恢复正常。由图2可知,甲餐后胰岛素含量稍微有所升高,幅度较小;乙和丙的胰岛素含量先升高后下降,乙的胰岛素含量高于甲和丙。
解析:(1)正常人进食后,血糖浓度升高,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促进葡萄糖进入组织并氧化分解、合成肝糖原和肌糖原或转化为非糖物质,并抑制肝糖原分解及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同时胰岛素分泌量增加会抑制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进而引起血糖浓度下降。(2)由图可知,甲和乙餐前和餐后的血糖浓度均高于正常值,符合糖尿病的血糖标准,故可能是糖尿病患者,需要进行复查。糖尿病患者血糖浓度升高,细胞外液渗透压会升高,一方面引起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多,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水的重吸收,另一方面将兴奋传至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从而降低细胞外液渗透压。(3)糖尿病患者会出现尿糖,一次性摄糖过多也会出现暂时性尿糖;低血糖患者血糖浓度低于正常值,不会出现尿糖;抗利尿激素的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不会引起尿糖;肾小管会重吸收水、葡萄糖、氨基酸等成分,若肾小管重吸收功能障碍,则可能会出现尿糖。故选①④。(4)由图可知,乙餐后的胰岛素分泌量很高,但是血糖水平远远高于正常值,故可能是自身抗体与胰岛素结合或自身抗体竞争性结合靶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胰岛素不能与受体结合,导致胰岛素不能发挥降血糖的作用,①③正确;若自身效应T细胞持续杀伤胰岛B细胞,则会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与题意不符,②错误;胰岛素作用的靶细胞是几乎全身细胞,若仅仅胰岛B细胞膜上的载体对葡萄糖的转运能力下降,其他细胞上载体对葡萄糖的转运能力正常,则乙的血糖应该正常或稍微偏高,胰岛素水平也会正常或稍微偏高,④错误。
答案:(1)氧化分解 肝糖原分解 胰高血糖素 (2)甲、乙 大脑皮层 (3)①④ (4)①③
6.(2018·江苏高考)正常人体感染病毒会引起发热,发热过程分为体温上升期、高温持续期和体温下降期。下图为体温上升期机体体温调节过程示意图,其中体温调定点是为调节体温于恒定状态,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预设的一个温度值,正常生理状态下为37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激素甲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激素乙通过______________的途径作用于甲状腺。
(2)体温上升期,人体骨骼肌不随意的节律性收缩,即出现“寒战”,有助于体温____________。综合图解分析,体温上升期人体进行体温调节的方式有______________。
(3)高温持续期,人体产热量______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散热量。此阶段人体有时会出现脱水现象,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加,肾小管和集合管_____________,从而减少尿量。
(4)体温下降期,机体增加散热的途径有____________。
(5)体温上升期,人体会出现心率加快、血压轻度升高等症状,易引发慢性心血管疾病急性发作。请解释血压升高的可能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中激素甲表示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激素乙表示垂体细胞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其中促甲状腺激素通过体液运输的途径作用于甲状腺,促进甲状腺的发育和甲状腺激素的分泌。(2)体温上升期,人体骨骼肌收缩有助于体温上升到已上调的体温调定点;图示增加产热的方式有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即体温上升期人体进行体温调节的方式有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3)高温持续期,人体温度维持相对稳定,因此人体产热量与散热量相等;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可以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进而减少尿量。(4)体温下降期,机体皮肤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以增加散热量,还可以通过汗腺分泌增加散热量。(5)体温上升期,由于心脏血液输出量增加,外周血管收缩,导致人体出现心率加快、血压轻度升高等症状,因此易引发慢性心血管疾病急性发作。
答案:(1)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体液运输
(2)上升到已上调的体温调定点(或上升到38.5 ℃) 神经调节、体液调节
(3)等于 重吸收水的能力增强(或重吸收水量增加)
(4)汗腺分泌增加,皮肤血管舒张 (5)心脏血液输出量增加,外周血管收缩
7.(2014·山东高考)研究者将空腹的大鼠置于冷水中,探究冷水刺激对大鼠生理功能的影响。
(1)冷水刺激引起实验大鼠皮肤________产生兴奋,兴奋沿传入神经到达神经中枢,经神经中枢处理,使传出神经末梢释放________,引起皮肤血管________,减少皮肤散热量;同时引起________(填激素名称)分泌增加,细胞代谢加快,产热量增加,以维持体温稳定。
(2)冷水刺激产生的兴奋还可以通过神经中枢作用于胰岛,引起________分泌增加,该激素促进________分解,血糖水平升高,以对抗冷水刺激。
(3)冷水刺激引起胃黏膜内的HCO减少,从而对H+缓冲作用减弱,会使胃黏膜组织液的________降低,可引起胃黏膜损伤。
(4)胃黏膜可抵御致病微生物对机体的侵害,在机体________(填“特异性”或“非特异性”)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
解析:(1)大鼠皮肤的感受器受到冷水刺激后产生兴奋,兴奋沿传入神经到达神经中枢,经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处理后,传出神经末梢释放神经递质,引起皮肤血管收缩,减少皮肤散热量;同时引起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分泌增加,细胞代谢加快,产热量增加,以维持体温稳定。(2)神经中枢通过有关神经作用于胰岛,引起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增加,促进肝糖原分解,升高血糖。(3)从题中信息可知,HCO有缓冲H+的作用。胃黏膜内的HCO减少,对H+的缓冲作用会减弱,从而使胃黏膜组织液的酸碱度降低,引起胃黏膜损伤。(4)胃黏膜对致病微生物的抵御作用,属于非特异性免疫中的第二道防线。
答案:(1)(冷觉)感受器 神经递质 收缩 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 (2)胰高血糖素 肝糖原(元) (3)pH(或酸碱度) (4)非特异性
■考向专练——题点研练 触类旁通·································
考查内环境的组成及稳态
(2019·陕西二模)下列有关内环境及其稳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内环境是指细胞外液,包括血液、组织液和淋巴等
B.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一定与外界环境的剧烈变化有关
C.胰岛素的作用结果影响胰岛素分泌的过程属于反馈调节
D.人体在寒冷环境中产热增加、散热减少,从而维持体温的恒定
C [内环境是指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A错误;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界环境剧烈变化时,内环境稳态会遭到破坏,但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不都是与外界环境的剧烈变化有关,也与机体本身有关,B错误;胰岛素的作用结果使血糖浓度降低,血糖浓度降低会反过来影响胰岛素的分泌,这属于反馈调节,C正确;人体在寒冷环境中产热增加、散热也增加,从而维持体温的恒定,D错误。]
“四看法”排除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考查血糖调节
1.下列与人体内环境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内环境是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因为其中含有多种酶
B.K+、核苷酸和血浆蛋白都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C.血浆中的氨基酸进入组织细胞需穿过3层生物膜
D.下丘脑是内环境渗透压、温度的调节中枢
A [细胞质基质是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内环境不含有多种酶,A项错误;K+维持血浆渗透压,核苷酸属于血浆中的营养成分,血浆蛋白是血浆中的蛋白质,B项正确;血浆中的氨基酸需穿过毛细血管壁细胞(2层膜),再进入组织细胞(1层膜),共3层生物膜,C项正确;下丘脑是体温、水盐平衡和血糖调节的中枢,D项正确。]
2.(2019·潍坊市高三一模)“热量限制”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能够改善代谢并延长寿命的重要手段。研究人员对患Ⅱ型糖尿病的小鼠进行了间歇性热量限制,以研究间歇性热量限制能否有效干预糖尿病。实验过程及结果如下表:
组别
饲喂处理
检测结果
甲组
进食一周FMD(热量为正常饮食的30%),然后恢复一周正常饮食,连续八周重复
空腹血糖显著降低,胰岛B细胞数量增加
乙组
正常饮食八周
生理指标与实验前相当
说明:FMD是一种富含多种植物成分的低糖、低脂、低蛋白、高纤维的食物。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患Ⅱ型糖尿病小鼠有高血糖、高胰岛素、多尿等症状。请解释出现多尿症状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结果表明间歇性热量限制能有效降低血糖,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最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已知Ⅱ型糖尿病是机体胰岛素缺乏所致。根据上述实验结果推测,间歇性热量限制________(填“能”或“不能”)有效干预Ⅱ型糖尿病,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饮食习惯的角度分析,人们应如何降低患Ⅱ型糖尿病的风险?
解析:(1)患Ⅱ型糖尿病小鼠有高血糖的症状,其尿液中的葡萄糖增加了尿液的渗透压,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量减少,从而导致尿量增多。
(2)Ⅱ型糖尿病主要是因为胰岛素相应受体的活性被抑制,从而无法正常地与胰岛素结合,因而无法降血糖,引发糖尿病。对患Ⅱ型糖尿病小鼠进行间歇性热量限制后,其空腹血糖含量显著降低,可推测最可能的原因是间歇性热量限制能提高机体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从而有效降低血糖。
(3)通过对糖尿病小鼠进行间歇性热量限制后,其胰岛B细胞数量增加,而I型糖尿病是机体胰岛素缺乏所致,由此可知间歇性热量限制能有效干预I型糖尿病。
(4)进食富含低糖、低脂、低蛋白、高纤维的FMD后,Ⅱ型糖尿病症状得以有效缓解,由此可知减少高热量食物的过多摄入可降低患Ⅱ型糖尿病的风险。
答案:(1)尿液中含有的葡萄糖提高了尿液的渗透压,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
(2)间歇性热量限制能提高机体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从而有效降低血糖
(3)能 间歇性热量限制处理能使胰岛B细胞数量增加
(4)减少高热量食物的过多摄入(低糖、低脂饮食)
有关血糖平衡调节的几个答题要点
(1)胰岛素的生理功能应表述为:促进组织加速细胞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切忌笼统地表述为降血糖,降血糖只是胰岛素的作用结果。同理,牢记胰高血糖素的生理功能为:促进肝糖原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类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
(2)掌握促进胰岛素分泌的因素有血糖含量升高、有关神经兴奋及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等。
(3)作答有关升血糖的问题时,应明确肌糖原只为骨骼肌提供能量物质,不补充血糖。即答题时不能出现“肌糖原分解”的错误表述。
(4)糖尿病患者未必缺乏胰岛素,缺乏胰岛素(胰岛B细胞受损)可导致糖尿病(此为Ⅱ型糖尿病),但倘若缺乏胰岛素受体或胰岛素与受体不能正常结合,也会导致血糖过高呈现糖尿病(此为Ⅱ型糖尿病)。
考查水盐调节
(2019·衡水金卷)如图为正常人分别一次性饮用等量(1 000 mL)的清水和生理盐水后,尿液生成速率随时间变化的平均值(图中曲线A、B表示饮用不同液体后的结果)。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________________的含量有关。
(2)在A、B两条曲线中,饮用清水的是________。判断的依据是大量清水被人体吸收后,引起血浆渗透压降低,减弱对________________的刺激,使________________的分泌减少,进而导致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________________减少,尿量增加。
解析:(1)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2)当机体饮水过多(大量饮用清水)时,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减弱,致使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减少,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减弱,最终使尿量增多。据图可知,饮用不同液体1 h时,B曲线表示的尿液生成速率明显高于A曲线,由此可推知在A、B两条曲线中,饮用清水的是曲线B。
答案:(1)无机盐、蛋白质
(2)曲线B 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 抗利尿激素 重吸收
考查体温调节
(2019·晋冀鲁豫名校高三联考)为验证乙醇能降低小鼠体温,研究小组将小鼠提前1天放入15~40 ℃的无线遥测温度梯度实验箱内,并允许小鼠自由选择环境温度(在梯度箱中动物会选择与自身体温接近的环境温度下生活),然后在次日早晨给甲组小鼠腹腔注射37 ℃的20%的一定量乙醇,乙组小鼠注射37 ℃等量的生理盐水,观察小鼠在箱内的活动差异。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该实验过程,提前1天将小鼠放入温度梯度箱内的目的是_______。
(2)乙醇可能通过影响体温调节中枢所在部位——________的活动来降低小鼠的体温。一段时间后可能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为乙组小鼠活动区域的温度________(填“高于”或“低于”)甲组小鼠活动区域的。
(3)5羟色胺能抑制战栗产热和引起外周神经舒张,从而使体温降低,该实验小组认为乙醇可能通过促进5羟色胺的合成进而导致小鼠体温下降,并利用上述提供的实验试剂、用具及5羟色胺受体阻断剂,在上述实验的操作基础上增设一组实验丙,丙组小鼠注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实验预期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若直接把小鼠放入温度梯度实验箱内进行实验,小鼠会对新的环境产生恐惧等不适症状,对实验结果造成干扰,因此应提前1天将小鼠放入温度梯度箱内。
(2)体温调节中枢位于小鼠的下丘脑中。乙醇能降低小鼠体温,甲组小鼠腹腔注射37 ℃的20%的一定量乙醇,因此乙组小鼠活动区域的温度应高于甲组小鼠的活动区域。
(3)5羟色胺为一种神经递质,其与肌细胞和神经细胞上相应特异性受体结合,抑制战栗产热和引起外周神经舒张,从而使体温降低。为推测乙醇可能通过促进5羟色胺的合成进而导致小鼠体温下降,可增设实验丙,即注射等量的37 ℃的20%的一定量乙醇和5羟色胺受体阻断剂。一段时间后,若乙组和丙组小鼠活动的区域无差异,且活动区域温度高于甲组,说明乙醇可能通过促进5羟色胺的合成进而导致小鼠体温下降。
答案:(1)让小鼠适应箱内环境,从而避免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2)下丘脑 高于
(3)37 ℃的等量的20%的乙醇和5羟色胺受体阻断剂 一段时间后,乙组和丙组小鼠活动的区域无差异,且活动区域的温度高于甲组活动区域的
有关体温调节的4个误区
(1)寒冷条件下体温调节是神经—体液调节,其中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是神经—体液调节模式,而肾上腺素分泌增多则是神经调节模式,而炎热环境下主要是神经调节。
(2)误以为寒冷环境中产热量大于散热量,或炎热环境中散热量大于产热量。其实,无论是在寒冷环境中还是在炎热环境中,机体产热量与散热量都保持平衡,如果两者没有保持平衡,体温就会升高或降低。
(3)误以为温度感受器和体温调节中枢都在下丘脑中。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中,但温度感受器在皮肤、黏膜和内脏中。
(4)寒战是因为骨骼肌不自主战栗,起鸡皮疙瘩是因为立毛肌收缩,二者都是增加产热的途径。
考点2 神经调节
(对应学生用书第68页)
■核心整合——知识内化 融会贯通··································
1.反射完成的两个条件
(1)必须具备“完整”反射弧:反射弧任一部分受损,反射都不能完成。
(2)必须具备“适宜”刺激:刺激的“种类”需适宜,刺激的“强度”也需适宜。
2.兴奋产生的机制及传导
(1)产生机制
(2)兴奋的传导
①形式:电信号(局部电流、神经冲动)。
②方向:与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相反,膜内则相同。
③特点:可双向传导(在机体内反射弧中只单向传导)。
3.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传递过程
(2)单向传递的原因: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
(3)神经递质的释放、性质及作用效果
■素养提升——规范表述 严谨准确··································
1.反射活动所需时间长短与刺激时间长短有关吗?决定反射活动时间长短的因素主要是什么?
提示:无关,决定反射活动时间长短的主要因素是反射弧上突触的数量,突触的数量越多,反射活动维持的时间越长。
2.某药物或有毒、有害物质可以阻断突触处神经冲动传递,其主要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提示:药物或有毒、有害物质阻止神经递质的合成或释放;药物或有毒、有害物质使神经递质失活;突触后膜上受体位置被某种有毒物质或抗体占据,使神经递质不能和后膜上的受体结合等。
3.下图为神经元特殊的连接方式。利用图中标注的A、B、C三个位点,请设计实验证明某药物只能阻断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而不能阻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写出简单设计思路,并预期实验现象。
提示:设计思路:把某药物分别放在B、C两处,在A处给予一个适宜的刺激,观测电流计N的指针能否偏转。
预期实验现象:把药物放在C处,N的指针不偏转;把药物放在B处,N的指针偏转。
■真题再做——思悟方法 体验感悟·································
1.(2019·江苏高考)如图为突触传递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①和③都是神经元细胞膜的一部分
B.②进入突触间隙需消耗能量
C.②发挥作用后被快速清除
D.②与④结合使③的膜电位呈外负内正
D [①是上一个神经元的轴突膜的一部分,③是下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膜或树突膜,因此二者均是神经元细胞膜的一部分,A正确;②神经递质以胞吐的方式分泌到突触间隙,需要消耗能量,B正确;正常情况下,神经递质和激素都是“一次性”的,作用后会被快速清除,不然会持续性作用,C正确;神经递质分为两类,兴奋性递质与抑制性递质,兴奋性递质会使下一个神经元的膜电位呈外负内正,而抑制性神经递质不会使下一个神经元的电位发生变化,膜电位仍然是外正内负,由于不知道②神经递质的类型,因此无法判断③的膜电位的情况,D错误。]
2.(2019·海南高考)下列与反射弧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效应器的活动包括腺体分泌和肌肉收缩
B.效应器的结构受到损伤会影响反射活动的完成
C.突触后膜上有能与神经递质特异性结合的受体
D.同一反射弧中感受器的兴奋与效应器的反应同时发生
D [效应器指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或腺体,故效应器的活动包括腺体分泌和肌肉收缩,A正确;反射的完成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效应器的结构受到损伤会影响反射活动的完成,B正确;突触后膜上有能与神经递质特异性结合的受体,神经递质通过与突触后膜受体的结合引起突触后膜的兴奋或抑制,C正确;因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因此同一反射弧中感受器先兴奋,效应器后兴奋,D错误。故选D。]
3.(2019·全国卷Ⅰ)人的排尿是一种反射活动。回答下列问题。
(1)膀胱中的感受器受到刺激后会产生兴奋。兴奋从一个神经元到另一个神经元的传递是单向的,其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排尿过程的调节属于神经调节,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排尿反射的初级中枢位于_______。成年人可以有意识地控制排尿,说明排尿反射也受高级中枢控制,该高级中枢位于_______。
(3)排尿过程中,尿液还会刺激尿道上的________,从而加强排尿中枢的活动,促进排尿。
解析:(1)兴奋从一个神经元到另一个神经元的传递过程中,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故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是单向的。(2)排尿反射的初级中枢位于脊髓。成年人排尿反射的初级中枢会受到位于大脑皮层的高级中枢的控制。(3)排尿过程中,尿液还会刺激尿道上的感受器,从而加强排尿中枢的活动,促进排尿。
答案:(1)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2)脊髓 大脑皮层 (3)感受器
4.(2012·山东高考)人手指意外触到蜡烛火焰,引起屈肘反射。其反射弧示意图如下。
(1)图中神经元a产生的兴奋在传入神经纤维上以________形式进行传导。当神经冲动传到神经末梢时,引起突触前膜内__________释放神经递质,该递质与神经元b细胞膜上________结合,使神经元b兴奋。神经元b的神经冲动进一步引起神经元c兴奋,最终导致屈肌收缩。
(2)图中M点兴奋时,此处神经纤维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________。若N点受刺激产生兴奋,则在神经元b上_________(填“有”或“无”)膜电位的变化,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3)手指意外触到火焰引起局部皮肤红肿,是因为皮肤毛细血管舒张和通透性增加,________引起组织间隙液体积聚。若手指伤口感染,可引起体液中吞噬细胞核杀菌物质抵御病菌侵害,此过程属于_________免疫。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神经调节和免疫调节的基础知识,包括兴奋的产生、传导及传递,人体的三道防线(第二道防线);考查识图能力与获取信息能力。属于对识记、理解层次的考查。
受到刺激时,神经细胞发生膜电位的变化,从而产生局部电流(或电信号),局部电流(或电信号)可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当兴奋传到神经纤维轴突末端时,可引起突触小体中的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并向突触间隙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与只存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识别并结合,从而引起突触后膜的兴奋或抑制,故在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是单向的,且信号的变化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局部皮肤红肿即为局部组织液增多,其主要是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大或破裂,血浆蛋白渗出导致的。
答案:(1)局部电流(或电信号、神经冲动) 突触小泡 (特异性)受体
(2)内正外负 无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
(3)血浆中的蛋白质和液体渗出 非特异性
■考向专练——题点研练 触类旁通·································
考查反射弧的结构与功能
1.(2019·济南市高三期末)下图是膝跳反射的反射弧结构示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直接刺激Ⅱ处引起屈肌收缩属于非条件反射
B.在b处发生的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C.膝跳反射的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末梢和其支配的屈肌
D.神经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没有离子进出细胞的过程
B [直接刺激Ⅱ处引起屈肌收缩的过程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反射,A错误;膝跳反射的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末梢和其支配的伸肌,C错误;神经元处于静息状态时,存在钾离子外流,D错误。]
2.(2018·海南高考)为了验证反射弧的完整性是完成反射活动的基础,某同学将甲、乙两只脊蛙(去除脑但保留脊髓的蛙)的左、右后肢最长趾趾端(简称左、右后趾)分别浸入0.5%硫酸溶液中,均出现屈肌反射(缩腿),之后用清水洗净、擦干。回答下列问题:
(1)剥去甲的左后趾皮肤,再用0.5%硫酸溶液刺激左后趾,不出现屈肌反射,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离甲的右后肢坐骨神经,假如用某种特殊方法阻断了传入神经,再将甲的右后趾浸入0.5%硫酸溶液中,不出现屈肌反射,则说明_________________。
(3)捣毁乙的脊髓,再用0.5%硫酸溶液刺激蛙的左后趾,________(填“能”或“不能”)出现屈肌反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剥去甲脊蛙的左后趾皮肤,会导致反射弧的感受器破坏,再用0.5%硫酸溶液刺激左后趾,因反射弧不完整,即缺失感受器,因此不出现屈肌反射。
(2)将分离出的甲的右后肢坐骨神经中的传入神经阻断,已导致反射弧的结构和功能不完整,再将甲的右后趾浸入0.5%硫酸溶液中,不会出现屈肌反射。
(3)脊髓是屈肌反射的神经中枢,若捣毁乙的脊髓,即反射弧的神经中枢被破坏,再用0.5%硫酸溶液刺激蛙的左后趾,不能出现屈肌反射。
答案:(1)剥去皮肤导致反射弧的感受器缺失
(2)传入神经结构和功能完整是完成反射活动所必需的
(3)不能 反射弧的神经中枢被破坏
有关反射及感觉的3个易错点
(1)反射的完成路径为反射弧,反射弧的任一部位受损,反射都不能完成。
(2)感觉都形成于大脑皮层,其产生路径为感受器→传入神经→上行传导至大脑皮层,可见传出神经或效应器受损时仍可产生感觉,但感受器或传入神经及神经中枢受损时将不能形成感觉。
(3)神经中枢的兴奋只影响效应器的效应活动,而不影响感受器的敏感性。
考查兴奋的传导和传递机制的分析
1.(2019·临沂市高三质检)如图是某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模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ac段Na+通道开放使Na+大量内流,该过程属于协助扩散
B.cf段K+大量外流是神经纤维形成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
C.fg段细胞排出Na+和吸收K+的跨膜运输不消耗ATP
D.若将神经纤维置于低Na+液体环境中,膜电位会低于+30 mV
C [fg段Na+出神经细胞逆浓度梯度跨膜主动运输,需要消耗ATP,同样, K+进神经细胞也逆浓度梯度跨膜主动运输,需要消耗ATP,C错误。]
2.(2019·潍坊市高三一模)下图是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传递信息的示意图。当神经冲动传到突触小体时,Ca2+由膜外进入膜内,促进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接触,释放某种神经递质,该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被重新吸收利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过程①、②、③都需要消耗ATP
B.图中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会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C.Ca2+跨膜运输受阻时会导致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性降低
D.①③过程说明兴奋可在两个神经元间双向传递
C [过程①、③需要消耗ATP,过程②不消耗ATP,A错误;从图看出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引起Na+内流,应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B错误;根据题目信息“Ca2+由膜外进入膜内,促进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接触,释放某种神经递质”,Ca2+跨膜运输受阻时会导致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性降低,C正确;过程③只是突触前膜重新吸收神经递质,兴奋不能从突触后神经元传向突触前神经元,D错误。]
膜电位变化的3个易错易混点
(1)膜外Na+浓度不影响静息电位,只影响动作电位。
(2)膜外无Na+,不能产生动作电位;膜外Na+浓度升高,动作电位的峰值升高。
(3)Na+运输到细胞外和K+运输到细胞内是由低浓度向高浓度运输,属于主动运输,需消耗能量。
考点3 体液调节及与神经调节的关系
(对应学生用书第70页)
■核心整合——知识内化 融会贯通··································
1.激素及其作用的靶细胞
(5)—
2.动物激素化学本质
(1)
(2)氨基酸衍生物类激素
(3)固醇类激素:性激素、孕激素
3.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
(1)分级调节:激素的分级调节一般要经过下丘脑→垂体→相关腺体三个等级。
(2)反馈调节:相应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分泌活动的调节过程,目的是保持相应激素含量维持在正常水平。
4.人体生命活动调节三种模式
■素养提升——规范表述 严谨准确··································
1.根据反馈调节的原理解释:为什么运动员注射性激素会导致性器官萎缩,甚至失去生殖能力。
提示:性激素过多,会通过反馈调节抑制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促性腺激素可以促进性器官的发育,所以缺乏促性腺激素后性器官会萎缩,甚至会失去生殖能力。
2.下丘脑可通过相关神经直接调控肾上腺髓质的活动,说明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有什么关系?
提示:说明神经系统可以直接调控内分泌腺的活动。
3.下丘脑和垂体之间存在神经联系和体液联系。若要验证下丘脑调节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的方式不是神经调节,可利用小白鼠进行实验,实验思路是什么?
提示:切断下丘脑与垂体间的神经联系,一段时间后检测小白鼠血液中促性腺激素的含量。
■真题再做——思悟方法 体验感悟·································
1.(2019·全国卷Ⅰ)动物受到惊吓刺激时,兴奋经过反射弧中的传出神经作用于肾上腺髓质,使其分泌肾上腺素;兴奋还通过传出神经作用于心脏。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
B.惊吓刺激可以作用于视觉、听觉或触觉感受器
C.神经系统可直接调节、也可通过内分泌活动间接调节心脏活动
D.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会使动物警觉性提高、呼吸频率减慢、心率减慢
D [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A正确;动物看到、听到、接触到的东西都可能使自己被惊吓到,所以,视觉、听觉、触觉感受器都可以感受到惊吓刺激,B正确;兴奋可通过传出神经作用于心脏,即神经系统可直接调节心脏活动,同时神经系统还可通过内分泌活动(产生激素)间接调节心脏活动,如肾上腺素会使心跳加速,C正确;动物在受到惊吓时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从而使呼吸频率加快、心率加快,D错误。]
2.(2018·全国卷Ⅱ)下列有关人体内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运动时,肾上腺素水平升高,可使心率加快,说明激素是高能化合物
B.饥饿时,胰高血糖素水平升高,促进糖原分解,说明激素具有酶的催化活性
C.进食后,胰岛素水平升高,其既可加速糖原合成,也可作为细胞的结构组分
D.青春期,性激素水平升高,随体液到达靶细胞,与受体结合可促进机体发育
D [人体运动时,通过肾上腺素的调节可使心率加快,但肾上腺素不是高能化合物,A项错误;人体在饥饿时血糖浓度较低,此时胰高血糖素水平升高,会促进肝糖原分解,从而使血糖浓度上升,但胰高血糖素不具有催化功能,B项错误;进食后一段时间,人体血糖浓度升高,此时胰岛素水平升高,加速肝糖原和肌糖原的合成,从而使血糖浓度下降,但胰岛素不属于细胞的结构成分,C项错误;人在青春期时,性激素水平升高,会促进机体发育,性激素的运输方式为体液运输,到达靶细胞后需与受体结合才能发挥作用,D项正确。]
3.(2019·海南高考)某哺乳动物属于季节性繁殖动物。下列关于该动物体内性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性激素属于磷脂类物质
B.性激素可促进生殖细胞的形成
C.性激素可促进生殖器官的发育
D.性激素的合成受环境因素影响
A [性激素属于固醇类激素,A错误;性激素可促进减数分裂,促进生殖细胞的形成,B正确;性激素可促进生殖器官如睾丸的发育,C正确;该哺乳动物是季节性繁殖动物,在其繁殖季节性激素合成较多,故性激素的合成受环境因素影响,D正确。故选A。]
4.(2018·江苏高考)下列关于人体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成年后生长激素不再分泌,身高不再增加
B.体内多种激素具有直接降低血糖的作用
C.与神经调节相比,体液调节通常作用缓慢、持续时间长
D.神经中枢只能通过发出神经冲动的方式调节相关器官的生理活动
C [成年后生长激素仍然能够分泌,A错误;胰岛素是人体内唯一降血糖的激素,B错误;神经调节比较迅速、短暂,而体液调节通常作用缓慢、持续时间长,C正确;神经中枢也可以通过分泌激素的方式调节相关器官的生理活动,如下丘脑可以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D错误。]
5.(2019·全国卷Ⅱ)环境中的内分泌干扰物是与某种性激素分子结构类似的物质,对小鼠的内分泌功能会产生不良影响。回答下列问题。
(1)通常,机体内性激素在血液中的浓度________,与靶细胞受体结合并起作用后会________。
(2)与初级精母细胞相比,精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减半,原因是在减数分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鼠睾丸分泌的激素通过体液发挥调节作用。与神经调节相比,体液调节的特点有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4点即可)。
解析:(1)动物的激素调节具有微量和高效等特点,正常情况下动物血液中激素的浓度都很低。性激素与靶细胞受体结合并发挥作用后会被灭活。(2)产生精细胞的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导致产生的精细胞中染色体数目较初级精母细胞减半。(3)与神经调节相比,体液调节具有以下特点:通过体液运输、反应速度较缓慢、作用范围较广泛、作用时间比较长。
答案:(1)很低 灭活 (2)染色体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 (3)激素等是通过体液运输的、作用时间比较长、反应速度较缓慢、作用范围较广泛
6.(2018·全国卷Ⅱ)为研究垂体对机体生长发育的作用,某同学用垂体切除法进行实验。在实验过程中,用幼龄大鼠为材料,以体重变化作为生长发育的检测指标。回答下列问题:
(1)请完善下面的实验步骤
①将若干只大鼠随机分为A、B两组后进行处理,A组(对照组)的处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B组的处理是________。
②将上述两组大鼠置于相同的适宜条件下饲养。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处理与分析。
(2)实验结果与分析
B组大鼠生长发育的状况不如A组,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是由于B组的处理使大鼠缺失了来源于垂体的_____激素和_______激素。
解析:(1)本实验的自变量是有无垂体,因此A组(对照组)的处理是不切除垂体,同时为了排除手术操作对大鼠生长发育的影响,A组的处理应该是进行手术但不切除垂体;B组是实验组,对其进行的处理是切除垂体。根据实验步骤可知,①为实验处理,②为实验培养,③应为实验结果的检测与记录,且题干强调“以体重变化作为生长发育的检测指标”,因此,③的操作应该是定期测定两组大鼠的体重,并记录实验结果。(2)垂体可产生生长激素(促进生长)和促甲状腺激素(通过作用于甲状腺使其合成和分泌甲状腺激素,而甲状腺激素可促进发育),所以B组大鼠切除垂体后,其生长发育减慢。
答案:(1)①手术但不切除垂体 切除垂体 ③每隔一定时间,测定并记录两组大鼠的体重 (2)生长 促甲状腺
■考向专练——题点研练 触类旁通·································
考查体液调节及特点等
肾上腺素和迷走神经都参与兔血压的调节,回答相关问题:
(1)给实验兔静脉注射0.01%的肾上腺素0.2 mL后,肾上腺素作用于心脏,心脏活动加强加快使血压升高。在这个过程中,肾上腺素作为激素起作用,心脏是肾上腺素作用的_______,肾上腺素对心脏起作用后被_______,血压恢复。肾上腺素的作用是________(填“催化”“供能”或“传递信息”)。
(2)剪断实验兔的迷走神经后刺激其靠近心脏的一端,迷走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使心脏活动减弱减慢、血压降低。在此过程中,心脏活动的调节属于________调节。乙酰胆碱属于________(填“酶”“神经递质”或“激素”),需要与细胞膜上的________结合才能发挥作用。
(3)肾上腺素和乙酰胆碱在作用于心脏、调节血压的过程中所具有的共同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一个特点即可)。
解析:(1)肾上腺素作用于心脏,心脏是肾上腺素的靶器官,激素发挥作用后都被灭活。肾上腺素作为信息分子,可以传递信息。肾上腺素没有酶的催化作用或能源物质的供能作用。
(2)据题意可知,刺激神经末梢,使其释放神经递质使心脏的活动和血压改变,心脏活动的调节属于神经调节。乙酰胆碱属于神经冲动在突触处传递时发挥作用的信号分子,即神经递质。神经递质与其他信号分子一样,要与相应的受体结合后才能发挥作用。
(3)激素和神经递质在信息传递方面具有一些相同的特点,如发挥作用后都会失活,都需要与相应的受体结合后才能发挥作用等。
答案:(1)靶器官 灭活 传递信息 (2)神经 神经递质 受体 (3)都需要与相应的受体结合后才能发挥作用
考查激素的分级调节及应用
某研究小组为了验证甲状腺激素对垂体的反馈调节机制,做了如下相关实验:
①将多只生长状况相同的成年健康小鼠平均分成A、B、C三组;
②A组小鼠注射一定剂量的药物Ⅰ(抑制下丘脑神经内分泌细胞功能)和药物Ⅱ(抑制甲状腺细胞的分泌功能);B组小鼠注射一定剂量的药物Ⅰ和药物Ⅲ(促进甲状腺细胞的分泌功能);C组小鼠注射等量的________________;(不同药物只是限制对应区域的功能,对其他区域无影响)
③一段时间后,测定每组小鼠体内促甲状腺激素(TSH)的含量,求平均值。
请回答:
(1)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通过________运输到垂体,并被垂体细胞膜上的________识别,从而发挥作用。
(2)实验中的步骤②应填________________,三组实验结果中TSH的含量多少应为:________________。
(3)小鼠注射药物Ⅰ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通过体液运输到垂体,并被靶细胞即垂体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识别,从而发挥作用。
(2)实验设计遵循对照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和等量性原则,验证甲状腺激素对垂体的反馈调节机制。本实验的单一变量:加药物Ⅱ和药物Ⅲ,设置两组实验组,加生理盐水的为对照组。实验中的步骤②应填药物I和生理盐水,A组中药物Ⅱ抑制甲状腺细胞的分泌功能,则甲状腺激素含量较低,则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量增加;B组中药物Ⅲ促进甲状腺细胞的分泌功能,则甲状腺激素含量较高,会反过来抑制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则促甲状腺激素量降低。C组是空白对照组,甲状腺激素处于A和B两组之间。故三组实验结果中TSH的含量:A组>C组>B组。
(3)本实验是验证甲状腺激素对垂体的反馈调节机制,因此需要排除下丘脑的影响因素,防止因甲状腺激素含量变化引起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量的不同,进而影响垂体的分泌,所以小鼠应注射药物Ⅰ。
答案:(1)体液 特异性受体
(2)药物Ⅰ和生理盐水 A组>C组>B组
(3)防止因甲状腺激素含量变化引起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量的不同,进而影响垂体的分泌
综合考查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如图是生长激素(GH)分泌调节及作用机制图解,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物质A是一种________,其作用于GHRH神经元,导致该神经元细胞膜外发生的电位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应激状态下,GH分泌增多可通过刺激肝脏细胞释放IGF1间接调节GH的分泌,这种调节机制称为________,其意义是_____________。
(3)人进入青春期后,身体迅速长高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生长激素分泌调节过程来看,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某人由于垂体分泌的GH增多而患上“垂体性糖尿病”,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物质A在神经细胞之间传递信息,为神经递质,当其作用于GHRH神经元时,会导致该神经元细胞膜外发生的电位变化是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最后再恢复为正电位。
(2)据图分析,在应激状态下,GH分泌增多可通过刺激肝脏细胞等释放IGF1,IGF1增多,会抑制GHRH神经元分泌GHRH和垂体分泌GH,属于负反馈调节,其意义是维持人体内GH含量的相对稳定。
(3)据图分析,人进入青春期后,雄(雌)性激素分泌增加,促进垂体分泌GH增加,促进蛋白质合成和软骨形成等,所以身体会迅速长高。
(4)从题图中生长激素调节过程来看,SS神经元、GHRH神经元等可控制垂体分泌GH,反过来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如GH的负反馈调节。
(5)据题图分析可知,GH分泌增多→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组织细胞摄取和利用葡萄糖的量减少→血糖升高→患上“垂体性糖尿病”。
答案:(1)神经递质 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最后再恢复为正电位
(2)负反馈调节 维持人体内GH含量的相对稳定
(3)雄(雌)性激素分泌增加,促进GH分泌
(4)一方面神经系统可以控制激素的分泌,另一方面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
(5)GH分泌过多会导致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组织细胞摄取和利用的葡萄糖的量减少,血糖升高
激素分泌调节的三种模型
(1)甲状腺激素、性激素等分泌调节属于甲类型,即:
(2)抗利尿激素的分泌调节属于乙类型,即由下丘脑合成,经垂体释放。
(3)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等的分泌调节属于丙类型,即:
考查激素生理功能的验证或探究实验
(2019·山西省高三考前质检)利用成年家兔探究甲状腺激素与体温的关系,实验设计及结果见下表。请分析后回答问题:
实验组
实验处理
实验结果
一
注射甲状腺激素
体温偏高
二
注射促甲状腺激素
体温偏高
三
切除甲状腺
体温偏低
四
切除甲状腺后注射适量甲状腺激素
待测
五
切除甲状腺后注射适量促甲状腺激素
待测
(1)依据实验可以看出,甲状腺激素对细胞呼吸起__________作用。
(2)预期第四组的实验结果是体温________。
(3)第五组的实验结果应是体温________,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正常人在________的共同调节作用下,各器官系统协调活动,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
解析:(1)甲状腺激素促进细胞代谢以增加产热,从而影响体温。
(2)实验四切除甲状腺,但注射适量甲状腺激素,使体内甲状腺激素的量正常,体温也正常。
(3)实验五注射的促甲状腺激素,因无靶器官而无法发挥作用,体内缺乏甲状腺激素,导致体温降低。
(4)正常体温的维持主要是神经与体液的共同调节下完成的。
答案:(1)促进 (2)正常 (3)偏低 促甲状腺激素的功能是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现已切除甲状腺,促甲状腺激素无法发挥作用,体内因缺乏甲状腺激素,而使机体代谢缓慢、体温降低 (4)神经-体液
解答动物生理学实验题的关键点
(1)对照组设置
①饲喂时:对照组可添加与实验组所加激素溶液等量的蒸馏水或溶解激素的溶液。
②注射时:对照组可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或溶解激素的溶液。
③切除腺体时:对照组宜做相同切口处理,只是不切除内分泌腺。
(2)实验动物选取分组时,要选择生长发育状况相同的,且饲养时的各种条件也要一致。
(3)蛋白质类激素只能注射,不能口服。
(4)实验设计中注意实验动物的选择和处理。如甲状腺激素、性激素的实验设计一般选幼小动物,经实验变量处理后的观察指标是幼小动物的生长发育状况;观察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功能的实验动物一般是先饥饿处理,经实验变量处理后的观察指标是动物的生活状况。
考点4 免疫调节
(对应学生用书第73页)
■核心整合——知识内化 融会贯通··································
1.两大免疫过程
2.各种免疫细胞的功能
(1)具有特异性识别抗原功能的细胞:B细胞、T细胞、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
(2)吞噬细胞:识别无特异性,参与的免疫类型有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
(3)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能产生抗体。
(4)效应T细胞:攻击靶细胞(宿主细胞)。
(5)T细胞:能分泌淋巴因子,参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6)能增殖、分化的细胞:B细胞、T细胞、记忆细胞。
(7)记忆细胞:寿命长,对抗原敏感,能迅速增殖、分化。
3.抓“关键”快速确认三类免疫异常病
4.免疫应用中的“免疫预防”与“免疫治疗”
(1)免疫预防——重在“预防”,注射物为“经处理的”丧失致病性却具“抗原性”的抗原即疫苗,目的是刺激机体主动产生抗体,尤其是产生记忆细胞,以备真正病原体感染。
(2)免疫治疗——重在“治疗”,注射物是“抗体”或免疫增强剂等,目的是“立竿见影”地直接消灭病原体。
■素养提升——规范表述 严谨准确··································
1.与未免疫的机体相比,已经免疫的机体再次受到抗原入侵后,病情较轻或未发病,请解释原因。
提示:已经免疫的机体,体内有识别抗原的记忆细胞,当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产生大量的浆细胞,浆细胞产生大量的抗体可以迅速与抗原结合,阻止病原体的繁殖,从而使病情减轻。
2.有人认为免疫力低下是患癌的原因之一,请从免疫调节的功能解释该观点。
提示:体内的癌细胞也是一种抗原,正常情况下,机体通过免疫系统能够将其清除,若免疫力低下,免疫系统的监控、防卫、清除功能降低,不能及时清除癌细胞,导致机体患癌。
3.依据艾滋病的发病机理等写出艾滋病防治的研究思路。(至少写两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1)研制出一种能够有效毁灭HIV病毒的新型药物;(2)将病毒控制在宿主细胞内,这些细胞会通过细胞凋亡的方式自主死亡;(3)通过药物有效抑制HIV的复制;(4)研制特异性抑制逆转录的药物。
■真题再做——思悟方法 体验感悟·································
1.(2019·海南高考)人体受到病毒感染后,不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
A.抗病毒抗体可特异性地与血液中游离的病毒结合并直接使其降解
B.某些病毒可破坏其感染的免疫细胞从而造成免疫系统受损
C.病毒抗原和淋巴因子可参与B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的过程
D.效应T细胞接触被病毒感染的细胞后,可引起被感染细胞的裂解
A [抗病毒抗体可特异性地与血液中游离的病毒结合形成沉淀,经吞噬细胞处理消化掉,A错误;某些病毒如HIV可破坏其感染的T细胞从而造成免疫系统受损,造成获得性免疫缺陷病,B正确;B细胞识别病毒抗原且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可以增殖分化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C正确;效应T细胞接触被病毒感染的细胞后,可引起被感染细胞的裂解,释放病毒,D正确。故选A。]
2.(2019·海南高考)下列有关人体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免疫系统可对癌变细胞进行监控和清除
B.在神经调节中反射弧是完成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
C.神经细胞、内分泌细胞和免疫细胞均可释放化学物质
D.幼年时缺乏甲状腺激素不会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
D [免疫系统可及时地监控和清除体内癌变、衰老的细胞,A正确;在神经调节中反射弧是完成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包括5个环节,B正确;神经细胞可分泌神经递质,内分泌细胞可分泌激素,免疫细胞可分泌抗体、淋巴因子等,C正确;甲状腺激素能够促进细胞代谢,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因此幼年时缺乏甲状腺激素会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患呆小症,D错误。故选D。]
3.(2019·江苏高考)图1为T细胞通过表面受体(TCR)识别抗原递呈细胞呈递的肿瘤抗原后被激活,进而攻击肿瘤细胞的示意图。图2为肿瘤细胞的一种免疫逃逸机制示意图。肿瘤细胞大量表达PDL1,与T细胞表面的PD1结合,抑制T细胞活化,逃避T细胞的攻击。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抗原递呈细胞通过________方式摄取肿瘤抗原。
(2)图1中T细胞识别肿瘤抗原后被激活,增殖并______形成效应T细胞群和________细胞群。
(3)图1中效应T细胞通过TCR只能识别带有同样抗原的肿瘤细胞,故发挥的免疫作用具有________性,效应T细胞分泌毒素,使肿瘤细胞________死亡。
(4)为阻断图2中肿瘤细胞的免疫逃逸通路,利用单克隆抗体制备技术,制备了抗PDL1抗体。该抗体注入体内后通过________传送与________结合,可解除T细胞的活化抑制。
(5)为应用于肿瘤的临床免疫治疗,需对该抗体进行人源化改造,除抗原结合区域外,其他部分都替换为人抗体区段,目的是________。
解析:(1)抗原属于大分子物质,抗原递呈细胞通过胞吞摄取肿瘤抗原,处理后呈递给T细胞,引起T细胞的增殖分化。
(2)图1中,T细胞通过表面的TCR识别肿瘤抗原后,可以增殖分化出记忆T细胞和效应T细胞。其中的效应T细胞会攻击肿瘤细胞,引起其裂解死亡。
(3)效应T细胞通过TCR特异性识别携带同种肿瘤抗原的肿瘤细胞,该过程具有特异性。由图可知,效应T细胞可以分泌毒素,引起肿瘤细胞的裂解死亡。
(4)由图2可知,肿瘤细胞表面的PDL1通过与T细胞表面的PD1蛋白特异性结合,抑制T细胞增殖分化,从而逃避免疫系统的攻击,故可以通过注射抗PDL1抗体阻断肿瘤细胞的逃逸通路。抗PDL1抗体进入人体后,通过体液运输与肿瘤细胞表面的PDL1蛋白结合,从而解除T细胞的活化抑制。
(5)由于单克隆抗体是利用鼠的骨髓瘤细胞与浆细胞融合而成的杂交瘤细胞分泌产生,对人来说是异物,将该单克隆抗体注入人体后会引起免疫排斥反应。为了降低免疫排斥,需要对单克隆抗体进行改造,除抗原结合区域外,其他部分都替换成人抗体区段。
答案:(1)胞吞 (2)分化 记忆 (3)特异 裂解
(4)体液 肿瘤细胞表面的PDL1 (5)降低免疫排斥
4.(2019·全国卷Ⅲ)动物初次接受某种抗原刺激能引发初次免疫应答,再次接受同种抗原刺激能引发再次免疫应答。某研究小组取若干只实验小鼠分成四组进行实验,实验分组及处理见下表。
小鼠分组
A组
B组
C组
D组
初次注射抗原
抗原甲
抗原乙
间隔一段合适的时间
再次注射抗原
抗原甲
抗原乙
抗原甲
抗原乙
回答下列问题。
(1)为确定A、B、C、D四组小鼠是否有免疫应答发生,应检测的免疫活性物质是________(填“抗体”或“抗原”)。
(2)再次注射抗原后,上述四组小鼠中能出现再次免疫应答的组是________。初次注射抗原后机体能产生记忆细胞,再次注射同种抗原后这些记忆细胞能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A组小鼠再次注射抗原甲,一段时间后取血清,血清中加入抗原甲后会出现沉淀,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
(4)若小鼠发生过敏反应,过敏反应的特点一般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2点即可)。
解析:(1)免疫应答是机体免疫系统对抗原刺激所产生的特异性反应,抗体是这个过程中产生的免疫活性物质。(2)再次注射抗原后,由于A组两次均注射抗原甲,D组两次均注射抗原乙,故A、D组能出现再次免疫应答。记忆细胞可以在抗原消失后很长时间内保持对这种抗原的记忆,当再次接触这种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分化,快速产生大量的抗体。(3)A组小鼠再次注射抗原甲后发生再次免疫应答,由于再次免疫应答反应强烈,血清中抗体产生速度快且浓度高,向血清中加入抗原甲后,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形成沉淀。(4)过敏反应的特点有: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答案:(1)抗体 (2)A、D 迅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快速产生大量抗体 (3)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 (4)发作迅速、消退较快
■考向专练——题点研练 触类旁通·································
考查免疫系统的功能、免疫调节的过程
(2019·蚌埠市高三第二次质检)下图是原发感染肺结核的机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结核分枝杆菌进入巨噬细胞后可以抑制吞噬体与________结合而不被消化;结核分枝杆菌可以利用________的核糖体来合成蛋白质。
(2)发生炎症会启动______免疫,使得_______细胞与靶细胞特异性结合,同时_______细胞产生______控制胞外结核分枝杆菌。
(3)卡介苗是由减毒牛型结核杆菌悬浮液制成的活菌苗,注射卡介苗可较长时间预防肺结核。其机理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由图示信息知结核分枝杆菌进入巨噬细胞后能成功增殖,是因为其进入后可以抑制吞噬体与溶酶体的结合,从而避免了其抗原被溶酶体降解。结核分枝杆菌可以利用自身的核糖体来合成蛋白质。
(2)发生炎症会启动特异性免疫,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浆细胞分泌抗体,控制胞外结核分枝杆菌。
(3)注射卡介苗可较长时间预防肺结核,是因为卡介苗作为抗原,可刺激特异性免疫产生相应的记忆细胞。
答案:(1)溶酶体 自身(或结核分枝杆菌)
(2)细胞免疫和体液(特异性免疫也可) 效应T 浆 抗体
(3)注射卡介苗刺激特异性免疫产生相应的记忆细胞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判断方法
(1)“三看法”辨别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
(2)依据图像识别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考查免疫失调与免疫学的应用
1.艾滋病是由HIV引起的传染性极强的疾病,下列关于艾滋病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艾滋病属于免疫系统疾病中的自身免疫病
B.HIV侵入人体后会使T细胞数量持续下降
C.人体无法产生抗HIV的抗体是目前艾滋病无法根治的原因
D.HIV感染T细胞后,可在T细胞内完成逆转录过程
D [艾滋病是HIV感染引起的免疫缺陷综合征,A错误;HIV病毒进入人体后,刚开始时随着HIV浓度的增加,T淋巴细胞的数量也增加,后期HIV浓度增加时,T细胞数量大量减少,B错误;人体能产生抗HIV的抗体,但HIV病毒容易变异,HIV不断破坏免疫细胞,使相应抗体的应答反应也逐渐变弱,这是目前艾滋病无法根治的原因,C错误。]
2.(2019·四川成都高三一诊)研究发现,癌细胞表面的PDL1蛋白质可与T细胞表面的PD1蛋白结合,导致T细胞不能全面启动对癌细胞的免疫攻击。通过临床实验证明,使用抗PD1抗体可使癌症患者的肿瘤快速萎缩,这种使用抗PD1抗体治疗癌症的方法叫作癌症免疫疗法。下列与此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抗PD1抗体可直接杀死癌细胞
B.癌症免疫疗法是通过体液免疫发挥作用的
C.抗PD1抗体作用于T细胞而不作用于癌细胞
D.人体所有的细胞都有PD1基因,并都会表达
C [抗PD1抗体与T细胞表面的PD1蛋白结合,使T细胞对癌细胞发挥免疫应答而杀死癌细胞,使患者的肿瘤快速萎缩, A错误;癌症免疫疗法是通过细胞免疫发挥作用的,B错误;只有T细胞表面有PD1蛋白,即PD1基因只在T细胞中表达,D错误。]
考点5 生长素的发现、运输及生理作用
(对应学生用书第75页)
■核心整合——知识内化 融会贯通··································
1.生长素发现过程中的3个部位、2个原因、1个作用
2.理解生长素的三类“运输”
(1)极性运输
(2)非极性运输:在成熟组织中,生长素通过韧皮部进行非极性运输。
(3)横向运输:在某些刺激(如单侧光、地心引力等)影响下,生长素在能感受刺激的部位(如胚芽鞘的尖端)发生横向运输(不接受刺激的部位不能发生横向运输)。
3.明确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1)高浓度与低浓度:当生长素浓度小于i时均为“低浓度”,高于i时才会抑制植物生长,称为“高浓度”。
(2)OH段表明:随生长素浓度升高,促进生长作用增强。HC段表明:随生长素浓度升高,促进生长作用减弱(但仍为促进生长)。
(3)H点表示促进生长的最适生长素浓度为g,C点表示生长素浓度为i时,既不促进生长,也不抑制生长。A点和B点对应生长素浓度不同,但促进效果相同。
(4)若植物幼苗出现向光性且测得向光侧生长素浓度为m,则背光侧的生长素浓度范围为大于m小于2m。
(5)若植物水平放置,表现出根的向地性、茎的背地性,且测得茎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为2m,则茎的远地侧生长素浓度范围为大于0小于m。
(6)茎的向光性、茎的背地性、根的向地性及顶端优势中,能体现生长素作用两重性的是根的向地性和顶端优势。
■素养提升——规范表述 严谨准确··································
1.从某植物长势一致的黄化苗上切取等长幼茎段(无叶和侧芽)。自茎段顶端向下对称纵切至约3/4处。将切开的茎段浸没在蒸馏水中。一段时间后,观察到半边茎向外弯曲生长,如图所示。若上述黄化苗茎段中的生长素浓度是促进生长的,放入水中后半边茎内、外两侧细胞中的生长素浓度都不会升高。请仅根据生长素的作用特点分析半边茎向外弯曲生长这一现象,推测出现该现象的两种可能原因。
提示:原因1:内侧细胞中的生长素浓度比外侧高,所以内侧细胞生长较快。原因2:内外两侧细胞中的生长素浓度相同,但内外侧细胞对生长素敏感性不同,该浓度的生长素更有利于内侧细胞的生长。
2.现有一茎段,两端分别为A端、B端。如何在最短时间内检测出A端是否为形态学上端,请采用同位素示踪法设计实验(写出实验操作和实验预测,其他材料不限)。
提示:实验操作:将含有14C标记生长素的琼脂块放在A端,空白的琼脂块放在B端,一段时间后,检测B端琼脂块的放射性
实验预测:①若B端有放射性,则A端是形态学上端;②若B端没有放射性,则A端是形态学下端。
■真题再做——思悟方法 体验感悟·································
1.(2019·海南高考)生长素及其类似物能够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棉花栽培过程中去除顶芽可促进侧芽生长,提高棉花产量
B.给果树适宜喷施适量的NAA有利于保果,提高果实产量
C.用适宜浓度的IAA处理未受粉番茄雌蕊,可得到大量正常的番茄种子
D.带有芽和幼叶的柳条扦插时容易生根,是因为芽和幼叶均能产生IAA
C [棉花栽培过程中去除顶芽可降低侧芽的生长素含量,解除顶端优势,促进侧芽生长,提高棉花产量,A正确;给果树适宜喷施适量的NAA有利于保果,提高果实产量,若浓度过高会造成落果,B正确;用适宜浓度的IAA处理未受粉番茄雌蕊,可得到无子番茄,C错误;芽和幼叶均能产生IAA,可以促进生根,因此带有芽和幼叶的柳条扦插时容易生根,D正确。故选C。]
2.(2019·江苏高考)如图为燕麦胚芽鞘经过单侧光照射后,甲、乙两侧的生长情况,对照组未经单侧光处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为背光侧,IAA含量低于乙侧和对照组
B.对照组的燕麦胚芽鞘既不生长也不弯曲
C.若光照前去除尖端,甲、乙两侧的生长状况基本一致
D.IAA先极性运输到尖端下部再横向运输
C [在单侧光的照射下,胚芽鞘产生的生长素在尖端由向光侧向背光侧运输,尖端的生长素向下进行极性运输,导致胚芽鞘尖端下面一段背光侧生长素浓度高,背光侧细胞生长比向光侧快,进而导致胚芽鞘向光生长。据图分析,与对照组相比,随着单侧光处理时间的延长,甲侧的细胞生长比对照组和乙侧快,说明甲侧的生长素浓度比对照组和乙侧高,促进生长的作用比对照组和乙侧大,因此甲侧表示背光侧,乙侧表示向光侧。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甲侧为背光侧,其生长素(IAA)的含量高于乙侧和对照组,A错误;对照组的燕麦胚芽鞘没有受到单侧光的照射,因此不弯曲,但是其尖端可以产生生长素,因此其应该直立生长,B错误;没有尖端的胚芽鞘既不能感受刺激,也没有生长素来源,所以既不生长也不弯曲,则甲、乙两侧生长情况应该基本一致,C正确;生长素先在尖端进行横向运输,再向下进行极性运输,D错误。]
3.(2019·全国卷Ⅱ)某研究小组切取某种植物胚芽鞘的顶端,分成甲、乙两组,按下图所示的方法用琼脂块收集生长素,再将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块置于去顶胚芽鞘切段的一侧,一段时间后,测量胚芽鞘切段的弯曲程度(α角),测得数据如下表。据此回答问题。
分组
甲
乙
琼脂块
左
右
α角/度
20.4
9.0
9.1
(1)生长素在胚芽鞘中的运输属于极性运输,这种运输的方向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图中α角形成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表可知乙组中左、右两侧的琼脂块所引起的α角基本相同,但小于甲琼脂块所引起的α角,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植物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是指生长素从植物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2)将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块置于去掉顶端的胚芽鞘的左侧,琼脂块中的生长素进入胚芽鞘切段的左侧,由于生长素在去顶胚芽鞘左、右两侧的不均匀分布,胚芽鞘弯向放置琼脂块的对侧生长,形成α角。(3)乙组中胚芽鞘顶端被云母片阻隔,光照处理后,生长素不能进行横向运输,左、右两侧琼脂块中收集到的生长素的量基本相等且小于甲组中琼脂块所收集的生长素的量,所以乙组中左、右两侧的琼脂块所引起的α角基本相同,但小于甲琼脂块所引起的α角。
答案:(1)从形态学上端到形态学下端 (2)琼脂块中的生长素进入胚芽鞘切段的左侧,使胚芽鞘左侧的生长素浓度高于右侧,引起胚芽鞘左侧生长快于右侧,形成α角 (3)乙左右两侧琼脂块中的生长素含量基本相同,但小于甲琼脂块中生长素的含量
■考向专练——题点研练 触类旁通·································
考查生长素的发现、运输等
1.(2019·山东省实验中学高三诊断)二十世纪30年代科学家发现单侧光能引起某些植物体内生长素分布不均;二十世纪80年代科学家发现单侧光能引起某些植物体内抑制生长的物质分布不均匀的。为探究某植物幼苗向光生长是上述何种原因引起,某同学做了如图实验。下列分析及判断正确的是( )
①当a侧生长素含量比b侧高时,不能确定该幼苗向光生长的原因
②当a侧生长素含量比b侧高时,能够确定该幼苗向光生长的原因
③当a、b两侧生长素含量相等时,不能确定该幼苗向光生长的原因
④当a、b两侧生长素含量相等时,能够确定该幼苗向光生长的原因
A. ①③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④
D [若当a侧生长素含量比b侧高时,幼苗向光生长可能是生长素分布不均导致,也可能是抑制生长的物质分布不均匀引起向光生长,故不能确定该幼苗向光生长的原因,①正确、②错误;由于生长素能够促进植物的生长,当a、b两侧生长素含量基本相等时,能够确定该幼苗向光生长的原因是植物体内抑制生长的物质分布不均匀,③错误、④正确。]
2.一株植物水平放置时,根部表现为向地生长,茎部表现为背地生长。欲探究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是否受重力影响,请利用相关材料在常规实验室条件下完成实验,要求简要写出:(1)实验思路;(2)结果分析。
(实验材料:放射性强度相同的含14C-IAA琼脂片,不含IAA的空白琼脂片,新鲜枝条。材料充足,不考虑重力对琼脂片中IAA扩散的影响。回答实验思路时可用图辅助说明。)
解析:(1)要证明极性运输是否受重力的影响,应该设置一组把胚芽鞘倒过来放置,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对照实验。实验设计思路为:取生长状态相同的枝条若干,随机分成两组。将一组枝条的形态学上端朝上垂直放置,并在上方放置一块含有14C-IAA的琼脂片,在下方放置一块空白琼脂片。将另一组枝条的形态学上端朝下垂直放置,并在下方放置一块含有14C-IAA的琼脂片,在上方放置一块空白琼脂片。一段时间后测定两组空白琼脂片的放射性。(2)结果分析:若两组空白琼脂片放射性相同,则生长素的极性运输不受重力影响;若两组空白琼脂片的放射性不同,则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受重力的影响。
答案:(1)实验思路:
取生长状态相同的枝条若干,随机分成两组进行以下处理。一段时间后测定两组空白琼脂片的放射性。
组1:将枝条的形态学上端朝上垂直放置,并在上方放置一块含有14C-IAA的琼脂片,在下方放置一块空白琼脂片。
组2:将枝条的形态学上端朝下垂直放置,并在下方放置一块含有14C-IAA的琼脂片,在上方放置一块空白琼脂片。
(2)结果分析:若两组空白琼脂片的放射性相同,则生长素的极性运输不受重力影响;若两组空白琼脂片的放射性不同,则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受重力的影响。
考查生长素生理作用探究性实验
1.(2019·茂名市高三测试)在探究不同浓度生长素类似物(2,4-D)对月季插条生根作用的实验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促进插条生根的2,4-D最适浓度是10-8mol/L
B.该实验说明2,4-D作用具有两重性
C.色氨酸经过一系列的化学反应能转变成2,4-D
D.2,4-D的浓度不同生根效果也不同
B [据图可知促进插条生根的2,4-D最适浓度是在10-8mol/L左右,但不能确定是10-8mol/L ,A错误;2,4-D 是人工合成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不属于植物激素,色氨酸经过一系列的化学反应不能转变成2,4-D,C错误;在最适宜浓度两侧会有两个不同浓度的2,4-D,但生根的促进效果相同,D错误。]
2.从某植物长势一致的黄化苗上切取等长幼茎段(无叶和侧芽),将茎段自顶端向下对称纵切至约3/4处后,浸没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中,一段时间后,茎段的半边茎会向切面侧弯曲生长形成弯曲角度(α)如图甲,α与生长素浓度的关系如图乙。请回答:
甲 乙
(1)从图乙可知,在两个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中,茎段半边茎生长产生的弯曲角度可以相同,请根据生长素作用的特性,解释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切割后的茎段浸没在一未知浓度的生长素溶液中,测得其半边茎的弯曲角度α1,从图乙中可查到与α1对应的两个生长素浓度,即低浓度(A)和高浓度(B)。为进一步确定待测溶液中生长素的真实浓度,有人将待测溶液稀释至原浓度的80%,另取切割后的茎段浸没在其中,一段时间后测量半边茎的弯曲角度将得到α2。请预测α2与α1相比较的可能结果,并得出相应的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植物生长素的两重性曲线为一钟形曲线,在顶点为生长素最适浓度,高于或低于最适浓度,生长素的促进生长效果都会降低。
答案:(1)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双重性,最适生长素浓度产生最大α值,高于最适浓度时有可能出现与低于最适浓度相同的弯曲生长,从而产生相同的α值 (2)若α2小于α1,则该溶液的生长素浓度为A;若α2大于α1,则该溶液的生长素浓度为B
考点6 其他植物激素
(对应学生用书第77页)
■核心整合——知识内化 融会贯通··································
1.常见其他四种植物激素的合成部位与作用
植物激素
合成部位
主要作用
细胞分裂素
主要是根尖
促进细胞分裂
赤霉素
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和幼芽等
促进细胞伸长、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
脱落酸
根冠、萎蔫的叶片等
促进叶和果实衰老和脱落
乙烯
植物体各个部位
促进果实成熟
2.植物激素间的相互作用
(1)协同作用
①促进生长: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
②延缓衰老:生长素、细胞分裂素。
(2)拮抗作用
①器官脱落:脱落酸促进;生长素、细胞分裂素抑制。
②种子萌发:赤霉素、细胞分裂素促进;脱落酸抑制。
3.植物激素调节的几个必背点
(1)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中,各种植物激素并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
(2)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根本上是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
(3)光照和温度等环境因子的变化会引起植物体内产生包括植物激素合成在内的多种变化,进而对基因组的表达进行调节。
■素养提升——规范表述 严谨准确··································
1.为什么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作用效果比植物激素更稳定?
提示:植物体内缺乏降解植物生长调节剂的酶,从而使植物生长调节剂不易被分解。
2.脱落酸在高温条件下容易降解,在自然界中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小麦、玉米在即将成熟时,如果经历持续一段时间的干热之后又遇大雨的天气,种子就容易在穗上发芽,请给予合理的解释。
提示:因为脱落酸能促进种子休眠、抑制发芽。持续高温,脱落酸降解、打破休眠,大雨又为种子萌发提供水分。
3.现有某大豆品种具有矮化特性,为了确定其矮化特性是否与赤霉素的含量有关,某生物兴趣小组拟做实验进行探究。请写出此探究实验的实验思路、预期结果、得出结论。
提示:用适宜浓度的赤霉素溶液处理矮化大豆品种的幼苗,一段时间后测量植株株高。若实验组植株株高显著高于对照组,则大豆品种矮化特性与赤霉素的含量有关;若实验组植株株高与对照组大致相同,则大豆品种矮化特性与赤霉素的含量无关。
■真题再做——思悟方法 体验感悟·································
1.(2017·全国卷Ⅰ)通常,叶片中叶绿素含量下降可作为其衰老的检测指标。为研究激素对叶片衰老的影响,将某植物离体叶片分组,并分别置于蒸馏水、细胞分裂素(CTK)、脱落酸(ABA)、CTK+ABA溶液中,再将各组置于光下。一段时间内叶片中叶绿素含量变化趋势如图所示。据图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分裂素能延缓该植物离体叶片的衰老
B.本实验中CTK对该植物离体叶片的作用可被ABA削弱
C.可推测ABA组叶绿体中NADPH合成速率大于CTK组
D.可推测施用ABA能加速秋天银杏树的叶由绿变黄的过程
C [与蒸馏水组相比,CTK组叶绿素含量相对较高,说明细胞分裂素能延缓该植物离体叶片的衰老,A项正确。
本实验中CTK+ABA组曲线介于CTK组和ABA组之间,说明CTK对该植物离体叶片的作用可被ABA削弱,CTK和ABA对该植物离体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的变化起拮抗作用,B项正确。由图可知,ABA组中叶绿素相对含量远低于CTK组,光反应受阻,因此叶绿体中NADPH合成速率小于CTK组,C项错误。对比ABA组和蒸馏水组可知,ABA能使叶绿素相对含量降低,因此施用ABA能加速秋天银杏树的叶由绿变黄的过程,D项正确。]
2.(2018·海南高考)激动素是一种细胞分裂素类植物生长调节剂。为了探究激动素对侧芽生长的影响,某同学将生长状态一致的豌豆苗随机分为 A、B、C 三组,实验处理如表。处理后,定期测量侧芽的长度,结果如图所示。
组别
顶芽处理
侧芽处理
A
去除
2 mg/L 激动素溶液涂抹
B
保留
2 mg/L 激动素溶液涂抹
C
保留
蒸馏水涂抹
回答下列问题:
(1)从实验结果可知,顶芽能抑制侧芽生长,这种现象称为________。
(2)A组侧芽附近的生长素浓度________(填“高于”“低于”或“等于”)B组相应侧芽附近的生长素浓度,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了验证激动素对A组侧芽生长有促进作用,还应该增加一个处理组D,D组的处理是________,预测该处理的实验结果是D组侧芽生长量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A组的生长量。
解析:(1)顶端优势是指植物顶芽优先生长,侧芽受抑制的现象。
(2)顶芽是产生生长素的场所,去除顶芽后没有生长素向下运输,因此A组侧芽附近的生长素浓度低于B组相应侧芽附近的生长素浓度。
(3)为了验证激动素对 A 组侧芽生长有促进作用,还应该增加一个对照组,即去除顶芽,用蒸馏水涂抹侧芽。由于激动素对A组侧芽生长有促进作用,因此预测的实验结果是D 组侧芽生长量小于A组的生长量。
答案:(1)顶端优势 (2)低于 顶芽是产生生长素的场所,去除顶芽后没有生长素向下运输 (3)去除顶芽,用蒸馏水涂抹侧芽 小于
■考向专练——题点研练 触类旁通·································
考查不同植物激素的作用及相互关系
1.(2019·北京市朝阳区高三一模)为研究赤霉素(GA)和脱落酸(ABA)在种子萌发中的作用,科学家利用拟南芥突变体进行系列实验,实验处理及结果如下表。据实验结果推测,错误的是( )
拟南芥
野生型
野生型
突变体1
突变体1
野生型
突变体2
突变体2
处理方式
MS培养基
MS培养基+-定量GA拮抗剂
MS培养基
MS培养基+-定量GA
MS培养基+-定量ABA
MS培养基
MS培养基+-定量ABA
种子萌发与否
·
·
·
A.突变体1是GA受体异常突变体
B.突变体2是ABA受体异常突变体
C.野生型种子萌发时内源ABA含量很低
D.GA与ABA在此过程中有拮抗作用
A [若突变体1的受体异常,则在MS培养基中加入一定量的GA后,种子也不会萌发,图示信息显示种子萌发,说明突变体1并非GA受体异常所致,可能体内缺乏内源赤霉素。]
2.科学家以刚采收的芹菜为材料,研究了几种植物激素对芹菜储藏的影响,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在芹菜储藏过程中,由于叶绿素的降解会导致芹菜逐渐变黄
B.GA、BA、IAA处理均可保持芹菜的绿色,且GA效果最显著
C.在芹菜储藏过程中,三种激素在延缓衰老方面可能起协同作用
D.三种激素都是通过抑制降解叶绿素酶的活性达到保鲜效果
D [图示三个处理组叶绿素含量均呈下降趋势,且GA效果最显著,由此判断A、B、C正确;图示不能说明三种激素都是通过抑制降解叶绿素酶的活性达到保鲜效果的,D错误。 ]
植物激素的相关实验分析
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如果生活条件不适宜,植物体内就会产生脱落酸(ABA),使部分器官脱落。研究发现,ABA还具有调节气孔的作用。请回答下列问题:
(1)脱落酸的主要合成部位是________。除了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脱落酸还对种子的休眠有________作用。
(2)有理论认为,保卫细胞气孔的开闭与K+浓度密切相关,K+大量进入保卫细胞时,气孔张开,ABA可促进K+的外流,据此判断,ABA可________叶片气孔张开。
(3)用不同浓度的外源ABA处理葡萄品种A和B的果实,检测葡萄品种A和B的果实在喷施ABA后的成熟情况,结果如下图所示(CK为对照组):
分析上图,可得出的结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脱落酸主要在根冠和萎蔫的叶片等部位合成,在将要脱落的器官和组织中含量多,主要作用是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还能抑制种子的萌发,促进种子休眠。
(2)根据题意,K+大量进入保卫细胞时,气孔张开;ABA可促进K+的外流,从而抑制叶片气孔张开。
(3)根据图示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有ABA溶液浓度、葡萄品种。ABA对品种A和品种B果实的成熟均具有促进作用;不同浓度的ABA对葡萄果实成熟的促进作用不同;ABA对品种A果实成熟的促进作用大于品种B。
答案:(1)根冠、萎蔫的叶片 促进
(2)抑制
(3)ABA对品种A和B果实的成熟均具有促进作用(或随ABA浓度的增大及喷施时间的延长,对果实成熟的促进作用增强) 不同浓度的ABA对葡萄果实成熟的促进作用不同(或ABA对品种A果实成熟的促进作用大于品种B)(任答两点,答案合理即可)
植物激素调节实验探究中“对照实验”的设置
明确实验目的方可轻松设计对照实验:
(1)要证明两种激素“各自”的作用,就应该将“分别加有两种激素”的实验组与“无激素”的空白对照组比较。
(2)要证明两种激素的“协同作用”,就应该将“同时加两种激素”的实验组与“加单一激素”的实验组进行对照(此时仍需设置“蒸馏水”处理的空白对照组)。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