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1部分 自然地理 第6章 专项突破练2 自然地理规律与原理
展开专项突破练2 自然地理规律与原理
(2020·黄石模拟)下图为“三亚市(约18°16′N,109°30′E)某住宅平面户型图”。读图,完成1~2题。
1.三个卧室相比( )
A.主卧室1月暖6月热,夏季采光较好
B.主卧室1月暖6月凉,冬季采光较好
C.主卧室1月暖6月凉,夏季采光较好
D.次卧室1月暖6月热,冬季采光较好
2.正午时分阳光照射进入客厅面积达一年中最大值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合肥早于北京日出和日落
B.巴西高原草木枯黄
C.悉尼日出东南,日落西南
D.地中海沿岸为旱季
答案 1.B 2.C
解析 第1题,该地纬度约18°16′N,冬季正午太阳位于正南方且太阳高度小,夏季正午太阳位于正北方。由此可判断,开窗朝南的主卧室冬季室内有阳光照射,采光较好,6月因避免了阳光暴晒而较凉爽;开窗朝北的次卧室,夏季容易被暴晒,较为炎热,冬季几乎没有阳光照射。故选B。第2题,正午时分阳光照射进入客厅面积达一年中最大值时正值北半球冬至日,北半球昼短夜长,且纬度越高昼越短,合肥与北京经度相差不大,但纬度较低,白昼较长,故合肥的日出早于北京、日落晚于北京;此时巴西高原为夏季,草木繁盛;地中海沿岸冬季受盛行西风影响,正值雨季;南半球悉尼日出东南,日落西南。故选C。
(2019·辽宁沈阳东北育才学校联考)2018年7月16日至8月3日,沈阳出现持续高温闷热天气,平均最高气温34.1℃,8月2日最高气温达到38.4℃,突破历史极值。据此完成3~4题。
3.沈阳市2018年7月16日至8月3日异常高温的原因是( )
A.夏季正午太阳高度大
B.受副热带高压系统控制
C.夏季昼长较长
D.夏季风较往年更强
4.关于该时段沈阳市高温天气带来的影响,表述正确的是( )
A.土壤蒸发量大,空气湿度增加
B.气温较高,利于植物生长
C.河水流速增快
D.河湖水量大量减少
答案 3.B 4.D
解析 第3题,沈阳市正午太阳高度和昼长的最大值出现在夏至日;夏季风较往年更强,降水会增多,雨季长,不会出现高温天气;天气异常,可能是该地受副热带高压系统控制,长时间炎热干燥,B正确。第4题,该时段沈阳市出现持续高温天气,降水少,蒸发量大,河湖水量大量减少,D正确。
(2019·四川攀枝花统考)中国东部海域汇集了多种水体,如长江冲淡水①、台湾暖流②、中国沿岸流③以及日本暖流分支④等。各种水体相互穿插,叠加风的影响,使得该海域具有丰富的冷、暖水团的生成、消散现象,从而形成与常见天气系统类似的典型锋面涡。读“6月份亚洲大陆东部部分海域的主要水体分布示意图”,完成5~7题。
5.甲、乙、丙、丁四海域中,最容易出现典型锋面涡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6.典型锋面涡产生的影响最有可能是( )
A.利于海洋航行 B.吸引鱼群集聚
C.加快污染物扩散 D.形成连续性降水
7.舟山渔场形成的有利自然条件是( )
①位于大陆架海区,海水较浅,光照充足,光合作用强 ②寒暖流交汇,鱼的饵料丰富 ③上升补偿流将海底的营养盐上泛到海面 ④长江冲淡水带来了无机营养盐 ⑤位于温带海区,冬季表层海水水温低,上下层海水容易搅动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④⑤
答案 5.D 6.B 7.D
解析 第5题,由图可知,丁区域是①②③④各种水体相互穿插的区域,冷、暖水团交汇,所以该处是锋面涡的多发海域。故选D。第6题,典型锋面涡发生海域会产生冷、暖水团生成、消散现象,冷、暖水团的交汇会搅动海水,使海底营养盐类上泛,最有可能吸引鱼群集聚。涡的水流方向不稳定,不利于海洋航行。涡形成旋转水流,不利于污染物扩散。连续性降水多在准静止锋控制下形成,与海水涡流无关。故选B。第7题,舟山渔场并非上升补偿流所致,排除③。故选D。
(2019·江西南昌模拟)鄂毕河主要流经俄罗斯,额尔齐斯河是鄂毕河最大的支流,额尔齐斯河流经我国新疆,沿岸风光秀美,多形如钟状的山峰(花岗岩风化景观),山体表面形态圆润平滑,又十分陡峭,令人望而生叹。下图为“额尔齐斯河上游段略图”和“额尔齐斯河沿岸钟状山峰景观图”。读图,回答8~10题。
8.图示范围内河流特点表现为( )
A.丰水期在夏季
B.水流速度缓慢
C.沿岸森林罕见
D.只参与内陆循环
9.形成图中“钟状山峰”的岩石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风化作用 B.冷凝作用
C.沉积作用 D.变质作用
10.图中分布最广的河流地貌是( )
A.河漫滩 B.三角洲
C.槽型谷 D.“V”型谷
答案 8.A 9.B 10.D
解析 第8题,由材料可知,图示河流为额尔齐斯河,属于鄂毕河的支流,以高山冰雪融水补给为主,所以河流丰水期在夏季。第9题,由材料可知,沿岸风光秀美,多形如钟状的山峰(花岗岩风化景观),花岗岩为岩浆侵入地壳冷却凝固形成的,故选B。第10题,读图可知,图示河流位于上游地区,海拔高,流水侵蚀作用强,以“V”型谷为主,河漫滩主要在中游地区,三角洲主要在河口地区,槽型谷主要是冰川侵蚀形成的,故选D。
(2020·温州模拟)洋流模式图可以反映出世界洋流分布的总体规律,有人将其画成如下图所示。回答11~12题。
11.有关世界洋流分布特点及成因的归纳,正确的是( )
A.南北纬30°附近大洋东部均为暖流
B.①处洋流由信风吹动形成
C.④洋流还有上升流补充
D.各洋流的位置基本不变
12.下列洋流对地理环境影响的说法,可信的是( )
A.①处大陆沿岸多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B.英国开往美国的货轮常选择②处航线
C.①②处洋流可向高纬度海区传递热量
D.④⑤洋流的交汇处常形成大渔场
答案 11.C 12.C
解析 第11题,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北纬30°附近大洋东部均为寒流;①处洋流是由于赤道暖流遇到陆地阻挡形成的;④洋流有上升流补充;由于全球气候的变化、季风环流的影响,某些洋流的位置会发生变化。第12题,①处为大陆东岸,不会形成亚热带常绿硬叶林;英国开往美国的货轮若选择②处航线,则为逆水航行;①②处洋流为暖流,可向高纬度海区传递热量;④⑤洋流并没有交汇。
(2019·山东招远一中月考)雪线高度是指终年积雪下限的海拔。下图表示“全球不同纬度气温、降水量、多年平均雪线高度的分布”。据此回答13~15题。
13.影响图中曲线③分布规律最直接的因素是( )
A.太阳辐射 B.大气环流
C.海陆位置 D.地形
14.曲线③在北纬50°~60°数值明显小于南半球同纬度,主要原因是( )
A.北半球大陆性强,冬季气温低,导致年均温低
B.北半球该纬度范围山体普遍偏低,导致雪线低
C.北半球陆地面积大,受大陆气团影响,降水少
D.南半球西风漂流规模大,温度低,受其影响降水少,导致雪线高
15.曲线①在南北纬30°附近数值较大,原因是( )
A.夏至日和冬至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分别直射南北回归线,导致气温较高
B.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降水稀少,导致雪线偏高
C.信风带由海洋带来充足水汽,导致降水增加
D.山麓基带为热带沙漠带,气温高,导致雪线高
答案 13.B 14.C 15.B
解析 第13题,根据曲线形态,图中曲线③表示降水量,影响其分布规律最直接的因素是大气环流,B对。太阳辐射是气温曲线形成的直接原因,A错。海陆位置、地形不是降水量纬度变化的主要原因,C、D错。第14题,结合上题分析可知,曲线③表示降水量,在北纬50°~60°数值明显小于南半球同纬度,结合世界海陆分布可知,北半球该纬度陆地面积大,受大陆气团影响面积广,因此降水少,所以C正确。第15题,曲线①表示雪线高度,气温和降水对雪线影响大,在南北纬30°附近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降水稀少,导致雪线偏高,因此B正确。南北纬30°附近与赤道地区在二至日前后气温差别小,对雪线影响小,A错误。南北纬30°附近受信风带影响较弱,因此C错误。南北纬30°附近地区的气温对雪线影响相对降水来说比较小,D错误。
(2020·内江期末)河流年输沙量是指一年内通过河道某断面的泥沙数量。下图为“长江某水文站(30°46′N,117°37′E)1970~2014年年径流量与年输沙量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16~18题。
16.1986~2014年,形成该水文站年输沙量变化趋势的主要原因是其上游( )
A.年降水量减小 B.流域面积扩大
C.植被覆盖率降低 D.水库总容量增加
17.通常,该水文站一年中输沙能力最强的时段为( )
A.2月 B.5月 C.8月 D.11月
18.图示输沙量的变化会导致( )
A.长江口渔业资源增长
B.下游河段通航能力改善
C.长江口海浪侵蚀减弱
D.下游湖泊面积加速萎缩
答案 16.D 17.C 18.B
解析 第16题,读图可知,1986~2014年,该水文站年输沙量总体减少,但是年径流量变化较小,长江年径流量主要受年降水量影响,说明年降水量没有减小,A错误;上游流域面积扩大,泥沙含量可能增加,B错误;上游植被覆盖率降低,泥沙含量会增加,C错误;上游水库总容量增加,泥沙在库区沉积,河流含沙量会减小,D正确。故选D。第17题,泥沙含量最大的时段是长江流量最大的时段,即夏季,降水量大,多暴雨,侵蚀作用强,泥沙含量大,故选C。第18题,据图可知,年输沙量在波动下降,河流挟带的营养物质减少,长江口渔业资源减少,A错误;泥沙减少,下游淤积减少,因此下游河段通航能力改善,B正确;长江口海浪侵蚀会增强,C错误;湖泊泥沙淤积减轻,下游湖泊面积不会加速萎缩,D错误。故选B。
(2019·山东莒县一中月考)读图,回答19~20题。
19.导致②④两地景观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 )
A.纬度 B.地形
C.人类活动 D.洋流
20.图中①所在岛屿东侧形成热带雨林景观体现了( )
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D.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答案 19.A 20.D
解析 第19题,图中②为热带荒漠带,④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两地景观差异呈现出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主要影响因素是纬度,A正确。第20题,地带性的热带雨林景观主要分布在南北纬10°之间,是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在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条件下形成的。①虽然也是热带雨林带,但其位于回归线附近,是在东南信风迎风坡和沿岸暖流增温增湿的共同影响下形成的热带雨林景观,因此其体现了非地带性分异规律,D正确。
21.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各题。
材料一 西亚局部区域示意图。
材料二 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两河合流为阿拉伯河,注入波斯湾。近年来两河因沿途蒸发、渗漏及大量灌溉,至中下游流量骤减,影响了下游的自然生态环境。
(1)分析德黑兰气温日较差大的原因。
(2)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分析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径流量减少对下游阿拉伯河流域自然环境的影响。
答案 (1)纬度较低;处于大陆内部,大陆性强;海拔较高,空气稀薄,晴天多(白天大气削弱作用弱,气温高;夜晚大气保温作用弱,气温低);植被少;湿地少;硬化地面多;风力较小。
(2)由于蒸发旺盛,气候更加干旱,大陆性增强;径流量减少,地下水位下降;海岸线侵蚀加剧,海水倒灌,水质变差;来水来沙减少,使沿岸土地肥力下降;河口附近海域渔业资源减少;湿地减少,影响动植物的生长与栖息;河口三角洲萎缩等。
解析 第(1)题,结合德黑兰所处地理位置、气候、植被、城市化环境等方面分析原因。第(2)题,根据组成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影响关系,从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径流量减少对气候、水源、土壤、生物、植被等方面说明影响。
22.(2019·湖北武汉调研)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新西兰东南部的摩拉基海滩(图甲)上约有50个圆形巨石(图乙),这些巨石最大直径逾两米,重达数吨,散布于海滩中部百余米的地方。据研究,圆石与珍珠的形成原因类似,即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由围绕着核心物质(如贝壳、珊瑚碎片等)的钙和碳酸盐慢慢结晶、层层凝聚而成。直径两米左右的圆石至少需要400万年到550万年的时间形成,大约要覆盖10~50米厚的海泥才足以为其形成提供充分的矿物质。某些圆石长期暴露在水面之上的部分会开裂并逐渐形成龟甲状花纹(图丙)。
(1)推测摩拉基圆石形成后出现在海滩上的地质过程。
(2)说明圆石龟甲状花纹的形成原理。
(3)有人认为摩拉基圆石奇景终将彻底消失,请从自然地理方面为其提供依据。
答案 (1)圆石存在于海底海泥之中,后来地壳抬升使海底升高,最终圆石上覆物质被侵蚀而出露。
(2)圆石长期暴露于水面之上,易热胀冷缩或脱水收缩,导致圆石表面产生裂隙,这些裂隙又逐渐被其他物质填充。
(3)圆石遭受风化或侵蚀或搬运作用;海平面上升淹没圆石。
23.(上海地理)海南岛西部某些地方呈现热带稀树草原的自然景观,这一现象引起地理工作者的思考。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海南岛地处热带季风气候区,一年分为旱、雨两季。专家研究认为,海南岛西部某些地方旱季比岛内其他地区更干旱,是那里形成热带稀树草原景观的关键因素。
材料二 海南岛旱季以偏东风为主。
材料三 海南岛西部一些地方沉积岩层透水性强,地表水易于渗漏。
海南岛东部(海口、琼海)和西部(东方)旱季降水量、平均风速、日照时数(1971~2000年)
月份 | 降水量(mm) | 平均风速(m/s) | 日照时数(h) | ||||||
东方 | 海口 | 琼海 | 东方 | 海口 | 琼海 | 东方 | 海口 | 琼海 | |
11 | 26.5 | 81.3 | 159.6 | 4.6 | 2.6 | 2.7 | 202.2 | 144.8 | 121.1 |
12 | 13.9 | 34.9 | 68.2 | 4.5 | 2.4 | 2.5 | 187.0 | 131.3 | 112.2 |
1 | 7.6 | 19.5 | 31.4 | 4.2 | 2.5 | 2.4 | 179.2 | 109.1 | 116.3 |
2 | 14.2 | 35.0 | 43.5 | 4.1 | 2.6 | 2.6 | 147.6 | 98.7 | 101.6 |
3 | 17.4 | 50.6 | 47.5 | 3.9 | 2.8 | 2.9 | 185.3 | 137.3 | 150.3 |
4 | 30.0 | 100.2 | 125.4 | 4.1 | 2.7 | 2.9 | 213.9 | 167.9 | 181.4 |
(1)海南岛西部的热带稀树草原景观反映了什么地域分异现象?说明判断理由。
(2)海南岛西部“旱季更显干旱”的一个主要因素是降水量低。从风向、地形角度分析降水量低的原因,并概括造成这里“旱季更显干旱”的其他因素及其作用。
答案 (1)现象: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现象。
理由:海南岛地处热带季风气候区,应该出现的是热带季雨林景观,而海南岛西部却呈现热带稀树草原景观,因此其反映的是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现象。
(2)原因:海南岛旱季以偏东风为主,水汽受到中部山脉阻挡与拦截,西部为雨影区,降水明显减少。
其他因素及作用:风速大,日照长,导致蒸发量大;岩石和土壤持水性差,旱季土壤含水量更小。因此,这里旱季更旱,不利于热带季雨林的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