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练习:2.2 第1课时 大气的受热过程(含解析)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5705292/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练习:2.2 第1课时 大气的受热过程(含解析)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5705292/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练习:2.2 第1课时 大气的受热过程(含解析)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5705292/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中人教版 (2019)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优秀第1课时练习题
展开读大气热量平衡示意图,回答1~2题。
1.使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过程的顺序是( )
A.①②③ B.①④②
C.②③④ D.③④②
2.藏族人中午常脱掉藏袍的一只袖子,这一现象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密切相关。藏袍反映当地( )
A.①弱、③强 B.①弱、④强
C.②强、③弱 D.②强、④弱
解析:第1题,从图中的信息可知近地面大气热量主要来自地面辐射③,地面的热量主要来自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②,太阳辐射②来自大气层以外的太阳辐射①,选择A。第2题,青藏高原地区昼夜温差大,早晨大气逆辐射弱,气温比较低;空气稀薄,天气晴朗,中午太阳辐射强,气温比较高。藏族人中午常脱掉藏袍的一只袖子是因为中午温度高,脱掉一只袖子有利于散失热量,同时也便于劳动,藏袍反映当地②强、④弱,选择D。
答案:1.A 2.D
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其中箭头表示不同的辐射,回答3~4题。
3.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4.人类活动排放的二氧化碳增多,会导致( )
A.①减弱 B.②减弱
C.③增强 D.④减弱
解析:第3题,据图中箭头特点可知,①为未被大气削弱的太阳辐射,②为云层反射作用,③为大气逆辐射,④为地面辐射。据图可知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是地面辐射,故选D。第4题,人类活动排放的二氧化碳增多,会增强大气逆辐射,故选C。
答案:3.D 4.C
我国北方地区农民为了避免所种庄稼遭受霜冻灾害,在深秋的夜晚往往于田间点燃柴草。结合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回答5~6题。
5.关于图中a、b、c所代表的内容,叙述正确的是( )
A.a代表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
B.a、b、c所代表的辐射波长的大小关系是a
C.b代表的辐射主要被大气中的臭氧吸收
D.c代表的辐射与天气状况无关
6.燃烧柴草防御霜冻的做法,有利于( )
A.增强a辐射 B.增强b辐射
C.增强c辐射 D.改变b的辐射方向
解析:第5题,a是太阳辐射、b是地面辐射、c是大气逆辐射,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b,故A错;a为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地面温度高于大气的温度,地面辐射波长小于大气辐射,故B正确;b为地面辐射,被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所吸收,位于对流层,故C错;c为大气逆辐射,晴天大气稀薄,大气逆辐射作用较弱,阴天云层厚,大气逆辐射强,故D错。第6题,燃烧柴草会增加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进而能增加大气的逆辐射,故选C。
答案:5.B 6.C
下图为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示意图。读图回答7~8题。
7.图中表示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的数码依次是( )
A.①②③④ B.③④②①
C.④③②① D.②③④①
8.大气受热过程若按热量传递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太阳辐射→地面吸收→地面辐射→大气吸收
B.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太阳辐射→地面吸收
C.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地面吸收→大气吸收
D.地面辐射→地面吸收→大气辐射→太阳辐射
解析:第7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抓住热力作用的发生过程。太阳辐射穿过地球大气时,少量被大气吸收或反射,大部分能够到达地面,使地面增温。地面被加热,并以地面(长波)辐射的形式向大气传递热量。近地面大气主要吸收地面辐射而增温,并以大气辐射的形式向外传递热量,其中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称为大气逆辐射。第8题,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是太阳辐射能,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是地面。故A项正确。
答案:7.C 8.A
9.读地球表面大气受热过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字母A表示______________,B表示______________,C表示______________,D表示______________。
(2)多云的白天比晴朗的白天气温低,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一原因与图中甲、乙、丙中的________过程有关。
(3)近地面大气的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一原因与图中甲、乙、丙中的________过程有关。
解析:(1)要注意下列几组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吸收、散射、反射是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的主要形式,不能把反射作用和削弱作用等同起来;大气辐射的一部分射向宇宙空间,一部分射向地面,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称为大气逆辐射,不能把大气辐射与大气逆辐射等同起来。(2)多云的白天气温低,主要是云层对太阳辐射削弱的结果。(3)近地面大气的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是因为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是地面。
答案:(1)大气和地面的反射 太阳辐射 地面辐射射向宇宙空间 大气辐射射向宇宙空间
(2)多云的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 甲
(3)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是地面 乙
[学考等级练]
读下图,回答1~2题。
1.在不同的环境或状态下,图中箭头所代表的太阳辐射转换过程会发生一定的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阴雨天气,a被大气削弱多
B.湖泊湿地,b能传递给大气的能量减少
C.CO2增多,c补偿地面热量减少
D.冰雪地面,a→b的转化率增加
2.下图中北方地区冬季易形成霜冻的是( )
解析:第1题,图中a是太阳辐射,b是地面辐射,c是大气逆辐射。阴雨天气,天空云量大,a被大气削弱多,A对;下垫面是湖泊湿地,比热容大,b能传递给大气的能量增多,B错;CO2增多,大气逆辐射强,c补偿地面热量增加,C错;冰雪地面,对a的反射作用强,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少,a→b的转化率减少,D错。第2题,霜冻是在冬季晴朗的夜晚,因大气逆辐射弱,地面热量散失的快,空气中水汽凝华形成的霜。图A、图D的夜晚是阴天,A、D错。图C白天晴天,气温高,水汽少,出现霜冻的可能小,C错。北方地区冬季易形成霜冻的是图B,白天阴天,地面气温较低,空气中水汽较多;夜晚晴天,地面辐射散失热量多,降温快,易形成霜冻,B对。
答案:1.A 2.B
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回答3~5题。
3.图中与“大气保温作用”密切相关的是( )
A.①吸收 B.②吸收
C.④大气逆辐射 D.③地面吸收
4.大气的热量主要直接来自图中的( )
A.①吸收 B.地面辐射
C.④大气逆辐射 D.太阳辐射
5.倡导低碳生活,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主要使图中( )
A.①吸收减弱
B.③地面吸收增强
C.②吸收减弱
D.④大气逆辐射增强
解析:第3题,图中与“大气保温作用”密切相关的是④大气逆辐射,减少了地面辐射的热量损失,C对;①吸收的是太阳辐射,对大气影响小,A错;②吸收是大气吸收地面辐射,是大气升温的主要直接能量来源,B错;③地面吸收太阳辐射,使地面增温,D错。第4题,大气的热量主要直接来自图中的地面辐射,地面辐射是大气热量的主要直接来源,B对;①吸收的是太阳辐射,大气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热量很少,A、D错;④大气逆辐射是大气释放热量,C错。第5题,倡导低碳生活,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主要使图中②吸收减弱,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减少,大气增温减慢,C对;①吸收对大气温度影响小,A错;③地面吸收太阳辐射,不受二氧化碳减少影响,B错;④大气逆辐射减弱,D错。
答案:3.C 4.B 5.C
下表为2016年10月8日北京、拉萨、湛江三地的天气资料,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据此回答6~8题。
6.对流层大气直接的热量来源是图中的( )
A.A B.B
C.C D.D
7.该日北京比湛江气温日较差大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纬度 B.海拔
C.天气 D.季节
8.拉萨郊区农民在冬季给蔬菜大棚覆盖黑色尼龙网的主要目的与图中相对应的是( )
A.增强A,提高农作物存活率
B.阻止B,防止夜间温度过低
C.削弱C,提高夜间的温度
D.削弱D,减少作物水分蒸腾
解析:第6题,大气中的水汽、二氧化碳等物质大量吸收地面辐射的长波能量,因此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的、直接的热量来源是地面(辐射),图中D表示地面辐射。第7题,表中显示,该日北京为晴朗天气,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使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强,升温快;夜间大气保温作用弱,降温快,昼夜温差大。湛江为多云天气,昼夜温差小。第8题,拉萨郊区冬季温度低,农民在冬季给蔬菜大棚覆盖黑色尼龙网有助于增强逆辐射,从而实现保温作用,提高地面温度,提高农作物存活率。
答案:6.D 7.C 8.A
《齐民要术》有一段描述:“凡五果,花盛时遭霜,则无子……天雨新晴,北风寒彻,是夜必霜。此时放火作煴,少得烟气,则免于霜矣。”(注:煴是指无焰的小火)。地膜覆盖是一种农业栽培技术,具有保温、保水、保肥、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土壤肥力,抑制杂草生长,减轻病害的作用。下面左图为北方某地农业景观图,右图为大气受热过程图。读图回答9~11题。
9.“此时放火作煴,少得烟气,则免于霜矣”的主要原因是( )
A.①增强 B.②增强
C.③增强 D.④增强
10.我国北方农民春播时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地提高地温,其主要原理是( )
A.增强①过程
B.增强②过程
C.减弱③过程
D.增强④过程
11.一些果农为让苹果上色更加均匀,夏季在苹果树下覆盖浅色地膜的主要作用是( )
A.减弱①,降低气温
B.反射②,增加光效
C.减弱③,保持水分
D.吸收④,保持地温
解析:第9题,“此时放火作煴,少得烟气,则免于霜矣”是放火制烟,以增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可增强大气逆辐射,对地表有保温作用。图中①是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②是太阳辐射;③是地面辐射,④是大气逆辐射。选D正确。第10题,进行地膜覆盖,太阳辐射可透过地膜使地面增温,地膜内气温也随之增高;但地面辐射③和大气辐射不能透过地膜散失到大气中,可有效地提高地温。选C正确。第11题,在苹果树下覆盖浅色地膜,可增加其对太阳辐射②的反射,增加光效,使苹果受光均匀,上色更加均匀。选B正确。
答案:9.D 10.C 11.B
(2019·绍兴模拟)下图中的等值线为日最高温等值线(一天中最高气温相等的地方所连成的曲线),实线和虚线分别代表某月相连的4日和5日的日最高温等值线,且该区域这两天都为阴天。读图回答12~13题。
12.长江流域在该时段的盛行风向为( )
A.东北风 B.西北风
C.东南风 D.西南风
13.关于图中①地和②地的气温及其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 )
A.①地气温低于23 ℃,原因是地处沿海
B.①地气温高于23 ℃,原因是该地海拔低
C.②地气温低于23 ℃,原因是地处高原
D.②地气温高于23 ℃,原因是盆地北部山脉阻挡冷空气南下
解析:第12题,由图可知,我国南方地区日最高气温为23 ℃,等温线大致呈东北—西南走向,并且向东南移动,由此可知此时段长江流域盛行西北风。第13题,①地位于我国的武夷山区,海拔较高,气温较低,故该地气温应低于23 ℃。②地位于我国的四川盆地,地势较低,并且北边有秦岭阻挡冷空气侵入,气温较高,故该地气温高于23 ℃。
答案:12.B 13.D
城市
白天
晚上
气温(℃)
最高
最低
北京(纬度39.9°N,海拔50 m)
20
12
拉萨(纬度29.6°N,海拔3 658 m)
19
6
湛江(纬度21.5°N,海拔60 m)
27
25
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习题,文件包含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二节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同步练习解析版docx、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二节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同步练习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1页, 欢迎下载使用。
地理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当堂检测题: 这是一份地理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当堂检测题,文件包含培优分级练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22《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同步分级练解析版docx、培优分级练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22《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同步分级练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1页, 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达标测试: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达标测试,共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图中箭头②比①细的主要原因是,表示热力环流的示意图,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