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课后练习:模块综合测评(二)(含解析)
展开模块综合测评(二)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二十四节气(如下图),几千年来对我国农牧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一些与节气相关的农谚充分反映了这一点。据此完成第1~2题。
1.农谚“谷雨前后,种瓜点豆”的意思是谷雨节气到来时雨水滋润大地,是播种移苗、埯瓜点豆的最佳时节。此时播种,水热矛盾最大的地区是( )
A.华北地区B.华南地区
C.东北地区D.西南地区
2.半个多世纪前,指导东北某地农业生产的谚语是“立夏到小满,种啥都不晚”,现在的谚语是“谷雨到立夏,种啥都不怕”。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农作物品种的改良B.当地降水增加
C.农业耕作技术提高D.当地气候变暖
解析第1题,谷雨节气到来的时候,华南、西南地区有降水,东北有积雪融水且未大面积耕种,而华北地区正是春播时节,而雨季未来临,此时播种,水热矛盾最大。故选A项。第2题,影响东北农业的主要因素是热量,“立夏到小满,种啥都不晚”到“谷雨到立夏,种啥都不怕”反映农作物种植时间提前了,说明当地气候变暖。故选D项。
答案1.A 2.D
下图为海口市某高中室外篮球场,图甲为某同学经常练习投篮的球场及投篮点示意图,图乙为该球场篮板侧视图,M、N分别为某日及半月后地方时12:00篮板上沿在球场的投影。据此完成第3~4题。
3.仅从面光投篮会降低投篮命中率角度考虑,该同学在3月21日早上6:00投篮命中率最低的地点可能是( )
A.①B.②C.③D.④
4.篮板上沿投影从N到M移动的节气最可能为( )
A.立夏—芒种B.芒种—夏至
C.夏至—小暑D.小暑—大暑
解析第3题,读图甲,仅从面光投篮会降低投篮命中率角度考虑,该同学在3月21日早上6:00投篮,太阳位于东部天空,该同学面光位置应位于球场西侧,命中率最低的地点可能是④,D项对。①是背光位置,A项错。②③位置与光线接近垂直,影响小,B、C两项错。第4题,该地位于海口市,篮板上沿投影在N处时,影子朝南,太阳位于北部天空。投影从N到M移动的方向是向北移动,正午太阳高度在增大,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节气最可能为夏至—小暑,C项对。立夏—芒种、芒种—夏至,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A、B两项错。小暑—大暑,太阳直射点位于海口市以南,D项错。
答案3.D 4.C
季风指数是指某一地区季风现象明显程度的量值,其值越大表示季风现象越明显,它反映了一个地区季风的强弱程度。下图表示东亚地区近百年夏季风指数(a)和冬季风指数(b)曲线。读图,完成第5~6题。
5.1890年,我国东部地区夏季出现下列现象可能性较大的是( )
A.南涝北旱B.南旱北涝
C.南北皆涝D.南北皆旱
6.20世纪末冬季风指数明显减小,其原因可能是( )
A.夏季风减弱B.冬季风减弱
C.海陆的热力差异减小D.温室效应加剧
解析第5题,读图,根据图中季风指数可知,1890年,我国东部地区夏季风指数低,说明夏季风势力弱,对北方影响时间短,对南方影响时间长,所以最可能出现南涝北旱现象,A项对。第6题,20世纪末,冬季风指数明显减小,说明冬季风势力弱,其原因可能是全球气候变暖,温室效应加剧,冬季气温不是太低,冷高压势力弱,D项对。冬季风减弱是冬季风指数减小的反映,不是原因,B项错;与夏季风减弱无关,A项错;东亚季风指数与海陆的热力差异关系不大,C项错。
答案5.A 6.D
下图示意一年中赤道低压带的位置变化规律(图中数字为月份与日期)。读图,完成第7~8题。
7.赤道低压带位置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黄赤交角的存在
B.高低纬度间的受热不均
C.地球的自转运动
D.海洋和陆地分布的差异
8.从图中可看出赤道低压带位置的变化( )
A.与太阳直射点的变化同步
B.滞后于太阳直射点的变化
C.与太阳直射点的变化相反
D.超前于太阳直射点的变化
解析第7题,赤道低压带位置变化的根本原因是黄赤交角的存在。第8题,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从图中可以看出,此时赤道低压带还在北半球,且距离北回归线不远,说明赤道低压带位置的变化滞后于太阳直射点的变化。
答案7.A 8.B
空气在山脉背风坡上空形成的波状运动称为背风波,当风速较大且与山脊垂直时,利于背风波形成。背风波形成时,常可出现波状云,波状云的出现往往表明大气层结构比较稳定。某日当风垂直于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时形成了背风波(下图)。据此完成第9~11题。
9.该日当地风向可能是( )
A.东南B.西北C.西南D.东北
10.图中形成波状云最多的是( )
A.①B.②C.③D.④
11.该日天气( )
A.山脉西南侧晴朗,东北侧阴雨
B.山脉西南侧阴雨,东北侧晴朗
C.山脉西南侧晴朗,东北侧晴朗
D.山脉西南侧阴雨,东北侧阴雨
解析第9题,由图可知,该日当地形成的背风波位于山脉东北侧,所以当日西南侧为迎风坡,风向可能是西南风,C项正确。第10题,图中背风波结构中,①处气流在冷凝高度以上的范围较大,所以形成波状云最多,A项正确。第11题,从该日背风波结构分析,山脉顶部上空气流进入冷凝高度,山脉两侧气流高度都在冷凝高度之下,水蒸气不易凝结,云量少,为晴天,C项正确。
答案9.C 10.A 11.C
近年来,黄河水文情势发生了很大变化,中游地区尤为明显。头道拐和龙门是黄河中游地区两座水文站,窟野河是其间主要支流。读不同时期头道拐和龙门水文站水量、含沙量变化表,完成第12~13题。
12.2006—2009年间,两水文站之间的支流流入黄河的水量( )
A.逐年增加B.逐年减小
C.先减后增D.先增后减
13.2006—2009年与1970—1979年相比,黄河中游水量、含沙量发生明显变化,与其形成的原因无关的是( )
A.打坝淤地,拦沙蓄水B.退耕还林,保持水土
C.毁林开荒,过度放牧D.采砂取土,疏浚河道
解析第12题,2006—2009年间,两水文站之间的流量差值就是两水文站之间的支流流入黄河的水量,结合表中数据,通过计算龙门和头道拐水文站水量的差值,可知两水文站之间的支流流入黄河的水量逐年减少。故选B项。第13题,2006—2009年与1970—1979年相比,黄河中游水量和含沙量明显减小。打坝淤地、拦沙蓄水,退耕还林、保持水土,采砂取土、疏浚河道,会使得洪峰流量减少,河流的含沙量减小;毁林开荒会导致地面径流增大,对土壤的侵蚀作用增强,会导致水量和含沙量增大,故选C项。
答案12.B 13.C
下面图甲示意某河流水系,图乙中曲线示意该区域某次上游降水过程中降水量、P地河流径流量、Q地河流径流量、Q地地下径流量的变化。读图,完成第14~16题。
14.表示Q地地下径流量变化的曲线是( )
A.①B.②C.③D.④
15.与P地相比,Q地( )
A.流量峰值较高B.出现峰值时间较早
C.流量变化较小D.海拔较高
16.有助于增加③曲线占降水比重的是( )
A.降水强度大B.坡度大
C.植被覆盖好D.路面硬化
解析第14题,地下径流量较小,且流量较稳定,故曲线③表示Q地地下径流量变化曲线。曲线④的峰值出现最早,为降水量曲线。结合图甲中河流的水系形状可知,该河流的流向是自北向南,Q地位于P地和沼泽的下游,因沼泽有储水、调节径流的功能,故Q地的径流量变化较P地小,径流量变化较稳定,河流径流量峰值出现的时间较P地晚,故曲线②为P地河流径流量变化曲线,曲线①为Q地河流径流量变化曲线。第15题,结合上题分析可知,与P地相比,Q地流量峰值较低,出现峰值时间较晚,流量变化较小,海拔较低。第16题,曲线③表示Q地地下径流量变化曲线。降水强度大,不利于地表水下渗,会减小地下径流量占降水的比重;坡度大,不利于地表水的下渗,会减小地下径流量占降水的比重;植被覆盖好,有利于地表水的下渗,地下径流增多,地下径流量占降水的比重会增加;路面硬化不利于地表水的下渗,地下径流减少,地下径流量占降水的比重减小。
答案14.C 15.C 16.C
南岭是由地质时期燕山运动形成的背斜构造,从整体看,南岭呈东西走向;从局部看,南岭由五条呈东北—西南走向的山岭组成。读图,完成第17~19题。
17.南岭形成五条互不相连的山岭,其主要原因是( )
A.经多次造山运动,地壳隆起成山
B.位于板块碰撞边界,形成褶皱山
C.地壳断裂,岩块相对上升形成地垒
D.地壳断裂,岩浆喷出地表形成火山
18.南岭山区多丹霞地貌分布,形成该处丹霞地貌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冰川侵蚀B.风力侵蚀
C.流水侵蚀D.海水侵蚀
19.南岭对其南侧气候产生的影响是( )
A.阻挡北侧湖泊水汽,气候干旱加剧
B.抬升暖湿气流,冬季降雪量大
C.阻挡冬季风南下,减少寒潮侵袭
D.促进南北两侧气流交换,减小水热差异
解析第17题,南岭为背斜构造,是经过多次造山运动形成的五条不相连的山岭,A项正确。南岭不位于板块碰撞的边界,B项错。南岭不是断块山,C项错。南岭不属于火山,D项错。第18题,丹霞地貌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第19题,南岭大致呈东西走向,可阻挡冬季风南下,减少寒潮对南岭以南地区的侵袭。
答案17.A 18.C 19.C
节理是岩体受力断裂后两侧岩块没有显著位移的小型断裂构造。额尔齐斯河上游峡谷处,有一种山体表面既圆润平滑,又十分陡峭,海拔高约1000米,相对高度351米,孤峰傲立,为阿尔泰山之最,被当地人称“神钟山”(也称穹状山峰,岩体中存在倾斜角度在60°—75°以上的穹状节理面)的花岗岩景观。下图为神钟山景观图和其形成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第20~21题。
20.神钟山的形成( )
A.岩浆侵入冷却、凝固→岩层断裂→风化侵蚀→出露地表
B.岩浆喷出冷却、凝固→反复升降→风化侵蚀→出露地表
C.岩浆侵入冷却、凝固→地壳抬升→风化侵蚀→出露地表
D.岩浆喷出冷却、凝固→地壳抬升→流水侵蚀→出露地表
21.该山峰表面十分陡峭的主要原因是( )
A.山峰海拔高B.山体抗侵蚀能力强
C.山峰相对高度大D.节理的倾斜角度大
解析第20题,花岗岩为侵入型岩浆岩,因此神钟山形成过程中的第一阶段应为岩浆侵入冷却、凝固。侵入型岩浆岩形成于地壳内部,而神钟山为出露地表的山峰,因此必须经历地壳抬升的过程;抬升至地表后,上覆岩层被风化侵蚀,花岗岩体出露地表形成图示山体,故C项正确。第21题,由材料可知,花岗岩体沿着一层一层的节理面剥离分解、崩塌,且岩体中存在倾斜角度在60°—75°以上的穹状节理面,表明穹状节理面的倾斜角度很陡,导致该山峰表面十分陡峭,故D项正确。
答案20.C 21.D
长白山北坡拥有较完整的植被垂直带谱,其上部还分布有独特的岳桦林带。下图示意长白山天池北部地形及植被分布。据此完成第22~23题。
22.图中甲、乙处的植被分别为( )
A.针叶林、高山苔原
B.针阔混交林、针叶林
C.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
D.落叶阔叶林、高山灌丛
23.图中海拔1 800—2 000米的岳桦林上部呈匍匐状生长,根系发达,其原因是该地( )
A.干旱、寒冷、大风
B.坡度大,易被流水侵蚀
C.寒冷、贫瘠、大风
D.海拔高,光照弱,生长期短
解析第22题,由材料分析可知,“北坡拥有较完整的植被垂直带谱,其上部还分布有独特的岳桦林带”,且长白山位于东北地区,为温带季风气候,山地的基带应该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甲处海拔略低于1800米,应为针叶林。乙处位于岳桦林和高寒荒漠之间,则乙为高山苔原,故选A项。第23题,“岳桦林上部呈匍匐状生长,根系发达”说明该地风力较大,土壤贫瘠;该区域纬度高,海拔高,因此气候寒冷,故选C项。
答案22.A 23.C
读某地地形剖面图以及气温、年降水量随地形分布示意图,完成第24~25题。
24.有关图中A、B两坡的叙述,正确的是( )
A.A坡为阳坡、迎风坡
B.B坡为阳坡、迎风坡
C.A坡为阳坡、背风坡
D.B坡为阳坡、背风坡
25.图中反映的地段,根据气温和降水状况判断,在山麓B地区的自然地带最可能是( )
A.温带落叶阔叶林带B.亚寒带针叶林带
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D.热带雨林带
解析第24题,根据图中气温的变化判断,B坡平均气温高于A坡,说明B坡为阳坡。从年降水量来看,B坡比A坡降水多,说明B坡是迎风坡。B项正确。第25题,根据气温曲线判断,B地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15℃以下,说明该地位于亚热带,自然地带最可能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C项正确。
答案24.B 25.C
二、综合题(共50分)
26.(12分)读某节气全球太阳光照示意图,图中阴影部分为黑夜,其余部分为白昼。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该图所示的节气为北半球的 ,判断依据是
。
(2)此时,M点的地方时为 ,北京时间为 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为 。
(3)图中BAC为晨昏线,其中AC为 线。
(4)铜陵地理坐标为(30.5°N,117.5°E),可知该日正午太阳高度为 。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此时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因此该图所示的节气为北半球的夏至。第(2)题,M点位于赤道上,此时,M点位于昏线上,因此M点地方时为18:00。读图可知,45°E是夜半球的中央经线,地方时为0:00,北京时间为120°E经线的地方时,因此为5:00。此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45°E位于夜半球的中央经线,因此昼半球的中央经线为135°W,故太阳直射点坐标为(23°26'N,135°W)。第(3)题,顺地球自转方向,AC线上的点即将进入昼半球,故AC为晨线。第(4)题,铜陵地理坐标为(30.5°N,117.5°E),该日太阳直射23°26'N,铜陵与直射点的纬度差约为7°,因此该日正午太阳高度为83°。
答案(1)夏至 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或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2)18:00 5:00 (23°26'N,135°W)
(3)晨
(4)83°
27.(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温哥华位于太平洋东岸,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宜人,是加拿大冬季最暖和的城市,1月平均气温约为3℃,7月平均气温约为17℃。温哥华局部山地年降水量在2000毫米左右,降水40%以上集中在冬季。本区夏季常吹西北风,而冬季多刮西南风。
(1)描述图中7月等温线的特征,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2)指出温哥华的气候类型,并分析该地降水集中在冬季的原因。
(3)结合大气环流知识,说明本区冬、夏季主导风向的成因。
(4)分析温哥华冬季气温比同纬度地区高的主要自然原因。
解析第(1)题,据图描述7月等温线的特征,其弯曲主要受海陆分布、地形等因素影响。第(2)题,气候类型根据所处纬度和海陆位置判断,大陆西岸40°—60°之间,为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集中在冬季是受洋流、地形及盛行风影响。第(3)题,结合大气环流的特征,冬夏季高低压中心位置的变化,再加上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形成不同的主导风向。第(4)题,温哥华冬季气温比同纬度地区高的主要自然原因是暖流增温增湿、山地阻挡寒冷气流。
答案(1)特征:向北凸(弯曲)。原因:西侧海洋7月温度较低;东侧为高大的山脉,海拔高,气温低;海拔较低的温哥华气温较东西两侧高,所以等温线向北凸。
(2)温带海洋性气候。原因:该地西侧受北太平洋暖流影响,增温增湿;冬季,西南风从海洋上带来丰富的暖湿气流;位于迎风坡,受地形抬升影响,降水丰富。
(3)冬季,高压中心位于本区的南方,受其影响风自南向北吹,并在地转偏向力(右偏)的作用下偏转成西南风;夏季,高压中心北移至本地西侧,而陆地上形成低压,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同时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偏转为西北风。
(4)北太平洋暖流增温增湿;东部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阻挡了从美洲大陆内部吹来的寒冷干燥气流。
28.(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新疆的博斯腾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河水补给占入湖总水量的94.8%,蒸发占出湖总水量的60.42%,但蒸发总量有上升的趋势。湖区水位季节变化很大,但近年有减小的趋势。博斯腾湖流域内自古以来灌溉农业较发达,如今一些现代化城镇正在形成。近年来博斯腾湖已演变成微咸水湖。
材料二 塔里木河地处干旱地区,沿河两岸生长着成片的胡杨林,在沙漠中形成“绿色走廊”。近几十年来,这里的灌溉面积增加了10倍以上。大西海子水库修成后,水库以下河段开始断流,“绿色走廊”不断萎缩,台特马湖一度干涸。
(1)结合材料,分析博斯腾湖水位季节变化减小的原因。
(2)甲河径流季节变化比乙河大,试分析原因。
(3)简要说明博斯腾湖由淡水湖演变成微咸水湖的原因。
(4)简述大西海子水库给塔里木河下游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
解析第(1)题,博斯腾湖河水补给占入湖总水量的94.8%,夏季气温高,冰川融水量大,为湖泊丰水期,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冰川退化,入湖河水减少。蒸发占出湖总水量的60.42%,气温升高,导致湖水蒸发加剧,湖泊水量减少。人类活动过度引用入湖河水,使入湖河水减少,近年来博斯腾湖已演变成微咸水湖,丰水期水位下降。冬季枯水期水位变化不大,致使博斯腾湖水位季节变化减小。第(2)题,根据山脉分布位置,甲河主要靠北部高山的冰川融水补给,补给量随气温变化而变化,夏季流量大,冬季流量小。乙河南部是盆地,地势低,其流出湖泊,主要靠博斯腾湖湖水补给,博斯腾湖具有调蓄作用,水量稳定少变。第(3)题,博斯腾湖由淡水湖演变成微咸水湖的原因,主要从气候、入湖水量、出湖水量角度分析。博斯腾湖深居内陆,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蒸发旺盛;工农业生产及人类生活用水增多,导致甲河水量减少,入湖水量减少;湖泊水量减少,水位下降,出湖的乙河水量减少,盐分在湖泊中积累;湖滨地区生产生活废水排放,使湖泊中盐分增多。第(4)题,大西海子水库修成后,水库以下河段开始断流,“绿色走廊”不断萎缩,台特马湖一度干涸。修建水库截水会使塔里木河下游水量减少,甚至断流,导致气候更加干旱,生态恶化,土地荒漠化加剧。下游湖泊面积萎缩,湖水盐度上升,湿地生态系统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
答案(1)夏季为湖泊丰水期,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冰川退化,入湖河水减少;气温升高,导致湖水蒸发加剧;人类活动过度引用入湖河水,使入湖河水减少,丰水期水位下降。冬季枯水期水位变化不大,致使博斯腾湖水位季节变化减小。(任答2点即可)
(2)甲河主要靠冰川融水补给,(补给量随气温变化而变化,)夏季流量大,冬季流量小;乙河主要靠博斯腾湖湖水补给,稳定少变(博斯腾湖具有调蓄作用)。
(3)深居内陆,降水稀少,蒸发旺盛;工农业生产及人类生活用水增多,导致甲河水量减少,入湖水量减少;湖泊水量减少,水位下降,出湖水量(乙河水量)减少,盐分在湖泊中积累;湖滨地区生产、生活废水排放,使湖泊中盐分增多。(任答2点即可)
(4)修建水库截水会使塔里木河下游水量减少甚至断流,气候更加干旱,生态恶化,土地荒漠化加剧;下游湖泊面积萎缩,湖水盐度上升,生物多样性减少。
29.(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奥卡万戈三角洲(下图中的A三角洲),亦称“奥卡万戈沼泽”,是世界上最大的内陆三角洲,由奥卡万戈河注入卡拉哈迪沙漠而成。下图为奥卡万戈及其周边地区区域图。
材料二 下图为奥卡万戈周边地区地层构造图。
(1)根据材料,试从外力作用角度描述A三角洲的形成过程。
(2)材料二地层剖面图中的地质构造有 。
(3)有人提议在材料二图示地区修建水库,请简要说明你的观点及理由。
(4)请指出材料二图示地区中有可能发育形成喀斯特地貌的岩层,并简述理由。
解析第(1)题,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从流水侵蚀、搬运和堆积角度分析。第(2)题,读图可知,图中岩层受到挤压,发生了弯曲变形,且岩层发生断裂,并沿断裂面有明显位移,所以图中包括褶皱和断层两种地质构造。第(3)题,读图可知,图中地区有断层,修建水库容易诱发断层活动;有石灰岩和断层,容易出现渗漏,因此不宜修建水库。第(4)题,发育形成喀斯特地貌的岩层多为石灰岩。读图,结合图例可知,B、E、H、K、O层为石灰岩。
答案(1)奥卡万戈河上游流域发生水土流失,土壤被流水侵蚀带入河流,并通过流水搬运作用搬运至卡拉哈迪沙漠北部的沼泽地,由于地形平坦,流速减缓,泥沙沉积形成三角洲。
(2)褶皱、断层
(3)反对。理由:有断层,容易诱发断层活动;有石灰岩和断层,容易出现渗漏。
(4)B、E、H、K、O层。岩层为石灰岩,可能发育形成喀斯特地貌。年份
头道拐水文站
龙门水文站
水量/108m3
含沙量/108t
水量/108m
含沙量/108t
2006
174.9
0.635
199.6
1.8
2007
189.3
0.719
205.9
1.44
2008
164.1
0.476
177.6
0.584
2009
169.6
0.457
178.3
0.568
1970—
1979均值
233.12
1.15
284.54
8.68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模块综合测评含答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本册综合随堂练习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模块综合测评 Word版含解析: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1本册综合精练,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地理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四章 水的运动本章综合与测试精品同步练习题: 这是一份地理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四章 水的运动本章综合与测试精品同步练习题,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