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考化学一轮复习同步检测《物质构成的奥秘》(含答案解析)
展开中考化学一轮复习同步检测
《物质构成的奥秘》
1.下列各组元素中,元素符号的第一个字母不相同的一组是( )
A.锰、钛 B.氩、金 C.铅、铂 D.氦、汞
2.动物的肝脏和坚果类食物中含有丰富的铁和锌,这里的“铁”和“锌”是指( )
A.分子 B.元素 C.原子 D.单质
3.下到关于分子和原子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分子和原子都能直接构成物质
B.相同的原子可以构成不同的分子
C.气体可以压缩是由于分子之间存在间隙
D.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4.用如图装置进行水的沸腾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水的沸腾图
A.该实验过程中,水发生了化学变化
B.该实验过程中,水分子之间的间隔增大
C.该实验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D.该实验说明,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再分
5.芯片是内含集成电路的硅片,如图是硅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硅元素属于金属元素
B.硅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4
C.硅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8.1 g
D.硅元素是地壳中含量最高的元素
6.下列物质由离子构成的是( )
A.二氧化碳 B.氯化钾 C.铜 D.氧气
7.下列是几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有关它们的叙述,你认为正确的是( )
A.②表示的是阴离子
B.①②③④表示的是四种不同元素
C.③属于金属元素
D.①③所表示的粒子化学性质相似
8.事物的宏观表象是由其微观性质决定的。下列事实及对这些事实的解释中,二者不相符的是( )
A.成熟的菠萝会散发出浓浓的香味,说明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B.水沸腾时能掀开壶盖,说明分子的大小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C.50 mL水和50 mL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小于100 mL,说明分子间有间隔
D.湿衣服晾在太阳晒着的地方干得快,说明分子的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
9.某外控型食品保鲜剂以淀粉、二氧化硅(SiO2)为载体,吸附酒精制作而成,保鲜原理是酒精缓缓挥发,在食品周围形成一定浓度的气体保护层,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SiO2中Si的化合价是+4
B.酒精被吸附后分子运动不会停止
C.该保鲜剂不能与明火接触
D.酒精挥发时分子变大
10.如图是元素周期表中氯、铁两种元素的相关信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氯原子的质子数是17
B.铁原子的核外电子数是26
C.铁的相对原子质量是55.85
D.这两种元素只能形成一种化合物
11.科学家已经在实验室中制造出了冰7。这种冰需要在含有大量水源和极高的压强下才能够生成,水分子会整齐排列成排或排成一列非常整齐有规律的冰晶,像是一个立方体的牢笼聚合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冰7中分子之间的距离比普通冰中的小
B.海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形成冰7
C.冰7中的分子永不停息地运动
D.冰7和水的化学性质不完全相同
12.如图是探究分子运动的实验。下列现象与结论错误的是( )
A.浓盐酸具有挥发性
B.分子在不断运动
C.乙烧杯溶液的颜色会改变
D.乙、丙烧杯内溶液的颜色会改变
13.下列对客观事实的解释正确的是( )
14.从分子、原子角度对下面一些现象和变化的解释,合理的是( )
A.花香四溢 分子很小,质量也很小
B.热胀冷缩 温度变化,分子或原子大小发生变化
C.滴水成冰 温度降低,分子间隔变小,停止运动
D.食品变质 分子发生变化,分子性质发生变化
15.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如图是元素周期表中的一部分,据此判断以下与钛有关的叙述,其中不正确的是( )
A.钛元素是金属元素
B.钛的原子序数为22,相对原子质量为47.87
C.钛元素与钾元素、钙元素等位于同一族
D.钾、钙、钪、钛等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
16.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甲图是其原子结构示意图,乙图摘自元素周期表部分信息略去。据此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硒原子质量为78.96 g
B.y=4
C.Se是非金属元素
D.硒与氧位于同一周期
一、实验与探究题
17.为探究分子的运动及影响分子运动速率的因素,某同学设计了以下三种实验方案,请回答有关问题。
【实验方案一】如图1。
①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
②该方案的不足之处是 。(说出一点即可)
【实验方案二】如图2、图3。
图中无色透明塑料瓶的材质、大小、形状完全相同,瓶内用细线固定有用滤纸折叠成的大小和形状相同的小纸花,小纸花上都均匀喷有酚酞溶液,按照图4的操作方式分别用注射器向图2和图3的塑料瓶中同时注入5滴浓氨水,然后将针孔处密封,再将两个塑料瓶分别同时放入等体积的冷水和40 ℃的热水中。
①观察到的现象是 ;
②图2、图3采用对照实验的方法,变量只有一个,被控制的量有多个,请说出4个被控制的量 。
③若图4中的小纸花上喷有 ,而注射器向瓶中注入的是浓盐酸,可以观察到小纸花的颜色从下至上变为红色。
图5
【实验方案三】如图5
用长柄V形玻璃管进行实验,向左、右两端的V形玻璃管口分别同时滴入等量的浓氨水和浓盐酸,塞紧橡皮塞。
①过一会儿后,从图5中观察到有白烟产生且位置偏右,说明 。
②图5中生成白烟的反应为化合反应,其化学方程式为 。
【实验结论】上述实验证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且分子的运动速率与 有关。(说出一点即可)
答案解析
1.答案为:A
解析:锰:Mn,钛:Ti,第一个字母不相同,故A正确;氩:Ar,金:Au,第一个字母相同,故B错;铅:Pb,铂:Pt,第一个字母相同,故C错;氦:He,汞:Hg,第一个字母相同,故D错。
2.答案为:B
解析:豆类、动物肝脏中含有丰富的“铁和锌”,主要是以无机盐的形式存在,不是以单质、分子、原子等形式存在,这里所指的“铁和锌”是强调存在的元素,与具体形态无关。
3.答案为:D
解析:分子和原子都能直接构成物质,如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铜是由铜原子构成的,故A项说法正确;相同原子可以构成不同分子,例如氧原子能构成氧分子和臭氧分子,故B项说法正确;气体分子间存在着较大的间隔,所以气体可以压缩,故C项说法正确;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再用其他方法原子依然可以再分,分成质子、中子和电子,故D项说法错误。
4.答案为:B
解析:液态水变成气态水,发生物理变化,A项说法错误;气态水分子间的间隔大于液态水分子的间隔,液态水变成气态水,分子间间隔变大,B项说法正确;该实验是液态水和气态水之间的转化,不能得出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结论,C项说法错误;该变化属于物理变化,不能得出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再分的结论,D项说法错误。
5.答案为:B
解析:硅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A项不正确;硅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4,B项正确;硅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8.1,C项不正确;氧元素是地壳中含量最高的元素,D项不正确。
6.答案为:B
解析: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A项不符合题意;氯化钾是由钾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B项符合题意;铜属于金属单质,是由铜原子直接构成的,C项不符合题意;氧气属于气态非金属单质,是由氧分子构成的,D项不符合题意。
7.答案为:D
解析:②质子数=11,核外电子数=10,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A项错误;①②③④的核内质子数分别为8、11、16、11,②④属于同种元素,①②③④表示的是三种不同元素,B项错误;由③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可知,核内的质子数是16,属于硫元素,元素的名称带有“石”字旁,属于非金属元素,C项错误;①③的最外层电子数均为6,化学性质相似,D项正确。
8.答案为:B
解析:成熟的菠萝会散发出浓浓的香味,是因为香味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菠萝的香味,A项不符合题意;水沸腾时能掀起壶盖,是因为分子间的间隔(而不是大小)随温度变化而改变,B项符合题意;50 mL水和50 mL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小于100 mL,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的缘故,C项不符合题意;湿衣服晾在太阳底下干得快,是因为温度升高,分子运动的速率加快,说明分子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D项不符合题意。
9.答案为:D
解析:氧元素显-2价,设硅元素的化合价是x,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0,可得:x+(-2)×2=0,则x=+4,A项说法正确;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的,酒精被吸附后分子运动不会停止,B项说法正确;酒精具有可燃性,属于易燃物,该保鲜剂不能与明火接触,C项说法正确;酒精挥发时没有新物质生成,酒精分子没有发生改变,只是分子间的间隔发生了改变,D项说法错误。
10.答案为:D
解析:根据氯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一格的信息可知,左上角的数字为17,表示原子序数为17,A项说法正确;根据铁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一格的信息可知,左上角的数字为26,表示原子序数为26,根据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铁原子的核外电子数是26,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55.85,B、C项说法正确;氯元素与铁元素能形成氯化铁、氯化亚铁等物质,D项说法错误。
11.答案为:D
解析:A项,冰7需要在含有大量水源和极高的压强下才能够生成,所以压强增大,冰7中分子之间的距离减小,比普通冰中的小,说法正确;B项,冰7需要在含有大量水源和极高的压强下形成,海水中含有大量的水,说法正确;C项,分子在不断运动,所以冰7中的分子永不停息地运动,说法正确;D项,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冰7和水都是由水分子构成,所以化学性质相同,说法错误。
12.答案为:D
解析:A项,氯化氢分子在不断运动,不断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扩散,乙烧杯中溶液颜色变为无色,说明了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正确;B项,氯化氢分子在不断运动,不断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扩散,乙烧杯中溶液颜色变为无色,说明了分子在不断运动,正确;C项,氢氧化钠溶液使酚酞溶液变为红色,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氯化氢分子在不断运动,不断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扩散,酸碱中和,乙烧杯中溶液颜色变为无色,正确;D项,丙烧杯内溶液不能与酸接触,颜色不变,错误。
13.答案为:B
解析:Fe、Fe2+、Fe3+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微粒中的最外层电子数不同,A项错误;水在通电条件下生成氢气和氧气,有新物质氢气、氧气生成,属于化学变化,能证明分子在化学反应中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B项正确;稀盐酸、稀硫酸均显酸性,是因为溶液中都含有氢离子,C项错误;冰水混合物属于纯净物,是因为都含有相同的分子,D项错误。
14.答案为:D
解析:花香四溢,是由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花香的微粒通过运动分散到周围的空气中,不是因为分子很小,质量也很小,A项错误;物质的热胀冷缩,是因为分子或原子间的间隔(而不是大小)随温度的变化而改变,分子或原子大小没有发生变化,B项错误;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的,滴水成冰,分子仍在不断地运动,C项错误;食品变质,是由于分子发生变化,分子性质发生变化,D项正确。
15.答案为:C
解析:A项,钛元素是金属元素,说法正确;B项,钛的原子序数为22,相对原子质量为47.87,说法正确;C项,钛元素与钾元素、钙元素不位于同一族,说法不正确;D项,钾、钙、钪、钛等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说法正确。
16.答案为:C
解析: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的信息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78.96,相对原子质量单位是“1”,不是“g”,A项错误;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的信息可知,左上角的数字为34,表示原子序数为34,根据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该元素原子的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为34,甲图是其原子结构示意图,则x=34,34=2+8+18+y,y=6,B项错误;Se是硒元素的元素符号,带“石”字旁,属于固态非金属元素,C项正确;周期数=原子核外电子层数,硒元素的原子核外有4个电子层,则在元素周期表中,该元素位于第四周期,而氧元素位于第二周期,D项错误。
17.答案为:
【实验方案一】①酚酞溶液变红色 ②没有设计对比实验
【实验方案二】①小纸花由下而上依次变红色,并且图3比图2变色快 ②塑料瓶的材质、大小、形状完全相同;小纸花大小和形状相同;小纸花上都均匀喷有酚酞溶液;用注射器向图2和图3的塑料瓶中同时注入5滴浓氨水 ③石蕊溶液
【实验方案三】①氯化氢和氨气发生了化学反应,氨分子比氯化氢分子运动得快
②NH3+HClNH4Cl
【实验结论】相对分子质量
解析:【实验方案一】①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酚酞溶液变红色。②该方案的不足之处是没有设计对比实验,不能排除空气中的物质使酚酞溶液变色。
【实验方案二】①观察到的现象是小纸花由下而上依次变红色,并且图3比图2变色快。
②4个被控制的量是塑料瓶的材质、大小、形状完全相同;小纸花大小和形状相同;小纸花上都均匀喷有酚酞溶液;用注射器向图2和图3的塑料瓶中同时注入5滴浓氨水。③若图4中的小纸花上喷有石蕊溶液,而注射器向瓶中注入的是浓盐酸,可以观察到小纸花的颜色从下至上变为红色。
【实验方案三】①过一会儿后,从图5中观察到有白烟产生且位置偏右,说明氯化氢和氨气发生了化学反应,氨分子比氯化氢分子运动得快。②图5中生成白烟,是因为氨气和氯化氢反应生成了氯化铵,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H3+HClNH4Cl。
【实验结论】由题述实验证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且分子的运动速率与相对分子质量有关,即相对分子质量越小,运动速率越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