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伊春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展开www.ks5u.com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学年地理试卷
分值:100分,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30×2=60分)
1.地质学家常利用地震波来寻找地下油气矿藏,下图所示地震波示意图中表示可能储有石油的是
A. A图 B. B图 C. C图 D. D图
【答案】A
【解析】
【详解】地震波有横波纵波之分,纵波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石油属于液体,横波不能传播,所以图中横波消失,纵波没有消失且速度突然减慢,表示储有石油。A图符合,故选A。
2. 2014年11月,夏威夷火山喷发。此次火山喷发出大量炽热的岩浆,这些物质可能来源于 ( )
A. 岩石圈 B. 地壳
C. 下地幔 D. 软流层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详解】
软流层又叫软流圈,位于上地幔上部岩石圈之下,深度在80—400km之间,是一个基本上呈全球性分布的地内圈层,是岩浆的发源地,故D正确。
3.关于地球自转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从北极上空看,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 B. 一个太阳日地球自转360°
C. 一个恒星日是24小时 D. 太阳日比恒星日稍长
【答案】D
【解析】
【分析】
考查地球的自转。
【详解】
地球自转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A错误;以太阳为参照,地球自转一圈经过了360°59',为一个太阳日,24小时,以恒星为参照,地球自转一圈经过了360°,时间为23小时56分,为一个恒星日,B、C错误。D正确。故选D。
【点睛】
本题难度较低,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加强对基础知识的把握,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地球自转方向和自转周期等基本内容,注意区别太阳日和恒星日的差异。
4. 从广州开往北京的列车对铁轨的磨损程度( )
A. 对西边的铁轨磨损较重 B. 对东边的铁轨磨损较重
C. 两边的铁轨磨损一样重 D. 对两边的铁轨都没有磨损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广州开往北京的列车对铁轨的磨损程度,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向右偏转,自南向北由广州开往北京的列车对右侧(东侧)磨损较为严重,故选B。
5. 当北京时间为10月1日12点时,位于东经48°某地的区时是( )
A. 10月1日17点 B. 9月30日22点 C. 10月1日7点 D. 10月2日4点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时间计算。
【详解】
东经48°所在时区为东三区,则区时较北京时间晚5个小时,则计算为10月1日12时-5小时=10月1日7时,故选C。
6.读“太阳光照图”,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这一天是北半球的冬至日
B. 这一天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
C. 这一天地球公转的速度较快
D. A和C地太阳刚刚下山,是昏线
【答案】B
【解析】
【详解】图中显示,晨昏线与极圈相切,必为二至日,此时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因此该日为北半球的夏至日,此时,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接近远日点,地球公转的速度较慢;A和C地太阳刚刚升起,是晨线。据此分析选B。
读太阳直射点周年变化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7. 当我们欢度元旦时,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上的移动情况是 ( )
A. 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并向北移动 B. 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并向南移动
C. 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并向北移动 D. 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并向南移动
8. 当太阳直射点位于C点这一天( )
A. 南极圈出现极昼
B. 北极圈出现极昼
C. 南半球中高纬度昼长夜短
D. 全球昼夜平分
9. 当太阳直射点位于D点这一天( )
A. 地球公转速度越来越快
B. 地球公转速度最快
C. 地球自转速度越来越快
D. 北半球纬度越高,昼越长
【答案】7. C 8. D 9. A
【解析】
【7题详解】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做周期运动,每年的春分日(3月21日)前后直射赤道,然后向北移动,夏至日到北回归线,南移,秋分日到赤道,然后继续南移,冬至日到南回归线,开始北移,到第二年春分日移动到赤道。元旦位于冬至日(12月22日)到春分日之间,此时太阳直射南半球,向北移动,故选C。
【8题详解】
读图,结合上题分析可知,太阳直射点位于C时,为秋分日,此时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故选D。
【9题详解】
太阳直射点位于D时,为冬至日,地球公转位置逐渐接近近日点,公转速度加快,但尚未最快(1月初)最快。地球自转速度随纬度发生变化,不会随日期发生变化,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半球昼长夜短,北半球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故选A。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0. 图中四地自转线速度最大的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11. 图中四地自转角速度( )
A. 甲>乙>丙>丁 B. 乙>丙>甲>丁
C. 丙>乙>甲>丁 D. 丁=丙=乙=甲
【答案】10. A 11. D
【解析】
【10题详解】
地球的自转线速度规律:自赤道向两极递减,即线速度纬度越低线速度越大,故图示四点线速度从低纬向高纬排序即可。甲位于赤道,乙位于北回归线,丙位于40°N,丁位于北极圈,图中四地的自转线速度甲>乙>丙>丁,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11题详解】
地球自转角速度除了极点为0以外,处处都相等,大约15度/小时。根据角速度的分布规律,图中四地的自转角速度丁=丙=乙=甲,故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12.有关岩石圈地叙述,正确地是( )
A. 岩石圈属于地壳地一部分,是由岩石构成地
B. 岩石圈是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组成
C. 岩石圈与生物圈关系密切
D. 岩石圈地上部是软流层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地球的圈层结构。
【详解】地球软流层以上的部分,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由坚硬的岩石构成,称为岩石圈,B正确,D错;地壳属于岩石圈的一部分,A错;水圈与生物圈关系密切,C错。
【点睛】地幔是指地壳至地核的部分,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上部,岩石圈下部,深度在80km-400km左右。
13.作为重要建筑材料的花岗岩和大理岩,按成因分别属于
A. 岩浆岩和沉积岩 B. 岩浆岩和变质岩
C. 沉积岩和变质岩 D. 变质岩和沉积岩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花岗岩是岩浆向上侵入过程中,冷却凝固形成,属于岩浆岩;大理岩是石灰岩变质形成的,属于变质岩。故选B。
考点:地壳物质循环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4. 四幅图主要由于外力作用形成的是( )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15. 对①②③④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①处的内力作用主要是张力作用 B. ②处地貌主要是流水的侵蚀作用形成的
C. ③处主要发育在河流的河口 D. ④处不会形成沟谷、河流
【答案】14. B 15. C
【解析】
【14题详解】
读图可知,图中①为褶皱,是内力作用形成的,②为风蚀蘑菇,为风力侵蚀,③为河口三角洲,是流水沉积形成的,④为断层,是内力作用形成的,外力作用形成的为②③,故选B。
【15题详解】
读图结合上题分析,①处为褶皱其内力作用主要是挤压力作用,A错。②处地貌主要是风力的侵蚀作用形成的,B错。③处为三角洲,主要发育在河流的河口,C对。 ④处为断层,断层线上,岩石破碎,容易形成沟谷、河流,D错。故选C。
读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16. 图中表示变质作用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7. 一般情况下,下列岩石中可能找到化石的是( )
A. 侵入岩 B. 沉积岩
C. 变质岩 D. 喷出岩
【答案】16. C 17. B
【解析】
【16题详解】
读图可知,图中箭头①为岩浆冷凝形成岩浆岩的过程,②为岩浆岩和变质岩转化为沉积岩的过程为外力作用,③为沉积岩和岩浆岩转化为变质岩的过程,为变质作用,④为各种岩石重融再生为岩浆的过程,为高温熔化,故选C。
【17题详解】
含有化石和具有层理构造为沉积岩的典型特征,侵入岩和喷出岩都是岩浆冷凝形成的,不会含有化石,而经过高温高压形成的变质岩也不会有化石存在,故选B。
板块构造学说是20世纪最重要的科学成果之一。右图为“某种类型的板块边界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小题。
18. 图示的板块边界是( )
A.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的碰撞边界 B. 大洋板块内部的生长边界
C. 大洋板块向大陆板块的俯冲边界 D. 大陆板块内部的生长边界
19. 以下地貌单元中,成因与图示机理相关的是( )
A. 东非大裂谷 B. 日本列岛
C 阿尔卑斯山脉 D. 落基山脉
【答案】18. A 19. C
【解析】
本题考查板块边界类型及其地貌。
【18题详解】
图中两大板块向中间碰撞挤压其形成高大的褶皱山地,说明板块边界是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的碰撞边界。故选A。
【19题详解】
东非大裂谷位于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生长边界,板块张裂运动;日本群岛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消亡边界,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下方而形成;阿尔卑斯山脉位于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的交界,是大陆板块和大陆板块的碰撞边界,C对;落基山脉是美洲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处,是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碰撞挤压形成。故选C。
读下图,回答下列小题。
20.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处向斜成谷
B. 乙处背斜成岭
C. 从1~4,岩层年龄渐新
D. 甲处岩层中间老,两翼新
21. 图中甲地貌的成因是( )
A. 岩层受到挤压,岩层向下弯曲所致
B. 背斜顶部受侵蚀而成为谷地
C. 向斜受到挤压,岩石断裂形成谷地
D. 是由于岩层连续的沉积而成
【答案】20. D 21. B
【解析】
【20题详解】
甲处是背斜成谷,乙处是向斜成山;埋在最下面是岩层年龄最老,从1~4,岩层年龄渐老;甲处是背斜构造,岩层中间老,两翼新。选D正确。
【21题详解】
甲是背斜构造,是岩层受水平挤压发生弯曲向上拱起形成背斜;背斜顶部受张力,易被外力侵蚀而形成谷地;甲处没有发生断裂,不是为连续沉积的结果。选B正确。
【点睛】背斜向斜的区分
一般的原始地貌是“背斜成山,向斜成谷。”但地貌形态往往“背斜成谷,向斜成山”,因为向斜地质坚硬,不易侵蚀,而背斜则岩性脆弱,易被侵蚀。
当岩层弯曲方向相反时,要用以下方法判断:
向斜:指的是岩层向下弯曲,主要的判断方法是内新外老,在一水平面上,中间是新岩层,而两边是老岩层。
背斜:指的是岩层向上弯曲,主要的判断方法是内老外新,在一水平面上,中间是老岩层,而两边是新岩层。
根据地层的相互关系来确定向斜和背斜的方法: 中新侧老、中老侧新
读下图,回答下列小题。
22. 按照六大板块的划分,M小板块属于( )
A. 印度洋板块 B. 非洲板块 C. 太平洋板块 D. 亚欧板块
23. 从受力情况看,图中板块边界属于( )
A. 消亡边界 B. 陆地边界 C. 生长边界 D. 海洋边界
【答案】22. A 23. C
【解析】
【分析】
考查板块构造说,板块边界类型。
【22题详解】
根据板块构造图,M小板块是阿拉伯半岛,按大洲看,虽然属于亚洲,但按板块构造说,属于印度洋板块,A对。B、C、D错。故选A。
【23题详解】
从受力情况看,图中板块边界箭头指向两边,属于向两边张裂的边界,所以是生长边界,C对;消亡边界是两个板块向一块碰撞挤压,不是向两边张裂分开,A错;图中板块边界有位于海洋中的部分,也有陆地上的部分,B错、D错。故选C。
【点睛】六大板块分布及板块边界类型图:
24.下列四种地质现象中,属于外力作用是( )
A. 欧洲与美洲之间的距离不断增大,大西洋逐渐加宽
B. 夏威夷群岛的形成
C. 云贵高原的喀斯特地貌的形成
D. 东非裂谷带的形成
【答案】C
【解析】
【详解】欧洲与美洲之间的距离不断增大是由于板块彼此分离形成的,为内力作用,A错。夏威夷群岛为火山岛,是岩浆喷发形成的,为内力作用,B错。云贵高原的喀斯特地貌主要为流水的溶蚀作用,属于外力作用,C对。东非裂谷带是板块张裂形成的,为内力作用,D错。故选C。
该图为某地地层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5. 图中岩层,最晚形成的是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⑤ D. ④⑥
26. 如果④是石灰岩,则⑤为
A. 花岗岩 B. 砂岩 C. 大理岩 D. 板岩
27. ①处岩石在地表的部分常具有的特征是
A. 含有生物化石 B. 有较多的气孔
C. 由方解石组成 D. 有明显的层理
【答案】25. C 26. C 27. B
【解析】
【25题详解】
读图,图中岩层沉积岩层下面的形成最早,上面的形成晚。可以看到图中岩浆岩将沉积岩层都切断,岩浆岩①是最晚形成的。同时岩浆与沉积岩层接触,还形成了变质岩⑤。C对。②、③、④、⑥为沉积岩形成的早,A、B、D错。故选C。
【26题详解】
如果④是石灰岩,则⑤是大理岩,因为在发生岩浆活动的过程中石灰岩会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即大理岩。故选C。
【27题详解】
根据图示,可判断出①处岩石是岩浆沿着地壳薄弱地带,侵入地壳上部或喷出地表,冷却凝固而形成的岩浆岩.因此①处岩石在地表的部分为喷出岩,喷出岩具有气孔构造.含有生物化石、由方解石组成、有明显的层理均为沉积岩的特点。故选B.
【点睛】记住岩层结构的形成过程 ,沉积岩层下面是老岩层,形成早。上面是新岩层,形成晚。其它岩层后形成的岩层将先形成的岩层切断。岩浆与沉积岩层接触,可能形成变质岩。了解主要变质岩类型及成因。
下图为第五套人民币20元背面图,该版面景观为桂林山水,具有“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的特点,被称为“四绝”。据此完成题。
28. 该版面景观所表示的地貌是( )
A. 喀斯特地貌 B. 风蚀地貌 C. 冰川地貌 D. 火山地貌
29. 该版面景观的主要成因是( )
A. 冰川侵蚀作用 B. 海浪侵蚀作用
C. 风力侵蚀作用 D. 流水溶蚀作用
【答案】28. A 29. D
【解析】
本题考查桂林山水的地貌形态与喀斯特地貌的成因。本题难度较小,解答此题需明确喀斯特地貌是在一定的大气、气候和生物条件下,水对岩石的溶蚀、侵蚀及淀积沉淀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水、大气、生物、岩石的相互作用。桂林山水是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相互作用的结果。
【28题详解】
第五套人民币20元背面图为桂林山水,桂林是世界著名的风景名胜城市,漓江水清澈秀丽,有着举世无双的喀斯特地貌。“山青、水秀、洞奇、石美”是桂林“四绝”。其地貌为喀斯特地貌。本题A选项正确。
【29题详解】
该地地处我国西南云贵高原,气候湿热,“桂林山水”是流水对石灰岩长期的溶解侵蚀而形成的。所以本题D选项正确。
30.从成因上看,山地M属于
A. 断层形成的断块山 B. 向斜形成的褶皱山
C. 背斜形成的褶皱山 D. 岩浆喷发形成的火山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成因上看,山地M岩层相对于两侧上升,属于断层形成的断块山,地质构造叫地垒,A对。图示不能体现岩层弯曲变形,没有向斜、背斜构造,B、C错。图示岩层有明显错动位移,没有体现岩浆活动,不是岩浆喷发形成的火山,D错。故答案选A。
二、综合分析题:(共40分)
31.读“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E、F代表的地震波类型分别是:E__________F__________。
(2)E和F两种地震波大约在大陆地面下33千米处速度明显加快,说明这里存在一个不连续面,这个不连续面M叫___________。
(3)在地下2900千米处,E波和F波的变化表现为E______F________。
(4)在地球内部圈层中,不连续面M以上为___________,M和G之间为________。
(5)有关地震波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纵波的传播速度较慢,横波的传播速度较快
B.纵波可以穿过固态、液态、气态三态物质
C.横波只能穿过气态的物质
D.纵波传播的速度随经过的物质不同而发生变化,而横波不变
【答案】 (1). 横波 (2). 纵波 (3). 莫霍面 (4). 波突然消失 (5). 波速度明显减慢 (6). 地壳 (7). 地幔 (8). B
【解析】
【详解】(1)横波速度慢,只通过固体物质,纵波速度快,能通过固、液气物质。读图可知,E速度慢,F速度快,所以E为横波,F为纵波。
(2)地震波在通过莫霍界面时速度明显加快,该界面为莫霍面。
(3)通过古登堡界面时,横波消失,纵波速度减慢。
(4)有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将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在地球内部圈层中,不连续面M以上为地壳,M和G之间为地幔。
(5)读图,结合所学知识,横波速度慢,只通过固体物质,纵波速度快,能通过固、液气物质,故选B。
32.读“地质构造剖面图”,按要求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A、B两处,属于向斜的是________处,判断的理由是什么。
(2)图中所示褶皱和断层构造主要是由于_______(填“内力”或“外力”)作用造成的。
(3)图中A处地形是 ,B处地形的成因是什么。
(4)A、B两处,有可能找到油气资源的是________处,地下水资源较丰富的是________处。
(5)在图示区域建一东西向的隧道,A、B、C、D四处中应选择________处。
【答案】(1)B;岩层向下弯曲(或岩层中间新,两翼老)。
(2)内力
(3)谷地;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力,岩石坚硬致密,不易被侵蚀形成山地。
(4)A;B
(5)A
【解析】
【详解】(1)褶皱是因为岩层受到水平挤压力,使得岩层出现一系列弯曲变形,它包括背斜和向斜,背斜的岩层向上拱起、向斜的岩层向下弯曲。图中的A岩层向上拱起,是背斜。图中的B的岩层向下弯曲,是向斜构造。
(2)内力作用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主要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它使得地表变得高低起伏。褶皱是因为岩层受到水平挤压力,使得岩层出现一系列弯曲变形。断层是岩层受到挤压力过大或者张力作用,使得岩层发生断裂,出现断裂面,并且在断裂面两侧的岩层有错动和位移。所以褶皱和断层是地壳运动形成的,是属于内力作用。
(3)图中的A岩层向上拱起,是背斜。但此时形成了谷地,原因是:在外力作用下,背斜顶部因受张力,裂隙发育,易被侵蚀反而形成谷地。B处地形是山地,向斜槽部受挤压,物质坚实不易被侵蚀形成。
(4)图中的A岩层向上拱起,是背斜。图中的B的岩层向下弯曲,是向斜构造。石油和天然气多储存于背斜构造中,地下水往往在向斜盆地中,所以在A中找油气,在B中找水。
(5)隧道、水库建设应尽量避开断层,其中隧道应优先选择在背斜构造中。图中的A岩层向上拱起,是背斜。所以在A处修建隧道。
33.读“六大板块示意图”回答下面各题。
(1)写出下列板块的名称:
①______③_______④_____⑥________。
(2)日本、我国的台湾多地震,主要是因为它们位于_____板块和_______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3)喜马拉雅是图中哪两个板块相撞而成的( )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④、⑤
(4)乙图属于板块交界处的一种类型箭头表示板块的运动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乙图表示板块的生长边界
B.台湾岛就处在乙图所示的板块边界上
C.东非大裂谷的形成过程与乙图相同
D.乙图所示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稳定
【答案】 (1). 亚欧板块 (2). 印度洋板块 (3). 太平洋板块 (4). 南极洲板块 (5). 亚欧板块 (6). 太平洋板块 (7). B (8). B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板块构造学说,属于基础性题目,难度一般。
【详解】(1)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为亚欧板块,③为印度洋板块,④为太平洋板块,⑥为南极洲板块。
(2)日本、我国的台湾多地震,主要是因为它们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3)喜马拉雅山脉是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挤压碰撞形成的,对应图中的①、③,故选B。
(4)读图乙可知,图示为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挤压碰撞边界,大洋板块一侧形成海沟,大陆板块一侧形成岛弧或海岸山脉。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台湾岛就位于图示板块边界上,而东非大裂谷是板块张裂形成的,结合选项,故选B。
【点睛】板块构造理论:地球岩石圈被分为六大板块,分别是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亚欧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在这些板块中,除太平洋板块完全由海洋构成之外,其余板块均由陆地和其周边海洋构成,每个大板块内部由可以分为若干小板块。板块内部往往较为稳定,而板块边界处地壳活动较为频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