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12页未读,
继续阅读
2019届二轮复习考前增分六大题--必明破解策略学案(全国通用)
展开
一、三角函数问题重在“变”——变角、变式与变名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93页
策略指导
思维流程
三角函数类解答题是高考的热点,其起点低、位置前,但由于其公式多,性质繁,使不少同学对其有种畏惧感,突破此类问题的关键在于“变”——变角、变式与变名.
(1)变角:已知角与特殊角的变换、已知角与目标角的变换、角与其倍角的变换、两角与其和差角的变换以及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变换运用.如α=(α+β)-β=(α-β)+β,2α=(α+β)+(α-β),2α=(β+α)-(β-α).
(2)变式:根据式子的结构特征进行变形,使其更贴近某个公式,方法通常有:“常值代换”“逆用、变形用公式”“通分约分”“分解与组合”“配方与平方”等.
(3)变名:通过变换函数名称达到减少函数种类的目的,方法通常有“切化弦”“升次与降次”等.
在△ABC中,角A,B,C所对的边分别是a,b,c,且=1-.
(1)证明:sin A=;
(2)若sin2B+sin2C-sin2A=sin Bsin C,求tan B.
解析:(1)证明:因为=1-,所以+=1,所以+=1,
所以sin Acos B+cos Asin B=sin Asin B,所以sin(A+B)=sin Asin B,在△ABC中,A+B+C=π,有sin(A+B)=sin(π-C)=sin C,
所以sin Asin B=sin C,
根据正弦定理可得bsin A=c,即sin A=.
(2)因为sin2B+sin2C-sin2A=sin Bsin C,根据正弦定理得b2+c2-a2=bc,
根据余弦定理,可得cos A===,
所以sin A==.
由(1)知sin Acos B+cos Asin B=sin Asin B,
所以sin B=cos B+sin B,所以- sin B= cos B,
故tan B==-.
[破解笔语 破解此类题的关键是过好“三关”:第一关,设计关,分析已知等式的边角关系,合理设计“边”往“角”化,还是“角”往“边”化;第二关,化简关,即利用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与两角和的正弦公式进行三角恒等变换;第三关,定理关,利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任意三角形面积公式等将三角形中边角关系进行互化.常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大边对大角等知识求出三角形中的基本量.
[提分训练
(2018·郑州模拟)在△ABC中,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且2ccos B=2a+b.
(1)求角C;
(2)若△ABC的面积S=c,求ab的最小值.
解析:(1)由2ccos B=2a+b及余弦定理,得2c·=2a+b,
得a2+c2-b2=2a2+ab,即a2+b2-c2=-ab,
∴cos C===-,
又0<C<π,∴C=.
(2)∵S=absin C=c,∴c=ab.
又c2=a2+b2-2abcos C=a2+b2+ab,
∴=a2+b2+ab≥3ab,ab≥12,当且仅当a=b时取等号.
故ab的最小值为12.
二、数列问题重在“归”——化归、归纳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94页
策略指导
思维流程
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是两个基本数列,是一切数列问题的出发点与归宿.首项与公差(比)称为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基本量.只要涉及这两个数列的数学问题,我们总希望把条件化归为等差或等比数列的基本量间的关系,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这种化归为基本量处理的方法是等差或等比数列特有的方法,对于不是等差或等比的数列,可从简单的个别的情形出发,从中归纳出一般的规律、性质,这种归纳思想便形成了解决一般性数列问题的重要方法:观察、归纳、猜想、证明.由于数列是一种特殊的函数,也可根据题目的特点,将数列问题化归为函数问题来解决.
在公比为正数的等比数列{an}中,a3-a1=,a2=-,数列{bn}的前n项和Sn=n2.
(1)求数列{an}和{bn}的通项公式;
(2)求数列{anbn}的前n项和Tn.
解析:(1)设数列{an}的公比为q(q>0),
由可得所以an=-·()n-1=-2·()n.
因为Sn=n2,所以当n≥2时,bn=Sn-Sn-1=n2-(n-1)2=2n-1,
当n=1时,b1=1也符合上式,所以bn=2n-1.
综上,an=-2·()n,bn=2n-1.
(2)由(1)知anbn=-2(2n-1)·()n,
所以Tn=-2[1·()1+3·()2+5·()3+…+(2n-1)·()n , ①
Tn=-2[1·()2+3·()3+5·()4+…+(2n-3)·()n+(2n-1)·()n+1 , ②
由①-②,得Tn=-2[+2·()2+2·()3+…+2·()n-(2n-1)·()n+1 =-2[-(2n+2)·()n+1 ,
所以Tn=-2+.
[破解笔语 求解此类题的关键:一是方程组思想,即利用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把已知等式转化为关于首项与公比的方程组,解方程组,求出首项与公比,从而得其通项公式;二是分类讨论思想的运用,知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常对项数进行分类讨论,并利用bn=,可快速求出其通项公式;三是错位相减法的运用,有关求数列{anbn}(其中数列{an}是等差数列,数列{bn}是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常利用错位相减法来求和.
[提分训练
(2018·唐山模拟)已知数列{an}满足:++…+=(32n-1),n∈N .
(1)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
(2)设bn=log3,求++…+.
解析:(1)=(32-1)=3,
当n≥2时,因为
=(++…+)-(++…+)
=(32n-1)-(32n-2-1)
=32n-1,
当n=1,=32n-1也成立,
所以an=.
(2)bn=log3=-(2n-1),
因为==(-),
所以++…+
=[(1-)+(-)+…+(-)
=(1-)
=.
三、立体几何问题重在“建”——建模、建系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95页
策略指导
思维流程
立体几何解答题的基本模式是论证推理与计算相结合,以某个几何体为依托,分步设问,逐层加深,解决这类题目的原则是建模、建系.建模——将问题转化为平行模型、垂直模型、平面化模型及角度、距离等的计算模型;建系——依托于题中的垂直条件,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利用空间向量求解.
《九章算术》是我国古代内容极为丰富的数学名著,书中将底面为直角三角形的直棱柱称为堑堵,将底面为矩形的棱台称为刍童.在如图所示的堑堵ABMDCP与刍童ABCDA1B1C1D1的组合体中,AM⊥AB,AB=AD,A1B1=A1D1.
(1)证明:直线BD⊥平面MAC;
(2)若AB=1,A1D1=2,MA=,三棱锥AA1B1D1的体积V=,且AA1=BB1=CC1=DD1,求平面BCPM与平面AA1B1B夹角的余弦值.
解析:(1)证明:由题可知堑堵ABMDCP是底面为直角三角形的直棱柱,
所以AD⊥平面MAB,所以AD⊥MA.
因为MA⊥AB,AD∩AB=A,AD,AB⊂平面ABCD,
所以MA⊥平面ABCD,所以MA⊥BD.
因为AB=AD,AD⊥AB,所以四边形ABCD为正方形,所以BD⊥AC,
又MA∩AC=A,MA,MC⊂平面MAC,
所以直线BD⊥平面MAC.
(2)设刍童ABCDA1B1C1D1的高为h,则三棱锥AA1B1D1的体积V=×(×2×2)×h=,解得h=.
连接A1C1与B1D1交于点O,以O为原点,直线A1C1,B1D1分别为x轴,y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Oxy ,如图所示.
则M(,0,2),B(0,,),P(0,-,2),B1(0,,0),A1(,0,0),
=(-,-,0),=(-,,-),=(0,,-),=(,-,0).
设平面BCPM的法向量为n=(x,y, ),平面AA1B1B的法向量为m=(a,b,c),
因为所以令x=1,则y=-1, =-,即平面BCPM的一个法向量为n=(1,-1,-).
又所以令a=1,则b=1,c=,即平面AA1B1B的一个法向量为m=(1,1,).
设平面BCPM与平面AA1B1B的夹角为θ,则cos θ= cos〈n,m〉 ===,
即平面BCPM与平面AA1B1B夹角的余弦值为.
[破解笔语 利用法向量求解空间二面角的关键在于“四破”:第一破“建系关”,构建恰当的空间直角坐标系;第二破“求坐标关”,准确求解相关点的坐标;第三破“求法向量关”,求出平面的法向量;第四破“应用公式关”,熟记二面角的公式,即可求出二面角.应注意:平面的法向量有两个相反的方向,取的方向不同求出来的角度就不同,所以应该根据这个二面角的实际情况确定其大小.
[提分训练
如图,四边形ABCD为菱形,四边形ACFE为平行四边形,设BD与AC相交于点G,AB=BD=2,AE=,∠EAD=∠EAB.
(1)证明:平面ACFE⊥平面ABCD;
(2)若AE与平面ABCD所成角为60˚,求二面角BEFD的余弦值.
解析:(1)证明:如图,连接EG,
因为四边形ABCD为菱形,所以AD=AB,BD⊥AC,DG=GB,
在△EAD和△EAB中,AD=AB,AE=AE,∠EAD=∠EAB,
所以△EAD≌△EAB,所以ED=EB,所以BD⊥EG,
因为AC∩EG=G,所以BD⊥平面ACFE,
因为BD⊂平面ABCD,所以平面ACFE⊥平面ABCD.
(2)如图,在平面ACFE内,过G作AC的垂线,交EF于点M,
由(1)可知,平面ACFE⊥平面ABCD,又平面ACFE∩平面ABCD=AC,所以MG⊥平面ABCD,
所以直线GM,GA,GB两两垂直,
分别以直线GA,GB,GM为x轴,y轴,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Gxy (如图),
易得∠EAC为AE与平面ABCD所成的角,所以∠EAC=60˚,
则D(0,-1,0),B(0,1,0),E(,0,),F(-,0,),=(2,0,0),=(,-1,),=(,1,).
设平面BEF的法向量为n=(x,y, ),
则所以
取 =2,则y=3,可得平面BEF的一个法向量为n=(0,3,2),
同理可得平面DEF的一个法向量为m=(0,3,-2),
所以cos〈n,m〉===,
所以二面角BEFD的余弦值为.
四、概率问题重在“辨”——辨析、辨型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96页
策略指导
思维流程
概率与统计问题的求解关键是辨别它的概率模型,只要模型一找到,问题便迎刃而解.而概率与统计模型的提取往往需要经过观察、分析、归纳、判断等复杂的辨析思维过程,同时,还需清楚概率模型中等可能事件、互斥事件、对立事件等事件间的关系,注意放回和不放回试验的区别,合理划分复杂事件.
为了打好脱贫攻坚战,某贫困县农 院针对玉米种植情况进行调研,力争有效地改良玉米品种,为农民提供技术支援.现对已选出的一组玉米的茎高进行统计,获得茎叶图如图所示(单位:厘米),设茎高大于或等于180厘米的玉米为高茎玉米,否则为矮茎玉米.
(1)完成2×2列联表,并判断是否可以在犯错误概率不超过1 的前提下,认为抗倒伏与玉米矮茎有关?
(2)在上述样本中,从易倒伏的玉米中抽出2株玉米,设取出的易倒伏矮茎玉米株数为X,求X的分布列与期望.
附:
P( 2≥ 0)
0.15
0.10
0.05
0.025
0.010
0.005
0.001
0
2.072
2.706
3.841
5.024
6.635
7.879
10.828
( 2=,其中n=a+b+c+d.)
解析:(1)假设抗倒伏与玉米矮茎无关.
根据统计数据作出2×2列联表如下:
抗倒伏
易倒伏
合计
矮茎
15
4
19
高茎
10
16
26
合计
25
20
45
2的观测值 =≈7.287>6.635,
因此可以在犯错误概率不超过1 的前提下,认为抗倒伏与玉米矮茎有关.
(2)样本中的易倒伏矮茎玉米共4株,则X的所有可能取值为0,1,2,
所以P(X=0)==,P(X=1)==,P(X=2)==,
所以X的分布列为
X
0
1
2
P
所以E(X)=0×+1×+2×=.
[破解笔语 破解茎叶图、独立性检验、超几何分布相交汇题的关键:一是会绘图,能由茎叶图提供的数据绘制列联表;二是会应用公式,把所给的数据代入独立性检验公式求出 2的观测值 ,并将 的值与临界值进行对比(临界值一般是寻找临界值表中最靠近 2的观测值且比 2的观测值小的那个值),进而作出统计推断;三是判断随机变量X服从超几何分布H(N,M,n),可直接利用公式P(X= )=( =0,1,…,m,其中m=min{M,n},且n≤N,M≤N,n,M,N∈N ),求其概率与分布列.
[提分训练
2017年3月26日中国郑开国际马拉松赛在郑州鸣枪开赛,赛后某机构用“10分制”调查了很多人(包括普通市民、运动员、政府官员、组织者、志愿者等)对此项赛事的满意度.现从调查人群中随机抽取16名,茎叶图(如图)记录了他们的满意度分数(以小数点前的一位数字为茎,小数点后的一位数字为叶).
(1)指出这组数据的众数和中位数;
(2)若满意度不低于9.5分,则称该被调查者的满意度为“极满意”,求从这16人中随机选取3人,至多有1人是“极满意”的概率;
(3)以这16人的样本数据来估计整个被调查群体的总体数据,若从该被调查群体(人数很多)中任选3人,记ξ表示抽到“极满意”的人数,求ξ的分布列及数学期望.
解析:(1)众数为8.6,中位数为=8.75.
(2)由茎叶图可知,满意度为“极满意”的被调查者有4人.
设Ai表示所取3人中有i人是“极满意”,至多有1人是“极满意”记为事件 A,
则P(A)=P(A0)+P(A1)=+=.
(3)从16人的样本数据中任意选取1人,抽到“极满意”的人的概率为=,故依题意可知,从该被调查群体中任选1人,抽到“极满意”的人的概率为p=.
易知ξ的所有可能取值为0,1,2,3,且ξ B(3,),
所以P(ξ=0)=()3=,P(ξ=1)=C×()2=,
P(ξ=2)=C()2×=,P(ξ=3)=()3=.
所以ξ的分布列为
ξ
0
1
2
3
P
所以E(ξ)=3×=.
五、解析几何问题重在“设”——设点、设线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98页
策略指导
思维流程
解析几何试题知识点多,运算量大,能力要求高,综合性强,在高考试题中大都是以压轴题的面貌出现,是考生“未考先怕”的题型,不是怕解题无思路,而是怕解题过程中繁杂的运算.因此,在遵循“设——列——解”程序化解题的基础上,应突出解析几何“设”的重要性,以克服平时重思路方法、轻运算技巧的顽疾,突破如何避繁就简这一瓶颈.
解析几何解答题→—
已知椭圆C:+y2=1(a>1)上的动点P到右焦点距离的最小值为3-2.
(1)求椭圆C的方程;
(2)若直线l和椭圆C交于M,N两点,A为椭圆的右顶点,·=0,求△AMN面积的最大值.
解析:(1)由已知得解得
所以椭圆C的方程为+y2=1.
(2)设直线AM的方程为y= (x-3),不妨令 >0,
因为·=0,所以直线AN的方程为y=-(x-3),
联立消去y,得(9 2+1)x2-54 2x+81 2-9=0, ( )
设M(x1,y1),因为点A(3,0)在直线AM上,所以3,x1为方程( )的两实数根,所以3x1=,所以x1=,
所以 AM = 3-x1 =·,
用-替换 得 AN =·=·,
所以S△AMN= AM · AN =(1+ 2)·===≤=,
当且仅当64 2=9( 2+1)2,即 =时等号成立.故△AMN面积的最大值为.
[破解笔语 求解最值问题需准确把握题意,结合圆锥曲线的定义及几何性质,建立函数或不等式模型;再利用基本不等式、函数的单调性、数形结合等求其最值.注意所选用变量的取值范围,这个范围就是所建立函数的定义域,只有在这个定义域内才能确保求出的最值是正确的.当直线的斜率作为变量时,要考虑斜率的存在性,必要时需分情况讨论.
[提分训练
已知动圆过点F(0,),且与直线l1:4y+1=0相切.
(1)求动圆圆心的轨迹C的方程;
(2)直线l2的斜率为1,在y轴上的截距为-1,过l2上的动点M作曲线C的切线,切点分别记为A,B,判断直线AB是否恒过定点,若恒过定点,求出该点坐标;否则,请说明理由.
解析:(1)因为动圆过点F(0,),且与直线l1:4y+1=0相切,
根据抛物线的定义,动圆圆心的轨迹C是以点F(0,)为焦点,以定直线y=-为准线的抛物线.
设轨迹C:x2=2py(p>0),则=,即p=,
所以动圆圆心的轨迹C的方程为x2=y.
(2)直线AB恒过定点(,1).
理由如下:
设A(x1,y1),B(x2,y2),M(x0,y0),则x=y1,x=y2,
因为x2=y,所以y′=2x,所以过点A(x1,y1)的切线方程为y-y1=2x1(x-x1),
即y-y1=2x1x-2x,即y=2x1x-y1,
过点B(x2,y2)的切线方程为y-y2=2x2(x-x2),即y-y2=2x2x-2x,即y=2x2x-y2
因为过点A,B的切线都过点M(x0,y0),所以y0=2x1x0-y1,y0=2x2x0-y2,
所以点A(x1,y1),B(x2,y2)都在直线y0=2 0-y上,
所以直线AB的方程为y0=2 0-y,即2x0x-y-y0=0,
因为直线l2的斜率为1,在y轴上的截距为-1,所以直线l2:y=x-1,
又点M(x0,y0)是直线l2上的动点,所以x0-y0-1=0,即y0=x0-1,
所以直线AB的方程为2x0x-y-(x0-1)=0,即x0(2x-1)+(1-y)=0,
由得所以直线AB恒过定点(,1).
六、函数与导数问题重在“分”——分离、分解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99页
策略指导
思维流程
以函数为载体,以导数为工具的综合问题是高考常考的压轴大题,多涉及含参数的函数的单调性、极值或最值的探索与讨论,复杂函数的零点的讨论,不等式中参数范围的讨论,恒成立和能成立问题的讨论等,是近几年高考试题的命题热点.对于此类综合试题,一般先求导,再变形或分解出基本函数,再根据题意处理.
→—
已知函数f(x)=ax(a∈R),函数g(x)=ln x+bx在点(1,g(1))处的切线方程为y=x-1.
(1)若函数F(x)=f(x)-g(x)有极值-1,求a的值;
(2)若函数G(x)=f[sin(1-x) +g(x)在区间(0,1)上为增函数,求a的最大值.
解析:(1)因为函数g(x)=ln x+bx在点(1,g(1))处的切线方程为y=x-1,所以g(1)=0,所以0=ln 1+b,解得b=0,所以g(x)=ln x.
因为f(x)=ax,g(x)=ln x,且F(x)=f(x)-g(x),
所以F(x)=ax-ln x(x>0),所以F′(x)=a-(x>0).
当a≤0时,F′(x)<0,函数F(x)在(0,+∞)上单调递减,函数F(x)无极值.
当a>0时,由得0<x<;由得x>.
所以函数F(x)在(0,)上单调递减,在(,+∞)上单调递增,
因为函数F(x)有极值-1,所以F()=1-ln=-1,故a=e-2.
(2)因为f(x)=ax,g(x)=ln x,且G(x)=f[sin(1-x) +g(x),
所以G(x)=asin(1-x)+ln x,所以G′(x)=-acos(1-x)+,
因为函数G(x)在区间(0,1)上为增函数,
所以G′(x)=-acos(1-x)+≥0对x∈(0,1)恒成立,
当x∈(0,1)时,1-x∈(0,1),则cos(1-x)>0,
故a≤对x∈(0,1)恒成立,
记h(x)=(0<x<1),
则h′(x)=-<0,
故函数h(x)在(0,1)上单调递减,所以h(x)>h(1)=1,所以a≤1,
所以实数a的最大值为1.
[破解笔语 破解此类题的关键:一是方程思想,求解含有参数的可导函数f(x)的极值时,对参数进行分类讨论,寻找f′(x)=0的根,以及在根的左、右两侧导数的符号;二是转化思想,即可导函数f(x)在某个区间D内单调递增(或递减),则有f′(x)≥0(或f′(x)≤0)在区间D内恒成立,从而把已知函数的单调性问题转化为恒成立问题来解决,这里需注意等号能否取到.
[提分训练
(2018·福州模拟)已知函数f(x)=eln x-ax(a∈R).
(1)讨论f(x)的单调性;
(2)当a=e时,证明:xf(x)-ex+2ex≤0.
解析:(1)f′(x)=-a(x>0),
①若a≤0,则f′(x)>0,f(x)在(0,+∞)上单调递增;
②若a>0,则当0<x<时,f′(x)>0,当x>时,f′(x)<0,
故f(x)在(0,)上单调递增,在(,+∞)上单调递减.
(2)证明:因为x>0,所以只需证f(x)≤-2e,
当a=e时,由(1)知,f(x)在(0,1)上单调递增,在(1,+∞)上单调递减,所以f(x)max=f(1)=-e.
记g(x)=-2e(x>0),则g′(x)=,
所以当0<x<1时,g′(x)<0,g(x)单调递减,当x>1时,g′(x)>0,g(x)单调递增,
所以g(x)min=g(1)=-e.
综上,当x>0时,f(x)≤g(x),即f(x)≤-2e,即xf(x)-ex+2ex≤0.
一、三角函数问题重在“变”——变角、变式与变名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93页
策略指导
思维流程
三角函数类解答题是高考的热点,其起点低、位置前,但由于其公式多,性质繁,使不少同学对其有种畏惧感,突破此类问题的关键在于“变”——变角、变式与变名.
(1)变角:已知角与特殊角的变换、已知角与目标角的变换、角与其倍角的变换、两角与其和差角的变换以及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变换运用.如α=(α+β)-β=(α-β)+β,2α=(α+β)+(α-β),2α=(β+α)-(β-α).
(2)变式:根据式子的结构特征进行变形,使其更贴近某个公式,方法通常有:“常值代换”“逆用、变形用公式”“通分约分”“分解与组合”“配方与平方”等.
(3)变名:通过变换函数名称达到减少函数种类的目的,方法通常有“切化弦”“升次与降次”等.
在△ABC中,角A,B,C所对的边分别是a,b,c,且=1-.
(1)证明:sin A=;
(2)若sin2B+sin2C-sin2A=sin Bsin C,求tan B.
解析:(1)证明:因为=1-,所以+=1,所以+=1,
所以sin Acos B+cos Asin B=sin Asin B,所以sin(A+B)=sin Asin B,在△ABC中,A+B+C=π,有sin(A+B)=sin(π-C)=sin C,
所以sin Asin B=sin C,
根据正弦定理可得bsin A=c,即sin A=.
(2)因为sin2B+sin2C-sin2A=sin Bsin C,根据正弦定理得b2+c2-a2=bc,
根据余弦定理,可得cos A===,
所以sin A==.
由(1)知sin Acos B+cos Asin B=sin Asin B,
所以sin B=cos B+sin B,所以- sin B= cos B,
故tan B==-.
[破解笔语 破解此类题的关键是过好“三关”:第一关,设计关,分析已知等式的边角关系,合理设计“边”往“角”化,还是“角”往“边”化;第二关,化简关,即利用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与两角和的正弦公式进行三角恒等变换;第三关,定理关,利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任意三角形面积公式等将三角形中边角关系进行互化.常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大边对大角等知识求出三角形中的基本量.
[提分训练
(2018·郑州模拟)在△ABC中,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且2ccos B=2a+b.
(1)求角C;
(2)若△ABC的面积S=c,求ab的最小值.
解析:(1)由2ccos B=2a+b及余弦定理,得2c·=2a+b,
得a2+c2-b2=2a2+ab,即a2+b2-c2=-ab,
∴cos C===-,
又0<C<π,∴C=.
(2)∵S=absin C=c,∴c=ab.
又c2=a2+b2-2abcos C=a2+b2+ab,
∴=a2+b2+ab≥3ab,ab≥12,当且仅当a=b时取等号.
故ab的最小值为12.
二、数列问题重在“归”——化归、归纳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94页
策略指导
思维流程
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是两个基本数列,是一切数列问题的出发点与归宿.首项与公差(比)称为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基本量.只要涉及这两个数列的数学问题,我们总希望把条件化归为等差或等比数列的基本量间的关系,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这种化归为基本量处理的方法是等差或等比数列特有的方法,对于不是等差或等比的数列,可从简单的个别的情形出发,从中归纳出一般的规律、性质,这种归纳思想便形成了解决一般性数列问题的重要方法:观察、归纳、猜想、证明.由于数列是一种特殊的函数,也可根据题目的特点,将数列问题化归为函数问题来解决.
在公比为正数的等比数列{an}中,a3-a1=,a2=-,数列{bn}的前n项和Sn=n2.
(1)求数列{an}和{bn}的通项公式;
(2)求数列{anbn}的前n项和Tn.
解析:(1)设数列{an}的公比为q(q>0),
由可得所以an=-·()n-1=-2·()n.
因为Sn=n2,所以当n≥2时,bn=Sn-Sn-1=n2-(n-1)2=2n-1,
当n=1时,b1=1也符合上式,所以bn=2n-1.
综上,an=-2·()n,bn=2n-1.
(2)由(1)知anbn=-2(2n-1)·()n,
所以Tn=-2[1·()1+3·()2+5·()3+…+(2n-1)·()n , ①
Tn=-2[1·()2+3·()3+5·()4+…+(2n-3)·()n+(2n-1)·()n+1 , ②
由①-②,得Tn=-2[+2·()2+2·()3+…+2·()n-(2n-1)·()n+1 =-2[-(2n+2)·()n+1 ,
所以Tn=-2+.
[破解笔语 求解此类题的关键:一是方程组思想,即利用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把已知等式转化为关于首项与公比的方程组,解方程组,求出首项与公比,从而得其通项公式;二是分类讨论思想的运用,知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常对项数进行分类讨论,并利用bn=,可快速求出其通项公式;三是错位相减法的运用,有关求数列{anbn}(其中数列{an}是等差数列,数列{bn}是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常利用错位相减法来求和.
[提分训练
(2018·唐山模拟)已知数列{an}满足:++…+=(32n-1),n∈N .
(1)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
(2)设bn=log3,求++…+.
解析:(1)=(32-1)=3,
当n≥2时,因为
=(++…+)-(++…+)
=(32n-1)-(32n-2-1)
=32n-1,
当n=1,=32n-1也成立,
所以an=.
(2)bn=log3=-(2n-1),
因为==(-),
所以++…+
=[(1-)+(-)+…+(-)
=(1-)
=.
三、立体几何问题重在“建”——建模、建系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95页
策略指导
思维流程
立体几何解答题的基本模式是论证推理与计算相结合,以某个几何体为依托,分步设问,逐层加深,解决这类题目的原则是建模、建系.建模——将问题转化为平行模型、垂直模型、平面化模型及角度、距离等的计算模型;建系——依托于题中的垂直条件,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利用空间向量求解.
《九章算术》是我国古代内容极为丰富的数学名著,书中将底面为直角三角形的直棱柱称为堑堵,将底面为矩形的棱台称为刍童.在如图所示的堑堵ABMDCP与刍童ABCDA1B1C1D1的组合体中,AM⊥AB,AB=AD,A1B1=A1D1.
(1)证明:直线BD⊥平面MAC;
(2)若AB=1,A1D1=2,MA=,三棱锥AA1B1D1的体积V=,且AA1=BB1=CC1=DD1,求平面BCPM与平面AA1B1B夹角的余弦值.
解析:(1)证明:由题可知堑堵ABMDCP是底面为直角三角形的直棱柱,
所以AD⊥平面MAB,所以AD⊥MA.
因为MA⊥AB,AD∩AB=A,AD,AB⊂平面ABCD,
所以MA⊥平面ABCD,所以MA⊥BD.
因为AB=AD,AD⊥AB,所以四边形ABCD为正方形,所以BD⊥AC,
又MA∩AC=A,MA,MC⊂平面MAC,
所以直线BD⊥平面MAC.
(2)设刍童ABCDA1B1C1D1的高为h,则三棱锥AA1B1D1的体积V=×(×2×2)×h=,解得h=.
连接A1C1与B1D1交于点O,以O为原点,直线A1C1,B1D1分别为x轴,y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Oxy ,如图所示.
则M(,0,2),B(0,,),P(0,-,2),B1(0,,0),A1(,0,0),
=(-,-,0),=(-,,-),=(0,,-),=(,-,0).
设平面BCPM的法向量为n=(x,y, ),平面AA1B1B的法向量为m=(a,b,c),
因为所以令x=1,则y=-1, =-,即平面BCPM的一个法向量为n=(1,-1,-).
又所以令a=1,则b=1,c=,即平面AA1B1B的一个法向量为m=(1,1,).
设平面BCPM与平面AA1B1B的夹角为θ,则cos θ= cos〈n,m〉 ===,
即平面BCPM与平面AA1B1B夹角的余弦值为.
[破解笔语 利用法向量求解空间二面角的关键在于“四破”:第一破“建系关”,构建恰当的空间直角坐标系;第二破“求坐标关”,准确求解相关点的坐标;第三破“求法向量关”,求出平面的法向量;第四破“应用公式关”,熟记二面角的公式,即可求出二面角.应注意:平面的法向量有两个相反的方向,取的方向不同求出来的角度就不同,所以应该根据这个二面角的实际情况确定其大小.
[提分训练
如图,四边形ABCD为菱形,四边形ACFE为平行四边形,设BD与AC相交于点G,AB=BD=2,AE=,∠EAD=∠EAB.
(1)证明:平面ACFE⊥平面ABCD;
(2)若AE与平面ABCD所成角为60˚,求二面角BEFD的余弦值.
解析:(1)证明:如图,连接EG,
因为四边形ABCD为菱形,所以AD=AB,BD⊥AC,DG=GB,
在△EAD和△EAB中,AD=AB,AE=AE,∠EAD=∠EAB,
所以△EAD≌△EAB,所以ED=EB,所以BD⊥EG,
因为AC∩EG=G,所以BD⊥平面ACFE,
因为BD⊂平面ABCD,所以平面ACFE⊥平面ABCD.
(2)如图,在平面ACFE内,过G作AC的垂线,交EF于点M,
由(1)可知,平面ACFE⊥平面ABCD,又平面ACFE∩平面ABCD=AC,所以MG⊥平面ABCD,
所以直线GM,GA,GB两两垂直,
分别以直线GA,GB,GM为x轴,y轴,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Gxy (如图),
易得∠EAC为AE与平面ABCD所成的角,所以∠EAC=60˚,
则D(0,-1,0),B(0,1,0),E(,0,),F(-,0,),=(2,0,0),=(,-1,),=(,1,).
设平面BEF的法向量为n=(x,y, ),
则所以
取 =2,则y=3,可得平面BEF的一个法向量为n=(0,3,2),
同理可得平面DEF的一个法向量为m=(0,3,-2),
所以cos〈n,m〉===,
所以二面角BEFD的余弦值为.
四、概率问题重在“辨”——辨析、辨型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96页
策略指导
思维流程
概率与统计问题的求解关键是辨别它的概率模型,只要模型一找到,问题便迎刃而解.而概率与统计模型的提取往往需要经过观察、分析、归纳、判断等复杂的辨析思维过程,同时,还需清楚概率模型中等可能事件、互斥事件、对立事件等事件间的关系,注意放回和不放回试验的区别,合理划分复杂事件.
为了打好脱贫攻坚战,某贫困县农 院针对玉米种植情况进行调研,力争有效地改良玉米品种,为农民提供技术支援.现对已选出的一组玉米的茎高进行统计,获得茎叶图如图所示(单位:厘米),设茎高大于或等于180厘米的玉米为高茎玉米,否则为矮茎玉米.
(1)完成2×2列联表,并判断是否可以在犯错误概率不超过1 的前提下,认为抗倒伏与玉米矮茎有关?
(2)在上述样本中,从易倒伏的玉米中抽出2株玉米,设取出的易倒伏矮茎玉米株数为X,求X的分布列与期望.
附:
P( 2≥ 0)
0.15
0.10
0.05
0.025
0.010
0.005
0.001
0
2.072
2.706
3.841
5.024
6.635
7.879
10.828
( 2=,其中n=a+b+c+d.)
解析:(1)假设抗倒伏与玉米矮茎无关.
根据统计数据作出2×2列联表如下:
抗倒伏
易倒伏
合计
矮茎
15
4
19
高茎
10
16
26
合计
25
20
45
2的观测值 =≈7.287>6.635,
因此可以在犯错误概率不超过1 的前提下,认为抗倒伏与玉米矮茎有关.
(2)样本中的易倒伏矮茎玉米共4株,则X的所有可能取值为0,1,2,
所以P(X=0)==,P(X=1)==,P(X=2)==,
所以X的分布列为
X
0
1
2
P
所以E(X)=0×+1×+2×=.
[破解笔语 破解茎叶图、独立性检验、超几何分布相交汇题的关键:一是会绘图,能由茎叶图提供的数据绘制列联表;二是会应用公式,把所给的数据代入独立性检验公式求出 2的观测值 ,并将 的值与临界值进行对比(临界值一般是寻找临界值表中最靠近 2的观测值且比 2的观测值小的那个值),进而作出统计推断;三是判断随机变量X服从超几何分布H(N,M,n),可直接利用公式P(X= )=( =0,1,…,m,其中m=min{M,n},且n≤N,M≤N,n,M,N∈N ),求其概率与分布列.
[提分训练
2017年3月26日中国郑开国际马拉松赛在郑州鸣枪开赛,赛后某机构用“10分制”调查了很多人(包括普通市民、运动员、政府官员、组织者、志愿者等)对此项赛事的满意度.现从调查人群中随机抽取16名,茎叶图(如图)记录了他们的满意度分数(以小数点前的一位数字为茎,小数点后的一位数字为叶).
(1)指出这组数据的众数和中位数;
(2)若满意度不低于9.5分,则称该被调查者的满意度为“极满意”,求从这16人中随机选取3人,至多有1人是“极满意”的概率;
(3)以这16人的样本数据来估计整个被调查群体的总体数据,若从该被调查群体(人数很多)中任选3人,记ξ表示抽到“极满意”的人数,求ξ的分布列及数学期望.
解析:(1)众数为8.6,中位数为=8.75.
(2)由茎叶图可知,满意度为“极满意”的被调查者有4人.
设Ai表示所取3人中有i人是“极满意”,至多有1人是“极满意”记为事件 A,
则P(A)=P(A0)+P(A1)=+=.
(3)从16人的样本数据中任意选取1人,抽到“极满意”的人的概率为=,故依题意可知,从该被调查群体中任选1人,抽到“极满意”的人的概率为p=.
易知ξ的所有可能取值为0,1,2,3,且ξ B(3,),
所以P(ξ=0)=()3=,P(ξ=1)=C×()2=,
P(ξ=2)=C()2×=,P(ξ=3)=()3=.
所以ξ的分布列为
ξ
0
1
2
3
P
所以E(ξ)=3×=.
五、解析几何问题重在“设”——设点、设线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98页
策略指导
思维流程
解析几何试题知识点多,运算量大,能力要求高,综合性强,在高考试题中大都是以压轴题的面貌出现,是考生“未考先怕”的题型,不是怕解题无思路,而是怕解题过程中繁杂的运算.因此,在遵循“设——列——解”程序化解题的基础上,应突出解析几何“设”的重要性,以克服平时重思路方法、轻运算技巧的顽疾,突破如何避繁就简这一瓶颈.
解析几何解答题→—
已知椭圆C:+y2=1(a>1)上的动点P到右焦点距离的最小值为3-2.
(1)求椭圆C的方程;
(2)若直线l和椭圆C交于M,N两点,A为椭圆的右顶点,·=0,求△AMN面积的最大值.
解析:(1)由已知得解得
所以椭圆C的方程为+y2=1.
(2)设直线AM的方程为y= (x-3),不妨令 >0,
因为·=0,所以直线AN的方程为y=-(x-3),
联立消去y,得(9 2+1)x2-54 2x+81 2-9=0, ( )
设M(x1,y1),因为点A(3,0)在直线AM上,所以3,x1为方程( )的两实数根,所以3x1=,所以x1=,
所以 AM = 3-x1 =·,
用-替换 得 AN =·=·,
所以S△AMN= AM · AN =(1+ 2)·===≤=,
当且仅当64 2=9( 2+1)2,即 =时等号成立.故△AMN面积的最大值为.
[破解笔语 求解最值问题需准确把握题意,结合圆锥曲线的定义及几何性质,建立函数或不等式模型;再利用基本不等式、函数的单调性、数形结合等求其最值.注意所选用变量的取值范围,这个范围就是所建立函数的定义域,只有在这个定义域内才能确保求出的最值是正确的.当直线的斜率作为变量时,要考虑斜率的存在性,必要时需分情况讨论.
[提分训练
已知动圆过点F(0,),且与直线l1:4y+1=0相切.
(1)求动圆圆心的轨迹C的方程;
(2)直线l2的斜率为1,在y轴上的截距为-1,过l2上的动点M作曲线C的切线,切点分别记为A,B,判断直线AB是否恒过定点,若恒过定点,求出该点坐标;否则,请说明理由.
解析:(1)因为动圆过点F(0,),且与直线l1:4y+1=0相切,
根据抛物线的定义,动圆圆心的轨迹C是以点F(0,)为焦点,以定直线y=-为准线的抛物线.
设轨迹C:x2=2py(p>0),则=,即p=,
所以动圆圆心的轨迹C的方程为x2=y.
(2)直线AB恒过定点(,1).
理由如下:
设A(x1,y1),B(x2,y2),M(x0,y0),则x=y1,x=y2,
因为x2=y,所以y′=2x,所以过点A(x1,y1)的切线方程为y-y1=2x1(x-x1),
即y-y1=2x1x-2x,即y=2x1x-y1,
过点B(x2,y2)的切线方程为y-y2=2x2(x-x2),即y-y2=2x2x-2x,即y=2x2x-y2
因为过点A,B的切线都过点M(x0,y0),所以y0=2x1x0-y1,y0=2x2x0-y2,
所以点A(x1,y1),B(x2,y2)都在直线y0=2 0-y上,
所以直线AB的方程为y0=2 0-y,即2x0x-y-y0=0,
因为直线l2的斜率为1,在y轴上的截距为-1,所以直线l2:y=x-1,
又点M(x0,y0)是直线l2上的动点,所以x0-y0-1=0,即y0=x0-1,
所以直线AB的方程为2x0x-y-(x0-1)=0,即x0(2x-1)+(1-y)=0,
由得所以直线AB恒过定点(,1).
六、函数与导数问题重在“分”——分离、分解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99页
策略指导
思维流程
以函数为载体,以导数为工具的综合问题是高考常考的压轴大题,多涉及含参数的函数的单调性、极值或最值的探索与讨论,复杂函数的零点的讨论,不等式中参数范围的讨论,恒成立和能成立问题的讨论等,是近几年高考试题的命题热点.对于此类综合试题,一般先求导,再变形或分解出基本函数,再根据题意处理.
→—
已知函数f(x)=ax(a∈R),函数g(x)=ln x+bx在点(1,g(1))处的切线方程为y=x-1.
(1)若函数F(x)=f(x)-g(x)有极值-1,求a的值;
(2)若函数G(x)=f[sin(1-x) +g(x)在区间(0,1)上为增函数,求a的最大值.
解析:(1)因为函数g(x)=ln x+bx在点(1,g(1))处的切线方程为y=x-1,所以g(1)=0,所以0=ln 1+b,解得b=0,所以g(x)=ln x.
因为f(x)=ax,g(x)=ln x,且F(x)=f(x)-g(x),
所以F(x)=ax-ln x(x>0),所以F′(x)=a-(x>0).
当a≤0时,F′(x)<0,函数F(x)在(0,+∞)上单调递减,函数F(x)无极值.
当a>0时,由得0<x<;由得x>.
所以函数F(x)在(0,)上单调递减,在(,+∞)上单调递增,
因为函数F(x)有极值-1,所以F()=1-ln=-1,故a=e-2.
(2)因为f(x)=ax,g(x)=ln x,且G(x)=f[sin(1-x) +g(x),
所以G(x)=asin(1-x)+ln x,所以G′(x)=-acos(1-x)+,
因为函数G(x)在区间(0,1)上为增函数,
所以G′(x)=-acos(1-x)+≥0对x∈(0,1)恒成立,
当x∈(0,1)时,1-x∈(0,1),则cos(1-x)>0,
故a≤对x∈(0,1)恒成立,
记h(x)=(0<x<1),
则h′(x)=-<0,
故函数h(x)在(0,1)上单调递减,所以h(x)>h(1)=1,所以a≤1,
所以实数a的最大值为1.
[破解笔语 破解此类题的关键:一是方程思想,求解含有参数的可导函数f(x)的极值时,对参数进行分类讨论,寻找f′(x)=0的根,以及在根的左、右两侧导数的符号;二是转化思想,即可导函数f(x)在某个区间D内单调递增(或递减),则有f′(x)≥0(或f′(x)≤0)在区间D内恒成立,从而把已知函数的单调性问题转化为恒成立问题来解决,这里需注意等号能否取到.
[提分训练
(2018·福州模拟)已知函数f(x)=eln x-ax(a∈R).
(1)讨论f(x)的单调性;
(2)当a=e时,证明:xf(x)-ex+2ex≤0.
解析:(1)f′(x)=-a(x>0),
①若a≤0,则f′(x)>0,f(x)在(0,+∞)上单调递增;
②若a>0,则当0<x<时,f′(x)>0,当x>时,f′(x)<0,
故f(x)在(0,)上单调递增,在(,+∞)上单调递减.
(2)证明:因为x>0,所以只需证f(x)≤-2e,
当a=e时,由(1)知,f(x)在(0,1)上单调递增,在(1,+∞)上单调递减,所以f(x)max=f(1)=-e.
记g(x)=-2e(x>0),则g′(x)=,
所以当0<x<1时,g′(x)<0,g(x)单调递减,当x>1时,g′(x)>0,g(x)单调递增,
所以g(x)min=g(1)=-e.
综上,当x>0时,f(x)≤g(x),即f(x)≤-2e,即xf(x)-ex+2ex≤0.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