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二轮复习:专练3 古代中国的思想发展 作业
展开1.(2019·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5)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
A.王国势力强大 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
C.现实统治需要 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2.(2019·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6)程颢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其体现的主旨是( )
A.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 B.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
C.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 D.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
1.战国后期,“舍短取长,则可以通万方之略”成为各家学说努力的共同方向,学术思想的发展逐渐呈现出交融、趋同的态势。这一趋势
A.标志着“百家争鸣”的结束
B.阻碍了学术思想的发展
C.利于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D.与历史发展趋势相一致
2.下表列举了四位先秦思想家的一些主张。其共同点是
人物 | 主张 |
老子 |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
孔子 |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
荀子 | 王者富民,霸者富士,仅存之国富大夫,亡国富筐箧,实府库。 |
管仲 | 取于民有度,用之有止,国虽小必安;取于民无度,用之不止,国虽大必危。 |
A.反对征收赋税
B.关注民众生活
C.发展社会生产
D.重视强国富国
3.春秋时期我国思想文化中心偏于邹、鲁。战国时期儒、墨以鲁国为中心,而儒家传播于鲁、齐、卫,墨家则向楚、秦发展。道家起源于楚、陈、宋,后来流入齐国。这反映出战国时期
A.涌现出众多文化中心
B.文化相互影响与融合加强
C.呈现出社会转型特征
D.中原文学与艺术异常繁荣
4.天、地、君、亲、师是中国古代对主要祭祀和尊奉对象的概括。这种提法始于战国时期的荀子。后来人们常把“天地君亲师”连成一句话,挂在厅堂中央供奉。这反映了中华传统文化
A.主张和而不同、美美与共
B.推崇天下为公、崇德尚贤
C.提倡道法自然、以人为本
D.强调天人合一、和谐共生
5.在宋朝,李清照、岳飞、陆游、辛弃疾等创作了大量以忧国、爱民、誓死抗金为主题的词作。从元代以后,曾经难以登大雅之堂的元杂曲、话本、白话小说为代表的市井文化却得到流传,并表现出诸多非议理学的倾向。上述材料从侧面反映了
A.文学家对社会动乱的感伤情怀
B.理学对宋元社会的影响至深
C.宋元时期兼容开放的学术氛围
D.民族关系成为文学表达的主题
6.下表为史籍关于汉代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记述 | 出处 |
“公孙弘以治《春秋》为丞相,封侯,天下学士糜然乡风。” | 《汉书儒林传》 |
“汉昭帝举贤良文学,增博士弟子员满百人。” | 《汉书儒林传》 |
“汉元帝好儒,能通一经者皆复(免除徭役)。” | 《汉书儒林传》 |
A.汉代丞相儒学造诣高
B.儒学得到重视
C.皇帝有良好学问
D.民众负担比较沉重
7.下图所示是新疆出土的东汉蜀锦“五星出东方(注:金、木、水、火、土星汇聚于东方的天文现象)利中国”护臂。该护臂工艺精美、文字激扬、意蕴丰富,它
A.证实了汉代丝织技术的西传
B.展示了汉代蜀锦的工艺流程
C.体现了汉代的天人感应观念
D.反映了汉代长途贩运的兴盛
8.下面为朱熹所编儿童启蒙读物一《童蒙须知》的内容简表。据此可知,朱熹
标题 | 内容节录 |
衣服冠履 | “自冠巾、衣服、鞋袜、皆须收拾爱护,常令洁净整齐” |
言语步趋 | “凡为人子弟,……父兄长上有所教督,但当低首听受,不可妄大议论” |
读书写字 | “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 |
杂细事宜 | “凡饮食,有则食之,无则不可思索。”“凡喧闹争斗之处,不可近,无益之事,不可为” |
A.注重提高民众社会生活水平
B.宣扬“以民为本”的思想
C.主张完善官方基础教育体系
D.倡导“理”性的社会生活
9.明清之际的早期启蒙思想家,在对传统价值观进行反思和批判的同时,积极倡导一种新的思想,新的价值导向——经世致用。下列相关表述正确的是
A.是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
B.受欧洲启蒙思想的影响
C.反映了当时中国资产阶级的要求
D.提出了反对封建制度,改造社会的主张
10.从图1到图2反映出的历史信息主题应该是
A.传统主流思想的没落
B.儒家思想的自我嬗变
C.封建统治思想之确立
D.近代民主思想的形成
11.明清之交国破家亡,一些知名学者对于中国的文化,包括政治制度与思想方式,均有深刻的检讨。他们破陈立新的精神与嘉靖、万历以来的文化风气有传承,但也有批判与创新。据此可知
A.精英人物更利于文化的传承
B.明亡清兴代表了社会的进步
C.意识形态变迁遵循一定规律
D.中国传统文化在传承中进步
12.王夫之认为,人性的丰富是一个发展着和运动着的过程,是一个长期努力奋进的过程,是一个“日新又新”的过程。他在自己的住处,以“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的诗句题壁。这突出表现了王夫之
A.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
B.对政治变革的热切呼唤
C.对人性本善的深刻认同
D.对社会现实的强烈批判
13.有学者指出,在先秦诸子百家中,儒法两家尖锐对立。秦朝尊崇法家,厉行法治,遭到儒家批评。秦朝灭亡后,取代法家的是道家。文景以后,道家淡出政治舞台,儒家取而代之,登上正统学说的宝座。这表明秦汉时期( )
A.根据统治需要选择治国思想
B.延续了百家争鸣的思想局面
C.对待思想流派态度变化不定
D.逐渐认识到法、道思想的弊端
14.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孔子提出“仁”和“克己复礼为仁”等思想;孟子认为,道德修养是圣人才德的重要组成部分;荀子提出,君子“至德”的实现是遵循道德的结果。据此可知,他们都强调( )
A.道德自律理应是个体的自觉追求
B.独立平等是个体道德自律的前提
C.只有道德自律才能建立和谐社会
D.诸侯国君是社会道德自律的楷模
15.战国时期,除儒、墨显学之外,还有道、法、阴阳等家,甚至一家之内也不断地再分化为小的宗派,如“儒分为八,墨离为三”。各家都抱着“以其学易天下”为宗旨,各国君主对各家也是“兼而礼之”。上述现象反映的是( )
A.学术气氛空前浓厚 B.出现百家争鸣局面
C.养士之风极为盛行 D.学术适应政治需要
16.孔子提出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强调秩序,并未神化君权。董仲舒提出“道之大原出于天”,“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这一变化( )
A.反映了儒学前后产生了矛盾
B.适应了当时政治的需要
C.结合了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
D.受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17.霍光在推举刘询为帝(汉宣帝)的奏议中说:“礼,人道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孝武皇帝曾孙……师受《诗》《论语》《孝经》,操行节俭,慈仁爱人,可以嗣孝昭皇帝后,奉承祖宗,子万姓。”霍光奏议表明汉代( )
A.尚存原始民主制遗风 B.未遵循嫡长子继承制
C.儒学已成为统治思想 D.庙号体现其统治思想
18.西汉官方孝德教育呈现出神秘化的倾向,“孝”从政治伦理范畴中提升出来,发展为宇宙间无所不在的最高准则,为引导人们崇尚孝德,统治者( )
A.推动了儒释道融合 B.革新了选官制度
C.提出家国一体观念 D.设刺史以察民情
19.下表是两汉社会观念高频词汇统计表。对于该表分析正确的是( )
类别 | 关键词 | 出现频次 | 所占比例 |
社会伦理观念 | 仁、礼、信 | 17 586次 | 46.53% |
法治观念 | 法、刑 | 4 648次 | 12.30% |
财富观念 | 利、财、富 | 4 765次 | 12.61% |
公平公正观念 | 士平 | 4 427次 | 11.71% |
道德观念 | 道 | 6 367次 | 16.85% |
A.主流价值儒学化 B.法家大行其道
C.重利轻义观盛行 D.伦理脱离政治
20.北朝杨衒之《洛阳伽蓝记》记载了洛阳寺庙的盛况。其中写道:“光宅嵩洛(迁都洛阳),笃信弥繁,法教愈盛。王侯贵臣,弃象马(捐财产)如脱屣,庶士豪家,舍资财若遗迹。”材料中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孝文帝移风易俗的改革 B.官吏搜刮百姓贪污成风
C.儒家已丧失其正统地位 D.佛教在各阶层广泛传播
21.杜甫的地位在宋代得到极大提升,苏轼是这一过程中的关键人物,他曾说:“古今诗人众矣,而杜子美为首,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这反映了宋代( )
A.人物评价标准逐渐统一 B.文学欣赏渐趋于世俗化
C.诗人地位由评论家决定 D.理学思想影响人物评价
22.宋理宗读了朱熹的书后,感慨地说,“读之不释手,恨不与之同时”,并追封朱熹为“太师”,还把他的牌位放进孔庙从祀。宋理宗的言行( )
A.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B.表明理学得到普遍认同
C.扩大了科举考试的内容
D.强化了理学的教化功能
23.陈寅恪认为:“在政治体制、生活行为以及日常观念等许多基本方面,即使释道两教极盛,也未能取代儒家的主导地位和支配作用,但在意识形态特别是哲学理论上释道却风靡数百年。”材料意在强调( )
A.社会传统信仰改变 B.儒学正统地位已动摇
C.儒学自身存在不足 D.文化呈现多元化状态
24.中国历史上,明代的言官(负责监督与上谏)声名显赫。在许多重大问题中,言官冒死上谏,秉直弹劾,甚至多次出现集体跪谏、不畏死难,或前赴后继、持续极谏的场面。明代言官这些行为( )
A.说明言官政治地位高于百官
B.源于儒家伦理和道德的影响
C.奠定了制约腐败的政治基础
D.表明明代皇权受到有效制约
25.梁启超认为,“对于三千年专制政治思想为极大胆的反抗,在三十年前我们当学生时代,实为刺激青年最有力之兴奋剂。我自己的政治运动,可以说是受这部书的影响最早而最深。”梁启超提到的“这部书”是( )
A.《焚书》 B.《明夷待访录》
C.《孔子改制考》 D.《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参考答案
1.【解析】由材料“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可知道家和董仲舒的儒家学说都兼采众家之长以适应现实统治的需要,故选C项;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弱了诸侯国的势力,排除A项;秦统一六国后“焚书坑儒”,奉行法家学说,打破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排除B项;文化政策是国家对于文化艺术等领域的制度性规定,汉武帝时期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排除D项。
【答案】C
2.【解析】由材料“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可知要以平静的心情欣赏万物,享受自然的乐趣,人们对四季中美妙风光的兴致都是相同的,所以人应随着四季的变化享受自然的乐趣,保持内心的快乐,荣衰宠辱、春夏秋冬,与普通人一样高兴而来、怡然而去,体现了人和万物的相通之处,故选B项;道家主张人和自然的和谐共处,且材料强调的是人和自然的相通之处而非和谐共处,排除A项;材料强调静观其变,悠闲自得而非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排除C项;无为而治是道家老子的思想主张,程颢是儒家思想代表人物,排除D项。
【答案】B
1.【解析】由材料和所学可知,百家之学在互相诘难、批驳中彼此吸收、融合,在很多问题上逐步形成了共识,学术思想的发展呈现出趋同的态势,这与当时诸侯列国通过兼并战争逐渐走向统一的趋势是一致的,故答案为D项。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标志着“百家争鸣”局面的结束,排除A项;学术思想的交融和趋同并不会阻碍其发展,反而更有利于其繁荣,排除B项;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是在汉朝,且材料并未涉及儒学的地位,排除C项。
【答案】D
2.【解析】本题考查“百家争鸣”。材料中老子主张的大意是:人民的饥饿,由于统治者吞吃赋税太多,这是造成饥荒(的原因)。孔子主张的大意是:百姓富足,君主不会不富足。荀子主张的大意是:实行王道的国家,富的是人民;实行霸道的国家,富的是人才;勉强存在的国家,富的是权臣;即将灭亡的国家,富的是箱子、国库。管仲的主张的大意是:对人民征收有度,耗费又有节制的,国家虽然小也一定安宁;对人民征收无度,耗费又没有节制的,国家虽然大也一定灭亡。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四个人的主张都是围绕民富国强展开,体现了关注民众生活的共同特征。故答案为B项。A项,四位思想家反对的是过度征税,不是反对征税,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发展社会生产的信息,排除;D项,荀子的思想体现出富国强兵的思想,但不能全面涵盖材料信息,排除。
【答案】B
3.【解析】由材料可知,不同地域有不同的思想,并且有向其他地方扩展的趋势,这折射出不同文化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过程,齐国稷下学宫即是典型例证,故选B。从材料看,齐鲁地区依然是文化的中心,A项不符合材料描述,排除;材料并未提及各学派观点的变迁,无法体现人们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演变,故无法体现出社会转型的特征,排除C;楚国和秦国并非中原地区,排除D。
【答案】B
4.【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天地君亲师,为中国儒家祭祀的对象。为古代祭天地、祭祖、祭圣贤等民间祭祀的综合,也是传统敬天法祖、孝亲顺长、忠君爱国、尊师重教的价值观念取向,故本题答案选C项。A、B两项在材料中没有充分体现,且不符合本题宗旨,排除;天人合一是董仲舒的主张,与题干荀子不相关,排除D项。
【答案】C
5.【解析】本题考查宋元时期的文化。从材料可以看出,李清照、岳飞、陆游、辛弃疾等创作了大量以忧国、爱民、誓死抗金为主题的词作,这些词作显然受到了理学的影响。因为理学宣扬忠君爱国,强调个人对社会的高度责任感。而到元代以后,又出现了很多反理学的市民文学,这也从侧面上说明理学对社会的影响非常深刻,故选B项。材料虽然提到了宋朝的文学家对社会动乱进行创作,但这只是反映材料的部分意思,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反映宋元文化“兼容开放”的特点,排除C项;D项表述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
【答案】B
6.【解析】依据材料“公孙弘以治《春秋》为丞相,封侯,天下学士糜然乡风”“汉元帝好儒,能通一经者皆复”来看,儒学在汉朝时期受到了以皇帝、丞相为首的极大的重视。故答案为B项。A项材料只涉及到公孙弘一人因治《春秋》封为丞相,未反映所有丞相的儒学造诣,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皇帝的学问水平,排除;D项材料未反映民众沉重的负担,排除。
【答案】B
7.【解析】材料中“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的信息说明金、木、水、火、土星汇聚于东方,将有利于中国的征兆,这里的五星属于天文现象,符合汉代董仲舒倡导“天人感应”的理念,故C项正确; 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材料并没有说明汉代蜀锦的制作工艺的流程,故B项排除;长途贩运的兴盛主要是明清时期,故D项排除。
【答案】C
8.【解析】根据材料“皆需收拾爱护,常令洁净整齐”“不可妄大议论”“详缓看字”“无益之事,不可为”可知是提倡儿童要有合理的方式生活,故D项正确;“儿童启蒙读物—《童蒙须知》”没有涉及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故A项错误;“儿童启蒙读物”强调对儿童生活习惯的培养,并不是宣扬“以民为本” 的思想,故B项错误;《童蒙须知》是儿童启蒙读物,并没有体现官方基础教育体系的完善,故C项错误。
【答案】D
9.【解析】明清之际的经世致用思想倡导求实精神,注重解决现实问题,对传统价值观进行反思和批判,是先秦儒学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故答案为A项。明清之际的思想活跃局面没有受到欧洲启蒙思想的影响,排除B项;当时中国还没有产生资产阶级,排除C项;经世致用思想与反对封建制度无关,排除D项。
【答案】A
10.【解析】图1“程颐程颢”等都是北宋时期理学家,图2顾炎武、黄宗羲等是明清时期思想家,这体现出的信息是儒家思想由理学到对于理学思想的批判,为儒家思想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体现出传统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自我嬗变过程,故B项正确。此时期儒家思想并不是衰落,故A项错误;封建统治思想之确立发生在汉武帝时期,C错误;材料中论述的是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近代民主思想此时尚未形成, D项错误。
【答案】B
11.【解析】依据材料中“深刻的检讨”“也有批判与创新”等信息可知,材料强调明清之际的文化在一些知名学者的批判中得以创新,说明中国传统文化在传承中不断进步,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其他人群的传承效果,不具有可比性;B选项与材料主旨不符;C选项不是从材料信息中提炼得出的。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答案】D
12.【解析】“六经责我开生面”是说自己致力于儒家的学术研究,“七尺从天乞活埋”的意思是明朝亡了,七尺男儿岂能屈服,整体两句表明了他凛然大义的崇高气节以及对中华传统文化继往开来的历史责任感,故A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呼唤“政治变革”,排除B;材料表现了王夫之的民族气节和人生追求,与“人性本善”无关,排除C;材料表现了王夫之的民族气节和人生追求,并非批判社会现实,排除D。
【答案】A
13.【解析】据材料先秦“百家争鸣”到秦朝以法家思想立国,再到西汉初年黄老思想为主,最后到汉武帝的“独尊儒术”,结合所学得出每个历史时期统治者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思想作为统治思想,故A项正确。
【答案】A
14.【解析】据材料“孔子提出‘仁’和‘克己复礼为仁’等思想;孟子认为道德修养是圣人才德的重要组成部分;荀子提出君子‘至德’的实现是遵循道德的结果”可知,孔子、孟子以及荀子三位思想家都注重道德修养在个体价值中的重要作用,故A项正确。
【答案】A
15.【解析】据材料“各家都抱着‘以其学易天下’为宗旨”可知,代表不同社会阶层的诸子百家都在试图运用自己的学术主张来服务于现实政治,故D项正确。
【答案】D
16.【解析】董仲舒继承发展儒学,推崇“君权神授”和“三纲五常”,迎合统治者加强皇权,巩固统治的需要,故B项正确。
【答案】B
17.【解析】据材料“礼,人道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师受《诗》《论语》《孝经》,操行节俭,慈仁爱人”,霍光在推举理由中,特别强调了儒家的“仁”和“礼”,并根据材料“孝武皇帝曾孙”,他是汉武帝的曾孙,儒家思想已成为汉代的正统思想,故C项正确。
【答案】C
18.【解析】西汉时期,为推崇儒家的伦理思想,任用儒学家当官,故B项正确。
【答案】B
19.【解析】根据图表,社会伦理观念比例最高,表明儒家思想在汉朝确立了正统地位,故A项正确。
【答案】A
20.【解析】据材料“王侯贵臣,弃象马(捐财产)如脱屣,庶士豪家,舍资财若遗迹”得出佛教在各阶层广泛传播,故D项正确。
【答案】D
21.【解析】理学强调气节,故对杜甫评价甚高,故D项正确。
【答案】D
22.【解析】宋理宗对理学和朱熹的肯定,有利于发挥理学的教化功能,故D项正确。
【答案】D
23.【解析】据材料“但在意识形态特别是哲学理论上释道却风靡数百年”说明儒家在意识形态上的不足,故C项正确。
【答案】C
24.【解析】“言官冒死上谏,秉直弹劾,甚至多次出现集体跪谏、不畏死难,或前赴后继、持续极谏”符合儒家伦理道德的规范,故B项正确。
【答案】B
25.【解析】黄宗羲《明夷待访录》是封建时代的民主启蒙思想,为后来近代中国革命奠定基础,故B项正确。
【答案】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