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黑龙江省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三)试卷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5664289/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历史】黑龙江省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三)试卷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5664289/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历史】黑龙江省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三)试卷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5664289/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历史】黑龙江省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三)试卷
展开黑龙江省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
月考(三)试卷
注意事项:
Ⅰ、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Ⅱ、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Ⅲ、考试结束后,将答题纸交回
一、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共50分)
1.《史记·殷本纪》中引孔安国云:“至人以人事观殷,大龟以神灵考之,皆无知吉者。”《尚书·盘庚》云:“肆予冲人,非废厥谋,吊由灵各,非敢违卜,用宏兹贲。”这反映出商朝( )
A.专制王权的高度集中 B.神权与王权密切结合
C.商业贸易的相对发达 D.自然崇拜有广泛影响
2.丁山先生在《宗法考源》中说:“宗法之起,不始周公制礼,盖兴于宗庙制度,殷之宗庙,以子能继父者为大宗,身死而子不能继位者,虽长于昆弟,亦降为小宗。宗法者,辨先祖宗庙昭穆亲疏之法也。”材料强调的是( )
A.宗法制起源于嫡庶之制 B.宗法制与周公制礼无关
C.宗法制在商代已经存在 D.宗法制起源于宗庙祭祀制度
3.有学者指出:“古来帝王,由秦始皇至清代宣统,正统偏安者共二百余人,真正懂得国家政体并善以此治国,王而不藩者,不过秦皇、汉武、宋太祖、清圣祖(康熙)四人而已。”这里的“国家政体”指( )
A.王位世袭制 B.宗法分封制
C.郡县制 D.中央集权制
4.南宋初,有个叫做王继先的御医,因为治好了高宗之病,高宗想封他为“武功大夫”,旨下,被给事中富直柔封驳,因为这种破例的人事任命不合宋代的“伎术官法”。最后高宗不得不“屈意从之”。材料表明( )
A.宋代机构重叠效率低下 B.宋代君权受到机制性约束
C.宋代相权对皇权构成威胁 D.高宗是遵法守纪的明君
5.许有壬在评价行省制度时指出:“世皇宏规远模,立中书省总于中,分省厘于外。行省遵成宪以治所属,决大狱质疑事皆中书报可而后行。”其反映的核心问题是( )
A.行省长官有便宜行事的权力 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C.行省为中书省派出的司法机构 D.各地行省都没有独立司法权
6.战国时“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而秦汉以后开启了“布衣将相之局”。这种新现象反映了( )
A.官僚政治秩序稳定 B.自耕农阶层的分化
C.社会阶层的流动性 D.小农经济的稳定性
7.魏晋南北朝时期官方修撰一种簿状谱牒,按士族姓氏和郡望排列,同时详列士族家庭成员的名字、官位及血缘关系,“考之簿世然后授任”,甚至“有司选举必稽谱籍”。这种现象的出现反映了当时( )
A.宗法关系是划分政治权力的依据 B.全凭家世做官体现了政治的黑暗
C.士族专权剥夺了中央选官的权力 D.士族在社会政治上有强大的影响
8.西周频繁举行朝聘、盟会、享宴、祭祀等活动,各诸侯未必都娴于礼仪,但又不能闹笑话,这就得有一个熟悉礼仪的人在旁边帮助指点,这个人就叫“相礼”。春秋时,“相礼”演变为“上层人物的高级助手”之意,也就有了后来“丞相”的雏形。这反映出( )
A.丞相制度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出现 B.丞相的主要职责是防止诸侯失仪
C.西周时期的礼仪制度已相对完善 D.丞相自出现就可能拥有较高权力
9.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秦始。”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 )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
C.制度法令的统一 D.根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
10.《吕氏春秋·任地》中说:“上田弃亩(把低地做成高垄和低沟,利用沟间排水,高垄播种),下田弃畎(把高地做成高垄和低沟,利用沟间播种,高垄挡风)。”由此说明当时的农业生产( )
A.代田法已经出现 B.注重精耕细作
C.水利灌溉发达 D.耕地面积增加
11.下表显示了战国至东汉铁犁铧文物分布状况,此表可以证明( )
(单位:件)
| 中原 | 西北 | 东北 | 江南 | 岭南 |
战国 | 117 | 29 | — | — | — |
西汉 | 238 | 54 | 13 | 47 | — |
东汉 | 467 | 95 | 41 | 138 | 29 |
A.农业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差异 B.汉代的铁犁技术普及全国
C.汉代农业生产力有一定的发展 D.汉代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
12.唐末徐夤有诗云:“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贡吾君。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该诗句中描述的瓷器( )
A.质地纯净,官府垄断 B.色泽光亮,晶莹如雪
C.造型优美,釉色粉彩 D.技术精良,面向市场
13.《震泽县志》记载:“绫绸之业,宋元以前惟郡人为之,至明熙宣间,邑民始渐事机丝,成弘以后,土人亦有精其业者,相沿成俗。于是震泽镇及近镇各村居民,乃尽逐绫绸之利。”该地区这一现象表明( )
A.经济重心从北向南完成转移 B.丝纺织业从城到乡逐渐推广
C.经济结构从农向工完成转型 D.工商城市从少到多逐渐发展
14.元代纸币的流通数量,中统元年(1260年)发钞73 352锭,平均每人为62文;到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时,发行数额猛增至5 098 285锭,每人合13 134文;再过20年左右,纸币流通数量又增长数十倍。元代纸币政策的主要影响是( )
A.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 B.扩大社会贫富差距
C.削弱政权统治的基础 D.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15.宋朝是一个文化开放的时代,涌现出大量的才子、才女,他们在地域分布上都呈现出“东南最盛,京师其次,蜀地第三,其他地区则相当稀疏”的特点。这表明( )
A.宋代才女与才子艺术成就相当 B.宋代女子与男子社会地位相同
C.文化盛衰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D.“重文抑武”促使社会文风兴盛
16.下图是中国古代一城市在某一时期的行政及商业功能分布图(局部),这一时期是( )
A.西汉 B.南宋 C.唐朝 D.元朝
17.南宋时期,绍兴府山阴县的梅市和项里市,是著名的杨梅和茨实(又名:鸡头米)市场;秀州华亭县的下砂市、海盐县的鲍郎市、明州鄞县的大嵩市等则是著名的盐业草市;嘉兴府“机杼之利,日生万金,四方商贾云集”。这主要表明当时江南地区( )
A.已成为全国贸易中心 B.长途贩运贸易逐渐兴起
C.市场具有专业化特征 D.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加强
18.礼是指较固定的行为准则,敬鬼神节仪尤成为原初的礼的核心部分;但春秋时,礼经人为理性化而被灌入政治人文主义内容。这一变化主要体现了( )
A.人的自觉意识觉醒 B.社会等级秩序的恢复
C.礼制社会功能加强 D.孔子地位的社会认可
19.老子认为,使用战争这种手段一定要慎之又慎:首先,不能轻易运用武力;其次,即使在迫不得已用兵时,也一定要以一种“悲哀”的心情来对待;就是打了胜仗,也绝不可以炫耀,而应该“以丧礼处之”。这体现出他的人生观是( )
A.恬淡为上,胜而不美 B.隐忍退让,以和为贵
C.知足寡欲,隐于山野 D.上善若水,刚柔并济
20.“明主之所导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材料对“刑德”的释读说明( )
A.儒家重视德治 B.法家主张刑德并用
C.道家主张无为而治 D.墨家反对君主专制
21.自汉文帝、景帝时起,汉代诏令一改汉高祖时期“既无典故,也不讲究对仗之美,直自道来,几近口述”的风格,开始注重文辞的修饰和句式的工整,且在措辞中称引儒家经传成为常态。这主要反映了( )
A.黄老之学在汉代消失 B.百姓安居乐业,国家富强
C.儒家思想已经取得统治地位 D.儒家思想的影响力日渐突出
22.秦代始创传国玉玺。东汉学者蔡邕说:“玺者,印也。印者,信也。”东晋皇帝南渡时,几代皇帝没有传国玉玺,被嘲讽为“白板天子”。这反映出( )
A.秦代传国玉玺的价值贵重 B.君权神授的观念深入人心
C.宗法观念强调嫡长子继承 D.儒家的正统观念影响深远
23.“孩提知爱长知钦,古圣相传只此心。大抵有基方筑室,未闻无址忽成岑。留情传注翻蓁塞,蓄意精微转陆沉。珍重友朋勤琢切,须知至乐在于今”。该诗反映了( )
A.圣人之道存于经典,孔孟之要在于天理
B.发明本心,尊我德性,确立自我主体是根本
C.倡导重义轻利的价值观,主张以义制利
D.格物致知,读书穷理,循章摘句,博览群书
24.阅读古代中国著名科学家及其成就简表,以下叙述正确的有( )
姓名 | 朝代 | 著作 |
贾思勰 | 北朝 | 《齐民要术》 |
郭守敬 | 元朝 | 《授时历》 |
李时珍 | 明朝 | 《本草纲目》 |
①中国传统科技进入总结阶段 ②古代科技与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
③表中著作一脉相承 ④农耕经济是古代科技发展保障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25.台湾学者傅乐成认为,宋文化与唐文化属于两个不同的类型。比如在诗歌上,宋诗写得深奥含蓄,将唐诗的丰腴、通脱、旷达,化作瘦劲、深刻、曲折而富于哲理。形成宋诗这种特点的原因是( )
A.宋代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 B.宋代理学的影响
C.宋代商品经济的空前繁荣 D.宋代租佃契约关系的定型
二、非选择题(50分)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高皇帝以圣德受命,建立鸿业,置御史大夫,位次丞相,典正法度,以职相参,总领百官,上下相监临,历载二百年,天下安宁。——《汉书》卷八十三
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又在丞相府内设置丞相司直,“掌佐丞相举不法”。征和四年(前89年)又设置司隶校尉一职,掌察京师百官和近畿七郡。——《汉书·武帝纪》
材料二 明初朱元璋曾一度效仿元制在中央设御史台,掌监察。洪武十五年朱元璋撤销御史台,正式创设都察院。与此同时,朱元璋承袭宋元旧制设吏、户、礼、兵、刑、工六科给事中,六科给事中的威权与御史相近。在地方,设十三道巡按御史和各省提刑按察司,同时设督抚,形成地方三重监察网络。于登《明代监察制度概述》一文根据《明史》列传等资料统计御史209人资格,其中,进士出身者180人,非进士者只29人。实际充任给事中之职者,一般都是“在各衙门办事进士,及历俸二年以上行人、博士并推官,知县三年考满到部者”。
请回答:
(1) 依据材料一列举汉朝中央监察制度的主要内容。并指出其与秦朝监察制度的关系。(4分)
(2) 依据材料二概括明朝监察制度的特点。并指出其所反映的时代特征。(10分)
(3) 结合上述两则材料及所学知识,评价中国古代监察制度。(10分)
27.中国城市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在不同的时期,都打上了时代烙印,也反映了时代发展的进程。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开放强大的文化活力,蓬勃的贸易经济,突破了宋代以前京师关于夜市的禁令……店铺、朝廷办事机构与居民住宅错落相间,朝着大街几乎随处可以开设店铺。……坊市制度的崩溃,商业街取代商业区的市,御街两旁“许市人买卖其间”,这些都是前代都市所未有的经济生活景观。当时开封以经商为业的有二百万户,其中有640家资本雄厚的商户,号称“正店”的大酒楼有170家,兼具饮食与商品贸易的多种功能。作为商人验看商品质量、商定商品价格、签订契约的场所……酒楼、茶坊适应商业大潮,与娱乐场所瓦子,都通宵营业。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材料二 宋代以后到清代,这是中国固有文化复兴和进步的时代。这时期此前的贵族没落了,君主得以建立独裁政治,与此相应,中国官僚群体最后形成,开始出现平民主义倾向,文化回归到庶民手中,形成中国特色的近代。若说近世史应从什么时候开始?这应当是宋以后,宋代发生了商业革命……北宋以后堪称近代史。“二程”之“洛学”出,复兴古学,方使“千载不传之学”重放光明,这与西洋文艺复兴时代知识人的自觉不无相似之处。
——内藤湖南《唐宋变革论》
材料三 除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的意义。商业革命的根源在于中国经济的生产率显著提高。……宋朝时期的中国正朝成为一个海上强国的方向发展。但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而言,最重要的事实是: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宋代东京出现了“前代都市所未有的经济生活景观”,请依据材料一概括其特点,并分析形成这一“经济生活景观”的主要原因。(14分)
(2)比较材料二和材料三,指出两人对宋代历史地位认识的异同。(12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 BCDBB 6--10 CDDDB 11--15 CABCC 16--20 BCCAB
21--25 DDBCB
26.(1)内容:先后设置了御史大夫、丞相司直、司隶校尉监察百官。
关系:承袭秦制。
(2)特点:机构众多,从中央到地方形成完备的监察系统,对监察官员的选拔很严格(或重视监察官员的素质),有立法的保障。
时代特征: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国家制度日益走向极端。
(3)积极:惩治贪官污吏,有利于维护君主专制;打击地方割据势力,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
消极:机构冗多,容易形成人浮于事的局面;监察权力来自于皇权,当权力过大时,很容易造成滥用职权,加速吏治腐败。
27.(1)特点:城市规模大,人口多;商业经营打破时间限制;城市布局打破了坊市界限;出现了功能比较完备的饮食、娱乐、服务设施和场所。(9分)
原因:农业和手工业发展,大量产品投放市场;政府商业管制松动;政治中心的影响;地处汴河沿岸,交通便利。(8分)
(2)同:都认为宋朝发生了商业革命。(5分)
异:前者认为宋朝开始具备近代世界的特征。后者认为宋朝的商业革命没有把中国引向近代社会。(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