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12页未读,
继续阅读
【生物】安徽省蚌埠市二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展开
安徽省蚌埠市二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基因突变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基因突变是生物产生新基因的唯一途径
B. 光学显微镜不能观测到细胞中的基因突变
C. 自然环境中发生的基因突变都是不定向的
D. DNA分子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一定导致基因突变
【答案】D
【解析】
【详解】A、基因突变是生物产生新的基因的唯一途径,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都不产生新的基因,只能产生新的基因型,A正确;
B、光学显微镜不能观测到分子变化,所以不能观测到细胞中的基因突变,B正确;
C、基因突变在自然界是普遍存在的,是随机发生的、不定向的,C正确;
D、DNA分子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才是导致基因突变,D错误。
故选D。
2. 遗传学家发现一种某基因的突变对该基因编码的多肽没有影响。这种突变最可能
A. 缺失了一个核苷酸对
B. 替换了一个核苷酸对
C. 插入了一个核苷酸对
D. 改变了起始密码子
【答案】B
【解析】
一种某基因的突变对该基因编码的多肽没有影响有可能是同义突变,虽然序列改变了,但是编码的氨基酸不变,缺失或者插入一个核苷酸对,会使后面的遗传密码发生改变,对编码的多肽是影响最大的,故A、C错误;改变起始密码会使起始密码位置变化,几乎所有氨基酸会发生改变,故D错误;替换一个核苷酸对,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编码的氨基酸可能不会发生改变,故D正确。
3.下列关于基因重组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属于基因重组
B. 减数分裂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的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局部交换可导致基因重组
C. 减数分裂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可导致基因重组
D. 一般情况下,水稻花药内可发生基因重组,而根尖则不能
【答案】B
【解析】
【详解】A、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重新组合,A正确;
B、减数分裂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局部交换可导致基因重组,B错误;
C、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可导致基因重组,C正确;
D、一般情况下,基因重组只发生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水稻花药内精原细胞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可发生基因重组,但根尖细胞只能进行有丝分裂,不会发生基因重组,D正确。
故选B。
4.染色体的某一片段发生了位置颠倒,这一过程将导致( )
A. 基因的种类、数量都会发生变化
B. 基因的种类和数量都不会发生变化
C. 基因的种类不会变化,但基因的数量会变化
D. 基因的数量不会变化,但基因的种类会变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染色体的某一片段发生了位置颠倒,只会使染色体上的基因排列顺序发生改变,不会导致基因的种类和数量发生变化。而缺失、重复和易位都会导致染色体上的基因种类和数量发生变化,从而导致性状的变异。
故选B。
5.下图是四种生物的体细胞示意图, A、B两图中的每一个字母代表细胞的不同染色体上的基因,C、D两图代表细胞的染色体组成情况,那么最可能属于多倍体生物的是
A. B.
C. D.
【答案】D
【解析】
【详解】A中含有2个染色体组,不可能是多倍体,A错误;B中含有一个染色体组,不可能是多倍体,B错误;C中含有2个染色体组,不可能是多倍体,C错误;D中含有4个染色体组,很可能是多倍体,D正确。故选D。
6.普通小麦是六倍体植物,其花药离体培养成的植株一定是( )
A. 一倍体 B. 三倍体 C. 六倍体 D. 单倍体
【答案】D
【解析】
【详解】普通小麦是六倍体,花药中的花粉粒中的精子是由减数分裂产生的,虽然含有3个染色体组,但用花药进行离体培养时,没有经过受精作用,直接由配子发育形成幼苗,所以得到的个体是单倍体。
故选D。
7. 下列叙述中属于染色体变异的是
①第5号染色体部分缺失导致猫叫综合征
②减数分裂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
③联会的同源染色体之间发生染色体交叉互换
④唐氏综合征患者细胞中多一条21号染色体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B
【解析】
①第5号染色体部分缺失导致猫叫综合征是染色体结构发生改变,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正确;
②减数分裂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属于基因重组,错误;
③联会的同源染色体之间发生染色体互换发生在四分体时期,属于基因重组,不属于染色体变异,错误;
④唐氏综合征患者细胞中多1条21号染色体是染色体数目发生变化,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中的个别染色体增加,正确。
所以正确的是①④。
8. 有关“低温诱导大蒜根尖细胞染色体加倍”的实验,正确的叙述是( )
A. 可能出现三倍体细胞
B. 多倍体细胞形成的比例常达100%
C. 多倍体细胞形成过程无完整的细胞周期
D. 多倍体形成过程增加了非同源染色体重组的机会
【答案】C
【解析】
低温诱导大蒜根尖细胞染色体加倍诱导株为四倍体,不能使所有细胞染色体数目都加倍,根尖细胞的分裂为有丝分裂,而非同源染色体重组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不能增加重组机会。多倍体细胞形成的原理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阻止细胞的分裂,所以细胞周期是不完整的。
9. 下图为杜氏肌营养不良(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的遗传系谱图。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家系调查是绘制该系谱图的基础
B. 致病基因始终通过直系血亲传递
C. 可推知家系中Ⅱ2与Ⅲ3的基因型不同
D. 若Ⅲ3与Ⅲ4再生孩子则患病概率为1/4
【答案】C
【解析】
分析系谱图:图为杜氏肌营养不良的遗传系谱图,其中Ⅰ1和Ⅰ2均正常,但他们有一个患病的儿子(Ⅱ5),即“无中生有为隐性”,说明该病是隐性遗传病;又已知控制该病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则该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用B、b表示).
解:A、家系调查是绘制该系谱图的基础,A正确;
B、致病基因始终通过直系血亲传递,B正确;
C、根据Ⅳ1(或Ⅳ4、Ⅳ5)可推知Ⅲ3的基因型为XBXb,进一步可推知Ⅱ2的基因型也为XBXb,可知家系中Ⅱ2与Ⅲ3的基因型相同,C错误;
D、Ⅲ3的基因型为XBXb,Ⅲ4的基因型为XBY,他们再生孩子则患病概率为,D正确.
故选:C.
10. 对于一个染色体组成为XXY的色觉正常的男孩,其双亲可能有如下几种情况
①色盲的母亲和正常的父亲 ②色盲的父亲和正常的母亲(不携带色盲基因)
则以上两种情况中,染色体变异分别发生于什么之中
A. 精子,精子 B. 精子,卵细胞
C. 卵细胞,卵细胞 D. 精子,精子或卵细胞
【答案】D
【解析】
设色盲基因是Xb。①若母亲色盲(XbXb),父亲正常(XBY),孩子正常(XBXbY),孩子细胞中同时出现了XB和Y,原因是父方第一次减数分裂异常所致,即发生在初级精母细胞中;②若父亲色盲(XbY),母亲(XBXB),孩子正常(XBXBY或XBXbY),若孩子基因型是XBXBY,原因是母方第一、二次减数分裂异常所致,即发生在初级或次级卵母细胞;若孩子基因型是XBXbY,原因是父方第一次减数分裂异常所致,即发生在初级精母细胞中。
11.无过氧化氢酶症和半乳糖血症是两种人类单基因隐性遗传病,不同个体酶活性范围(酶活性单位相同)见下表。下列关于叙述正确的是 ( )
疾病名称
相关酶
酶活性
患者
患者父母
正常人
无过氧化氢酶症
过氧化氢酶
0
1.2~2.7
4.3~6.2
半乳糖血症
磷酸乳糖尿苷转移酶
0~6
9~30
25~40
A. 测定酶活性均无法诊断胎儿是否患病
B. 两病的遗传均可表现出交叉遗传现象
C. 均可通过化验酶量判断是否为携带者
D. 表现型正常的个体酶活性可能会较低
【答案】D
【解析】
【详解】A、无过氧化氢酶症患者体内过氧化氢酶活性为零,所以可以通过测定体内酶活性来诊断胎儿是否患病,A错误;
B、交叉遗传是指男性患者的X连锁致病基因必然来自母亲,以后又必定传给女儿,显然题目中两病“单基因隐性遗传病”不能判断交叉遗传,B错误;
C、化验磷酸乳糖尿苷转移酶不能判断是否为携带者,因为携带者与正常人数据有交叉,不可通过化验酶量判断是否为携带者,C错误;
D、表现型正常的个体有可能为携带者,故酶活性可能会较低,D正确。
故选:D。
12.下列是有关人类遗传病调查方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发病率的调查结果也可用于遗传方式的分析
B. 在家系调查时对已经死亡个体的信息也要做统计
C. 为保证调查的有效性,调查的患者应足够多
D. 选取发病率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进行调查有利于做出准确判断
【答案】C
【解析】
【详解】A、发病率的调查结果也可用于遗传方式的分析,A正确;
B、在家系调查时对已经死亡个体的信息也要做统计,B正确;
C、为保证调查的有效性,调查的遗传病一般选择在群体中发病率较高的遗传病,选取的样本应该足够大,C错误;
D、选取发病率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进行调查有利于做出准确判断,D正确。
故选C。
13.下列关于几种育种方式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杂交育种可以获得稳定遗传的个体
B. 诱变育种可大幅提高有利变异的比例
C. 单倍体育种可迅速获得纯合品系
D. 多倍体育种能得到营养物质含量高的品种
【答案】B
【解析】
杂交育种是将两个或多个品种的优良性状通过交配集中一起,再经过选择和培育,获得新品种的方法,通过连续自交可以从后代中获得稳定遗传的个体,A正确;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可形成新的基因,但基因突变具有多害少利性和不定向性,因此诱变育种不一定能大幅度提高有利变异的比例,B错误;单倍体育种过程中获得单倍体植株后,经染色体加倍即得纯合体,所以单倍体育种可明显缩短育种年限,迅速获得纯合品系,C正确;多倍体育种得到新品种,这些新品种与二倍体植株相比,茎杆粗壮,叶片、果实和种子相对来说都比较大,糖类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含量都有所增加,D正确。
14.下列高科技成果中,根据基因重组原理进行的是( )
①我国科学家袁隆平利用杂交技术培育出超级水稻
②我国科学家通过体细胞核移植技术培养出克隆牛
③我国科学家通过返回式卫星搭载种子培育太空椒
④我国科学家将苏云金芽孢杆菌的某些基因移植到棉花体内,培育出抗虫棉
A. ① B. ①②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杂交育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①正确;
②我国科学家通过体细胞克隆技术培养出克隆牛的原理是动物细胞核具有全能性,②错误;
③太空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③错误;
④采用基因工程技术将苏云金杆菌的某些基因移植到棉花体内培育出抗虫棉的原理是基因重组,④正确。
故选C。
15. 为获得优良性状的纯合体,将基因型为Aa的小麦逐代自交,且逐代淘汰aa,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该育种方式与单倍体育种相比所需育种年限长
B. 此过程中F1出现aa个体的基础是等位基因分离
C. 育种过程中若不发生突变,则该种群没有进化
D. 可通过单倍体育种方式得到100%的纯合品种
【答案】C
【解析】
【详解】
A、为获得优良性状的纯合体,将基因型为Aa的小麦逐代自交,且逐代淘汰aa,这种育种方式与单倍体育种相比所需育种年限长,A正确;F1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的原因是等位基因的分离,B正确;C、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育种过程中a基因频率将逐渐降低,因此该种群发生了进化,C错误;D、单倍体育种获得的个体都是纯合子,D正确.故选:C.
16. 基因工程是将目的基因通过一定过程转入受体细胞,经过受体细胞的分裂,使目的基因的遗传信息扩大,再进行表达,从而培养成工程生物或生产基因产品的技术。你认为支持基因工程技术的理论有( )
①遗传密码的通用性
②不同基因可独立表达
③不同基因表达互相影响
④DNA作为遗传物质能够严格地自我复制
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①③ D. ①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
遗传密码具有通用性,这可以保证一种生物的基因在另一种生物细胞中表达,①正确;基因可独立表达,这可以保证基因的表达不受受体生物体内基因的影响,②正确;基因可独立表达,不受受体细胞中基因的影响,③错误;DNA作为遗传物质能够严格地自我复制,这可以保证目的基因在受体内其上的遗传信息扩大,④正确。故选:A。
17.根据达尔文的生物进化学说,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田鼠打洞和夜出活动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B. 狼和鹿能迅速奔跑,两者进行相互选择
C. 狗的牙齿坚硬,是长期磨练出来的
D. 有一种猫头鹰因视力弱、行动迟缓,捉不到田鼠而被淘汰了
【答案】C
【解析】
【详解】A、达尔文认为,“田鼠的打洞和夜间活动”是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的结果,A正确;
B、达尔文认为:任何一种生物在生活过程中都必须为生存而斗争.生存斗争包括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斗争,生物种内的斗争以及生物种间的斗争.鹿和狼之间存在着捕食关系,在长期的自然选择过程中鹿与狼之间在进行捕食与反捕食的生存斗争,两者进行相互选择,B正确;
C、达尔文认为,狗的牙齿坚硬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而不是“用进废退”的结果,C错误;
D、达尔文认为,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视力差的猫头鹰在自然选择的过程中由于得不到食物而被淘汰,D正确.
故选:C。
18. 遗传平衡状态下的种群中,一个基因位点上的等位基因频率将代代保持不变。下列不影响种群遗传平衡的是( )
A. 基因重组 B. 个体迁入迁出
C. 自然选择 D. 基因突变
【答案】A
【解析】
在一个群体无限大,且又具备以下条件:随机交配、没有突变没有选择、没有遗传漂变的情况下,群体内一个位点上的基因型频率和基因频率将代代保持不变,处于遗传平衡状态,这一平衡状态就称之为遗传平衡状态,在四个选项中只有基因重组不会造成基因数量的改变,所以基因重组不会造成种群遗传平衡,A正确。
19.某小岛上原有果蝇20000只,其中基因型VV、Vv和vv的果蝇分别占15%、55%和30%。若此时从岛外入侵了2000只基因型为VV的果蝇,且所有果蝇均随机交配,则代中V的基因频率约是( )
A. 43% B. 48% C. 52% D. 57%
【答案】B
【解析】
【详解】1、原有果蝇20000只,其中基因型VV、Vv和vv的果蝇分别占15%、55%和30%,则VV=20 000×15%=3000,Vv=20000×55%=11000.由于从岛外入侵了基因型为VV的果蝇2000只,现在VV=3000+2000=5000。
2、根据基因频率计算公式:种群中某基因频率=种群中该基因总数/种群中该对等位基因总数×100%,计算出V的基因频率=V基因总数/V和v基因总数×100%=(5 000×2+11 000)/(20 000×2+2 000×2)≈48%.
3、根据种群个体随机交配产生的后代基因频率不变,得出F1代中V的基因频率与其亲代相同,也是约为48%。
20.随着青霉素的广泛应用,部分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现出对青霉素的耐药性。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耐药性的形成原因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在青霉素的作用下产生了耐药性变异
B. 广泛应用的青霉素,导致金黄色葡萄球菌在不断地发生着进化
C. 随着青霉素的广泛应用,金黄色葡萄球菌种群内形成了新的物种
D. 耐药性强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发生了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答案】B
【解析】
【详解】A. 青霉素的作用是进行了自然选择,耐药性变异在选择前就已经存在,A错误;
B. 广泛应用青霉素会导致抗药性基因频率提高,导致金黄色葡萄球菌不断发生进化,B正确;
C.一个种群是同一物种,不会出现生殖隔离,C错误;
D.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原核生物,无染色体,D错误。
故选B。
21.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的内环境
B.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C. 内环境中各项理化性质保持不变
D. 内环境是机体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
【答案】B
【解析】
内环境只由细胞外液构成,A错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需要通过内环境才能完成,所以内环境是媒介,B正确;内环境中各项理化性质在一定范围内相对稳定,不是完全保持不变,C错误;人体内的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不是内环境,D错误。
22.下列各项中,能看作是进入内环境的是( )
A. 精子进入输卵管与卵受精 B. 牛奶喝进胃中
C. 注射胰岛素 D. 血液中的氧进入组织细胞中
【答案】C
【解析】
【详解】A、精子进入输卵管与卵受精过程中,并没有物质进入内环境,A错误;
B、牛奶通过消化道进入胃中,并没有涉及到物质进入内环境,B错误;
C、皮下注射胰岛素时,将胰岛素注射进入组织液,可视为物质进入内环境,C正确;
D、血液中的氧气进入组织细胞中,是物质从内环境进入细胞内液中,D错误。
故选C。
23.图为人体细胞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a、b处的箭头表示血液流动的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①③④是人体内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
B. 若②为肌肉细胞,则a处的氧气浓度高于b处
C. 稳态意味着固定不变的状态
D. 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①③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②③④分别是淋巴、细胞内液、组织液和血浆,而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内,A错误;若②为肌肉细胞,血浆在流经肌肉细胞时,由于细胞吸收部分氧气,氧气浓度会下降,所以,则a处的氧气浓度高于b处,B正确;稳态是指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C错误;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血浆和组织液,即④③,D错误。
24.由于创伤使小腿某处皮下青紫并且局部水肿,对这一现象的合理解释是( )
A. 毛细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使局部组织液减少
B. 毛细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使局部组织液增多
C. 毛细血管破裂,使淋巴液外渗,使局部组织液回渗到血管
D. 毛细血管破裂,部分血液外流,使局部组织液渗透压增高,组织液增多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于轻微创伤使小腿某处皮下青紫并且局部水肿,“某处皮下青紫”说明毛细血管破裂,血液外流,“局部水肿”说明局部组织液增多。
故选D。
25.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血管中的药物需经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
B. 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会引起组织肿胀
C. 当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时,将引起细胞代谢紊乱
D. 血浆中渗透压与蛋白质含量有关,与无机盐离子含量无关
【答案】D
【解析】
【详解】A、血管中的药物从血浆可以进入组织液,再从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A正确;
B、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可以增加组织液中溶质的微粒数,溶质微粒越多对水的吸引力越强,吸引的水分子越多,从而引起组织肿胀,B正确;
C、内环境是组织细胞生活的环境,当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时将引起细胞代谢的紊乱,C正确;
D、血浆中渗透压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D错误。
故选D。
二、简答题
26. 水稻的高秆 (D) 对矮秆 (d) 为显性, 非糯性 (T) 对糯性 (t) 为显性, 两对基因独立遗传。有人用纯种高秆非糯性水稻和矮秆糯性水稻, 培育矮秆非糯性水稻新品种, 步骤如下:
(1)①②③④中需应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是 。
(2)④过程表示育种过程中的幼苗必须用 处理,原因是花粉培养出的幼苗均为
倍体, 具有 的特点。
(3)用上述亲本培育矮秆非糯性水稻新品种,还可以采用 育种的方法。操作步骤的不同之处在于得到F1之后应 。
(4)已知非糯性水稻的花粉遇碘变蓝黑色, 糯性水稻的花粉遇碘呈紫红色。取上述F1水稻的花粉在显微镜下观察, 发现一半呈现蓝黑色, 另一半呈现紫红色。该实验的结果验证了 定律。
【答案】(1)③ (2)秋水仙素 单 高度不孕(3)杂交 让F1自交,从F2中选出矮秆非糯性个体,让其自交,再从F3中选出矮秆非糯性个体自交,重复之,直到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4)分离
【解析】
(1)①为杂交育种,②为减数分裂产生配子,③为花药离体培养,④为秋水仙素诱导染色体组加倍。③需要组织培养技术将离体花药培育为单倍体植株。
(2)④为秋水仙素诱导染色体组加倍,原因是花粉培养出的幼苗均为单倍体,高度不育,染色体组加倍后可育,而且都是纯合子。
(3)还可以采用杂交育种方法,得到F1之后应自交,从F1选出矮秆非糯性水稻连续自交,直到不发生性状分离的个体为符合要求品种。
(4)F1水稻的花粉有一半为T,一半为t,遵循基因分离定律。
27.下图为某囊性纤维化病的系谱图。请回答问题:
(1)据图分析,囊性纤维化病的遗传方式为______________,Ⅱ-1和Ⅱ-2后代的再发风险率为___________,所以生育前应该通过遗传咨询和____________等手段,对遗传病进行监控和预防。
(2)囊性纤维化病是CFTR基因突变导致的人类遗传病,迄今为止,已经发现超过1000种可以导致囊性纤维化的CFTR基因突变,这体现了基因突变具有___________的特点。其中的一些患者是由于CFTR基因缺失了三个碱基对,导致其编码的CFTR蛋白缺失了一个苯丙氨酸,苯丙氨酸的密码子为UUU或UUC,据此可推知基因缺失的序列为________。
(3)在正常肺部组织细胞中,细胞膜上的CFTR蛋白帮助氯离子转运出细胞。突变导致合成的CFTR蛋白____________改变,使其功能异常,导致细胞外水分________(填“增多”或“减少”),患者的肺部黏液堆积增多,易被细菌反复感染。
【答案】 (1).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2). 1/4 (3). 基因诊断(或“产前诊断”) (4). 不定向性 (5). 或 (6). 空间结构 (7). 减少
【解析】
【详解】(1)由以上分析可知,囊性纤维化病的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根据Ⅲ可知Ⅱ-1和Ⅱ-2的基因型均为Aa,他们后代的再发风险率为1/4,所以生育前应该通过遗传咨询和基因诊断或产前诊断等手段,对遗传病进行监控和预防。
(2)囊性纤维化病是CFTR基因突变导致的人类遗传病,迄今为止,已经发现超过1000种可以导致囊性纤维化的CFTR基因突变,这体现了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的特点。其中的一些患者是由于CFTR基因缺失了三个碱基对,导致其编码的CFTR蛋白缺失了一个苯丙氨酸,苯丙氨酸的密码子为UUU或UUC,据此可推知基因缺失的序列为 或 。
(3)在正常肺部组织细胞中,细胞膜上的CFTR蛋白帮助氯离子转运出细胞。突变导致合成的CFTR蛋白的空间结构改变,使其功能异常,细胞外氯离子浓度减低,引起细胞外渗透压下降,导致细胞外水分进入细胞内而减少,患者的肺部黏液堆积增多,易被细菌反复感染。
28.在西伯利亚大草原上生活着苔原狼、马鹿、野兔等多种野生动物。请分析回答以下问题:
(1)按照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观点,西伯利亚大草原上苔原狼种群中的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____,其进化的基本单位是_________,进化的实质是_______的改变。
(2)从苔原狼的种群中随机抽取100只个体,测知基因型为AA、Aa和aa的个体分别有35、60和5只,则A的基因频率为_______,Aa的基因型频率为______。
(3)苔原狼种群中有多种多样的基因型,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一是通过______可以产生新的等位基因;二是通过有性生殖过程中的________可以产生新的基因型。
(4) 苔原狼和马鹿、野兔等动物一般都具有根强的奔跑能力,这是生物______的结果。
【答案】 (1). 基因库 (2). 种群 (3). (种群)基因频率 (4). 65% (5). 60% (6). 基因突变 (7). 基因重组 (8). 共同进化
【解析】
【详解】(1)按照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观点,西伯利亚大草原上苔原狼种群中的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种群基因库,其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2)从苔原狼的种群中随机抽取100只个体,测知基因型为AA、Aa和aa的个体分别有35、60和5只,则A的基因频率=(35×2+60)/200=65%,Aa的基因型频率为60/100=60%。
(3)基因突变可以产生新的等位基因;通过有性生殖过程中的基因重组可以产生新的基因型,所以苔原狼种群中有多种多样的基因型。
(4)苔原狼和马鹿、野兔等动物在相互影响中共同进化和发展,双方进行着相互选择,所以一般都具有根强的奔跑能力,这是生物共同进化的结果。
29.如图是内环境稳态与各系统的功能联系示意图,请回答:
(1)图中参与内环境稳态维持的C表示________系统。除了图中所示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外,内环境的相对稳定,还必须在____________________的调节机制下进行。
(2)人剧烈运动时,骨骼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大量乳酸进入血液后,_____(会/不会)使血液pH降低,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_________。正常人大量饮用清水后,胃肠腔内的渗透压下降,经胃肠吸收进入血浆的水量会_________,从而使血浆渗透压降低。
(4)在人体中,内环境的作用主要为:①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②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泌尿 (2). 神经—体液—免疫 (3). 不会 (4). 血浆中一些缓冲物质可以中和乳酸 (5). Na+ 、Cl- (6). 增加 (7). 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解析】
【详解】(1)根据分析可知,图中参与内环境稳态维持的C表示泌尿。除了图中所示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外,内环境的相对稳定,还必须在神经—体液—免疫的调节机制下进行。
(2)人剧烈运动时,骨骼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大量乳酸进入血液后不会使血液pH降低,原因是血浆中一些缓冲物质可以中和乳酸。
(3)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 、Cl- 。正常人大量饮用清水后,胃肠腔内的渗透压下降,经胃肠吸收进入血浆的水量会增加,从而使血浆渗透压降低。
(4)在人体中,内环境的作用主要为:①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②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基因突变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基因突变是生物产生新基因的唯一途径
B. 光学显微镜不能观测到细胞中的基因突变
C. 自然环境中发生的基因突变都是不定向的
D. DNA分子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一定导致基因突变
【答案】D
【解析】
【详解】A、基因突变是生物产生新的基因的唯一途径,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都不产生新的基因,只能产生新的基因型,A正确;
B、光学显微镜不能观测到分子变化,所以不能观测到细胞中的基因突变,B正确;
C、基因突变在自然界是普遍存在的,是随机发生的、不定向的,C正确;
D、DNA分子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才是导致基因突变,D错误。
故选D。
2. 遗传学家发现一种某基因的突变对该基因编码的多肽没有影响。这种突变最可能
A. 缺失了一个核苷酸对
B. 替换了一个核苷酸对
C. 插入了一个核苷酸对
D. 改变了起始密码子
【答案】B
【解析】
一种某基因的突变对该基因编码的多肽没有影响有可能是同义突变,虽然序列改变了,但是编码的氨基酸不变,缺失或者插入一个核苷酸对,会使后面的遗传密码发生改变,对编码的多肽是影响最大的,故A、C错误;改变起始密码会使起始密码位置变化,几乎所有氨基酸会发生改变,故D错误;替换一个核苷酸对,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编码的氨基酸可能不会发生改变,故D正确。
3.下列关于基因重组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属于基因重组
B. 减数分裂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的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局部交换可导致基因重组
C. 减数分裂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可导致基因重组
D. 一般情况下,水稻花药内可发生基因重组,而根尖则不能
【答案】B
【解析】
【详解】A、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重新组合,A正确;
B、减数分裂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局部交换可导致基因重组,B错误;
C、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可导致基因重组,C正确;
D、一般情况下,基因重组只发生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水稻花药内精原细胞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可发生基因重组,但根尖细胞只能进行有丝分裂,不会发生基因重组,D正确。
故选B。
4.染色体的某一片段发生了位置颠倒,这一过程将导致( )
A. 基因的种类、数量都会发生变化
B. 基因的种类和数量都不会发生变化
C. 基因的种类不会变化,但基因的数量会变化
D. 基因的数量不会变化,但基因的种类会变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染色体的某一片段发生了位置颠倒,只会使染色体上的基因排列顺序发生改变,不会导致基因的种类和数量发生变化。而缺失、重复和易位都会导致染色体上的基因种类和数量发生变化,从而导致性状的变异。
故选B。
5.下图是四种生物的体细胞示意图, A、B两图中的每一个字母代表细胞的不同染色体上的基因,C、D两图代表细胞的染色体组成情况,那么最可能属于多倍体生物的是
A. B.
C. D.
【答案】D
【解析】
【详解】A中含有2个染色体组,不可能是多倍体,A错误;B中含有一个染色体组,不可能是多倍体,B错误;C中含有2个染色体组,不可能是多倍体,C错误;D中含有4个染色体组,很可能是多倍体,D正确。故选D。
6.普通小麦是六倍体植物,其花药离体培养成的植株一定是( )
A. 一倍体 B. 三倍体 C. 六倍体 D. 单倍体
【答案】D
【解析】
【详解】普通小麦是六倍体,花药中的花粉粒中的精子是由减数分裂产生的,虽然含有3个染色体组,但用花药进行离体培养时,没有经过受精作用,直接由配子发育形成幼苗,所以得到的个体是单倍体。
故选D。
7. 下列叙述中属于染色体变异的是
①第5号染色体部分缺失导致猫叫综合征
②减数分裂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
③联会的同源染色体之间发生染色体交叉互换
④唐氏综合征患者细胞中多一条21号染色体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B
【解析】
①第5号染色体部分缺失导致猫叫综合征是染色体结构发生改变,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正确;
②减数分裂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属于基因重组,错误;
③联会的同源染色体之间发生染色体互换发生在四分体时期,属于基因重组,不属于染色体变异,错误;
④唐氏综合征患者细胞中多1条21号染色体是染色体数目发生变化,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中的个别染色体增加,正确。
所以正确的是①④。
8. 有关“低温诱导大蒜根尖细胞染色体加倍”的实验,正确的叙述是( )
A. 可能出现三倍体细胞
B. 多倍体细胞形成的比例常达100%
C. 多倍体细胞形成过程无完整的细胞周期
D. 多倍体形成过程增加了非同源染色体重组的机会
【答案】C
【解析】
低温诱导大蒜根尖细胞染色体加倍诱导株为四倍体,不能使所有细胞染色体数目都加倍,根尖细胞的分裂为有丝分裂,而非同源染色体重组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不能增加重组机会。多倍体细胞形成的原理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阻止细胞的分裂,所以细胞周期是不完整的。
9. 下图为杜氏肌营养不良(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的遗传系谱图。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家系调查是绘制该系谱图的基础
B. 致病基因始终通过直系血亲传递
C. 可推知家系中Ⅱ2与Ⅲ3的基因型不同
D. 若Ⅲ3与Ⅲ4再生孩子则患病概率为1/4
【答案】C
【解析】
分析系谱图:图为杜氏肌营养不良的遗传系谱图,其中Ⅰ1和Ⅰ2均正常,但他们有一个患病的儿子(Ⅱ5),即“无中生有为隐性”,说明该病是隐性遗传病;又已知控制该病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则该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用B、b表示).
解:A、家系调查是绘制该系谱图的基础,A正确;
B、致病基因始终通过直系血亲传递,B正确;
C、根据Ⅳ1(或Ⅳ4、Ⅳ5)可推知Ⅲ3的基因型为XBXb,进一步可推知Ⅱ2的基因型也为XBXb,可知家系中Ⅱ2与Ⅲ3的基因型相同,C错误;
D、Ⅲ3的基因型为XBXb,Ⅲ4的基因型为XBY,他们再生孩子则患病概率为,D正确.
故选:C.
10. 对于一个染色体组成为XXY的色觉正常的男孩,其双亲可能有如下几种情况
①色盲的母亲和正常的父亲 ②色盲的父亲和正常的母亲(不携带色盲基因)
则以上两种情况中,染色体变异分别发生于什么之中
A. 精子,精子 B. 精子,卵细胞
C. 卵细胞,卵细胞 D. 精子,精子或卵细胞
【答案】D
【解析】
设色盲基因是Xb。①若母亲色盲(XbXb),父亲正常(XBY),孩子正常(XBXbY),孩子细胞中同时出现了XB和Y,原因是父方第一次减数分裂异常所致,即发生在初级精母细胞中;②若父亲色盲(XbY),母亲(XBXB),孩子正常(XBXBY或XBXbY),若孩子基因型是XBXBY,原因是母方第一、二次减数分裂异常所致,即发生在初级或次级卵母细胞;若孩子基因型是XBXbY,原因是父方第一次减数分裂异常所致,即发生在初级精母细胞中。
11.无过氧化氢酶症和半乳糖血症是两种人类单基因隐性遗传病,不同个体酶活性范围(酶活性单位相同)见下表。下列关于叙述正确的是 ( )
疾病名称
相关酶
酶活性
患者
患者父母
正常人
无过氧化氢酶症
过氧化氢酶
0
1.2~2.7
4.3~6.2
半乳糖血症
磷酸乳糖尿苷转移酶
0~6
9~30
25~40
A. 测定酶活性均无法诊断胎儿是否患病
B. 两病的遗传均可表现出交叉遗传现象
C. 均可通过化验酶量判断是否为携带者
D. 表现型正常的个体酶活性可能会较低
【答案】D
【解析】
【详解】A、无过氧化氢酶症患者体内过氧化氢酶活性为零,所以可以通过测定体内酶活性来诊断胎儿是否患病,A错误;
B、交叉遗传是指男性患者的X连锁致病基因必然来自母亲,以后又必定传给女儿,显然题目中两病“单基因隐性遗传病”不能判断交叉遗传,B错误;
C、化验磷酸乳糖尿苷转移酶不能判断是否为携带者,因为携带者与正常人数据有交叉,不可通过化验酶量判断是否为携带者,C错误;
D、表现型正常的个体有可能为携带者,故酶活性可能会较低,D正确。
故选:D。
12.下列是有关人类遗传病调查方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发病率的调查结果也可用于遗传方式的分析
B. 在家系调查时对已经死亡个体的信息也要做统计
C. 为保证调查的有效性,调查的患者应足够多
D. 选取发病率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进行调查有利于做出准确判断
【答案】C
【解析】
【详解】A、发病率的调查结果也可用于遗传方式的分析,A正确;
B、在家系调查时对已经死亡个体的信息也要做统计,B正确;
C、为保证调查的有效性,调查的遗传病一般选择在群体中发病率较高的遗传病,选取的样本应该足够大,C错误;
D、选取发病率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进行调查有利于做出准确判断,D正确。
故选C。
13.下列关于几种育种方式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杂交育种可以获得稳定遗传的个体
B. 诱变育种可大幅提高有利变异的比例
C. 单倍体育种可迅速获得纯合品系
D. 多倍体育种能得到营养物质含量高的品种
【答案】B
【解析】
杂交育种是将两个或多个品种的优良性状通过交配集中一起,再经过选择和培育,获得新品种的方法,通过连续自交可以从后代中获得稳定遗传的个体,A正确;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可形成新的基因,但基因突变具有多害少利性和不定向性,因此诱变育种不一定能大幅度提高有利变异的比例,B错误;单倍体育种过程中获得单倍体植株后,经染色体加倍即得纯合体,所以单倍体育种可明显缩短育种年限,迅速获得纯合品系,C正确;多倍体育种得到新品种,这些新品种与二倍体植株相比,茎杆粗壮,叶片、果实和种子相对来说都比较大,糖类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含量都有所增加,D正确。
14.下列高科技成果中,根据基因重组原理进行的是( )
①我国科学家袁隆平利用杂交技术培育出超级水稻
②我国科学家通过体细胞核移植技术培养出克隆牛
③我国科学家通过返回式卫星搭载种子培育太空椒
④我国科学家将苏云金芽孢杆菌的某些基因移植到棉花体内,培育出抗虫棉
A. ① B. ①②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杂交育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①正确;
②我国科学家通过体细胞克隆技术培养出克隆牛的原理是动物细胞核具有全能性,②错误;
③太空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③错误;
④采用基因工程技术将苏云金杆菌的某些基因移植到棉花体内培育出抗虫棉的原理是基因重组,④正确。
故选C。
15. 为获得优良性状的纯合体,将基因型为Aa的小麦逐代自交,且逐代淘汰aa,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该育种方式与单倍体育种相比所需育种年限长
B. 此过程中F1出现aa个体的基础是等位基因分离
C. 育种过程中若不发生突变,则该种群没有进化
D. 可通过单倍体育种方式得到100%的纯合品种
【答案】C
【解析】
【详解】
A、为获得优良性状的纯合体,将基因型为Aa的小麦逐代自交,且逐代淘汰aa,这种育种方式与单倍体育种相比所需育种年限长,A正确;F1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的原因是等位基因的分离,B正确;C、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育种过程中a基因频率将逐渐降低,因此该种群发生了进化,C错误;D、单倍体育种获得的个体都是纯合子,D正确.故选:C.
16. 基因工程是将目的基因通过一定过程转入受体细胞,经过受体细胞的分裂,使目的基因的遗传信息扩大,再进行表达,从而培养成工程生物或生产基因产品的技术。你认为支持基因工程技术的理论有( )
①遗传密码的通用性
②不同基因可独立表达
③不同基因表达互相影响
④DNA作为遗传物质能够严格地自我复制
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①③ D. ①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
遗传密码具有通用性,这可以保证一种生物的基因在另一种生物细胞中表达,①正确;基因可独立表达,这可以保证基因的表达不受受体生物体内基因的影响,②正确;基因可独立表达,不受受体细胞中基因的影响,③错误;DNA作为遗传物质能够严格地自我复制,这可以保证目的基因在受体内其上的遗传信息扩大,④正确。故选:A。
17.根据达尔文的生物进化学说,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田鼠打洞和夜出活动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B. 狼和鹿能迅速奔跑,两者进行相互选择
C. 狗的牙齿坚硬,是长期磨练出来的
D. 有一种猫头鹰因视力弱、行动迟缓,捉不到田鼠而被淘汰了
【答案】C
【解析】
【详解】A、达尔文认为,“田鼠的打洞和夜间活动”是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的结果,A正确;
B、达尔文认为:任何一种生物在生活过程中都必须为生存而斗争.生存斗争包括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斗争,生物种内的斗争以及生物种间的斗争.鹿和狼之间存在着捕食关系,在长期的自然选择过程中鹿与狼之间在进行捕食与反捕食的生存斗争,两者进行相互选择,B正确;
C、达尔文认为,狗的牙齿坚硬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而不是“用进废退”的结果,C错误;
D、达尔文认为,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视力差的猫头鹰在自然选择的过程中由于得不到食物而被淘汰,D正确.
故选:C。
18. 遗传平衡状态下的种群中,一个基因位点上的等位基因频率将代代保持不变。下列不影响种群遗传平衡的是( )
A. 基因重组 B. 个体迁入迁出
C. 自然选择 D. 基因突变
【答案】A
【解析】
在一个群体无限大,且又具备以下条件:随机交配、没有突变没有选择、没有遗传漂变的情况下,群体内一个位点上的基因型频率和基因频率将代代保持不变,处于遗传平衡状态,这一平衡状态就称之为遗传平衡状态,在四个选项中只有基因重组不会造成基因数量的改变,所以基因重组不会造成种群遗传平衡,A正确。
19.某小岛上原有果蝇20000只,其中基因型VV、Vv和vv的果蝇分别占15%、55%和30%。若此时从岛外入侵了2000只基因型为VV的果蝇,且所有果蝇均随机交配,则代中V的基因频率约是( )
A. 43% B. 48% C. 52% D. 57%
【答案】B
【解析】
【详解】1、原有果蝇20000只,其中基因型VV、Vv和vv的果蝇分别占15%、55%和30%,则VV=20 000×15%=3000,Vv=20000×55%=11000.由于从岛外入侵了基因型为VV的果蝇2000只,现在VV=3000+2000=5000。
2、根据基因频率计算公式:种群中某基因频率=种群中该基因总数/种群中该对等位基因总数×100%,计算出V的基因频率=V基因总数/V和v基因总数×100%=(5 000×2+11 000)/(20 000×2+2 000×2)≈48%.
3、根据种群个体随机交配产生的后代基因频率不变,得出F1代中V的基因频率与其亲代相同,也是约为48%。
20.随着青霉素的广泛应用,部分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现出对青霉素的耐药性。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耐药性的形成原因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在青霉素的作用下产生了耐药性变异
B. 广泛应用的青霉素,导致金黄色葡萄球菌在不断地发生着进化
C. 随着青霉素的广泛应用,金黄色葡萄球菌种群内形成了新的物种
D. 耐药性强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发生了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答案】B
【解析】
【详解】A. 青霉素的作用是进行了自然选择,耐药性变异在选择前就已经存在,A错误;
B. 广泛应用青霉素会导致抗药性基因频率提高,导致金黄色葡萄球菌不断发生进化,B正确;
C.一个种群是同一物种,不会出现生殖隔离,C错误;
D.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原核生物,无染色体,D错误。
故选B。
21.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的内环境
B.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C. 内环境中各项理化性质保持不变
D. 内环境是机体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
【答案】B
【解析】
内环境只由细胞外液构成,A错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需要通过内环境才能完成,所以内环境是媒介,B正确;内环境中各项理化性质在一定范围内相对稳定,不是完全保持不变,C错误;人体内的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不是内环境,D错误。
22.下列各项中,能看作是进入内环境的是( )
A. 精子进入输卵管与卵受精 B. 牛奶喝进胃中
C. 注射胰岛素 D. 血液中的氧进入组织细胞中
【答案】C
【解析】
【详解】A、精子进入输卵管与卵受精过程中,并没有物质进入内环境,A错误;
B、牛奶通过消化道进入胃中,并没有涉及到物质进入内环境,B错误;
C、皮下注射胰岛素时,将胰岛素注射进入组织液,可视为物质进入内环境,C正确;
D、血液中的氧气进入组织细胞中,是物质从内环境进入细胞内液中,D错误。
故选C。
23.图为人体细胞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a、b处的箭头表示血液流动的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①③④是人体内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
B. 若②为肌肉细胞,则a处的氧气浓度高于b处
C. 稳态意味着固定不变的状态
D. 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①③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②③④分别是淋巴、细胞内液、组织液和血浆,而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内,A错误;若②为肌肉细胞,血浆在流经肌肉细胞时,由于细胞吸收部分氧气,氧气浓度会下降,所以,则a处的氧气浓度高于b处,B正确;稳态是指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C错误;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血浆和组织液,即④③,D错误。
24.由于创伤使小腿某处皮下青紫并且局部水肿,对这一现象的合理解释是( )
A. 毛细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使局部组织液减少
B. 毛细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使局部组织液增多
C. 毛细血管破裂,使淋巴液外渗,使局部组织液回渗到血管
D. 毛细血管破裂,部分血液外流,使局部组织液渗透压增高,组织液增多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于轻微创伤使小腿某处皮下青紫并且局部水肿,“某处皮下青紫”说明毛细血管破裂,血液外流,“局部水肿”说明局部组织液增多。
故选D。
25.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血管中的药物需经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
B. 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会引起组织肿胀
C. 当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时,将引起细胞代谢紊乱
D. 血浆中渗透压与蛋白质含量有关,与无机盐离子含量无关
【答案】D
【解析】
【详解】A、血管中的药物从血浆可以进入组织液,再从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A正确;
B、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可以增加组织液中溶质的微粒数,溶质微粒越多对水的吸引力越强,吸引的水分子越多,从而引起组织肿胀,B正确;
C、内环境是组织细胞生活的环境,当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时将引起细胞代谢的紊乱,C正确;
D、血浆中渗透压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D错误。
故选D。
二、简答题
26. 水稻的高秆 (D) 对矮秆 (d) 为显性, 非糯性 (T) 对糯性 (t) 为显性, 两对基因独立遗传。有人用纯种高秆非糯性水稻和矮秆糯性水稻, 培育矮秆非糯性水稻新品种, 步骤如下:
(1)①②③④中需应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是 。
(2)④过程表示育种过程中的幼苗必须用 处理,原因是花粉培养出的幼苗均为
倍体, 具有 的特点。
(3)用上述亲本培育矮秆非糯性水稻新品种,还可以采用 育种的方法。操作步骤的不同之处在于得到F1之后应 。
(4)已知非糯性水稻的花粉遇碘变蓝黑色, 糯性水稻的花粉遇碘呈紫红色。取上述F1水稻的花粉在显微镜下观察, 发现一半呈现蓝黑色, 另一半呈现紫红色。该实验的结果验证了 定律。
【答案】(1)③ (2)秋水仙素 单 高度不孕(3)杂交 让F1自交,从F2中选出矮秆非糯性个体,让其自交,再从F3中选出矮秆非糯性个体自交,重复之,直到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4)分离
【解析】
(1)①为杂交育种,②为减数分裂产生配子,③为花药离体培养,④为秋水仙素诱导染色体组加倍。③需要组织培养技术将离体花药培育为单倍体植株。
(2)④为秋水仙素诱导染色体组加倍,原因是花粉培养出的幼苗均为单倍体,高度不育,染色体组加倍后可育,而且都是纯合子。
(3)还可以采用杂交育种方法,得到F1之后应自交,从F1选出矮秆非糯性水稻连续自交,直到不发生性状分离的个体为符合要求品种。
(4)F1水稻的花粉有一半为T,一半为t,遵循基因分离定律。
27.下图为某囊性纤维化病的系谱图。请回答问题:
(1)据图分析,囊性纤维化病的遗传方式为______________,Ⅱ-1和Ⅱ-2后代的再发风险率为___________,所以生育前应该通过遗传咨询和____________等手段,对遗传病进行监控和预防。
(2)囊性纤维化病是CFTR基因突变导致的人类遗传病,迄今为止,已经发现超过1000种可以导致囊性纤维化的CFTR基因突变,这体现了基因突变具有___________的特点。其中的一些患者是由于CFTR基因缺失了三个碱基对,导致其编码的CFTR蛋白缺失了一个苯丙氨酸,苯丙氨酸的密码子为UUU或UUC,据此可推知基因缺失的序列为________。
(3)在正常肺部组织细胞中,细胞膜上的CFTR蛋白帮助氯离子转运出细胞。突变导致合成的CFTR蛋白____________改变,使其功能异常,导致细胞外水分________(填“增多”或“减少”),患者的肺部黏液堆积增多,易被细菌反复感染。
【答案】 (1).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2). 1/4 (3). 基因诊断(或“产前诊断”) (4). 不定向性 (5). 或 (6). 空间结构 (7). 减少
【解析】
【详解】(1)由以上分析可知,囊性纤维化病的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根据Ⅲ可知Ⅱ-1和Ⅱ-2的基因型均为Aa,他们后代的再发风险率为1/4,所以生育前应该通过遗传咨询和基因诊断或产前诊断等手段,对遗传病进行监控和预防。
(2)囊性纤维化病是CFTR基因突变导致的人类遗传病,迄今为止,已经发现超过1000种可以导致囊性纤维化的CFTR基因突变,这体现了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的特点。其中的一些患者是由于CFTR基因缺失了三个碱基对,导致其编码的CFTR蛋白缺失了一个苯丙氨酸,苯丙氨酸的密码子为UUU或UUC,据此可推知基因缺失的序列为 或 。
(3)在正常肺部组织细胞中,细胞膜上的CFTR蛋白帮助氯离子转运出细胞。突变导致合成的CFTR蛋白的空间结构改变,使其功能异常,细胞外氯离子浓度减低,引起细胞外渗透压下降,导致细胞外水分进入细胞内而减少,患者的肺部黏液堆积增多,易被细菌反复感染。
28.在西伯利亚大草原上生活着苔原狼、马鹿、野兔等多种野生动物。请分析回答以下问题:
(1)按照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观点,西伯利亚大草原上苔原狼种群中的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____,其进化的基本单位是_________,进化的实质是_______的改变。
(2)从苔原狼的种群中随机抽取100只个体,测知基因型为AA、Aa和aa的个体分别有35、60和5只,则A的基因频率为_______,Aa的基因型频率为______。
(3)苔原狼种群中有多种多样的基因型,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一是通过______可以产生新的等位基因;二是通过有性生殖过程中的________可以产生新的基因型。
(4) 苔原狼和马鹿、野兔等动物一般都具有根强的奔跑能力,这是生物______的结果。
【答案】 (1). 基因库 (2). 种群 (3). (种群)基因频率 (4). 65% (5). 60% (6). 基因突变 (7). 基因重组 (8). 共同进化
【解析】
【详解】(1)按照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观点,西伯利亚大草原上苔原狼种群中的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种群基因库,其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2)从苔原狼的种群中随机抽取100只个体,测知基因型为AA、Aa和aa的个体分别有35、60和5只,则A的基因频率=(35×2+60)/200=65%,Aa的基因型频率为60/100=60%。
(3)基因突变可以产生新的等位基因;通过有性生殖过程中的基因重组可以产生新的基因型,所以苔原狼种群中有多种多样的基因型。
(4)苔原狼和马鹿、野兔等动物在相互影响中共同进化和发展,双方进行着相互选择,所以一般都具有根强的奔跑能力,这是生物共同进化的结果。
29.如图是内环境稳态与各系统的功能联系示意图,请回答:
(1)图中参与内环境稳态维持的C表示________系统。除了图中所示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外,内环境的相对稳定,还必须在____________________的调节机制下进行。
(2)人剧烈运动时,骨骼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大量乳酸进入血液后,_____(会/不会)使血液pH降低,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_________。正常人大量饮用清水后,胃肠腔内的渗透压下降,经胃肠吸收进入血浆的水量会_________,从而使血浆渗透压降低。
(4)在人体中,内环境的作用主要为:①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②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泌尿 (2). 神经—体液—免疫 (3). 不会 (4). 血浆中一些缓冲物质可以中和乳酸 (5). Na+ 、Cl- (6). 增加 (7). 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解析】
【详解】(1)根据分析可知,图中参与内环境稳态维持的C表示泌尿。除了图中所示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外,内环境的相对稳定,还必须在神经—体液—免疫的调节机制下进行。
(2)人剧烈运动时,骨骼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大量乳酸进入血液后不会使血液pH降低,原因是血浆中一些缓冲物质可以中和乳酸。
(3)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 、Cl- 。正常人大量饮用清水后,胃肠腔内的渗透压下降,经胃肠吸收进入血浆的水量会增加,从而使血浆渗透压降低。
(4)在人体中,内环境的作用主要为:①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②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