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天津市静海区四校2019-2020学年高二9月联考试题(解析版)
展开天津市静海区四校2019-2020学年高二9月联考试题
一、单选题
1.如图所示为人体体液相关组成及各成分之间的关系,请依次填出①-⑤相关内容( )
A. 细胞内液、血浆、组织液、淋巴、细外液
B. 细胞外液、组织液、血浆、淋巴、细胞内液
C. 细胞外液、血浆、淋巴、组织液、细胞内液
D. 细胞内液、血浆、淋巴、组织液、细胞外液
【答案】C
【解析】
【详解】因为血浆和组织液之间可以相互转换,组织液和细胞内液之间也可以相互转换,所以②是血浆、④是组织液、⑤是细胞内液;组织液可以转化成淋巴,淋巴可以汇入血浆,所以③是淋巴;细胞外液主要由组织液、淋巴和血浆组成,所以①是细胞外液。所以图中①~⑤的名称依次是细胞外液、血浆、淋巴、组织液、细胞内液,C正确。
故选C。
2. 通常情况下,当人体局部组织活动增强时,代谢产物增加,此时该组织中
A. 组织液增加,淋巴增加 B. 组织液减少,淋巴增加
C. 组织液增加,淋巴减少 D. 组织液减少,淋巴减少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人体局部组织活动增加时,代谢产物增加,组织液浓度上升,血浆更多水流向组织液,组织液增加,组织液单向渗透到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组织液增多,淋巴液增多,A正确。
3. 人体中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构成了细胞赖以生存的内环境,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血浆和组织液都有运输激素的作用
B. 血浆和淋巴都是免疫细胞的生存环境
C. 血红蛋白主要存在于血浆和组织液中
D. 组织液中的蛋白质浓度低于血浆中的蛋白质浓度
【答案】C
【解析】
【详解】
血浆和组织液都属于内环境,都有运输激素的作用,A正确;
血浆和淋巴都是免疫细胞的生存环境,B正确;
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C错误;
内环境中,血浆中的的蛋白质含量最高,D正确。
4. 下列物质中,在正常情况下不应该出现在人体内环境中的是
A. 抗体 B. 糖原 C. 胰岛素 D. 氨基酸
【答案】B
【解析】
【详解】
内环境的实质是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抗体、胰岛素和氨基酸都在血浆中存在,而糖原存在于肝细胞或肌细胞内,不是细胞外液成分。故选B。
5. 当肌肉细胞缺氧时,pH是降低还是升高?pH的这种变化是由哪种物质引起的?需何种缓冲物质进行调节?
A. 降低、CO2、NaHCO3
B. 升高、CO2、H2 CO3
C. 降低、乳酸、NaHCO3
D. 升高、乳酸、NaHCO3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当肌肉细胞缺氧时,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乳酸,pH降低,需NaHCO3进行调节,以维持内环境PH的相对稳定。C正确。故本题选C。
6.稳态是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属于正常人体内环境的特征是 ( )
A. 血浆的酸碱度近中性,pH为7.35~7.45
B. 血浆的渗透压高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C. 男性每100 mL血液中血红蛋白含量约为12~15 g
D. 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低于37 ℃
【答案】A
【解析】
【详解】A、正常人血浆的PH稳定在7.35-7.45之间,呈弱碱性,与血浆中含有的HCO3-、HPO42-等缓冲物质有关,A正确;
B、一般情况下,血浆的渗透压等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B错误;
C、血红蛋白为红细胞内的蛋白质,不属于细胞外液,因此不是对人体内环境稳态的表述,C错误;
D、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D错误。
故选A。
7.如图表示神经纤维上的生物电现象,关于此图的分析错误的是( )
A. A、C两处表示未兴奋区域,B处表示兴奋区域
B. A、C两处膜外电位相同,B、C两处膜外存在电位差
C. B处产生的兴奋,能刺激A、C两处产生兴奋
D. A处膜外只存在阳离子,B处膜外只存在阴离子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题图可知,A、C两处膜两侧的电位均表现为外正内负,表示未兴奋区域,B处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表示兴奋区域,A正确;由题图可知,A、C两处膜两侧的电位均表现为外正内负,B处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A、C两处膜外电位相同,B、C两处膜外存在电位差而形成局部电流,B正确;由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进行双向传导,所以B处产生的兴奋,能刺激A、C两处产生兴奋,C正确;A、B两处的膜外均存在阳离子和阴离子,D错误。故选D。
8. 某病人能读书看报,也能写作,但却听不懂别人的谈话,这种情况叫听觉性失语症,其受损部位是大脑皮层的( )
A. S区 B. W区
C. H区 D. V区
【答案】C
【解析】
【详解】S区,不能讲话,其他正常;W区,不能写字,其他正常;H区,不能听懂话,其他正常;V区,不能看懂文字,其他正常,C正确。
故选C。
9. 当快速牵拉骨骼肌时,会在d处记录到电位变化过程。据图判断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感受器位于骨骼肌中
B. d处位于传出神经上
C. 从a到d构成一个完整的反射弧
D. 牵拉骨骼肌时,c处可检测到神经递质
【答案】C
【解析】
由图中突触的结构和神经节所在的位置可知,b为传入神经,当快速牵拉骨骼肌时,会在d处记录到电位变化;感受器位于骨骼肌中,A正确;传入神经的胞体在灰质以外,d处位于传出神经上,B正确;从a到d没有效应器,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反射弧,C错误;牵拉骨骼肌时,会在d处记录到电位变化过程,说明有神经兴奋的传递,c处可检测到神经递质,D正确。
10.下列各图箭头表示兴奋在神经元之间或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其中不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C
【解析】
【详解】A、图示兴奋由轴突末梢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下一神经元的细胞体,引起其兴奋或抑制,A正确;
B、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下一神经元的细胞体树突,引起其兴奋或抑制,B正确;
C、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不可能由突触后膜释放,作用于前膜,C错误;
D、图示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电信号,兴奋的传导方向和膜内的电流传导方向一致,其特点是双向、速度快,D正确。
故选C。
11. 如图是某动物一反射弧模式图,b处细胞膜外接电流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①代表感受器,②代表效应器
B. c 处兴奋的传递可以是双向的
C. ③处完成的信号转换是电信号→化学信号
D. a 处接受适宜的刺激,b 处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
【答案】B
【解析】
【详解】A、根据③突触结构分析,①代表感受器,②代表效应器,A正确;
B、兴奋在突触只能由突触前膜传向突触后膜,不能逆向传递,B错误;
C、兴奋以膜电流形式传导到突触小泡,诱导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C正确;
D、a 传入神经纤维处接受适宜的刺激,兴奋会传导到b传出神经纤维处,导致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D正确。
故选B。
12. 如图是突触的亚显微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兴奋的传递只能从A到B
B. ①和②一定有磷脂双分子层
C. ③处的物质以主动运输的方式通过④
D. B可表示神经元、肌细胞或腺体细胞
【答案】C
【解析】
【详解】A、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所以兴奋在A、B之间传递是单向的,A正确;
B、①②都有膜结构,所以组成成分都有磷脂,B正确;
C、①中的物质在②处通过泡吐方式进入③,C错误;
D、④是突触后膜,B可表示神经元、肌细胞或腺体细胞,D正确。
故选C。
13. 静息时,大多数细胞的细胞膜( )
A. 对阴离子的通透性比较大,氯离子大量流出膜外
B. 对阳离子的通透性比较大,钠离子大量流出膜外
C. 对钠离子的通透性比较小,对钾离子的通透性比较大
D. 对钠离子的通透性比较大,对钾离子的通透性比较小
【答案】C
【解析】
【详解】神经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Na+、K+通道关闭,钠离子和钾离子通道抑制,细胞外有大量的钠离子,而细胞内则留下大量的负离子(主要是氯离子)和一些的钾离子,静息电位电荷分布为外正内负,产生的主要原因是K+外流造成的,说明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通透性比较大.故选C。
14.选体重相近、发育正常的四只雄性小狗,甲狗不做任何处理,乙、丙、丁分别做不同手术处理。几个月后,测得四只狗血液中的三种激素的含量(μg/mL)如表所示,
| 甲组 | 乙组 | 丙组 | 丁组 |
甲状腺激素 | 3 | 0.1 | 3.8 | 3 |
雄激素 | 4 | 3.8 | 3.6 | 0.8 |
生长激素 | 6 | 5.8 | 0.1 | 5.6 |
分析:乙、丙、丁三只小狗分别被切除的内分泌腺依次是
A. 甲状腺、垂体、睾丸 B. 甲状腺、睾丸、垂体
C. 垂体、甲状腺、睾丸 D. 睾丸、甲状腺、垂体
【答案】A
【解析】
【详解】甲状腺激素是甲状腺产生,雄激素是由睾丸产生,生长激素是由垂体产生;由表可知,乙缺少甲状腺激素,可能被切除甲状腺;丙缺少生长激素,可能被切除垂体;丁缺少雄激素,可能被切除睾丸;故选A。
15.下列有关激素调节的特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在人体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极少,而1 mg甲状腺激素可使人体产热增加4 200 kJ,这体现了激素调节的微量和高效的特点
B. 激素弥散在体液中,随血液流到全身,传递各种信息
C. 激素只能运输到特定的细胞或器官,这些细胞或器官就是该激素的靶细胞或靶器官
D. 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了,因此体内需要不断地产生激素
【答案】C
【解析】
【详解】A、激素具有调节作用,在生物体内含量少,作用大,体现了激素调节的微量、高效,A正确;
B、激素是一种信息分子,可以随体液全身运输,弥散在体液中,传递各种信息,B正确;
C、激素分子弥散在全身的体液中,可以进行全身运输,但不同的细胞表面糖蛋白不同,所以绝大多数激素只能作用于特定的器官、细胞,C错误;
D、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了,因此,体内需要源源不断的产生激素,以维持激素含量的动态平衡,D正确。
故选C。
16.下列有关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体内大多数内分泌腺都与神经系统的调节有关
B. 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C. 血液中较高浓度的CO2可以刺激呼吸中枢,使呼吸加深加快
D. 垂体是联系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枢纽
【答案】D
【解析】
【详解】A、体内有很多内分泌腺体受神经系统的支配,A正确;
B、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B正确;
C、血液中较高浓度的CO2可以刺激呼吸中枢,使呼吸加深加快,C正确;
D、下丘脑是联系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枢纽,D错误。
故选D。
17.如图是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当受到寒冷刺激时,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
B. 图中①②表示促进作用,④⑤表示反馈调节
C. 如果饮食中碘含量不足, TRH、TSH分泌将增加
D. 当体内产生TSH受体被破坏时,将引起甲状腺功能亢奋
【答案】D
【解析】
【详解】A、寒冷时,下丘脑可以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A正确;
B、据图分析,①②表示促进作用,④⑤表示抑制作用,B正确;
C、碘元素是甲状腺激素的组成元素,如果饮食中碘含量不足,则甲状腺激素合成不足,通过负反馈调节使TRH、TSH分泌增加,C正确;
D、当体内产生TSH受体的抗体时,导致TSH不能和受体正常结合,甲状腺激素分泌会减少,将引起甲状腺功能减退,D错误。
故选D。
18. 稀盐酸直接注入狗的血液中,不会引起胰液分泌;切除通向狗小肠的神经,只留下血管,向小肠内注入稀盐酸,会引起胰液分泌。对这一结果的解释是
A. 这个顽固的神经反射仍然存在,是因为小肠上微小的神经难以剔除干净
B. 盐酸直接刺激了胰腺分泌胰液
C. 盐酸刺激小肠黏膜产生了某种物质,该物质经过血液循环刺激了胰腺分泌胰液
D. 盐酸被小肠吸收,经血液循环刺激了胰腺分泌胰液
【答案】C
【解析】
【详解】A、分泌胰液的原因是盐酸刺激刺激小肠黏膜产生了某种物质,该物质经过血液循环刺激了胰腺分泌胰液,而不是神经作用的结果,A错误;
B、盐酸刺激小肠黏膜产生了某种物质,该物质经过血液循环刺激了胰腺分泌胰液,B错误;
C、盐酸刺激小肠黏膜产生了某种物质,该物质经过血液循环刺激了胰腺分泌胰液,C正确;
D、通过两组实验的对照说明稀盐酸不是促进胰液分泌的直接因素而它会刺激小肠黏膜产生某种物质即后来被人们证实了的促胰液素促进了胰液的分泌,D错误。
故选C。
19.下图表示人体皮肤在不同环境温度下维持体温的方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从上图可知,人体在炎热和寒冷条件下均靠体液调节维持体温
B. 从甲到乙是机体散热的唯一途径,从丙到丁表示机体产热途径
C. 甲和丙表示在寒冷环境中,此时人体维持体温消耗的能量少于乙和丁
D. 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体温感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
【答案】D
【解析】
甲丙是寒冷条件下的调节,乙丁是炎热环境下的调节。其中血管的收缩和舒张是受神经系统控制的,属于神经调节。体温的调节是神经和体液共同作用的结果。甲乙丙丁都是调节机体散热的,图中没有涉及产热途径。甲和丙为维持体温会增加产热弥补低温下多散失的热量,消耗的能量多于乙和丁。ABC错误。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体温感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D正确。
20.下列有关人体水盐平衡调节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抗利尿激素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仍具活性
B. 水盐平衡调节通过神经-体液调节完成
C. 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分泌并由垂体释放
D. 抗利尿激素的释放使尿量减少
【答案】A
【解析】
【详解】A、抗利尿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会被灭活,A错误;
B、水盐平衡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调节的激素是抗利尿激素,所以调节方式是神经-体液调节,B正确;
C、抗利激素是由下丘脑的神经细胞分泌,垂体后叶释放的,C正确;
D、抗利尿激素提高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促进对水分的吸收,使尿量减少,D正确。
故选A。
二、填空题
21.据图回答下列问题:(a~d表示膜结构或管壁,A~D为体液)
(1)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减少,会引起图甲中_____中的液体增多,其结果将会引起_____。
(2)④与①⑥成分上的主要区别在于④中含有较多的_____;④的渗透压大小主要与_____的含量有关,③生存的具体内环境是__________。
(3)血液中红细胞的氧气被组织细胞利用经过的途径为__________(用图乙中的数字表示),共穿过_____层膜结构,CO2浓度最高的为图乙中的[ ]_____。
【答案】 (1). B组织液 (2). 组织水肿 (3). 蛋白质 (4). 无机盐、蛋白质 (5). 组织液和血浆 (6). ⑤→④→③→⑥→⑦ (7). 6 (8). ⑦组织细胞
【解析】
【详解】(1)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减少,组织液回流受阻,B组织液中的液体增多,引起组织水肿。
(2)血浆与组织液和淋巴的主要区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④是血浆,其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③是毛细血管壁,其内为血浆,外为组织液,因此其具体内环境是组织液和血浆。
(3)红细胞内的氧气进入组织细胞要穿过红细胞膜、毛细血管壁细胞(2层膜)、组织细胞膜、线粒体膜(2层膜),共6层膜,方向是⑤→④→③→⑥→⑦;CO2是细胞有氧呼吸产生的,因此二氧化碳浓度最高的结构为图乙中的⑦组织细胞。
22.下丘脑在人体稳态调节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图为下丘脑行使功能的部分过程图,请回答问题。
(1)若刺激甲表示血糖浓度上升,则C细胞为__________细胞,其分泌的__________可以降低血糖。
(2)若刺激甲表示寒冷,皮肤中的__________接受刺激产生兴奋传至下丘脑__________中枢,此时,图中的物质X为__________,它作用于c细胞使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
(3)若物质X表示抗利尿激素,刺激甲为__________,该激素的分泌量增加会促进c细胞__________。
(4)刺激甲引起的神经冲动传至a细胞时,膜外电位变化是_______,a与b通过________(结构)连接,产生的神经冲动通过该结构时发生的信号转变为__________。
【答案】 (1). 胰岛B (2). 胰岛素 (3). 冷觉(温度)感受器 (4). 体温调节 (5).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6). 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7). 重吸收水 (8). 由正变负 (9). 突触 (10).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解析】
【详解】(1)血糖浓度升高,可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使血糖含量下降。
(2)寒冷条件下,皮肤的冷觉(温度)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传至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物质X),促使垂体(c细胞)分泌促甲状腺激素。
(3)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促进c细胞重吸收水,这种调节是神经和体液调节。
(4)下丘脑神经细胞兴奋是,膜外电位由正变为负,两个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连接,在突触中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23.如图表示针刺手指取血时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和传递过程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1)图甲中①〜⑤代表反射弧的组成部分,其中效应器是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效应器由________________组成。
(2)刺激图甲中的④,结合图乙分析此处的电位发生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该变化是由________________引起的,电流表B发生________________次偏转。
(3)刺激图甲中的①,电流表B的指针偏转,说明兴奋可以在③处完成传递过程,该过程中神经递质只能由________________(填写图丙中的数字)释放,作用于________________(填写图丙中的数字)。
(4)若刺激图丙1处,6处没有出现如图乙的电位变化,可能是由于4处以________________的方式释放了________________神经递质。
(5)若在图丙所示的5结构中给予某种药物,再刺激图甲中①,发现电流表B不偏转,但发现图丙5当中的神经递质的量与不放药物时相同,说明该药物是抑制了____________(用图中的标号表示)处的功能。
【答案】 (1). ⑤ (2). 传出神经末梢和相关的肌肉、腺体 (3). 由外正内负变成外负内正 (4). Na+内流 (5). 1 (6). 4 (7). 6 (8). 胞吐 (9). 抑制性 (10). 5、6
【解析】
【详解】(1)图甲中①〜⑤代表反射弧的组成部分,其中效应器是⑤,由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和腺体组成。
(2)刺激甲图中的④,该处由静息状态变为兴奋状态,膜电位由于兴奋时钠离子通道打开,Na+内流,膜电位由外正内负变成外负内正,电流表B发生1次偏转。
(3)刺激图甲中的①,电流表B的指针偏转,说明兴奋可以在③处完成传递过程,该过程中神经递质只能由4是突触前膜传递到6是突触后膜。
(4)若刺激图丙1处,6处没有出现如图乙的电位变化,可能是由于4处以胞吐的方式释放了抑制性神经递质,抑制突触后膜产生动作电位。
(5)若在图丙所示的5结构突触间隙中给予某种药物,再刺激图甲中①,发现电流表B不偏转,但发现图丙5突触间隙当中的神经递质的量与不放药物时相同,说明该药物是抑制了5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的运动或6突触后膜上与受体的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