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22页未读,
继续阅读
甘肃省天水市甘谷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检测地理试题
展开
甘谷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三第四次检测考试
地理试题
第I卷(50分)
本卷共40小题,其中1~30小题每小题1分,31~40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将其选出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多选、错选、漏选均不得分。
徐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旅游资源丰富。下图为某外地游客10月20日在徐州一条南北向街道面向南方拍摄的照片。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1. 照片拍摄的时间可能是
A. 6:00 B. 14:00
C. 10:00 D. 18:00
2. 该时间之后2个小时内,树影将
A. 变短,顺时针移动 B. 变短,逆时针移动
C. 变长,顺时针移动 D. 变长,逆时针移动
【答案】1. C 2. A
【解析】
【1题详解】
10月29日是北半球的冬半年,徐州日出东南,日落西南,地方时6时后日出,18时前日落。图片是徐州市某中学10月29日在一条南北向街道面向南方拍摄的照片,读图可知影子方位为西北,则太阳位于东南,由此可判断拍照时间为上午,照片的拍摄时间最有可能是10:00。故选C。
【2题详解】
由题中图可以看出,图中树木影子朝向西北,太阳位于东南方,该时间之后2个小时内,时间为12:00以前,太阳高度变大,树影将变短,太阳不断向正南方移动,因此影不断向正北方移动,呈顺时针方向移动。故选A。
【点睛】日出方位与昼夜长短:
夏季日出东北、日落西北,冬季日出东南、日落西南,春秋分日出正东、日落正西。北半球冬天,纬度越高,白昼时间短,夜越长;夏天,纬度越高,白昼时间长,夜越短。春秋分日,全球各地昼夜平分。
我国的圭表是世界上最早的计时器,如下图,表为直立的标杆,圭是平卧的尺。用其测量正午日影,可定节气和一年时长。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3. 古人利用圭表连续两次测得表影最长值的时间间隔大致为一个( )
A. 恒星日 B. 太阳日 C. 恒星年 D. 回归年
4. 据《周礼》记载:“冬至……景(影)长一丈三尺,夏至……景(影)长五寸。此长短之极。”当位于北京的圭表测得的影长渐短时,我国北方 ( )
A. 昼长夜短,且昼长变长 B. 昼短夜长,且昼长变短
C. 正午太阳高度角不断变小 D. 日出时间不断提前
【答案】3. D 4. D
【解析】
【分析】
该题主要考查地球的运动。
【3题详解】
古人利用圭表测量正午日影,来定节气和一年时长,利用的是太阳的回归运动的规律。连续两次测得表影最长值的时间间隔大致为一个回归年。故D正确。
【4题详解】
由题干可知,当位于北京的圭表测得的影长渐短时,应为冬至日过后,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昼短夜长,冬至过后太阳直射点北移,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影长渐短时说明我国北方的正午太阳高度角不断变大;太阳直射点北移,北半球昼渐长,我国北方日出时间不断提前。故D正确。
【点睛】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于赤道和北回归线之间,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北极附近出现极昼现象。北半球夏至日,北半球各地昼长达一年中最大值,极昼范围最大;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于赤道和南回归线之间,北半球昼短夜长且纬度越高,昼越短,北极附近出现极夜现象。冬至日时,北半球各地夜长达一年中最大值,极夜范围也最大。该题难度一般。
下图为某山峰周围情况示意图,假若积雪边缘气温为0 ℃。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5. 此时,c点的气温大约为( )
A. 0.6 ℃ B. 1.8 ℃ C. 2.5 ℃ D. 4.6 ℃
6. 沿图中a~b剖面线所绘制的地形剖面图是( )
A. B.
C. D.
【答案】5. B 6. D
【解析】
【分析】
该组题主要考查等高线的判读。
【5题详解】
海拔每降低100 m,气温升高0.6 ℃。从图中可以看出积雪边缘在海拔高度为2500 m的等高线附近,是积雪分布的最低下限,根据题干可知其气温为0 ℃。c点的海拔为2200 m,比积雪边缘海拔高度低300米,通过计算可知c点的气温大约为1.8 ℃。故B正确。
【6题详解】
根据图中剖面线的位置,可以判断a端点海拔为2200 m,b端点海拔在2200~2300 m。在接近a端点的2300 m等高线与2400 m等高线之间有一闭合等高线,由于其内侧有湖泊,所以可以判断该处为一低地,该低地海拔在2200~2300 m,山顶的海拔高度应在2500~2600m之间,根据上面分析可知D正确。故该题正确选项为D。
【点睛】该题要求学生掌握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方法,然后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即可。该题难度一般。
下图为北半球某地某时的近地面等压线分布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7. 若①地此时为晴朗天气,则控制①地的天气系统为 ( )
A. 气旋 B. 反气旋 C. 冷锋 D. 暖锋
8. 若①地为低压中心,②地为高压中心,则图中所示区域可能存在锋面的是 ( )
A. a处 B. b处 C. c处 D. d处
9. 若①地为高压中心,②地为低压中心,则图中b处的风向为 ( )
A. 偏西风 B. 偏东风 C. 偏北风 D. 偏南风
【答案】7. B 8. B 9. D
【解析】
试题分析:
【7题详解】
暖锋控制地区常出现连续性降水天气,冷锋控制地区常出现大风、雨雪和降温天气,气旋中心气流上升,空气在上升过程中,温度不断降低,水汽易凝结,多为阴雨天气,反气旋中心气流下沉,空气在下沉过程中,水汽不易凝结,多为晴朗天气。故选B。
【8题详解】
锋面一般出现在低压槽线附近,若①地为低压中心,②地为高压中心,则图中所示区域可能存在锋面的是b。故选B。
【9题详解】
若①地为高压中心,②地为低压中心,则图中b地的风向为偏南风,所以D正确。
考点:常见天气系统
下图为气压带、风带移动规律示意图。读图完成以下问题。
10. 下列关于图中各纬度带气流运动方向与干湿性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0°~10°盛行下沉气流,干燥
B. 10°~20°盛行东北风,干燥
C. 20°~30°盛行西南风,湿润
D. 30°~40°盛行下沉气流,干燥
11. 若M点位于大陆西岸,则下列四幅图中表示M地气候特征的是
A. A B. B C. C D. D
【答案】10. D 11. D
【解析】
考查气压带风带的性质及对气候的影响。
【10题详解】
从图中看0°—10°S受赤道具低气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多雨,A错;10°S—30°S受到东南信风带影响,BC错;30°S—40°S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盛行下沉气流,干燥,D正确。故选D。
【11题详解】
M地位于30°S—40°S的大陆西岸,为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夏季高温少雨,冬季温和多雨,D正确。ABC错误。故选D。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2. 根据图1中等温线分布特点可知,该海区( )
A. 在北半球,M处有暖流经过
B. 在北半球,M处有寒流经过
C. 在南半球,M处有暖流经过
D. 在南半球,M处有寒流经过
13. M洋流可能出现在图2中( )
A. 丁处 B. 丙处 C. 乙处 D. 甲处
【答案】12. C 13. A
【解析】
【分析】
纬度越低温度越高,等温线的凸向即洋流的流向,从水温高的海区流向水温低的海区为暖流。
【12题详解】
根据图示等温线越向北,数值越大,判断应位于南半球;等温线向高纬方向弯曲,说明有暖流经过,C正确
【13题详解】
结合上题结论,M处为南半球的暖流,根据世界洋流的一般分布规律,南半球中低纬环流的大洋西岸为暖流,即图示的丁处为巴西暖流,A正确。
【点睛】考查寒暖流的判断和洋流的分布规律。本题难度一般,学生只要掌握南北半球气温分布的差异,结合洋流流向与等温线弯曲的关系和世界主要的洋流分布即可判断。
内流河是指不能注入海洋的河流。为内流河提供径流的区域,称为内流区。无流区是指基本上不产生地表径流的地区,这类区域多出现在干旱少雨的地区。
读某国家中部某一内流区位置图,完成下列各题。
14. 图示无流区地表最强烈的外力作用是( )
A. 水蚀 B. 风蚀 C. 冰蚀 D. 水积
15. 图中所示的时令河流程最长的时期,有可能出现在( )
A. 2月 B. 4月 C. 7月 D. 10月
【答案】14. B 15. A
【解析】
【分析】
本组题主要考查河流主要特征及外力作用对地表的塑造。
【14题详解】
根据图中信息判断,该地位于澳大利亚中部地区,无流区为沙漠景观,并结合材料“无流区是指基本上不产生地表径流的地区,这类区域多出现在干旱少雨的地区”,因此可判断出该地区气候干旱,风蚀对地表作用强烈。故B正确。
【15题详解】
图中时令河流程最长的时期应为水源补给最多的时期,该地区时令河的补给水源主要为大气降水,夏季最多,该地地处南半球澳大利亚境内,应为南半球夏季,故A正确。
【点睛】解答该题的关键是对图中地区的定位,然后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即可。该题难度一般。
读某区域地形图(单位:米),完成下列各题。
16. 太原盆地在地质构造上称为( )
A. 冲积平原 B. 向斜 C. 褶皱 D. 地堑
17. 图中杏花村的地貌类型可能是( )
A. 冲积扇 B. 河谷阶地 C. U型谷地 D. 三角洲
【答案】16. D 17. A
【解析】
【分析】
该组题主要考查地质构造与地貌。
【16题详解】
地质构造要依据岩层结构分析,结合图例可知太原盆地两侧是断裂构造,两侧由于地壳抬升形成吕梁山和太岳山,而中间相对下沉形成盆地,说明该盆地是两个断层之间的陷落带,这是地堑的概念。褶皱是岩层发生塑性变形后形成的波状弯曲,向斜是褶皱的形态,而太原盆地并没有出现岩层弯曲形态。冲积平原是外力作用形成的,不是地质构造。故D正确。
【17题详解】
由图示可知,杏花村位于山前河流出山处(等高线向外凸出)的堆积体上,应为断层导致岩层上下错位后形成的流水堆积地貌——冲积扇。河谷阶地要看沿河地表起伏形态。U型谷地则要结合冰川作用,结合上题,太原盆地显然不是冰川侵蚀的结果。三角洲应为河流入湖或河流入海处,杏花村的地理位置没有体现这种交汇特征。故A正确。
【点睛】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或张力,超过了岩层所能承受的强度,岩层发生断裂,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错动、位移,形成断层。大的断层常常形成谷地或陡崖。该题难度一般。
我国最大的咸水湖青海湖是地质时期形成的断陷湖,其形成初期原是一个淡水湖泊13万年前由于构运动的影响,外泄通道堵塞,青海湖演变成了闭塞湖,后来逐渐形成咸水湖,现在青海湖水源主要靠布哈河来补充。湖区风沙活动频繁,盛行西北风,风力较大,土地荒化曾不断加剧,位于布哈河口的鸟岛在20世纪70年代末由湖中孤岛变成半岛,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8. 促使青海湖由淡水湖变为咸水湖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①地壳断裂下陷②地壳隆起③风沙活动频繁④全球气候变暖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19. 湖区东岸N地沙漠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 风化作用 B. 风力堆积 C. 流水堆积 D. 湖水堆积
20. 20世纪70年代末鸟岛由湖中孤岛变成半岛的主要原因是
A. 湖区西部地売断裂上升 B. 入湖水量减少,湖水水位下降
C. 风力堆积作用强烈 D. 引湖水灌溉,导致湖泊面积减小
【答案】18. D 19. B 20. 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地质作用引起的地形的变化,根据材料和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当地的地质作用和地形的变化。
【18题详解】
青藏高原开始不是高原,是一片海,后来地壳运动,青藏高原抬升,海陆变迁,海水慢慢干枯,面积原来越小,一直到现在,海水枯竭成青海湖,同时,地壳运动使原来注入黄河的倒淌河被堵塞,迫使它由东向西流入青海湖,由于外泄通道堵塞,青海湖演变成了闭塞湖。加上全球气候变暖,气候变干,青海湖彻底变成咸水湖。选择D。
【19题详解】
湖区风沙活动频繁,盛行西北风,风力较大,土地荒漠化曾不断加剧,西北风将沙子吹到湖区东岸N地沉积形成沙漠,选择B。
【20题详解】
20世纪70年代末鸟岛由湖中孤岛变成半岛的主要原因不可能是 湖区西部地壳断裂上升,若 断裂漏水,整个湖都可能没有水,再说近几十年没有发生大的断裂运动,A错;近几十年气候变干, 入湖水量减少,湖水水位下降,B对; 风力堆积作用不可能这么大,C错;咸水湖不能 引湖水灌溉,D错。
从秦岭第二高峰鳌山(海拔3 475 m)沿山脊徒步至第一高峰太白山(海拔3 767 m)的户外徒步线路——鳌太线,以山水形胜而出名。但其积雪多、难度大、危险性高对户外爱好者提出挑战,尤其以称为“石海”一段的路段最难,基本上是在碎石上攀爬。下图示意“石海”景观与秦岭太白山北坡植被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1. 推测“石海”出现的位置在
A. 落叶阔叶林之下
B. 落叶阔叶林与针阔混交林之间
C. 针阔混交林与高山灌丛草甸之间
D. 高山灌丛草甸之上
22. 与“石海”形成过程关系最密切的因素是
A. 气温的日变化 B. 气温的季节变化
C. 降水的日变化 D. 降水的季节变化
【答案】21. D 22. A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山地垂直地带性这一知识以及相关的读图分析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结合题干材料,“石海”主要出现在秦岭第二高峰鳌山(海拔3 475米)沿山脊徒步至第一高峰太白山(海拔3 767米)之间,对照由图可知,其位置应该在高山灌丛草甸之上,故答案选D 。
【22题详解】
读图分析可知,该处“石海”岩石比较破碎,形成主要是由于气温的日较差较大,水的冻融作用频繁,岩石风化作用强烈,导致崩解破碎。出题目的选项外,石海的形成还与地质,地形等因素相关,对应答案选A。
按人口年龄结构,一个地区可分为少年儿童人口(0~14岁)、劳动年龄人口(15~59岁)和老年人口(60岁及以上)三部分。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2010年上海常住人口2 302万,劳动年龄人口1 644万,占比71.44%。下图为2010年上海常住人口金字塔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3. 上海劳动年龄人口比重高的主要原因有( )
①劳动力的大量迁入 ②死亡率低
③出生率低 ④经济发展水平高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③
24. 图示人口增长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
A. 失业人口过多 B. 老龄化问题突出
C. 性别比例失调 D. 中小学教师过剩
25. 根据此模式发展趋势,为了维持城市发展活力,上海市应该( )
A. 保持一定的人口迁入 B. 把工业迁移到郊外
C. 严控外来人口的迁入 D.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答案】23. D 24. B 25. A
【解析】
【23题详解】
上海市就业机会多,吸引了大量劳动年龄人口迁入,增加了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①正确;由图可知,上海老年人口较多,死亡率不会很低,②错;出生率低直接导致少年儿童比重低,相对增加了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③正确;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不一定高,如西方一些发达国家老龄化问题突出、劳动年龄人口缺乏,④错。因此①③正确,故答案选D项。
【24题详解】
由图可知,上海市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最高,老年人口比重较大,但少年儿童人口的比重偏低,属于现代型人口增长模式,这一人口增长模式的突出问题是人口老龄化;由图可知,人口性别比例并没有失调。故答案选B项。
【25题详解】
“维持城市发展活力”,就是促进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保持一定的(劳动)人口迁入;工业迁移到郊外会影响城市经济发展;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是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因此A正确,BCD错误。故答案选A。
读北京市人口发展数据示意图(单位:万人),完成下列各题。
26. 据图可知2011~2014年北京市( )
A. 常住人口增速小于常住外来人口增速
B. 2013年以后城市中心逐渐衰落
C. 常住外来人口与常住人口协调发展
D. 2013年后常住外来人口减少
27. 北京常住外来人口增速减小的主要原因是( )
A. 经济增速回调
B. 受叶落归根传统思想的影响
C. 北京环境污染严重
D. 受到当地人们的歧视
【答案】26. A 27. A
【解析】
试题分析:
【26题详解】
看图的比降,可知常住人口的减速远小于外来人口减速,A正确;2013年以后人口增长的更慢了,但是人口仍在增加,城市中心不衰落,B、D错;由图可知常住人口与常住外来人口不协调发展,如果协调发展两者的增速应该是平行的,C错。选A正确。
【27题详解】
2013年以后,北京常住外来人口增速减少,主要是政府经济增速回调,人口不再盲目的外迁;与传统思想和对外来人口的歧视无关;北京环境近年来在好转。选A正确。
考点:主要考查人口与城市及读图能力,人口迁移的原因。
下图为北京市某区域景观图。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28. 图示景观所在功能区的类型为
A. 高级住宅区 B. 历史文化区 C. 中心商务区 D. 科教文化区
29. 影响图示景观所在功能区形成的主要因素是
A. 行政因素 B. 经济因素 C. 历史因素 D. 环境因素
【答案】28. B 29. C
【解析】
【分析】
该组题主要考查城市功能分区及形成原因。
【28题详解】
读图可知,该图所示为北京故宫景观,所在功能区是历史文化区。这里是古代建筑,是历史文化景观区,只可以参观,游览,不是居住区,也不是中心商务区和科教文化区。故B正确。
【29题详解】
该景观功能形成的主要因素是历史因素,是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物质文化景观。经济、行政、环境对景观保存有影响,对历史文化景观形成影响不大。故C正确。
【点睛】该题主要通过“北京市某区域的景观图”确定该景观的类型,进而判断影响该景观形成的因素,该题难度一般。
国务院办公厅2015年10月印发《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部署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工作。下图为海绵城市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30. 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可以( )
A. 减轻城市交通拥堵 B. 减轻城市雨涝问题
C. 调整城市产业结构 D. 避免耕地面积减少
31. 海绵城市的建设需要有“海绵体”。关于“海绵体”的说法正确的有( )
①透水路面不是“海绵体” ②改变了城市水循环的类型③改变了城市的人文景观 ④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④
【答案】30. B 31. C
【解析】
【30题详解】
海绵城市的建设,利于雨水下渗,补充地下水,减少地表径流,减轻城市雨涝问题,B正确;
城市交通拥堵主要是城市道路规划不合理和现在交通车辆增多造成,海绵城市不能缓解该问题,A错误;海绵城市建设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不大,C错误;耕地面积的减少主要原因是城市化导致城市规模扩大,从而占用耕地,与海绵城市的建设关系不大,D错误;故答案选B项。
【31题详解】
由图中信息可以推断出海绵城市指的是城市像海绵一样,在下雨时可以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透水路面是“海绵体”;城市水循环类型取决于水循环的空间位置,与城市建设无关;“海绵体”是人为建设的景观,会改变城市的人文景观;城市绿地、湖泊的建设会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因此③④正确,故答案选C项。
中国传统村落,指村落形成较早,拥有较丰富的文化与自然资源,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经济、社会价值,应予以保护的村落。读中国传统村落在八大地区的空间分布图,回答下面小题。
32. 由图可知,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是
A. 北多南少 B. 东多西少 C. 西南地区最多 D. 西北地区最少
33. 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影响因素较小的是
A. 离海远近 B. 地形地貌 C. 文化习俗 D. 农耕文明
【答案】32. C 33. A
【解析】
试题分析:
【32题详解】
中国传统村落,指村落形成较早,拥有较丰富的文化与自然资源,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经济、社会价值,应予以保护的村落,从图中可以看出,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是西多东少、南多北少,西南地区最多,东北地区最少,所以C正确。
【33题详解】
中国传统村落,指村落形成较早,拥有较丰富的文化与自然资源,对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影响较大的因素有地形地貌、文化习俗、农耕文明,和距海远近关系不大。故选A。
考点:区域的含义
下图中阴影区域为铁观音茶产地,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34. 铁观音产地适宜种植茶树的自然条件是( )
A. 海拔较低,热量充足
B. 雨水充沛,云雾较多
C. 昼夜温差小
D. 日照时间长
35. 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发现,E地比F地更适于铁观音的种植,主要原因是E地比F地( )
A. 坡度陡 B. 纬度高
C. 劳动力多 D. 更加适合商业化生产
【答案】34. B 35. D
【解析】
试题分析:
【34题详解】
该地地处我国东南沿海,是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海拔较高,山区多云雾,相对湿度大。低山地区坡度适宜,排水良好,土壤为酸性,富含化学微量元素的红黄壤。选B正确。
【35题详解】
EF两地纬度相差不大,由图示等高线图可知:E处等高线比F更为稀疏,E处坡度缓,物质迁移的速度慢,泥沙容易沉积,侵蚀作用较弱,土壤厚度更厚,土壤水分条件更好,肥力更高,更加适合商业化生产。选D正确。
考点:主要考查茶生长的地理条件。
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农业景观。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36. 图中农业地域类型属于
A. 商品谷物农业 B. 混合农业 C. 大牧场放牧业 D. 水稻种植业
37.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图中箭头表示该地农业生产忙季和闲季错开 B. 该地农业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发展
C. 水热条件决定着该地农产品类型和规模 D. 该地位于我国华北平原
【答案】36. B 37. B
【解析】
试题分析:
【36题详解】
仔细读图,注意该区域农业产品类型及其分布,推断农业地域类型;由图中各种鱼类等可以推断该区域有水产养殖业,同时附近有以水稻、甘蔗、蔬菜等种植业混合,因而该区域农业地域类型属于混合农业,故选项B正确。
【37题详解】
据材料及其图形可知,图中箭头表示种植业与水产养殖业之间的物质流动方向,故排除选项A、B;该地应该位于我国珠江三角洲,这种基塘农业充分利用了自然界中物质和能量,利于农业生态系统良性发展;决定该地农产品类型和规模的因素主要是市场;忙闲季错开是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特点,故选项B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下表为我国四省(区)水稻、小麦、棉花和甜菜播种面积(单位:千公顷)数据。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38. 表中②代表的农作物是( )
A. 甜菜 B. 棉花 C. 水稻 D. 小麦
39. 江西省无农作物③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
A. 气候 B. 地形 C. 市场 D. 交通
40. 与河北省比较,黑龙江省农作物④分布面积更大的主要原因是( )
A. 平原面积广大 B. 土壤深厚肥沃 C. 机械化水平高 D. 灌溉水源充足
【答案】38. B 39. A 40. D
【解析】
【分析】
试题考查农业区位因素。
【38题详解】
读图可知,①在河北省分布面积最大,应当为小麦;②在新疆和河北分布面积大,而高纬度的黑龙江则没有分布,应当为棉花;③在黑龙江和新疆分布面积大,为喜温凉的甜菜;④在江西和黑龙江分布面积大,应为水稻,B正确。故选B。
【39题详解】
由上题分析可知,农作物③为甜菜,适宜分布在温凉的气候区,在我国主要分布在中温带地区,而江西为亚热带气候,不适直甜菜分布,A正确。故选A。
【40题详解】
由上题分析可知,农作物④为水稻,黑龙江夏季高温多雨且有众多河流提供水源,而河北省地表径流少,水源缺乏,不适直种植水稻,D正确。
【点睛】我国农业的区域差异: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地区,主要是旱地,灌溉多采用水浇形式,种植的农作物有小麦、棉花、花生、甜菜等,东北地区一年一熟,华北平原两年三熟或一年一熟;秦岭-淮河一线以南,主要是水田,广泛种植水稻,此外,棉花、油菜、甘蔗等农作物的种植面积也较广,大部分地区一年两熟至三熟。
第Ⅱ卷(50分)
本卷共有4个小题,请考生根据要求作答,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
41.读某流域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描述图中河流的水文特征。
(2)图中M地葡萄种植广泛,且葡萄的含糖量很高,试分析其原因。
(3)据统计,图中河流河口三角洲每年都向外延伸很多,试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答案】(1)径流量大且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含沙量较大;无结冰期。
(2)地中海气候区夏季炎热干燥,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有机物的积累;临近河流,灌溉水源较充足;位于河流下游,土壤肥沃。
(3)河流支流较多,泥沙来源广;河流流速缓慢,有利于泥沙淤积;入海口处海底较浅;受海水的顶托作用.
【解析】
【分析】
该题主要考查流域的开发条件和区域农业发展的条件。
【详解】(1)河流的水文特征,可以从河流的水位、流量、汛期、含沙量等方面去分析。由图示可知,该河位于地中海气候区,该地区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河流径流量大且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图示河流支流较多,泥沙来源广,河流含沙量较大;地中海气候冬季均温在0℃以上,因此该河无结冰期。
(2)可以从该地的气候、地形、土壤等条件去分析,读图可知,M地主要为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光照充足,有利于作物有机物积累,且该地位于河流下游,土壤肥沃,灌溉水源便利。
(3)三角洲面积增大的原因可从河流的流速、海水的顶托作用、沿海大陆架的深度等方面去分析。由图示可知,河流支流较多,泥沙来源广;河流流速缓慢,有利于泥沙淤积;入海口处海底较浅;受海水的顶托作用。
【点睛】解答该题首先通过图示内容确定区域位置,然后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归纳,该题难度一般。
4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当前我国许多大城市面临通风、采光条件差、交通拥堵等一系列问题。“十三五”期间,我国新建小区将推广街区制,实现住宅小区内部道路公共化。下图是“我国华北某城市道路及街区布局俯视图”。
(1)说明风对大气污染物的影响。
(2)分析该城市道路走向对创造宜居环境的有利影响。
(3)说明城市住宅小区内部道路公共化对城市化的有利影响。
【答案】(1)有利于污染物扩散,加快空气净化速度;扩大污染范围。
(2)西北—东南向和东北—西南向道路利于街道两侧建筑物采光;(西北—东南向)利于季风的深入(形成季风通道),利于大气污染物扩散,改善大气质量。
(3)有利于合理布局城市交通网,缓解交通拥堵和交通污染;促进土地节约利用(提高了土地利用率)。
【解析】
试题分析:
(1)风对大气污染的影响要从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两方面进行分析。有利影响是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快净化速度。不利影响为扩大污染范围。
(2)该城市道路走向对创造宜居环境的有利影响主要从街道走向对采光以及大气污染的影响。读图可知,图中街道为西北-东南走向,华北地区为温带季风气候,冬季盛行西北风,夏季盛行东南风,道路走向与盛行风向相同,有利于空气流通,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同时街道与子午线呈一夹角,使道路两侧建筑物有利于采光。
(3)城市住宅小区内部道路公共化对城市化的有利影响主要从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角度考虑。城市化过程中由于人口密集,交通拥挤,污染加重,用地紧张状况。而小区道路公共化有利于缓解城市交通拥堵以及污染,缓解用地紧张状况。
考点:城市合理布局对城市环境及城市化的影响
43.下图为“2000年、2010年中国各省区人口老龄化程度分布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描述2000年到2010年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变化特点。
(2)2000年到2010年川渝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加重,请说明其原因并提出合理的应对措施。
【答案】(1)我国老龄化程度整体加重;部分省区进入深度老龄化;进入老龄化的省区增多(或进入老龄化的地区范围加大);老龄化省区由分散分布到集中连片。
(2)原因:人口出生率下降;医疗卫生水平提高,人口寿命增长;青壮年劳动力持续迁出。
应对措施:调整完善生育政策(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完善社会福利制度;政策引导,鼓励青年回乡创业。
【解析】
【分析】
考查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变化特点,老龄化的应对措施。
【详解】(1)结合图示,从老龄化的程度、老龄化的分布状况进行分析。一些区域由未达老龄化到浅度老龄化、浅度老龄化到深度老龄化,老龄化程度整体加重;图中老龄化省区增多,范围增大;2000年老龄化省区呈分散分布,2010年老龄化省区集中连片分布。
(2)川渝地区人口老龄化的原因一方面从人口的平均寿命(人口数量的自然变化) 分析,另一方面要从青壮年劳动力人口外迁(人口数量的机械变化)角度分析。解决的措施一方面从减缓当地老龄化角度,即鼓励青壮年劳动力回迁,完善生育政策等角度回答, 另一方面要从具体解决养老问题,即完善社会福利制度等方面回答。
44.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猴面包树是一种喜温的热带树种,一般有10多米高,主要分布区的年平均温度在20 ℃~30 ℃,树干虽然都很粗,木质却非常疏松,可谓外强中干、表硬里软,耐旱力极强,不宜生长在有霜冻和过于湿热的地区。目前,全世界只有马达加斯加岛保存有成片的猴面包树林。下面左图为马达加斯加岛地形简图,右图为猴面包树林景观图。
(1)据图描述马达加斯加岛的地形地势特征,并说明其对降水的影响。
(2)猴面包树主要分布于马达加斯加岛东侧还是西侧?试说明原因。
(3)试分析猴面包树耐旱力极强的原因。
【答案】(1)地形地势特征:中间高、四周低;以山地为主,两侧沿海为平原。对降水的影响:东坡为东南信风的迎风坡,降水多;西坡为背风坡,降水少。
(2)西侧。原因:西侧为热带草原气候,分干湿两季;猴面包树不宜生长在过于湿热的地区。
(3)树干高大,根系发达,湿季可以贮存大量水分;树干粗,表硬里软,利于存水,有助于度过干季。
【解析】
【分析】
该题主要考查世界区域地理的相关问题。
【详解】(1)该题主要从地势倾斜状况、地形类型组合状况、地形区分布以及盛行风等方面分析。读左图“马达加斯加岛地形简图”可知,该岛地势中间高、四周低;以山地为主,两侧沿海为平原。根据纬度判定该区盛行东南信风,东坡为东南信风的迎风坡,降水多;西坡为背风坡,降水少。
(2)结合材料中面包树的特征,可判定其主要分布于气候相对干旱的地区,即马达加斯加岛的西侧,因为西侧为热带草原气候,分干湿两季;猴面包树不宜生长在过于湿热的地区。
(3)分析猴面包树耐旱力极强的原因,结合猴面包树的特征和干湿两季的气候特征分析即可。由材料可知,猴面包树树干高大,根系发达,湿季可以贮存大量水分;树干粗,表硬里软,利于存水,有助于度过干季。
【点睛】该题主要通过阅读材料和图示,获取相关信息。该题难度一般。
地理试题
第I卷(50分)
本卷共40小题,其中1~30小题每小题1分,31~40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将其选出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多选、错选、漏选均不得分。
徐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旅游资源丰富。下图为某外地游客10月20日在徐州一条南北向街道面向南方拍摄的照片。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1. 照片拍摄的时间可能是
A. 6:00 B. 14:00
C. 10:00 D. 18:00
2. 该时间之后2个小时内,树影将
A. 变短,顺时针移动 B. 变短,逆时针移动
C. 变长,顺时针移动 D. 变长,逆时针移动
【答案】1. C 2. A
【解析】
【1题详解】
10月29日是北半球的冬半年,徐州日出东南,日落西南,地方时6时后日出,18时前日落。图片是徐州市某中学10月29日在一条南北向街道面向南方拍摄的照片,读图可知影子方位为西北,则太阳位于东南,由此可判断拍照时间为上午,照片的拍摄时间最有可能是10:00。故选C。
【2题详解】
由题中图可以看出,图中树木影子朝向西北,太阳位于东南方,该时间之后2个小时内,时间为12:00以前,太阳高度变大,树影将变短,太阳不断向正南方移动,因此影不断向正北方移动,呈顺时针方向移动。故选A。
【点睛】日出方位与昼夜长短:
夏季日出东北、日落西北,冬季日出东南、日落西南,春秋分日出正东、日落正西。北半球冬天,纬度越高,白昼时间短,夜越长;夏天,纬度越高,白昼时间长,夜越短。春秋分日,全球各地昼夜平分。
我国的圭表是世界上最早的计时器,如下图,表为直立的标杆,圭是平卧的尺。用其测量正午日影,可定节气和一年时长。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3. 古人利用圭表连续两次测得表影最长值的时间间隔大致为一个( )
A. 恒星日 B. 太阳日 C. 恒星年 D. 回归年
4. 据《周礼》记载:“冬至……景(影)长一丈三尺,夏至……景(影)长五寸。此长短之极。”当位于北京的圭表测得的影长渐短时,我国北方 ( )
A. 昼长夜短,且昼长变长 B. 昼短夜长,且昼长变短
C. 正午太阳高度角不断变小 D. 日出时间不断提前
【答案】3. D 4. D
【解析】
【分析】
该题主要考查地球的运动。
【3题详解】
古人利用圭表测量正午日影,来定节气和一年时长,利用的是太阳的回归运动的规律。连续两次测得表影最长值的时间间隔大致为一个回归年。故D正确。
【4题详解】
由题干可知,当位于北京的圭表测得的影长渐短时,应为冬至日过后,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昼短夜长,冬至过后太阳直射点北移,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影长渐短时说明我国北方的正午太阳高度角不断变大;太阳直射点北移,北半球昼渐长,我国北方日出时间不断提前。故D正确。
【点睛】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于赤道和北回归线之间,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北极附近出现极昼现象。北半球夏至日,北半球各地昼长达一年中最大值,极昼范围最大;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于赤道和南回归线之间,北半球昼短夜长且纬度越高,昼越短,北极附近出现极夜现象。冬至日时,北半球各地夜长达一年中最大值,极夜范围也最大。该题难度一般。
下图为某山峰周围情况示意图,假若积雪边缘气温为0 ℃。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5. 此时,c点的气温大约为( )
A. 0.6 ℃ B. 1.8 ℃ C. 2.5 ℃ D. 4.6 ℃
6. 沿图中a~b剖面线所绘制的地形剖面图是( )
A. B.
C. D.
【答案】5. B 6. D
【解析】
【分析】
该组题主要考查等高线的判读。
【5题详解】
海拔每降低100 m,气温升高0.6 ℃。从图中可以看出积雪边缘在海拔高度为2500 m的等高线附近,是积雪分布的最低下限,根据题干可知其气温为0 ℃。c点的海拔为2200 m,比积雪边缘海拔高度低300米,通过计算可知c点的气温大约为1.8 ℃。故B正确。
【6题详解】
根据图中剖面线的位置,可以判断a端点海拔为2200 m,b端点海拔在2200~2300 m。在接近a端点的2300 m等高线与2400 m等高线之间有一闭合等高线,由于其内侧有湖泊,所以可以判断该处为一低地,该低地海拔在2200~2300 m,山顶的海拔高度应在2500~2600m之间,根据上面分析可知D正确。故该题正确选项为D。
【点睛】该题要求学生掌握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方法,然后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即可。该题难度一般。
下图为北半球某地某时的近地面等压线分布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7. 若①地此时为晴朗天气,则控制①地的天气系统为 ( )
A. 气旋 B. 反气旋 C. 冷锋 D. 暖锋
8. 若①地为低压中心,②地为高压中心,则图中所示区域可能存在锋面的是 ( )
A. a处 B. b处 C. c处 D. d处
9. 若①地为高压中心,②地为低压中心,则图中b处的风向为 ( )
A. 偏西风 B. 偏东风 C. 偏北风 D. 偏南风
【答案】7. B 8. B 9. D
【解析】
试题分析:
【7题详解】
暖锋控制地区常出现连续性降水天气,冷锋控制地区常出现大风、雨雪和降温天气,气旋中心气流上升,空气在上升过程中,温度不断降低,水汽易凝结,多为阴雨天气,反气旋中心气流下沉,空气在下沉过程中,水汽不易凝结,多为晴朗天气。故选B。
【8题详解】
锋面一般出现在低压槽线附近,若①地为低压中心,②地为高压中心,则图中所示区域可能存在锋面的是b。故选B。
【9题详解】
若①地为高压中心,②地为低压中心,则图中b地的风向为偏南风,所以D正确。
考点:常见天气系统
下图为气压带、风带移动规律示意图。读图完成以下问题。
10. 下列关于图中各纬度带气流运动方向与干湿性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0°~10°盛行下沉气流,干燥
B. 10°~20°盛行东北风,干燥
C. 20°~30°盛行西南风,湿润
D. 30°~40°盛行下沉气流,干燥
11. 若M点位于大陆西岸,则下列四幅图中表示M地气候特征的是
A. A B. B C. C D. D
【答案】10. D 11. D
【解析】
考查气压带风带的性质及对气候的影响。
【10题详解】
从图中看0°—10°S受赤道具低气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多雨,A错;10°S—30°S受到东南信风带影响,BC错;30°S—40°S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盛行下沉气流,干燥,D正确。故选D。
【11题详解】
M地位于30°S—40°S的大陆西岸,为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夏季高温少雨,冬季温和多雨,D正确。ABC错误。故选D。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2. 根据图1中等温线分布特点可知,该海区( )
A. 在北半球,M处有暖流经过
B. 在北半球,M处有寒流经过
C. 在南半球,M处有暖流经过
D. 在南半球,M处有寒流经过
13. M洋流可能出现在图2中( )
A. 丁处 B. 丙处 C. 乙处 D. 甲处
【答案】12. C 13. A
【解析】
【分析】
纬度越低温度越高,等温线的凸向即洋流的流向,从水温高的海区流向水温低的海区为暖流。
【12题详解】
根据图示等温线越向北,数值越大,判断应位于南半球;等温线向高纬方向弯曲,说明有暖流经过,C正确
【13题详解】
结合上题结论,M处为南半球的暖流,根据世界洋流的一般分布规律,南半球中低纬环流的大洋西岸为暖流,即图示的丁处为巴西暖流,A正确。
【点睛】考查寒暖流的判断和洋流的分布规律。本题难度一般,学生只要掌握南北半球气温分布的差异,结合洋流流向与等温线弯曲的关系和世界主要的洋流分布即可判断。
内流河是指不能注入海洋的河流。为内流河提供径流的区域,称为内流区。无流区是指基本上不产生地表径流的地区,这类区域多出现在干旱少雨的地区。
读某国家中部某一内流区位置图,完成下列各题。
14. 图示无流区地表最强烈的外力作用是( )
A. 水蚀 B. 风蚀 C. 冰蚀 D. 水积
15. 图中所示的时令河流程最长的时期,有可能出现在( )
A. 2月 B. 4月 C. 7月 D. 10月
【答案】14. B 15. A
【解析】
【分析】
本组题主要考查河流主要特征及外力作用对地表的塑造。
【14题详解】
根据图中信息判断,该地位于澳大利亚中部地区,无流区为沙漠景观,并结合材料“无流区是指基本上不产生地表径流的地区,这类区域多出现在干旱少雨的地区”,因此可判断出该地区气候干旱,风蚀对地表作用强烈。故B正确。
【15题详解】
图中时令河流程最长的时期应为水源补给最多的时期,该地区时令河的补给水源主要为大气降水,夏季最多,该地地处南半球澳大利亚境内,应为南半球夏季,故A正确。
【点睛】解答该题的关键是对图中地区的定位,然后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即可。该题难度一般。
读某区域地形图(单位:米),完成下列各题。
16. 太原盆地在地质构造上称为( )
A. 冲积平原 B. 向斜 C. 褶皱 D. 地堑
17. 图中杏花村的地貌类型可能是( )
A. 冲积扇 B. 河谷阶地 C. U型谷地 D. 三角洲
【答案】16. D 17. A
【解析】
【分析】
该组题主要考查地质构造与地貌。
【16题详解】
地质构造要依据岩层结构分析,结合图例可知太原盆地两侧是断裂构造,两侧由于地壳抬升形成吕梁山和太岳山,而中间相对下沉形成盆地,说明该盆地是两个断层之间的陷落带,这是地堑的概念。褶皱是岩层发生塑性变形后形成的波状弯曲,向斜是褶皱的形态,而太原盆地并没有出现岩层弯曲形态。冲积平原是外力作用形成的,不是地质构造。故D正确。
【17题详解】
由图示可知,杏花村位于山前河流出山处(等高线向外凸出)的堆积体上,应为断层导致岩层上下错位后形成的流水堆积地貌——冲积扇。河谷阶地要看沿河地表起伏形态。U型谷地则要结合冰川作用,结合上题,太原盆地显然不是冰川侵蚀的结果。三角洲应为河流入湖或河流入海处,杏花村的地理位置没有体现这种交汇特征。故A正确。
【点睛】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或张力,超过了岩层所能承受的强度,岩层发生断裂,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错动、位移,形成断层。大的断层常常形成谷地或陡崖。该题难度一般。
我国最大的咸水湖青海湖是地质时期形成的断陷湖,其形成初期原是一个淡水湖泊13万年前由于构运动的影响,外泄通道堵塞,青海湖演变成了闭塞湖,后来逐渐形成咸水湖,现在青海湖水源主要靠布哈河来补充。湖区风沙活动频繁,盛行西北风,风力较大,土地荒化曾不断加剧,位于布哈河口的鸟岛在20世纪70年代末由湖中孤岛变成半岛,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8. 促使青海湖由淡水湖变为咸水湖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①地壳断裂下陷②地壳隆起③风沙活动频繁④全球气候变暖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19. 湖区东岸N地沙漠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 风化作用 B. 风力堆积 C. 流水堆积 D. 湖水堆积
20. 20世纪70年代末鸟岛由湖中孤岛变成半岛的主要原因是
A. 湖区西部地売断裂上升 B. 入湖水量减少,湖水水位下降
C. 风力堆积作用强烈 D. 引湖水灌溉,导致湖泊面积减小
【答案】18. D 19. B 20. 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地质作用引起的地形的变化,根据材料和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当地的地质作用和地形的变化。
【18题详解】
青藏高原开始不是高原,是一片海,后来地壳运动,青藏高原抬升,海陆变迁,海水慢慢干枯,面积原来越小,一直到现在,海水枯竭成青海湖,同时,地壳运动使原来注入黄河的倒淌河被堵塞,迫使它由东向西流入青海湖,由于外泄通道堵塞,青海湖演变成了闭塞湖。加上全球气候变暖,气候变干,青海湖彻底变成咸水湖。选择D。
【19题详解】
湖区风沙活动频繁,盛行西北风,风力较大,土地荒漠化曾不断加剧,西北风将沙子吹到湖区东岸N地沉积形成沙漠,选择B。
【20题详解】
20世纪70年代末鸟岛由湖中孤岛变成半岛的主要原因不可能是 湖区西部地壳断裂上升,若 断裂漏水,整个湖都可能没有水,再说近几十年没有发生大的断裂运动,A错;近几十年气候变干, 入湖水量减少,湖水水位下降,B对; 风力堆积作用不可能这么大,C错;咸水湖不能 引湖水灌溉,D错。
从秦岭第二高峰鳌山(海拔3 475 m)沿山脊徒步至第一高峰太白山(海拔3 767 m)的户外徒步线路——鳌太线,以山水形胜而出名。但其积雪多、难度大、危险性高对户外爱好者提出挑战,尤其以称为“石海”一段的路段最难,基本上是在碎石上攀爬。下图示意“石海”景观与秦岭太白山北坡植被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1. 推测“石海”出现的位置在
A. 落叶阔叶林之下
B. 落叶阔叶林与针阔混交林之间
C. 针阔混交林与高山灌丛草甸之间
D. 高山灌丛草甸之上
22. 与“石海”形成过程关系最密切的因素是
A. 气温的日变化 B. 气温的季节变化
C. 降水的日变化 D. 降水的季节变化
【答案】21. D 22. A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山地垂直地带性这一知识以及相关的读图分析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结合题干材料,“石海”主要出现在秦岭第二高峰鳌山(海拔3 475米)沿山脊徒步至第一高峰太白山(海拔3 767米)之间,对照由图可知,其位置应该在高山灌丛草甸之上,故答案选D 。
【22题详解】
读图分析可知,该处“石海”岩石比较破碎,形成主要是由于气温的日较差较大,水的冻融作用频繁,岩石风化作用强烈,导致崩解破碎。出题目的选项外,石海的形成还与地质,地形等因素相关,对应答案选A。
按人口年龄结构,一个地区可分为少年儿童人口(0~14岁)、劳动年龄人口(15~59岁)和老年人口(60岁及以上)三部分。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2010年上海常住人口2 302万,劳动年龄人口1 644万,占比71.44%。下图为2010年上海常住人口金字塔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3. 上海劳动年龄人口比重高的主要原因有( )
①劳动力的大量迁入 ②死亡率低
③出生率低 ④经济发展水平高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③
24. 图示人口增长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
A. 失业人口过多 B. 老龄化问题突出
C. 性别比例失调 D. 中小学教师过剩
25. 根据此模式发展趋势,为了维持城市发展活力,上海市应该( )
A. 保持一定的人口迁入 B. 把工业迁移到郊外
C. 严控外来人口的迁入 D.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答案】23. D 24. B 25. A
【解析】
【23题详解】
上海市就业机会多,吸引了大量劳动年龄人口迁入,增加了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①正确;由图可知,上海老年人口较多,死亡率不会很低,②错;出生率低直接导致少年儿童比重低,相对增加了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③正确;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不一定高,如西方一些发达国家老龄化问题突出、劳动年龄人口缺乏,④错。因此①③正确,故答案选D项。
【24题详解】
由图可知,上海市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最高,老年人口比重较大,但少年儿童人口的比重偏低,属于现代型人口增长模式,这一人口增长模式的突出问题是人口老龄化;由图可知,人口性别比例并没有失调。故答案选B项。
【25题详解】
“维持城市发展活力”,就是促进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保持一定的(劳动)人口迁入;工业迁移到郊外会影响城市经济发展;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是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因此A正确,BCD错误。故答案选A。
读北京市人口发展数据示意图(单位:万人),完成下列各题。
26. 据图可知2011~2014年北京市( )
A. 常住人口增速小于常住外来人口增速
B. 2013年以后城市中心逐渐衰落
C. 常住外来人口与常住人口协调发展
D. 2013年后常住外来人口减少
27. 北京常住外来人口增速减小的主要原因是( )
A. 经济增速回调
B. 受叶落归根传统思想的影响
C. 北京环境污染严重
D. 受到当地人们的歧视
【答案】26. A 27. A
【解析】
试题分析:
【26题详解】
看图的比降,可知常住人口的减速远小于外来人口减速,A正确;2013年以后人口增长的更慢了,但是人口仍在增加,城市中心不衰落,B、D错;由图可知常住人口与常住外来人口不协调发展,如果协调发展两者的增速应该是平行的,C错。选A正确。
【27题详解】
2013年以后,北京常住外来人口增速减少,主要是政府经济增速回调,人口不再盲目的外迁;与传统思想和对外来人口的歧视无关;北京环境近年来在好转。选A正确。
考点:主要考查人口与城市及读图能力,人口迁移的原因。
下图为北京市某区域景观图。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28. 图示景观所在功能区的类型为
A. 高级住宅区 B. 历史文化区 C. 中心商务区 D. 科教文化区
29. 影响图示景观所在功能区形成的主要因素是
A. 行政因素 B. 经济因素 C. 历史因素 D. 环境因素
【答案】28. B 29. C
【解析】
【分析】
该组题主要考查城市功能分区及形成原因。
【28题详解】
读图可知,该图所示为北京故宫景观,所在功能区是历史文化区。这里是古代建筑,是历史文化景观区,只可以参观,游览,不是居住区,也不是中心商务区和科教文化区。故B正确。
【29题详解】
该景观功能形成的主要因素是历史因素,是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物质文化景观。经济、行政、环境对景观保存有影响,对历史文化景观形成影响不大。故C正确。
【点睛】该题主要通过“北京市某区域的景观图”确定该景观的类型,进而判断影响该景观形成的因素,该题难度一般。
国务院办公厅2015年10月印发《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部署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工作。下图为海绵城市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30. 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可以( )
A. 减轻城市交通拥堵 B. 减轻城市雨涝问题
C. 调整城市产业结构 D. 避免耕地面积减少
31. 海绵城市的建设需要有“海绵体”。关于“海绵体”的说法正确的有( )
①透水路面不是“海绵体” ②改变了城市水循环的类型③改变了城市的人文景观 ④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④
【答案】30. B 31. C
【解析】
【30题详解】
海绵城市的建设,利于雨水下渗,补充地下水,减少地表径流,减轻城市雨涝问题,B正确;
城市交通拥堵主要是城市道路规划不合理和现在交通车辆增多造成,海绵城市不能缓解该问题,A错误;海绵城市建设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不大,C错误;耕地面积的减少主要原因是城市化导致城市规模扩大,从而占用耕地,与海绵城市的建设关系不大,D错误;故答案选B项。
【31题详解】
由图中信息可以推断出海绵城市指的是城市像海绵一样,在下雨时可以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透水路面是“海绵体”;城市水循环类型取决于水循环的空间位置,与城市建设无关;“海绵体”是人为建设的景观,会改变城市的人文景观;城市绿地、湖泊的建设会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因此③④正确,故答案选C项。
中国传统村落,指村落形成较早,拥有较丰富的文化与自然资源,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经济、社会价值,应予以保护的村落。读中国传统村落在八大地区的空间分布图,回答下面小题。
32. 由图可知,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是
A. 北多南少 B. 东多西少 C. 西南地区最多 D. 西北地区最少
33. 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影响因素较小的是
A. 离海远近 B. 地形地貌 C. 文化习俗 D. 农耕文明
【答案】32. C 33. A
【解析】
试题分析:
【32题详解】
中国传统村落,指村落形成较早,拥有较丰富的文化与自然资源,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经济、社会价值,应予以保护的村落,从图中可以看出,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是西多东少、南多北少,西南地区最多,东北地区最少,所以C正确。
【33题详解】
中国传统村落,指村落形成较早,拥有较丰富的文化与自然资源,对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影响较大的因素有地形地貌、文化习俗、农耕文明,和距海远近关系不大。故选A。
考点:区域的含义
下图中阴影区域为铁观音茶产地,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34. 铁观音产地适宜种植茶树的自然条件是( )
A. 海拔较低,热量充足
B. 雨水充沛,云雾较多
C. 昼夜温差小
D. 日照时间长
35. 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发现,E地比F地更适于铁观音的种植,主要原因是E地比F地( )
A. 坡度陡 B. 纬度高
C. 劳动力多 D. 更加适合商业化生产
【答案】34. B 35. D
【解析】
试题分析:
【34题详解】
该地地处我国东南沿海,是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海拔较高,山区多云雾,相对湿度大。低山地区坡度适宜,排水良好,土壤为酸性,富含化学微量元素的红黄壤。选B正确。
【35题详解】
EF两地纬度相差不大,由图示等高线图可知:E处等高线比F更为稀疏,E处坡度缓,物质迁移的速度慢,泥沙容易沉积,侵蚀作用较弱,土壤厚度更厚,土壤水分条件更好,肥力更高,更加适合商业化生产。选D正确。
考点:主要考查茶生长的地理条件。
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农业景观。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36. 图中农业地域类型属于
A. 商品谷物农业 B. 混合农业 C. 大牧场放牧业 D. 水稻种植业
37.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图中箭头表示该地农业生产忙季和闲季错开 B. 该地农业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发展
C. 水热条件决定着该地农产品类型和规模 D. 该地位于我国华北平原
【答案】36. B 37. B
【解析】
试题分析:
【36题详解】
仔细读图,注意该区域农业产品类型及其分布,推断农业地域类型;由图中各种鱼类等可以推断该区域有水产养殖业,同时附近有以水稻、甘蔗、蔬菜等种植业混合,因而该区域农业地域类型属于混合农业,故选项B正确。
【37题详解】
据材料及其图形可知,图中箭头表示种植业与水产养殖业之间的物质流动方向,故排除选项A、B;该地应该位于我国珠江三角洲,这种基塘农业充分利用了自然界中物质和能量,利于农业生态系统良性发展;决定该地农产品类型和规模的因素主要是市场;忙闲季错开是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特点,故选项B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下表为我国四省(区)水稻、小麦、棉花和甜菜播种面积(单位:千公顷)数据。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38. 表中②代表的农作物是( )
A. 甜菜 B. 棉花 C. 水稻 D. 小麦
39. 江西省无农作物③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
A. 气候 B. 地形 C. 市场 D. 交通
40. 与河北省比较,黑龙江省农作物④分布面积更大的主要原因是( )
A. 平原面积广大 B. 土壤深厚肥沃 C. 机械化水平高 D. 灌溉水源充足
【答案】38. B 39. A 40. D
【解析】
【分析】
试题考查农业区位因素。
【38题详解】
读图可知,①在河北省分布面积最大,应当为小麦;②在新疆和河北分布面积大,而高纬度的黑龙江则没有分布,应当为棉花;③在黑龙江和新疆分布面积大,为喜温凉的甜菜;④在江西和黑龙江分布面积大,应为水稻,B正确。故选B。
【39题详解】
由上题分析可知,农作物③为甜菜,适宜分布在温凉的气候区,在我国主要分布在中温带地区,而江西为亚热带气候,不适直甜菜分布,A正确。故选A。
【40题详解】
由上题分析可知,农作物④为水稻,黑龙江夏季高温多雨且有众多河流提供水源,而河北省地表径流少,水源缺乏,不适直种植水稻,D正确。
【点睛】我国农业的区域差异: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地区,主要是旱地,灌溉多采用水浇形式,种植的农作物有小麦、棉花、花生、甜菜等,东北地区一年一熟,华北平原两年三熟或一年一熟;秦岭-淮河一线以南,主要是水田,广泛种植水稻,此外,棉花、油菜、甘蔗等农作物的种植面积也较广,大部分地区一年两熟至三熟。
第Ⅱ卷(50分)
本卷共有4个小题,请考生根据要求作答,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
41.读某流域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描述图中河流的水文特征。
(2)图中M地葡萄种植广泛,且葡萄的含糖量很高,试分析其原因。
(3)据统计,图中河流河口三角洲每年都向外延伸很多,试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答案】(1)径流量大且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含沙量较大;无结冰期。
(2)地中海气候区夏季炎热干燥,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有机物的积累;临近河流,灌溉水源较充足;位于河流下游,土壤肥沃。
(3)河流支流较多,泥沙来源广;河流流速缓慢,有利于泥沙淤积;入海口处海底较浅;受海水的顶托作用.
【解析】
【分析】
该题主要考查流域的开发条件和区域农业发展的条件。
【详解】(1)河流的水文特征,可以从河流的水位、流量、汛期、含沙量等方面去分析。由图示可知,该河位于地中海气候区,该地区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河流径流量大且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图示河流支流较多,泥沙来源广,河流含沙量较大;地中海气候冬季均温在0℃以上,因此该河无结冰期。
(2)可以从该地的气候、地形、土壤等条件去分析,读图可知,M地主要为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光照充足,有利于作物有机物积累,且该地位于河流下游,土壤肥沃,灌溉水源便利。
(3)三角洲面积增大的原因可从河流的流速、海水的顶托作用、沿海大陆架的深度等方面去分析。由图示可知,河流支流较多,泥沙来源广;河流流速缓慢,有利于泥沙淤积;入海口处海底较浅;受海水的顶托作用。
【点睛】解答该题首先通过图示内容确定区域位置,然后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归纳,该题难度一般。
4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当前我国许多大城市面临通风、采光条件差、交通拥堵等一系列问题。“十三五”期间,我国新建小区将推广街区制,实现住宅小区内部道路公共化。下图是“我国华北某城市道路及街区布局俯视图”。
(1)说明风对大气污染物的影响。
(2)分析该城市道路走向对创造宜居环境的有利影响。
(3)说明城市住宅小区内部道路公共化对城市化的有利影响。
【答案】(1)有利于污染物扩散,加快空气净化速度;扩大污染范围。
(2)西北—东南向和东北—西南向道路利于街道两侧建筑物采光;(西北—东南向)利于季风的深入(形成季风通道),利于大气污染物扩散,改善大气质量。
(3)有利于合理布局城市交通网,缓解交通拥堵和交通污染;促进土地节约利用(提高了土地利用率)。
【解析】
试题分析:
(1)风对大气污染的影响要从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两方面进行分析。有利影响是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快净化速度。不利影响为扩大污染范围。
(2)该城市道路走向对创造宜居环境的有利影响主要从街道走向对采光以及大气污染的影响。读图可知,图中街道为西北-东南走向,华北地区为温带季风气候,冬季盛行西北风,夏季盛行东南风,道路走向与盛行风向相同,有利于空气流通,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同时街道与子午线呈一夹角,使道路两侧建筑物有利于采光。
(3)城市住宅小区内部道路公共化对城市化的有利影响主要从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角度考虑。城市化过程中由于人口密集,交通拥挤,污染加重,用地紧张状况。而小区道路公共化有利于缓解城市交通拥堵以及污染,缓解用地紧张状况。
考点:城市合理布局对城市环境及城市化的影响
43.下图为“2000年、2010年中国各省区人口老龄化程度分布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描述2000年到2010年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变化特点。
(2)2000年到2010年川渝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加重,请说明其原因并提出合理的应对措施。
【答案】(1)我国老龄化程度整体加重;部分省区进入深度老龄化;进入老龄化的省区增多(或进入老龄化的地区范围加大);老龄化省区由分散分布到集中连片。
(2)原因:人口出生率下降;医疗卫生水平提高,人口寿命增长;青壮年劳动力持续迁出。
应对措施:调整完善生育政策(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完善社会福利制度;政策引导,鼓励青年回乡创业。
【解析】
【分析】
考查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变化特点,老龄化的应对措施。
【详解】(1)结合图示,从老龄化的程度、老龄化的分布状况进行分析。一些区域由未达老龄化到浅度老龄化、浅度老龄化到深度老龄化,老龄化程度整体加重;图中老龄化省区增多,范围增大;2000年老龄化省区呈分散分布,2010年老龄化省区集中连片分布。
(2)川渝地区人口老龄化的原因一方面从人口的平均寿命(人口数量的自然变化) 分析,另一方面要从青壮年劳动力人口外迁(人口数量的机械变化)角度分析。解决的措施一方面从减缓当地老龄化角度,即鼓励青壮年劳动力回迁,完善生育政策等角度回答, 另一方面要从具体解决养老问题,即完善社会福利制度等方面回答。
44.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猴面包树是一种喜温的热带树种,一般有10多米高,主要分布区的年平均温度在20 ℃~30 ℃,树干虽然都很粗,木质却非常疏松,可谓外强中干、表硬里软,耐旱力极强,不宜生长在有霜冻和过于湿热的地区。目前,全世界只有马达加斯加岛保存有成片的猴面包树林。下面左图为马达加斯加岛地形简图,右图为猴面包树林景观图。
(1)据图描述马达加斯加岛的地形地势特征,并说明其对降水的影响。
(2)猴面包树主要分布于马达加斯加岛东侧还是西侧?试说明原因。
(3)试分析猴面包树耐旱力极强的原因。
【答案】(1)地形地势特征:中间高、四周低;以山地为主,两侧沿海为平原。对降水的影响:东坡为东南信风的迎风坡,降水多;西坡为背风坡,降水少。
(2)西侧。原因:西侧为热带草原气候,分干湿两季;猴面包树不宜生长在过于湿热的地区。
(3)树干高大,根系发达,湿季可以贮存大量水分;树干粗,表硬里软,利于存水,有助于度过干季。
【解析】
【分析】
该题主要考查世界区域地理的相关问题。
【详解】(1)该题主要从地势倾斜状况、地形类型组合状况、地形区分布以及盛行风等方面分析。读左图“马达加斯加岛地形简图”可知,该岛地势中间高、四周低;以山地为主,两侧沿海为平原。根据纬度判定该区盛行东南信风,东坡为东南信风的迎风坡,降水多;西坡为背风坡,降水少。
(2)结合材料中面包树的特征,可判定其主要分布于气候相对干旱的地区,即马达加斯加岛的西侧,因为西侧为热带草原气候,分干湿两季;猴面包树不宜生长在过于湿热的地区。
(3)分析猴面包树耐旱力极强的原因,结合猴面包树的特征和干湿两季的气候特征分析即可。由材料可知,猴面包树树干高大,根系发达,湿季可以贮存大量水分;树干粗,表硬里软,利于存水,有助于度过干季。
【点睛】该题主要通过阅读材料和图示,获取相关信息。该题难度一般。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