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21页未读,
继续阅读
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临夏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摸底考试生物试题
展开
甘肃省临夏中学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摸底考试卷
年级:高三 科目:生物
1.下列关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一只飞翔的鸽子是属于生命系统中的个体层次
B. 槐树在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依次有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C. 培养大肠杆菌的培养基被污染后,滋生了许多杂菌,它们共同构成种群
D. 生命系统各个层次各自独立,各层次之间无联系
【答案】A
【解析】
【分析】
1、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由小到大依次是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
2、生命系统各层次之间层层相依,又各自有特定的组成、结构和功能。
【详解】A、一只飞翔的鸽子是属于生命系统中的个体层次,A正确;
B、槐树在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依次有细胞→组织→器官→个体,B错误;
C、培养大肠杆菌的培养基被污染后,滋生了许多杂菌,它们共同构成群落,C错误;
D、生命系统各层次之间层层相依,又各自有特定的组成、结构和功能,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相关知识点,注意植物没有系统这个层次。
2.下列关于病毒的叙述,错误的是
A. 从烟草花叶病毒中可以提取到RNA
B. T2噬菌体可感染肺炎双球菌导致其裂解
C. HIV可引起人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D. 阻断病毒的传播可降低其所致疾病的发病率
【答案】B
【解析】
【分析】本题以“病毒”为情境,考查了几种常见的DNA病毒和RNA病毒及其宿主等相关内容,选项命题角度新颖,试题较易。
【详解】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因此从烟草花叶病毒中可以提取到RNA,A正确;T2噬菌体是一种寄生在大肠杆菌体内的病毒,可见,T2噬菌体可感染大肠杆菌导致其裂解,B错误;艾滋病的全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其发病机理是HIV病毒主要侵染T细胞,使机体几乎丧失一切免疫功能,C正确;阻断病毒的传播,是保护易感人群的有效措施之一,可降低其所致疾病的发病率,D正确。
【点睛】根据遗传物质的不同,将病毒分为DNA病毒(如T2噬菌体)和RNA病毒(如烟草花叶病毒、流感病毒、HIV等)。T2噬菌体是一种专门寄生在大肠杆菌体内的病毒,HIV病毒主要侵染T细胞,导致人患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3.用一般光学显微镜观察生物的细胞与组织,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用10倍物镜观察水绵玻片时,其玻片与物镜的距离为0.5 cm,若改用40倍物镜观察时,则玻片与物镜的距离应调整在1.5 cm左右
B. 若载玻片上有d字母,则视野下呈现p字母
C. 观察玻片标本时,若发现视野上方较暗下方较亮,应调节反光镜
D. 视野中观察到眼虫游向右上方,则应将玻片向右上方移动以便追踪
【答案】A
【解析】
【分析】
1.显微镜下所看到的像是倒立的(上下颠倒、左右相反、放大的虚像)。所以玻片的移动方向与物像的移动方向相反。例如,物像偏左上方,则应往左上方移动玻片。
2.在对光前应先使低倍目镜、物镜、通光孔、光圈在一条直线上,根据环境中光线的强弱正确选择光圈的大小和反光镜的平面或凹面。
【详解】A、物镜放大倍数越大,则载玻片与物镜的距离越小,用10倍物镜观察水绵玻片时,其玻片与物镜的距离为0.5cm,若改用40倍物镜观察时,则载玻片与物镜的距离应小于 0.5cm,A错误;
B、用显微镜进行观察时,由于显微镜成像为放大的倒像,故载玻片上有d字母,则视野中呈现p字母,B正确;
C、观察玻片标本时,若发现视野上方较暗下方较亮,可调节反光镜,C正确;
D、由于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是上下左右均颠倒的物像,移动玻片标本时,标本移动的方向正好与物像移动的方向相反。 故视野中观察到眼虫游向右上方,则应该将玻片向右上方移动以便追踪,D正确;
故选A。
【点睛】易错点:1.误认为玻片的移动方向与物象的移动方向相同:由于在显微镜下所看到的是一个倒像,且物像和实际物体上下、左右完全颠倒。所以物像和玻片的移动方向一定相反。2. 误认为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视野中看到的细胞数目越多:显微镜的视野大小是不变的,如果放大倍数增大,视野中看到的细胞体积增大,原来视野边缘的细胞就到了视野之外,细胞数目就一定比原来少了。
4.念珠藻与酵母菌的相同之处是( )
A. 都有染色质 B. 都有线粒体
C. 都能进行光合作用 D. 都能进行细胞呼吸
【答案】D
【解析】
【分析】
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结构的区别:真核细胞具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有众多复杂的细胞器;原核细胞只有拟核和核糖体一种细胞器。念球藻属于原核生物,酵母菌属于真核生物。
【详解】A、念珠藻属于原核生物,其细胞中不含染色体,A错误;
B、念珠藻属于原核生物,其细胞中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B错误;
C、酵母菌营养方式是异养,不能进行光合作用,C错误;
D、都能进行细胞呼吸,D正确;
故选D。
【点睛】念珠藻与酵母菌共同点:都具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核酸,遗传物质都是DNA,都通过细胞呼吸获得ATP。
5.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是科学家探究、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充满了耐人寻味的曲折。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 英国科学家虎克最终建立了细胞学说
B. 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是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
C. 德国科学家魏尔肖的名言是“所有的细胞都来源于先前存在的细胞”
D. 细胞学说揭示了生物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A、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是细胞学说的主要建立者,A错误;
B、细胞是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虎克发现的且命名,B错误;
C、德国科学家魏尔肖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C正确;
D、细胞学说揭示了生物的统一性,没有揭示其多样性,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学说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关注对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和意义的生物学新进展以及生物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能力。
6. 关于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植物细胞的胞间连丝具有物质运输的作用
B. 动物细胞间的黏着性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有关
C. ATP水解释放的能量可用于细胞内的吸能反应
D. 哺乳动物的细胞可以合成蔗糖,也可以合成乳糖
【答案】D
【解析】
【详解】胞间连丝是贯穿细胞壁沟通相邻细胞的细胞质连线,为植物细胞间物质运输与信息传递的重要通道,A正确;
动物细胞间的黏着性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有关,如癌细胞膜表面糖蛋白含量减少,细胞的黏着性降低,B正确;
ATP是直接能源物质,细胞内的吸能反应需要的能量由ATP水解提供,C正确;
蔗糖是植物细胞特有的二糖,动物细胞不能合成蔗糖,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结构基础,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7.微量元素在生物体内含量虽然很少,却是维持正常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这可通过下面的哪一实例得到证实( )
A. 缺镁时叶片变黄
B. 油菜缺硼时只开花不结果
C. 动物血液中钙盐的含量太低会抽搐
D. 缺磷会影响ATP的合成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A.缺Mg叶绿素合成受阻,植物叶片变黄,但Mg是大量元素;错误。
B. 油菜缺B时只开花不结果,说明微量元素维持正常生命活动;正确。
C.动物血液中钙盐的含量太低会抽搐,说明大量元素维持正常生命活动;错误。
D .缺P会影响ATP的合成,说明大量元素能够组成复杂的化合物;错误。
考点:微量元素的种类。
点评:本题比较简单,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8. 下列关于生物体与水分的关系,叙述正确的是
A. 贮藏中的种子不含水分,以保持休眠状态
B. 水从根系向地上部分的运输与细胞壁无关
C. 适应高渗环境的动物可排出体内多余的盐
D. 缺水时,动物体的正反馈调节能促使机体减少水的散失
【答案】C
【解析】
贮藏种子中含结合水,自由水很少;水分从根系向上运输主要通过导管,导管即由死亡细胞的细胞壁围成;高渗环境中,一些盐分可以协助扩散进入生物体内,生物体则通过主动运输方式排出多余的盐分;机体通过负反馈调节维持体内水分平衡。
【考点定位】综合考查水分相关知识,属于考纲理解层次,难度中等。
9.关于还原糖、蛋白质和脂肪的鉴定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甘蔗茎的组织样液中加入双缩脲试剂,温水浴后液体由蓝色变成砖红色
B. 在大豆种子匀浆液中加入斐林试剂,液体由蓝色变成紫色
C. 在花生匀浆中加入苏丹IV,能够观察到匀浆颜色变红色
D. 利用双缩脲试剂的A液和B液可用于鉴定还原性糖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鉴定:(1)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如葡萄糖、麦芽糖、果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2)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3)脂肪可用苏丹Ⅲ染液(或苏丹Ⅳ染液)鉴定,呈橘黄色(或红色)。
【详解】A、甘蔗中富含蔗糖,而蔗糖不是还原糖,因此甘蔗不能用于还原糖的鉴定,A错误;
B、斐林试剂用于鉴定还原糖,大豆种子匀浆中富含蛋白质,不能用斐林试剂检测,B错误;
C、花生匀浆中富含蛋白质,加入苏丹IV,能够观察到匀浆颜色变红色,C正确;
D、双缩脲试剂的A液为质量浓度为0.1g/mL氢氧化钠溶液,B液为质量浓度为0.01 g/mL硫酸铜溶液,不能用于鉴定还原性糖,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课本基础实验的原理和选材,意在考查学生能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生物实验,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处理。
10. 下列关于脂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脂质中的磷脂是细胞膜的组成成分
B. 维生素D和性激素不属于固醇类物质
C. 脂肪比相同质量的多糖彻底氧化产能少
D. 脂质在核糖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上合成
【答案】A
【解析】
【详解】A、细胞膜的组成成分包括脂质、蛋白质和少量糖类,其中脂质分子中主要是磷脂,A正确;
B、维生素D和性激素属于脂质中的固醇类物质,B错误;
C、与相同质量的多糖相比,脂肪中的C、H元素含量多,O元素含量少,彻底氧化分解消耗的氧气多,产能也多,C错误;
D、脂质主要在光面内质网上合成,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脂质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11.生物体内某些重要化合物的元素组成和功能关系如图所示。其中X、Y代表元素,a、b、c是组成A、B、C三种生物大分子的单体,这三种单体的结构可用d或e表示。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A. 人体细胞中单体a、b的结构可用d表示,人体中d的种类有4种
B. 大肠杆菌细胞内单体c的结构可用e表示,e的种类约有20种
C. a、b是生物体内遗传信息的携带者,C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D. A、B的多样性由d中的n充分体现,C的多样性由e中的R充分体现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由图可知,A是DNA、B是RNA、C是蛋白质、X是NP、Y是N。a是脱氧核苷酸、b核糖核苷酸、c氨基酸、d核苷酸、e氨基酸、f五碳糖、m磷酸、n含氮碱基。
【详解】人体中含有4种脱氧核苷酸和4种核糖核苷酸,共有8种核苷酸d,A错误;e表示氨基酸c,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大概有20种,B正确;核酸是生物体内遗传信息的携带者,而a、b是核苷酸,C错误; A是DNA、B是RNA,它们的多样性与d核苷酸中的n含氮碱基的排列顺序有关,C的多样性由e的排列顺序、数目和种类有关,不由R充分体现,D错误。故选B。
【点睛】易错点:核酸是遗传物质,核苷酸不是。DNA与RNA相比,DNA特有的是脱氧核糖和T。
12.关于核酸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细胞核中发生的转录过程有RNA聚合酶的参与
B. 植物细胞的线粒体和叶绿体中均可发生DNA的复制
C. 双链DNA分子中一条链上的磷酸和核糖是通过磷酸二酯键连接的
D. 用甲基绿和吡罗红染色可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答案】C
【解析】
【分析】
1、转录主要发生在细胞核中,转录需要RNA聚合酶的参与;
2、植物细胞的线粒体和叶绿体中含有DNA ,是半自主细胞器;3、DNA中含有脱氧核糖,RNA中含有核糖。
【详解】A、细胞核中发生的转录过程有RNA聚合酶的参与,A正确;
B、植物细胞的线粒体和叶绿体中含有DNA,可发生DNA的复制,B正确;
C、双链DNA分子中一条链上的磷酸和脱氧核糖是通过磷酸二酯键连接的,C错误;
D、甲基绿能将DNA染成绿色,吡罗红能将RNA染成红色,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有关核酸的知识,解题要点是识记教材内容:有关核酸的组成元素、单体、结构、种类、分布和作用等。
13.关于细胞膜结构和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脂质和蛋白质是组成细胞膜的主要物质
B. 当细胞衰老时,其细胞膜的通透性会发生改变
C. 甘油是极性分子,所以不能以自由扩散的方式通过细胞膜
D. 细胞产生的激素与靶细胞上相应受体的结合可实现细胞间的信息传递
【答案】C
【解析】
【分析】
1、脂质:构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磷脂,磷脂双分子层构成膜的基本骨架。
2、蛋白质:膜的功能主要由蛋白质承担,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其蛋白质的含量越高,种类越多。
3、特殊结构--糖被:①位置:细胞膜的外表.②本质:细胞膜上的蛋白质与糖类结合形成的糖蛋白。③作用:与细胞表面的识别有关;在消化道和呼吸道上皮细胞表面的还有保护和润滑作用。
4、细胞膜的功能:①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开;②控制物质进出细胞;③进行细胞间的物质交流。
【详解】A、细胞膜主要由脂质与蛋白质构成,还含有少量的糖类,A正确;
B、细胞衰老,细胞膜的透性发生改变,控制物质进出功能降低,B正确;
C、甘油是脂溶性小分子,以自由扩散的方式通过细胞膜,C错误;
D、细胞产生的激素与靶细胞膜上相应受体的结合可以实现细胞间的信息传递,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能力:细胞膜的特征:①结构特征:具有一定的流动性;②功能特征:具有选择透过性。细胞膜的流动性是表现其选择透过性的结构基础。
14.在真核细胞的内质网和细胞核中能够合成的物质分别是
A. 脂质、RNA
B. 氨基酸、蛋白质
C. RNA、DNA
D. DNA、蛋白质
【答案】A
【解析】
【分析】
内质网是细胞内蛋白质合成、加工及脂质合成的场所。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主要场所;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详解】内质网可以合成脂质,细胞核中可以发生转录合成RNA,A正确;蛋白质的合成场所是核糖体,B错误;内质网中不能合成RNA,细胞核中可以合成DNA和RNA,C错误;内质网中不能合成DNA,蛋白质的合成场所是核糖体,D错误。
15. 下列关于物质跨膜运输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主动运输过程中,需要载体蛋白质协助和ATP提供能量
B. 在静息状态下,神经细胞不再进行葡萄糖的跨膜运输
C. 质壁分离过程中,水分子外流导致细胞内渗透压升高
D. 抗体分泌过程中,囊泡膜经融合成为细胞膜的一部分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主动运输过程中,需要载体蛋白协助和ATP提供能量,A正确;在静息状态下,神经细胞仍需从细胞外吸收葡萄糖,B错误;质壁分离过程中,水分子外流导致细胞内渗透压升高,C正确;抗体分泌过程中,囊泡膜经融合成为细胞膜的一部分,D正确。
16.图曲线表示在不同条件下某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过程,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若①表示加酶的反应,②表示加无机催化剂的反应,则BC段表示酶降低的活化能
B. 若①表示加酶的反应,②表示不加催化剂的反应,则BC段表示酶降低的活化能
C. 若①表示加无机催化剂的反应,则②表示加酶反应时B点上移
D. 若①表示加酶的反应,②表示不加催化剂的反应,则该图可表明酶的高效性
【答案】B
【解析】
【分析】
酶和无机催化剂都能降低化学反应所需活化能,且酶降低的活化能比无机催化剂更多。
【详解】A、若①表示加酶的反应,②表示加无机催化剂的反应,则BC段表示酶比无机催化剂多降低的活化能,A错误;
B、若①表示加酶的反应,②表示不加催化剂的反应,则BC段表示酶降低的活化能,B正确;
C、若①表示加无机催化剂的反应,则加酶反应时B点应下移,C错误;
D、若①表示加酶的反应,②表示不加催化剂的反应,则该图可表明酶具有催化作用,但不能体效酶的高效性,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酶的作用和特性,关键是理解酶起催化作用的机理,通过比较题图理解酶的催化作用和高效性。
17. 哺乳动物红细胞的部分生命历程如下图所示,图中除成熟红细胞外,其余细胞中均有核基因转录的 RNA,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成熟红细胞在细胞呼吸过程中不产生二氧化碳
B. 网织红细胞仍然能够合成核基因编码的蛋白质
C. 造血干细胞与幼红细胞中基因的执行情况不同
D. 成熟红细胞衰老后控制其凋亡的基因开始表达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成熟的红细胞无线粒体,只能进行无氧呼吸,产物为乳酸,A正确。
网织红细胞中含有和细胞转录形成的mRNA和核糖体,仍然能够合成核基因编码的蛋白质,B正确。
细胞分化的不同阶段,不同基因选择性表达,C正确。
成熟的红细胞无细胞核,已经丧失控制其凋亡的基因,D错误。
18. 在生命科学发展过程中,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是
①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②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 ③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④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 ⑤DNA的X光衍射实验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④⑤
【答案】C
【解析】
【详解】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实验发现基因的分离、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摩尔根则通过果蝇的杂交实验发现了伴性遗传;而DNA的X光衍射实验则说明了DNA分子呈螺旋结构。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有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而烟草花叶病毒的实验则证明了RAN也是遗传物质,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人类对遗传物质探索的早期实验,属于对识记、理解层次的考查。
19. 某种物质可插入DNA分子两条链的碱基对之间,使DNA双链不能解开。若在细胞正常生长的培养液中加入适量的该物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随后细胞中的DNA复制发生障碍
B. 随后细胞中的RNA转录发生障碍
C. 该物质可将细胞周期阻断在分裂中期
D. 可推测该物质对癌细胞的增殖有抑制作用
【答案】C
【解析】
某物质可插入DNA分子两条链的碱基对之间,使DNA双链不能打开,说明该物质会阻碍DNA分子的解旋,因此会阻碍DNA分子的复制、转录和抑制细胞增殖,A、B、D三项均正确;因DNA分子的复制发生在间期,所以该物质可将细胞周期阻断在分裂间期,C项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细胞增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从课外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20. 下列实践活动包含基因工程技术的是
A. 水稻 F1 花药经培养和染色体加倍,获得基因型纯合新品种
B. 抗虫小麦与矮秆小麦杂交,通过基因重组获得抗虫矮秆小麦
C. 将含抗病基因重组 DNA 导入玉米细胞,经组织培养获得抗病植株
D. 用射线照射大豆使其基因结构发生改变,获得种子性状发生变异的大豆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 项属于单倍体育种,原理是染色体变异;B 项属于杂交育种,原理是基因重组;C 项属于基因工程,原理是基因重组;D 项属于诱变育种,原理是基因突变。
21. 某同学给健康实验兔静脉滴注0.9%的NaCl溶液(生理盐水)20mL后,会出现的现象是( )
A. 输入的溶液会从血浆进入组织液
B. 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分别增加10mL
C. 细胞内液Na+的增加远大于细胞外液Na+的增加
D. 输入的Na+中50%进入细胞内液,50%分布在细胞外液
【答案】A
【解析】
【详解】A.输入的溶液进入血液,随血液运输,会从血浆通过毛细血管壁细胞,进入组织液,A正确;
B.人体体液中,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所占比重不同,注射的20mL的生理盐水到体内的在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的分配不同,B错误;
CD.钠离子在细胞膜上有相应载体,它不断地把细胞内的钠离子运出细胞,造成细胞外的钠离子总是高于细胞内,CD错误。
故选A。
【定位】无机盐的作用
22.下列与病原体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抗体可以进入细胞消灭寄生在其中的结核杆菌
B. 抗体抵抗病毒的机制与溶菌酶杀灭细菌的机制相同
C. Rous肉瘤病毒不是致癌因子,与人的细胞癌变无关
D. 人体感染HIV后的症状与体内该病毒浓度和T细胞数量有关
【答案】D
【解析】
【详解】A.抗体不能进入细胞中,故A错误;
B.抗体的作用机理是与抗原结合,使之凝集成团或降低对细胞的吸附能力,而溶菌酶的作用是将细菌分解,因此二者的原理不同,故B错误;
C.致癌因子包括物理致癌因子、化学致癌因子和病毒致癌因子,而Rous肉瘤病毒属于病毒致癌因子,故C错误;
D.HIV主要攻击人体T细胞,故D正确。
故选D。
【定位】免疫调节。
23. 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植物幼嫩叶片中的色氨酸可转变为生长素
B. 成熟茎韧皮部中的生长素可以进行非极性运输
C. 幼嫩细胞和成熟细胞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相同
D. 豌豆幼苗切段中乙烯的合成受生长素浓度的影响
【答案】C
【解析】
生长素是由色氨酸经过一系列转化生成的;A叙述正确。在成熟组织中,生长素可以通过韧皮部的进行非极性运输;B叙述正确。幼嫩的细胞对生长素敏感,成熟细胞则比较迟钝;C叙述错误。生长素浓度增加到一定高度时,就会促进豌豆幼苗切断中乙烯的合成,而乙烯含量的升高,反过来又抑制了生长素促进切断细胞伸长的作用,由此可见切断中乙烯的的合成受生长素浓度的影响;D叙述正确。
【考点定位】本题主要考查植物激素中的生长素,涉及到的知识点有:合成生长素的原料、生长素的运输生理作用。
24.某同学将一面镜子竖立在一棵树旁,该树上的一只小鸟飞到镜前,对着镜子中的“小鸟”愤怒地啄击扑打。下列关于该事件中信息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小鸟啄击扑打的动作本身是一种行为信息
B. 小鸟的眼睛能够感受镜子发出的物理信息
C. 小鸟把镜子传递的信息当作来自入侵者的信息
D. 激怒小鸟的信息是直接来自非生物的化学信息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种类,能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详解】小鸟啄击扑打的动作本身是一种行为信息,A正确;小鸟的眼睛能够感受镜子发出的光,这属于物理信息,B正确;小鸟把镜子传递的信息当作来自入侵者的信息,因此会对其进行愤怒地啄击扑打,C正确;由B选项可知,激怒小鸟的信息是直接来自非生物的物理信息,D错误。故选:D。
【点睛】生态系统的传递信息的种类:
(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
(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中,产生了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
(3)行为信息: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也能够传递某种信息。
25. 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用河水、池泥、水藻、植食性小鱼、广口瓶、凡士林等材料制作了3个生态瓶(下图所示)。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 甲瓶中的小鱼很快死亡是因为瓶内分解者数量过少
B. 乙瓶中的生物存活的时间相对较长
C. 丙瓶中的分解者主要存在于河水及池泥中
D. 若想维持稳定性,丙瓶不应放在黑暗中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甲瓶中小鱼很快死亡的原因是小鱼过多,瓶中水藻不能制造足够的氧气,小鱼因缺氧致死,与分解者多少无关,A错误;水藻丰富小鱼适当,氧气\有机物等完全可以自产自销,所以可以生活时间最长,B正确;分解者主要存在于河水和河泥中,C正确;丙瓶在黑暗中水藻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氧气,所以不会平衡。若想维持生态平衡,丙瓶应放在散射光下,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瓶,意在考查考生识记所列知识点,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26.某抗体是由2条相同的H链和2条相同的L链通过链间二硫键连接而成的结构。整个抗体分子可分为恒定区(C)和可变区(V)两部分(如图所示)。在同一个物种中,不同抗体分子的恒定区都具有相同的或几乎相同的氨基酸序列。请回答:
(1)合成此抗体时,氨基酸之间发生_____反应;若某种抗体的一条H链有450个氨基酸,一条L链有212个氨基酸,则该抗体中含有______个肽键,肽键的化学式是_______。
(2)抗体中______区具有识别和结合抗原的功能;根据图中该区的形状判断,此抗体能与抗原_____(填“a”“b”或“c”)结合。
(3)在生产上常用Na2SO4从血清中盐析并分离出所需抗体,获得的抗体仍有活性,这说明在盐析过程中,蛋白质结构______ (填“有”或“没有”)改变。
(4)同一个体中抗体的结构不尽相同,主要是因为V区中的______________不同。
(5)蛋白质除具有免疫功能外,还具有_________________ (至少写2点)等功能。
【答案】 (1). 脱水缩合 (2). 1320 (3). -CO-NH- (4). a (5). V(可变区) (6). 没有 (7). 氨基酸种类、数目、排列顺序、空间结构 (8). 催化、运输载体、细胞的结构物质、信息传递
【解析】
【分析】
分析题意,在同一个物种中,不同抗体分子的恒定区都具有相同的或几乎相同的氨基酸序列,说明抗体的特异性与V区有关,抗体只能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
【详解】(1)抗体是蛋白质,是由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的;由题图可知,抗体含有2条L链、2条H链,若某种抗体的一条H链有450个氨基酸,一条L链的有212个氨基酸,则该抗体中的肽键数=氨基酸数-肽链数=450×2+212×2-4=1320;肽键的化学式是-CO-NH- 。
(2)V区具有特异性,因此具有识别抗原的能力;一定抗原只能与一定的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由题图可知,该抗体只能与a抗原特异性结合。
(3)用Na2SO4从血清中盐析并分离出所需抗体,获得的抗体仍有活性,这说明在盐析过程中,蛋白质结构没有发生变化。
(4)同一个体中抗体的结构不尽相同,主要是因为V区中的空间结构(或氨基酸种类或氨基酸排列顺序或氨基酸数量)不同。
(5)蛋白质功能除了具有免疫功能外,还具有催化功能、运输的载体、细胞的结构物质、信息传递功能等。
【点睛】蛋白质多样性的原因:1.根本原因:基因的多样性;2.直接原因: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数目、排列次序和肽链的空间结构不同。
27.在一定浓度的CO2和适当温度条件下,测定植物叶片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光合作用速率,如图1给出了光照强度与该植物叶片光合作用速率的关系,如图2表示CO2和O2的转移方向。请据图回答:
(1)根据图1,d点该植物叶片的呼吸速度是_________( CO2mg/100cm2叶•小时),若该植物叶肉细胞处于图2状态时,则对应图1的曲线中______点。
(2)c点至d点,光合作用速率没有改变,原因是______________。
(3)将该植物叶片从光下移到黑暗中,叶绿体中C3含量短时间内的变化将是_______。
(4)若已知该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5℃和30℃,上图曲线表示该植物在25℃时光合作用速度与光照强度的关系。若将温度提高到30℃的条件下(原光照强度和CO2浓度不变),理论上分析曲线图中b点的位置如何变化 _____(左移/右移)。
【答案】 (1). 6 (2). b (3). 光照强度达到了饱和 (4). 增多 (5). 右移
【解析】
【分析】
图1中可以看出,a点时只进行呼吸作用,“6”(CO2mg/100cm2叶•小时)就可以表示呼吸速率;b点时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c点时光合作用达到饱和点,此时对应的12(CO2mg/100cm2叶•小时)表示净光合作用量,而光合作用总量=净光合作用量+呼吸作用量。
图2中,叶绿体吸收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线粒体吸收氧气进行有氧呼吸,由此可见,线粒体和叶绿体之间存在气体交换。
【详解】(1)根据图1,d点该植物叶片的呼吸速度与a点相同,为6(CO2mg/100cm2叶•小时),若该植物叶肉细胞处于图2状态时,此状态表示光合作用强度与呼吸作用强度相等,对应图1的曲线中b点。
(2)c点以后随光照强度增加,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加,说明光照强度达到了饱和,此时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不再是光照强度,可能是温度、二氧化碳浓度等其他因素。
(3)将该植物叶片从光下移到黑暗中,由于光反应产物减少,C3还原量减少,叶绿体中C3含量短时间内的变化将增多。
(4)若将温度提高到30℃的条件下,则呼吸作用增强,光合作用反而减弱,所以图中b点(光补偿点)位置应向右移。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关系,分析题图获取信息是解题的突破口, 注意分析环境条件变化时C3、C5的动态变化。
28.下图为某人在饥饿时参加冰桶挑战其体内的一些生理变化过程示意图(图中①~④为激素,A、B、C、D表示器官、组织或细胞)。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全身冰水浇湿后,下丘脑会分泌①,①促使B分泌②,②促使甲状腺分泌③,该过程中B表示_______,②表示_______,该过程体现了激素调节中的________调节;当③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可以抑制下丘脑和B分泌①和②,该过程体现了激素调节中的________调节。
(2)饥寒交迫时,由胰岛A细胞细胞分泌的④_________(填激素名称)含量增加,能够促进血糖浓度上升,与其有拮抗作用的激素是________,该激素生理功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维持血糖含量的相对稳定。
(3)参加冰桶挑战的人会打寒颤,写出该过程的反射弧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垂体 (2). TSH (3). 分级 (4). 反馈 (5). 胰高血糖素 (6). 胰岛素 (7). 能够加速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储存 (8). 冷觉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温度调节中枢-传出神经-骨骼肌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可知,A为大脑皮层,B为垂体,C为肝脏细胞;①为下丘脑合成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②为垂体合成的促甲状腺激素,③为甲状腺激素,④为胰高血糖素。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分泌激素有抑制作用,该过程为负反馈调节。
【详解】(1)当身体的温度感受器受到寒冷等刺激时,相应的神经冲动传到下丘脑,下丘脑就会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运输到B垂体,促使垂体分泌②促甲状腺激素。该过程体现了激素调节中的分级调节。但甲状腺激素过量时,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应的激素,维持激素含量的相对稳定,属于负反馈调节。
(2)图中激素④为胰高血糖素,该激素能够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从而升高血糖,与其在血糖调节方面相互拮抗的激素是胰岛素。胰岛素能够加速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储存。
(3)参加冰桶挑战的人会打寒颤,该过程的反射弧为:冷觉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温度调节中枢-传出神经-骨骼肌。
【点睛】本题易混知识点:1.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下丘脑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运输到垂体,促使垂体分泌促激素,作用于相应内分泌腺,促进该腺体分泌激素。2.激素分泌的反馈调节:如甲状腺激素过量时,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应的激素,维持激素含量的相对稳定,属于负反馈调节。
29.某种植物的果皮有毛和无毛、果肉黄色和白色为两对相对性状,各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前者用D、d表示,后者用F、f表示),且独立遗传。利用该种植物三种不同基因型的个体(有毛白肉A、无毛黄肉B、无毛黄肉C)进行杂交,实验结果如下:
回答下列问题:
(1)果皮有毛和无毛这对相对性状中的显性性状为____,果肉黄色和白色这对相对性状中的显性性状为______。
(2)有毛白肉A、无毛黄肉B和无毛黄肉C的基因型依次为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2中得到的子代无毛黄肉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____。
(4)若无毛黄肉B自交,理论上,下一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
(5)若实验3中的子代自交,理论上,下一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有毛 (2). 黄肉 (3). DDff (4). ddFf (5). ddFF (6). ddFF、ddFf (7). 无毛黄肉∶无毛白肉=3∶1 (8). 有毛黄肉∶有毛白肉∶无毛黄肉∶无毛白肉=9∶3∶3∶1
【解析】
【分析】
具有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后代表现出的表现型为显性性状,由实验1和实验3中,有毛和无毛杂交后代全为有毛;实验3中,白肉和黄肉杂交后代全为黄肉,因此,可判断有毛和黄肉为显性性状。
【详解】(1)据分析可知,果皮有毛和无毛这对相对性状中的显性性状为有毛,果肉黄色和白色这对相对性状中的显性性状为黄肉。
(2)实验1中,有毛白肉A(D-ff)与无毛黄肉B(ddF-),后代全为有毛,说明A的基因型为DDff,而后代黄肉:白肉=1:1,因此B的基因型为ddFf,有毛白肉A与无毛黄肉C(ddF-)杂交后代全为黄肉,因此C的基因型为ddFF;
(3)由于实验2中亲本的基因型为ddFf、ddFF,因此得到的子代无毛黄肉的基因型有ddFF、ddFf;
(4)若无毛黄肉B(ddFf)自交,理论上,下一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无毛黄肉∶无毛白肉=3∶1;
(5)实验3子代的基因型为DdFf,自交下一代表现型及比例为:有毛黄肉:有毛白肉:无毛黄肉:无毛白肉=9:3:3:1。
【点睛】分析自由组合定律题目时,可将问题拆分为分离定律来分析,即先针对一对相对性状分析亲、子代的表现型及基因型,再将两对或多对相对性状自由组合。
30.某生态系统总面积为250km2,假设该生态系统食物链为甲种植物→乙种动物→丙种动物,乙种动物种群的K值为1000头。回答下列问题
(1)某次调查发现该生态系统中乙种动物种群数量为550头,则该生态系统中乙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为__________;当乙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为________时,其种群增长速度最快。
(2)若丙种动物的数量增加,则一段时间后,甲种植物数量也增加,其原因是______。
(3)在甲种植物→乙种动物→丙种动物这一食物链中,乙种动物同化能量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丙种动物同化的能量。
【答案】2.2头/km2 2头/km2 乙种动物以甲种动物为食,丙种动物数量增加导致乙种动物数量减少,从而导致甲种植物数量增加 大于
【解析】
(1)550头/250km2=2.2头/km2,种群数量达到K/2时,增长速度最快,即:(1000头/2)/250km2=2头/km2;
(2)由甲种植物→乙种动物→丙种动物分析可知,当丙种动物增多时,捕食的乙种动物增多,导致乙种动物数量下降,乙种动物数量下降,捕食的甲种植物减少,导致甲种植物数量增多。
(3)依据能量传递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可推知乙种动物同化的能量大于丙种动物同化的能量。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种群特征中的种群密度、种群数量变化,种间关系对不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及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知识。
31.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一种自身免疫病,致残性强。研究表明,该病的病理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密切相关,而一种人鼠嵌合的抗TNFα单克隆抗体能有效治疗RA。如图为该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示意图。
(1)单克隆抗体的制备涉及细胞工程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技术。
(2)图中的抗原A是________,HAT培养基是选择培养基,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将B淋巴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后的杂种细胞具有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
(3)医疗上,把单克隆抗体与化学药物或细胞毒素相结合制成“_________”,借助抗体的定向作用将药物带到病变细胞并将其杀死。
(4)单克隆抗体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动物细胞融合 (2). 动物细胞培养 (3). 肿瘤坏死因子α(或TNFα) (4). 筛选出杂交瘤细胞 (5). 既能大量增殖,又能产生特异性抗体 (6). 生物导弹 (7). 灵敏度高 (8). 特异性强 (9). 并可大量制备
【解析】
【分析】
单克隆抗体制备的细胞B淋巴细胞:能产生特异性抗体,在体外不能无限繁殖;骨髓瘤细胞:不产生专一性抗体,体外能无限繁殖.杂交瘤细胞的特点:既能大量增殖,又能产生特异性抗体。
两次筛选:①筛选得到杂交瘤细胞(去掉未杂交的细胞以及自身融合的细胞);②筛选出能够产生特异性抗体的细胞群。
生物导弹:单克隆抗体+放射性同位素、化学药物或细胞毒素(借助单克隆抗体的定位导向作用将药物定向带到癌细胞,在原位杀死癌细胞.疗效高,副作用小,位置准确)。
【详解】(1)单克隆抗体的制备涉及细胞工程中的动物细胞融合(或杂交瘤)、动物细胞培养技术。
(2)图中的抗原A是肿瘤坏死因子-α(或TNF-α),促融剂常用聚乙二醇(PEG),HAT培养基的作用是筛选出杂交瘤细胞.杂交细胞具有的特点是既能大量增殖,又能产生特异性抗体。
(3)医疗上,把单克隆抗体与化学药物或细胞毒素相结合制成“生物导弹”,借助抗体的定向作用将药物带到病变细胞并将其杀死。
(4)单克隆抗体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并可能大量制备的特点。
【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解题时注意结合教材相关知识,分析图示内容,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
年级:高三 科目:生物
1.下列关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一只飞翔的鸽子是属于生命系统中的个体层次
B. 槐树在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依次有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C. 培养大肠杆菌的培养基被污染后,滋生了许多杂菌,它们共同构成种群
D. 生命系统各个层次各自独立,各层次之间无联系
【答案】A
【解析】
【分析】
1、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由小到大依次是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
2、生命系统各层次之间层层相依,又各自有特定的组成、结构和功能。
【详解】A、一只飞翔的鸽子是属于生命系统中的个体层次,A正确;
B、槐树在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依次有细胞→组织→器官→个体,B错误;
C、培养大肠杆菌的培养基被污染后,滋生了许多杂菌,它们共同构成群落,C错误;
D、生命系统各层次之间层层相依,又各自有特定的组成、结构和功能,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相关知识点,注意植物没有系统这个层次。
2.下列关于病毒的叙述,错误的是
A. 从烟草花叶病毒中可以提取到RNA
B. T2噬菌体可感染肺炎双球菌导致其裂解
C. HIV可引起人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D. 阻断病毒的传播可降低其所致疾病的发病率
【答案】B
【解析】
【分析】本题以“病毒”为情境,考查了几种常见的DNA病毒和RNA病毒及其宿主等相关内容,选项命题角度新颖,试题较易。
【详解】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因此从烟草花叶病毒中可以提取到RNA,A正确;T2噬菌体是一种寄生在大肠杆菌体内的病毒,可见,T2噬菌体可感染大肠杆菌导致其裂解,B错误;艾滋病的全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其发病机理是HIV病毒主要侵染T细胞,使机体几乎丧失一切免疫功能,C正确;阻断病毒的传播,是保护易感人群的有效措施之一,可降低其所致疾病的发病率,D正确。
【点睛】根据遗传物质的不同,将病毒分为DNA病毒(如T2噬菌体)和RNA病毒(如烟草花叶病毒、流感病毒、HIV等)。T2噬菌体是一种专门寄生在大肠杆菌体内的病毒,HIV病毒主要侵染T细胞,导致人患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3.用一般光学显微镜观察生物的细胞与组织,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用10倍物镜观察水绵玻片时,其玻片与物镜的距离为0.5 cm,若改用40倍物镜观察时,则玻片与物镜的距离应调整在1.5 cm左右
B. 若载玻片上有d字母,则视野下呈现p字母
C. 观察玻片标本时,若发现视野上方较暗下方较亮,应调节反光镜
D. 视野中观察到眼虫游向右上方,则应将玻片向右上方移动以便追踪
【答案】A
【解析】
【分析】
1.显微镜下所看到的像是倒立的(上下颠倒、左右相反、放大的虚像)。所以玻片的移动方向与物像的移动方向相反。例如,物像偏左上方,则应往左上方移动玻片。
2.在对光前应先使低倍目镜、物镜、通光孔、光圈在一条直线上,根据环境中光线的强弱正确选择光圈的大小和反光镜的平面或凹面。
【详解】A、物镜放大倍数越大,则载玻片与物镜的距离越小,用10倍物镜观察水绵玻片时,其玻片与物镜的距离为0.5cm,若改用40倍物镜观察时,则载玻片与物镜的距离应小于 0.5cm,A错误;
B、用显微镜进行观察时,由于显微镜成像为放大的倒像,故载玻片上有d字母,则视野中呈现p字母,B正确;
C、观察玻片标本时,若发现视野上方较暗下方较亮,可调节反光镜,C正确;
D、由于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是上下左右均颠倒的物像,移动玻片标本时,标本移动的方向正好与物像移动的方向相反。 故视野中观察到眼虫游向右上方,则应该将玻片向右上方移动以便追踪,D正确;
故选A。
【点睛】易错点:1.误认为玻片的移动方向与物象的移动方向相同:由于在显微镜下所看到的是一个倒像,且物像和实际物体上下、左右完全颠倒。所以物像和玻片的移动方向一定相反。2. 误认为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视野中看到的细胞数目越多:显微镜的视野大小是不变的,如果放大倍数增大,视野中看到的细胞体积增大,原来视野边缘的细胞就到了视野之外,细胞数目就一定比原来少了。
4.念珠藻与酵母菌的相同之处是( )
A. 都有染色质 B. 都有线粒体
C. 都能进行光合作用 D. 都能进行细胞呼吸
【答案】D
【解析】
【分析】
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结构的区别:真核细胞具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有众多复杂的细胞器;原核细胞只有拟核和核糖体一种细胞器。念球藻属于原核生物,酵母菌属于真核生物。
【详解】A、念珠藻属于原核生物,其细胞中不含染色体,A错误;
B、念珠藻属于原核生物,其细胞中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B错误;
C、酵母菌营养方式是异养,不能进行光合作用,C错误;
D、都能进行细胞呼吸,D正确;
故选D。
【点睛】念珠藻与酵母菌共同点:都具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核酸,遗传物质都是DNA,都通过细胞呼吸获得ATP。
5.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是科学家探究、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充满了耐人寻味的曲折。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 英国科学家虎克最终建立了细胞学说
B. 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是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
C. 德国科学家魏尔肖的名言是“所有的细胞都来源于先前存在的细胞”
D. 细胞学说揭示了生物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A、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是细胞学说的主要建立者,A错误;
B、细胞是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虎克发现的且命名,B错误;
C、德国科学家魏尔肖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C正确;
D、细胞学说揭示了生物的统一性,没有揭示其多样性,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学说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关注对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和意义的生物学新进展以及生物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能力。
6. 关于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植物细胞的胞间连丝具有物质运输的作用
B. 动物细胞间的黏着性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有关
C. ATP水解释放的能量可用于细胞内的吸能反应
D. 哺乳动物的细胞可以合成蔗糖,也可以合成乳糖
【答案】D
【解析】
【详解】胞间连丝是贯穿细胞壁沟通相邻细胞的细胞质连线,为植物细胞间物质运输与信息传递的重要通道,A正确;
动物细胞间的黏着性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有关,如癌细胞膜表面糖蛋白含量减少,细胞的黏着性降低,B正确;
ATP是直接能源物质,细胞内的吸能反应需要的能量由ATP水解提供,C正确;
蔗糖是植物细胞特有的二糖,动物细胞不能合成蔗糖,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结构基础,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7.微量元素在生物体内含量虽然很少,却是维持正常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这可通过下面的哪一实例得到证实( )
A. 缺镁时叶片变黄
B. 油菜缺硼时只开花不结果
C. 动物血液中钙盐的含量太低会抽搐
D. 缺磷会影响ATP的合成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A.缺Mg叶绿素合成受阻,植物叶片变黄,但Mg是大量元素;错误。
B. 油菜缺B时只开花不结果,说明微量元素维持正常生命活动;正确。
C.动物血液中钙盐的含量太低会抽搐,说明大量元素维持正常生命活动;错误。
D .缺P会影响ATP的合成,说明大量元素能够组成复杂的化合物;错误。
考点:微量元素的种类。
点评:本题比较简单,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8. 下列关于生物体与水分的关系,叙述正确的是
A. 贮藏中的种子不含水分,以保持休眠状态
B. 水从根系向地上部分的运输与细胞壁无关
C. 适应高渗环境的动物可排出体内多余的盐
D. 缺水时,动物体的正反馈调节能促使机体减少水的散失
【答案】C
【解析】
贮藏种子中含结合水,自由水很少;水分从根系向上运输主要通过导管,导管即由死亡细胞的细胞壁围成;高渗环境中,一些盐分可以协助扩散进入生物体内,生物体则通过主动运输方式排出多余的盐分;机体通过负反馈调节维持体内水分平衡。
【考点定位】综合考查水分相关知识,属于考纲理解层次,难度中等。
9.关于还原糖、蛋白质和脂肪的鉴定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甘蔗茎的组织样液中加入双缩脲试剂,温水浴后液体由蓝色变成砖红色
B. 在大豆种子匀浆液中加入斐林试剂,液体由蓝色变成紫色
C. 在花生匀浆中加入苏丹IV,能够观察到匀浆颜色变红色
D. 利用双缩脲试剂的A液和B液可用于鉴定还原性糖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鉴定:(1)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如葡萄糖、麦芽糖、果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2)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3)脂肪可用苏丹Ⅲ染液(或苏丹Ⅳ染液)鉴定,呈橘黄色(或红色)。
【详解】A、甘蔗中富含蔗糖,而蔗糖不是还原糖,因此甘蔗不能用于还原糖的鉴定,A错误;
B、斐林试剂用于鉴定还原糖,大豆种子匀浆中富含蛋白质,不能用斐林试剂检测,B错误;
C、花生匀浆中富含蛋白质,加入苏丹IV,能够观察到匀浆颜色变红色,C正确;
D、双缩脲试剂的A液为质量浓度为0.1g/mL氢氧化钠溶液,B液为质量浓度为0.01 g/mL硫酸铜溶液,不能用于鉴定还原性糖,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课本基础实验的原理和选材,意在考查学生能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生物实验,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处理。
10. 下列关于脂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脂质中的磷脂是细胞膜的组成成分
B. 维生素D和性激素不属于固醇类物质
C. 脂肪比相同质量的多糖彻底氧化产能少
D. 脂质在核糖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上合成
【答案】A
【解析】
【详解】A、细胞膜的组成成分包括脂质、蛋白质和少量糖类,其中脂质分子中主要是磷脂,A正确;
B、维生素D和性激素属于脂质中的固醇类物质,B错误;
C、与相同质量的多糖相比,脂肪中的C、H元素含量多,O元素含量少,彻底氧化分解消耗的氧气多,产能也多,C错误;
D、脂质主要在光面内质网上合成,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脂质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11.生物体内某些重要化合物的元素组成和功能关系如图所示。其中X、Y代表元素,a、b、c是组成A、B、C三种生物大分子的单体,这三种单体的结构可用d或e表示。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A. 人体细胞中单体a、b的结构可用d表示,人体中d的种类有4种
B. 大肠杆菌细胞内单体c的结构可用e表示,e的种类约有20种
C. a、b是生物体内遗传信息的携带者,C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D. A、B的多样性由d中的n充分体现,C的多样性由e中的R充分体现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由图可知,A是DNA、B是RNA、C是蛋白质、X是NP、Y是N。a是脱氧核苷酸、b核糖核苷酸、c氨基酸、d核苷酸、e氨基酸、f五碳糖、m磷酸、n含氮碱基。
【详解】人体中含有4种脱氧核苷酸和4种核糖核苷酸,共有8种核苷酸d,A错误;e表示氨基酸c,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大概有20种,B正确;核酸是生物体内遗传信息的携带者,而a、b是核苷酸,C错误; A是DNA、B是RNA,它们的多样性与d核苷酸中的n含氮碱基的排列顺序有关,C的多样性由e的排列顺序、数目和种类有关,不由R充分体现,D错误。故选B。
【点睛】易错点:核酸是遗传物质,核苷酸不是。DNA与RNA相比,DNA特有的是脱氧核糖和T。
12.关于核酸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细胞核中发生的转录过程有RNA聚合酶的参与
B. 植物细胞的线粒体和叶绿体中均可发生DNA的复制
C. 双链DNA分子中一条链上的磷酸和核糖是通过磷酸二酯键连接的
D. 用甲基绿和吡罗红染色可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答案】C
【解析】
【分析】
1、转录主要发生在细胞核中,转录需要RNA聚合酶的参与;
2、植物细胞的线粒体和叶绿体中含有DNA ,是半自主细胞器;3、DNA中含有脱氧核糖,RNA中含有核糖。
【详解】A、细胞核中发生的转录过程有RNA聚合酶的参与,A正确;
B、植物细胞的线粒体和叶绿体中含有DNA,可发生DNA的复制,B正确;
C、双链DNA分子中一条链上的磷酸和脱氧核糖是通过磷酸二酯键连接的,C错误;
D、甲基绿能将DNA染成绿色,吡罗红能将RNA染成红色,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有关核酸的知识,解题要点是识记教材内容:有关核酸的组成元素、单体、结构、种类、分布和作用等。
13.关于细胞膜结构和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脂质和蛋白质是组成细胞膜的主要物质
B. 当细胞衰老时,其细胞膜的通透性会发生改变
C. 甘油是极性分子,所以不能以自由扩散的方式通过细胞膜
D. 细胞产生的激素与靶细胞上相应受体的结合可实现细胞间的信息传递
【答案】C
【解析】
【分析】
1、脂质:构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磷脂,磷脂双分子层构成膜的基本骨架。
2、蛋白质:膜的功能主要由蛋白质承担,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其蛋白质的含量越高,种类越多。
3、特殊结构--糖被:①位置:细胞膜的外表.②本质:细胞膜上的蛋白质与糖类结合形成的糖蛋白。③作用:与细胞表面的识别有关;在消化道和呼吸道上皮细胞表面的还有保护和润滑作用。
4、细胞膜的功能:①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开;②控制物质进出细胞;③进行细胞间的物质交流。
【详解】A、细胞膜主要由脂质与蛋白质构成,还含有少量的糖类,A正确;
B、细胞衰老,细胞膜的透性发生改变,控制物质进出功能降低,B正确;
C、甘油是脂溶性小分子,以自由扩散的方式通过细胞膜,C错误;
D、细胞产生的激素与靶细胞膜上相应受体的结合可以实现细胞间的信息传递,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能力:细胞膜的特征:①结构特征:具有一定的流动性;②功能特征:具有选择透过性。细胞膜的流动性是表现其选择透过性的结构基础。
14.在真核细胞的内质网和细胞核中能够合成的物质分别是
A. 脂质、RNA
B. 氨基酸、蛋白质
C. RNA、DNA
D. DNA、蛋白质
【答案】A
【解析】
【分析】
内质网是细胞内蛋白质合成、加工及脂质合成的场所。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主要场所;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详解】内质网可以合成脂质,细胞核中可以发生转录合成RNA,A正确;蛋白质的合成场所是核糖体,B错误;内质网中不能合成RNA,细胞核中可以合成DNA和RNA,C错误;内质网中不能合成DNA,蛋白质的合成场所是核糖体,D错误。
15. 下列关于物质跨膜运输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主动运输过程中,需要载体蛋白质协助和ATP提供能量
B. 在静息状态下,神经细胞不再进行葡萄糖的跨膜运输
C. 质壁分离过程中,水分子外流导致细胞内渗透压升高
D. 抗体分泌过程中,囊泡膜经融合成为细胞膜的一部分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主动运输过程中,需要载体蛋白协助和ATP提供能量,A正确;在静息状态下,神经细胞仍需从细胞外吸收葡萄糖,B错误;质壁分离过程中,水分子外流导致细胞内渗透压升高,C正确;抗体分泌过程中,囊泡膜经融合成为细胞膜的一部分,D正确。
16.图曲线表示在不同条件下某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过程,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若①表示加酶的反应,②表示加无机催化剂的反应,则BC段表示酶降低的活化能
B. 若①表示加酶的反应,②表示不加催化剂的反应,则BC段表示酶降低的活化能
C. 若①表示加无机催化剂的反应,则②表示加酶反应时B点上移
D. 若①表示加酶的反应,②表示不加催化剂的反应,则该图可表明酶的高效性
【答案】B
【解析】
【分析】
酶和无机催化剂都能降低化学反应所需活化能,且酶降低的活化能比无机催化剂更多。
【详解】A、若①表示加酶的反应,②表示加无机催化剂的反应,则BC段表示酶比无机催化剂多降低的活化能,A错误;
B、若①表示加酶的反应,②表示不加催化剂的反应,则BC段表示酶降低的活化能,B正确;
C、若①表示加无机催化剂的反应,则加酶反应时B点应下移,C错误;
D、若①表示加酶的反应,②表示不加催化剂的反应,则该图可表明酶具有催化作用,但不能体效酶的高效性,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酶的作用和特性,关键是理解酶起催化作用的机理,通过比较题图理解酶的催化作用和高效性。
17. 哺乳动物红细胞的部分生命历程如下图所示,图中除成熟红细胞外,其余细胞中均有核基因转录的 RNA,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成熟红细胞在细胞呼吸过程中不产生二氧化碳
B. 网织红细胞仍然能够合成核基因编码的蛋白质
C. 造血干细胞与幼红细胞中基因的执行情况不同
D. 成熟红细胞衰老后控制其凋亡的基因开始表达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成熟的红细胞无线粒体,只能进行无氧呼吸,产物为乳酸,A正确。
网织红细胞中含有和细胞转录形成的mRNA和核糖体,仍然能够合成核基因编码的蛋白质,B正确。
细胞分化的不同阶段,不同基因选择性表达,C正确。
成熟的红细胞无细胞核,已经丧失控制其凋亡的基因,D错误。
18. 在生命科学发展过程中,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是
①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②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 ③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④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 ⑤DNA的X光衍射实验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④⑤
【答案】C
【解析】
【详解】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实验发现基因的分离、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摩尔根则通过果蝇的杂交实验发现了伴性遗传;而DNA的X光衍射实验则说明了DNA分子呈螺旋结构。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有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而烟草花叶病毒的实验则证明了RAN也是遗传物质,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人类对遗传物质探索的早期实验,属于对识记、理解层次的考查。
19. 某种物质可插入DNA分子两条链的碱基对之间,使DNA双链不能解开。若在细胞正常生长的培养液中加入适量的该物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随后细胞中的DNA复制发生障碍
B. 随后细胞中的RNA转录发生障碍
C. 该物质可将细胞周期阻断在分裂中期
D. 可推测该物质对癌细胞的增殖有抑制作用
【答案】C
【解析】
某物质可插入DNA分子两条链的碱基对之间,使DNA双链不能打开,说明该物质会阻碍DNA分子的解旋,因此会阻碍DNA分子的复制、转录和抑制细胞增殖,A、B、D三项均正确;因DNA分子的复制发生在间期,所以该物质可将细胞周期阻断在分裂间期,C项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细胞增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从课外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20. 下列实践活动包含基因工程技术的是
A. 水稻 F1 花药经培养和染色体加倍,获得基因型纯合新品种
B. 抗虫小麦与矮秆小麦杂交,通过基因重组获得抗虫矮秆小麦
C. 将含抗病基因重组 DNA 导入玉米细胞,经组织培养获得抗病植株
D. 用射线照射大豆使其基因结构发生改变,获得种子性状发生变异的大豆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 项属于单倍体育种,原理是染色体变异;B 项属于杂交育种,原理是基因重组;C 项属于基因工程,原理是基因重组;D 项属于诱变育种,原理是基因突变。
21. 某同学给健康实验兔静脉滴注0.9%的NaCl溶液(生理盐水)20mL后,会出现的现象是( )
A. 输入的溶液会从血浆进入组织液
B. 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分别增加10mL
C. 细胞内液Na+的增加远大于细胞外液Na+的增加
D. 输入的Na+中50%进入细胞内液,50%分布在细胞外液
【答案】A
【解析】
【详解】A.输入的溶液进入血液,随血液运输,会从血浆通过毛细血管壁细胞,进入组织液,A正确;
B.人体体液中,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所占比重不同,注射的20mL的生理盐水到体内的在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的分配不同,B错误;
CD.钠离子在细胞膜上有相应载体,它不断地把细胞内的钠离子运出细胞,造成细胞外的钠离子总是高于细胞内,CD错误。
故选A。
【定位】无机盐的作用
22.下列与病原体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抗体可以进入细胞消灭寄生在其中的结核杆菌
B. 抗体抵抗病毒的机制与溶菌酶杀灭细菌的机制相同
C. Rous肉瘤病毒不是致癌因子,与人的细胞癌变无关
D. 人体感染HIV后的症状与体内该病毒浓度和T细胞数量有关
【答案】D
【解析】
【详解】A.抗体不能进入细胞中,故A错误;
B.抗体的作用机理是与抗原结合,使之凝集成团或降低对细胞的吸附能力,而溶菌酶的作用是将细菌分解,因此二者的原理不同,故B错误;
C.致癌因子包括物理致癌因子、化学致癌因子和病毒致癌因子,而Rous肉瘤病毒属于病毒致癌因子,故C错误;
D.HIV主要攻击人体T细胞,故D正确。
故选D。
【定位】免疫调节。
23. 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植物幼嫩叶片中的色氨酸可转变为生长素
B. 成熟茎韧皮部中的生长素可以进行非极性运输
C. 幼嫩细胞和成熟细胞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相同
D. 豌豆幼苗切段中乙烯的合成受生长素浓度的影响
【答案】C
【解析】
生长素是由色氨酸经过一系列转化生成的;A叙述正确。在成熟组织中,生长素可以通过韧皮部的进行非极性运输;B叙述正确。幼嫩的细胞对生长素敏感,成熟细胞则比较迟钝;C叙述错误。生长素浓度增加到一定高度时,就会促进豌豆幼苗切断中乙烯的合成,而乙烯含量的升高,反过来又抑制了生长素促进切断细胞伸长的作用,由此可见切断中乙烯的的合成受生长素浓度的影响;D叙述正确。
【考点定位】本题主要考查植物激素中的生长素,涉及到的知识点有:合成生长素的原料、生长素的运输生理作用。
24.某同学将一面镜子竖立在一棵树旁,该树上的一只小鸟飞到镜前,对着镜子中的“小鸟”愤怒地啄击扑打。下列关于该事件中信息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小鸟啄击扑打的动作本身是一种行为信息
B. 小鸟的眼睛能够感受镜子发出的物理信息
C. 小鸟把镜子传递的信息当作来自入侵者的信息
D. 激怒小鸟的信息是直接来自非生物的化学信息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种类,能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详解】小鸟啄击扑打的动作本身是一种行为信息,A正确;小鸟的眼睛能够感受镜子发出的光,这属于物理信息,B正确;小鸟把镜子传递的信息当作来自入侵者的信息,因此会对其进行愤怒地啄击扑打,C正确;由B选项可知,激怒小鸟的信息是直接来自非生物的物理信息,D错误。故选:D。
【点睛】生态系统的传递信息的种类:
(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
(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中,产生了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
(3)行为信息: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也能够传递某种信息。
25. 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用河水、池泥、水藻、植食性小鱼、广口瓶、凡士林等材料制作了3个生态瓶(下图所示)。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 甲瓶中的小鱼很快死亡是因为瓶内分解者数量过少
B. 乙瓶中的生物存活的时间相对较长
C. 丙瓶中的分解者主要存在于河水及池泥中
D. 若想维持稳定性,丙瓶不应放在黑暗中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甲瓶中小鱼很快死亡的原因是小鱼过多,瓶中水藻不能制造足够的氧气,小鱼因缺氧致死,与分解者多少无关,A错误;水藻丰富小鱼适当,氧气\有机物等完全可以自产自销,所以可以生活时间最长,B正确;分解者主要存在于河水和河泥中,C正确;丙瓶在黑暗中水藻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氧气,所以不会平衡。若想维持生态平衡,丙瓶应放在散射光下,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瓶,意在考查考生识记所列知识点,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26.某抗体是由2条相同的H链和2条相同的L链通过链间二硫键连接而成的结构。整个抗体分子可分为恒定区(C)和可变区(V)两部分(如图所示)。在同一个物种中,不同抗体分子的恒定区都具有相同的或几乎相同的氨基酸序列。请回答:
(1)合成此抗体时,氨基酸之间发生_____反应;若某种抗体的一条H链有450个氨基酸,一条L链有212个氨基酸,则该抗体中含有______个肽键,肽键的化学式是_______。
(2)抗体中______区具有识别和结合抗原的功能;根据图中该区的形状判断,此抗体能与抗原_____(填“a”“b”或“c”)结合。
(3)在生产上常用Na2SO4从血清中盐析并分离出所需抗体,获得的抗体仍有活性,这说明在盐析过程中,蛋白质结构______ (填“有”或“没有”)改变。
(4)同一个体中抗体的结构不尽相同,主要是因为V区中的______________不同。
(5)蛋白质除具有免疫功能外,还具有_________________ (至少写2点)等功能。
【答案】 (1). 脱水缩合 (2). 1320 (3). -CO-NH- (4). a (5). V(可变区) (6). 没有 (7). 氨基酸种类、数目、排列顺序、空间结构 (8). 催化、运输载体、细胞的结构物质、信息传递
【解析】
【分析】
分析题意,在同一个物种中,不同抗体分子的恒定区都具有相同的或几乎相同的氨基酸序列,说明抗体的特异性与V区有关,抗体只能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
【详解】(1)抗体是蛋白质,是由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的;由题图可知,抗体含有2条L链、2条H链,若某种抗体的一条H链有450个氨基酸,一条L链的有212个氨基酸,则该抗体中的肽键数=氨基酸数-肽链数=450×2+212×2-4=1320;肽键的化学式是-CO-NH- 。
(2)V区具有特异性,因此具有识别抗原的能力;一定抗原只能与一定的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由题图可知,该抗体只能与a抗原特异性结合。
(3)用Na2SO4从血清中盐析并分离出所需抗体,获得的抗体仍有活性,这说明在盐析过程中,蛋白质结构没有发生变化。
(4)同一个体中抗体的结构不尽相同,主要是因为V区中的空间结构(或氨基酸种类或氨基酸排列顺序或氨基酸数量)不同。
(5)蛋白质功能除了具有免疫功能外,还具有催化功能、运输的载体、细胞的结构物质、信息传递功能等。
【点睛】蛋白质多样性的原因:1.根本原因:基因的多样性;2.直接原因: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数目、排列次序和肽链的空间结构不同。
27.在一定浓度的CO2和适当温度条件下,测定植物叶片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光合作用速率,如图1给出了光照强度与该植物叶片光合作用速率的关系,如图2表示CO2和O2的转移方向。请据图回答:
(1)根据图1,d点该植物叶片的呼吸速度是_________( CO2mg/100cm2叶•小时),若该植物叶肉细胞处于图2状态时,则对应图1的曲线中______点。
(2)c点至d点,光合作用速率没有改变,原因是______________。
(3)将该植物叶片从光下移到黑暗中,叶绿体中C3含量短时间内的变化将是_______。
(4)若已知该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5℃和30℃,上图曲线表示该植物在25℃时光合作用速度与光照强度的关系。若将温度提高到30℃的条件下(原光照强度和CO2浓度不变),理论上分析曲线图中b点的位置如何变化 _____(左移/右移)。
【答案】 (1). 6 (2). b (3). 光照强度达到了饱和 (4). 增多 (5). 右移
【解析】
【分析】
图1中可以看出,a点时只进行呼吸作用,“6”(CO2mg/100cm2叶•小时)就可以表示呼吸速率;b点时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c点时光合作用达到饱和点,此时对应的12(CO2mg/100cm2叶•小时)表示净光合作用量,而光合作用总量=净光合作用量+呼吸作用量。
图2中,叶绿体吸收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线粒体吸收氧气进行有氧呼吸,由此可见,线粒体和叶绿体之间存在气体交换。
【详解】(1)根据图1,d点该植物叶片的呼吸速度与a点相同,为6(CO2mg/100cm2叶•小时),若该植物叶肉细胞处于图2状态时,此状态表示光合作用强度与呼吸作用强度相等,对应图1的曲线中b点。
(2)c点以后随光照强度增加,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加,说明光照强度达到了饱和,此时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不再是光照强度,可能是温度、二氧化碳浓度等其他因素。
(3)将该植物叶片从光下移到黑暗中,由于光反应产物减少,C3还原量减少,叶绿体中C3含量短时间内的变化将增多。
(4)若将温度提高到30℃的条件下,则呼吸作用增强,光合作用反而减弱,所以图中b点(光补偿点)位置应向右移。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关系,分析题图获取信息是解题的突破口, 注意分析环境条件变化时C3、C5的动态变化。
28.下图为某人在饥饿时参加冰桶挑战其体内的一些生理变化过程示意图(图中①~④为激素,A、B、C、D表示器官、组织或细胞)。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全身冰水浇湿后,下丘脑会分泌①,①促使B分泌②,②促使甲状腺分泌③,该过程中B表示_______,②表示_______,该过程体现了激素调节中的________调节;当③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可以抑制下丘脑和B分泌①和②,该过程体现了激素调节中的________调节。
(2)饥寒交迫时,由胰岛A细胞细胞分泌的④_________(填激素名称)含量增加,能够促进血糖浓度上升,与其有拮抗作用的激素是________,该激素生理功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维持血糖含量的相对稳定。
(3)参加冰桶挑战的人会打寒颤,写出该过程的反射弧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垂体 (2). TSH (3). 分级 (4). 反馈 (5). 胰高血糖素 (6). 胰岛素 (7). 能够加速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储存 (8). 冷觉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温度调节中枢-传出神经-骨骼肌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可知,A为大脑皮层,B为垂体,C为肝脏细胞;①为下丘脑合成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②为垂体合成的促甲状腺激素,③为甲状腺激素,④为胰高血糖素。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分泌激素有抑制作用,该过程为负反馈调节。
【详解】(1)当身体的温度感受器受到寒冷等刺激时,相应的神经冲动传到下丘脑,下丘脑就会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运输到B垂体,促使垂体分泌②促甲状腺激素。该过程体现了激素调节中的分级调节。但甲状腺激素过量时,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应的激素,维持激素含量的相对稳定,属于负反馈调节。
(2)图中激素④为胰高血糖素,该激素能够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从而升高血糖,与其在血糖调节方面相互拮抗的激素是胰岛素。胰岛素能够加速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储存。
(3)参加冰桶挑战的人会打寒颤,该过程的反射弧为:冷觉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温度调节中枢-传出神经-骨骼肌。
【点睛】本题易混知识点:1.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下丘脑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运输到垂体,促使垂体分泌促激素,作用于相应内分泌腺,促进该腺体分泌激素。2.激素分泌的反馈调节:如甲状腺激素过量时,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应的激素,维持激素含量的相对稳定,属于负反馈调节。
29.某种植物的果皮有毛和无毛、果肉黄色和白色为两对相对性状,各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前者用D、d表示,后者用F、f表示),且独立遗传。利用该种植物三种不同基因型的个体(有毛白肉A、无毛黄肉B、无毛黄肉C)进行杂交,实验结果如下:
回答下列问题:
(1)果皮有毛和无毛这对相对性状中的显性性状为____,果肉黄色和白色这对相对性状中的显性性状为______。
(2)有毛白肉A、无毛黄肉B和无毛黄肉C的基因型依次为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2中得到的子代无毛黄肉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____。
(4)若无毛黄肉B自交,理论上,下一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
(5)若实验3中的子代自交,理论上,下一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有毛 (2). 黄肉 (3). DDff (4). ddFf (5). ddFF (6). ddFF、ddFf (7). 无毛黄肉∶无毛白肉=3∶1 (8). 有毛黄肉∶有毛白肉∶无毛黄肉∶无毛白肉=9∶3∶3∶1
【解析】
【分析】
具有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后代表现出的表现型为显性性状,由实验1和实验3中,有毛和无毛杂交后代全为有毛;实验3中,白肉和黄肉杂交后代全为黄肉,因此,可判断有毛和黄肉为显性性状。
【详解】(1)据分析可知,果皮有毛和无毛这对相对性状中的显性性状为有毛,果肉黄色和白色这对相对性状中的显性性状为黄肉。
(2)实验1中,有毛白肉A(D-ff)与无毛黄肉B(ddF-),后代全为有毛,说明A的基因型为DDff,而后代黄肉:白肉=1:1,因此B的基因型为ddFf,有毛白肉A与无毛黄肉C(ddF-)杂交后代全为黄肉,因此C的基因型为ddFF;
(3)由于实验2中亲本的基因型为ddFf、ddFF,因此得到的子代无毛黄肉的基因型有ddFF、ddFf;
(4)若无毛黄肉B(ddFf)自交,理论上,下一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无毛黄肉∶无毛白肉=3∶1;
(5)实验3子代的基因型为DdFf,自交下一代表现型及比例为:有毛黄肉:有毛白肉:无毛黄肉:无毛白肉=9:3:3:1。
【点睛】分析自由组合定律题目时,可将问题拆分为分离定律来分析,即先针对一对相对性状分析亲、子代的表现型及基因型,再将两对或多对相对性状自由组合。
30.某生态系统总面积为250km2,假设该生态系统食物链为甲种植物→乙种动物→丙种动物,乙种动物种群的K值为1000头。回答下列问题
(1)某次调查发现该生态系统中乙种动物种群数量为550头,则该生态系统中乙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为__________;当乙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为________时,其种群增长速度最快。
(2)若丙种动物的数量增加,则一段时间后,甲种植物数量也增加,其原因是______。
(3)在甲种植物→乙种动物→丙种动物这一食物链中,乙种动物同化能量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丙种动物同化的能量。
【答案】2.2头/km2 2头/km2 乙种动物以甲种动物为食,丙种动物数量增加导致乙种动物数量减少,从而导致甲种植物数量增加 大于
【解析】
(1)550头/250km2=2.2头/km2,种群数量达到K/2时,增长速度最快,即:(1000头/2)/250km2=2头/km2;
(2)由甲种植物→乙种动物→丙种动物分析可知,当丙种动物增多时,捕食的乙种动物增多,导致乙种动物数量下降,乙种动物数量下降,捕食的甲种植物减少,导致甲种植物数量增多。
(3)依据能量传递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可推知乙种动物同化的能量大于丙种动物同化的能量。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种群特征中的种群密度、种群数量变化,种间关系对不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及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知识。
31.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一种自身免疫病,致残性强。研究表明,该病的病理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密切相关,而一种人鼠嵌合的抗TNFα单克隆抗体能有效治疗RA。如图为该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示意图。
(1)单克隆抗体的制备涉及细胞工程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技术。
(2)图中的抗原A是________,HAT培养基是选择培养基,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将B淋巴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后的杂种细胞具有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
(3)医疗上,把单克隆抗体与化学药物或细胞毒素相结合制成“_________”,借助抗体的定向作用将药物带到病变细胞并将其杀死。
(4)单克隆抗体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动物细胞融合 (2). 动物细胞培养 (3). 肿瘤坏死因子α(或TNFα) (4). 筛选出杂交瘤细胞 (5). 既能大量增殖,又能产生特异性抗体 (6). 生物导弹 (7). 灵敏度高 (8). 特异性强 (9). 并可大量制备
【解析】
【分析】
单克隆抗体制备的细胞B淋巴细胞:能产生特异性抗体,在体外不能无限繁殖;骨髓瘤细胞:不产生专一性抗体,体外能无限繁殖.杂交瘤细胞的特点:既能大量增殖,又能产生特异性抗体。
两次筛选:①筛选得到杂交瘤细胞(去掉未杂交的细胞以及自身融合的细胞);②筛选出能够产生特异性抗体的细胞群。
生物导弹:单克隆抗体+放射性同位素、化学药物或细胞毒素(借助单克隆抗体的定位导向作用将药物定向带到癌细胞,在原位杀死癌细胞.疗效高,副作用小,位置准确)。
【详解】(1)单克隆抗体的制备涉及细胞工程中的动物细胞融合(或杂交瘤)、动物细胞培养技术。
(2)图中的抗原A是肿瘤坏死因子-α(或TNF-α),促融剂常用聚乙二醇(PEG),HAT培养基的作用是筛选出杂交瘤细胞.杂交细胞具有的特点是既能大量增殖,又能产生特异性抗体。
(3)医疗上,把单克隆抗体与化学药物或细胞毒素相结合制成“生物导弹”,借助抗体的定向作用将药物带到病变细胞并将其杀死。
(4)单克隆抗体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并可能大量制备的特点。
【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解题时注意结合教材相关知识,分析图示内容,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