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提分教程》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九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展开专题九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构建网络 整体认知
考点一 从“人地协调观”角度,认识荒漠化与水土流失
[考情报告] 荒漠化与水土流失的形成原因、主要危害和治理措施是高考的必考点。多以区域图、具体案例为依托,通过图文材料呈现生态环境问题,侧重考查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和治理措施;侧重考查考生的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以综合题考查为主。
(2019·江苏高考)下图为黄河干流主要水文站分布和年输沙量比较图。读图回答(1)~(2)题。
(1)与多年平均输沙量相比,1987~2015年潼关站输沙量急剧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其以上流域( )
①引水灌溉,减少泥沙下泄 ②削山平地,减小坡面径流
③保持水土,减少泥沙流失 ④气候变暖,降低暴雨强度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2016年以后,黄河下游输沙量较中游明显减少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地形起伏 B.流域面积
C.兴修水库 D.水土保持
(1)B (2)C
1.结合区域认知,运用综合思维,落实人地协调观,系统认识水土流失问题
(1)水土流失的一般原因
2.结合区域认知,运用综合思维,落实人地协调观,系统认识荒漠化问题
(1)荒漠化在我国的分布
①土地荒漠化——“三北”地区(西北、华北北部、东北西部)。
②石质荒漠化——西南喀斯特地区。
③次生盐渍化——华北半湿润地区、西北干旱灌溉地区。
(2)土地荒漠化的原因
②人为原因
a.根本原因:一是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二是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利用和不合理利用。
b.直接原因:过度樵采;过度开垦;过度放牧;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等。
(3)防治措施
合理利用水资源 | 在农作区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免土壤盐碱化;在牧区减少水井数量;在干旱内陆地区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 |
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 在绿洲外围沙漠边缘,封沙育草、营造乔灌木结合的防沙林带;在绿洲内部建立农田防护林网;在缺乏水源的地区设置沙障工程,拦截沙源,固阻流沙 |
调整土地利用结构 | 合理配置农林牧业,优化林业结构 |
开发新能源 | 改变西北农村能源以生物能为主的能源结构,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开发农村沼气等能源,改善农村能源结构 |
考向 1 人类不合理活动造成荒漠化等生态环境问题
(2018·海南高考)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对下图所示区域的水土流失进行了大规模治理,重点实施了退耕还林(草)等生物治理措施。在年降水量大于400毫米的地区,林草植被得到较好恢复。在年降水量小于400毫米的地区(地表1米以下一般存在含水量极低的干土层),人工连片种植的树木普遍生长不良,树干弯曲,根基不稳,枝叶稀疏,总也长不大,被当地人称为“小老头树”。
(1)分析当地出现“小老头树”的环境条件。
(2)分析在降水量400毫米以下区域植树造林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良结果。
(3)说明“小老头树”现象对于生态建设的启示。
答案 (1)降水量少(低于400毫米),地下水位低,树木生长所需水分不足。地表1米以下存在干土层,影响树木根系发育和下扎。风大,易动摇树木根系。
(2)树木生长不良(形成“小老头树”)。树木(“小老头树”)影响林下草本植物的生长,植被防止水土流失的功能减弱(不利于当地自然植被的恢复)。树木(“小老头树”)会蒸腾更多水分,树木根系吸水会使地下土层更干,导致区域环境更干燥。
(3)在生态建设过程中,应尊重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在生态脆弱地区,应减少人工干预。
解析 第(1)题,树木生长需水量大。据材料可知,该地降水少,地下存在干土层,不利于树木的生长;图示地区位于黄土高原地区,风力强。第(2)题,降水少的区域,不利于树木生长,不能发挥森林的生态功能;树木生长需水量大,加剧水资源短缺,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第(3)题,据材料可知,降水较多的地区树木生长较好,降水较少的地区树木生长较差,故应因地制宜进行生态建设;减少人类干预,重视自然生态恢复。
考向 2 荒漠化地区防沙、治沙的研究
(2019·湖北八校第一次联考)鄂尔多斯高原处在草原与荒漠的过渡地带,高原上有许多绿色斑驳的小沙堆,让原本平坦的荒漠逐渐变得波澜起伏、充满生机。油蒿和羊柴为鄂尔多斯毛乌素沙地的共生优势物种,某研究小组将玻璃房中的油蒿和羊柴混合种植在花盆中,根据当地的降雨量变化,设置低水、中水和高水三个水分处理组合,低水和高水分别相当于当地的低降雨量和高降雨量,得出了油蒿和羊柴生物量的相对竞争系数(如图所示),系数越低,竞争力越强。据此完成1~3题。
1.鄂尔多斯高原上荒漠“波澜起伏”的原因是( )
A.高原高低起伏,地表不平
B.风力侵蚀作用形成连绵的洼地
C.固沙植被令风沙减速后沉积
D.人类过度放牧,破坏地表
答案 C
解析 由材料信息“原本平坦的荒漠”可知,该地地形起伏小,A项错误;据材料信息“绿色斑驳的小沙堆”可知,该地多风力堆积地貌,B项错误;由材料信息“荒漠逐渐变得波澜起伏、充满生机”可知,生态环境逐渐改善,排除D项;由材料分析可知,“绿色斑驳的小沙堆”是固沙植被令风沙减速后沉积的结果,故C项正确。
2.据材料可知( )
A.羊柴竞争力始终比油蒿强
B.低水条件下羊柴竞争力强
C.中水条件下羊柴竞争力强
D.高水条件下羊柴竞争力强
答案 B
解析 读图可知,低水条件下,羊柴的竞争系数较低;由材料信息“系数越低,竞争力越强”可知,低水条件下,羊柴竞争力较强,故B项正确。
3.实验在玻璃房内进行的主要原因是( )
A.避开天然降水 B.减弱气温变化
C.防止风沙掩埋 D.控制光照强度
答案 A
解析 由材料可知,人为设置了低水、中水和高水三个水分处理组合,来观测不同水分条件下,油蒿和羊柴的相对竞争系数,故在玻璃房内进行的主要原因是避开天然降水对实验的干扰,A项正确。
考向 3 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治理
陕西冉家沟流域(约35°N),丘陵广布,黄土深厚。由于毁林开荒,该流域土壤侵蚀严重。为了改善生态环境,该流域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主要种植豆科落叶乔木刺槐。下表示意冉家沟流域不同种植方式的表层土壤状况。据此完成1~2题。
注:孔隙度是指土壤孔隙容积占土体容积的百分比。水与空气共存并充满于土壤孔隙中。
1.该流域退耕还林工程中种植刺槐的原因,主要是刺槐( )
A.生长缓慢,消耗养分较少
B.生长迅速,且有固氮作用
C.性喜阴湿,适合湿润土壤
D.木材坚硬,且耐贫瘠土壤
答案 B
解析 退耕还林是为了防止水土流失的发生,如果生长缓慢则生态效益较差,刺槐生长迅速且具有固氮作用,有利于恢复土壤肥力,A项错误,B项正确;该地黄土深厚,土壤干燥,C项错误;木质坚硬的植被一般生长速度较慢,不适合在该地种植,D项错误。
2.减轻土壤侵蚀最明显的种植方式是( )
A.封山育林 B.乔灌结合
C.林草结合 D.乔木纯林
答案 A
解析 由表可知,封山育林无论是土壤的孔隙度、含水量、有机质以及固氮量都是最高的,所以减轻土壤侵蚀最为明显,故选A项。
考点二 运用“综合思维”,分析森林、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考情报告] 森林、湿地的生态环境效应、合理开发及保护是高考的主要命题点。多以区域图、统计图表、文字材料(相关热点新闻)等为背景,或图文结合,考查森林、湿地的合理开发及保护措施,侧重考查考生的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题型灵活多样。
(2016·全国卷Ⅲ)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一位被热带雨林风光吸引的游客从马瑙斯出发,乘船沿内格罗河(下图)溯源而上,见两岸植被繁茂,河上很少有桥。行至内格罗河与布朗库河交汇处,发现两条河流的河水因颜色迥异,呈一黑黄分明的界线,景色令人震撼。船继续前行,岸边的沼泽渐渐映入眼帘……当晚他查阅资料,得知内格罗河河水因富含腐殖质,颜色乌黑,而布朗库河因含大量泥沙而呈黄色。
(1)分析内格罗河河水富含腐殖质但泥沙含量少的原因。
(2)试对“河上很少有桥”这一现象作出合理解释。
(3)你是否赞同在该地区拓展旅游观光业?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
(1)气温高,湿度大(降水多),生物量大,在沼泽形成大量腐殖质。地处平原,地势低平,河流流速慢,多沼泽,泥沙沉积。
(2)人口稀少,跨河运输需求小;水网稠密,水运便利;河面宽,水量大,修路搭桥成本高,技术难度大,对雨林环境破坏大。
(3)赞同。理由:热带雨林旅游资源独特,具有全球吸引力;旅游开发与运营成本低,经济效益好;增加当地就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等。
不赞同。理由:对热带雨林环境造成破坏、产生污染;对当地居民生活、文化等带来冲击;来自自然的威胁(疾病、野生动物袭击等)较大。
1.结合区域认知,运用综合思维,系统分析湿地
(1)湿地的成因分析
湿地形成原因:湿地的形成一般着重分析降水量(水位季节变化)、蒸发量、下渗量、排泄能力、水网密度等要素。现举例如下所示:
①三江平原地区湿地形成的主要原因:气候湿润,降水较丰富;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气温低,蒸发弱;冻土发育,地表水不易下渗。
②青藏高原湿地成因:海拔高,气温低,蒸发量小;冰川积雪融化较多;低洼地易积水;地下冻土层厚,地表水不易下渗。
③长江中下游平原湿地成因:降水丰富;河湖较多,地表水丰富;地势低平,洪水易泛滥,排水不畅。
(2)湿地的生态效益
(3)湿地的保护措施
保护湿地的主要措施:退田还湖、退田还沼泽、退耕还林还草、防治水污染、保护野生动植物、禁止滥捕滥猎;建立保护湿地的法规,增强保护湿地意识。如洞庭湖湿地经过生态移民,湿地面积大大增加,提高了防洪调蓄能力。具体如下所示:
2.结合区域认知,运用综合思维,认识不同地区森林的主要生态功能
地区 | 森林的主要生态功能 |
丘陵、山地 |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
较干旱地区 | 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
城市 | 美化环境、减弱噪声、调节气候 |
交通道 路两侧 | 美化环境、减弱噪声、吸烟滞尘、净化空气 |
热带雨林 | “地球之肺”,维持全球碳氧平衡;维护生物多样性;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 |
考向 1 森林的开发和保护
(2019·浙江宁波十校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云南西双版纳是我国唯一有大面积热带雨林分布的地区,高温高湿的热带雨林,物种极为丰富,美丽的刺葵群落,高大的乔木,成群的野象……其下还是大型真菌的理想家园。可如今的原始森林早已锐减到了远山的保护区,林地满是整齐划一的橡胶林,林下草木不生,除草剂和农药铲除了大量原生生物。
材料二 近些年,云南省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和野生动物保护之间的矛盾被频繁提及,而亚洲象是其中矛盾激化最为严重的例子。下图是我国亚洲象40年来分布范围变化图。
(1)试从气候角度分析西双版纳有大面积热带雨林分布的原因。
(2)用整体性原理简述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中营养物质的循环转化过程。
(3)读图描述亚洲象分布范围变化的特点,并分析原因。
(4)试分析橡胶林面积持续扩大带来的不利影响。
答案 (1)纬度低,温度高,热量充足;位于云贵高原南侧,北部有高原、山脉阻挡,受冬季风影响小;有西南季风和东南季风带来的充足水汽,降水丰富。
(2)湿热的气候有利于植被生长,植被提供大量的枯枝落叶,湿热气候条件下微生物分解作用强,产生大量腐殖质;腐殖质又为植物提供养分。
(3)特点:分布范围变小;分布地区发生割裂,被分割成了一座座孤岛。原因:大面积开垦原始森林,种植经济作物(橡胶、茶树);水库与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4)天然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剧;农药、化肥使用增多,环境污染加剧;过度种植,土壤肥力降低;破坏动物栖息地,生物多样性锐减。
解析 第(1)题,主要从纬度、地形、冬季风和夏季风方面进行分析。第(2)题,地理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地理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气候对植被、土壤产生很大的影响。第(3)题,从图上亚洲象分布可知,其分布特点有分布范围变小;分布地区发生割裂,被分割成了一座座孤岛。原因主要从森林面积、人类活动方面分析,该地区大面积开垦原始森林,种植经济作物(橡胶、茶树);水库与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造成森林面积大量减少,压缩了亚洲象的栖息地空间。第(4)题,由题中信息“橡胶林下草木不生,除草剂和农药铲除了大量原生生物”可知,橡胶林面积的扩大,会导致天然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剧;农药、化肥使用增多,环境污染加剧;过度种植,土壤肥力降低;破坏动物栖息地,生物多样性锐减。
考向 2 湿地的开发和保护
(2019·广东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沼泽湿地积水深度的变化反映着湿地蓄水量的变化,而湿地蓄水量的变化则是湿地水分收支变化的结果。下图示意实测的1997~1999年植物生长季三江平原某沼泽试验场湿地积水深度变化。
(1)说出1999年植物生长季该沼泽湿地积水深度的变化特征。
(2)概括1997~1999年该沼泽湿地蓄水量年际变化的特征,并分析该变化对湿地产生的影响。
(3)对该湿地,有人建议排干围垦,有人建议保护性开发。请你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
答案 (1)水位总体变化大;5月比较平稳(下降较小或略有下降);6月至7月初迅速下降,直至为零,地表积水干涸。
(2)特征:年际变化大,且蓄水量总体呈减少趋势。
影响:湿地退化,植被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使湿地调节气候和降解污染物的能力降低;区域生态环境恶化;湿地被开垦为耕地的可能性增加。
(3)排干围垦:增加土地供给,缓解人多地少的矛盾;增加农业产量;扩大人类活动的空间。
保护性开发:湿地具有巨大的生态环境效益,如降解污染物、蓄水防洪、保护生物多样性等,保护湿地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湿地还具有物质生产功能,可为人类提供多种宝贵的资源;可利用湿地适当发展旅游业、养殖业等,提高经济效益,促进湿地可持续发展。
解析 第(1)题,由图可知,1999年植物生长季,该沼泽湿地水位总体变化大;5月比较平稳;6月至7月初迅速下降,直至为零,地表积水干涸。第(2)题,图中显示,1997~1999年该沼泽湿地蓄水量年际变化的特征是年际变化大,且蓄水量总体呈减少趋势。该变化会导致湿地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使湿地调节气候和降解污染物的能力降低;区域生态环境恶化;湿地被开垦为耕地的可能性增加。第(3)题,为开放性题目。如果赞成排干围垦,其好处是增加土地,缓解人地矛盾;增加农业产量;扩大人类活动的空间。如果赞成保护性开发则是因为湿地具有巨大的生态环境效益,保护湿地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湿地还具有物质生产功能,可为人类提供多种宝贵的资源;可利用湿地适当发展旅游业、养殖业等,提高经济效益,促进湿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