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 二轮复习 专题05 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与风-决胜2019年高考地理二轮夯基解题王(夯基手册)学案(全国通用) Word版含解析
展开专题05 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与风
2019考试要点 | 具体考试内容要求 | |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 大气运动 | 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
难度 系数 | 中低难度 | |
建议学习方法 | 会画课本上的示意图 | |
重点 关注 | (1)大气的削弱作用与保温作用 (2)热力环流 (3)近地面和高空风向的画法 |
第一节 大气的受热过程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1.大气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能。 请一定记得课本上的过程图!
2.大气受热过程及温室效应
大气受热过程 | ⑴太阳辐射能传播的过程中部分被大气吸收或反射,大部分到达地面,并被地面吸收。 ⑵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能增温,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大气。 ⑶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 | |
大气温室效应 | 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热量,向上的部分散失到宇宙空间,向下的部分称为大气逆辐射,把热量归还给地面。 | ①多云的阴天夜晚气温不会太低是因为云层厚大气逆辐射强 ②十雾九晴:晴天夜晚大气逆辐射弱气温低空气中的水汽易凝结成雾滴 ③青藏高原光照强但热量不足的原因 :青藏高原空气稀薄,大气吸收太阳辐射少,光照强;夜晚大气逆辐射弱气温低。 |
大气对于太阳辐射具有削弱作用,大气对于地面辐射具有保温作用。 |
二、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的应用
(1)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变暖的影响
(2)应用于农业生产实践,提高生产效益。
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利用烟雾防霜冻;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3)利用大气的削弱作用原理分析某地区太阳能的多寡。如:高海拔地区——空气稀薄,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内陆地区——晴天多,阴雨天少,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
第二节 热力环流与大气的水平运动
一、热力环流
1.概念
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2.形成
近地面冷热不均→气流的垂直运动(上升或下沉) →近地面和高空存在水平面上气压的差异→大气的水平运动→形成高低空热力环流。
(1)A地受热,气流上升,高空形成高气压;B、C两地冷却,气流下沉,高空形成低气压。
(2)高空:水平方向上,气流从A地流向B、C两地;近地面:A地为低气压,B、C为高气压,气流从B、C流向A地。
[温馨提示] “热低压、冷高压”仅适用于同一水平面上两地区相比较;不适用于垂直方向上。在垂直方向上,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气压也随海拔升高而降低。
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1.风形成的直接原因
水平气压梯度力促使大气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从而形成风。所以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风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地面的冷热不均。
2.受力分析
(1)高空大气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F3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风向与等压线平行。(因为没有摩擦力)
(2)近地面的风,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F2摩擦力共同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3)等压线越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
三、常见的热力环流形式及其影响
热力环流是一种最简单的大气运动形式。海陆热力性质不同,山谷、山坡冷热不均,人类活动都有可
能导致热力环流的形成。
海陆风 | 影响 海陆风:使滨海地区气温日较差减小,降水增多。
| |
山谷风 | 影响 山谷风:在山谷和盆地常因夜间的山风吹向谷底,使谷底和盆地内形成逆温层,阻碍了空气的垂直运动,易造成大气污染。
| |
城市热岛效应 | 影响 城市风:一般将绿化带布局于气流下沉处或下沉距离以内,将卫星城或污染较重的工厂布局于下沉距离之外。 把树种在环流内;把化工厂等污染企业建在环流外。 |
四、等压线图上任一地点风向的画法
第一步:虚画出水平气压梯度力(由高压指向低压,垂直于等压面)
第二步:确定半球。北半球顺着水平气压梯度力箭头向右偏;南半球顺着箭头方向左偏。
第三步:确定近地面还是高空。近地面偏转30°~45°,最终风向与等压线斜交。高空偏转90°,最终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也可以采用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的方法】
说明:本部分将从“命题视角”剖析题目成型的过程,希望同学们可以在此过程中掌握知识点,熟悉套路。 | |
命题过程: 1.确立考点: 大气的受热过程与太阳
2.找背景材料: 真实的旅游情境
3.删减材料:因为想考大气的受热过程与太阳,所以材料留一些太阳辐射、太阳能等。
4.画示意图,形成题目。 该题目的核心在于真实!
| (2018镇江高一期中统测)42.去青海支教的马老师利用在海西州观察到的一些现象与学生共同开展了关于“大气受热过程”的探究性学习。请结合下列图文资料,运用所学知识,为马老师观察到的现象提供合理的解释。(7分)
材料一:图21为中国太阳辐射分布示意图。图22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材料二:马老师在海西州观察到的三个现象。 现象1:海西州德令哈市在海拔3000米,常年干旱少雨的戈壁滩上建设了全球海拔最高,极端温度最低的大型商业化光热电站。 现象2:“夏都”西宁的宾馆和酒店一般都不装空调,但夏季的夜晚并不感到十分炎热。 现象3:近年来,海西州充分利用阳光温室种植蔬菜瓜果,取得了明显经济和社会效益。 材料三:图23为德令哈光热电站。图24为多层覆盖温室示意图。图25为同一温室内阴天和晴天平均温度日变化曲线示意图。
(1)在德令哈市建设我国首座大型商业化光热电站是因为这里拥有丰富的 ▲ 资源,这一资源在本地丰富的主要原因有 ▲ , ▲ 。(3分) (2)西宁的宾馆和酒店一般都不装空调的原因是夏季的夜晚图22中的 ▲ (填序号)较弱。(1分) (3)多层覆盖温室可有效地 ▲ (提高/降低)地温,保障了农作物的正常发育和生长,这是因为其阻止了图22中的 ▲ (填序号)热量的散失。天气状况也会影响温室内平均温度日变化,图25中表示阴天温室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曲线的是 ▲ (填序号)。(3分) 【答案】42.(7分) (1)太阳能(1分) 海拔高,大气稀薄,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弱(1分);常年干旱少雨,大气透明度高,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 (1分) (2)③(1分) (3)提高(1分) ④(1分) ①(1分) |
试题评价 | 该题目的核心在于真实!题目难度不算大,但还是应归属于中高难度。因为材料很长,读完头昏脑涨,其实题目本身并不难!而且很多同学看惯了模型图,这种生活化的试题就显得比较困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