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届二轮复习 物质的量浓度 作业(全国通用) 练习
展开物质的量浓度
1、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NaOH溶液,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A.称量时,应将NaOH固体放在称量纸上称量
B.将称量的NaOH固体置于小烧杯中溶解,待溶液冷却至室温再转移
C.定容时若加水超过了刻度线,可用胶头滴管直接将多余溶液吸出
D.为减小误差,容量瓶必须干燥才可使用
答案:B
解析:A. 氢氧化钠易吸水具有腐蚀性,称量时,应将NaOH固体放在烧杯中称量,A错误;B. 将称量的NaOH固体置于小烧杯中溶解,待溶液冷却至室温再转移至容量瓶,B正确;C. 定容时若加水超过了刻度线,需要重新配制,C错误;D. 配制时容量瓶不必干燥,D错误。
2、实验室配制NaOH溶液时,下列实验操作会使配得的溶液浓度偏大是( )
A.转移溶液后未洗涤烧杯和玻璃棒就直接定容
B.NaOH固体溶解后立即转入容量瓶
C.在容量瓶中进行定容时仰视刻度线
D.定容后把容量瓶倒转摇匀,发现液面低于刻度,再补充几滴水至刻度
答案:B
解析:根据c=n/V=m/MV,A、转移溶液后未洗涤烧杯和玻璃棒,造成容量瓶中溶质物质的量减小,即所配溶液浓度偏低,故A错误;B、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是放热过程,溶解后直接立即转入容量瓶,所配溶液浓度偏高,故B正确;C、定容时仰视刻度线,溶液的体积偏大,所配溶液浓度偏低,故C错误;D、再补充水,相当于对原来溶液进行稀释,浓度偏小,故D错误。
3、下列实验过程可以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编号 | 实验目的 | 实验过程 |
A | 配制0.4000 mol/L的NaOH溶液 | 称取4.0g固体NaOH于烧杯中,加入少量蒸馏水溶解,转移至250mL容量瓶中定容 |
B | 探究维生素C的还原性 | 向盛有2 mL黄色氯化铁溶液的试管中滴加浓的维生素C溶液,观察颜色变化 |
C | 制取并纯化氢气 | 向稀盐酸中加入锌粒,将生成的气体依次通过NaOH溶液、浓盐酸和KMnO4溶液 |
D | 探究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 向2支盛有5mL不同浓度NaHSO3溶液的试管中同时加入2mL5%H2O2溶液,观察实验现象 |
答案:B
解析:A.NaOH溶解过程是放热的,导致溶液浓度高于室温,如果在转移溶液之前未将溶液冷却至室温,否则配制的溶液体积偏小,则配制溶液浓度偏高,所以不能实现实验目的,A不符合题意;B.氯化铁具有氧化性、维生素C具有还原性,二者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生成Fe2+,导致溶液由黄色变为浅绿色,当溶液浓度较小时,溶液几乎无色,所以能根据颜色变化确定维生素C的还原性,B符合题意;C.高锰酸钾溶液和氢气不反应,能够与HCl反应产生Cl2气体,使氢气中混入新的杂质气体,所以不能达到实验目的,可用NaOH吸收HCl、用浓硫酸干燥气体即可,C不符合题意;D.二者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实验现象不明显,不能实现实验目的,D不符合题意。
4、下列实验中所用的试剂、仪器或用品(夹持装置、活塞省去)能够达到该目的的是( )
选项 | 目的 | 试剂 | 仪器或用品 |
A | 验证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 | 酸化NaCl溶液、Zn电极、Fe电极、铁氰化钾 | 烧杯、电流表、导线、胶头滴管 |
B | 铝热反应 | 氧化铁、铝粉 | 滤纸、酒精灯、木条、 盛沙子的蒸发皿 |
C | 配制1.000 mol/L NaCl | NaCl | 容量瓶、烧杯、玻璃 棒、试剂瓶 |
D | 制备乙酸乙酯 | 乙醇、乙酸、饱和碳酸钠 | 大小试管、酒精灯 |
答案:A
解析:A.酸化NaCl溶液、Zn电极、Fe电极构成的原电池中,加入铁氰化钾后,无蓝色沉淀生成,说明铁作正极被保护,A可以达到实验目的,A正确;B.铝热反应需要氯酸钾、镁条来引发反应,无镁条和氯酸钾反应不能发生,B错误;C.用NaCl固体来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时,需要用到的仪器有天平、烧杯、玻璃棒、容量瓶和胶头滴管等,另外还缺少试剂蒸馏水,不能达到实验目的,C错误;D.酯化反应需要用浓硫酸作催化剂,无浓硫酸作催化剂,反应不能发生,D错误。
5、下列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及目的均正确的是:( )
选项 |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及目的 |
A | 向淀粉溶液中滴入硫酸,加热一段时间后,滴入银氨溶液,水浴加热。 | 有银镜现象出现,验证酸性条件下淀粉水解 |
B | 向Fe(NO3)2加入稀硫酸 | 溶液绿色加深,验证Fe2+水解平衡受外界影响 |
C | 用天平、烧杯、量筒、胶头滴管、玻璃棒配制溶液 | 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 |
D | 将适量Cl2通入NaBr溶液中,再加入裂化汽油,振荡,静置。 | 上层溶液呈橙红色,Cl2的氧化性大于Br2 |
答案:C
解析:A.银镜反应要在碱性环境下进行,加入稀硫酸后并没有加入碱中和酸,因此A项操作错误,A项错误;B.NO3-和H+在同一溶液中即为硝酸溶液,能够将Fe2+氧化成Fe3+,颜色从浅绿色变成棕黄色,并不是平衡移动,B项错误;C.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需要的仪器包括天平、烧杯、量筒、胶头滴管、玻璃棒,C项正确;D.裂化汽油中的烃类含有碳碳双键,会与溴单质反应而褪色,因此上层溶液不会呈现橙红色,D项错误。
6、下列图示表示过滤的是( )
A. B. C. D.
答案:C
解析:A.该操作是分液,A不合题意;B.该操作是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中定容步骤,B不合题意;C.该操作是过滤,C符合题意;D.该操作是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中转移溶液步骤,D不合题意。
7、下列图示装置正确且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制备少量氧气 B.配制100 mL0.1mol·L-1的盐酸 C.提纯碘 D.蒸馏提纯
答案:C
解析:A项,Na2O2为粉末,不适合用如图带多孔塑料板的装置,故A错误;B项,配制溶液不能直接在容量瓶中稀释,故B错误;C项,碘单质易升华,如图装置浸入水槽中热水浴使碘单质升华,烧瓶中充入冷水,使碘蒸汽遇冷凝华,实现提纯碘的目的,故C正确;D项,蒸馏时温度计的液泡应放在蒸馏烧瓶的支管口处测量蒸汽温度,故D错误。
8、下列实验误差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用容量瓶配制溶液,定容时俯视刻度线,所配溶液浓度偏小
B.滴定前滴定管内无气泡,终点读数时有气泡,所测体积偏小
C.用润湿的pH试纸测稀碱溶液的pH,测定值偏小
D.测定中和反应的反应热时,将碱缓慢倒入酸中,所测温度差值△t偏小
答案:A
解析:A项,用容量瓶配制溶液,定容时俯视刻度线,所配溶液体积偏小,根据公式cB=,所配溶液浓度偏大,A项错误;B项,滴定前滴定管内无气泡,终点读数时有气泡,终点读数偏小,所测体积偏小,B项正确;C项,用湿润pH试纸测稀碱液的pH,c(OH-)偏小,pH测定值偏小,C项正确;D项,测定中和热时,将碱缓慢倒入酸中,散失热量较多,所测温度值偏小,D项正确。
9、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洗净的锥形瓶和容量瓶可以放进烘箱中烘干
B.用容量瓶配制溶液,定容时俯视刻度线,所配溶液浓度偏大
C.蒸馏完毕后,应先停止加热,待装置冷却后,停止通水,再拆卸蒸馏装置
D.用标准盐酸溶液滴定氨水来测定其浓度,选择甲基橙为指示剂
答案:A
解析:A.锥形瓶和容量瓶不需要干燥,有少量水对实验无影响,故A错误;B.用容量瓶配制溶液,定容时俯视刻度线,溶液的体积偏小,则所配溶液浓度偏大,故B正确;C.蒸馏完毕后,还需充分冷凝,则先停止加热,待装置冷却后,停止通水,再拆卸蒸馏装置,故C正确;D.用标准盐酸溶液滴定氨水来测定其浓度,滴定终点时恰好生成NH4Cl,溶液显酸性,则应选择甲基橙为指示剂,故D正确。
10、用下列装置进行实验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
A.装置配制100 mL某浓度NaNO3溶液
B.分离溴苯和水混合物
C.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D.可以实现防止铁钉生锈
答案:B
解析:A.配制溶液时,NaNO3固体不能直接放在容量瓶中溶解,故A错误;B.溴苯的密度大于水,不溶于水,溴苯在下层,故B正确;C.盐酸与碳酸钠溶液反应放出二氧化碳,反应后容器中物质的总质量减少,不能直接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故C错误;D.作原电池正极或电解池阴极的金属被保护,作原电池负极或电解池阳极的金属加速被腐蚀,该装置中Fe作负极而加速被腐蚀,不能防止铁钉生锈,故D错误。
11、下列装置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配制0.1mol·L-1NaCl溶液
B.检验石蜡油分解产生了不饱和烃
C.用渗析法分离葡萄糖与氯化钠的混合液
D.用陶瓷蒸发皿加热NaOH溶液获得纯净的NaOH固体
答案:B
解析:A.配制0.1mol·L-1NaCl溶液,定容时眼睛平视刻度线,A项错误;B.石蜡油分解得到乙烯,乙烯和溴加成,使得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因而可以检验,B项正确;C.葡萄糖与氯化钠的混合液为小分子和离子溶液,可穿过半透膜,因而不能分离,C项错误;D.NaOH溶液会和空气中CO2反应,生成Na2CO3,因而蒸发不能得到纯净的NaOH,而且氢氧化钠会腐蚀陶瓷蒸发皿,D项错误。
12、图中所示的装置图能够达到实验目的是 ( )
A.配制一定浓度的稀硫酸
B.实验室制备Fe(OH)2
C.比较氯、碳、硅三种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
D.加热熔融NaOH固体
答案:B
解析:A.不能在容量瓶中稀释浓硫酸,应在烧杯中稀释后,冷却后再转移到容量瓶中定容,A错误;B.Fe与电源正极相连,为阳极,Fe失去电子变为Fe2+进入溶液,与溶液中的OH-结合形成Fe(OH)2,煤油可隔绝空气,防止Fe(OH)2被氧化,图中装置可制备,B正确;C.盐酸易挥发,盐酸与硅酸钠反应,且盐酸为无氧酸,不能用于比较氯和硅的非金属性,C错误;D.二氧化硅能够与NaOH反应,应选铁坩埚,D错误。
1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用广泛pH试纸测得某溶液的pH为0
B.除去CuCl2溶液中的FeCl3杂质,可先加入足量的浓氨水,过滤,再向滤液中加入过量的盐酸
C.液溴保存时液面覆盖一层水,装在带橡胶塞的细口试剂瓶中
D.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NaOH溶液时,NaOH固体溶解后未恢复到室温就定容,所配制的溶液浓度偏大
答案:D
解析:A项,用广泛pH试纸测得某溶液的pH值的取值范围在1至14之间且为整数值,故A项错误;B项,氨水能促进三价铁离子的水解生成铵根离子,引入了新的杂质铵根离子,故B项错误;C项,液溴具有挥发性,保存时在液面覆盖一层水可防止挥发,液溴具有氧化性,能氧化橡胶,故需要装在带玻璃塞的细口试剂瓶中,故C项错误;D项,NaOH固体溶解后溶液温度上升,未恢复到室温就定容,导致最终加入的水体积偏小,所配制的溶液浓度偏大,故D项正确。
14、下列实验操作或装置能达到目的的是( )
A | B | C | D |
|
|
|
|
混合浓硫酸和乙醇 | 配制一定浓度的溶液 | 收集气体 | 证明乙炔可使溴水褪色 |
答案:B
解析:A、乙醇的密度小于浓硫酸,混合时应将浓硫酸沿烧杯壁倒入乙醇中,边倒边搅拌,若顺序相反则容易引起液体飞溅,故A不能达到目的;B、容量瓶上的刻度与凹液面的最低处相切,胶头滴管垂直位于容量瓶的正上方,故B能达到目的;C、二氧化氮的密度大于空气,集气瓶中的导气管应长进短出,故C不能达到目的;D、乙炔中的H2S等杂质也能使溴水褪色,应先通过一个盛碱液的洗气瓶将杂质除去,故D不能达到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