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9页未读,
继续阅读
【化学】江西名师联盟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仿真卷(解析版)
展开
江西名师联盟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仿真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O 16 Na 23 S 32 Cl 35.5 Fe 56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2019年3月21日,江苏响水化工厂发生特大爆炸事故. 当地环保部门在现场检测到爆炸产生的气体有SO2、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燃煤中加入CaO可以减少SO2气体的排放
B.光化学烟雾的形成与氮氧化物有关
C.SO2随雨水降下可能形成酸雨
D.空气质量报告中有可吸入颗粒、SO2、NO2、CO2
【答案】D
【解析】A项、加入氧化钙可与煤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硫在氧气中发生反应生成硫酸钙,二氧化硫排放量减少,故A正确;B项、光化学烟雾的形成主要是汽车尾气排放出的氮氧化物发生复杂的变化造成的,故B正确;C项、酸雨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废气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硫或氮氧化物所致,故C正确;D项、空气质量报告主要报告有害气体和固体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为有毒气体,可吸入颗粒,都是空气质量报告内容,二氧化碳是空气的成分之一,没有列入空气质量报告,故D错误。故选D。
2.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氢氧化钡晶体与氯化铵晶体混合反应中生成物总能量高于反应总能量
B.一定量的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比不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大
C.放热反应的逆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
D.假设石墨转化为金刚石,需要吸收能量,则说明石墨比金刚石更不稳定
【答案】D
【解析】A.氢氧化钡晶体与氯化铵晶体混合反应属于吸热反应,则反应中生成物总能量高于反应总能量,A正确;B.一定量的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一定比不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大,B正确;C.放热反应的逆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C正确;D.假设石墨转化为金刚石,需要吸收能量,则说明石墨的能量低于金刚石,能量越低越稳定,因此石墨比金刚石更稳定,D错误。答案选D。
3.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NCl3分子中,所有原子都满足最外层为8电子结构
B.质量相同的四种物质苯、甲苯、乙烯、甲烷在足量氧气中完全燃烧时,消耗氧气物质的量最多的是甲烷
C.石油分馏与煤的干馏均属于物理变化
D.油脂在碱性溶液中的水解反应又称为皂化反应
【答案】C
【解析】A.NCl3分子中,N和Cl的化合价分别是+3价和-1价,所有原子都满足最外层为8电子结构,A正确;B.烃分子中氢元素的含量越高,完全燃烧时消耗的氧气越多,苯、甲苯、乙烯、甲烷四种烃分子中氢元素含量最高的是甲烷,则质量相同的四种物质在足量氧气中完全燃烧时,消耗氧气物质的量最多的是甲烷,B正确;C.石油分馏属于物理变化,煤的干馏过程中产生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C错误;D.油脂在碱性条件下的水解反应又称为皂化反应,D正确。答案选C。
4.下列有关化学用语使用正确的是( )
A.次氯酸的结构式:H—Cl—O
B.乙醇的结构简式:C2H6O
C.硫离子的结构示意图:
D.丙烷分子的球棍模型:
【答案】D
【解析】次氯酸的结构式为H—O—Cl,A错误;乙醇的结构简式为C2H5OH,C2H6O为乙醇的分子式,B错误;硫离子正确的结构示意图为,C错误;原子之间为单键,主链有3个碳原子,氢原子数为8个,符合丙烷的结构,D正确。
5.化学与生产、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华为P30 pro”手机中麒麟芯片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
B.“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该诗句表明玉的硬度很大
C.海水中加入明矾可以使海水淡化
D.Al(OH)3具有弱碱性,可用于制作胃酸中和剂
【答案】D
【解析】A.“华为P30 pro”手机中麒麟芯片的主要成分是单质硅,故A错误;B.玉的成分是硅酸盐,玉的硬度比河砂小,金刚砂的成分是碳化硅,“试玉要烧三日满”的意思是检验“玉”的真假要烧满三日,说明“玉”的熔点较高,故B错误;C.明矾水解生成胶体,可吸附水中悬浮杂质,不能淡化海水,故C错误;D.氢氧化铝具有弱碱性,能与酸反应,可用于制胃酸中和剂,故D正确。故选D。
6.在2L的密闭容器中,投入0.2mol N2和0.6mol H2,发生可逆反应N2(g)+3H2(g)2NH3(g),2min后,生成0.04mol NH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2min内H2的反应速率为0.01mol·(L·min)−1
B.若2min后,往容器中通入0.2mol的氩气,则生成NH3的反应速率加快
C.若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改变,则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D.若单位时间内有3mol H-H键断裂,同时就有6mol N-H键断裂,则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答案】D
【解析】A.根据题意可知,2min内反应了H2 0.06mol,则2min内H2的反应速率为v(H2)=
=0.015 mol·L-1·min-1,故A错误;B.若2min后,往容器中通入0.2mol的氩气,对反应速率没有影响,故B错误;C.反应前后质量相等,且反应中只有气体参与,所以密闭容器中气体的密度不变,故C错误;D.若单位时间内有3mol H-H键断裂,即正反应方向,有6mol N-H键断裂,即逆反应方向,且参与反应的各组分的物质的量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说明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D正确;故选D。
7.某原电池结构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该原电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能将化学能转换成电能
B.电子从铁棒经外电路流向碳棒,再经稀硫酸流向铁棒,形成闭合回路
C.碳棒上发生还原反应
D.总反应为Fe+H2SO4=FeSO4+H2↑
【答案】B
【解析】由图可知为C-Fe和稀硫酸构成的原电池,在原电池中,C做正极,表面产生气泡,发生还原反应;Fe做负极,不断溶解,质量减轻,发生氧化反应;电子从负极沿外电路流向正极。A.原电池是将化学能转换成电能的一种装置,故A正确;B.原电池中电子从负极(铁棒)流出,沿导线流回正极(碳棒),电子不能通过稀硫酸,故B错误;C.铁棒做负极,发生氧化反应,碳棒做正极,碳棒上发生还原反应,故C正确;D.根据原电池的构成,负极反应:Fe-2e−=Fe2+,正极反应:2H++2e−=H2,总反应方程式为Fe+H2SO4=FeSO4+H2↑,故D正确;答案:B。
8.下列所述变化中,前者是吸热反应,后者是放热反应的是( )
A.Ba(OH)2·8H2O与NH4Cl的反应;氢氧化钠溶于水
B.点燃的镁条在二氧化碳中继续燃烧;碳酸氢钠分解
C.灼热的碳与二氧化碳的反应;氢气在氯气中燃烧
D.酸碱中和;焦炭与高温水蒸气反应
【答案】C
【解析】根据常见的放热反应有:所有的物质燃烧、所有金属与酸反应、金属与水反应,所有中和反应;绝大多数化合反应和铝热反应;常见的吸热反应有:绝大数分解反应,个别的化合反应(如C和CO2),少数置换反应以及某些复分解反应(如铵盐和强碱),C或氢气做还原剂时的反应。A.Ba(OH)2·8H2O与NH4Cl的反应属于吸热反应;氢氧化钠溶于水为放热过程但不是放热反应,选项A不符合;B.点燃的镁条在二氧化碳中继续燃烧属于放热反应;碳酸氢钠分解属于吸热反应,选项B不符合;C.灼热的碳与二氧化碳的反应属于吸热反应;氢气在氯气中燃烧属于放热反应,选项C符合;D.酸碱中和反应属于放热反应;焦炭与高温水蒸气反应属于吸热反应,选项D不符合。答案选C。
9.对可逆反应4NH3(g)+5O2(g)4NO(g)+6H2O(g),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达到化学平衡时,正逆反应速率为零
B.若单位时间内生成x mol NO的同时,生成x mol NH3,则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C.达到化学平衡时,若增大容器容积,则正反应速率减小,逆反应速率增大
D.化学反应速率关系:2υ(NH3)=3υ(H2O)
【答案】B
【解析】A.达到化学平衡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但不能为零,故A错误;B.根据4NH3(g)+5O2(g)4NO(g)+6H2O(g)反应,单位时间内生成x mol NH3表示逆反应,生成x mol NO都表示正反应,正逆反应速率相等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B项正确;C.达到化学平衡时增加容器体积,各组分浓度都减小,因此正逆反应速率都减小,但逆反应速率减小程度更大,平衡正向移动,故C项错误;D.υ(NH3)∶υ(H2O)=4∶6=2∶3,故D项错误。答案为B。
10.下列各组中的性质比较,正确的是( )
①酸性:HClO4>H2SO4>H3PO4 ②最高正化合价:Cl>N>C ③稳定性:HCl>HBr>HI ④还原性:HCl>HBr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全部都正确
【答案】B
【解析】①同周期元素的原子从左到右,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逐渐增强,所以酸性:HClO4>H2SO4>H3PO4,正确;②主族元素最外层电子数=最高正价,氧无最高正价、氟无正价,所以最高正价:Cl>N>C,正确;③非金属性越强,氢化物的稳定性越强,则稳定性:HCl>HBr>HI,正确;④非金属性越强,氢化物的还原性越弱,则还原性:HCl<HBr,错误。
11.高温条件下,Al和Fe3O4反应生成Fe和Al2O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
B.该反应条件下,Al的还原性弱于Fe
C.1mol Fe3O4参与反应转移8×6.02×1023个电子
D.实验室进行该反应时常加入KClO3作催化剂
【答案】C
【解析】铝热反应属于放热反应,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图像不符,A错误;Al和Fe3O4反应生成Fe和Al2O3,Al作还原剂,Fe是还原产物,所以Al的还原性强于Fe,B错误;反应中Fe元素的化合价从+价降低到0价,所以反应中每消耗1mol Fe3O4转移8×6.02×1023个电子,C正确;铝热反应中氯酸钾受热分解生成氧气,反应中KClO3不是催化剂,D错误。
1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烷、乙烯、苯分子中所有原子都在同一个平面
B.C4H10的同分异构体有2种,其沸点相同
C.乙烯可以与氯化氢发生加成反应得到一氯乙烷
D.苯与溴水混合,反复振荡后溴水层褪色,这是由于发生了取代反应
【答案】C
【解析】A.甲烷为正四面体结构,所有原子不可能共平面,A项错误;B.C4H10有正丁烷与异丁烷2种同分异构体,但因分子内支链不同,则沸点不同,B项错误;C.乙烯可以与氯化氢发生加成反应得到一氯乙烷,C项正确;D.苯与溴水不反应,可发生萃取,为物理变化,而不是取代反应,D项错误;答案选C。
13.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与结论的关系不相符的是( )
操作和现象
结论
A
将一小块钠分别投入盛有水和乙醇的小烧杯中,钠与乙醇反应要平缓得多
乙醇羟基中的氢原子不如水分子中的氢原子活泼
B
在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石蜡油加强热生成的气体通入溴的四氯化碳溶液中,溶液褪色
石蜡油的分解产物中含有烯烃
C
向盛有Na2CO3固体的锥形瓶中滴加稀盐酸,产生无色气体
不能证明氯元素的非金属性强于碳元素
D
向蔗糖溶液中加入稀硫酸,水浴加热一段时间后,再加入新制Cu(OH)2悬浊液,用酒精灯加热,未见砖红色沉淀
蔗糖未水解
【答案】D
【解析】水、乙醇都可与钠反应生成氢气,根据生成氢气的剧烈程度可以比较得出乙醇羟基中的氢原子不如水分子中的氢原子活泼,故A正确;在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石蜡油加强热生成的气体通入溴的四氯化碳溶液中,溶液褪色,证明石蜡油的分解产物中含有烯烃,故B正确;向盛有Na2CO3固体的锥形瓶中滴加稀盐酸,产生无色气体,盐酸不是氯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不能证明氯元素的非金属性强于碳元素,故C正确;向蔗糖溶液中加入稀硫酸,水浴加热一段时间后,需要首先加入氢氧化钠中和催化剂——硫酸,再加入新制Cu(OH)2悬浊液,才能检验蔗糖是否水解,故D错误。
14.下面四个反应中,反应类型与其它三个不同的是( )
A.
B.
C.
D.
【答案】C
【解析】A.该反应是酯化反应或取代反应;B.该反应为取代反应;C.该反应为消去反应;D.该反应为取代反应;综上所述,选项C的反应类型与其余三种不同,故选项C符合题意。
1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向鸡蛋清的溶液中加入浓的硫酸钠溶液或福尔马林,蛋白质的性质发生改变并凝聚
B.将牛油和烧碱溶液混合加热,充分反应后加入热的饱和食盐水,上层析出甘油
C.氨基酸为高分子化合物,种类较多,分子中都含有—COOH和—NH2
D.淀粉、纤维素、麦芽糖在一定条件下可和水作用转化为葡萄糖
【答案】D
【解析】A.向鸡蛋清的溶液中加入浓的硫酸钠溶液发生盐析,加入福尔马林则发生变性,A错误;B.将牛油和烧碱溶液混合加热,充分反应后加入热的饱和食盐水,发生盐析,析出高级脂肪酸钠,B错误;C.氨基酸不是高分子化合物,C错误;D.淀粉、纤维素、麦芽糖均是糖类,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水解生成葡萄糖,D正确。答案选D。
16.实验室从含碘废液(除H2O外,含有CCl4、I2、I−等)中回收碘,其实验过程如下: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还原”步骤发生的反应为:SO+I2+H2O=2I−+SO+2H+
B.“操作X”的名称为萃取,可在分液漏斗中进行
C.“氧化”过程中,可用双氧水替代氯气
D.“富集”即I2富集于有机溶剂,同时除去某些杂质离子
【答案】B
【解析】A.还原时,I2做氧化剂,亚硫酸钠做还原剂,发生的主要反应为:SO+I2+H2O=SO+2I−+2H+,A项正确;B.根据流程图,经过操作X得到四氯化碳和碘化钾溶液,操作X的名称为分液,应在分液漏斗中操作,B项错误;C.用双氧化水做氧化剂,还原产物是水,对反应无影响,因此可以用双氧化代替氯气,C项正确;D.I2易溶于有机溶剂,因此富集过程是将I2萃取与有机溶剂中,同时除去某些杂质离子,D项正确;答案选B。
二、 非选择题(共5小题,共52分)
17.有A、B、C、D四种短周期元素,它们的原子序数由A到D依次增大,已知A和B原子有相同的电子层数,且A的L层电子数是K层电子数的两倍,C在空气中燃烧时呈现黄色火焰,C的单质在加热下与B的单质充分反应,可以得到与D单质颜色相同的淡黄色固态化合物,试根据以上叙述回答:
(1)写出下列元素的名称:A ,B ,C ,D 。
(2)D元素位于周期表中第 周期 族。
(3)写出AB2与C2B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4)用电子式表示化合物C2D的形成过程: 。
【答案】(1)碳 氧 钠 硫
(2)三 ⅥA
(3)2CO2+2Na2O2===2Na2CO3+O2
(4)
【解析】根据题意知A为C、C为Na、B为O、D为S,Na2O2与S的颜色相同。
18.已知乙烯在一定条件下能发生下列转化:
请根据上图回答:
(1)反应①②的反应类型依次是 、 。
(2)物质A、C中所含官能团的名称依次是 、 。
(3)分别写出②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有机物用结构简式表示): 、
。
(4)乙烯在一定条件下能发生聚合反应得到高分子化合物,所得产物的结构简式为
。
【答案】(1)加成反应 氧化反应
(2)羟基 羧基
(3)2CH3CH2OH+O22CH3CHO+2H2O
CH3CH2OH+CH3COOHCH3COOCH2CH3+H2O
(4)
【解析】乙烯反应得到A,A经过一系列反应得到C,且A与C反应生成乙酸乙酯,则A为乙醇,B为乙醛,C为乙酸。(1)反应①是乙烯与水发生加成反应生成乙醇,反应②是乙醇发生氧化反应生成乙醛。(3)反应②是乙醇氧化生成乙醛,化学反应方程式为2CH3CH2OH+O22CH3CHO+2H2O,反应④是乙醇与乙酸发生酯化反应生成乙酸乙酯,反应化学方程式为CH3CH2OH+CH3COOHCH3COOCH2CH3+H2O。(4)乙烯在一定条件下能发生聚合反应生成聚乙烯,其结构简式为。
19.工业上利用电镀污泥(主要含有Fe2O3、CuO、Cr2O3及部分难溶杂质)回收铜和铬等金属,回收流程如图所示:
已知部分物质沉淀的pH(如表)及CaSO4的溶解度曲线(如图):
Fe3+
Cu2+
Cr3+
开始沉淀pH
2.1
4.7
4.3
完全沉淀pH
3.2
6.7
a
(1)在浸出过程中除了生成Fe2(SO4)3、Cr2(SO4)3外,主要还有 (填化学式)。
(2)在除铁操作中,需要除去Fe3+和CaSO4,请完成相关操作:①加入石灰乳调节pH到 ;②将浊液加热到80℃, 。
(3)写出还原步骤中加入NaHSO3生成Cu2O固体的离子反应方程式: ,此步骤中加入NaHSO3得到Cu2O的产率为95%,若NaHSO3过量,除了浪费试剂外,还会出现的问题是 。
【答案】(1)CuSO4
(2)3.2 趁热过滤
(3)2H2O+HSO+2Cu2+===Cu2O↓+SO+5H+ 产生SO2污染环境
【解析】(1)氧化铜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所以在浸出过程中除了生成Fe2(SO4)3、Cr2(SO4)3外,主要还有CuSO4。(2)根据图、表可知,铁离子完全沉淀时pH为3.2,CaSO4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所以除去Fe3+和CaSO4的操作为①加入石灰乳调节pH到3.2;②将浊液加热到80℃,趁热过滤。(3)亚硫酸氢根离子具有强还原性,能和铜离子发生反应生成硫酸根离子以及氧化亚铜,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H2O+HSO+2Cu2+===Cu2O↓+SO+5H+。在酸性环境下,亚硫酸氢根离子和氢离子之间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硫具有毒性,会污染环境。
20.分别按下图甲、乙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图中两个烧杯里的溶液为同浓度的稀硫酸,乙中A为电流表。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以下叙述中,正确的是 (填字母)。
A.甲中锌片是负极,乙中铜片是正极
B.两烧杯中铜片表面均有气泡产生
C.两烧杯中溶液pH均增大
D.产生气泡的速度甲中比乙中慢
E.乙的外电路中电流方向Zn→Cu
F.乙溶液中SO向铜片方向移动
(2)变化过程中能量转化的主要形式:甲为 ;乙为 。
(3)在乙实验中,某同学发现不仅在铜片上有气泡产生,而且在锌片上也产生了气体,分析原因可能是 。
(4)在乙实验中,如果把硫酸换成硫酸铜溶液,请写出铜电极的电极反应方程式及总反应离子方程式:铜电极: ,总反应: 。
当电路中转移0.25mol电子时,消耗负极材料的质量为 g(Zn的相对原子质量65)。
【答案】(1)CD
(2)化学能转化为热能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3)锌片不纯,在锌片上就形成原电池
(4)Cu2++2e-===Cu Zn+Cu2+===Zn2++Cu 8.125
【解析】甲中没有形成闭合回路,不能构成原电池,铜不能与稀硫酸反应,所以铜片表面没有气泡产生,烧杯中氢离子参加反应,浓度减小,溶液的pH增大。乙中构成原电池,加快了化学反应速率,所以产生气泡的速率甲中比乙中慢;乙中Zn为负极,Cu为正极,所以电流方向Cu→Zn,溶液中的H+向铜片方向移动,SO向锌片方向移动。乙中负极反应式为Zn-2e-===Zn2+,转移0.25 mol电子时,消耗Zn 0.125mol,质量为0.125mol×65 g·mol-1=8.125 g。
21.为研究海水提溴工艺,甲、乙两同学分别设计了如下实验流程:
甲:
乙:
(1)甲、乙两同学在第一阶段得到含溴海水中,氯气的利用率较高的是________(填“甲”或“乙”),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甲同学步骤④所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某同学在进行蒸馏操作时,采用如图所示装置:
①写出图中两处明显的错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实验时A中除加入混合溶液外,还需加入少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比甲、乙两流程,最大的区别在于对含溴海水的处理方法不同,其中符合工业生产要求的是________(填“甲”或“乙”),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甲 酸化可防止Cl2与H2O反应
(2)SO2+Br2+2H2O===4H++SO+2Br-
(3)①温度计的水银球应放在蒸馏烧瓶支管口处,冷却水应下口进上口出
②碎瓷片 防止暴沸
(4)甲 含溴海水中溴的浓度低,直接蒸馏成本高,甲流程中③④⑤步实际上是溴的富集过程,可提高溴的浓度,减少能源消耗,降低成本
【解析】(1)Cl2、Br2都能与H2O发生可逆反应,酸化可防止Cl2、Br2与H2O反应,减少Cl2的消耗,提高Cl2的利用率。(2)Br2与SO2水溶液反应生成HBr和H2SO4,HBr和H2SO4都是强酸。(3)温度计用来测量蒸气的温度,故温度计的水银球应在蒸馏烧瓶的支管口处;为了提高冷凝效果,冷却水应下口进上口出。为了防止暴沸,应在烧瓶中加几块碎瓷片。(4)含溴海水中,Br2的浓度低,直接蒸馏将消耗大量能源,达不到工业生产的基本要求。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O 16 Na 23 S 32 Cl 35.5 Fe 56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2019年3月21日,江苏响水化工厂发生特大爆炸事故. 当地环保部门在现场检测到爆炸产生的气体有SO2、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燃煤中加入CaO可以减少SO2气体的排放
B.光化学烟雾的形成与氮氧化物有关
C.SO2随雨水降下可能形成酸雨
D.空气质量报告中有可吸入颗粒、SO2、NO2、CO2
【答案】D
【解析】A项、加入氧化钙可与煤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硫在氧气中发生反应生成硫酸钙,二氧化硫排放量减少,故A正确;B项、光化学烟雾的形成主要是汽车尾气排放出的氮氧化物发生复杂的变化造成的,故B正确;C项、酸雨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废气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硫或氮氧化物所致,故C正确;D项、空气质量报告主要报告有害气体和固体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为有毒气体,可吸入颗粒,都是空气质量报告内容,二氧化碳是空气的成分之一,没有列入空气质量报告,故D错误。故选D。
2.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氢氧化钡晶体与氯化铵晶体混合反应中生成物总能量高于反应总能量
B.一定量的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比不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大
C.放热反应的逆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
D.假设石墨转化为金刚石,需要吸收能量,则说明石墨比金刚石更不稳定
【答案】D
【解析】A.氢氧化钡晶体与氯化铵晶体混合反应属于吸热反应,则反应中生成物总能量高于反应总能量,A正确;B.一定量的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一定比不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大,B正确;C.放热反应的逆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C正确;D.假设石墨转化为金刚石,需要吸收能量,则说明石墨的能量低于金刚石,能量越低越稳定,因此石墨比金刚石更稳定,D错误。答案选D。
3.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NCl3分子中,所有原子都满足最外层为8电子结构
B.质量相同的四种物质苯、甲苯、乙烯、甲烷在足量氧气中完全燃烧时,消耗氧气物质的量最多的是甲烷
C.石油分馏与煤的干馏均属于物理变化
D.油脂在碱性溶液中的水解反应又称为皂化反应
【答案】C
【解析】A.NCl3分子中,N和Cl的化合价分别是+3价和-1价,所有原子都满足最外层为8电子结构,A正确;B.烃分子中氢元素的含量越高,完全燃烧时消耗的氧气越多,苯、甲苯、乙烯、甲烷四种烃分子中氢元素含量最高的是甲烷,则质量相同的四种物质在足量氧气中完全燃烧时,消耗氧气物质的量最多的是甲烷,B正确;C.石油分馏属于物理变化,煤的干馏过程中产生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C错误;D.油脂在碱性条件下的水解反应又称为皂化反应,D正确。答案选C。
4.下列有关化学用语使用正确的是( )
A.次氯酸的结构式:H—Cl—O
B.乙醇的结构简式:C2H6O
C.硫离子的结构示意图:
D.丙烷分子的球棍模型:
【答案】D
【解析】次氯酸的结构式为H—O—Cl,A错误;乙醇的结构简式为C2H5OH,C2H6O为乙醇的分子式,B错误;硫离子正确的结构示意图为,C错误;原子之间为单键,主链有3个碳原子,氢原子数为8个,符合丙烷的结构,D正确。
5.化学与生产、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华为P30 pro”手机中麒麟芯片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
B.“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该诗句表明玉的硬度很大
C.海水中加入明矾可以使海水淡化
D.Al(OH)3具有弱碱性,可用于制作胃酸中和剂
【答案】D
【解析】A.“华为P30 pro”手机中麒麟芯片的主要成分是单质硅,故A错误;B.玉的成分是硅酸盐,玉的硬度比河砂小,金刚砂的成分是碳化硅,“试玉要烧三日满”的意思是检验“玉”的真假要烧满三日,说明“玉”的熔点较高,故B错误;C.明矾水解生成胶体,可吸附水中悬浮杂质,不能淡化海水,故C错误;D.氢氧化铝具有弱碱性,能与酸反应,可用于制胃酸中和剂,故D正确。故选D。
6.在2L的密闭容器中,投入0.2mol N2和0.6mol H2,发生可逆反应N2(g)+3H2(g)2NH3(g),2min后,生成0.04mol NH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2min内H2的反应速率为0.01mol·(L·min)−1
B.若2min后,往容器中通入0.2mol的氩气,则生成NH3的反应速率加快
C.若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改变,则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D.若单位时间内有3mol H-H键断裂,同时就有6mol N-H键断裂,则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答案】D
【解析】A.根据题意可知,2min内反应了H2 0.06mol,则2min内H2的反应速率为v(H2)=
=0.015 mol·L-1·min-1,故A错误;B.若2min后,往容器中通入0.2mol的氩气,对反应速率没有影响,故B错误;C.反应前后质量相等,且反应中只有气体参与,所以密闭容器中气体的密度不变,故C错误;D.若单位时间内有3mol H-H键断裂,即正反应方向,有6mol N-H键断裂,即逆反应方向,且参与反应的各组分的物质的量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说明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D正确;故选D。
7.某原电池结构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该原电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能将化学能转换成电能
B.电子从铁棒经外电路流向碳棒,再经稀硫酸流向铁棒,形成闭合回路
C.碳棒上发生还原反应
D.总反应为Fe+H2SO4=FeSO4+H2↑
【答案】B
【解析】由图可知为C-Fe和稀硫酸构成的原电池,在原电池中,C做正极,表面产生气泡,发生还原反应;Fe做负极,不断溶解,质量减轻,发生氧化反应;电子从负极沿外电路流向正极。A.原电池是将化学能转换成电能的一种装置,故A正确;B.原电池中电子从负极(铁棒)流出,沿导线流回正极(碳棒),电子不能通过稀硫酸,故B错误;C.铁棒做负极,发生氧化反应,碳棒做正极,碳棒上发生还原反应,故C正确;D.根据原电池的构成,负极反应:Fe-2e−=Fe2+,正极反应:2H++2e−=H2,总反应方程式为Fe+H2SO4=FeSO4+H2↑,故D正确;答案:B。
8.下列所述变化中,前者是吸热反应,后者是放热反应的是( )
A.Ba(OH)2·8H2O与NH4Cl的反应;氢氧化钠溶于水
B.点燃的镁条在二氧化碳中继续燃烧;碳酸氢钠分解
C.灼热的碳与二氧化碳的反应;氢气在氯气中燃烧
D.酸碱中和;焦炭与高温水蒸气反应
【答案】C
【解析】根据常见的放热反应有:所有的物质燃烧、所有金属与酸反应、金属与水反应,所有中和反应;绝大多数化合反应和铝热反应;常见的吸热反应有:绝大数分解反应,个别的化合反应(如C和CO2),少数置换反应以及某些复分解反应(如铵盐和强碱),C或氢气做还原剂时的反应。A.Ba(OH)2·8H2O与NH4Cl的反应属于吸热反应;氢氧化钠溶于水为放热过程但不是放热反应,选项A不符合;B.点燃的镁条在二氧化碳中继续燃烧属于放热反应;碳酸氢钠分解属于吸热反应,选项B不符合;C.灼热的碳与二氧化碳的反应属于吸热反应;氢气在氯气中燃烧属于放热反应,选项C符合;D.酸碱中和反应属于放热反应;焦炭与高温水蒸气反应属于吸热反应,选项D不符合。答案选C。
9.对可逆反应4NH3(g)+5O2(g)4NO(g)+6H2O(g),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达到化学平衡时,正逆反应速率为零
B.若单位时间内生成x mol NO的同时,生成x mol NH3,则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C.达到化学平衡时,若增大容器容积,则正反应速率减小,逆反应速率增大
D.化学反应速率关系:2υ(NH3)=3υ(H2O)
【答案】B
【解析】A.达到化学平衡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但不能为零,故A错误;B.根据4NH3(g)+5O2(g)4NO(g)+6H2O(g)反应,单位时间内生成x mol NH3表示逆反应,生成x mol NO都表示正反应,正逆反应速率相等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B项正确;C.达到化学平衡时增加容器体积,各组分浓度都减小,因此正逆反应速率都减小,但逆反应速率减小程度更大,平衡正向移动,故C项错误;D.υ(NH3)∶υ(H2O)=4∶6=2∶3,故D项错误。答案为B。
10.下列各组中的性质比较,正确的是( )
①酸性:HClO4>H2SO4>H3PO4 ②最高正化合价:Cl>N>C ③稳定性:HCl>HBr>HI ④还原性:HCl>HBr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全部都正确
【答案】B
【解析】①同周期元素的原子从左到右,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逐渐增强,所以酸性:HClO4>H2SO4>H3PO4,正确;②主族元素最外层电子数=最高正价,氧无最高正价、氟无正价,所以最高正价:Cl>N>C,正确;③非金属性越强,氢化物的稳定性越强,则稳定性:HCl>HBr>HI,正确;④非金属性越强,氢化物的还原性越弱,则还原性:HCl<HBr,错误。
11.高温条件下,Al和Fe3O4反应生成Fe和Al2O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
B.该反应条件下,Al的还原性弱于Fe
C.1mol Fe3O4参与反应转移8×6.02×1023个电子
D.实验室进行该反应时常加入KClO3作催化剂
【答案】C
【解析】铝热反应属于放热反应,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图像不符,A错误;Al和Fe3O4反应生成Fe和Al2O3,Al作还原剂,Fe是还原产物,所以Al的还原性强于Fe,B错误;反应中Fe元素的化合价从+价降低到0价,所以反应中每消耗1mol Fe3O4转移8×6.02×1023个电子,C正确;铝热反应中氯酸钾受热分解生成氧气,反应中KClO3不是催化剂,D错误。
1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烷、乙烯、苯分子中所有原子都在同一个平面
B.C4H10的同分异构体有2种,其沸点相同
C.乙烯可以与氯化氢发生加成反应得到一氯乙烷
D.苯与溴水混合,反复振荡后溴水层褪色,这是由于发生了取代反应
【答案】C
【解析】A.甲烷为正四面体结构,所有原子不可能共平面,A项错误;B.C4H10有正丁烷与异丁烷2种同分异构体,但因分子内支链不同,则沸点不同,B项错误;C.乙烯可以与氯化氢发生加成反应得到一氯乙烷,C项正确;D.苯与溴水不反应,可发生萃取,为物理变化,而不是取代反应,D项错误;答案选C。
13.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与结论的关系不相符的是( )
操作和现象
结论
A
将一小块钠分别投入盛有水和乙醇的小烧杯中,钠与乙醇反应要平缓得多
乙醇羟基中的氢原子不如水分子中的氢原子活泼
B
在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石蜡油加强热生成的气体通入溴的四氯化碳溶液中,溶液褪色
石蜡油的分解产物中含有烯烃
C
向盛有Na2CO3固体的锥形瓶中滴加稀盐酸,产生无色气体
不能证明氯元素的非金属性强于碳元素
D
向蔗糖溶液中加入稀硫酸,水浴加热一段时间后,再加入新制Cu(OH)2悬浊液,用酒精灯加热,未见砖红色沉淀
蔗糖未水解
【答案】D
【解析】水、乙醇都可与钠反应生成氢气,根据生成氢气的剧烈程度可以比较得出乙醇羟基中的氢原子不如水分子中的氢原子活泼,故A正确;在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石蜡油加强热生成的气体通入溴的四氯化碳溶液中,溶液褪色,证明石蜡油的分解产物中含有烯烃,故B正确;向盛有Na2CO3固体的锥形瓶中滴加稀盐酸,产生无色气体,盐酸不是氯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不能证明氯元素的非金属性强于碳元素,故C正确;向蔗糖溶液中加入稀硫酸,水浴加热一段时间后,需要首先加入氢氧化钠中和催化剂——硫酸,再加入新制Cu(OH)2悬浊液,才能检验蔗糖是否水解,故D错误。
14.下面四个反应中,反应类型与其它三个不同的是( )
A.
B.
C.
D.
【答案】C
【解析】A.该反应是酯化反应或取代反应;B.该反应为取代反应;C.该反应为消去反应;D.该反应为取代反应;综上所述,选项C的反应类型与其余三种不同,故选项C符合题意。
1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向鸡蛋清的溶液中加入浓的硫酸钠溶液或福尔马林,蛋白质的性质发生改变并凝聚
B.将牛油和烧碱溶液混合加热,充分反应后加入热的饱和食盐水,上层析出甘油
C.氨基酸为高分子化合物,种类较多,分子中都含有—COOH和—NH2
D.淀粉、纤维素、麦芽糖在一定条件下可和水作用转化为葡萄糖
【答案】D
【解析】A.向鸡蛋清的溶液中加入浓的硫酸钠溶液发生盐析,加入福尔马林则发生变性,A错误;B.将牛油和烧碱溶液混合加热,充分反应后加入热的饱和食盐水,发生盐析,析出高级脂肪酸钠,B错误;C.氨基酸不是高分子化合物,C错误;D.淀粉、纤维素、麦芽糖均是糖类,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水解生成葡萄糖,D正确。答案选D。
16.实验室从含碘废液(除H2O外,含有CCl4、I2、I−等)中回收碘,其实验过程如下: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还原”步骤发生的反应为:SO+I2+H2O=2I−+SO+2H+
B.“操作X”的名称为萃取,可在分液漏斗中进行
C.“氧化”过程中,可用双氧水替代氯气
D.“富集”即I2富集于有机溶剂,同时除去某些杂质离子
【答案】B
【解析】A.还原时,I2做氧化剂,亚硫酸钠做还原剂,发生的主要反应为:SO+I2+H2O=SO+2I−+2H+,A项正确;B.根据流程图,经过操作X得到四氯化碳和碘化钾溶液,操作X的名称为分液,应在分液漏斗中操作,B项错误;C.用双氧化水做氧化剂,还原产物是水,对反应无影响,因此可以用双氧化代替氯气,C项正确;D.I2易溶于有机溶剂,因此富集过程是将I2萃取与有机溶剂中,同时除去某些杂质离子,D项正确;答案选B。
二、 非选择题(共5小题,共52分)
17.有A、B、C、D四种短周期元素,它们的原子序数由A到D依次增大,已知A和B原子有相同的电子层数,且A的L层电子数是K层电子数的两倍,C在空气中燃烧时呈现黄色火焰,C的单质在加热下与B的单质充分反应,可以得到与D单质颜色相同的淡黄色固态化合物,试根据以上叙述回答:
(1)写出下列元素的名称:A ,B ,C ,D 。
(2)D元素位于周期表中第 周期 族。
(3)写出AB2与C2B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4)用电子式表示化合物C2D的形成过程: 。
【答案】(1)碳 氧 钠 硫
(2)三 ⅥA
(3)2CO2+2Na2O2===2Na2CO3+O2
(4)
【解析】根据题意知A为C、C为Na、B为O、D为S,Na2O2与S的颜色相同。
18.已知乙烯在一定条件下能发生下列转化:
请根据上图回答:
(1)反应①②的反应类型依次是 、 。
(2)物质A、C中所含官能团的名称依次是 、 。
(3)分别写出②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有机物用结构简式表示): 、
。
(4)乙烯在一定条件下能发生聚合反应得到高分子化合物,所得产物的结构简式为
。
【答案】(1)加成反应 氧化反应
(2)羟基 羧基
(3)2CH3CH2OH+O22CH3CHO+2H2O
CH3CH2OH+CH3COOHCH3COOCH2CH3+H2O
(4)
【解析】乙烯反应得到A,A经过一系列反应得到C,且A与C反应生成乙酸乙酯,则A为乙醇,B为乙醛,C为乙酸。(1)反应①是乙烯与水发生加成反应生成乙醇,反应②是乙醇发生氧化反应生成乙醛。(3)反应②是乙醇氧化生成乙醛,化学反应方程式为2CH3CH2OH+O22CH3CHO+2H2O,反应④是乙醇与乙酸发生酯化反应生成乙酸乙酯,反应化学方程式为CH3CH2OH+CH3COOHCH3COOCH2CH3+H2O。(4)乙烯在一定条件下能发生聚合反应生成聚乙烯,其结构简式为。
19.工业上利用电镀污泥(主要含有Fe2O3、CuO、Cr2O3及部分难溶杂质)回收铜和铬等金属,回收流程如图所示:
已知部分物质沉淀的pH(如表)及CaSO4的溶解度曲线(如图):
Fe3+
Cu2+
Cr3+
开始沉淀pH
2.1
4.7
4.3
完全沉淀pH
3.2
6.7
a
(1)在浸出过程中除了生成Fe2(SO4)3、Cr2(SO4)3外,主要还有 (填化学式)。
(2)在除铁操作中,需要除去Fe3+和CaSO4,请完成相关操作:①加入石灰乳调节pH到 ;②将浊液加热到80℃, 。
(3)写出还原步骤中加入NaHSO3生成Cu2O固体的离子反应方程式: ,此步骤中加入NaHSO3得到Cu2O的产率为95%,若NaHSO3过量,除了浪费试剂外,还会出现的问题是 。
【答案】(1)CuSO4
(2)3.2 趁热过滤
(3)2H2O+HSO+2Cu2+===Cu2O↓+SO+5H+ 产生SO2污染环境
【解析】(1)氧化铜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所以在浸出过程中除了生成Fe2(SO4)3、Cr2(SO4)3外,主要还有CuSO4。(2)根据图、表可知,铁离子完全沉淀时pH为3.2,CaSO4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所以除去Fe3+和CaSO4的操作为①加入石灰乳调节pH到3.2;②将浊液加热到80℃,趁热过滤。(3)亚硫酸氢根离子具有强还原性,能和铜离子发生反应生成硫酸根离子以及氧化亚铜,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H2O+HSO+2Cu2+===Cu2O↓+SO+5H+。在酸性环境下,亚硫酸氢根离子和氢离子之间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硫具有毒性,会污染环境。
20.分别按下图甲、乙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图中两个烧杯里的溶液为同浓度的稀硫酸,乙中A为电流表。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以下叙述中,正确的是 (填字母)。
A.甲中锌片是负极,乙中铜片是正极
B.两烧杯中铜片表面均有气泡产生
C.两烧杯中溶液pH均增大
D.产生气泡的速度甲中比乙中慢
E.乙的外电路中电流方向Zn→Cu
F.乙溶液中SO向铜片方向移动
(2)变化过程中能量转化的主要形式:甲为 ;乙为 。
(3)在乙实验中,某同学发现不仅在铜片上有气泡产生,而且在锌片上也产生了气体,分析原因可能是 。
(4)在乙实验中,如果把硫酸换成硫酸铜溶液,请写出铜电极的电极反应方程式及总反应离子方程式:铜电极: ,总反应: 。
当电路中转移0.25mol电子时,消耗负极材料的质量为 g(Zn的相对原子质量65)。
【答案】(1)CD
(2)化学能转化为热能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3)锌片不纯,在锌片上就形成原电池
(4)Cu2++2e-===Cu Zn+Cu2+===Zn2++Cu 8.125
【解析】甲中没有形成闭合回路,不能构成原电池,铜不能与稀硫酸反应,所以铜片表面没有气泡产生,烧杯中氢离子参加反应,浓度减小,溶液的pH增大。乙中构成原电池,加快了化学反应速率,所以产生气泡的速率甲中比乙中慢;乙中Zn为负极,Cu为正极,所以电流方向Cu→Zn,溶液中的H+向铜片方向移动,SO向锌片方向移动。乙中负极反应式为Zn-2e-===Zn2+,转移0.25 mol电子时,消耗Zn 0.125mol,质量为0.125mol×65 g·mol-1=8.125 g。
21.为研究海水提溴工艺,甲、乙两同学分别设计了如下实验流程:
甲:
乙:
(1)甲、乙两同学在第一阶段得到含溴海水中,氯气的利用率较高的是________(填“甲”或“乙”),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甲同学步骤④所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某同学在进行蒸馏操作时,采用如图所示装置:
①写出图中两处明显的错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实验时A中除加入混合溶液外,还需加入少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比甲、乙两流程,最大的区别在于对含溴海水的处理方法不同,其中符合工业生产要求的是________(填“甲”或“乙”),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甲 酸化可防止Cl2与H2O反应
(2)SO2+Br2+2H2O===4H++SO+2Br-
(3)①温度计的水银球应放在蒸馏烧瓶支管口处,冷却水应下口进上口出
②碎瓷片 防止暴沸
(4)甲 含溴海水中溴的浓度低,直接蒸馏成本高,甲流程中③④⑤步实际上是溴的富集过程,可提高溴的浓度,减少能源消耗,降低成本
【解析】(1)Cl2、Br2都能与H2O发生可逆反应,酸化可防止Cl2、Br2与H2O反应,减少Cl2的消耗,提高Cl2的利用率。(2)Br2与SO2水溶液反应生成HBr和H2SO4,HBr和H2SO4都是强酸。(3)温度计用来测量蒸气的温度,故温度计的水银球应在蒸馏烧瓶的支管口处;为了提高冷凝效果,冷却水应下口进上口出。为了防止暴沸,应在烧瓶中加几块碎瓷片。(4)含溴海水中,Br2的浓度低,直接蒸馏将消耗大量能源,达不到工业生产的基本要求。
相关资料
更多